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政治教案论文范文

政治教案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教案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政治教案论文

第1篇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客观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高校生的必修课。其授课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以后坚持党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路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束缚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因此,势必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教学案例法。通过引进案例,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概念有效性地消化和吸收。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有效选择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完全类似于做思想工作,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既受社会经验的影响,也有自身选择和设定的部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意志和社会意志的综合体。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方案,很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特殊要求。因此,有声有色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该课程内容和性质而做出的有效性选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政治思想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并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自身的政治和道德水准中并加以运用。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达到汲取教学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也是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再到教学评价等都需要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参与性和自主性,从而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

2.2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需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性原则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使用案例,根据具体的政治思想基本原理和概念来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并解决切实可行的问题,符合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3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最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的“实践性”并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而是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境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案例所述的具体情境中,同时,促进他们去探索和理解新时代的思想道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原始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3.1协调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单纯的“传道以授业”,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作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从一位“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间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3.2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是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即要系统化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对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可以案例教学前引导性的开展小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或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着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案可根据具体的授课情况而定。

4小结

第2篇

案例教学方法本身有很多优点,但从教学的长期效果看,这种方法不宜过于频繁地使用。一是在课堂上布置案例、讨论案例、点评案例等程序耗时过长,而且课堂的知识总量相对较少,经常使用会影响到教师的授课进度以及教学计划的完成。例如,“概论”课程,要讲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问题,大量使用案例教学,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二是学生参与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的热情会随着案例课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甚至会产生厌烦心理,使动机与效果相分离。要吸引学生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必须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将教授法、讨论法、课堂演讲等融入到教学当中。所以,依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案例教学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讲授法,遇到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知识点,宜用案例教学方法,因为它能形象地说明问题;遇到抽象性比较强的理论知识时,则还是应当选用传统的讲授法。

二、案例教学形式的多样性

案例教学形式要具有多样性,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案例的不同内容,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一是“广播式”,即教师口头介绍案例。其选材容易,使用方便。这种案例多半选取历史故事、人物传记。通过讲历史、讲故事、讲经历,开展案例教学,二是“音像式”,即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案例。利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呈现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场景、活动、动画等进行教学。这种案例多选择先进事迹,如感动中国人物视频、身边的感动、道德力量等。三是“讨论式”,即每一个案例介绍完后,都要给学生留一定的讨论题,通过案例讨论、案例点评,使学生深刻理解其中蕴含着的深刻道理。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性

案例教学的实质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实现师生双向信息交流,重视学生的参与过程,采用适当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真正从学业、生活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讨论式教学有利于组织学生参与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可根据讨论的目的,班级人数的多少,学生能力的不同,采取多种讨论形式,如全班讨论或小组讨论等。其中,教师是集体讨论的组织者,由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相互交流,最后作讨论总结。为了保证课堂讨论效果,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及时引导讨论的内容和方向,把握讨论的时间进度。教师对课堂讨论的实施计划要做到心中有数,至少对以下的问题要有思想准备,讨论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开始?哪些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一个问题需要多长时间?讨论的结果是什么等。在讨论中教师应把发言中提出的问题,分析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写在黑板上,用以掌握讨论的思路和结果。

四、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同一性

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案例教学的角度看,案例是“理论中的案例”,从理论教学的角度看,理论是“案例中的理论”。二者是相互渗透的。因此,虽然在教学中选取的每个案例的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只能涉及到某一方面或某几方面的问题,与某一种或几种理论发生联系,但由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关系,使得我们选取的案例之间又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案例主题的选定和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服从理论系统性要求,要把案例中的理论讲清楚,并善于用案例帮助大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将案例教学与传统理论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第3篇

1.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的政治意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门集思想性、政治性、实践性及应用性于一体的课程,灌输式的讲授势必与学生产生距离感,案例教学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将教学内容通过案例传递给学生,增强了理论的说服力,学生感同身受,就会认为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是有用的、管用的,进而会自觉自愿地践行。

2.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21世纪的大学生,普遍的思想特征是政治敏锐度不高(甚至有学者认为是政治淡漠)、个性张扬、思维活跃、自我意识强,反感说教,反感“大道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理论性和系统性的特点,看似简单易懂,有四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还是从中学时就开始学习的内容,但学起来理论性极强、并且十分抽象,很多学生会感到“没意思”、“很枯燥”“全是大道理”“脱离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校园里、社会上鲜活的事例,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更充实,解答学生疑问更真实。给学生以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示范,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

3.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要求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被戏称为“两苦”课堂,教师讲台上讲得辛苦,学生讲台下睡得辛苦,很多学生为了拿学分不得不来上课,但“身在曹营心在汉”,看课外书、玩手机微信、打手机游戏、听音乐、做作业甚至趴桌上睡觉,以此消磨时间。学生如此厌学,究其原因,学生们的回答是专业课可以学到知识和技能,将来工作用得着;而思想政治理论课讲的都是大道理,太空洞。这种尴尬的课堂现状提醒我们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必须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案例教学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分析,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理论的确是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武器,是解决思想问题的良方妙药。当学生把理论作为人生不可或缺的需要,而不是死记硬背教条时,学生就会主动、自觉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理论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也才会不辜负党和国家的重托,成为学生思想、政治、品德发展的加油站和充电房。

二、案例教学法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现实操作

1.课前准备——案例要善于选取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案例”,案例选取是否准确、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目的能否达到,教学效果能否实现。首先案例选取,要注重思想性和政治性,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所决定的。教师在案例选择中可从“焦点访谈”“新闻30分”“今日说法”“道德观察”“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等节目中选取,也可从网络上或者校园中发生的事件中选择,但一定要以弘扬主旋律、宣传正能量为选取标准。其次,案例选取要注重时间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基本上年年有改动,吸收和反映了相关学科最新的研究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案例的选择也应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特点,教师要不断更新与补充,选取最近的典型事例进行案例分析讨论。比如年度道德人物、年度法治事件,要随着年份改变不断替换。学生对案例中展示的事件有所闻,不陌生,教师能将精力集中在对案例的分析、理论的讲解上,而避免花费过多时间解释事件本身,淡化了教学重点。第三,案例要有普遍性。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避免偶发性的案例,以免误导学生。纷繁复杂的事物背后自有其规律。第四,案例选取要尽可能贴近学生。案例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越近,学生越感兴趣。比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绪论部分,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适应新生活,克服对新环境的不适应,树立新的学习理念。而这些,大学老生都经历过,拿本校老生的学习、生活为例来讲解,分析他们成功与失败的原因,学生对本校学长心理认同感强,自然也就能接受教师的讲解与分析。

2.课堂运用——案例要精于组织用案例教学法,教师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笔者以一次案例教学为例,来具体说明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过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刑法部分,要学习正当防卫制度,其中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对此存在误区,司法实践上也是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笔者选取的是“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来实施案例教学。在案例教学的前一堂课,教师讲解了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基本规定,印发了“长沙被劫的哥撞死劫匪案”的基本案情资料给学生,让学生能课下学习、熟悉案情,了解争议焦点,独立思考案件中的法律问题。上课后,教师根据学生所持观点,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持构成正当防卫观点的;一组是持反对观点的。两组可以选派代表进行发言,围绕争议焦点——是否构成正当防卫进行辩论,其余同学可以补充发言。辩论中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回归正题;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针对法律适用和事实认定去进行辩论,而不是从道德观念和常人的朴素认识出发去争论。教师要把握原则和方向,保证辩论有序进行。在辩论结束后,教师要对案例讨论情况加以总结和评价,巩固案例教学的效果。总结中,教师要重申案例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正当防卫的目的、时间、对象及必要限度等问题,重点阐述学生认识不到位的难点问题——“假想防卫”“防卫不适时”以及“防卫过当”等,指出学生忽略的问题——犯罪嫌疑人的正当权益,使学生能全面把握案例及与此有关的法律知识。带领缺乏法律常识的非法律专业学生完成这样一次案例分析,教师要付出的辛苦远远大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

3.课后梳理——案例要勤于归纳与总结采用案例教学,一定要注意课后对案例进行总结与梳理。一是要看案例选取是否恰当。看案例是否反映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不是,则要对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修整与完善。二是要看课堂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是否成功,关键因素是学生是否参与、参与的积极性、参与的效果。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热烈活跃,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彰显,教学目的得以实现,这才是一节合格的案例分析课。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讲解案例中涉及的知识点以外,还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创建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语言表达、逻辑判断、自主学习等综合素质的提升。

第4篇

遴选教学案例是开展思政课案例教学的首要环节,精当的案例使教学事半功倍。

(一)紧扣教材,体现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案例要紧密结合重新修订的教材新观点、新内容精心选取。首先,教学案例要有思想性。教学案例要围绕章节内容体现的思想主线、思想观点、思想倾向、基本精神来遴选。教学案例要具有政治性,要向学生传递政治文明的正能量。教学案例要有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显示出正确的政治立场、观点和方法,教学案例要体现时代性。教学案例要展现时代风采,催人奋进。

(二)案例要体现典型性、集成性、鼓动性

典型性是指教学案例要反映客观现实,其所呈现的问题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例如,华西村是中国新农村的代表。通过多媒体呈现华西村的发展壮大历程,将很好地诠释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个好的案例不仅仅是文字、图片的呈现,还应有视频片段、虚拟动画、音频等融入,展现给“90后”的大学生的是立体综合集成现代信息技术的思政课案例,这样的案例才能吸引眼球。思政课选取的案例要符合政治宣传的需要,要有感召力、鼓动力、推动力,成为“90后”们自觉行动的有力推手,增强大学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绽放青春的华彩。

(三)案例要体现趣味性、生动性、情境性

选择、运用思政课教学案例要有趣味性。案例文本呈现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显示疑点、声像新奇、连环曲折、起伏跌宕等手段唤起学生注意,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设悬探奇喜悟乐学的效果和目的。遴选教学案例应具有生动性、情境性,应围绕立德树人、由境生情、由境思理、情理动心、引人入胜来设计。(四)案例要体现现场性、开放性、研讨性思政课教学案例有时可以采用现场讲授的方式,即师生到典型事件、典型先进人物工作单位或纪念场馆现场参观学习,如到红色旅游场馆开展案例教学。思政课案例教学也可以请先进典型模范人物到云录播课堂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互动,身临其境,使案例教学充满“在场”的氛围。比如,请新时期“雷锋传人”郭明义与大家畅谈社会主义道德。

二、多媒体条件下思政课案例施教策略

(一)把握好案例呈现时机

经过筛选编辑的思政课教学案例要以多媒体组合教学一体机等为教学条件在适当的时机呈现导入,一是从案例导出思政课教材知识点。即例在理先型。通过案例,经过自主、合作、思辩、探究其理。二是先讲解教材知识点后导出案例。即理在例先型。以例释理,以例证理。在教学中,案例要灵活运用,可用于开篇引起学生兴奋点。可用于讨论之前,启发引导。可用于重要知识点讲解之时,例在其中,例寓理中,以例解理。可用于教学难点解决之时,以例点拨,使问题焕然冰释。可用于课堂总结,以例收束,点到为止,余音绕梁。

(二)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案例分析讨论,增强多元互动

教师要通过电子白板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观看案例的内容,分析事件、事例的情节及隐含的观点、意图。引导学生明辨因果,现实性与可能性,寻求案例显示的问题解决办法。电子白板和一体机的网络技术支持使师生在案例分析讨论中的交互多元化。这体现在:学生与老师的交互、学生与案例资源的交互、教师与案例资源的交互、主讲教师与助讲教师的交互、学生与学生间的交互、学生的自我交互六种形式。

(三)基于云录播技术进行教学总结反馈的策略

云录播是以物联网模式为基础框架,采用云存储、云传输技术以满足信息化教学需要的技术方式。云录播技术为教学反思反馈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教师可以方便地调取学生课堂参与案例互动、讨论的影像资料,组织学生互评,教师点评。教师要求学生观看讨论录像,指导学生自我评价,进行学习反思,自我提高。学生可以通过登陆校园网云录播案例教学网络平台对进行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开展案例教学同行和对案例教学感兴趣的领导、老师,可以通过网上直播系统、网上巡课系统观看教学录像并进行评价。

三、多媒体条件下思政课案例学习策略

(一)云录播平台网络自主学习策略

建立云录播案例教学网络平台,是思政课课堂案例教学的延展和完善。学生可以登陆案例多媒体课件资源库进行再学习,查遗补漏,产生新的认识飞跃。云录播支持远程教学,为校际学生自主学习交流提供了便利。应以会员资源积分制等成功模式,对案例学习资源共建共享持续加以强化。

(二)辨明学习风格与因材乐学策略

第5篇

案例教学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才是案例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要在案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自主性思维,能够熟练运用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来解决案例中的问题。然而高等职业院校的“填鸭式”教育早已经使学生养成了学习懒惰的习惯,学生不愿意思考,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对于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表达,只是一味地认可老师的看法、说法。此外,教师在课堂上列举的一些例子内容较多,案情复杂,理论性较强,学生很难对讨论案例这一活动产生兴趣,有一些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很容易陷入窘境,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丧失了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二、解析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在其中引入真实的生活,在分析的过程中模仿现实生活中的职业情景,并且对其进行分析、理解,最终使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职业的感觉,能够像真正的从业者那样去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案例教学法最早是由英国的贝雷斯在十九世纪初期提出的,最早是应用于法律的教学当中,在十九世纪末期,哈佛法学院教授朗德尔也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自己的课堂。案例教学发展至今,其优势已经逐渐被人们所认可,一改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将灌输教学转变成了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法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案例教学具有互动性

在传统的教学中,都是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学模式具有单向性,然而案例教学法的引入可以增加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课堂,这种双向的教学模式可以将“教”与“学”真正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2.案例教学具有情景性

案例教学可以将学生带入一种情景模式,可以对实际行动中的行政管理者的职业情景进行了解和感受,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了解、分析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尽快进入角色,面对实际问题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得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3.案例教学具有自主性

案例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平台,教师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组织学生平等参与到案例讨论之中。这样一来,学生就会自主地将消极的学习态度转变成积极学习,学习的热情也会被燃起,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情绪日益高涨[3]。

三、解析案例教学在高等职业院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优化措施

1.认真挑选教学案例

适合教学的案例应该是一个描述性的故事或者是基于一定的实事基础和情景创作的故事,要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要使学生能够在这个案例中有所收获。案例教学主要是为了借助案例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迪,因此,教学案例的选择对案例教学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高等职业院校的行政管理教育工作者一定要重视教学案例的选择,要尽可能选择真实性高、时效性强的案例,此外,选择的案例还要具有开放性和典型性。真实案例才能具备实际的应用价值,具有时效性的案例才能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可以充分地借鉴党和国家公开出版的报纸、杂志等,还可以关注一下各地区的政府网站或者其他一些可靠性较强的媒体作为案例资源[4]。从这些渠道获得的案例信息内容相对可靠,学生更愿意接受,自然就会提高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开放性也是良好案例资源具备的基础性质,它可以提供更加真实的问题、矛盾和困境,开放性的案例可以满足学生从各个方面对其了解、分析的需求。案件的典型性需要选择的案例能够充分地体现出行政管理工作的特点,要使学生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对某一类型的事件的规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2.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并不是课堂上简单地举例,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要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完善。案例教学可以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在课前可以将班级同学分成几个讨论小组,班级同学可以随意选择,大家共同推选出组长,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最后由组长负责将讨论结果和意见进行统一,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其进行打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锻炼,责任意识也会有所增强。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要对案例提前进行剖析,要针对案例预设主题,并且要考虑到案例讨论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案例的发生环境和背景帮助其学习分析[5]。

3.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第6篇

初中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既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会学生尊老爱幼、团结集体、尊敬师长等,又包括了基础的社会法律教育以及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围绕教材内容,贴近教学实际,选择有针对性、有代表性、有启发性的案例。如在教授“生命只有一次”这一章节时,教师选择了一个真实的新闻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这是当时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同学们多多少少都听说过这个事件。教师从投毒者林的投毒行为出发进行分析,这是他不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珍惜他人生命的错误行为,得出:在伤害了他人的生命的时候,也放弃了自己珍贵的生命。因为他在毒害他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失去自己的生命,这就是不珍惜自己生命、不珍惜他人生命的表现。教师借这个事件告诉学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非常宝贵,要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德,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生命活出色彩,用宝贵的生命时间好好为国家做贡献。教师结合课程特色,让学生充分理解生命只有一次的概念,然后学生才能记住这一理论要点,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二把握教学时机,适时举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把握教学案例的实施点,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有些例子放在课前讲,能够导出教学内容的主要问题,制造教学悬念,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有些例子插在课程内容中间讲,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总结出前文的主要内容,又引出下文的问题;有些例子放在教学内容之后讲,能够起到升华主题、总结内容的作用。例如在教授“跨越代沟”这一章节时,教师在课程内容的最后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邻居与其上初中的女儿。邻居本以为自己能够理解女儿作为初中生的一些想法,但是进入初中以后,她发现女儿也有了自己的小秘密,为了能够更加了解女儿内心的想法,母亲偷看了女儿的日记。女儿知道后大闹起来,由于也没有理智地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双方开始冷战。后来经过母亲思考良久,主动跟女儿沟通并承认错误,女儿终于理解了母亲对于自己的关心,最终冰释前嫌。在教学内容结束后,加上这个小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这样,学生才会客观、合理地去理解父母的行为,对教学知识也加深了理解。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还让学生懂得了理解父母的重要性。

三运用正面例子,正确用例

初中政治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要以积极向上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崇拜感,让榜样的力量指导学生去模仿、学习。其次,教师举例的过程中,不应该对实践过分地褒贬,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索案例的利与弊,让学生对案例有自己的分析理解。如在讲解“面对诱惑、学会说‘不’”时,教师引用的就是时下最受学生欢迎的网络作为教学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教师首先引用网络发明的原因——本身网络的出现,是为了使人们能够更方便、更畅通地交流,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很多不良因素也侵入网络,从网络传到各地。但是网络信息技术有优点、有缺点,要一分为二地对待,对于网络带来的不良诱惑,我们要学会说“不”,同时合理地利用网络,增强自身的学习。

四掌握学生特点,典型解例

教学案例要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能够迎合学生的学习特点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在课堂举例的过程中,要依据教学的特点、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举出符合学生特点的实例。如在学习“与父母平等沟通”时,笔者就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我想更懂你》,这首歌反映的就是母子间存有隔阂的问题,引起他们的共鸣与思考,让学生想想自己与父母是否也会发生这样的问题,让他们来谈谈自己面对与父母的隔阂时的想法。在歌曲旋律与歌词的映衬下,学生产生了兴趣,开始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对父母不理解的地方,同时也说出希望父母对自己能够理解。教师通过对典型大众化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带着浓厚的兴趣学习。

第7篇

关键词:政治文化;文化整合;档案事业

Abstract:Taking Cultural Integration Thought of Cultural Philosophy as the mainline, this paper analyzes ancient political culture who regards "Great Unification ", "Rule of Man” and "Rule of Rite " as its characters from three aspects: integration of values, Specification and Structure, and then illuminates the effect on Chinese ancient Archives, evaluates the value and distress to modern Archives from those three political culture.

Keywords:Political Culture; Cultural Function; Archives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我国社会形成了独特而又稳定的政治文化。这种政治文化根植于以封建伦理秩序为基础的政治理念,如“人治”“礼治”,并借助于封建社会“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而演变为一种长久制约我国社会主体观念与行为的社会文化。“大一统”“人治”“礼治”这三种政治文化虽各自发挥其功能,但三者又相互联系,互相影响,并共同打造了森严、固化和专制的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秩序。由此,笔者选择从文化哲学理论中的文化整合功能入手,通过对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剖析,从价值观、行为规范与社会结构等多个角度梳理其对我国古代乃至当下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

1 “大一统”文化思想整合我国古代档案价值观

文化来源于社会主体及其从事的实践活动,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社会价值观也随着文化的积累与演进而不断地整合与被整合。我国传统社会中的组织与个人,因其各自经历的活动与文化积累不同,其文化价值取向相对多样且分散。只有通过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整合,才能让松散无序的社会个体价值观整合为一种让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所共同接受的观念与行为准则,这就是价值观整合的核心思想。

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各种形式中,“大一统”文化价值观的整合功能表现最为明显和实效。这是因为我国古代社会经济体制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该经济体制的分散性与私有性导致社会公众价值观念呈现出分散且多样的形态,而出于对政治统治长久与稳定的需要,统治阶级需要通过一种基于小农经济基础上的统一社会价值观约束社会主体与组织的行为。“大一统”思想最早出自于《公羊传・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1]其原始意义为消灭对手,由帝王一人统治天下,后被统治阶级引申为皇权威慑力的象征。这种政治思想服务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政治诉求,借助儒家思想的包装与宣传,使之成为封建社会时期主流的社会政治思想。“大一统”不仅是疆域、资源与人口的统一,更是社会个体价值观及其指导下社会实践行为的规制与整合。在此政治文化的影响下,封建君主专制和官僚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使民众的个人利益与权利受到压制与束缚,但它将社会各个阶层的政治思想和价值观有效地整合起来,从而构成了整个国家认同的政治和社会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大一统”思想还表现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的封闭与排异,这种表现并不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思想,也不是对外来文化全盘抵制的保守思想,而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固有文化形态的稳定性,这也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与社会文化保持千余年而未发生本质变化的原因之一。

殷商后期,我国真正意义的档案工作开始形成,它随着“大一统”政治文化思想的渗透与推广,成为统治阶级把控朝纲和牵制民众的重要工具。“大一统”文化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资源的统一,即政府形成的所有档案都归当权者所有,所有档案都要向中央移交,并集中管理,特别是涉及到土地、人口、资源、兵役和赋税等方面的档案更需要定期向中央档案机构移交。国家垄断社会核心信息资源一方面用于牵制地方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通过对地方政治与经济的掌控,巩固其管理的统一性。其二,管理的统一,即各地各部门形成的档案资源移交到中央档案机构集中保管,通过设置严密和繁琐的管理制度统一管理所有档案。我国历朝所设置的中央档案库,如石渠阁、后湖黄册库和皇史k等都属于集中管理档案资源的专门机构,资源的统一衍生出管理的统一,管理的统一维护了档案资源的利己性,便于政府对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与使用。其三,利用的统一,因档案资源归统治阶级所有,任何档案的利用行为都需要得到皇帝的应允,并在利用程序的监控下有限地开展,这决定了我国古代社会档案价值实现的封闭性与单一性。“大一统”思想构建了我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和社会治理秩序,它对我国档案事业的影响是根深蒂固、难以僭越的。需指出的是恰恰得益于档案资源的高度统一及国家修史行为的养成,我国古代社会才有了可供追溯的完整历史,这为中华民族文化体系的构建与传承奠定了基础。

当下我国档案管理体制实行的是集中制管理体制。从字面意思来看,集中制与“大一统”思想差别不大,都是将档案集中到政府指定的机构,由其负责集中管理与利用。但集中制是建立在现代意义的管理体制基础上,其管理主体的属性与封建社会时期政府的集权性是完全相悖的;其管理的目的并不在于维护管理阶层的集权统治,而是最大限度的集中档案资源,通过规范的手段开展社会利用;其服务对象也并不仅仅局限在政府机构,而是整个社会组织与个人。但囿于历史惯性的思维,档案机构极易受到“大一统”思想的误导而出现只集中保管、不提供利用,只追求数量、不追求质量,只看重效率不注重效果的行为倾向,而这都需要档案机构摒弃“大一统”之弊,树立现代性的档案管理价值观,进而激发档案事业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2 “人治”文化思想构筑档案事业基本架构

价值观对主体行为的塑造与约束是一种内化的手段,而外化的手段则需要社会规范的制定与执行。通过对不同社会结构和文化表征的整合,分散的、多样化的行为规范逐渐趋于系统化、协调一致化,这使得整个社会组织和个人渐渐被纳入到国家规定的轨道体系中,并开启同一化的社会行为模式,这就是规范整合。在我国古代政治文化中,“人治”文化的规范整合功能表现得最为明显。“人治”文化的核心是封建皇帝制,以及由此促生的一整套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体系,并辅之以封建官僚体系及其选官用官机制。殷商后期开始,我国社会开始从“神权”时代向“人权”时代转型,以皇帝为核心的皇权至上思想逐渐成为统治阶级驾驭万民、治理国家的核心思想,由此构建的中央集权体制为皇权至高无上与稳固提供了保障。在中央集权体制的映射与约束下,朝野重臣和普通百姓无不体现出极强的思想凝固性与行为规范性。对于我国古代档案事业来讲,规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档案形成与管理的规范性,但也同时在档案保管与利用方面渗透着“人治”文化的强制性与约束性。这主要表现为:其一,鉴于皇帝的权威性与官僚体制的层级性,文书档案的形成被划分为若干种形式,从中央到地方所有品阶的官员依据其自身官职的大小依次一律使用相应的文书种类和档案移交形式,以此彰显政治制度严谨性与权威性,进一步巩固皇权的至高无上。其二,制定严格的文书与档案工作制度,保证文书制作与处理、档案移交与保管的严密性。历代王朝极其重视文书与档案工作制度规范的制定,目的在于利用强有力的制度规范保证文书与档案工作对统治阶级的尊重与专属性,扩大皇帝对这一重要管理利器的控制幅度,提高中央对地方的实际管制与社会治理的效度。其三,控制档案的利用范围,规范档案利用的通道。我国整个古代社会的档案利用只专属于统治阶级,任何形式与名义的档案利用归根结底都指向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档案的相对集中性,严格控制档案利用群体;另一方面制定严苛的档案利用制度与法规,约束普通百姓对档案的利用,营造社会对档案的敬畏氛围。规范整合的出发点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是对皇帝权威性的维护。这种文化功能的弊端十分明显,即规范整合限制了社会管理阶层与社会公众的价值观念,通过严苛的政治制度严格束缚社会主体的文化思想与多样化的文化行为。虽然规范整合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完整与安全,保证档案利用的相对独立性,但完全封闭且僵化思维的社会档案认知与行为都是对档案与档案工作社会属性的漠视与否定。

由古代社会传承下来的规范整合思想对当代档案工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我国古代档案工作受迫于统治阶级的权威而呈现出封闭性的特点。这种档案价值认知深埋于社会主体观念之中,使得现代档案事业发展难以摆脱“官方”色彩而真正融入社会;其次,过于规范与严苛的档案工作制度从古传承至今,虽能有效保障档案工作的规范性与效率的提升,但冗繁的档案整理程序与僵化的档案利用服务方式束缚了档案事业向社会转型的步伐;再次,受古代档案用于官方且完全对外封闭思想的影响,我国档案的社会开放范围与幅度相对保守,对档案社会开放的论证与鉴别工作易受此思想影响而难以放开手脚。现代意义上的“人治”思想不再是利用档案牵制与控制人的思想与行为,而是要以社会主体为档案事业开展的核心,从社会主体的利用需求去规范档案工作流程,从社会主体的行为指向去设计多样化的档案价值实现路径,这才是规范整合作用于当代档案工作的文化精髓。

3 “礼治”文化思想拓展档案功能的实现空间

价值观整合为社会个体塑造了支配其行为的观念导向,规范整合为社会个体参与社会实践构建了制度与行为规范体系,而结构整合则恰恰在两者基础上将社会各种制度、约定和规范整合形成了严密而又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化结构。它以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主体的价值导向与实践行为。“礼治”文化是结构整合下的产物,它的核心是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源自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的父系家长制,即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并建立世袭统治的制度。在我国古代社会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将社会各个阶层、官宦臣子和家族群体牢牢控制在以皇权为核心的结构框架内,使我国整个古代社会政治体系在此基础上协调运作,并行不悖。“礼”源自氏族社会末期的祭祀仪式。《说文解字》中提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2]西周时期,“礼”作为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规范,后被引申为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受“礼治”文化影响,我国古代政治体系在宗法制度的牵引下呈现出极其严密且封闭的特点。作为政治活动的产物,档案及档案工作自然也会受此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谱牒档案是社会文化结构整合的产物。“礼治”文化借由儒家的思想,将“仁”植入到对其的解释中。随着儒家思想在古代社会中文化统治地位的确立,以仁释礼、将“礼治”确立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精神信仰,将礼的强制规定与仁的自我要求融为一体,进而浓缩为影响社会主体行为的道德规范。正是在如此强势的道德约束下,我国古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依托于宗法制度的政治格局,宗法关系与政治行政混溶不分。谱牒档案建立在我国宗法制度对祖上辈分与宗亲关系价值认知基础上,通过古代官员选拔机制而得以普及。它彰显了封建社会的门第与世家辈分关系的结构约制对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的影响。其二,对封建王权的畏惧与崇敬衍生了对皇帝工作与生活的记注制度。史官记注制度源自于西周时期,经过数以千年的演化已成为封建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记注制度为后世王朝留下了大量可供参考与反思的政治策略,也为史学家编修国史和评价皇帝言行得失提供了史实依据。如汉代时期开始编修的皇帝起居注是专门记录皇帝言行的记录物,而后成为历朝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常备工具。其三,为前朝修史彰显封建王朝更替的敬祖之心。为前朝修史是每一新朝之初必行之事,这种行为一方面表现出新朝始皇帝对前朝覆灭因果联系的诉求,另一方面则彰显统治阶级对祖宗前辈的敬畏之心。“数典不忘祖,制史以为国”成为历朝开国皇帝在对待前朝历史的真实写照。由此而形成的利用历史文献以修史的传统得以形成并传承。社会结构整合框定了档案除保留备考之外的社会功能,虽然我国古代编史修志的初衷并不是为了传承历史,但是其形成了攒史、编史与修史的思想与技法,为我国近现代档案工作社会功能与结构的建构奠定了基础。

第8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方案策划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中的重要一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节,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相互关联的若干阶段,也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具体工作程序,一般而言,这一过程可分为策划、实施、评估三个阶段,策划是这一过程的灵魂与核心。

一、确定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这一过程的各个阶段的任务必须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完成,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原则。“只有确定准确的目标,才能提出实现目标的教育内容、措施、方法,并根据目标的要求,选择教育的时机、人员。”具体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要考虑以下三方面内容: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一是注重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完备与和谐;二是注重教师授课内容的理论性与逻辑性;三是注重教师授课方法的灵活性与艺术性。

(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职业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与敬业精神就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元素。“面对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起着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行为的楷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言一行始终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标尺。”

(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在科研工作中,教师对理论与实践的把握更加准确,思想更加深邃,而深邃的思想更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

二、制定方案

目标明确之后,策划者就要根据既定目标进行具体方案的设计。方案制定是一个动态过程,要经过以下几个阶段:

1.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策划的准备阶段,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方案策划的基础。在这一阶段,策划者必须运用科学的社会调查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开展积极、详尽的社会调查。调查过程应分为信息搜集与信息处理两个阶段。

(1)信息搜集。这一过程应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全面。调查应涉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的所有要素,即主体、客体、介体与环境要素。具体围绕以下几方面内容展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需求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主体现状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介体要素调查(包括现状调查与发展趋势调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环境要素调查(包括积极因素调查与消极因素调查)。二是发展。在现实生活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过程各要素的实际情况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但各自又具有不同的发展趋势。因此,调查者应建立起信息搜集与监测的日常机制,密切关注调查对象实际状况的各种变化,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

(2)信息处理。在前期调查的基础上,策划者应依据科学的程序与方法对其掌握的信息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与研究,得出调查结论,以此作为方案制定的可靠依据。调查结论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理论研究与实施现状的分析,具体包括关于理论研究现状,培养模式现状,相关各部门、机构、单位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线教师对该问题的认知现状,培养条件现状等问题的分析和总结,分析中注意对问题的挖掘;二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需求现状的分析,分析中注意从国家发展、高校发展,大学生发展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发展等方面加以总结。

2.方案拟定

方案拟定就是根据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及确认的目标,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形成创意、制定计划的过程。这是整个策划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应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目标的再次确认。这是在具体方案设计之前必须在头脑中再次确认与理清的一个问题。策划者对已确定的目标深刻研究,充分领会,严格以目标为导向,才能保证方案正确的方向,不至于在策划阶段出现偏差,影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的最终效果。

(2)构思轮廓。方案策划是一个思维过程,构思轮廓是这一过程的起点。策划者在经过前期调查与目标确认、细化等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要设计出方案的基本框架。这一阶段至少应完成两项工作。首先,设计主题。主题是策划的灵魂、核心,是对整个培养活动的高度概括,主题要独特新颖,但必须服务于目标,并准确反映需求。其次,确定方法。根据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应体现出以下特色:一是情感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活动不能是一种冷冰冰的、无视客体需要、甚至会使客体产生消极情感的培养模式,而应该是一种关注人性、满足人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充满情感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各个要素都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关爱,注入更多的情感因素,注重以情感人。二是开放性。一方面,策划者应该思路开放,勇于创新;另一方面,培养工作应通过广泛的人际交往、人际互动来展开。素质培养应走出灌输。灌输是一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其有效性已得到验证,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克服灌输的弊端,素质培养应寻求人际互动。同时,素质培养不能仅仅依托课堂、讲座等教育途径,要放开思路,寻求和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培养方式,建立起全面、立体的培养格局。

(3)设计细节。当方案的基本框架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细化,确定方案的所有细节,并估计方案的实施结果。在这一阶段,应将所有细节工作确定并落实,包括培养活动的具体时间、地点、参与人员、基本步骤、经费预算与落实,这些问题在细节设计阶段都需要周全考虑,并认真落实,确保方案的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3.方案确定

在方案拟定阶段,策划者已经设计出了具体而详尽的方案,但方案可能不只一个。基于开放的视角,策划过程应鼓励更多的人参与,让思路相近的策划人员组成一个创意团队。所有策划人员应解放思想,大胆创新,运用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尽其所能把一切可能的方案都列举出来,为最终方案的制定提供更广阔的思考与选择的空间。进入方案确定阶段后,方案的最终策划与决策者应组织相关人员对根据培养目标拟定出的各种备选方案进行讨论,评价,反复论证,选择出最优方案;如果各种方案均不理想,就应重新拟定,力争制定出符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培养目标的最佳方案。

参考文献:

第9篇

低等级(五等船员)等证船员定期审验,是保障船舶安全航行的措施之一,也是海事机关船员管理的一项工作内容,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强制性。通过实践证明,搞好船员审验的安全教育,有助于提高船员的法制观念、安全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船员的政治思想素质,操作技能素质。通过学习行之有效的航行经验,探讨解决航行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吸取事故教训,把审验教育的过程成为广大船员再学习再提高的过程。达到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所造成的水上交通事故,为水运企业和船户提高经济效益和安全管理水平服务。笔者就做好持证船员审验安全教育,谈一点个人探索。其难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现状及工作难点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个体船舶的逐年增多,大批农民从田头走上船头,进入了低等级船员队伍。这一方面满足了水运劳动力市场对低等级船员的需要求,推动和促进了水运经济的发展。但另一方面,也使低等级船员队伍结构发生了变化。每年都有大量的持证船员需要证书审验。由于船员审验工作面广量大,船员流动性强,安全教育又必不可少,还给海事机关开展审验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1、近期、随着我市和周边地区各项建设工程相继开工,工程建设物资运输用船不断增加,特别是大量的土方运输船舶拥入主要干线航道航行,这此土方运输船舶均存在着无证、超载和无夜航设备航行等违章情况,引发各类水上交通事故。

2、由于目前水运市场不景气,水运企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滑坡,船员外流的现象,在岗人员尚且不足,如将持证船员抽调集中起来学习三至五天,水运企业无论从经济支出上还是从人员调度上都有相当的困难。

3、来自农民的船员在低等船员队伍中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无论在文化层次、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法制观念、安全意识等方面,都比不上原属于专业航企业的持证船员,因此降低等级船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由于新加入船员队伍的部门船员政治思想素质逐年增多,严重地威胁水运安全和水运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4、我市城区船舶种类繁多,有工程船、运输船、区间客船、机动货船、快速船等;航行区域广,安全教育的重点不尽相同,混合编班难以满足实际需要。

二、对策及建议:

1、大力宣传船员证书审验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要利用多种开式和多种渠道,把审验对象、审验要求、时间安排提前通知到船舶单位、船员和船户,在各基层海事所和船员经常活动的场所张贴审验通知和宣传提纲。其目的是提高船舶单位和船员、船户对审验工作的认识,使他们能认真对待,主动配合,为审验工作奠定正确的思想基础。在大力宣传的同时要做到周密安排,从教材、教员、教室到食宿都要有专人负责,使受训船员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有师资条件的专业运输单位,可以批准自办安全教育培训班,届时由海事机关考核认可。做好组织工作,不公使安全教育能顺利进行,不能提高船员奋发向上,求知求学、刻苦钻研的精神,形成一个好的风尚。

2、要注重安全教育的实效。培养高素质的持证船员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关系到水运事业的振兴与繁荣。而充分利用审验的机会,宣传交通法律法规,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使广大船员掌握安全航行的科学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预防水上交通事故的基本方法,去指导航行实践。开展审验安全教育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操作方法,都要求船员容易理解和接受,根据不同季节、不同阶段、不同船舶、不同环境、不同航区、不同运输任务,针对薄弱环节和存在的不足,突出重点,开展安全教育,激发船员的学习热情,使船员学有所得,学有提高。

3、在安全教育的内容上下功夫。审验工作时间紧、内容多、要求高,如何安排教育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应根据不同船员各有侧重,就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法规教育。法规教育主要使船员懂得严格执行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交通法规包括国家制定的有关政策、法令、规章、规定和各项海事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避碰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签证管理规则》、《江苏省内河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等等。通过教育,使船员充分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认识到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社会稳定辩证关系,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遵守交通法规,搞好安全生产作为自已的首要任务。

(2)、安全态度教育。确立正确的安全态度,牢记“责任重于泰山”的指示,是安全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态度就是意识教育,正确的态度来自于正确的认识,态度可以控制一个人的行为。安全态度教育就是船员绷紧安全这根弦,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忘记自已的责任。要共同努力,责任重于泰山的责任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认识到: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及格,没有合格。

(3)、劳动纪律教育。实践证明,劳动纪律松懈,工作秩序混乱,事故的发生率极高。农村的自然环境缺乏有组织生产的训练,而个体船舶又长年分散经营,因此船员普遍存在散漫习气。在效益滑坡船员普遍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劳动纪律教育显得特别重要。务必要向船员再三说明的是,要树立劳动保护意识,防止发生工伤事故,在作业时不要伤害自已,不要伤害别人,不要被他人伤害。在教育时,要多举实例,告诫大家必须遵守劳动纪律和操作规程。

(4)、事故案例教育。把近年来发生的典型事故用图片、文字加以说明,让大家注重分析事故案例,让船员判断事故责任、找出教训,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可以避免事故。通过直观的案例教育,使广大船员认识到事故的危害,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从而激发广大船员对本职工作的责任心和使命咸,在航行中 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来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

第10篇

【关键词】诺尔斯教育理念 探究型学习 体验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2-0097-0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在当前德育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性。然而,目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学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实现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的使命。本论文借鉴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诺尔斯的教育理念,探讨我国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诺尔斯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

诺尔斯是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学家,1932年开始从事成人教育研究工作,1950年出版第一部著作《非正规的成人教育》。1967年提出“成人教育学”的概念,其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一)自我导向型学习。成人在学习中,他们希望受到尊重,能平等地与教师共同讨论,自由地发表意见而不受讽刺。(二)经验性学习。诺尔斯认为,成人选择和参加何种学习计划,都是以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为背景的。这些已经人格化了的经验构成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三)有效性学习。诺尔斯认为,有效学习要求具有一定的发展基础,即准备“个人当前的发展基础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四)问题性学习。成人学多出于对现实生活的压力的认识和反应,目的是为了解决当前的生活课题和满足某种要求。

二、诺尔斯教育理念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在思想政治课程实施探究型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应该专注于以往所获得的实践性知识,即直接经验,通过将学习者置于真实的学习情境中,让他们在未知领域中探索,不断地生成新知识,而新知识的产生又为新的探究提供了基点,这样得到的知识才会有用、才会持久。探究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自我导向来获得相关的学习知识,让学生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有个清晰的理解。老师首先应该筛选课题,确定相关的课题内容,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分布进行实施,由学生表达成文,进行相关的交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从而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去尝试,去接触生活实际,去关心社会和他人,去学会与人合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探究的乐趣4。

(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体验式教学

大学生其实已经积累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老师可以根据课程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体验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原有生活经验,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生活经验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材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通过回归学生生活,采用体验式教学,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体验式教学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方向。

(三)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实施目标导向型教学

青少年的发展课题主要是身心发展本身产生的,他们所要学习的是那些与他的身心发展相符合的“必须学习”的东西。大学思想政治应该采用目标导向教学,围绕学生的发展课题,实现思想政治课程与学生发展需要结合。思想政治的目标导向教学,是分析我国以往思想政治的教学过程模型的不足(缺乏科学的学习论基础,主要还是教学经验的总结),根据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型、广义的知识学习阶段和分类模型研究成果而提出的。思想政治目标导向教学的主张是:课堂教学要以具体的问题为导向来进行,不能只是用传统的、含糊不清教学目的来表达一下即可。思想政治教学目标应给根据学生的问题为中心,确定相关的教学目标,该目标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像以往教案要求的教学目的那样不可捉摸。

参考文献:

1、马尔科姆 诺尔斯著.现代成人教育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赵红亚:试论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出版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出版

4、吴爱红: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思考;科学教育,2006

5、李永才: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中教研究;2007

作者简介:

第11篇

一、常规工作总结

每周四上午保证两节课进行学科教研,每次校内教研都制定目标、计划和提出及解决问题,展开各种形式的教育教研活动,如:坚持教案和作业批改定期检查的制度,在教导处组织的常规检查中,本教研组多次受到表扬。在教学中制定学期计划、单元计划,积极开展集体备课,每堂课后形成教学反思,使本组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明显提高;积极配合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如听课、备课、评课等,为学校总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而努力。本期教研组非专业教师授课较多,为了提高本教研组教师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本组教师积极、认真参加区及以上各类教研活动,力求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本教研组在组内开展听课、评课、备课等方式,帮助其提高教师水平,实现全组成员整体水平的提高;加强教研组建设,促进教研组教师之间的合作、团结,建立和谐教研组。

二、集体备课情况

“九分备课一分上课”,备课无止境,应常备常新。集体备课能集众人之智慧,为发挥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开展集体备课时,都确定中心发言人、备课内容,就备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等进行交流和研讨。虽然,政治学科没有备课组长,但每次集体备课时,我们都会根据年级、学科确定主备课人。

三、以老带新,师徒结对

本学期,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与带领下,政治组进行了师徒结对,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领年轻教师,指导年轻教师教育教学,以促进年轻教师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12篇

一、抓好教师的政治思想

本学期教师们继续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深入领悟本学期的工作思路,提倡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加强师德修养,认真学习教学理论专著,结合教学实际,写论文和班主任心得,参加班主任经验交流。

二、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务、教科处安排的工作

1、集体备课。本学期集体备课16次,严格考勤,实行签到制度。共有11人∕次说课,书面记录,不走过场,不搞形式主义,侧重让年轻教师和初上高中课的教师发言,将自己在备课中碰到的问题带到会上交流和讨论,彻底打破过去集体备课人来不开口,效率不高的局面。

2、教案和作业检查。在教科处的监督下,共进行4次常规检查,对布置作业量少的教师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新教师书写教案不规范的问题进行指正;对有些教师反映不会写反思给予指导。

3、听、评课反馈。组内先后集体听*的课,从客观、公正的原则出发,确定一位主评课人,专挑缺点,实话实说,每一次评课都有记录,将结果及时反馈给上课教师。

4、进行质量分析。这是工作的重点,要求全体教师牢固树立质量意识,教学质量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以书面的形式对上学期和这学期期中考进行质量分析,材料均以上交。特别关注毕业年级的复习备考工作,学期开初就制定了详实、周密的备考计划,充分利用集体备课的辅助教研活动的功能,要求教师说一说中考和高考的复习进展和策略。结合月考成绩认真反思在复习中是否按照开学之初制定的备考计划执行了,新发现了什么问题?如何进行整改?对初三的月考和毕业考随时关注和提醒,对高三与师大附中同步进行的4次月考和两次省检测都进行了质量分析和跟踪调查,附有书面材料和详细的数据,在年级组会上和教研组会上反反复复找原因,想对策。质量分析和教案随时检查,正是有了这种认真和关注细节的态度,经过不懈的努力,今年高考成绩喜人,上线人数有新突破,特别是文科的平行班上专科线的比较多。相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中考也会有好收获。

三、开展各种教研活动,以研促教

1、充分利用支教教师的资源,筹建了教研组的课件资源库,但内容尚不全,组内教师在支教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并制作了课件,鼓励教师多到报告厅上课,熟悉课件操作程序,目的为培养教师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

2、及时传达高考和中考信息,明确考试动态,把握考试趋势,实现信息共享,为非毕业年级的教师提前进入角色打好基础,参会人员认真写出了书面报告上交到相关处室。

3、落实结对工作。因为高中政治教师严重不足、本着共学习,促发展的原则,我与陈燕继续做好“师徒结对”的工作,以老带新。我们认真制定结对计划并落实在教学实际中。在我的督促下,高二文科班在本学期就上了高三教材的部分内容,为尽早熟悉教材奠定基础。无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管理工作,陈燕进步都很大,逐步成长起来,走向成熟。

4、组内教师讨论并分析*年高考题,要求教师网上查看09年高考题。主要是看题型、看考点、看试题的难度,要认清形式,明确肩负的重任。生源越来越差,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了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习兴趣,考试中总是强调降低试题的难度,阅卷放松些、以鼓励为主,但高考却不会因为招的学生基础差而降低难度,这二者间产生的矛盾将如何寻求平衡点呢?今后教学该怎么办?这是每一位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5、发挥集体的力量为新教师的过关课出谋划策,提供指导。

6、组内教师进行论文交流并推荐出优秀作品。

本学期原定进行法律知识的课外实践活动,但因为没有适合中学生旁听的案件,此活动没有开展,等到下学期继续与县法院联系后再进行。

四、取得的成绩

1、组内教师积极撰写论文,上交论文6篇。其中,杨璐菱的论文获得优秀奖,李莉的论文在全校论文交流中获得一等奖。

2、陈燕和李举田的过关课符合要求,合格,顺利通过。

3、杨璐菱参加班主任经验交流获得三等奖,陈燕和张文军获得优秀奖。

五、组内教师的基本情况

1、组内教师“青黄不接”,缺少把关的教师。陈燕、李莉、李举田、张文军都是初上高中,教材一遍都还没有拉通,教材不熟,经验不足。但他们态度端正,积极主动,我相信:只要肯下功夫,就有希望,人的成长总是需要一段时间,经验要靠时间来积累。

2、组内教师课都多,担子都很重。陈燕、班主任,上高二文科班。李莉,办公室工作很繁琐,两手抓,教学不耽误。李举田,上好高二文科,服从教务处的安排,参加初三政治的出卷和阅卷工作,成了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组内安排的工作都超前、认真做好。张文军,班主任,从历史学科转向政治,克服不同学科差异的困难,从头做起,打破了“隔行如隔山”的传统偏见。张涛,孩子还小,带毕业班,课时多,任务重,没有怨言、没有借口干好本职工作。朱红琳,虽上劳技,尽职进责,劳动任务安排细。杨璐菱,班主任,跨课头,上高一和高三,担子重,不计报酬多为学生上课。

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1、个别教师听、评课流于形式。把听课当成完成任务,安于现状,学习和钻研不主动,对自己放松要求,没有加担子、目标不明确,没有竞争意识。

第13篇

【关键词】新形势;高中思想政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6-0063-0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观念的变革,全球化经济趋势与多极化国际形势等都对学生的政治素养提出了较多需求,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探究当前社会趋势与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动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因此,探究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探索教学新思路,提升政治素养,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体现高中政治学科的价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兴趣得以激发,促使个人综合素质进一步发展。

一、新形势下高中政治教学的要求

在教学教育中,高中思想政治起着重要的推行作用,一方面可以指引学生建立正确政治导向,另一方面也承担着知识的传播与教育责任。正是由于高中政治学科的独特性,新形势下要求课程以培养学生价值观导向为主,改变传统单纯知识讲授模式;要求学生加强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改变传统过于注重书本的情况;要求学生加强对政治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改变传统死记硬背的局面。教学理念要以学生为主、学生学习为主线进行教学,才能真正促使高中政治教学契合新形势下的需求。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策略

1. 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是教师与学生预习学习的共同准备。首先,教师要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学习的动机。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才能真正坚持不懈,并具备学习的积极性与自觉性,从而促使教学达成高效。通常学习动机主要体现于引导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这就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要求。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使得教学目标凸显,并层次化设置小目标,引导学生克服困难,努力达成小目标任务,并通过自主性、积极性来形成意志坚定的心态,培养自主、自立、自强的精神。因此,教师可设置预习学案,鼓励学生运用学案自主预习、自主探究,并鼓励学生学会质疑。教师可通过学生的反馈,适时调整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教学以解决学生答疑为主,加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掌握,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反思的意识,使得教学准备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自由性。比如人教版政治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教师预习学案重点可在于调查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学生对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了解度,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与思索能力,并鼓励学生质疑。教师可依据学生的质疑与观点在课堂进行引申讨论。

2. 课堂教学策略

课堂教学策略中,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组织与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下探究教学内容,从而达成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教学的节奏可以按照问题设疑――问题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来进行。讲授法的运用可以将政治现象做具体描绘与叙述,并可以对一些概念与原理进行详细分析、解释,对政治规律可以直接引申论证。传统的讲述法只是照本宣科、单纯知识注入,使得学生很难自身建立知识脉络,甚至缺乏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讲授法教学中要注意几点:

第一,注重语言与直观的结合。高中生对于思想政治层面的兴趣激发都是先从感知兴趣开始,因此,教师可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将声音、图像、文字等资源进行整合,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形象、直观,从而可以辅助教师更好地讲述知识点,也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的知识记忆。比如人教版神奇的货币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多种国家的货币,来帮助学生了解货币发展进程与文化,使得货币教学变得形象生动,从而促进教学达成高效。

第二,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政治学科是需要经济学、文化背景、哲学理论作为支撑的学科,需要学生各学科均有一定范围的涉猎。教师应当加强自身政治素质,运用博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关于生活、德育教育的理念,促使学生增强对生活中经济、政治、文化的关注,从而提升对世界的感知、对民族的情感、对自身行为的思想意识。

第三,要注重知识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突出知识重难点,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结构衔接与结合,促使学生在教学中找寻规律,加强政治教学成效。教师可依据教学内容适当进行问题情境教学、实验教学,等等。

3. 教学辅助策略

辅助教学指的是为教学情境、教学任务所采用的辅助手段,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意识。

(1)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兴趣。从直觉、活动、因果、理论四个角度帮助学生寻找思想政治内部规律:直觉兴趣来源于事物所存在的客观鲜明、新奇生动的特性现象;活动兴趣在于社会实践体验活动,倡导学生参与中获知兴趣;因果兴趣在于对事物因果、本质的探索中所产生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意识的拓展;理论兴趣指的是通过若干局部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与规律构建成思想政治理论,并运用理论去解决疑问。针对四种角度,教师应当注意兴趣的激发策略:第一,要合理创设情境。教学中,恰当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增加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明确判断,通过似是而非的现象而去探索本质,从而获得问题的解决方案;第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虽然教学中大部分是专家学者盖棺定论的知识点,但教师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亲自探索。

(2)教师要注意课程评价。评价并不是针对结论给出的,应注重导向性与激励性,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传统评价仅仅作为评判优劣的标准、选拔人才的参考,已无法契合新形势的需求。因此,教师要重视评价方式与评价内容的作用,发挥评价环节的真正职能。

第一,要注重学生个性特质发展。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面对丰富多彩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与追求。教师要注重学生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表现,并针对表现的过程环节适时鼓励和引导。比如通过谈话观察学生逻辑思维,对项目课题中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学生针对自身探索过程中的不足进行自我剖析,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意识感悟,等等。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知识与理解层面的考评,多设置开放型、综合性项目课题,并适时给予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

第二,评价内容要多角度体现。传统的评价仅仅针对结论判断优劣,比较单一,随着教育的多元化发展,评价内容也逐步演化,具体应当从知识掌握、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三方面进行,从中体现思想政治生活回归的本质。以人教版政治教材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教学为例,教师可进行学案预习、教案引申、练案探究的形式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可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模块,教师通过若干学生的反馈来适度调整教学内容,适时采用多媒体技术凸显知识重难点,而后鼓励学生进行思索与探究,并结合新旧知识点去解决问题。通过项目课题的布置,鼓励学生任意挑选主题进行深入研究。教师通过论文报告或答辩论述来考虑学生的综合表现,并根据表现予以评价。

随着经济知识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对人类文化的推动起着重要的角色作用。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加强对人才的政治素质培养,倡导学生对文化的传承意识,增强学生民族荣誉感。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学教育的需求,教师可从学案课前准备、教案课程教学、练案课后评价等三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改进与创新,促使思想政治教学达成高效。

参考文献:

[1] 杨晓丽.新形势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实践分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5,(12):102-103.

[2] 候淑贤.提高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效率的策略[J].学周刊,2013,(22):38.

[3] 王盛济.优化高中思想政治单元“综合探究”的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15):43-44.

[4] 龙培林,张秀娜.高中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的策略探析[J].青u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5):60-64.

[5] 黄存才.略论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10):102.

[6] 张乾.新形势下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有效性探析[J].学理论,2014,(09):221-222.

第14篇

论文关键词:案例,新课程理念,优化案例,讲点,案例相关之处

 

文化是人的精神产品以及精神活动,本身就是很抽象的东西。学者钱钟书说过:“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面对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改中新增的《文化生活》模块,为了避免机械枯燥的讲解抽象的文化,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文化生活》和其它它几个模块教材相比,它的图片资料、教学案例更多一些,这也给我们一些启示――要充分用好这一先天资源,优化教材中的案例,充分体现《文化生活》的魅力。

一、教材案例源于新课改的课程理念

这次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改中所倡导的课程理念中,明确讲到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建构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理念认为学生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经验,对很多问题和现象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问题还没有接触过,也可以凭借相关的经验进行解释。因此,新教材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体现这一过程的方式,就是案例。

在新教材中,这种案例以启动和引导思维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来优化案例,包括事例、数据、现象描述等常识性素材的运用,穿插在课文之间,采用统一的字体和格式规范,我们称之为“活动框”。活动框的内容与课文密切关联、相互呼应、浑然一体,并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以及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环节。例如教材中的网络文化、青年志愿者、红色之旅、数字图书馆等案例,包含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吃穿住用行等各个画面,使学生感受亲切,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考的主动性,同时经过“具体―一般―具体”的多环节转化,在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反复作用下,学生识别问题、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会有明显提高。

二、必须优化教材案例,才能提高教材的使用效率和效果

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不是所有的思维过程都具有理论升华的意义;而且地域不同,对教材案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有只有优化案例,才能真切展现内容目标的重点,从而极大提高教材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再者,教材案例的意义之所以胜于教案、学案,就在于它既有教案、学案的引导功能,又以其经典性、综合性、拓展性充当着承载教学内容的主体、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托、实话教学评价的形式。因此,可以说新教材实施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如何优化案例了。

三、优化教材案例的方法

方法一:将支持教学观点的案例上升为讲点

阐述教学观点,有的要倚重相关学科知识来支撑,有的则直接凭借案例素材来支撑,这种案例素材就应该上升为讲点。例如讲授第十课第一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这样的道理,没有必要生硬的从理论上去阐述,完全可以将教材P104“道德典范”案例上升为讲点,贯穿全课,在生动真实的人物故事中引出“中心环节”、“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识点。

方法二:关注不同案例的相关之处,深度挖掘其意义

教材中大量案例,看似分散在各个框节,其实细细分析,会发现有些案例是有内在联系的。如果能够把握好它们的相关之处,既可以通过学生二度记忆加深印象,同时又可以深度挖掘其意义。例如“两弹一星”这个案例在课本第一课第二框第三目“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P12和第七课第二框第一目“薪火相传,越燃越旺”P78的活动框中都出现过,通过反复使用,提练出综合国力、文化、民族精神三者的关系。再如P43“传统文化是财富还是包袱”、P44“中国古代教育思想”、P53“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创新”,这些案例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优化案例,都是如何正确看待传统文化,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把这些看似零散的案例综合在一起,更易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形成辩证思维。

第三种:大胆取舍,贴近学生

有些素材,因其经典性而选入教材,但其未必贴近学生,在常识性方面未必承载本课程的目标设置。这些素材用什么、如何用、用多少,可由教师灵活处置――对于意犹未尽者,可以自行补充;过于陈旧者,可以自行更新。例如,在讲第三课第二框《文化在交流中传播》中“人口迁徙对文化传播的意义”时,作为广东的教师就认为,“客家迁徙史”的事例更贴近学生生活,更易于理解,于是就替换了教材中原来的“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徙”案例。又如,在导入第八课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时借用“上海世博会”的视频,而舍弃了教材中原先的素材。

像一位专家说的那样:“什么是教材,她是具体知识的载体,更是精神的体现”。希望我们能通过研究教材、用好教材,实现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写组编著《文化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7-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政治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朱明光著《走出困境的选择:新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三大看点》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主办《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3期P55

3、徐贵权著《走进高中新课改――政治教师必读》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

第15篇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具体化和形象化思想政治知识,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把握和运用,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想政治学科的内容抽象、逻辑性较强,如果采用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方式,长此以往就会令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面目可憎”,无半点兴趣可言,更不利于学生及时掌握、理解并运用。运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最大优势就是集声、文、画于一体,以直观鲜明的图像,生动精练的语言,使教学中难度较大、抽象、深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由抽象变具体、枯燥变有趣、深奥变浅显。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有助于学生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难点,理清线索,使学生在课堂中融会贯通,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吸收和运用;有助于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教学过程真正转变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上,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例如,哲学生活的知识相对比较抽象,尤其是涉及唯物辩证法方面的知识,学生更难理解。在讲解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时,笔者在课件里插入了“太子丹赠手”的flash小故事和“古人单网捕鸟”的漫画,生动的故事和形象的漫画使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在讲解主次矛盾时,笔者采用flash引入了“狼、羊、青草渡河”的故事,不仅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主次矛盾的概念及其关系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2.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也就是说它能使我们对某事物和相应的活动积极接受和深入探究,并且总是伴随着欢乐、喜悦、满意等肯定的或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信息技术教学恰恰具有图文并茂等特点,能够利用新技术、新模式创建特定的政治情景,把陌生、抽象的事实和材料变得形象、生动,使政治教学从多“静态”向多“动态”发展。由于它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积极的注意倾向,并激起持续高涨的学习情绪。

3.用互联网处理已经获得的信息。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网络平台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学习环境建构得好,那么连学习策略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学习策略,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策略。

对教师来说,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关于学习环境的设计,另一部分是关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环境设计是要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来帮助和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这是学习的外因;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则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来激励认知主体即学习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这是学习的内因。这两部分设计的内容虽有所不同,但其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使学习者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在信息已经收集完整后,也就是说学习环境已经建构好,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建构好的学习环境调动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获得有效的认知。这就需要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工具,自行查找、分析、交流、处理信息,完成意义建构。

4.多媒体技术辅助思想政治课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学习动机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认识兴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所有成功的教学,依靠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思想政治课教材的特点来看,它阐述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的内容比较抽象,有的内容与实际有联系。因此,利用信息技术直观、形象、生动、逼真、感染力强的特点,既有助于理性知识感情化,抽象知识具体化,又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其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使他们枯燥乏味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使他们由不爱学变为爱学、想学。

5.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研。

5.1教研分工。思想政治教研组制订详细的教研计划,按所授课年级分为不同的教研小组,各小组分工协作。

5.2收集资源。各教研小组根据本小组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中学思想政治课资源的收集工作,可以收集相关的论文、教案、课件、试题,也可以收集网络中相关的其他优秀教学资源。

5.3整理资源。各教研小组对收集到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形成各教研小组的资源库,并随时对资源库进行不断的丰富和优化整理。

5.4集体备课。各教研小组要充分利用收集和优化整理了的中学思想政治课资源开展集体备课,所有小组成员都发挥才智,研究课程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广泛的探讨和交流,总结各方面实践经验,集大家之智慧,努力形成最优的教案和一系列教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