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乡村医生论文范文

乡村医生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乡村医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乡村医生论文

第1篇

1.1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

医学教育面临很多问题,但主要是基础教学和临床应用的严重分离。基础和临床脱节主要的原因是基础和临床教师的分离,导致培养的学生也出现基础和临床的分离。这个问题不解决,医学教育改革就无法真正实现,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而又无法解决的根本原因是教学理念的缺乏。没有理念的教育是空洞的教育,没有医学理念的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同样是没有医学理念的学生。目前,乡村医生教育同样缺乏有效的教育理念,这必将导致乡村医生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不能有效结合运用。

1.2没有较好的教学体系

我国大部分乡村医生医学教育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由于学科之间缺乏横向联系,教学内容存在交叉重复,造成学生思维单一,知识不系统、不连贯,综合能力差。比如在临床实践中,当患者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发生变化时,乡村医生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系,往往无法用整体观分析、解决问题。

1.3偏重理论而忽视实践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系统辩证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另外,乡村医生培训理论多于实践,因此很难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乡村医生花大量时间死记硬背,严重阻碍了乡村医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1.4教学设施不够完善

目前适合乡村医生可利用的有效教学资源少,质量差,乡村医生的医学教育仍以课堂授课为主,“教师”是课程的主角,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乡村医生遇到问题时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方式,从而导致乡村医生所学知识明显受限。

2转化医学理念引入乡村医生教育的重要性

转化医学的实质是基础医学和临床的整合,是多学科、多层次、多靶点,微观与宏观、结构与功能、生理与病理、预防与治疗、人文与科学的交叉融合,是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转化医学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大量从事转化医学研究和应用的人才,更依赖于医学院校对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在医学教育中,任何教学内容和形式都要围绕着患者、疾病或者医生的治疗等方面,只有让转化医学理念在乡村医生教学和实践中发挥作用,乡村医生才能更迅速将所学知识与临床实际相结合,从而避免了教育的盲目性,因此,以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学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转化医学理念指导乡村医生医学教育的策略

3.1加强具有转化医学理念的乡村医生教师队伍培养

提高乡村医生教育质量,加强乡村医生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关键。由于乡村医生学历文化素养偏低、生命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较差、医患沟通少、成人教育复杂多变等,加之农村环境相对封闭、信息交流不便,同城市相比,更需要全科医学知识等特点,因此,地方医学院校要加强乡医培训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但要掌握乡村医生教育训练培养目标及特点,而且要通过参加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感受转化医学理念,从而使转化医学理念融入在他们的教学中。

3.2加强转化医学在乡村医生教学中的应用

3.2.1整合课程,促进多学科融合,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

转化医学教育强调各学科的联系,要求基础与临床整合。通过对乡村医生的调研,在考虑他们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后,可以将正常与异常、形态与功能、基础与临床有机整合,以构建适合乡村医生的“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或“以疾病系统为中心”教学体系,这样不仅有利于精简内容,增加乡村医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能促使乡医把握基础知识为临床服务的正确方向,增进乡村医生对交叉学科之间的理解与掌握,从而真正意义上理解转化医学的内涵。

3.2.2转变教学模式和方法

转化医学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乡村教育中,应重视乡村医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用PBL教学、CBL教学等教学方法进行组织教学。如将临床典型病例、疑难病例进行启发式、情景式、提问式、自主式、讨论式学习,从流行病学、病因学、病理、病理生理到发病特点,寻找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以及该疾病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等进行综合学习。教学中应加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及团队的合作精神,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乡村医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辩证思维能力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得到全面的提高,从而培养出实用型高素质的乡村医学人才。

3.2.3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切实提升乡村医生的业务能力

转化医学强调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科学原则。乡村医生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强调,医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都是在对实际病变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经过归纳和综合的结果,对实际工作具有极强的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要求乡村医生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学会自觉运用所学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以快速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3.2.4注重医学人文和信息知识的渗透转化

医学强调的是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人文精神有内在必然的联系。所谓人文精神,就是指一切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要以人性和人文理念关注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各种人际关系,各种人文关怀和人与人之间的各种良性互动。转化医学实施的过程中倡导的“以病人为中心”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大体现。医疗技术和医学研究成果每天都在不断涌现,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就要求师生双方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学生具备了良好的信息素养就能在今后的工作中自觉地获取新的信息,教师具备丰富教学经验和优良的信息素养后,才能在教学中运用并传播信息,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地渗透医学人文知识和信息知识,提高乡村医生交流、捕捉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这样才有利于转化医学人才的培养。

3.2.5构建网络资源学习平台,推动教育信息化

第2篇

6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发改委、教育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五部委联合印发了《村卫生室管理办法(试行)》,对村卫生室的功能任务、机构设置与审批、人员配备与管理、业务管理、财务管理、保障措施进行了规范。其中对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做出明确规定,这是村卫生室管理的重要一环,对调动乡村医生积极性,稳定乡村医生队伍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乡村医生队伍一方面面临青黄不接、人才匿乏的“断层”困境,一方面又由于村医超员、服务人口偏少、承担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不足而收入较低。为改变这一现象,《办法》指出,县级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或委托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行定期绩效考核,严格将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作为核心考核指标,考核后按其实际工作量拨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对实行墓本药物制度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收取的一般诊疗费和使用的荃本药物纳入新农合支付范围;并鼓励各地提高对服务年限长和在偏远、条件艰苦地区执业的村卫生室人员的补助水平。当前,村卫生室的各项补助标准在不断提高。((办法))指出,对实施墓本药物制度的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街接;近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的《关于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乡村医生的一般诊疗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元,且一般诊疗费不低于5元,新增部分由新农合基金支付

乡村医生的待遇一直是农村卫生工作的焦点之一,它关系到这支队伍的稳定和“网底”的牢固与否,原卫生邵部长陈竺曾提出乡村医生年收入不得低于2万元的硬性指标。从现在的运行保障机制看、一个通过绩效考核,经过3个补偿渠道,享有4项待遇的乡村医生是能够得到一份合理的收入的。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实现乡村医生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确保各项补助足额到位的关键,将有力的推动村卫生室服务水平的提升,进一步提高塞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管理出效益规范管理就是机制创新,是激活基层资源、使村卫生室既能生存又有活力的具体措施。我国有64.86万所村卫生室,2013年诊疗人次为20.12亿,占全国的27.51%,并承担着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实施包括绩效考核在内的规范化管理,使百万乡村医生在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的同时,充分挖掘内在潜力,提高自身业务素养,保持工作积极性,编密织牢农村三级卫生网的“网底”,从而在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实现“保基本”的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3篇

1.1对象

抽样湖南省怀化市边远少数民族地区4个县50个乡、镇乡村医生,县级及以上医务人员,以乡村医生为主要调查样本,按照1誜60的比例抽样,平均每点采样人数为15人。以调查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为目的,现场发出问卷750份,回收有效问卷644份,有效率为85.9%。

1.2方法

采用问卷式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定量研究,将调查对象分成村级、乡镇级、县级及以上3个等级,村级卫生室医生占70.0%,乡镇卫生院医生占21.1%,县级及以上医院医生占8.9%,其中县级及以上医院医生为对比样本。问卷以年龄结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平时计算机用途以及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的愿望为主要调查目标。

1.3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录入Access数据库中,并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2.1年龄结构

调查显示,村级、乡镇级医务人员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医院级别越高,年龄层次结构越趋于合理。

2.2第一学历结构

调查显示,村级、乡镇级医务人员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医院级别越高,高学历比重越大。

3讨论

3.1结果分析

从年龄、第一学历结构来看,年龄在35岁以上的乡村医生比例远高于乡镇和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村级64.1%、乡镇级53.7%、县级及以上28.1%);而乡村医生第一学历普遍偏低,大部分只有中专文凭或参加过学历补偿教育,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大都有大专、本科甚至更高的文凭。计算机是从21世纪初才开始普及,部分乡村医生没有接受过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育,导致湖南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普遍偏低。从计算机应用技能调查结果来看,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乡村医生很少(3.3%),甚至能够进行一些常规操作的比例也很低(8.0%),绝大部分乡村医生不会操作或只会一点简单的操作。相比之下,县级及以上医院医务人员计算机应用技能要好得多,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的人员达40.4%,能进行常规操作的占31.6%,远远高于村级、乡镇级医务人员所占比例。从参加计算机技能培训意愿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乡村医生是非常愿意参加计算机培训的。乡村医生深知计算机应用技能在现代医疗上所起的作用,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询相关疑难杂症的治疗办法,了解新的疾病,掌握医学动态,为能正确治疗病人而咨询专家,也可以利用办公室软件记载病历,管理病人。相对于乡村医生,乡镇、县级及以上医院医生由于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培训意愿不强烈。

3.2提升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意义

2010年卫生部《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卫农发[2010]3号文件)要求:乡村医生要科学地承担起“农民健康指导、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治防、儿童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急性精神疾病管理等”任务。然而,对于湖南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医生,由于其计算机应用水平低,加之各种病错综复杂,新的疾病越来越多,常发生错诊误诊现象,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要承担和完成上述任务,除了提升乡村医生专业技能和学历外,更需要提高其相关计算机应用技能,以适应现代化医疗的需求。这既是提高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医务人员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响应党和国家号召、更好地推进新农合工作的需要,更是科学管理、保障农民健康、减少医疗事故、增强医疗卫生服务透明度的有力保障。

3.3提升乡村医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措施

(1)应将计算机这门学科纳入湖南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医生学历教育的辅修课程,在其集中学习期间,由所在地区高校分派经验丰富的教师,对乡村医生进行系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教学,以操作性强的内容作为主要授课内容,学期末进行考核。

(2)针对湖南省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医生的特点,实施适合的计算机技能培训模式。由于身处乡村的特殊环境,乡村医生工作与家庭负担重,没有更多时间参加培训。针对这一特点,可以选择集中授课与业余训练相结合方式进行培训。在其集中进行学历教育时系统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在其工作时可利用CPSL(协作—问题解决学习)教学模式进行网络辅助教学。这样既不占用乡村医生的医疗工作时间,又可以让每一名乡村医生都有培训的机会,一举两得。

(3)针对性制定培训和辅导内容。所在地区高校应提供充足的机房,使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时间。同时,在培训内容上应依据乡村医生的特点,以基本上机操作、相关软件(如Word、Excel等)以及基本网络操作为主,以适应其工作要求。

4结论

第4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2006

2.2

4.6

96

1384.8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

第5篇

4月2日上午,已届花甲之年的南召县皇后乡凉水泉村村医张玉杰,徒步登门到本村93岁的袁长聚老人家为其把脉、测血压、开处方,他经常出诊为这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看病送药。9点多,他又步行2里多,来到村民孟凡梅的家,为其99岁高龄的婆母复检胃病,调整药方,为村里耄耋老人送医送药,张玉杰坚持数十年如一日。

变卖家畜扩建村所的“赤脚医生”

刚刚经历的苦难日子,农村经济萧条,缺医少药,家境贫寒的张玉杰的父亲和弟弟相继因病去世。孤独的“灰色少年”张玉杰饱受着无尽苦痛,从痛楚的阴影中走出来,他坚定选择了悬壶济世、解除群众病疼的人生追求。1964年,16周岁的张玉杰担任村卫生员,从那时起,他就把关爱患者、服务乡亲的宗旨铭记心间。他风里来雨里去背着药箱行医乡间,成为偏远山村救死扶伤的“先生”。

早些年在农村曾流传着这样的俗语:“开过药铺,打过铁,什么生意都不热”,做医生赢利丰厚众人皆知。然而从医40多年,张玉杰却不仅没有半分积蓄,而且举债投资扩建村卫生所。1975年,他借遍亲戚朋友,筹集资金3000余元,在全县办起了第一个合作医疗诊所,解决了全村群众看病求医无门的难题。2000年,全省开始推行乡(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他又率先在本村试行,把家里的积蓄全部拿出来,聘请医术高超的村医,配备了先进的医疗器械,使该村卫生所成为全县第一批甲级卫生所。2005年全省开展村卫生所达标创建工作,他把家里的两头猪和一只羊全部卖掉,用来贴补扩建村所,达到了“四室分开”的有关要求,被市县命名为“示范村卫生所”。就这样,他先后3次自筹资金大兴土木扩建村所,把村卫生所建成拥有固定资产30万元,业务用房230平方米、7名持证上岗的医护人员。

工作中,他积极负责地做好预防保健和医疗工作,对全村所有新生儿童都及时建卡入保,严格按程序进行免疫接种,做到一个不漏,儿童计划免疫入保率、接种率常年保持100%。2006年,全县实施新农合工作,他带领全所人员把新农合政策宣传入户,动员群众主动参合,一些农民兄弟由原来的无钱看病、靠吃偏方治病,到领取国家报销、医费补贴,普遍从中受益。连续3年该村参合率均达95%以上。全村多年来杜绝了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他成为全村群众健康的“保护神”。今年他又作为全省村医的惟一代表参加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并受到原国务院副总理吴仪的亲切接见,创造了一个杏林“神话”。

荣获世界博士学位奖的乡村“老土帽”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张玉杰每天要接诊10个小时以上,晚上累得精疲力尽,有时连说话都有气无力。尽管工作繁重,但他从未停止过在医学求知道路上的探索和追求。他每天坚持凌晨3点起床,自学到6点,然后下田干农活。有时起早外出办事,晚上回来后,他要挤出时间来补习钻研,每天自学3个小时,成为雷打不动的“规定”和他日常生活的“必修课”。

功夫不负有心人。凭着这种持之以恒的自学苦读,张玉杰用了14年时间,通过参加自学考试攻读中医专业。57岁时,拿到中医专业本科文凭。58岁,他又考取了国家执业医师资格,成为村卫生所的主治医师。

张玉杰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行医体会和潜心钻研学术,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规律性。这些年,他挤出时间撰写了医学论文lO余篇,在国内外有关医学期刊上发表5篇。1994年,他撰写的《津液在(伤寒论)中的辩证关系》,被“世界传统医学研究会”评为优秀论文,并在斯里兰卡获得世界博士学位奖。1998年,他撰写的《脾胃与的辩证关系》在美国洛杉矶获得优秀论文奖。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他针对周边群众的疾患特点,总结了一套治疗乙肝、腰椎病、肩周炎等诸多疑难杂症的独特疗法,效果比较明显,周边县市的病人也远道慕名求医问药。为降低病人的医疗成本,他还利用山区中草药的丰富资源,亲自上山采药、炮制。他自拟的白金汤,对乙肝的治愈率达60%以上。

为患者治病累倒的“喜来乐”

张玉杰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被乡亲们称为神医“喜来乐”。2003年“非典”肆虐的时候,人们谈“非”色变。张玉杰利用墙报、标语加强科学预防宣传,还免费向群众发放中药汤剂指导预防。当时,村里有两名从广州返乡的务工青年突发高热,咳嗽不止,他马上腾出房子对疑似病人进行隔离检查,每天6次定时测量体温,与病人同吃同住,直到病人排除疑似,痊愈而归。

第6篇

论文关键词:农村,卫生资源,配置

 

1引言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的特征,包括医疗资源在内的各种社会资源享有与分配存在着严重不平衡,致使城乡差距日益增大。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形成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对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提高农民健康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城乡差距仍然过大。如何缩小城乡卫生差距,合理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城乡卫生的均衡发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和城镇居民同样的优质医疗卫生服务,全面提高我国农村居民健康保障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2卫生资源配置的内涵

卫生资源是社会在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卫生资源配置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行业(或部门)内的分配和转移(流动)。其有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称为初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增量分配;二是卫生资源的流动,称为再配置,其特点是卫生资源的存量调整。卫生资源配置的内容主要有卫生机构的设置、医院床位、卫生人力、卫生设备和卫生经费配置等5个方面。

3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省政府为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提高其效率和效益,满足农村居民多层次的健康需求,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不断加强对农村地区卫生资源的投入,使得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有了显著改善,农村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2005—2009年,乡村医生和卫生员数量共增加0.2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持续增长毕业论文ppt,已由2005年的614万人,增加到2009年的4651.7万人,增加了4037.7万人;截止到2009年末,新农合参合率已达到93.57%,有效地减轻了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改善了农民的就医状况,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则呈递减趋势,且减幅比较明显。2005—2009年间村卫生室数量由2.3万个,下降到1.9万个,共减少0.4万个。究其原因在于近年来在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方面,安徽省坚持“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增量、提高质量”的原则,结合各地的乡镇区划的调整、交通条件的改善和农村卫生资源的现状,调整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的布局,对原有的村卫生诊所进行了整合中国。并按照《安徽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设置指导意见》的要求,原则上一个行政村设置一所村卫生室。卫生院所在地的行政村可以不设卫生室,人口少的邻近行政村也可以联合设置卫生室。因此,近年来在村卫生室总量方面有所下降(见表1)。

表1 2005—2009年安徽省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情况

 

年份

村卫生室

(万个))

乡村医生和卫生员

(万人)

农村有医疗点的村

占总村数的比例(%)

参加新农合人数

(万人)

参合率(%)

      2005

2.3

4.7

95

614

  2006

2.2

4.6

96

1384.8

  2007

2.1

4.4

96

3602

85.7

  2008

1.9

5

96

4523.9

90.12

  2009

1.9

4.9

96

4651.7

第7篇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第8篇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02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03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04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01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04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04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04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04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第9篇

我区现有12个乡镇,7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约43万。其中城市人口约21万,农村人口约22万。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81家,其中区属中医医疗机构1家(区中医院),中心卫生院4家(姚千镇区二院、陈相镇区三院、林盛镇区四院、八一镇区红十字医院),乡镇卫生院9家(十里河、佟沟、白清、永乐、沙河、红菱、王刚、大沟、城郊)。民营医疗机构40家。厂企医疗机构28家,村卫生室190家。目前,乡镇卫生院中设有中医科室的6家,占乡镇卫生院的46,有中医药人员25人。全区共有中医药人员200人,占医药人员的15.3。村卫生室有能中会西的乡医29人。

区政府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20__年决定申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20__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创建单位”。近年来,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加强培训,开展科研,强化管理,完善制度,定期检查,严格考核,增大投入,扎实工作,加快了创建步伐,取得了非常可喜的成绩。主要工作是: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管理严格,为创建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区政府为加强对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了各层组织机构,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全面落实创建工作任务。一是注重领导,健全组织。区政府成立了由主管区长任组长,卫生局、财政局、人事局、发展计划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振兴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卫生局中医管理科。卫生局组建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中医工作的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中医工作领导小组,卫生局专门成立了中医指导科,由熟悉中医药政策、中医管理知识和熟悉中医工作情况的同志负责中医药工作。各乡镇依照区政府的要求分别成立了创建农村中医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提供了组织保证。二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定期检查考核。区政府多次召开领导会议和专题会议,提高创建认识,明确创建任务。区政府和各乡镇将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纳入了区、乡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目标。主管区长与各乡镇长签定责任状,明确创建工作责任,对乡镇的中医药工作进行专题考核,并把考核结果列入全年目标考核责任制中。卫生局制定了全区农村中医工作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及检查、考核标准和办法。对区属医疗机构每半年检查一次,年终进行全面考核评比。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卫生局中医指导科负责督办落实。三是完善制度,严格管理。在创建过程中,建立完善了各项管理制度,并随时进行监督检查。对各医疗机构的中医药工作实行质量监督,突出中医病志、处方书写质量管理和中医药疗效、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中医护理等的管理和监督。严格了民营医疗机构的业务管理和质量考核,开展质量千分考核活动,奖优罚劣,提高了乡村医生和个体医生的业务水平,净化了中医医疗市场,维护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动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重点突出,网络完善,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突出了工作重点,优化中医资源,强化了网络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是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加快了中医药中心网络的建设。目前,区中医院的的中医药资源雄厚,现有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床位300张,床位使用率20__年为136.8。全院有中医药人员98人,占全院医药人员的65.58,中医药人员职称结构合理,有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固定资产达到8000多万元。中医门诊有一级临床科室13个,二级科室15个,其血栓病科在全区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先进的中药制剂室,生产 中成药达24个品种,并全部达到国家药检标准,基本满足了全院临床及其广大患者的需要。20__年以来,年均为乡镇医院、村卫生室培训中医药人员20名,深入基层指导工作9次,培训人员300余人次,在创建工作中起到了龙头作用。二是以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为重点,注重了中联网络中医药工作的开展和建设。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现有中医药人员25人,做到了定期有计划地组织这些人员到区中医院和上级中医院学习、进修和培训。同时利用每月乡医例会传授中医理论及防病治病知识,并定期深入到村卫生室指导乡医开展中医药工作,发挥了中联络网的作用。三是以村卫生室为重点,注重了基层网络的建设。全区农村现有卫生室190个,有乡村医生220名,其中中医卫生技术人员29人。乡村医生均能用中西医两法防治疾病。现在全区中医工作基本上形成了”上建中心,中联网络。下打基础“的格局,加快了创建工作的步伐。

(三)加强培训,注重科研,推动了创建工作的进展

区政府特别重视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和中医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特别注重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的开展。一是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近年来,区中医院共有40余名中医药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大多数成为血栓病科等重点科室的中坚力量。与辽宁中医学院联合承办研究生课程班,招收15名硕士生。各乡镇卫生院有计划地强化中医药人员培训工作。区卫生局组织编写了《农村常见病中医治疗手册》、《针灸基础知识培训教材》、《中草药基本知识》等书籍,每年举办一次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培训班,累计培训乡村医生近600人次,覆盖率达98。为规范医疗文件书写,举办了《乡村医生中医、西医门诊病历、处方及消毒隔离、预防感染培训班》,提高了乡村医生医疗文件书写水平及对消毒隔离、预防感染的认识程度。二是积极开展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区中医院积极开展以“三贴近”和“出人才、出论文、出专利”为原则的科技兴院活动,20__年完成了国家“十五”重点攻关课题《中风病急性期综合治疗方案研究》60例临床观察;与辽宁中医学院合作,参与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彭氏眼针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的研究》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课题验收。20__年又申报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级课题2项,分别是《化痰解毒法治疗缺血性中风急诊期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活血止血、泻火解毒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此外还申报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2项。申请专利2项,《眼痒立止水》、《复方股兰丹预防和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及实用型国家发展专利1项。为了进一步完善医学、护理继续教育体系,先后举办医疗、护理中医药科研学术活动15次。20__年在区中医院学术报告厅召开了区中医学术交流会,共收到中医论文30余篇,通过专家评审,有16篇论文获奖。促进了我区中医科研与学术交流。

(四)投入增大,政策优惠,工作扎实,确保了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

区政府在创建工作中,逐年增加资金投入,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向中医倾斜的优惠政策,确保了创建工作的开展。一是加大投入,搞好基础建设。在房屋建设上,区中医院完成了6936平方米的病房楼扩建及3133平方米急诊绿色通道的建设任务,新建热水房、车库、总务仓库316平方米,并投入使用,使医疗用房总面积达到了2.2万平方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区三院)3300平方米的门诊大楼也投入了使用,院容院貌有了明显改善。在医疗设备购置上,医疗机构采取多渠道筹资的办法,中医院引进了心脑血管疾病定位诊断、治疗DSA成像系统等大型医疗设备。现有医疗设备总值4361万元,万元以上设备165台,使用率为85.2。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投入近300万元购进大型设备16台件,使诊疗技术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医疗设施的改善,扩大了医疗服务功能,提高了科学诊治水平,满足了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同时也促进了卫生系统经济收入的稳步增长,20__年各医疗卫生单位业务总收入(不含财政拨款)1亿8千万元。比上年增加3千多万元,增加21.2。固定资产总值近2亿元,新增1千多万元,增长9.2。二是坚持卫生优先的原则,制定扶持政策。区政府除了在资金投入上重点倾斜外,还制定了相关政策扶持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开展城区医疗机构对口支援农村卫生院工作,本着“重点突出、合理配对、定点帮扶、注重实效”的原则,将五所农村卫生院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确定城区医院进行定点帮扶。目的是加强农村中医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村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强农村卫生院解决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另外在医疗定点医院设立,干诊医药费报销等方面,给予中医院与综合医院同等待遇,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区政府在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工作中,做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加大了领导力度,健全了组织机构,加强了管理,开展了培训和学术活动,增加了资金投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需要加强和改进的问题,主要是:

(一)农村中医服务网络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农村中心卫生院四家,乡镇卫生院九家,只有六家设有中医科,其余七家没有中医科,不符合创建标准和要求。

(二)乡镇卫生院中医药人才缺乏。一是医院经济效益不好留不住人才。二是医院缺少资金无力引进人才。

(三)中医药培训工作有差距,部分医院中医“西医化”。部分中医技术人员学习培训不够,理论素养不高,技术不精,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辨证诊治的方法为患者服务,常常依赖“西医”诊疗,导致中医不中。

(四)创建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资金明显不足。部分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室建设缺乏资金;医院硬件建设和人才引进缺乏资金;致使部分农村中医药服务空白。

三、几点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快我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意愿和要求,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促进我区经济的全面快速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此,我们建议如下:

(一)进一步提高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网络建设。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加大领导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加大政策倾斜力度。搞好区中医院中心网络的建设,充分发挥中医院中医医疗、预防、保健、业务指导的龙头作用,以带动全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搞好城乡对口支援工作,加快乡镇卫生院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专病(专科)建设,开展好纵向的中医药技术合作,以发挥中医药网络枢纽作用,达到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区)的标准和要求;搞好村卫生室的建设,以满足农民群众求医治病的要求。

第10篇

〔论文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医疗机构办医模式将被打破,医疗机构的竞争将变得日趋激烈,人才的竞争特别是管理人才的竞争将是决定医疗机构竟争能否取胜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医院高层管理者从专家型走向职业化成为一种趋势。文章通过分析当前塞层医院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现状、职业化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和优势以及如何推动医院管理走向职业化进行分析和探讨。

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医院的竞争也将面临着全球化,股份制、民营医院的不断出现给传统的办医模式增添了新的活力;职工医院改制、医院管理走向集团化使得一些濒临倒闭的医院有了新的契机;“三甲”医院的强强联合、乡村一体化管理成为当前医疗机构为了适应医疗体制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加上中国加入WTO,信息产业、金融界的国外职业经理人不断涌人国内,给承担着基层大量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且仍延续着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的县(市)级医院带来严峻挑战。如何提高这些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激活内部运行机制是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将医院引人职业化管理也是一门新的课题。

1.医院管理的职业化首先浦要管理队伍的职业化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基层医院的管理者都是由医学专家直接到管理岗位而成为院长或副院长的,他们在工作实践中既当专家又当院长,主要工作精力放在业务上,而在行政、人事、经营、财务资金运作等方面相对缺乏经验,加上基层医院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即社会性工作比较多,许多工作都要领导亲自过问,因此,真正用于医院内部管理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许多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也都是从临床一线选拔而来,很少有机会参加有关管理知识方面的系统培训,这与发达国家的绝大多数医院院长都是由经济、管理、法律等专业方面的专家来担任的现状大相径庭。论文百事通如在美国,医生担任院长的大约占10%,而多数医院实际主持工作的院长是由学校专门培养出来的医院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法国法律规定国家综合医院院长必须经过卫生管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在英国医院的院长中,有三分之二是学管理、法律或者学经济专业出身的。由于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使得整个管理队伍的结构搭配比较合理,职责更加明确,容易形成专业优势,也更有利于提高管理者的水平、素质和能力。新晨

第11篇

30年坚守医疗卫生最前沿

今年54岁的朱国喜出生在叶县常村镇的一个中医世家,从小就跟随父亲为乡邻行医,耳濡目染了父亲在乡村医治病人的点点滴滴。受父亲的影响,朱国喜志向将来也像父亲一样当个医生,为群众医病。大学毕业后,他便把医生这个职业作为自己理想的崇高追求,从踏上工作岗位的那时起,便真切地感受这个职业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

30多年来,朱国喜始终坚守医疗战线的最前沿,全身心投入到医疗实践之中。朱国喜始终坚定一个行医宗旨: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妹一样对待每一位患者;用自己温馨专业的服务为患者解除病痛;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百分之百的努力。对每一个患者,朱国喜总要仔细询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患者耐心解释病情,不厌其烦。无论哪个层次的病人,对病人的痛苦给予了最大的理解和同情,同时得到最好的治疗。

加强学习传承中医文化

朱国喜家中医传承三代,擅长内科、癫痫等科,朱国喜在祖父的亲传教育下,苦读医书,熟背汤头,勤学苦练,小小的年纪就有了一些名气。

朱国喜既不盲推出中医,也不盲目否定西医,他是兼容并包,取中西医结合的态度,这是他坚持至今的理念。多年来,朱国喜一方面潜心研究家传的古药方,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完善古方并加以利用。另一方面,他还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先后到北京、上海等知名医院向老中医学习。他每把学习的新技术、新方法应用于临床,撰写的《伤寒论胸胁苦满与大小柴胡汤临床定位应用探讨》等30余篇中医学论文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医学刊物发表。其中2009年2月朱国喜被中华医药医学委员会聘为中华医药医学研究会、全国名医理事会副理事长,并被授予2009年中国中医药创新最具影响力的人物荣誉称号。

在传承中医文化的同时,朱国喜非常注重传帮带,坚决不会带徒弟不会“留一手”。如今,他带出的学生已开门行医,医治病人。朱国喜说:“中医是我们的传统,只有传播开来,互相切磋,才能更好传承下去。”

投资千万元建立叶县万聚堂中医院

随着医术的越发精湛,找朱国喜看病的人越来越多,小小的卫生室已经满足不了病人的需要。2013年,在当地卫生部门的支持下,朱国喜投资近千万元建立叶县万聚堂中医院。

作为院长,朱国喜的担子更重了。他常对医院里的医生说:病人有钱能看病,病人没钱也要治病,他要求不能收病人诊费,即便是三更半夜出诊,也不要诊费,对特别困难的病人,残疾人等,他还经常给病人免费治疗。他把这种行为做为自己积德行善的为人之道。

常村镇肝硬化病人周某因为无钱看病,医院免收了5000多元药费,病人张某因毒蛇咬伤致急性肾功能衰竭,连续透析10余次但效果不好,朱国喜出诊12次为患者中药治疗痊愈,并免收1500元药费。田庄乡女病人段某因患恶性肿瘤,手术后仍需治疗,医院为她进行为期两年的半费医疗。

第12篇

医院病理科主任先进事迹(平凡的岗位不倒的旗帜)

在医院,有这么一个岗位,它无声无息却关乎生死,它平淡无奇却石破天惊,因为它的判断结果关乎的是无数个生命的归宿、无数个家庭的酸甜,那就是病理诊断岗位。在市人民医院,有这么一个人,他谦和儒雅却坚韧不拔、他身材瘦小却形象高大,因为,他三十年如一日,勤耕不辍、创新不止,使一个二级医院的病理科却能以“严谨审慎、诊断准确”赢得省内专家多次赞扬,把一个平凡的岗位竖成了一面不倒的旗帜,他就是市人民医院病理科主任——!

病理科的工作,讲究的是坐得稳、守得住、积得多、断得准。刺鼻的福尔马林气味、高温的石蜡包埋机、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镜检……恶劣的工作环境、枯燥乏味的工作步骤,没有一颗甘于平凡、乐于奉献的心,是无法胜任这样的岗位的,但他从走进病理科的那一天起,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守在这平凡的岗位上,三十年如一日,不断登攀,不断探索,用智慧和汗水为医院病理诊断专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医技工作者,虽然没有直接为病人解除疾患,但“病理诊断”的结果对病人及家庭意味着一次“宣判”,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方案和疾病预后,容不得丝毫马虎,“一丝不苟”成了他始终坚持的工作作风。多年来,他一直坚持对每一份病理标本的制作、对每一份病理诊断报告严格把关。当病理诊断与临床医生的诊断不符合时,他总是第一时间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请教上级医院专家,从不放过一个疑点。有一次,一位胆囊手术的患者,术后胆囊病理诊断提示胆囊癌,急需进一步治疗,但患者已经出院,无法联系,这可急坏了谭主任,他从病历上翻出了病人留下的一个大致的地址,就要下乡找病人,当时许多乡村还没有通公路,天又下着雨,大家都劝他等天好了再走,但他只说了一句:今天必须找到病人!推上自行车就走。当时乡村小道的颠簸与泥泞可能是我们现在无法想象的,他记不清自己倒底停下来问了多少回路、也记不清到底摔了多少个跟头,但他清楚地记得,病人的治疗没在他的手中耽误一天!等到再赶回家里,天早已黑透,看着一身泥水、几近虚脱的丈夫,焦急担忧了一整天的妻子满腹的埋怨顿时化成了满脸的泪水,谭主任语重心长地对妻子说:别看我们病理科是辅助科室,可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啊!我们的诊断结果直接关系到病人治疗方案的选择,今天我虽然奔波了一天,但有可能挽救一个生命啊!他常常告诫科内的医生: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我们的诊断稍有不准,将会给病人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他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深深影响着科内的每一位同志。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同志深深地知道,优良的业务素质是做好工作、服务好病人的基本要求,因此,他十分注重专业知识的积累,不断自我加压、自我充电。他曾先后两次赴三级医院进修病理学诊断,每次在长达一年的进修期间,他基本上都不回家,每天看书到深夜,抓住一切时间疯狂地学习,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写下了十几本笔记,得到了当时江苏省病理学学会主任委员黄志勇教授的高度评价。在实际工作中他能够准确把握新技术的发展,开展新项目。由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对于快速石蜡切片诊断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医生在术中切取病人的一部分肿瘤组织立即送检,要求病理科在半小时内得出结论,从而为手术台上的医生下一步的手术方案提供依据。由于是快速操作,标本的制片质量要比普通的制片质量逊色一点,但诊断要求却一点也不能逊色,必须及时、准确,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患者的诊断是良性还是恶性,关系到患者下一步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快而慎”是对快速病理诊断的要求,没有很高的病理诊断水平是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要求的。多年来,谭主任凭借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科研能力,在病理诊断领域取得了一个个骄人的成绩,有二十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先后开展了十余项新技术、新项目,成为我市病理诊断的领军人。

第13篇

如今,他的名字已响遍了豫北大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他为“郜大好人”。

幼年经历 开启学医道路

现年58岁的郜义祥,出生于卫辉市庞寨乡西夹堤村,和其他农村家庭出身的孩子一样,郜义祥家境贫寒,年幼的郜义祥表现出了与他年龄不相符的懂事与成熟,他常常一边干农活一边挤出时间来读书。

“小时候,爷爷生病了,当时大夫很少,请大夫要去很远的地方,常常是上午去下午才能请到。看见爷爷被病痛折磨,我就想以后要自己当大夫,为爷爷和那些没钱看病的乡里乡亲治病。”

1973年,全省农村开展的‘红医村运动’给当时的郜义祥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也为他日后对中医药的钻研打下了基础。“当时号召人人会扎针,家家户户都学当医生。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以后多学中医和针灸技术,将来到社会上当一名中医,去给大家治病那该多好啊!”

刚刚十几岁的郜义祥每天放学回家,就拿起铁锹跟着大人一起到大堤上面挖草药,看着那些花花绿绿能治病的草药他就特别的好奇,时常背着药篓去老中医家里咨询草药的名称和作用。对于那些外形相似的、名字难记的中草药,他就把草药制成标本装进塑料袋里面,反复研究每个草药的特征和功效。

时间一长,郜义祥就越来越感到需要了解与认知的东西还有很多,当时的他已经不满足仅仅对大堤上草药的了解。他开始向往更高的层面上去发展与学习。

1974年,郜义祥中学毕业后,经村委会推荐,他顺利进入卫辉市卫校。经过了几年系统的专业学习,郜义祥以优异的成绩从卫校毕业。毕业后,郜义祥回到老家做了一名乡村医生。在行医过程中,他感觉自己掌握的知识还很贫乏,便又努力考入了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函授班进行深造。郜义祥说,当时家里经济还很困难,但父母依然支持他向自己的梦想迈进,这给了他很大的鼓舞。

苦心钻研 探索医学门道

郜义祥所在的西夹堤村有一位十多岁的男孩,从小就头发稀疏、发质发黄,家人寻了很多偏方都不见好转。最后,男孩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了郜义祥,郜义祥用自己所学的中药知识给男孩开了一个方子试用。没过半个月,男孩原本稀疏的头顶已经密密地长出了黑发,男孩的家人高兴地又来到卫生所,让郜义祥再给开点药。经过几个月的治疗,男孩的脱发病终于痊愈了。

这件事后,引起了郜义祥对于脱发病治疗的思考,也为他以后的医学道路指引了一个方向。从1985年起,郜义祥除了日常疾病的诊治外,开始专门治疗脱发病。

随着治愈的人越来越多,郜义祥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前来问诊的患者从当初的本村村民,逐渐发展到了全国各地都有慕名而来的患者。

稍有成就的他并没有骄傲,尽管忙得不可开交,但是他依然保留着晚上看书学习的好习惯。《黄帝内经》《伤寒论》《脾胃论》《针灸学》等书籍被他翻看了无数遍,而他的医术也在这样的学习下越来越精湛了,有多篇医学论文相继发表并获奖。

2005年,郜义祥被中华传统医学会授予“中华传统医学特色名医”,2013年被国家医学教育发展中心授予“中医药特色诊疗名家”,被中华医学创新发展促进会授予“中国医学专科专病特色专家”等荣誉称号。期间,他还被二十一世纪仲景医魂编辑委员会授予“中华名医”的光荣称号。

医德高尚 引得众人称赞

多年来,郜义祥把患者当成自己的亲人,尽心尽力地去照顾每位患者。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他更是亲自背着药箱上门问诊。常常是风里来雨里去,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只要是病人需要他出诊,他都毫不犹豫地前往医治。

有一天晚上,天正下着大雪,邻村的一位老大爷突发急病,家属给郜义祥打来电话,他二话没说骑着自行车就出发了。由于天黑路滑,在回来的路上,小心翼翼的他还是被摔进了路边的水沟里。

西夹堤村五保户老人李秀莲无儿无女,同时患有老年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2011年,84岁的李老太又发病卧床不起,郜义祥得知情况后及时赶去为李老太免费医治,随后又定期去走访探望。老太太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给郜义祥沏了碗糖水,感激地握着他的手,眼泪直流:“好人呀,俺没啥谢你的,你就喝碗水吧!”

郜义祥每年都要投入几千元的药品,为孤寡老人免费诊治疾病,并定期进行随访。他经常带领人员到庞寨乡敬老院,为那里的老人义诊、赠药,送去一份关爱之情。每逢暑天,他还要到田间地头,为乡亲们免费发送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抗暑药品,以确保在田间农作的村民身体健康。

2013年12月7日,郜义祥带着工作人员为西夹堤村70岁以上的百余位老人进行义诊,并送去了御寒的电热毯,帮助老人更好地度过寒冷的冬天。尽管大雾迷漫,但献爱心的过程中却依然笑声掌声不断,一派暖意浓浓。

今年4月1日至5月1日,他们又开展了中老年腰腿疼患者大型义诊活动。得知消息的患者不仅来自卫辉当地,还有来自延津、滑县、浚县等地的,他们每天接诊患者300余人,总受益患者达9000多人,免费为患者发放药品价值35000余元,受到了广大中老年患者的好评。

据了解,对于过路人的小疾病郜义祥也都是免费治疗。晕车中暑,胃痛发烧的,只要路过卫生所寻求帮助,郜义祥和所里的医生们都会热情接待、免费诊治。2005年,濮阳籍的车辆在距离卫生所不远处发生车祸,得知情况后,郜义祥带人及时赶到现场,进行紧急包扎输液,随后又用车将伤者送到了县医院进行救治。

第14篇

近百年来,这所中国最著名的西医学府源源不断地“出产”优质医学生,这些栋梁之才日后成为科研专家和名医的比例高得惊人,不断擦亮北京协和医院这块“金字招牌”。长久以来,颇具特色的“协和育才模式”一直深受肯定,然而科技的发展、医学服务模式的嬗变,也向协和医学院的教育者们抛出了新的课题。

如何开创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新时代?在传统与时下、继承与变革之间,怎样深入协同、与时俱进?这是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需要面对的巨大考验。

协和的定位是精英教育

静立于北京王府井繁华街肆中的协和医学院,于高楼林立中,以青砖、绿瓦、雕梁、画栋的面貌示人。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近百年中式建筑提示我们,这所医学院是如何地注重传统。

上个世纪,协和医学院“高进、优教、严出”的教学理念,“三基”、“三严”的教育传统,被推及到我国的医学教学体系中,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医学教育模式。至今,协和医学院一以贯之地坚持着这些理念和传统。比如,2012年8年制招生名额虽设定为90名,最后却只招收了80多个符合资格的学生。

协和当年在办院之初就讨论过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中国医疗需求注重学生的数量,还是为了树立中国医学教育的高标准而注重学生的质量。最后董事会一致决定建立一所“与欧美国家一流医学院可以媲美的医学教育机构”。目前的中国,健康需求增长很快,许多医学院校的纷纷扩招,导致医学生入学门槛降低,有的临床医学专业每年招生超过一千人,医学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师生比变大、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使得很多学生无法参与规范的临床训练和实验课,医学人才的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目前教育部已明令禁止医学院扩招,但我国医学教育定位,应该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至今尚无明确结论。

对此,协和医学院校长曾益新则明确表示:“我国紧缺医生资源,但更缺优秀医生。基于当前疾病谱的变化,医学教育注定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大众化教育。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健康日益关注,医生承载着社会公众很高的要求和期望;现在疾病谱以慢性病非传染性疾病为主,这些疾病是由多因素造成的,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很大,对医生的临床技能、沟通技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医生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才能很好地应对;另一方面,我国的教育机构和教学能力也具有培养优秀医生的总体能力和潜能。我们应该很好地规划医生的培养,正确评估医疗机构和社会对医生的需求数量,以确定培养数量,设定和严控最低培养标准,吸引高质量生源,高效运用教学资源,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医生。”

在他看来,协和医学院之于我国医学高校的意义,就在于设定整个医学界的标准,引领国内医学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我们要求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实践操作机会,个个都能参与解剖尸体、实验操作课、小组讨论课、临床操作和手术等,并有严格的过程要求。当然,要求全国的医学院都按协和标准来配置师生和资源,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希望协和能有一个引领的作用。”

在“高进”管住了入口之后,再以“严苛”的淘汰制确保毕业生质量,是协和医学院的一贯做法。临床医学(8年制)专业坚持小规模招生,从严要求。前2年半为医学预科阶段,学生在清华大学修习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后5年半为医学教育阶段,在协和本部完成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以及临床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8年制学生的学科平均分要求80分以上,补考最多不能超过两次,否则就会拿不到博士学位。协和医学院第一届仅招收8名学生,最后只有3人取得毕业证。

“排队一上午,医生两句话”,有的医生甚至不抬头看一眼患者就开出了药方,这让很多人对医生产生不好的印象,甚至引发医患纠纷。而在协和的教育模式里,既注重“高进、优教、严出”每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更注重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素养。“准备一颗人文心、一副科学脑”,是协和医学院对学生的要求。

“尤其在当前医患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医生更应注重给予患者更多人文关怀。”曾益新院士指出,与其他院校相比,协和医学院的人文课程更多,学生从预科阶段就开始接受人文培养,将人文的情怀贯穿到专业学习和8年的课程中。协和有专门的社会科学系,并已将其扩建和社会科学学院,从人文、法律、伦理、历史、哲学和心理学等更多层面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学校十分关注医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人文关怀,才能把这种关怀传递到患者身上去。

在学生4年级后的那个暑假,学校会把他们送到乡镇卫生院,与乡村医生共同工作、生活一个月,让学生了解我国基层农民以及医务人员的生存状态和基层卫生医疗条件。在6年级后的暑假,学生们将到国外著名医院学习6个星期,体会和了解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文关怀理念和医疗流程。

“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光灌输理念还不够,而必须给他们提供人生体验,让他们能切身感悟到一种自发的人文情怀。一个下基层,一个去国外,这两个环节就是为他们提供真实的体验机会。”在曾益新院士看来,“只有亲身了解我国基层社会的现状和国际社会的差距后,学生才能加深对我国社会基层百姓看病艰难境遇的认知,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才会有落脚点,对患者的关怀才能升华为一种自主情感,未来才能成为一名具备人文情怀的合格医生。”

医学模式变革,呼唤人性关怀

如今,医学模式的变革对医疗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医学疾病谱的改变,人文教育和公共卫生教育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

第15篇

“直至现在,我也不愿意相信孩子已经没了。”时光军说,他不愿再次路过那所医院,那样只会让他感觉“心一阵阵刺痛一。

从2010年1月25日首例手足口疑似重症患儿王帆帆离世,到小嘉聚,再到患儿王敏媛猝死。这个人口80多万的桂北重镇全州,已有14例疑似手足口病患儿殒命,其中4例已被官方正式确诊为手足口病。

这个比流感还低一等的传染病――手足口病,突然现出狰狞面目。

4月12日,全州县通报了手足口病疫情,自1月份以来,该县先后有“14名婴幼儿因患重症肺炎死亡”,其中1例为入院途中死亡,这14例病例均为7月龄至2岁半婴幼儿。

全州县卫生局局长蒋贤鉴告诉《望东方周刊》,由于实验室采样需要对遗体进行解剖等处理,正经受丧子之痛的家长们很难接受孩子的身体再次遭受损伤。14例中,除4例采集了病菌样本外,其余9例婴幼儿的病菌采样并没有得到家长的同意,电就没有得到手足口病的确诊;另1例幼儿是在送医途中死亡的,也没有得到医院的确诊。

“钱花完了,孩子也没了”

2010年元旦开始,时嘉聚开始发烧,直到三个月之后病情恶化,脸上出现了米粒大的红疹子,“硬邦邦的”,一开始,母亲李丽丽还以为是被蚊子咬的。

4月5日,时嘉聚开始呕吐,父母立即将他送往当地诊所,打完针,时嘉聚平稳地度过了一天,第三天,小嘉聚全身无力,体温骤降。

当天,时光军抱起儿子时,他就猛地一惊,“感觉像是失去了知觉一样,处于半昏迷状态”。时光军见势不妙,立即将时嘉聚送往全州县人民医院。出门坐上车,车一颠,小嘉聚呜呜地叫,孩子的嘴开始发紫,脸色苍白。

一开始,主治医师并不能确诊,“前面也有很多孩子,他们(医生)通常都会说肺炎、气管炎,但我们的主治医师说,估计就是手足口痫,因为县医院设备有限,医生建议我们立即转到桂林。”李丽丽说。

全州离桂林有两个半小时的车程,且医院的运费高达800多元,时家人没有同意这一提议。

在为小嘉聚抽痰时,时光军发现抽出来的痰里带着血丝。

这时,小嘉聚的体温到了39度半,“肚子忽然鼓得很大,像个球似的。”孩子的母亲李丽丽向《望东方周刊》介绍,医生说孩子的肺泡已全部烧坏了,从x片上看,肺部全部是泡了,里面全是淤血。

让时家人颇为焦灼的是,全州县人民医院没有一台儿童呼吸机,在给小嘉聚用上成人呼吸机后,孩子的整个小脸都被罩住了。

在4小时抢救之后,时嘉聚停止了心跳。“医生几次强制让嘉聚恢复心跳,但心电图已经不再波动,医生说再胸压对孩子太不人道,最后我们决定放弃了。”李丽丽说。

时嘉聚成为全州第13例疑似手足口病死亡婴儿。

而此时,短短的几天治疗中,时家人已背负近1万多元的医疗债务,尽管有新农合,医院可报销50%,但这对于时光军来说无疑又是一块心病,“钱花完了,孩子也没了。”

乡村医生被指误诊遭举报

家住石塘镇白露利的王敏媛亦没有逃离厄运。王敏媛的病历上显示:颅内感染、神经元性肺水肿、休克、消化功能障碍,均为手足口病并发症状。

王敏媛1岁零3个月大,与时嘉聚的前兆一样,一开始王敏媛也发烧、出红疹。4月7日,母亲邓丽芳带着她去了村医王殿学家里。

王殿学不在诊所,由其妻唐小艳代诊。诊断的结果是发烧38度、牙龈上火并红肿,于是吊了三瓶水,当天晚上王敏媛还是在发烧。见病情没好转,邓丽芳带着女儿再次来到王殿学家,此时王殿学依然不在家,唐小艳坚持原来的诊断结果,又是吊三瓶水。

烧是退了,但小敏媛越加烦躁不安。此时唐小艳解释是上火的缘故,并给王配了西瓜霜和小柴胡颗粒。

此后,王敏媛开始连续呕吐,“大概有四五次。”邓丽芳列本刊记者说。而此时,唐小艳的办法仍然是吊水,在打完一瓶葡萄糖和半瓶止吐药后,王敏媛再次开始发烧了。

在邓丽芳看来,正是唐小艳的误诊,耽误了女儿治疗的黄金时间。

4月10日下午,邓丽芳抱着女儿来到全州县妇幼保健院。值班医生在第一时间内给王敏媛测量了体温,温度计显示是39度。接诊的医生在得知王敏媛身上同时伴有红疹后,马上建议邓丽芳去全州县人民医院。此时,邓丽芳才第一次听到女儿的病:手足口病。

而在全州县人民医院,发热门诊的医生对王敏媛进行了检查,并对邓丽芳称:“你女儿的病不是很明显,我建泌你去儿科看一下。”

然而当邓丽芳抱着女儿跑到儿利窗口时,值班室的一名医生却告诉她挂的号找不到了,要求她马上重新去挂个号。邓丽芳无奈,只好带着女儿再次去挂号。

王敏媛脸色开始发白,四肢轻微抽搐。重新挂号之后,王敏媛被送进了检查室接受例行检查。检查时,鲜血开始从王敏媛嘴里流出。

“快点,你女儿需要马上急救!”医生惊呼。急救室在五楼,电梯久等未至,邓丽芳直接背着女儿爬上楼梯。半个小时后,抢救无效,王敏媛停止了呼吸,死亡时间:4月10日下午17时。

4月12日早上,在深圳打工的父亲王建军赶回家中,女儿的死亡通知单安静地躺在玩具车上。

“如果政府能够早做宣传,如果村医能够找对病因,如果抢救时,医院不再让我们去排队挂号的话,我女儿可能不会死。”邓丽芳说,尽管已经将举报乡村医生王殿学误诊的材料交给了县卫生局,但至今仍未有答复。

疫情惊动卫生部

4月6日凌晨,全州县卫生局局长蒋贤鉴接到妇幼保健医院院长电话,得知该院收治全州镇龙岩村一名患儿谭文长病情严重,疑似手足口病病例。蒋贤鉴随后率医生前往医院组织抢救,最终患儿谭文长死亡。

由于家长配合,该死亡患儿尸体被解剖后,样本被送往南宁进行检测。4月9日,被确诊感染手足口病病毒。4月9日当天,全州县启动手足口病应急预案,此时距第一例疑似病例死亡已过去73天。 2010年4月11日,全州县紧急通知:凡有6岁以下发热儿童、出现皮疹儿童、口腔疱疹儿童到你诊所就诊时,请立即转上级医院就诊;如伴有精神不振、嗜睡、肺炎患儿,马上转县人民医院。

蒋贤鉴对《望东方周刊》称,自2010年1月1日至4月12日,全州县重症婴幼儿死亡病例累计14例,其中4例为EV71手足口病实验室确诊病例,其余10例为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可能性较大。”

本刊记者了解到,自2010年1月1日至4月8日,全州县累计报告手足口病例111例,其中死亡病例累计3例。自4月8日到12日,全州县新增手足口病

例287例,其中死亡病例1例。目前,全县收治的病例中暂未发现重症病例。疫情发生以来,全州县共向上级医院转诊重症病例10例。

全州县的疫情惊动了卫生部,随后,卫生部派四名专家指导防控。

蒋贤鉴称,对于重症手足口病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只有三天左右,最佳抢救时间为前两日。目前,我国病毒专家对手足口病尚未研发出有效预防疫苗。

对于全州县出现的手足口病,全州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忠云认为,该病由病毒EV71(肠道病毒的71型)引起。这种病毒破坏人体的中枢系统,引发诸如脑膜炎、肺出血、脑干炎等并发性疾病。

王忠云坦陈,手足口病患者若在村医和乡镇卫生院被拖延、留诊,那是很危险的,“天气变化落差大,这种病可能呈波浪式发展。”

“我们绝对没有瞒报,漏报”

至于病毒的来源,全州县疾控中心主任房天喜则认为是从外地传人,“全州有20万人外出打工,是广西的劳务输出大县,去广东等沿海发达地区的较多”。另外,蒋贤鉴称,城乡接合部正演变为手足口病高发区,同时也是疫情防控盲点,这个势头与中国城市化扩张迅猛有关。

蕉江乡大源村男童王帆帆是全州境内今年第一例疑似手足口病死亡患儿。1月23号,王帆帆的爷爷王臣高发现孙子发高烧,而且拉了一天肚子,便把他送到万板桥镇卫生院,医生以为是普通的感冒。回到家后,王帆帆的奶奶谢永秀给孙子洗澡时,发现孙子身上出了一身的冷汗。1月25日,王帆帆在全州县妇幼保健院治疗期间,经抢救无效死亡。

在此前,谢永秀曾发现王帆帆的小腿根部有红色的疱疹,舌头上也出现红色的丘斑,之后王帆帆全身都长满了米粒大小的红色疱疹,“我们以为那只是普通的疱疹,只是给他涂了点痱子粉!”

这是全州县今年的第一例疑似手足口病婴儿死亡事件,但由于诊断时,皮疹不明显,医生将其诊断为重度肺炎,而不是手足口病。蒋贤鉴说:“2009年版的手足口病鉴定标准有一条就是,没有明显皮疹的不宜确诊为手足口病。”

“我们绝对没有瞒报、漏报。”全州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王兹创对《望东方周刊》说,“我们不能说确诊,只能说疑似病例,不当预测会造成恐慌的。”

“全国死亡97例,全州14例。”王兹创认为,“基于人口数量,全州的死亡比例并不那么高。”

以前的手足口病患者都会出现皮疹的现象,但是今年全州患病儿童没有出现皮疹或者皮疹不明显,这是没能得到及时治疗的原因之一,“而恰恰是这部分患病的孩子发病死亡率高!”蒋贤鉴说。

多数村医不识病症

王兹创告诉本刊记者,此次手足口病存在的地区,大多是医疗设施落后的乡村。面对来势汹汹的手足口病,乡镇医疗机构猝不及防。事实上,基层防疫体系分三个环节,县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和村医,后两者是基层防疫体系的首要环节。本刊记者在全州县的采访中发现,村医和乡镇卫生院的防保员,在疫情暴发时,多数不能辨别确诊手足口病。

被死亡患儿家属邓丽芳举报的村医王殿学,是在白露村外的一处养猪场内接受本:刚记者采访的。王殿学称,由于村医收入偏低,又没有政府专项拨款,当地各村委卫生所大多自负盈亏,自我经营,全州县卫生局一年给各村村医的补贴是300多元。因此,王将主要精力放在养猪场上,该项收入效益可观。

王殿学告诉《望东方周刊》,出事前,自己虽行医11年,但从未接受过当地政府组织的手足口病培训。

王殿学既,即便自己能够确诊手足口病,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担忧是,“如果上报了怕县里领导说我谎报疫情,无中生有会引起恐慌。”

“乡镇防疫站虽然有十几人的医疗队伍,但也忙得焦头烂额。他们尽管有执业证,受过培训,也只是打打针,发发宣传资料和消毒液而已。”王殿学说,很多基层疾控人员多是医疗单位内部子弟或关系户,实际发挥的作用极为有限,待遇也不高。

石塘镇马岭村村医胡严姣更是纠结,她的儿子和侄儿均患上了手足口病,侄儿胡佳杰已在3月17日离世。胡严娇从医9年,亦从未接受过手足口病确诊培训。

3月16日,胡严姣果断决定将侄儿送至全州县妇幼保健院,医生最初结论是肺炎。“但他们不肯给孩子照x片,说下班了,要明天早晨才可以。”胡严姣激愤地说。

第二天凌晨4点,胡佳杰抢救无效离世。

作为医生的胡严姣第一次如此近距离接触手足口病,“以前只是听说了,上面也没有发宣传资料下来,村里面信息也很闭塞。”

“很多情况下被误诊为感冒、口腔炎,时间被耽误了。”胡严姣说。直到4月17日。自己才风尘仆仆地赶到县中医院接受了全县村医的手足口病专项培训。

官方称病情“提前”暴发导致措手不及

胡严姣向本刊记者介绍,按照国家规定的传染病上报程序,一周内一个村庄出现两例病例就可视为“聚集性发病”,必须上报。

在蒋贤鉴看来,虽然国家规定执业医生可以直接上报疫情,但乡镇医生并没有意识到大规模疾病的暴发。

“以前传染病宣传栏里也没有手足口病这一栏,村医院的登记本上电没有手足口病这一项。”乡村医生王殿学说。

事实上,早在2010年1月25日,全州县蕉江乡大源村就出现患儿王帆帆首例疑似死亡病例;2月11日,大西江镇大西江村11个月的手足口病疑似患儿蒋毅文,在赶往县妇幼保健院的途中死亡;2月22日,才湾镇白石村1岁8个月的患儿蒋佳浩在县人民医院死亡;3月4日至3月29日,先后有黄权闻、李嘉诚、胡佳杰、蒋依慧等6名患儿死于官方后来认可度较大“疑似手足口病”;4月9日,官方应急预案正式启动之前,又有邓文丽、伍怡彬等疑似手足口病死亡案例。

全州县疾控中心主任房天喜告诉本刊记者,2009年全州县人民医院就累计确认了109例手足口病,稍微治疗一下,很多人就顺利出院了,并没有死亡病例。

蒋贤鉴解释,根据往常的情况,手足口病高发期是在5月至7月,今年的“提前”让他们措手不及。

本刊记者了解到,虽然当地官方已经启动了应急预案,但实际操作中,却很难尽如人意。比如4月5日,村医胡严姣到县疾控中心开会时,就反映了乡村消毒液紧缺,直到4月11日,防疫员才将用品配送到马安岭村。

本刊记者看到,胡严姣仅有的基本仪器是听诊器和体温表。

媒体报道后政府采购呼吸机

据媒体报道,全州县当地基层医院医疗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抢救设备,全县没有一台儿童呼吸机、血气分析仪,导致重症婴幼儿无法进行有效抢救。随后,有评论文章质疑政府是否因为片而追求政绩而轻视了对生命的敬畏,更有人直接追问当地政府医疗拨款流向何方。

“全州县2009年的财政收入为3.79亿元,只要从中拿出100万元,多购置些儿童医疗设备,状况肯定就不会这么惨烈。”王殿学对《望东方周刊》说。

蒋贤鉴称,作为1998年卫生部认定的二甲医院,全州县人民医院在此次疫情发生前,的确没有儿童呼吸机和血气分析仪,“我们往往根据轻重缓急来购买医疗设备。”

蒋贤鉴说:“我们每年用于医疗设备的财政支出仅为300多万元,医院创收也不见起色,只能维持运转。”

目前,全州县政府已为手足口病疫情防控投入70万元,一台新引进的瑞士进口儿童呼吸机就花去45万元。这是在媒体报道后,经全州县委书记亲自拍板采购的。

全州县人民医院院长王忠云向本刊记者透露,“儿童呼吸机使用频率不高,一般配备在重症监护室(ICU),而我们是二级医院,哪里有ICU?而建一个ICU需要几千万元,县里财力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