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创新意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竟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学习原电池知识后,可布置一个课外作业:利用生活中的某些物品自制简易原电池。又如学习乙炔的实验室制法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乙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和特点,自己设计一套制取乙炔的实验装置,这套装置可以参考教材的设计,但不能与教材完全相同。学生完成后,再组织学生一起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对好的方案特别是有创新的方案,进行表扬和奖励。鼓励学生创新,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和主动性。
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置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
四、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创新活动的基础是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的开展状况深刻地左右着创新活动。为此在工作中必须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开展科技活动。没有条件必须创造条件。从课外兴趣小组开始,建立初步的创新活动的基础。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想方设法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比如:可以先让学生完成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再结合课本,适当补充学习一些课外知识,拓宽知识面,进行一些趣味性而有意义的实验;并引导学生撰写科技小论文。充分展示学生的创新才华。
数学是人们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的一门学科。数学教学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应试教育课堂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满堂灌”,它扼杀了学生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新潜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得呆,很少看到教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使得创新意识的培养一直都没有提到重要的位置。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发展,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从兴趣入手,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引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想方设法点燃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问题要充分体现趣味性,用数学特有的魅力来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状况和年龄特点,在教学《比较分数大小》这一内容时,上课伊始,便问学生想不想听故事,学生反映热烈,兴趣盎然,和着优美的乐曲,配上明丽的幻灯,我娓娓动听地讲起了自编的故事:漂亮善良的白雪公主生日了,七个小矮人专门做了一个大蛋糕为白雪公主庆祝生日。生日PATY开始了,七个小矮人乐开了,老二说:“我要吃蛋糕的。”老三得意地说:“老二,你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老七神气地说:“哎!你们吃得太少了,我要吃蛋糕的。”就这样他们你一句我一句地嚷个不停,都在为谁吃得最多争论不休,最后只好请教聪明的白雪公主,公主温柔地说:“是老二吃得最多。”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白雪公主的话是对还是错呢?课堂顿时哗然,学生情趣盎然,他们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中去,纷纷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挖掘教材蕴含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地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意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探索、常有创新,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教师不仅是学生心灵奥秘的探索者,还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辛勤开发者,教师的灵感是激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增强主体意识,才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渗透到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去。在教学中,教师应吃透教材,找准知识的生长点,善于挖掘教材所蕴藏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表现。我在教学“将一个四根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谁的面积大”这道题时,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动手实践,得出了“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长方形的大。”这一规律,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来:周长不变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到底什么图形的面积最大呢?我让学生课后自己去实践证明,有些学生竟然自觉地自学了圆的内容,延伸了所学的相关的知识,将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正方形、平形四边形、圆”的面积进行对比,得出了圆的面积最大,有效地唤起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在语言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在物理方面的认知虽然还处于基础水平,但是对于教师的实验演示他们很感兴趣,正因为一知半解才会更有好奇心继续研究物理知识。教师应适当地将一些演示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学生不同能力的目标。探索性的实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的欲望。学生在探究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将动手和动脑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合适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渗透在物理实验中,教师应当让学生对各种实验的基本环节都进行观察和处理,并对实验过程进行相应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并将探究的实验内容和创新能力很好地联系在一起。
二、教师首先要注重观念的转变,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要让学生具备创新意识,教师本身必须转变观念,注重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对整个实验课堂教学起主导作用。教师不可能像百科全书一样储存各种各样的知识,但无论物理教师的资质如何,都必须对物理教学有自己的教学思想,必须在自己的教学领域有独特的见解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角色意识,不要照本宣科,单调地传授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进行判断。综上所述,教师应当有创新教学教育制度的意识,必须转变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地进行物理实验,只是为了达到书本上的要求,以完成任务的思想完成实验教学,那么这种教学是没有任何效果的,特别要注意,有些教师会单方面地传授知识并不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如果简单地将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那么就无法在实验教学中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数据整理分析能力
很多学生只是抱着“好玩”的思想学习的,很多时候做完了实验就懒得进行实验整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还应该在实验后的整理过程中。很多学生认为,只要学会实验操作就可以,根本不会重视实验的结果,所以数据会有很大的误差。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当硬性地要求学生进行数据规整,让学生学会处理不同的实验数据和误差的分析,并作出相关的实验效果图。通过整理和归纳的过程,最终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实验操作的重要性,整理数据的过程也能让学生再一次对实验内容作出思考,创新意识不仅能在实验过程中初步形成,在整理数据之后还能进一步强化创新意识。
四、结语
要害词:目的要领头脑创新
夸大门生参与学习是今世教学观念的紧张标志。小学数学教学中,门生使用是一个非常紧张的内容。使用活动不光是儿童获取知识的紧张途径,是形象头脑的依附,而且使用自己也是一种本事。增强使用引导,有利于促进门生参与知识的形成历程,有利于引发门生的学习自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作育门生的头脑本事和创新本事。现就增强使用活动,作育门生的创新本事,谈几点菲薄的看法。
一、明确使用目的,制止随意性和盲目性。
使用只是一个历程,它只起桥梁作用。门生使用的紧张目的是使门生感性相识积累、形象头脑富厚,从而前进理性相识与抽象头脑本事。以是使用时,要让门生明确为什么使用,议决使用管理什么题目,目的是什么等,不要为使用而使用。如教学除法开端相识时,有两次分桃的使用活动;第一次把6个桃匀称分在3个盘里,求每盘分几个;第二次是有6个桃,每2个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先后两次的分桃活动的目的差异。第一次是让门生开端相识“匀称分”除法,第二次是让门生进一步了扫除法“求一个数里包罗几个另一数。”差异的目的,应有差异的学具,确定差异的使用要领。第一种分法,准备6个桃、3个盘子,先每盘放一个桃后,在每盘各放一个。6个桃分完后,着末数每个盘子了桃的个数,等式6÷3=2。第二种分法,准备6个桃子,需的盘子数不知道,要多准备几个盘。先两个两个地放,每个盘里放两个,直到放完为止。着末数盘子个数。算式6÷2=3。这样有目的、有筹划、科学地部署门生使用,使门生在使用中自己觉得、自己领会、自己思考,能极大限度地让门生自己去明确掌握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历程中,到达知识内化。
“好奇”“好动”“好玩”是少年儿童的天性,自律性差是共性。要是门生使用时不细致检查调控,就会有门生使用分歧要求,各自进行,使用就达不到目的,同时还会由于门生细致力疏散影响教学效果,也倒霉于门生良勤学习风俗的养成。因此,在引导门生使用时,西席对使用历程要实时检查调控,以制止使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二、增强使用引导,教给门生学习要领。
布鲁纳以为:不履历真正得到知识的历程而单纯继承的知识是不能成为生动知识的。这就夸大了门生不是装知识的“容器”,要门生真正明确地获取知识不应是被动的,应让门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再创”历程。因此,在教学中,不光要让门生参与知识的学习历程,引导门生将知识在自己头脑中加工,酿成自己的头脑产物,更紧张的是授之以渔,教给门生学习的要领。门生使用能增强门生感知,促进头脑生长,准确的使用有利于作育门生头脑的准确性,清楚性和有序性。因此,必须增强门生使用引导,以前进门生使用的正确性。教学中,西席不光要全心计划门生使用活动,还要珍视使用要领和使用历程的引导。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应先引导门生思考。然后引导门生把平行四边形纸片怎么剪?沿什么剪?怎么拼?怎样由拼成的图形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盘算要领。对低年岁门生使用更要增强历程引导和个体引导。偶然还须要带门生一步一阵势举行使用,才气使门生使用做到准确、有序。比喻:“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是加法意义的另一体现,门生很难明确两数比的相差关连及为什么用加法算的原理,在教学中可以接纳以下步骤,让门生摆摆、画画、比比:(1)、第一行摆3朵花,第二行与第一行同样多;(2)、第一行摆8颗纽扣,第二行比第一行多摆2颗,第二行摆几颗?怎么摆?(3)、第一行画4个,第二行比第一行多画2个,第二行画几个?怎么画?(4)、左手拿5根小棒,右手比左手多拿3根,右手拿几根?怎么想?(5)、贴红花4朵,黄花比红花多5朵(挡住同样多部门),黄花几多朵?怎么想?议决以上几步使用,门生直接感知巨细数之间的这一数目关连,就为解答这类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种使用学习,经过门生亲身视察、阐发、探求得到知识,能渐渐地使门生得到学习要领。
三、使用要与头脑语言相团结。
儿童的头脑处于具体形象水平,他们还不能故意识地构造自己的头脑活动,并凭据头脑历程的要求去阐发、综合、比力,这就限定了门生的相识活动。而门生使用是为了完成具体形象头脑到抽象逻辑头脑的过渡。为此,教学中要把门生使用与训练门生头脑有机团结起来,让门生在使用中头脑,在头脑中动手,给门生一个头脑空间。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相识”时,先让门生拿出红围巾,小彩旗,摸摸、看看,比力得出这些物品虽然组成的质料差异,但形状都是三角形,门生对三角形的看法有一个形象感知。再启发门生讨论一样平常生存现实说出哪些工具外形是三角形。着末,让门生画出并讨论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语言是头脑的载体,门生在使用时动了手,动了脑,就应让门生在此基础上表述使用历程和效果,让门生动口。让门生说使用历程和效果。这样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头脑生长。如教学“圆面积盘算要领”时,先让门生自主使用,然后重点引导门生表述使用历程:(1)、把圆匀称分成两个半圆;(2)再把每个半圆匀称分成16份,用铰剪沿着半径剪开,着末把两个半圆合拼成一个类似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类似长方形的长等于周长的一半(==∏r),宽等于圆的半径,面积=长×宽=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以是圆的面积等于圆周率乘以半径的平方。这样把使用、头脑有机团结起来,既能议决动手使用得到感性知识和效果,也能议决表述使用历程,训练表达本事与头脑本事。
当前,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对科研管理创新提出了高层次要求。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必然需求,作为知识、技术密集的医疗卫生事业,科研管理创新作为知识创新的一种形态,面对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脑科学的研究,以及医药高新技术突飞猛进,都预示着医学研究正在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
1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的需要
科学研究活动最根本的目标是不断创造出推动社会发展的新成果,而创新精神是科学进步的首要因素,活的灵魂。
1.1科研管理创新为医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医学科研活动需要具备富有创新能力的科研人员、获取科技信息的途径与手段、完成科研活动的实验条件、以及广泛的学术交流渠道与机会等外部环境。通过新的科技政策法规、协调管理机制、科研运作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活动,使科学研究的外部环境符合知识创新的要求,为医学科研提供有利的客观条件。
1.2科研管理创新已渗透到医学科研的各个领域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创新的管理机制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基因组计划”、“人类蛋白组计划”等一系列富有创新精神的医学科研战略规划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研管理创新已成为实现新知识、新技术的助推器。
1.3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方式变革的需求
医学科研领域研究的对象大都具有多学科性,如生物信息学、生命科学、纳米医学、计算生物学等。组织多学科联合攻关是科学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形式,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够产生出富有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性研究成果。医学科研方式的变革特点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必须随之变革,打破旧的管理模式,建立新的医学科研管理运行机制。
1.4科研管理创新是医学科研主体素质提升的需要
知识创新造就了一批高素质的医学科研人员,面对医学管理的高素质对象,医学科研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发展,以满足管理对象对高质量管理的要求。可以从政策、法规上加强对科研管理的新引导,建立科研管理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营造有利于医学科研创新的文化氛围和硬件要求。
2科研管理人员是实现医学科研管理体系创新的主体
2.1科研管理者的综合素质
医学科研管理是医学和管理学的交叉学科,科研管理人员不但要具备医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现代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把科研管理从服务性、事务性工作,拓展到指导学科发展的高度[1]。科研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理论修养,熟悉并掌握国家整体科技规划,为确定学科发展方向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还应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超前的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超强的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才能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2科研管理者的创新意识
医学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造性思维和实现管理创新的前提条件。创新意识在医学科研管理创新行为构成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它决定了医学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性成果质量的高低。创新意识为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实施奠定基础。
2.3科研管理者的创新能力
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是产生管理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合理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涵盖对新事物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系统分析能力、对科研活动基本规律的把握能力、对各学科发展前沿的信息收集分析能力、对科研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能力、对课题攻关研究的组织协调能力等。
3科研管理创新的思路
3.1构建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平台
科技政策在科技活动中起着导向作用,同时也起着保证、协调和激励作用。在构建科技政策平台中,要注入创新的理念,以实现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为目的,通过体制改革、制度创新、优化创新环境,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的能力。医院要发展,必须首先建立能够促进科技创新的科技政策平台[2]。围绕科技创新,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天津医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管理规定》、《天津医院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天津医院专利项目管理办法》、《科研成果转让的奖励办法》、《天津医院科技工作奖励暂行管理办法》等。制度的建立不仅保证了医院良好的科研秩序,而且也使科研计划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2“以人为本”激发科技人员的内在创造力
“以人为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全新管理理念,就是把人才看做第一资源,把人才管理作为第一要务[3]。首先,要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精干高效、富有活力的科研队伍,要重视科研队伍的整体建设,一流的创新目标只有靠一流的创新队伍才能实现。其次,要满足科研人员的个体需求,各项管理制度和措施都要顺应人性,尊重每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关注被管理者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情商对智商的支持和促进作用。在发展需求方面,为每个人提供开发潜能、激发创造力的条件,使每个人都能健康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一流的科技人才脱颖而出。
3.3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
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可以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要建立起重业绩、重贡献、向优秀科技人才倾斜、自主灵活的激励机制[4]。进一步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制度,扩大单项奖励范围,提高总体奖励力度,以鼓励创新人才科研发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
3.4加大科技投入,激发内在活力
为实现科研创新,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激发其内在活力。天津医院把年收入的1%做为医院的科技投入。主要用于:①院级课题的启动,每年招标立项8-10项;②高新技术的开展;③对局级以上的课题经费给与同等匹配;④科技奖励;⑤科技支撑条件的改善。由于加大了科技投入,科研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极大地激发了医务人员投身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3.5建立开放的科研交流与合作平台
加强与国内外医院、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科技项目为依托,共同申报高层次的纵向课题,共同承接大规模的横向课题,加强科技信息的交流,是提高科技人员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创新思路的基本途径。医院只有建立开放、诚信的科研合作平台,才能汇集科技人才,提高医院自身科研创新水平。每周5为天津医院的学术活动时间,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介绍骨科领域最新进展,及时捕捉最新动态,为科技人员搭建了信息交流平台。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短期专题研修,不断提高科技人员在国际舞台的科技竞争力[4]。超级秘书网
3.6重视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
科研管理的创新,必须围绕“人”来做,必须加强培养创新的科研人才。首先要挖掘创新人才,开发智力资源。在当前科学发展瞬息万变的情况下,要加强人才的培养,使人才具有创新观念,使其能力和素质得到进一步发挥,才能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在后备力量的选拔上要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注意开发科研人员的潜力。特别要充分发挥中青年科技人才的作用,把有才华、有作为的中青年科技骨干放到科研工作的关键位置,给他们提供创新空间,在实践中快速成长。其次,要关心创新人才,做好后勤保障。科研管理部门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在培育和升华创新人才主体精神,增强创新人才自主、自强、自立、自觉、自尊的独立意识和责任心的同时,尽可能做好科研人员的后勤保障工作,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他们创造一个和谐的科研环境,使创新人才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三要激励创新人才,建立素质档案。科研管理活动要围绕激发和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来展开。必须充分运用多元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建立起使每一个科研人员都能施展个人才能的激励机制,使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研活动中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赵醒村,段勇.医学科研管理中的创新解析[J].医学信息,2006,19(5):1010-1011.
[2]郭松,孙文广.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医院科研管理工作[J].中国医院管理,2007,27(9):68-69.
21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和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探究原科学家的实践活动过程,发现“新”现象,通过联想、判断、推理和综合分析,归纳出物质呈现如此现象的本质和规律,这就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为此,作为教师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指导观察方法,引发创新活力
观察是创造的眼睛,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基础。在实验教学中,首先重视培养学生爱观察的习惯。课内实验中,要使学生观察的注意力始终处在有意无意的状态中。在学生眼里化学教师好象一个魔术师,化学实验好象是在变魔术。实验中那五颜六色的变化。爆鸣的声响,奇异的气味,以及耐人寻味的变化规律,无不引起学生的兴趣,激起他们爱观察,善于探究思考的好奇心。在课外,要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获取新的化学知识。例如切咸菜的刀和切鲜菜的刀时间长了可观察到切过咸菜的刀比切过鲜菜的刀易生锈,从而获取电化学腐蚀比化学腐蚀更快,危害性更大。其次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1)观察要全面。只有全面观察,才能获取完整的感性知识。例如在观察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既要观察到教师把细铁丝饶成螺旋状,又要观察到在集气瓶底预先铺一层细沙和留少量水以及明显的燃烧现象。(2)观察要细致,要抓住主要现象,又不放过次要现象,例如:生锈的铁钉放入稀盐酸中,既要观察到主要现象铁锈消失、溶液变黄,又能观察到次要现象有气泡产生。(3)观察要设疑、对比、归纳,只能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效果,加强记忆与理解,例如:在学习Mg、Zn、Fe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先设疑问在实验室制氢气,我们常用那种金属跟稀硫酸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回答:锌,这时可进一步设疑,为什么不用镁、铁呢?带着这个问题让学生观察镁、锌、铁分别跟稀硫酸的反应。通过反映剧烈程度的差异对比,学生很自然归纳出镁、锌和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了解实验室选锌作理想反应物的原因。
二、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一个适宜的情境,在班级工作中竭力提倡创新,善于接受学生新的合理化的建议,对班级采取开放式的管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能力,养成创新习惯与胆识。班级任命干部引进竞争机制,竞选担任:让学生写出竞选纲领,提出搞好工作的计划和设想,鼓励有创新意识的计划。进行竞聘演讲,让能者居之,并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和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知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钠与水反应、镁条燃烧、喷泉实验、爆炸实验、铝热反应、银镜实验等。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三、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例如学习乙烯性质时,教材上用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实验来说明加成反应。为此,可以向学生提问:既然实验是乙烯与溴水的反应,为什么方程式中只写乙烯与溴的加成?乙烯与溴水的反应和乙烯与溴的加成反应是否相同?是否具有相同的产物?我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补充了乙烯与溴的四氯化碳的反应实验,又引导他们从加成反应的过程去讨论。自己得出答案。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教材结论的局限性。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鼓励创新实验,实现创新价值
创新是道前人所未道,想前人所未想,补别人之不足。实验创新既包括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从零开始,通过探究确定实验仪器、药品、装置和操作方案,也包括对原有的实验从新的角度给予新的思考、审视。找出缺陷和不足给予修正和扬弃。
根据化学实验的特点,为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笔者认为可引导学生进行以下方面的实验创新。(1)实验原理创新。如:在制取O2的实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尽可能用挑剔和判断的眼光去发现教材中KCIO3和MnO2制取所存在的缺陷,如装置复杂,反应条件要求较高(需加热)并伴有副反应使制取的O2不纯。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原理。设计更为合理的实验方案。通过比较发现用H2O2分解制O2,不但产物纯度高,且安全、简便、快速。(2)实验操作创新。如CO还原CuO的实验,教材中的装置复杂,演示费时,且常有有毒气体放出。为此,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如下更换:取一个150毫升的锥型瓶,配好胶塞,塞子上插好一段铜线。下端绕成螺旋状,用该锥形瓶收集一瓶CO气体,并用一胶塞塞紧备用,将螺旋铜线加热,紫红色的Cu变为红色。问为什么?因刚生成的CuO活性较大,立即插入锥形瓶中,马上看到黑色CuO又变成紫红色Cu,追问为什么?再往瓶中倒人一些石灰水,立即看到浑浊现象。(3)实验方案创新。对教材中没有的实验。鼓励学生勇于开拓创新,在遵循科学、安全、可行的原则下,让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探索合理的方法,设计各种可行的方案。如:设计区分食盐水和溶液的实验方案,可以利用密度、气味、沸点、导电性、挥发性、可燃性来区分,也可根据AgNO3试剂对溶液的特殊反应现象来区分,还可以根据生物细胞对溶液反应等去设计。实验创新训练了学生灵活运用创造思维方法,同时又促进了学生自觉的、有意识地去进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创造能力。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1.班级管理需要开辟多种多样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班级管理过程要比课堂教学有着超强的灵活性,它不需要固定在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或是学生的情况随意安排管理过程中的教育活动。为此,我们可以把很多比较灵活的教育形式引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来。例如,我们可以引入谜语的形式来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养成爱思考、爱动脑的良好习惯;可以组织学生搜集名言名句,不断激励学生,给予学生奋发向前的动力;利用智力大拼搏的游戏来开发学生的智力,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等。这样就会使原本呆板、枯燥的班级管理过程中变成了一种十分有意义的充满诱惑力的活动形式,能够帮助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和安排好自己的学习生活。
2.利用争夺小红花的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班级后面的黑板设计一个小小的表格,在表格中填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赢得的小星星。当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或是顺利自主解决问题之后,教师就会奖励一个星星;当学生为班集体争得了荣誉或是做出了贡献,会得到一个奖励的星星;当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进步或是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也会再填一个小星星……这样,学生便会为了自己星星的个数而发奋的努力,自觉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养成积极向上高尚的素质能力。
3.设置高尚道德素质的聚宝盒,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和道德。
在这个聚宝盒中清楚地记录着每一个学生拾金不昧、勤俭节约等高尚的精神和行为。当学生做出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的高尚的行为举止之后,教师就会将他的名字和实践记录在这个聚宝盒中,最后看在这个聚宝盒中谁的事件最多,在这个学期就会颁给谁一个“高尚道德素质”奖。正因为如此,班级里的每一个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做好事,形成一种良好的文化、素质氛围。
二、强化科学、创新的班级管理意识,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班级管理需要科学的依据做教师实施管理活动的强大后盾,督促和控制着教师形成特色的、科学的、有效的管理方式和手段。为此,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具有核心力量的班级领导小组。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设计和实施良好的管理策略。在坚持科学与民主相结合的班级管理原则之下,我们应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并运用竞争来强化学生学习和成长目标。同时,我们还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并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来完善和改进我们的管理方式,为学生创造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全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作为出色的班主任,我们在管理班级的时候要学会放权,或是有意识地放低自己的智商,给学生留有更多参与和思考的空间,增减学生在班级中主人翁的意识,让学生能够积极地选择自己的任务,体现班级管理中学生的主体性,从而在每一个管理的细节和环节中渗透给学生创新的思想,从而在班级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有利于实现班级管理的自主化。
三、强化学生主体意识,让全体学生参与
陶行知曾明确指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说明教师的表率作用在教育过程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教师的外貌仪表出色,只能引起学生一时的注意力;真正打动学生内心的,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和道德力量。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扩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这样才能从容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高中美术教师的学识不能仅仅停留于美术教材上,而是要有意识地涉猎其他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旁征博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鉴赏《寒山寺》这幅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寒山寺之所以出名,一是在于其风景优美,二是得益于唐代诗人张继所作的《枫桥夜泊》。《枫桥夜泊》这首诗中有许多意境的描述,如月落、乌啼、秋霜、江枫、渔火等,形象地再现了江南晚秋的景色,寒山寺在夜色的笼罩下,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感。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体现出教师的文学素养,让学生感受到美术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要领悟美术的真谛,还要学习其他知识,融会贯通,进而涌起一种多学习、多积累的愿望,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做铺垫。
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的创新意识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相信他们的能力。心理学已经充分证实,学生的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吸收过程,而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自由发挥想象力,在创新的空间中自由翱翔。鉴于高中美术学科的性质,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想象画培养创新意识。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这些都是进行美术创作的良好素材,也是培养他们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拿出一幅画让学生模仿,这样的教学方式只会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因此,教师要摒弃这种教学法,让学生描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引导学生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凯旋门进行创作,先为学生展示凯旋门的大体框架模型,再运用语言对凯旋门进行描述,接着让学生根据大体框架模型和语言描述进行创作。虽然高中生在电视上看过凯旋门,但毕竟没有亲身接触过,这样的创作过程就十分考验学生的想象力,学生会尽力想象,然后下笔作画。毋庸置疑,想象力的激发对培养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走出课堂,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美术课程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光让学生看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所以,教师要安排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这是他们进行创作的重要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在生活中才能产生奇思妙想,创新意识更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对事物有了深入体会和认识的前提下萌发的。所以,走出课堂、加强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有诸多适合实践教学的机会和条件。对于高中美术教学而言,最简单的就是户外写生。美术教师可以将美术课堂转移到户外,多让学生通过接触课堂外的世界进行创作。户外写生的形式不拘一格,近者可以直接在校园里对教学设施、花草树木进行观察和描绘。除了课堂时间,教师也可以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去户外郊游,带领他们去景区、树林、河边写生,这不仅可以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让他们释放平时积攒的学习压力,还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情操,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很大的帮助。
四、善用教学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在我国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教学已经得到了各地小学的重视。目前小学科学教学工作已经陆续在很多的学校得到了开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收到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小学科学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小学科学教学所需要的各种实验室、实验器材、教学用书以及多媒体资源等尚没有到达教学所需要的标准水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受到资源条件的现实,学生无法对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实践活动验证,导致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实践活动之间失去平衡。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老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老师充分地把握好教学的度,才能够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接受知识,达到教学的真正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只有针对教学工作的具体现状,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才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营造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良好环境。
二、创新意识培养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所谓的创新性思维就是在已经有的敬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形式的重新组合,创造出一种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要求学生扎实的掌握相关的基础上科学扎实,在此基础上通过头脑风暴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打大胆地设想,用新的思路设想新的问题解决方案。同时,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具体的实例或是事件,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动力。在实际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可能不会严格的按照老师的指示,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验证,可能会对各种实验器材充满了兴趣,不停地进行各种不相关的操作和摆弄。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应该对学生进行批评,应该采用诱导或者是点拨的方式,鼓励学生正确的完成实验,同时进行其他方法的探究和创新。老师对于学生犯的错误不能够一味地批评,应该容许学生犯错,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尝试。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的主动力,相对于其他的课程,小学科学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发现问题。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发现问题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课本知识的质疑,并且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问题验证。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在课堂上不断地发散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时大胆的提问。对于发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以此激发其他学生发现问题的动力,不断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三)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小学科学是一个典型的交叉性基础学科,其知识涉及到物理、化学、自然环境、天文地理等,其中很多知识都是充满探究性的。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学习习惯。例如针对铁能生锈这个问题,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探究,让学生分别取三颗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一个铁钉放在空气中,一根铁钉放在水中,另一根铁钉一半放在水中一半放在空气中。过几天之后,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探究导致铁生锈的条件,最终相应的结论。再例如生活中我们经常听说的可乐会腐蚀牙齿,导致蛀牙。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做如下实验,进行相关结论探究性验证。首先,让学生选取三颗大小和形状具有可比性的三颗同种动物的牙齿作为实验材料,将其中的一个牙齿浸泡在可乐中,一个牙齿在可乐中浸泡一段时间后用清水冲洗干净之后浸泡在与人体唾液成分类似的溶液中,另一个牙齿直接浸泡在水中。然后,一段时间之后观察三颗牙齿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最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的结果情况,探究可乐是否能够腐蚀牙齿,日常生活中引用可乐是否是牙齿腐蚀的主要原因。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网页设计》是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按照高等院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要求的规定,属于计算机小公共课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教学目标是通过对Dreamweaver等网页制作工具的学习,使学生对于网页设计中所涉及的相关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具备独立开发简单静态网站的能力。网页设计技术由于紧贴时代脉搏,易于反映社会现实的需要,在网站的定位、功能的设计上可以充分表达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非常适宜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主要是讲授Dreamweav⁃er以及Photoshop、Flash等软件的使用,使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的基本技术、页面美化的基本方法。但是如果教学过程中仅仅注重技术的学习、知识的传授,这门课就会失去活力,不能体现出课程应有的价值。虽然可以在课程考核中要求学生交一份开放式作业,自拟主题设计制作一个网站,在评分标准中对网站的创意有一定鼓励,但这对于激发全体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创新意识贯穿到教学全过程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要把鼓励创新思维、发现优秀创意、指导完成作品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思想。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传授,而是与学生一起进行的创作体验,期末指导出一个优秀学生作品并进行展评,使学生见证一个想法从诞生到实现的全过程,从而在他们心中埋下创新的种子。
2引导创新意识的网页设计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为了将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网页设计的教学中去,就应该突破仅仅进行知识传授的局限,把发现和鼓励学生设想新颖独特的网站、指导和帮助学生完成网站设计、扶持和宣传优秀学生作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活动中,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意义。从教师讲解、学生定题、选题评价、指导完成等过程入手,让学生亲眼见到优秀的创意是怎样实现的,使他们在《网页设计》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技术,更要树立起他们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创新意识。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使《网页设计》课程成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大课堂。其实施方案设想如下:
(1)征集学生创意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让学生自选主题构思一个网站,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教师须在开课之初布置该作业,并通过实例介绍优秀网站,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设想出独特、实用、有意义的网站主题;
(2)发现优秀创意教师从第一次学生作业中找出个别优秀的网站创意,进行点评,征求全体学生的意见,对网站的功能、栏目进一步补充完善;
(3)指导完成作品在以后的教学案例中,以选定的网站主题为目标,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局部页面制作,在上机课上对这名学生的作业进行主动的辅导、点评,帮助其最终完成作品;
(4)宣传推广增值在适当的时候,将优秀学生作品到网上,增强学生的成就感。题材确实新颖的话,还可以进一步整改完善,推荐参赛。如果每学期都能树立一个成功的典型,对全体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都会起到积极的鼓励和促进作用。
3培养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按照这种设想,在去年的《网页设计》公共课的教学中,于开课第四周收了一次学生作业,要求撰写简单的网站策划书,其实就是想看看学生想做什么内容的网站,对创意新颖、贴近现实需求的想法给予表扬和鼓励,比如为偏远家乡做的旅游宣传网站、针对大学生情感问题做的心理访谈网站、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做的专题学习网站等。其中一名体育学院学生写的网站创意“华武社”,是根据自己的武术特长及表演经历,以自己入校以来准备创办的社团组织——华武社为主题进行设计的,由于内容独特,需求明显,被选为教学范例,在后续课程的讲解中多次以该项目为例,逐步丰富和完善了各个网页,最终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个美观实用的网站,得到了很好的反响。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们看到了学以致用的效果,并且将学习、思考、解决具体问题这些环节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无形中培养了他们勤于思考、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4结语
在音乐教学中,除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以及师生之间的合作外,还可以将学科进行合作。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当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两者互相结合,可以是音乐变的更加的具体,不再显得枯燥无味。多媒体具有着直观性和生动性的特性,对于学生来说能够很大程度上激发出其兴趣,调动起学生们的积极性,使学生在感情上的共鸣得到提高,这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都是有着促进的作用的。因此,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听觉和视觉上为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受。然后对学生进行分组,以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接受教学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及其容易使学生出现逆反的心理,这种合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主动的去接受学习的内容,使高中音乐教学更加的合理化和人性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从教育的观念着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在高中的音乐教学中,如果想要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那么首先要做的就是教师要敢于创新。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育理念的创新、教育模式上的创新以及思维上的创新等。在对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培养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同时掌握学生们的爱好,以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打破传统教学的弊病,解放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让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和想象力,从而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注重的只是课本上的知识,很少进行扩展,同时还忽略了学生们对于音乐的感悟能力,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挫伤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原本对学习兴趣就不高的学生很难再对学习产生兴趣,这是教师们所不愿意见到的。因此教师必须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细心的观察,充分掌握学生们的喜好,了解学生们的兴趣,然后投其所好,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2.以情景模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有人曾经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兴趣多是来源于好奇心,高中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的这一点。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的好奇心来设计出相应的情景,激发出学生们的创新欲,再由教师进行引导让学生们自己去尝试着创造,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情景的设计,在设计情景时,首先要考虑学生们的兴趣,然后将教学的内容也融入到情景之中,让学生们在轻松的氛围下进行学习,让学生以其独特的形式将学到的内容表演出来,以此来提高学生们的创新能力。
3.更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论文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创新意识主体性学习文化拓展想象力
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根据社会和个体发展的新需要,引发出的一种创造性动机或愿望。它是人们从事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驱力,是自觉的心理活动和思维动量、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人们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它是整个创新过程的前提和基本条件。创新意识的培养,从其与思维关系上来讲,就是使人们的思维具有一种对于现有条件、状况重新思索的冲动和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结果,思维发展同语言表达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中所表现出的条理性、清晰性、准确性、简练性正是其思维的直接反映。文言文是中国语言文字发展中的一个很重要的阶段,是古代劳动人民思维的结晶,也是整个中华民族思维习惯、思维模式的最直接的体现。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更能表现出现代语文教育对古代优秀思维的继承和发展。《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不难看出,文言文教学在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方面有着密切的作用。
一、文言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在于一种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更新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语文教师在传统文言文教学中的地位,是权威的代言者,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语文教师转,围绕着语文教材和教师教案转。这种以“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无疑限制了学生主体意识和主动思维的发展,大大阻碍了语文学科创新思维的开拓和发展。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彻底地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狭隘、封闭的教学思想模式,要注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文言文发展的规律,尊重语言的继承性、持续性和语言所具有的思想性,始终以引导学生为主,尊重传统与教学创新的统一,充分发挥个性化的文言文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使中学的文言文教学与素质教育、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与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开拓性、联想性结合起来,真正地发挥语文在重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中的作用,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文言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
主体性学习,主要表现在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等几个方面。独立性,就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律自强、独立生存、独立学习生活的精神。而自主性,应着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生活内容,并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独立自主的学习,是一种研究发现的过程,也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它和创新意识中所具有的最大特征—独创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认识到主体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使学生养成独立自主的学习兴趣和独立的思维习惯,来激发由此而产生的创造性。
吸工之侨献琴》文言的难度并不太大,学生完全可以在书下注解的帮助下,对原文的意思做出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还以标准译文的讲述为重点的话,显然会压制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机会和兴趣。因此在教学的策略和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出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借助多种形式的主体性学习活动,培育自主、合作、互动、探究性学习方式,建立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循序渐进地化解重点难点,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优化全程教学。如:对于文言意思的理解,可以通过个体自译,同桌对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对于章节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自导自演的课堂短剧,也可以举办自由评说的课堂活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的学习氛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教师从作断纹、作古获,埋诸土等方面进行发散思维的启发,让学生自己去理解造假的喜剧、爱假的悲剧、助假的闹剧,从而得出有爱假的,才有造假的,根除造假,先莫爱假的结论。这样才真正地体现了主体性学习的宗旨,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主体性精神成了创新意识的独创性再现。学生在这堂饶有趣味的文言文课中,不仅学到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语文知识,而且习得了语文的学习兴趣和相对独立的思维习惯。让学生自主进人文言课文的情境,领会其中的深奥之妙,并升华为一种领悟力和理解力,也许这正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开始。
三、文言文教学中深层次的文化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历史文化之所以深沉丰富,乃是因为数千年积淀下来的思想内涵有着巨大的力量。应该说,能经得起历史考验的、经过历史长河冲刷而流传下来的作品,当然是思想文化的精华,至少是可以让我们去批判地接受的优秀遗产。而充分发掘出这些作品中的思想之美,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先秦的“百家争鸣”,各种学说莫定了中国文化的思想基础,此后千百年来思想的发展更是无比丰富,对这些思想有一些初步的了解,能初步接受思想光华的照耀,是文言文教学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反过来,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视深层次的文化拓展,从而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供一个人文的环境。
中学大量的古诗文为我们提供了学习前人思想品质和道德智慧的范例:《陋室铭》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境界,《爱莲说》所暗喻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展示的道德情操,《过零丁洋》所凝聚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对古人的聪明睿智的展示,《勾践灭吴》对人的精神力量的充分肯定,《寡人之于国也》、《过秦论》对治国得失的规劝和考证,《劝学篇》、《秋水》对人的个性自由的深思……凡此种种,都会对阅读者带来人格力量和思维模式的巨大震撼。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这种导向性的文化反省和思维开拓,这种对文化深层次的追求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空间。只有在这种广阔的实践空间中,创新意识才有可能真正地在我们的思维中生根发芽,才能在我们的思维中发挥它积极的作用。可见,文言文教学中.文化的深层次拓展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
再如《鸿门宴》中,对于项羽的描写和塑造,是建立在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的伟业之上,也是项羽日后势衰、该下之围、乌江自列的预兆,司马迁所倾注的,不单单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扬刘抑项的寓意,相反是对如此历史背景之下,英雄人物悲剧命运的揭示。如果不对史迁“互文”记事写人的方法进行挖掘,不对《项羽本纪》、《高祖本纪》乃至整部《史记》等作进一步拓展,就不可能理解这种英雄悲剧的意义了。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全可以抛开教材教参的束缚,广泛搜集材料,更深层次地去挖掘中国传统文人的独立人格和精神世界,从而完成了教学过程中学生与作品人物之问的一段交流的心灵历程。正是因为对文言文中传统文化的有力拓展,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全力思考、倾心感受,领会并理解文本之外的深义,枯燥的文言课文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提供了条件。只有对传统文化量的占有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对文言文中涉及的文化进行深层次的拓展,才能实现质的创新性的飞跃。《四书·大学》中有一句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特征也就表现于此。
四、文言文教学中学生的想象力是创新意识的翅膀
[关键词]编辑;创新意识;本质;特点;途径
编辑是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者和传播者,参与整个精神文化产品的加工、制作过程,而这个过程是精神文化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编辑创新意识从本质上来说是编辑在参与编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研究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对于深化编辑学理论、加强编辑人员素养、提高期刊编辑质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主要论述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本质、特点和培养途径。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理论,创新的核心含义就是在生产中“引入新要素”,“实现新组合”。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基础上获得新的发明,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对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运用。创新落实到期刊编辑活动中,一是对期刊既存文化氛围的突破和对新的文化氛围的营造;二是对编辑活动中固有模式的突破与重组。这种创新,编辑主体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在期刊编辑过程的创意中体现出来,称之为创新意识,表现为编辑行为的独特性。创新意识是编辑主体的一种内在属性。它包括创造动机、创造兴趣、创造情感和创造意志。创造动机是创新活动的动力因素,它能推动和激励编辑主体发动和维持期刊编辑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创造兴趣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助推剂,它能推动和促使编辑主体积极寻求有价值的、新奇的、能产生社会效应的事物;创造情感是引起、推进乃至完成创新活动的心理因素,有了正确的创造情感才能促使创新成功;创造意志是期刊编辑主体创新过程中克服重重困难的坚强毅力和不屈精神,它是创新活动成功的保证。
编辑创新意识是编辑工作者正确运用和发挥专业能力、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策划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判断能力、语言文字能力、信息感知能力、审美能力和一种自觉的、能动的、熟练的、创造性的编辑心理现象,是人们不断揭示和认识编辑规律、正确驾驭编辑工作的对象和自身的一种编辑创造能力。
编辑创新意识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编辑心理活动,它是以编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为理论依据,以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为科学思维方法,以语言学、文学、社会学、新闻学、传播学等多项学科专业为知识基础,以作者、读者为社会对象的感知反映、思维、判断、谋划、决策的心理整合和能力的体现。期刊创新意识的实质是期刊编辑在策划选题、组织选题、编发选题上要有主导性和原创性。主导性就是编辑发挥自身的主导意识和创造性,不在家坐等稿件,不是作者写什么编辑就发什么,而是在读者调查的基础上了解读者的真正需求,根据这些需求去组织、编发给读者以心理动力的稿子。原创性要求与时俱进。它是在综观总结历史上的相关选题和审视现实问题过程中捕捉适合自家刊物选题的能力。要求编辑对自己的工作有一定程度的反省性和自觉性。
现代编辑意识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是从封闭保守向现代开放意识的转换。编辑的现代开放意识需要具备两个基本的前提:一是破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的编辑观念和编辑模式;二是吸收和学习现代的科学知识,形成开阔的文化视野。书刊的编辑出版活动的各个环节——稿源、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版式设计、发行、广告、人员配备、条件配备等因素都可以成为这个系统的创新元素,应寻找最佳的创新结合点。第二是从自在向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的转换。自为的编辑主体意识是指在编辑全过程中的自觉意识和行为,它不仅包括能力的策划意识,还要具有强烈创新意识及自觉的市场意识。第三是从文化传播向文化建构意识的转换。在当前的社会转轨和文化转型中,编辑不仅要完成文化选择与文化传播的任务,更需要肩负起文化创新和文化建构的重任。编辑活动中的策划,体现了现代编辑参与高层文化建构的特点。编辑主体不是像过去那样仅仅停留于择优劣汰,而是进行初始化控制以引导作者的选题方向。因此,现代编辑必须树立起明确的先进文化建构意识。第四是由知识仓库型向知识创新型转换。意识创新并不是凭空地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必然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的过程。尤其在现有的以创新知识产品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更应不断吸收、处理外界各种信息,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式。第五是从保守型思维向创新型思维的转换。创新型思维意味着对现有事物的超越。一方面缩短与先进的差距,这是跨越时空的,这一跨越就意味着对时间无限量的节约,具有可投入的巨大价值;另一方面是与原有事物拉开档次,必须树立出版物的精品意识、名牌意识。编辑主体具有了这种创新型思维,就善于在事前作出创新决断,要能根据本单位本部门的内外环境,发现和抓住时机,对编辑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以新制胜,以奇制胜。由此可见,创新思维已成为编辑主体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
现代期刊编辑创新意识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洞悉信息的敏感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编辑必须主动把握社会信息,特别是文化信息。从社会生活的变化中发现新题材,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发现新领域,从科学研究的进程中发现新成果,从国家政策的调整变化中发现新趋势。
2.认知鉴赏的敏锐性。对于编辑的认知鉴赏作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社长小赫伯特·史密斯·贝利这样形容:编辑好像电子装置中发送端与接受端之间的滤波器。这个比喻形象揭示了编辑工作者沙里淘金、璞石琢玉的认知鉴赏本质。因此,编辑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认知鉴赏能力,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理论学习,使自己不仅能用最基本的是非标准判断哪些稿件可以选用,哪些稿件必须淘汰,更要准确把握图书时展的脉搏,增强认识优秀作品的敏锐性。
3.思维进程的超前性。即在思维进程上,不断用未来的模式来调整和规范现在的思维方法,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未来事物的认知对象进行创造性思维。在编辑活动中,既尊重客观事物(原稿),又能创造出高于或优于原稿的价值,其成果别开生面、见解独到,体现着人类科技文化的无限上升性,满足读者求新求异的需求。
4.批判怀疑的挑战性。在出版界,大多数书稿的作者都是专家和学者。作为期刊编辑,为了出好刊,出精品,就要敢于以批判怀疑的态度对专家学者提出挑战,有时甚至要“吹毛求疵”、“求全责备”。批判怀疑主要体现在对文稿的严格审查上,既要衡量稿件的学术水平和知识水平,也要衡量稿件是否具有创新性,其考辨的重心是稿件的新与旧的关系。稿件要有新的思想体系或新的论证方式,或提出了补充性的观点,或提供了新的论述思路,或拓展了对原有问题的论述,或析出了原有问题的弊端,用新材料予以反驳,提出自己的观点等等,都是一种创新。这种创新性的识别,既要求编辑具有批评怀疑的精神,又要求编辑多了解出版物的信息,对学术研究动态能了然于心,同时还要了解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代表作的情况。
5.优化提升的创造性。期刊编辑的优化功能体现在很多方面,如优化选题结构,优化提升文稿内容,优化作者队伍等,这里重点谈对文稿内容的优化提升。编辑活动是一个文化价值的再创造过程。原型作品具有原始文化价值,编辑必须对它进行优化、提升。因此,对于编辑人员来讲,优化是一种职责,是编辑活动本质属性的表现。编辑的优化提升能增加原型作品的价值。开发、优化原型作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编辑的优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收集处理信息选题到生成原型作品,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完成原型作品,优化主要表现为优选。二是将原型作品转化为传播稿,这个阶段的目标是传播稿,优化主要表现为稿件的加工和完善。
期刊编辑创新意识,是创造性编辑人才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一份期刊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编辑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优秀的期刊编辑应牢固树立以下五种意识:
1.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学习成了人们的终身需要。期刊编辑更是如此。因为创新意识并不是凭空产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这种创新意识的形成必然要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为基础,是一个充分积累,不断学习、培养的过程。尤其是在以创新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条件下,期刊编辑主体要面对社会,提高应变能力和发展能力,更离不开学习。因此作为期刊编辑首先要博览群书,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一个知识面狭窄的编辑是不会有创新意识的,历史上一切成果卓著的创新者无不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是要协调好智力结构。人的智力包括人的观察、想象、思维、记忆等能力。观察力是创新思维获取材料的手段,记忆力是创新思维提取知识储备的重要保证,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必须努力开发各种智力,使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协调发展。其三是要掌握培养创新意识的原理和方法。创新有其独特的规律,培养创新意识也要有独特的原理和方法。
2.牢固树立现代信息意识。知识经济也是信息经济,将分析、接受、传播和创造信息等功能融为一体,已成为时代对期刊的要求。获得及时、准确、可靠、丰富而又有用的信息,掌握高科技信息处理的应用技术,是期刊编辑的基本功。期刊编辑工作者如果不搜集、存储、占有大量的信息,就无法更新自己的知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更谈不上创新。那么如何提高期刊编辑获取信息的能力呢?首先要求编辑必须有追踪本专业前沿性课题的能力,不断更新、充实个人的“数据库”,使自己时刻保持对事物的敏感性,从而取得工作上的主动性。其次,要求编辑要有“新闻鼻”,即对各种信息的敏感性,不放过摄取信息的每一个渠道,在博览群书中获取,在学术会议上获取,从与作者的接触中获取,从大众传媒中获取,从读者反馈中获取,从其他刊物中获取,从不经意的种种渠道中获取,使自己成为期刊的“耳目”和“触角”。再次是要求期刊编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现代社会电子收稿、网上组稿、在机编辑和网上出版变成了期刊编辑的日常工作,信息处理节奏明显加快,手工加工已无法适应越来越多的量与越来越快的节奏。信息只有通过现代化工具的传输才能得到共享。因此,对期刊编辑的信息素质要求,上了一个高的层次。
3.牢固树立开拓进取的意识。创新意识不同于因循守旧,它要求人们居安思危,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满足于现有成就,敢于和善于寻求各种新机会,赢得更好的发展。这就要求期刊编辑树立不懈追求的创新品格,一要勇于否定自我,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去开拓别人未曾涉足的“处女地”,从而创出自己的新优势。二要勇于否定前人,不盲目迷信书本,敢于打破常规,从别人认为是荒诞的、离奇的、不可思议的方式或角度出发提出问题,这是一种可贵的探索求知精神,是创新的萌芽。而勇于尝试,多思路地回答和解决问题,正是创新能力的具体体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语文论文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
培养求异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 l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
诱发创新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 《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
关键词创新教育语文学科创新意识创新思想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展开,以创新为重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也随之向我们走来。作为中学基础学科的语文教育,当然责无旁贷。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文学性”、“人文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既是生活和工作的基础,也是实践、创新的基础,因此,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着优越的条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职称论文?
一、更新教育观念,确立新的教学观
首先应端正思想认识,从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训练,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主体,从分数(结果)至上转向能力(过程)为重,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要将藏在学生心底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美好的心灵挖掘出来。教师一桶水的观念要更新。要开启知识的活水源头,用活水理论取代一桶水理论,教师要学会终生学习、探索,不断更新知识。教师要做专家型教师。教师不仅是教学的实践者,更应该是理论的探索者。在教学中必须对学生的地位进行重新审视和定位,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展的地位。教学方法也要不断更新,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教学犹如建构智慧的大厦,教师就是智慧大厦的脚手架。教学之始,教师需要给予一定的示范、讲解和指导等,随着教学的深入进行、学生理解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应该越来越多地让位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索,大胆为学生松绑,这样就能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发挥教师个性,实现自我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责任在教师。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念,善于吸纳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实现自我创新,只要教师的思维活跃了,学生才能自由大胆地发挥想象力。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开放
教学过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教师必须依据教学内容,力求在每个环节中都有意识地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体说来,要把握以下几点:
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求教师提供的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性,广泛性,可供选择性;要向学生生活实际和经验开放,贴近学生生活。自上学期开始。我们便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定期选择一些精品时文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补充。并采取让学生先活动,后作文的方式进行作文教学,这样学生有话可说,达到了作文的目的。学生既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又极大调动了他们内心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可宝贵的心理品质之一,它不仅能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激发学生的思维,而且可能影响一个学生对终身事业的选择与目标的追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各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品味作品,从而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教师要以自己真实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关心学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德育功能”和“审美功能”,为培养创新意识,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爱默比尔认为“内在动机原则是创造力的社会心理学基础,当人们被工作本身的满意和挑战所激发,而不是被压力所激发时,才表现的最有创造力”。我们要改变过去那种权威式的教学关系。不是让学生在教师、家长的压力下学习,而是自主地学习,教师要爱学生,允许他们在学习上有选择的机会,在教学中留有思维的空白,尊重学生的意见,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例如:在教读《荷塘月色》一文时,有位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开头一段作者提到“妻在屋里拍着润儿,”结尾时却说“妻已睡熟好久了”,为什么不写“润儿已睡熟好久了”或“妻儿已睡熟好久了”,润儿到底睡了没有?问题一出,惹得哄堂大笑。但我却首先肯定他读书认真细致,敢提问,有胆量,然后指出这个问题虽不是文章关键性所在,却很有意思,要求学生展开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阅读思路不断打开,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也因而加深了一层。提问的学生更是面有喜色,充满成功的欢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开放。有效实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如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
三、发展学生个性,注重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新世纪是人的世纪,人的个性必将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语文教学必须面对这个现实,在听、说、读、写诸方面给学生个性以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学生学习过程个性色彩越鲜明,创新风格就越醒目。
第一、奠定学生创新的基础。对于语文学科来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应当使学生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这是创新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给学生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