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学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 键 词:中学生 美术 兴趣培养
兴趣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果学生对某门课毫无兴趣,而强迫其学习的话,最后不但教学效果很差,而且会使学生更加厌烦这门课。所以,培养学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当代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远不如小学生,尤其是接受普通美术教育的中学生,他们对待美术课并不是很热情,这也是许多学校搞不好美术教育的重要原因。
美术作为空间艺术,它主要是通过色彩和形体等视觉因素来传递给人,所以具有直观性,这比起数理化、语言文字等理性、抽象的学科更容易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并且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美术,小到日常用品,大到建筑,美术都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因此,一个社会人不可能也不应该对美术一点兴趣都没有。那么为什么许多中学生对美术提不起兴趣呢?我们又该怎样去改变这一状况,培养中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我们应该找出中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的原因,在这里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种:
1.社会原因
社会原因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整个社会对美术及其教育的重视程度上。最近几年,尽管美术在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中学美术教育在广大地区仍然处于一种副科之副科的地位,甚至是可有可无的状态,并未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普及。WwW.133229.CoM
美术应该是一种全民都应具备的素质,而不应只属于少数人。我们应该认识到,如果美术教育的这种副科地位得不到改变的话,就永远无法受到真正的重视,从而实现全民性的美术教育普及。尽管美术教育有时以课外活动小组的形式出现,但是这与普通美术教育的全民性是不相符的,只能有一小部分的学生受到美术教育。
美术作为非中考、高考科目,给非美术专业的中学生造成了“美术不重要”的思想,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他们又怎么会对美术这一副科提起兴趣呢?
这种社会原因是受经济影响的美术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必要的经济支持。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经济正在飞速发展,但比起发达国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同样反应在美术教育的发展上。美术同样会对经济发展起促进作用,美国每年为了棉布艺术性的设计花掉大量的美金,日本仅动漫艺术的市场就达到4万亿日元。可见美术对经济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投资在美术教育上是绝对能够实现其价值的。而现实是作为所谓“素质教育”的美术学科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2.学校的原因
学校往往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这个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主要是校方和教师。
对于校方来说,通常以“升学率”为重,美术课在这种情况下就要退居二线了,所以美术课在课时安排、教学设施及工具、教师待遇等方面远不如其他学科。这些前提条件都没有搞好,很难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高质量美术教育。就算学生对美术很感兴趣,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又怎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呢?
另一方面,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教师。美术教师的自身素质及其授课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兴趣是极其重要的。有些教师的授课方式或内容极为枯燥,连成年人都无法忍受,更不用说青少年了,这无疑使本来就对美术提不起兴趣的学生更加厌烦,从而致使一节美术课变成学生“放松和娱乐”的时间,而不是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的时间。
3.学生自身的原因
有些中学生对美术缺乏兴趣是受其自身能力的影响,他们往往是那些被称为在美术方面毫无“天赋”的学生。这也是由于多年来我国美术教育中注重技法培养所造成的后果。他们的努力总是在这种大环境中不被承认,收获很小,所以就形成了挫败心理,自然就不会有太大兴趣。其实,普通美术教育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它是对人的素质的培养,而不是将每个学生培养成美术专家。
另外,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已从少儿时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进入了抽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加上各方面的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也更多地停留在理性思维较强的学科。再加上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动机并不明确,所以学习热情就不那么高,而学习困难则相应比较大,这些困难反过来又会降低学习兴趣,挫败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二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各种困难而放弃或忽略对青少年美术素质和能力的培养,美术是人应具有的基本素质,因此应当及早地,至少在少年时期就开始加以培养,而不是当作一种可以随意处置的游戏一般的东西来对待。所以对中学生美术兴趣的培养,首先要将美术教育重视起来,在教学工作各个环节上都要做到位。
1.课时安排
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必须具备美术方面的知识,但是美术课在普通中学的地位处于严重失调的状态。美术课程在中学的安排一般是一周一节,这已经很少了,而有些学校的美术课根本就是形同虚设,只作为其他科目的补习课出现。这就要求课时量的增加,而不应作为可有可无的科目给其他课让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系统地、全面地学习美术,这也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学生进行美术兴趣的培养。
2.教学设施及工具
除了课程安排,学校的硬件设施也应提高,让学生在美术课上摆脱枯燥的学习环境。学校应配备专门的美术教室,教室里的布置应活泼自由,符合美术课的学习特点。
教具的运用也是必要的,一块黑板、几支粉笔,是无法使美术的特点得以发挥的。应适当引入高科技,美术主要靠视觉传达给人,所以多媒体是必不可少的。如美术欣赏课,可运用幻灯片或放映美术记录短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要忘记精彩的讲解。
3.室外美术课
美术课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他们认识和发现存在于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美术形式。这在一些比较落后的乡村学校更为适用,这些学校的教学设施及工具比不上发达地区的学校,所以应更充分地运用校外的美术资源。比如,在当地自然风光较优美的地方进行户外写生,或者结合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民间美术等等。
在欣赏课上,如果有条件应带学生去博物馆或参观艺术展览。在引导学生走进文化遗产和美术作品时,不要将我们固有的认识强加给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感受和意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讨论,避免积极性地压制,这直接影响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
4.教师的重要作用
美术教师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起着直接的、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学生主要靠教师的授课来学习美术,这是一个关键因素。下面是笔者关于教师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兴趣的建议:
首先,要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美术课根据其自身特点来说,本来就是一个自由度较广的学科,它没有过于严格的评判标准和范围准则,这也给了美术教师个人以更多的发挥空间。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动手、动脑,放宽评价的标准,从各个方面入手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其次,技法在普通美术教育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美术教育认识到美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以及运用美术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运用到其他学科还可以促进其发展,这可以从美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中得以体现。还有就是通过美术活动抒发自己的情感,陶冶情操,使学生成为品格高尚、全面发展的人。
再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偏爱和弱点。美术是强调个性化原则的,它不像科学那样追求绝对性和一元性。对于进行普通美术教育的中学生来说,应尊重和提倡他们在美术课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差异,同时也不能强迫他们学习美术的某一种类。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允许他们的兴趣转移,广泛地涉猎各美术领域。
最后,美术作为一门用途非常广泛的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或多或少地有一定联系,并且美术自身的弹性很强,教师可以尝试将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从多个面学习美术,使美术变得更立体,使学生真正摆脱“美术无用”的错误思想,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但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其他学科只是起辅助作用,要以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主,不要喧宾夺主,这是非常重要的。
一、趣动,以趣激思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操作同观察、思考、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操作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部“动”起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玩一玩、说一说、画一画等方式,让他们的眼、手、耳、口等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并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想象、探索等,让学生在“动”中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以动激情,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新知。如,《三原色与三间色》一课的内容是认识三原色、三间色,学习色彩基本知识并进行调色练习。为了把枯燥单纯的色彩练习变得有趣,教师可以利用色与色相加会变成另一种颜色这一实际操作作为激趣点。在授课前,可以用小魔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拿出三个装有红、黄、蓝颜色水的玻璃杯,用剪成小块的白色布分别在三个杯中染一些颜色,这些白布渐渐变成五颜六色的彩布。学生看着用红、黄、蓝颜色像变魔术般地调配出各种不同的色彩,都很兴奋,迫切地想探知其中的奥秘。趁着学生兴趣盎然,教师就可以边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提示的色彩,边讲授三原色的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主动地探知色彩基本知识,进行色彩的练习,无形中掌握了色彩知识,知道大自然中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三原色演变而来的。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培养了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和色彩应用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乐中求实。
二、趣练,以趣促创
小学生最喜欢的事莫过于玩了,玩自己亲手做的东西就更有兴趣,并且在做做玩玩中,他们乐于学习新知识。为此,教师可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表现形式上突出选择性,让每位小学生都能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表现方式,在表现中都能突出自己的闪光点。如,在上《秋风瑟瑟》一课时,为了启发学生回忆见过的秋天景象,增进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火红的枫叶随风舞动的场景,屏幕上映出了累累的果实、湛蓝的天空、嬉戏的小动物、小朋友秋游的景象等,学生就会被这迷人的秋景感染。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把秋天的美景中自己印象最深、最感兴趣的内容画出来。学生在选择中有了兴趣,在选择中有了自信,也就有了表现的欲望。小学生要“愉快地思考,愉快地活动,愉快地成长”。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乐学情境,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使他们能主动学习。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美术素质。
作者:韩翠翠单位:江苏苏州市姑香苑小学
(一)美术课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研究表明,美术课开的早晚、是否全面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美术课不单单是培养学生的美感、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还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创造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历史上,苏联在科技方面远远领先于美国,就在于苏联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美术课,并一直延续到大学,而美国在初中阶段才开始美术课程。这就充分证明了美术课在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可陶冶学生情操
美术作品凝聚着作者的个性和想象力。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学生可以唤起自己的审美意识和想象力,从而激发创造潜能,陶冶情操。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多种形式,或展览名家名作,或张贴学生的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会鉴赏,提高审美能力。另外,教师还可以有效结合其他学科内容,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其思维有一定的拓展和提升。
(三)美术教学可培养学生善于实践的优秀品质
学习贵在实践。书本知识的真正吸收,主要体现在运用和实践上面,美术课程的学习同样如此。无论是思想上的感悟、精神上的理解,还是心理上的认识都不能单单依靠文字表达出来,还可以依靠画笔、工艺等美术手段表现出来,从而体现美术情趣和美术意境。学生学习中对其他学科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往往和美术知识、美术作品的展现是息息相关的,当然也会对学生的生活和将来从事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对中职学生身心发展有促进作用
中职学校的美术教育,并不是让学生在美术上必须有一定的造诣,而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培养各种能力,陶冶情操,能够借助美术来认识生活和社会中的各种美。鉴于美术范围较广,分为工艺美术、绘画、雕塑和建筑艺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特长做出选择,了解其不同特点和艺术作品的感染力。这种发自内心的感悟和体验,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比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的课程大多是一些抽象的知识,而美术课程可以让学生触碰到实际存在的事物和具体可感的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是十分有益的。久而久之,必定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三、美术教学能帮助学生心智发展趋向于成熟
美术教育的功效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学生的心智发展趋向于成熟。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21世纪新型人才。如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欠失了美术教育,就会或多或少地造成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差异,使个体人格和性格普遍化,使生产劳动者的感官意识和审美功能不协调,从而妨碍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如果重视美术教育,可以使中职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才能,积极展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实际上,现行的应试教育已经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美术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挖掘学生内在的美术潜能,让学生掌握一些美术技能,从而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相对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中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为其心智的健康发展添砖加瓦。
四、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都会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美术教学同样如此。教师应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知,自己去判断,这样学生从中获得的体验和认识才会更加深刻。为了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我让学生自己组成合作小组,要求他们通过相互合作完成一种以生活废品为原料的工艺品制作。作业布置下去后,学生兴趣高涨,纷纷商讨、构思。有的用布的下脚料做成了“奥运娃娃”,有的用易拉罐做成了“树”型的工艺品,有的用各种颜色的废纸粘贴成了一条“大鲤鱼”……通过学生的动手合作,不但练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懂得了美术的实践意义。中职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也是思想的叛逆时期,无论是意志还是兴趣,都还缺乏一定的稳定性,对生活中的善恶、是非也缺乏足够的辨别能力,极易表面化、肤浅化。因此,在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着眼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参与美术活动,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意识,升华审美情趣。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美术教学中来就必须要改变这种对立的师生关系,努力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距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好感,使学生实现积极情感的转移,使学生对美术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正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对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对师生关系进行重新审视。教师并不只是传道授业,是知识与智慧的化身,而且要发自内心地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与学生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让教师能够真正地走进学生,与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对话。这样自然能够换来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与喜爱,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也就在无形中形成了。
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求知的欲望
学习环境以及学习氛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心情。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舒适、愉悦、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就会以一种十分欢快的、积极的心情投入到知识的学习和探索中来。对知识的掌握和占有欲就会凸显出来,由此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求知欲望。相反如果教学氛围紧张、枯燥,学生自然也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与不安的心理,而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中来。这样的教学即使教师付出再多,学生依旧是游离于教学之外,成为教学的附属,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着力为学生营造愉悦而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处于积极、良好的教学氛围之中,这样会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正面情感效应,使学生对教学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与强烈的求知欲,这样的教学自然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要改变以往教学中黑板加粉笔的单调式教学,教师要学会运用优美的教学语言、高超的教学技巧、先进的教学工具来为学生营造愉悦而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陶醉其中,身心放松。例如,《花鸟画的欣赏》这堂课的教学,我在教学伊始就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大自然中花儿盛开、鸟儿起飞的美丽画面,让学生抛弃单纯学习的沉重心情,敞开怀抱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风光。此时在没有我任何提示和引导的情况下,学生便自己欣赏起了教材中的花鸟图画,并且津津乐道地用自己的美术知识来描述和进一步学习。这样我就为学生营造了一种和谐的、轻松的、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这样的情境中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和提高,从而自主而积极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因此,我们想要轻松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情趣,就要重视学生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素养来精心地为学生创设和营造适宜学习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三、巧妙设计有探索性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
初中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通过提出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不仅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得学生以主体身份参与到教学中来,展开积极的探究活动,这样的教学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改变以往一味地说教,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与机械地记忆,使得学生失去了展现个性与展开思考的权利。我们要为学生设计富有探索性的问题,以问题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将学生带入求知的愤悱状态,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这样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参与教学的空间,使得学生的个性得以展现、潜能得以挖掘,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经历教学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灵感,碰撞出创新的火花,更利于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与教学内容的密切关联,加强问题本身的针对性与目的性,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兼顾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才能实现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激起全体学生学习的激情、参与的动力,使教学成为全体学生共同探究的平台。
四、结语
其实,不论什么学科的研究生都应该具备作为一个研究生层面所共同拥有的素质规格与素养水平。因此,美术学科的研究生,尤其是美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更应该具有作为硕士研究生起码应该具备的一些基础性和规格性的意识与素养。不应该因为美术学科的特殊性而忽视研究生社会角色的内涵与规格要求。那种片面强调美术的硕士研究生主要是学习和研究美术技法的而忽视对研究生本身应该具备的一些素养规格的培养的认识和观点是错误的。现在依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美术学科有不少的研究生不会选择毕业论文的研究课题、不懂得如何开展美术学科的学术研究、不知道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有怎样的学术规格与标准、也不知道应当如何撰写学位论文,对毕业论文答辩的程序以及该如何准备不知道。总之。当下我们的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规格意识还比较差,美术学科的研究生素养规格缺失得比较严重。所以,有必要加强诸如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等规格的建设与教育培养,以期整体提升我国美术学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教育水平。
之所以是讲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仪礼”,是在于强调认识和把握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一些基本程序、环节、形式与礼节,而不仅仅是讲求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礼仪。在汉语的语境美苑2008年第1期里,“礼仪”,多是指“礼节与仪式”。礼节,又多是指特定族群中各种表示尊敬、祝颂等类的惯常使用形式。学位论文答辩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学术辨析性仪式。在有基本仪式的基础上还存在一些基本的礼节内容。仪礼,是把“仪”置前,因为“仪”是特指仪式与礼节,也就是说“仪礼”先强调和重视的是仪式。仪式,是指特定活动的程序、形式等环节性内容。而“礼”多指特定族群或社会共同遵守的仪式。一句话,“仪礼”,是强调仪式与礼节。在学校教育中,仪式及其仪式感的教育是不能缺失的。人类需要许多的仪式。因为人们在特定的仪式中,可以培养尊敬意识和能力、也可以获得体验被尊重的感觉、还可以升华自己的情感、可以获得诸多良好的教益、可以烙落下永恒的记忆。经典完善的教育应该包含必须的仪式教育内容。美术学科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仪礼水平如何,不仅将揭示其教育水平、而且也影响研究生的公共形象塑造与展示。那么,美术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仪礼呢?我们试从以下方面来探讨。换言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应该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的环节与规格内涵。
一、着装与仪态的规格
无论是讲究礼仪,还是讲究仪礼,核心都是指人们的一种文明性规范行为。它对人们的行为既具有规范促进性,也有一定约束性。人们遵守它既能保证和促进特定活动中彼此的交流沟通,又能增进和谐的情景和友谊。所以,礼仪具有智慧性、具体性和操作性等特性。作为美术学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仪礼的首要环节与内涵是着装与仪态的准备和展示。
1、穿戴正装
出席毕业论文答辩会的所有人员都应该穿戴正装。作为要进行答辩的毕业研究生本人,也必须是穿戴正装出场。所谓正装,是指符合正式场所穿的服装。严格地讲,穿戴正装,包含服装与佩饰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生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会的正装,是指去除休闲装、运动装、常服之外的一切符合一般公认情况与标准的正式服装。男生可选择有一定款式的学生装、西装、中山装、长袖和短袖衬衣等既适合身份、又体现郑重与个性的服装。如果是穿西装,一是要上衣与下衣成套;二是要穿戴相配的素色硬领衬衣、领带与皮鞋。切忌着西装而穿运动鞋的穿戴模式出现。西服背心视其情况,可穿可不穿。如果穿了,那么西服上装的扣子就可以不扣了。女生可选择有一定款式的学生装、西服套装、衣裙套装、裙装、得体的编织装、长袖和短袖衬衣等适合身份而尽显贤淑、端庄、典雅的正式服装。如果是穿西服套装或衣裙套装,都要穿中长筒袜子与皮鞋。切忌穿戴袒胸露背、超短裙、迷彩裙、漏洞露肉裙等轻浮性衣服与佩饰。对于男女生着装的配饰,都以不复杂、不突兀、不轻浮为宜。
总之,参加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会的着装原则是:正式、整洁、郑重、端庄、协调、得体、精神、气质和风格。只要遵循了这样的原则,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地选配着装了。避免邋遢形象出现、避免应付随便情况出现、避免与所在场合的不和谐符号出现,尤其是要避免因为自己的不当而出现视觉污染的尴尬局面出现。让自己出场一次精彩一次,是其追求的理想目标。
2、仪容自然
仪容,是指一个人被他人可观看到的外在容貌和姿态与风度,也称为仪表。每个人不一定都是天生的仪表堂堂,但至少应该是可以做到具有可嘉的风度。尤其是美术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应当是具有翩翩的风度。所谓仪容自然,是指人的外表情态不给人呆板、局促、勉强的感觉。也就是要自然而然地展示自己的仪表。当然这里所谓“自然而然”的仪表,不是指那种完全不加修饰的不修边幅的样子。而是指那种把自己的头发、面容、五官、肌肤等清洁干净而给人舒爽的感觉。学习美术的人,留长头发和染烫发都行,怕的是不干净,以及没有艺术性、没有观看的舒适性。因此,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都要把自己的仪表清洗干净,要把自己的头发梳理得有真正的艺术性。女生的仪容表现比男生丰富和复杂一些。但女生的仪容打扮是切忌妖艳俗气。总之,整洁、适度修饰、自然、舒爽、得体、个性、协调是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出席自己毕业论文答辩会仪礼之仪容自然的梳理原则。
3、举止大方
所谓举止大方,是指毕业论文答辩者系列动作与行为和言谈的自然不俗。也就是说,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的研究生是要切忌那种举动拘束、俗气、轻浮和小气的行为出现。在答辩的整个活动过程中,答辩者的行为形态要给人落落大方自然沉稳的感觉、手势动作要给人有节奏而不是乱舞的感觉、谈吐要给人有文明修养厚度的感觉,千万不能给人一个不像研究生的感觉和认识结论。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举止大方的原则是:自然、文明、稳重和得体。
4、气象精神
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气象精神,是指答辩者的整个神态气势具有生气与活力。切忌萎靡不振的样子出现。一句话,答辩者在整个活动过程中,要有一种精气神展现。不要因为担心自己的论文写得不理想而被答辩委员们批评,或者担心自己的论文答辩不能通过就显得情绪低落的样子。毕业论文答辩会,可以说是硕士研究生的最后一堂学位课程。所以,无论答辩的最终结果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答辩者都应该以饱满的情绪和精神去面对和参与,展现作为研究生应有的精神气质与风貌。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气象精神的原则是:自信、活力、气势、派头、向上、儒雅。
5、观赏性强
从架下视觉艺术视点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会就是一场行为艺术展示会。因此,在这个“行为艺术”场或过程中的一切人物形象与行为展示,都应具有智慧外化性和视觉艺术可赏性。不仅答辩者的形象与气质要给人较强的观感舒适性,而且答辩者的答辩举止行为也要有给人可观赏的信息含金量。其实,整个答辩会的仪式环节本身就应该是具有较强的可观性的。这样才能让旁听答辩会的人,获得更多的教益和欣赏性记忆。总之,美术学科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仪礼之观赏性强的原则是:周全性、可观性、舒适性、厚重感、传播性。
二、答辩会议开始的规格
当自己一切准备就绪以饱满的热情进入答辩会场而该自己答辩时,以下程序与环节的内容是需要好好认识把握与完善实践的。
1、答辩者对答辩主席及各位答辩委员行鞠躬礼
当轮到某答辩者答辩时,答辩者自然大方地就位答辩席,之后答辩者站立向答辩主席台的各位答辩委员行鞠躬礼。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答辩者站立而神情自然、面带微笑、彬彬有礼、态度谦和、举止大方、行为节奏适度。
2、对参加答辩会的听众致鞠躬礼
在这个环节上,需要答辩者转身站立而态度诚恳、面带微笑、目视全场、彬彬有礼、举止大方、行为节奏适度。
3、自我报告及其内容
当答辩者向所有答辩委员与在场听众礼节性打完招呼之后,就要落座向所有答辩委员报告自己及其学位论文的研究情况。报告的时间一般是10-15分钟。具体的是以在场的答辩主席的要求为准。但自己在事先准备时,以报告时间不超过10分钟为宜。
(1)报告要求
首先,声音洪亮。以往有的答辩者在陈述时声音压得很低,以至于让答辩委员们不能够很好地听清楚自己的报告内容,这是应该避免的。当然那种一味追求大声而无节奏的声响也是应该避免的。所以,答辩者要好好地调控自己声音的大小与节奏的强弱,尽量让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倾听接受效果。其次,简洁明了。答辩者的起始陈述报告的内容,需要逻辑性强、条理十分清晰、简洁明了,传播有效。最为忌讳的是如煮粥一样思维混乱:无逻辑、无条理、无观点。总之,要力戒那种云里雾里式或前言不搭后语状的报告现象出现。
最后,亲和力强。答辩者在陈述时,应尽量避免由于过度紧张而导致的面无表情。冷汗淋漓、说话生硬、思维呆板的情况出现。要尽量放松、适当表情、语气随和、娓娓道来,让人有如浴春风之感。
(2)报告内容
以往有的答辩者不知道自己在报告时到底要具体讲些什么内容,故而东一榔头西一棒的讲话不得要领。尽管不能规定每一个答辩者的报告内容完全一致,但从规范性出发,有些内容是不能遗漏的。体系性程序、环节、形式和内容,是答辩者在起始报告陈述时的必备项目,实践者可以依循而灵活地把握与实践。
4、听取导师向答辩委员会介绍自己的情况
导师向答辩委员会全体成员简要介绍答辩者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的学习、生活、研究、学术活动和学术成果的情况。
5、听取答辩老师提出的问题
(1)认真记录下每一位答辩委员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提出的每一个具体问题。每一个答辩委员对其研究论文的看法或评价不一定相同,提出问题的数量也不尽相等。除了不提问的以外,多的有五六个,少的只有一个,一般是三个左右,提出问题的难度是有难有易。总之,答辩委员的提问是没有完全等同的一定之规的。关键是答辩者对别人提出的问题要迅速反应所提问题的实质内容是什么?问题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在哪里?对自己一时不知道或不能把握的问题也不要慌乱,要稳住自己的情绪听完和记录下所有的提问。如果有没有听清楚所问的问题,答辩者应当及时申请提问者再讲一遍。所以,当答辩委员在对意见和看法与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专心听、要记录准确,不能似是而非地把握。其实,这时也是答辩者在答辩会上跟答辩委员学习的好机会。因为,有的答辩委员喜欢发表他自己对相关研究课题的看法,往往不急于提问,或者甚至根本不提问题。答辩委员所讲的意见,往往对自己该课题的深入和完善研究很有帮助。
(2)如果是要求在现场及时回答,那么,一是需要反应迅速,灵活与逻辑和条理化地马上应答。二是,回答时需要有针对性、主题性、观点明确、条理化地逐一回答。重点是要分析所问问题的原因、依据、范围、重点、难点是什么,这样才会有针对性的回答。因此,参加答辩前,对自己论文的内容要非常熟悉,对自己论文所涉及的有关学科或知识点或名词术语或概念,要熟悉和准确认识。避免对自己论文认识的盲点出现。三是,如果提出的问题相同或相近,可以综合后一并回答。当然,如果答辩主席要求答辩者在一个答辩委员提完一个问题后就马上回答,那么答辩者就对所提问题逐一回答。不过,即便是这样,如果在这个委员提的所有问题中,有可以综合回答的问题,依然可以综合后回答。四是,如果对有的问题实在是不能回答,可以如实汇报说“不太清楚”或“回答不了”。同时,可当场请教答辩委员释惑,因为毕业论文答辩会实际上是一场小型的学术讨论会,可以视其情况而请教。
(3)如果不需要在场马上回答,而是下来准备一会儿后答问。那么,答辩者应对答辩委员表示谢意之后,起立对主席台诚恳行鞠躬礼后从容地转身离席。
三、问题回答过程的规格
当答辩者获得全体答辩委员的提问后,一般是出场来准备10-30分钟后返回答辩场开始真正的毕业论文答辩。在这个过程环节,以下方面是需要注意和实践的。
1、礼貌用语、体姿语言运用要适度。
2、态度要谦和诚恳、行为有分寸。
3、对答辩委员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不能遗漏。对提出的问题,可进行分类回答,也可以以问题提出的先后顺序而逐一回答。一般是只针对问题而回答,而不是针对某个答辩老师而回答。比如:有的答辩者常常在问题回答时说:“我现在回答丁老师的提问”,这不妥。即便要提到某个老师,也应该表述为:“我现在回答丁老师提出的‘关于研究对象的准确界定与表述的问题’。”
4、回答问题的内容要:明确、准确、简洁、条理清晰,忌讳无条理、无观点、无重点的表述行为。
5、对所提问题,不管能否回答,都需要有说明。即便是对不能回答的问题,也要说明为什么不能够回答,以求得的答辩委员的理解和解惑。
6、第一轮的问题回答完毕后的行为。当答辩者对第一轮的所有提问无一遗漏地回答完毕后,一是要听取答辩主席与各位答辩委员的总结性意见。如果有答辩委员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或不同意自己的回答观点时,答辩者在获得答辩主席允许后可继续深入辨析性回答;如果有答辩委员继续问有关问题而又明确要求回答时,答辩者就继续回答,如果没有要求回答时,则不回答。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也许才真正出现“答辩”的“辩”的环节和情境。所以,答辩者要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抓问题的根本、有张有弛、有理有节,注意自己的举止得体,切不可放肆和狂妄无度。也要避免过度紧张而出现脑海里一片空白的不利情况。尽量讲自己熟悉而又能够准确把握的内容。“辩”,是在高兴的、学术讨论性的氛围中进行。激烈的辩论,不表明自己的论文答辩将不被通过,反而有可能是自己的论文有引起答辩委员兴趣的有价值的地方。
四、聆听答辩结果宜布的行为规格
当所有答辩者的答辩结束以后,答辩委员会将对每一位答辩者的毕业论文答辩情况进行表决,并及时分别给出书面的表决结论,通过与否都要有明确的结论。待这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复请所有答辩者回到会场,聆听自己的答辩结果宣布。在此程序环节上需要实践以下仪式与内容。
1、站立聆听答辩结果。当答辩主席点名将宣布某人的答辩结果的时候,被叫到的答辩者应大方地走到答辩席,站立聆听答辩的结果。
2、站立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当答辩主席宣布完自己答辩获得通过的决定后,答辩主席一般将示意全场鼓掌表示祝贺。这时,获得答辩通过的人,应该即席发表感言。不过,这要看答辩主席的具体安排,因为多数时候一次参加答辩的不只一个人,故而是在所有答辩者的通过结果宣布完毕之后,才逐一地让答辩者发表答辩通过的感言。在答辩者发表的感言中,以下内容是不应该忽略遗漏的。
(1)倾情表达自我通过答辩后此刻的心情,表达应该是坦诚、真诚、深情、激情的。
(2)致感谢辞。致辞的言语以简洁明了为好,不宜拖沓罗嗦。往往是一句话一层意思,几句话能够把所要表达的意识表述清楚和准确就可以了。总之,以周全表达和情意到位为准则。
五、宜布答辩仪式结束后的规格
毕业论文答辩会进行到此环节,从学校的工作任务上来说是结束了,但从人文与历史等视点看,答辩活动还没有完全结束。这个时候是答辩者与答辩委员和有关师长、来宾、朋友进行零距离及时交流的历史性时刻。所以,此刻答辩者需要做的事情是既简单而意义却深远,不可忽视或缺失的。
1、答辩者真诚地给自己的导师执弟子礼献上鲜花。此程序和环节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表意与节约原则。给自己的导师送花主要是以表谢意与执弟子礼为重,故不要追求高额花费,以免增加答辩者的经济负担。当然,不愿意送的也一定不要勉强,贵在心诚和心意的表达。二是以了解花意得体选择为原则。不同的族群对各种花卉陚予了不同的含义,因此,要解花语深意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比如:一般情况下,象征友谊的有玫瑰花,表示健康长寿的有万年青、文竹、君子兰等,寓意德高望重的有兰花,比喻圣洁高雅的有百合花、水仙、马蹄莲花、莲花等,表示喜庆的有康乃馨、山茶花、月季花、石榴花等花卉,牡丹等花卉则代表吉祥幸福之意。同时,不同的颜色也有不同的象征寓意与情意。总之,只要能够表意和得体就圆满了。
2、合影留念。人生中途的有些事件是不可重复的,在一般情况下,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也是不可重复的。所以,在这样具有历史性的时刻,能够有机会让刹那间化成永恒,就不要放弃。值得注意的是,答辩者在遨请别人时要真诚、郑重、尊重、亲和,切忌强迫和随意性行为出现。对实在是不愿与答辩者合影的人士,一定不要强为所难而勉强。
著名教育家杜威非常看重学生经验,认为它是教育的起点,是教育的途径,而学生经验的获得和持续改造则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必须依据学生现有的经验进行,如果不顾这种现实存在的特点,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都将会受到限制。当然,教育也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现有的经验水平,还要推动学生经验向高水平发展。学生知识的获得必须经过经验的桥梁,没有经验,没有“尝试”和“做”的结合,学生不可能真正领会事物及事物之间的关系。听力障碍学生因为听觉受限,失去了将近1/3的信息来源,抽象思维较为薄弱,而学科知识又是概括化、抽象化了的经验,这种抽象化了的学科经验与他们现有的经验相差甚远,要使他们自己通过直接的智慧力量获取知识十分困难。教师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引导他们把直接经验与用符号表示的学科知识联系起来,此时现有的经验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特点
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与普通学生的经验有着诸多差别:
1.个人社会生活经验不同
从生活经历来看,绝大多数听力障碍学生在学龄前就丧失了听力,家长对其往往会产生内疚和怜悯之心,从而对其倍加保护,让其平时尽量减少与普通小孩子的接触,生怕其受到歧视和欺侮。到了受教育的年龄,家长就把他们送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而目前在听力障碍学生的早期教育中,几乎所有特殊学校都是封闭式管理,不准他们随便进出校门。虽然这种做法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听力障碍学生的安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地阻碍了听力障碍学生与社会的沟通交流,造成他们缺少个人社会生活的经验。在普通人看来是司空见惯的事,可能对他们来说是新生的事物。
2.前备知识不同听力障碍
学生幼小失聪后,由于语言交流存在困难,家长很少对其进行家庭教育,教育主要由特殊学校来实施。而对各个特殊学校的调查结果表明,听力障碍学生的文化水平明显落后于普通学生。有一项报告发现:20岁的听力障碍学生在阅读理解能力上的测验结果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水平,其平均花三年时间才能取得普通学生一年的进步;就学业来说,听力障碍学生与同龄普通学生相差5年左右。
3.知识表达方式
解读不同与听力障碍学生交流主要是通过手语,而手语的地域性差异大、词汇量少、过于简单,不像书面语那样稳定,特别是对一些抽象概念的表述,手语常常会使接受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错误。
三、美术课堂教学中利用与提升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策略
由于教师在生活经验、知识积累、理解能力等方面与学生有明显的差异,学生对许多知识的理解往往会与教师的理解有偏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以自身的经验为出发点,而要以学生经验为标准。对于如何在实践教学中把握学生经验,笔者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的体会是: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经验,然后找出其经验特征。
1.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获取途径
其一,从平时的课堂中及时发现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特征。教师在课堂中要特别注意观察听力障碍学生的表情,他们往往不会对不懂的问题马上主动地提出疑问,但是一旦被疑问卡住了,接下来就很难专注地继续听讲,他们对问题的自我消化能力很弱。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装饰画的内容时,在说到“点缀的作用”时,听力障碍学生就不知道“点缀”这个词的意思,所以对后面的讲解内容不感兴趣。这种情况如果出现在普通学生的课堂上,根本不会对普通学生学习产生阻碍,因为普通学生会通过后面教师讲课的内容自己领悟“点缀”这个词语的意思。在听力障碍学生课堂中,教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学习状态,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掌握他们现有的经验水平。
其二,从作业或练习中分析研究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特征。听力障碍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知识点表面上看似已经掌握了,当教师问大家有没有掌握时,他们都会点头示意会了。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学生还处在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如果教师给他们布置作业或者练习,就会发现许多在课堂上没有发现的问题。因为教师对于听力障碍学生是采用手语进行教学的,但手语有一些局限性,如它的语法跟书面语有明显的区别,导致听力障碍学生在做作业或考试中对问题的解答往往漏洞百出,有的是语法书写错误,有的是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对于上述情况教师要认真分析研究,对听力障碍学生的各类错误经验作系统归纳,并且进一步搞清他们所犯的错误是由于怎样的经验特征造成的,这样才有助于他们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其三,从日常谈话中细心察觉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特征。教师与听力障碍学生的交流沟通主要是靠手语,多数情况下是一对一地交流,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不可能将很多时间花在与听力障碍学生的沟通上,所以平时课余时间就要多与他们交谈。如,笔者与他们在谈论吃什么水果时,发现他们不知道樱桃是什么样子的,当时笔者想是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吃过一些不常见的水果。果然,笔者细问后得知他们对很多当地不常见的水果与蔬菜都不认识。知道了这些情况后,笔者在美术史的作品欣赏中有意挑选一些果蔬类绘画作品,并进行必要的介绍。这样做对他们以后在美术高考中的色彩考试有很大帮助,让他们不至于对色彩题目中的果蔬名称产生疑问。
2.增加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策略
其一,要让听力障碍学生从亲身体验中获得经验。对听力障碍学生来说,视觉是他们的主要信息来源,但是他们认识事物有特点:听不见,所以不懂;看见过,就知道了;做过了,就会记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尽量要使他们能亲身得到体验。如,课堂上在讲解到有关色彩内容时,为了让他们知道不同材质、不同肌理产生的色彩差异,教师可以拿一块红色的绸缎和一块红色毛料作对比,也可以将红色丝巾和红色棉布作对比,让学生直观感受不同的红色效果,再通过举一反三,告诉他们生活中有很多种红色。只有这样不断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感知和触摸中,才能更好地体会色彩的微妙变化,也能更好地理解作品。
其二,根据听力障碍学生经验的差异性,把握问题的难度和梯度。听力障碍学生与普通学生相比,个体间的差异更大。每位听力障碍学生的听力等级不同,听力缺损的时间与后期参加语言康复训练的时间不同,家庭背景不同,甚至父母的关注程度不同,等等,都对他们的语言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他们对各学科的学习。教师在问题设置上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尽量让每位听力障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针对多种形式美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让他们完成不同难度的绘画作业,有能力的多画几种形式,能力弱的少画几种,还可以选择简单点的形式来画。不同难度的任务能充分激发每位听力障碍学生的自信心,有效提升他们的经验知识。
其三,对教材进行研究,找到教材与听力障碍学生当下经验的连接点。目前,听力障碍学生的教材基本上还是参照普通学校的教材,虽然对于知识点的掌握二者的要求差不多,但是听力障碍学生的经验与普通学生的经验相比有悬殊。所以,在针对听力障碍学生的教材理解上,教师要花较多的精力仔细分析研究,特别要从听力障碍学生现有的经验知识出发,找到其与教材中知识的连接点。如,在讲解原始社会的陶塑作品时,听力障碍学生看到那些丰乳肥臀的女性塑像时,很难理解为什么原始人要雕这么难看的塑像,他们总是认为美术就应该欣赏美的东西,这些难看的女性塑像毫无美感可言。针对上述情况,笔者就从他们自己与爷爷奶奶辈的人的不同审美观出发,讲透这个道理。如此讲解,这个知识点就不会那么抽象,他们也就容易理解。
四、结语
新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在学习内容上改变专业化倾向,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使学习内容变得鲜活充实,易于被学生掌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色彩感受能力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色彩知识属于美术基础知识的范畴,其中的对比与协调是较专业性的。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体验,感受中理解色彩对比与协调不仅仅存在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在我们所熟悉的音乐、文学作品中也是能体现的。
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将更重视人的发展。现代美术课程是人文性质的课程,美术教育教学应体现对学生的浓郁的人文关怀色彩,并将教育教学活动放在一种人文背景中加以理解,努力从中发掘人文内涵。
要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发散思维的内容。“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艺术教育的目的是使人在创造的过程中,变得更富于创造力,而不管这种创造力将施用于何处。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罗恩菲德语)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只看到传统意义上的美术学习。而要看是否有利于学生良好综合素质发展,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培养,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品质完善,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课业的布置要具有灵活性,给学生以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若使每个学生画出一样的画,或呈现同样的风格,是创造的大忌;应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途径,突破传统思维习惯和模式,产生大量的变异见解,有意识地促使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地思维操作,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在课业训练中,就不能仅限于单一地模仿或照抄自然的训练,模仿作为基础训练固然重要,如果不顾自己的内心感受,不积极认真的思考总结,一味模仿,很容易导致学生陷于僵死的思维状态,使作业呆板、乏味、缺少生机,甚至阻碍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要符合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他们在年龄、性格、修养、阅历、生活环境、作画能力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这就造成了学生思维方式和作业面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学习过程中难免流露出年龄阶段中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学内容的设计,就要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和特点,使之顺应其成长规律,符合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以利于他们智力的开发和技能提高;改革不顾学生个性特点和实际要求的所谓专家们一厢情愿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避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一刀切”。
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是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创新是美术的精神,艺术贵在创新。学生阶段是思维和认识活动最活跃的时期,他们善于接受和吸收新生事物,热情大胆,敢作敢为。在他们身上,创新意识往往处于潜在状态,萌芽状态。需要不断挖掘,促进生长,促进发展。少数学生的创新精神比较明显,比较突出,就需要教师及时的大力扶植,促其开花,促其结果。如同一命题的作业,几十张作业就会表现出几十张不同面貌和特点的画面。这其中有些特点,很有可能就是显露学生创造意识和艺术才智的“闪光点”,出佳作的好苗头。教师要及时发现这些特点,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促使形成宝贵的艺术个性和创造素养。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而且极富创造力,他们喜欢将自己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想法和看法用绘画的方式来传达,所以小学生大都喜欢绘画。然而,许多小学美术教师教学方式古板,教学语言枯燥乏味,导致小学生感到美术课索然无味,上美术课很难熬。而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可以有效改变这种状况,使美术课有吸引力。美术教师通过新鲜活泼的教学方法和有趣味的教学语言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这个过程不仅使美术课的吸引力得到增强,而且也使得学生学会主动追求美术知识,获得更高的认识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美术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将学生实际生活中感兴趣或者熟悉的事物带入课堂教学,引起学生的共鸣,使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得以激发和培养。例如,在教授《可爱的玩具》这一课之前,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玩具带到学校。待上课时,美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们拿出自己的玩具来和大家分享,此时教师可以问大家有没有会滚动的玩具,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内容。之后,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课文中提到的玩具,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玩具,并且和同学们一起玩,共享集体游戏的快乐。小学生大多都对玩具很有兴趣,所以,美术教师通过将学生自己生活中的玩具与课文知识相结合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很自然地投入到学习当中,而且还会使学生很享受这个学习过程,自然在这个过程中使美术学习兴趣得到培养。
(二)运用教具或教学设备创设情境
教具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起的是辅助作用,但是在美术教学中,如果教具设计得巧妙,运用得恰当,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美术教师也要懂得结合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来给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丰富和形象化教学内容的同时,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例如,在教授《大鱼小鱼》一课时,美术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来演示大鱼和小鱼的绘画过程,在这种直观和形象化的教学情境中,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小学生一定会集中注意力,沉浸在美术学习中,这就很有效地实现了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适时设疑,组织讨论
“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适时设置疑问,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兴趣。有效的疑问设置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产生冲突,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主动探索,这在无形中也实现了学习兴趣的激发。此外,美术教师也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话题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问题的讨论和争辩,各抒己见,互相启发补充,通过这个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培养其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我的同学》一课时,美术教师可以“你对你的同桌了解多少”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在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时,美术教师可以以“如何介绍你的同桌”来组织同学讨论,可以让学生自成小组进行组间的具体讨论,也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情景表演。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不仅会积极主动参与其中,而且会在热烈的讨论过程中各抒己见,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这样一来,学生们通过相互交流和讨论,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美术学习兴趣更浓了,美术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
(四)引进竞赛和游戏
小学生天性好奇心强,而且自尊心也很重,还很喜欢表现自己。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美术教师可以有意识、有目的地有意引进竞争来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美术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和深刻。例如,在讲授《童话中的城堡》一课时,美术教师就可以采用竞争的方式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美术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在后一阶段采用分组竞赛的形式进行,将学生划分为四个组,并要求每个组在规定时间内合作设计制作出一个城堡,城堡制作得有特色的小组将得到纪念品。在竞争和奖励的激励下,学生们会情绪高昂,想争第一。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会对设计童话城堡的活动越来越有兴趣,这在无形中也培养了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通过竞赛,学生不仅锻炼了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还提高了评价能力。此外,小学生都爱做游戏,做游戏不仅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还可以使他们的注意力持久、稳定。在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渗透在游戏中,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上《我为同学画像》一课时,美术教师可以和学生们一起玩“发号施令”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轮流发令,发令的内容是五官名称,让其他学生用手触摸相应的五官。这样一来,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很快,学生就会摸出每个五官的位置。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不仅会对美术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也会很牢固地掌握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学会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来做画的方法。
三、结语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而现在很多人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教孩子"学画画",即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往往是通过看、摸、听、嗅等认识手段来了解事物,了解世界的。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指出:"最杰出的艺术本身就是想象。"所以在当前美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一、了解儿童,在生活中萌发想象意识
想象是不受自然知识、科学定率、传统观念、道德习惯、规则制度等的限制,也可以打破现实物象中的真实限制,决不是现实的机械翻版,因此教师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的作品。孩子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孩子们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学生改变思路肯定他们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如画《游太空》,可以先对学生设问:今天我们要到太空去遨游,你们准备怎样上太空呢?请每个学生不要忙着回答,多动动脑筋,然后,将各自的想法画下来。这时,就会发现有多种多样情景:有的学生坐太空船;有的乘坐热气球;有的插上一对大翅膀飞去;有的用长长的天梯……总之,十个同学有十种独特的想法,都是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继续提问:那么,我们到了太空又看到什么了?他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并画出了夸张、与众不同的太空物象。教师肯定孩子的想象部分,他们就一定会更加夸张,想象会随之出现更加扩张。所以在绘画活动中教师应多提问、多肯定学生,引导他们将现实的物象任意夸张、错位、变形、组合、打乱、改动……从而萌发每个孩子的想象意识。儿童的想象潜力是巨大的,他们天真的童趣,独特的想法往往给人新的启迪。
二、利用大自然的活教材,启发儿童的想象力
着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去直接学习,获取直接的体验。"让大自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因此,教师应常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寻找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观察小动物等等,这样儿童的兴趣一下子就会被激活,想象也就随之迸发。例如:学习《鲜花的世界》,就可以请孩子们到户外搜寻各种各样的鲜花,然后请他们自由讲述看到了一些什么颜色、怎样的花、枝叶怎样等,通过学生的回忆再现观察的物体,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投影、电脑等各种各样的多媒体手段再总结归纳,并与几何图形、夸张变形等相联系,使孩子了解到各种各样的花朵之间的不同,但又有着共同的规律。利用活动,教师可以鼓励孩子们按自己的想象创作出一幅关于鲜花的作品。结果教师将会发现,孩子们画出了各种各样的鲜花。在这基础上,教师再可以请学生在自己画的作品进行添画,孩子们会更加兴致勃勃。不光鲜花是我们常见到的,动态的情景也可以是儿童通过自己的想象画出来的。当然动物世界里各种不同的动物也都是我们的活教材,看到可爱的动物,孩子们对它们形象的表现更为主动。在大自然中孩子们主动探索知识、积极参与活动,可见大自然不仅增添了孩子们的知识和经验,也促进了他们智慧发展,丰富了孩子们的整个精神世界。自然界的景象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大自然是儿童绘画活动的最好课堂,欣赏大自然的景物为学生开启了想象的大门,发现了美、创造了美。
三、调动各种感官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教师可以组织形式各异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系统。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通过观察物象、再现物象、添画、装饰、涂色,使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让孩子闭上眼睛闻各种各样的气味,边闻边想象,刺激孩子的嗅觉系统,然后通过交流,有各种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让孩子亲身摸一摸不同质地、不同规则的物体,刺激他们的触觉系统,再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大胆的描绘。放一段音乐,让孩子们仔细倾听,刺激他们的听觉系统,让孩子们用手上的绘画工具表示听到音乐后的感受等,这些尝试将取得很好的效果,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积极性、探索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
四、欣赏作品,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美育即对人类创造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具有的美感予以利用,对人开展教育,促使人发展得更加和谐与全面。美主要从劳动中产生,但是又为劳动提供服务。人们开展生产活动不单是追求物质满足,还要求美感享受。目前科学技术发展迅速,艺术创意与设计有极其广泛的要求,在人们生活的诸多方面均蕴含着美。一个人若无法了解现实生活美,那也无法对艺术美予以正确认识和理解。所有艺术创作的基本来源均为生活。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基本任务为对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予以培养,并使其养成良好习惯,学会从生活中对美予以发现和体验,而后在创作中充分展现。
二、对教学方法予以创新
美术教学中现实与想象、形象与抽象共同存在且相辅相成,因此教师需发挥引导与组织作用,使学生拥有足够空间与机会去参与美术审美与创作活动,若有必要可提供个性化体验机会,促使学生对自我予以充分展现。对学生创新性思维予以培养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兴趣予以激发,故而在选择教学方法时要将学生兴趣作为出发点,并基于此对可行性、针对性与创新性均较高的教学策略予以制定,使学生充分参与课堂,而后对其创造性思维予以激发。同时,当前多媒体教学逐渐普及,教师应对现代化教学方式予以充分使用,为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时采用更直观且形象的方式,促使学生对知识予以更好掌握和理解。例如美术密切关联于文化、音乐以及文学,可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朗读诗歌等,亦可对民族文化予以介绍,为学生提供美术情境,激发其想象力,而后从自身理解角度开展创作,由此培养其创新能力。
三、教会学生用心感悟生活,对创新素材予以积累
美术创新并非凭空臆想或者闭门造车,而是要在一定创新素材的积累上释放艺术情愫,同时综合运用自身知识经验。美术创新的主要来源为生活,这更是美术教学得以持续开展的强大平台。要提升学生素材的积累需促使学生对生活予以细致观察并用心感悟。教师需对学生对于生活的敏感度予以有效培养,让学生学会用艺术角度对生活美景进行欣赏,并从中发现创新素材。在开展美术课堂时可增设探讨生活环节。教师可在课堂中选取一个宽泛主题,需关联于教学内容,而后让学生依据此主题去生活中对素材予以找寻,并对其予以记录,而后将其带入课堂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学生记录美时可使用简笔画、漫画、照片、素描或者简笔画等方式。
四、强化课堂有效性沟通
美术教学可对学生科学审美观予以培养,进而增强其审美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需为学生构建一个创新环境,并开展有效沟通。教师需结合学生创新思维理念的相关要求,将学生作为主体,搭建有效平台,对学生主动性予以充分发挥。教学环境若具有民主性可促进师生之间沟通交流,同时可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构建健康环境。教师需多沟通交流于学生,创造公平民主课堂氛围,鼓励并肯定学生言行与思想,认可学生创作作品并适当表扬。及时发现作品中缺陷与不足,并指导学生修改。
五、创建合理评价机制
要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需基于科学合理评价机制的构建,这样可促使学生积极性获得提升。评价时要注重鼓励与创新,避免重复与平淡,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促使每个学生都可以在美术活动中得到提升。在评价学生作品时应摒弃传统的固定答案或者一个标准,这样会忽视学生个性,并且导致学生在创作时过于注重表面效果,缺乏创新见解。因此需采用科学评价方法,以增强学生创造能力与创新意识。
六、结束语
在职高现有的美术教育环境里,教师应当突破常规,对一些较为复杂的美术课题要将其化整为零,采取分而治之的教学手段。如在水粉静物画的教学里,第一步,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好颜色与色彩的关联性,有效运用色彩的原理体会颜色之间的微妙关系;第二步,教会学生把握水粉画的不同绘画工具以及色彩的技巧,熟练运用多种绘画表现形式,如湿画法、干画法及其工具的运用等。在学生接触色彩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熟悉构成色彩的原理,感受存在于色彩中的魅力,做一些简单的色块速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事物的比例、体积、形体及质感之间的关系。当学生的知识容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塑造形体并深入研究形体,以先前的色彩基础为参照,提升学生表现画面的能力。
在这一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管是作画的速度还是对事物的表现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学生都能获得有效提升。当下一些职高的美术课程仅与色彩、素描有关,没有相应的辅助课程,因此,职高的美术教师有责任重视提升自己的美术修养,不能仅仅停留于教学本身的需要。教师应当主动汲取人文方面的有益知识充实自己,并将这一修养渗透到美术教学环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要求学生也要注重作品的人文特征。教师还要促使学生经常交流,使美术专业学习不再停留于单一的课堂教学,要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审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事物,将美术课堂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画笔抒发自己内心的审美情怀,从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二、要运用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
目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职高美术教学提供了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美术教学搭建了学术信息交流的共享平台。其一,职高美术教师可以积极利用网络获得美术课程资源,并挖掘先进的美术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运用网络汲取美术专业的更多信息。其二,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创作出平面设计作品,在互联网上自己的教学方法及成果,与其他美术教育工作者展开交流,不断改进自己的美术教学方式,提高美术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美术教学是职高美术教师实施美术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对学生传承多元文化功能、挖掘人文内涵等十分重要。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的形成是以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为基础的,其存在形式十分稳定、独特,是当地人熟悉的事物,也是他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之一。地域特色文化资源独具审美意义,如果我们忽视了地域文化的特色,将会失去地方文化的精髓。
小学美术教育在整个小学评价体系中属于相对较弱的一环,由于是副科,在初、高中升学考试中不占权重,因此从家长到学校对美术学科一般都重视不够,除非日后考美术专业,一般家长都不允许学生在这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因此从小学美术教育开始,在不少地方不同程度地出现重知识、轻素质,重灌输、轻陶冶,重技能、轻思想的倾向,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格缺失
由于老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注意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心智不健全,人格缺失,或过于偏执,或过于暴躁,尽管小学美术教育不是培养审美情操的全部手段,但是以美育为重要教学思想的美术教育,它的作用是不能被低估的。
2.缺少爱心
高尚人格是真善美的有机统一,古人云: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操,才能处处闪耀人性的光辉。由于审美情操不能在内心建立,因此许多孩子自私,缺少爱心,缺乏合作精神。3.审美趣味低下。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行为更多受利益的驱使,行为取向更为实用,而互联网时代下,信息密集,美丑杂呈,小学生心理稚嫩,如果在课堂上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学生的审美趣味容易出现偏差。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挽救学生的审美趣味是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操
审美情操的培养主要包含这些内容:帮助学生培育正确的审美趣味,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帮助他们塑造一颗美好的心灵,用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享受精神的愉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生活中发现美
美好的事物无处不在,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就要时时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夸奖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培养他们对美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比如有一次在课堂教学中,我画了一个苹果,要求学生模仿,结果一个学生画了一个橘子,引起同学哄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画的橘子很有想象力,从此以后,这个学生上美术课特别认真,其他方面的进步也很明显。
2.在大自然中欣赏美
小学美术教育应该是一个开放的活动,不应局限于书本上,在教室里。逢到美术课,我常常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园,把课堂放在公园里、田野上,让学生拥抱大自然,直观地欣赏自然造化的神奇与伟大,有一个女学生随手在公园里摘下一朵花戴在头上,我把学生召集在一起,告诉他们欣赏并不是占有,而是唤起内心的精神感动。与别人共同分享这种感受,才是真正的欣赏。这种贴近实际的教学很受学生欢迎。
3.在平凡生活中创造美
关键词:美术教育;构图;艺术创作;思维培养
所谓构图,也就是利用视觉要素在画面上,按照空间把色彩线条组织起来的构成,是在形式美方面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一幅作品的构图,凝聚着作者的匠心与安排的技巧,体现着作者表现主题的意图与具体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艺术水平的具体反映,现代的绘画艺术已经走向多元化,如何选择适当的构图形式并用于自己的作品中,如何让学生把人、景、物安排在画面当中,以获得最佳布局的方法就成为教学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绘画的基础课程中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构图的认识、理解、掌握、应用等相关知识的培养,这就需要首先提高学生对构图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培养在绘画创作中的具体方法。
一 构图在艺术创作中重要地位
无论是中国绘画还是西方绘画,前辈大师们都很重视对构图的研究。塞尚在艺术构思中十分重视形状、线条、色彩、体积的关系构成,独特的几何化作品构成形式,对现代艺术的创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十九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现代艺术的兴起,使原有的构图形式不能满足需要,新的构图形式在艺术家的探索下不断涌现。克利姆特的其作品中采用强烈的花纹平面化处理,是极具装饰性的绘画构图形式;现代画家毕加索的《镜前少女》的作品中,融入了各种不同的圆形、方形、圆弧线,并且各自形成自己的节奏;莫兰迪的大量作品中充分的运用了对象的内形和外形所构成的不同的几何关系达到的画面的高度和谐,从而产生了宁静而略带有忧郁的美。WWW.133229.CoM
中国画同样很重视构图的研究,古代的绘画理论中构图又被称作章法、布局或经营位置,东晋时代的顾恺之提出了“置阵布势”,要求密于精思,临见妙裁。不是见什么画什么,而是要求画家根据布势的需要有所选择,中国画十分重视气势和神韵,潘天寿的构图喜欢作方形结构,常常创作奇险的境界,用以表现他雄阔、霸悍、质朴的艺术风格。
构图教学是高等教育美术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础,纵观整个高等教育美术教学大纲,构图知识的教学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构图是具体的形式,也是一件绘画作品形式美的集中体现。因为一切形式因素,不论是线条、形体、色块等,都必定集中展露在构图之中,要使学生具备灵活运用构图法则的能力,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增加构图教学的内容,全面系统的分析讲解构图的形式法则,提高对构图教学的认识和地位,使构图教学成为独立的教学单元,在现代艺术教学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 艺术创作中构图意识培养方法
1 把握构图原则
关于构图的规律或原则,各家所指,不尽相同,总则大同小异。差别往往在于着眼点不同,侧重面不同,而基本道理多数都是一致的。中国画传统理论的阐述,立足于动感,使相对静止的山水,在画家心目中也要取势,即获得运动的倾向性。而西方的构图学,立足于静止,先讲均衡、稳定。其实中国绘画未必不要均衡和稳定。
所以在艺术创作中应该把握构图的原则,也是真正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构图方法与技巧的关键,那么,首先艺术创作的作品能把注意力引向画面主体,也就是说,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只要使观赏者的目光渐渐投向画面主体,通过主体与陪衬画面的结合,更容易理解画面上的内涵,从而对作品产生更深层次认识。其次,艺术作品中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或是表现一个人,或是表现一件事物,即使是抽象画其实也有一个主题。主题应该在作者心中明确,毫不含糊,但在表现上不一定使观赏者一眼就能看得出来,只有主题鲜明,才能更好展现绘画目的,观赏者才能充分理解画面上的含义。最后,艺术作品应尽可能画面简洁,只包括那些有利于把视线引向画面主体的内容,有利于渲染画面情绪、主题的部分,而排除或压缩那些可能分散注意力的内容。
2 融入构图艺术
当艺术作品中具备了上述提到的构图的基本原则时,艺术实践表明均衡、对比和完整仅仅是构图的初级阶段,也是构图的最高阶段,绘画作品要成为一幅艺术品,应该在构图上有更多美学的要求,绘画作品是一个有机体。所以,在绘画作品中融入构图的艺术才能更好的展现画面内容。第一,新颖与朴素的艺术展现,构图的原则固然应该考虑,但试想如果画家都按照原则作画,那就无法吸引住观赏者,只有新颖的构图,才能吸引住人们的视觉,利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给人以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论是色彩、线条、空白大小分配都会给人们新鲜的感觉。
同时,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真正具有感染力的作品往往具有朴素的特征,朴素的主题、朴素的感情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节奏和韵律的艺术展现,韵律广义上讲是一种和谐美的规律,是造型要素在节制、推动、强化下呈现的情调与趋势。作为视觉艺术,韵律主要意味着构图中形、线、色的形式感觉的一致,包括基调及主线起承转合的和谐性,一幅具有较高艺术的构图,它不仅具有新颖与朴素感,而且要有韵律感。第三,装饰性绘画更注重主观性和规律,它可超越客观现实和时空限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画面上的装饰性,主要是指写实性绘画的基础下其形式语言风格样式及处理手法根据画面效果的需要,进行得体的“装饰”表现。
3 创新构图方法
绘画中的理想不是固定的,因个人的理念、时代、民族而异,文艺复兴时著名画家达芬奇,以肖像画而闻名于世。当时的肖像画流行正面或侧面为构图标准,而达芬奇却取四分之三面来构图,这就是他理想的构图理念。所以在引导学生用固定的构图模式构图的同时,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去冲破这种局面,特意改变空间层次关系、变化透视关系、改变视觉角度,从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促使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进行小构图,尤其是对同一景色进行不同的取景、不同空间透视等关系的观察与构图。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及思维方式。目前,国内外的很多绘画家研究新的构图方式,如发散式的构图方式,利用空白选择不同的构图方式等,为进一步展现作品蕴含和特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 结语
1 构图教学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分析构图教学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高等教育中构建构图教学单元的必要性。
2 提出了从把握构图原则、融入构图艺术、创新构图方法三方面的构图意识培养方法,充分利用构图特点,更好的展现出艺术作品的蕴含。
3 构图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始终,为创作更好的艺术精品发挥积极的作用,不论学生还是教师本身都应该注意构图意识的培养与创新。
参考文献:
[1] 蒋跃.绘画构图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3
[2] 尚红芝.现代绘画构图艺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7-68
作为美术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美术天赋,通过他们自身的努力,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发挥课堂主人翁的意识,给他们自由和自信,使他们都能创造出优秀而独特的作品。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导致课堂呆板、压抑,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自然感到枯燥、乏味。很多时候,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学生临摹,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教学目标也不具体。为此,教师要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理解去创新,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表现,以关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的态度去对待他们,拉近与他们的距离,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更加活跃,进而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教师要认识到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德育工作同样重要,我们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为艺术家,但是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品质以及个性等。因此,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表扬学生,给他们更多的自信,在活动中发现他们的闪关点,激励他们不断创新。要创新,就要使学生养成创新精神、创新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创新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发明创新并不是一定要发明新的产品和原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成为我们创新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有一双善于发现和观察的眼睛,勤于思考。比如在课上,我经常让学生欣赏《绘画集体联展》,学生在欣赏完后还要参与评价,我会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
二、激发兴趣,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同时也是学生创新的源泉和动力。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作品进行鼓励和表扬,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进而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因为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学习、乐于学习,情绪才会愉悦和兴奋,注意力才会更加集中,想象力才会更加丰富,才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比如在教学《触摸美丽》一课时,我让学生来到校园中,先让他们闭上眼睛,自由想象和感受,可以随意去触摸身边的物体,学生表现得都异常快乐和兴奋,他们纷纷张开双臂和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样的教学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开拓。
三、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也是检验创新能力水平和创新活动成果的标准之一
美术教学的内容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是,很多学生在创作美术作品时却不能联系生活实际,导致他们感受不到创作的乐趣,也就失去了提高创新能力的机会。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背景下,我们要重视美术和其他学科的融合,使美术内容更加丰富,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加充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去参与实践,为自己的作品创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创新能力的激发打下基础。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去体验和学习,只有经历更多的实践活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被激发出来。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美术和其他学科以及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进行跨学科教学。
四、总结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知觉能力,促进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
从开发智力的意义方面考虑,美术教育发展了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每个人的视觉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物体给不同学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同样的物体,不同的人去感受,去画,会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从而在表现手法上的不同,出现不同的美术流派。美术教育中学生的视知觉能力是其它学科都无法替代的。也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得到审美的收益,而且,直接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因此美术教育可以提高视知觉能力。在提高视知觉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记忆力。通过美术教育来发展学生视知觉能力的观察力,记忆力等。本身也就促进了其智力的发展。
2.对学生想象力、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创造力
想象力是指在人脑中对以往形成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就曾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想象力赋予事物以千姿百态,例如,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会使人想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敦厚俭朴的传统美德。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会使人想起中国人民不畏、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对周围进行观察、理解、记忆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和构图,从而创作出新的作品来。美术教育通过诱导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力。在学校美术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观赏美景、鉴赏字画,通过形象思维体味其中的意境,获取美的感受和享受。从而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力有所提高。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创造是智力的成果。没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就创造不出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发展学生智力的最终目的。从世界科技史来看,那些惠及全球的科学成果,正是创造者艺术素质与科学素质相统一、审美追求与科学追求的相结合,达芬奇的美术与科学的结合,令人信服地印证了美术教育对人的创造力的诱导和激励、启发作用。因此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和创造力是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
3.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
在美术学习中,创作一幅美术的画面,决不是以画的像为最高标准,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比例、透视、结构的前提下,去高度的概括对象的形象特征,体现出画面的精神特征,使它形成一种具有体积感、具有蓬松质感的头发。因此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理解、概括、分析、判断能力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是开发学生智力的重要手段。
二、智力的开发途径
我们要想使美术教育开发学生智力的目的真正实施,必须改变对美术教育单纯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认识而在开发学生的智力上下功夫。使美术教育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重视基础教育与知识应用,提高理解和创造能力
美术教学中学习透视、解剖、构图、色彩、鉴赏、美术史及各种美术技法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各种操作性活动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目的在于使其应用于欣赏、写生、创作和设计等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
2.重视风格的多样化,促使形象思维转化
美术的形式是多样的,各种形式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风格形式的不同是一种正常现象,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创作风格各异的作品。因此重视风格不同,采取多样形式是提高学生智力因素的重要条件。
3.注重与其它学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