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生态课堂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生态课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生态课堂论文

第1篇

1.构建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课堂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学生提出有参考价值、有创见的问题时,能够根据当前情境及时改变预设的教学计划,及时针对学生的问题展开教学而获得成功的教学。它要求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照原先设置好的教学思路,应该及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新的教学计划。构建生成性课堂是建设小学语文原生态课堂的策略之一。例如在讲到《锄禾》这篇古诗的时候,有的小学生提出:为什么要人亲自劳动呢?不是有机器么?这时教师应耐心地讲解当时机器没有发明出来,所有的耕种都是人们下地劳动,同时也渲染了农民伯伯的辛苦,鼓励大家珍惜粮食。

2.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是建设原生态课堂的又一大内容,它要求不仅要教育人珍爱生命,还要在潜意识里认识生命的本质、理解生命的意义,并由此具备创造生命的价值,提升对生命反思的意识。“生态化”课堂教学模式的出现,突出了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努力打造高效课堂

1.努力追求真实、扎实的课堂教学

语文原生态课堂,老师在课堂中着力引导学生扎实读书、认真思考、反复训练,依据课堂中即时生成的问题进行教学的环节很多,按部就班实施“满堂问”的课堂减少,教学呈现出一种朴实、自然之美,课堂上,教师以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创设出凸显学生主体性的自由、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真正建立起了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学习共同体,课堂显得真实而且扎实。

2.尝试变革传统、低效的学习方式

传统教学中“师讲生听”“一问一答”的教学方式更多地考虑了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满堂灌”是其主要的教学方式。教师转变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体现,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大胆交流自己的想法,发表自己的个性见解和真实感受。学生当堂动笔训练的时间在适当增加。“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在课堂上得到有效运用。教师要能做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学习之中,尽量兼顾全体,传统的一对一的低效教学方式得到一定程度的转变。

3.积极创设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

不少老师通过做游戏、演课本剧、情境对话等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创设了丰富多元的教学情境,为更高效率地学习打下了基础,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关注学习习惯、问题意识的培养

第2篇

以“问题”促进课堂中的点拨与评价.点拨与评价是教师贯穿课堂的重要活动和任务.要给学生留有消化、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教师通过评价抓住教学之纲,在评价的过程中了解学情发现新问题,用问题检验学生是否达标,用问题促使学生巩固与成长.即用问题评价促学习、评价促互动、评价促生长.评价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层次性和有效性.对迁移应用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矫正,及时进行变式练习.

二、物理课堂教学案例分析———向心加速度

1.物理课堂教材、析学情、分模块细致地分析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5节《向心加速度》教材对这一概念的安排,可以将“向心加速度”的概念教学分为三个问题模块:

(1)分析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2)推导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意义.再分析学生的具体学情,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掌握一定的概念和方法:

(1)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概念的意义和公式的推导;

(2)学会了受力分析,知道加速度与合力之间的矢量关系;

(3)刚刚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4)刚刚处理了平抛运动和斜抛运动模型,掌握一定的化曲为直的物理方法.

2.串情景、做实验、提问题

(1)借助于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给出的例1、例2两个具体实在的问题,进一步拓展到稍微复杂的实际情景所示,引导学生进行受力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

(2)运用演示实验,进行适当的点拨:首先,让橡皮条下端悬空,沿水平方向拉动细线缓慢地拉动套在细钢丝的滑块,模拟了没有提供指向圆心方向的力时物块的运动情况;接着如图3所示,将橡皮条的下端固定在圆心上,当再次缓慢地沿水平方向拉动细线时,可以观察到,滑块在继续沿拉线方向运动的同时向着圆心方向发生着偏移.其实这个实验的思想对于学生并不陌生,本章第一节学生观察过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借助这个实验现象,学生很快就能联系到进行运动的分解问题.

(3)有了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点拨,加之于演示实验清晰的现象,问题自然生成:如何分解运动?分解后如何求解向心加速度?

3.建模型、共探究、得结论

第3篇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营造自由平等对话的环境,是开展高效生态化教学的重要举措,在这个生态环境里,师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有共同的合作学习目标,要通过合作探究,平等对话,相互协助完成教学任务。要构建这种生态空间,作为教师就需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点,教师要放下架子,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教师不能简单地履行知识传播的使命,更要引导学生学习方向,成为学生学习合作的伙伴,成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和领路人。教师要多倾听学生的声音,及时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能够积极的提出自己的认识,做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只有教师放下架子,积极与学生合作教学,一种平衡的生态之美在高中课堂中就能得到呈现,平等的生态对话空间在高中政治课堂中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2.从学生实际出发精选教学内容,捕捉人文思想

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教师就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兴趣,能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整合课堂教学内容,精选知识,能够有效体现出知识的人文思想,要使知识能够被学生接受,乐于被学生接受和感悟,这样整合教学资源,才能有效构建生态课堂。比如,在教学《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一课内容时,作为教师就要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教学内容,要考虑,本课知识如何被学生认同,同时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使学生通过学习有所感悟和发现。在研究之后,教师可以确定教学方向,从学生喜欢的“钱”入手设计问题,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问学生为什么喜欢钱?如何获得金钱?什么是正当的获得金钱的方式,什么时是不正当的?不正当获得金钱会走入什么样的误区?等等,引导学生通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问题,这样,学生容易回答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强,同时,学生通过讨论思考,可以深刻认识到一味地追求吃喝玩乐就会走进享乐主义的误区,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积极实现自身的价值。这样,从生活到书本,从书本到生活,学生能够感受到政治学习的价值,感受到政治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学生有所感悟和认识,这样,才能构建高效的生态课堂。

3.探索灵活创新的教学设计

第4篇

1.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概念

动态课堂的解释,往往从两方面依次展开.一方面,从构成课堂的各个要素来看,都是动态的.一般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脑、口,教师也和学生相互互动.同时在动态课堂中,教具也应该随着教师和学生而动.其共同的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构建学生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这些课堂要素构成一个动态体系.参与课程活动是维系生物课堂动态结构的主要形式,解决问题是这个动态体系的主要任务.在其动态互动中,需要实现多个要素的最适发展.

2.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基本特征

(1)重视教学的创造性与变化性.

动态课堂重视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变化,将教学作为不断发展的过程.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不仅仅局限于预期的目标设计.而是要促进资源利用和生成,要求动态和开放的设计,将师生的思路进一步打开.教师要重视资源的生成,提倡生生、师生互动带来的课堂动态发展,反对过度精细的目标设计.同时,生物教师也要结合教材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引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并在资源积累的基础之上,排除并吸纳相关的信息,进而变换自身预定的设计,将偶然性、复杂性或不确定性的渗透到教学具体过程中.

(2)重视提倡多元化和个性.

重视师生主体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进一步发展动态教学.教学不仅有教学思维的多元化、教学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也有学生在学习意义理解程度上的个性及多元化.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实践研究,从开放的设计开始,对具体的认识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开端不一定从原则或公理的推理、局限于经验或者相关活动.教师所提供的帮助不一定非以讲解或自学作为主要的模式,教师仅以平等的角度提供相关建议.学习的程序和内容也不应是既定的,甚至教学发展的目标也不需要是既定的和统一的.

二、高中生物动态课堂基本方法

1.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

解决问题是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让课堂中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生物现象,继而提出相关问题,并对问题展开一系列的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同时,积极搜集相关有效的信息从生物知识或者方法这两方面,进行系统的探索性研究,继而获得研究结果,由此证实或者预测或者假想性解释,并再次提出新领域中的问题及科学研究的过程.

2.自主性参与是动态课堂的主要实施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生系统学习.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思维和行为的参与),重视学生生物学习兴趣的引起及保持,并提供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空间和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提问、讨论、质疑、反思、交流、总结的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有效学习.而动态课堂能充分强调学生的参与性.使生生、师生充分交流,让学生开动大脑,继而能真正体现学生的生命价值,成为学生进步的源泉和动力.这种来自于学生本身的内部驱动力,需要在师生的交流中,尽可能放大学生的能力,把握住学生思维的特性,往文明、科学的方向进一步发展.

3.反思是生物学动态课堂中实施的保障

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刻反思,是生物学习过程中主要的环节.因此,需要重视生物课堂中的小结及讲评,并引导学生在课后积极进行领悟和反思.强调解题活动的总结和回顾性分析,并要学生重视解题思路的规范表达要求和探索过程,关注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积极鼓励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

三、构建高中生物动态课堂的具体实践

现以人教版“植物细胞工程”的教学为例,并穿插高考相关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建立动态课堂.

1.生物学动态课程的目标

本次动态课堂的主要目标包括:①简单阐述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组织培养;②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③尝试进一步培养植物组织.

2.生物学动态课程的过程

(1)植物组织培养.

在研究细胞分化的实质性、细胞的全能性以及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需要利用教材中的图,将其引入本节课的标题,并提出问题“为什么只提取植物的一片花瓣则能培育出完整的植株”,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提出问题“细胞的全能性及分化”,进行分析与讨论.第二阶段,关于细胞分化和细胞的全能性这部分内容,由于高三学生在必修课中学过,可采用提问的方法让其回顾性分析,再依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解析.再把“如何把植物的一片花瓣培育成完整的植株"作为本课的重难点问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第三阶段,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将这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验“胡萝卜的组织培养”进行相关讨论并总结,创造条件完成这个实验.

(2)简单阐述植物组织培养及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

在研究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及植物繁殖的途径的教学过程中,第一阶段,可引入教材书当中的马铃薯-番茄的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一部分科学家也提出这样的设想:将番茄和马铃薯进行杂交,可能培育出地上结番茄的果实,地部结马铃薯状茎的植物.应用教师讲授的方法,倘若要实现这个设想,可采取哪些方法?由此,将学生吸引例转移到本节课本当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上).第二阶段,让学生逐次分析其杂交技术的具体概念,再依据学生对其的理解,结合学生所了解的原有的植物细胞结构特点、新学习领域中的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和酶的特性等方面的知识来回答上课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利用师生互动的方式,积极讨论.

(3)分析相关植物细胞工程的应用情况.

第一阶段,需要依据生物学教材中的具体思路,介绍实践生产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以说明目前生产的实际需要,并进一步介绍相关科技人员如何采用这种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来解决遇到的问题.应用教师讲授的方式,以在农作物脱毒过程中的应用为例,应该事先介绍长时间进行中的无性繁殖的农作物,极容易遭受感染的病毒侵害,直接导致品质变差、产量剧减,而且植物的分生区域一般不会感染病毒,并用分生区的细胞进行植物体组织培养,则能大量得到脱毒苗.采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相关教学,不仅能让高三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应用价值,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进而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主要能力,加强合作交流.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资源语文教育

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生态学逐渐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逐渐被人们重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学术思想和理论成果,在语文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育的遗憾。其实,在现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中,就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生态资源,需要我们广大中学语文教师深入发掘,进而加快语文课程建设,在语文教育中渗透生态学的理念,以此来弥补这一缺憾,推动生态文明教育论文下载。

一、以物为友的生命平等思想

现代生态伦理学的奠基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贝特·史怀哲在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时说:“只有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看得与他的同胞生命同样重要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看重生命,甚至把自然界的动植物看作自己的朋友,这样的思想,其实在中国古代并不鲜见。

苏轼在遭受贬谪期间,写下了大量歌咏自然的诗歌和散文,其中渗透着他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会,也蕴含着对人生的通透体悟,在《赤壁赋》中,苏轼以主客问答的形式阐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他借“客人”之口表达了自己“以物为友”的态度——“侣鱼虾而友麋鹿”,尔后又借“主人”之口表达了自己“诗意地栖居”的理想——“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对待自然之物的这种平等的思想,使苏轼在遭受人生重大挫折时不感到寂寞和孤独,并且能够从自然界中能够发现生命的智慧,汲取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这是精神生态的宝贵财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在翰林学士的眼里,与不懂人语的白鹿为友,也比与那些俗气腐朽的权贵为伍强,体现出清洁的人格追求。可惜我们后人未能继承这种与自然为友、与万物为友的思想,近代以来,国人甚至觉得“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是落后的,接受了西方“人是万物的尺度”“征服自然”的思想,将自然当成了征服的对象,把万物当作了可供自己随意支配和攫取的东西,酿成了现在非常严重的生态灾难。而物欲膨胀、不注意洁身自好、与品行恶劣甚至是腐败的权贵同流合污,更是导致一些人精神和人格堕落的原因之一。

二、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以物为友,以平等的视角观察万物,人与物便有了相同的情感、相同的感受。自然中万物的悲喜,同样牵动着人的悲喜,春花的凋零,春天的远去,能够引起思想家、诗人、文学家的深思和悲情伤怀。他们更由此联想到人类社会的相似命运,进而思考自然、民族和国家的命运与出路。

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说:“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表现了对动物生命的尊重和对被人类宰杀的动物的无限怜悯之情。龚自珍在《病梅馆记》中写道:“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作者哀叹因扭曲的审美思想而造成的病梅的不幸命运,同时也是在哀叹和病梅一样的被黑暗体制扼杀的人才的命运;对病梅和人才的命运的哀叹,实质是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深深忧虑。“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喊出了知识分子盼望学为所用、为国建功的心声,也体现了一位正直的知识分子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柳宗元在《愚溪诗序》中写自己和愚溪的“无以利世”的同病相怜之情,在《种树郭橐驼传》中借郭橐驼顺应树木的自然生长规律使树木“硕茂”“早实以蕃”“寿且孳也”,两篇文章在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同时,同样渗透着深深的悲物悯人的生命忧患意识。

三、护物有责的敬畏生命伦理

以物为友,怜惜万物进而发展为对自然界万物的爱护、保护,甚至对与人类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是尊重生命、生命平等思想的升华。

在《病梅馆记》中,龚自珍表达了自己对病梅的深深怜惜之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有感于此,作者购买病梅三盆“乃誓疗之……必复之全之”,“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的行动,除其象征意义之外,确实蕴含着对被扭曲的梅树的深深同情和爱护之情。这种思想感情,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情根基,而这在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

史怀哲希望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推广到人与动物之间,他说:“同情动物是真正的人道要素”,“人类与生物建立兄弟般的关系正是来自天国的福音”。史怀哲在《我的呼吁》中说:“我要呼吁全人类,重视尊重生命的伦理。”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章》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也是可以由人而推及于物的,人对物有怜惜之情,有爱护之情,才能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在《寡人之于国也》之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指出了遵循自然规律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可以看作是对现代人掠夺式发展的警钟。

第6篇

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课堂才精彩纷呈、充满生机。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相互矛盾的一个整体,是课堂教学的双翼,两者都不可或缺。没有预设的课堂是自由散漫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没有活力的课堂。但是,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两者相互冲突的现象屡见不鲜,课堂中难以实现和谐统一,这样以来,对学生学业质量的提高也有帮助,但是目前的课堂生成还存在以下不足:

1.教学目标虚设,课堂流于形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有些教师就错误地误认为,应该把课堂完全地给学生支配,由学生做主,这样的课堂预设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所以,我们面前的课堂一改以往的枯燥、沉闷、被动的现象,反而是一派热闹、繁荣的景象,然而,这种只注重了便面形式,却忽视了真正教学内涵和教学目标的课堂,它又具有多少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呢?这种放任自流、浮于表面形式的课堂浪费了资源和生命。

2.固守预定教案而按部就班

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课程自身的价值,新课改提倡老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以科学严谨大态度世纪课程目标,精心准备并灵活的运用教学预案。可是有些老师虽有新理念作为理论支撑,但在课堂上死守教学目标,呆板的授课。在教师看来,有效的思路就是他原先设定的思路,是教学顺利进行的枢纽。这种观点导致了,学生机械地随着教师的思路走,学习的创新性和积极性难以展现,学生的创意思维难以体现,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与交流不复存在,师生与文本间的思维碰撞与心灵交流也消失了。忽视生成资源存在的典型代表的课堂“随着教师的指导,学生循序渐进的似乎走进了一个圈套,配合着老师完成了所谓的教学目标”。

二、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动态生成提升学业质量的策略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富有人文关怀的动态课堂,崇尚充满生机与活力,从而从根本上否定了“教材本位”的思想。动态生成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之一。教师需要从理念与实际备课中做充分的准备,根据课堂师生及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有利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让学生不但获得知识,又能有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经历。可以从课前预设、思维方式、教学资源、教学氛围还有学生基础等来完善构建动态生成课堂。

1.进行学程的构思

以“学生的学为本位”的教学观为依据,确定“为了学习而构想”的学成构想,以生成为本的教学理念反映到教学构思中去,要尽最大可能的联系学生的需求与可能性, 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第一,了解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的矛盾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所在,从而引进高效率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学有所成。因此教学构思不能简单的从课本或从教师遐想的问题和凭借经验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真实具体的情况着手。因此,关键是要把握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与新现象之间的矛盾,指引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第二,学生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学生也要积极的参与到教学构想中去,任何学生都有对教学构想提出自己的意见的权利,这些都不可以用成人的看法去判断和权衡,相反应该在教学构思中要受到尊重。

3.进行动态的课堂教学设计

立足于动态生成,强调系统开放,突出互动影响,重视从整体上构思,动态的课堂意味着他就不只是简单的一个构想,更不是原封不动的进行的精密筹划。为了使整个构想留有更大的包容性质、自由性质,为创造教学资源打下基础,为个体知识的生成提供可能,就应该全面考虑到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给学生与老师更多的空间。

第7篇

小课堂,大社会,在如今这个崇尚和谐的社会里,处处都要彰显和谐。作为与学生交流的课堂也是如此。那么,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理想课堂该是怎样的呢?毫无疑问,它应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它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能够成为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也就是和谐生态的课堂。

一、和谐生态:现代课堂追求的理想

“和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生态”是指自然环境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从生态学的视角看,课堂构成了一个微观的生态系统,教师、学生、环境三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多元互动的关系。

(一)高中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的理念——教育是农业

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这告诉我们:教育就像栽培植物那样,是让植物自然生长,而不是像工业生产,用模具去铸造机械零件。因此,面对植物的种子,我们要准备好土壤、肥料,充分利用好阳光和水分,顺其内在的生长规律,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让其快乐自主地发芽、开花、结果。

但是,当我们用新课程的理念重新审视传统的课堂教学时会发现:因为急功近利,我们往往会把教育当成工业,结果,因单纯强调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因过于强调学习结果而忽视了教育过程的真实价值,因片面追求机械统一的教学目标而忽视了学生丰富的个体差异……因此,必须在教育是农业的理念下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生态的课堂,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灵魂来塑造灵魂,用智慧去开启智慧,让置身其中的师生享受到教学所带来的乐趣,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高中语文和谐生态课堂教学的本质——让生命鲜话

近几年来,随着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对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形成了新的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教学观。“生命”课堂要求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能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这就必须构建和谐生态的高中语文课堂。

要构建和谐生态的课堂,就是要让生命鲜活。首先是师生关系要呈现和谐之美。教与学的关系应该是平等、协商、和风细雨式的,而不应该是君临天下式的。老师要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乐学生之所乐,忧学生之所忧。课堂上,一切顺乎自然,老师顺学而教,学生顺心而学,师生同处于教与学的快乐之中。其次是生生关系要显现生态之美。学习是学生的个体行为,要在引导每个学生在主动学习和独立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引导学生在讨论、探究、互动中学习,实现共识、共享、共进。要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功能,通过阅读、思考、实践和体验,让语文真正进入每个人的生活中去,唤醒他们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与语文共舞,让生命鲜活!”

二、构建高中语文和谐生态课堂的途径

(一)转变教学理念,构建全新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

首先,学习方式上应使学生由以往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转变。传统的课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学习的内容,学习的进程,学习的方法,全由教师一人决定,学生学习没有自,学习的过程是教师把“定论”喂给学生,学生没有自己的体验、感悟,更没有创造活动;学生只能服从,不能怀疑;只须接受,无须创造。这些,都恶化着语文教学的环境,哪里还谈得上以人为本,关爱生命?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净化语文教学的环境,就必须重视课堂和谐生态。

其次,师生关系上应构建对话关系,促进主体间的协同生长。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它们的关系是主体交叉式并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它不同于寻常的问答,不同于简单的表象与形式的交流,它指主体之间在认识活动中彼此走进对方心灵的碰撞、沟通、提升与升华。举世推崇的文化经典《论语》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的对话实录,表面的问答本质上是人生观的碰撞、融合与提升。通过立足于现实生活的真诚对话,完成知识传播与人格养成是对话教学的真谛。

(二)认真解读文本,找到课堂和谐生态大门的钥匙

根据一般经验或传统做法,拿到一本教材,我们不是急着去翻阅手上的教学参考书,就是忙着寻找教案,而往往忽略了对文本进行详尽的解读。其实,新课程下的新教材,课后要求更广泛,认真解读文本就显得尤为重要。认真解读好了文本,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才能创设情境,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体验、个人情感与文本交融在一起,实现师生情、作者情的和谐共振,在美与智的融合中形成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宽度直接影响了语文课堂的和谐生态。

(三)改变教学设计,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

和谐生态课堂要求教学设计进行动态设计,这样才能增加学生活动空间和体验空间。因为课堂有了学生的活动,就不可能一成不变,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便不能在备课时全都预测得到,教师应按课堂的具体行进状态来设计教学,根据课堂随时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安排。在教学实践中有活力的课堂都是按动态的教学设计来进行教学的,而不是按照教师备课时规定的路线亦步亦趋的。教师的创造才能和创造乐趣,在处理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得到发挥与体现。学生也因为教师顾及了他们的存在以及他们在课堂上生命活动的多样性,也会满怀热情参与课堂学习。当师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时,课堂也就脱去僵死的外衣,显露出无限的生机来。

(四)提升教师人格,营造和谐生态的课堂文化氛围

教师应该用崇高的教学理想支撑自己的教学行动,让语文课堂弥漫着文化的气息。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让课堂成为一种动态交流的过程,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文化氛围。

(五)借助教育技术,实现教学模式的真正有效转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彻底改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育本质”,而且能“实现一种理想的学习环境和全新的、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达到培养大批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人才的目的”。一些教学改革实验也证明,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有利于激发课堂的活力。利用网络,把死的文字转化成形象化的画面,让学生身临其境,耳闻目睹,不仅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也有利于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增强语文学科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相信在以后的课堂里,我们会有更多的和谐呼声,会有更多的和谐之花盛开在语文这块希望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第8篇

一、贯彻发展目标,引领生态课堂

语文课教什么?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奠定语文的基础?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一切教育活动均应以人的发展为核心。教育家就曾经说过:“教育不为过去,不为现在,而为将来。”被誉为“学习之母,教育之本”的语文对于学生素质的提升和个性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语文不是为了做几道题目得个高分,而是为了增加‘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什么是文化底气?什么是精神底色?那就是:爱读书,会读书,知识渊博,兴趣广泛,触类旁通,思想活泼自由,有责任感,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大写的人。”(黄玉峰语)

语文生态课堂就应保证学生的终身发展,贯彻发展目标,不仅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更应丰富学生的智能,引导学生构建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提升人的品位,进而提升民族整体的精神品格。这就要求教师关注人文,在准确深入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文本的价值,发挥它的育人功能,培养出“灵肉一致的人”。

二、追求课堂的开放,营造生态课堂环境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语文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是与生活同在。生活是语文的源泉,也是语文能力形成的土壤。语文课堂如果脱离了社会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生态的语文课堂教学不应只局限于课本知识,还应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语文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在赏析《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你用你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这是一双怎样的“手”,体会大堰河的勤劳善良以及她对乳儿那份无私的爱。联系到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感恩之心,视父母、老师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为理所当然,我设计了一个环节,让学生回顾自身的生活经历,撷取一个能表现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的细节加以描述。学生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之中,搜寻着点点滴滴。在分享的时候,有的学生几度哽咽。其,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并非惊天动地,但就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彰显出伟大的爱。课内课外的融合,不仅能让学生想说、能说,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课堂的开放还体现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呵护学生的多元感悟上。记得在讲授《荆轲刺秦王》一文时,学生对“荆轲刺秦是不是英雄行为”这一问题的看法针锋相对,但我并未轻易地否定某一种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当然,在此基础之上,我也相机提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参考。“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对文本都有不同的理解,表现出不同的个性。语文教师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允许发表不同的看法,不强求掌握的程度完全一致。

生态课堂追求的是课堂的开放。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我们的课堂呈现出和谐的平衡之美。

三、坚持以生为本,促进生态课堂形成

语文生态课堂的生态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是鲜活的生命。建构生态课堂就应以生为本,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促使课堂本身具备生成新因素的能力,使课堂成为一个充满生机的、动态生成的场所。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创新的起点。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记得有一位老师讲《湘夫人》,课前预习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类整理,课堂上将问题包括提问学生的姓名都用投影展示出来,教学就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因为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所以学生的兴趣高涨,思维活跃,课堂充满了思维的张力。

2.注重对话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教学对话是“互动”的一种外化,是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进行的多角度的精神的沟通,思维的碰撞。“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或许是“对话”的生动注脚。

在很多语文课堂上,学生缺乏对话。或因学生只忙于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未真正走进文本;或因教师重结果轻过程,学生只能充当一个倾听者;或因小组讨论流于形式,生生对话肤浅,只是停留于表层。建构一个生态的语文课堂,就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对话”,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受到激发,受到启迪,得到升华。

第9篇

关键词:认知理论;高职语文;生态课堂

在认知理论下,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的建设还存在较大难度,需要高职语文教师全面分析认知理论的内涵,逐渐了解生态语文课堂特点,制订完善的教学制度,创建新型语文教学模式,营造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进而发挥认知理论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的优势。

一、认识理论分析

1.认识概念

认知主要是心理学家所使用的一种术语,但是国内与国外的心理学家在使用认知的过程中,其含义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将认知分为广义与狭义,广义的认知就是个体利用自身感觉或是表象对某种事物进行记忆,认真把握客观性质。狭义的认知是指在搜集信息之后,对信息进行加工、提取与储存。在此过程中,认知是个体的心理活动,是人类集中意识的表现,对情绪以及行为有着良好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认知概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认知过程。就是个体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且形成一个独立的信息系统。其次,认知风格。就是个体习惯性地对信息进行加工的方式,也被称为认知方式,有一定的心理倾向,通常表现为对某种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第三,认知策略。就是在个体认知期间,对其进行计划、方案或是技巧的指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记忆,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第四,元认知。就是个体在认知过程中对认知活动的理解,是由三个心理成为组成的: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可以有效对心理进行调节。

2.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就是相关专家在研究过程中,将认知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在研究之后将认知理论分为以下几种形态:第一,发生认识论,也就是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是国外一个心理学家开发的;第二,对个体认知意识现象或者是认知过程的研究,也就是心灵主义方面的认知心理学,是行为主义时期作为关键的一种认知理论;第三,信息加工方面的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化的认知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认知理论研究人员能够将人类概念、观念以及表征情况看做是物理符号,做出一个系统的假设,促使其更好地对认知理论进行研究,形成良好的心理学概况。

3.生态课堂内涵

目前,人们所说的生态系统就是人体生命有机体与生态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过程,能够将人类与周围的环境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且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生态系统最为核心的部分就是和谐发展。生态课堂就是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将生态作为教学途径,树立民主价值观,创建出适合生命发展的课堂。语文生态课堂就是教师从生态学出发,利用生态方式全面考虑语文教学情况,充分重视学生的认知、情感以及学习兴趣,挖掘出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将生命活动作为教学核心,在情感的激励之下,引导学生感受生态系统的和谐美。

二、认知理论下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的构建

在认知理论下,高职语文教师要想创建生态课堂教学模式,就要全面考虑学生的主动性、互动性与生动性,确保能够建设出良好的教学课堂,同时,在教学期间,高职语文教师要不嘧芙崛现理论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的应用规律,创建和谐课堂,为师生共同发展奠定基础。

1.引导学生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认知

在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期间,教师不仅要重视生态课堂的建设,还要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引导其利用良好的方式对语文知识进行认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高职语文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完善的学习计划与学习方案,并且利用自身的学习技巧记忆语文知识,将大量的语文知识组合在一起,有效形成认知策略。在高职学生形成语文知识认知策略期间,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形成解决问题、记忆知识的习惯,使其在心理方面接受语文生态课堂,进而得出更好的认知成果。例如,高职语文教师在要求学生制订教学计划之后,要在记忆活动中复述语文知识,并且精细加工语文知识,完善高职语文生态课堂。

2.激发学生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活动

认知理论中的元认知元素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高职语文教师在营造生态课堂之后,必须要重视学生对语文教学活动的认知,激发学生的正确认识,使其能够理解语文知识。首先,高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利用真实情感体验教学内容,保证能够形成良好的认知体验。其次,高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期间,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并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调节,进而达到良好的认知效果。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正确的认知体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语文生态课堂的和谐发展

语文是学生最主要的人际交往工具,是学生所有文化知识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尤其是高职语文知识,其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兼顾工具性和人文性,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4.教师与学生平等关系

在高职语文教学期间,教师要想将认知理论与生态课堂结合在一起,就要重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营造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遵循以人为本中人本主义原则,从而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力度。此时,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保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处于平等的状态,形成良好的价值观体系。

在平等师生关系建立期间,高职语文教师必须要保证每个学生的权利都能得到维护,促使个体的进步与发展。高职语文生态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关系,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智慧碰撞过程中形成和谐的课堂状态。在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与自我评价,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使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都能得到充分的沟通与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进而提高高职语文生态课堂教学质量。

5.语文生态课堂预设与生成

高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就是将外部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内在的认知结构,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能够良好地对生态课堂进行预设,确保其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和谐发展。首先,教师可以预设动态课堂,精心设置教学内容,使高职学生能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对语文知识进行认知,进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高职语文教师要预设教学中的部分,创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知识认知境界,使每个语文课堂预设情节都能与课堂教学相互和谐。最后,高职语文教师要注意预设课堂的细节,节省课堂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环节。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上,增强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力度,促使其全面发展。

高职语文教师在生态课堂与认知理论相互结合期间,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认知习惯。

参考文献:

[1]蹇瑞桥.高职语文“生态课堂”特征与教学案例体验[J].速读(下旬),2015(11):77.

[2]李秀媚.浅谈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高职语文教学[J].职业,2016(12):122-123.

[3]庞玲.TAT测验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8):114-115.

[4]张琴.刍议如何构建“生态”和谐的高职语文课堂[J].职业,2014(35):145-146.

第10篇

以总课题组本学期的工作计划为依托,结合本校课题组的研究计划和实际情况,为了有效地开展研究工作,切实将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服务,完成预定的研究任务,特制定本研究计划。

二、研究内容:

我们的研究主要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以学生为关注的对象,探索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原动力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自然生长”,达成自主的学态;一个方向以教师为关注对象,探索符合生态化教学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实现自然“助长”,“无痕教育”,达成民主的教态。本期研究继续以课堂为载体,进行生态化教学方法的研究。在本期的研究中我们重点以预习指导为切入点,具体研究如何将预习指导纳入课堂,并有效的为课堂教学服务。

三、工作措施:

1、继续培训教师。狠抓业务学习,夯实理论基础。积极组织主研教师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通过学习方案,学森教授等人的学术专著,让教师明白研究的方向,理解“生态化教学”的含义。教师通过自己去查阅资料,深化认识,促进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使自身的教学行为成为高效的行动,而不是盲动。

2、修改方案,制定计划。根据总课题组新修订的方案修改我校的研究方案,并制定研究计划。

3、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

教师根据自己的探索,在教研活动的时候以展示课的方式展现自己对生态化教学方法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组织教师撰写论文、教案、课例、叙事、反思、经验文章等。

4、做好子课题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结题工作。

四、具体安排:

3月:

1、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进一步明确研究目标、任务和措施。

2、制定20xx—20xx学年下期工作计划。

3、组织教师学习理论,撰写论文、反思、教案等。

4、参加总课题组组织的培训。

4月:

1、学习生态化课堂的理论知识。

2、“生态化课堂”校级研究课赛课活动

2、聚焦课堂,主研教师上研究课。(矿、方两校联合教研)

3、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

5月:

1、聚焦课堂,走进课堂,校内“推门课”活动。

2、学习生态化课堂的相关理论。

3、参加总课题组的培训活动。

4、收集整理资料,做好子课题的结题准备工作。

4、收集

6月:

1、请专家到校为教师做专业引领。

2、学习生态课堂的相关理论。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课堂,平等,共建,多样,见解。

 

“回归学生天性,搭建学生成长平台”。具体说,就是尊重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思想和空间,创设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起个性化的教学观,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景象,构建生态课堂。

所谓“生态”,在《辞海》中的意思是:自然环境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建立的动态平衡关系。而生态课堂,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华东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澜在《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文章中作出了一个科学论断:“从更高的层次——生命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构建新课堂教学观。”

所以说课堂不是令人生厌的地方,而是令人向往的乐土;课堂不是一团死水,沉闷乏味,而是满园春色,生机盎然,每堂课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一段愉快的生命历程。

那么如何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呢?本人就此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在课堂上营造了平等的师生关系

爱因斯坦说得好:“如果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将是一种严重的错误。论文参考网。”在日常的教学环境中,如果教师将课堂变成师生共同参与的和谐的场所,把过去“我要你学”、“我要你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那么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意愿与选择,要想方设法去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的教学态度如果是和蔼可亲的,对学生能保持经常性的笑脸,并且具有健康的幽默感,这样学生在上课时自然就能勇于表达,思维就能得到相互激荡、碰撞,创造性的火花就会大放异彩。另外当我们在课堂上涉及一些想象空间较宽的作品时,难免就有一些学生会产生一些离奇古怪的想法。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教师如果是给予学生严厉的批评、指责、否定,那么将会压抑学生的思想,从而阻碍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萌发。论文参考网。心理学知识表明,师生平等的课堂气氛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其思维空间的前提条件。对学生的独到见解,教师的信任、热情鼓励、耐心期盼,都可以转化为学生的自信,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教师不要用自己的想法约束学生,而是要对学生的“出格”想法做出积极评价,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启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创设宽松和谐的创新环境,让学生保持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才会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才有益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师生共建学习的课堂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掌握着话语霸权,高高在上,滔滔不绝,学生机械被动、默默无声,俯首称臣。课堂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亮色和脉脉温情。很显然,这种状况与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课堂改革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学生、教材媒体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就决定了构建生态课堂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生态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特别是学生向教师提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在“生态式”的课堂教学中,随时有可能面队学生的挑战,如我在《红色娘子军》欣赏课教学中,就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问“跳巴蕾舞为什么要把脚尖踮起来?”这问题一下把我问倒了,当时我还真有点难堪,但我还是面对微笑地对学生说:“这个问题连老师我都没想过,课后让我们通过各种方法寻找答案,下节课看谁的答案最多好吗?”然后我叫全班同学为这位同学的提问鼓掌称好,这就告诉我们,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成长。

3.学习资料的多样化

在教学中,我们要打破把所有的教学问题解决在课内的模式,提倡把教学问题带向课外,带向家庭,带向社会,带向生活,带向终身。我们要改变上完课才向学生公布教学内容的传统习惯,而是课前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让学生课前可通过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整理资料,对教学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和准备。比如我在上欣赏课《红色娘子军》时,课外要求学生搜集多样化的资料,如在这堂课上,有搜集《红色娘子军》影像资料的、有管弦乐《红色娘子军》音响资料的、有作品背景资料的、有作品分析资料的还有图片资料的,丰富多彩,有一个班有位同学整合资料,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在交流课上进行展示,让班上同学既羡慕又佩服,调动了班上其他同学的积极性。整堂课学生都处在主动的探究中。所以说现在的课堂已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一个个学生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的知识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在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不同的意识在碰撞中相互同化,这样的教学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全方位的沟通。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表演能力,概括能力,更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们在讨论中找出问题的答案。

4.让学生有独到的见解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许多疑点,这不仅是学习活动中的必然,而且是学习进步的必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因为他们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而教师应充分地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这样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如我在上欣赏课《红色娘子军》时,有一个班一位女生在《红色娘子军》作品听赏交流会上,把诗歌与音乐作品结合起来引起了同学们的共鸣,拍手称好。这样“团结动力学”的效能得到了冲锋发挥,同学之间相互影响,相反启发,逐渐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认识。

总之,我认为构建生态课堂是能够更加关注学生的生命价值,给学生以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动激活状态,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从而使学生成为自主活动的主人。论文参考网。而构建“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正确的观念指导,大胆实践,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从而构建和谐的“生态式”的音乐课堂教学。

第12篇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开放模式 “自主学习” 数学小论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精心营造创新环境,优化解题过程,通过启发知识来启发创新、开拓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作为教学和教改的根本任务。

一、问题的提出

普通中学学生在数学学习上有没有创新的潜能(即个性潜能)?如果我们把数学教学模式称作学生数学创新潜能发挥的“生态环境”,那么现行的数学教学模式是否存在破坏学生个性潜能发挥的“生态环境”的现象?

与西方相比,中国的数学教学更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带来的数学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封闭特征。“课堂听讲―作业―考试”成为学生学数学不可更改的模式,“follow me”成为教师教数学不可更改的观念。当人们在称许中国学生比西方学生刻苦扎实的同时,似乎无力扭转中国学生个性发展受压抑、受限制的困境。升学率的竞争要使“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成为“虽不合理却合情”的“经验”。难怪学生在数学小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跃,一进入“数学圈”便变得如此“规矩”不敢跨越雷池半步了。

重新审视我们过去已经习惯了的数学教学模式,我们在思考,有没有这样一种新的模式,它既能继承我国数学教学重视基础的优点,又能立足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吸收西方教育以人为本的精华。我们能不能用好辨证法的“扬弃”思想,让开放模式进入数学教学,给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发挥个性潜能的“生态空间”,让我们的学生在数学圈里也能如水中鱼,空中鸟,表现得那样洒脱和多姿多彩,那样自由和奔放呢?

二、对开放模式的两点尝试

1.让“自主学习”进课堂

(1)大家提问题,大家讨论。这是一种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上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讨论解决。教师只是讨论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当然,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平等地参与讨论。我的“三角变换原则与技法”、“排列组合错解剖析”课就是这样处理的。课堂上可以有反驳和质疑,辨论进入了课堂。学生提出什么问题并非教师所能预料,许多解法教师未曾想过。

(2)自己确定,今天我做什么作业。教师不布置作业。我们称这种作业为“开放性作业”。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需要,选择适合自已的作业。各人找好自己的定位,没有人把作业当包袱,没有人被外界压力逼迫去完成作业。完成作业是一个自我巩固,自我检测,自我评估和自学的过程。同学们说,这里有宽松感和自由感,这种作业能找到自我感觉。

(3)改进学法,提高自学能力。美国杰出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自学的动力与能力的结合便构成了成功的阶梯。”自学能力是《大纲》中提出的学生必须具备的六种能力之一。

需要说明的是,自主学习模式需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才能顺利实施。如学习的知识和能力准备,学生的讨论需要欲望的激发;如讨论主题的确定,讨论过程的控制,讨论要点的落实,这些都有赖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数学教学中不以课上处理习题的多少为标准,而是注重情景创设,注重思想方法和直觉思维的训练,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注重学科特征之中所透析出的哲理揭示,这些都成为“自主学习”讲课堂能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

2.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

数学小论文是展示学生活跃的数学思维和个人才华的手段,是检验数学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好形式。数学小论文的发散性和开放性让数学学习跳出了传统的“作业―考试”模式,是数学教学评价方式出现了一个全新的方式。我们有权利称“数学小论文”是对“数学学习考核与评价的一场革命”。

我曾在某班试点,对怎样写数学小论文作了讲座。结果令人吃惊,一个月,三十多篇小论文交上来。有的用组合数学方法证明了街头扑克牌骗局(《由街头小把式想到分类》),有的自己编出三角函数化简计算题(《7+8=15的学问》),有的把挖掘数学隐蔽条件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一失足成千古恨》),有的把数学正弦波应用于物理的简谐振动研究,有的用高等数学推导了质点在碰撞中的运动规律。学生的思维触角早已跳出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圈子。原来,学生在自己撰写数学小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灵性”,在数学学习当中一点也不缺;原来,只要我们给学生的创新潜力一个好的“生态环境”,学生的个性会表现得如此活跃。

三、数学教学的开放模式的价值思考

1.教育教学的现代化是以教育教学科学理论为依据的。没有学习主体的开放式的活跃的思维,只靠外界机械化地“印制”和“录相”是不可能产生活的“认知机体”的。要提高数学质量,要实施素质教育,根本还是要学习科学的教育理论。

2.现在数学教师普遍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是学生总是认为数学太抽象、太难,很多人信心不足,甚至产生了大批数学后进生,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究竟在那里?这里我们不否认确有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但数学教学本身有没有把你的学生给“打跑了”的现象?学生本来是有个性,有灵气的,可是,我们那封闭式的教学在课堂上不讲民主,扼杀学生的创造力,逼学生在死气沉沉的环境里坐上九年,十二年,不只无创新意识可言,就连对数学那一点点的兴趣都给抹杀了。老师的讲课尽是些具体过程,很少有思想与方法的启示性教育。学生被越教胆子越小,越教越枯燥。恐怕这才是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信心,失去兴趣,甚至变成后进生的重要原因。

3.数学是科学。科学的教学必须用科学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可是,我们真的见到有人用迷信的方法来教科学,他们宣传对书本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他们不赞成数学教学的平等、民主、和谐,不习惯学生的创造意识。这种开放的民主与平等的教学理论本身就是在进行破除迷信的教育。只有破除迷信,才能解放人的个性,才能让人的创新意识活跃起来。创新意识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长久性和多维性,正是这种长久性和多维性才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对民族的振兴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海泉主编.中学数学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2.8,(1).

[2]郭允远.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关键是创设问题情境,2001,(10).

[3]宋庆.中学数学杂志.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点思考,2001,(2).

第13篇

本站提供论文写作+发表一条龙服务,具体可以联系QQ 或者写信至信箱 咨询。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

*-*-*-*-*-*-*-*-*-*-*-*-*-*-*-*-*-*-*-*-*-*-*-*-*-*-*-*-*-*-*-*-*-*-*-*-*-*-*-*

【摘要】教育理念, 教育对象、教育手段, 教育过程、教育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监控等。它完全不同于网上学习。也就是说, 把一门课制作成课件放到网上去, 学员上网学习, 不是网络教育, 只是网络教育的一个学习行为。网络教育要做的就是, 为这些处于多重教育生态环境之下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生态系统”。

【关键词】教育理念, 教育对象、教育手段, 教育过程、教育评估

【本页关键词】省级国家级期刊快速发表、国家级期刊征稿、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正文】

一、什么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这个理念在上个世纪80 年代就有人提出来。传统的课堂学习是用指定的课本作为唯一的或主要的学习内容, 到指定的教室听老师讲解课文, 考试内容限于课本范围之内。而基于资源学习相比之下的显著特点是没有指定的教室, 没有老师逐字逐句讲解课文, 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类、多模态首要学习资源以及助学资源。基于资源学习的条件是: 一是资源开发与建设处于首要地位。资源突出多样性、多模性、技术性、多通道性、随意性。二是学生首先要学会对资源实行按需分类、筛选和管理。三是学员要学会快捷有效地使用资源。四是资源提供者为学习者提供的多种助学服务体系。五是资源提供者构建一整套质量监控与评估体系, 对资源开发自身和资源实际使用状况实施过程动态跟踪。六是建立一套对各类专业人员包括学员的培训机制。网络教育不同于网上学习。网络教育首先是一个系统, 包括教育理念, 教育对象、教育手段, 教育过程、教育评估体系, 教育质量监控等。它完全不同于网上学习。也就是说, 把一门课制作成课件放到网上去, 学员上网学习, 不是网络教育, 只是网络教育的一个学习行为。网络教育要做的就是, 为这些处于多重教育生态环境之下的学生提供“最佳的教育生态系统”。也就是说, 网络教育就是使学员的学习行为只要调用最小的认知能量就可以获得预期的学习效果。

二、党校网络教育的应用模式探讨1、讲授型模式讲授型模式突破了我们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 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 学习地域可以无限广。这种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种: 一是同步式, 通常是教师通过网络将文本、声音、动画、图形、视频等多媒体形式的教学内容以W eb 页面同步向学生传送, 在W eb 页面中, 内嵌表单等程序, 供学生输入提问及反馈信息,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和应答; 另外一种是异步式, 通常是教师事先将教学内容编制成W EB 页面, 存放在服务器上, 学生通过个人电脑等终端浏览这些页面, 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 便以电子邮件、网络电话或者是BBS 留言等方式询问教师, 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对学生的疑难问题给予解答。2、讨论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教学模式通常有两种实现方式: 一种是利用BBS系统, 由各授课教师在网络上建立相应讲座的主题讨论组, 学员登录网络, 在特定的主题区内发言或讨论; 另一种, 可以利用基于图形用户界面、操作简单、方便, 且具有超媒体特点的WWW网络, 在WWW 的平台上实现讨论学习。3、探索学习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先在网络上设置一些适合特定学员对象解决的问题和案例, 然后向学员, 要求学员解答。可以提供大量与问题和案例相关的资料供学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查阅。另外, 也给学员在工作、学习过程中碰到的疑难问题提供适当的启发或提示。

【本站说明】职称网:专业致力于职称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写作发表、职称方面及学术论文的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论文题目

如:《考试周刊》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保证通过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第14篇

本文围绕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选题、素材、写作套路和后期修改这五个方面提出小论文写作的指导策略,用“多”“亮”“实”“顺”“美”等美妙的“音符”,谱写政治小论文的华美乐章!

一、提供撰写角度,突显一个“多”

同一个主题,同一份素材,进行广度拓展和深度挖掘,有助于多角度呈现立意。

1. 政治学科角度

小论文的撰写要始终紧扣教材知识,思想政治学科的教材知识是写好政治小论文的理论基础。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已了解并掌握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生活与哲学》《文化生活》等相关知识,由此构成一个学科体系。在学科理论观点的指引下选择小论文撰写角度,有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使文章更具有严谨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例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天蓝了 水清了——记马渚镇沿山村生态村建设》《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和《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三篇文章曾获余姚市高中学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一等奖。三篇论文的共同点是:立足于教材,充分调动了《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如科学发展观中涉及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市场经济中涉及的宏观调控等知识,对素材的解读回归于课本,避免了空洞说理,因此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2. 时政性角度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坚持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体现当今世界和我国发展的时代特征,显示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角度也应适应时代要求,密切联系国际社会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直面高中生思想上的现实问题。如笔者指导学生撰写的《盗版的世界“学问”大》《绿色奥运 绿色希望》和《似曾相识燕归来——小手机折射出大道理》等小论文,以盗版、北京奥运会和手机等当年的热点问题为载体,不仅引发了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就要求政治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注重课本知识与时政热点相结合,把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逐渐积累撰写政治小论文的新鲜素材。

3. 地方人文角度

政治小论文的撰写要具有地方色彩,体现政治学科的独特性,富有研究价值。笔者发现,近几年获得一等奖的小论文一般都有一股浓郁的家乡味道。如本校学生所撰写的《姚剧——姚江文明的瑰宝艺术》和《名邦之奇葩 余姚之骄傲》两篇小论文,挖掘了余姚地方传统文化——姚剧这个文化资源,从姚剧的起源和发展为主线进行阐述,使人们重新认识了本土文化的价值;《菜,榨出道理来》和《小杨梅 大道理》两篇小论文,选择闻名中外的榨菜和杨梅两种余姚特产,从它们的起源、现状和未来展望等角度进行撰写,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余姚本土产品的魅力;《光耀杭州湾 照亮全世界——来自梁弄镇灯具产业的报告》《同样的土地 不同的财富》《朗霞裘服的“春天”来了》《四明山经济发展的“春天”——论四明山“农家乐”》和《白色珍珠——余姚的摇钱树》等小论文,以余姚的梁弄灯具、朗霞裘皮、四明山的“农家乐”和塑料为撰写角度,告诉人们这些产业是如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插上腾飞翅膀的。由于学生对自己的家乡非常熟悉,站在地方人文角度撰写政治小论文,得心应手、有话可说。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本土资源为素材,倡导“生活化”教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用知行的辩证统一。

二、帮助学生选题,突出一个“亮”

帮助学生选好题目,是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的重要一环。小论文的题目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用最简洁、最准确和最新颖的文字告诉读者本篇文章将要阐述的问题,使人阅读之后一目了然、过目不忘。由于高中生的知识面、理解力和概括能力都有限,课余阅读报纸杂志和上网了解时事资讯的时间并不多,教师可结合政治学科实际、社会现实问题、地方人文特色和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等方面来为学生选题提供素材,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不落俗套,注意“亮”度。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为文章选择一个好题目,可以对整篇文章起到点睛的作用。政治小论文的“眼”,应该明亮而富有生命力,一般为20字左右。若学生以提炼小论文的观点作为标题,应该注意以下三点:第一,仔细研究背景材料,认真领会材料要说明的中心思想;第二,联系材料,找出其中心思想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第三,将材料中心思想上升到一定高度形成小论文的观点,确定标题。例如,本校一位学生以余姚特产——杨梅为主题,立题为《小杨梅 大道理》,一小一大,对比鲜明,给人以眼前一亮的深刻印象,在省高中生政治小论文评比中获了奖。

三、指导学生搜集和整理素材,彰显一个“实”

题目确定好之后,紧接着下一步,教师应指导学生搜集、整理相关材料。小论文虽小,材料也不可少,充分占有材料是写好小论文的前提。教师在辅导中要注意提醒学生:题目不同,搜集资料的范围、重点和途径也不一样。一般说来,可让学生从以下两个途径搜集和占有材料。

第15篇

关键词: 环境生态学 课程建设 教学改革

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农业干旱,农村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发,对粮食安全、社会发展和人民提高生活品质构成威胁。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制约因素。我们对生物科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环境生态学,在解决人与环境和谐发展方面作了实证性的探索。因此,通过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就颇具现实意义。

一、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1]环境生态学是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专业和生物科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是环境科学与生态科学交叉渗透学科,并与其他学科广为联系,注重生态学基础性的知识与原理在人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如生态位原理在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方面的应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对生态农业建立的理论支撑,群落生态学对实现生物多样性的阐述和用生态学原理研究、规划城市。但目前的《环境生态学》教材较多偏重于生态学理论的介绍和对生态系统的服务、管理,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功能表述。其对概念、内涵、原理、原则等内容涉及较多而对具体环境事件的实际应用较少。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对涉及本地区和学生的周边事物给予重点关注。如雨水的资源化利用,解决当前的城市缺水问题和平衡城市的生态环境,农村的环境污染对粮食安全和村民居住环境的影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凤眼莲等外来物种在中国的生物入侵,厄尔尼诺带来的气候灾害,等等。这样在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简单介绍后,就可让学生通过自学生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环境污染与环境评价等内容来理论联系实际、书本知识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作一些调研,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性为显著特点的环境生态学来说,学生只有在实验、野外考察中才能对自身周围的环境生态获取最为直观、最为生动的认识。只有不断深入地推进教学改革,不断进行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探索、考核制度修订,才能达到使学生反思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及生态恢复问题,关注环境污染与生态系统的评价问题,以及受损生态系统的评估与修复问题。

二、以改革创新引领环境生态学课程改革

教学的本质就是文明的继承与创新。教育的继承指的是把人类已知的科学真理、生活常识转变为学生掌握的知识。教育的创新指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和经验总结转化为改在世界的实践能力。所以,改革创新是教学的特质。环境生态学课程更要发挥改革创新的特性,不仅要巩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而且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充分发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此来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与学习潜能的挖掘。

1.在教学观念上,教师要坚持学习,不断转变观念,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探索性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新教学理念,强化教育的创新与服务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达到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开发自身学习潜能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2.在教学方法上,要强化理论教学的质量意识和实践教学的开放意识,将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教学法分为参与式和多层复合两类。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是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教师系统指导与学生能动学习的完美结合。教师应依据课程内容提出相关问题并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参与式教学法不仅能调动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通过主动学习达到拓展思维领域、锻炼实践动手能力的目的。[2]环境生态学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教学中采用应用多层复合教学法。环境生态学课程应用性强的特点要求有大量的实际材料作为教学支撑。因此,环境生态学课程应注重实验指导式、野外直观式等环节,以求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机结合。

3.在教学考核上,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以适应环境生态保护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传统考核方式以期终的笔试考核为主,这容易导致学生死记硬背、老师满堂灌的教育弊端。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必须建立一套综合化的考核体系。综合化考核评定体系就是增大日常考核力度,即将传统的一考定终身变为由日常成绩、课程作业与课业论文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诸因素组合成的综合评定体系。其中,日常成绩由考勤、学习态度、课堂作业及随堂小测验组成;课程论文一般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实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相关生态问题并自拟题目,完成后向同学讲解。课程论文主要根据其理解和完成程度评判;期末考试形式更加灵活,采取开卷、闭卷、口试、演讲等多种形式,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作不同选择。论知识较多时选择闭卷,应用方面较多时可以采取口试和开卷。总之,要通过建立综合性的评价体系来达到科学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环境生态学直观、生动的教学改革必将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培养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从而造就具有生态意识和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