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感恩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感恩教育对学生德育品质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其形式也是多方面的。对中学生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有其灵活性、创新性和实效性。感恩教育就是促进德育教育建设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感恩情感的培养,引导学生对情感行为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树立优秀的品质、道德观念,接受德育教育传递的道德情怀。
首先,通过作文写作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通过写作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让学生体会爱、理解爱,进而心存感激,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使学生拥有善解人意、孝顺乖巧的良好品德。其次,通过诗歌诵读、讲感恩故事等实施感恩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德育教育建设。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孝顺仁爱之心。以丰富多彩的感恩故事,打开学生的思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中华的感恩美德,成长为一个德行高尚的人才。再次,在教学活动中渗入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内心的真、善、美等情感。以感恩之心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高尚道德,从而受到熏陶、教育。此外,还可将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阅读,让学生从中体会感恩之情,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品质。
感恩教育的过程和感恩心理的形成都对德育教育建设有积极的意义。首先,感恩教育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德育发展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感恩教育体会,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了其良好的道德习惯。例如,学生感恩父母、感恩长辈,就会形成对其的爱护心理,在遇到与长辈年龄相近的人遇到困难时,学生的爱心就自然地发挥出来,会主动地伸出援手对其进行帮助,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其次,通过感恩教育,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优化了学生的内心情愫,使学生体会到真挚的、发自内心的情感交流,从而形成了一种广泛的、淳朴的道德观念,促进了道德教育的实施。
总之,感恩情怀的培养,使学生的道德教育水到渠成,加深了学生对高尚道德的体会和理解,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有利于中学德育教育的开展。同时,感恩教育又是德育教育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感恩教育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思想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化、品质的继承和发扬,促进学生良好情操及完美的人格形成。
二、结束语
1.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取样在贵阳市某中学八年级选取两个平行班。一个班为感恩团体辅导组(n=54),其中男生2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14.2±0.4岁。另一个班为常规教育组(n=54),其中男生26人,女生28人,平均年龄14.2±0.2岁。
2.研究工具
采用感恩问卷(TheGratitudeQuestionnaire-6,GQ-6)。该问卷包括6个项目,要求被试根据最近的实际感受进行评价,该量表用七点计分,其中项目3和6为反向计分题,计算所有项目的平均分,分数越高表示感恩倾向越强;GQ-6的Cronbach'sα系数为0.81,采用奇偶分组法的分半信度为0.82,重测信度为0.70,信度指标均达到了测量学可接受的水平,GQ-6具有较好的信度。该问卷题量少,不容易使参与测试的中学生产生疲劳效应,从而能收集到更加真实有效的数据。自编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主要调查成员对团体活动的满意程度,团体活动带来的收获。采用“完全不同意”、“不同意”、“一般”、“同意”、“完全同意”5个等级评价参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感受。
3.研究方法
本次团体辅导是发展性的团体心理辅导,目的是培养良好的感恩意识、促进感恩行为。此次团体辅导结合感恩三维结构理论,围绕感恩认知、感恩情感体验及感恩行动设计团体辅导方案,共开展6次活动,每周1次,每次2小时。团体辅导教师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团体辅导过程主要采用讲授、游戏、讨论等形式。每次活动结束后让成员写下自己参加活动的感想及建议,合理调整团体辅导活动。常规教育组不进行任何团体心理辅导,也不告知其为常规教育组成员。整个团体辅导活动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导入阶段。加强成员之间的认识和沟通,使彼此不熟悉的成员相互了解,营造愉悦的氛围,建立安全、信任的团体环境。第二阶段:展开阶段。创设感恩情境,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感受到的恩惠,产生感恩情绪,逐渐形成感恩意识。并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进行感恩,将感恩落实到日常行为。第三阶段:结束阶段。分享活动感受,回顾成长过程,结束团体辅导。
4.效果评估
干预前后,两组分别填写感恩问卷(GQ-6)。感恩团体辅导组在活动结束后填写团体活动满意度评价表,进一步评价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效果。
5.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样本t检验。
二、结果
1.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评分比较
团体辅导前,感恩团体辅导组和常规教育组感恩倾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团体辅导结束后,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感恩团体辅导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常规教育组前后测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干预前后两组的感恩倾向量表差值比较
感恩团体辅导组感恩倾向得分的差值显著高于常规教育组。3.团体活动满意度调查感恩团体辅导组在7个调查项目上持“同意”和“完全同意”态度的百分比分别为96.3%、92.6%、85.2%、88.9%、98.1%、100%、96.3%。
三、讨论与建议
关键词:生物教学;感恩教育;渗透方法
当今世界存在一系列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问题,也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一大热点。当今社会关于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太少了,尊重生命是人性的基础。在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化解社会矛盾的热潮中,中学生物教学对青少年一代进行感恩教育,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当前的生物教学中,对感恩教育方面的渗透,仍普遍做得不够。针对这一现状,以“生物圈中的人”为例,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一、挖掘教材内容,培养感恩意识
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紧扣教材,认真钻研教材中有关教学内容,使生物学知识与感恩教育紧密联系起来,明确教材各章节中有关教育的内容,把感恩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使学生既获得了生物学知识,又懂得感恩和珍爱生命的道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1.讲述课本知识,树立学生感恩意识。在“生物圈中的人”这一单元中有许多关于人的生理结构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解时,能将这些知识与父母、学生、自然、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树立感恩意识。例如,在“人的生殖”这一节中,我首先用“生一个孩子掉一颗牙”来描述孕育一个生命的不易,然后再讲述怀孕、生产的过程的艰辛、不易,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形成感谢父母、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意识。再如,在讲“青春期”一节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了解青春期的生理特征,爱护身体,加强锻炼,为自己一生有个健康的身体打下基础。我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健康的身体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珍惜,是感恩的一种形式。2.介绍生物现象,使学生懂得感恩。在教学中,我向学生介绍在自然界中有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的现象,说明动物尚且知道感恩,何况我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呢?有一句话叫“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应知物力维艰”,就是告诉我们吃的、穿的来自自然,来自他人,来自父母,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我们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重要的是要有感恩之心。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感恩意识
在学生牢牢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去实践。例如,我在讲“关注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一节时,引导学生分析“什么是合理营养”,再问“在日常的饮食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运用有关合理营养的知识,为父母或长辈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要完成好这个作业必须对父母或长辈的健康状况有所了解,这就促成了学生与父母长辈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学会关心父母长辈,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再如,在讲“输血与血型”一节时,在学生掌握了血型和输血的相关知识后,我讲述了一位澳大利亚现年74岁的老人哈里森在献血长达56年的时间里挽救了200多万名婴儿的生命的故事,培养学生珍爱自己和他人生命,懂得感恩,树立无偿献血回报他人和社会的观念。
三、丰富课外活动,与现实联系,强化感恩意识
组织丰富多彩的生物课外活动,不但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而且能加强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的教育,扩大学生的知识面。1.举办感恩教育讲座是学生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可让学生更加认识到感恩的意义和重要。如学校举办的感恩形象大使丘礼飞的“感恩让我飞得更高”的报告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使学生意识到感恩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道德,对于个人来说,感恩是富裕的人生,它是一种深刻的感受,能够增强个人的魅力,开启神奇的力量之门,发掘出无穷的智能。2.利用特定节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每年的母亲节、父亲节等都是与感恩教育有密切关系的节日,也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关键时间,在这些节日里,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如出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组织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摄影、小论文、小报比赛等,让学生懂得感恩的重要意义,时常怀有感恩之心,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