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公共卫生的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在相关专业的领域内执行模型库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系统,为行业的决策人员与信息操作者拿出相关的决策辅助功能。使用决策支持系统,就要求公共卫生检验安全必须提供相关事件发生的异常。这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聚集性、及其体现其在时间上的聚集性。
为决策者或决策分析人员描述对象的空间分布、空间位置等信息非常直观,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控制工作的内容就是提供一种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决策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广泛的关系数据库链接能力、交互定位和逻辑查询,公共卫生事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准确地定位到电子地图上,为指挥人员提供各类调度的地图工具,并根据道路实时状况和资源分布情况最优地部署人力和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应急处理效率,通常简称为GIS。
在GSI系统数据库的基础上,基于GSI的决策支持系统特征:①能对信息有效的检索、进行快速分析、综合并传输给决策者;对外界信息的采集方面,系统灵活性非常高。②决策过程不但可控,而且可以采用主动权在决策者一方进行人机交互对话。③系统对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结果的表达方式虽然具有灵活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系统对决策只起辅助作用,它不能代替决策者的判断。④系统便于应用推广与移植,而且各方面的功能均易于被扩展和修改完善。
在地理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系统相结合方面:建立和开发数据库及地学分析、空间分析等模型库是以GIS为载体,建立连接的方式是与具体问题的专业模型库和方法库,最后一个完整的决策支持系统就完成了。其中决策支持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核心。
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决策支持系统体系结构设计是一种社会效益回报周期相对较长的服务。它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疾病预防控制和的多门学科专业交汇的综合学科,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面广。它的主要工作职能包括配合流行病调查和防治工作,开展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工作,追溯新发传染病的病原排查及病源。
根据相关内容,它开展的健康相关产品有:食品、食品用产品、食品添加剂、化妆品、卫生、水及涉水产品和医疗用品、消毒产品、保健用品、日用品等的检验及评价。公共卫生检验新方法、新技术的研究、建立、验证、引用。公共卫生检验体系中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病原学实验室、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理化检验实验室、毒理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
根据系统的业务内容和使用对象的不同,分析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与控制业务内容以及数据支持和信息服务的联系,将信息划分成基础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物资信息、各类业务编码、法律法规信息等基础信息、地理信息、业务信息、公众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考虑到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控制业务的发展。公共卫生检验安全监督与控制系统划可以被划分成四个部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业务管理系统、地理信息系统、WEB服务管理系统。综合数据库设计。
宋湾移民新村全村有228户,总人口1150人,其中男性591人,女性559人,男女比例大约为1.06。
(一)宋湾村医疗机构数量及辐射区域
(1)村级卫生室。该村有一个卫生室,接待能力在五人以内,同时也对外开放。主要辐射区域除本村外还有邻近村庄,一般在2~3公里的范围。(2)私人卫生所。主要是持有医师资格证的人开办的私人卫生所,这种性质的卫生所虽然对外开放,但是由于区域的局限性,主要辐射区域为本村范围内,该村之前有一家私人卫生所但目前已经关闭,所以宋湾村没有私人卫生所。邻村有一家私人卫生所,平时也会有少量宋湾村人去看病就医。该村卫生室有一名村医,他是从部队退伍多年的卫生员,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虽然了解范围较广,但大多方面不够专业,主要治疗日常生活中的小病,如:感冒、发烧、腹胀及简单的伤口处理等。护士一职基本由村医兼职或者由其家庭成员不定时兼任,他们并不具备基本的护理能力,因此,宋湾村卫生室的护理人员为0人。
(二)卫生室及硬件配备状况
医疗室包括药房、观察室、诊断室、治疗室、值班室总面积50平方米,内部主要放置桌子、椅子、放药支架、病床以及电视机、空调等电气设备。卫生室没有任何大型医疗设备。中小型医疗设备种类十分有限。主要包括:血糖监测仪、体重身高测量器、血压计。日常小型医疗工具如温度计、听诊器等较为齐全。
(三)药品配置状况
卫生室里的药品主要是一些日常用药,完全以西药为主,包括治疗感冒、发烧、咳嗽,以及用于消炎、降血压、降血脂等方面的药物,除此之外还有少量的注射类常用药。药品数量有限,适用人群以成年人为主,老年人及儿童用药较少。
(四)资金来源状况
第一,村医转移支付。村医出钱将所购药物买回,然后从看病开药的费用中拿回属于自己的部分,同时获得自己的劳动报酬,以此作为村卫生室的首批主要周转资金。第二,国家或政府拨款。这部分资金是由政府提供用于改善农村基本医疗状况。这部分资金十分有限,同时也很难到位,容易被政府部门转用于其它方面。通过与村医谈话得知政府部门提供给本村的资金虽然已经公布但是并没有到位。第三,本村投入。本村投入的资金并不是直接用于看病或购置药物而是以实物的形式配给卫生室免费使用。
二、宋湾移民新村医疗资源存在的问题
(一)医护人员短缺,诊疗方法落后
移民新村有崭新的硬件设备,比附近其它村子硬件设备要好得多,但村医仍然是原来的村医,没有新补充的技术人员。村医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医学教育,也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靠自身学习和积累的经验进行诊治,因此对药量的控制和药品的配置不够科学准确。他的知识结构陈旧,获得培训机会很少,对急性和慢性病人的处置欠规范,甚至可能拖延最佳治疗期限使病情加重。村民们只在村里看一些头疼发热的小病,严重一点的疾病去县城医院就医。新村卫生所的护理人员都由村医的儿子和其他家庭成员临时担任,家庭成员的所有诊疗知识都来自于村医的口头传授,在自己劳动之余,帮助村医护理病人。移民新村中医生的待遇不高,没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因此,村医年龄已经偏大,也没有合适的继任者。
(二)床位数量有限,使用紧张
新村卫生室原本只有一个床位,是医生自己配置,搬入移民新村之后,村里给卫生所配置了两个床位,2012年,全国每千人平均床位为3.05,但宋湾村只有1.74。紧张的床位严重影响到卫生室的服务接待能力,特别是冷暖交替的季节,生病就诊率比平时高,床位紧张状况更加突显。过度的床位紧张会造成病人临时外流,这将不利于流行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暂时减小了本村的压力,但必将增加社会整体的防疫投入,从整体角度看弊大于利。平时床位使用率较低,但每当流行性传染病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床位空闲而另一段时间床位紧张的尴尬局面。
(三)医疗设备短缺,缺乏维护
移民新村里,大型医疗设备一直是空白,中小型医疗设备种类有限,例如打吊针的挂吊瓶的支架,病人的病床,小孩子吃药时候可以把药磨碎的小电器等,都是移民新村建设时候新添置的。在没有移民的时候,原来的村医疗室比这个简陋,这些设备也是没有的。但日常必备的医疗工具使用频率最高,因此这些医疗工具的受损程度较高,再加上这些工具使用时间过长,缺乏必要维护,精准程度已经不能保证。这会影响到村医对病情的判断,容易造成误诊甚至酿成严重的医疗事故。村民缺乏疾病防治和自我诊断的知识,大多数患者都是感觉身体出现较严重的症状时才到大医院检查,村卫生所必要医疗设备不全或者不准确,会给患者带来更大的痛苦也必然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
(四)药品种类有限,数量不足
药品种类配置不够合理,适宜各年龄段适用的药物分配不够科学,儿童、老年人、高发病症药品严重不足,而这些人群抵抗能力最差,村卫生所没有适宜的药物,这给他们的正常生活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让他们的处境十分危险。
(五)医疗资源缺乏协调
新村的移民大都集中在南阳市淅川县,该县位于豫鄂陕三省七县(市)结合部,地理环境大体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依然保持着厚重的乡土文化这种时代积淀下来的文化,一方面使乡土社会更加稳定,另一方面使村民与外部社会适应困难。移民新村的卫生所资源有限,例如村卫生室的床位,平时床位使用率较低,但每当冷暖交替的季节,或流行性传染病较多的月份床位使用率最高,因此每年都会出现一段时间床位空闲而另一段时间床位紧张的尴尬局面。由于村里药品的购买和配置都要由村医自己出钱购买,仅仅依靠国家所拨付的有限的工资,明显不能保障药品的种类和数量。尤其一些价格较高的药品,更加难以保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非自愿性移民到迁入地后,明显表现出种种不安与不适应,移民新村的村民们与外部社会接触较少,生活相对隔离,没有和迁入地的居民建立密切的联系。村卫生所也没有和其他相邻卫生所积极地展开沟通协作,医疗资源不能合理协调共享。
(六)医疗资金来源单一
过于单一的资金来源必然影响农村医疗资金的筹集,就宋湾村而言,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村医支付,政府的补助资金不过是杯水车薪,并且发放困难。根本解决不了资金紧张状况。村医在救死扶伤之余,还要解决自己的生存和报酬问题。因此村医在决定资金用途时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使一些重要但资金紧缺的项目留置,另外一些村医不能治疗的疾病,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村医也可能大胆地治疗,给村民的健康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将大大制约移民新村医疗水平的改善和更好发展。
三、针对宋湾移民新村医疗资源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加强对村医的管理和农村医疗队伍的发展
提高移民新村医护人员专业化水平。村医全科化、专业化是必然趋势。只有对村医进行定期考核和培训才能了解村医的诊疗水平是否跟进,能否适应农村不断提高的医疗需求水平,根据考核结果,对不合格的村医进行必要的培训,使他们不至于在社会整体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固步自封,落伍于医疗队伍。解决好农村执业(助理)医师的编制和待遇,切实维护好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切身利益,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切实提高村医的工作积极性。
(二)实现床位的合理配置与利用
床位是衡量一个医疗机构服务接诊能力的重要指标,农村卫生室床位数量参差不齐,有的剩余有的不足,只有根据每个村的人口多少和大病人数合理配置床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床位紧张状况。如果可以使邻近村庄的床位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医疗规则将大大缓解部分农村床位不足的压力。
(三)完善并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1.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基本药物是那些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时候均要保持足够的数量和剂量,并使其价格能被农村老百姓承受得起。提高基本药物的可及性,即人人可以承担的价格、安全地、实际地获得适当、高质量的药品,并方便地获得合理使用药品的相关信息。2.加快推进药品价格统一性、合理性药品价格受到生产成本和市场状况的影响,不同的地方价格差异较大,要改变这一局面就必须借助市场和政府的力量将药品价格控制在统一的范围内,而且要特别照顾农村的经济条件和地域限制,将农村药价合理的加以调整。
(四)逐步推进医疗设备的优化配置
医疗设备的检测结果是医生判断病情的重要依据,适当为新村卫生室配备各型医疗设备。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第一,由县乡两级卫生机构逐渐将自己的一些医疗设备下分到农村或者由卫生部门统一采购统一配备给村卫生室,并将这些设备作为国家财产登记。第二,由上级卫生机构与财政部门结合为农村购买医疗设备,然后每年从收费中扣除一部分先行偿还直到全部还清,这些财产划归村集体所有。第三,吸引社会资金购买医疗设备,然后每年从中抽成,抽成比例不得超过该医疗设备收费总额的30%,以免抽成过高影响农村医疗卫生的整体发展,抽成总额不得超过购买资产的150%,之后该财产所有权归村卫生室所有。
(五)促进交流融合,共享医疗资源
新村移民已经百分之百加入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可以帮助移民减轻家庭负担,解除后顾之忧。因此精神上的孤单无助是移民面临的一个更紧要的问题。加强移民与本地文化交流,强化移民对当地村民文化的认同。移民在与当地居民交流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当地文化,自觉调节原有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冲突,最终促进移民和本地居民文化的融合。如新村在2011年新春之际举办的文化晚会中,当地的旱船文化令移民耳目一新,移民新村的村干部登台演唱也令当地居民备感亲切。当地居民的行为被移民认同后,移民的心理芥蒂就会减弱,进而增加了两地居民的认同感。在当地政府和新村干部的组织下,移民和当地居民的交流不断加深。如在农忙时相互之间借农具时常发生。在生病治疗的时候,可以互相分享医疗信息等资源,这种相互之间的帮助大大提升了移民和当地村民之间的相互认同,为医疗资源的协调打基础。例如新村卫生所床位不足问题,可以使邻近村庄的床位实现资源共享并形成医疗规则将大大缓解床位不足的压力。新村卫生所和邻近村庄卫生所协调配药,保证基本药物是能够满足大部分群众的卫生保健需要,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保持足够的数量和剂量,并使其价格能被农村人口承受得起。
(六)实现资金来源渠道多源化
关键词:突发事件;药学应对
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作为在各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责任重大的县级医院药品使用、管理部门,加快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品应急体系已经是当务之急。
一、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药学应急指挥体系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明确指出:突发共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为了确保应急药学体系能够快速、高效应对突各种发公共卫生事件,我们成立了药学应急领导小组,由主管院长担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小组组长,药剂科主任任业务组长,具体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急预案制定、论证;根据不同性质、不同类别、不同级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启动不同级别的药学应急预案;部署突发事件药品储备、调配及配制;掌控药学应急人员的合理调配;和医、护紧密配合及时沟通的工作,以确保大规模人群用药的安全、有效、经济、适当。
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的信息联络和快速级体系
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药学应对人员(特别是有技术特长人员)联络方式(手机、住宅电话及家庭详细住址)。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应随时处于待命状态,根据不同应急的技术要求,随时启动不同级别的应急预案,,一旦有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快速接受应急召集。
三、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品的储备、调配、应急配制体系
3.1建立“重点储备,网络调配”体系应急药品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物质基础。在各种突发事件中,备好抢救药品,争分夺秒地进行救治,可以挽救许多生命,减少致残率。针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偶然爆发的特征,药品的储备很难计划、不可预知,作为北京市的远郊区县我们采用“重点储备(有季节性、有预见性的储药,如:夏季集体食物中毒,冬季一氧化碳中毒等),市区县二级调配网络系统”,这样既能满足突发应急需求,又能极大地节约有限医药资源。
3.2建立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配制体系对于特殊的应急药品(没有应急储备),为挽救生命,报应级领导小组同意后,按照《中国药典》、《中国医院制剂规范》或其他地方标准由具备配制制剂资质的药剂师进行配制。例如:发生在我县某工地集体误服氯化钡中毒事件,针对钡离子中毒药物治疗是需要大量口服硫酸钠溶液,但在我院没有储备,致电本市各兄弟医院也没有储备,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及时报突发公共事件领导小组同意后,立即组织制剂人员配制硫酸钠口服溶液,解救了38位工人的宝贵生命。
四、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药学技术预案体系
4.1对突发公共事件了解确切,能够及时确诊的病症,药学应急人员要参与临床救护,参与疑难病症会诊,向医护人员提供药物信息咨询,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制定正确的药物治疗方案,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以获得预定的治疗结果。例如:确证发生煤气中毒时,在采取必要医学抢救同时,可采用细胞色素C15mg(用前须做过敏试验),辅酶A50U,ATP20mg改善组织代谢,用20%甘露醇快速静滴防止脑水肿等。
4.2对突发不明原因罕见疫情,确诊致病原进行药敏试验,针对病症进药物治疗同时,加强临床药学监护。监测病人血药浓度、尿药浓度,为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有力依据,同时用于判断病人现实的或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解决病人现实存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预防病人潜在的与用药有关的问题。把多个个体化给药方案综合起来分析、论证,从而摸索出较为成熟的药物治疗方案。例如:2003年春季爆发的一种呼吸系统传染病SARS,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公布SARS的致病原是一种未知的冠状病毒,并将这种种导致SARS的新型的冠状病毒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后命名为SARS-Cov)。作为县级医院突发事件应急药学人员,我们遵循“非典”药物治疗原则,明确目标,参与设计药物治疗方案(即个体化给药),监测病人用药全过程,对药物治疗做出综合性评价,发现和报告药物过敏反应及副作用,最大限度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和有害的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在用药过程中,我们为病人建立了用药档案,评价不同个体人群不同用药方案,摸索出了适合本院的一套治疗“非典”方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级药学应对体系的建设,将大大提高县级医院药剂科综合应对能力及管理水平,有利于药剂工作的制度化、标准化,常态化,虽然整个体系是基于“突发”的前提,但对平时药品储备、调配、配制、临床药学监测体系的完善也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动作用,是促进医院现代化药学建设的一个难得的契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2003/4/14):《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条例》[S].
2ThomasG.Ksiazek,etal.Anovelcoronavirusassociatedwithsevereacuterespiratorsyndrome.NEnglJMed,2003,May15;[epubaheadofprint].
>> 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地位 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股东派生诉讼中公司诉讼地位的探析 试论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公司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论派生诉讼中的股东请求豁免问题 浅析股东派生诉讼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论“竭尽内部救济原则”在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应用 股东代表诉讼中公司诉讼地位问题研究 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诉讼地位问题研究 论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中公司的地位比较研究 论公司解散诉讼中当事人的地位 浅析股东派生诉讼中的商业判断规则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析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公司在股东代表诉讼中的参加问题研究 论三大诉讼中的事实问题 论复议机关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 论检察机关在环境公益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电子证据在刑事诉讼中的法律地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7]张明远.股东派生诉讼法律制度研究(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8]薛贵滨,关于股东代表诉讼主体法律地位的探讨[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9]颜义东.股东代位诉讼制度研究(二)[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2.
[10]周剑龙.日本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M]//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朱慈蕴,著论公司法人格否认法理的价值取向[M]//王保树.商事法论集:第2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1.1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
固体废弃物的处理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堆肥、填埋、焚烧、发电等,垃圾堆肥是利用垃圾中原有的微生物进行自然发酵,这种方法的处理时间比较长,并且处理量比较小;垃圾填埋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并且还会占用大量的土地,同时填埋的垃圾还有可能污染地下水源;而垃圾焚烧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引起二次污染,同时还有可能引起火灾隐患;因此,较好的垃圾处理方法是垃圾发电。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城市垃圾生物处理技术逐渐被研发出来,这只给技术是先经过筛选,将可以回收的资源进行回收,然后加入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进行厌氧发酵或者好氧发酵,并收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沼气。充分发酵后的垃圾能当做肥料,用于农业生产中,这种处理方法的处理量,能自动控制发酵过程,并且发酵形成的肥料质量可以得到保证。
1.2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污水的处理方法也可以分为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三种,目前,在进行污水处理时,经常会使用生物法或者生物法与其他方法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污水处理。根据污水处理系统中微生物的状况可以将生物法分成生物膜法、活性污泥法、悬浮细胞法等几种情况,其中活性污泥法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而生物膜法的效率是最好的,在一些特殊行业的废水处理中比较常见。
2微生物对环境修复的作用
2.1生物修复
对于污染严重的环境,是不能利用垃圾处理或者废水处理的方法进行修复的,近年来,环境治理的专业人士研究出一种能治理大面积环境污染的技术,也就是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也可以称为生态恢复技术,这种技术是利用处理系统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将污染现场的污染物浓度降低、转化、降解,将这些污染物转化为无害化物质或者元素,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分为环境条件修饰和讲解污染物两种情况,目前,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用于农田农药污染和石油污染中。
2.2生物杀虫剂
在进行农业生产时,采用化学农药很容易形成污染物富集的现象,而采用生物农药则能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出现。目前,生产运用最多的生物农药是由苏云金芽孢杆菌生产的BT生物杀虫剂,这种杀虫剂中含有有毒蛋白质,昆虫吞食后会中毒死亡,同时这种杀虫剂的主体是苏云金芽孢杆菌,不会对环境产生危害。BT生物杀虫剂是一种高效、安全的生物杀虫剂,能有效地防治农作物害虫,同时还能杀灭蚊虫,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可以采用生物杀虫剂,从而有效地缓解环境污染的现象,促进环境修复。
3总结
关键词: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卫生;防治措施
Abstract: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health problems have been hvac designers and owners concer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health problems mainly comes from air pollution and water pollution in two ways, because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of air from the fresh air system from outside to inside of the delivery of fresh air and return air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indoor air and become mixed air. Whether outdoors or indoors air contains many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of all kinds have (not) machine gas pollutants. Through the adsorption, sedimentation, breeding process, causing the air bacteria and other harmful substances, constantly which has drastically increase, cause undesirable building syndrome and all kinds of allergic symptoms even infectious diseases.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public health problem of the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to make simple elaboration, and how to solve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his own point of view and opinions.
Keywords: public places; Air conditioning and ventilation system health;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83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建筑和其他公共场所开始使用空调来进行空气循环,人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有空调的场所里学习、工作和生活。但是随着空调的不断普及和使用,带来的问题也开始不断的显现出来,其中以空调通风系统中的卫生问题尤为严重。国内外的调查表明,空调系统宛然对室内空气质量影响极大,已成为室内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现对商业办公楼、影院等公共场所空调通风系统常见的卫生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一、空调通风系统产生的常见问题
1.1空调系统的卫生问题主要是有空气污染和水污染引起的。空调系统空气来源一般是新风和回风组合的混合空气。这些室内、外空气受大气环境、人类活动和建筑装修材料等影响,包含了许多悬浮颗粒物(粉尘、微生物、花粉、气溶胶)和各类有(无)机气体污染物,随着空调的“吐故纳新”过程进入系统,通过吸附、沉积、滋生等过程,浓度或数量不断增加,引起不良建筑综合征,各类过敏症状甚至传染病。
1.2新风量的缺失
在世界上发达国家中对中央空调新风量的要求一般是30-50立方米/小时,我国对中央空调新风量的要求一般中有20立方米/小时,甚至更低。在市面上还有不少新风量很低的中央空调一直在销售和使用。在商业办公楼、影院等公共场所中,人流量一般都十分的巨大,导致这些场所的空气质量急剧的下降,空气中的细菌和其他有害物质急剧增长,若新风量达不到要求,室内空气得不到及时的更换,一直在空调的回风系统中循环,为细菌的滋生提供温床,也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所以,足够的、清洁的新风是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唯一可靠方法。新风能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度,调节室温并去除过量湿气,稀释空气污染溶度,并形成正压抵御室外污染空气进入。当然,空调系统能够提供新风不等于一定就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因为新风的效能又同新风的量和洁净度以及室内气流的组织等密切相关。只有足够的且清洁的新风才能改善室内空气质量,预防空气传播疾病。
1.3空调的安装不合理
我国大多数的公共场所空调系统采取上入上回的气流组织,这样很难做到新风的均匀分布,有些送风口和排风口距离过近,甚至发生“短路”(即刚从排风口排出的空气还没有逸散到外界大气中,就已经被送风口再次吸入中央空调中,送入室内)现象。在中央空空调的安装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合理的布置送风口和排风口,充分将新鲜空气送入工作区,才能提高室内的换气效果,达到提高空气品质的目的。
1.4空调自身的设计缺陷、经营者的管理不当及相关法律的空白
1.4.1国外对中央空调新风量和空气过滤的要求很高,如日本强制性要求中效过滤,达不到要求将受到严厉的惩罚。我国对中央空调只是用简单过滤网,不少中央空调连低效过滤都达不到,也没有什么惩罚措施;其次,国外对中央空调排风要求很高,并且是强制性的,国内一般没有此项要求;最后,国外中央空调普遍装有空气加湿装置,国内中央空调很少见到空气加湿装置,也很少有企业主动安装空气加湿装置。国外对中央空调风光洁净度要求同样十分严格,在施工质量、管理、检查、经常性清洗等方面一直保持着标准很高的评判指标,国内在这方面没有什么要求。国外中央空调的制造标准体现出很高的环保特性、智能化、网络化特此能够,对生产过程、材料、制冷剂等都有较高的环保要求,更强调空气品质。
1.4.22004年卫生部组织对30个省市区60个城市937家宾馆饭店、大型商场、超市的空调系统进行了监督抽检,结果显示,空调通风系统存在严重的生物性污染和颗粒物污染。微生物污染的有411家,站抽检总数的47.1%,中毒污染的占46.7%,合格率仅为6.2%;通风管道内最高积尘量达到了486g/m2.。
1.4.3通过调查发现,商场、宾馆集中空调系统积尘量污染状况严重;积尘中细菌、真菌总数污染属中等水平;公共场所空调系统污染严重和管道长期未做清洗有直接关系。 管道未做清洁工作的主要原因为:
(1)卫生法规和相关卫生标准处于空白;
(2)国内无管道清洗服务机构;
(3)经营、管理者主观上未给与足够重视;
(4)清洗费用较高
二、防治措施
2.1为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应当对中央空调的通风系统做维护和清洗,必要时还要进行消毒,以下列举了消毒的时机:
2.1.1当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导致或可能导致空气传播疾病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及时关闭所涉及区域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并按照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要求,对公共场所及其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消毒处理。消毒处理的中央空调通风系统经卫生学评价合格后方可重新启用。
2.1.2检测发现冷却水、冷凝水中检测出嗜肺军团菌;空调送风中检测出嗜肺军团菌、β―溶血性链球菌、风管积尘中检测出致命病菌等情况时,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立即对中央空调通风系统进行清洗和消毒,待其检测、评价合格后。方可运行。
2.1.3 空气传播性疾病在本地区暴发流行时,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确保风房间独立通风,启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并保证该装置有效运行。
2.2如果新风本身收到污染,就谈不上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作用,新风的洁净度也会控制着室内空气污染的关键点之一。有空调系统的公共建筑大多坐落在城市的中心,室外的空气流动性差,多被各类废气、尘埃污染;而且建筑物自身也存在许多污染源,如开放式水塔,各类排风口。在空调的设计中,应对同庚系统中加装过滤网、加湿装置等。安装时,新风口的位置要设置在室外,避免信封的二次污染,保证新风的洁净;其次新风口与开放式冷却塔。高车流量道路、建筑物本身各类排风口的位置要有最小安全距离‘最后新风口还要采取防雨、防虫、防鼠和防尘等措施。
2.3由于空调系统的污染持续存在,对空庭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清洗十分重要。不要指望每两年一次的清洗消毒来结局所有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在这种 情况下,系统的日常维护就显得更为重要,设备表面积尘和凝露水的清理,各级空气过滤器(网)及时清洗更换,积水盘的堵塞清理,管道温湿度的控制,设备的维护维修,各种制度的实施保障等等,都能有效降低污染和减少微生物繁殖。
三、结束语
解决空调系统卫生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的配合解决,可以通过设计、安装和自身管理等多个环节来减少。要达到这个目的,仅依靠卫生部门的监管是无法完全实现的。需要政府来完善法律;卫生、社保质监等部门的大力监管,公共场所运营者的完善管理等各方面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方强,洪佳冬,林岳程.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问题探讨[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0(04)
企业未来生存理论与企业文化整合
企业未来生存理论认为,资源决定企业未来生存之路,而文化则引导企业未来生存。核心生存力是在核心生存这一终极目标主导下,将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融合在一起所形成的企业特有的生存力。核心生存力的构成要素是环境、资源、文化,其实质是文化与资源的整合。
军工企业文化是各军工企业在自身的发展中所积累的丰富的文化资源,是各军工企业形成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企业文化形态,也是军工企业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的军工企业实践活动中所形成与积累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各军工企业自身特定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行为方式等文化诸要素的综合。在军工集团组织架构不断优化与调整过程中,军工集团各成员单位经过资源重组,按行业、区域等特征重组形成的军工子集团文化特征比较复杂,能否将原先各成员单位文化整合,形成适应子集团发展的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已成为军工集团重组与整合成功的关键。研究表明,有50%~80%的并购与重组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漠视文化整合。
军工子集团文化整合面临的瓶颈
重组后的子集团有着军工企业文化的共性,但子集团各成员单位在各自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特定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影响,重组前后组织结构、企业历史、地域文化、管理风格以及行业差异造就了不同企业的员工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差异,为军工子集团特别是对于企业和研究所重组形成的子集团带来了相应的文化阻力。
不同心理思维形成文化整合阻力。包括对原有文化的怀旧心理会对重组后的变革产生较大的抵触力量;对利益分配的危机心理容易阻碍重组后的企业文化建设;对重组变革前景的疑惧心理容易产生对企业文化变革的消极观望心态,给企业文化融合增大难度。
不同行为模式形成文化整合阻力。由于各成员单位在员工素质、管理体制、思维方式等多方面存在区别,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存在差异,形成的企业文化底蕴参差不齐。在各成员单位文化因素、管理风格、运作体制根深蒂固的情况下,运用核心价值理念构建一套话语体系的难度较大。
不同工作水平形成文化整合阻力。对文化建设如何定位和推进、文化融合如何实现、文化底蕴如何积累等问题较难形成统一共识。对于地理位置跨度较大的军工子集团而言,文化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由于企业发展水平的现实原因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原因,专业的政治工作者队伍人员少,结构不合理,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技能仍存在无法满足工作需求的现象。
加快推进军工子集团文化整合
各军工子集团应以未来生存理论为指引,警惕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漠视”现象,强化企业文化上的深度“整合”,体现出资产重组、资源再配置的最大优势。
正确认识文化整合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军工子集团应给予文化整合过程中易发生的表层化、形式化现象高度重视与关注,避免出现文化整合仅停留在物质文化层面,而没有深入到精神文化层面;只是单纯地强调改善工作环境,用统一的口号、标识、符号、色彩等进行外包装,缺乏子集团个性,缺乏员工基础与认同;员工的工作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态等没有发生质的飞跃等问题。
厘清和识别成员单位文化状况。军工子集团成立后,成员单位间存在价值观念的差异,工作作风和行为习惯的不同,应认真梳理和识别各成员单位的文化状况,对积淀的文化重新审视,找出差异,通过探求“最大公约”,培育共同文化,整合保留优秀的、摒弃不良的、扫除障碍的企业文化,在多种文化基础上去构建新的文化规范,促进文化更好地融合。
选择适宜的文化整合方式。从具体实践看,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具有多种形式,一是文化注入式,达到激活企业动力的目的;二是文化融合式,几种文化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新文化;三是文化促进式,强文化保持基本模式不变,价值观体系也相对稳定,使其功能更齐全、结构更完善。重组的方式以及成员单位文化的差异性与排异性,决定了重组后的军工子集团文化整合应具有多种不同形式,可根据子集团实际予以取舍。
体系化推进企业文化整合。文化整合需由内而外,循序渐近,体系化推进。首先,实现核心价值观整合,从观念上建立符合子集团特点的企业战略愿景和价值理念;其次,规范企业与员工行为,以行为转变落实文化整合;再次,做好制度的整合工作,通过在制度中渗透管理理念,实现制度向文化的转变;另外,逐步统一军工子集团对外企业形象与视觉形象等。在军工子集团整合企业文化生态体系中,各成员单位须适应和服从子集团的核心价值理念,与此同时,也并不排斥个性文化的存在,做到整合中不失个性。
强化文化整合机制建设。一是完善文化整合沟通机制,通过多种渠道和各式活动持续向员工传达倡导企业文化内容,将军工子集团内部各种意见以公开、正面、肯定的形式表达或宣泄出来,使广大员工能够直接参与管理,下情上达,与管理者保持实质性的沟通;二是建立文化整合反馈机制,机制的核心在反馈,使不可能实现的目标能够被发现和纠正,不科学的实现方法能够被发现和创新,不合理的观念方法和规则能够被发现和扬弃,最终形成军工子集团执行型企业文化。
(作者:孟庆贵,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战略规划研究所所长;兰卫国,中国兵器工业规划研究院高工;沈昌美,中国北方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王雪红:授权的艺术
“我每天所做的事,就是了解他们,挑战他们。更重要的,能够让他们觉得没有后顾之忧。”王雪红的成功之道,就是高度授权,让下属自律,自发达成目标。她知人善任,能够把对的人放在对的位置。礼贤下士和领导统御是她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被称为全球科技圈最会用人的老板。
稻盛和夫:人生的目标在哪里
对于这个人生最基本的问题,我的答案是:提升心性,磨练灵魂。在死亡到来之际,你今生创造的名誉、地位、财产,一切都只能放弃。如果说人生有不灭之物,那就是“灵魂”。灵魂开始新的旅行。就是说,人从生到死这期间,怎样把灵魂变得纯洁,这才是人生的目的。
关键词: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公众;参与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城市居民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而公众对于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并不重视,导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公众要主动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保持正确的环保意识,并付出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从而营造一个清洁、美丽的城市环境。因此,本文将以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为重点,进行相关的探讨和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应对方案。
一、加强市容环卫管理中公众参与的措施
1、加强法律制度建设,保障公民参与环卫管理的合法性
(1)明确公众的环境诉权。中国环境保护法中对公民的权只有原则性的规定,这不利于公众维护自己的环境权益,也不利于公众对环境管理的监督。中国应在立法上放开诉讼权,确立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法律地位,加大公众参与的深度,落实公众对环境管理的参与权。
(2)明确公众的知情权和建议权。中国法律应当明确规定公民的知情权,并规定有关机关应实事求是地环境质量日报、周报,每年召开环境状况会,经常举行环境事务听证会,让公众及时了解环境状况,引起公众对环保的关心。
(3)环境管理中,要使公众的参与权得到实现,就必须增强实行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设立或指定处理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事务的机构,如环境部门,及时收集群众呼声,及时反馈,并及时处理,同时对公众和公众环境团体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拓宽各种参与渠道,实行政务分开。
2、加大公民参与宣传力度
城市垃圾主要的生产者是城市居民,而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受益对象也是城市居民。因此,我国政府本门应该高度重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问题,发挥一切媒体的作用,加大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灌输城市居民强烈的环保意识,使其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以下是媒体宣传公共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三个方面:
首先,将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的成果进行展示,使政府政务做到真正的透明化,从而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使公众更加相信政府,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
其次,要让公众各种广泛的参与,宣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人让公众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使其保持正确的环保意识,自主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此外,政府要对各种参与途径进行着重宣传和教育,激发更多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卫生的重视和关心,能够主动加入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队伍中,并带动身边人进行环保,为以后公众参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做保障。政府还可以开展一系列关于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的宣传活动,通过生活情境、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使青少年以及更多城市居民接受城市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思想,从而能够积极参加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为城市的美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再次,是具体的公众参与,是一种群众对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公众参与方式,这种宣传方式效果也比较明显。政府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来让公众对这一环境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并亲身体验其中,增加城市居民的自主性。与此同时,在进行活动与参与过程中,对于公众的参与要给予适当的鼓励和刺激,刺激其参与到活动中来,并在活动中对其进行鼓励,让公众能够保持长期参与的行为。另外,可以采取一些奖励的措施,对于参与者发放一些小赠品、小礼物等,使参与者能够更好的投入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自发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从而提高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效率,促进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发挥居委会与街坊层面的代表作用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居委会下设环境卫生委员会,代表一个居民区全体居民的利益,了解居民区内与市容环卫治理相关的问题、矛盾和纠纷,向政府部门转达居民的诉求,与作业单位、环卫部门和经营者进行交涉。
其次,居委会还可以承担组织实施居民区卫生自我管理的使命。除日常管理和项目实施外,可以在居住区内组织以维护社区环境卫生为目标的志愿者活动,义务劳动,以楼组为单位清洁公共部位,制定村规民约、表彰和批评等。
再次,除了居委会外,还要建立街坊层面的公众参与机制、街坊实际上是一个依托体制机制,实现对各种组织要素进行优化整合的虚拟层级,重在发挥街道和居民区之间承上启下的功能。”街坊环境委员会主要职能代表居民对作业单位、管理部门、经营单位进行监督、规劝、交涉。同时,参与对环卫和道路作业的监管,代表居民拥有签字权。也接受环卫管理部门对本街坊居民公共行为的评估,并通报所有居民,发起相关宣传和规劝活动。
二、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首先,是建立市容环卫治理信息披露和机制。在一个成熟的市民社会中,政府应采取多种方式向公众公开信息、提供咨讯,这是对公众知情权的保障,也是实现公众参与的先决条件。凡是与公众利益相关的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开,建立定期新闻会制度,对信息披露的程序、内容做出具体规定。
其次,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建立面向公众的市容环卫管理网站。既方便公众简单便捷的获取信息,又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表达愿望的有效渠道。从而克服公众与政府或相关部门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参与障碍,推动信息资源共享。在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紧密相关的领域,应根据群众的要求提供培训。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城市的环境卫生是靠公众共同参与来保持的,这不是一个人就能解决的事情,而是整个城市居民共同解决的问题,城市环境卫生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城市各级政府要加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中的公众参与问题,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宣传力度,使城市居民以及青少年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增强其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自发组织环境保护活动,为城市的文明建设做贡献,从而提高城市整体综合竞争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快速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网站建设;文化意识;公共图书馆;浙江省
1公共图书馆网站的现状
图书馆网站无疑是传统图书馆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的形象标志。许多图书馆为适应大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开始在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网站,以便借助现代化的设备和手段,为图书馆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和影响空间。那么图书馆网站的建设是否产生了预期的效果,并带来了读者的回归和对图书馆的热情关注呢?笔者通过对浙江省内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分析研究,重点是对网站文化内容的调查,对网站建设提出一些建议和看法。
1.1浙江省公共图书馆网站在功能和框架上大体相似
浙江全省下辖的11个地级市的公共图书馆基本都建立了自已的网站,部分市县也建立有网站。这些网站大致有这样一些共同的功用:(1)介绍图书馆概况并提供服务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本馆历史沿革、人员构成、机构设置、服务项目、办证须知、开馆时间及本馆动态、读者活动安排等。(2)提供联机检索,提示馆藏情况和流通情况。一般图书馆都提供有普通书目检索,温州图书馆、舟山图书馆等网站还提供包括本馆地方文献在内的特色馆藏书目检索。(3)提供数字资源,这些数字资源包括外购数据库和自建数据库;外购数据库以万方数据库为主,自建数据库大致可反映出一个馆的学术水平和网站建设水平。如浙江图书馆自建有“浙江家谱总目提要”数据库、越剧资料库等,颇具馆藏特色和地方特色。(4)新书推介。只是单纯的内容简介,似与馆藏资源建设的思路没有关联。
1.2网站中涉及地方文化的内容反差较大
综观这些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在框架架构、栏目设置、网站功能等方面大体相似,但在涉及文化内容,特别是当地乡土文化内容方面则是大相径庭。
1.2.1网站文化内容厚实,并具原创风格
杭州市图书馆主办的“文澜在线”网站,DJ在“文化杭州”栏目里收录了大量的杭州地方史料,内容涵盖杭州风俗、老字号、名人故居、杭州特产、民间故事、扇文化以及摩崖石刻等。为了配合杭州市对灵隐、吴山、中山路景区区块的重点改造计划,保存和整理这三大区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澜在线”着重对灵隐、吴山、中山路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收集馆内馆外相关资料编辑加工,制作完成了杭州灵隐、吴山、中山路3个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包括摩崖石刻及石窟造像、楹联、诗词、人物、典故、建筑文化、坊巷、民俗风情、自然景观等内容。宁波图书馆网站为推广宣传宁波的地域文化,承办了由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的“文化网”,全面介绍宁波的历史,另有关于宁波的民风民俗、史话逸闻等乡土文化内容。
1.2.2文化内容求精不求全
有些公共图书馆的网站,出于自身发展或客观条件的考虑,在地方文化的宣传推广上并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就某一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做深做透。如温州图书馆主办的“温州南戏”,对温州地方剧种——南戏作了全面系统的介绍,包括南戏剧目、南戏研究、南戏概论、音乐结构以及南戏书屋,并提供剧目的视频下载。读者如果需要了解南戏方面的资讯,可以说除温州南戏网以外,别无替代,网站价值凸显。
1.2.3网站内容单薄,建站思路单一
另有大多数的网站,内容较为单调雷同,缺少地域特色和馆藏特色,无法吸引读者,难以达到建站的预期效果。一些条件有限的中小图书馆网站建设思路单一,栏目下空而无物,内容指向也不明确,更没有原创高质量的数据库,网站建设完毕便认为万事大吉,很少去关注内容的更新和读者的需求。
2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中的文化意识与网站的价值
通过对浙江省各公共图书馆网站的调研,笔者认为,在图书馆网站建设的总体思路中,文化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它的定位,更影响了实体图书馆和其网站的社会价值。
2.1公共图书馆的性质决定了网站文化内容的不可或缺
公共图书馆主要承担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开发文献资源、传递知识信息等主要功能,公共图书馆网站是实体图书馆在虚拟世界的延拓,图书馆网站的建设已成为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的必备平台,而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终极目的是资源共享。所以,是否能够提供有价值的资源是网站价值大小的重要衡量标准。在互联网对用户争夺日益激烈的今天,如果仅仅只是把实体图书馆的一些文字说明照搬到网上,那么这个网站能吸引多少访问者,其有多少生命力就可想而知。
再者,对于那些想籍着通过访问某图书馆网站来了解该馆的读者,网站建设人员更要充分意识到网站建设好坏对本馆形象的影响力,网站的文化品位决定了读者印象中这个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2.2公共图书馆网站在地方文化建设中应有的职责和担当
笔者在网站调查中遗憾地看到这样一个事实:许多公共图书馆网站在地域文化的整理挖掘上漫不经心,少有作为,而各地的新闻门户网站和旅游网站在这方面却是风生水起。“浙江在线”是浙江省新闻门户网站,它的“人文浙江”频道有着极为丰富的浙江地方文化内容,栏目众多,诸如“浙江九千年”“吴越春秋”“越剧百年”等都成为该网站特有的价值体现。而各种旅游网站也极力宣传各个旅游目的地的乡土文化,但出于自身行业的特点和需要,这些网站在相关文化内容的选取上难免显得零乱和趋利。
2.3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决定地方性行业网站的价值
公共图书馆网站作为一个地方性的行业网站,必须要考虑“地方性”这一特点。地域不仅是一个自然地理意义上的范畴,而且也是一个政治、经济和文化意义上的范畴。地域文化是一方土地上人们的历史遗存和现实实践的结晶,有着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因此,公共图书馆网站在建设中对这种独有的文化应有基本的理性自觉。在获取信息已十分方便的今天,网站因本地化、丰富而鲜活的内容才能独特,从而更能吸引目标读者。
3关于公共图书馆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3.1明确建站理念
每个公共图书馆在建设网站时都不可避免地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建这个网站?阮冈纳赞提出的被誉为图书馆界金科玉律的“以读者为主”和“书尽其用”的图书馆学五大定律,在互联网时代有着同样的意义,所以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建站理念无疑是服务受众,因此了解受众群体的需求便十分有必要。了解书目信息也许是一个读者点击图书馆网站的最初动机,但要吸引他再次来访,必须要有吸引人的资源,最好是独此一家别无仅有的特色资源。对于非本地读者,因为不太可能利用到实体图书馆的资源,他点击该图书馆的网站,也许是出于对图书馆的文化信任,想从网站上看到该馆所在地的乡土文化。因此提供丰富的本地化文化内容应成为公共图书馆网站的基本定位点,这其实也是公共图书馆的优势所在。
3.2与地方文献部门密切合作,深入挖掘馆藏资源
网站建设看似是网络技术部门的工作,但稍加注意就会发现,如果没有和文献信息部门的合作,那如同无米之炊。在图书馆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地方文献除了具有一般文献所具有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等特点外,还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鲜明的非它性,地域性是它最鲜明也是最本质的特征。地方文献部门和网络建设部门有着广泛的合作空间,既可充分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出有价值的原创产品,又可提高图书馆网站的文化品质,甚至形成品牌。原创难做,但不是做不到,只要注意选取角度,突出重点,就可以实现“四两拨千斤”的目的。
3.3为地方文化交流搭建平台,重视文化输入
目前在一些地方门户网站的论坛中,设有一些版块供乡土文化爱好者在一起谈天说地,如“曹娥江论坛”的乡土文化,“余姚论坛”的民俗风情等,内中不乏一些非业内人士的文章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如“宁波天一论坛”中有关鄞南茅山历史文化遗产的内容。
如前所述,一些文化意识较强的公共图书馆网站,也存在着注重单向输出而忽视输入的问题,在与读者互动方面仍有缺憾。如果公共图书馆网站能够搭建起这样一个交流平台,供那些对一方文化有兴趣的人到此发表他们的见解和研究,那么不仅使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得以扩展,更可以为拯救湮没于民间的文化遗产尽一份责任。据笔者了解,台州乱谈老艺人曾致文化部领导陈情书,呼吁抢救乱谈,刻不容缓;诸暨作为越国古都,历史悠久,但网上关于其历史文化的介绍只有一些片断。这些文化遗产因为种种原因,随时都有消逝的可能,这种损失将是巨大的,而且是无法弥补的。如果有这样一个平台,并且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参与共同经营管理,就可以引导这些资料上传,有目的、有计划地做一些文化保护工作,并把这些资料最终转化为馆藏资源。因此在参与乡土文化的保护和宣传上,公共图书馆网站应该有所为,并且可以大有可为。
3.4建立广泛多样的协作联系
3.4.1与社会各单位广泛联系
公共图书馆网站应与政府各其他文化单位的网站多方协作、资源共享,并走向社会,与各种信息机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的联系,结合本馆特点开发各种具有社会效益的信息产品,这样可以优势互补,更大地发挥公共馆的社会职能,避免资源和人员以及资金的浪费。如海宁盐官观潮景区管理委员会主办的“盐官旅游网”,介绍了盐官的名胜古迹和历代观潮的诗词佳作。图书馆可以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为其提供更完整和系统的文献,并利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进行文献的二次加工,协助进行网站内容的更新和维护。这项工作成果可以在本地图书馆网站上通过链接等可行的方式得以共享。
3.4.2与其他个人网站、博客的互惠链接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核心工作;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2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4-134-03
毕业论文(设计)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体现,是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在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必须进行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毕业前的最后学习和综合训练阶段,是学生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的重要过程,是学生学习、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全面总结,是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培养效果的全面检验,是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认定的重要依据,是衡量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依据。在2012年笔者承担的8名本科生的毕业论文中,其中有1名同学的论文获得了校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4名同学的论文被评为院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为此,笔者将根据自己的实践体会阐述毕业论文的核心工作及影响因素。
1 注重能力培养、加强创新是毕业论文的核心
毕业设计阶段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深化、拓宽、综合所学知识能力的培养;其二是获取知识、组织实验研究、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三是研究过程中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中,指导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引导与启发,传授基本的研究技能和研究方法,带领学生成功自主地获取信息和组织实验研究。同时,在毕业设计的全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重鼓励学生发挥特长,查阅文献,展开讨论,并勇于向老师、书本、传统理论、传统工艺质疑,敢于创新,阐明自己的观点并去验证。让学生感受到科研需要探索,但更感受到创新思维和成功尝试的快乐。
1.1 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21世纪的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导的教育,以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树立新的教育风尚,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自觉地构筑21世纪教育模式,不仅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也关系到每位教育工作者的未来。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中,在注重创新同时,从选题、拟定实验方案、开始实验,分析和纠正实验结果等环节中,指导教师始终要强调毕业论文工作的目标和要求,实验实施紧扣选题,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同时要让学生懂得论文开展的过程也是团结合作的过程,要求我所指导的8个同学之间要相互沟通,在文献资料、实验技巧、论文撰写等方面资源共享,对所遇到的问题相互之间开展讨论;在时间、内容等实验安排上相互协调,发挥各自所长,互相帮助。这样可保证实验进度和质量,使人力、物力、时间等达到了高效率。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之间增进了友谊,加深了解,使得实验的过程成为一个愉快的过程。同时,在论文开始我就给每个本科生配备了1名研二的学生,在实验技巧、数据处理及外文阅读等方面给于指导,更有利于课题目标的完成和超越。通过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科学研究能力。
1.2 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 传统的指导方法是以“老师说,学生记”,学生完全按老师的指令操作,这种被动的论文(设计)指导依然是“灌输”、“接受”、“服从”,学生缺乏主动创造的参与热情,懒于思考,懒于设计,只是按部就班地跟在老师后面转,不会跑题,但没有创新[1]。要真正实现学生毕业论文的创新就需要改革指导方法。指导方法的改革就是建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反向指导模式,从论文选题,到方案设计,到实验研究,到论文撰写,一切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教师只在适当环节给予指导与引导,让学生感受从未有的压力、责任与动力。通过自我实践完成毕业论文,学生发现和重视了自我个性,积极调查研究,参阅中外文献,搜集资料,相互讨论,综合各种信息,以及与科研合作单位、同学、老师团结协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主动性,达到了综合素质的锻炼,这样能真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虽然强调目标,但只是给学生以思路,提供给他们创新实验的参考资料,方案让他们摸索,阶段性听取学生实验动态的汇报,对有问题的环节及时给予指点,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处理数据的方法,同时也针对实验中探索性问题提出观点,并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参考。要求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主动找合适对象沟通。食品08-1班同学何新萍完成的毕业论文“茴香精油在番茄沙司中的应用研究”,论文选题来自于企业实际需求――新疆中亚食品研发中心。课题目的在于使用茴香精油替代目前常用的化学防腐剂苯钾酸钠,并制备茴香味的番茄沙司,该公司产品主要出口中亚国家,而茴香颇受中亚国家饮食喜爱。那么就涉及到茴香精油怎么稳定、缓释,多少添加量,茴香味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等关键技术问题。这位同学就经常主动到企业与技术人员沟通生产过程,制定实验方案,模拟生产实际。试验中的茴香精油微胶囊制作可以借鉴相关成熟研究的作法,而货架寿命预测中动力学模型建立则是该同学的创新思维的成果。很好发挥了自己数学优势,灵活运用了阿伦尼乌斯(Arrhenius)方程A=A0eKat ,建立了添加茴香精油的番茄沙司在贮藏过程中菌落总数变化的动力学模型,并很好地用于预测番茄沙司的货架寿命。这位同学深刻感受到理论对生产实践的指导,而又被实践所检验的真理的意义,同时在为人处事、与人沟通方面产生了很大的飞跃,缩短了毕业后走向社会的距离。
2 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2.1 论文的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关系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2]。我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一直采用双选制,先将题目公开由学生选择,美中不足的是缺乏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如果让各专业的每一位教师在毕业生选题前为本科生作一次学术报告,让本科生更多地了解本学科的学术前沿,同时也了解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那么会收到更好的效果。选题最好来自于老师科研或者企业实际需求,这样更易激发学生探知欲望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
2.2 本科学生 学生是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环节的主体[3]。实践证明,他们的求知欲(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知识功底(专业知识、写作及外语水平等)、能力(学习能力、实验动手能力、生物统计等)、品行(诚信、守纪等)以及身体素质等都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有直接影响。由于大学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只要学风好,通过指导教师的正确引领,就能够达到毕业论文(设计)的目的。
2.3 指导教师 学校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导师负责制,即指导教师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各个教学环节及其质量负责。这一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保证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指导教师的科学精神、质量意识、工作责任心、学术水平、教学经验与方法等方面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至关重要,教师在这一特殊教学过程中仍然起主导作用。另外,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就是毕业设计论文与就业之间的矛盾。如何做好学生工作,妥善处理这个矛盾,指导教师也非常重要。因此,如图所示,教师队伍在提高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六要素中处于核心位置[4](如图1)。正如周济指出: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3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成绩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还有一个误区,少部分教师认为讲得好成绩应该高一些。而论文答辩不是演讲比赛,也不是辩论比赛。虽然这一过程从字面上理解是“答”和“辩”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不同,答辩委员会成员提出的问题难度也不同,所以在给成绩时答辩委员会成员的专业知识至关重要,只有在把握论文质量的基础上,再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回答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才能够给出一个合理的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志辉,丛希君,潘大伟,等. 跨学科指导工科类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6): 218.
[2]敬思群,胡红英,何爽.关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实践与探索[J].教师教育研究,2010,22(3): 52-54.
关键词:预防医学;实践培养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38-02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全球经济和医学的迅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医学的工作重点发生了转移。医学院校的预防医学专业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新的应用型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动手能力和现场工作能力、综合分析和应用创新能力为要求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专业工作要求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对新形势下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反思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预防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质量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而我国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卫生)专业的人才培养基本沿袭前苏联模式,课程体系以传统五大卫生及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为主,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1],综合国内外预防医学教育现状以及我校预防医学教育实际,预防医学人才实践环节面临的挑战:实践教学环节亟待加强,在实践教学中重实验、轻实践,验证性实验课时居多,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创新性实践教学课程少[2],实践性教学环节与专业技能脱节[3],公共卫生现场工作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学生生产实习时间短,专业实习基地类型单一。
预防医学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健康促进、卫生保健、环境与职业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和卫生管理等公共卫生领域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其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知识结构、能力训练、综合素质等必须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相适应。对于预防医学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因此,为成功培养创新性和实用型相结合的人才,预防医学的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4]。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全面实施预防医学实践教学体系改革。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我们在保证满足各门专业课程理论课讲授的条件下,一方面适当减少部分课程理论课的学时数,将教材中的有些内容安排学生自学(如儿少卫生学);另一方面,减少专业课程相同或相似的实验内容、方法的学时数,将节约出来的学时数集中安排,整合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验课程,形成《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增加《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课程,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体见下图。
(二)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1.实践教学改革内容和模式。
(1)按照“三个五统一”做好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做到“实验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登记表、实验报告、实验成绩的”五个统一;在实习教学上做到“实纲、实习计划或实习指导书、实习指导教师总结、学生实结、实习成绩”五个统一,在毕业论文上做到“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五个统一。
(2)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除了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践、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外,我们新增加了“专业前实习”[5],安排在学生未上专业课之前的第八学期结束的暑期在疾控中心等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实习,为期4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公共卫生工作,让其有感性的认识,为今后的专业课学习和专业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们已对2009级和2010级学生实施了“专业前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建立院―实验中心―实验教师/实验员的实验课程实习管理线、院行政―系/教研室―导师组成的实习管理线以及院总支―辅导员―班主任负责的社会实践管理线的“三线”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2.强化实践教学的措施。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一是加强功能实验室建设;二是重视实验室管理;三是加强实验室规划工作。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以校、区、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为平台自主选择实验项目,并可以利用实验室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2)完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理顺学院与基地的联系,继续拓展实践教学基地,对于已挂牌的实践教学基地,要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实效性。做好基地兼职教师的聘任工作和培训提高工作;探讨与基地联合开展科研工作;明确专业实习指导教师的职责,设定目标及质量参数严格考核专业实习的效果。与实践基地合作,以公卫执业医师实践考试大纲为指导,每届大五的学生,举办一次公卫实践技能大赛,让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和掌握实践技能。
(3)进一步完善实践考核体系。《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Ⅰ》、《公共卫生基础实验Ⅱ》、《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案例》、《公共卫生常用技能》等实践课程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把学生出勤、课堂表现、技能操作、实验报告等结合起来考核,提高期末成绩总评中所占的比例,减少“死记硬背式”和“突击式”均能在期末总评过关的不合理现状,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积极探索导师“一贯制”教育,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大一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由导师带领学生科研入门,结合学生的毕业生产实习,在后续的四年中,每位学生跟随自己的导师完成最后的毕业论文,旨在逐渐缩短学生完成毕业论文专门的时间安排,延长专业实习时间。借鉴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对本科生设立开题、中期汇报、毕业答辩环节,使学生对于科研的每一个环节都亲自参与并进行实践,逐步建立学生的科研思维。
随着现代化专业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需求量的不断增大,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传统预防医学实践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应随着培养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与能力、富有发展潜力与创新精神、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全才学生,为社会所用,这是预防医学未来努力的方向。只有结合具体实践,不断创新观念,才能促进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现代化、科学化和系统化。
参考文献:
[1]赵莉,马骁,李晓松,等.反思与重构:预防医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预防医学,2010,37(19):3678-3679.
[2]张晓峰,郭淑英,任锐,等.预防医学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模式[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3,30(1):102-104.
[3]祝丽玲,张鹏霞,周宪君,等.基于新目录背景下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2):29,126.
近4年来,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省级和地级市卫生事业单位就业的比例除2011年外基本低于20%(见表2)。由表2可见,越来越多的学生到县区级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业。国家新的医疗改革政策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发展十分重视和支持(卫办科教发〔2011〕131号),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推进,基层用人单位对预防医学学生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出更具体、明确的要求。而我院现有的预防医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并没有设置相关的课程,这导致毕业生在面对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应聘时处于非常不利的处境。
二、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
(一)设置“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由表1、表2的数据反馈,近年来去相对较基层的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根据卫生部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规范》和《卫生监督手册》,基层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现场工作,这就要求业务人员除了具备较强的医学理论知识外,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也非常重要,结合近年来我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我们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增设“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必修课程。该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树立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学的基本理念,熟悉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本内容,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项目操作规范,具备独立承担起社区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能力。
(二)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要到欠发达地区工作,参与到最基层的卫生服务工作中去,我们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对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作了延长学时的调整,增加学生在实践环节的投入时间,增强实践操作能力(见表3)。针对实践环节的改革,我们深入到实习基地,就改革后的实践方案是否可行,改革后的实践时间长短,实践时间跨度等细节问题与接收实习的单位作具体的沟通、商讨。大部分的毕业论文是由我院的专业教师承担,对于毕业论文时间的调整,我们召开系主任会议、教师座谈会,对调整后实践环节的可操作性收集意见及建议。经过反复商讨,加上多家实习单位相关信息的反馈,培养方案几易其稿,最终确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实践时间由原来的10周增加到12周。实践,在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而且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学者曾提出可以在培养方案中设置特色实践项目,让学生尽早接触公共卫生的实践内容,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5-6]。在新版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新增了一个内容“公共卫生创新实践”,这个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拓展,由学生在第三至第十学期的课外时间进行,完成形式多样。我们增设这一内容的目的是希望能提高本专业学生创新、探索意识和实践能力,使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拓展融为一体。
建立对公立医疗机构
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补偿机制
“国务院最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其公共卫生性质,指出对从事传染性疾病、精神疾病的医疗机构在政策上要有所倾斜,提出了强化政府责任的要求。”孙建方教授介绍说,公立医疗机构在历史上曾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今天这些医疗机构仍然承担着一些公共卫生工作,包括传染病的发现、治疗,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健康教育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医疗机构包括专职的专科医院,例如传染病医院、精神病医院、综合性医院及其他专科医院。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公立医疗机构,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经费补偿,迫使他们长期以院里的其他收入补贴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加重了医院的负担,同时也进一步加重了“以药养医”或“以药补医”的现状,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孙建方教授认为,对于从事公共卫生体系工作的医疗卫生机构,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这既是公共卫生事业的要求,也是政府应承担的责任。他建议对这些医疗机构采取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医疗机构的特殊的财政补偿机制,可以考虑实行全额拨款、差额管理、绩效考核的新型政府财政补助政策,以促进公立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
以临床能力考核为主
据孙建方教授调查,我国医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表现在受教育的程度不高、临床能力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临床需求,而且,其中的原因很多,包括医学教育制度不完善、住院医师及专科医师培养制度不健全、现有的分配政策不能体现医师的价值,以及临床医师晋升制度的不合理等因素,均影响了医师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其中临床医师晋升制度规定: 临床医师的晋升除要满足规定任职年限外, 作为晋升的硬条件, 必须要求有一定数量的论文, 甚至还要有科研课题及科技成果, 而恰恰忽视了对临床能力的要求。这种临床医师的晋升制度一方面分散了临床医师的精力和时间, 影响了他们钻研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另一方面还引发了过度追求论文数量和科技成果的现象, 包括开展大量的重复性研究、论文拆分发表、甚至抄袭论文、科研作假现象、托关系获得科技成果等做法,增长了科研浮躁现象,同时也浪费了有限的社会资源。其结果是:一些晋升的医生,甚至某些获得高级职称的医生,其临床能力却达不到相应的水平,不能很好地履行医生的职责。这种以论文及成果数量来衡量临床医师的评审方法不合适,也不科学,误导了临床医师的发展方向。
针对以上问题,孙建方教授建议:要对不同的卫生人才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在临床医师晋升制度中应强化对临床能力的考核和要求,将其作为晋升的主要指标,促使临床医师拿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钻研临床业务,提高临床水平,造福于患者。
基本药物目录仍需补充和调整
自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后,57%的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始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政策。但据孙建方教授观察:在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基本药物目录品种、规格与群众需求有较大距离,现有基本药物的品种和规格太少了;特别是许多常用品种不在目录内,患者感到很不方便、或很不理解。还有些目录确定的剂型不够全。基本药物目录中标采购价格与群众所希望的价格有较大差距。在实际运行中,老百姓并没有感觉到降价,反而觉得有些常用药品涨价了。“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社区治疗用药得不到保证。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按国家、省(市)有关 “基层医疗机构只允许销售基本药物,非基本药物一律不得销售”的要求,“门慢”、“门特”及特色专科病人使用的部分药品不在基本药物目录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无药提供,他们被迫又返回三级医院排队开药,既不方便,又增加了经济负担,还加重了大医院“看病难”问题。
为此,孙建方教授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补充和调整基本药物目录,在充分听取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广大患者意见的基础上,对基本药物目录进行补充调整,吸收部分常用药品及剂型进基本药物目录,并形成制度化,每年一次。同时,将“门慢”、“门特”及部分特色专科病人治疗必需的非基本药物调整为基本药物,目录的调整以满足病人治疗需求为目的。
加强医疗机构补偿和企业监管
孙建方教授经过调研还发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层医疗机构补偿政策不到位,运转困难。取消药品加成,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如果仅以使用药品的加成损失来补偿的话,一方面过期、失效药品和药品损耗没有考虑到,另一方面随着门诊量和药品库存增加,进药总金额和工作总量也随之增加,在空间、资金及人事方面也明显增加了成本。此外,医院原有的药品采购销售模式也有额外的收益。如果不能按实际损失来补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无法正常运转,医务人员的合理收入水平得不到保障,甚至降低,工作积极性将受到影响。
为解决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切实存在的不足问题,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版)》中增加了农村医学专业。本专业毕业生面向农村卫生所及贫困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他们主要从事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等工作。这是基层农村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医学中等职业学校应适应城乡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需要,合理编制农村医学专业教学大纲,整合优化医学基础、专业课程设置,改进相关教学方法。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医学基础知识、社会实践的训练及人文道德的修养,为农村基层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
1 专业课程的设置应与培养“实用型”人才目标相一致
卫生部等印发的《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中指出:2009年以来,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是通过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免费为全体居民提供服务。而在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要涵盖:建立居民的个人健康档案,健康教育知识[(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的普及,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常见病多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支)和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指导等。并且要求,在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和社区护士培训过程中应强化公共卫生知识和技能,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①由此可见,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实践能力较强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相结合的实用型卫生人才。毕业后在农村基层从事疾病的初级诊治和转诊服务、预防保健、康复指导与健康教育。
农村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决定,毕业生将立足于农村社区,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新观点对待健康和疾病,着眼于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综合服务,为居民、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方便、有效并且经济的医疗保健服务。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社区常见病诊断治疗的同时,还必须具备防、保、教、指、宣的本领,以适应新时期下农村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因此,农村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应遵循医学基础课程以“有用、够用”为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强调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适应性,课程设置应按照专业方向,调整基础课程比例;医学专业课程以“必需、实用”为原则,突出应用性和适用性,加强动手能力培养。②课程设置可适当延伸专业内涵,加大预防医学、社区医学、医学人文、心理学、社会学和社区健康问题处理技能等课程的比重。实现课程体系由“普通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医学专业课”向“自然科学基础课、医学基础课、预防保健医学课、人文社会科学课、临床专业课”等课程模式的调整。
2 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性
基层卫生人员作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第一报告人、疾病监测的前哨以及日常个体化预防保健服务和疾病管理服务的提供者,在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是农村医学专业重要的学科,且实践性强。强化学生在校期间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是培养实用人才的重要途径。③目前,医学教育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编排上缺乏专业特色,不具针对性。一些课程侧重于理论,实践机会少;一些课程知识的更新落后于实际工作需求。教学过程中,教师上课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仍是医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学校仅满足于课堂上教,忽视了临床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安排。学生通过死记硬背便可通过理论考试,却忽视综合、操作及实践能力的训练。由于缺乏实践的环节,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相对比较差,工作中面临多变的现场常不知所措。
要改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手段。通过教学互动和师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散发思维能力。如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结合社会热点、难点问题提出问题,开展课堂讨论,还可以从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中聘请具有实践工作经验、理论水平较高的公共卫生医生给学生做专题讲座,开展案例教学。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让学生在阅读、分析和思考中提问、讨论和争辩,以提高其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把学到的专业理论灵活地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④
要更加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是将知识、素质、能力和创新融为一体的综合式训练,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因此,要改革课堂实验教学方式和增加社会实践机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适当增加课堂实验实习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提高学生实验室动手操作技能。要实行课堂教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深入社区开展卫生服务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区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3 要重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是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转变的方向。在这种模式下所培养的医生,不光需要精湛的专业技术,还须具备高尚的人文素质。教育部联合卫生部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医学研究与服[( dylw.NET) 专业提供写作论文和的服务,欢迎光临]务的对象是人,在医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加强文、理、医渗透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把医德和医术的培养结合起来,加 强综合素质培养”。基层卫生工作者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卫者、医疗行为的决策者、卫生知识的传播者、心理疑惑的沟通者以及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在农村医学专业学生中显得非常重要。⑤
加强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应从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普及教育着手。如开设相应的“人文素质修养”必修课,并在医学专业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以达到教授基础人文知识的目的。同时让学生确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忱,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有目的地选修人文学科打下一定的基础。第二,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穿插人文素质教育。专业教师要将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相互结合,使相关的人文社科内容融合到医学课程中去,让学生在接受专业训练的同时普及有关人文社科教育。第三,明确学生是人文素质教育的主体。运用教学相长,平等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受并学到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谦虚谨慎的人文精神。⑥⑦
只有在重视了人文素质教育,通过强化课堂教学环节,营造人文氛围,并辅以社会实践的历练,才能使农村医学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不断提高,以培养学生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建立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高尚职业道德,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做到深入群众,服务群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真正适应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注释
① 卫生部,财政部,人口计生委.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卫妇社发〔2009〕70号.
② 郭遂荣等.农村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卫生职业教育,2012.30(3).
③ 傅华.如何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来夯实公共卫生这道墙.复旦教育论坛,2005.3(1).
④ 黄进等.临床医学生公共卫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7.31(7)总第408期.
⑤ 路建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第12 期(总第508期).
[关键词]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1-0166-02
公共卫生硕士(MPH)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和卫生事业管理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也是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实际的重要的研究生教育形式。而全日制MPH属于在校教育,一般采取学校与合作单位联合培养的方式。因此,建设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为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锻炼和提升创建一个良好平台,是提高全日制MPH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中,普遍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如没有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及责权义保障制度,因此严重影响到基地的建设和研究生实践的成效。基于此,完善管理机制是推进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根本[1-5]。
一、 共建管理机构
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机构承担基地制度建立、业务指导监督、MPH培养质量考核等相关工作,是维系基地正常运转的根本。根据培养目标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发展需要,由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联合设立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委员会。成立管理委员确定委员会成员时,考虑纳入实践基地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由于双方就MPH的培养需要通过委员会加以沟通和解决,而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管理机构间信息通畅传递, 关系着全日制MPH培养效率,因此,明确对口联系部门或人员、确定两个单位之间进行联系的方式或形式是关键。另外,根据管理委员会的人员设置情况,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明确管理委员会相应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管理委员会工作有序进行。
二、 制定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首先,管理委员会通过例会或专门会议的形式,培养单位向实践基地通报全日制MPH招生情况及学校、学院对全日制MPH的培养要求,实践基地向培养单位通报基地导师队伍建设现状、基地基本工作等,总结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已建立的创新实践基地在目前的实践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直接关系到MPH实践性培养活动的开展和今后基地的发展规模。对基地建设现状客观、实事求是的进行总结和评价,是制定建设发展方向的基础。
其次,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双方在基地现状总结的基础上,通过组织外出调研提出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的基本思想和原则。这是制定建设发展规划的原则和依据,决定着实践基地的建设方向,也决定着实践基地建设的成败,对于建设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宏观指导作用。建设发展规划不能脱离实际,因此,制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之前先要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全日制MPH的培养重在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而创新实践基地是培养实施能力的土壤,只有依托实践基地进行实践训练,提高全日制MPH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才能使学生能够与日后的工作无缝对接。因此,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突出强调如何立足于提升全日制MPH的创新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需要建立在与培养单位技术合作、优势互补和互惠互利原则的基础上,以此保证基地的长久稳定。
再次,根据对基地现状分析以及培养单位学科建设和基地发展需要,确定创新实践基地的整体目标。整体目标不仅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且应可实现、易接受。只有在明确而有挑战性且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指引下,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才能发挥更高的积极性。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整体目标除了基地硬件设施建设目标外,还要提升软件层次,包括基地规模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联合培养方式等。基于整体目标,进一步拟定出短期及中长期阶段性建设目标,以便于实施和操作。
最后,根据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培养条件,提出实现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目标的具体措施。针对建设目标,建设全日制MPH创新实践基地的措施从实践条件、实践形式、实践内容、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细化。实践条件建设主要包括基地实践环境建设和实践教学课程建设。全日制MPH的实践内容体现实践和科研双重效能的培养,主要涉及我国公共卫生机构的体制改革、工作范畴、任务职责、管理形式和方法、卫生服务需求的现状及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等方面。根据基地性质和实践内容实践形式可采取多种方式,如见习、实习等。由于全日制MPH的培养实行双导师制,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各配备导师1名,所以,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和加强全日制MPH培养的师资力量,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另外,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根据实践基地存在的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对建设方案的实施进行适当调整。
三、 制定管理制度和政策。为保证基地建设的顺利实施,制定《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全日制MPH培养细则》等管理制度以及相关支持政策。
在《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中,明确对进入实践基地的研究生管理及保障措施。包括全日制MPH进入实践基地后应遵守的规章制度,实践基地需提供给全日制MPH食宿的必要生活条件,实践基地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经费的使用标准和要求等。
在《全日制MPH培养细则》中,明确全日制MPH的课程设置、论文选题及开题、中期考核、答辩及学位申请等实施细则。全日制MPH课程实行学分制,实践环节在实践基地完成并以一定学分计入总学分。实践环节的考核除审核日常实践工作记录外,还提出必需的实践能力考核,如规定全日制MPH取得公共卫生职业资格证作为实践能力考核之一。论文选题应结合公共卫生实际需要,突出课题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应具备一定的技术要求和工作量,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公共卫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按要求形成完整的选题报告。中期进展报告应说明论文进展情况、论文所遇到的问题、论文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及进一步工作计划等问题。全日制MPH的开题和中期考核一般采用报告的方式,由相关专业的专家组成评审小组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开题或中期考核通过者,可继续论文及实践工作。对全日制MPH在取得规定学分、完成相应培养环节、完成实践工作内容并通过实践能力考核以及发表符合要求的学术论文的前提下,可申请正式答辩。答辩通过者,经院、校两级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查通过,方可获得硕士学位。此外,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在《全日制MPH培养细则》中对各培养环节的完成截止时间应有明确要求。
除拟定管理和培养细则,还要制定多种支持政策,提高实践基地和全日制MPH科研实践积极性。如提供实践基地建设过程配套经费支持,完善全日制MPH奖助体系等。
四、拟定知识产权的归属协议,明确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校内导师与基地导师的责、权、利。培养单位、实践基地和全日制MPH三方在全日制MPH进入实践基地迁签订知识产权协议。知识产权协议包含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1、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分别在全日制MPH培养中承担的责任,如向全日制MPH提供必要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负责对全日制MPH进行培养和管理等。
2、提出全日制MPH申请学位论文答辩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如全日制MPH发表学术论文的档次、数量、排名要求、署名单位要求等。在达到申请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要求前提下,可实行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双署名制。
3、实践基地有权要求全日制MPH从实践基地渠道获得的涉及相关工作的技术信息和技术资料负有保密责任,以及由于过失造成保密信息泄露而应采取的应急措施。
4、全日制MPH在实践基地从事课题相关科研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其知识产权归属权、成果处置权和经济利益分配权的归属和分配。全日制MPH在完成实践基地工作后,技术资料及实验器材的处置原则。
5、全日制MPH毕业后,由在读期间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而产生成果,其署名权、知识产权归属权、成果处置权和经济利益分配权的归属和分配。全日制MPH离校后进行的科研实践延续工作,由三方共同协商知识产权分享事宜。
通过以上责、权、利的细化约定,既明确了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在全日制MPH培养中应尽的责任,也保证了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的双方利益,有利于培养单位与实践基地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创新实践基地将长期以来积累的实践经验,通过联合培养传授给全日制MPH,全面提升了全日制MPH人才培养的质量。以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和全日制MPH的培养为纽带,充分发挥培养单位和实践基地的双方优势,在全日制MPH科研、实践等更广泛的领域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切实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达到互促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宫晨琛,王守德,芦令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基地建设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46):250-251.
[2] 李冬野,张义峰,陈蕊.王长远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4,(18):93-94.
[3] 王藩,贺祥,周东.对建立公共卫生硕士生社会实践基地的思考[J].研究生教育,2004,(5):14-15.
[4] 刘艳青,沈洪兵,周建伟,张正东,陈峰,施爱民,倪春辉,喻荣彬,高素琴.公共卫生硕士(MPH)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产学研结合研究――以南京医科大学为例[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11-214.
[5] 刘艳青,沈洪兵,周建伟,张正东,陈峰,施爱民,倪春辉,喻荣彬,高素琴.加强公共卫生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8):807-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