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微机原理论文范文

微机原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微机原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微机原理论文

第1篇

1.1成立绩效管理领导小组

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应由院长牵头成立,主抓协调和管理事务。绩效管理的具体工作由副院长执行,比如组织各科室的相关负责人制定绩效管理的方案和目标,并以书面的形式上报给院长,院长签字同意后就可进入执行环节。各科室的负责人负责收集绩效考核的资料,在科室进行初步的整理和核算后交由绩效管理领导小组进行复核,领导小组确认后再下发给各科室,并由各科室负责审核结果的公布。

1.2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方法

卫生院效率低的直接原因是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较差。原有的工资分配方法繁杂、不透明,没有充分发挥工资的杠杆作用。对于工作量的考核,应根据医务人员的工作类别进行分配,重要程度越高、可替代性越低的工作其工资应越高。由于不同工作的难易程度、所需时间、技术高低、劳动强度存有差异,具有不宜量化的特点,对比应对合理分配权重,权重越高完成一件工作后分值就越高。比如,劳动强度可分为4个等级,分别是低、较低、较高、非常高,那么各等级的权重分值可设为1、2、4、6;技术高低可分为3个等级,分别是低、中、高,那么各等级的权重分值可设为1、3、7;那么一个医务人员完成一个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较低的工作项目后其获得分值就是9。权重分值的设立应根据卫生院的实际情况,如果对专业技术需求较大,可加大技术的权重分值,促进医务人员积极学习,提升卫生院的技术水平;如果基础工作人员紧缺,可提升劳动强度的分值比重,充分调动基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缓解人员的紧缺。对于工作质量的考核,应实行科室负责人评价—患者评价—工作特性的考核机制。首先,科室负责人对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打分,满分100,分数越高医务人员的最终分值得分就越高,比如科室负责人的评分是85,那么医务人员的最终分值=总分值×85%。患者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回访的方法进行,患者评价只影响医务人员单次工作的分值,患者评价分为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可把评分分别设为20、40、80、100,那么医务人员单次工作的最终分值=工作比重总分值×(20、40、80、100)%。

1.3考核结果的运用

医务人员的工资由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组成,而绩效工资由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岗位职责、社会公益的绩效工资组成。对于考核结果在工资上应用,可根据最终的分值,把医务人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分成A、B、C、D4个等级。A级医务人员的工资=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100%;B级医务人员的工资=基础工+资绩效工资+奖金50%;C级医务人员的工资=基础工资+体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的绩效工资+体现岗位职责和社会公益的绩效工资50%。D医务人员的工资=基础工资+绩效工资50%。然后把扣除的奖金以及绩效工作奖励先进的集体或个人。此外,考核结果也应在医务人员的人事任免调动、晋升晋级、评先评优以及职业成长上。

2实行绩效管理注意事项

2.1建立由领导小组对科室、科室对医务人员的两级绩效考核体系

由院长、副院长、各科室负责人组成的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对科室进行一级管理,指导科室具体的考核工作,使科室考核严格遵循既定的绩效管理方案,避免绩效考核随意性。由科室负责人、患者对医务人员进行二级考核,这是实施绩效管理的目的。一级管理和二级考核两者相辅相成,一级管理是导向,向二级考核提供技术支撑;二级考核是落脚点,向一级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2绩效考核要素的选择

一是权重的分配要秉承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既要充分考虑卫生院的公益性和公共性,避免引发趋利性,又要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实现卫生院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考核内容的定期调整,根据年度、季度卫生工作的重点,适当调整医疗服务、满意度调查、公共卫生服务、综合管理的基础权重分值。三是考核周期,卫生院的考核周期分为月度考核、季度考核、年中考核以及年末考核。考核周期的选择应突出卫生院考核的重点。四是《岗位权重分值对比细则》的制定,在实施细则的过程中若发现与实际需要不匹配的情况应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细则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五是不断规范考核程序,考核资料的收集、评价结果的复核、公示方式以及时间的选择、医院人员的申诉等考核程序一定要合乎规范,确保考核程序具备一定的纠错能力。

2.3注重考核结果的应用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是绩效管理的末梢环节,也是实施绩效管理的意义所在。无论多么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如果不能把最终的考核结果应用在薪资的分配、人事管理上,那么依旧无法改变“吃大锅饭”的现象,也就不能真正实现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的提升。所以,考核结果的应用非常关键,根据考核结果来进行薪资的分配、人事的调动及任免上,能有效激发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确保良好激励机制的建立。

2.4强调持续沟通和适时调整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反馈机制,反馈机制的一端是被考核人员,另一端是考核人员,他们之间通过不断沟通和调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相互平衡的状态,确保绩效管理不断向前发展。如果没有沟通和调整,被考核成员处在绝对被动、绝对弱势的定位上,那么绩效管理将逐步丧失意义,对卫生院的组织结构造成更深层次的破坏。所以在实施绩效管理的过程中,要强调持续沟通和适时调整。在沟通中要认识到考核人员与被考核人员处于平等地位,给予普通医务人员足够的话语权,建立友好的对话、沟通渠道,及时听取被考核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减少实施绩效管理的阻力。把握好沟通的重点和内容,考核人员应引导被考核人员把沟通的内容放在机构考核方案、考核结果公布方式、绩效管理办法以及指标体系,注重沟通的重点,避免泛泛而谈。沟通形式有绩效分析辅导、集体性沟通、专题讨论会议、留言信箱、一对一沟通,应结合使用以上沟通方式,确保沟通方式的多样性,充分听取被考核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绩效管理的对象和方法进行调整,根据难度或季度工程的重心来调整绩效管理的对象,确保绩效管理的有效覆盖。随着绩效管理的深入,应及时调整绩效管理的方法,删除效率低,引进更加专业、科学的绩效管理方法。此外,对于上级交办的比较重要任务应适当调整其权重分值,确保任务的贯彻和落实。

3实施效果

第2篇

微机原理课程在高校已经开设了长达一二十年,开设课程的名称不尽相同,有“微机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微机原理与汇编语言”等多种,但是教学内容大体一致,基本都是以80X86CPU和其组成的PC机为重点,课程结构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原理部分包括:微型计算机基础知识、80X86CPU系统结构及其指令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存储器原理与接口、I/O接口技术、中断与中断管理、总线技术等知识;接口部分包括:8259A、8253、8255A、8251A等可编程接口芯片和A/D转换器。课程主要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部分,课堂上理论教学主要都是以老师讲解为中心,由于课程的第一部分介绍的是原理篇,所以理论抽象的概念性的东西较多,每章有大量的名词和术语,而且前面各章的内容涵盖的知识点多而杂,课程各部分前后内容都有交叉,学生不易学,兴趣不高。初学《微机原理》时,很多同学可能都没有什么头绪,面对众多的术语、概念及原理性的问题感觉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松怠,课堂气氛比较沉闷,而且以往课时数较少,教材内容根本讲不完,更何况给学生做练习和补充实例都很困难。接口部分主要接受接口芯片的工作方式和编程应用,编程一般采用的都是汇编语言,该语言为硬件语言,指令多而难记忆,以往课程学习中,学生对此语言掌握情况不佳,动手编程能力较弱,这使得在微机原理课程的指令系统篇和接口篇出现了学习难点。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有些为验证性实验,学生自主创新较少。通常都是老师把程序编写好,学生对照老师的电路图连接线路,然后学生调试运行并观察结果,最后写出实验报告,整个过程不是自主学习和思考,很多学生对实验原理并不理解,也不能够独立编写程序,这样就不具备微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开发能力,实验课程的目的就没有达到。

2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改革

教师和学生普遍都认为微机原理课程的内容多而复杂,如果在有限的学时内把原理、汇编、接口三部分知识讲授完是非常困难的,基本不可能完成,所以我们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选,把一些重点和难点内容放在课堂上精讲,而一些相对来说较容易的内容或者是与其它先驱课程的重叠内容只做简单介绍或复习性回顾,让学生课后去自学,比如在前面的学期中已经开设了汇编语言课程,所以在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这两部分讲解时,可以把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的内容合并讲授,而且学生不需要记住全部的指令,掌握一些常用的频繁指令即可,再通过对程序的分析和大量编程来提高编程技巧和动手能力,这样处理的效果比较好,而且节约了教学时间。而对原来其它课程中虽然已经提及,但是没有过多分析的问题可以增加讲授。如机器码的介绍,特别是补码的运算及其在微型机中的应用,可以多补充一些知识。总线时序部分在实际应用中用途较小,教学时可以只进行一般性介绍。课程中的中断原理和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都是讲解的难点,在讲解这两部分内容时,可以先举实例让学生理解中断概念,对定时器与计数器的概念可以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小家电的定时系统举例,这样写生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然后再慢慢逐渐深入讲解,印象要比纯原理或工作方式介绍更深刻一些,不至于学生学起来感到头疼。此外,在传统的理论内容的教学上,还可以介绍最新的微机及接口的最新知识,所以教材选择时,要近两年出版的内容比较合适,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2.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关键因素,没有了兴趣学习就变得枯燥而乏味,所以必须要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兴趣可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教学形式上可以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由于课程内容含有很多抽象和图示的部分,如果在课件中做成静态文字或图片,学生看着比较疲劳,也不能形象传达教学内容,我们就可以把此本分内容做成动画效果,比如文字部分色彩可以丰富艳丽一些,刺激学生的眼球;类似CPU的结构原理、寻址方式、总线时序、中断管理等图示部分,学生都认为比较难理解,这些内容在课件中就可以使用Flash或Authorware软件做成动画效果一步一步演示,学生即看的清晰明了,而且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记忆更深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为丰富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专门开展了多媒体教学及多媒体课件的评比活动,激发教师改善教学形式,提高授课质量。其次,理论联系实际开拓视野。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引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微机应用,然后再介绍工业中的一些实例,调动课堂气氛、是枯燥的理论教学变得更生动。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安排学生去现场实地参观相关设备或控制应用等。

2.3合理选择教学方法

为达较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用实例驱动法。一些较抽象、枯燥、难理解但又重要的内容,尽可能与现实生活中较贴近的例子联系起来,引入实例驱动教学和启发式教学,通过比喻或形象的说法讲授,慢慢过渡到理论,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延续性,让学生理解、记忆更加深刻,激发的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以前课堂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中心,满堂课老师是主角,学生参与的不多,这种模式已经淘汰,现在由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寻求解决方法,逐渐引出课堂内容,教师做出正向讲解,再由学生反过来提问,然后给大家一定时间分组讨论,最后教师总结。经过以上改革以后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很多,效果良好。

2.4增强实践操作

很多教师都认为微机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枯燥抽象,课时数量偏少,教学难度较大,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另外,本门课程要求学生对汇编语言有一定的基础,大多数学生汇编语言基础都不太牢固,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有一些偷懒的学生不愿意亲自动手编写程序,只是简单地连接导线并调用系统自带的程序完成实验,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达不到实验目的。但是本课程的实验环节是课程教学的重要方面,为了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我们任课教师参与实验课程的编排、参与实验课程的讨论、指导,这样既促进了实验环节,又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的方法如下:

1)预习实验内容。课前预习对在有限的课堂上完成要求的实验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每次实验结束前就提前布置下一次实验内容。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教学目的和要求,结合课堂教授的理论知识,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做到实验目的明确、实验原理明晰,实验内容理解,培养学生自学和动脑思考的好习惯。

2)根据所学内容,要求学生每人设计一个简单的小实验,可以在图书馆或上网查找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然后带到实验室,通过试验箱或集成开发环境测试完成,写出报告及心得。

第3篇

在危机事件中,加强对网络舆情的收集,对校园危机管理有着重要意义。首先,确定网络危机舆情收集的范围。网上舆情收集主要集中于两方面:一是各媒体新闻网页中关于危机新闻的报道;二是各主要网上论坛和BBS中关于危机讨论的信息,网上新闻报道和网上论坛共同构成了网络舆情。其次,借用各种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和方法。目前,一些研究机构和企业陆续推出了网上信息收集系统和软件。网上舆情收集工具可以自动搜索各相关网站的危机新闻,还可通过主题词定向收集关键主题的帖子,并记录回帖内容和数量,以及发帖人的IP地址。

2构建基于网络媒体的信息公开机制

学校通过网络媒体将权威信息及时传递给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可有效掌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杜绝谣言产生。首先,构建以学校官方网站为主体的网上信息公开系统。面对危机,学校的官方网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抢先给出信息报道,这是网络媒体沟通应对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信息中应当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报喜不报忧的信息,二是危机时刻的“失语”和信息延迟。其次,培养适应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应根据不同的校情,建立不同层级的新闻制度,培养符合网络媒体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在危机发生后,让网络媒体成为学校管理者的有效工具,成为化解危机的“剂”。

3重视基于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

在校园危机管理过程中,结合网络媒体的优势,通过有效的网络媒体舆论引导来还原事实危机的客观性,有利于重塑社会各界对学校的信任。首先,重视网络媒体“议程设置”理论的运用。在校园危机管理中,学校可以积极地运用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塑造舆论,引导舆论。学校应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同设置危机新闻的内容和排序,来引导师生和社会公众对危机的看法。其次,危机中“权威意见”的运用。危机发生后,争取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出面为自己说话,是危机公关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谓“第三方”,指各权威机构,如政府部门、主管部门等。可以是一些权威人士,如行业专家。也可以是权威媒体,如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一旦这样的网络媒体刊登了某方面信息,往往很容易被其他媒体转载,成为“新闻通稿”,这样效果较好。

4注重基于网络媒体的恢复作用

危机处理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校园危机管理过程的终结,而是危机管理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危机的善后处理阶段。学校管理者应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后续报道,做到危机过程的“有始有终”。并通过便于查询的事件回顾,为师生和社会公众展示完整的危机事件过程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使公众冷静地产生理性思考,挖掘危机事件的原因,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和改进政策的方法。同时,通过网络媒体的正面宣传与公众有效沟通,实现形象的重塑,甚至将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5总结

第4篇

[关键词]危机管理;4R理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

1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严重危机

目前,图书馆管理存在诸多危机,如服务危机、人才危机和资源利用危机等,其中数字资源利用危机最为严重,在国内高校中普遍存在,尤其在高职院校显得更为突出。笔者在2009年12月对秦皇岛市4所高职院校图书馆(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秦皇岛建材学院、秦皇岛环境保护学院)和河北省5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情况分别进行调查:对前者调查采用纸质问卷的形式,调查的人员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理讲师以及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780份;对后者的调查采用网络搜索的方式(两个调查结果分别见表1、表2)。

从两个调查表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存在严重的危机,具体表现如下:①读者不习惯利用图书馆数字资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读者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逐渐趋于数字资源的利用。在秦皇岛四所高职院校中,有459人倾向于利用搜索引擎,远远超出利用纸质资源的34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58.8%;但是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利用人数不多,仅有102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3.1%,说明读者不习惯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②对数字资源的宣传做得不到位。秦皇岛四所高职院校中有500人(占64.1%)不知道有数字资源;只有152人(占19.5%)通过图书馆网站了解到有哪些数据库,加上通过某种培训而了解到数字资源的87人,总共只有239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6%,所占比例确实很低;读者希望了解数字资源的渠道也足以说明这个问题;读者希望向馆员咨询、希望图书馆提供纸质版数字资源使用说明和电子版使用说明的人数分别是456、410和738,其中读者对电子版使用说明更加青睐;河北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中虽然有28所在网站上有数据库使用说明,但只有1所有更直观、读者更容易理解的PPT版。③读者培训工作做得不到位。在秦皇岛4所高职院校中有500人不知道有数字资源,有119人知道有数字资源,但是不会利用;通过图书馆培训而了解数字资源的人数为87,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1.2%;读者希望图书馆提供网络信息检索方法和技巧、馆藏数目查询以及数据库使用方法的人数分别是682、364和634,分别占总调查人数的87.4%、46.7%和81.3%。河北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只有3所做了馆前培训,有5所在学期中做了信息检索培训。④不能保证网络畅通。河北省高职院校图书馆吕只有28所链接到了外网上,严重阻碍了资源共享的实现;在对秦皇岛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中,读者不愿使用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原因中。选择网络问题的人数为419,占总调查人数的53.7%,可见网络不畅通也是影响数字资源利用的重要因素。

2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利用危机产生的原因

高职院校是一个新兴的院校群体,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①经济力量不够雄厚,数字资源不够丰富。笔者对河北省28所高职院校的数据库资源做了统计,拥有数据库资源最多的是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有9个数据库;最少的是秦皇岛建材学院,有3个数据库。②学院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绝大多数院长都十分重视招生、教学和就业;至于图书馆,只要求馆藏资源达到评估标准即可,根本无暇顾及资源的利用达到何种程度。③图书馆对数字资源的宣传不到位。大多数读者不知道图书馆有数字资源可以利用,秦皇岛市4所院校中有64.1%的受调查者不知道数字资源就足可以说明这个问题。④忽视读者培训工作。两个调查表中的调查结果都反映出读者培训工作没有引起图书馆的足够重视,河北省高职院校只有3所院校做了新生馆前培训,5所院校在学期中有信息检索培训。由此看出,不重视读者培训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以上几种原因综合在一起,就导致了高职院校数字资源利用危机的产生。

3什么是4R理论

4R理论是一种危机管理理论,是由美国危机管理专家危机管理大师罗伯特·希斯(RobaHeath)在《危机管理》一书中率先提出的。4R管理框架是危机管理的基本框架之一,在企业危机管理的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危机管理4R模式由缩减力、预备力、反应力和恢复力四个阶段组成。该理论围绕着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和影响力,使企业做好处理危机情况的准备,尽力应对已发生的危机以及从危机中恢复危机管理的四个过程,阐述企业应该如何主动应对危机,为企业应对危机做出很好的指导。如图1所示。笔者认为把4R理论应用到图书馆的数字资源利用危机的管理中,同样也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4如何利用4R理论应对高职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的危机

4.1缩减力

危机缩减管理是危机管理的核心内容。对于任何有效的危机管理而言,危机缩减管理始终是处于首位。其目的是通过缓冲来减少危机情境的攻击力和影响力,转移或缩减危机的来源、范畴和影响。对于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数字资源管理而言,缩减力不是主张缩减对数字资源的资金投入(实际情况也不允许,高职院校的数字资源远远少于本科院校),而是通过对所购买的数字资源进行风险评估,对历史数据统计分析或现实事件的客观判断,得出可能有的负面结果,从而防害于未然;还可以加入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

美国图书馆联盟多达200多个,一个校级图书馆如加州数字图书馆就拥有3200万项数字学术资源。我国先后已经有CALIS图书馆联盟、北京高校网络图书馆,河北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联盟、上海网络图书馆、天津市高校图书馆联盟等,很多高校都加入了图书馆联盟,并从中受益匪浅。例如通过联合采购,浙江大学图书馆在2009年就新增12个数字资源。所以高职院校图书馆加入图书馆联盟是必然趋势,能极大缩减数字资源利用的危机。

4.2预备力

预备力指预警和监测。预警和监测系统在危机管理中是一个整体。它们监测一个特定的环境,对每个细节的不良变化都会有所反应,并发出信号给其他系统或负责人。数字资源利用的危机与火灾、水灾等突发事件带来的危机有很大不同,不具备很强的破坏力,而有很强的隐蔽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完全可以进行预警和监测,信息收集就是很好的手段。只有对各种存在问题的相关信息进行系统扫描,才能收集其中可能导致危机产生的信息,进而实施对危机进行预警。

信息收集手段可以分为问卷调查、点击率调查以及馆员在日常服务中的监测。

4.2.1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使用最广泛的监测方式,其特点是简便易行,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进行,具体可分为纸质问卷调查和网络问卷调查。相比较而言,纸质问卷调查适用于较小范围,并且回收率较高。网络问卷调查适用的范围比较广,不受空间限制,主要是发电子邮件,但回收率不能保证。

4.2.2点击率调查此种方式调查准确率高,但必须求得数据库开发商的帮助。因为大多数高职院校都采取定期包库购买的方式,数据库开发商给一个固定的IP地址,用户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才能享受其服务,而没有查点击率的权利。所以要查点击率,唯一的方法就是请数据开发商来统计,操作起来不切实际性,有很大难度,所以一般不予采用。

4.2.3馆员日常服务中监测

馆员在日常服务中关注数据库的使用情况,尤其是负责电子阅览室的馆员,在工作中随时为读者提供辅导,并留有记录,定期分析,为馆领导提出合理化建议,在数字资源使用推广和资源建设中做出应有的贡献。

4.3反应力

数字资源利用危机一旦爆发,就有较强的破坏性,甚至可以引发图书馆的管理危机和服务危机等,所以必须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快速控制,查出原因,在最短时间内把危机解决,并处理好善后工作。

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4.3.1加强图书馆的网站建设

把“图书馆”放到校园网的主页上,能大大提高数字资源的点击率。

每个高校图书馆的网站都链接到校园网上,但是通过调查得知,包括本科院校在内,国内许多院校在校园网的设计上不把“图书馆”放在主页上。而是设置在学校机构的链接里,读者还要花点时间去查找。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还是院校领导重视不够,多数都以为图书馆是学校的教辅部门,不足以高度重视。河北省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只有4所能直接从校园网主页进入。图书馆虽然不在教学一线,但是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学生撰写论文、就业信息查询等都需要图书馆来提供信息,所以非常有必要把“图书馆”放到校园网的主页上,从而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数字资源,大大提高数字资源的点击率。

把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防护结合起来。

秦皇岛4所院校中有53.7%的读者因为网络的问题不愿意利用图书馆的数字资源。河北省57所高职院校图书馆的网站能链接上的只有28所。由此看出,图书馆要把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防护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具有高度权威的信息安全领导机构,制定管理岗位责任制及有关措施,严格内部安全管理机制,加强网络安全专业人员的培养,加强与兄弟院校的经验技术交流,及时掌握国际上最先进的安全防范手段和技术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木马、恶意代码、物理故障、人为破坏等各方面威胁,确保在较高层次上处于主动地位,以确保资源共享和信息安全稳定。

在网站上设计好数字资源的使用说明。

调查显示,能链接到的28所图书馆网站上都有数据库使用说明,但只有河北石油职业学院有PPT版的使用说明,而接受调查的读者有738人(占94.6%)喜欢阅读PPT,所以图书馆非常有必要做好这项工作。

做好互联网资源的整合工作。

网上数字资源的整合包括网站和具体信息的整合,图书馆技术人员可依照本校的科研课题、各系部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和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等,有针对性地搜索相关网站或找出相应信息,通过技术手段进行整合,把它们链接到图书馆网站上。河北石油职业学院图书馆网站上就有求职招聘网站、各种搜索引擎、国内大学图书馆、免费信息资源等链接。这样通过对网上数字资源的整合,使读者慢慢形成一种“思维定势”,一旦需要信息首先登录图书馆网站进行查找。

4.3.2做好数字资源的宣传、读者培训工作笔者认为,数字资源的宣传与读者培训工作密不可分,只宣传而不培训,读者依旧不会利用;只是培训而不宣传,培训也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最恰当的做法是宣传和培训相结合,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宣传,比如通过网站、海报、橱窗、宣传单、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争取让更多的读者得知信息和接受培训。

至于读者培训,笔者认为图书馆要抓好新生馆前培训和学期中的各种培训。新生馆前培训一定要有系统、有秩序,培训面要广,确保受训读者能够掌握数字资源的使用技巧。学期中的各项培训可以灵活多样,不受时间的限制。比如召开数据库资源使用讲座、在校园中张贴海报、举办信息检索知识问答等;还可以利用读者互相培训的方式,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曾充分发挥读者协会的作用,图书馆先培训协会成员,然后在一周之内让每一位成员培训5名读者,45人的读者协会在一周之内就培训225名读者,这样经过一个月的培训,将近有1000人掌握了数字资源的使用方法,这1000人在实际运用中再把检索技巧传授给其他读者,利用数字资源的人数还会大幅度增加。对于教师读者,图书馆可以派专人深入到系部进行培训、指导。负责培训的馆员必须完成定量的任务,而且必须有受训教师的认可签名,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培训达到预期的效果。

4.4恢复力

恢复力指对危机产生的影响和后果进行分析,然后有针对性地制定出恢复计划。对于图书馆来说,笔者认为最关键的就是培养读者自主构建利用数字资源的意识和习惯。

第5篇

政府职能可分为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政府行为具有凌驾于其他一切社会组织之上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政府是以强制性参与主体的角色出现的,是所有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有关的参与主体中,最强势的参与主体。其基本功能则是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提供法律和秩序,并保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产权以换取税收,例如当前各级政府都制定了帮助中小企业进行职业培训和能力开发,协助中小企业提高人员素质,保护中小企业职工合法流动权益的相关政策。因此,政府也被赋予维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健康流动、稳定发展,以及保护弱势群体的职能。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各级政府也有着独立的自身利益,即实现它所代表的人民利益最大化和社会稳定,因为中小企业吸收和容纳了绝大部分剩余劳动力,而为了实现这种利益,它就必须采取积极维护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合理、有序流动的行为,并且拟订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和人力资源流动政策,建立起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从而在法律、制度、政策措施以及规章等方面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给予了充分支持。⑧这样也就确保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利益的捍卫者。人力资源在劳企关系中明显处于弱势群体,作为代表权威的政府,应该通过各种政策保护中小企业中各种人力资源的利益。首先各级政府要积极制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政策,如通过建立和完善财税政策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通过建立和完善相关金融政策来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通过相关公共管理政策来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等,而之所以要建立和完善上述这些政策就是为了确保中小企业有个好的发展前景,以便为更多的人力资源提供其适合他们发展的职位,因为相比于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要想获得好的发展前景是更加需要有政府政策支持的,与此同时,能够获得政策支持的中小企业也能够为其人力资源提供更有可信度的职位承诺。当各种类别的人力资源发现中小企业可以为他们提供合适职位的时候,他们就能够被中小企业所吸引,并且会产生到中小企业工作的意愿,从而进入到中小企业工作。其次各级政府要积极出台和完善各种保护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政策。主要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规划和发展政策,为人力资源的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制定和完善劳动者平等就业相关政策,避免劳动歧视,保证公平就业;建立和完善劳动力转移就业和跨地区有序流动有关政策措施,为人力资源的正常流动予以指导;建立和完善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为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资源优势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不竭的人力资源。通过上述政策就可以确保人力资源留在或是流出中小企业没有后顾之忧,特别是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对原企业工作职位丧失兴趣和动力的时候,可以自由流出到其他竞争性企业或是领域去工作提供保障。总之各级政府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的行为机理就是通过制定和完善各种相关政策能够确保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能够自由流入或是流出中小企业。

二、中小企业自身行为机理与其人力资源流动

从一般意义上讲,中小企业自身就是人力资源流动的重要载体,承担人力资源招聘、考核、激励等重要功能,能够对人力资源的流进与流出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小企业的薪酬架构是否健全和完善能够影响到其人力资源流动。相对于一些现代企业制度比较健全、薪酬制度比较完善的大型企业、跨国企业而言,很多中小企业员工的薪酬待遇,受认识水平、管理能力及企业间的相互影响,与其的工作绩效并没有非常密切的联系,出现“劳而不得”,或者是“少劳多得”的现象,这样就会不利于提高员工的积极性,于是员工们也就会脱离原来企业的想法,相反一个可以有效反映员工工作绩效的薪酬制度就不仅可以留住员工,还可以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招聘到优秀员工。第二,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能够影响到其人力资源流动。与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等相比较而言,中小企业实力没有那么雄厚,发展前景也不是那么明朗,然而与其他企业员工一样,中小企业员特别关心其企业的发展前途,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一般情况下,他们在生产活动中能够把自己的利益与企业利益结合起来,把个人成长企业发展结合起来。他们认为,通过自己的劳动和贡献,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和自身的发展,也会为自己个人利益的满足和个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大空间,这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佳状态。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受企业领导个人管理能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影响,特别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这一最源动力原因的影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过度压缩职工个人利益空间,使职工的利益受到严重影响,导致人力资源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看不到个人利益或者只看很少的利益,他们就会认为,即使再努力也只是在为老板挣钱,个人发展的前途也很渺茫,于是,就会产生流动的想法———这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产生流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第三,中小企业领导者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也会对人力资源流动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很多中小企业是作坊式的,也有不少中小企业有着严重的家族管理传统,而这样的生产模式或是管理方式,既是中小企业领导者品德素质和管理意识决定的,但反过来,也必然会对中小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的管理能力和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如果中小企业领导者的品德素质是与人为善、以人为本,能够考虑员工利益,那么这样的中小企业就能够留住更多的员工,从而减少人力资源的流出;然而也有很多中小企业领导发展的短视,没有看到人力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核心性作用,在对待人力资源的态度上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制定上,没有给他们应有的重视和合适的有前景的待遇,也没有给处于流动边缘的资源创造平等的晋升机会。相反是论资排辈,这样实际上是在刺激员工们的流出。第四,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能够影响到其人力资源流动。好的企业文化会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既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员工对待企业的态度,使得员工们在考虑辞职问题时带来情感上的纠结,也会影响企业外的其他人员对企业的认识。对中小企业而言,他们对企业文化在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是极为不足的。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身文化的企业,在它的人力资源管理中能够形成凝聚力,保证人力资源的稳定。从当前情况看,很多中小企业历史并不长,还没有足够的时间形成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因此也难以产生凝聚人心的力量。总之上述几个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人力资源进入中小企业工作或是流出中小企业产生重要影响。中小企业自身也在其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首先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工作环境、企业实力等各种因素都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激励手段、企业价值、领导水平等造成影响,例如中小企业实力雄厚就更有可能对员工采取物质激励的手段、良好的组织结构则有可能提高中小企业的领导水平,而优秀的工作环境则是企业价值实现的重要因素。与此同时,实行何种发展政策、采取什么样的激励手段、拥有什么样的企业价值、整体领导水平如何又决定了企业能否提供相关工作职位的数量和职位前景,如果能够提供足够多的职位,又可以满足人力资源职业期望则可以吸引人力资源流入和继续留在原企业工作;但是如果一些中小企业员工对现有职业失望则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流出,然而不管是人力资源的流入还是流出又最终会使得中小企业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持续发展。

三、中小企业员工行为机理与其人力资源流动

人力资源是具有自我丰满性、能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的一种特殊资源。这就决定了每个人在择业时都有自己的着眼点和价值观,所以是否考虑去中小企业工作、或者是继续留在中小企业工作,以及最终选择离开中小企业都是要受到当事人主观心理的影响,这就表现为为了实现自身需求选择更适合的职位。(1)对于一般来说,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员工,就是希望通过在企业的劳动,来获得满足个人和家庭最基本的生理和生活需求,以及就业、尊重、社交、归属需求。如果普通员工能够从中小企业获得上述需求,那么这些普通员工就可能选择去中小企业工作或是继续留在中小企业工作,否则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并去寻找能够满足他们需求的其它工作。但事实上,企业只是满足员工一般的和基本的需求是远远不够的。人力资源的特殊的能动性,使得人力资源在个人的基本满足之后还会有更多的和更高的需求。因此,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更高的薪酬;为了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使工作更舒适;为了减轻和减小工作压力,获得更多的自由等,都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产生流动的重要原因。(2)对于高级员工来说,是为了获得更快的升迁机会和更高的职位,从而得到更多的重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是因为这些高级员工们在其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并且在其收入水平获得提高的基础上,就更加倾向于获得企业的认可和尊重,期望在企业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在个人更高需求获得满足的基础上,把企业作为个人人生的舞台,以实现人生价值。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满足高级员工的上述需求,那么这些高级员工就会继续留在中小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否则他们就会选择离开去寻找能够实现他们更高需求的其它工作。中小企业员工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的行为机理主要是受到其个人主观因素和个人客观因素的影响。个人主观因素主要有职位满意度、自我价值实现、性格特点等。具体而言,(1)满意度是个人所看重的东西与现实所提供的实际东西之间差距的程度。中小企业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包括:对总体职位的满足,对工作条件的满足,对中小企业工资水平的满意,对上司的满足,对晋升的满足等等。其中任何一方面的满意度能否达到,都可能对人力资源选择流入、流出或者是留下产生影响。(2)个性在心理学上是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行为特征,个性特征对人力资源的流动影响很大。有些人不喜欢单调而稳定的生活方式,而是喜欢多变,因此这些人的流动欲望就会较为强烈,因而其流动的可能性较大;相反有些人对那种稳定的生活方式比较感兴趣,那么其流动欲望就不会很强烈。(3)自我价值能否实现也是影响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的重要因素。管理是否完善,工作机制是否人性化,是否重视内部激励和企业文化都将会影响到人力资源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人力资源对中小企业发展目标有认同感,则可能选择流入中小企业;如果他们待在中小企业能够产生成就感,他们就会选择继续留在中小企业,而如果这些人力资源既缺乏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又没有成就感,那么人力资源流出的动机就会由此产生。同时,当外部就业机会出现,而人力资源又预期到外部工作比在中小企业工作会更有前景,那么便会形成实际的流出。与此同时,个人客观因素也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产生重要影响。(1)年龄的影响。年龄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内容和核心指标之一,对人力资源流动的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年龄和流动之间,明显的存在着反比关系。哪种年龄的人流动性最大?事实表明,人力资源的年龄越轻,流动性就越大。一般而言,中小企业很多都是历史时间不长的企业,因此他们雇佣的人力资源当中很大部分是比较年轻的,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动。(2)工龄的影响。正如年龄对人力资源流动具有一定的影响一样,人力资源在中小企业的工龄与人力资源流动之间也存在着负相关关系。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工作年限越短,则其流动性就越高。(3)家庭的影响。这主要是与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否成家立业以及是否夫妻分居两地有关。一般而言,没有成家立业的人力资源和夫妻分居两地人力资源其流动的可能性要高一些。

四、竞争性企业、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行为机理与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竞争性企业是指在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参与到中小企业人力资源争夺中,并且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出产生影响,或者是对中小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是否继续愿意留在原企业工作的态度产生影响的其它企业,这些竞争性企业包括与其争夺人力资源的其它中小企业,大型企业、跨国企业等。之所以会出现与中小企业争夺人力资源的竞争型企业,是因为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中小企业在用人方面出现失误,给了竞争性企业争夺其人力资源的机会。事实上,不管是处于底层的普通员工还是高级层次的企业员工总是希望个人价值能够在中小企业中得到体现,而他们能否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价值,就取决于中小企业能否给员工们提供一个合适的平台以及中小企业的用人策略。如果中小企业不能正确评价员工的职业倾向,安排合适的岗位,给其发展所必须的培训和再教育,而是在员工的使用上墨守成规,直接的后果就是员工因为无法适应环境,或者个人能力无法达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选择离开中小企业。又如果一个员工在其岗位上发挥出其应有的能力,但是中小企业并没有为其提供一个上升空间,员工则会因为看不到希望同样选择离开。而这些员工离开原来中小企业后的工作去向之一就是去与这些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源争夺的竞争性企业中工作。其二是竞争型企业人力资源争夺战略的成功,这主要是由于相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很多竞争性企业能够给人力资源提供优厚的收入等各种物质报酬、良好的工作环境、职业上的发展空间、突出的精神奖励以及竞争性企业的灵活用人机制,不断壮大的发展规模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因此就竞争型企业而言,上述这些软硬件都是争夺人力资源的杀手锏,都对中小企业原有人力资源有着很多的吸引力和诱惑,是刺激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出原有中小企业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在本文中的社会组织是指狭义的社会组织,即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它们只是人类的组织形式中的一部分,是一种稳定的合作形式,如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其他经济组织则是指合法成立、有一定的组织机构和财产,但又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组织,在本文特指中国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设在各地的分支机构,各种农村合作社等,不包括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种性质的企业。在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过程中,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与竞争型企业一样都参与了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的争夺,这是因为它们能够凭借对人力资源提供稳定的经济待遇、良好的社会地位、光明的发展前景等手段或是方式吸引众多人力资源到组织中来工作,从而使得流入到中小企业工作的人力资源减少,甚至是动摇中小企业原有人力资源的工作态度或是信念,使得一些比较优秀的人力资源从中小企业流出并且进入到社会组织或是其他经济组织中工作。竞争型企业的存在也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流动产生一定影响,他们主要是在通过提供满足企业需要和人力资源发展职位的行为同时,还对中小企业的各种人力资源的进行吸引性宣传、采取积极招聘手段等行为使得人力资源从中小企业中流出,并且流入到这些竞争型企业当中。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则由于自身的经济与社会优势能够更加便利地实现人力资源资本化,即他们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激活”,使之成为能够直接投入工作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从而创造和维持其持续竞争优势。而就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的人力资源资本化的具体行为而言,则主要是通过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行为来实现,这种产权激励不仅是一种基于产权利益驱动的内在化激励,而且产权的持久性特征决定了产权主体将会更多地考虑追求长远利益,从而实现激励的长期性。而正是由于上述这种人力资本的产权激励行为,各个行业、各种类型的人力资源都被深深吸引,并且竞相涌入到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当中,当然这也自然就会使得中小企业中的很多优秀和不甘于寂寞的人力资源在面对人力资本产权激励行为吸引时,也都不能例外的竞相从中小企业流出而进入到社会组织和其他经济组织当中。

五、结论

第6篇

1.1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刚性有余,企业文化意识不足

日前,管理科学发展较快,企业员工文化意识提升明显,但因企业仍然仅关注自身效益,忽略文化建设,现代企业价值观、文化观难以形成,导致企业理念与个人价值观产生错位,企业认同感低,职员工作主动性、积极性不足等,干扰了企业健康有序发展,降低了企业自身抵抗风险能力。同时,忽视人才培养、储备、挖掘,极大限制了中小企业升级改造能力,制约了企业发展活力,降低风险抵抗力,风险来临时,中小企业苦无应付之招,长此以往,造成恶性循环。

1.2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陈旧,激励、考核机制缺乏

政企分开、管理科学、权责明确等是当代企业显著特征。但国内的中小企业制度陈旧,致使它们面临着以下困境:其一,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这种陈旧、单一、刚性有余的激励特点决定着职工的收入水平一旦达到某种上限,不再有提升空间。而且,无论企业效益如何变化,经济大环境如何改变,受制于政策、法规,职工收入死板、固定。其二,提拔、选用人才制度落后。由于中小企业精神、物质福利制度缺乏,薪酬激励机制陈旧、单一,职员,尤其是管理、技术人才特征难以发挥,个性需求难以满足。同时,这类企业考核标准变化频繁,人的因素干扰过多等,易形成奖惩失衡,影响到企业发展的公平、效率。

1.3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培养战略

管理粗放,缺少核心技术、劳动密集、高污染、高投入等依然是国内诸多中小企业基本特征,而跨国公司以金融及产业资本掌控了国内相关产业,又逼迫中小企业只能停留于产业链低端,激烈竞争环境中的这些企业没有长远的危机应对信心、措施,其生产、管理具有明显的短期性,不愿投入员工培训,担心没回报。部分中小企业认为人才市场目前供大于求,花钱培训员工划不来。搞员工培训的企业也是盲人摸象,没有系列科学培训制度,种种原因导致企业发展至一定规模时,人才短缺现象凸显,最终体现为核心竞争力不强。

1.4人力资源管理基础工作弱化

众多中小企业没有形成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有关部门调查资料显示,仅有27.02%的中小企业建立了规范的用人机制,在国家劳动法律法规日益健全前提下,假如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还不引起相应重视的话,隐藏风险只能更大。

2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现在,全球金融危机依然在蔓延,给各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损失在持续,我国也无法独善其身,且影响巨大,同时,国内中小企业会面对竞争加剧、需求不足的两难困境。因此,国内这类企业既要争取更多的政府层面支持,也要增强自身的风险抵抗能力,增强人力资源创新管理,变危机为机遇,这样才能平稳、快速地向前发展。

2.1以人为本,增强人力资源管理地位

人力资源管理机构必须发挥更大功能,全力争取负责人支持,与其它机构通力协作,积极赢取职员信任、理解。在加强此项工作时,树立“以人为本”人才理念,尊重、依靠、信任员工,将员工置于企业管理首要地位,把员工当成企业内部最重要资源,做到一切管理工作都围绕开发、利用人力资源来进行,充分激活员工创新精神与活力,使员工素质可以自由、全面提升,把员工自身发展目标与公司发展目标进行有机统一。

2.2构建科学的人才选拔、聘用制度,增强企业人力资本

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招揽人才要注重面向世界、市场、竞争这些规律,坚持“外招内挖”原则,通过聘用、竞争等达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全让市场来配置自身的人力资源。尊重高级人才,在薪酬待遇上实现接轨市场价位,持续发掘人才资源配置效应。坚持人才聘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避免人才聘用时的主观性、随意性。要看到金融危机让海外高级管理、科技人才回流这个事实,及时把握人才抄底良机,尤其是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更要利用时机,增强人事制度创新、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对高级科技人才,不但要给予他们优厚的福利、薪酬,更应在其吃、住、行以及家庭等问题上给予其充分便利,以此来发挥其潜能,带领企业快速平稳发展。进行人才选拔、聘用时,企业应当在引进、聘用高层次人才时申请政府机构介入、协调,以免形成一拥而上,出现恶性竞争,加大引进成本;同时,可以试行“捆绑引进”,发掘更全面的人才资讯,减少引进风险。

2.3构建合理的职员职业规划、培训体系

企业合理、有效的培训能拴心留人。所以,中小企业要找到自身特色,根据自身条件拟定人才培养战略,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方向来帮助职员确立他们的职业规划,让企业、职工个人二者的发展目标吻合。

2.4构建完善的激励、薪酬机制

首先,把红利、优先认股权、薪资、奖金等进行有机结合,实现所有员工自身利益需求,以此实现物质刺激的最佳效果。其次,打造积极的文化环境进行精神刺激。给职员营造较好的作业环境、氛围,力促职员间融洽人际关系形成,让他们热爱公司、甘于付出;对典型人物及时表彰,让职员学有目标、有榜样,建立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最后,构建协调、严密的岗位检查、考评机制,实现奖罚有据、到位,以此促使职员全面发挥工作主动性。

2.5打造企业文化,营造友好氛围

企业文化能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职员之间产生凝聚力,给企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保障。所以,中小企业务必要高度重视这一点,把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当成企业自身素质增强等的主要途径,持续提升、整合、培育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和谐、有序、乐观的工作氛围、员工关系、生活环境,以此来激发职员的创造性、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2.6增强校企合作,构建人才基地

力促产学结合,推动校企合作,发挥高校人才基地效能,给中小企业以全面、有力的技术、人才保障。国内这类企业有必要依据“资源共享,互利双赢”规则,健全合作体系,主动实行多层次、全方位立体校企协作,以此培育适应自身需要的人才队伍。

3结语

第7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表现状况形成原因化解对策

0引言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和难免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直接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非直接关联性危机有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危机、天灾人祸危机、诉讼危机等。

1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表现状况

请看两则报导:2004年4月19日,所有的供应商都收到一封发自欧倍德中国区总部的传真,通知其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集体“离职”,欧倍德和这些供应商业务上的往来都将不再通过这些员工来完成。而据记者了解,华东区采购中心全部员工人数为20余人。而仅仅在45天前,这家全球第三大建材超市连锁商,刚公布了其中国区总裁李凤江被德国总部解职的消息,4月22日,上海欧倍德的中国总部里发生了激烈的人事冲撞。2003年春节过后,广东华润万佳在原总经理徐刚宣布辞职近百天以后,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原采购部助理总经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原华源万佳的财务部副总经理、原华东财务经理相继辞职,引起华润万佳内部激烈的管理震荡。

很明显,以上两个企业发生了人力资源危机,此种危机的重要程度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2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2.1从发展历程来看风险的形成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由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从组织模式上来看,民营企业的组织层次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有企业官僚制度的缺陷,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如下的缺陷,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形成。

2.1.1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独断。由于中小企业主大多是本企业的总经理,在企业的生产决策、人才选拔等问题上存在着个人偏好倾向,往往形成一言堂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1.2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晰。中小企业的创立初期,靠朋友、亲戚资助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情况居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中小企业家受自身知识、能力限制,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上没有能形成战略规划,同时对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其中待遇过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老板不愿意让职业经理人分享他的成果,利益收益相差过大。

2.2从管理状况来看风险的形成

2.2.1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能力,不能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进行纸上谈兵,应当借助实践的锻炼不断地完善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发挥。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以及缺乏良好的、系统的职业技能等问题。

2.2.2缺乏明确而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企业战略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要求,来进行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绩效测评与实施计划等方面相关业务的规划。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都缺乏较为明确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企业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如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

2.2.3不重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许多中小企业一般都不愿对员工培训进行投入,或者即使有培训也只是例行程序,根本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规划并未引起相关管理者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将员工个人的职业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才能最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获得长远利益。

2.3从外部环境来看风险的形成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加大。当前,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了规划,但到年终目标成功率也不过20%-30%。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很难随着价值链的动态发展而实时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员编制与安排,重新制订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

3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化解对策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关键人员流失、企业经营受挫、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竞争力下降等方面。那么怎样才能防范它呢?

3.1树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意识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其风险管理意识理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应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影响,并提前作出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3.2从制度上加强风险的全程防范在招聘阶段,工作分析的准确性、招聘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招聘方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招聘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在人员招聘或者人员调配时首先要了解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包括工作任务、工作中使用的工具、绩效标准、工作背景以及工作对人的要求等,确定各种岗位和工作流程,形成工作说明书,为招聘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依据。其次是做好人员甄选工作,加强岗位管理工作,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用人环节,让员工干符合其能力及兴趣的工作,促使人职匹配、人事相宜;遵循“最小权力”原则和“职责分解、风险分担”原则,防止权力滥用和越权处理公务,尽量规避风险;实施岗位轮换,以储备人才和防止员工犯罪;重视人员考核评价,不仅考核其工作时间的工作表现,也考核其非工作时间的心理及情感等动向;实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并做好人员的解雇与离职工作,重点防范那些被开除且心怀不满的员工,关键岗位上的人员。超级秘书网

在育人环节,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满足员工发展需要;实施短期集训、以老带新、实习作业等方式解决员工安全意识不强、业务不熟练和组织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在留人方面,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包括高薪留人、平等融洽的工作环境留人、委以重任留人、个性化管理留人、沉淀福利留人、感情留人、约束力留人等措施。要满足员工合理需求,尊重员工的劳动,加强职业生涯管理,重视人际沟通;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防止能力杰出、业绩优秀的人才流失。

3.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应健全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控制人力资源风险提供法律依据。如必须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必须健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以及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流动过程中技术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防企业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攫取,使人才的流动规范化。

第8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新经济的最大特征是人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人的创造力成为企业核心的发展力,这已经成为新经济时代无可争议的真理。谁拥有最多最强的人才,谁就是市场的胜者;微软、思科、联想、宝钢等,哪一家不是拥有数千名高级技术开发或管理人才。但对于这些人,也最令企业管理者头疼。你给他高薪甚至股权,他也照样跳槽。这些现象越来越成为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笔者通过在公司多年的工作阅历,经过和一些公司人力资源部门招聘人员、被招聘大学生交流以后,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受到了企业的机制、管理者风格、企业文化、人才的物质、心理需求的变化、薪酬模式、技术快速更新等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环境等方面影响而产生变化。我们的企业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一套可行性人力资源策略呢?笔者将自己在工作实践中总结出的一些经验做一阐述,与大家探讨。

一、了解人才

浮躁,可能是目前许多老总们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比较普遍的一个看法。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时或刚刚开始工作时,自己还没有为公司作出什么贡献前,就先提出高薪,还要求宽松的工作环境、弹性的工作时间等等一系列要求;而且有一部分大学生频繁地跳槽,有时仅仅为了新公司比现在公司多几百元工资而已;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当今的大学毕业生在简历中夸大专业技能,或者编造经历甚至伪造学历;比如说了解某种技能就敢说精通,参与过某个项目就说敢是项目负责人。这些现象,使得老总们认为当今的大学毕业生过于浮躁。但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并不是当今人才的主流;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是时代的变迁。新经济时代改变的不仅仅是经济模式,它还改变着人们选择职业的态度和价值观。当今大学生选择职业的态度代表了新经济的价值取向。

经过和很多在公司工作的大学生交往,我认为,当今大学生的想法是:首先,人才认为自己的知识就能创造财富,获取薪水是应该和创造财富成正比;第二,人才关心企业的发展前景是否符合职业生涯发展、团队是否融合、企业文化是否接近自己的价值观,所以有必要先了解再下决定,多选几家很有必要。第三,技术不断更新给人才带来压力,他们不得不随时充实自己以免被淘汰,为此所付出的学习成本和精神压力应有所回报;第四,年轻就是资本,应该在年轻的时候追求利益最大化,要在40岁前获得可靠的物质保证。第六、人才对人才市场的供需需求、薪酬模式有了大致的了解,同时,信息的透明化也使得人才与企业在商谈待遇等问题上处于知己知彼的平等位置。

企业中大学生的离职期往往会呈现出“二三二”的特性。“刚到公司两个星期是一个危险期。员工在新环境下,往往会不熟悉、不适应。如果不给他明确职责角色,很容易造成人员的流失。3个月后是第二个危险期,这时员工对企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同等职责的技术人员也有了解,如果在工作范围、薪资回报中不能进行合理的调整,也会形成流失。而两年是一个疲劳期,如果在两年的时间里,员工仍然得不到发展,工作也没有进步和变化,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这3个危险期。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人才流动的比率,在这个比率之内的适当流动,会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是超过这个比率,就会给企业带来很多负面效应,无法形成稳定的企业文化,使企业的团队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人心不稳,也会给后来者形成一种不安全的心理,这对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人才流动是件好事,活水才有生命力。人员流动可带来技术上的交流。但流动一定要有度,否则不但给企业造成损失,对个人的发展也同样会带来不利。

目前,市场上人才流动很快,这主要有两大原因。其一。是人才市场的供需问题。由于目前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更多的外国企业直接在中国投资,他们投资的大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这样导致该领域的人才需求突然倍增,致使人才供给相对不足,技术人才炙手可热。于是企业争相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人才。高薪、股票期权、优惠的福利制度……

企业总是觉得有需要或是在某个职位空缺的时候,才想起招聘人才,这种做法存在于大多数企业,普遍认为这是个很正常的现象;其实人才是不会等到你想找他的时候,他才会出现,尤其是抢手的人才,你需要别人更需要。因此,企业由于人才的流失比较大,加上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样企业必须储备一批人才。因此,公司的人力资源部门就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时时刻刻想到、做到招聘、储备人才,以供未来的人才需求。

沿海很多管理者说起技术人才,真是求才若渴。但一问他们有没有专职的人力资源经理,50%没有;即使有的话,要么是行政副总或者办公室主任兼任,要么是某个助理管,从实质来说,对人力资源经理这个职位不够重视。其实,人力资源负责人在许多大的公司里是非常重要的职位,他不仅仅是负责招聘、人事管理,而且是制定公司发展战略、进行绩效考核、薪酬设计、培训的实施者。企业认为招聘完了、培训过了、薪酬设计好了,似乎没有人力资源部门什么事了。这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激励;人才不但需要物质的激励,更需要精神激励,更通俗的叫做思想工作。技术部门的负责人与人力资源负责人就好象军队中的团长与政委,1个管用人、研发、开拓,1个管关心人、激励士气、缓解冲突和解决矛盾,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人力资源,就是如何利用人力这种资源创造财富。因此,请一个优秀的人力资源经理,他一样会像技术开发部门那样去创造财富。

二、招聘人才

如何招聘到合适的人才?这首先是每一个管理者最头疼的问题,登报、互联网上登广告、参加人才交流会等等都试过了,虽然简历收了一大堆,但真正挑选出的,没几个合适。其实,好的人才就在周围。“人以类聚”,这些人才平常交往最多的肯定还是技术方面的人,或者是过去大学的同学,或者是故友、网友,大家如果话不投机,肯定不会交往。因此,鼓励公司的员工推荐他们认为合适的人才进来,远比招聘来得成效高。这还有几个好处,①对技术比较了解、容易沟通;②对人品、性格、经历了解,不会引来那些心术不正、动机不纯之人;③推荐人本身对公司和被推荐人无形都有一种责任感,可以起到监督作用。公司就经常鼓励自己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向公司推荐人才,而且效果显著。当然,用这种方法的企业一定要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有一定的规模,而且管理好,员工与公司的关系才比较密切。

三、留住人才

企业要留住人才,当然需要一套完备的人才资源管理制度。首先,要对公司各部门进行岗位设定,以每个岗位施行合理的职位描述和该岗位人员能力需求的描述,而且一个部门的配置还要考虑其层次性,即根据职责的不同,设置甲、乙、丙、丁几个档次的岗位,使形成一种良性互补。5~6个月后。对新员工进行一次综合评述。以明确其岗位职责。第二,就要考虑人才储备的问题。储备和精简既是一对矛盾体,也是有机的组合体。没有合理的储备,企业的发展在人员上就无法得到保证。合理储备可以解决企业突发性的人员变动,同时也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互补性学习,当然,储备一定要适量。第三,每个员工都有向上发展的愿望。我们就把职务设定和技术职务设定分隔开来。比如,象限图中的x轴代表薪水,Y轴代表技术,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就是x、Y轴之间的斜力线。我们在公司内部设定很多技术职务层次,技术人员达到一定程度,就给他们加薪升职,让他们看自己的进步和公司的认可。第四,每半年进行1次员工考核也纳人其中。但是。人性化管理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人才资源管理工作的视野和触觉点应该延伸,不能仅局限于工作范围,还要关注他们的生活。比如为外地员工考虑住宿问题,为那些在外读书充电的员工提供时间上的方便。这就为制度化的管理注人了人性化的色彩。你为员工考虑的多了,反而更有利于规范化制度的维持,更能让员工发挥最大的能量。这就是人性化管理的魅力所在。笔者认为制度的设定要讲科学性,要把人性化管理融人进去,创造轻松的管理环境。所有者身份;企业员工们希望得到公司的股份,以分享公司的剩余利润。企业可以通过授予股票期权或将员工的薪酬与公司、部门或项目的业绩相联系。没有做出员工股权安排的企业可以通过给予员工业务授权的方式将员工与企业的利益联在一起。给予员工所有者身份也可以以另外方式进行,如授予员工自治权、尊重他们和认可他们的工作成绩等。

与业绩挂钩并随市场调整的薪酬。虽然钱从来不是最重要的激励要素,今天的员工们仍然期望富有竞争力并与业绩紧密相联的薪酬。最好的业绩最突出的人才应得到最好的报酬。如果企业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可以选择其他的激励方式。例如,企业可以向员工提供更多的晋升机会或更多的培训。

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调查显示,企业为员工提供培训的费用大约为员工工资的5%。技术培训是企业留人的关键,但培训不应仅局限于技术领域。今天的企业员工希望开发以商业技巧或行为能力培养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所以企业必须跳出传统培训,为员工们提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机会,诸如部门岗位轮换、灵活的工作任务和“拜师学艺”等方式。:

灵活的福利计划。自助餐形式的福利计划使员工可以从一系列的福利中选择最佳方式。公司可以为每位员工提供同样的基本福利计划,如医疗保险和休假等,但允许专业技术人员从附加的福利中进行选择,如每年他们可自主选择参加1次专业会议,费用由公司承担,或者更多的休假时间及向他们发放周末旅游的优惠券等。

第9篇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危机表现状况形成原因化解对策

0引言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总是告诫他的员工:我们的公司离破产永远只差十二个月。如同在战场上没有常胜将军一样,在现代商场中也没有永远一帆风顺的企业,任何一个企业都有遭遇挫折和危机的可能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企业在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危机是正常和难免的,危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变数越来越多,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类型也越来越多。有的危机只是特定企业所特有的,有的危机却困扰着很多企业。当前企业最经常面临的直接危机依次是人力资源危机、行业危机、产品和服务危机;非直接关联性危机有媒体危机、工作事故危机、天灾人祸危机、诉讼危机等。

1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表现状况

请看两则报导:2004年4月19日,所有的供应商都收到一封发自欧倍德中国区总部的传真,通知其华东区采购中心10多名员工集体“离职”,欧倍德和这些供应商业务上的往来都将不再通过这些员工来完成。而据记者了解,华东区采购中心全部员工人数为20余人。而仅仅在45天前,这家全球第三大建材超市连锁商,刚公布了其中国区总裁李凤江被德国总部解职的消息,4月22日,上海欧倍德的中国总部里发生了激烈的人事冲撞。2003年春节过后,广东华润万佳在原总经理徐刚宣布辞职近百天以后,原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原采购部助理总经理、原广州公司副总经理、原华源万佳的财务部副总经理、原华东财务经理相继辞职,引起华润万佳内部激烈的管理震荡。

很明显,以上两个企业发生了人力资源危机,此种危机的重要程度应该排在首位,特别是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意外离职,有时会给企业带来非常直接和巨大的损失,因为他们熟悉本企业的运作模式,拥有较为固定的客户群,而且离职后只要不改换行业,投奔的往往是原企业的竞争对手,势必会给原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较大的冲击。

2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形成原因

2.1从发展历程来看风险的形成一般来说,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是由民营企业发展起来的,从组织模式上来看,民营企业的组织层次较少,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国有企业官僚制度的缺陷,但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如下的缺陷,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的形成。

2.1.1企业所有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容易造成管理上的独断。由于中小企业主大多是本企业的总经理,在企业的生产决策、人才选拔等问题上存在着个人偏好倾向,往往形成一言堂的现象,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1.2人力资源制度不完善,权责不清晰。中小企业的创立初期,靠朋友、亲戚资助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情况居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中小企业家受自身知识、能力限制,未能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诸如招聘、培训等环节上没有能形成战略规划,同时对在岗管理人员的管理,也是层次不分明,权责不明晰,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其中待遇过低也是一个主要原因,老板不愿意让职业经理人分享他的成果,利益收益相差过大。

2.2从管理状况来看风险的形成

2.2.1缺乏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独特的工作,对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要求都很高。一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需要具有对工作的深刻体验和对社会的敏锐洞察能力,不能单纯依靠原理、技术或数据处理进行纸上谈兵,应当借助实践的锻炼不断地完善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发挥。目前,虽然许多中小企业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在行使部门职能的时候,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员很少以及缺乏良好的、系统的职业技能等问题。

2.2.2缺乏明确而具体的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从企业战略目标出发,结合企业战略实施对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要求,来进行人员需求计划、招聘计划、绩效测评与实施计划等方面相关业务的规划。由于中小企业一般都缺乏较为明确的企业长期发展战略,尤其在快速扩张阶段,企业经常是走一步,看一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方面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定岗定编工作不如传统业务那么成熟,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

2.2.3不重视企业人力资源规划与开发。许多中小企业一般都不愿对员工培训进行投入,或者即使有培训也只是例行程序,根本达不到期望的要求,同时人力资源规划并未引起相关管理者足够的重视,企业管理人员并没有意识到只有将员工个人的职业计划与企业人力资源规划相结合,才能最有效开发企业人力资源,获得长远利益。

2.3从外部环境来看风险的形成企业经营外部环境变化太快,人力资源规划的难度加大。当前,市场发展变化速度很快,很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尽管随市场变化而作了规划,但到年终目标成功率也不过20%-30%。这主要是因为企业很难随着价值链的动态发展而实时调整整个公司的人员编制与安排,重新制订与之相关的一系列培训计划等。

3人力资源管理危机的化解对策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风险带来的后果是企业关键人员流失、企业经营受挫、企业形象和声誉受损、竞争力下降等方面。那么怎样才能防范它呢?

3.1树立人力资源风险管理意识人力资源作为现代企业发展中的一项战略性资源,其风险管理意识理应受到企业管理者的重视,企业管理者应分析环境不确定性对人力资源管理风险产生的影响,并提前作出预测,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

3.2从制度上加强风险的全程防范在招聘阶段,工作分析的准确性、招聘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招聘方式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招聘工作的质量。因此企业在人员招聘或者人员调配时首先要了解工作岗位的相关信息,包括工作任务、工作中使用的工具、绩效标准、工作背景以及工作对人的要求等,确定各种岗位和工作流程,形成工作说明书,为招聘和绩效考核等工作提供依据。其次是做好人员甄选工作,加强岗位管理工作,做到“人适其事,事得其人”,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在用人环节,让员工干符合其能力及兴趣的工作,促使人职匹配、人事相宜;遵循“最小权力”原则和“职责分解、风险分担”原则,防止权力滥用和越权处理公务,尽量规避风险;实施岗位轮换,以储备人才和防止员工犯罪;重视人员考核评价,不仅考核其工作时间的工作表现,也考核其非工作时间的心理及情感等动向;实施“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与淘汰机制,并做好人员的解雇与离职工作,重点防范那些被开除且心怀不满的员工,关键岗位上的人员。

在育人环节,提供更多的教育培训机会,满足员工发展需要;实施短期集训、以老带新、实习作业等方式解决员工安全意识不强、业务不熟练和组织管理能力差等问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等。

在留人方面,要采取“多管齐下”的工作方法和制度,包括高薪留人、平等融洽的工作环境留人、委以重任留人、个性化管理留人、沉淀福利留人、感情留人、约束力留人等措施。要满足员工合理需求,尊重员工的劳动,加强职业生涯管理,重视人际沟通;建设优良的组织文化,防止能力杰出、业绩优秀的人才流失。

3.3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从国家宏观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应健全各项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为企业控制人力资源风险提供法律依据。如必须完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法规,加大打击盗版的力度;必须健全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以及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减少职工的后顾之忧;完善人才流动过程中技术秘密保护的法律法规,以防企业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攫取,使人才的流动规范化。

第10篇

关键词:充电电源PC/104工控机全桥变换器动力电池

对电动汽车能源的动力电池及其充电技术的研究,往往需要针对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进行多种充电方式的充电试验。这就要求研制的充电电源不仅能对不同种类的动力电池进行充电,而且要能够进行多种充电方式的充电。而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充电电源,无论是常规充电电源还是智能化充电电源,都往往是针对某一类动力电池的,并且只能采用单一充电方式进行充电。因此为了进行动力电池充电技术的相关研究,往往需要购买多台充电电源或自行研制相应的充电电源。前者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宽阔的试验场地,而后者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和较长的开发周期。本课题研制了微机控制的大功率充电电源。

图1

该电源采用PC104工业计算机作为控制核心,选取全桥变换器拓扑电路作为主电路,通过控制主电路在不同时刻的输出电流和输出电压,可以实现多种充电方式充电;通过预置不同的参数,可以对多种动力电池进行充电;通过结合液晶显示屏和手控盒,可以方便地实现充电方式和充电参数的预置及各采样数据(电池端电压、充电电流、电池表面温度等)的显示。

1硬件设计

1.1主电路设计

充电电源的主电路采用目前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全桥变换拓扑电路,其原理图如图1所示。三相380V交流电压经三相整流桥整流、电容滤波后得到约514V的直流电压,经全桥逆变电路变换后得到高频脉冲电压,再经高频变压器隔离变换后,由高频整流器整流及滤波器滤波后得到所需的直流电压。主电路的PWM控制方式采用常规的PWM控制方式。功率开关器件采用新型的复合器件--绝缘栅双极晶体管IGBT,它集MOSFET和GTR的优点于一体,具有输入阻抗高、电压型驱动控制、开关损耗小、饱和电压低、通断速度快、热稳定性好等优点,是大功率全桥变换器的首选功率开关器件。变换频率取为20kHz,利于减小高频脉冲变压器及副边滤波用扼流圈的体积和重量。二次整流器件采用快恢复二极管,利于减小整流管反向恢复时间对输出电压的影响。

1.2控制系统设计

充电电源主要由主电路和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系统以PC/104嵌入式工业计算机为核心,配以接口电路、采样电路、PWM控制电路及IGBT驱动电路等,可按照预置自动控制充电过程,并在充电过程中进行充电数据(包括电池端电压、充电电流及电池表面温度等)的自动采集、实时显示、批量存储及分析处理等。控制系统组成框图如图2所示。

1.2.1PC/104嵌入式工业计算机

控制系统之所以采用PC/104嵌入式工业计算机,主要是考虑到PC/104嵌入式工业计算机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显著特点:(1)小型化。PC/104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单个模块的体积为90mm×96mm×l5mm。若一个PC/104系统采用三个模块,在90mm×96mm×45mm的小空间内就能实现台式工控机的全部功能;(2)低助耗。绝大多数模块采用+5V电源,芯片采用CMOS芯片,功耗特别低,只有1~2W,无需外加散热装置;(3)PC/104在软、硬件上与标准PC/AT体系完全兼容,可以很快掌握其软、硬件的使用方法,而将主要精力放在软件和接口的设计上。CPU模块提供PC机的不同档次的标准化产品,便于进行更新和升级;(4)模块齐全,提供显示控制、磁盘控制、通讯控制、数据采集控制等各种功能的产品;(5)采用一种紧凑的层叠栈接结构,各模块间通过加固的64针和40针的直立式连接器连接,并用四个金属托架支撑,更加坚固牢靠。本系统中采用了深圳盛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PC/104总线SCM/SuperDx嵌入式CPU模块,其内包含了Intel80486CPU(100MHz)、16M在板内存、1个与PC/AT兼容的双向并行口、两个RS232串行口、7个DMA、14个中断、三个计数器、一个PC/AT键盘接口等。此外,为了消除频频读写硬盘可能带来的不稳定因素,采用32MB的DiskOnChip2000半导体固态盘取代硬盘,直接装在SCM/SuperDx嵌入式CPU模块的32脚DIP插座上。

数据采集模块选用了盛博科技有限公司的DMMAT模块。该模块具有16路12位模拟输入、2路12位模拟输出、8路数字输入、8路数字输出、1024字节FIFO,100kHz最大采样速率,是一款功能较全、性价比较高的接口板,可以满足该系统所需的A/D、D/A转换及手控盒开关量输入的需要。

液晶显示屏担负着各种充电信息显示和充电参数设定等功能。选用了北京创业科技开发中心开发的型号为KY-D29A的智能液晶显示屏,整个液晶外形尺寸为113mm×65mm×l4mm,显示点阵为128x64,可经RS232C直接与嵌入式微机连接,通过专用的指令可以方便地实现字符和汉字的显示及各种几何图形的绘制。手控盒作为PC/104的输入设备,通过和智能液晶显示屏的配合使用,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各种参数的设置和各种充电数据及曲线的显示。

另外,为了便于应用程序的编写、调试、修改及维护,还选用了盛博科技有限公司的SysExpanModule/VFI系统扩展模块。该模块以高分辨率的图形控制器、软盘驱动器和IDE硬盘接口为PC/104系统提供扩展,使用标准自堆栈式总线接头,可以通过堆栈方式与CPU模块或其它模块相连接。通过给主控计算机外接显示器、标准PC/AT键盘、软驱和IDE硬盘,可很方便地进行应用程序的开发和调试。

蓄电池的电压采样和电流采样电路分别由电压霍尔传感器与信号放大电路以及电流霍尔传感器与信号放大电路组成。温度采样电路由热敏电阻、温度变送器和放大电路组成。

1.2.2PWM控制及驱动电路

PWM控制电路的核心器件选取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电压型PWM控制器SG3525A。SG3525A是一种性能优良、功能齐全、通用性很强的单片集成PWM控制器。该芯片简单可靠且使用方便灵活,通过适当地外接电路,不仅能够实现PWM控制,还可以完成输入软启动、过载限流、过压保护等多种功能。PWM控制电路如图3所示。考虑到SG3525A作单端输出使用时,变换器的最大占空比不到50%,在实际使用中将输出端11和14的信号采用了取或的办法以得到较大的占空比。

驱动电路的核心器件选取日本三菱公司生产的ICBT专用厚膜集成电路M57962L。M57962L采用双电源供电方式,可保证IGBT可靠通断,内置高速光耦隔离输入,隔离电压有效值可达2500V,并具有短路、过载保护及过流慢速关断等功能,只需外接少量的元器件,便可组成完善的IGBT驱动及保护电路。驱动电路如图4所示。电源电压VCC和VEE分别取为15V和-12V,电阻R201为IGBT栅极限流电阻,二极管D201用以进行短路和过流检测,串接稳压二极管Z201可以改变M57962L模块的过流保护起控点.稳压二极管Z202可以避免l脚承受过电压。

图5

第11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投机经济平衡监管

2007年在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最终演变成目前这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距离上次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仅仅十年。纵观世界经济,为什么全球或局部性的金融危机反复出现?为什么它会对实体经济造成严重的破坏,它的根源到底在哪里?人类应该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以及减轻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将就以上问题展开论述,探讨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而寻找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

一、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

在自然科学领域,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的概念已经被人们广泛的认识和接受。一旦自然界的生物链和生态平衡被打破,带来的是生态危机和生态灾难。本文认为:在经济领域,也存在着一种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一旦经济生物链和经济生态平衡被打破,必然带来经济灾难或金融危机。经济运行的规律与自然界运行的规律在很多层面是相通的。

我们先来看一个自然界最简单的生物链模型:在草原上,生活着狮子和羚羊,在某个特定的时间开始点,处于生物平衡的状态。假设狮子的数量开始上升,那么在一定时间内,羚羊开始减少,草原开始茂盛,结果就是狮子被饿死,羚羊获得更多发展空间,草原开始减少;随着羚羊数量增加,草原开始减少,狮子也获得更多食物开始增加;当草原开始减少,羚羊会随之减少,其后是狮子因食物不足而减少;羚羊减少后,草原又开始增加……狮子、羚羊和草原之间正是在反反复复的增加和减少的过程中建立了一种动态的平衡,在自然界,很难找到绝对的平衡。假设狮子过度发展,最终吃光了羚羊,或羚羊过度发展,吃光了草原,结果就是一起毁灭,这就是自然界的危机。

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如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各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当某个环节过度发展,最终会对其他环节产生影响,而严重的失衡状态就是我们谈到的危机。经济本身的波动是一种正常现象,各个环节不同步发展也是客观现象,但是当某个环节的发展超出正常波动的范围,则最终会打破经济原有的平衡状态,表现出来就是经济或金融的危机状态。以金融、房地产、其他实体经济为例,当金融和地产的过度发展最终挤占了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透支了实体经济的血液之后,最终金融和地产也会因为缺乏真正的血液而崩溃,这就是目前经济的危机状态。

二、金融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所以本文在论述时没有加以详细的区分。

下面简单探讨一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本文认为,金融危机发生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金融活动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而政府在监管信用交易(投机交易)方面的缺位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1.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投机活动无处不在,但是最容易发生在哪里呢?“资本惧怕没有利润或利润过于微小的情况。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通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哪个行业利润高,哪个行业就容易产生投机行为,利润越高,投机产生的风险就越大。

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年到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其起源都是金融和房地产泡沫的破裂,这恰好反映出一个问题:金融业和地产业在危机爆发前存在着利润过高和规模过度膨胀的情况。可以说,过度投机使这些高利润甚至是暴利行业过度膨胀,最终助长了经济危机的发生。

在自然界,如果某个物种过度发展,便有可能影响到其他物种的发展,进而可能引发生态危机。在经济领域同样如此,过度投机使某些行业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规模,同时其他行业得不到充分的发展空间,最终使经济失衡导致危机的发生。

2.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举例来说明:目前,世界上许多投资银行为了赚取暴利,采用20~30倍杠杆操作,假设一个银行A自身资产为30亿,30倍杠杆就是900亿。也就是说,这个银行A以30亿资产为抵押去借900亿的资金用于投资,假如投资盈利5%,那么A就获得45亿的盈利,相对于A自身资产而言,这是150%的暴利。反过来,假如投资亏损5%,那么银行A赔光了自己的全部资产还欠15亿。相关资料表明:贝尔斯登、雷曼兄弟、美林、高盛、摩根斯坦利等著名美国投资银行及其交易对手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都是源于高财务杠杆率支配下的过度投机行为。美国投资银行平均表内杠杆率为30倍,表外杠杆率为20倍,总体高达50倍。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杠杆率则高达62.5比1。

虽然银行可以通过保险等手段转嫁风险给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但是过高的风险总是要有人来承担,保险公司或基金公司也存在因为承担不了风险而破产的可能性。所以说,这个金融链条看似完美,但是一旦有哪个环节因为不堪重负倒下的话,受损害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

为什么房地产行业也容易发生危机呢,按揭贷款在某种程度上起了一个不好的作用,三成首付、两成首付甚至零首付都是变相的杠杆交易。当杠杆交易失去控制,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不良债务和虚假的投机需求,给实体经济带来根本性的破坏。所以政府对杠杆交易的监管是非常必要的,当任何一种经济承担了它本身不能承受的风险,这种经济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就始终存在。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1.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垄断企业借助其垄断地位,很容易使其处于一种无法破产的地位,这样便造成一种局面:经济景气时股东赚取高额的盈利,危机时则要动用全体纳税人的钱来拯救。这就是经济中经常面临的道德风险问题。也就是说,当你把某种经济风险全部交给市场中的一个经济体承担时,如果这个经济体本身无法承担这样的风险,那么就存在着道德风险,这种危险最终还是要由政府和纳税人来承担。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就有必要主动承担并监管这种风险,否则的话风险机制就形同虚设。

自由竞争也会导致生产过剩,但是自由竞争产生的生产过剩还不足以形成经济危机,因为任何经济都有波动性,这种波动的幅度在健康经济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是当垄断行为大大加剧了经济过剩,使其有可能超过经济本身的承受能力,造成经济危机。

2.控制信用交易、监管信用交易。(1)严格控制按揭贷款的发放。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金融危机,均含有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因素,这其中,按揭贷款的发放是诱发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先是放贷给放贷给生产者,当消费不畅时,又放贷给消费者。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对于刺生产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的生产和消费。这种做法最终为经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够获得资本的行业过度发展,另一方面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自买自卖,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窗口,通过过这个窗口,投机者几乎轻而易举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身,这和借钱给赌徒几乎没有区别。(2)认真监管期货交易及其资金来源。期货交易是投机交易的重灾区,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巨额亏损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东航和国航等企业在期货交易领域均出现过巨额亏损,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抑制企业的投机冲动监管企业投机行为也是维护经济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防范企业投机冲动,尤其是借贷资金或挪用资金进行投机的冲动,切实保护企业运行的安全。

3.建立危机应对机制。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政府出资救市等,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体纳税人贴补少数投资者的非议,而且是以牺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提高了纳税人负担,降低了政府的信用,影响了其行动能力,严重的甚至会拖垮政府,冰岛政府破产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本文认为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具体设想如下:

政府对高利润行业或垄断行业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税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交由国家专门机构采用稳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该基金,以便在危机来临是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缓冲,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分级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的目的是调节各行业之间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机对正常经济产生的破坏作用;其次,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政府可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应对危机;再者,专门机构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探索一套稳定经济的管理模式。

四、结论

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中的过度投机行为和信用交易的失控。政府不应该将经济危机风险交给市场去承担,而应主动监管金融风险,并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抑制过度投机行为,维护经济稳定,探索危机应对的长效机制。

第12篇

1.1统计信息要有可信度

医疗统计指标在医院质量控制及成本核算中占有重要的比率,统计信息是否准确将直接影响我们的产出日报、月报、季报、年报等医疗工作报表的准确性。不准确的信息将直接误导院领导及相关职能科室的决策,对医院的规划建设及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医院实现网络化管理,联网后的计算机不同于单机运行,录入并储存的原始统计数据来源于各个分散的工作站,原始资料收集过程因此就会出现由于操作人员网络操作失误而引起数据错误或丢失等情况,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明确统计工作的整个环节,每个统计项目都要遵守相应的统计方法、统计标准、统计起止时间等要求,对随机出现的问题:如临床医生因对某问题理解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填报情况,输入操作员出现的手错等,都要求统计工作者有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对原始数据认真核对,努力减少原始性差错,以保证统计数据的可信度。

1.2统计数据要真实、及时、全面地反馈信息

各类统计数字均来源于医院各科室,统计工作者直接深入科室,把好各类统计数据的第一关,并依据目前的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建立健全医院综合信息台账,包括人事、财务、仪器设备、科研培训和患者资料等,并定期进行综合分析,及时反馈给院领导和上级卫生部门,使信息科真正成为管理者的“信息库”。

2开展和拓宽统计工作职能

2.1全面开展统计工作,加强医院质控工作

卫生统计的工作主要是以围绕着一系列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构成整体开展的,这个指标体系说明和研究医院医疗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完整的医疗统计指标对实现医院宏观调控、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医疗效益有重要意义。医疗质量水平高低反映了医院总体医疗水平,根据医院制定总的质量管理目标,把床位周转次数、出入院人数、诊断符合率、平均住院日、无菌切口感染率、临床初诊与临床确诊符合率、手术前后诊断符合率等质量控制指标分解到科室,医院定期通报。密切关注医疗质量指标、工作计划指标的完成情况,动态、及时反馈执行情况,为各科室提供相关业务信息服务,并根据年终或季末统计结果进行考核或制定下一年工作计划。

2.2深化拓展统计工作,靠拢医院管理

时代在发展,医院也在发展、改革,我们的统计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在以往的医院统计工作中,统计工作主要将医院工作完成情况搜集、整理、汇总,进而为医院管理者及各科室提供数据,处于一种被动服务、数据滞后的局面。但是现在医院的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统计工作从单一的日常报表等常规工作向多元化、专题化方向发展,扩大统计对象范围,运用统计方法为医院的医疗、管理、科研和教学提供及时、动态的反馈信息,并加强信息预测职能,提供有预见性的数据,为医院制定各项计划、政策提供可行性依据。

2.3统计信息可指导医院管理者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

医院的管理者一定要掌握医院的服务半径、所辖区域人群的疾病分类结构和变化趋势。统计信息可以利用统计数字、图表和文字相结合的形式,反映医院医疗活动和经营管理情况,同时作为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不仅要掌握医院的纵向发展,还要对院外进行横向的对比分析,据此来确定重点科室、重点科研和薄弱科室要改变发展的客观趋势,以此分配现有的人力、物力和有限的财力,以达到最佳的资源优化配置,为医院创造更佳的效益,避免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3建议

提高统计分析水平,当好领导管理和决策的“智囊团”,具体有以下几点:医院设立专门的信息统计机构,配备专门的统计工作人员,健全医院信息网络,从整个医院管理的角度对医院信息统计工作提供组织机构上的保障;医院统计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既要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又要具备统计专业知识,时代的发展又要求统计工作者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所以统计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地吸取新的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充分利用专业特长帮助医疗科室进行课题设计、数据处理,使统计职能深入人心;为医院决策提供可行性论证,使统计广泛应用于医院管理决策、医疗质量监督等各个方面;统计工作者要得到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在实际工作中应主动承担重要任务,增强医院统计参与管理的意识,主动跟踪医院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综合收集、利用,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切实为医院决策提供及时、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服务,真正成为医院管理者的参谋部和“智囊团”;定期或不定期做好统计分析及统计信息反馈工作:每季、半年、年度做定期综合性统计分析,其内容包括门诊及临床各科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医疗质量、护理质量、经济效益及病人满意度等。并从纵向(与往年同期比)、横向(与同级医院比)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到影响医疗工作的各种正负因素,提出合理化建议,及时提供给医院及有关部门。院领导往往据此主持召开各职能科室负责人参加的医疗质量分析会,并把统计分析报告进行宣读,对于成绩及问题进行全面讨论,给予表扬和批评,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在日常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做专题性调查,写出不定期统计分析;改进统计方法:医疗评价更合理在诊断质量评价上,以前我们只评价门诊/出院诊断符合率、入/出院诊断符合率,实际工作中我们体会到,仅这两项指标不够全面,又把漏诊率、待诊率、入院3日确诊率纳入考核项目,对诊断质量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并把一目了然、反映不出诊断水平的疾病,如大部分骨折、烧烫伤、原因明确的中毒和部分创伤等剔除,使其不参与诊断符合率的计算。

两点体会:第一方便了领导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为医院管理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第二有效地发挥了统计监督工作。

参考文献

[1]于承浩.统计信息在现代医院管理中的作用.中国医院统计,2002;9(2):99-100.

[2]张翠红.统计工作与医院的综合管理.地方病通报,2002;17(2):82-83.

[3]侯世方,孙长福.统计职能在医院信息网络建设中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5):275.

[4]马天华.浅谈医院统计职能的拓展.中国卫生统计,1999;16(4):202.

[5]赵雯.搞好医院统计要处理好八个关系.医院管理杂志,1999;6(3):237-238.

[6]董军,朱士俊.医疗质量实时控制研究与应用.中国医院管理,2002;22(3):23-24.

[7]代伟,胡湖,董军,等.医院信息采集质量的监控管理.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102-103.

第13篇

对于国内人力资源来说,如果将《劳动合同法》及其实施条例对行业所起到的促进合法、打击非法黑中介的规范作用视为行业的第一次洗牌的话,那么国内企业在经济危机爆发后所暴露出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将是构成国内人力资源行业快速发展的难得机遇,而这种机遇无疑将有利于刺激行业实现新一轮洗牌。

2经济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正是基于国际金融危机的逐步蔓延担忧,西方一些国家的实体企业经济及国内企业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国内外部分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国内一些企业相继或联合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强对经济危机的抵御,以便企业渡过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直接的重大威胁。除直接加强资金流转速度、大幅压缩管理成本、谨慎投资以外,还涉及一些企业产业结构以及产品结构的调整。没有来得及调整的中小企业纷纷地葬身于此次危机之中。广东、浙江先行的中小企业纷纷先“走”一步了。超过30%的中小企业纷纷倒闭,超过30%的中小企业勉强渡日,超过30%的企业处于微利状态或盈亏临界状态。只有不到10%的企业因为资源或权利的原因在正常运营。

3企业苦练内功应对金融危机

无庸讳言。金融危机对企业经营业绩会造成直接影响。与此同时,为企业正常运营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人力资源相关政策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亚洲金融风暴之后,中国经济经历了长达10年的高速增长,习惯于增长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决策,如何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衰退?企业应当采取何种应对措施,使危机的影响程度降低到可控范围之内?诸多问题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现实挑战。

3.1采取适当措施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危机中人力资源管理者首先想到的是裁员、降低人员成本,从这个角度来讲,危机给人力资源带来的是灾难,因为裁员、破产所涉及到的谈判、员工补偿处理起来相当棘手,尤其是一些工会制度完善的发达地区更是如此。然而,在这种背景下,对于并无这种战略的企业来讲,则未尝不是好事,因为这种对未来不确定的心理预期会影响职员离职的决定,因为需要考虑新的企业是否会取消招聘计划从而造成失业的风险(目前据说已有类似案例)。同时在人职后也要承担在试用期期间因新企业战略变化导致可能裁员的风险(裁减试用期职员应该是裁员的优先选择)。因此,这就使企业的主动离职率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降低,也给企业赢得了一定的时间去挽留潜在的跳槽职员。当然,定位这些潜在职员并能够制定挽留政策并非难事。

裁员是降低人力资源成本的最快速的解决方法。但是企业也必须认真对待裁员,因为它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裁员不但严重地伤害了企业商誉,更重要的。它还会影响企业内部员工对组织的情感。组织内部长期工作的员工,他们是企业文化、能力、经验、知识的载体,如果失去这些宝贵的人力资本,对企业的未来绝对会有极大的消极作用。为此:(1)不着急裁员。进行进一步的考核评估,确实不适合的再裁员。对于目前的企业而言,裁员的成本也是很高的,而最妥当的作法是,把好的员工留下来,一个都不裁。首先是为以后的发展扩大做好准备,其次是避免因为裁员造成在市场上的不良影响。(2)抓紧时间练内功。重新分析现在人员配置是否过剩。是否还有提高的空间。哪些工作可以合并,哪些流程需要改进。公司还有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

3.2抓住机遇为企业未来纳贤

在经济繁盛时期。因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大于供应,职业人士或者员工在工作中需要往往表现为不能完全的投人或者无法表现出足够的责任心与敬业态度。而在经济危机时期,由于人力资源市场供应大于需求。员工在工作中往往可以表现出责任感与敬业态度,对于现实所在的工作职位更加的谨慎,对于跳槽所带来的风险更加理性。企业就会在人力资源外在要素,即量的管理方面要求更多,对于对人力资源内在要素,即质的管理方面缩减相关投人,以便能够做到成本低、费用低、收益高两低一高的结果,以便保证企业获得更多利润,最终渡过经济危机带来的企业运营环境的冬季。虽然这种运营模式不是企业运营所必须的可持续运营模式。虽然劳动者的主动离职意愿会降低,但却并不会造成劳动力的供应减少,因为企业破产或裁员引起的非主动离职会增加,因此从招聘的角度来讲选择的空间应该会更大,日前有呼声建议去华尔街抄底金融精英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此外,由于企业对未来经济预期的悲观趋向,在制定下一年度计划时会更谨慎,体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则是会降低人员需求(据称,部分企业已经降低了本年度的校园招聘数量或干脆取消),这样在市场供应增加、人员需求降低的情况下,企业的招聘应该面临着不错的外部环境,能够趁机为对未来有积极预期的企业“抄底”相应人才。

据悉,为了在经济发展相对困难时期给企业提供海外吸纳高级人才的机会,江西省外专局计划明年组织省内知名企业到美国等国家开专场招聘会。企业只要引进本省急需人才,将给予相关优惠政策。江西省人事厅外专局副局长许建新表示,海外揽才也要看企业自身的观念,一个企业发展到需要引起高端人才的程度,其自身也会到国际市场上去寻觅。江西赛维LDK有实力强大的专家组,不少就是海内外的高级人才。3.3苦练内功加紧人才培育

企业的内部培训所经常面临的问题是出勤率不高、内部讲师参与程度不够,而金融或经济危机则可能对这个问题产生积极影响。在危机中,销售人员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尤其是在年底指标尚未完成的时候,因此他们对于培训的“感冒”程度反而会降低。但对于承担制造、物流或相关职员来讲,如果企业出于种种考虑降低产能的话,那么在这一时间给他们进行培训,他们的参与热情应该会提高,同时这对企业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不仅避免了劳动力的闲置、而且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从而为提高生产率做相应的准备。

3.4抢先一步储备人才

尽管经济萧条冷清,但是对于不少企业来说,“人才储蓄”仍然是重头戏。金融危机对于企业来说,除了“危”也是“机”。目前人才供需形势严峻,高层次人才、创新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短缺。在当前形势下,经济波动期是人才流动期,也是人才重组期,有的企业在紧缩用人,但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才流向市场,因而此时正是出手招揽人才、吸纳与储备人才的最佳时机。企业借此提高门槛,降低待遇,又能吸纳人才,相信不少企业也觉得有甜头可尝。企业应该借机对人力资源进行整合,结合公司的发展战略,对新旧人员进行重新分析,优化组合。

在经济困难时期,用好人才就显得更加关键,同时也更加困难。员工们可能士气低落,而且企业资源短缺,这些会导致一些非常有雇佣价值的现任企业领导和有潜力成为领导的人开始寻求别处的机会。因此,有必要采取有效的战略来保护这些企业中最珍贵的资源。而需要的投资很可能比替换重要员工或有潜力的员工所需的成本要低得多。

毫无疑问,最有效的战略就是为员工创建项目,提供促进其发展的机会。同时,还有必要指出大多数取得成功的企业领导都使用多重战略,如赋予更多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提供员工更多机会接触管理高层、更频繁地监控员工进步和工作满意度,以及提供一个按劳取酬的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调查还建议使用战略手段,让重要的领导担任“变革推动者”或“项目领导者”的角色,这样他们不仅可以参与到关键的决策过程,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工作成绩和公司的目标相挂钩,具有一举两得的效果。

3.5目标融合,用事业留住人才

在经济低迷时留住重要员工比在经济繁荣时更加重要,在当前情况下,大多数公司稀缺的资源不仅是资本,更是人才。许多管理团队认为,只要给予员工股票期权和额外津贴,便能赢得人才战。但是当经济走向低迷时,态度却逆转:卸磨杀驴的做法让重视人才沦为空谈。股票期权缩水,额外津贴被取消,裁员风暴迅速袭来,有些公司的做法让人心寒。企业的人际脉络毁于一旦,员工也心怀不满。企业与员工之间需要重新建立互信,重新缔结契约。员工们认识到父辈们的“铁饭碗”对他们来说已成为历史,而管理者们同样需要晓得,对最抢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金钱永远是重要的,但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希望从工作中寻找人生意义、人际关系和身份的认同。要想实现事业留人的目标,领导者需要为企业制定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发展目标、愿景,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同时,企业为员工,尤其是关键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将员工的个人发展、追求目标融入企业的发展规划中,因为即使企业有清晰的远景目标,如果不能使员工明白自己未来的发展与企业的远景目标实现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实现目标中的作用,也无法产生激励作用。因此,要让员工有明确的奋斗目标,感到在企业里“有价值、有奔头、有收获”,原意在企业长期干下去。优秀的企业会创造工作岗位并行使这样的职责,员工觉得他们对于所做的工作有一定的控制力,职场关系受到重视,感受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并非空头承诺,而且看到雇主确实信守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企业若能切实地将这些原则付诸实践,打造组织的社会资本和知识资本,将会建立起不会轻易被替代的竞争优势。

第14篇

关键词:次贷危机信用危机信用管理

一、引言

以住房抵押贷款为导火线的美国次贷危机,逐步演化为一场百年不遇的金融海啸,其巨大的浪潮不仅席卷了金融骄子集聚的华尔街,而且也给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乃至实体经济带来不小的影响。

也许有的人会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为“华尔街的金融家们贪婪地玩过了火”或者“自由市场之死、资本主义终结”等等。但是,在信用管理人员看来,一方面,投资银行家们凭借信任和信誉创造了巨额财富和利润;另一方面,也正是信用丧失而引发了一连串的危机。

二、次贷危机=信用危机?

美国作为现代信用制度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在这次的危机中却凸显出一连串的信用风险。

首先,从贷款机构来说,受到零售金融市场上竞争加剧的影响和利益驱动,一些房贷机构不仅有意忽视向借款人说明有关贷款条款和利率风险的复杂信息,而且还故意隐瞒信息、提供虚假信息、怂恿甚至代替消费者虚报收入,这样的贷款欺诈行为层出不穷。这也就是所谓的“猎杀贷款(predatorylending)”行为。

从借款人来说,在消费信贷的刺激下,很多人,特别是低收入者,对房价上涨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也不顾自身财务能力的不足。为了盲目贷款购买大面积住房,这些人都高报或虚报个人收入,以“骗取”贷款。

作为连接金融市场买卖双方的关键一环,金融中介机构过度使用金融衍生工具,而忽视了衍生工具高收益背后的高风险,最终导致金融风险被放大,殃及全球。而包括次级债贷款在内的住房相关贷款的70%已经被证券化,这就使得作为间接金融市场的贷款市场和作为直接融资市场的证券市场连为一体,货币市场上的风险通过资本市场的工具被无序的放大。

在次贷危机蔓延的过程中,对次级债券评级的信用评级机构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资产评级公司的操守存在问题,严重高估资产级别,最终导致次级贷款危机波及全球。这与评级公司“发行者付费”的错位的评级服务模式是分不开的。根据SEC的调查,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中,一些对高风险次级债金融产品进行信用评级的工作人员,直接参与了评级费用的商谈。而评级费用是由债券承销商支付,很显然,评级越高越利于债券销售,债券承销商的工作也就更加漂亮,自然向评级公司支付的评级费用也就越高。因此,信用评级机构很难保证评级的中立性。

这一切失信行为,都给次贷危机的爆发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三、新时期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在当前经济危机形势下,不仅要加强信用管理,防范信用风险,同时,也对信用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作为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的首要职业道德要求就是诚实守信。

2008年5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声称已开始对穆迪、标准普尔和惠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实行调查,以确定这三大评级机构是否在次贷危机期间出现了违背法律和职业规范的行为。次贷危机中,由于原来作为债权人的住房贷款者和证券化金融产品的投资者不同,所以投资者也就很难了解所投资产的真实风险。为此,投资者往往只能依赖于专家的评介来做判断。而实施评价的就是评级机构。但是,本来依靠信誉获得长期收益的评级机构也很容易出于自身利益而没有完全客观的履行他们的职责,而是做出盲目乐观的评价结果,从而加剧了危机深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也对金融风险的扩散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引发了道德风险。

因此,只有作为社会信用建立和维护者的信用管理人员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自觉遵守诚信规范,才能防范道德风险,从而使整个行业拥有良好的信誉,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严格科学的风险管理和控制能力

过度的证券化使得一大批重视风险管理的“胆小”的金融从业人员由于业绩不佳而惨遭淘汰,而迷信证券化万能的“胆大”的从业人员则大受欢迎。他们不知道,更不愿意强调其中的风险问题。

而自次贷危机以来,受全球经济衰退和大宗商品价格震荡的影响,“赖账”率急剧上升,不仅在美欧市场,全球市场的信用违约率都在大幅攀升。

具体到我国,许多用赊账、放款等信用销售方式来提高产品竞争力的出口企业现在正面临收账难的问题,外贸信用风险正在加大。而华夏邓白氏在2008年7月的《2008年中国企业财务及应收账款状况调查研究报告》表明,中国企业在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与规范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报告中还提到,引进专门的信用风险人才并设立信控部门是当下中国企业增加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当务之急。

作为企业的信用管理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建立和完善信用风险预警机制,尤其要加强对客户风险和应收账款的管理,对即将到期的应收帐款及时提醒买家准备付货款,若发现买家到期未付,要主动向买家了解不付款的原因,及时追讨,将风险严控在危险发生之前。

(三)不断学习和补充新知的能力

信用管理本身就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新型学科,其中涉及到诸多行业和领域的知识。

而处在瞬息变化的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像现在这样一个金融变革的历史性阶段,就更加要求信用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的能力,不仅要用各种信息处理技术和数学统计工具来对各种信用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更新,更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信用管理经验,尤其是吸取次贷危机中防范信用风险的教训,从而提高信用管理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布赖恩·科伊尔著.周道许,关伟,译.信用风险管理=creditriskmanagement[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2]陈雨露,庞红,蒲延杰.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J].中国金融,2008,(7):67-69.

第15篇

人力资源危机的现状

国有施工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引进和国内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有施工企业员工总体素质偏低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国际一流企业相比仍有不小差距。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普通型员工相对富余,高素质的人才匮乏,加上各种原因造成的人才流失,使得国有施工企业人才的总体素质令人担忧。

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需要人才,但缺乏高素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却是国有施工企业的一个通病。“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专业技术人才受到重视是理所当然。但是,经营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也不可小视。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大多是技术起家,重技术、轻管理往往是他们的特点。他们认为经营管理人员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吃闲饭”,因此不予重视和培养。长此以往,导致有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要么被埋没,要么跳槽,而那些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的人员却通过种种“关系”占据管理岗位,使管理部门成为养闲人的场所。

人力资源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人才主体意识的增强,人力资源流动逐渐频繁。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不仅是正常的,甚至是必须的。但是,如果企业的人力资源在大量流失的同时又缺少补充,无疑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特别是中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流失,不但使以前对这些人员的培养投入得不到回报,而且重新招聘、培养相应人员所花费的成本也非常高。此外,人力资源的流失还可能造成企业商业机密外泄等后果。

因此,人力资源的大量流失,会直接削弱国有施工企业的竞争力。

人力资源危机的成因分析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观念落后。一是对人力资源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缺乏科学的人才观。企业应认识到,德才兼备、有创造力、有贡献的就是人才。不仅高工是人才,技艺精湛的工人也是人才;不仅受过系统教育的硕士是人才,从基层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技术工人也是人才。二是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和传统的人事管理混为一谈,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人力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投资、保障体制。很多国有企业虽然把“人事部”的牌子换成了“人力资源部”,但思想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人事管理的层面上。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它不仅涵盖了传统人事管理的内容,而且在理论上和操作上更加丰富、深刻和全面。现代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是为员工的自我发展提供帮助的服务部门。企业应当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视员工为最宝贵的资源,用科学的、人性的方式尊重员工的人格和选择,关心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自我完善,实现自身的目标和价值。企业在员工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成长,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国有施工企业的两个突出问题是冗员过多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施工企业普遍缺乏合理的淘汰机制,导致一方面富余人员较多,劳动生产率较低,人工成本不堪重负;另一方面,熟悉市场经济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却十分短缺。

激励手段单一,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国有施工企业在员工激励认识上存在误区:注重人力资源职位的提升,忽视人力资源专业技能的发挥。国有施工企业往往以专业技术作为提升行政管理领导的依据。诚然,有不少的优秀技术人员在走上领导岗位后,表现很出色,但这并不是一个必然规律。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在素质和能力结构上的要求差别是很大的,一名优秀的技术人员,一定就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曾经有报道,一名专业能力很强的博士被聘任为某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经理后,却因管理不善,最终被免职。对这位博士来说,他的特长是研究而不是管理,所以其管理的失败从一开始就埋下了伏笔。对企业来说,这种用人方式是人才的浪费:其一技术人员并不一定适合管理工作,将他放在管理岗位上,可能把真正适合这一工作的人员挤走;其二技术人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他本人的专业在延伸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上必将受到一定的制约,而人的精力却是有限的。对企业和个人,这都不是一件幸事。

此外,目前国有施工企业基本上还是执行按职能分工设置的组织管理体制下的分配制度,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因为不能得到合理的激励,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人力资源培训落后。在对人力资源的使用上,很多国有施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是一种通过不断开发而不断增值的增量资源,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源像所有资源一样会发生损耗,只关注对其使用,而没有考虑到补给和折旧,不舍得把人力资源培训作为重点投资与投入对象。

人力资源发展的战略与对策

人力资源的选拔与配置。首先要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目前,多数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还是由上级行政部门指定任命,有些名曰竞争上岗,实际上早已拟定;在招聘中出现各种“不正常”现象也时有发生。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应出台有关经营者招聘的政策法规,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规定的程序和办法选择适合的经营管理者,通过竞争择优选择经营者,使大批有胆识,有事业心,有创新精神和开拓意识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其次要制订选拔的标准。例如国有施工企业管理专业性很强,从事这种职业的人不仅要懂得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而且要具备经济理论、企业经营管理、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还要具备决策、计划、组织指挥等诸方面的业务能力。因此在制订对国有施工企业管理者的选拔标准时,就必须把这些作为必备条件考虑进去。其它的岗位也是一样。只有制订完善的选拔标准,并严格地按标准执行,才能选拔出真正适合这一岗位的管理者。

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开发。成功的企业领导层都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源培训的投入。他们认为,只有人力资源的潜能得到开发,企业的潜能才会得到开发;只有人力资源的素质得到提高,企业的素质和竞争力才会得到提高。合理开发出现有人力资源的潜能,相当于在不增加人员数量的条件下,增加了人力资源的总量。这对企业效益的增加和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利的。

作为人力资源流失比较严重的国有施工企业,更是要重视人力资源培训,把人力资源培训经费列入年度预算,做到舍得投资,舍得开发,舍得培养,真正把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进而转化为科技优势和产业优势。在进行人力资源培养之前,应分析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结合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地设计培训体系,建立并完善培训与用人相结合的机制。

人力资源的考评与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国有施工企业应特别注意在人力资源的选拔、绩效考核等方面应用科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使激励更加有效和充分的基础是对工作绩效的科学考评。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目标任务、任职标准、考核制度。目前凡是员工积极性高的企业,一般都建立了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并与个人收入挂钩。

建立适合国有施工企业的激励机制。激励,是指通过满足员工的需要使其努力工作,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激励机制可以使员工清楚认识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价值所在,清楚了解到在企业中应扮演的角色,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国有施工企业的具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激励方式:

薪酬激励。企业可以通过工资、福利以及股权等方式,把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以经济利益的形式来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到个人利益与企业整体利益息息相关,愿意为企业整体利益服务。不过,这种激励如果过量的话,会加大企业的负担,对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利。因此,薪酬激励必须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包括对企业员工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信任与宽容,关心与体贴。正确运用精神激励可以有效地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信任度。企业如果做到真心为员工着想,就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