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林区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林区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存在着异于其他企业文化的独有内容。之前流传过这样的一句话:经济发展是国家富足的根本,企业兴衰关乎经济的命脉,企业文化的建设决定企业的总体情况。总结这句话可以看出,企业文化建设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企业未来形势的走向,从长远来看,它甚至会对经济的兴衰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二、工会组织与林区企业文化存在联系的简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林区企业文化的内涵。简要地说,它是经由人们丰富的实践活动且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的前提下,所达成的关于价值观、道德理念、行为意识等共识的叠加。以本文所阐述的林区企业为例,它服务的内容和方向主要是相关企业的竞争生存之道。毋庸置疑,这一点与工会组织的关系甚为密切,在企业建设规划目标、相关准则规范、措施理念等内容上,工会组织同林区企业文化建设是有内容上的交汇和重叠的。可以说,在林区企业当中,工会与其关系较为密切,且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三、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剖析
1.充分调动企业工人阶级的建设积极性
首先,由于工会组织的特性,其需要依照企业的文化建设规划,摆正自己的位置,处理好自己与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事宜,从而能够为企业文化建设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本身有着非常特殊的性质。众所周知,工会组织即为无产阶级发起成立的群众组织,最为本质的特点就是坚实的群众性基础。所以,林区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相关工作应当着重考虑群众的普遍想法、思想内容、行为方式等的培养,尽可能使企业员工形成一个企业文化建设的共识,并且将人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完全地发挥出来,更好地调动起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从而为保障林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吃一颗“定心丸”。
2.工会组织的“置换效应”
我们反复强调,工会对于企业文化建设影响的重要性。基于它自身良好的群众性可以更迅速、更有效地组织起林区工作人员投身到文化建设中,能够起到行政领导与党委书记角色互换互通的“置换效应”。同时,工会组织内部的某些相关活动和任务已经可以达到促进企业文化向着“更加美好、更加完善”的方向迈进的目标了。
3.多种形式管理的独特优势
林区企业文化是一个十分具体化的内容,它不仅仅包含了思想领域的内容,还囊括了林区企业的日常管理,这一点从企业文化建设人员的言谈举止的反映尤为突出。如果在进行林区文化建设过程中只是一味地依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而无法结合更多形式多变、丰富多彩的大众活动的话,那么可能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而本身就在这一方面独具优势的工会组织便显得格外重要,其不仅能通过多种形式组织企业员工进行企业思想文化的提升,还能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意识及动态,并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工作。
4.对团结共进等精神面貌地体现
工会的特殊性质决定它需要依靠企业内在的生产活动进行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从而充分体现出坚实的群众基础,也集中反映了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及精神面貌。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有了工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可以使原本的群众基础更加的坚实牢靠,也能够使企业内的员工变得更加团结、更有集体意识。
四、工会在林区企业文化建设中需要作出的改进
1.更加注重宣传作用及主体力量的加强
就目前林区企业文化建设的情况来看,更有力度的宣传工作和实现企业员工价值观的转变是文化建设中的关键任务。为此,林区企业必须要做到努力培养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最大程度地统一认识并凝聚力量。更为重要的是,要让企业人员感觉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被重视感,从而转变原有的“重大事项的决定权在领导层手中,与自身无关”的错误理念,使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主人翁精神真正得到体现,这是相关企业亟待解决的内容。
2.企业整体素质及企业形象的提升方面
教育培训是工会组织发挥作用的根本渠道。企业工会要结合自身的特点,使企业人员经过多样的培训和宣传,不断地令员工的思想境界得到升华、专业技能和职业修养得到加强,塑造林区企业员工良好的精神品格,使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更具凝聚力、更加民主团结的文化建设氛围。关于这一点,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制定出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么推动作用将会更大。
五、结束语
一、城郊发展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现实性
当今,生态观光,生态旅游又成为新一轮的热点,用现代高新技术来克服原生自然的粗糙、简陋,以现代技术手段来复制纯朴清新的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构筑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生活环境,这是新时代人类的追求。作为特定历史经济条件下的生态农林业旅游、观光农业、高科技农林业园区等已开始升温。建设观光农林业生态园区是我国农林业转型升级,加快农林业现代化和城乡园林一体化(大地园林化)并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二、城郊农林生态观光园区的类型
1.观光农园
在城市近郊开发特色农园(果树园、花卉园、蔬菜园、渔场、养殖场等),让游客观光游览,入园摘果、取菜、赏花、钓鱼、选蛋等,享受田园乐趣。
2.农业公园
按照公园经营形式,把当地农业景观作为基础的综合性观光游览区,并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于一体的公园。经营范围广泛,休闲、旅游、度假、食宿、物(农产品)、会议、娱乐等设施比较完善,可在园内展示名优特品种,举行各种节庆活动。园区一般规划有服务区、景观区、森林区、水果区、花卉区及活动区等。
3.休闲农场
这是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还可住宿、度假、游乐。
4.田园化农业
田园化农业主要在城市近郊发展,以园艺农业为主,种植蔬菜、瓜果、花卉、果树、水产养殖,结合村镇改造美化环境,集农田、菜地、花草、水面、果园、农舍于一体,同时辅以实验、实习、游览等服务设施。可以使游客游览田园化农业景观,体验农业生活,为非农者是提供调剂性劳动,为学生实习劳动、青少年科普学习及国内外有兴趣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场所;也可结合安排城市下岗职工。
5.农林业科技园区
农林业科技园区是农林业旅游与科技旅游相结合的产物。充分发挥农林业科技进步的优势,广泛应用国内外先进适用的高新技术,进行农林业科技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生产、经营等活动。在科技引导生产的同时,向游人展示现代科技的无穷魅力。
6.花卉植物园
花卉植物园是郊区综合性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园,汇集数量较多的草卉、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资源品种,保存野生植物资源和珍稀濒危植物,引进国内外重要植物种类,合理配置,结合林草等优美景观的相间布局,成为种质资源丰富、园林景观优美、具有观赏、游览、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场所。
7.森林公园
以林木为主的大农业复合生态群体,多变的地形、辽阔的林地、优美的林相,奇石、溪流、沙滩、沟谷、草地,成为人们回归大自然、科普、观光、休假、森林浴的理想去处。一般距城市10~20公里为好,远离城市污染,空气清新自然,森林景观浓厚。
1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及其基本要求
1.1景区公路建设的特点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在两者的要求和使用上有着许多不同点,景区公路为使旅客能够尽量地欣赏到沿线的风景,在线路的选择上多迂回曲折。在景区公路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多采用线外取土,以保护沿线生态环境为主,以减少对景区动植物资源的破坏。景区的交通量较小,但在可能出现大的车流量的节假日应控制好景区的游客量,保护好景区内人文古迹。景区公路内应尽量不设置大的桥涵,以盘山公路为主,利用好沿线风景,体现出动态的景观美。景区公路的设计车速较低,其设计时可以根据路段采用不同等级公路,同时结合交通量的要求,根据地形和环境情况考虑技术经济合理性,分段选用不同的设计技术指标。表1为景区公路与普通公路的不同点。
1.2景区公路建设的基本要求
1.2.1公路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要将道路的周围环境纳入到设计之中,把景区高等级公路设计成立体多维的、全方位的,融环境科学、文化艺术于一体的绚丽多彩的带状公园。道路上的所有景物都应以浩瀚的林海为依托,把森林风光、险峻的地形、奇特的岩石、各种农田及居民区连成一体,构成一个既有带状线形系统,又有块状建筑群体的独特的自然景区。即以人工与自然的综合进行设计。在环境设计中,为了使路线及结构与周围环境相谐调,一般情况下桥梁的位置应服从路线线形的要求,桥型要与周围景观谐调一致,以实现路线整体化,把桥梁周围变成新的景区,如在深山峡谷区采用拱桥或悬索桥,给人以居高临下、气势磅礴之感;在开阔平坦的河谷地区采用梁桥给人以安全宁静之感。
1.2.2公路交通环境设计方面的要求
交通环境是与行车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在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速度一般都比较快,在环境设计时应考虑司机的心理和生理要求,以满足司机对视觉环境的需要。在行驶的汽车中,司机不断地从路外、路内优美多变的外观景致获得新鲜而清晰的信息,以使精力集中,减轻疲劳。
同时,视野的多变、沿途景色各异,也会使司机感到舒适安全、头脑清醒、赏心悦目,把注意力集中在近处和远处的目标上,保证汽车高速安全行驶。沿途的各种设施和行道树的布局、形式、颜色如果不合理会刺激司机的视觉,引起司机心理上的震动,影响操作的准确性。所以,景区公路的各种设施及路两侧的栽植,一定要结合林木的特点,既要突出功能又要与大森林相谐调,以满足行车要求。
2景区公路建设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分析
2.1水土流失
森林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地形地势复杂的山区,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扰动大量岩土、改变局部地貌、破坏森林景区的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在施工期的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对沿线土地表层的侵蚀以及当地水体的损失,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填深挖造成的水土流失。为了保证道路线形的流畅和美观,路基工程施工时要对原有地面进行填挖以及改变原地表坡度、坡长,使沿线土地表层受到侵蚀,同时破坏公路用地范围内的原有地表植被,产生新的坡面。这就使得土壤的抗蚀能力降低,诱发水土流失。
(2)取、弃土引发的水土流失。在道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在原地面上的高填深挖会导致大量的土石方搬运。由于受地形及运输条件的限制,废弃的土石方很可能被就近倾倒于沟谷。这些松散的岩土和弃渣孔隙大、结构疏松,分布也较分散。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温度、暴雨、水分下渗、震动及认为活动的触发下,有可能发生一系列如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导致新的水土流失及生态环境的恶化,甚至可能影响公路的安全运营。
(3)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在公路施工过程中,施工区内的临时占用地(包括临时工棚、料场、仓库、临时便道等)一般都缺少必要的水土保持措施,一遇暴雨或大风将不可避免地产生水土流失。虽然临时占地的水土流失没有公路主体工程和取弃土场那么严重,但是从区域和全局的水土保持来看也是不容忽视的。
总之,由于公路建设,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景区的周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对沿线的土地资源产生破坏,导致土地质量和生产力下降,这不仅造成公路路基路面的破坏,影响公路自身的安全运行,而且使区域性生态环境恶化,严重时诱发山洪暴发,泥石流侵蚀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
2.2植被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的植被破坏主要是在公路建设的施工期间所造成的。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过度的砍伐以及施工中没有及时的处理措施,如工程完工后没有迅速对弃土区、山体开挖区边坡等部位进行植树植草等措施,造成了植被破坏。
植被的破坏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的景观生态环境,破坏景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2.3噪声污染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中的噪声污染包括公路施工中的噪声污染以及营运期间的噪声污染(主要是指行车所造成的噪声污染)。噪声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污染物之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建设产生的噪声不仅影响人们的休息,降低工作效率,而且使人心情烦躁、情绪波动,甚至容易引起眩晕、头痛、血压升高等疾病,更会影响到森林旅游景区野生动物自然环境。
2.4水体破坏
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建设,由于公路建设中的开挖、废水的排放等原因会对水体产生以下破坏:
(1)对地表水质的影响。地表水水质的问题主要是路面径流和服务区污水的水质问题。在公路的施工期,施工队伍的生活污水、施工接写的油料遗弃,施工物质如沥青、施工车辆与施工材料的冲洗废水等都会对路面径流、附近河流、水源、农田等水质造成很大的影响。
(2)对地下水质的影响。施工活动(如:开挖、爆破作业、钻孔、挖沟和开挖沟)会影响施工区域地下水的质量和数量,改变地下水资源埋藏和运动的条件,破坏正常的自然规律。水文扰动会导致水流与数量的变化,进而影响路边设置距路较远地区的动植物。
(3)对地表水流的改变。公路工程会造成水流集中与某些点,在许多场合,还会使水流速度加快,从而改变地表水流的自然状态。铺设路面会降低土壤的可渗透性,从而增加地表径流。
(4)对地下径流的改变。公路排水和开挖会降低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而路基和其他结构物则会因限制水流而提高周围区域的地下水位。其结果会造成土壤侵蚀、土壤劣化、植被减少、引用水和农业用水流失以及野生动物的生存。
2.5人文景观的破坏
伴随着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发展,公路建设中的不完善的地方,如沿线采土,土石方的运输等,对沿线的一些人文景观会产生破坏,如林地景观破坏、山体景观破坏、水域景观破坏、路堑边坡景观破坏、服务区景观破坏等。人文景观大多是不可修复或者修复困难,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3景区公路建设中的环保措施
3.1精心规划、合理确定线路方案
公路线型是构成公路的骨架,线型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构筑物的设置、设计及对周围环境的破坏程度以及公路建设费用。虽然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对线型指标的选用有明确的规定。但线型选择设计诸多因素,如地质条件、地形条件、交通流量和景观协调等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建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充分把握好线型指标,解决好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选线与普通公路的选线有所不同,普通公路的选线主要是以“经济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而森林旅游景区公路是以“环保为主”的建设指导思想。
森林旅游景区的公路选线的特点是山高谷深、高差大、地形、地质复杂,可比选的方案多。在地质方面,山区土层薄,岩层厚,岩层产状和地址构造变化复杂,影响路线布设;在气候方面,山区暴雨多,山洪急。溪流水位变化幅度大,是公路定线中不可忽视的因素;在其他方面,比如森林旅游景区公路的主要作用是连接各个景点以及方便游客欣赏沿线风景,这也是森林旅游景区公路定线中的一个重要原则。
3.2重视环保设计
施工中,对料场的挖取、树木的砍伐、植被的占用、耕地的征用等等,往往是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因此勘测设计阶段是真正抓好环境保护的龙头。搞好森林公园公路环境保护必须从勘测设计抓起。设计阶段要综合考虑规划阶段的具体环保方案和措施。为公路建设和环境协调发展奠定基础。
在公路的设计阶段必须考虑公路选线及线位选择,取一弃土场的选择,绿化设计的要求和公路的景观设计要求等方面;在公路建设中要考虑到的环境保护因素,有地形的开挖造成的水土流失、生态破坏以及公路施工过程中的植被问题等。
3.3精心组织,规范施工
公路施工阶段是抓好环境保护的关键,因此,施工阶段更应重视环保工作,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在公路施工阶段应注意到的环境保护问题有严格控制植被破坏、路基和护坡的施工措施、噪音防护、水环境污染防护、人文景观的保护等。对此,在公路施工阶段,要抓好这些方面来保护环境。
3.4加强公路养护与环保设施的维护
对于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研发出新型沥青,比如由广州市高速公路总公司与华南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联合开发的在重载交通流量下的沥青混凝土新技术,即富油沥青混凝土技术(FAC)。新型沥青采用了11项新技术。加铺层厚度可由传统的20cm减薄至10cm以下,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经过测试,新型沥青不但可保证行车舒适,行车噪声下降。使道路通行能力提高30%。而且抗滑性优越,能极大地减少交通事故。新型沥青保证5年内零养护,15年的使用寿命。对于森林旅游景区来说,提高了公路材料的耐久性,无疑对环境保护技术是有促进作用的,可以减少多方面的环境污染。
对于还没采用新型沥青以及其他新材料的公路建设,通过以下方面的做法,亦可很好地对公路建设起到良好的作用。
(1)必须做到经常保持路面平整、坚实、整洁,对路面的本身变形,要事前做好预防,及时修理,使路面没有破损、纹裂,提高路面质量。延长使用年限。
(2)对路面翻浆的处置。一种是换土法。一种是打砂桩。①换土法:公路路基是由于常年受路边耕地水的侵蚀,每年春季出现路基翻浆,造成路面破损,随着时间的推移,翻浆越来越严重,导致阻车,滞留车辆,为了解决这一状况,尽快回复路况,可采取“换土法”来处治该路段翻浆的路基。②打砂桩:其具体做法:在路面纵横每2m挖一直径为50cm,深1m的坑,为便于行车。采用半边施工,在坑内80cm厚分层填筑天然砂砾并夯实,上面20cm拌和符合做级配层的天然砂砾80%掺配20%黏土,并拌匀填筑夯实,再上可直接做沥青路面。
(3)对路面坑槽、松散、破裂、啃边等病害的处理。可挖去路面的损坏部分,将路基下部垫入砾石、洒水、夯实后,洒上冷底子油,将钳缝处刷人沥青,将沥青料拌和后进行修补碾压密实,一般分为两层,下部为0.5cm~25cm沥青拌和料,厚度2.5cm~3cm,上部为中粗砂厚0.5cm,绿豆砂拌和料,厚度为0.5cm~0.8cm,通过修补、碾压成形即可通车。:
(4)对公路桥涵要进行不定期的养护。保证桥涵畅通、无杂草,发现桥涵损坏时要及时上报主管单位进行维修,阻断通车时要设好安全标记,以防发生交通事故,每年对公里碑、路缘石、桥栏杆要进行两次粉刷,对损坏和缺少的标志牌要进行更换和补齐,保证有明显醒目的公路标志。
论文关键词: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投入-产出法,经济效益
中国吉林森工集团位于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区,降水量丰富,土壤肥沃,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总经营面积134.8万hm2,有林地面积120.4万hm2,活立木总蓄积1.69亿m3,年生产木材89.3万m3,作为国家重要商品材生产基地,以培育、经营森林资源、木材精深加工综合利用和林特资源综合开发为主。随着天保工程和森林分类经营的深入实施,在木材和林产品需求与生态需求之间矛盾日益僵化的形势下,在商品林区大力营造工业原料林、提高林地生产力,林业产业化经营成为缓解森林采伐压力,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要手段,同时也促进了森林可持续经营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林区。
一、绪言
吉林森工集团是中国国有林区开展森林集约经营试点最早的企业农业论文,相对于中国南方集体林区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起步较晚。1995年-2000年实施了用材林集约经营试点建设阶段,工业原料林建设是其中的一部分,分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和杨树中幼龄人工林改培为工业原料林两种方式;2003年-2006年集团实施了工业原料林试点建设阶段,该阶段阶段全部为皆伐迹地营造工业原料林1(柏广新,2009)。集团现有杨树工业原料林面积9114.5hm2(商品林区),蓄积53.5万m3,平均hm2蓄积58.7m3。其中:幼龄林面积428.5hm2,蓄积3.5万m3;中龄林面积796.8hm2,蓄积5.7万m3;近熟林面积1707.3hm2,蓄积17.0万m3;成熟林面积1979.2hm2,蓄积22.6万m3;过熟林面积266.1hm2,蓄积4.7万m3。应该特别指出,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位于各林业局商品林区内植被是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各种环境因子适合树木生长和营建短周期杨树工业原料林,工业原料林建设在高产出木材的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2(杨树速生丰产林考察组,2001)。
随着天然林的锐减与人工林建设的发展,对人工林经济效益的研究不断发。国外多用一般均衡模型与不同种类人工林生产经营活动效率来计量其经济效益;国内主要集中于南方集体林区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国有林区由于思想观念、配套机制滞后,工业原料林建设地区规模有限,进而导致工业原料林建设经济效益计量处于初级阶段。王炳南3等(2008)对南方集体林区案树不同无性系树种进行了经济效益评价,此文以案树不同性系树种分类通过计算成本、年利润等指标分析讨论人工林经济效益。柏广新4(2009)年运用林木市场成熟理论结合其基层工作经验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形势,在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区分不同森林成熟龄提出森林市场成熟理论,实证部分通过工业原料林生长仿真数据求轮伐期用四种方案对工业原料林分析经济效益;本文拟结合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现状,在细化单位公顷工业原料林单位轮伐期内经营活动与深入林区调研获得试点数据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吉林森工集团国有林商品林区工业原料林建设的效益模型,从多角度考虑其经济效益。
二、经济效益模型
本文拟运用投入-产出经济效益模型构建适合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经济效益核算的经济模型。投入产出法是用来研究国民经济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数量经济方法,由美国经济学家瓦西里·列昂惕夫创立,他先后发表了《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美国经济结构研究》阐述“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发展,1973年Leontief由于从事“投入产出分析”获得第5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论文下载。下文将结合投入-产出法总利润等于总产出扣除总投入的基本思想和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及发展现状对经济效益模型进行设定。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本文假设工业原料林过程中最求利润最大化原则,遵循高投入高产出的经济目标。为研究方便,假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且在第7年进行抚育伐农业论文,第15年主伐;工业原料林建设不考虑林地地租,即地租为零。
(1)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建设投入为I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建设投入,其中A表示期初投入,A1为整地费用,A2为苗木费用,A3为植苗费用;C表示期中投入,期中C1为补植费用,C2抚育费用,C3掰芽修枝费用,工业原料林在造林后第2年掰牙;C4包括预防病虫害、火灾、偷伐、盗伐在内发生的年例行管理费用且每年只进行一次病虫鼠防治,主伐前1年结束,C5施肥费用(包含肥料与施肥工费),Iij=Aij+Cij;
(2)设吉林森工集团工业原料林木材产出为Gij(G为目标林地蓄积X与相应出材率z乘积),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产量,且包括期初现有林采伐、抚育间伐、主伐、采伐剩余物四部分,其中G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产量,G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产量,G3表示主伐木材产量,G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产量,G= X·z ;
(3)设Kij为采伐生产成本,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采伐成本,S1为现有林采伐单位成本,S2为抚育间伐单位成本,S3为主伐单位成本,S4为剩余物采伐单位成本,此处主要是指木材从活立木到伐倒木过程中发生的采伐人工费用与从伐倒木到可销售的原木过程中发生的一切费用,如伐后运输费、加工费、销售运输费、营销费用等项目Kij= Sij·Gij(i=1,2,3,4;j=1,2,3,…15);
(4)设木材销售收入为Rij,表示第j年第i项科目木材销售收入,P1表示现有林采伐木材价格,P2表示抚育间伐木材价格,P3表示主伐木材价格农业论文,P4表示采伐剩余物木材价格,为简化模型,我们假设所有木材价格均为含税价,在计算过程中不再考虑木材税收问题,Rij=Pij·Gij(i=1,2,3,4;j=1,2,3,…15);
(5)根据吉林森工集团森林经营方案与1995-2005年集团工业原料林试点,国家林业局2009年出台新的育林基金征收标准为从原15%降为10%,若假设育林基金为Tj,Tj=0.1R
(6)设吉林森工集团总利润为V,总利润为总收入扣除生产销售成本、建设投入、育林基金;Vj为集团在第j年利润收益;
(7)设r为银行同期利率,资本增长以利率为r的速度增长,则n年后的资本价值为Vn与现值V0的关系为复利关系,Vn =V0(1+r)n ;
(8)设NPV为资本净现值,NPV为资本毛收入现值扣除支出现值5(KlempererW D,2003),表示投资者在一定收入、支出及贴现率r时对现阶段投资的一种衡量方式。
如图 1所示,根据吉林森工集团规划工业原料林轮伐期为15年时,以单位公顷新植工业原料林第一次工业原料林经营的第一个轮伐期为例,其期间每年发生所有经营活动可表示如下,表中0-1之间时间段表示第一年,以此类推。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695.17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127.05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007401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725km,其中高速公路20km,国道线25.4km,省道线125km,县道线523.7km,乡道线221.5km,通村公路1430km,机耕路379.4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2]陈德清.福建省林区道路与运输机械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2):79.
【论文关键词】林区道路;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浙江永嘉
林区道路是森林经营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是衡量一个地区营林水平和集约经营高低的标志。过去,林区道路主要为林区生产服务,其主要功能是竹木材的采伐运输。随着林业经营方向的改变,产业结构的调整,林区道路的功能已经大大拓展,除了木材、林产品、生产资料的运输外,在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林区治安、森林旅游、林农出行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日益凸现。它不仅仅对林业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作用与影响,而且覆盖了山区全体林农的生产与生活,事关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林业在永嘉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日益显现,林业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林区道路作为林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林业现代化、林业经营集约化的基础,也是森林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1永嘉县林区道路基本情况
永嘉县位于浙江省东南沿海的括苍山南麓,瓯江下游以北。全县土地总面积2 695.17 km2。共辖38个乡镇,906个行政村。全县林地面积2 127.05 km2,占79.00%,是浙江省第四大林区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 007 401 m3,森林覆盖率72.77%,林木绿化率73.62%。
目前,永嘉县境内已建成公路总里程达2 725 km,其中高速公路20 km,国道线25.4 km,省道线125 km,县道线523.7 km,乡道线221.5 km,通村公路1 430 km,机耕路379.4 km。
2林区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永嘉县的林区道路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方便了广大林农的出行,促进了林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交通支撑。但由于长期对林区取多予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林区道路仍十分落后。在近几年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的各项设施都得到迅猛发展,但林区道路建设却未能同步跟进。林区道路状况与现代林业的要求相比,与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林区道路已成为农村基础设施中最为薄弱的一环。现有林区道路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缺乏科学规划
20世纪70年代以后,林区道路主要依托于用材林区、竹林区和森林旅游区等主要的林业经营区而建,普遍缺乏全面科学的统一规划。由于没有进行过统一规划,没有一定的技术标准和设计要求,没有必要的环保措施限制,加上先期投资小,造成林区道路等级低、密度小,林区道路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多种功能;一些林区道路因缺乏科学设计,施工中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些建成的林区道路,也存在着技术标准不达标、安全性差等诸多隐患。而交通部门在规划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林业经营发展的需要,林业系统也没有公路工程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难以适应目前林区公路建设的新形势。
2.2地区间林区路网发展不平衡
永嘉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9.00%。西北部偏远地区是林业重点乡镇,分布有大量的旅游景点。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和历史原因,交通状况仍然落后,林区路网远低于南部地区,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林业的发展。随着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合理调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规模将日益扩大,逐步提高西北部偏远地区林区路网密度,支持当地林业发展,完善提高通村道路等级,解决山区交通难问题已迫在眉睫。
2.3道路总量不足,等级差,密度低
永嘉县境内无一级公路,基本上以四级公路为主,占90%(县道占19.6%,乡道占9.4%,村道占61%)。尤其是县道和乡道,县道有87.9%为四级公路,而乡道全部为四级公路,通村公路则为四级、准四级公路。现有公路总密度为11 m/hm2。各经营区路网密度分别为:经济林区路网密度14.3 m/hm2;竹林区路网密度16.9 m/hm2;用材林区路网密度15 m/hm2;公益林区路网密度6.6 m/hm2。与浙江省平均水平相当。在20世纪末,美国通车的林区路网密度为15 m/hm2,英国、瑞士、挪威、新西兰分别达到16、30、38、40 m/hm2。道路密度与之相比,差距还很大。
由于林区路网密度低,道路延伸不到较偏远的林区,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种苗、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运不进来,生产出的林产品运不出去。目前,部分林区还依靠人力进行运输,成本高,速度慢,既增加了林业生产成本,又影响了林产品效益。同时,目前的林区硬化改造工程仅仅解决了路面的通行问题,而道路的排水、绿化等建设尚未跟上。可以说,无论是林区公路的数量还是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广大林农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
2.4林道建设资金缺乏
永嘉县大部分林区地处偏僻之地,林道建设路基基础差,有些甚至没有路基基础,而且有些地方地势高、陡,以石山为主,这都加大了修建的难度,势必要增加放炮、挖机、造桥等费用。而这些林道一般都是迫切需要建设的,建设这些林道的村经济较弱,形成了林道建设的迫切性与建设资金投入大、筹措难的矛盾。而且一些已建好的林区道路,由于缺乏资金,长期得不到妥善修复和养护,甚至已成断头路。
3林区道路建设的对策
3.1统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
林区道路建设应根据林区生产经营的实际,对林区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逐步形成布局科学化、功能多样化、效益最大化的林区道路网络[1]。在规划时,除了对商品林区进行道路高效能的规划,也要对林区的生态公益林区进行护林防火道路的规划,注重运输能力和安全系数的提高,充分考虑林道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逐步达到林区道路建设与周边自然景观相互协调的目标。并从林业经济发展和林农实际需要出发,综合考虑森林资源合理开发和保护,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协调,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3.2加强技术指导与质量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林区道路建设涉及技术与质量管理的方方面面,要确保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可操作的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程序进行操作[2]。每条林区道路需单独设计,原则上都应进行论证,特别是对建设规模较大的,须委托有资质的设计单位设计,以保证项目的实施符合规划的要求,避免不合理的项目对规划的干扰,影响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达到以最少投入取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加强养护管理
林区道路建设条件差、标准低,使用一段时间后,路基、路面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果养护跟不上,就会影响整体使用效益。要充分认识养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牢固树立“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的思想观念[3]。建议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不同情况,积极探索建立和健全专业养护和群众养护、常年养护与季节性养护、流动性养护相结合制度。根据当地林区道路的技术等级、路面结构型式等特点,制定相应的养护技术标准,推广应用公路养护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降低养护成本,发挥养护资金效益。实现从主要抓路面养护质量到公路全面养护的转变;实现从仅重视道路行车功能的养护要求,到重视道路排水、防护、抗灾等功能养护要求的转变。此外,要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道路养护队伍,明确责任与义务,从根本上改变林区道路“有建设、无管理”的尴尬局面,延长林区道路使用寿命,巩固建设成果,提高道路使用效益。
3.4积极探索投资机制,广辟林区道路建设资金渠道
资金问题是加快林区公路建设和提高养护水平的根本,森林经营模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林区道路建设资金组成的多样性。森林经营效益在规划和建设中要全盘考虑,发改、财政、交通、林业等部门,应争取将林区道路建设项目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范畴和专项资金预算,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县、乡两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优惠政策,广辟筹资渠道[4]。相关部门通力合作,相关项目综合开发,同步进行。要通过分块立项,共同建设,确保将有限的资金捆绑投在关键地方的关键项目上,以求尽早发挥资金的最大效果,并建立有效稳定的林区公路建养资金来源体系。建立起“争取投资、政府补助、社会捐助、群众投劳、单位帮扶、职工捐款”多轮驱动、稳定的筹融资机制,推行“一路一策”,鼓励农民或企业自筹资金修路,谁投资谁受益,最大限度地满足林区道路建设的需要。
3.5建设规划原则
一是与森林经营相适应的原则。正确处理资源保护与适度开发利用的关系,科学划分完全保护区、限制利用区和产业发展区,并根据不同区域确定道路密度和采用建设标准,根据森林经营类型使用不同的林业机具,林区道路标准要满足林业机具通行的要求。二是坚持突出重点的原则。林区道路建设是为森林经营服务的,对经济林经营区、竹林经营区、用材林经营区、林业观光园区、森林公园等重点林业产业发展区域,尽可能提高林区道路的受益范围。三是注重生态保护和交通安全。在林区道路建设中,注重生态保护,特别是防止水土流失;要满通安全的技术要求,保障安全运行。四是适当的林区路网密度控制。合理的林区道路网密度就是效益与费用比最大。效益包括节约成本而获得的收益、时间收益等,费用则包括林道修建费、林道养护费、环境损失费等。总体来说,过密的林区路网要大量的投资,无疑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效益,而且对维护生态环境不利;过稀的林道网则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能
4参考文献
[1] 马健霄,王建民.我国林区道路运输规划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分析[j].森林工程,2001,17(1):45-48.
[2] 陈德清.福建省林区道路与运输机械的探讨[j].闽西职业大学学报,2003,5(2):79.
关键词: 河北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河北山区生态林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随着近几十年我国生态林业的发展,河北省的生态林业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建设中仍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了河北省生态林业发展的质量和速度。
1.1资金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林业生态的需求越来越强。由于受传统经济思想的束缚,许多山区的发展资金被用来兴办工业,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此外,将财政资金投入到林业建设中来,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使得许多社会资本不愿参与到林业建设中来,投入的不足严重制约着生态林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2 缺乏统筹和管理
生态林业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管理。尤其是生态防护林建设与当地产业划分缺乏科学指导,使得林业在当地生态系统中难以发挥功效。同时生态的建设,缺乏因地制宜的统筹规划。
1.3 缺乏技术支撑
由于在目前的生态林业发展建设过程中,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短期内无法获取,使得本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缺乏吸引力。由于缺乏林业研究人员,相关的生态林业建设也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经费的不足也使得许多科技成果无法推广,也是制约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因素。
2解决生态林业发展的措施
做好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建设工作是一项庞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做好资金保障、技术支持以及科学合理的规划是重要前提。此外,加强对林区的生态林业宣传,让村民真正参与到“造福子孙”的生态建设中来。
2.1 加大财政扶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
在现阶段的生态林业发展中,财政扶持和社会融资必须双管齐下。在财政扶持下引入民间社会资本,能够使得财政资金落到实处,可防止地方政府套用国家林业扶持资金。加强政策倾斜,在信贷方面,延长贷款年限,减轻林业建设的还贷压力。引入社会资本还能使先进的资金管理、经营管理水平带入到生态林业发展中来。
2.2加强统筹规划
在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发展中,不能盲目引进外来的生态建设思路,防止“一刀切”的发展思路。在生态林业建设中,要做好统筹和科学的规划,并且要依据当地实际情况作出因地制宜的发展规划方案,做好符合当地气候、土壤、地势以及动植物系统林木选种和树种结构配置工作。
2.3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做好科技体系建设,是提高林业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加强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科技投入,是实现河北省山区生态林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培养一批林业科技队伍,是加强科技体系的核心,有了核心科技人才队伍,还需建以配套的推广体系,让科学技术真正的推广到林业生产发展中来。加强对生态林业发展中的技术攻关,不仅加快生态林业的推进速度,还能有效提高生态林业所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
2.4加大生态林业建设的宣传力度
实现河北山区林业的生态化方向发展,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积极通过电视、广播等林农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来提高林区人民群众对生态林业建设的认识。由于生态林业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宣传来转变群众传统的发展观念,通过定期的知识普及来转变林农的生产经营理念。
通过宣传可使人民群众更加深刻全面了解生态林业的建设意义,同时通过利益驱动和示范效益,调动林农积极性,积极吸引广大林区人民群众参与到生态林业的建设中来。
证 明
在本刊2014年2月刊(园林版)中,方月同志的论文《外界环境因素对园林施工的影响》一文,因编辑失误,遗漏作者姓名和单位,现特补充本文作者姓名为:方月,单位:同济设计院南昌分院,邮编:330000。
关键词 国有林区 产业转型 现状 对策
国有林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社区,它依靠对林业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建设而逐渐成熟起来。它作为我国的主导产业,不仅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密切联系,而且也是森林砍伐和木料加工的主要来源。上世纪末,我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展开林业工程保护,这代表了从宏观角度,我国国有林区的发展方向发生了质的转变,林区的发展也将影响到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进程。为此,国有林区的发展研究,和探讨其在产业政策方遵循理论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国有林区产业转型的重要意义
(一)国有林区的产业转型根据林业资源的特点展开
国有林区经济的发展从开发到衰退要经历四个阶段,这也遵循了经济发展的整体规律。这四个阶段的时期分别是发展期、生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目前,国有林区建设主要通过国家参与来完成。伴随着国家对人员的调配和资金投入,才使得林区发展成为带来区域经济的地区,因此才被称之为国有林区。成长期是林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时期,树木产量逐步增长,国有林区的产业结构也调整。林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产业,并出现了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在这一时期,国有林区的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规模呈现扩大化态势,可以说是林业经济发展中最有潜力的时期。成熟期则表现为林业资源开发的繁荣鼎盛期,在这一时期,木材砍伐量加大,但因为对资源开发的程度过高,资源大大减少,成本逐渐加大,林业资源慢慢进入衰退期。衰退期的林业资源不仅在树种上有所减少,在产业结构优势上也有所减退。其发展迅猛的势头出现急转直下,作为林区产业的主导项目木材生产也受到较大影响。受森林产业影响较大的工业产业也出现了发展减缓的态势。林区资源波及到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
(二)国有林区的发展需要跟进我国林业产业政策,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一直以来,我国对森林工业企业的发展定位不太明确,对森林经济的价值取向缺乏更多认识。国有林区的发展从初始经营制定的目标就存在一定误差,认为木料生产加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建设,忽略了其对资源和生态的有效保护作用。长期而恶性的砍伐,造成资源大幅减少,森工产业效益大幅下滑,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状态。因此,1999年,我国针对森林产业政策进行了初步调整,确立了保护森林而逐步转型。紧跟我国林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步伐,已经是迫在眉睫的大事。
(三)我国国有林区的现代化生态建设必须依靠产业转型来实现
守旧的林业发展期,造成在经营思路上的不开阔。我国国有森林工业企业对于木材砍伐的过度要求,导致资源匮乏,效益降低。很多企业没有珍惜手里的饭碗,出现无树可伐的状态。而现代的林业发展期,运用新的经营发展思路,将林业资源作为与矿产、水电等相联系的资源种类,也作为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可以有效实现多种行业齐头并进经营,全面共同发展的新思路。为此,传统林业的发展已经跟不上现代产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实现提升林区的空间发展,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营造国有林区的发展氛围,有效实现林区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有林区产业转型的现状分析
(一)产业结构发展存在弊端
在计划经济时代,、大生产的环境,也造就了国有林区的大规模兴建。对林业的过度砍伐和扩张,造成林区对于树木的过度依赖。产业结构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弊端。作林,平衡生态这一发展战略。国有林区的发展方向也应随产业政策调整的要求
为主体产业的林业开采,其生产总值竟然占林区国有经济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单一的生产格局造成林业资源发展的滞后状态。另外木料加工依赖于砍伐业,这种粗放经营的格局造成产业链发展的不均衡。产业之间的相关性过高,依附性过强,使得林业发展对资源形成了强大的依赖。造成蝴蝶效应明显,但是这种效应对森林资源发展建设带来的是反作用力。即使通过大力度的产业结构调整,也因衰退期历时过长而效果不明显。
(二)地区位置偏远
林业发展依赖于地区森林资源,但这些地区多数处于我国比较偏远的山区,有些地区较为贫困。从基础设备建设成本来看,比成熟地区高出许多倍。另外很多森工企业多数坐落在山脚下,无法做出有效的规划建设。区位所处位置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情形,造成很难从外部吸引到有效的资金投入。
(三)人才资源极度匮乏
我国国有林区的资源转型对人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目前的状态是,企业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国有和集体企业,所以林区的职工身份也多以企事业编制为主。职工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较重,就业观念停留在计划经济的陈旧观念中。缺乏自主和竞争意识。专业人才极度缺乏,整体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不高,缺少管理型和综合型人才。因为固有的经营发展模式和观念,很难从外部引进到专业人才,而本地人才却大量流出,产业转型的人力资本出现严重困难。
三、解决对策
(一)加快发展林区产业城市化历程,减小地区差别
实现林区的转型升级,就要有效调整生产劳动力的从业人数,通过兴办其他行业来变革现有“以木为主”的行业发展状况。因此,笔者认为,以国有林区中心社区为目标,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一是通过建设城市,加快基础设施、交通、邮政通信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更好地吸引资金,借助外部资金实现产业转型。二是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加工业,并促进企业的适当集聚,从而实现林区专业化分工,企业间配套生产,公共设施的协作共用,达到产业升级的目的,同时可以吸引林区富余职工向中心地区聚集,实现劳动力转移。
(二)在产业转型中不断优化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
目前国有林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特点是“大产业,小产品”,今后林区产品、产业结构必须向“小产品,大产业”发展。转型的方向是:缩减木材生产,强化营林业,从林区实际出发,以多种资源为依托,重点发展林产工业和非木资源开发型产业,形成高效、合理、专业化经营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格局。这就要求提高产业和产品的适应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的生产要素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为此,一是优化重组林产工业龙头产业,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大力发展非林非木替代产业,加大力度培植龙头企业,尤其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林药保健品,使其逐步成为国有林区发展的支柱产业。
四、结语
国有林区的产业转型与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一样,其改革和转型之路势在必行。国有林区的产业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转型的过程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必须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从我国的实际国情出发,才能加快产业转型的速度,实现林业资源的优化配置。
(作者单位为黑龙江省牡丹江林区物资商务管理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洪银兴.中国市场化改革渐进式路径的一种解释[J].经济学家,2011(01).
[2] 王妹,邹毅实.森林生态效益价值会计核算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12 (12).
【关键词】林业生态建设;问题;解决方法
1、引言
森林是大自然的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林业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在调节人与自然和谐中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单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个必要方面,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有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地位。长期以来,人类的频繁活动与伐木使用,给自然生态带来了很大程度的伤害,我们国家近期来实施的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护、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修复和维护了现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但林业生态建设依然具有非常严酷的考验,因而,我们必须加快实行以追求生态环境最大平衡为目标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令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等多方面保持最佳状态,从而持续良性运行。
2、甘肃南部山区林业状况简述
2.1大致情况
甘肃南部属长江中上游、黄河中上游和青藏高原区域交汇地带。区域内,白龙江林区是全国九大重点林区之一。区域内林业生态建设单位,是国家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实施单位,也是长江与黄河中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和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屏障,更是甘肃这样一个地处内陆、干旱少林地区不可或缺的绿色宝贵资源。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国家一二类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濒危物种零星分布种类较多,是从事科研与保护获取生物基因的天然宝库。
2.2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2.2.1辖区内有效资源开发建设不完善。特别是江河水系小水电无序开发建设表现最为突出。大小水电站密罗其布,上一个电站的出水口就是下一个电站的进水口,河道要么是蓄水池、要么就是断流干枯;生态活水,一度成了暗流和人造水池。河水流动的天然净化功能大大减弱,江河流动生态动能一度被转换为电能,江河流动生态动能产生的蒸腾作用锐减,森林小气候环境遭到破坏,对护林防火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水生动植物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甚至遭到了灭顶之灾,导致生物多样性和种群多样性遭到破坏。2.2.2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与旱涝灾害频繁。山势陡峭,河川狭窄,地表径流加快,降水很快通过江河流失,极易集聚形成洪涝灾害。舟曲县2010年“8.08”特大泥石流自然灾害,14个社区村落的沿河房屋冲毁倒塌,泥石流阻断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1000多户家庭,无论平凡或富裕,无论幸福美满或矛盾门争,顷刻间荡然无存。旱涝灾害已成为制约地区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2.2.3发展和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区域内绝大多数市县为国家重点扶贫的贫困县,林业生态建设区域内的乡村贫困发生率至今依然高达41%,农林牧交错,生产、生活与生态建设保护矛盾较为突出。林木盗伐、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2016年迭部“2.02”森林大火就是因为偷砍林木人为引起的。加之我国粮食策略和土地策略整改之后,各种以开发建设为名目侵占林地的案例增多,一面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面是生态建设保护,人民参与林业生态建设的积极性降低,无疑会制约生态建设后劲。
3、林业生态建设对策
3.1用全新理念指导林业生态建设
3.1.1生态示范区(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原料林基地、生态公益林和经济林致富工程、山区综合开发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有机结合建立短、长期协同的发展大方向。3.1.2在生态合理性的基础上对涉及到林业方面的各类问题、重大策略以及大型项目必须认真调查和实地考察。以祁连山生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遭受掠夺式开发严重破坏问题引以为戒,对区域内开发建设进行重新评估审定。3.1.3在资源和环境可接受和可维护的范围之内进行原有资源的维护与合理使用,在增加经济总量的同时,不能单一依靠不断投入来实现经济增长,不能发生资源枯竭、生态系统遭破坏等现象。必须遵循自然生态规律,必须维护生态、经济、社会、文化几方面协同前进。靠山肯定是要吃山的,但是怎么吃,决定了能否吃得下去,能否吃得长久。
3.2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依法保护加强林业生态建设。充分发挥森林公、检、法专业执法队伍优势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作用,强化与地方政府各部门间的强强联合,开展林区治安综合治理,切实做好保护与开发、经济与生态、人文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3.3依托科学方法、齐头并进,提升林业生态建设效率。3.3.1大力宣传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满足森林生态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多方面展开节约能源,减低消耗,,加强碳汇工作力度,有效实施碳汇补偿机制。3.3.2资金筹措、政策扶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结合。强化政府职能,重点实施“四荒”(荒山、荒沟、荒丘、荒地)、“三滩”(江滩、河滩、湖滩)、“四旁”(村旁、路旁、水旁、地旁)、“两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绿化。3.3.3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探索以提高森林资源利用为目的的森林资源管理新模式。林业生态建设着重以提高林木保有量和森林碳汇总量为目标,彻底改变重造轻管、只造不管的现象。
作者:刘东汉 单位:甘肃省白龙江林业管理局
参考文献
[1]张国庆.论和谐发展与生态建设[J].安徽农业,2003(1):17~18.
[2]陈节江.简述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内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6):42~43.
关键词:特色校园;依据;构想;实施;成果;反思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22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49
桦甸市临江小学地处群峰竞秀的红石林区,是一所不断奋进中的企并学校。近几年来,新一任校领导班子,深虑远思,放眼学校的发展,转变观念,创新思维,积极寻求一条挖掘内涵,凸显优势,特色育人,和谐发展之路。
一、理念决定特色
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有着必然的联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办学理念决定办学特色。
临江小学办学理念是:“为和谐社会育人,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基。”
有了这样宏观的明确的办学理念,临江小学从实际出发,度量了自身的优势,以强化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切入点,打造农林文化校园,提升特色办学品位,确定了我校的特色主题是“构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
二、特色选择与定位
特色是文化,特色学校的主旨是文化育人。临江小学的特色主题确定为“构建特色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
(一)理论依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特色办学,给学生适合的教育,是今后发展教育的一个新的指导思想。
(二)现实依据
1.环境优势
临江小学地处林区,春华秋实,夏采冬藏,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认识自然,走入自然,体验农林生活的平台。
2.人文优势
临江小学的学生大多生活在周边的农村或林区,教师也有着一定的农林方面的知识,红石林业局的林产加工企业也是我们参观实践的基地。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把特色定位于创建农林文化校园。
三、特色的构建
(一)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文化育人。关注学生发展,创建农林文化校园,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推进学生在农林文化中,在综合实践中,对“森林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森林与环境发展的关系,森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森林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实现学生价值观层面的和谐与发展。
(二)总体目标
1.回归学校教育功能,使临江小学走向“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的发展轨道。
2.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五个发展。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交流方法与技巧的发展;信息收集处理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学习与自我管理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合作的方法与技巧的发展。
3.打造优秀特色教师队伍,实现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突破性提升。
四、特色的实施
(一)走进课堂
课堂教学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主阵地。
1.以综合实践课程与科学生活课程为龙头,以点带面,拉动农林文化特色建设,强化学生实践能力。我们开足开齐综合实践课,科学课,生活课,语言艺术课,让能力强,技术好,水平高的教师担任此教程。比如,在劳动课上,腌酸菜,腌鸡蛋,凉拌拼盘等,从食材的准备,到操刀主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全程实践,在师生的欢声笑语中,把林区相关的生活常识及山野菜的食用、药用价值,寓教于“吃”中。
2.学科整合,深化特色内涵。各学科教师立足特色教学的高度,充分挖掘本学科农林文化素材,调整教学思路,不失时机引导学生感受农林文化,实践文化特色。例如,四年级下册安排的综合学习活动“感受家乡”,可以组织学生去收集林业工人的故事,像感动中国绿色人物赵希海老人的事迹等都是感受家乡人文情怀的良好素材,从而使学生更进一步地了解林区,增强学生的自豪感,树立建设林区,发展林区的思想。
3.校本研发,丰满特色内容。为了充实我校的特色内容,我们加大了校本课程的研发。近几年来,我们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三套校本教材,一套是《可爱的家乡》,一套是《语言艺术》,第三套是《森艺表现》。
《可爱的家乡》是社会与科学学科教师主持编制的,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森林植被、矿产储量、人文情怀等方面,介绍了红石林区的整体风貌,为学校特色发展明确了方向,找准了切入点。
《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师主持编制的,分低中高三册,内容上力求语言艺术与经典国学有机结合,旨在训练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积累博大精深的国学文化,训练学生的语言技巧。
《森艺表现》是美术及综合实践教师主编的,分低中高三册,编写遵循“三化”原则:教材格式应标准化;教材内容应规范化;内容的密度要科学化。低年段编写内容以“粘、拼”为基本创作技能。如:用树叶、树皮、种子、木块等为原料,粘贴、拼接出简单的主题森艺作品。中年段编写内容以“剪、编”为基本创作技能。如:反映森区文化的剪纸、简单的柳编及秸秆编、简单的动植物标本制作等。高年段编写内容以“雕、刻、烙”为基本创作技能。如:根雕、主题烙画、拓画等。
(二)走进校园
1.静态景观,润物无声。走廊墙壁展示的刺绣,剪纸,照片都无声地散发着农林主题文化的气息。
2.参与活动,表达情感。每学期举行的少儿书画大赛,摄影大赛,双写大赛等,学生用他们的笔,书写可爱的家乡,用他们的画,彩绘美丽的自然,用他们纯净的眼睛与镜头定格感动的人或事。
3.亲自躬耕,收获体验。在教学楼东侧,创建了学生综合活动实践活动园区,种植了高梁、玉米、丝瓜等几十种农作物,从春耕到秋收,在实验教师指导下都是学生全程亲自劳作,把实践中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实践报告。
(三)走进家庭
家庭的实践也是建设农林文化特色拓展与延深。
1.鼓励学生观察鸡、鸭、鹅孵化过程和生长习性,记录有趣的故事写成作文。
2.在特殊的节日,比如母亲节、父亲节等,鼓励学生为父母亲手做一道小菜并讲解这道菜的合理配料及食用价值,把农林文化融入感恩教育。
(四)走进社会
1.参观鹿场。鹿场是林区农民发展第三产业的途径之一,学校组织学生参观鹿场,不仅让学生认识了梅花鹿,了解了梅花鹿的生长周期,而且通过与养鹿人的谈话,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新思路。
2.小记者团在行动。我校2007年成立了小记者团,孩子们赤足弯腰在稻田里体验农耕,在杨靖宇密营探访先烈的足迹,小记者们用文字书写了林区的自然情怀和人文情怀。
(五)走进森林
1.春游英雄密营。在杨靖宇密营处,学生除了采集一些简单的动植物标本外,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家乡的人文资源丰富,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沿革,体会了代代家乡人为森林的繁茂,家乡的繁荣留下的血汗。
2.秋采松江红叶。白山湖,红石湖是红石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秋天层林尽染,学生采集五彩斑斓的树叶做成各式标本,创作各种主题的树叶画,认识各种植物种子,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高。
五、特色反思与畅想
(一)初期成果
1.学校编写两本校本课程《可爱的家乡》《语言艺术》分获吉林市校本科研成果一、二等奖。《森艺表现》课程正在试运行中。
2.通过各方努力,构建农林文化特色学校的大框架已初现雏形。从教师的配备到课程研发到农林文化的氛围的营造都取得了良好的开端。
3.语言特色的阶段成果――大课间快板说唱已普及校园。有两位教师的科研主题研究课获得优质奖。
4.三年来学生书法竞赛,摄影大赛,双写竞赛获奖人数达200多人次。
5.两年来教师发表关于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方面论文获奖人数达20多人次。
(二)完善与提高
1.还需加强特色教师专业化的培训以更规范更科学指导学生进行特色主题活动。
2.夯实并拓展学生活动基地建设。比如与东兴苗圃联谊成为学生新的实践基地。
3.实验室、标本室建设与管理,还应规范化、科学化、独特化。
4.努力创建学生木刻、根雕实践活动室,把特长的方法、技术层面升化为特色的文化、价值层面。
5.用三年时间筹建一个以农林文化为主题的生态微景观。
【论文关键词】: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现状;问题;建议;浙江平阳
公益林是指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体功能,依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划定,经批准公布并签有公益林保护协议的森林、林木。2004年,浙江省人民政府起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全省有200万hm2森林、林木得到财政补偿,补偿资金是国家用于因纳入生态公益林后,公益林经营者生产经营活动受到限制,权益受到一定损失,而给予适当补偿的专项资金。其中损失性补助资金,直接存入由县农村信用联社统一开户的农户个人账户。补偿资金的发放关系到生态公益林建设的成败和广大林农的切身利益[1-2]。2004年,平阳县开始区划界定重点生态公益林和地方生态公益林,共区划界定生态公益林面积为2.1万hm2。平阳县开始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的发放工作,虽然在资金发放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明确对象、规范程序,但在资金发放中也碰到了许多具体的问题。为了保证补偿资金顺利地发放、提高公益林建设成效,现就其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1平阳县生态公益林建设及补偿金发放现状
平阳县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全县土地总面积961.6 km2,辖17个建制镇、14个乡,总人口85.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120亿元,财政总收入10.91亿元。全县有林地面积4.93万hm2,森林覆盖率51.9%。现有公益林面积2.1万hm2,涉及16个乡镇和1个国有林场。其
2.4补偿标准偏低
虽然这几年平阳县木材砍伐量日益减少,但在部分山区乡镇,如顺溪镇、维新乡等,木材收入仍是当地部分留守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在列入生态公益林后,林农经营活动受到限制,收入减少。而据专家测算,按照目前的物价指数,与补偿林农的林地被划入公益林后带来的实际经济损失还有不少差距,部分林农嫌补偿金太少。
3建议
3.1提高认识,广泛宣传
进一步提高建设生态公益林工作的认识。采取标语、广播、电视、讲座等形式,广泛开展生态公益林区划分布、管护要求、环境道德、生态意识、生态保护知识及森林效能等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全县人民对林业生态主体地位的认识,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领导高度重视、部门协同工作、全民积极参与的社会氛围,为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3]。
3.2完善组织机构,设定专职管理人员
随着生态公益林规模逐渐扩大,补偿资金日益增多,有必要完善组织机构建设,在不增加编制前提下,抽调人员组成专职管理队伍,负责协调农财、林业、乡镇、林农、金融机构等各方面关系,保障补偿资金发放渠道畅通,并及时了解补偿资金发放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及时予以总结反映,以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4]。
3.3积极探索新的发放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公益林补偿资金是国家专项资金,其发放方式既要保证其安全性,同时考虑到其关联千家万户,因此又要考虑能使方便群众领取。南方林区公益林补偿金发放特点是对象多、金额少。因此,应探索新的发放方式,考虑在有现成信用社的乡镇直接开户,或存折卡丢失后直接送到乡镇级信用社,再由信用社统一送到总社进行补办,以此减少补办存折而带来的不便。
3.4提高扶持标准,处理好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的关系
随着经济发展,各地财政应加大扶持力度,提高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5]。生态公益林建设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因为在经济落后地区,连基本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人们不会也没有能力去改善生态环境。只有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对生活环境有更高的要求,才有能力和足够的资金去改善生活环境。平阳县被划入生态公益林区主要是沿海一面坡及西部经济比较落后的山区,这些地方的农民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主要靠山吃山,被划入生态公益林范围区后,生计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如果一味强调生态建设目标而忽视农民的生计需要,就难以调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和保护公益林的积极性。只有在生态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农民群众的利益,在改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收入来源,逐渐减低农民对木材的经济依赖性,引导开发笋竹、茶叶、高山蔬菜、花卉生产、开发绿色食品及生态旅游等山区非木材资源拓宽林农的增收渠道,以发展促保护,切实减轻公益林建设的保护压力,实现生态建设与农民增收的“双赢”,从而实现了山区农民由传统“靠山吃山”向“养山就业”的转变。
3.5扩大融资渠道
生态公益林建设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但目前只是国家通过财政拨款来扶持生态林的建设与保护,对于森林生态效益的保护起到积极的支持作用。然而,不能否认,如果把补偿基金的责任完全由国家财政来承担,那么森林资源生态补偿制度必然会因为国家不堪重负而流产。国家可通过立法形式,按照“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建立一种市场补偿机制,将生态补偿实施的范围扩展到企业以及直接受益者,特别是要让电站、水库、森林公园、旅游公司等生态产品的直接受益者承担补偿责任[6-7]。如最近福建省出台全省江河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方案,根据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量,分不同标准对上游地区生态公益林提供补偿,这是福建省在建立森林生态补偿基金后,探索新的融资渠道的重要举措。作为煤炭资源大省的山西,最近也出台了一系列“以煤养绿”的生态补偿政策,从煤的销售收入中提取0.15元/t育林基金进行生态补偿。因此,可以参照这些省的做法,进行新的资金筹措办法尝试
4参考文献
[1] 曹明德.对建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的思考[j].法学,2004(3):40-43.
[2] 卢朝升.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j].浙江林业,2002(10):4-6.
[3] 徐正春,王权典.我国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法律制度构造及实施机制创新——兼析广东省机关政策与立法实践[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8-42.
[4] 周正廷,,李东青,等.丽水市生态公益林建设之思考[j].华东森林经理,2006,20(2):19-22.
[5] 李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31(7):31-33,38.
关键词 数量化理论;森林立地类型;划分
中图分类号 S7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82-0184-01
在社会发展中,生态建设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林业的发展面临广阔的前景,随着我国退耕还林等一批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实施,如何做到适地适树、精确造林,最大限度地提高造林成活率是保证林业事业顺利发展的前提。林地是森林的载体,是林木生长的基础,立地条件与林木的生长发育息息相关,立地条件中地形地貌、土壤、气候、生物等因子与林木的生长发育联系密切。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生长潜力变现出来的差异很大,对相应的营林技术措施要求也不一样。所以对森林立地条件进行立地类型划分,是因地制宜和适地适树的重要手段,是森林可持续经营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现通过对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91个小班二类调查资料,运用数量化理论对侧柏适生立地条件进行研究,为景区防护林的人工营造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国营登封林场位于登封市西北部,居嵩山山脉南坡,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4'-113°57',北纬34°26'—34°33'。该地区属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4.2℃,降雨量为563毫米。境内土壤自下而上分布着褐土,棕壤两种类型。在山上部属于棕壤类型,植被覆盖度大(80%左右),坡度较缓。部分中高山坡度大,冲刷严重,植被覆盖度小(5%左右),属于岩石地带。林区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以华北植物区系成分为主,兼有华中、华东,西北、西南等区系成分。
2 资料收集
基本资料有以往登封市二类森林调查资料,对某些小班中指标不全的现场进行取样,重新进行测量。并考虑到用于分类的因子应具有稳定、直观,易测定、好掌握的特点,选取与立地类型关系紧密的,有代表性的指标,包括海拔,坡度、坡度级、坡位、坡向、土壤名称、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壤质地、砾石含量、林分年龄,林分优势高等。用常规方法调查上述指标。
3 方法与结果
3.1 立地条件因子的选择
影响林木生长的因子有很多,对分类因子应当具有稳定、直观,易测定、好掌握的特点。土层厚度直接影响林地土壤养分和林木根系的生长;坡度、坡向对林木的水肥条件和土壤结构结构影响较大,初次之外对日照、气温、降水量和土壤性质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海拔对森林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显著。可见,土层厚度、坡度、坡向、海拔对林木环境生长具有很深的影响。初次之外土壤名称林分年龄,林分优势高是林木对环境因子的表现。用常规方法调查上述指标。
3.2 eij型数量化方法模型介绍
eij数量化方法是根据林知己夫的数量化理论Ⅳ,对多指标样品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这些指标可以是数值,也可以是数量化后的定性指标。数量化理论首先对各样品(或变量)之间定义一种亲近度,然后依据林知己夫准则对每一个样品赋予二维值,并在赋值平面上点图,将位置相近者归为一类。
亲近度是设有n个样品每一个样品有m个指标,其原始数据矩阵为:
X1×m={x11,x12,x13……,x1m}
X2×m={x21,x22,x23……,x2m
…………………………
Xi×m={xi1,xi2,xi3……,xim}
…………………………
Xn×m={xn1,xn2,xn3……,xnm}
对于第i个样品和第j个样品之间的亲近度,eij型数量化方法有相似系数、绝对距离的倒数、马氏距离的倒数等定义或将定性指标数量化后计算亲近度。
3.3 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
根据数量化理论Ⅳ,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立地类型大致划分为6类。表1为登封林场少林寺林区91个小班具体划分结果:
4 结论与讨论
运用数量化理论Ⅳ,对森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简洁明了地评价了立地条件,对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可以比较好的反映出实际状况,可以对林场的森林经营和营林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综合根据二类森林资源调查材料所提取研究因子,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各因子对森林立地类型划分结果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马天晓.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森林立地与评价[J].河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07.
关键词:森林资源;管理;林业
中图分类号:F3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森林资源概述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过度的幵采以及不合理的利用方式都在不断削弱自然资源基础,不但缩短了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寿命,还影响了可再生资源的更新速度,结果就是将自然资源变成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纵观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制约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更为有效的保护与管理自然资源,并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前提。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森林资源有着重要的地位,是生态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同时森林资源起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充足原材料的作用,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传统的林业资源经营和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将工作重点集中到木材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上,而很少忽视森林资源中其他价值,这就造成整个森林资源中出现明显的管理不平衡缺陷,给森林资源发展带来影响。现代社会发展中,林业工作人员基于森林资源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就林业生产经营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工作将实现资源新价值作为主要的工作重点,进而采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来进行森林资源管理。
2 我国目前森林资源管理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中,其管理主要对象为林地、野生动物、林业环境以及林木材料。而在现阶段管理工作中,通常都是以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和体制为主,优化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和提高管理工作水平,结合现代化科学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现阶段林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 森林资源经营范围发生变化而产生新的管理问题
过去传统意义上的森林管理资源是围绕树木生产经营为中心展开的林业管理工作。这种管理工作是围绕树木这一核心进行林业资源面积、树木生长情况和森林资源的采伐现状进行调查,并作出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近年来,随着人类对林业资源认识的不断提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也由传统的管理模式朝着现代化、多元化管理模式转变。森林资源管理工作随着目标的不断丰富和拓展,其传统的专注于林业生产的管理体系逐步朝着森林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发展,生态建设也逐渐成为森林资源管理的核心工作。伴随着近年来各种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不断更新和推进,森林资源经营对象也出现了新的改变,其由传统的人工存林和用材林的经营范围不断扩大,拓展到目前天然林的领域当中,同时由于森林资源繁衍出的各种生物质能源和生物材料的广泛采用,森林管理工作也逐步囊括了这些方面,将这些管理工作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的出现与产生给企业经营发展带来了新的难题,同时其与传统经营管理策略存在的不同方式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与经营。在近年来社会发展中,无论是森林经营管理工作对象、目的以及调查结果和方法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并且森林管理经营工作也充分体现了我国森林资源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要求。
2.2 林权变动带来新要求
在目前的林业生产经营工作中,以科学化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深入分析森林资源的管理现状和形式,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基础进行深入总结和研究,进而制定出新的林业资源管理工作模式。
3 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取得较好的成绩
近年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工作中能够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强化管理体制。在森林资源管理中强调服务至上,在工作中积极努力,不断进取,同时要培训员工的基础知识和创新管理理念,这种做法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应用较为明显。
3.1 森林管理体制完善逐步完善
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中,我国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其主要是围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做好了相应的准备工作,同时对其相关配套任务提出了完善的思考理论。通过多年的林业改革和创新,其逐步实现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利、利有其责的林业管理体制,这种管理措施和方法的广泛应用为林业生产发展提供了改革动力,极大的解放了林业生产能力,提高了林业管理技术水准。就目前我国社会生产技术发展中,林业管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得到了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得到了农民群众的全面配合。这就为林业管理体制和技术的完善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依据。
3.2 林地林权保护更加规范有序
在过去的社会发展中,由于林业破坏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十分严重,在现代化科学技术下,实现合理有效的科学技术管理是目前工作人员探究的重点,也是林业企业发展的主要前提。在林业发展中能够,既要保证现代化林业建设覆盖率目标,同时还要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能源需求。通过过去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得出,在目前的社会发展中,林业征地目标基本编制明确,林地保护利用逐步规范,同时对于林业生产技术管理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与优化。
3.3 森林资源监督执法能力明显提高
一是森林资源监督作用得到有效发挥。经过多年实践,我国森林资源监督工作逐步形成了联席会议、监督通报、案件督办、跟踪检查等一系列制度,为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各监督机构还聘任了基层森林资源监督工作联络员,充实和完善了监督体系,使森林资源监督的整体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二是森林资源管理队伍素质得到切实加强。
4 正确把握我国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原则
推进现代林业建设和林权制度改革对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林权制度改革是推进现代林业建设的重大举措,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激活各类林业生产要素,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
4.1 高质量地完成林业发展区划、矿区植被恢复规划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这三项工作都是国家林业局党组确定的重点工作。
4.2 认真组织实施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及林地保护管理的相关政策。一是要做好征占用林地定额的分解落实工作。二是要抓紧出台征占用林地专家评审办法,今后原则上对征占用自然保护区、重点公益林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区位重要的林地,都要经过专家评审,各地也要抓紧建立省级评审专家库,出台相关办法。三是要尽快建立征占用林地预审制度。
结束语
森林资源是林业生产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状况是衡量林业工作成效最重要的标准。森林在发展过程中因受人为经营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森林资源始终处于消长动态变化之中,因此,必需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管理与监督,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
[1]徐永飞.国有林区森林资源管理法律制度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
[2]张美华.中国林业管理体制研究.西南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05,01:
[3]邢红.中国国有林区管理制度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6,05,01:
[4]李红勋.西部大幵发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制研究.北京林业大学博士论文,2002,05,01:
关键词:培训;木材检验;质量;基础
将木材检验工作做好是确保木材质量的基础与前提,它涉及到森工企业品牌树立、实现效益以及发展。所以,应当从确保质量方面着手,不断增加投入检验工作的力度,抓紧培训木材检验工作者的业务水平,探索新的木材检验的手段与方法,这样才能够将木材检验工作切实地做好,木材的质量在真正意义上有所保证。
一、使工作有针对性,强化设计伐区量材
设计原条量材在木材加工企业当中是合理造材的首要工序。伐区的原条造材是伐倒木在经过打枝以后就地造材。山场的造材条件和造材环境都不是很好,如果设计的量材不合理,不仅会引发原木质量下降、降等降径、坏材带好材、长材短造、优材劣造的后果,同时也会使得森林资源浪费掉,严重影响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售价。对量材设计造成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量材设计的质量,还有一个是资源的质量。资源在伐区批拨以后使固定不变的,决定产值高低和出材率的核心因素就是量材设计。因为林木属于天然的资源,每个树种的缺陷都较为繁杂,因此在设计量材的时候必须将各个树种的原木材积、木材价格、降等程度以及缺陷规律等掌握牢靠,然后将这些技术融合到一起;所有的伐倒木都应当细致精心的进行多种方案的量材优化设计,并从这当中选出最高售价的方案合理进行造材。造材的时候应当防止发生“三伤”、劈裂以及打拌子的状况。想要使这一工作能够更有成效,可以在办培训班的时候成立造材指导小组或指导站,选择责任心强的、专职的量材员去山上进行指导,同时进行巡回检查,将合理造材的关口把严,大幅度提升产品的优质材比重、出材率以及合格率。
二、增强培训教育的力度,造就一支专业的木材检验队伍
应当以行政管理工作任务为中心,对“党建带妇建、党建带工建、党建带团建”的创新活动进行深入开展,在职工的队伍当中实行以“标杆型、奉献型、创新型、学习型”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活动,在党员队伍当中可以开展以“群众口碑好、表率作用好、工作业绩好、政治素质好”作为主要内容的争创活动,在进行具体的工作时候可以使不同群体都能够找到自身的标准定位与价值取向,同时,党支部还可以对所有的员工进行一次集中的系统培训,对实践操作、锯材检验、原木的标准、原木检验以及原木缺陷等有关专业知识进行重点的学习,不断增强木材检验工作者队伍的建设水平。对于工作作风方面的问题,可以依照本单位的实际状况,准军事化的管理引入进来,规定所有检验工作者的手机要保持24小时开机,确保接到通知能够立马到岗。同时,还应当加强纪律作风的建设,每过一段时间就对稽查员、小队长等相关的工作者进行廉政教育、宗旨、政策、思想等方面的学习,适时地对其进行“不让家庭为我工作担心,不让国有资产从我的手中流失,不让违纪的问题发生在我身上”的职业道德教育,确保在进行木材检验的时候不会产生检验员违纪违规的状况。
三、加强对队伍的管理,提高木材检验整体的管理水平
应当从强化管理林区开始做起,对产品质量管理全面地加强,把好木材入库这一关口。在实际的工作当中,对于企业的标准应当严格执行,缴库时必须做到检验规范、径级准确、描号清晰、材种分明。检验工作者对于原木径级差异一定要依据规格来描号,达到不定时检查、稽查股定时,如今检验工作者要进行多次复尺已经是木材检验工作当中的明文规定了;在原木的出库、销售、装车这一关键的环节上,所有的检验工作者都必须做到公正、尽责以及细心,严格为企业负责、把关,尽量做到不产生少算多装的失职状况,同时要热心、尽力的从客户的角度出发,坚决杜绝发生坑害客户、以次充好的恶劣问题。因此木材检验工作者不管是汽运地拨亦或是铁路装车,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将装车野账上交,同时还应当随时对描号的原木进行复尺,使《“四签名”制度》等各种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为了严格进行管理,内部稽查股应当做到每天熟悉林头,深入林区,随时随地对检验员的日常工作进行督促检查,一旦发现属于个性问题必须当场进行整改并给予处罚,如果属于是共性的问题应当立即开会进行分析、解决研究并且及时的通知到全部林区检验员。对于稽查人员适时检查、小队长跟班作业、主管队长靠前指挥等有效机制要应当进行进一步地深化,使木材销售的复合环节能够不断的得以强化并规范,尽最大的可能将所有滴漏跑冒的现象堵塞,千方百计地控制住木材流失的状况。
四、结语
根据上面的阐述,木材检验工作所涉及到的环节非常的多,那么必须做到从各个层面入手,多管齐下,才有可能将木材检验工作做好。应当促使木材检验人员的意识不断地得到提升,增强木材检验工作者的质量意识,使检验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得到不断地提升。管理部门以及检验部门应当从完善法规法律的角度出发,从不断完善与健全相应的检验法规法律方面入手,使检验工作的法制化、程序化、正规化拥有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江泽慧;陈绪和;叶克林;傅峰.世界木材利用发展态势[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1 木材及生物质资源高效增值利用与木材安全论文集[C].2009年
[2]吴成智.论大兴安岭林区贮木场的技术改造[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1990年03期
[3]刘洪烈;陈銮发.利用线性规划确定贮木场最佳产品结构[J].技术经济.1987年01期
[4]张彦春;鞠政新;任秀春.试议木材检验中造材后的量材改锯问题[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关键词 林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8-0144-01
从国内发展形势看,我国自然生态环境状态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境,生态文明建设仍需要加大力度,而林业建设作为自然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自然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就目前来看,国内传统的林业生产技术仍占据着主要地位,这给林业技术的推广带来了很大不便。另外,在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也存在着较多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林业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林业技术推广工作对于推进我国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林业推广政策体系不完善
目前,国内林业技术推广政策还不完善,主要是林业部门对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够重视,相关的林业制度政策制定较缓慢,造成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不能有效开展;相关基层林业服务部门缺乏专职技术人员,导致技术推广部门不能发挥应有的技术保障作用;林业院校与林业部门不能加强合作,新技术更新较慢,不能形成技术完备的推广网络和体系[1]。
1.2 技术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科研工作缓慢
现有的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缺乏必要的技能培训,技术信息知识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人员福利与职称评定不是注重科研成果的大范围推广,而是偏重于推广人员的论文数量、成果等级等,挫败了技术推广人员的积极性,造成推广人员工作热情不高、工作流于形式;林业科研工作支撑力量薄弱,科研成果转化周期长,缺少关键技术研发,造成林业科研成果储备不足,科研工作缓慢。
1.3 林农文化素质低
虽然我国教育改革成果明显,但在林业生产地区林农受教育状况仍然不足,受教育程度低下。林区教学条件恶劣,教育相对落后,林农的专业水平和文化素质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接受能力不足,因此很难将林业先进技术广泛推广;林区经济条件落后,林农经济收入低,基层林区建设投入力量薄弱,这也给林业技术推广带来严重困难[2]。
1.4 资金投入不足
很多地区,林业技术推广部门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造成技术设备落后,缺乏基础设施建设及必要的交通工具和办公设备,依然沿用传统工作方式和手段;基层技术推广缺乏专项经费,阻碍了推广人员和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1.5 缺乏先进技术,科研成果不易形成
一些林业科研技术成果质量较低,不能满足林业生产需求,或者推广成本高,经济上难以实现;林业技术基层体制不健全,导致科研与生产严重脱节,科研成果难以转化成实际的技术成果,而林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也难以解决;林业生长周期过长,造成优良树木品种的选育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耗费大量财力、人力。
2 加强林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
要由有关林业领导部门领导,建立由上至下的林业技术推广体系。将基层工作实绩纳入技术推广人员职称考核和工资待遇,提倡技术人员基层服务。在进行林业成果考核时,要对绿化面积、植苗数量、造林的成活率、日常养护等进行综合考核,确保林业生产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要加强各级林业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做好信息沟通,切实有效提高林业技术推广效率[3]。
2.2 加强推广人员技术培训,提高综合素质
基层技术推广人员是林业技术推广的关键部分。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讲座并进行实地演示,及时做好技术人员信息补充,同时扩大林业科技下乡规模,加强技术人员与林区农民的知识衔接。积极联系当地林业院校,适时做好林业技术支持。适当开展并鼓励林农接受基础教育,并加强林农专业技术训练,提高其接受新知识、新观念的能力。
2.3 加大林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
为保障林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林业技术推广投入体制。建立专项基金用于林业技术研发,增加林业技术推广资金投入,开展从政府部门至技术推广基层部门完善的资金保障渠道,积极拓展社会基金注入,筹集林业技术推广专项专用基金[4]。加强对林业技术推广资金监管,严惩私自挪用或截留的行为,保障技术推广顺利开展。
2.4 优化林业产业结构
必须开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发展市场化、经济化,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优质林业产业结构应该包括:市场导向型的新型林业农业,积极拓展市场需求,开发经济林、优质林,满足社会建设需要;形成林业产品深加工的林业工业模式,研发新技术,促进林业产品加工工艺更新,引导林业产品面向深加工、高层次的方向发展;在林业生态效益开发拓展的基础上发展新的经济效益,多思路推广山区产品,促进林业产业多模式协作发展。
3 结语
林业技术的推广不仅是林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林业科技成果实际应用于林业生产的重要纽带。面对林业技术推广中出现的技术推广体系不完善、技术推广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等诸多问题,要尽快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体系,不断地加强林业基层推广人员技术培训,开展多渠道、多层次的林业技术推广投入体制,不断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从而使我国林业技术推广工作稳定有序进行,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林业科技化、现代化发展,创造巨大的效益。
4 参考文献
[1] 林尤奋,陈杰,张晓凡.林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以岛东林场林业技术推广为视角[J].热带林业,2012,37(2):13-14.
[2] 郑春艳,阎立波.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林业科技管理,2011(1):52-53.
[3] 赵爱群,胡义应.抓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为全省高效林业建设服务[J].湖南林业,199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