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服饰艺术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隋文帝结束战乱,统一中国,政治稳定,厉行节俭,不注重服制等级,服装制度杂乱。隋炀帝即位后,为了宣扬皇帝的威严,结合前朝制度建立了本朝的服制制度。妇女戴幂罗的外出装扮,皆吸收融合了南北朝时期胡服的特色,对唐代女服有很大影响。唐朝政治、经济文化繁荣,服饰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唐朝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得“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变革。此时黄色成为皇帝专用色,是帝王的象征。由于经济文化的对外交流,唐代妇女服制形式开放,汲取了北方民族服饰的特点,尤其胡服盛行。在唐代的壁画中,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妇女形象。《簪花仕女图》中高腰襦裙,半抹胸,外披大袖纱罗衫,衣料透明,肌肤若隐若现,足见当时的开放程度。日本的和服、朝鲜服、韩服均吸取了唐、明时代的精华。日本和服更是继承了大袖衫的服饰特征。唐装多变、服饰大胆,成为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宋代沿袭继承了唐代服制,稍有革新,出现了褙子。辽金元为少数民族掌权,各自继承了民族特性。明代恢复了唐代冠服制度,女子上衣比唐代拉长。由于明代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推广棉业,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的衣着也得到了改善。明朝因帝姓,以红为正色,但平民禁用大红色。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官员的品阶。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清兵入关后,推行“剃发易服”,男子服饰按满族习俗,官服为长袍马褂。清代女着旗装,外罩坎肩,花样翻新,颇为流行。
二、近现代服装的演变
1840年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入侵,我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影响,西式服装流入中国。但男子的服装还是以长袍、马褂为主,一般用于交际,妇女普遍着满式旗袍。后来旗袍经过改良,已成为中国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从清末民初到三十年代,旗袍成为女性的主要服饰之一。衣袖的宽窄、长短;衣领的高低;下摆由长至短,由短至长;衣料由俭入奢,由奢就俭,都受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后,受革新思潮文化的影响,男子服装中出现了中山装。但主要服装还是长袍、马褂。
1.丝绸服饰质料多种多样,染织绣纹柔美洗练
南宋女子丝绸服饰质料有用素纱、苎纱、天净纱、暗花纱、粟地纱、茸纱、萧山纱、香云绉、素罗、花罗、花绮、绢、帛、异向绫、织金缎、闪褐缎、闲道缎以及上百种织锦缎等,其中以苏州宋锦、状锦、织金锦最出名。南宋女子丝绸服饰的纹样体现了典雅秀丽、清新自然之美。花木题材以牡丹和芙蓉居多,糅合月季、蔷薇、芍药、荷花、、海棠、栀子花、茶花、梅花、萱草、松竹真红樱桃、真红水林檎等十几种造型写实纹样;呈艺术表现形式有自然灵动的团花纹、纤巧优美的缠枝纹、鲜活写实的生色花。动物题材有盘龙、麒麟、翔鸾、天马、花凤、孔雀、仙鹤、金雕、云雁、练鹊、狮子、对鹿、金鱼等。另外最能体现南宋理性艺术风格的就属几何纹样,回字纹、米字纹、八达晕、锁子纹、曲水纹、龟背纹、连线纹、盘绦纹、绣球纹、雪花纹、波纹、柿蒂纹、枣花纹、梅花方胜卐字纹等均体现构图严谨、寓意吉祥的南宋理性审美,并影响着元明清服饰图案风格发展。
2.印染彩绘技术、缂丝及刺绣工艺并蓄发展
南宋丝绸印染技术在隋唐的基础上发展出凸纹版印花彩绘和镂空版花缬工艺,十分盛行。凸纹版印花彩绘始于汉代,主要是在女装对襟与衣摆花边进行装饰运用。德安周氏墓出土有三件罗襟绉纱衫,在对襟处有6~8厘米的花边均采用凸版印花彩绘手法装饰。相互验证的还有福州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九件大袖衫和部分背子上用了泥金、贴金、勾金彩绘花带。镂空版花缬工艺是将镂空的缬板贴在平整的丝品上,在镂空部分涂刷调配的胶液色浆,再按花版规格进行接版印刷,有植物染料印花、涂料印花、胶印描金印花和洒金印花四种,呈现的花纹精美有序,生产简便,在南宋官方和民间广泛采纳。据吴自牧《梦梁录》卷一“车驾诣景灵宫孟飨”记载从驾官员的仪服,有“红缬锦团搭”、“红缬团花衫”“、方胜缬衫”“、红缬衫”“、红罗缬衫”等。黄昇墓出土服饰中的印靛圆点花罗裙、软罗掩裙、双虎纹罗料,南宋小品画《杂剧图》中女演员的白地浅蓝圆点膝裤等均采用花缬工艺。缂丝,又称“刻丝”,始于唐朝,经北宋时期的迅速发展,至南宋达到极盛。当时临安、松江、苏州一带的能工巧匠创新出子母经、长短戗、包心戗和参和戗等多种缂法。纬丝色彩自由变化,形象生动地摹刻出唐宋名画家的书画,细致入微地表现山水、楼阁、花卉、禽兽和人物,以及正、草、隶、篆等书法,取得空前绝后的古代缂丝艺术成就。南宋刺绣同样达到精妙细致的高水平,宋高宗时期的临安城内就云集300多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被称之“宫廷绣”。官宦士大夫阶层的官服刺绣、贵妇的服饰刺绣,家用被面、装饰屏风、壁挂等则由“民间绣”完成。明代张应文的《清秘藏》卷上“论宋绣刻丝”记载“: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从考古实物资料如“褐色罗地金彩纸贴绣缠枝花纹花边”、“绛色罗贴绣牡丹纹褡裢”“、绛色罗刺绣花鸟璎珞纹残片”“、绿绢地贴绫绣牡丹、飞蝶纹残片”“、褐色罗刺绣蝶恋芍药纹花边”等汇总当时刺绣针法有:平针、齐针、接针、套针、铺针、扎针、错针、掺针、戗针、旋针、施针、刻鳞针、长短针、盘切针、辫子股、打籽针、贴绣、满绣、盘绣、锁绣、戳纱绣等。女子服饰刺绣多见于领抹、对襟、袖边、褡裢、佩绶、荷包处,绣纹题材以花卉为主,其中穿插昆虫。南宋特有的社会条件促使当时的丝织技术空前发展,女子服饰材料以丝绸为主且品种丰富多样化,印花彩绘技术与刺绣缂丝工艺的革新使女子服饰高雅精致,为款式风格多样化提供条件。
二、杂糅再构之南宋丝绸女装艺术文化的创新
1.程朱理学对后妃命妇服饰的影响
学界普遍认为南宋女子服饰拘谨保守、简朴淡雅风格是深受理学影响。然理学始于北宋中叶,代表人物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的身前政治主张并没受到当时皇权重视,后作为官方哲学在南宋后期宋理宗执政时才被推崇,在明清两代正式成国家统治思想,对世人影响达到顶峰。由此可见,南宋前期、中期的宫廷后妃、命妇正统服饰是北宋的沿袭,在后宫和官宦士大夫阶层对女子审美观念是崇尚清瘦儒雅之风;直到南宋后期女子袒领露胸服装在全国至上而下消失,缠足之风日渐盛行,南宋后妃命妇服饰趋向拘谨淡雅。南宋前期、中期的宫廷后妃、命妇正统服饰趋向高贵华丽。
2.民间时人的服装样式追新求异,竞相效尤
(一)京剧服饰来源于生活服饰
宋元杂剧时,随着创作题材的日益丰富,角色分工更细化,根据剧中人物身份、境遇,穿戴的服饰增多,戏曲服饰的类型特征更趋明显。“尝见元剧本,有于卷首列所用部色名目,并署其冠服,器械,曰:某人冠某冠,服某服,最详。”道士穿“道士装”,文人穿“儒服”,官员穿“衣冠”,宦官穿“黄衣”等等;对各角色的服饰颜色也有了规定性,如“装孤”一般穿红袍,副末、副净多穿黄色或白色衫等。明传奇兴盛,尤其是明后期“昆山腔”盛行,戏衣样式和名称有了不小的变动,在戏曲服饰发展历史上迈出决定性的一步。它吸收使用明代生活常服来扮演角色,至清中叶,图案更加五彩缤纷,服饰颜色由只有五色到出现上五色、下五色,清代舞台上还用全堂色,如喜庆场面用红色,称“红全堂”;丧祭场面用白色,称“白全堂”;宫廷场面用黄色,称“黄全堂”。明清以来的服饰从历史和现实生活服饰中择取了某些式样加工提炼,根据剧中人物的官职、身份地位,日益规范化和程式化。随着徽班进京,京剧形成,京剧服饰受时代影响,在清康、乾年间和慈禧时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通过演员的着装来实现角色的转换,通过衣着打扮来推动演员进入角色,“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从而将歌舞表现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作为一门欣赏艺术,从生活服饰中的实用到夸张美化、增加舞台演出效果,戏曲服饰最终形成。
(二)京剧服饰是生活服饰的抽象提炼
京剧服饰来源于封建时代的生活服饰并受到封建社会各种观念的影响和限制。等级制度要求全体社会成员根据自己再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穿戴,京剧服饰就是按照生活中不同等级的人物身份来设计,始终无法摆脱等级观念的约束,可以说,京剧服饰从形成时期就是生活服饰的仿制品。如:上五色黄红绿白黑,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下五色粉蓝紫香湖,一般用于社会地位较低者。再如:图案中的蟒纹,来自于皇帝龙袍上的龙纹,象征尊贵、权威;“补子”图纹来自于明清时代的“补服”,平民百姓的“素布素衣”,落魄书生、穷人的“补纳服”,仙凡僧尼的水田纹样,道士的八卦图纹等等,都来自于生活服饰。京剧服饰中的配饰也来自于生活服饰,如“大靠”,从生活中的铠甲演变而成;“水袖”,从水衣演变而来;“玉带”,从生活中的腰带发展而来等等。
二、人们的想象成全京剧服饰的写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