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龙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法对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龙岩市的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舞龙运动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舞龙运动使中华龙的精神更加鲜活;深刻挖掘与研究龙文化能促进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作为一种能够寄托愿望的图腾和崇拜物,是华夏先民同自然环境做斗争过程中产生的。它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屋、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在人们心目中成了能遨游四极,俯瞰八方,唤云播雨,救捞抗旱的神物。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逐渐成为一种精神、祈求、寄托和祝福,是华夏民族勤奋、勇敢、奋进、进取、坚毅和拼搏精神的象征。它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角色,五洲四海,只要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龙的形象,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象征。因此,舞龙也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作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体育活动,它在传播龙文化、龙的精神方面也体现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价值。
1龙岩市在龙文化传播过程中的优势和价值分析
1.1龙岩龙文化传播的优势
作为龙的传人,传播龙文化、龙精神是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龙岩在这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龙岩是龙的故乡,据当地学者论证,龙岩得名于龙岩洞在汉代末年,史载于唐,为中国南方龙文化的发祥地。根据考证,全国259个地级市中,用“龙”作地名的仅龙岩1个,2861个县(市、区)中,用“龙”作地名的也只有25个。而且,从区位优势、人口分布、区域面积、经济总量、旅游资源、文化渊源等方面比较,龙岩的优势居于众“龙”之首。另外,龙岩境内有龙岩洞、龙硅洞,有九龙江、龙津河沟通,新罗区设有龙门镇,建有龙门塔,市区有龙岩大道、龙腾路,名胜有龙池书院、永定龙湖、连城九龙湖;游大龙、划龙舟、龙灯、舞龙,永定土楼、培田民居、长汀古城,随处可见的中国龙已经融人当地人们的衣食住行,烙在中华民族心灵深处。因此,龙岩在龙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1.2龙岩市进行龙文化传播的价值分析
首先龙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中国迅速发展的经济和中华文化的巨大魅力,使得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文化。同时随着我们民族自信的确立,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并大力挖掘、整理和弘扬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核心文化之一的龙文化,无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当前系统整理中华龙文化,挖掘龙文化以及传播龙文化的行动才刚刚开始。这方面,龙岩作为南方龙文化的核心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应抓住时机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正确定位,建设自己的特色文化,把龙岩建设成一座具有特色的城市,以此来提高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这对于龙岩旅游经济的价值是巨大的。也与龙岩的旅游城市的定位是相符的,并且可以使龙岩逐渐发展成为全国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中心。另外,龙文化的传播对于弘扬中华文化,丰富龙岩人的文化品位,树立龙岩的文化特色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它也使中华优秀文化遗产得以弘扬和继承。
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播的作用
2.1舞龙运动的概况
舞龙古称龙灯,其历史悠久,曾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在传统习惯中,人们把龙当作吉祥的化身,每逢喜庆节日或久旱不雨时,各地都有玩龙灯、舞布龙或舞龙祈雨的习俗。《春秋繁露》就有关于春旱舞龙求雨风俗的记载“小童八人,皆斋三日,服青衣舞之”。可见,舞龙最初发端于原始的宗教信仰和生产活动。由于各地的民情和风俗习惯的不同,民间流传着形式各异的舞龙:布龙、火龙、草龙、纱龙、飞龙、水龙、段龙和板凳龙等。舞龙活动随着千百年来的传承和发展,已由一般的祭祀表演活动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集娱乐、喜庆、健身与竞技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开始走上正规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迹。
现代舞龙运动的发展已有10余年的历史,它是在广泛吸纳民间形式多样的舞龙方式的基础上遵从体育运动的规律和特点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它通过不同类型的动作来展现龙的形态和神态的变化,从而突出了体育性和竞技性色彩,更有利于广泛推广和规范化发展。从外在特征看,现代舞龙运动项目是由龙珠、龙头、龙身、龙尾,10个人借助龙珠和龙体器材在音乐的烘托下共同完成不同级别难度动作的集体性体育项目。
2.2舞龙运动对龙文化的传播作用
舞龙运动是人们以传统文化为内涵、身体表演为形式、体育运动为载体的一种对龙文化进行诊释的文化活动,是人们对龙的神性和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的外在行为表达。因此,中国龙文化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舞龙运动,人们通过各种形式的舞龙活动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了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并在舞龙活动的运动过程中深刻地体会和诊释了龙所代表的精神实质。
3舞龙运动与龙岩市龙文化传播的关系分析
3.1舞龙运动与闽西客家文化的关系
闽西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一百年来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在客家民俗、风情、舞蹈、社艺等诸方面不断丰富和充实了客家文化的内涵。舞龙活动作为闽西客家文化民俗活动中的一部分,系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客家人生活实践和聪明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舞蹈和体育的传承平台,寄托了闽西客家人的精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民俗价值和社会价值。
3.2舞龙运动促进了龙岩市龙文化的传承
华夏民族的舞龙活动,是在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表达自己对龙的信仰和寄托,经过原龙纹和龙型的不断加工和创造,而发展至今的一种形式完美、内容丰富、表演技巧高超,并带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是动作技能和身体素质、意志力等方面的教育和锻炼,而且是一种对龙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它能增进对龙文化更加直观和深人地了解,能激发起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龙岩是龙的故乡,千百年来崇尚龙文化,世代承袭至今经久不衰,尤其以连城县姑田镇的板凳龙灯为代表,每逢元宵佳节全镇家家户户以男丁持一节龙灯参与其中,浩浩荡荡绵延几公里之长。号称“天下第一龙”,已成功申请了吉尼斯世界记录。近年来,舞龙运动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当地人们所喜爱。龙岩是世界客家人祖居地,同世界各地的客家人有着紧密的联系。龙岩通过举办民俗文化艺术节和舞龙活动的交流让世界各地的人们更加了解中国的龙文化,舞龙运动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龙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可见,舞龙运动对龙文化传承的意义表现为: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舞龙所负载的内涵,都深蕴着中国龙文化的层层积淀,它实质上是一个高度浓缩的龙文化的有效载体;另一方面,舞龙运动在几千年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为龙文化的顺利传承提供一种有效途径和模式。中国龙文化便借华人舞龙活动深人到中华民族生存繁衍的各个角落。
3.3舞龙运动使龙的精神更加鲜活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的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明与发展,象征着大团结、大统一、大合作,拼搏向前,奋发向上,吉祥如意。如何更鲜明、具体的理解这种精神呢?舞龙为我们提供了条件,舞龙以一种更形象、可见的、生动的形式表现了龙的精神。在跨人新世纪的2000年,也是中国传统的龙年,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在龙岩举行,在开幕式上十二条巨龙威风凛凛,翻江倒海的表演,象征着世界客家人团结、勤奋、勇敢、坚毅和拼搏向前的精神。场上舞动起来的龙的翻腾、变换、时隐时现的表演是呈现给人们的一种生龙活虎,视觉上的生动形象,而在舞龙的客家人身上体现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不畏艰难险阻、奋发向上、勇敢拼搏、团结协作的精神,体现出的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是对中国龙的精神的最好演绎。当我们看到他们激越豪放的情绪和威风凛凛的巨龙时,立刻会使我们感受到那种万众一心、战胜水旱、战胜邪恶、追求幸福生活的可歌可泣的民族气节,这时作为中国民族当代传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自然会油然而生,也让世界各地的人们看到了中国龙的精神。可见,舞龙运动以一种更鲜活的形式展示了龙的精神。
3.4龙岩市舞龙运动的现状
龙岩市舞龙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全市各县(市)乡村都有舞龙习俗。龙岩客家人舞龙活动的形式主要有游龙和舞龙。游龙规模较大,长者可达一千多米,可以游行,但不能舞动,以连城姑田镇、长汀彭坊村的游龙为代表。而舞龙形式则多样,有舞布龙及地方特色上杭临江的舞香龙、武平象洞乡的舞稻草龙、漳平双洋的炮竹龙等。据不完全统计,龙岩市约有60个舞龙队,多数以民间形式存在,主要集中在社区活动中心及乡村自发组织的民间团体,这支队伍中除青壮年男子舞龙队外,还有老年舞龙队和女子舞龙队。
3.5挖掘与研究龙文化促进龙岩舞龙运动的发展
龙文化的弘扬和舞龙运动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龙文化的传播活动以舞龙运动为载体,通过舞龙运动的形式得以展现,并透过舞龙运动的发展、壮大得以弘扬和丰富。龙岩长汀县的汀江被海内外客家人奉为“客家母亲河”,是中国客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文化百花园中,客家文化独具特色,令人瞩目,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大程度上延续和承袭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西客家文化丰富多彩,其中最为壮观的就是舞龙灯。在龙岩市举行的第十六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中,在第二届客家文化旅游节中,在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中,舞龙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充分展现了龙的魂魄、龙的神韵、龙的矫健威猛、龙的潇洒多变、龙的精彩纷呈,深受人们的喜爱。可见,通过对龙文化的挖掘、整理,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r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及它的象征意义。加深了人们对中国龙的崇敬、喜爱和热情。这就为舞龙运动的开展开辟了更便捷的途径,由于更深刻理解了中国龙所蕴涵的精神实质,人们会以更高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参与舞龙运动。无疑为舞龙运动的发展打下了坚固的群众基础。因此,对于龙文化的整理、挖掘直接关系着舞龙运动的发展。
关键词:龙的精神;文化意涵;教育启迪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02-01
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无论回顾其历史的渊源,还是探究现实的意涵,我们无不激情满怀,斗志昂扬,奋发向前。在春潮涌动的伟大时代,蓝天黄土地上舞过来的是簇新的龙的形象,澎湃的心灵高扬起来的是龙的精神。
马克思指出:“在野蛮期的低级阶段,人类的高级属性开始发展起来……想象,这一作用于人类发展如此之大的功能,开始于此时产生神话、传说等未记载的文学,而也已给予人类以强有力的影响。”回溯我国古代文化记载,远古人们已形成龙的观念。《山海经・大黄西经・郭璞注》说女娲“人面蛇身”,《帝王世纪》说伏羲“人首蛇身”,《山海经・海外西经》说轩辕“人面蛇身尾交首上”,指出这些众多的古代氏族推崇龙作为图腾、符号和标志。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红褐色石块堆砌的“龙形堆塑”,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随后出现了岩画雕龙、陶器龙纹和青铜器龙的图案。甲骨文中“龙”字为兽首蛇身之状,头顶着一个表示刀状器的“辛”字符号,显示一种被驱使的力量。古人心目中最高神灵“天”,驱使龙“兴云布雨”。龙头像兽类,身躯是蛇,隐现于在云团,宛若闪电蜿蜒、雷声隆隆,“龙”字便有形有声,栩栩如生。人们对它热爱与敬畏。闻一多评说:“龙族的诸夏文化总是我们真正的本位文化,所以数千年自称为‘华夏’……龙是我们立国的象征。”
龙是中华民族典型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积淀了深刻的文化意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皋陶谟》:“ 余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龙作为氏族集团的族名,《竹书纪年》记载: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左传・昭十七年》:“太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 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一起并称“四神兽”,见《礼・礼运》“鳞凤鱼龙,谓之四灵”。《周易》中龙贯穿其中,“飞龙在天”,“见龙在田,或跃在渊”,“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并对龙的文化意义进行了透彻的论述,《易经・乾》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第二卦《坤》,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揭示君子处世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像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其实“龙”是隐喻,被云雨所掩映,而它的精魂呼之欲出。《三国演义》有精彩的论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可见龙的文化,源远流长,愈久弥新。今天,有一首为人传唱不已的歌,唱出我们的思想:“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长成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的传人。”这里肯定了三点: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我们在龙的文化中成长。
龙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和龙形神相通,气息相依。穿的是龙袍、龙冠;食的是龙虾、龙眼、龙须面;建筑有龙宫、龙亭;行有龙舟、龙车。家具有龙椅、龙床。动物有龙马、龙蚤;植物有龙葵、龙舌兰、龙须草、龙须菜、龙柏、龙爪槐。风水宝地叫龙穴,抽水的水车叫龙骨水车,大吊车叫龙门吊。天上有龙星,地下有龙脉,孩子上学叫过龙门。正月十五要舞龙灯,二月二有龙节,五月端午要赛龙船。龙是中华民族的吉祥之物,是普天下的人们祈求和平幸福的寄托所在,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巨龙在云灯里上下穿行,时而腾起,时而俯冲,变化万千,簇拥着成百上千狂欢的人们,蔚为壮观。这种气势,这种力量,极大地振奋和鼓舞了人心。龙简直无所不在。龙的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渗透于亘古至今中国人的文化思维和文化行为。
目前高校必要的文化素质培养有待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提升,这也为龙舟文化在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的基础。
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内容
1龙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龙舟运动起源于两千多年前,其传说各不相同,但归根到底都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随着龙舟运动的兴起,龙舟文化也随之产生,有研究者认为,龙舟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一是人们对“龙”的信仰与崇拜,即俗文化。其二,随着龙舟竞渡在民间的不断发展,逐渐升华为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象征,即“精英文化”阶段[3]。其三,商品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为龙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所谓“龙舟搭台,经贸唱戏”等等均体现了“商品文化”的价值内涵[1,3]。
2龙舟竞渡的文化内涵
浩瀚无际的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龙图腾奠定了龙文化的根本基础,其中以水生态环境为依托的龙舟竞渡无疑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深受人民大众所喜爱[4]。龙舟竞渡是图腾文化———龙为外型设计改造,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是在不断融合嬗变中形成的多层次、多文化的复合体。龙舟竞渡以其所具有的精彩纷呈,颇具民间特色,融观赏、竞技、娱乐和协作等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决定了龙舟竞渡运动的大众化属性[5],龙舟文化具有广泛的民间基础与大众基础。龙舟竞渡是生态文化,龙舟竞渡所依托良好水生态环境,激流勇进,两岸呐喊此起彼伏,为其生态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态与人文基础[6]。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发展的现状
高校正在成为龙舟运动的一个重要营地,越来越多的高校龙舟队伍参与比赛的意义,并不简单的是要取得多么好的成绩和名次,更深层次的意义是,这是对龙舟运动人口参与面的扩大,是对龙舟运动技术含量的提高,是对传统龙舟队伍的一个挑战,是将龙舟文化更好、更全面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讲,高校的龙舟队将会促成龙舟运动的一次全面飞跃和提升,同时作为一项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传统活动,龙舟运动一直以来多在民间活跃,随着中国龙舟协会对龙舟运动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龙舟运动已经呈现出了新的面貌,龙舟运动本身具有的魅力,比如团队精神的培养、坚强毅力的锻炼等吸引了很多高校学生,促成了龙舟在一批高校起航。
高校在人才、知识等资源上相对比较集中,这对开展龙舟运动比较有利,另外,高校在训练中也会从专业角度对龙舟的技战术、训练手段等进行研究,这也是对龙舟运动的进一步提高与发展,并赋予龙舟运动以更新的文化内涵,经过这个提高过程,再进行推广,对龙舟运动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7]。现代与古老,科技与传统的结合是项目与文化发展中的一个自然转换现象,一个运动项目、一种文化不断前进需要在总结传统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的元素。
尽管高校龙舟运动的开展与认同只是近若干年的新事物,尽管首次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赛艇与龙舟分会成员只有区区十所大学,但到目前为止,高校龙舟运动已经蓬勃开展,相关高校龙舟文化与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经常组队参加全国各种龙舟赛事活动的高校也越来越多,充分体现了高校开展龙舟运动的优势[8],龙舟运动因高校的参与会越来越具有活力,其发展也越来越快,龙舟运动已成为大学生十分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随着龙舟运动在高校的开展,龙舟文化也慢慢开展起来,许多大学生通过龙舟文化的熏陶,改变自己的不良嗜好,成为品学兼优的当代大学生。
龙舟竞渡运动在宜春学院延续与发展的措施
1开设龙舟文化选修课
高校是一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地方,与中学相比较,大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利,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有关龙舟文化的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广泛涉猎民族传统文化,拓宽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与能力,为适应21世纪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打下基础。同时龙舟文化公选课的开设,也为教师施展才能,传播知识,为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学科交叉,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2开设龙舟文化传承与发展知识讲座
目前,许多高校每年都会抽出大量时间与经费为本校学生开设各种知识讲座。龙舟文化在高校作为一个新兴的科目,尤其迎合了当前大学生思维活跃,民主意识较强的特点。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项目的代表,龙舟文化教育可以考虑采取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自主式”教育模式,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研究龙文化与龙舟文化,探索龙文化与龙舟文化的渊源,体会龙舟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广泛招募龙文化热爱者积极参与龙舟训练与竞赛,引导大学生体会龙舟竞赛中体现出来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的思想。这也是龙舟文化在高校发展的意义所在之一。
3举办校园龙舟文化节
在端午节期间,开展维持一周的龙舟文化节等相关的一系列活动,如学校龙舟队征集队标,鼓励教师和大学生积极参加设计,并评选出1,2,3等优秀奖,给予奖励;开展龙舟文化有奖知识竞赛,不但可以宣传龙舟文化,还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了解并喜爱龙舟文化;举办龙舟文化知识展,让更多的学生可以到场参观与学习交流;举行龙舟下水仪式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了解龙舟运动与龙舟文化;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龙舟比赛,通过观看比赛,让学生了解从龙舟运动中提炼出来的龙舟文化的真正含义。通过举办各种有关龙舟文化活动,在高校校园内掀起一片“龙舟热”。让更多的学生去喜欢并主动地传播龙舟文化。
4举办高校龙舟友谊比赛
我国已有50所左右的高校成立了龙舟队,在每年的端午节期间完全可以举办高校龙舟友谊赛。通过比赛增进了解,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交流的平台,了解彼此学校与周边城市的文化;同时,有龙舟队的学校的学生会更加关注自己学校在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渐渐就会从关注发展到喜爱,并积极主动的去传承与发展龙舟文化。
【关键词】独龙族;情歌;民俗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7-02
独龙族,人口大约7400人,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贡山县独龙江两岸河谷地带及北部怒江两岸,地处横断山脉的中心,位于高黎贡山以西,担当利卡山以东。在这世外桃源中,歌舞音乐成了独龙族娱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独龙族有本民族语言而无通用的独龙族文字,因此歌舞音乐也成为独龙族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独龙族民间音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尤其是情歌数量最多、审美价值较高、流传历史最为悠久,最能体现独龙族的精神生活和风俗习惯。
一、独龙族情歌与婚恋民俗
情歌,是少数民族爱情、婚姻生活的真实反映,它主要抒发青年男女之间的情爱、思念、离别、悲伤等思想情感,是构建男女青年感情生活的桥梁,它弥补了语言表达的局限性,以更加丰富、优美的听觉效果诠释情感的表达。独龙族情歌成为青年男女抒感、交流情感、追求美满婚姻的重要方式,是独龙族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情歌与恋爱民俗
少数民族的择偶是以歌唱为媒介,独龙族也同样如此,青年男女到了适合婚配的年龄时,均会进入“公房”,以对歌的形式,相互问答,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歌唱中表达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示自己的魅力,以期获得对方的肯定,并引起对方的共鸣。歌曲感情真挚,旋律优美动人。比如歌曲
1.《独龙门租》
歌词大意为:相隔一条山箐怕什么,我有一把金色的弩弓,这弩弓可以搭一座相会的金桥;相隔一条江水怕什么,你有一根银色的麻线,那麻线哟,可以建一座相会的银桥。
歌曲以独唱形式,语言生动、优美,表达出歌唱者坚定的爱情观。
2.《阿克里玛》
歌词大意“(男)阿爸知道你,阿妈了解你,我也十分喜欢你,今天我来接你,把一串珠子送给你。(女)你既然这样喜欢我,我也没办法,只好答应你,成为你的人。(合)既然我们双方都喜欢,我们就成一家,以后有了孩子,我们要好好抚养,我们要永远相爱,活着在一起,死了也要埋一块。
歌曲为对唱形式,表达彼此间的爱慕情愫,以引吭婉转的曲调在表达爱情的同时,展现自己的唱功吸引对方,而这也是少数民族展现个人魅力的常用表现形式。
3.《克洛杜娜单霞》
歌词大意:想把我们俩的爱情写在牛皮上,但怕老鼠把牛皮吃掉;想把我们俩的爱情缝在衣襟里,但怕洗衣服时不小心将它洗掉;唯一的方式是将它刻在木头上,哪怕是被火烧了,燃尽的木炭中也会留下三道深深的裂痕。
歌曲中体现了青年男女刻骨铭心的爱情,忠贞不渝的誓言,另外也体现出独龙族没有文字,以刻木记事的古老方式,见证爱情。刻木记事、结绳记事是独龙族古老原始的记忆方式,这种记忆方式一致延续到1950年。
(二)情歌与婚礼民俗
在独龙族的风俗仪式中,除了“卡雀哇”节日的“剽牛祭天”外,婚礼仪式就是独龙族人生礼俗中最热闹、生动、富有情趣的,婚礼的每一个过程都需要对歌来进行。
1.提亲
独龙族提亲时,要赠送定亲礼物,一般是猪肉、酒、刀、几块手工编织的麻布和一把铁制三脚架,并且男方家长要唱“《令格南门租》即提亲调,歌唱内容是:我们从前是亲戚,祖父时代就通婚,今天我来提亲了,请把姑娘给我家吧!”。
女方家要回唱“独龙门租”即答亲调,(孔姆・齐松唱)歌词大意是:今天你们来提亲,我们很高兴,我家的女儿贤惠、聪明、漂亮是一个好姑娘,你们老人家喜欢,但是你们家的儿子是否喜欢?如果你们儿子也喜欢,我们就答应了,咱们就成了一家!
这样的提亲仪式热闹、欢乐,双方有礼有节,相互商量,其乐融融,定亲之后要相隔三年才能成婚,用三年的时间考验双方的情感和人品。
2.出嫁歌
独龙族姑娘在出嫁前均要唱出嫁歌,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与依依不舍之情,比如:《阿赞木里罗》即要出嫁的女人,丁兰・当木松演唱。
歌词大意:我父亲要我嫁人,那么遥远的地方,我实在不想嫁,而且是隔着一座高高的山,此山(名为巴路勒卡)高的离天只有三尺,那么远我怎么去呢?那么远我也不想嫁了,如果妹妹(齐嫩)和我一起去,我就愿意去了。
这也体现出独龙族妻姊妹婚姻的模式,该模式有两种方式,一是一夫多妻,比如族长可以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那么等她的妹妹成年后也同样可以嫁给姐夫为妻;二是一夫一妻,比如族长娶岳父家的大女儿为妻,其妹妹可嫁予族长的亲兄弟或堂兄弟成婚。
(三)情歌与包办式婚俗
以前独龙族不与外族通婚,只实行族内通婚,并且为了族群的延续与发展,制定了一些严格的通婚规则,比如“由组内的几个氏族组成一组构成一个‘通婚集团’,在‘通婚集团’内构成单一循环的婚姻关系,即:甲氏族的男子固定娶乙氏族的女子为妻,但甲氏族的女子绝不能嫁给乙氏族的男子”,乙氏族的男子必须娶丙氏族的女子,作为自己的妻子,“这实际上是原始对偶婚的表现,独龙语叫:“伯若”,家族内部严禁通婚,独龙族有一句俗语:“尔哇尔莫甲尔莫久”即自家的姑娘不能讨之意”。“这种婚配形式即为所谓“单向循环婚”或“家族环状外婚”这种婚姻缔结方式的作用主要是为了防止血统倒流。”由于这样的婚配制度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使许多男女青年不能自由的选择配偶,所以造成了许多劳燕分飞、棒打鸳鸯的悲剧。
作为对此婚姻制度的反抗,有的恋人相约逃离家园,冒险翻越挡当力卡山,该山悬崖绝壁,异常险峻,在怒江州境内最高峰为4969米,是中缅两国的分界山,如能翻越此山便进入了缅甸境内,从而可以开辟的新生活;但也有的恋人选择双双殉情,这种消极的反抗方式。
1.包办婚姻
父母包办婚姻在以前的独龙族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比如:《不肯出嫁的女人》由丁兰・当木松唱,就表现出包办婚姻的悲惨遭遇。
歌词大意:父母逼我嫁到百里(地名),那里有一个名叫清登的人,我不愿意,他不是我的同辈,我是这样纯洁的女孩,怎能嫁给他?妈妈呀,你们要逼我嫁给他,你们眼睛瞎了吗?今晚我要把家里所有的酒和肉拿出去吃了,明早我会处理许多的家务事,之后我去很远的地方。
这首歌曲表达对包办婚姻的无限愤恨与无奈绝望,歌词唱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即表达无力抗争,自寻短见的情感。歌曲中还表达出非同辈婚姻模式,形成“红颜配白发,老夫娶少妻”的现象,这种年龄、辈分的较大距离,产生了心灵上难以逾越的鸿沟,从而酿成爱情的悲剧,非同辈婚姻习俗也是人类社会落后表现的社会状况!
2.买卖婚姻
独龙族人在藏族、傈僳族、丽江木氏家族等其他少数民族的多重压迫和剥削下,过着极寒交迫的生活,迫于生计,出现了买卖婚姻,体现了独龙族贫困落后的现实生活。
比如《配亲歌》,歌词大意:你家的姑娘已长大,长大的姑娘要出嫁,亲戚朋友一家人,亲戚朋友一条心,你的姑娘嫁我家,她的身价慢慢还。
二、独龙族情歌与纹面风俗
纹面的习俗,大约可以追溯到唐代,樊绰《蛮书》“黑齿蛮、金齿蛮、银齿蛮、绣脚蛮、绣面蛮,并在永昌、开南,杂类种也。……绣脚蛮则踝上腓下,周匝刻其肤为文彩。……绣面蛮初生后出月,以针刺面上,以青黛涂之,如绣状。”“蛮”是古代文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谓,证明“绣面”是一种少数民族的传统,时至今日,西南地区延留下这一传统的仅有独龙族。纹面是在女子脸上用刺针或竹针,刺入肌肤,画好图案,再将锅烟灰和青草汁相混合后,敷在脸上,一周后,疤痕脱落,面部形成蓝黑色花纹。独龙族纹面应是在审美意识、自我保护、身份证明等观念下形成的。
(一)审美意识
独龙族人认为纹面的女子比不纹面的美丽,纹面是一种装饰,在独龙族生活贫困,生活资料匮乏的情况下,胭脂水粉或金银饰物自然是不可奢求的,为了让自己装扮的更美丽,于是将花朵、蝴蝶等独龙族人认为美的事物,直接画在脸上。这像蝴蝶一样具有蜕变的双层含义,其一代表儿童时期已过,已出落成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是蜕变的真实演绎;其二化蝶是独龙族的圆满回归,独龙江流域因为气候的条件,因此拥有大量的蝴蝶,独龙族人也将蝴蝶做为图腾来崇拜,认为人的亡魂最终将变成五彩的蝴蝶回归到祖先的伊甸园中,因此独龙族认为纹面是美的表现形式。
歌曲表达出“纹面师”爱上独龙男子孔志清,施展卓绝纹面技艺,为他的妹妹纹得很美丽,并机向其妹吐露爱慕之意,用这首歌来表达她的心意。因此歌曲中所展示的纹面观点是,纹面后会使妇女更美丽,美丽的像花朵一样。
(二)自我保护
根据几位歌唱者,贡山县独龙江孔目村的孔姆・齐松“、孔姆・当杆、丁兰・当木松等的说法,是纹面是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近两三百年来,藏族土司和傈僳族奴隶主的势力不断深入独龙族地区,对独龙族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榨”。年轻美丽的独龙族妇女时常被掳掠至他乡为奴,为了免遭抢掳,只有忍痛“毁容”,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另外,即使被掠夺,也能凭借其脸部的纹面特征而辨别出家族身份,从而回归故土。
歌曲《诶那》即保长,就表现出藏族土司征税的情况,无钱交税自然只能交人抵税,为其做奴隶,以免赋税。这首歌曲由孔目金唱给儿子孔志清①,教育其如何当好独龙族保长。
歌词大意:这个保长我当还是不当?我很担心,我很犹豫,不当怕辜负百姓的希望,当又怕保长当不好,既然老百姓选我当,我就要好好当,为老百姓服务,察瓦哇龙的人来征税,我要按上面说的去做,收了的税我要好好交上去,我当保长时该做的都做了,今后儿子你来当保长,你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你是懂得国家政策的人,你会比我管理的更好,你要好好为群众服务。
(三)身份的证明
在过去,独龙族女子均时兴纹面,传统民族观念认为,如果妇女不纹面,那就不是独龙族,这体现出独龙族鲜明的民族特征,以纹面来辨别种族,以纹面来区别于其他民族,因此,纹面就像是一个身份的证明,证明是否属于这一族群。
此外,独龙族女子纹面大多在十多岁时,纹面也是一种成人礼的象征,纹面之后便可以和其他家族的成年男子对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以便步入人生的下一旅程。纹面是与成人的分水岭,从这个方面来说纹面也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总之,情歌的创作是离不开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产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反之,民俗文化又借助于歌曲的生动语言表现形式,叙述和记载了独龙族的传统文化。两者相辅相成,研究和探讨民族歌谣是对民族风俗习惯的整理和理解,也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民歌的最好方式。
注释:
①孔志清是贡山县的第一任县长,曾上大理国立师范学校,是独龙族的第一个知识分子,后担任过怒江州副州长、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
参考文献:
[1]杨元吉.独龙族民间音乐[J].民族音乐,2006(05).
[2]张兴荣主编.三江并流区域音乐文化大观[M].云南玛达米文化发展有限公司,2012.
[3]刘小海.论独龙族婚姻形态[M].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1).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得到进一步发展,已形成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显得尤为突出。就全国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直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和实力增长较快。2001年,我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66000多个,其中龙头企业带动型的有27000多个,占41%;中介组织带动型的为22000多个,占33%;专业市场带动型的为7600多个,占12%;经纪人、专业大户带动型的为9600多个,占14%。2002年,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发展,其营业额达1042亿元,利润264亿元。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4693亿元,比2000年增长52.8%。销售收入为9461亿元,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者达1762个,增长62.3%。2003年,监测合格的350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总资产规模平均为8.1亿元,比2001年第一次监测时提高3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固定资产规模3.2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平均销售收入9.7亿元,提高20个百分点左右。截止2004年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超过10万个,带动7000多万农户,每户平均增收100多元,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为核心、2700多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的新局面。国内各地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等多种组织形式,与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在582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方式中,合同方式占83.7%,合作方式占10.1%,股份合作方式占1.4%,其他方式占4.8%。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区分布不均衡。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中部及西部地区龙头企业数量及规模相对较小,表现出明显的地区不均衡性。就东南沿海地区的江苏省来说,2007年初,全省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有3657家,总销售收入1823亿元,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8家,省级龙头企业达200家。浙江省绍兴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100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3家,2006年龙头企业实现销售额189.6亿元,利润12.8亿元,农产品加工值达155亿元,联结基地728.9万亩,带动农户169.7万户。而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的发展则有所不同。湘西自治州政协调研组2004年9月上旬对湘西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全州只有2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资产总额只有11亿元,远远低于东部沿海地区一个地级市的水平。
(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地域性。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典型的地域性。它的主导产业往往是以当地的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发展的基础基本上是立足于本地,然后再逐渐向外扩展。当然,这些龙头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突破本区域的界限。如今,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龙头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实力,大力开展有关业务,将经营触角扩展到中西部地区。据统计,2004年我国共有1164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从事跨区域经营,并且许多龙头企业开始向多产业、多品种、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发展。
(四)各级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强,国际化经营势头显现。据统计,2003年和2004年,我国省级财政扶持农业产业化资金达33.6亿元,中央财政从1995年到2003年,支持农业产业化资金总量达12亿元。2004年,江苏省全省引入“三资”达167亿元,较2003年增加46亿元,增幅达38%。龙头企业积极向国际市场进军。2003年,监测合格的国家重点企业中有295家企业具有出口经营权,创汇额达44亿美元。其中单个企业出口创汇超1000万美元的有80多家,超过3000万美元的有40多家,超过5000万美元的有20多家,超过1亿美元的有6家。
二、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目前还处于初步兴起阶段,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
(一)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偏低,覆盖面较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发展过程较短,因而无法形成数量众多、实力雄厚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各地虽然已出现一些龙头企业,并且这些龙头企业确实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起较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的龙头企业往往从地方利益出发,各自为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体系,有的甚至还搞地区封锁,这就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同时,各地农业企业的规模有限,相互间的竞争力有限,无法形成重组兼并的浪潮,这对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的提高非常不利。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覆盖面较窄,目前只有50%左右的覆盖面,而发达国家中的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则早已超过80%。就龙头企业方面来看,我国的龙头企业所占比重及整体实力也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二)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较低,带来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我国各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程度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各地龙头企业之间往往各自为政,自求发展,出现各地区间龙头企业的重复设立,致使其规模和发展程度长时期处于较低的水平,很难有大幅度提高。对有限农业资源的争夺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龙头企业间的矛盾,引起了相互间的争夺,这给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一系列不利影响。由于农业产业化的程度较低,公司与农户间的协作还不密切,这就增加了成本支出,减少了利润。据测算,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经加工处理后,在美国可增值3.7元,日本为2.2元,中国只有0.3元。较低的利润水平又会影响龙头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龙头企业的实力较弱,没有形成足够的控制力,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缓慢。全国各地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虽然不少,但由于没有相对统一的管理,因而发展速度较慢,实力扩张有限,始终难以发展成规模巨大、实力雄厚的大型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因此,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移的步伐较慢,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同时,一些地区龙头企业在当地所占的比重并不高,对所在地区其它企业的控制力较弱,使其发展受到影响,这种情况在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明显。如,湖北省鄂州市虽有2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但规模都不大,集约化程度也较低,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有限。
(四)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形成有效的合作机制。我国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政策和措施上都给予充分重视。但由于各地的实际情况不同,各地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也有所不同。有些地区没有统一规划,任龙头企业自由发展,致使农业产业化的合作体系难以形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资源利用的低效率反过来也会阻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合作机制的形成。对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认识不够,致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其它企业的发展存在一定隐患,这些隐患妨碍了合作的进一步发展,给龙头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对策
为尽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水平,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大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龙头企业,逐步解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体系的建设。要重新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颁布来推动龙头企业的发展。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产业化当作一件大事来抓,要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适时制订出台一系列有关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以改革促发展,以制度促提高,通过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龙头企业也要紧跟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强自身内部各种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来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使龙头企业的发展能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之上,使其发展后劲更足。
(二)发挥各自优势,不断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新道路。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在发展农业生产上,各地都有其自身特色。如何发挥各自的优势,推动农业产业化的顺利进行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并使优势的发挥能切实收到实效。我国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有三种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织联动型和合作社一体化。要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型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用新模式推动企业化经营的发展。要改变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种(养)什么加工什么卖什么”的传统产业化模式,代之以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市场需求什么一加工什么一种植什么”的新的产业化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拓宽农业发展路径,增加产品的销售,提高农民收入水平。通过典型事例的宣传,拓宽农民的视野,使农户由过去的单纯关心农业生产变为关心农产品未来的销售。使农户逐渐摆脱传统的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生产模式,转而从事多种农业经营,在经营过程中去改造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最终发展现代农业。
(三)加强龙头企业间的分工合作,积极培育龙头企业集群。要按照专业化分工的要求来从事经营,将上下游企业有机地联结到一起,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充分发挥各协作单位的功效,使其各司其责,各尽其事,共同组成一个产业链条并使之发挥应有的作用。龙头企业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十分重要。因此,各地区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适合本地区的龙头企业,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其它中小企业的发展。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形成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产业园区,充分发挥产业园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核心的农、工、科、贸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基地,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国内一些地区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可喜的成绩。如,广东省围绕龙头集团公司的发展,把关联农场改造成它的农业分公司或生产基地。广东东方剑麻集团完成对垦区剑麻种植、加工、销售企业的联合重组,形成广东农垦集团在剑麻产业上的龙头公司,年产叶片33.7万吨,年产直纤维1.8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剑麻种植、加工和出口企业。
(四)打造名牌产品,增强龙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拓展国内外市场。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应以国内外大市场为着眼点,努力提高企业的现代技术装备水平,要创造出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国际知名品牌,通过名牌战略的制订与执行,不断拓宽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名牌产品可带动其它相关产品生产和销售,对农业产业化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从事乳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内蒙古伊利集团和蒙牛集团,就将牛的养殖户和本企业联结在一起,形成了“公司——养殖户”一体化的生产组织模式,并逐渐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名牌产品,扩大了其在国内市场的份额,奠定了在国内同行业中的优势地位。吉林省的德大集团也是采用这一模式,将肉食鸡养殖户和大豆种植户与公司密切联结起来,形成一条龙式的专业化生产,逐渐扩大对国内外市场的开拓。
(五)大力开展科技创新运动,提高龙头企业的技术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排头兵,要大力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政府有关部门也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进行联合协作,将现代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高龙头企业的产业化水平。要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参与“星火计划”和“良种工程”计划的实施,通过国家有关政策及资金的资助,将最新科技成果引入龙头企业,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满足社会需要,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要形成一系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以新产品、新技术去引领企业的发展,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去创新,形成创新与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局面。
(六)加快招商引资步伐,为龙头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龙头企业自身及各级政府要加快招商引资的步伐,加大龙头企业吸引国内外资金的步伐,利用其他地区的资金来加快龙头企业的发展。在这方面,东南沿海地区走在了前面。江苏省阜宁县2001年就实施了“农业招商引资百日竞赛”和“农业项目推进年”等活动,大力扶植农业外向型龙头企业发展。中部地区近年来也加强了这方面的工作。各级政府要着力塑造好适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内外环境,加大对龙头企业所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搞好硬环境建设。同时,在税收方面,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向龙头企业提供税收优惠,减轻它们的纳税负担,以降低企业产品成本,提高赢利水平。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可考虑对龙头企业实行不同于其它企业的优惠利率,优先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活动,同时组织专项基金,对龙头企业提供专项支持。还要加快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其他相关企业的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壮大企业的规模,拓展企业的发展空间,实现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增强龙头企业的整体实力。
总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我们要积极给予支持,大力促进,使其能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条件下得到迅速发展,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能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认知;再现;感悟;美化
美国教育家华特:“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聋生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由于听力障碍,耳聋学生只能以手代口,作为他们的“母语”——手语,既有其独特的词汇表达方式,又有其独立的语法规则,并且有很多地方不能与健听人的口语、书面语相一致。因而,听力障碍直接导致了聋人语文学习的障碍。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所以聋生语文教学应充满生活气息,也应在生活中进行。
1 让聋生语文教学回归生活
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从聋生的终身发展出发,依归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只有把教科书这本小书与聋生生活这本大书融合为一体,让聋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在语文中悟生活,这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大语文教学观。
1.1 看一看,认知生活。 聋校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描述比较贴近聋生实际,常常是聋生见到的生活现象,但是由于聋生没有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他们往往容易忽视或知之甚少。因此,教师要在平时注重生活的积累,指导聋生留心去观察,认真看一看周围事物现象的变化,写观察笔记。这样聋生才可以通过仔细观察和写观察笔记,去认识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现象和规律,积累生活素材,从而为学习这些描述生活现象的文章打好基础。
经过指导,学生曾经留心观察过下雨前一些小动物的活动情况,并对自己观察到的情形仔细做了记录。当学习《要下雨了》一课时,他们很轻松地划出了课文中描写小动物们在下雨前活动的句子,还纷纷举手把自己看到的其他小动物的活动情况讲给大家听。这样,学生不仅在学习课文时显得游刃有余,而且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了他们观察和理解的能力。
1.2 演一演,再现生活。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数是贴近生活实际,要理解、读懂它们并不难,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文字体会其中的思想内涵。教学时我们可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创设一定的情境,如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将抽象的文字换成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愉快地、创设性地解读文字内容,真切体会到作品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情想感,感受到学语文的乐趣,如:在执教《群鸟学艺》时,我把课文编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课堂上,孩子们在表演中,了解了麻雀、乌鸦、猫头鹰、老鹰、小燕子都向凤凰学习搭窝本领,结果仍旧不会搭窝,只有小燕子搭的窝最好。是因为只有小燕子学习搭窝时最耐心。他们还学着用不同的语气进行对话,学会了从语感中体会形象,同时懂得了与人交往时要讲文明、懂礼貌,学生在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提高了理解和交际的能力,也有利于他们去领悟生活。
1.3 学一学,感悟生活。 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让学生多读此课的语言文字,找出重点语句,展开充分的想象,教师再用多媒体展示一幅一艘小船在碧绿的湖水中轻轻地飘荡,人好像在画中游的美景图,伴着这如诗如画的意境,他们所体验到的并不仅仅是黑白的文字了,能唤起学生的美感,知道物美、景美、情美,人更美,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激发了他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
1.4 画一画,美化生活。 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重,很多诗文画面优美,意境深远,我们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一画,让优美的文字倾注柔和的线条,绚丽的色彩,又会别有一番景象。
如在教课文《春天,天气暖和了》时,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给聋生展现春天的景象,勾起他们曾经有过的生活记忆。上课前,我组织孩子们走出校园去踏春,郊游时我拍了很多照片,有的是春天郊外的美丽景象,有的记录下孩子们活动的情景,然后把这些图片资料加以整理,制成了多媒体课件。上课时,除了给孩子们展示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还让他们观赏了更多的春天美景和他们自己活动的场面,帮助学生从多角度理解“春天来了,天气暖和了,春天真美丽”。在此基础上我就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春天的美景图,学生们有的画了“柳树发芽”、“桃树开花”的画面,有的画了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的画面,有的还画了农民伯伯在田间播种的画面——从他们沉醉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感悟到了自己可以美化生活,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银行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分支,它是指银行在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发展目标、服务规范、企业形象、银行的规章制度及干部员工共同意识的总和。它由银行领导倡导,以全体员工意识为基础,达到企业的共识和认同,最终融合为企业内部的默契、习惯和氛围。
银行企业文化体现了一家银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规范的观念形态文化。各家银行建立的社会背景不同,业务范围、经营方式、客户定位以及领导素养和员丁素质不同,银行的企业文化就不同,各家银行经营也就各具特色。虽然如此,但银行企业文化仍存在着许多共性,具体表现为信誉性、服务性、规范性、效益性。
银行的兴衰演变,其背后折射出的是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一家银行是否有优秀的文化,可以从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行为上得到验证,也可以由企业可持续的长期经营实践来验证。文化因素既受制于银行的经营发展,又深刻影响着银行的经营管理,是推动银行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银行企业文化在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着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它把行业的基本要求内化成员的内在素质,体现在员工的思维模式、思想意识、行为方式、职业习惯、职业素养、知识体系中,从而指导、约束、规范员工的言行,体现职业化。它以共同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来引导和帮助员工树立对银行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职工积极性,激发职工首创精神,凝聚和稳定队伍,树立起共同的思想和精神支柱,让员工为共同事业而奋斗。此外,银行通过企业文化建设,还可以使银行在与社会的联系中逐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提高社会声誉,增强在社会竞争中的实力。
一、黑龙江省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现状
(一)黑龙江农行企业文化的优势
1.优良的传统。在黑龙江省农行发展历程中形成的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合规经营等优良传统和作风是黑龙江省农行健康、持续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源泉,这种传统和作风至今仍在黑龙江省农行的经营指导思想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2.完善的制度。黑龙江省农行各项日常经营管理制度相对完善、规范,内容覆盖全面,程序清晰,权责明确,可操作性强,为企业文化建设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3.高素质的领导层。黑龙江省农行领导层综合素质较高,视野宽阔,思维敏捷,赋进取精神,具有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希望迅速改变银行的不良状况,他们提出的治行方略和新的价值取向将为倡导和培植企业文化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敬业的员工队伍。整个员工队伍思想状况比较稳定,脚踏实地、服从领导、任劳任怨,对黑龙江省农行有深厚的感情,熟悉本地情况。青年员工占多数,文化素质较高,作风顽强,能够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5.优良的社会形象。黑龙江省农行通过支持本省经济发展、服务社会,在客户和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营业网点形象鲜明、亮丽,独具特色;办公环境整洁、典雅。业务品种齐全,可供选择面广。营业人员态度亲切、周到。从多个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黑龙江省农行作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实力雄厚、功能完善、服务良好的社会形象。
6.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机遇。黑龙江省农行正面临着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良好契机,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金融业全球化发展趋势,农行已经完成股改并筹备上市,面临着重大历史转折。农总行和省农行经营战略调整、并倡导新型企业文化建设,黑龙江省农行新一届领导班子调整不久,经营管理的重新市场定位等等。
(二)黑龙江省农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劣势
1.对企业文化认知度较低。黑龙江省农行高层管理者比较认可企业文化,也经常在下发文件和座谈会议上宣传有关企业文化的一些理念,但对文化理念的认同不够协调和统一,也未明确、系统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中、基层管理人员尚未准确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内涵,存在重业务经营、轻文化建设的思想,在实际中关注更多的是企业文化外在的表现形式,认为搞企业文化建设就是开展优质文明服务活动、和业余文体活动。认为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是“虚功”,耗时耗力,效果短期难以见效。基层一线人员,对企业文化有关知识了解不多,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目的、意义、方法、程序等不甚了解,对企业文化持漠然态度。
2.企业文化建设氛围缺乏。黑龙江省农行没有明确、系统地推行企业文化建设,也没有很好地营造企业文化建设的氛围,缺乏推广实施的具体措施。企业文化的成败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全面推广
贯彻,是一个长期坚持的系统工程。
3.团队精神缺乏,凝聚力不强,执行力差。基层员工对客户服务意识相对较强,但机关中层管理人员及科室人员对基层营业网点的服务意识不够,科室之间沟通与协作也比较少,在营销客户及服务客户上缺乏主动配合意识,考虑问题首先是个人及部门利益第一,缺乏大局观念。由于引导教育和沟通不到位,员工中还存在工作拈轻怕重、牢骚不断的情况,工作不深入、精细,制度观念不强,心性浮躁,工作推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使得内部凝聚力体现不够。另外员工工作单调、上升通道较窄、人员流动渠道不畅,造成了员工缺乏工作激情和活力。
4.创新精神不够,缺乏工作责任感与主动性。黑龙江省农行高层重视创新,也大力提倡创新,但全员整体的创新意识不够,创新口号只停留在口头上,对市场、客户、自身经营特点、竞争对手研究不深,创新手段和能力不足,习惯于领导怎么安排怎么做,按部就班工作。此外快节奏、大工作量的压力使得广大员工没有时间与精力去考虑创新的问题,而高标准的工作规范和工作程序考核也使得广大员工不敢去尝试和创新,他们深知创新是有风险的,~不小心就成了违规。创新精神的缺乏导致员工的参与度低,缺乏工作责任感,不能主动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对策建议
企业文化不是一个封闭的、僵滞凝固的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黑龙江省农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持之以恒地不断完善和发展。
(一)加强领导,建立企业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
企业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企业家品德、才识、使命感、责任感及创新精神的综合反映。由于企业家个人在企业中所处的特殊地位,其对各项工作具有决策权、指挥权和支配权,其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也必然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文化在多大程度上被企业员工认同和接受,企业家的积极倡导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领导干部要从纷繁复杂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出来,不断学习,并从本单位特点出发,把自己的价值观、经营哲学、伦理观融合到银行的经营理念中,着重文化建设和管理,并在内部不断宣传强化,营造和谐、奋进的氛围,引导员工积极参与,逐步获得员工的认同,并最终变成员工的行为规范。银行领导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既要积极倡导,更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让员工看到企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应该以什么样的规范和作风做事。如果领导不身体力行,就会使企业文化流于形式,陷入空谈。
(二)以人为本,实施民主管理和情感管理
企业文化是一种以激发人的潜能、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只有有了满意的员工,才会把满意的心情带到工作中去,才会有满意的客户,才会实现满意的绩效。所以,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关心员工、理解员工、尊重员工,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培育其“主人翁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使命感、归属感、荣誉感,使员工与银行形成一个意志统一、目标一致的利益共同体,从而有效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三)增强客户服务观念、提高银行经营效益
企业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是要促进业务发展,创造良好的经营效益。只有发展,企业文化才有生机和活力,也才能体现出先进性。银行经营发展始终是本,是企业文化发展生机和动力的源头,要摆正两者的位置。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旨在推进银行的发展与振兴,促进业务的拓展与效益的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伴随着业务经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只有以业务经营为中心才能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否则,企业文化建设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不可过度夸张文化的作用,不能脱离经营管理搞两张皮式的企业文化建设,脱离了业务经营的企业文化没有生命力。
(四)营造健康、积极、充满活力的工作、生活氛围
加强局域网及内部刊物建设,营造氛围,育模范典型。对现有局域网进行整合,增加企业文化等内容,用精神理念文化总揽局域网设置。在内部网上增加员工典范内容,借助先进典型的宣传,用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全行士气,引导广大员工认知企业文化,自觉参与企业文化建设。
举办文化活动,承载文化内涵。重视和加强银行内部摄影、书法、美术、文学、体育等各种业余文化社团的管理和引导。经常性地开展健康向上、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满足员工精神多样化需求,寓教于乐,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以文化品位提升精神和道德品位,使员工在文化娱乐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提高。增强员工“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让员工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农行事业的兴衰紧紧捆绑在一起,风雨同舟,荣辱与共。
(五)塑造良好的银行形象。展示黑龙江省农行审谨规范、稳健负责,不以追求利润为唯一目的,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国有商业银行良好形象。与当地社会
保持信赖、沟通的诚挚姿态,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关心大众生活品质和精神文化需求,积极参与为社会奉献爱心的各种社会活动。
在银行内部要致力于经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内在素质的提高,服务功能的完善,不断提高综合市场竞争力。打造公正廉明、团结协作、务实开拓的领导干部队伍和业务精通、作风于练、素质过硬的员工队伍。
在农总行统一vi标识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报纸、杂志、电视台、互联网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以“大行德广,伴你成长”为口号的农行形象品牌。利用路牌、广告栏及自有公务车辆,加大银行户外形象宣传,提高农行的知名度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其实,除了规模巨大的古城外,历史上神木石峁遗址还出土过大量玉器,这些玉器数量之大、种类之多、造型之精美丝毫不逊色于红山和良渚文化玉器,是研究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要资料。
戴应新、邓淑苹、张长寿等为代表的学者对石峁玉器的种类和特征进行过梳理,对其中较典型的刀形端刃器、玉刀、璧形玉器等进行过专题研究,使我们对石峁玉器有了大致的了解。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的发现
神木石峁遗址出土玉器的历史,可上溯至清末,但由于历史原因,其数量尚无完整详细的统计。
抗战时期,榆林刀兔人马某购得玉刀4件,贩至包头卖给了外国人。解放后,据高家堡段海田先生回忆,自1966年到1975年止,前后有10年时间,先后收购上交北京的玉器保守估计至少有1500件之多。1976年至1979年间戴应新先生在神木石峁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时征集到126件,包括牙璋、刀、铲、斧、钺、璧、璜、人头像、玉蚕、玉鹰及虎头等。其中,戴应新先生在房址附近的石棺葬中发现了一件玉璜。1981年西安半坡博物馆试掘时采集到4件,包括锛、铲、凿等。1981年张长寿调查时征集到玉器3件,包括钺(斧)、牙璧、凿各1件。2002年,榆林市文管会征集到石峁玉器若干,主要为铲、璧等。另有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征集的3件,绥德博物馆征集的20多件及榆林的个人收藏。2012年,石峁考古队在外城东门址内发现了玉铲、玉璜等。总的来说,神木石峁玉器的出土量大约有2000件。
神木石峁龙山文化玉器
的种类和造型特征
从现有资料看,石峁玉器多数是与祭祀、崇拜有关的礼器,少数为工具和可能具有佩饰功能的装饰玉。大致分为礼器、工具和装饰玉三大类。
礼器主要有牙璋、钺、戈、圭、璧等。其中的牙璋、钺、戈都属于仪仗类兵礼器。
牙璋在石峁遗址出土很多,仅陕西省博物馆和其他学术机关收藏的石峁玉璋至少在35件以上,是石峁玉器中最主要的器形。这些牙璋均为墨玉质地,一般尺寸较大。其中陕西省神木县石峁遗址出土的第25号玉璋(图一),墨玉,油黑如漆,唯刀口薄处色呈深茶色,器表有白色蚀斑。长体扁平肥宽,柄近似方形,首端呈内弧刃。一尖残失,两侧雕出齿饰,像水牛头上部正视轮廓,该齿前方还雕有三个等距离的直立小齿。通体抛光。收藏于陕西省博物馆的一件石峁牙璋(图二),墨玉油黑如漆。扁体长条,首部残断。长柄末端略外弧,一角残失,两侧雕出齿棱,形似鸡冠,与之临界处阴刻三组横向线纹,三组横线之间再阴刻双线斜纹。通体抛光。有的石峁牙璋体形巨大,长度甚至接近50厘米。现藏于陕西省历史博物馆的一件牙璋(图三),墨玉,青灰色,柄部有褐色蚀斑。体呈扁平而略厚,首端呈叉形,稍薄但未开刃。长柄,一角微残,两侧雕出齿棱,如同水牛头上部正视轮廓,齿棱前方又雕出两小齿。通体抛光。
石峁玉器中,玉戈皆为直内戈。玉钺数量较多,尺寸较大。玉圭的数量也较多。
工具类主要有刀、镰、斧、铲、锛等。
石峁玉刀分多孔刀、切刀和镰刀三种。多孔刀共出土十余件,均作长条形,刃在较长的一边,背平直稍厚,近背处和安柄的地方钻孔以穿绳捆绑,有二孔、三孔、四孑L、五孔之分。切刀一般宽短,刃在一边,和现代厨刀相似,是炊具或切草工具。镰刀即短型多孔刀,二穿或一穿,用手握持使用,以收割谷穗或刮治兽皮。
石峁玉斧有带柄斧和手斧之分。
石峁玉铲分长柄形铲和a形铲两种。a形铲又称板铲,可安直柄作铲,也可装横柄作刀,具刀与铲的两种功能。
锛为治木工具。
石峁玉器中的装饰玉主要有牙璧、璜、笄等,还有一些人物、动物题材的玉雕件,以片雕为主。其中石峁遗址出土的一件人头像(图四),玉髓质,白色,具有蜡脂光泽。以剪影手法琢出头上有椭圆形发髻的人首侧面形象,双面平雕侧面像。头顶盘束高髻,圆团脸,鹰钩大鼻,半张口,腮部鼓出。阴线刻出橄榄形目纹,脑后有外凸的弧形耳朵,面颊透钻一圆孔,细颈。
动物形玉雕多简洁传神,有玉蚕、玉蝗等。遗址出土的一件鹰形玉笄(图五),青白玉,青绿色。长条状,立鹰形,从上至下劈开,仅存左半面。喙部弯曲成钩状,眼睛呈外凸椭圆形,头后部雕出较短的卷冠,冠毛下和翅膀之间有刻纹,并向后折叠于翼中,右翼重叠左翼之上。翼羽毛以阳线纹来表现,羽毛末端呈卷曲的涡头状。足部阴刻出利爪,尾翼亦用阳线来表现。翼端稍稍隆起,并有从前至后贯通的细孔,基部变薄呈凿刃状。
1.1向精细用电要效益工程
大力抓好峰谷平时段的用电时间,做好避峰填谷经济运行,使峰谷平用电比例达到峰段比小于30%,谷段比大于36.5%的目标值。在用电大户的停电检修时间上,充分利用峰段时间。例如对地面主副井等规定停电检修时间主井为上午九时至十一时,副井为下午十六时三十分至十九时三十分,对井下主运输皮带停电检修时间规定为北翼地区下午十七时至十九时,南翼、四、六采区等地区为早九时至十一时。对井下水泵等功率大的设备,充分避开峰段,利用谷段运行。加大用电管理考核力度。矿节能环保办每日定点统计各皮带开机和空载时间及用电场所的用电时间,每旬对全矿电费消耗情况做一次剖析,对预超指标的单位重点督促进行整改,月底对各单位进行百分考核,联挂绩效考核,奖优罚劣。要求宿舍和办公室一律不准使用电炉子、电磁炉、电热管等用电设施,室内照明设施必须做到人走灯灭,杜绝私自改装配电线路和私接电源插座现象。全年吨煤电费降低0.5元,累计降低电费60万元。
1.2向原煤灰分要效益工程
成立原煤灰分以矿长为组长,洗煤厂厂长为副组长的原煤灰分控制中心,对原煤灰分进行严格的控制,满足客户的需求。认真收集、分析采、掘工作面煤质,做好煤质记录,并且形成正规的煤质报告。做好洗煤工作,保证煤质。认真检查维护各种煤运输设备,杜绝运输过程中出现的煤质问题。
1.3向用工管理要效益工程
由人事科根据各单位生产任务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法律要求,严格执行定岗、定员制度,杜绝用工浪费现象,为规范用工管理,该矿购进一台矿用虹膜考勤机,并制定了虹膜考勤机考勤制度,该考勤机具有数据存储、统计、查询、考勤管理等功能,可以准确的统计出各单位每个时间段的出入井人数,结合煤矿人员定位系统,可以对各单位的考勤和工作任务进行有效的统计,通过用工管理的规范化,有效了提高了该矿的用工效率,2013年出勤比2012年减少2500个,降低工资成本50万元。
2加强成本管控
成本是企业发展的命脉,成本优势是企业最大的核心竞争力。为此,瑞隆矿从成本管理的预算下达、到材料计划编制、审批、支出、考核这五大重点环节入手,通过强管理、抓关键、出举措、强考核等具体措施,把牢了这关键的成本管理“五大”关口,该矿实现了成本管控的精细化、具体化和针对性。
2.1把好成本预算关口
为解决预算部门、材料使用监管部门、材料发放部门等“自立门户”,成本管理“各自为战”的问题,成立了由财务部、企管部、经营调度、材料组、设备组等部门联合组成的成本管控中心,在成本管控上“联署办公”,每月下达预算指标前,管控中心提前召集各组成部门召开成本预报预控调度会,由各组成部门分别汇报掌控的基层情况,分析各区科工作量及材料需求,对照成本“大盘子”下达预算指标,不仅做到了以收定支,而且防止冒算、漏算、虚算等情况出现,切实保证预算符合实际。
2.2把好计划编制关口
多年来,煤矿形成了各区科材料计划由材料员编写的管理习惯。但由于材料员不直接参与井下生产,并不十分清楚生产中用料情况,编制的材料计划往往随意性大,且准确性不够。由于技术员长期担负各项工程的设计和施工,生产过程中哪个环节用什么料,用多少心里都有“一本账”,编制出的材料使用计划准确性和精细程度都大大提高,这也实现了每项工程从设计到施工再到成本投入的三统一,所以瑞隆矿计划由技术员进行编制,达到了源头降耗目的。
2.3把好材料审批关口
瑞隆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预算分解指标制定材料、修理、外购等需求计划,自下而上逐级由计划员、单位主管、主管部门、主管副矿长、企管部、财务部、经营副矿长、矿长签字审批后实施,增加预算部门审批关口,保证预算始终在可控范围。
2.4把好材料支出关口
瑞隆矿严格控制大型材料支出,将电缆、皮带、钢丝绳等大型材料的管理指定责任人,责任落实到各主管矿长和区队长,矿车、锚杆机、风泵等专用工具由主管区长负责管理,严格制定考核标准,在没有特殊情况下超过预算的,对主管区长罚款1000元,联挂区长、支书各500元,对情况不明、原因不清的项目,一律停发材料,对领用不符、去向不明、使用不当等情况除对当事人处罚外,连带追加材料员、区(科)主管的责任。
2.5把好监督考核关口
瑞隆矿成立了由机电副矿长、总会计师、企管科、调度室、机运科等有关领导和部门组成的修旧管理小组,各生产区队和机运科各有一名副科级以上的人员参加,对任务实行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机运科负责对各区队入井和回收的支护用品及配件的数量进行登记,对回收设备配件及支护用品的损坏情况进行统计,并进行分类和修复,调度室组织质量验收,企管科负责考核,并严格按考核制度及时进行奖罚。
(1)每月由机运科根据各单位任务情况,制订各单位制修费计划,超支或节约1%后,按照节约或超支金额的50%对该单位工资总额予以奖罚,制订该项措施后,各单位均能做到认真对待材料使用和回收问题,严格执行修旧利废管理制度。
(2)每月由机运科统计各区队使用和回收材料及配件的数量,对回收数量不够或回收不及时的区队按照数量大小、损坏程度进行罚款。
(3)回收上井的材料及配件由机运科统计其损坏程度,按照损坏情况不同进行分类摆放,并制订检修计划,按照计划进行修复,企管科通过考核每月将修复的数量和质量与工资收入挂钩,提高了检修的积极性。
(4)每检修完一批产品,由调度室组织,机运科、企管科和使用单位参加,严格进行验收,做到质量不合格不出厂。
(5)对于报废及不能修复的材料与配件,由机运科组织各参加单位进行再利用评估,可以改做其他用途的留用,确实报废而且不能用的,按废铁比价处理用以更换其他配件。
3结论
通过开展精细化管控,使瑞隆矿的生产成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用工效率的到了明显的提升,杜绝了材料和用工浪费现象,整体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1)通过全面精细化管理,使企业的成本管理得到了动态改进、不断提升,2013年,矿生产原煤125.5万t,全年单位成本计划271.50元/t,实际完成263.26元/t,比计划降低8.24元/t,比上年同期减低12.5元/t,全矿成本控制达到了下降3%的目标,实现利润税同比增长28.84%。
随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已经由传统的资源、资本、技术以及人力资本的竞争逐渐向制度和企业文化竞争转变。对企业文化的实践与影响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企业文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作为一种企业管理理论,出现在西方的企业界。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企业文化能够给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活力,除此之外还能够给企业带来有形、无形的社会效益,其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有效手段和精神动力,是企业凝聚力的表现,对于促进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鉴于当今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整体上较为落后,观念上较为陈旧,眼界上不够开阔,“等、靠、让、推”等思想束缚仍旧长时间存在着,一些老工业基地的企业甚至还谈不上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企业文化,这无形中羁绊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与振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明显地处于劣势。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创新发展具有相当程度的必要性。
一、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需求
大力发展黑龙江企业文化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所在,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在当今时代,文化和经济日益交融,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的同时,文化的经济功能明显增强,经济的文化含量不断提高,对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1]。因此,在当今各界纷纷为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献计献策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具有浓厚黑土地域的企业文化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针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和地缘特点,走创新发展之路。要认真落实文化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符合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的内在要求。
实践证明,一个具有优秀企业文化对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事业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深刻影响企业与员工的人文思想和价值理念,其文化氛围能够持续不断地激励和引导企业与员工积极向上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实现战略目标。
我们应该看到,黑龙江地处祖国边疆,远离中原文化发达地区,历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处于“文风不盛”“重武轻文”“重实轻文”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虽然黑土文化逐渐得到世人关注,但是由于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政策导向、思想理念等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导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经济发展滞后的同时,精神文化建设方面也很薄弱,企业文化更是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这就造成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的滞后性。
在没有形成强大文化凝聚力的背景下,尽管黑龙江省的文化教育并不落后,省会哈尔滨市高等院校和技工学校林立,数量上甚至在全国前列,但是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人力资源上仍然处于被动局面。一方面精心培养的本土人才纷纷“孔雀东南飞”,另一方面“外来的和尚也不来念经”,这无形中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发展振兴。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以地域文化创新为发展的新契机,更新传统观念,转变落后的思想,拓展黑龙江省的文化发展空间,扩大企业文化张力,大力倡导与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相协调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为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提供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这也是振兴黑龙江经济发展的关键。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重要内容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社会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建设,而企业作为社会组织之一,其文化建设更是不容忽视。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的文明进步的表现。推进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黑龙江省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内在要求,是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关系,切实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
历史证明,每一个成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这种企业文化品质是以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基础,同时也成为民族精神、国家精神和区域人文精神的内核。尤其是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到企业的活力和优势,所以打破以往仅追求“铁饭碗”的想法而自愿选择到企业中发展,相当一部分有志青年人生志向为自主创业。因此,老工业基地中企业人力资源的年龄倾向于年轻化,其涵纳的年轻人的人数在整个社会中年轻人的比重越来越大,他们的价值理念和精神品格越来越代表社会精神文明的主流。
由此可见,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并不仅代表该企业的软实力的建设以及未来竞争力的增强,更是黑龙江地区特有文化形态的依托和承载,直接关涉到其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越来越承载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弘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少数民族历史,兼容并蓄的移民文化以及丰富的知青文化,因此黑龙江省具有内涵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并通过各种途径来发扬。而黑龙江省企业文化的创新发展就是发扬内涵丰富的黑土文化的必然要求,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在黑龙江省企业文化发展创新的过程中,应打破龙江人传统思维的束缚,大胆改革。在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些深层次矛盾与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思想不够解放,观念陈旧落后;存在等待、观望心理;缺乏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部分领导干部思想僵化、墨守成规,认识上长期裹足不前,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不能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问题、用发展的思路去寻找问题的解决之道,导致一些问题与矛盾不断积累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部分领导干部存在等待、观望的心理,怕担风险,不敢作为,导致错失了发展的良机,阻碍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
因此,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文化,应从思想上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切实解决领导干部思想观念及精神状态上存在的问题。“思想观念落后是最大的落后。”人是受思想支配的,领导干部思想解放的程度、精神状态直接影响自身工作效率的高低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因此,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企业的经济要发展、要进步,就必须时刻保证广大领导干具有先进的思想和意识,保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解决问题,企业文化大胆创新。改变当前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落后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发展理念及精神状态的落后,这些突出问题制约了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发展。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应打造责任文化、奉献文化、务实文化,通过教育、培训等方式转变领导干部落后的思想观念,提高领导干部的思想觉悟和素质,增强领导干部的责任感和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
企业文化导向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其重要性已被许多管理学家所认识,如美国管理学家彼德斯和托马斯在《成功之路》一书中写道:“文化占有主导地位并且贯穿始终,这点已被证实是出色公司的根本性特征,无一例外。……在这些公司里,下面的职工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懂得他们该做些什么事,因为他们对于公司那为数不多的几条具有指导性的价值观了如指掌”,“但是,经营得较为逊色往往也有强烈的文化,不过,这种文化却误导组织削弱了其功能。这类公司关注的不是顾客,而是自己内部的人事纷争;它们重视的是数字,而不是产品,也不是制造和销售产品的人。”[2]
关键词:营销策划;问题;英伦联邦;
中图分类号:F063.2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一、洪客隆英伦联邦营销策划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调研不足
凡是策划类事务不是靠冲动和想当然进行的,而是以大量的真实准确的市场信息为依据。而掌握市场信息就必须依靠科学的市场调研,据此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进一步了解同行业状况,分析竞争对手,窥探市场需求等情况。《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长沙时代倾城项目在进驻长沙市场之前是在做了大量市场调查,但它取得的土地是长沙玫瑰园项目未开发的土地,玫瑰园在长沙开发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从而在时代地产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后在开盘时购房者还是存在很多质疑。
(二)产品卖点把握不准
一个开发项目,往往卖点很多,规划、房型、景观、配套、物业等等都可以成为卖点。然而,许多的开发商和“策划大师们”通常将一系列的卖点罗列,以推销自己的产品。这种方式不但缺乏对客户细分的研究,更对产品的细分不够,因而达不到预期的目标。比如房型,仅仅粗浅地按房间数分类,不过是“自立一房”、“温馨两房”、“满巢三房”之类。实际上,不同的目标客户群要求的居住功能不同,对房屋内厨、书房、餐厅等各组件的有无和布局要求都不一样。如对卖点把握不准,很难满足消费者的要求。与此同时,当前,房地产界炒作之风盛行。开发商和“策划大师们”热衷于概念炒作,以概念制造“卖点”。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概念”可以作为与竞争者相区别的符号系统,在传播中具有高度的识别性和心理冲击力。很遗憾,不少房地产开发商一味地想制造轰动效应,大肆炒作,做足了表面功夫,但忽视了消费者实际需求。在房地产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入座房地产企业仅仅追求炒作,那么很难长远发展。时代倾城开始时把整个楼盘所有卖点都写成模板要求所有的置业顾问都要按照资料一字不差背出来但后来从时代地产广州总公司过来的人就要求置业顾问抓住几条,抓住客户的不同需求来仔细讲解。其实在职业置业顾问在向客户介绍时没有把握客户需求之前就把楼盘所有的卖点说出来,往往会让客户很迷茫。
(三)迷恋广告攻势
房地产商是媒体的最爱,因为开发商最爱做广告,似乎广告做得越多,声势造得越大,楼盘就越好销售。房地产企业经常强调“猛烈的广告攻势”“强大的空中优势”,偏爱采用的发行量的大众媒体进行宣传。事实上,这种“用大炮打蚊子”的做法,有效性差,成本高。其实广告不一定要做那么多,如果项目能获得大家的好评,有时不做广告也能达到传播效果。长沙时代倾城在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广告宣传,如:一百万赞助橘子洲音乐节,话剧,演唱会等等,但起到的宣传作用是有限的。
(四)脱离市场需求进行创新
房地产是“创新制胜”的行业,一般情况下,在一个新项目推出后的3-6个月时间,就有可能被跟随者复制。如今的房地产走过“跑马圈地”的风潮之后,市场开始在内涵上深入挖掘,在创新中谋发展,从设计到销售,从用材到用人,房地产的创新,使其产品价值含量增长,即所谓“创新创造财富”。然而现在一提到“创新”,许多房地产开发商就叫苦连天:“现在的房地产市场已经很成熟了,哪有那么多的创新?”就像手机、服装的不断更新换代一样,住宅也是可以永远创新的。 而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在创新方面,似乎都有一种“缺氧”的感觉,似乎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所谓的创新产品不过是“王婆卖瓜”罢了,而离真正的消费需求却相去甚远。
二、洪客隆英伦联邦针对问题改进的策略
(一)加强房地产市场调研与预测
市场调研与获得真实信息的基础和依据是房地产营销策划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市场调研前,企业应制定严谨的市场调查流程;市场调研时,要有针对性的对项目规模、特点等于消费对象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调查结束后,应科学全面地进行分析与预测市场前景。通常,一项正式调查的全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调查准备、调查实施以及调查数据分析与总结三个阶段。
(二)实事求是,避免故意炒作
策划者应根据顾客的不同而不是产品的不同来细分产品。一个开发项目,往往卖点很多,规划、房型、景观、配套、物业等等都可以成为卖点。因而策划者及房产开发商应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选取最能打动消费者的卖点。在房地产营销策划的运作中,策划人应做到实事求是。一方面实事求是的进行策划,不讲大话、空话,另一方面要在客观实际的基础上谨慎行动,避免引起故意“炒作”之嫌。
(三)注重广告品质,重视广告创意
广告是把“双刃剑”。广告做得很好,消费者会有很高的预期,而一旦产品出了一点问题,也很容易遭到集体抗议,产生许多负面后果。广告最重要是要有针对性,广告媒介的选择不能陷入套路,更不能误以为广告是万能的。事实上,有许多传播渠道可以代替广告。对于面向低收入人群的中低端项目,价格是更好的传播方式,如果房地产商肯把楼盘的价格降低一点,客户便会蜂拥而来,口碑的传播效果决不输给广告,而成本可能会比广告低。在高端产品的营销策划中,口碑同样可以作为重要的传播渠道,取得理想的传播效应。
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的分布特征
板块运动、古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变化对恐龙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中生代各个时期我国恐龙在分布区域及其动物群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依照中国恐龙化石分布图(图1)及时代特征来看,我国恐龙发展演化的地理轨迹大体由南向北推进,在发展后期向全国范围辐射,区域分布特征明显[5-6]。早期恐龙分布范围局限,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等地,尤其以西南部最为集中,而且西南部也是我国恐龙的发源地[6]。晚期恐龙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东北部、北部地区,以辽西热河、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甘肃刘家峡、山东莱阳、黑龙江嘉荫等为典型代表。我国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就是以这些恐龙化石产地及珍贵的资源为依托而建立。
1西部(西南)地区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1)古地理环境
晚三叠世早期,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川滇地区形成大型的近海盆地,为我国早期恐龙的生存提供了理想场所[6]。从侏罗纪开始,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侧出现了显著的“东西分异”: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西部为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到了晚侏罗世,我国东部形成高原地貌,西部多为盆地,比如川滇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7],西部地区盆地的发育为恐龙的生存与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典型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西部地区(尤其西南地区)为我国恐龙的主要分布地与发源地,其化石时代以侏罗纪为主,涵盖了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3个时期的恐龙化石[8-10]。化石丰富,包含了侏罗纪时期的典型代表恐龙动物群,层位明显。云南禄丰恐龙地质公园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是早期恐龙化石的典型代表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地质公园是早侏罗世禄丰蜥龙动物群的恐龙化石主要分布地,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以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为主要恐龙化石遗迹。
2东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1)古地理环境
与侏罗纪相比,白垩纪古地理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早白垩世起,东部地区活动带的主要沉积区和岩浆活动向东转移。受燕山二期运动的影响,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大型盆地,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盆地如四川盆地,范围逐渐减小。晚白垩世,随着我国西部的强烈隆起,川滇盆地进一步缩小,而东部的断陷盆地不断扩大,导致恐龙从西南地区向东部及北部地区迁徙[6]。
(2)主要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在我国东部(中东部)、北部、东北部地区(图1)发现了大量白垩纪恐龙化石,不仅有恐龙骨骼,而且有恐龙皮肤、足印及遗弃物化石。白垩纪我国有2个代表恐龙动物群,即早白垩世鹦鹉嘴龙-翼龙动物群和晚白垩世巨龙-鸭嘴龙动物群[11]。与西部(西南部)相比,东部(中东部)、北部、东北部地区这2个代表动物群的空间分布范围明显增大。基于恐龙化石分布区域较多,化石代表性强,研究价值高,在东部、北部和东北地区建立了多个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12-28](表2)。
建立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的价值
1科学研究价值
(1)地球历史研究。恐龙自侏罗纪早期在我国出现到白垩纪末灭绝,有14亿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各个阶段并非都有大量的化石发现和产出。早、中侏罗世,我国只在西南部很小区域内产出恐龙化石,自贡是代表地区。自贡恐龙地质公园范围内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晚期的地层连续,出露完整,含有丰富的古脊椎化石,为系统研究恐龙的演化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化石材料,该地区也是地球演化史上侏罗纪陆相环境的代表性地区。白垩纪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盆地,为恐龙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基础。以白垩纪恐龙化石为主要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有多个,以二连浩特恐龙地质公园为例。它所在的区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恐龙化石挖掘点,在古生代是古代浅海区,即“古兴安浅海区”[29],从中生代到白垩纪后期,浅海区被新山脉阻断,变为内陆海,海洋逐渐变为湖盆、沼泽。公园内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为研究该地区白垩纪晚期恐龙的生存与灭绝以及其后的生物演化史、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珍贵详实的实物资料。因此,中生代含化石地层及其周围地质环境的研究,对追溯中生代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2)古生物学研究。由于我国恐龙的发展演化和区域的差异,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有不同的动物群特点。虽然我国恐龙类地质公园有多个,有些也分布在一个省份或地区,但是各个地质公园所发掘的恐龙化石和其他动植物化石组合各不相同,这些珍贵的化石标本对于研究我国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
(3)地层学研究。在地质公园的分布区域,埋藏恐龙及其他古生物的某个特定的中生代地质时期的地层都较为发育,而且分布广泛,沉积较连续,层序清楚,这也是古生物化石形成与发现的基本条件[30]。例如,西南地区的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系,与其他地区的陆相煤系地层迥异[31],在四川盆地、禄丰盆地等广泛发育,厚度大,在公园区域内侏罗系赋存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及其他类同期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国富含恐龙化石的侏罗纪陆相地层的典型区域。二连浩特恐龙地质公园所处区域也有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上白垩统二连组层序完整,上下接触关系清楚,是研究亚洲地区上白垩统晚期地层的典型地区,被世界古生物界公认为白垩纪晚期化石埋藏标准地质剖面。另外,许多公园内具有明显特征或有代表意义的含化石地层以当地地名命名,如“自流井组”、“禄丰组”、“二连组”、“义县组”,在地学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沉积学研究。对地质公园内赋存化石层位岩性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该地区古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资料。分析含化石地层的沉积物特征及具有的各种沉积构造,对于分析特定时期某一地质公园范围内的沉积环境和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
(1)教学与教育价值。恐龙化石遗迹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恐龙化石分布集中、化石种类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既是保护恐龙化石的最好方式,也是实施古生物教学和教育的最好基地。地质公园内有典型的恐龙化石及其他同期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埋藏现场、标准地层剖面和恐龙博物馆等,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实地研究和考察,而且可以开展古生物教学。此外,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古生物化石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全民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科学普及价值。古生物遗迹资源是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迹和活动遗迹。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恐龙化石,科研程度高,学科专业性强,社会大众了解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地质公园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掌握大众的这一需求,利用恐龙博物馆的展览介绍、就地埋藏馆对化石埋藏环境的展示、对外展览交流和网站介绍等,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公众进行古生物科普知识宣传。另外,要加强地质公园导游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在游客参观地质公园及博物馆时能够准确为游客讲解。
3经济价值
地质公园的建立,不仅能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而且能够使地质遗迹与其所在区域的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作为地质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恐龙化石以及神秘的恐龙世界一直是社会大众急切的向往,地质公园管理部门针对游客这一心理,开发以恐龙化石遗迹资源为主体,其他旅游资源为补充的恐龙文化特色旅游,使之成为当地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了这些区域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而且为该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关键词:民俗舞龙;竞技舞龙;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9)01-0042-04
Abstract:Folk dragon dance has been part of the dragon culture in China for quite a long history. The schematization and formalization of it has become the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in today’s society. Between the two, there exists a dialectic relationship of mutual influence--a relationship of the latter’s inheritance from the former or the forme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tter. Folk dragon dance is most suitable to be held at schools, enterprises and local communities. To boom competitive dragon dance in the industrial and post industrial society, we must examine and interpret the dragon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lobaliz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base of modern dragon culture is co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and happiness of mankin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f recognized as a culture, dragon dance of our nation will also be accepted and welcomed by the world.
Key words: folk dragon dance;competitive dragon dance;dialectic relationship
龙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创新,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作为龙文化的具象之一,舞龙活动亦有千余年的演绎。一条意象中的龙,寄托着多少代龙之传人的情感、审美与祈盼,在民族的记忆里,有板龙、布龙、灯龙,在民族的认知中,有天龙、海龙、地身,在我们童年的记忆里,有锣鼓暄天、龙飞凤舞、画龙点睛。
中华民族的祖先,以丰富的想像力,把“龙”描绘得有声有色: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是“龙龟象鹤”四寿之头,它更是吉祥庆瑞被膜拜为神兽之冠。它还是入水能游、陆地能行、腾空能飞的―三栖动物。[1]在一代代炎黄子孙的生活世界里,龙已成为一种精神的实在。正是这种理念上的实在,使舞龙运动,随民族文化的嗜好,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民俗记忆,成为一种体现民族特质的形象符号。
时至今日,象征华夏民族精神的舞龙,气势磅礴,雄浑豪壮,广泛流传在祖国辽阔疆域的南北东西。世界各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也必有舞龙飞腾滚跃,成为凝聚龙的传人的一股巨大力量。舞龙既是传统也是现实,人们都不陌生。中国人即使到了伦敦、洛杉矶,也要透出长龙翻舞的景象,以“龙的传人”自命。
舞龙虽是体力活儿,从其发生学视角上看,还称不上是民族体育项目。它是驱邪祈祥、祭祖抒怀,说到底舞龙可归为一种民间民俗活动,或可视为一种朴素的图腾与崇拜活动。在民间舞龙活动中,既有不一的禁忌,又有相似的敬畏:
――民间以青龙为吉龙,青色与五谷苗种彩色相同。
――因黄色是代表“皇室”,除了庄严的佛殿神庙等可以黄色之外,民间都以黄色物品视为高贵,除非帝王御肯谕可,民间不敢舞黄龙。
――红龙是不吉利的,红被视为―火红,舞红龙有遭火灾之劫的“可能”。
――蓝龙,青出龄蓝,但只舞浅蓝之龙,不舞深蓝龙,因深蓝之色,近于黑。黑龙是人们厌忌的,它被视灾难来临的不祥之物。
――至于“白龙”,自古以来,中国人视白举哀,从来没有人“舞白龙”。[2]
随着时代的飞跃发展,舞龙运动在世界各地迅速活跃开展起来,为适应其蓬勃发展的趋势,在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下,1994 年 5 月第一届全国舞龙“佐海杯”邀请赛在福州举行,试行了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定套路”,标志着舞龙从民间活动到竞技体育的转变。在此基础上第一套“舞龙竞赛规则”于 1995 年 3 月制定出台。1995 年 9 月,国际龙狮总会在中国舞龙竞赛规则的基础上,起草了国际舞龙竞赛规则,1996 年 5 月,在上海举办了第一届舞龙比赛,这是舞龙运动推向世界的新起点。
我们不禁要问:从民俗仪式转轨为竞技项目,让舞龙活动成为大学的课程内容,是否更有利于舞龙运动的长盛不衰?究竟通过何种力量、什么路径来拓展舞龙活动的文化内涵、规模范畴与社会功能?
1 竞技舞龙是民间舞龙的“双刃剑”
自古以来,民间的舞龙活动种类繁多,在祖国广阔的大地上,各族、各地人民创造了各具特色的舞龙。
主要流行在南方各地的“草龙”,它用草、藤扎成龙形,多在久旱不雨时.由赤膊舞者沿街舞滔。围观人群不停地向龙泼水,以此祈求天降大雨。夜间舞“草龙”则是另一番景象。草龙满身插上无数香火,点点火光组成了一条光闪闪的龙在夜空遨游,故“草龙”有时又叫“香火龙”。 “香火龙”穿过街巷,舞至田边地头,飞虫追逐香火,越集越多,突然,舞龙队伍在水塘边停下,猛地将草龙连头带尾,深深扎入水中,水淹没了龙,也淹没了飞扑香火的虫群。
浙江丽水的“百叶龙”,是一种构思、制作均极奇巧的舞龙。舞者手执荷花灯、荷叶灯、蝴蝶灯,翩翩起舞。人们只见朵朵盛开的荷花,在片片荷叶中飘移、舞动。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丛中飞翔。一段优美抒情的舞蹈后,舞者齐聚场中,突然间,一条巨龙在人们的眼前腾跃而出。原来那一朵特大的茶花(或聚宝盆)灯,背面绘制的是一个辉煌壮丽的龙头,朵朵荷花紧紧相扣连,组成龙身,片片花瓣,变成龙身上的片片鳞甲,美丽的蝴蝶成了抖摆的龙尾,而荷叶则成了朵朵白云。
其他如“纸龙”、“段龙”等,龙头、身、尾均不相连,依靠舞动纸条、绸带等流动线条,描绘出龙敏捷多变的身姿。而浙江新安江等地的大型“板凳龙”,造型华美宏大,龙头龙尾由民间艺人精心扎制,龙身各节由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动手,关门扎制,为的是出奇制胜。五彩缤纷的图案,花团锦簇的灯彩,都在这一条条板凳上展现。
中国舞龙表演形式十分丰富,无法一一描述,仅四川重庆地区舞龙就有“小金龙”."龙”、“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虾子龙”、“板凳龙”、“火龙”等十多种。
那么,竞技舞龙,如何对民间不一“龙身”、“龙形”“龙神”,作归一化的处置而置换成一个可以比赛的运动项目?原来,第一先给动作命名,计54个;第二,设规定套路和自选套路,既看基本功夫,又不碍特色发挥;第三,龙的长度、重量及场地、时间、人数加以限定;第四,划出栏目与分值 ,行打分制。如此引入规则,使不可比的成了可比,娱乐成了竞技。[3]由此可见,竞技舞龙,其龙的制作工艺、舞动表演、还有包容其中的图腾、情感、审美,只是民间舞龙的冰山一角。把一种民俗活动,通过规范化处理,进而发展成为一项正规性的运动项目,成为世界性的文化比赛活动,对龙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什么?
众所周知,让舞龙活动成为一项重要的赛事,容易获得传媒的力量,使受众成为舞龙运动的消费者与拥护者,尤其是对龙文化的代际传播而言,真是功德无量。这是其一。其二,有了比赛的平台,容易使动作的规格与规定,竞赛的规则与方法,更趋向合理与科学,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提高造福于民的深度与广度。其三,有了统一的动作程式与评分规则,相当于书写了规范的课程文本,容易在大、中学校生根开花。其四,活动的比赛与竞争过程,就是该事物活动的专门化过程,而活动的专门化,从社会学的角度上看,其结果会使舞龙手成为专业者,会使舞龙活动成为社会的一门职业。对舞龙活动作竞技化改造 ,作为民间舞龙活动的一个的“典型”,竞技舞龙,为龙文化的人类传播,产生了阿基米德的“支点”作用。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一分为二的,对一种民间民俗活动,作规范化的整理,使之吻合竞技项目的运作要求,是要付出成本与代价的。
其一,改变了人们对龙舞原生态式的宗教般的情感依偎。因为,从竞技舞龙的身、形、意、韵中,已很难承载中华各民族的亚文化的诉求,简单地说,竞技舞龙的格式化与标准化,削弱了龙文化的民族个性。
其二,竞技舞龙,容易开发与利用社会的诸多资源,而成为龙文化的主要符号与强势主体,这对各区域的特色舞龙而言,容易造成一种文化上的齐占与压迫,影响“文化小龙”的形成与发展,影响龙文化生态的多样化统一。
其三,舞龙运动,究其本性而言,是一种自娱与娱人的庆典仪式,在这种仪式活动中,人们要呈示的是对大自然的敬意与敬畏。当娱乐成为一种锦标,它的代价是,会日渐失却龙文化的神圣感,使自娱的功能不再,全让位于受众的审美趋味,而去追求动作的技巧、难度与划一。
其四,武术运动,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瑰宝,至今还未登奥林匹克的殿堂,原因在于它们之间的比赛语言不同,武术要归依竞技运动语系,要改变是武术自身的语法结构。这对中华武术来说是幸运还是悲哀,我们很难下结论。而舞龙在竞技的轨道上,究竟能走多远,让人心存余悸。
因此,我们中肯地认为,竞技舞龙是一把高悬在民间舞龙上空的“双刃剑”。
2 社团组织是舞龙传承的“舒适地”
舞龙运动是舞龙者在龙珠的引导下,手持龙具,随鼓乐或音乐伴奏,通过人体运动和姿势的变化,完成龙的游、穿、腾、跃、翻、滚、戏、缠、组图造型等动作和套式,充分展示龙的精、气、神、韵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反映了龙所象征的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奔腾争跃、喜气祥和的精神风貌。同时舞龙运动是集体性项目,任何一个队员的失误都将影响整体动作的完成,每一个套路的完成都要求参赛队员在音乐的伴奏中,齐心协力,相互配合。[4]
龙,能否舞动起来,它的必要条件(准入资格),是一拔能各司其责队员和深喑舞龙与技艺教师,以及一套生灵活现的龙具;它的充分条件是,其选手要有武术、舞蹈、音乐的基础,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聚集在一起磨炼。而最能满足这一充要条件的机构是学校、企业与村落。
伴随着学校教育课程的改革,舞龙运动作为一门特色课程与校本课程,出现在大学与中学的课堂内外,就在情理之中。最早开设龙狮课程的学校是北京体育大学和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2003至2005年间,是龙狮运动在高校迅速兴起的一个。2004年6月30日,随着“全国百校龙狮进课堂”推广计划于在中南大学正式启动,全国几十所高校教师参与舞龙舞狮教练员、裁判员的培训,以及各种舞龙舞狮比赛的举行,从而拉开了龙狮运动大举进入高等院校的序幕。据蒋代新的调查表明[5],在22所舞龙运动直接进课堂的高校中,还存在以下不足:
①课程目标的设计比较随意
目前龙狮课程设置比较自由化和随意化,各高校主要按照担任龙狮课程教师的个人意愿来安排和设置课程,课程设置追随并陷入了竞技运动的轨道,即课程目标的设置主要从龙狮动作技能掌握出发,依靠教师的实践经验和个人直觉来确定。问题是,现代课程设置不仅仅要考虑有关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课程教学背景、课程教学对象、课程教学评价等因素,并用系统论的方法来加以统筹规划、组织,只有这样才可以使教学活动真正达到优化的效果。
②教材建设势单力簿
统计显示:在22所高校中,所有的学校都有教案,有12所学校有教学大纲、教学进度,所有的学校都使用音像教材,既有音像又有文字或图解教材的学校有8所,大多数学校是用龙狮规定套路作为主要的实践教学内容。
当然,龙狮规定套路是课程内容的主体部分,这一方面表明了龙狮规定套路对各高校龙狮课程的开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龙狮运动的发展。目前高校龙狮课程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不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反而一味地照搬规定套路的内容进行教学,致使有的学生觉得动作简单而索然无味,有的学生觉得动作太难而掌握不了。
③受学分制钳制教学时数不足
那些只上一学期的学校教师反映:课堂教学中,教师想尽可能多教一些内容,但进度显得比较紧,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进行较系统的基本功训练,通常是一般性准备活动结束之后,就直接进行龙狮技术动作的练习,特别是那些舞龙舞狮运动在一学期同时开展的学校,有些学生根本就来不及熟练掌握技术动作,就须进入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学习,教师刚教完不久就得考试,学生考完就忘。
④龙具易损教学成本高
虽然一根红带可以替代龙体,但离开真正龙具而展开的学习与演练,学员的练习热情会大打折扣。再加上舞龙运动是一个集体事件,必需要每一个角色都在场,况且角色之间不宜变通,一旦有学生(角色)缺席,就使正常教学难以为继。作为一个集体项目,在教学手段的选择上,不宜作动作结构上的拆解与分组错位练习,这使得课堂教学的成本不菲,教学成效不显。
虽说舞龙运动,其潜在的课程价值,对学生个体的社会化发展、对舞龙运动的传播与拓展不用言语,但考虑到它的实施成本和充要条件,舞龙运动进百所高校,还是要讲究不同的“门道”。首先要在校团委的门下,创立“舞龙社”,借学校及社区的资源,在一群追随者的团体中,让“龙”先摇摆起来;其次,可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创立“选修课”;再者,在具备师资与龙具的情况下,开设全校的通识课程,或体育学院民传专业的必修课程。一窝蜂地、不顾条件地开设龙狮课程,除了于事无补,还会造成龙文化生命意韵的失语与失真。
3 文化认同是舞龙成长的“基因码”
近年来,伴随着西方文化的入侵,传统文化的式微已然触目惊心。如果说一些社会现象所折射出的现状令人感到无比痛心的话,专家学者对传统文化所持有的这种态度更是让人觉得难以忍受。
2006年12月14日,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公共关系学会副会民吴友富教授,丢下一颗炸弹:取消中华民族的龙图腾。他们认为,龙确实并不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而是封建专制的符号,崇拜龙对中华民族并无好处。
其理由是:在龙的基本构词中,多与封建专制的帝王相联系,对作为象征帝王的龙的崇拜,必然导致对帝王的膜拜,是对凶残的忍让乃至认同;所谓龙的祥和,从龙能够呼风唤内引申而来。只有对它顶礼,便能风调雨顺,但其背后恰恰是龙的专制;对更多的人来说,龙不是现实的对象,其属性和特质众说纷纭,甚至供人任意解释;对一个空洞对象的崇拜,说明我们自己缺乏明确的精神偶像。
龙文化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每一代人都有自已的宗教寄托、审美趋味与情感表达。时间差,会产生龙文化轴心的转移。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文化,缺乏足够了解者,总是难免会产生不一的理解,尤其对西方文化而言更是如此,也就是说,空间差,也会产生龙文化的不同本体。
因此,对已深入中华民族之血脉的龙文化,作文化全球化的视角转换,解读它的现代价值与意义,谋求文化上的认同,恰恰是舞龙运动生存与发展的沃土。只有坚持自已的文化传统习惯,在此基础上阐述观点以消除误解,而消极地退让逃避只能会适得其反。
舞龙运动,作为龙文化的物态形象之一,从龙具、龙态与龙神上,只要表现出以下4方面的文化意蕴,就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①民族沟通需要龙的“和而不同”之精神
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一和见证物。先秦是中华民族的形成期,与此同步,龙的形象也在先秦各代得以长足发展,由杂多而整合,由粗简而趋美。就龙自身来说,也体现了一个“合”字,它不但集合了种种动物,还融合了种种人象。正由于以上述因素,我们认为龙的精神就是团结兼容的精神。
②世界大同需要龙的“造福人类”之精神
古今中外,我们看到了劳苦百姓因普降甘霖、旱象解除,而酬龙谢龙,人们奔走舞蹈,而欢欣落泪。[JY]神话里的大禹是从父亲腹中蹦出来的一条虬龙了,堪称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典范。而其麾下的首位功臣,却是万苦不辞的应龙。作为开路先锋,应龙用自己的尾巴划地,划到哪里,大禹就把河川道路延伸到哪里。龙具有征瑞的神性,人们相信,作为吉祥嘉瑞的神物,龙能给他们带来绵延多多的幸福和好运。
③文明进步需要龙的“开拓进取”之精神
龙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断纳新、不断开拓的过程。从新石器时代的早期原龙,到商周的夔龙,秦汉时的飞龙,唐宋时的行龙,直到明清时的大龙,我们看到了一条变化的发展的、开拓前进的轨迹。无论水中行还是天上飞,要行得快,要飞得高,都得昂首跨步,瞪目振鳞,把劲聚起来,把神抖起来,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开拓奋进的精神。
④循环发展需要龙的“天人合一”之精神
导致龙形成的动物和天象,代表着古人心目中的“天”,也就是我们讲的自然界。龙是人天关系的形象化表述。所以,说龙是古人对天道的理解、对身外众生的敬重,没有错;说龙是人天相通,人和大自然风雨与共甘苦同行的产物,更没有错。因此,我们说龙的精神,也就是与天和谐的精神。[6]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对民间舞龙作规范化、竞技化、组织化的现代置换,使民俗娱乐活动,成为一项民族体育项目,这对舞龙运动的推广与传播,无疑是益处多多。然而它是要付出代价的,它很容易导致龙舞活动的文化祛魅,我们的推论是,竞技舞龙对龙文化的传承而言,恰恰是一把“双刃剑”。在竞技舞龙的组织化过程中,考虑到高校课程改革的实际,不能一步到位进课堂,从建立舞龙社团开始,逐步依次开设选修课、必修课与通识课,可能是明智之举。竞技舞龙在学校、企业地、村落的社团中最适宜生根,社团组织才是竞技舞龙的“舒适地”。农业传统社会发展起来的舞龙运动,要在现代与后现代社会生长与不哀,必需对龙文化,作全球化的文化开掘与解读,本文的结论是,和而不同、造福人类、开拓进取、天人合一,是现化舞龙文化的生命基因,只有得到文化上的认同,民族的舞龙运动,才是世界的。
参考文献:
[1] 黄益苏.中国的舞龙[J] 体育文史,1999,(2).
[2] 同[1]
[3] 封尘.舞龙大赛的启示[J] .新体育,1995,(7).
[4] 马文杰.影响中华民族舞龙运动发展因素的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关键词:舞龙;符号特征;价值认同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2)02-0029-04
龙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之一。从远古时期人们对龙图腾的崇拜到今天龙的传人,龙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华文化积淀和凝聚的载体。舞龙也称为“耍龙灯”或“龙灯舞”,是在龙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民间习俗和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舞龙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舞龙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普遍文化现象得到了炎黄子孙的充分认可,对我国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对舞龙运动的本源和符号特征及其价值进行诠释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及符号象征
1.1 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
对于龙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的考古发掘显示早在8000多年前中国人就有了崇龙的记载。龙的雏形在新石器时期已经开始萌芽,新石器时代的原龙纹是最早关于龙的雏形,原龙纹包含着浓厚的宗教观念,其本身被赋予了承担人与神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使命,其身份的产生与原始巫术有着密切关系, 龙图腾作为一种特殊的崇拜, 其物化的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过程中随处可见,我们祖先以丰富的想象力将龙描绘成了有着无比法力,能够在水陆空自由驰骋的“三栖动物”。其形态也是各种动物的集合体,如它是“龙麟凤龟”四灵之首,“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龟、颈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般的形状,它更是唤云播雨、遨游四极、吉祥庆瑞被人们顶礼膜拜的神冠之兽。龙在中国古代还代表着帝王的象征,“龙床”“龙袍”等称谓曾是帝王的专属。龙作为帝王的象征最早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史记》中这样记载:秦王政的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的时候有人持一块玉璧拦住使者对其说“请把这块璧交给池君(即水神)”,然后又补充到“今年祖龙死”。正当使者听得一头雾水的时候那人将玉璧放到地上后便不知踪影,使者回朝后将玉璧交予秦始皇,秦始皇闻讯后沉默良久,随即谕令御史大夫查看玉璧,惊讶地发现是八年前秦始皇渡江时为祈福而沉江的那块。后人因此理解,这是因为秦始皇的暴虐无道上天已不再福佑其统治,所以就派妖鬼化成人形将秦始皇祈福时奉献的玉璧退还,以示不再庇护秦国的意思。要使者将玉璧交给像周武王那样的有德者,讨伐暴秦,取而代之。“祖”有始的意思,“祖龙”即“初始的龙”、“第一个龙” ,这里所说的“祖龙”即指秦始皇。自秦始皇之后的帝王都把自己比喻成“龙的化身”、“真龙天子”,自此龙在中国古代也成为了皇权的象征。龙在民间更多的代表着与水有关的“动物”。闻一多先生就曾指出“龙是一种图腾,是一种只存在于图腾之中而不在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生物,是由许多图腾糅合成的集合体”。龙是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7]。作为图腾和动物龙在中国古代被赋予神奇的色彩,不但可以兴云降雨还可以驱邪避异,更能给人们带来祥瑞与幸福。龙作为一种图腾是华夏先民在远古时代与自然环境斗争过程中的产物,更是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一种虚无的崇拜物和精神寄托。舞龙运动的产生源于人们对龙的崇拜,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是舞龙运动的雏形,“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汉书・西域传赞》)所谓“漫衍”颜师古注释曰“漫衍者,即张衡《西京赋》所云‘巨兽百寻,是为漫延’者也。鱼龙者,为舍利之兽,先戏于庭极,毕乃入殿前,激水花成比目鱼,跳跃漱水,作雾障日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西京赋》云‘海鳞变而成龙’,即为此色也。”自此之后龙文化一直贯穿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之中,并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意识和风俗习惯。如盛行于我国南方的“草龙”、浙江省流行的“百叶龙”,另外还有“彩绘布龙”、“纸龙”、“段龙”等等。资料显示我国的舞龙形式非常多,仅在重庆地区就有诸如“黑龙”、“扁担龙”、“肉龙”、“柑子龙”、“采龙”、“板凳龙”、“小金龙”、“蠕龙”、“虾子龙”、“火龙”等十多种舞龙的形式。而且舞龙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花样和技巧繁多诸如“金龙绕柱”、“青龙上升”、“龙头穿花”、“引龙出洞”、双龙抢珠”、“龙脱衣”、“滚龙”、“盘龙”等方法。虽然风俗与仪式不尽相同但是其对图腾的崇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致的,形成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基因符号,“龙作为虚拟的动物与图腾在民俗、宗教、文学、艺术及政治领域中被赋予了重要的角色”[1]。舞龙习俗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得到华夏儿女的普遍认同,满足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精神需要。
1.2 舞龙运动的原始意象及文化符号象征
1.2.1 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
对于以农业社会或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下,最具有魅力的当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当古代先民对无法把握的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做出解释时便试图通过“神”的图腾崇拜来表达愿望,于是舞龙活动便成了满足人们精神需要和情感平衡的重要仪式。龙的每一个身体结构和体貌特征均被赋予吉祥的意象。如虎一样的眼睛象征着威严;鹿一样的角象征着长寿;牛一般的耳朵象征着名列魁首;鹰一样的爪象征着勇猛;剑眉象征着英武;狮一样的鼻子象征着富贵;前额的宽阔隆起象征着聪明和智慧;马一样的牙齿象征着勤劳与善良;金鱼一样的尾巴象征着灵活等等[2]。人们在舞动这种祥瑞“动物图腾”的过程中表达着一种对生活和生产的本质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民间,舞龙习俗与生殖和繁衍生息更是密不可分。《墨子・明鬼》中就有关于“燕之有祖,当齐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梦也。此男女之所属也。”的记载。其中“祖”、“社稷”、“桑林”、“云梦”指的是在仲春之月男女会合的地方[3]。闻一多先生也进一步指出“仲春之月,令会男女” (《周礼・媒氏》),与夫《桑中》《溱洧》等诗所昭示的风俗代表着以生殖机能为宗教的原始时代的一种习俗[3][4]。另外舞龙与“灯”的结合形式也昭示着祭祖和繁衍后代的含义,在中国民间文化中灯有两层含义,灯不但代表着能够给人光亮和温暖还代表着“阳”是男子的标志,“龙灯”与“龙丁”谐音,预示着人丁兴旺,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的舞龙习俗中认为龙灯是有利于生育的,在舞龙灯的过程中摸“龙角”和“龙须”的行为也象征着为了受孕而象征性的与龙交合。胡朴安撰写的中国民俗中就记载着“妇女绕龙可受胎,痴心求子亦奇哉;真龙不如纸龙好,能作麒麟送子来”的诗句[5]。由此可见,舞龙运动已经超出了运动的本身,更多的是体现一种精神的憧憬与追求。在舞龙运动中也展示着繁衍生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象征。
1.2.2 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
我国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铸就了我国古代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生产方式下丰收的取得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辛勤的耕种,另一个就是上天的风调雨顺。人们依靠谷物维持生命的根本,人们无力主导自然只能求助于神的力量,龙的作用也就进一步凸现。龙也成了护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瑞“力量”,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保护神。因此最早的舞龙与古代的祈雨祭祀活动有密切的联系,《神农求雨书》中就有这样一段关于舞龙求雨的记载:“春夏雨日而不雨,甲乙命为青龙,又为火龙,东方小童舞之;丙丁不雨,命为赤龙,南方壮者舞之;戊己不雨,命为黄龙,壮者舞之;庚辛不雨,命为白龙,又为火龙,西方老者舞之;壬癸不雨,命为黑龙,北方老人舞之”[6]。在舞龙的过程中人们都要举行各种仪式焚香祭祖、祈祷神灵、焚烧祷文以祈求五谷丰登和风调雨顺。在传统节日中的元宵、春节、庙会等喜庆的日子里人们都要舞龙助兴加以庆祝和祈福。如在我国的安徽省休宁县就流传这样的民谣“二月二龙抬头,五月端午赛龙舟,八月十五香火龙,天不下雨晒草龙”[3]。这些舞龙祈福仪式在我国内地的一些地方比较普遍。人们纷纷在舞龙的过程和仪式中祈祷神灵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护佑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1.2.3 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
在中华民族的图腾崇拜中给予了龙无比崇高的地位,把龙作为神物在观念上也将龙同祥瑞联系到了一起,龙也成了美好事物的象征承载着广大民众的情感寄托。舞龙习俗在汉代就成为庆典娱乐和民间表演的精彩节目。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代表着原始祭祀仪式的舞龙习俗也随着人们的需求赋予了娱乐与观赏功能,这期间舞龙的技巧和花样也不断翻新,对鱼龙本身的扎制和表现也不断呈现美观化。重庆地区的“火龙”表演以及浙江地区的“断头龙”,安徽等地的“草龙”都是较为精彩的舞龙表演。龙作为代表祥瑞的图腾人们在祭祀等仪式上可以借助龙的“力量”许下美好的心愿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期盼,在庆典和狂欢的时候人们又怀着感恩的心理来表达对龙和祖先的崇敬和谢意。
1.2.4 作为传统认识中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自身的认识相对有限,出现一些自然现象和疾病无法解释的时候往往会理解为是神的力量所使然,在出现对生产生活有利的现象时人们常常要感谢“神的关照”,在出现一些自然灾害和疾病的时候人们常常会认为是“妖魔鬼怪”所使然,借助一种法力无边的神奇力量驱除邪恶成为了人们的心理需求。龙作为一种祥瑞和有着无比法力的“动物”,再次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精神与情感寄托,于是龙又被赋予了驱避求吉的功能。如在我国四川等地的舞龙习俗中就有“开门”、“拜香”、“穿屋”、“扫圈”等过场,这一过程的目的就是要驱除灾祸,迎吉纳祥;河北的一些地区的“摆字龙”和“摆字龙灯”等活动也具有驱除邪恶的内涵;重庆等地的舞龙活动中的“抬龙女”和“捉旱魅”等仪式表演也具有驱除邪恶,祈求祥瑞,迎吉纳祥的含义。这些舞龙仪式活动的出现说明了龙作为吉祥的化身在民间习俗中具有禳祓性的特征。
2 舞龙运动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
2.1 舞龙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龙作为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物种是中华文化的象征,承载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寄托,反映了炎黄子孙对生命的无限向往和追求。中华文化中的神异与灵迹、变异与周游在龙文化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龙文化深深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休戚相关,龙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化特有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意蕴。“随着时代的发展,舞龙运动使龙文化与爱国主义、创新精神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积淀和弘扬了传统优秀文化,而且丰富和发展了民族精神”[9]。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社会、他人、自我的和谐统一”[10]。人们通过舞龙活动传递着与自然、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信息沟通,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融洽互动。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龙作为人与神的中介,舞龙习俗中人们通过龙的道具传递着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追求,更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华民族对龙的敬畏与崇拜已经形成了一种族类认同,这种认同成了世代相承的精神血脉和文化基因。而且这种叙事和传统进一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2.2 舞龙运动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
古代龙文化就在加强民族团结和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华阳国志・南中志》中就记载 “诸葛亮为夷作图谱:先画天、地、日、月、君长、城府;次画神龙,龙生夷及牛、马、羊;后画部主吏……以赐夷。夷甚重之,许致生口直”。 钱其琛同志也曾经指出“龙的形象作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从更为深层的意义是来讲是体现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这种突破地域、族群之间的精神力量把中华儿女团结在一起,无论是身居何处每一个中国人都铭记“自己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舞龙运动就生动地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舞龙运动是集体运动的体现,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每个人都要团结协作才能够完成,如果个人力量不能够融入到集体的节奏中去,那么必将遭受失败。舞龙运动带给人们的不仅是喜庆的节日气氛,更是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的载体。龙文化已经延伸到了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人们用龙来比喻吉祥美好的事物,在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各类物品上均有龙的印记。如自古以来的龙宫、龙床、以及雕龙画凤的建筑装饰,带有龙的地名、传说、人名;各种与龙相关的食品与饮食文化,如龙井茶、龙须面、龙眼等等不胜枚举。在中国古代龙又成为帝王的象征,隐喻着皇权与高贵,随着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龙与国家民族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了最高意义上的图腾崇拜,“龙的传人”、“龙种”、“龙的子孙”的观念根深蒂固、世代相传。无论身居何处、无论天涯海角龙的传人就是中国人血脉相通的生动概括。龙的神圣地位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文化体系、核心观念、艺术风韵、审美风格以及风俗习惯,是对中华文化的有效凝聚。经历了历史的积淀,龙文化更是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符号象征,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的核心资源。因此笔者认为在有着深厚龙文化底蕴的现代,人们通过舞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更是对龙文化记忆的强化。
3 舞龙运动与民族文化的认同
“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其所属文化的归属感及内心对所属文化的承诺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属性的社会心理过程”[11]。舞龙运动作为集体性的行为仪式,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12]。舞龙运动不仅是中华民族欢度节日和表达喜庆氛围的手段,也是寄托民族精神的符号象征,得到中华民族的普遍认同。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合作、拼搏的象征,多少年来在华夏的版图上各个民族每逢节日和重大传统活动中都有舞龙运动的出现(表1、2)。
上述资料中的关于舞龙运动与习俗的记载只是中华龙文化中的一小部分,我国关于舞龙运动的开展十分广泛,这其中既有现代的舞龙运动也有传统的仪式庆典,虽然因民族和习俗的差异各个地区对龙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对龙的信仰是相同的,龙文化与舞龙运动是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文化现象,铸就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特征,因此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神代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凝聚的象征和文化自觉。
4 结 语
起源于远古农耕社会时期求雨祈福活动的龙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滋养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永恒信仰,如今龙文化已经深深地渗透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舞龙运动作为传统舞龙习俗的仪式再现是对中华文化的强化与继承。其原始文化符号特征主要表现为舞龙预示着繁衍生息,展示着人们对生命力追求的一种象征;作为农耕文化的遗迹,舞龙运动具有祈福性象征;作为广大民众情感的衬托,舞龙运动代表喜庆象征;作为传统认识中的吉祥的化身,舞龙运动具有禳祓作用。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情感寄托,舞龙运动是对中华文化的弘扬及精髓诠释,也是汇聚民族凝聚力的重要载体,得到了普遍的认同,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性。
参考文献:
[1] 潘一焕,等.中国龙文化景观[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3.13-15.
[2] 吉成名.中国崇龙习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43.
[3] 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1-72.
[4]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26.
[5] 胡朴安.中国风俗(上编)[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244.
[6] 何星亮.中国自然神与自然崇拜[M].上海:三联书店出版,1995,271.
[7] 白度百科.龙的名片记载[EB]baike.省略/view/6392.htm.
[8] 汉书补注(列传卷六十六)西域传下.P5550转引自吕韶钧. 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11,72.
[9] 张远波,等. 舞龙运动的文化解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08.
[10]高晨阳.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4.36-37.
对中国人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融入血脉的文化基因!中国龙文化上下八千年,源远流长,蕴藏着无限的精神力量,也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80后海归女陈洁以“铜梁龙舞”为文化土壤,创立独树一帜的“铜梁龙绣”,赢得了海内外市场的青睐。
他乡遇龙舞
2003年春节,已获得日本NEPON株式会社聘请的陈洁没有回家过年,走在大阪街头,她心涌惆怅。突然,耳边传来阵阵欢庆的锣鼓唢呐声,这不是家乡龙舞的音乐吗?她寻音而去,看见一条雄姿英发的中国龙腾空而起,吞云吐雾,气势如虹,围观的大阪市民啧啧称赞。原来,是家乡的舞龙队在大阪做龙舞表演。
日本同事对来自中国重庆的龙舞表演大为称赞,这让身处异国他乡的陈洁倍感骄傲。后来,陈洁回国探亲,想带几件铜梁龙舞的纪念品给日本朋友,却发现铜梁并无此类产品。
“当年,航天英雄杨利伟来铜梁做报告,我做了一条微缩版的铜梁龙赠送航天英雄。由于工艺复杂又不方便携带,后来也没有量产它。”扎龙老艺人傅泉太的话让陈洁心中一动,“我何不开发关于铜梁龙舞的文化产品。”
铜梁龙舞历史久远,始于明,盛于清,繁荣于当代,多次亮相国际大舞台,不仅是铜梁的地方名片,也是中国乃至全球华人的民族徽号。以铜梁龙舞为文化背景开发产品,一是有深厚的文化根源和独特的文化元素可供挖掘,二是可以借助铜梁龙舞的全球影响力开拓市场、塑造品牌,三是龙舞文化衍生品本身是对铜梁龙舞文化的有益补充,有助于铜梁龙舞文化的传播。
就像写论文一样,陈洁把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梳理分析,创业的念头越发强烈。经过几番市场调研,她毅然放弃了日本的高薪工作,回到家乡铜梁,创办“铜梁龙绣”。
定位做“龙绣”
“为什么会选择用传统挑花刺绣工艺来表现铜梁龙的形象,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陈洁娓娓道来。铜梁龙舞是以彩扎的龙和灯为道具的舞蹈,是集舞蹈、音乐、美术、手工艺为一体的民间综合艺术。无论是气势恢宏的大蠕龙、端庄威严的正龙、激越火爆的火龙,还是古朴豪放的稻草龙、典雅灵秀的荷花龙……其龙头的制作都会用鲜艳精巧的挑花刺绣工艺增强装饰性。
除了彩扎龙灯本身离不开刺绣工艺,陈洁本人与刺绣也颇有缘。在四川外语学院读书时,因为学校离磁器口古镇很近,喜欢传统文化的陈洁经常去古镇玩,有一次,她见一位绣娘在绣一尾鲤鱼,穿针引线之间,鲤鱼栩栩如生,好似在荷塘里活蹦乱跳着。陈洁目不转睛,久久不舍离去。绣娘见小姑娘兴趣盎然,就把针交到她手里:“你来试试。”陈洁捏着那枚小针,小心翼翼地刺过细密的白绢,感受到丝线划过白绢发出的轻微震颤,非常美妙。
那天的尝试让陈洁迷上了刺绣,她诚恳地请求那位绣娘收她为徒。从此,陈洁的课余时间就泡在了师父刘明清的绣庄里,经过师父手把手的指导,她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的刺绣技法。
回国后,陈洁第一时间来到磁器口古镇,邀请师父刘明清做“铜梁龙绣”的工艺师,负责为绣作配线制样,并培训绣娘。陈洁的认真劲儿打动了师父,她将自己熟识的几位蜀绣工艺师引荐给了陈洁。
陈洁将几位工艺师请来坐镇龙绣坊,等着铜梁福果镇的留守妇女上门学习刺绣。尽管是免费教学,签约回收刺绣作品,但看热闹的多,却没人愿意坐下来试一试。“绣这个一天能挣几个钱?还不如我打一下午麻将。”“一天弯起腰杆绣到黑,好伤眼睛哦!”陈洁每日苦口婆心,一遍又一遍解释,但就是没人愿意来。
三个月时间眼睁睁就过去了,陈洁坐不住了。她跑到福果镇镇长的办公室,将自己创办“铜梁龙绣”的思路仔仔细细地讲给镇长听,镇长欣喜地说道:“你这是在做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啊,既帮政府解决留守妇女的就业问题,又在宣传铜梁的龙文化。”很快,福果镇政府免费给陈洁提供了一间教室作为绣娘培训基地,并且安排人手挨家挨户做动员工作。“第一期就有60多位留守妇女来参加培训,最终留下来了15位。”
“解码”龙文化
研发产品的过程就是不断“解码”铜梁龙文化的过程。最初,陈洁从网上找来一些龙的图案,彩印在白绢上让绣娘们刺绣,虽然绣的是龙,但铜梁本地人并不认同。“铜梁龙的尾巴是金鱼尾巴,不是一般的鱼尾哦!”一位老人看了陈洁店里的作品,摇摇头说。
陈洁很虚心地向老人请教,老人聊得兴起就将陈洁带回家,拿出一箱子关于铜梁龙舞的图片、文献资料,“这是我积攒了50多年的素材,从这些资料里你可以找到铜梁龙的原始特征。”陈洁如获至宝,认真研究之后,创作出了《双龙戏珠》、《荷花龙》两幅绣作,颇具铜梁龙的特征。
与此同时,“铜梁龙绣”成功加入了重庆市微型企业的队伍,得到了微型企业补助款。在参加微型企业创业培训期间,陈洁的绣作引起了重庆传媒职业学院院长石美珊的注意,石美珊决定在铜梁县召开的全县政府工作会议上呼吁对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与保护,当石美珊讲到保护非遗的内容后,陈洁提着两幅绣作冲上了讲台。她手中金光闪闪的双龙和粉色的荷花龙立刻吸引了主席台上领导们的目光。多年来,铜梁在旅游文化纪念品开发上进展缓慢,但没有一样成型了的。会后,工商局长宋大荣将陈洁叫住:“‘龙绣’的定位,非常好。”
“铜梁龙绣”在铜梁县城的文化仿古街开了第一家品牌形象店。政府将这家店作为宣传铜梁龙文化的窗口,每有外宾来访,都会带来店中参观。“‘铜梁龙绣’的第一个顾客是一位来铜梁考察项目的巴西商人。”
2011年5月,陈洁接到一通电话,铜梁县旅游局通知她选送几幅作品去参加“2011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评选。这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陈洁决定为这次大赛专门创作一幅精品之作——《龙腾四海》,为了完美呈现这幅作品,她决定请一位画家创作底稿。
陈洁敲开重庆市书画协会会长陈启树的办公室,说明来意后,陈启树坦言相告:“画龙不是我的专长,我给你介绍一位真正厉害的画龙人,就在我们铜梁。”
这位厉害的画龙人叫梁文勋,家中画有几百幅千姿百态的龙,全都是地地道道的铜梁龙。梁老得知陈洁放弃国外高薪回家乡创办“铜梁龙绣”,十分感动,当即表示将所有的画稿拿给陈洁用。
陈洁将《龙腾四海》的创作构想描述给梁老,这位80多岁的老人连夜创作,第三天就完成了画稿。在几位刺绣师傅的共同努力下,赶在大赛之前完成了这幅绣作。
龙体造型逼真,构图虚实相间,色彩明快夺目,绣工细致精美,这幅《龙腾四海》绣作代表重庆市旅游特色商品获得了“2011中国旅游商品大赛”的优秀奖。虽然不是拔得头筹,但是这份荣誉大大鼓励了陈洁以及每一位绣娘,她们意识到了自己一针一线缝出的是艺术、是荣誉。
荣誉不仅安抚了人心,也带来了良好的市场反响,温州一家电子商务公司主动找上门来定制了上千件小幅的龙绣摆件,接着银行采购绣品赠送VIP客户、星级酒店定制大幅绣作装饰大厅。曾留学日本,攻读中日商贸经济的陈洁对出口贸易颇有心得,很快她就与日本、英国建立起了长期的订单合作。
短短两年时间,在这位行事风风火火的重庆美女的带领下,“铜梁龙绣”走上了正轨。刚刚过33岁生日的陈洁坦言:创业非常累,也很快乐。
陈洁创业经验谈:
1.从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中寻找商机。“铜梁龙绣”根植于“铜梁龙舞”的文化土壤,无论是在产品的开发,还是品牌的推广方面,都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