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范文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音乐学专业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音乐学专业可论文

第1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课 历史文化 地理文化 宗教文化

音乐是一门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学科,和历史、地理、宗教等学科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意义上的音乐艺术和音乐教育,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通常与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一直以来,音乐教学都是以教材为主,教师为中心,整个教学思路都是按照教师的套路进行,以至于学生的特长得不到发挥,进而导致许多学生失去了对音乐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能够恰如其分地进行文史知识渗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更能唤起学生学习音乐的激情,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历史文化

人类社会文明史之所以发展得辉煌灿烂,最大的功臣当属音乐。远古时期,还未形成文字,但大量的神话传说、歌谣通过音乐的方式得以流传下来。我们从“敬天常” 、“总禽兽之极” 和“奋五谷”的优美旋律中,可以了解到人们对农业知识和自然规律的认知。从歌颂夏禹的《大夏》、歌颂商汤伐桀的乐舞《大蠖》中,可以了解到夏商时期的乐舞已从对原始的图腾崇拜转化为对人的颂歌。到了近代,革命音乐、流行音乐、摇滚音乐百花齐放,竞相传达着时代的声音。因此,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历史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更能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审视音乐,真正融入到作品的意境中去。

在讲授“美国音乐”时,我们可以先从其历史讲起。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如《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所说:“几个世纪来,庞大的移民已经把美国变成所有工业化国家中多元文化程度最高的国家。1820年到1990年间,逾5000万移民来到这个国家。一个世纪前,移民多来自欧洲,而如今,新移民的大多数来自拉丁美洲和亚洲。根据人口统计局的最近报告,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美国人将会看到,亚裔、拉美裔、非裔的美国人将成为美国人口的多数。美国的确正在变成一个全球各民族的缩影。”①有了这些历史背景做铺垫,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音乐会风格各异、丰富多彩了。

在讲授音乐作品内涵时,应从从创作者所生活的历史时期讲起。因为,创作者的音乐风格与其所处历史时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音乐作品都是在表现创作者所处历史时期的心理状态或是该时期的历史事件。如,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之所以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那是因为他在创作这首小夜曲时事业处于高峰期,心情很不错。而《g小调第40号交响曲》之所以充满着悲切、愁苦,是因为那个时候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却无钱医治,孩子嗷嗷待哺却买不起面包,希望朋友伸出援手却被弃之不顾。在欣赏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的作品时,亦可先从他创作生涯的两个时期讲起。他在华沙时期的作品曲调明朗欢快,赋有浪漫主义色彩。而他在巴黎时期的作品大多充斥着浓郁的爱国之情,那是因为法国七月革命后波兰处于被外国势力瓜分的悲惨情境,所以他的《d小调前奏曲》(1831)和《c小调练习曲》(又被称为《革命练习曲》(1831)均充满着激愤和深深的悲痛之情。

此外,我国的很多音乐作品也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着重介绍一下。如,《义勇军进行曲》是我国的国歌,从三岁孩童到鬓白老人,没有不会唱的。但是会唱不代表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而不能真正理解音乐内涵,就背离了音乐欣赏的本质。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可以先重点介绍其历史背景。如,它创作于1935年,是时中华民族处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原本是著名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随着电影的播放而红遍全国,被喻为民族解放运动的号角。有了这些了解,学生们在欣赏歌曲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真切地体会到那份拳拳的爱国之情。

在欣赏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时,可以以其创作者张寒晖所处的历史背景为切点,导入音乐。该曲创作于1936年,那时被驱赶到“剿共”第一线的东北军,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反而要为内战做炮灰,携家带小,流亡关内。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张寒晖,对这种惨景可以说是耳濡目染,于是便谱写了这首声名远播的独唱歌曲。在了解了这些背景知识后,学生就会明白,为什么倾述性的音调会贯穿全曲,为什么旋律以反复咏唱、环回萦绕的方式缓缓展开,为什么感人肺腑的旋律中蕴藏着抗争的力量。

二、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地理文化

“特定地理、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下来并进而发展生产的先决条件,也是产生和形成不同种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文化面貌的重要基础。”②正如美国的爱尔乌德在其著作《文化进化论》中所说:“人类的文化,如树上的果实一样,是依照气候和地理条件而产生的。地理环境对于文化之起源和进化,占有重要的地位。”

作为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山歌、牧歌、田歌中地域性特色尤为突出。山歌的形成与高原和山地息息相关。北方太行山以西的的西北高原地区(黄土高原、青海高原、陇东高原等)就流传着很多的山歌体裁。这些地区大多沟壑纵横,人烟稀少,交通也很不便利。于是,常年“赶脚”的汉子便用山歌的形式驱赶孤寂。从中我们既能感受到西北高原特有的苍茫和空旷,也能体会到歌唱者内心的凄凉和深沉。牧歌因产生于宽广辽阔的草原地区,因此其音乐具备舒展、悠长、宽广的特点。田歌流行的主要区域为我国的稻作区,而稻作区的划分取决于气候条件和地理纬度等因素。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巧妙地融入相应的地理知识来扩大学生感悟音乐的空间。如,在欣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时,可以先从内蒙古的地理特征说起,其后分析内蒙民歌中高亢、悠扬、抒情、旋律优美等特点,最后再让学生聆听音乐,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百鸟齐飞翔。”的歌声响起,深远的意境一下就进入了学生的脑海,顿时就让人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仿佛看到了那漂浮在天边的朵朵白云和奔驰在茫茫草原上的骏马,同时也聆听到了牧羊人的心声。

在欣赏德奥音乐作品时,同样有必要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去审视音乐。莫扎特的音乐会让我们联想到温和的气候;联想到阿尔卑斯山顶的皑皑白雪;联想到古老的乡村教堂、遍布山坡的葡萄园、巍峨雄壮的城堡、以及河沿岸的牧场、山谷等等,而《蓝色多瑙河》的节奏和旋律,会不由自主地把我们带到风景秀美的多瑙河畔。此外,还有很多音乐具备地理的特质,如欣赏柴可夫斯基、鲍罗丁和格林卡这些音乐家的作品时,我们有必要去领略一下伏尔加河、涅瓦河、顿河大草原的风景;欣赏阿拉伯音乐和印度音乐时,有必要探寻一下尼罗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地域特点;欣赏埃及、阿尔及利亚、新疆维吾尔等地的音乐时,有必要先学习一下沙漠地貌学。

三、在音乐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宗教文化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宗教的传播往往要求融入一定的艺术形式。音乐作为艺术形式中最显现、最活跃的元素之一,故而成为宣传宗教教义和表达信仰的主要手段。同时,宗教活动与音乐表现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如,灵魂的升华,情感体验的深入、想象力的无限扩展等。对于这一点,中国台湾的佛教重要代表人物之一释昭慧在《从非乐思想到音声佛事》中有过论述:“在宗教领域里,音乐的用途更是重要。它除了有祭祀祝赞的仪式功能外,更有增加精神上的敬虔与专注的作用,使人沉浸在光明祥瑞、庄严萧穆、清净安宁的宗教气氛之中,收摄浮躁涣散的心神,而引发一些特殊的宗教经验。”③

音乐在印度被认为是“与神灵交流”的最直接的方式。大多数的印度学者认为,印度的音乐源于宗教。也就是说,印度的音乐来源于歌唱《婆摩吠陀》的赞美诗及与之有关的宗教活动。最有利的表现为,印度古典音乐的核心—“拉格”的源泉之一就是古老的“吠陀”音乐。因此,印度的音乐文化及音乐活动都与宗教联系密切或者直接服务于宗教。在我国,佛教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诸多佛教活动都需要音乐的参与。道教作为我国的本土宗教,亦是把音乐巧妙的运用到其宗教仪式上。

宗教音乐虽非音乐欣赏教学中的重头戏,但却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很多著名的音乐作品的创作灵感都来自于宗教,更有一些作品是为宗教而作。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某一时期的宗教音乐来分析该时期音乐的特点。如,通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B小调弥撒曲》来探寻巴洛克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约瑟夫·海顿的《纳尔逊弥撒曲》、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的《安魂弥撒曲》以及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庄严弥撒曲》来分析古典时期音乐的特点;通过弗朗茨·舒伯特的《圣母颂》和安东·布鲁克纳的《启示交响曲》来总结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等等。

注释:

①Chfford K.Madsen主编,Carlesta Elliott Spearman:《2020视野:“豪斯赖特未来音乐教育研讨会”报告》,《社会变迁和科技更新将怎样影响未来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家全国大会MENC出版,2000年。

第2篇

关键词:音乐专业;人文素质;培养

一、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现代音乐教育和传统音乐技能训练的本质区别,也许就在于后者是传授某种技艺,而前者则是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技能的同时,还须养成某种精神品质,积蓄可供一生持续发展的精神资源。沐浴着现代教育理念的阳光,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日渐重

视对学生健全人格、文化底蕴的陪养,最常见的形式是以讲座、选修课、文化素质课等为载体开展人文精神教育。如果专业课教师如果能在日常教学中自觉地、持久地融入人文教育内容,不断探索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最佳结合,教育的效率与效果将会更显著。

人文教育虽然涉及人类文化的方方面面,人类文明的全部精华都可以拿来做人文教育的素材,但总体而论,文史哲学科是开展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科和核心学科,它们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表现。《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对此给出了很恰当的论据:“人文学科研究人类活动的历史并观察被人类经

验和想象所塑造的对象。哲学的研究,文学和历史学的解释,对艺术、音乐及戏曲的批判,都探讨了人类精神的限度、深度及能力。”美国资深华裔学者杜维明教授则认为:“文学的真实情感、历史的集体记忆、哲学的睿智和宗教的终极关怀都是紧扣人的存在、人的生存条件和意义等方面展开的学术领域。”

哲学揭示问题的深刻性,文学刻画人物的尖刻性,历史纪录事实的无情性,无疑会震撼青年学子的心灵,升华其人格与品位,推动其逐渐养成批判精神和思辨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借鉴文史哲学科的精华为音乐教育所用,不仅是人文教育的优质资源,而且对学生学好专业课也有助益。

二、找准“联动”的切入点

高校学生经过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积累,已经有了初步的美学、文学、史学等常识,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法,这是音乐专业课上借助文史哲学科开展人文教育的受众基础。也就是说,无需为学生是否接受或者有无能力接受这种教育而担心,作为教师,首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两者之间搭建沟通、建立联动。

1.以历史为切入点

经典的音乐作品都有其诞生的历史背景,都有其时代意义和历史影响,以及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命运,这些知识的介绍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例如,在介绍《马赛曲》这一作品时,可以以1789 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为导入。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了《人权宣言》,强调自由、平等等理念。马赛曲的作者鲁热·德·利尔,当时是斯特拉斯堡市卫部队的工兵上尉,受著名爱国人士、斯特拉斯堡市市长迪特里希一家的鼓励,激情的他一口气写下歌词,谱上曲子,叫来几位音乐发烧友,就在市长家里由市长的长女伴奏,德·利尔激昂地演唱。激昂的音乐感染得在场的每一位都泪流满面,老老少少哭拥在一起。他们欢呼:祖国的赞歌找到了!但这首歌曲起初并没有收到更多人的重视。后来普鲁士奥地利联军攻入法国,并扬言如果法国国王和王室受到侵犯,就要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这个宣言激怒了法国各地的革命力量,马赛市迅即组织起一支500 人的结盟军向首都巴黎进发。在一个叫米勒的大学生的号召下,马赛结盟军一路高歌这首歌曲开赴巴黎,并向沿途民众大量散发了印有此歌的传单。很快,这首歌曲广为传唱,并被定名为《马赛曲》,以后又被确定为法国国歌。这样的导入让同学们听的津津有味。

2.以文学为切入点

2000 年10 月,在18 岁的中国青年李云迪夺得代表世界钢琴最高水平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那一刻,面对波兰国家电视台记者“做为东方人,你怎么能如此透彻地理解肖邦”的提问,李云迪的回答是:“人类的情感是共同的。肖邦的作品浪漫、富有诗意,而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诗歌文化,这些都与肖邦是相通的。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表达方式的象征艺术,音乐与文学的天然血缘关系是举世公认的,歌词、唱词其实就是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修养的高低更直接决定着音乐人对音乐作品领悟的深度与层次,唐诗、宋词乃至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的诗歌、散文、小说都很有助于对音乐精神的表达与理解,体现真善美之真谛,展示激情与智慧之奥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对学生的人文意识教育。

3.以地理为切入点

诸多音乐作品都带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其地域色彩的特征与形成,不仅能够讲得透彻、讲得生动,还可让学生增加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扩充见闻,拓展眼界,可谓一举多得。

4.以姊妹艺术为纽带

艺术通常分为文学、音乐、绘画、戏剧、电影、舞蹈、摄影、雕塑、建筑,以及中国独有的书法、篆刻等门类。多向姊妹艺术学习,常向姊妹艺术寻求灵感,会让音乐教育、人文教育永葆激情与魅力。这里还以《马赛曲》为例,在法国巴黎著名的凯旋门建筑上有一组雕塑也名为《马赛曲》,该作品与歌曲《马赛曲》几乎同样著名,这其中有蕴藏着什么样的联系与典故呢?一番介绍也能较好地吸引学生,把教学推向深入。

三、突出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教育家陶行知强调“生活即教育”,艺术家罗丹认为“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音乐专业要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以生活为源泉,以经典作品为纽带,突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和艺术修养的提高。

1.精心规划音乐欣赏等教学环节

音乐主要通过感染、熏陶等途径影响受众的心灵,使欣赏者获得美的体验、美的滋润。音乐欣赏是整个音乐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既是训练学生音乐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提高其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最直接、最有效方式。为了更好地发挥音乐欣赏的育人功能,要精心规划、统筹安排这一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评估,摒弃以教师为主而轻视学生感受、重技术分析而轻艺术体味、照本宣科等传统做法,代之以开放式的、互动式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接受习惯、兴趣所在的新型教学手段,既要给学生“听得懂音乐的耳朵”,更要给学生“能够感受音乐的心灵”。

2.构建审美大课堂

音乐与人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言行、人际关系以及社会生活、文化习俗等关联密切,是社会大循环中的一环。评价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在于学生考试的分数,也不在于学校、老师、学生的自我评价,而是最终要由人才市场的反馈投下决定性的一票,所以,闭门造车并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而是要开门办学,构建审美大课堂,借助尽可能丰富、尽可能多样的美育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之内化成能力,升华为核心竞争力。

3.优化与加强艺术实践课

艺术实践课是音乐类专业的必修课,这门课程是评估教学效果的试金石,是学生接触实际、学以致用的踏板,可谓非常重要。眼下的现实是,不同院校或不同教师对艺术实践课的重视程度大不相同,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其间值得优化与改进之处颇多。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在主观上重视艺术实践课程,将之视为课堂教学的延展,认真规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场地等条件的支持,用规范科学、与现实无缝对接的艺术实践课为学生打开能力之门、就业之门、成功之门。

第3篇

【关键词】 音乐文化课程;旅游专业学生

一、概述

1.音乐文化课程的内容

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文化以审美为主线,既要有技法,又要渗透文化、历史、哲学、美学等艺术理论和实践知识,立足于“鉴赏”的审美态度,通过学习使旅游专业的学生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掌握我国以及世界优秀的文化艺术并在教师的潜移默化和开导下,提升旅游专业学生对于国内外民族民间、古典及现代音乐产生的根源,及作曲家的思想及对所处时代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和意义的理解。在音乐文化课程教育中,以中外不同时期优秀的音乐作品为主,以中外著名作曲家为线索,在内容设置上侧重作曲家成熟时期的经典作品,能代表时代思想、文化和作曲家创作性格和精神特征的作品。把对音乐作品鉴赏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中,把其创作与作曲家所处的情、景、时相结合起来,从中体验、感悟优秀音乐文化作品的精神实质。

2.音乐文化课程的教学特征

重视情感触动。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是音乐艺术的灵魂。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音乐教育就是在对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感知与体验的同时,使旅游专业的学生掌握和体会不同情绪风格,不同题材,不同音乐形象的进度、力度和音色,全身心地正确而完美地理解音乐的情感、意境、风格和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开阔艺术眼界,形成自己高雅的音乐审美格调。

视听双重感知。音乐文化作品不仅仅是单纯的音符相连,而是表达了音乐家的思想。在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中,教师通过现场演绎或者采用多媒体音画结合来欣赏音乐,使旅游专业的学生通过自身的感知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触动下,更深刻、更准确地把握艺术的形象,在想象力的引导下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激发旅游专业学生对学习和生活的热情。

3.音乐文化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文化课程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含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音乐文化课程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改革与创新,始终未将“审美”放在第一位。目前,没有找到适合旅游专业的教学方式与体系,这就导致了旅游专业学生艺术教育的尴尬境况,大多数的旅游院校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为一个学期36个课时,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达到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有效作用,不断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

二、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要性

(一) 音乐文化与旅游专业的密切关系

音乐文化与旅游之间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音乐在诸多人文景观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能够赋予美丽的旅游景观以特殊的审美内涵和韵味,也为游人欣赏增添了无尽的乐趣。在全球信息化的今天,具有跨民族性和国界性的音乐文化资源可称为无限扩大景区知名度有力的文化载体。

谈到音乐与旅游的关系,人们自然会想到: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创造了世界音乐中心维也纳,与这些音乐家活动有关的建筑以及蓝色多瑙河等称为世界各地游客流连忘返的著名旅游胜地。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奇山异水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音乐文化,它对于久居于甚嚣尘上的都市人、外国游客,无疑具有极大的原生态文化诱惑力。

(二)音乐文化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旅游专业学生不仅需要具备普通大学生的素质,更需要结合旅游产业的特殊需求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研究音乐与旅游具有千丝万缕联系可知,旅游专业学生接受音乐文化课程的熏陶与培养是毋庸置疑的。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分析,音乐文化课程是审美素质教育的主流课程之一,音乐文化教育是思想教育与艺术教育紧密结合下的教育形式,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专业的知识与实操技能,更多的是要培养自身的应变能力、开拓视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审美水准,在面对游客、饭店宾客时要展现高标准的服务品质。素质教育更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人格修炼与个性发展,因而素质教育必须是多方位的、立体的。素质教育中艺术文化教育作为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培养旅游专业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艺术内涵。中外先哲对音乐的教化作用有过诸多精炼的论述。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柏拉图主张:“对于身体用体育,对于心灵用音乐。”英国著名教育家伍德指出教育的功能在于“改进德行”。可见音乐对于历练人的内在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旅游专业学生来说,重要的心理特征是有理想且富有朝气活力,思维具有抽象性、独立性和逻辑性,并逐步向辩证思维发展。学生的各种需求,包括对知识的需求、感性的需求以及自我价值体现的需求十分显著。迎合旅游专业的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音乐涤荡人内心思想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行进,使他们具备正确调节和控制自我的能力。

三、音乐文化课程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对音乐能开发智力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而作为旅游专业开设音乐文化课程,虽然不能用过于专业的音乐艺术教学手段开启学生们专业的音乐文化素养,但是通过适当的接触及引导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审美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是对万物以一种音符形式进行的诠释,人们在音乐审美体验中会得到极大的调动、锻炼和提高。具体而言,音乐审美能力包括感受美的能力、领悟美的能力、变现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鉴赏美的能力。通过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身心健康的培养

音乐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艺术学科。美好的音乐是心灵之魂的流淌,是人类至情至性的高度升华。它渗入人的心灵,以独特的方式延伸了语言文字之所不及,在潜移默化中培养旅游专业学生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志趣、高雅的气质和优秀的民族精神。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对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音乐文化课程教育促进旅游专业学生身心充分、自由、和谐地全面发展,培养积极、鲜明的优秀个性,直至完善人格,这是迎合整体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方法和途径。

四、音乐文化课程在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程度

目前旅游专业的音乐文化课程的开设虽然仍有待完善,但是课程的作用还是不可忽视的。从旅游专业学生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25.8%的同学很重视,65.2%的同学重视程度一般,仍有9%的同学持无所谓态度。说明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视不仅仅需要从从领导教育阶层开始,同样需要引导学生加深音乐文化课程对其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的认识。

(二)课程定位

目前,国内大部分旅游专业院校在音乐文化课程教育方面易走极端:一种是,重旅游专业技能轻音乐素质教育,甚至不开设音乐文化课程;一种是,把学生作为艺术类院校学生进行培养,把素质教育“专业化”,完全走艺术专业教学模式。虽为旅游行业输送了一小批艺术人才,但究其本质来说旅游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并未得到提高。为了改变这种“两向极端”的状况,应对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教育进行适当的定位:不同于专业艺术院校的专业化,不同于师范院校的师资化,更不同于中小学音乐教育,而应重素质、重实用、重“与旅游专业相结合”。

(三)授课条件

作为旅游专业这一新兴的学科,没有过多的历史积淀,也减轻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同时也缺少可借鉴的对象,因而在发展过程中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准备工作显得过于茫然。硬件的准备可以在重视的基础上逐渐改善,对于授课教师的水平不仅需要重视,同时也需要多方的的促进与配合。目前艺术院校的教师仍然有很大的缺口,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文化课程的授课教师虽然不需要采取过于专业的方式教学,但是教师的水平也需要达到一定的教学水准。对于师资力量的要求是很多旅游院校在开设音乐文化课程培养学生素质的最大障碍。

(四)学生的学习效率

各院校开设的课程不断采取的优化措施都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实施的。着眼于旅游专业学生的就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都是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效率的体现。笔者通过对于部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了解到:有14.4%的同学表示音乐文化课程的收获非常大,65.9%的同学表示收获较多,18.2%的同学认为收获一般,2%认为没有收获。由此看来,旅游专业开设的音乐文化课程虽然促使学生收获到一些,但是仍有部分同学对于此并不太多感觉甚至感觉毫无收获,这点的确应该令人深思。而通过对于学生的了解,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的最大因素的调查表示35%的同学认为是教学设备因素,38.6%的同学认为是授课教师的因素,16.7%的同学认为是自身因素,9%的同学认为是授课教材的影响。因此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的。

五、优化旅游专业学生音乐文化素质培养的方案

(一)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多元化教学

在音乐文化课程教学中,无论所处何种地域,都要多加接触民族的音乐文化,这样才能囊括更多的精神财富,对各种音乐都能用真挚的情感加以体会。

多元化教学并不非新颖的词汇,在其他学科上也多次被提及。上个世纪后半叶在西方国家兴起的以多元化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多元化音乐教育,经过实践和理论的不断完善,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直到21世纪以来,多元化音乐教育逐渐引起我国音乐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统观世界音乐教育的发展,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教学是大趋所向。但是在主流的影响下,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的文化特色制定符合自身学生的多元化教学。音乐文化课程的多元化教学,目的是为了让旅游专业的学生摒弃单一的接触音乐导致的思维狭窄。在从事旅游行业时如何传播民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史一项巨大的职责,只有多方的接触不同的音乐领域,才能更加全面的诠释现实中旅游资源的美。提倡加强音乐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本土化的综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包括民族音乐文化与世界音乐文化的精品,重视学习我国优秀的本土文化,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了解音乐,认识音乐,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包括教学设备的硬件基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以及旅游专业学生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学习热情与重视程度。

目前,教学硬件设备整体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旅游专业在开设音乐文化课程时,都会配有特定的音乐教室,配备一定的音乐教学设施(如钢琴、影音设备),一些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刺激学生的感官神经,从而达到多方位传递音乐信息的目的。当教学课程中含有民族音乐欣赏时,可以配备民族特色的乐器,学生们会通过对乐器的接触,辅之以教师的演奏、讲解,加深旅游专业学生对音乐在旅游中应用的理解。

(三)因材施教

我们常说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用“启发式”教学代替“填鸭式”教学,对于旅游专业学生的音乐文化课程的教育显得更为贴切。完善教学的硬件设备,结合新的《音乐课程标准》编写的音乐教材、教师用书、课件等也开始使用,教育部仍需在具体操作上做出更大的投入,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在加强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作用中,主导者――音乐文化课程教师的心态与感受十分关键。不需要具备高超的音乐艺术技艺,却不能缺少对于艺术的热爱与对艺术高尚理解的灵魂,用他自身的感触体验去感染学生,用他敏锐神经去关注学生,用他的深层只会去牵引学生,这才是教育的真谛。也许若干年后,学生们已经忘却了曾经的旋律和曲目,但是在面对音乐时,全身心的投入到“听”中,直觉引导自己用心体会音乐中情感的变化。

(四)开创科学的交叉性教学

科学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对于教育更是展现着它有利的一面,艺术作为无形的音符,通过科学的交叉性结合,可以生动形象的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听觉中。当旅游专业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课程时,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把旅游景区的风景立体化,再融入高质量的音乐作品,不仅增强了旅游资源的形象感,更加令人深陷其中。旅游专业的学生在欣赏旅游资源的同时结合了音乐的激发,会充分发挥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对旅游资源产生新的感触。这种立体的“情、景”交融的教学方式会从感、观的角度激发对于旅游资源瑰丽的理解与诠释。一直以来,优秀的音乐创作都离不开科学的支撑,众多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融入了先进的科学手段,使音乐不单单成为了听觉的享受,更增加了人们是视觉角度的享受。

(五)吸取国外的经验,结合本国国情

我国目前旅游专业的音乐文化课程只占本科四年教育课时的7%,远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25%以上的水平。要强化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增加学时是有一定必要的,课时代表着对于音乐文化课程的重视程度以及增加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进入21世纪,各发达国家音乐教育大都放弃了对西方音乐(特指欧洲中心论)的盲目推崇,一致认为音乐教育必须融合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日本教育融合了东西文化;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包括理解世界各类音乐;澳大利亚音乐教育中,英国文化的主导地位正被多元文化所取代。西方的艺术教育以“个性展现”“创造精神的培养”为主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具备扩展联系、变通的思维方式,学生发现问题、研讨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模式,因为中西艺术在渊源、特征和形态上有巨大的差异,所以在教育的观念、教学方法教学等发面必然要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

在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中,笔者认为鉴于旅游专业是个包含多方文化集结的特点。而音乐也是囊括了众多具有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思维类型的人外化他们的精神所创造出来的,前者在融入后者的同时不断的深化自身的内涵,这样才能使旅游专业的学生,在短暂的几年学习时间从多方的角度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同时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其他国家的音乐教育转变以及其重视程度不难看出,我国的音乐教育仍然欠缺很多,但是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即使把音乐教育十分成熟的国家的方式照搬到我国,仍然是不能成功的,这条真理有无数的历史在提醒着我们。吸取国外的精华,加之对本国教育情况的分析,将别人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转换成适合我国学生的教育,才能真正的发挥音乐文化课程对旅游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广宏.音乐的旅游驱动力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2:213-214

[2] 张海鹏.大学生音乐素养[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9,1:186-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