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饰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隋文帝结束战乱,统一中国,政治稳定,厉行节俭,不注重服制等级,服装制度杂乱。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结合前朝制度建立了本朝的服制制度。妇女戴幂罗的外出装扮,皆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特色,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服饰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唐朝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得“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变革。此时黄色成为皇帝专用色,是帝王的象征。由于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唐代妇女服制形式开放,汲取了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尤其胡服盛行。在唐代的壁画中,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妇女形象。《簪花仕女图》中高腰襦裙,半抹胸,外披大袖纱罗衫,衣料透明,肌肤若隐若现,足见当时的开放程度。日本的和服、朝鲜服、韩服均吸取了唐、明时代的精华。日本和服更是继承了大袖衫的服饰特征。唐装多变、服饰大胆,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沿袭继承了唐代服制,稍有革新,出现了褙子。辽金元为少数民族掌权,各自继承了民族特性。明代恢复了唐代冠服制度,女子上衣比唐代拉长。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棉业,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明朝因帝姓,以红为正色,但平民禁用大红色。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官员的品阶。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清兵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男子服饰按满族习俗,官服为长袍马褂。清代女着旗装,外罩坎肩,花样翻新,颇为流行。
二、近现代服装的演变
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西式服装流入中国。但男子的服装还是以长袍、马褂为主,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普遍着满式旗袍。后来旗袍经过改良,已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衣袖的宽窄、长短;衣领的高低;下摆由长至短,由短至长;衣料由俭入奢,由奢就俭,都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后,受革新思潮文化的影响,男子服装中出现了中山装。但主要服装还是长袍、马褂。
1.丝绸服饰质料多种多样,染织绣纹柔美洗练
南宋女子丝绸服饰质料有用素纱、苎纱、天净纱、暗花纱、粟地纱、茸纱、萧山纱、香云绉、素罗、花罗、花绮、绢、帛、异向绫、织金缎、闪褐缎、闲道缎以及上百种织锦缎等,其中以苏州宋锦、状锦、织金锦最出名。南宋女子丝绸服饰的纹样体现了典雅秀丽、清新自然之美。花木题材以牡丹和芙蓉居多,糅合月季、蔷薇、芍药、荷花、、海棠、栀子花、茶花、梅花、萱草、松竹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十几种造型写实纹样;呈艺术表现形式有自然灵动的团花纹、纤巧优美的缠枝纹、鲜活写实的生色花。动物题材有盘龙、麒麟、翔鸾、天马、花凤、孔雀、仙鹤、金雕、云雁、练鹊、狮子、对鹿、金鱼等。另外最能体现南宋理性艺术风格的就属几何纹样,回字纹、米字纹、八达晕、锁子纹、曲水纹、龟背纹、连线纹、盘绦纹、绣球纹、雪花纹、波纹、柿蒂纹、枣花纹、梅花方胜卐字纹等均体现构图严谨、寓意吉祥的南宋理性审美,并影响着元明清服饰图案风格发展。
2.印染彩绘技术、缂丝及刺绣工艺并蓄发展
南宋丝绸印染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出凸纹版印花彩绘和镂空版花缬工艺,十分盛行。凸纹版印花彩绘始于汉代,主要是在女装对襟与衣摆花边进行装饰运用。德安周氏墓出土有三件罗襟绉纱衫,在对襟处有6~8厘米的花边均采用凸版印花彩绘手法装饰。相互验证的还有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九件大袖衫和部分背子上用了泥金、贴金、勾金彩绘花带。镂空版花缬工艺是将镂空的缬板贴在平整的丝品上,在镂空部分涂刷调配的胶液色浆,再按花版规格进行接版印刷,有植物染料印花、涂料印花、胶印描金印花和洒金印花四种,呈现的花纹精美有序,生产简便,在南宋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纳。据吴自牧《梦梁录》卷一“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记载从驾官员的仪服,有“红缬锦团搭”、“红缬团花衫”“、方胜缬衫”“、红缬衫”“、红罗缬衫”等。黄昇墓出土服饰中的印靛圆点花罗裙、软罗掩裙、双虎纹罗料,南宋小品画《杂剧图》中女演员的白地浅蓝圆点膝裤等均采用花缬工艺。缂丝,又称“刻丝”,始于唐朝,经北宋时期的迅速发展,至南宋达到极盛。当时临安、松江、苏州一带的能工巧匠创新出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缂法。纬丝色彩自由变化,形象生动地摹刻出唐宋名画家的书画,细致入微地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取得空前绝后的古代缂丝艺术成就。南宋刺绣同样达到精妙细致的高水平,宋高宗时期的临安城内就云集300多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被称之“宫廷绣”。官宦士大夫阶层的官服刺绣、贵妇的服饰刺绣,家用被面、装饰屏风、壁挂等则由“民间绣”完成。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卷上“论宋绣刻丝”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从考古实物资料如“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绛色罗贴绣牡丹纹褡裢”“、绛色罗刺绣花鸟璎珞纹残片”“、绿绢地贴绫绣牡丹、飞蝶纹残片”“、褐色罗刺绣蝶恋芍药纹花边”等汇总当时刺绣针法有:平针、齐针、接针、套针、铺针、扎针、错针、掺针、戗针、旋针、施针、刻鳞针、长短针、盘切针、辫子股、打籽针、贴绣、满绣、盘绣、锁绣、戳纱绣等。女子服饰刺绣多见于领抹、对襟、袖边、褡裢、佩绶、荷包处,绣纹题材以花卉为主,其中穿插昆虫。南宋特有的社会条件促使当时的丝织技术空前发展,女子服饰材料以丝绸为主且品种丰富多样化,印花彩绘技术与刺绣缂丝工艺的革新使女子服饰高雅精致,为款式风格多样化提供条件。
二、杂糅再构之南宋丝绸女装艺术文化的创新
1.程朱理学对后妃命妇服饰的影响
学界普遍认为南宋女子服饰拘谨保守、简朴淡雅风格是深受理学影响。然理学始于北宋中叶,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身前政治主张并没受到当时皇权重视,后作为官方哲学在南宋后期宋理宗执政时才被推崇,在明清两代正式成国家统治思想,对世人影响达到顶峰。由此可见,南宋前期、中期的宫廷后妃、命妇正统服饰是北宋的沿袭,在后宫和官宦士大夫阶层对女子审美观念是崇尚清瘦儒雅之风;直到南宋后期女子袒领露胸服装在全国至上而下消失,缠足之风日渐盛行,南宋后妃命妇服饰趋向拘谨淡雅。南宋前期、中期的宫廷后妃、命妇正统服饰趋向高贵华丽。
2.民间时人的服装样式追新求异,竞相效尤
(一)京剧服饰来源于生活服饰
宋元杂剧时,随着创作题材的日益丰富,角色分工更细化,根据剧中人物身份、境遇,穿戴的服饰增多,戏曲服饰的类型特征更趋明显。“尝见元剧本,有于卷首列所用部色名目,并署其冠服,器械,曰:某人冠某冠,服某服,最详。”道士穿“道士装”,文人穿“儒服”,官员穿“衣冠”,宦官穿“黄衣”等等;对各角色的服饰颜色也有了规定性,如“装孤”一般穿红袍,副末、副净多穿黄色或白色衫等。明传奇兴盛,尤其是明后期“昆山腔”盛行,戏衣样式和名称有了不小的变动,在戏曲服饰发展历史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它吸收使用明代生活常服来扮演角色,至清中叶,图案更加五彩缤纷,服饰颜色由只有五色到出现上五色、下五色,清代舞台上还用全堂色,如喜庆场面用红色,称“红全堂”;丧祭场面用白色,称“白全堂”;宫廷场面用黄色,称“黄全堂”。明清以来的服饰从历史和现实生活服饰中择取了某些式样加工提炼,根据剧中人物的官职、身份地位,日益规范化和程式化。随着徽班进京,京剧形成,京剧服饰受时代影响,在清康、乾年间和慈禧时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通过演员的着装来实现角色的转换,通过衣着打扮来推动演员进入角色,“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从而将歌舞表现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作为一门欣赏艺术,从生活服饰中的实用到夸张美化、增加舞台演出效果,戏曲服饰最终形成。
(二)京剧服饰是生活服饰的抽象提炼
京剧服饰来源于封建时代的生活服饰并受到封建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和限制。等级制度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根据自己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穿戴,京剧服饰就是按照生活中不同等级的人物身份来设计,始终无法摆脱等级观念的约束,可以说,京剧服饰从形成时期就是生活服饰的仿制品。如:上五色黄红绿白黑,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下五色粉蓝紫香湖,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再如:图案中的蟒纹,来自于皇帝龙袍上的龙纹,象征尊贵、权威;“补子”图纹来自于明清时代的“补服”,平民百姓的“素布素衣”,落魄书生、穷人的“补纳服”,仙凡僧尼的水田纹样,道士的八卦图纹等等,都来自于生活服饰。京剧服饰中的配饰也来自于生活服饰,如“大靠”,从生活中的铠甲演变而成;“水袖”,从水衣演变而来;“玉带”,从生活中的腰带发展而来等等。
二、人们的想象成全京剧服饰的写意性
1.紧身胸衣与三寸金莲
紧身胸衣与缠足实质上都是对身体进行变形,这种变形在其成长过程中受到谴责,并被扣上“刑具”的帽子。然而从性的角度来看,紧身胸衣是以强调曲线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缠足是以强调柔弱美来展现女性的性感的身体,它们都是显示性方面强势的一种服饰。同时也都表达了两个相反的欲望,即在束缚身体的同时又放纵了它。紧身胸衣最早产生于希腊克里特岛,直到中世纪之后的16世纪的上半叶,才在西班牙流行起来。人们以鲸须为骨架制成一种无袖胸衣,这种胸衣呈倒三角形,穿上身后从肩至腰都非常紧身,可调节的系带能将女人的腰肢勒到一个理想的程度,同时又把向上提高得更加丰满。与之相配合的下装则十分的膨胀,一种由鲸骨、藤条、木块或金属丝制成的圆环将吊钟状的裙裾层层撑起罩上长及地面的华丽面料,正面看去是X型,背部却很舒缓,这种曲线形体在当时被认为是最完美的。但这种完美是残酷的,由改变内在生理机能而使其外在形体得到当时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类服饰史上绽放的一朵奇异的虐恋之花。由于当时人们性观念与并不保守,在给外界留下极为得体优雅和明显的性感印象的同时,紧身胸衣还以一种为大众接受的方式,赋予了女人表达自身对性的渴望的权利。并且人们还认为紧身胸衣能掩盖女性身上不够“理想”的部位,从而使她们看上去更妩媚动人。这一点在文学作品巴尔扎克的《贝姨》中有具体的描述:“在这一时刻,一个既不丰满又不苗条的女人,却美的非凡,她的曲线因不经意地遮掩而若隐若现、因闪光的衬裙褶皱和紧身胸衣下摆垂片的衬托而清晰可辨,这一切让她如此的性感可爱……。”和紧身胸衣并驾齐驱的缠足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是始于南唐。缠足一般于六、七岁开始,要到十岁左右才能解除。用四尺长的窄布条将双脚紧紧地缠绕,除大趾外,将二趾紧紧约束,以后越来越紧,一直要缠到“小瘦尖弯香正软“才算大功告成。当这样的小脚穿上长三寸、尖锥型精美的小鞋,“三寸金莲”由此而产生了(如图3)。我们可以从南朝潘妃“步步声莲”、南唐后主李煜的窅娘帛步缠足轻歌载舞中看到,那纤小如初月的三寸金莲让女人们步态摇摆不定,身形婀娜多姿是多么的娇弱,让多少男人们迷恋。虽然女子缠足,要蒙受极大的痛苦,即所谓“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可是俗语说的好“女为悦己者容”,在这种痛苦中,由于男人的“注视”而使女人们得到。男人的“注视”最终决定女人的着装的趣味,使她们在精神上体味到虐恋的快乐。
2.纹身
虐恋美学现象并不仅仅限于缠足和紧身胸衣,在世界的很多地方纹身和穿孔也成为时尚,是一种皮肤化妆,就如同人们穿各种漂亮衣服一样是藉此展现一种美、一种精神。美国著名的服装心理学家弗格博士认为:人的装饰形成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即肉体装饰和外表装饰,而纹身绣面就是肉体装饰的最古老形式、是人类童年时期对美的一种追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深受人类社会的喜爱,谱写着人类追求痛苦和快乐的传奇。中国的纹身历史悠久,《礼记•王制》记载:“东方曰夷,被发文身,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这“文身”“雕题”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纹身装束之一了。纹身的过程是痛苦的,但同时纹身者也在痛苦中磨练意志,享受着快乐。纹身可以在很多部位进行,如脸部,胸部、背部,或者在性感部位如、臀部、腰部等。当我们进入纹身世界中,不论在哪个部位纹身,都会发现纹身同样是一种精神上的行为,它需要一种信念,就象缠足和紧身胸衣一样,在对人体本身进行改变的同时,精神上获得和满足。这已经不是原始的冲动,是一种思想信念的反映,是痛并快乐着的一种美的形式。
二、街头文化中的虐恋服饰现象
男士服饰上身多为长背心、“衬衫”形成三件式穿法,下身穿紧身长裤,长度到膝下多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固定,包在白色长统袜外面,有带襻或皮带扣。另外,男士服饰的共同特点是在头部,一是17世纪中期佩戴假发,并且假发制作精致,造型多样,极尽装饰之能事。到18世纪男士的假发流行白色,中期流行灰色,后期人们开始试着把自己的头发做成假发状。二是佩戴帽子,帽子形状呈三角形,边缘有鸵鸟毛或流苏丝带。由此可以看出,男性阴柔优雅的气质被洛可可服饰体现得淋漓尽致。由此亦可领略欧洲17、18世纪整个欧洲社会的审美取向。
这一时期的女人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在洛可可时代,紧身胸衣和裙撑再次流行并达到极盛,胸衣经过适当剪裁并配上精美别致的V形饰物,加之束腰、臀部的裙撑,这样不仅使女性腰部更加纤细,而且坦胸礼服使女性显得更加性感妩媚。不仅如此,在领口、袖口衬裙、罗布上装饰着精美华丽的蕾丝花边、蝴蝶结、缎带、皱褶和鲜花,这些装饰使得女性更显柔媚、华贵、优雅、浪漫。欧洲各国的沙龙聚会使得洛可可女装得以充分展示,也左右着贵族和上流社会人们的喜好。女性常常为了参加一场聚会而花费一个上午精心打扮。沙龙中的女性是主角,上层主流男性的赞美与社会环境促使洛可可女装装饰方面达到令世人惊叹的境界。
这个时代的女装的风格荡漾在娇媚、秀艳的旋律中。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流行华托长衣,装饰以丝绸花边,前胸有珠宝及缎带蝴蝶结附在其上,特别是袖口呈花朵造型,花瓣用轻薄华美的蕾丝层层装饰而成,被称为华托服。二是吊钟形袍衣罩裙,上配紧身坦胸荷叶袖上衣,再度使用裙撑架。1715年,巴尼尔裙撑出现,巴尼尔裙撑用柳条或鲸骨制成,形状如同农村妇女的菜篮子,裙撑的主要作用是夸张女性的臀部及两侧,到了洛可可时期(1740年后),这种圆锥形的鲸骨框逐渐发展成非常庞大的半圆形,以形成巨大的扁裙。在整体造型及视觉上产生节奏变化,突出女性高贵的气质和优美的身姿。在女性头饰方面,前中期流行戴“细薄棉头巾”,后期出现了西方服装史上有史以来最夸张的发型及帽形。
洛可可艺术从1715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共75年左右。18世纪是洛可可艺术的鼎盛时期,服饰的倡导者是以蓬巴杜夫人和杜巴丽夫人为代表的宫廷贵妇,这一时期,女子高度重视自己的言谈举止,并且崇尚体态之美,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妇女服装在款式造型上也是采用旋涡形和波浪形线条。色彩的选择是紫丁香、玫瑰、银灰和天蓝色,在形式上体现柔美而华丽的情调。当时,女子的化妆和高耸的假发与洛可可艺术夸张的风格相附和。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14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推动着时代向前迈进,随之在15世纪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思想,一场空前的思想复兴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起来。这场运动是欧洲文学和艺术发展的一次飞跃,也成就了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并推动了欧洲历史文化的大繁荣时代的到来,历史学家把这个时期称之为为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经历了近千年的黑暗与衰落之后的再生时代。
一、文艺复兴时期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中世纪时期欧洲人们思想愚昧,社会文化落后,社会等级非常森严,基督教会就趁虚而入,基督教铺天盖地的深入到了人民中来,宗教开始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画家的表现题材。当然,这个时期的画家选择绘画自然题材作品不单是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更多的是通过自然题材的形象来象征传达自己内心的宗教信仰。以形象的自然刻画来表达内心精神的真实,这种绘画特点在这个时期普遍存在。
“文艺复兴”运动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萌芽的出现,文艺复兴给人们一次思想大解放,推动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跃和文化艺术的繁荣。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关系发生变化,资产阶级需要建立新型社会模式,宗教控制模式已经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需要崇尚自然和科学,更加注重体现人自身的价值。随之,美术也要冲破封建宗教意识,开始注重“人性”和对人自身的表达,开始真实地表达真实的自然世界。终于冲破“神性”和宗教的束缚,表达“人性”的美好。达?芬奇的著名美术作品《蒙娜丽莎》就是那个时代典型女性的作品,画面是以风景为背景,女性形象蒙娜丽莎呈现出无尽的优雅气质,脸庞上稍有微笑,却又有着若有有无的悲伤。达?芬奇刻画了一个内心情绪复杂、面庞带有微笑却又夹杂忧伤的形象。这已经不再是宗教题材的人物形象了,不再是神的传播者了,而是崇尚人自身美感和内心情感表达,所以,这段时期的美术作品都富有鲜活的生命力,饱含着艺术家的灵感,同时也是美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为近代美术的产生和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思想和形式上的解放
在中世纪时期,人被压榨的无所作为、消极和自卑,人的价值根本就是微不足道。而文艺复兴时期提倡的人文主义思想, 大力提倡人性要得到解放,人需要自由,需要关注人自身的价值和创造力,打破“神性”的束缚,实现“人性”的解放和追求;关注人的现世生活,重视对人的个性的关怀,强调维护人性尊严,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反对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主义和禁欲主义,强调追求物质幸福及上的满足。因此,这一时期的人们转而关注自身及个性,对生活的追求也变得世俗化。人文主义思想也给艺术家带来了重大的影响,指引他们在思想上进行了一次深刻的变革。他们不再受到宗教的管制和束缚,不再有打压,变得大胆起来,敢于在绘画作品中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表达“人性”,表达自己对人的自由的追求,对人自身的关注。如威尼斯画派著名画家提香的名作《乌尔宾诺的维纳斯》,它是一幅女性的画,其中的女性形象不再是像之前中世纪时期的作品一样,不再是神圣得高高在上的样子,而是像普通世俗生活中的。提香不仅将画中人物表现成清醒的模样, 而且眼神中充满了企盼的神情。提香的这幅作品是对禁欲主义权威的挑战,体现了人类肉体的生命力,同时还表达了肉体的诱惑,而这些都体现出了作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三、文艺复兴时期美术在画材和技法上的突破
技术创新,是文艺复兴时期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在美术上最为显著的技术创新之一就是15世纪尼德兰画家扬?凡?艾克对于油画技法的革新。中世纪时期的画家在绘制油画作品时,一般采用蛋彩颜料。由于这种颜料会在几分钟内干掉,画家在作画时就会受到很大的局限。他们必须在画板上一小块一小块地迅速作画,而这不利于画面长时间的精细刻画。直到15世纪初用油作为媒介剂调色的技术才引起艺术家们的普遍重视。当时的调色油多以蓖麻仁油做媒介, 但这种油干燥时间过长,延长了绘画的制作周期。
一、从美学的角度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理论的再认识
从古代美学发展到近代美学,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自然演进过程。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原则是与哲学的发展同步演进的,而从某一方面来说,美学属于哲学的一个分支并与哲学密切相关。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理论强调对自然的模仿,正如这一时期的理论原则是渊源于对古代艺术的借鉴一样,他们也效仿古代希腊人的哲学原理。因此也可以说,文艺复兴的审美原则直接依附于古希腊、罗马哲学,并成为这一时期美术理论研究的主流。
文艺复兴的理论家们如阿尔伯蒂、达・芬奇将其理论原则建构在普罗提诺和新柏拉图主义对理念的推崇上,并把这种理念贯穿于其美术原则之中。从真正的理论上来看,美被认为是理性通过审美形象的方式在感官中的直接表现,它是与道德相并列的。因此,文艺复兴的美术家们将其理论创作在美学哲学上与古论联系了起来。尽管有其美学的积极意义,但不管是在理论研究的创新上,还是在更全面的理论分析上,文艺复兴――正像它的时代特征所展现的一样――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伴随着真正哲学的发展,审美理论凭借学术性哲学维持了美与生活的联系。它一方面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哲学、美学研究的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拓展了古希腊、罗马的美术研究领域,另一方面,新的时期有其新的理论思想风貌,文艺复兴的理论家也正是在其对古代哲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启了新时期美术理论研究。伴随着真正的审美思辨的发展,美术理论自始至终都与时代审美趣味的发展同步演进,而理论是真正审美思辨的唯一任务,并借助自由思辨的复苏和对理论原则的深化,从而使探索近代美学审美理论的发展成为可能。
二、从历史学的角度上对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理论的再认识
美术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和美术理论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从而构成了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研究的立体框架。在这一结构中,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按照特定的规律和次序,逐渐将其组合、建构。对于文艺复兴来说,这是旧时代的结束,一个新时代的开端,因此在学术研究上也显示了它作为这一过渡性历史阶段的原则性特征。而作为特定时期的文艺复兴,对美术理论的研究不仅具有美学和艺术的意义,而且具有一种历史的意义。在对古代思想的着力研究上,美术理论家举起了反对中世纪艺术粗俗外表的旗帜,并沉浸在古代艺术家的色彩鲜明之中不能自拔。但从其本质上说来,文艺复兴美术理论家们的这些理论成果则富有审美的气质与潜力,因为,正如时代特征所赋予的那样,他们开启了美术研究真正的开端。
因此,文艺复兴美术理论体现了这一特殊领域中“纯视觉艺术批评”的发展和大致风貌。虽然,文艺复兴的理论家们没有也不可能对这一说法有所意识,但是,在对文艺复兴美术理论的认识上,它确实已经存在于批评家对艺术进行解说的分析之中了。然而,对美术理论家的这些具体规定,一方面说明了他们作为特定时代对美术理论作出的积极意义,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纵观整个西方美术理论的发展历史,不管是从美学方面对文艺复兴美术理论的演进概况进行研究,还是历史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对美术家或美术理论的研究还涉及心理学、文献学、社会学、图象学等等新型人文学科,它都从不同层面上拓展了当时美术理论的新领域,也不管它是从内容还是形式、创造还是自由、艺术还是自然、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为此后的美术批评奠定了理论与实践的基础。因此,它的历史功绩是不可抹杀的。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其美术原则是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别产物,虽然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不能不说,它构筑了整个美术理论原则完美近善的根基,从而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1] 陈传才.《艺术本质特征新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 黄才郎.《西洋美术词典》.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3] 叔本华.《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文艺复兴时期的视觉艺术主要是以14世纪至17世纪的意大利及北欧部分国家盛行的艺术形式如绘画、建筑、雕塑以及工艺美术品等为主,作为物质文化的基本组成,视觉艺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物质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被看做功能性的物品,通过精心选择的意象服务于明确的宗教或世俗目的,通过特定形式传递着信仰和价值观。比如,遍布市井街区的教堂及壁画形成的反复且持久的日常经验就起着维系着群体意识与的作用,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最重要的文化氛围无不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基督教艺术形式的变化中可以逐步显现出人性精神的高扬。从形式上看,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和罗马艺术的隔代复兴,这一时期基督教精神与人文主义精神的张力构成了艺术创作的内在驱动力。
不同于中世纪宗教观念一统天下的局面,文艺复兴时期除继承了古典时期的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之外,对世俗化倾向、个人主义和科学自然主义等人文主义的新观念的表达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时期艺术创作的主题、题材的选择、宗教人物及世俗生活、宗教意蕴的表达,以及空间、色彩、线条等形式要素描绘的图像都充满了象征意义,透过符号语言可以揭示文艺复兴这一特殊的历史阶段处在中世纪和西方近现代社会的过渡期表现出的独特文化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90%以上是以宗教为题材或者为宗教服务,但是世俗化的倾向仍然可以从宗教绘画中描绘的家族事务和贵族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建筑及工艺品中的宗教意象也往往是为世俗生活的目的,而非宗教的目的服务。艺术创作除了在精神内涵上表现人的觉醒之外,在形式方面,比如透视法的使用也是通过平视的视觉方位彰显了人的地位,在这一时期流行的肖像画和家族形象画同样也是个人主义高扬的表现。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是文艺复兴时期理性主义彰显的文化价值。对希腊理性主义传统的继承使这一时期艺术与科学的结合更加紧密,对几何学、解剖学、数学、透视等原理的运用,不但使艺术家成为博学广识的通才,对艺术鉴赏者的知识要求也极高,理性主义深刻影响了这一时期的创作和欣赏过程,同时艺术家地位的凸显甚至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和学术观念。
表现民间宗教含义的“万字符”“、八宝吉祥物”“、暗八仙”等所构成的图案在民间绣花袄、褂和裤上时最常见的,也有利用宗教的精神力量如求神拜佛的形式来运用在服饰中作为精神寄托的依据。在民间服饰图案表现“生殖崇拜”特征的主要有“蝶恋花”、“蝶探莲”系列纹样,另一方面,“生殖崇拜”是“祈子情结”衍生的社会行为,服饰图案题材中的“瓜瓞绵绵”、“石榴多子”、“葫芦生子”等题材用于表现此特征。
清代服饰图案是我国服饰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它以极强的生命力浇灌和渗透在现代纺织品设计的领域中。只有在深入领悟了清代图案的艺术精华之后,再在现代西方设计思潮的基础上,才能打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同时又是国际的现代纺织品设计。
而理解清代图案的造型规律也是将清代图案更好的应用在现代纺织品设计中的一个必要途径。以我国清代比较常见的织绣图案中的双蝴蝶图案造型为例,其造型方式以对称为主,对称可以说是世间万事万物的一种表现形式或现象,对称代表和谐、舒适、端庄,因而给人以美感,清代传统图案造型对称也呈现多样方式:左右对称、中心对称、轴对称、曲线对称等,常常存在一个中心线(或中心点),在其左右、上下移动可以产生连续的图案,均衡对称给人沉着安全、统一的视觉心理效果及整体的美感。配置同样的图形、同样色彩、同等体积关系,或不同样的图形及色彩,使用体积感相同或近似的图案,从而组成形式称之为对称与均衡的构图,这种构图也打破了简单的对称关系,使图案造型赋予了变化。
这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院党委主要是从“三个工程”的高度来认识理解。一是从党的生命线工程的高度来认识。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明确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既是党坚持从严治党、以自我革新的魄力加强自身建设的战略之举,也是党顺应群众期盼,以问题倒逼的勇气纠治作风顽疾的现实所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医院党委是站在关系党的事业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充分认清其重大意义,自觉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按照学院党委的统一部署,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落实。二是从公立医院改革工程的高度来深化认识。公立医院改革及全面深化医改,需要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实践,破解发展难题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献计献策,丢掉群众路线,离开广大医务工作者及人民群众,不仅谈不上医改,连日常的诊疗工作也无法开展。医院党委正确认识了密切联系群众与医院发展及公立医院改革的内在联系,切实通过教育实践活动,树牢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融洽医患关系,激发医务人员积极性,为进一步投身全面医改凝聚了强大动力。三是从个成长工程的高度深化认识。解决作风问题,从组织层面讲,关乎我们自身的成长进步。反思一些医务人员犯错误,不外乎思想上走了叉路,工作上走了岔路,生活上走了邪路,根子都在作风上出了问题,这次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各级领导干部及医务人员提供一次武装头脑、铸魂励志,照镜治病、正冠修身,治愈疗俗、修心养性的机会,帮助大家及时认识偏差,树正价值追求,防止思想上失向、用权上失控、行为上行范、成长上失足。通教育实践活动,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
2在抓好关键环节上使真劲
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院党委结合自身特点,主要抓好三个活动环节。一是学习教育、听取意见环节,把握要义、抓好深化。以集中、分散方式开展各类学习。通过学习的重要论述,将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悟透彻;通过学习我党的优良传统,将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搞清楚;通过学习上级党委的指示精神,把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弄明白,让领导干部掌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思想武器。结合自身、围绕作风建设多次专题研讨,多方广泛征求意风,取得实际。二是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动真碰硬、全面彻底。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上,全程贯彻精神,突出一个“严”字,做到严格严肃;突出一个“实”字,做到扎实务实;突出一个“真”字,做到认真较真,做到了触及思想、触动灵魂,达到了加深理解、增进团结、促进工作的目的。三是整改落实、建章立制环节,明确责任,严肃认真。整改落实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成效,不仅是对党委班子贯彻执行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党员干部原则性的一次考验。我院党委认真贯彻“三个见到成效”的重要指示,发扬“钉钉子”精神,从严整改,从具体抓起,综合制定了整改落实方案,明确了整改责任人、责任部门和整改时限,达到了以制度约束、以制度执行、以制度监督的良好机制,推动了作风建设不断加强。
3在聚焦群众满意上出成效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服务模式
“一站式”服务(“one-stop”service)最早起源于英国,是一种商业服务概念。商家为了消费者不再东奔西跑,方便而快捷地消费,把分散服务变为集中服务。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服务效益很好的服务模式。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模式是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优化整合和相关部门的合理组织,为读者提供综合统一的服务平台,使读者的各种需求能够“一站式”得到满足,读者在图书馆内能够享受到方便、快捷、个性化、多元化的优质服务[1]。
1高校图书馆运用“一站式”服务模式的必要性
1.1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需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图书馆迎来了机遇也面临着挑战,读者可以从很多渠道获取信息,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通过各种有效措施(如我校举办2006年、2007年读书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读书节介绍图书馆各种信息资源,宣传图书馆各种服务,把读者吸引到图书馆来,促使图书馆资源价值最大化,服务效益最大化。另外社会上各行各业在推行的“一站式”便民服务,取得了很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图书馆作为信息服务部门,更应转变服务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思想,为读者提供一条龙服务,让读者进一扇门可以满足自己的一切需求,这也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图书馆界所流行的“全面质量管理”服务理念的具体实施。
1.2读者的需求
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对知识的渴求,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不仅是书刊的借阅,更需要的是知识的导航和深层次利用,读者对信息需求量急剧增加并呈多元化、多层次化、个性化的趋势,对图书馆的服务质量要求更高。同时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读者需要全面、综合、高效、专业的信息资源,快捷人性化服务和技术支持,使得图书馆省时省力的“一站式”服务模式更符合读者的需求。
1.3图书馆管理亟待完善
图书馆长期以来基于条状、封闭的管理,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一些需求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图书馆制定的一些管理条例使读者和馆员之间无形中形成了隔断,缺乏亲和力,不少方面忽视了读者平等获取知识、信息的权益,如各院系的图书资源不能自由流通、信息服务部门服务不到位、分工过于明确、业务简单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和图书馆形象。另外由于分散封闭的管理模式,人力资源浪费和经费浪费现象也较严重[2]。
1.4信息服务和资源设施分散
在传统封闭式的图书馆服务模式下,无论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空间格局,还是它的服务程序和服务体系都零散分离、图书馆的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健全,这种服务模式与读者的沟通渠道不畅通,读者的不同需求需要到不同的地方和部门才能得到解决,浪费了读者大量宝贵时间,给读者利用图书馆带来了极大不便,降低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图书馆的服务效率。
2“一站式”服务模式的优越性
2.1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提高了服务整体效益
整个管理模式坚持以人为本,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符合现代图书馆的发展趋势,开放的服务模式为读者和图书馆员提供了广泛交流和服务的平台,图书馆员对读者实现了零距离的传授与服务,培养了读者检索、利用、评价信息资源和信息工具的能力,使读者到馆率、文献利用率大大提高,赢得了读者很好的口碑,塑造了图书馆良好形象,扩大了图书馆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图书馆的社会地位。
2.2资源的整合,满足读者快速的多元化需求
新型的服务模式改变了图书馆传统封闭、分割、简单的管理模式,大大方便、简化了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节约了读者大量时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周到、快捷、高效的服务环境。由咨询馆员、专业馆员提供的专业服务和知识导航,读者随时获得最新科学动态和专业知识,运用于学习、教学和科研中。
2.3加强了图书馆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书馆实行的机构重组和工作流程重组,改变为以职能分工向作业流程转变的运作体系,使组织结构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减少冗员,增强工作效率和效能,并有利于员工的整体配合,大大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同时由于读者信息的反馈,便于馆员了解文献的出版发行,馆藏利用以及各种存在的问题,使图书馆始终跟近科技前沿,搞好信息资源建设,使图书馆各项工作更加合理完善。
3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模式的构建
高校图书馆“一站式”服务是通过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读者在一个大的开架的借阅区内能满足其多元化的、快捷的、有效的信息需求。另外,“一站式”服务系统集中不同职能部门提供综合的服务平台,使服务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现行的高校图书馆管理模式、服务模式与“一站式”服务有不小的差距,需要从思想观念、资源整合、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大力改进。
3.1以读者需求为目标,整合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
首先,高校图书馆为了实行“一站式”服务,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分割的旧有模式,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进行整合和重组,实行大开间的、开架、流阅一体化的整合措施,满足读者可阅、可借的需求。笔者参观过一个高校图书馆,它设有本科生的文科阅览室和理科阅览室、研究生的文科阅览室和理科阅览室等,这有它的历史原因,但太多专题阅览室会造成文献资源的组织体系分割,不利于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的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我校图书馆在改造扩建时打破了封闭的、多口管理模式,根据读者的需求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文献资源整合措施,实现了流阅一体化管理,根据文献的载体形式实行大开间管理,普通图书在一个大开间里,期刊和报纸在另一个开间里,现刊和近期过刊也可以放在一个开间里,以满足读者的资料查阅和系统研究。视听性等多媒体资料集中放置,以便读者查阅和视听等。图书馆要对电子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挖掘,使读者能够进行一站式跨库检索,通过链接进行知识导航。
其次,由于开间大,整合的资源量大,为了节约读者时间,图书馆员要提供必要的个性化的导读服务。图书馆应具有醒目、明晰的导示系统,引导读者尽快地找到自己所需的读物。在每一个大开间里服务设施要配套健全,放置一些网络检索终端供读者随时检索,留有一些网络接口供持手提电脑的读者上网检索,配备打印机和扫描仪等硬件设施供读者使用。国外一些图书馆如笔者参观过的英国的Duram大学图书馆备有自助服务设施如打印机、扫描仪、传真机等供读者使用,配有内部电话及各有关部门人员联系方式以便读者跟服务咨询台或相关部门联系,让读者真正地体现“一站式”服务的便捷。
3.2整合有关信息服务部门,实行“一站式”信息服务
第一,高校图书馆“一站式”信息服务是在整合有关信息服务部门条件下,进行合理工作管理和提供综合服务,它构成了一种新的信息服务环境和空间。由于传统服务观念影响,不少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部门零散分离、分工过于明确简单,如借还书处在某楼层,咨询室在一处,馆际互借在二楼,证件办理在三楼,复印室又在一处等情况,读者为了解决问题到处跑,非常费时费力,这很不便于读者对图书馆的使用,与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甘纳赞的节省读者时间这一原则相违背。“一站式”信息服务中心应设置在图书馆大楼的大厅或者图书馆的中心位置,在建筑空间上力求大开间、大平面,便于读者的出入和各种信息需求。“一站式”信息服务中心整合了较多的服务点,设计出不同的区域并给予明确指示,设立多级的不同服务台:书籍和多媒体借还、专业咨询、馆际互借、证件管理、复印扫描以及大量的事物性咨询(介绍馆藏、设施、推广服务项目、最新动态)等,实行多种服务功能一体化,在同一空间内尽量解决读者各种疑问和服务,满足读者一站式服务需求。各服务台的服务方式因为各种服务内容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要求。为了保证所有工作台的正常运行,技术部门的支持很关键,技术服务部应安排在附近,以保证快速地处理各种技术故障,保证各服务台正常运行[3]。
第二,“一站式”信息服务的管理模式是将有关服务有机融为一体,而不是各个服务项目的简单相加,必须将一个个服务单元根据需要,通过精心安排,进行有序组织和内部整改,使整个机构各个功能和过程从规划、组织、执行、服务到考核能够整体配合,形成人人参与高效服务的团队文化,为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方面、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时间、服务环境、服务手段、服务设施等方面以读者需求为导向,给读者最大的吸引力。
4“一站式”服务模式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不仅是应用现代技术设备于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图书管理人员服务理念要更新,人员素质要提高。
4.1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随着信息多元化、电子化、网络化以及资源共享的实现,图书馆员的服务变得更加灵活、复杂。“一站式”信息服务这种动态集成服务模式对工作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图书馆员不仅需要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技能,熟悉馆藏结构和资源利用手段,还要具有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组织能力,发挥其灵活性和创造性,快速地检索、提供各种信息咨询服务[4]。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以及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读者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较多,图书馆员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知识,以满足读者的各种技术需求。
4.2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图书馆工作人员每天和不同层次、不同性格的读者交流,需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为读者服务,传递信息,还要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以查找外文资料,提供外文信息检索服务,甚至要具备比较好的外语口语能力以便和外籍读者交流,为他们提供信息服务。
4.3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热爱信息服务工作
工作人员在具体工作中会遇到各种情况,要主动热情接待每位读者,细致耐心解答读者各种咨询,虚心接受读者的建议和批评,不断总结工作经验来更好地提高服务水平。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团队配合精神以及良好的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具有甘为人梯,无私奉献的精神。
5结语
总之,高校图书馆实施以读者为本的人性化服务,提高了图书馆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使读者真正地享受图书馆最便捷、最优质的服务。这种开放的“一站式”服务模式体现了图书馆无处不在的人文关怀,是图书馆走向现代化科学管理的必然结果,也是时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惠君.导入“一站式”服务,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J].图书馆论坛,2004(4):8—10.
[2]易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模式的创新[J].现代情报,2006(6):58—62.
1.1对象
实施精益管理后,我院从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共完成了90例腹腔镜手术,其中腹腔镜下阑尾切除术30例,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10例,腹腔镜下胃穿孔修补术10例,腹腔镜下完全腹膜外疝气修补术10例,腹腔镜下卵巢囊肿切除术20例,腹腔镜下输卵管切除术10例;以实施精益管理前90例腹腔镜手术作为对照组,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建立操作流程
具体的手术操作流程为:手术前将设备安置好,检查性能是否完好以及二氧化碳容量;粘贴负极板、安放脚踏;设置二氧化碳压力和流量以及电凝、电切功率;铺巾后连接导线,开机并对光源亮度和白平衡进行调节;确认腹腔镜进腹后打开二氧化碳开关;手术中对设备和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手术完成后关机,将二氧化碳余气排干净,透光孔回零位,导线分离后交给机械护士,负极板分离后再进行检查,脚踏进行回收;切断电源并整理好电源线,清洁设备后盖好防尘罩,并归位制动,最后在《使用维修登记本》上进行记录。
1.2.25S环境管理
(1)整理(Sort):根据院内手术量对设备进行申购申请,并进行分配;按照高清、三晶片、单晶片进行分类和编号,每台设备配备1名负责人、1台多层车和《使用维修登记本》。(2)整顿(Simplify):①建立腹腔镜设备管理小组,配备1名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负责对组员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方法和流程以及日常保养维护组织学习、培训和考核。②腹腔镜设备规范放置:各设备在多层车上的顺序进行规范的放置并标志仪器的名称、编号等。③规范操作流程:从术前设备的常规检查到术中设备的顺利运行再到术后设备的整理规定并保证状态的完好等流程都要进行严格地规范。(3)清洁(Sweep):①环境:设备安放地的环境要保持整洁干净,各种导线和杂乱物品等都要处于合适的位置。②设备:术前巡回护士要对仪器的浮灰擦拭干净,术后清理完污渍后将仪器整理好并覆盖防尘罩,设备负责人员要对仪器进行整理、清洁和检查。(4)标准化(Standardize):工作中已经形成的设备使用、整理、放置、保养等方法护士要严格履行,护士长对于执行情况要不断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使管理制度规范化、标准化。(5)自律(Selfdiscipline):护士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习惯,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并积极进行自查,出现问题要主动改正。
1.2.3四级质量控制
四级质量控制的人员分别为腹腔镜专科组长、组员、护士长、分管腹腔镜的副护士长,设备的维护负责人员为手术室护士长、医修组工程师和厂家工程师。
1.3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软件对记录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实施精益管理前后设备缺陷、操作失误以及手术医生的满意度比较使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精益管理前后设备缺陷和操作缺陷率比较
实施精益管理后,我院腹腔镜手术室设备缺陷率和操作方法缺陷率显著下降(P<0.05)。
2.2精益管理前后医生满意度比较
实施精益管理后手术医生满意度显著提升(P<0.05)。
3讨论
关键词:文艺复兴;美术作品;现实主义;人文性;温情
中图分类号:J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9-0063-01
文艺复兴精神体现在美术作品中的就是温情主义思想,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作: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权威。文艺复兴时期的温情主义思想在当时的美术作品中主要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出结论。
一、中世纪时期美术作品思想与文艺复兴时期美术作品思想的比较
中世纪美术和文艺复兴美术都是西方文化特殊表现形式。体现在当时美术作品中的温情主义主要是从建筑,绘画和雕塑作品中的温情主义来分析与总结:
1、建筑方面,中世纪建筑风格主要有拜占庭、罗马式、哥特式和巴洛克式等艺术风格。而占主导地位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哥特式建筑风格。文艺复兴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2、绘画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宗教绘画的比较。在中世纪时期,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绘画的基本特征是呆板、僵直、生硬、缺乏真实性,没有立体感,非常程式化。而文艺复兴的绘画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都讲究透视原理、真实比例、合理构图,人像充满了世俗的生活气息。3、雕塑方面,在中世纪雕塑作品方面不是很突出,这时的雕塑作品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这种宗教的神秘性和庄严性无意的压抑了人性的发展。
二、温情主义思想在文艺复兴时期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节下俩我们通过对这个时期作品的构图、人物形象的动作和神态分析作品的情感、思想和象征意义来剖析这些作品所带给观者的温情思想。
(一)从中世纪艺术脱胎而出,注重线条与优美造型的走向
相对于中世纪艺术的点线面所构成的庄严而神秘的氛围,文艺复兴则是转向准确、柔和的线条和鲜明的色彩,从中世纪艺术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正如波提切利的《春》是一幅抒情的寓意画,画面的情节是在一个优美雅静的树林中展开的,美丽端庄的维纳斯位居中央,她以闲散优雅的表情等待着春之降临。这无疑于又唱响了温情思想的前奏。
(二)引雕塑感入画,强调形体的浑重感
在文艺复兴开始后,很多画家开始把绘画艺术从单薄而毫无生气、呆板直白的表现手法中走出来,开始向现实主义和生活情趣靠拢,着重空间的透视表现和人物的坚实造型,佛罗伦萨伟大艺术家乔托就是其风格的典型代表。他的绘画特征空间意识和雕塑特征;他画中的圣母不是头上带有光环正面坐在那里单一僵硬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有实感的人间妇女。
(三)追求氛围,即借助发挥光、影、色的变化而创造所再现对象的错觉
在中世纪,绘画作品上都是追求单一的光源和不注重形体随着光影色的变换而呈现出纷呈的效果。也没有空间透视的说法而是呈现出一种直线透视的效果。《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一身最富盛名的作品,其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引人入胜。它体现了人的外在与内在美的统一。这些都无可厚非的体现出画家关于人的崇高概念、对现实世界的强烈兴趣、对自然美的向往,既追求严格的现实体系,又不放弃强烈的主观情感。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审美理想中孕育着温情主义思想
(一)从题材分析
新瓶可以装旧酒,旧瓶也可以装新酒。创作宗教题材绘画,却注入崭新的温情主义精神。这时期所画的圣母形象都生世俗生活中的形象,娇憨、妩媚、宗教气息完全消失。《亚当与夏娃》,但在马萨乔的画笔下又多了很多生活的灵气。
(二)从主题和宗旨分析
文艺复兴时期的主题主要通过神话传说和宗教故事情节来解释人的完美形象与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肯定了人的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丰富多彩。《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是提香的杰作之一,该画的目的不是吧神话传说作为中心,而是在于通过神话情节来揭示人的完美形象与纯洁高尚的精神品质。体现了对人生幸福与欢乐的狂热歌颂,都摆脱了禁欲主义或封建礼教的束缚,挣脱了禁锢思想的缰绳,歌唱自由和人的意志与个性的完全解放。
[关键词]威尼斯乐派;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宗教音乐;世俗音乐;歌剧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深刻的和一场文化思想变革,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人文主义是这场变革的指导思想,文艺复兴的先进思想家们提倡人性,反对神性,提倡个性自由,反对禁欲主义。他们颂扬现实的欢乐和幸福,赞美爱情是人最高尚的感情,认为人有追求荣誉和财富的权利。
人文主义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在新时代的精神带动下,哲学、自然科学、文学和艺术等领域得到了鲜明的体现,对音乐领域也有非常大的影响。音乐是人们用来表达情感的古老且无处不在的一种方式,这个时期的音乐更多地与人和人的生活结合起来。西方文艺复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期,不单是一个以人文主义思潮为基础的思想飞跃的时期,更是各种事物发展转换的一个平台。作为文化中重要的部分之一,音乐同样沿着这样整体的轨迹前行着。在此时期,音乐艺术逐渐世俗化、大众化,并相互融合。
16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威尼斯乐派开创了“复合唱”风格的经文歌,并将这种风格延伸到了器乐领域,促进了协奏曲风格的发展,将世俗音乐的发展推向了,并引领了歌剧的发展。威尼斯乐派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把文艺复兴时期音乐艺术推向了高峰,使威尼斯成为文艺复兴后期音乐文化的中心。
一、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
(一)“复合唱”经文歌的继承与发扬
“复合唱”的风格是圣马可大教堂特有的宗教音乐形式,它是分开的合唱队交替演唱的。据资料记载,在中世纪时就已经存在,特别是在教会仪式中将唱诗班分成两组进行交替式演唱的传统在公元1世纪就已出现。维拉尔特担任圣·马可教堂乐长后,继承了法国弗兰德斯的复调传统,而且将其与主调和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更加有效地挖掘了复合唱风格所能带来的影响上的效果,开创了唱诗班分开演唱的复合唱风格。分开的两组合唱队分立教堂两侧长廊,时而交替,时而相合,形成威尼斯乐派特有的“复合唱”或称“双重合唱”的风格。
维拉尔特为圣马可教堂写过的一首双合唱团的诗篇合唱,让两个唱诗班在教堂的两边廊厅相对而唱,这是音乐史上交替合唱的一座里程碑,维拉尔特的弥撒被称作当时模仿弥撒中最优秀的作品。之后,乔瓦尼·加布里埃里的复合唱经文歌使这种风格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的大型复合唱经文歌大多为特定的节日庆典而创作,复合唱的规模,音响的对比和音色组合的丰富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宏大与辉煌的程度。歌词内容不再受严格的基督教义的限制,更加灵活多变,大部分歌词内容简单,所表达的情感直接,赞颂式的歌词更提现了威尼斯人民乐于用更加外在、直接的方式来表达对上帝的祈祷,迎合了威尼斯庆典的隆重氛围。
(二)器乐音乐的丰富和创新
威尼斯乐派出现了许多出色的管风琴家他们致力于器乐音乐创作,创造性地利用管风琴、琉特琴等乐器演奏技术,发明了利切卡尔、托卡塔等体裁,并且出版了数量可观的琉特琴曲集。
乔瓦尼·加布里埃里将复合唱多团组的风格引入到了器乐合奏当中,并将已经孕育成熟的器乐法应用于合奏坎佐纳和奏鸣曲的创作中,为巴洛克早期的器乐发展指出了方向。早期著名的《弱声强声奏鸣曲》这首器乐合奏曲其实是一个供乐器演奏的复合唱经文歌,在历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因为它是历史上出版的器乐合奏曲中第一个标明每一声部所用的乐器的作品。另外,在《弱声强声奏鸣曲中》乔万尼·加布里埃利还首次引入了强、弱力度记号,这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他创作的《神圣交响曲》第一卷中巴洛克协唱(奏)风格的主要原则已经初步确立,即人声与乐器结合在一起,乐器部分不再仅仅是简单地重叠人声,而是有时也承担独立的角色,声乐与器乐两者之间处于既相互对比,又彼此协调的关系当中。
这一时期的威尼斯乐派继承了“复合唱”经文歌的表现方式,开创了特有的 “双重合唱”风格,并将复合唱曲技巧移植到了器乐重奏上,从而为近现代配器法奠定了基础。他们谱写宏伟壮丽的教堂音乐, 真挚的情感,迷人的音色, 使每个听众都深感亲切,音乐的表现更加注重人的自我情感表达和体验,不再脱离人民的生活,是人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人民感情的真实反映,它的影响力遍及到了整个意大利。
二、威尼斯乐派的世俗音乐
意大利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重要的世俗音乐体裁,是以较高水准的诗歌为词谱写的复调歌曲。随着牧歌的发展,意大利涌现出大批的牧歌音乐作曲家,作曲家们对牧歌的创作手法、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意大利牧歌以威尼斯为发展中心,音乐多以五声部居多,罗勒是这个时期比较有影响的牧歌作曲家,他注重歌词的表达,既采用主调的风格,又大量运用复调的手法,还大胆探索和声。蒙特威尔第对牧歌进行各种实验性手法的探索,半音化的音阶、宣叙性的音调、色彩的对比等被大量运用,他的牧歌大胆地突破传统,创作的牧歌被称为“现代牧歌”。威尼斯乐派的音乐家们既是宗教音乐作曲家,又热衷于意大利牧歌的创作,罗勒和蒙特威尔第曾任圣马可大教堂的乐正,同时把意大利牧歌发展到了顶峰。
罗勒继维拉尔特后任圣马可大教堂乐正,被看作是第二实践的先驱,它确立了模仿复调为写作5部牧歌的规范,和声的变化有清新的色彩性,半音变化,重视复调性织体或复调与主调相结合的织体手法,例如:《从那美丽的东方》表现了青年所爱的姑娘复杂的情感——焦虑,忧伤,胆怯,激情,具有戏剧性,融合了复调与主调的音乐,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情景和情感的愉悦诉说,第30~35小节的音乐就是一个所谓“词语描绘”的范例,极富艺术趣味。这六小节的歌词大意是:“你走吧,你让我一人在此!别了!”这一诗行的语词只用了6小节的音乐,罗勒的写作却十分精致,30~32小节,当姑娘呼唤“你走吧”,作曲家用了“破碎的”模仿来强化这一情感的焦虑。1548年罗勒为短歌《美丽的圣母颂玛利亚配曲》,写成了八首牧歌,开创了类似套曲的创作风格。
蒙特威尔第是意大利重要的作曲家、指挥家,1613年他任圣马可大教堂乐长一职,在供职期间,创作出版了两部大型世俗音乐集,其包括《仙女的悲歌》、《坦克雷迪与克洛迪亚》等作品。《仙女的悲歌》是他晚期优秀的作品,这是一首女高音歌曲,蒙特威尔第创作了一个充满悲彩的旋律,他为了表现这种“痛苦的折磨”,运用一种紧张的音乐技巧来表现,即下行级进的固定音高。旋律的下行往往伴随痛苦的积聚,这个音型就像是少女的叹息与哀怨,就是这个音形无休止地重复,象征着少女不断重复着孤独与痛苦的叹息。
蒙特威尔第的牧歌创作跨越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两个时代,全面地反映了欧洲音乐风格从文艺复兴向巴洛克过渡时期的变化趋势。他的牧歌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它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反对封建主义的禁欲主义,鼓励人们积极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思维。
三、威尼斯乐派的歌剧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它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文艺复兴时代的音乐艺术在各个领域发展的结果。歌剧艺术不仅具有本身的艺术魅力,更重要的是它思想的先进性和世俗性。文艺复兴运动赐予了歌剧产生所需要的一些非常重要的条件,它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动向,歌剧所包含的每一个成分都受到这个时代的深刻影响,不管是从思想到表现,还是从精神到肉体,全都渗透了那个时代的特色。1637年,威尼斯建立了第一座歌剧院——神卡西亚诺剧院,后来又相继建立了许多大大小小的歌剧院,吸引着众多的音乐大师来到这里。此时的威尼斯成为了欧洲歌剧的中心,而歌剧在威尼斯公众的心里深受喜爱,欣赏歌剧已经成为民众的主要休闲娱乐方式,上有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
蒙特威尔第作为威尼斯乐派的代表人物,他也创作了大量歌剧,其中《奥菲欧》是第一部真正的歌剧,他认为歌剧的音乐要表达人类深刻的情感,并且要符合歌词意义。他运用了相当近代化的管弦乐队为戏剧配乐,用不谐和音烘托气氛表现矛盾,在歌剧中,独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管弦队和舞蹈综合在一起表达剧情。《波佩雅的加冕》是蒙特威尔第为历史歌剧树立的一个最早的样板。在剧中, 第一次表现了真实的人类,他们感情和举动都很容易让观众理解,全剧的基调就落在爱的力量最高这一主题上。蒙特威尔第对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音乐与戏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与平衡, 在表达人类感情方面取得的成功标志着现代歌剧的诞生。在歌剧的启蒙时代,蒙特威尔第把歌剧推向了第一个高峰,被誉为“近代歌剧之父”。
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
三策已应思贾让,孤忠终未赦虞翻。
典衣剩买河源米,屈指新篘上元。
不用长愁挂月村,槟榔生子竹生孙。
?海南勒竹,每节生枝如竹竿大,盖竹孙也。
?新巢语燕还窥砚,旧雨来人不到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