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原生家庭论文范文

原生家庭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原生家庭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原生家庭论文

第1篇

什么是倾听?倾听是指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认真、安静地听他人讲述。倾听,是一个人能力的反映、素质的体现、品质的外露。倾听习惯是指能够安静、认真地倾听别人说话、表达,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话语,能听懂别人的表达内容,并根据要求做出相应的回应。懂得倾诉,不仅是关爱、理解更是调节相互关系的剂,每个人在烦恼的和喜悦后(特别是深层次的烦恼和巨大的喜悦后)都有一份渴望,那就是对人倾诉,他希望倾听都能够给予理解抑或共同分享。

对于小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和心理的因素,他们往往缺乏倾听的能力和意识。古人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一个人是否会倾听将直接影响其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倾听能力成为了重要课题。培养起学生倾听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对问题加深理解、产生疑义、提出批判,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小学生倾听能力的现状

1、自我为中心。由于我国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现在学校独生子女占绝对优势。在家庭中核心的地位导致了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欲极强,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候,很多人却专注于别的事情,缺乏对同学的尊重。

2、易分神。由于学生自主意识增强,兴趣更加广泛,精力不集中的问题日趋突现。尽管看上去很多学生目不转睛很专注,实际上他们并没有听,而是在思考其他的事物。于是很多知识点“左耳进右耳出”屡次三翻的讲依然有人犯错误,原因是断断续续的倾听并没有把知识变为自己的东西。

3、沟通渠道的封闭。中国的应试教育很多时候扼杀了教学的灵活性,老师往往表现出“苦口婆心”式的孜孜不倦,而很多学生的合理观点也被全盘否定,大大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学生放弃了尝试,封闭了表达之路,同时封闭的还有倾听之路。倘若一个老师尚且不能做到以身作则,那又怎能对学生的倾听提出更高的要求?

三、小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

1、老师用“爱”倾听。

优秀的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首先,教师有效地倾听,可以帮助学生倾诉自己的感受,使学生得到表达的机会,享受表达的愉悦。教师有效地倾听,能让学生觉得自己得到了老师的器重、认可和尊重,能激起学生的发言欲望,提高发言质量。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这种认真倾听学生说话的习惯,给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树立了可感的榜样。其次,对于犯了错的学生,一味的批评往往适得其反。应该让他们自己说清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引导他们把内心衡量是非的尺度调出来,让他们自己去判断是非对错,找出犯错的原因,指导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最后,公平的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都是很敏感的,一旦老师出现了偏袒,他会不由自主地保留自己的意见,特别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是彼此间认真倾听出现重要隔阂的根本原因。老师应该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无话不谈的朋友,用爱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

2、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让他们迅速地产生兴趣就能使他们在阶段的学习中处于主动的地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倾听和思考之中。通过具体实践,我总结了以下三点方法:

(1)化平实为故事,化平淡为游戏。故事几乎是所有孩子的最爱,在实际的教学中,适时将童话故事与教学内容相结合,把枯燥乏味的机械训练通过有趣的游戏形式加以练习,能够迅速调动孩子的注意力。

(2)提问引导。学生天性好奇好问,利用他们想知道结果的愿望,用漫谈的方式,故意不漏出故事的结尾或问题的答案,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去听。将倾听能力的培养和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在倾听中思辨、在交流中申辩,达到学生能力综合训练。

(3)评价和表扬。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是培养学生倾听的重要手段。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利用各种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并及时发现孩子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孩子总是希望得到老师的夸奖,充分利用孩子的这种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特别是对于胆小懦弱的孩子更要给予充分的肯定与积极的鼓励。

3、教给学生“听”的方法。

(1)人格教育和意志培养。关于倾听的意义作为老师一定要循循善诱地转达给学生们,让学生知道认真倾听是一种素质,是尊重他人的具体表现,是获得他人尊重的重要途径。倾听的习惯不是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通过长期的训练养成的,因此老师要有计划的安排教学,锻炼出学生坚持不懈和从点滴做起的良好品质。

(2)倾听的方式。要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除了让学生想听外,还要让学生知道从何而听,这就要老师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方法,使学生会听。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眼睛看着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时,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要让学生明白听别人讲话,不是只听“热闹”,而是带着问题去听。一要听明白,二要思考有无不认同的意见,三要给自己带来启发,在大脑中多问几个“为什么”。

第2篇

(一)袒护而过分娇宠

学生A,本地学生,在大二年度因多门专业课考试不及格选择留级。进入新班级后,该生并没有及时调整学习状态,学习自觉性差,上课经常迟到旷课,常常是由辅导员打电话叫起床去上课;课堂状态基本上多以睡觉玩手机打发时间,没有想去接受专业知识的欲望,课余时间该生多沉迷于网络游戏中。辅导员多次与该生谈话,了解其迟到旷课的原因,该生时常以“手机没电或信号不好”、“没有人告知我上课地点”、“我人去了教室……”等借口甚至是谎言来应对。辅导员通过电话短信等多种方式与该生家长进行沟通,试图寻求家长的配合和帮助,在沟通中家长无条件地站在孩子一边,找各种理由来帮孩子开脱,甚至在明知孩子说谎的情况下还要极力偏袒和维护其错误行为;家长不但没有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进行反省与检讨,反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变相支持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现状,家长甚至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走入了学校,教育就是学校的问题,孩子不在身边,这期间出现的教育问题老师和学校就难辞其咎,以此来责难学校和老师。该生对于学习所采取的消极不在乎的状态,对于留级选择所带来逃避现实的心安理得,都不曾从家长那里得到正确的引导,而是在家长的庇护下一味相信自己是正确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恶性循环,导致最终选择退学。

(二)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

学生B,作为家中的唯一儿子备受家长期望,遵循家长的意愿报考了大学学校和专业。进入学校后,该生自恃过高觉得自我抱负得不到很好的施展,对于现实的生活学习状态多有不满,专业学习兴趣全无,不久内心便萌生了想要更换专业的想法。由于服从于家长的绝对权威,得不到家长的认可,该生便经常不上课,对于辅导员和学校的担忧也只是采取短信不回,电话不接,甚至是突然逃离学校出去玩的消极对待。之后,家长仅仅是通过满足孩子买电脑的愿望强压着自己的孩子继续留在他不喜欢的专业进行学习,理由却只是家长认为“这个专业很有很大前途,能来学校读我们邻居和亲戚都很羡慕,不管怎么样他一定要留在学校继续读”。家长强制性地对孩子进行要求,没有任何余地反驳的狂热态度,家长希望大学梦甚至是专业梦在儿子的身上得到实现,对孩子产生了强烈的希望,对于专业学习已经存在了不符合该生实际状况和需求的关注。该生自我没办法进行宣泄和调试,压抑的学习使得他的逆反心理得到了激发,产生了厌学情绪,频繁出现旷课的情况。家长执着于自己孩子的荣誉和面对周围人的虚荣心,为了使孩子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甚至是放弃家中的小生意来到学校进行陪读;只是仅仅依靠家长的期望,该生仍旧无法适应学校的学习,留级后专业成绩仍旧不见起色,人际关系该生偏执和压抑,直到最后家长无法进行无谓的争取时,迫不得已最终同意选择退学。从目前高职院校重点学生出现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都来源于他们的原生家庭,家长因为爱护过分宠溺,袒护而过分娇宠,期望过高而导致忽视……等误区的存在,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家庭教育确实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家庭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它的存在无疑是一个长期过程,父母的教养方式、人格特质、家庭理念、家庭氛围、家庭情感支撑等因素都一一影响着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由于家庭教育和家庭情感缺失导致的大学生厌学、抽烟、懒惰、花钱不懂节制等问题将更加凸显,孩子出现厌学,自卑感强,情绪失调,造成心理素质方面的障碍,这不仅影响学生们的成长与成才,而且必将加大学校教育的难度,未来威胁社会发展。

二、家庭教育缺失的对策

(一)建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

大多数家长错误地认为家庭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满足孩子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方面的需求,与孩子沟通最常有的内容仅仅是为了询问生活费是否够用;教育就是知识教育,把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正确的性观念、吃苦耐劳、适度上网、诚实守信、富有责任感、遵纪守法等内容排除在教育之外,对孩子在思想、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视而不见或予以包容。家庭教育有很多随意性,家长作为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的教育者和实施者,仅仅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而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往往是不行的。只有以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家长才能够增强自觉性,克服盲目性,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家长应该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发展中来,在良好的教育教养方式之下积极表达父母的情感,制定明确合理的行为规则,调整和学习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孩子在良好的氛围中与家长维持积极健康的家庭关系。

(二)加强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四方位的多重联系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实施者,是一线工作的组织者,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虽然近些年来专职辅导员岗位越来越得到国家和教育部的重视,高校辅导员岗位的配备和管理也日趋完善,但事实上很多与学生有关的工作不管是不是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都被推倒了辅导员的身上,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复杂的一项任务,仅仅依靠专职辅导员团队或者个人来完成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他教职工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同时也要共同倡导“爱护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理念,共同来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这其中,辅导员也应该与每个学生家长建立长期的沟通机制,定期以电话、网络、书信等方式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基本状况,包括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都应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对于特殊家庭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辅导员更应该实施全程“跟踪”管理,从与家长的沟通中寻求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家长更应该多抽出自己的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和日常琐碎事,放弃家长的绝对权威,倾听孩子的苦闷,了解孩子近期的动向和细微变化,第一时间向辅导员进行反馈,来共同帮助孩子进行成长;同时,家长也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用激励的方式和情感的感化来促进孩子的进步。学会做孩子的朋友,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是用一颗充满爱的心,用最真诚朴实的行动,来温暖孩子的内心。家庭、学校、学生、是相对独立的实体,但彼此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有孩子、家长、辅导员、学校各自克服自身之弊并将和谐发展所形成的合力共同作用于高职学生期待自己成人、成才的愿望之上,才能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家庭教育和情感支持的“缺失”,才能更好地实施学校教育,才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并成为满足社会需求的、身心健全的有用人才。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第3篇

科研创新,助力草原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天然草原90%以上发生退化,草原生产和生态功能严重下降,草原生物多样性减少,牧草资源亟待保护和开发利用,但草畜矛盾突出制约其可持续发展。经过认真准备和申报,侯向阳等人于2013年成功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项目的资助,项目名称是“天然草原生产力的调控机制和途径”,这是全唯一一个973项目,标志着基础研究能力大幅提升。项目瞄准过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衰减的关键机制和草原生产力提高的调控机制与途径两个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目标是揭示过度放牧下草原生产力衰减机制,形成适度放牧、土壤保育和植物调节提高草原生产力的综合调控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为实现天然草原生产力提高 30%~40%,恢复速度加快30%~50%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已经在草地土壤关键要素对放牧的综合响应、草原植物对放牧的矮小化响应、放牧导致植物矮小化的“胁迫记忆”、放牧造成植物矮小化的生理和分子生物学证据以及草原生产力下降的养分供给非平衡理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2015年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项目中期评估。

据了解,样带研究是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及人为驱动因素梯度分析的最有效途径。利用欧亚大陆东缘草原连片分布,南北向土壤和植被类型等相对一致,温度呈梯度分布,草地利用和管理方式存在空间差异的特征,侯向阳研究员率先提出跨越中、俄、蒙的欧亚温带草原东缘生态样带(简称EEST),联合国内相关科研教学单位及俄罗斯和蒙古国的合作单位,开展从中国长城到俄罗斯贝加尔湖的温度和放牧管理对典型草原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收集整理中、俄、蒙近30年气象、经济、植被、土壤、昆虫资源等信息,建立样带综合数据库;建立蒙古国温都尔汗野外观测站,填补了我国草原科学研究在境外无定位监测的空白……,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已发表学术论文45篇,出版专著4部,获得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1项,向有关部门提出6项政策建议,并通过俄罗斯之声报道中俄科学家共同治理草原退化的工作和进展,取得较大社会影响。

另外,侯向阳所长还系统开展了我国北方草原气候变化及适应性管理研究,围绕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相对落后的北方草原区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问题,从区域、县域和牧户等层次入手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进展,并60余篇,出版著作3部。

牧户作为草原畜牧生产的最基本单元,是牧区草畜平衡的主要调控者。牧户草畜平衡行为是影响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失灵的关键因素。针对我国政府在草原地区实施一系列工程和政策措施,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天然草原仍然持续超载和退化,草原生态补奖机制政策实施体现政策失灵的问题,侯向阳团队在内蒙古不同草原类型区及新疆山地草原开展牧户家庭属性和草畜平衡决策行为调研。研究发现,分步减畜更容易被牧户接受,同时牧户之间的自发合作也更能实现牧户生产实践的调整,此种有效合作对优化牧户生产管理方式、推动畜牧业生产起到了积极作用。据此,提出以分步式、合作式和示范引导式为特征的牧户适应性减畜策略和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

针对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的农牧交错带面临的食物供给和生态保障难以兼顾的两难困境问题,侯向阳所长研究提出应尽快确立以旱作节水栽培草地建设为主的西北绿色草牧业发展战略。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正在引起重视,但旱作种草的优势和潜力还没有引起充分重视。在粮改饲的基础上,立足于高效旱作,种植多年生耐旱牧草或饲料作物,充分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这是解决我国旱区优质饲草不足、并兼顾生态保护的有效发展路径。

矢志不渝,为绿色大草原保驾护航

除了在科学引领草原生态保护和治理创新的基础上平衡发展,侯向阳所长勤于思考,勤于笔耕,多年来科研心得付诸笔端,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0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主编的《中国草原科学》和《蒙古高原草原科学》,系统总结了我国草原科学及蒙古高原草原研究成果,为我国和其他国家从事草原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了极好的参考资料。

第4篇

关键词:蒙古族 传统家具 图案特征

一、喀尔喀蒙古部溯源

1. 地理位置

喀尔喀蒙古部是一支历史渊源悠久的蒙古族部落分支的总称,据文献记载,“喀尔喀”这一称呼始于清末明初,是中国清代漠北蒙古族诸部的名称,该词源于著名的喀尔喀河。从地理位置分析,喀尔喀蒙古东接呼伦贝尔,西至阿尔泰山,南临大漠,北与俄罗斯接壤。

2. 历史渊源

分布于喀尔喀河的蒙古诸部落统称为“喀尔喀蒙古部”,喀尔喀蒙古部的形成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叶。15世纪末叶,元太祖15世孙巴图孟克(达延汗)统一东部蒙古后,将漠南、漠北原来各不相属的大小领地合并为6个万户,分为左右两翼。喀尔喀万户属左翼,共十二部。内五部居喀尔喀河以东,巴图孟克封授第五子阿尔楚博罗特;外七部居河西,封授幼子格埒森扎・札赉尔珲。巴图孟克死后,内五部逐渐南徙,清初编旗,属内札萨克旗,今中国内蒙古;格埒森扎留居故地,其号所部为喀尔喀,辖地逐渐扩大,据有漠北地区,今蒙古国。

根据上述有关地理位置对蒙古族渊源的描述,内蒙古地区蒙古族部落属于“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部也称为“漠北蒙古”。

3.

鉴于喀尔喀蒙古部的历史渊源,其也保留了较为完整和淳朴的,进而又影响到了喀尔喀蒙古部的民俗民风和生活用具的方方面面。

“佛教”和“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的两大。佛教分为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喀尔喀蒙古部及中国境内内蒙古地区信奉的佛教均为藏传佛教。

蒙古族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民族,这也体现在其对各种宗教的广泛接纳。在蒙古族聚居的地区原来流行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萨满教等。蒙哥汗时期 (公元1209~1259年),蒙哥汗和皇族除信奉萨满教外,也奉养伊斯兰教徒、基督教徒、道教弟子和佛教僧侣,并亲自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元朝时也采取同样的政策。元朝时期伊斯兰教徒的建寺活动遍及蒙古各地,基督教也受到重视和保护。国师八思巴曾向忽必烈及其王后、王子等多人灌顶。

藏传佛教传入蒙古族地区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但是对于蒙古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却是至深至远的。公元1247 年蒙古皇子阔端台与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的凉州会晤,标志着蒙古族与藏传佛教正式结缘的开端。在这之后,藏传佛教(主要指格鲁派)逐渐在蒙古草原传播开来,与萨满教共同构成了蒙古族传统的两大主体。

萨满教是喀尔喀蒙古部古老的原始宗教。萨满教崇拜多种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蒙古族的先祖成吉思汗信奉萨满教,崇拜“长生天”。直到元朝,萨满教在蒙古社会占统治地位,在蒙古皇族、王公贵族和民间中仍有重要影响。皇室祭祖、祭太庙、皇帝驾幸上都时,都由萨满教主持祭祀。

二、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特征

1. 图案的原生态特征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具有很强的原生态特征。“原生态”一词原指没有被特殊雕琢,存在于民间原始的、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及艺术形态,是一种可以称为“非物质文化”的代名词。在这里借用“原生态”一词指代没有被外来其他文化侵袭的,具有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特征的图案及表现形式。

“纹样”是蒙古族传统绘画艺术中一项重要的创作类型,而在喀尔喀蒙古族传统家具中这种艺术形式表现得尤其具有地域特征。在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家具彩绘中,多数实物样本中的绘画均采用图案化的特征,具象的图形出现的较少,大量实物样本的调研很好地例证了这一“原生态”特征。

实物样本“双屉朱底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1)”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边角纹样、连续纹样和中心纹样,这样的全部采用纹样的组合来装饰家具表面的做法在其他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上均有反映。调研中的有些复杂而精美的图案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彩绘图案用今天的印刷工具甚至都很难完成,而在过去全由工匠手工绘制,由此可见喀尔喀部传统手工匠人的高超技艺(图2)。

白色被蒙古民族视为圣洁的颜色,白云在蒙古族中是吉祥圣洁的寓意,云纹是蒙古部传统家具中应用较多的纹饰图案。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彩绘图案中,对云纹图案没有进行过多的变形处理,而是用了较为淳朴的绘画方法,将云纹直接沿小木桌的束腰处连续围合绘制,再在云纹中填以金漆,这样的图案及彩绘方法也决定了该木桌作为供奉的明确用途(图3)。

2.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用色丰富,具有多样化的色彩特征。这一特征在橱柜类家具中表现得尤其突出。在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传统家具彩绘图案中,色彩搭配采用较接近的色彩,一般不会采用明度、纯度或色相相差太大的配色方案。但是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调研,使我对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色彩有了重新的认识。在相当数量的样本中,图案色彩采用了色彩相差较远的搭配方法,这不仅没有让图案色彩混乱,反之这样的“非常规”的配色使得家具整体视觉感受变得更加丰富。实物样本“三屉红底单面金漆彩绘盘肠纹木橱”中红色做底,加以金漆彩绘花纹和浅蓝色彩绘边框装饰(图4)。另一件实物样本“五屉红底单面彩绘卷草纹木橱”也采用了类似的色彩搭配方法,这样的色彩搭配案例是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传统家具中没有的(图5)。

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用色中,偏好使用红色和金色,黑色较少出现,黑色的使用也是很慎重的。关于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彩绘中使用黑色的案例,在内蒙古地区蒙古族传统家具中均未见案例,但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中,这样的实物样本也使得我对黑色在蒙古族传统家具的图案彩绘中重新审视。实物样本“翻盖红底单面金漆彩绘卷草纹经卷盒”(图6)中间“池子”部分用黑色做底,在其上施以金漆彩绘,加之这件家具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功能是收纳经卷所用。另一件实物样本“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植物纹木桌(图7)”也采用相似的彩绘技法,是不可多得的该类家具的精品。

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如同一家具上相同图案采用不同色彩但又采用对角线呼应的彩绘方法,“对开门红底彩绘团花盘肠纹橱柜”就是这样一件精彩实物样本(图8)。其他在同一家具上具有丰富色彩搭配的实物样本均印证了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色彩的多样化”这一特征(图9)。

3. 图案的宗教气息

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图案的具有强烈的宗教色彩,表现为具有明显的佛教题材特征。如实物样本“翻盖红底三面彩绘生命树小盒(图10)”中,绘制了佛教有的生命树,其所绘形态同时也可视做或喻为萨满教中的“长生天”。由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创建的八思巴文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实物样本的图案彩绘中可见其一斑(图11)。为了表达对美好、善良的追求并寄托蒙古人的精神世界,彩绘时将八思巴文加以美化,升华了图案彩绘,创作了赋予精神追求的、经过美化的八思巴文纹饰(图12)。其他实物样本中均不同反应了浓郁的宗教题材,“红底单面彩绘佛教故事纹经卷盒(图13)”上的图案是佛教八宝纹样和佛教故事纹样的结合,“束腰红底单面金漆彩绘摩尼宝珠纹供桌(图14)”样本中图案为佛教中有美好吉祥寓意的莲花座和摩尼宝珠纹样的结合。

三、结论

通过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实物样本的调研和初步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家具图案特征的影响巨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1.图案的原生态特征;2.图案色彩的多样化特征;3.图案题材的宗教化特征。

在宗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图案的影响中,又数藏传佛教对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影响最大,主要表现在“绘画”和“雕刻”题材两方面。家具表面彩绘中大量佛教题材的绘画、图案和文字使家具的装饰更好地服务于功能,这样的家具用于供奉、诵经和藏经,家具表面各种关于佛教题材的内容寄托了使用者虔诚的祈祷和企盼。在普通牧民家庭中常见的诵读经文的诵经桌,既有诵经的台面又有储藏经卷的抽屉,这便于虔诚的信仰者在草原上随身携带经卷、随时诵经(图15)。

在喀尔喀蒙古族的传统家具上,装饰题材较多地使用了“佛教”题材。通过调研发现,佛教文化的影响深入到喀尔喀蒙古部传统用具和家具等方方面面,这种在家具上施以宗教题材的彩绘和雕刻更反映了喀尔喀蒙古族人民对宗教的虔诚信仰。

对于喀尔喀蒙古部传统家具的研究才刚刚起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也将逐渐得出,这些研究成果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喀尔喀蒙古部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特色,对完善草原文化研究体系也将作出有益的补充。

参考文献:

乌日切夫.《蒙古族家具》.民族出版社,2009

阿木尔巴图.《蒙古族图案》.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

郑宏奎.《蒙古族文化图典――游乐卷》.文物出版社,2008

尚刚.《元代工艺美术史》.辽宁万有图书发行有限公司,1999

郭雨桥.《细说蒙古包》.东方出版社,2010

额博.《蒙古人写真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1

韩宝花.《阿拉善蒙古族民俗风情荟萃》.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郑宏奎.蒙古族游乐文化.艺术评论,2008(12)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图案元素分析.家具,2006(01)

张欣宏.艳丽吉祥的蒙古族家具.新居室,2007(01)

张欣宏.蒙古族传统家具研究―分类与审美.艺术评论,2008(12)

王丽.蒙古族传统家具造型特色研究.美与时代,2010(07)

王丽.蒙古族传统箱柜类家具造型研究.东北林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

金光.传统蒙古包装饰研究.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5篇

关键词: 家庭结构 青少年 良心发展

一、引言

良心作为“立德之本”,是道德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因而他们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关乎中华民族能否伟大复兴。同时,青少年期也是体良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对成年期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2]。因此,有必要探索青少年的良心问题。

家庭是个体道德发展的源头,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因此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个体的道德品质能否良性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遗憾的是,近年来因离异等诸多原因导致完整家庭的格局被打破,由此产生了一些单亲家庭、重组家庭、寄养家庭等不健全家庭。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家庭结构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影响,以期为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提供参考,为家长及学校教师提供借鉴。

尽管从古至今国内外研究者对良心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对于良心的概念学术界至今尚无公认的定义。本研究立足中国的传统文化,将良心界定为善良、仁义之心,具体表现为恻隐心、羞耻心、是非心、孝敬心、感恩心、诚信心、责任心、宽恕心[3]。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从全国24个省市选取8316名青少年,回收问卷7772份,剔除缺失值过多及存在明显反应倾向或说谎倾向的问卷,最终得到有效问卷7178份。其中完整家庭被试6354人,单亲家庭被试429人,重组家庭被试153人,寄养家庭被试78人,164人信息缺失。

(二)研究工具

1.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用于了解被试的人口学特征,含年龄、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结构等基本情况。

2.青少年良心问卷。采用自编的青少年良心问卷,该问卷由42个项目组成,含羞耻心、恻隐心、是非心、宽恕心、孝敬心、诚信心、感恩心、责任心8个维度。采用Likert五点计分法,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得分越高代表良心发展水平越高。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3]。

(三)研究程序

问卷以班级为单位发放,选择早晚自习或上课时间集中施测,当场回收。为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被试以自愿的原则接受调查,匿名作答。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表1显示了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状况。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比较

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良心问卷总均分上存在极显著的差异(F=18.267,P=0.000)。事后检验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

从具体维度上看,除诚信心维度外,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其余各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也都十分显著。在羞耻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恻隐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青少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是非心维度上,完整家庭和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家庭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在宽恕心维度上,完整家庭的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孝敬心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两两之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最高,单亲家庭次之,重组家庭再次之,寄养家庭得分最低;在感恩心和责任心两个维度上,完整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重组和寄养家庭,单亲和重组家庭青少年的得分高于寄养家庭。

四、分析与讨论

本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彼此间差异显著,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高,其次是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再次是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寄养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最低。此外,在具体维度上,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在除诚信心外的其余7个维度上的得分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完整家庭得分最高,寄养家庭得分最低,这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美国学者关于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研究结果发现:家庭结构的不健全会对子女的品行发展产生不良影响[4]。曾练平的研究发现:双亲抚养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高于寄养的青少年[5]。

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与其余三种残缺家庭相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能感受到更多来自父母双亲的情感温暖,亲子间的关系更为融洽。以往研究表明:父母的情感温暖、融洽的亲子关系是促进良心发展的重要因素[5,6,7]。其次,家庭的解体还会导致家庭道德教育功能的衰微[8]。根据结构功能理论,父亲和母亲均有独特的功能,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会影响到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含经济支撑、家庭照顾、角色示范等方面,尤其是残缺家庭对孩子可能会疏于监管[9,10]。这会对子女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其良心的健康发展。Hoffman的研究表明父亲缺位会影响孩子尤其是男孩的良心发展[11]。

不过,与寄养家庭的孩子相比,单亲家庭和重组家庭的青少年尽管因父母一方缺位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但至少还能感受到来自原生父母中某一方的温暖。而寄养家庭的青少年则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他们非但得不到来自原生父母的关爱,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原生父母的信息都不确定或不了解。以往研究表明:寄养家庭的青少年会体验到“家系困惑”,即“一种潜在的身份认同困境”,会带给其巨大的心理压力,会破坏其安全感[12]。此外,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依恋类型通常是不安全的,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以上因素均会对其良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并使其在社会成长中不可避免地处于劣势。

导致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良心发展水平低于单亲家庭的原因可能在于重组家庭的家庭关系相对更复杂、更脆弱,家庭矛盾更多,家庭稳定性也相对较低[13]。重组家庭的青少年要与继父或继母及继兄弟姐妹一同生活,心理上可能难以接受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对方对其也可能会有排斥心理。其次,他们与继兄弟姐妹之间存在着潜在的情感竞争与敌意。由于重组家庭的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紧张、不和谐甚至充满敌意的家庭环境中,因此良心发展会遭受到较大的负面影响。此外,重组家庭青少年的父母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也可能存在许多误区[14]。一方面,亲生父母可能会由于心怀歉疚而对子女采取过度补偿式教育,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或将孩子视为寻求新幸福的累赘而推给另一方,疏于关心和照料,另一方面,继父母可能会因为其敏感身份而心存芥蒂,对继子女采取放任自流的教育方式,等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其良心的健康发展。当然,并非所有重组家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再婚并非一定会对子女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不过我们仍应引起重视。如何为孩子营造健康的成长环境、如何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如何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是重组家庭的父母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五、结语

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的青少年的良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对青少年的良心能否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家庭、学校及社会应注重对那些特殊家庭的青少年的教育,减少家庭结构的不健全对青少年良心发展的不良影响。

首先,父母应尽可能地维系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青少年的良心发展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如果不得已而选择离异或重组家庭,就要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冲突,尤其应避免在孩子面前互相攻击对方或对方的亲人。负责抚养的一方要多给孩子一些陪伴,加强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并及时加以引导。重组家庭的青少年的父母一方面要处理好再婚后家庭的各种关系,做好孩子的心理引导工作,帮助其从内心深处接纳继父母及继兄弟姐妹。另一方面,要避免教育上的诸多误区,既不能对孩子过于娇纵宠溺,又不可疏于监管。寄养家庭的青少年的抚养者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与陪伴,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及自信心。

其次,学校应创造良好的氛围,消除对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的歧视与偏见。教师对待非完整家庭的青少年要一视同仁,善于发现其优点并及时加以鼓励,同时教育和引导班里的同学接纳和尊重他们。学校应对这些青少年进行适度的补偿教育,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家庭的解体导致的一系列变化。

最后,社会应为这些家庭不健全的青少年提供重要的支持性力量。政府应出台有关的法律或政策,切实保障这些特殊的弱势群体的权益。社区也应成立专门的帮扶机构,从物质和精神上给予这些特殊家庭青少年足够的支持与关怀。

参考文献

[1]Hart,D.,& Carlo,G.Moral development in adolescen-

ce.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J].2005,15:223-233.

[2] Matsuba,M. K.,& Walker,L.J.Youngmoral exemplars:The making of self through stories[J]. 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5,15:275C297.

[3]邱小艳.青少年良心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2):240-244.

[4]汪天德,汪颖琦.家庭与青少年犯罪的关系: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成果[J].青年研究,2000,4: 42-48.

[5]曾练平.青少年良心的结构、测量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Kochanska,G.Mother-Child mutually responsive orientation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From toddler to early school age[J].Child Development,1997,71(2):417-430.

[7]酪菰.中学生良心及其与气质、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8]岑国桢,顾海根,李伯黍.品德心理研究新进展[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韩晓燕,魏雁滨.父母离婚影响孩子的四大理论视角[J].浙江学刊,2004,1:207-214.

[10]王金云.我国特殊结构家庭子女问题研究综述[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1):252-255.

[11]Hoffman,M.L.Father absence and conscience development[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71,4(3):400-406.

[12]王h.家庭寄养青少年的家系困惑与抗逆力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14,15:11-15.

[13]金一虹.再婚与再婚家庭研究[J].学海,2002,1:90-96.

第6篇

初次咨询,我首先撕掉雯雯给自己贴的“三级咨询师、曾有6次失败咨询经历”的标签,清空自己的预设,将关注点放在了解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命处在何种状态,而不是她遇到了什么问题、发生了什么事上。真诚倾听她的生命故事,紧贴着她的情感起伏,共情、陪伴。首次咨询的50分钟内,来访者讲了45分钟,主要是老公希望她考公务员,理由是新婚家庭需要稳定:而她自己喜欢的却是去企业做讲师,而且有成功的体验。公务员考了几次都不行,每次老公都指责她拖延、不用功,而自己远在外地的妈妈也是一样的口吻,只有爸爸不说什么,但还是让她感觉很无语、无力……结束时,她很好奇,咨询师不像以前的咨询师那样会说很多心理学的理论,甚至问的也不多,而不知道为什么她却很有倾诉的欲望,不知不觉讲了这么多,感觉时间过得飞快,很期待下一次的咨询。

首次咨询中,安全、信任关系的建立解除了她的怀疑和防御,为日后的深入治疗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一起商定了咨询目标:近期目标是改善失眠和焦虑;远期目标是找到“我是谁,我要什么”,找回自己内在的力量。用10次的时间做一个疗程。根据她的认知水平,布置瑜伽放松功课,并推荐书籍《遇见未知的自己》。

在接下来的每周一次的咨询中,前5次,我将咨询重点放在她的原生家庭,尤其是与母亲的关系上。雯雯反馈对《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很有感觉,一口气读了3遍,似乎隐约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主要出自家庭和小时候的经历。在真诚、陪伴、无条件积极关注的咨询氛围中,雯雯敞开了心扉,讲述了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童年时的经历:她一家四口人,除了父母,还有个小自己4岁的妹妹。妈妈任性,爸爸宠爱、迁就妈妈,在家没什么地位。妹妹出生之前,自己是小公主,深受父母喜爱。而妹妹出生后,有一次,她撒娇要妈妈抱,不小心碰到了妈妈的,妈妈感觉很痛,之后就一直拒绝抱她,让她很伤心。

一旦问爸爸妈妈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时候,他们一直说她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意识到只有妹妹才是他们亲生的,自己是捡来的,于是很痛苦,经常跑到邻居家去哭诉。小学成绩很好,几乎都是100分,别人都夸她,唯独父母从来不以为然。而妹妹成绩一般,父母经常要提醒辅导。只有一次她六年级数学考了99.5分,被妈妈狠狠地指责了一番:而舅舅家的表弟一向不及格,这次却考了75分,得到了全家人(包括妈妈)的表扬。她非常困惑。

初一的时候她不想努力读书,成绩下滑,开家长会时,妈妈当着众多家长的面说:“你真给我丢脸!”那个画面让她永远难忘(说到此处表情很痛苦)。我问她那时的感觉,她答:“被当众羞辱,她不是我的亲妈,我恨她!”打那之后,她的成绩就像过山车一样时高时低。我问她分数高低对她都意味着什么?她答每当分数高的时候,父母没有表扬,只是说不要骄傲、要继续努力!而分数低的时候他们却非常关注,跑过来问是怎么回事。说到这,雯雯一下子醒悟到,原来成绩好可以得到外人的赞扬,而那似乎不足够,只有自己成绩不稳定时才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为此,她不惜以不再做老师同学喜欢的好学生为代价,直至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考不上梦想的大学——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雯雯痛哭流涕,开始数落对父母的种种不满,为什么自己无论做得多棒都得不到他们的表扬?为什么妈妈对她开口就是指责?想起上个月回家举办婚礼,在举办婚礼仪式的前一晚,妈妈过来抚摸她的头发,她竟然非常抗拒,躲开,感觉浑身起鸡皮疙瘩,那种感觉让自己既害怕又自责,怎么可以抗拒自己妈妈的抚摸呢?她突然意识到已经有24年和妈妈没有过身体、皮肤的接触,又开始痛哭。

我适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她找一个物品代替母亲,与她对话。她随手拿了一个闹钟,在滴答声中,盯着它说:“妈,从小到大,你为什么总是指责我?我永远没有犯错误的权利?”我让她想象妈妈听了会说什么,她思索了一下,回答:“因为不想你骄傲啊!”“我做得再好也得不到你的肯定,我表现优秀有什么用?”“妈是想让你在社会上少吃苦,工作好,生活好,不像妈一样,工作不稳定,连自己的房子都没有。女儿,妈就靠你了,你要给我争口气!”说到这里,雯雯放声大哭,把闹钟抱在怀里。我问她的感觉,她说她知道妈妈是爱她的,因为妈妈对自己的人生不满意,自己比妹妹优秀,所以妈妈对自己抱以很大的期待,想替她活得好!我问她28年的人生在为谁而活呢?雯雯沉默良久,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大声说:“我要过我自己的人生,我才不要为别人活呢。”我借用家庭系统排列的导语让她跟着我,对代表妈妈的闹钟说:“妈妈,谢谢你给了我生命,把我养育成人,我知道你不容易,但是,这是你的命运和人生,从现在开始,我要为我自己而活,请你祝福我!”然后转过身去看着窗外的远处,想象仿佛看到一道温暖的光,自己带着微笑走进光里,慢慢前行。雯雯此时感觉不像从前那样内心总是有两个声音在作对,现在统一了,她感到很轻松。失眠、焦虑的情况改善很多,就是偶尔还是跟老公争吵,感觉烦,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

在接下来的3次咨询中,在梳理了雯雯和妈妈关系的基础上,主要是启发她去觉察自己和老公的关系。我问她在老公指责她那一刻看到了谁的影子?她似乎开窍了,马上觉察到原来自己一边很排斥妈妈的指责,一边又鬼使神差地找了个性跟妈妈一样的老公,怪不得妈妈和老公特别对脾气,原来自己一开始就是带着希望妈妈喜欢的想法去找老公的呀!而对老公指责的不满就是来自对妈妈指责的排斥。我抓住机会,适时与她探讨“区分”的概念,强化她不是排斥妈妈、老公,而是排斥他们的指责,是排斥被指责的感受。雯雯松了口气,如释重负,认同应该把人和问题分开,开始整理自己人生中诸多此类问题。我将思路引回她最初的问题——缺乏动力、拖延。她明白了这也是她这个人遇到了问题,而不代表自己就是问题,又松了口气,感觉压在心头多年的一块石头不见了。

第7篇

论文关键词:体育消费行为 体育消费意识 体育消费内容 体育消费水平

论文摘要:运用问卷调查、文献资料、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并对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内容、水平、意识、动机等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建议,为尽快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大学生作为未来消费行为的主流,其体育消费行为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未来人们体育消费行为的走向。因此,本文对河南省十所高校大学生的体育消费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大学生体育消费特点,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大学生体育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为开发河南省高校体育消费市场,促进大学生合理的体育消费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洛阳师范大学、商丘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河南工业大学、平顶山学院、南阳理工学院、信阳师范学院等十所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每个高校100份),回收问卷967份,其中有效问卷925份,有效率为92.5%。

1.2.2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查阅了有关大学生体育消费论文数十篇以及有关体育消费的相关著作。

1.2.3访谈法:对河南省部分大学生进行访谈,具体了解大学生日常体育消费实际情况。

1.2.4数理统计法: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常规的统计和分析。.

2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行为特征的调查分析

2.1对河南省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调查分析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日常生活费用也随之大幅度提高;同时,学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大学生对健康体质的追求,使每年大学生用于体育消费的资金都呈稳定上升趋势。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意识淡薄,往往是被动地进行体育消费。从表1可见,低年级大部分学生体育消费最主要的动机是盲目的;把强身健体作为体育消费的主要目的,不管在那个年级中都占了比较高的比例;四个年级在体育成就方面差别不大;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都越来越重视愉悦身心、社会交往及追求时尚的需求,这说明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越来越明确。尽管接受体育消费的大学生群体日趋增加,但仍有许多大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不明确。这种情况势必导致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不能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另外,大学生体育消费没有明确的目的,往往会使消费资金降值,造成原本就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短缺。

2.2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内容的调查分析

表2显示,当今大学生在体育服装上的支出是主要的,其次是在运动饮料上的消费。在调查中发现,更多的大学生对校园运动场馆的适当收费无法接受,宁愿不活动也不进收费的场馆。这样的体育消费理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正好相反。另外,从表2还可以看出男、女大学生的各项体育消费在个人体育总消费中的比例相差不大,这说明现代女大学生健身意识在不断的加强,而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比县城、农村较合理,尤其是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从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看艺术类较差;各专业的大学生在观赏性体育比赛及去健身俱乐部消费较少。

2.3对不同群体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的调查分析

2.3.1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在性别上的差异

由于男、女大学生对体育活动认识及生理方面的差异决定了两者体育消费水平的不同,统计数据明显地反映出男生体育消费水平比女生要高,而且男生体育消费支出在日常消费中占的比例也要高于女生(见表3)。

2.3.2地域不同,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也不同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上经济发展状况对体育活动认识的制约,两者直接影响到各地区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而且不同地域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有明显的差异(见表4)。

2.3.3体育专业的大学生体育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体育专业的学生用于购买必备的运动服装及观赏体育比赛的支出明显高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而在其他的体育消费内容的支出甚至还低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由此可见,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水平要高于非体育专业,而非体育专业之间无明显差异(见表5)。

3结论与建议

3.1大学生对体育消费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及审美价值等认识不够,体育消费动机不明确。因此,应正确引导大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调整消费结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体育消费习惯,使其合理利用有限的体育消费资金。

3.2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的消费倾向也逐渐趋向稳定和成熟,因为经济条件有限,大部分学生对收支会进行计划性安排。但应重视低年级大学生体育消费动机的盲目性,多进行正确引导,并多提供体育消费方面的知识。

3.3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呈不均衡和偏态分布,这主要是受原生活地消费习惯的影响。因此,应充分重视农村家庭学生的体育消费意识及动机,提高他们体育消费支出的回报率,使农村大学生的体育消费结构趋于合理化。

第8篇

论文关键词:民办学校学生流失原因及控流策略

 

“生源茂密”是民办学校生存的基石,“学生枯荣”是私立学校发展的晴雨表。如何办出“家长满意的学校”,如何建设“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招得来学生,留得住学生,成长学生,发展学生,使学生怀揣着希望上路!”这是当前麻城博达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急需直面的“瓶颈问题”。自从建校九年来,博达人几经打拼,高中部在走“特色发展之路”,初中部正在由“优质学部”向“品牌学部”迈进,小学部重在“培养兴趣,规范行为,养成习惯”上做文章,总体看来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势头。但从去年秋季学期七年级新生的招生和各年级学生流失情况来看,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学生对学习的“快乐度”在下滑,这凸显的现象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平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失误。

流失原因

1.家长逐渐不满意。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家长之所以选择高收费民办学校,一方面是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心切,另一方面是民办学校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吸引使然。往往家长在择校前,家长对学校信息的了解来源于几个方面:学校的宣传片;招生教师的介绍;实地参观;老生家长介绍。这些信息都是过滤后的信息,是学校的亮点,所以家长对学校期望值非常高。一旦学生进校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与期望有较大差距时,家长便会产生不满情绪,如果不满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消除,就会导致学生退学行为发生。

2.教师育人方法失当。体罚、变相体罚、歧视或偏见等不当教育行为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时下我校学生群体特征:家庭条件好;家长忙,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单亲家庭等等,这些孩子或多或少会比一般的孩子多一些坏毛病,少数老师,尤其班主任总喜欢采取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企图实现“短平快”的模式,比如使用体罚、变相体罚、恐吓、威胁、向家长投诉等强制手段,来实现控制学生的目的,缺少爱心和耐心,总希望育人管理可以一劳永逸。其结果是:“教师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学生一日三餐愁眉苦脸。”无快乐可言,自然逃学辍学。所以,我们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要关注能让孩子快乐的生活和学习,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3.学校生活简单单一。学校尽管在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分别开设了兴趣活动课、国学课和综合实践课,但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开设课时不足,学生学校生活的主旋律仍然是课堂学习,加之传统的教育教学评价标准仍然是:“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最好的教师带最好的班,差班的学生让人过于遗忘,这无形中播下学生仇恨的种子。这种拿自己的钱养活着“优生”(优生免费)而自己不能得到最优越的教育待遇,一旦扩大化,学生们便觉得博达学校与自己原来的学校一样黑暗,他们看不到“出头”的希望,所以选择退学或转学。在我看来:注重“活动育人”,本着因材施教的工作原则,对学困生班级教师坚守“优先配置”的原则,因为差生更需要关爱,果真从心底里做到如此,学生的流失才能真正遏制。

4.学生或者家长受到学校或老师的冷淡。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家长非常挑剔,因此,不管是招生教师,还是科任教师中,有部分人的态度是:能躲就躲,能避就避。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缺乏关怀,家长感觉受了冷遇,满腔的热情开始的冷却,转学的想法在蔓延。所以,与家长保持良好的信息沟通非常重要,这是维护家校共同和谐发展的唯一通道。

5.学校或员工提供的服务和安全达不到要求。学生的接送服务不到位,寝室生活老师生活指导不得法,甚至有殴打学生致伤的现象发生,影响恶劣。家长往往会因为一件事情来对学校整体水平做出一种片面的判断,直接判定学部管理水平低下,所以,如果我们的服务水平引起家长过分担忧,则家长会选择退学。

6.学生学业水平进步缓慢。学生成绩涨幅不大是导致学生流失的主要原因,麻城的家长对学生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对孩子的成绩最看重。目前,尽管我校在推行“原生态”高效课堂模式,教师通过集体备课制作“导学案”,然后通过学生“独学、对学、群学”等途径,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能力、思维品质”全面提升,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在教师的“舒服地带”大有市场,教师心底里渴望课堂改革内需不足:观望的、消极的、抵制的还时有发生。这种低效的课堂,让学生如坐针毡,学习无乐趣,学习无进步,最后就选择放弃退学。

控流对策

对于非正常原因的学生流失,我们各学部领导、班主任、教师可以通过自己“岗位工作优化”将流失率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只有真正把学生当成我们的顾客,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时时处处为学生着想,让学生满意;学生满意了,学生快乐了,自然会乐在其中,乐不思家!

参考文献标考核中,增强责任意识,引进激励机制,奖勤罚懒,使控流工作形成制度化,增强控流工作的后劲。

二.教育控流:教育不规范行为是造成流失的主要重要原因。

1.课堂是培优转差的主阵地,上好每一节课,改好每一次作业,及时向学生反馈信息,给学生指导学法,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愉快,把学生吸引在课堂。2.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教学,差异性教学,增强学生的自觉意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发现学生身上的亮点,运用成功理念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并记录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为每位学生规划成功之路。3.注重感情投入,要求老师树立平等意识、爱心意识,和学生交朋友。

4.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帮助学生作好个人规划。班主任和课任教师要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性格特征、学习状况、生活状况以及家长要求,及时和准确为家长或孩子提供个性化的优质服务。

5.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合力。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座谈会、开办家长学校等形式,对家长进行社会形势教育,提高家长素质,掌握科学的教育孩子方法,形成教育的合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对今天的学习充满热情,才能对明天的社会充满信心。

6.加强教师培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实践“原生态”高效课堂模式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7.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把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作为控制学生流失的基础性工程来抓,促使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使中小学生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影响。引导教师不断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方法,对教育思想不端正、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以及排挤学生的行为及时加以纠正。在广大教师中大力提倡敬业、奉献、钻研、协作和创新精神。倡导教师终身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提高教师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的能力。

8.完善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三学部学生选修活动课和综合实践课、国学等校本特色教学规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评比活动,培养学生在校的成功体验,张扬孩子活动中彰显个性,通过经常性正面激励来引导孩子向爱学习、爱学校方向发展。

第9篇

论文关键词:玛曲,原料型畜牧业,原因,模式研究

问题提出

黄河首曲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境内众多的黄河支流和丰富的湿地资源,又称为“高原水塔”和黄河上游的“蓄水池”。玛曲县的草地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天然生态屏障。这说明玛曲草地资源重要的经济和生态功能。其实草地资源和畜牧业是重要的利益相关方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其中一方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另一方的发展。只有正确处理二者关系才能实现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

玛曲位于甘肃省甘南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甘、青、川三省结合部,是黄河上游重要的补给区。由于独特的高原地理环境,形成了优质的草地资源,全县共有草地面积1288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4.3%,可利用草地面积1245万亩,占草地总面积的96%。草地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2008年畜牧业总产值达28723.07万元,占当年GDP总量的41.78%,畜牧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畜牧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

2.原料型畜牧业模式分析

2.1原料型畜牧业概念及其特征

原料型畜牧业是指以草原为基地,牧草为生产资料,在没有补饲的情况下,采取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方式,过分追求数量不重视经济效益和品牌效应,只是把牧草资源转变初级畜

产品的社会物资生产部门。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原料型畜牧业首先表现在传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畜牧业只是纯粹的利用天然草场,过分依赖自然条件,即使是在牧草资源较少的年份,也不补饲,自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畜牧业的产量和畜产品质量。其次是落后的经营方式。这在经营管理方式上完全的自由放任放养方式,不注重牲畜的结构和出栏、销售时间,最终导致种群结构不合理,畜产品质量较差,收益较低。

二是生产组织程度低。在实行草畜双承包制后,畜牧业以分散的、小规模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牧民抵抗风险能力较低;同时牧民的文化程度较低,在获得生产、销售的信息资源的渠道少、市场把握困难,畜牧业发展水平也较低,畜牧业经

营规模小容易造成畜产品生产成本较高而缺乏竞争力。

三是缺乏品牌优势。无论是牲畜销售还是畜产品销售都缺乏品牌效应,纯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和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产品和有机畜产品特色未能充分体现,产品价格和普通畜产品的价格相差无几,出现了“优势优质资源、产品优质不优价”的尴尬局面。

2.2原料型畜牧业的发展现状

玛曲是纯牧业县,畜牧业是当地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畜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生活水平。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取得了重要成就,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得比例平均为36.93%,其中2000年达45.71%,对GDP的贡献率近50%,可见畜牧业在玛曲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由表2可知,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二者之差最大为2000年的926.30元,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增加牧民收入,促进了玛曲经济的发展。

表1玛曲县畜牧业产值及比例单位:万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GDP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68714

畜牧业产值

10856.67

10125

10750

10818

11401

12433

13335

15757

23501

占比例 %

45.71

40.34

39.57

35.45

32.35

30.36

32.73

34.09

41.78

资料来源:根据《甘肃农村统计年鉴》各年计算数据整理

表2玛曲县和甘肃省农村居民纯收入比较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玛曲牧民人均

纯收入(元)

2355

2400

2460

2528

2600

2670

2755

2855

3085

3385

增长率 %

-

1.9

2.5

2.8

2.8

2.7

3.2

3.6

8.1

9.7

全省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元)

1428.70

1508.61

1590.3

1673

1852

1980

2134

2328.92

2723.84

3134.08

增长率 %

-

5.6

5.4

5.2

10.7

6.9

7.8

9.1

17

15.1

二者之差

926.30

891.30

869.70

855.00

748.00

690.00

621.00

526.08

361.16

250.92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省统计年鉴》和《玛曲县统计年鉴》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原料型畜牧业发展瓶颈越来越明显。由表1可知,畜牧业产值占GDP的比例越来越低,由45.71%降低到30.36%,虽然近几年比例有所上升,但仍低于2000的水平。由表2可知,牧民人均纯收入和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由2000年最大的926.30元减少到2009年的250.92元,减少了675.38元;同时玛曲牧民人均纯收入每年增长率低于全省水平,平均增长率4.14%也低于全省9.18%水平,落后全省4.21%。这说明了原料型畜牧业经济制约了牧区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的收入水平。

原料型畜牧业不仅对经济的发展和牧民收入产生了影响,而且还造成玛曲草场退化,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特别是实行草场承包以后,牲畜的存栏量急剧增长,由1982年的170.81万个羊单位增加到2009年的327.4万个羊单位,增加了近两倍;而玛曲草场的理论载畜量为166万羊单位,2009年玛曲超载161.4万羊单位,超载率为97%。牲畜超载最直接的结果是草场退化,1985年沙化面积为2.16万亩,2003年达到80.1万亩,沙化面积增加了近40倍,平均沙化速度达到20.94%。草场退化导致了草场质量下降草场可食牧草产量从1982年的平均5860.5千克/公顷,下降到2004年的4000千克/公顷,降幅达31.75%;还导致了秦艽、甘肃贝母、红景天等珍贵药用植物的灭绝。草场面积退化草原涵养能力降低,黄河高原水塔功能减弱。

3.高寒牧区玛曲畜牧业经济转型原因分析

玛曲畜牧经济兴衰和草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不仅关系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而且还影响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原料型畜牧经济的发展导致经济发展缓慢,生态环境恶化,黄河补给区功能减弱。所以,玛曲畜牧业经济必须实现转型。

3.1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如经济效用理论所言,畜牧产品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市场经济的约束,消费者的偏好和产品的性能决定了消费者最后的决策结果。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消费意识不断增强。同时居民消费以享受型、高层次消费为主,在购买商品时更加注重产品的功能、效用和品牌。根据对兰州市居民的100份问卷调查,从图1中可知出,消费者购买绿色产品的行为最高,所占比例达45.6%,一般产品的比例最低,只有12.1%,由于消费者对有机产品不是很了解所以比例也较低。说明

图1不同类型产品的购买比例图图2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费比例

居民在消费时更加注重绿色、无公害的产品,不再盲目追求产品的数量。从图2可知,消费者对品牌和非品牌的消费比例分别为56.7%和43.3%,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优先考虑品牌比重较高,说明消费者品牌意识增强,可以预见品牌产品将是未来消费的主流。

同时,市场竞争已由过去单纯价格竞争转向品牌竞争,哪家企业开发和生产的产品品种新颖,质量可靠,服务优等,那家企业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此,谋求品牌优势特别是名牌优势是开发培育特色品牌业化和市场化的当务之急。无论是消费者需求还是市场竞争的要求,高原畜牧业经济必须实现转型。

3.2生态安全与生态建设需求。草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对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玛曲作为黄河水源重要补给区,补充黄河水量达45%左右。因此,玛曲草原的退化程度和可持续发展不仅关系到当地生态环境的安全而且还关系到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近年来,草地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引起当地气候、环境变化,草地生产力降低、草地功能衰减和丧失,同时还导致黄河首曲湿地地下水位下降。目前,玛曲境内数千个泉眼已经干涸,流入黄河的27条主要支流中,已有11条常年干涸,另有不少成了季节河。数百个湖泊水位明显下降,地表径流量和土壤含水量锐减,全县干涸的沼泽面积高达160万亩,造成生态环境失衡,诱发土地沙化,危及当地及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因此,高原牧区经济转型是保护当地及黄河流域生态建设与生态安全的迫切需求。

3.3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稳定的需求。玛曲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畜牧业是牧区经济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广大牧民群众赖以生存和发展最根本、最主要的基础资源,畜牧业的丰歉兴衰直接影响着地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玛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很大进步,但畜牧业发展水平比较低,还是传统的游牧方式,影响了经济进一步发展,导致了牧民的收入增长缓慢、草原生态环境恶化;同时,经济的繁荣、牧民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维护政治稳定的重要方面。因此,促进高原牧区畜牧经济的转型,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要求。

4.高寒牧区玛曲畜牧业经济转型模式研究

高寒牧区畜牧业经济的转型,首先考虑是保护高原生态环境,其次才是经济的发展问题。经济转型要以地方实际情况为前提,通过联户经营和定居等模式减轻草场退化,其次调整产业结构、走品牌化和产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最终目的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

4.1转型模式分析

一是发展以联户承包为主经营模式。联户承包是指依法拥有草原所有权的集体经济组织或依法获得国有草原使用权的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多个农牧户联合承包一片草场,实施联户经营的一种承包方式。联户的实质是具有农区的合作社性质在牧区新的表现形式,是把草场相邻或相近的牧户分散的牧场集中经营,实现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共同管理的一种模式。实行联户经营可以有效地减少因围栏产生的生产成本;解决部分牧民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联户经营牧民之间责任共担,降低因自然灾害等产生的风险。

二是牧民定居,牲畜游牧的生态模式。高寒牧区实行定居模式可采取下面两种模式。第一,以城镇为中心的定居模式。该种模式主要以不愿意继续从事放牧的年轻人为主,游牧不在是牧区唯一的生产方式,通过从事商业、贸易或其它服务行业等途径,使一部分牧民逐步从依赖养畜生活转变为靠经商生活,实现牧民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牧区的人口下降到牧区天然资源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减轻人口过快增长对天然草场的压力。第二,联户定居模式。主要针对继续从事畜牧业的牧民,该模式有助于政府投资,改善牧区的交通、水电基础设施,降低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成本,同时促进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改善了牧民群众的居住环境,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条件;而放牧人员和牲畜不定居,建立了生态定局和游牧并存的高寒草原新模式。既实现了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又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三是培育高原特色品牌型畜牧业产业化模式。特色品牌特征是品牌定位和品牌个性结合后的特殊产物,它能够帮助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头脑中建立起独特的魅力。因此,特色品牌的影响无论是企业还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开发培育特色品牌牛羊肉产业和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特色的产业,创立品牌,特别是具有竞争力的名优品牌,在竞争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如何加强畜产品产业化发展,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畜产品,培育优质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品牌效应,走品牌化道路,是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模式。

四是高原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模式。高原生态文化旅游是发展高原生态畜牧业最重要的模式。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以高原独特的地理条件形成的自然、民族文化和人文景观为基础,既可以使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优秀文化传统得到较好的保护,又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的旅游方式。生态文化旅游本身要求人、草、畜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和谐共存,是对生态环境的良好促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发展生态文化旅游有利于合理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正确处理人、畜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三者的和谐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牧民脱贫致富缓解就业压力。旅游业将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服务业促进作用明显,而服务业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缓解就业压力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玛曲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拉动投资、促进消费,在这“两驾马车”双重拉动下,玛曲经济必定会快速发展。

4.2经济转型模式的实证应用

首先,继续扩大联户经营模式,推进牧民定居工程。实行联户经营和定居工程根本目的是解决因草场退化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90%夏秋草场实行联户承包经营有效的解决了草场退化问题;而春冬季牧场实行承包到户的经营方式,草场退化严重,因此要继续扩大联户经营向冬春季牧场推广。在实行牧民定居工程要以牧民需求为依据,因地制宜。目前牧民定居主要是以城镇为中心的定居模式,只是解决了部分不愿以游牧为生的生产、生活方式;大多数愿意继续从事传统的游牧方式的牧民没有从定居中获得好处,针对这种情况则可实行联户定居弥补以城镇为中心定居的不足;而现在的联户经营以3-5户牧民为主,规模较小,不适合联户定居。所以在实行联户经营过程中要扩大联户规模,建立以10-20牧户为主的牧民定居社区。

其次,走特色品牌产业化道路。从图3中可以看出,特色品牌型畜牧业发展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改造现有产业发展模式。首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特色牛羊肉品种,对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产品优化升级,走出本地区。目前玛曲县唯一一家有机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特色的品牌产品和规模化生产,导致成本过高,企业发展困难。因此,要大力发展畜产品深加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畜产品品牌;其次,畜牧业向相关产业或行业渗透。欧拉羊肉高蛋白质、低脂肪、低胆固醇,肉质细嫩可口的优点,并借鉴内蒙古“草原兴发”和“小肥羊”品牌的成功经验,充分利用优质资源走品牌化和产业道路,同时加强产品品牌宣传;建立专业化营销组织,产品统一销售,即使是单纯销售牲畜也要利用高原天然草场的资源优势—纯天然、无公害、无污染,提升产品的价值。

产品深加

现有优势产业

延长

高原特色

品牌

产业

相关产业渗透

经济可持续发展

产业链

特色品牌产业

营销

开发优势产业

产业化经营

绝对优势

条件

图3品牌产业化发展途径

二是发展具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地区资源特色产业。玛曲鮭鳟鱼类养殖具备发展的条件。首先,独特的养殖水源—大水泉,其他任何地方不具备的资源,这是发展鮭鳟鱼类养殖业的绝对优势;其次,鮭鳟鱼类在甘肃省其他地区和其他省份都有养殖,但在海拔3400米的高原地区养殖还是独一无二,是发展养鱼业的比较优势。同时加强高原冷水鱼的品牌建设,使高原冷水鱼发展成“资源优势,优势产品,高价格”的品牌产品。而现有一家鮭鳟鱼类养殖场—大水渔场,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养殖;资金缺乏,致使鱼苗到了更换期限,只能超期养殖,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在培育地域资源优势特色的产业时,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最后,发展高原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既发挥草地资源的生态、社会效益,又能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解决了传统畜牧业中生态、社会与经济效益相互矛盾的难题。从由表3中可知,玛曲旅游业产值的绝对值由2000年的25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2091.8万元,增长了12.37倍,旅游收入占GDP

表3玛曲旅游业产值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GDP(万元)

23751

26095

28700

32609

37201

42750

48500

54849

旅游总收入(万元)

250

370

495

666

1552

1294

2329.6

3091.8

旅游收入占比例(%)

1.05

1.42

1.72

2.04

4.19

3.03

4.80

5.64

资料来源:根据《玛曲县统计年鉴》(2000-2007)各年数据计算整理

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1.05%增加到2007年的5.64%,所占比例呈稳步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业将会发展成玛曲经济支柱产业,在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玛曲高原生态旅游发展要抓住我国城乡旅游需求旺盛有利时机,紧紧围绕打造甘南“香巴拉”旅游品牌,重点突出民族特色、生态特色和历史文化特色。同时加强对“天下黄河第一弯”、“格萨尔王发祥地”、“亚洲一号天然草原”等特色旅游品牌的宣传推广和营销,发展高原生态文化游、玛曲湿地游和民族风情游等特色旅游。

5.结论

畜牧业是高寒牧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高寒牧区经济发展中处于主要地位。而高寒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保护成为关注重点。因此,要充分认识目前原料型畜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通过经济转型从根本上解决草场退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共赢。

参考文献1 结古乃·桑杰.黄河首曲生态环境现状与社会经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藏学,2007年第2期(总第78期)

2 包玉山.《中国草原畜牧业的历史与未来》[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3.8第2页

3 张占军.退化草原持续利用的经营模式研究—以锡林郭勒草原为例[D].内蒙古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6月

4 牛叔文,马利邦,曾明明. 过牧对玛曲草地沙化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年1月 第28卷第1期

5 川西北甘南沙化草地综合治理(玛曲部分)专题研究报告[R].玛曲县畜牧兽医林业局,2010年3月

6 张喜武.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草原家庭承包制[J] .中国畜牧业通讯,2008年第1期

7 邓艾,李辉等. 甘肃少数民族牧区草原生态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策[J]. 开发研究,2003·4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尤金.奥尼尔,扬克,《毛猿》,奥尼尔悲剧精神

 

前言

尤金.奥尼尔作品以其深刻内涵,独特的题材,多元的表现手段而著称。他所刻画的戏剧人物从古希腊英雄形象走向了普普通通的人,并且有“人”性的弱点。《毛猿》中的扬克就是这样的一个现实生存环境中非主流人物。本文通过对扬克进行分析,认为扬克他苦苦追寻自我路上表现出可悲又可笑的抗衡,也并非软弱行为。这是尤金.奥尼尔是对那些被现实生存环境边缘化人的同情呐喊,甚至是助威。这也是奥尼尔悲剧价值的存在表达。

尤金.奥尼尔是善于挖掘人类心灵的杰出戏剧家。在他的悲剧中,他擅长刻画边缘化人物在现代社会中心灵的困惑和挣扎的表现,透出其独特的洞察力和对人类生存的人文关怀。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用艺术表达来探寻人类生存的意义的表现力。

《毛猿》中的扬克是比较接近普普通通的人物,也是被现实社会所异化的扭曲体。作为“人”扬克,他也就有了人的性格弱点论文范文。刚开始扬克便以自以为是的面目出现,他觉得自己是他所在世界里的主宰,殊不知,他自豪,自尊的支撑点只是美丽的幻想。在现实存在面前,“幻想”不堪一击。当他的自尊在另一个“世界”里,是那么的格格不入时,他的“思考”出现了,那是他自我意识的表现。这时候的他,既是自卑又是自恋的矛盾综合体。以致当他用行动来和一切抗衡时,表现是既是可笑又是可悲的。

他苦苦追寻自我却发现自己已被边缘化而处于孤独,隔阂,困惑所孤立之中。没有归属而最终丧失自我。他幻想的破灭,意味着美国“梦想”的尴尬。他的困惑,是时代的困惑;而他的苦恼,也是时代的苦恼。而他的悲剧,其实也是时代人的悲剧。

奥尼尔戏剧的创新之处,首先在于他独特的戏剧观念上。他认为隐藏在一切们自身之中,在于人性本身具有的内在品质。(李艳红,庞博2009)

扬克的悲剧扬克,是其自身的弱点如:自恋又自我厌恶和缺乏自我调节能力促使他最终成为悲剧性人物的原因。此外,还有“异己”力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而《毛猿》创作的大背景,就是扬克所要抗衡的“异己”力量之一股。故得扫描当时的大背景。追溯到,上19世纪中期。工业社会的到来,也为极大丰富了美国物质基础。而物质的丰富和“精神”的相对贫乏是这大背景里相生共存尴尬状貌。人们享受生活的便利时,机械化文明带来的社会弊端也日愈明显。人与自然的矛盾升级化,人与人间矛盾也在不断尖锐化。这些即是TS艾略特“荒原文学”里的荒原生存状况反映:皱褶和困顿的气氛,暗示了人的苦恼,人与时代的尴尬等。精神生活的枯竭,生存空间的艰难,容易导致人们心灵的空虚,绝望,无所依论文范文。而尼采借疯人之口,呐喊出了“上帝”已经死了,矛头指向作为西方基本价值的基督教。“上帝”的瓦解,信仰的断裂 ,是社会发展进程中,西方伦理道德的分裂在精神层面的的体现。宗教的沦丧,社会的动荡,生存环境空间的恶化扬克,人们内心的绝望,不可避免。

剧作家,以其深邃略带批判的眼睛,已经透过社会的基石。

奥尼尔自己也认为物质主义的泛滥直接导致了人的异化,清教的上帝又以沉重的道德罪恶感压抑了扭曲了人性,它们是美国现代社会的病根和文化颓废的根源所在,而人在与这种社会环境的冲突中又不得不压抑自己的种种欲望,并将与外界的冲突内化为人自身的冲突,人自身的这种矛盾性,是造成人类悲剧的根本原因。(刘海平,徐锡祥. 1999)

以上社会种种因素的叠加,让他的戏剧有了背景基础。当然,他的悲剧内涵,还离不开他丰富人生经历和磨难。

奥尼尔一生历经沧桑。先得从父亲谈起。其父亲,是有名的戏剧演员,经常在美国“巡回”的演出。他也就随父的剧团而四处漂泊。这样的“戏剧舞台”背景和生活经历,在潜移默化中,深深影响着自小就对戏剧有浓厚兴趣的的小奥尼尔。(常耀信,1990.6)

在随后的人生里,其饱尝人生的种种不幸,且极具悲剧色彩:学业中的不痛快经历扬克,家庭的支离破碎,个人情感生活的不如意,工作的艰辛等。特别是他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中做过各种职业,包括戏剧演员等,和了不同阶层的人物接触,特别是“下层”小人物的接触。这些经历和磨难,无形中给他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为其戏剧丰富人物形象创作,奠定了坚实的蓝本基础。

其作品里,忧郁,压抑,等悲观成份比较多,就不难理解了。是家庭给他的摆脱不掉的影子加上他对生活的领略加工而成的。

当然,他自己对戏剧的有着自己的要求和想法。早期,其父的“戏剧经历”给了他得天独厚的影响。随着美国民族文学在19世纪的繁荣,特别是在美国诗歌和小说的活泼发展,加上他本身对时下奥尼尔美国戏剧界的模仿风和商业气深痛恶绝,这些刺激了他对美国戏剧的创作欲,力图找到一个合理的表达方式,打破百老汇的老模式。

约在20世纪初扬克,他患病,在其生病期间的闲暇,他大量广泛阅读了有关戏剧的各类书籍,这也为他后来创作手段的种种尝试和运用,带来了活力。当然作家那敏锐的洞察力和穿透力也为他作品的思想深度提高了层次。在他的努力下,给美国的戏剧注入了新生活力,带来新面貌,具有划时代的影响论文范文。也深深的影响了后来的剧作家。

而戏剧是作者对生活领略的一种表达。更是种呐喊。如他本人所说的 ,“即使是最实力主义的,就其精神含义而言,我都是荒野里的一种探索和呐喊”( 弗吉尼亚弗洛伊德,1999,陈良廷翻译)。

如果说,奥尼尔的悲剧是他别样的呐喊,那么,他也不得不断的自我改善和吸收借鉴对他有利的呐喊方式。而奥尼尔还不断吸收现代文学表现手段和技巧,就是他用来来揭示人物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最佳方式。

20世纪初,欧洲的表现主义思潮波及美国,奥尼尔深受其影响,且擅长在戏剧上创作注重内心的的揭示扬克,并通过内心,接示人类深层世界。更重要的是诉说和折射工业社会,为美国表现主义戏剧揭开了创意的帷幕和旗帜。(袁可嘉,1995)

他自己擅长怪诞诡异的表现主义,让读者分不清“真场和梦场”。而《毛猿》中就这样的典型之作。 在该作品中,通过旁边的人的嘈杂的呼唤和呐喊来表达人物澎湃之激情或内心的狂喜。他刻画出的“扬克”扭曲的形象并通过揭示其内心深层世界来表现人在外物异化和压迫下的孤独、恐惧、衰弱与流离的荒诞感。当然,主人公的困顿,即是时代的苦恼,折射出他有痛恨资本主义剥削和机械文明情结。当然,象征主义的神秘和忧郁色调也为他所用。另外,批判现实主义在思想深度在美国的成熟,对于擅长利用多种表现手法来丰富其舞台表现力的他,也是种无形的影响。

总之,他把古希腊悲剧的表现手法和现代的写实主义,表现主义,自然主义,象征主义等的手法互相融合,并吸取了各种流派的精神营养,用多元化手段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的潜意识的悲剧。(冯国军,2007)

在此社会文化现实中的尤金.奥尼尔扬克,将作品根植于现实中,用自己敏锐的视觉触摸社会,以来捕捉这个时代人“荒原”的生活面貌,并挖掘现实中种种丑恶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具有时代气息的边缘人物心灵困顿的体现。那么,这么做的意义何在呢?在探讨了其创作背景,其经历后,对他的创作意图就其悲剧精神上,就不难理解了。

如他所说的, 他自己就觉得,人的一生便是悲剧的。他得与生活各种“丑陋”做抗争,尽管会以失败而告终,而抗争就是他们存在的意义。当然,也是种美的存在。这算是他悲剧思想的内涵所在。(张岩,2002)

结语:

奥尼尔把“扬克”这样的非“英雄主义”的普通人带给了观众,打破兼有古希腊的传统同时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处论文范文。这样的处理是对古希腊的继承,也是一种超越。并让美国戏剧走向了世界。而扬克的被边缘化,他的困顿,也是时代的苦恼。扬克的悲剧,也表达了剧作家对机械文明的深刻批判和内心对道德的沮丧和困惑。更重要的是扬克,是剧作家的呐喊。

所以,扬克的抗衡,并非软弱的行为。他的悲剧,并非压抑的,忧郁的,绝望的。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积极的。而对生的追寻和命运的抗衡中的疯狂,是他对绝望和迷惘中逃离方式。扬克对“异己”力量的抗衡,有着慰籍心灵的力量。其实也是作者深层的思考,深刻同情的呐喊,也是作者跟自己经历和时代“抗衡”的方式。也是作者追寻人生意义的别样表达,也“对荒原”精神的慰籍。这也是尤金.奥尼尔的悲剧精神在积极内涵方面的充分体现。

参考文献:

1常耀信,1990.6《美国文学简史》[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P379---381

2弗吉尼亚弗洛伊德.尤金奥尼尔的剧本[M].陈良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29、322、

3冯国军,尤金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与发展,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李艳红,庞博《现代视觉下的尤金.奥尼尔研究》戏剧文学,2009,12)

5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8.

6龙文佩编:《尤金奥尼尔评论集》,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354页

7刘海平,徐锡祥.奥尼尔论戏剧[G].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23.

8王锡武《他的悲剧思想表达》,《剧作家》2007,2

9夏泽安,从4个维度看尤金奥尼尔戏剧的审美价值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

10袁可嘉,欧美现代文学概论[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第243页。

11张岩,2002.4论尤金.奥尼尔的悲剧意识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庄锡昌,1999.西方文化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11篇

【关键词】生态住宅 设计技术 策略 趋势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近年来, 资源和环境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们知道,住宅建筑可以说是人和自然环境相互关系中的重要因素, 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 所以人们对住房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清新优雅的自然环境成为了人们追求的趋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回归自然, 来享受轻松舒适的生活。近几年, 我国建筑行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建筑行业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已经进入了生态建筑时代。所以就如何真正做到保护生态环境、节能节地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设计关注的焦点问题。由此“ 生态住宅” 的新概念就产生了。以下就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目作简要的分析。

二.背景项目

2011年6月 - 2012年4月:华润置地新江湾九里

项目描述:华润新江湾九里延续“九里系”的高品质内涵,法式建筑,结合宫廷园林设计,讲究十字对称的仪式感和尊崇感,产品均以160-300平米左右的大平层为主。华润新江湾九里从规划到设计,从地块到户型,均致力于为“生活充满传奇“的城市精英们打造一个符合他们居住梦想的“家”。

2012年4月 - 今:华润置地宁波•卡纳湖谷

项目描述:华润•卡纳湖谷 总占地面积为487亩,内拥稀缺至极的90亩内湖和70亩天然山林,整体项目规划约300余户,也是目前宁波最大的纯别墅社区。华润•卡纳湖谷采用地中海式风格,立面结构敦实、质朴、大方、浪漫,展现纯粹的坡地原生庄园世界。

其在具体的工作中主要运用的是生态学原理,在设计时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平衡的原则。也就是要遵循综合系统效率最优的原则。在设计和组织建设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 主要是指使得物质和能源在建筑系统中能够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规律,这样就可以达到一种无污染、高效、节能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我们在这里的所说的环境不仅包括住宅区的自然环境, 比如土体、水体、空气、绿化、能源以及动植物等, 还包括住宅区中的人文环境、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系统环境。在这种的设计理念下,住宅建筑的建设和发展始终都会保持以生态平衡为中心,使得住宅生态环境保持在一个良性循环的状态。

三.项目设计原则

所谓的生态住宅设计, 就是指综合的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人工环境学以及其他科学技术来设计和建设住宅建筑, 这样可以把住宅建筑打造成为一个小的良性的生态系统, 能够为居住者提供比较健康、节能、环保、高效、舒适的生活环境。如下图所示:

图一:住宅示范房

图二:规划设计绿化用地

图三:减轻居住区环境污染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所以在追求高效节约的同时不能降低生活质量,如果以牺牲人们的生活质量为代价这是毫无意义的。

2.设计时要做到生态化。生态住宅首先必须要遵循的原则就是生态化,也就是节约能源、资源,做到无污染以及可循环。

3.在规划设计时要做到因地制宜。在进行绿色生态住宅在设计时要了解当地气候、地形、水文、植物以及当地的经济、人文、历史、习俗等条件, 再结合一些健康的建筑材料和环保的施工技术作出合理科学的设计方案。

4.坚持整体设计的原则。在住宅设计时应该强调“整体设计”的思想, 要结合气候、经济、文化等许多因素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不能盲目的追求先进生态技术,所以不能只着眼于局部而是要顾全整体。

5.要减轻居住区的环境污染。在生态环境建筑设计时减轻污染是一个必要的环节。所以要尽可能的使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方法,争取做到零污染, 做到资源的再生、循环使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很多人认为占地大, 容积率低才能建设生态住宅。所以片面追求住宅区大规模、低容积率、绿化空地大、楼宇间距宽, 忽视绿色住宅区节约资源和能源的要求。

2.有些人把建造生态住宅区等同于建高档豪华住宅小区。事实上,高档豪华住宅并不等于绿色生态住宅,房子建的再高档, 如在开发时不注意自然生态保护,甚至为追求高档装饰使用有放射污染的装饰材料或在住宅中装氟里昂空调, 就背离了绿色消费的真谛。

3.一些人认为洋建筑就是绿色的、生态的。不少新开发的住宅崇尚欧式、澳式风格, 并将此作为楼盘的卖点, 生搬硬套, 而不考虑当地的实情, 结果建起来后只好看不好住, 造成了新的浪费。

4.有些人认为生态住宅就是多种花草、树木的绿色园林式住宅。这比过去只管建房, 不顾环境的做法是一大进步。但生态住宅除了自然景观, 还有环境保护, 实行防污、排污、治污, 甚至使用无毒、无污染、节能的建筑材料。

5.一部分人认为生态住宅只能到空气比较清新、生态环境良好的新城区或城市郊区开发建设。其结果是在这些规划相对滞后和基础设施不够配套的地区, 涌现一个个规模大、封闭式、小而全的新住宅, 形成了发展商因建大住宅而办起了小社会的现象。

五.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

1.住区物理环境与能源系统设计, 包括建筑规划、建筑单体设计、建筑能源系统的设计等, 同时又与绿化设计以及建材的选择息息相关, 是当前生态住宅设计中最重要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生态住宅中的住宅物理环境设计, 指的是按人体舒适要求及当地气候条件,进行可持续建筑设计的系统方法。其实质就是合理调节与处理各种影响住区物理因素使局部环境朝有利于人体热舒适方向转化, 从而提高居室内外物理环境的热舒适质量以满足适居性要求。

2.绿化系统及绿色材料系统。绿色生态住宅的绿化系统应具备“ 生态环境、休闲活动、景观文化” 等三大功能。因此, 其建设的重点除应满足绿地率、种植保存率与优良率、植物配置的丰实度、植物种类等指标要求外, 更应注重绿化系统的防晒、防尘、降噪、通风、水土涵养、空气保湿等生态功能的建设, 应减少硬质铺地, 加强垂直绿化。在建设绿色生态住宅中, 对于材料、用品的选用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提倡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的材料; 二是要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有益人体健康的材料和产品,并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 的方针, 强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3.水资源的节省以及废弃物处理。节水的技术策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节水设备的使用; 二是住宅中水处理。值得指出, 生态住区里处理的是中水而不是生活污水, 不能为简化水系统的设计、节省投资而把二者混在一起处理, 这是水资源的节省中应该注意的。由于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 因此在考虑能. 循环、材料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时, 不应停留在单体建筑和个体住区的尺度上, 而应将其置于区域乃至城市的大环境中来全盘考虑。污水、垃圾、废弃建材的分散化处理势必造价昂贵、效率低, 不符合集约化和规模化的要求。需格外指出的是, 不应追求垃圾在住区内无害化就地降解处理。因此, 集中处理住区废弃物才是生态住区设计中的明智之举。

4.智能化住区, 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化等。采用高科技自动化将住区内所有的物业、家务、服务设施、生活及工作设施连接起来, 从而有效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管理和通讯自动化、物业管理自动化、设备自动化控制、安全防护自动化以及家庭智能大化等。

5.融入历史与地域的人文环境。对传统民居的积极保存和再生, 并运用现代技术使其保持与环境的协调适应。继承保护城市与地域的景观特色, 并创造积极的城市新景观, 保持景观资源的共享化。保持居民原有的出行、交往、生活习惯, 让居民参与设计方案的选择。

六.结束语

本问结合新江湾九里以及宁波•卡纳湖谷的生态住宅项项目,对生态住宅设计技术策略作了简要的分析,首先分析了设计原则和理念,在介绍了在设计建设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并就结合这些问题作了简单的策略分析。当前生态住宅环境已经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种趋势,所以通过这个案例对我国的住宅建设生态设计策略作了简单的介绍,希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明、饶永 浅议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安徽建筑》 -2005年5期

[2]马会军 节能住宅设计中的技术策略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年10期

[3]张敬民 试论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20期

[4]王钲日 浅谈生态建筑理论与建筑住宅设计 [期刊论文]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年2期

[5]黄茂英 官斌 建筑住宅设计中生态建筑理论的运用 [期刊论文] 《民营科技》 -2012年4期

[6]刘玉苗 竺昱 生态建筑理论在建筑住宅设计中的运用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2年12期

第12篇

作为音乐信息的传播,仅从其“内部结构”方面来看,因其表演环节的存在,一般被认为,其构成环节的四要素是:A.传播源(音乐创作);B.传播者(音乐表演);C.传播形式(媒介);D.传播对象(听众)(以下分别简称A、B、C、D)。换句话说,也就是关涉到“说什么”,“谁来说”,“怎样说”和“对谁说”四方面。

依据拉斯韦尔的“5W”理论之内部结构与外部功能的因果性关系来考察,在以往的关于音乐传播内部结构的各环节研究中,对于影响到音乐传播的效果实现和功能发挥的“场合”(“在哪儿说”)因素,往往是被注意不够的,甚至有时是被忽略的。所谓“场合”,无非是音乐传播过程中音乐被接受对象所接受的现实的地点、场所和环境。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在音乐传播中,它绝不仅仅是一种物理性的空间存在,而更是一种深具社会文化意义的人文性空间存在。因此,在讨论社会学意义上的音乐传播的内部结构构成方面,除了上述A、B、C、D四环节因素,还必须要进一步地注意到“场合”环节(以下简称E)。

一、音乐传播中的“场合”的内涵

音乐传播中的A、B、C、D四环节所构成的“链条性”关系,在音乐传播活动的运行中明显地呈现出一种时间性意义。如在音乐的原始传播中,A/B/D三者的关系是共时性的,在记谱法发展成熟并通行、A与B趋于分化的音乐传播形式中,A/B二者就变为历时性的了;B/D在一般的音乐会演出中,是共时性的,而在唱片形式的音乐传播中B与D就又变为历时性的了。而“场合”,作为一种纯粹的空间呈现形式,严格意义上似乎不应被称为音乐传播活动“链条”中的一个环节,但它在整个音乐传播所构成的时空经纬中,的确是关系到对音乐传播“全息”认识的一个不应被忽视的重要维度。

音乐传播中“场合”的空间性,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物理空间性。即体现为音乐表演的具体的地点、场所。它是一种物质的、客观的、可视的现实空间,具有一定的实体性、相对的固定性和较明确的可测定性。依据这种空间的处所、容积、设施等特点,可将其划分为室内与露天、大型与小型、简陋与豪华等;依其方位,可将其划分为固定与流动(如“随身听”);依其所处的现实时间,又可分其为白昼和夜晚(如现今的广场流行音乐演唱会),等等。

音乐传播“场合”的物理空间性,尚有一种“虚拟”的空间形式表现。这主要是指音乐与视觉艺术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中所产生的视觉“画面”空间。其表现形式有戏剧和影视片中的场景,MTV中的画面,综艺性电视音乐节目中的场面,音乐会中的同步影视配放(如谭盾的“水乐”)等。它给人的是一种音乐聆听现实场所以外的“虚拟”的“身临其境”感。这种“虚拟空间”具有明确的物象性、实体性之“物理空间性”特征,但它所负载的信息,本质意义上又应是与A归为一体的。这种音乐传播场合中与艺术“创作”或制作具有一体性的“虚拟”空间性表现,尚应包括非视觉性的诸如音乐厅声学设计、音乐录音制作中反映出的那种声象定位、混响延时等方面使人产生的听觉上的立体感、临场感。

2.人文空间性。即指音乐传播的场合作为一种文化空间的人文性因素之构成。它是由A、B、C、D各环节“现场”综合形成的一种人文环境。它集中反映出“场合”的社会文化属性,这也是“场合”作为音乐传播环节的根本性意义所在。其核心因素是“人”,它关系到A、B的人文品质定位,也关系到D的社会文化身份、艺术品位、参与形式等。因此,它是一种社会的、历史的、文化的诸因素的凝聚,一种音乐传播中社会文化时空的纵横和“定格”。

人文空间性的构成形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显性”方面,也即音乐传播场合中的“人”及其创造和体现出的诸种文化因素的一种“集合”;二是“隐性”方面,它表现为音乐传播场合中表演者与听众、听众与音乐、听众与听众之间形成的某种精神交流。它是一种信息构成的“能”,心理构成的“场”,文化构成的“势”,是一种信息、氛围和“能量”构成的“无形”空间。其与场合的“物理空间性”相比,有着非实体性、动态性和不可重复性等特征。

由上可见,音乐传播中的“场合”,不单是一个物理性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性概念;它是一种现实化、客观化、物质化的“硬环境”,更是一种信息化、人文化、精神化的“软环境”。

二、音乐传播“场合”的历史形态

作为物理因素与人文因素的统一的音乐传播“场合”,也同音乐的创作、表演及传播的历史一样,是经历了不同的历史形态的。音乐“场合”的历史形态,尽管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得不尽然划一、平衡,但总体看来,还是能形成一个大体的发展面貌的梗概。其大致情形不外乎是野外、庙堂(教堂)、宫廷、沙龙(客厅)、剧场、剧院(音乐厅)、酒馆(茶楼、咖啡厅)、歌舞厅、影院、广场、家庭、城市街头等等。而非直接的“表演-欣赏”的“场合”,又有作为环境音乐的场合(商店、车站、街头、餐厅等)、医疗音乐的场合(医院)、职场音乐的场合(工厂、办公室)、教学的场合(课堂)等。

音乐“场合”发展的历史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的、文化的、历史的存在,与整个社会及其音乐文化的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关联。如野外场合与原始民歌、原始乐舞、西方中世纪游吟诗人的歌唱及现代社会中的原生态民间歌舞;庙堂场合与我国先秦的“颂”乐,寺庙与佛家音乐、宫观与道家音乐,教堂与西方中世纪的教会音乐;宫廷场合与我国商周以来的雅乐、汉代的相和大曲、唐宋的歌舞大曲,与西方十七八世纪的巴洛克、洛可可及古典主义前期的音乐;家室、客厅场合与我国传统的古琴音乐、歌伎音乐,与欧洲文艺复兴以来贵族圈子中的沙龙音乐;露天剧场与古希腊悲剧、我国的宋元杂剧、近代民间戏曲演出;歌剧院、音乐厅与欧洲近代市民社会发展以来的歌剧音乐、交响乐;茶楼、咖啡厅、酒吧、歌舞厅与近现代城市发达后的大众娱乐消遣音乐;广场与现代流行音乐;现代家庭“场合”与唱片音乐、卡拉OK音乐、网络音乐等等,都是有相应的关系的。从音乐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某种音乐艺术品种和样式的发展轨迹,往往也与其不同的演出场合的变换相关。比如,欧洲的某些舞曲的发展,像华尔兹由民间的连德勒舞进入宫廷再大众舞厅又进一步成为音乐会舞曲进入音乐厅;我国近代许多地方戏曲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由说唱进而歌舞表演形式的“撂地摊”到进入酒楼茶社再到变为成熟的戏剧形式登上剧场舞台的过程(如东北二人转、山东吕剧等)。

由上可见,“场合”作为音乐传播中的结构因素之一又是结构因素的“集合”,其历史形态的发展,既与音乐形态的发展相关,也与相应的音乐表演、音乐听众、音乐传媒形态的发展相关,如歌女与酒吧和歌舞厅场合、广大青少年歌迷与流行文化广场场合、音乐唱片与现代家庭音乐场合等的关系。在与音乐及其表演、听众、传媒形态互生互动的同步的历史发展中,“场合”的历史形态,也呈现出某些规律性的变化。如在物理空间形式方面,自然到非自然,简单到繁复,单一到综合,工艺化到科技化等变化;在人文空间形式方面,精英与大众、仪式化与生活化、教化性与娱乐性、审美性与非审美性、公众性与个人性之间等等关系的日趋多元化、复杂化的变化态势。

三、在音乐传播中“场合”与其他各传播环节的关系

具有空间性意义的E环节,作为音乐传播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链环”,其与其他四环节的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1.E与A的关系。由上可见,在音乐传播活动的链条中,A是基础环节,没有音乐“文本”,便无言表演、传播和接受,也就无所谓“场合”。特别在欧洲的以乐谱传媒为特点的古典音乐传统中,作为“原作”、“手稿”的文本及其中所蕴含的作曲家的本意,无论对于演奏、演唱者还是接受者,那都是第一重要的。一句话,A环节在音乐传播活动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传播过程的基点、起点。A对E也有决定作用,像A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场合”的处所、人员、文化氛围等。如最初的基督教教会的礼拜仪式歌曲的演唱即是在教堂内由教众参与的,其虔敬、严肃的“场合”气氛自不待言;我国传统的古琴音乐的演奏一向就有严格的“场合”方面的讲究,古来就有“疾风甚雨不弹,尘市不弹,对俗子不弹,不坐不弹,不衣冠不弹”的“五不弹”之说。②当然,“场合”一旦形成,也会产生对A的影响。如欧洲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建筑的声学设计,那种声音在反射中产生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使“虔诚的信徒误以为音乐是来自四面八方”,从而大大增强了宗教音乐本身的那种肃穆感、神秘感;③我国民间吹打乐中多使用锣鼓、唢呐等响器,即与其露天的演出场所有关;西方现代钢琴(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以至最终取代了古钢琴、羽管键琴的地位,特别在音量的追求方面,也是完全适应了当时的音乐演出场合从贵族宫廷、沙龙而走向公众音乐厅的需要的。

2.E与B的关系。有了B环节,A才由“文本”信息变为音响现实,音乐才有了物质实体性,才得以成为听觉接受的对象参与传播过程。在中国传统音乐中,B的意义一向都是被特别强调的,如历来就有“死曲活唱,死谱活奏”之说。说到B对E的影响,比如,正是由于有了对演奏、演唱者良好的声音传播效果的追求,才产生了有关建造剧院、音乐厅的建筑音响美学,才有了对演出空间音响设计及其相应的建筑容积、造型、材料、装饰等方面的要求。再如,名角、明星、著名演奏家对D的不同群体的特殊吸引,也反映了B对E的人文空间内涵的影响。同样,E也影响到B,如西方歌剧表演场所的需要对阉人歌手的产生;西方早期无扩音设备的特定的公众舞台、剧场演出对演唱者“美声”唱法中声音穿透力要求的形成,都是不无关系的。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E并影响到B(演奏家)对它的选择态度。如曾有史料记载,贝多芬的资助、供养人“李希诺夫斯基侯爵招待法国军队客人时强迫贝多芬进行即兴演奏”遭拒绝而致使二人反目。④对于同样的音乐演奏(唱)甚至是演奏(唱)同样的作品,演奏(唱)者于舞台音乐会的演出就被认为是正宗、受尊,于伴宴场合演出则被认为是低下、屈尊,这种情形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中也并不少见。

3.E与C的关系。C是实现音乐传播的物质手段,没有它,音乐在传播的海洋中驰骋便无所附着,无所附着,就无法达到听众的彼岸。它是音乐传播的“介质”,在唱片、广播电视等音乐的技术传播形式中,它又是音乐的“三度创作”的参与者。C对E的影响,如现代音响设备、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在舞台上的运用,应该是现代流行音乐“文化广场”形成的重要的物质前提条件;音乐CD、卡拉OK、MP3等的出现对音乐欣赏、演唱的家庭场所、个体自娱空间或流动欣赏空间形成的意义;不同的传媒,如电视音乐与网络音乐,会导致同样作为家庭场合的受众主体在选择自主性、参与主动性程度上的巨大差异,等等。E对C的影响的表现,如唱片等现代音响制品导致家庭音乐欣赏“场合”出现的同时,家庭“场合”也反过来刺激、带动了唱片及家用音响设备(由录音带到CD、单声道到立体声、由立体声到环绕声等)等传播媒介的更新和发展;另如,音乐课堂多媒体教学“场合”之于电脑教学软件业、伴随儿童学琴热产生的音乐家教“场合”之于乐谱及教学音像出版业的发展的关系,等等。

4.E与D的关系。E是D的处所,D是E的重要人文内涵之一。在音乐传播活动中,二者是互为存在条件的,又共同构成音乐传播活动最终完成的时空运动和逻辑结构的终点。D对E的影响,主要表现在D的不同社会群体的构成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E的人文价值取向。如十七、十八世纪的欧洲歌剧院观众席中的贵族包厢的设置;歌剧观众可以不受剧情进行的限制而在某一咏叹调唱完后为演员鼓掌喝彩,京剧观众甚至可以在一句唱腔唱完后就为之鼓掌叫好,这种做法在交响乐听众中则是不能被允许的――按照习惯交响乐的演出即使在乐章之间一般也是不允许被掌声打断的;同样的交响乐演出场合,在面对儿童听众的“专场”中,著名指挥大师斯托科夫斯基在指挥《动物狂欢节》、《彼得与狼》的演出中却可以令小象、狼狗等动物分别登台,“小听众”们也可以随意跑到舞台上去,而完全打破了所谓“严肃”音乐的演出氛围。再如,按照当地风俗,我国云、贵地区的苗、侗少数民族中作为求偶求婚的以“恋人”为对象的“‘小歌’(情歌)只能在村头寨尾的‘游方场’或老人不在场的情况下唱,而大歌则可以根据时间、对象、内容在不同的环境演唱”。⑤E对D的影响之例,如维也纳音乐厅传统的矩形设计、适当的容积、尽量少的座位、灰泥为主的装修材料致使声音反射中音质的保持、音色泛音结构的正确传播及混响时间均达到最佳状态,使“每个观众都能接受到占主导地位的早期侧向反射声,而不是来自头顶的反射声”,“感受到一种三维空间感”,⑥从而获得音乐会现场音响上的最大审美享受;德国专事瓦格纳歌剧演出的拜洛伊特歌剧院乐池的封闭式设计产生的“音响不能直接进入听众耳中”的“反射声”,加之半圆形阶梯式上升的观众厅,从而制造出一种“神秘的、无法确定方位的效果”和观众的特殊“介入”感。⑦再如歌剧院、音乐厅的演出场所要求观众着装雅观、正襟危坐,流行音乐的“集体狂欢”广场则必然地使得观众不由自主地进入一种异样的陶醉与狂热状态。

现实的音乐传播过程中,A、B、C、D、E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构成,实际是十分有机的,相互交织的,并往往呈现出多重逻辑意义。如以上举例中提到的作为E之构成因素的教堂、剧院、音乐厅的声学设计,与A、B、D几方面的关联,即说明了这种情况。由此也可见,在我们关于“场合”以及传播过程结构的讨论中,对于某一环节或是某一环节中的构成因素,尽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来分析,但更应将其置于结构系统的有机整体中来认识。

四、“场合”在音乐传播中的地位和意义

音乐传播活动中的A、B、C、D四结构因素,在音乐美学,或是音乐社会学、音乐传播学研究中已多有涉及。而对于“场合”在音乐传播中的价值、意义及功能,我们又应如何来做一个理论的归纳呢?

首先,从哲学的时空构成的逻辑意义方面来说,“场合”在音乐传播的各环节的组成中,作为“空间”坐标,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肯定地说,任何音乐的传播都是在一个具体的时空中来完成的,没有“场合”这一空间存在,也就不存在任何意义上的音乐传播。举一个极端的例子,像美国现代作曲家凯奇的偶然音乐代表作《4分33秒》,从音乐作为一种音响实体的存在的意义上来看,其在传播中的A、B环节实际均为“零”存在,即便如此,它在传播中却不能没有E环节。确切地说,这里的曲作者也恰恰只是为听众“创造”了一个聆听的“场合”。

其次,“场合”在音乐传播中成为各个环节的一个“聚合点”,为音乐传播活动的最终完成提供了一个终点性的“现场”。按照“整体”大于“部分”相加、结构中的“部分”是通过“整体”起作用的原理,应该认为,音乐传播活动中的各环节的意义、价值及功能是受制于传播活动全过程这一整体结构系统的。而正是由于有了“场合”,音乐传播各环节组成的链条才具有了“结构”意义,才形成了结构的功能系统。并且,“场合”对于这一结构系统的价值的确立、意义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往往会产生某种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原生态民歌,作为一个结构系统,其本质性貌、特有功能,无疑是由其传播诸环节各自的“原生态”性所决定的。但在某种情况下,作为A、B的“原作”、“原唱”有时是可以改变、可被替换的(如在代际传承当中),而作为E环节的“场合”则是不容变更的。所以,正如某些理论家所认为的那样,像“央视青歌赛”将原生态民歌一旦搬上舞台而离开了其“原生”环境(场合),即使是保留了它的“原作”、“原唱”性,它也很难说还是原来意义上的原生态民歌了。

再者,“场合”所凝聚的特定的音乐的信息、音乐表演、传媒手段、接受对象等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其产生的非音乐性的信息的“势”、“能”、“场”,会相当程度上影响到(强化或改变)音乐的接受效果和功能发挥。这里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肖斯塔科维奇那首著名的“献给我们向法西斯进行的斗争,献给我们未来的胜利,献给我的故乡列宁格勒”(作曲家语)的《第七交响乐》在被德军重重包围的列宁格勒的演出“现场”。对此,苏联作曲家波格丹诺夫・别列佐夫在日记中写到:1942年8月9日(德军预定的克城日),“大厅的情形令人激动……,听众全部或几乎全部都是被包围的列宁格勒音乐生活的代表人物”及“带着自动武器从前线直接赶来的战士和工作人员”,“使人震惊的体验”“不仅是听众感受到了,演奏者也感受到了,他们在看着乐谱演奏时,犹如在回顾他们亲身经历的一部活生生的历史……”,⑧这里的交响乐演出实际变成了列宁格勒保卫战的一次胜利誓师。另如一年一度的德国柏林“森林音乐会”、英国伦敦阿尔伯特大厅―海德公园“BBC逍遥音乐会”等,论其曲目均是以古典的交响性的名作为主的,同一般的交响音乐会无甚两样。只是因其演出场地的“广场性”,使其现场氛围几近于流行音乐文化广场之“狂欢沸腾”而变得同音乐厅交响音乐会演出大相径庭。这种情形,在“场合”的虚拟空间形式中,如许多的古典名曲被用于现代电影大片的配乐,像《沉默的羔羊》中巴赫―古诺的“戈德堡变奏曲”、《走出非洲》中莫扎特的“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野战排》中巴伯的“弦乐柔板”、《钢琴家》中肖邦的“叙事曲”等,其给人的感受效果与在音乐厅中也肯定是不会一样的。对于场合的特殊功能的青睐,恐怕也是许多以古迹名胜、自然景观为选址的音乐演出的根本动因,如《图兰多》的故宫演出、希腊雅尼音乐会的紫禁城版、谭盾《地图》的湘西首演等。

另者,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场合”在音乐传播中由其最本初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地点”,而逐渐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独立的文化意味。如有些演出场所,即以其特殊的文化意义、历史名声而与一般的剧场、剧院产生了相应的区别。像纽约的卡内基音乐厅、大都会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拜洛伊特剧院等等。

最后,“场合”在现代社会音乐文化及音乐传媒多元化发展中,也不断地成为影响音乐演出、音乐产业、音乐市场等发展的重要因素。如随着使用现代音响设备的流行音乐演出的“广场”的出现也就出现了屡禁不绝的“假唱”;唱片传媒催生了非公共的、私密的家庭音乐“场合”,同时这一“场合”也带来了对盗版光盘打击的难度;随着KTV等音乐场所的出现,也就不断地产生了版权维护方面的新领域。另如音乐唱片的销售率、电视音乐的收视率、网络音乐的点击率、音乐厅音乐的卖座率、流行音乐歌会的售票率等的竞争,实际上也有着某种不同的音乐“场合”间的争夺的意义。随之,对于各类“场合”自身,也必然地提出了一个不断提高其物质和精神内涵的文明水平的问题。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的音乐传播中,“场合”理应成为我们的一个关注点;“场合”的文化建设,自是我们的社会音乐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我们把“场合”视为音乐传播内部结构中的一个环节,就是因为它在音乐传播中,既有着与其他四环节共存共处、互生互动、不可分割的关系,又有其特有的价值、意义和功用。因此,我们说,有了对“场合”的审视,才能够真正算有了对音乐传播及其效果和功能的实现的完全意义上的考察和研究。

①李彬《传播学引论》,新华出版社,2003年8月第二版,31页。

②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0月版,268页。

③⑦俞人豪《音乐学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7月版,435,434页。④(日)泷本裕造《伟大的普通人――真正的贝多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年5月版,张新林、赵光译,92页。

⑤李星群《关于苗族民歌〈你像一朵花〉类属的思考》,《人民音乐》2006年第12期,42页。

⑥贺永建《世界音乐演奏圣地的风采――维也纳音乐厅的声学技术特点》,《音响世界》第30期,80页。

第13篇

关键词:黄石 环境设计 城乡差异

黄石市区生态人文资源丰富,山水园林风貌浑然天成,辖区内磁湖、青山湖、大众山、凤凰山相映成趣,景色优美,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称。阳新县龙港镇地处湖北省东南边陲,与通山县江西武宁县、瑞昌市接壤。全镇辖区面积255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68万人,镇区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万,一九九七年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为全国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龙港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龙港镇被列为湖北省重点“口子镇”和黄石市小城镇改革试点镇。

本文选取黄石市区为城市环境代表,选取阳新县龙岗镇为乡镇环境代表,从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两方面分析黄石市环境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

一、室外环境对比

1、道路环境

道路是构成室外环境的重要载体,无论是城市道路还是乡镇道路,都承载着人们出行的功能。在城市的市政规划部门,道路规划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城市道路一般较为平坦,没有很多坑坑洼洼,由于要承载较大的车流量,所以道路一般比乡镇道路要宽阔,周边也会设置一些绿化带。相对于城市道路,乡镇道路会存在道路不平的问题,道路两旁也较少有绿化设施。另外,由于行车等各方面的需要,城市道路一般较直,乡镇道路则一般根据房屋的走向而设置,弯弯曲曲的道路较多。下图为黄石市区杭州路某路段与阳新县龙岗镇某道路对比。

黄石市区杭州路某路段 阳新县龙岗镇某道路

2、公共休闲环境

城市公共休闲环境包括公园、广场等公共场所,这类场所的设计一般较为开阔,适合较多人活动,会设置一些供休息使用的座椅等。为了景观需要,有的公园还会根据地势设置假山、亭宇楼阁等,满足人们休闲时对空间的多变需求。广场类的公共休闲环境主要为空阔的场地,一般情况下主要给人们提供活动场所,在重大节日可摆上盆栽或其他花草,建立起临时的景观空间,还可用作车展等展销活动。

相对于城市来说,农村地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缺乏相对平整开阔的场地作为公共休闲场所,也较少有大型活动开展,因此公共休闲环境较为单一,一般没有固定的场所和设施设计,主要集中在路边或者桥边,或自带座椅,或把桥墩、树墩等随处可见的物件作为临时的座椅使用,在夏天甚至也有一些人席地而坐。当然,也有一些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有少量的公共休闲场所和设施,但在建设的过程中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合理的规划。

3、其他自然环境

从自然环境的角度而言,根据人们生活的需要,城市环境大多数经过人为设计和改变,农村环境较为原生态,较少经过精心设计。现代都市人渴望原生态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因此各种形式的农家乐和乡村旅游风靡一时,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农村各种车辆较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较少,但农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成为环境污染的重要问题,也是制约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

由于广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不完善,也缺乏相应的职能部门,没有统一的垃圾堆放点,也没有专人统一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导致生活垃圾到处乱丢。据相关数据表明,每年产生量约为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露天堆放,小河边、池塘里、马路边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整个村落就像一个大的垃圾堆积场所,所有垃圾均未进行任何无害化处理,农村聚居点周围的环境质量严重恶化,农村景观环境恶劣。原本的青山绿水变成了臭水沟,人们再也不敢到小河里去游泳,甚至于河中的鱼类等生物都产生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生活垃圾污染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也给周围景观环境造成破坏。

除此之外,城市的人们习惯了使用抽水马桶,大多数农村仍使用原始的茅厕,尤其是到了夏天,卫生条件十分不理想。露天的茅厕既有碍于人们的视觉感受,又带来一定的卫生问题,苍蝇蚊虫滋生,发出刺鼻的臭味,又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埋下隐患。因此,要改善农村景观环境,厕所改造也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二、室内环境对比

城市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居家环境和酒店、商场、剧院等公共场所,大多数城市居家环境和公共场所的室内都经过精心设计,布局较为合理。一般的居家环境包括客厅、卧室、厨房、餐厅、书房、卫生间、阳台等,这些场所基本满足人居住的所有需求,居家事不需出门即可完成。城市居家环境的设计风格虽不尽相同,但基本都能做到布局合理整洁。农村居家环境区别于城市的最大特点就是有些行为需要在室外环境下来完成,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有自己的小院子,厕所一般安排在室外,厨房有时也与客厅分开,城市卫生间具备洗澡和如厕的双重功能,农村一般有专门的洗澡间和厕所,洗漱和如厕行为分离。相对于城市室内环境而言,农村居家环境的空间更大,甚至可以在小院内种上一些蔬菜果树等,自由度和舒适性更强,但是农村室内环境较少考虑布局的合理性,整洁性也相对较差。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黄石市环境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客观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根源与我国多年来的城乡体制有关,城乡体制差异导致城乡经济发展程度存在差距,社会资源分配更偏向于城市,久而久之导致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产生一定的差异。

参考文献

[1]文学,王莉莉.我国农村环境中的艺术设计现状研究[J].大江周刊,2013,(3)

[2]施丽娜.针对城乡地域幼儿园的游戏环境设计─以杭州市江干区为例[J].装饰,2013,(5)

[3]赵鑫.论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D].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08

基金项目:

1、2013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项目名称:和谐社会背景下艺术设计的城乡差异现状与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13q111

第14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理论水平。

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

开辟“学习与研究”论坛,本学期,我校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课题,如综合实践活动、新课程引起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等方面,请学校学科带头人,围绕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教科室为各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分发各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首先我们努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理论素养。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广阔阅读理论书籍,吸取营养,并及时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分发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制度,每个课题组有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每两周一次),每位教师要写好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定期交流检查。

其次增强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积极组织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指导教师精心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对课题组成员进行科研方法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再次,增强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本学期我们根据省电化教育馆、州教科所的安排,认真组织课题组人员到昆明参加课题开题培训班。外出参加听课学习活动,外出听课后,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认真写好一份听课心得,并在课题组范围内组织学习讨论。

二、加强学校教科研科学管理,促进教科研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一)加强课题组自身建设

课题组建设包括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上要求新成立的课题组人员要精心物色,成员结构合理,以形成合力;制度建设上要求形成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制度,以使课题组开展活动有章可循,本学期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理论学习制度(定期交流、检查)”、“教学观摩制度”等、“课题研究考核制度”。

(二)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

这也是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本学期每个课题组重点抓实验计划的制定(期初交教科室),抓具体研究汇报课,抓实验研讨活动,抓每个实验课题的进度及实验情况评估,抓实验资料整理和论文心得写作。期初教科室将每个课题组的进度开展情况列成表格、宏观控制,确保每个课题组按计划进行活动。每个课题组都要定期召开课题组学习会议,记录好每次会议、研究、活动情况,收集好各类资料,并定期交流,并由副校长室、教科室检查。

(三)全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的理论素质

1、教科室设“图书室导读”将各类教育教学书刊编目分类发给课题组成员,把握教改动态,一有好的文章或材料立即复印分发给教师。

2、学校行政人员、年级组长、教科室人员和课题组组长带头做好学习笔记,并组织带头写好学习笔记。

3、坚持每两月一次的“课题研究日”(学术沙龙);交流各自学习心得笔记和课题组开展情况(包括所遇困难),对某一研究个案深入探讨,或集体学习、观看影响资料,组织参观学习,用创新、形式各样的形式使理论、实践相结合。

三、重视新课题的开发,促进学校课题研究的系统化。

本学期,我校除了继续搞好已立项的各级课题研究外,我们又申报了《加强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运用的研究》、《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实效性的研究》、《培养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实验能力的研究》、《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三生教育”平台研究》、《让小学生在数学课里说起来的探讨》、《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软件提高课堂效率的研究》、《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研究》七个市级课题以及市科技局三项费课题《运用多媒体教学游戏软件构建新型课堂模式的研究》、《幼儿园民间艺术课程的开发研究》。

同时我们又被云南省“三生教育”办公室推荐为省级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三生教育”教学实践》的子课题研究单位。这样,我校的课题研究项目已经囊括了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形成了由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市科技局课题及校级课题层层发展的良好态势,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为了使我校的课题研究井然有序、有重点、有层次地开展,我校教科室负责控制下的课题组与教导处组织下的教研组紧密结合,将教研组与课题组结合,通过具体研究,使课题研究真正将主攻方向放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上,推动素质教育全面深入进行。

四、加强课题规范操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认真组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

本学期,我校加强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每个课题组,对照学期计划,都开展了丰富、有效的课题研究活动,每个课题组有一半老师上了课题研究课,课前课题组教师集体备课,课中课题组教师集体听课,课后上课教师先谈设计思想,然后课题组教师中肯的评议,肯定优点,更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了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学校全体实验教师的发展。本学期,袁静老师执教的《黄鹤楼送别》在武进区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课题研究课评优活动获一等奖。

(二)规范课题管理,提高课题研究质量。

为了规范课题研究的操作,教科室认真地对学校每项课题进行学期评估,以促进每个课题健康有序地开展,使教科研真正落到实处。本学期,我校出台了课题组教师考核办法,采用积分制的形式,对教师的学期教科研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本学期我校积极做好市级以上课题的中期评估工作,省级课题《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非智力因素的研究》顺利地通过了西双版纳州教育科研研究所的鉴定验收。**市科技局课题《小学音乐教育与我州原生态民族歌舞的融合研究》,通过了市科技局的中期评估并获得了好评。

五、积极创建教师展示研究成果的舞台,推广研究成果。

本学期,教科室和各课题组长、教研组长等组织指导好广大教师特别是课题组老师、青年教师积极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并帮助修改整理,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育部门组织的评比,积极向各级教育刊物投稿。

六、有关活动的开展

(一)开学初组织参加“祖国在我心中”征文活动、并有14名选手分别获一、二、三等奖。

(二)组织参加了科技创新大赛,并有多位学生获奖,同时我校还被评为“优秀组织奖”

第15篇

对我国草原生态工程建设中草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等三个方面的效益问题进行了评级与分析,采用统计数据与实际调研相结合的方式,以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奖补政策为切入点,对整个工程进行评级总结,提出目前草原生态工程的问题困境,以此为国家生态工程提供更好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

草食畜牧业;草原生态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从21世纪初我国开始实施“林业六大工程”,通过对土地和项目实施、管护构成进行补贴的形式鼓励农民实施生态保护,主要代表性的重点工程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京津风沙治理工程。2003年,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后,我国开始实施以禁牧、休牧、轮牧、围栏放牧和补播为主要方式的退牧还草工程,该工程目标是历时5年将我国西部11省份的草地资源得到集中治理。2010年年末,二期工程基本结束,累计完成草地围栏建设任务0.40亿hm2,治理、退换草地0.08亿hm2,划区轮牧0.01亿hm2。2011年,我国再次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机制纳入实施范畴,两项政策工程开始进入合二为一的阶段,以更为完善的补贴机制将草原保护补偿制度建立起来。奖补机制预期在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正式推行。2003年至2014年,国家在退牧还草工程上累计投入资金2808758万元,共退牧还草6779万hm2。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资金136亿元主要用于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工程。草原生态保护工程至今已实行12年,甘南牧区呈现较大的变化与改观,牲畜超载问题逐步改善,草畜平衡管理进入基本平衡阶段,牧民生计与以往也有不同。通过调研走访发现牧区牧户的生态意识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定居点靠近公路沿线的牧户与居住在偏远山区的牧户环保意识差距较大;牧区的教育水平受限较大;交通不便的牧户拥有较小的生计选择权多数依靠国家补助和救济生活;部分牧户对国家生态工程的持续开展没有乐观态度。本文认为,虽然国家生态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牧户生活有普遍改观,但收益与问题并存,为持久推动生态工程的实施、将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保护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仍需较大努力。文中将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结合甘南地区畜牧业发展详情,分析概括草原生态保护工程的效益与问题,以期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更为有效的政策建议。

1甘南州农牧业发展概况

甘南藏族自治州位于甘肃省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带,总面积约4.5万hm2,州内海拔1173~4920m,是全国六大牧区之一,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对全州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甘南州是甘肃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甘南草原具有载畜能力较高、耐牧性较强、无工农业污染、病原菌极少等独特优点。全州草原总面积为272.3万m2,草地类型主要有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灌丛草甸、沼泽草甸等7类17组29个型,其中亚高山草甸是其主体和精华,占可利用草地面积的53.71%。地方优良畜种主要有甘南牦牛、藏羊(欧拉型、甘加型和乔科型)、合作猪(蕨麻猪)、河曲马、河曲藏獒等。2013年年末各类牲畜存栏380.69万头/只,全州出栏各类牲畜168.48万头/只,各类牲畜总增率34.02%,出栏率43.89%,商品率37.94%。肉类总产量为6.72万t、奶产量为8.69万t,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2014年,全州农作物种植面积7.19万hm2,其中粮食作物3.57万hm2、经济作物2.74万hm2、青饲料0.87万hm2,预计粮食总产9.04万t。农业界线温度呈垂直变化,种植主要分布在1200~3200m地带。种植作物主要有藏中药材、青稞、油菜、小麦、豆类、马铃薯、玉米等。统计资料表明,2010年,甘南全州的农业产值为67594.22万元,2011年有所下降,为55759.65万元,2012年和2013年又有所回升,农业产值在2013年达到近4年内最高,72915万元。其中,主要有谷物类产值35137万元,其余产值贡献主要来源于中药材种植,2013年约28434万元,约占全州农业产值总值的39%。甘南州整体概况是以畜牧业为主,由于大部分地区位于农牧交错带,在全州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后,牧户的种养方式有所改变,种植结构主要凸显高原特色,多数牧户种植青稞、燕麦、玉米主要用于食用与饲料。部分高寒地区只能种植青稞、油菜与燕麦。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4~5月是甘南州草原的休牧、轮牧时间,由于冬春季节由于气温过低,饲养牲畜的过冬饲料主要依靠牧户的种植。

2甘南册草原生态工程的效益分析

2.1草原生态工程的经济效益分析

草原生态工程主要涉及禁牧、休牧、轮牧等项目工程,对草原的载畜量、牧户的放牧时间、放牧区域等会有一定的设定,受此直接影响的必然是当地养殖情况。鉴于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放牧养殖,本文将甘南州牧户牲畜养殖的的基本情况作为衡量草原生态工程直接经济效益的因素。伴随草原生态工程的实施,甘南州草原生态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载畜量维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相关资料表明,牧业产值自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施以来,逐年增加,2013年全州产值为206974万元,凸显了甘南州以牧业为主的特征。2013年年末牛的存栏量为1246805头,比2011年有所降低;羊类(山羊和绵羊)自2011年草原奖补政策实施以来载畜量控制良好,逐年减少。猪的养殖量近3年来有所增加。调研得知,推行退牧还草政策后,全州牧户的养殖数量都有大幅度的减少,部分牧户为提高养殖数量,自发组织养殖合作社,以便扩大养殖数量,达到规模效益。目前全州整体趋势是牧户个体养殖数量在缩减,牧业合作社、养殖合作社不断扩大,牧民对于定居点的生活较为习惯,部分藏族牧户已经开始接受外出打工等生计方式。以王格尔塘为例,当地因为处在公路沿线,交通便利,且是农牧交错带,种植面积较全州其他地区较多,种植业在当地发展较为迅速,尤其以秸秆回收为代表的饲料产业。另一个与地处大山深处的牧户相比,公路沿线的牧户明显具有外出打工的意愿,这也是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伴随饲养牲畜数量的减少,圈养牲畜较花费较大,为避免生活困难,牧民较为倾向的生计方式。

2.1.1甘南州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

2013年年末,甘南州全州牲畜总增、出栏、商品三率分别达到33.7%、42.8%、36.8%,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3.65、5.86、5.16个百分点。奶类产量8.71万t,比2010年增加了0.32万t,增长3.8%。2013年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260元,比2010年增长1571元,增长了58.4%。通过实地调研得知,全州草原奖补政策实施顺利,农牧民通过一折通可以领取全部的生态工程补贴资金,社会补助资金,财政转移支付类资金等全部通过此该种手段进行拨付。根据全州不同地区草原生态工程实施情况的不同,各地区略有区别。全州牧民的生态工程补贴项目主要包括:平衡奖励、困难补助、生产补助、牧草补助、冬春临时生活补助等,存在禁牧工程的地区,增加禁牧补贴。

2.1.2高原特色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

以牦牛藏羊专业化养殖为重点,加快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大力实施牛羊育肥小区、奶牛养殖小区、暖棚建设、退粮还草、牧草良种补贴和转变草原畜牧业发展方式专项补助等项目。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大力推行退粮还草、优质饲草料基地建设和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措施,积极发展牦牛藏羊短期育肥和犏雌牛(奶牛)养殖产业,在牧区加大草原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天然草原生产能力,同时大力发展半人工刈割草场和圈滩种草,积极发展牦牛、藏羊和犏牛繁育产业。全州畜牧养殖及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农牧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合作社注册资金总量高达60.12亿元,入社成员29055户,入社户数已达到全州农牧民总户数的26%。

2.2草原生态工程的社会效益分析

畜牧量的变化,直接关系当地牧民生活水平,乃至生计观念的改变,为了便于分析草原生态工程对甘南州农牧民生活带来的间接影响,本文将农牧民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储蓄状况作为生态工程社会效益分析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结合调研实情,将农牧民的生计观念的转变、环保意识等同样作为分析的对象。2012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比往年有所增加,生活质量提高。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176元,个人存款余额106.96亿元,较2011年分别增长了13.3%、25.0%、16.4%。统计数据显示,虽然推行了退牧还草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农牧民的生活水平仍在稳步提高(表1)。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牧民对于参与社会保障较为积极。2010年全州城乡居民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人数62.82万人,参保率91.0%。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7.38万人,参保率95.3%。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0.7万人,参合率97.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7906万元,增长61.3%;受益参合患者58.88万人次。2011年全州城乡居民参加各种社会保险人数58.03万人,参保率85.3%。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5.53万人,参保率97.3%。年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51.70万人,比2010年度增长1.0%,参合率98.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累计支出1.44亿元;受益参合患者91.62万人次。2012全州城乡各项社会保险参加人数60.10万人,参保率86.6%;新农合参保人数达到52.33万人,参合率98.8%。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340元。新农合基金支出1.76亿元,参合农牧民收益85.53万人次,比2011年下降6.6%。鉴于甘南地区数据获得的不易,教育程度本文将依据调研统计数据进行分析。调研地点选取的是碌曲县的下辖3个乡,随机挑选3个行政村,共抽取牧户92户。通过调研数据得知,当地的受教育问题仍存在较大问题,在走访时,几乎每家牧户都会有1名在寺院学习的喇嘛,僧人的受教育水平要远高于户主,或者受访者。卡拉曼乡的受访者中,超过半数的牧民家庭户主未受过教育。其中,受教育程度比例最高的是双岔乡。文盲率远远低于其他2个乡(表2),可能原因在于选取的受访者较为典型。因为当地藏民居多,语言不通,在进行调研访谈时,多选取会汉语的牧户,而掌握汉语的牧户多是受过教育的。此数据也说明,当地的汉语教育仍需引导加强。掌握汉语,将对牧民的生活观念,生计方式有所改变。

2.3草原生态工程的生态效益分析

目前,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紧抓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并且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实施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保护建设草原鼠害综合治理、退牧还草、草原防火站建设等重大政策和项目的有利机遇。不断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力度,努力恢复天然草原植被。草原奖补工程实施以来,甘南州共完成规范化承包草原255.91万hm2,依法划定基本草原254.43万hm2,划定禁牧草原59万hm2,划定草畜平衡区草原190.36万hm2,通过加大出栏和转为舍饲暖棚养殖等方式核减天然草原超载牲畜9.09万个羊单位,草畜平衡区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完成退牧还草禁牧休牧围栏建设9万hm2,累计完成治虫灭鼠90万hm2,补播改良天然草原21.72万hm2,人工种草2.7万hm2,开展沙化草原治理试点562.25hm2,建成县市级草原防火站5个,草原资源固定监测站7处,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和专业合作社17家。2011—2014年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已兑付到户,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8.5亿元,2014年度补奖资金正在准备兑付;继续落实畜牧良种补贴政策,共落实畜牧良种补贴1578.7万元,其中,牦牛种公牛良种补贴资金600万元;藏羊种公羊良种补贴资金332.8万元;能繁母猪饲养补贴资金620.4万元;奶牛良种补贴资金25.5万元。认真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及时开展牦牛藏羊青稞的理赔工作,共计赔付1.86亿元。仅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1项,可使全州农牧民人均转移性收入增加500元以上。省、州、县草原工作站样方监测结果表明,2013年全州草原植被的平均高度为14.7cm,比2012年下降了1.3%,较2011年增长了17.6%;2013年全州草原盖度为96.3%,比2012年平均增长了0.8%,较2011年增长了4.3%;2013年全州草原鲜草产量5566.5kg/hm2,比2012年减少了4.13%,较2011年增长了16.6%。2014年全州天然草原平均产草量为5598kg/km2,几乎与2013年持平。据2014年年底调查统计,全州草原中度以上退化面积由217.33万hm2下降为162.47万hm2,下降了25.2%,其中中毒退化面积由81.33万hm2下降到52.67万hm2,下降了35.2%,中度退化面积由136万hm2下降到109.8万hm2,下降了19.2%。2014年,整个甘南州天然草原产量与2013年基本持平,全州累计核减牲畜136万个羊单位,占核减总量的100%。根据监测数据,2014年甘南州全州的草畜平衡状况具体如表3。据统计,2014年甘南州全州禁牧59.13万hm2,草畜平衡面积190.33万hm2。

3影响草原生态工程的困境

3.1草原畜牧业内部发展问题

甘南州虽然通过退牧还草政策和草原奖补政策工程取得一定的综合效益,包括对居住分散的牧户进行游牧民定居工程;对当地的牲畜品种进行了改良,如犏雌牛品种改良,藏羊品种改良(由于藏羊对当地草场破坏程度较大,当地与2000年统一更换品种为欧拉羊);对当地牧户提供生活、生产补贴,提供圈养,暖棚补贴,安装太阳能板等项目。但当地牧户的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并没有改变,很多地区的牧户不愿接受外出务工,或者放牧之外的生计方式。且甘南地处高寒边缘地区,弄目录居住分散,草山面积广阔,自然灾害频发,很多地区的生态工程建设并不如意。

3.2草原生态工程的限制性因素

全区草原环境恶化问题依然严重,草原退化面积216.67万hm2,其中重度54.67万hm2、中度122万hm2、轻度40万hm2;草原鼠害和沙化草原缺乏持续连片治理。草产业发展非常落后。全州没有一处优质牧草良种繁育基地。优质草场种植分散,面积小,不能满足草原畜牧业产业发发展需求。

4草原生态工程发展对策

壮大提升草原特色产业,尤其是提升牦牛、犏雌牛、藏羊的繁育产业。通过大力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着力提高牦牛、犏牛、藏羊三类繁育产业带的能繁母畜比例,努力降低全州非生产畜比例。加快草业饲料基地建设,加强天然草原生态环保建设,提升天然草原生产能力,治理毒害草原。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推动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甘南草原是我国重要的牧业基地,调整种养结构,改变当地牧民的传统意识,切实认识到草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大力发展优质草场基地。因此,草原生态保护工程需长期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张锦林.林业生态工程师石漠化治理的根本措施[J].中国林业,2003,6:9-10.

[2]张自和.西部大开发与草业发展[J].草业科学,2010,27(8):1-4.

[3]农业部草原监理中心内部资料.

[4]汪群均.财政部、农业部将联合推出草原生态保护补助政策[J].村委主任,2011,11:17.

[5]王国成.基于DPSIR模型的草原生态补偿综合评价———以甘肃省碌曲县为例[D].兰州:兰州大学硕士论文.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