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经济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除了要具备和达到普通大学生应必备的思想、道德、心理、知识、能力等各方面素质的要求外,在知识、技能和专业业务方面还应达到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定要求:一是三个层面的知识要求,即法学理论知识、部门法学专业知识、经济学学科专业知识;二是两个技能要求,即法律实务操作技能和经济学实践能力,例如法务人员要求的技能、证券操盘手技能、国际贸易应用能力;三是一个综合能力的融汇贯通。从这三点我们可以发现,培养“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首先要打下坚实的法学理论功底,要思考、关注和研究法学理论前沿和实践前沿的重大问题,要具备理论的敏锐性、创新性和前沿性。这种理论功底是法学人才学习、应用部门法的知识基础、理性支撑和智力支持,也是其形成创新思维和开拓性工作的方法论基础。其次,要在法学专业教学时,兼贯穿经济学思维去教学,学校设置法学与经济学接轨的课程,也让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在掌握好本专业知识之余,始终把法律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去认识,去运用。在全球化的时代,具备多学科的综合知识,并且能应用这些知识,是法学以及经济学专业人才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的必备条件和素质要求。
二、“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
(一)准确定位培养目标
“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是旨在探索经济全球化与教育国际化条件下培养地方应用型、复合型,主要从事经贸、金融、法律等管理工作的优秀人才的新模式。现代经济的特点是包括人才在内的各种资源跨行业,跨地区,跨国界的流动空前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则呈现出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趋势,这就要求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进行学科和专业调整,促进学科和专业交叉、融合,创建多学科,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体制下,经济、和法律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和专业,我们进行的经济和法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实验,就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实验,具体来讲,就是要在对现有的经济学专业、和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的基础上,设计一套覆盖两个专业,具有内在联系的新的课程体系,该体系借助一整套科学规范的教学手段和管理措施,能够有效地实现培养地方特色、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二)分层培养模式
首先,精英班教育与大众化教育。以我校法卓班为例,每年在法学新生中考试,从中选出考分排名前30的优秀学生,专门收入法学卓越班,以法学卓越班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培养精英化的实践应用型人才。其他的法学本科生则实施大众化法学教育模式。其次,现在社会需要的法学人才是具备综合知识的人才,在对人才培养上,可以采取分层培养的模式,但出发点还是围绕地方院校的特色,培养适合地方单位用的应用型人才。从法学人才培养层次可以分为三个层级:一是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主要从事法律教学科研工作,这类人才需要精通法律和经济综合专业知识;二是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主要从事法律职业工作;三是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管理人才,主要从事非法律教学科研和非法律职业的工作,如政府部门的公务员、企业的管理者、或其他一些与法律没有直接关系的经济类工作。无论是哪一个层次的人才,都不是单一的人才,他们都需要在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经济学、财务管理知识,才能称之为各领域的高端人才,只是分层培养目标的确定,可以让学校有所侧重发展他们某方面的能力,但同时也要兼顾其他方面的能力,这几个方面能力相互促进并使其重点更加突出,将来就业可以有所优势。再次,应该以就业为导向,注意在分层培养中,相应的设置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例如司法考试专题课,国际贸易业务员资格专题课,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专题,专利人专题课,或者在专业或选修课之外,开设面向校内外的各种培训班,有助于学生就业,例如,可以与校外知名的培训机构联合做培训,目前我校法商学院已经联合万国教育集团做了司法考试培训,每年本学院学生的过关率均在40%以上,这进一步促进学生能在未来就业中更顺利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另外,还可以开设公务员考试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外贸会计、营销员、物流师等的培训。培养的人才不仅具有理论知识,还需具备专业知识,在实践课程及实践基地实习上,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机会进行学习。
(三)以地方人才需求为基础,构建地方特色的培养模式
玉林师院位于广西的东南部,与广东接壤,具有特殊的地缘区位优势,是我国内陆地区经北部湾走向东盟的最便捷的通道,又是东盟各国进入我国内陆腹地的捷径,现代化的主体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并不断扩展延伸。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随着经济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对既懂法律又精通经济管理知识的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这就对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还需进一步探索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培养“法商双肩挑”的法学专业人才,这样的人才在社会上将会是“香饽饽”。
三、地方高校“法学+经济学”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内容
以地方特色和地方人才需求为出发,对人才培养采取分层培养的模式,具体的分为法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和选择平台学习阶段,平台共有三个,第一个平台是特殊培养平台,第二个平台是就业为导向,侧重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辅修。第三个平台是精通东盟法和经济专业知识的地方应用型复合人才。但无论是哪个平台的人才,都需要掌握法学的14门核心课程,所以14门核心课程是必修课,由于学分是有限制的,所以要开始更多的课程,则可以将必修课程的课时相应减少,这一阶段即是前面提到的法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法学专业基础学习阶段安排为大一大二两年的法学专业学习,完成14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并且同时应该进行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相应的专业限定选修课程的学习以及参加一些相关的活动如学术讲座等,修完两年课程后,大三再进入平台选择学习阶段。第一个平台,也称特殊培养平台,包括高素质法律理论人才培养平台、高层次法律职业人才培养平台和具有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平台等三个小方向平台,学生可依兴趣选择侧重参与大平台其中一个方向平台。学生的选择性较强,自由度较高。以玉林师范学院法商学院12年开始设立的法学卓越班为例,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研究能力,帮助更多的同学考取法学研究生,班级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学风培养。从大一新生中考试后挑选30名优秀学生,对学生进行有别于普通法学的教育培训模式。实行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双轨制,导师对所指导的学生在思想上、学业上、实践上,就业全面负责,直到被指导的学生毕业。因此在大一进入法卓班后,在导师的指导下,班级做了几个规划。第一,定下卓越目标,首先要理念超前。其次,实践老到,理论实践结合强。第二,做好考研规划。第三,考职规划。第四,司考规划。通过做好这几方面的规划,在后面两年的时间,同学们可以自主选择一个平台发展自己的其他专业能力,有侧重地学习专业知识,成为自己理想的既能精通法律又能掌握经济管理专业知识的卓越人才。目前我校的卓越实践班正在成长中,不断进步,人才培养模式还需进一步完善,提出的分层教育模式希望对进一步改革有所帮助。第二个平台是就业为导向,侧重职业能力课程的学习培训和其他学科知识的辅修。这个平台主要针对的是非法卓班的普通法学本科生。在经过两年专业基础课的学习后,学生可以选择法学的限选和任意选修课程。然后再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想进公检法司,或做证券经济类工作,则要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选修一些专题课,当然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要适时修订,课程设置要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让学生有课可以选修。另外,专业教师要自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能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须变成一条大河”。第三个平台是精通东盟法和经济专业知识的地方应用型复合人才。东盟法相对来说是比较难掌握的,因为除了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不同外,法律体系的不同也更难让学生掌握相关法律。还有一个更大的难点,语言障碍导致东盟法专业知识理解难。目前研究东盟法的专家还比较少,市面上可以买到的都不是教材,是个人专著。而专著是个人的见解,并且是不系统的、零散的、有的是简单的罗列。语言的翻译也可能因人而异,最后做出的专著也许由于个人理解的不同而不够准确。语言障碍还体现在,如果学生想自行找一些东盟各国的部门法学习,但由于每个国家的语言都不同,要看懂这些语言,并且翻译准确非常难。也正因为有诸多难度,目前这种精通东盟法和经济专业知识的人才非常的紧缺。对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开设相应的语言课以及东盟各国部门法的课程,可以请外国语学院的对外汉语教师教授越南语和泰语,并且每个学期这些选修课的学生可以有机会与这些国家的学生进行语言交流。东盟各专业的选修,则有所侧重地选择一些国家的法律,做到从某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背景去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法律。
四、结语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引入我国以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相续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计量经济学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的定量分析。本科阶段进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对于本科生提高应用定量思想分析实际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培养研究基础至关重要。由于我国将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到经济类专业培养体系的时间比较短,另外,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了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知识,是经济类专业所有开设课程中学习和教学难度最大的一门课程之一。特别是对于数学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其学习和教学更是增加了不少的难度。因此,关于如何让学生扎实地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国内各高校任课教师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为此,国内各高校的任课教师在总结自己多年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的具体情况,从各个方面对该门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许多有意义的探讨。
经过对这些主要研究成果的梳理,大致可以归纳为:
(1)关于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何剑提出了“三维”教学模式、薛贺香提出了实验教学模式、张益丰等提出了“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李磊提出了“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雪合来提•马合木提出了EDP教学模式、李莹等提出了案例分析教学模式。
(2)关于教学内容的探讨。主要的研究有张长青、李子奈、姚寿福等。经过近年来国内高校各任课教师对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的提高。但是与美国等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不少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来任教计量经济学课程所积累的经验,以重庆某高校为例,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提高该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基于笔者多年来从事计量经济学教学所积累的教学经验,对重庆某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
(一)先行课的衔接问题该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开设,其要求的先行课程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但是该校经济类专业本科生主要以文科生为主,这些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理科生来说比较薄弱。通过与讲授微积分、统计学等课程的任课教师的沟通,大部分的任课教师均反映这些学生在学习这些课程的时候都比较吃力,每年在这些课程上的补考率都比较高,有时候补考率甚至超过30%。另外,对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较差。由于宏、微观经济学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抽象,而且这两门课程在该高校均采用英文原版教材进行教学,这就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对这两门课的学习难度。还有就是与先行课程内容的衔接问题。由于该校的微积分、线性代数、统计学等课程是由其他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而计量经济学课程则是由另一个系部的教师来任教的。由于两个系部的相关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导致一些先行课的讲授难度和讲授内容难以与计量经济学讲授内容很好地衔接
。(二)实验教学环节的缺失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生阶段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重庆某高校由于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到目前为止,还是难以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提供开展实验教学的相应条件。因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基本上采用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模式,无法开展实验教学。由于无实验教学的配合,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又由于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本身又比较抽象,最终导致大部分学生难以很好地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三)案例教学的忽视案例教学由于能再现案例情景,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到经济类专业各专业课程中。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量经济学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讲授课时的限制,通常在一个学期中只能安排1-2次的案例教学课,另外由于通常采用合班教学(一个教学班的人数通常超过100人),以及缺乏经典案例库的建设,导致所安排的案例讨论课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并且由于所采用的案例趣味性不足,通常难以激起学生的共鸣。为此学生通常对案例讨论缺乏热情,参与积极性不高,更多的时候是由授课教师从头至尾地对自己所提供的案例进行讲授。这在很大的程度上也影响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应用软件讲授不足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离不开软件的使用。因此,对于相关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软件的使用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对教材上的相应案例进行演示,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重庆某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讲授过程中,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的讲授并未安排专门的讲授课时,受讲授课时总数的约束,教师通常只能在课堂上粗略地介绍个别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通常的计量经济学应用软件都是采用英文界面,而学生通常又缺乏对相应专业术语的掌握。因此在对相应应用软件的简单介绍后,根据了解学生通常不知所云,其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差。
三、提高计量经济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夯实先行课知识首先是提高学生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需要对培养方案进行重新修订,主要有:一是加大基础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讲授学时,从原来的每周3课时,增至4课时。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基础宏、微观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增强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感觉。在这个基础上,二是增开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通过中级宏、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夯实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知识,能够增强学生应用经济学理论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这可以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以及模型结果的分析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是夯实微积分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统计学等课程的知识。主要是通过与相关的授课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并通过领导的协调,提高这些课程的讲授难度和扩大讲授范围,以满足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需要。
(二)开展实验教学经过近几年来的努力实验室建设的相应资金目前已基本到位,并且实验室的建设场地也得到学校领导的批准。因此当务之急就是尽快完成实验室的建设。这样就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来开展实验教学活动。为配合开展实验教学的需要必须对以前的教学方案进行修订,修订的目标就是让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地结合起来。具有的措施是:在理论教学的环节上淡化烦琐的推导和证明,重点突出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应用的思路,强调各种方法的具体用途和相关检验的步骤。在理论教学环节后,马上安排实验教学环节,为了能够很好地体现实验教学对理论教学的呼应,应该针对理论教学环节讲授的知识,组织编写相对应的实验教学内容,并以此来指导学生进行上机操作活动。这一方面可以在讲授理论知识以后马上应用于实验教学,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对计量经济学基本思想和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的能力。
(三)基于问题驱动的案例教学为了实施好案例教学,确保案例教学的质量,高质量典型案例库的建设至关重要。笔者认为案例库建设必须考虑案例的典型性、时效性和趣味性等,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实验室里选取案例库中的相关案例,演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建立过程及其结果分析,并与学生进行互动性的讨论。这可以跨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鸿沟,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方法在分析现实问题方面的魅力所在,从而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案例课堂上要结合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模式,以经典案例中的热点问题为中心,从中提炼出要讨论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索。同时在案例讨论的时候要尽量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真正地融入案例中来,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冲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要筹划建设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资源网络共享平台,需要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民办高校在高速发展的同时,资金需求量增大,学校要健全和解决的问题很多,短期内无暇顾及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设不仅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还需要学校配备相应的人员进行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相应的网络硬件设备采购和软件程序的开发设计,这些没有必要的资金支持,就只能是无水之源。
二、构建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必要性
民办高校现有网站主要是针对教学行政管理和学生管理,缺乏专业课程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在21世纪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将先进的网络技术理念与现实的专业课程教学资源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网络资源共享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资源,对推动西方经济学的课程改革有着重要作用。第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有助于同行教师相互借鉴。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方法与经验,因为种种原因该老师离开现在的教学岗位而没有将其宝贵的教学资料保留下来,很是令人感到遗憾。通过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将前辈先进的教学经验及时的保留下来,避免对人力资源的浪费;更有利于支持西方经济学新进教师的学习和提高教学水平。该平台能够提供给教师强大的在线备课环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进行教学探讨与交流,进行课堂教学环节的讨论与设计,拓展教师教学思路。第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西方经济学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讲授经济学的原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实际经济生活的经验不足,造成学生对某些基础知识与技术难于接受,通过合适的课件,可以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经济学的知识,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第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极大地拓宽了课程教学空间。借助网络在线资源与人机交互系统的支持,使学生得到及时、充分的个别辅导。尤其是对上合班课的大课堂,老师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同学的情况,该平台可以在课后弥补对于课堂上没有照顾到的群体,利用网络平台提升个体的学习效果。
三、构建民办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的探索
西方经济学教学平台资源主要由文本、幻灯片、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七种媒体类型组成,资源划分纵向以课程、章、节、知识点为主线组织;横向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师生互动、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经济学阅读推荐的资源为主线组织。西方经济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一方面支持资源的查找、链接、更新、上传、下载,另一方面支持教师在线管理功能,学生在线学习及动态资源调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分为基础部分和扩展部分。
1.基础软件部分
基础软件包括教学视频、教学课件、讲义、案例库、试题库共五个子模型。分述如下:教学视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形势也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资源。视频类素材使用四种存储格式:AVI格式、QuickTime格式、MPEG格式和流式媒体格式。在PC平台上要使用AVI格式,Apple系列使用QuickTime格式,单独欣赏较大视频素材用MPEG格式,在网上实时传输供实时教学使用的视频类素材使用流式媒体格式。视频数据以Sql数据库存储视频文件属性和路径。在数据库之外独立设置视频服务器,存放视频文件,提供视频流媒体服务。教学课件库包括教材、习题点评、讲座、学习专题分析、网络课程等,主要以Word文件、幻灯片、网页、动画等媒体表现形式,一般根据教学知识点设计存储于数据库中供使用。电子讲义以数据库形式存放经济学教学使用需要的定义、定理、公式、教学用表格、教辅材料、经济学家信息等;每一个教学讲义的内容都有如下几个部份:学习目标、教学内容、练习题、测试题、参考的教学资源。讲义时间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方法说明等。案例库和试题库用以存储教学案例、实验案例和应用案例的资源;教学过程测评需要的资源,包括试题、试卷、试题答案等。
2.扩展软件部分
扩展软件包括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和在线学习系统。用E-Mail或BBS实现师生互动功能对学生提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进行回答,对于典型问题教师可以决定是否审核、和共享该问题。在线学习系统提供全部共享的学习资源的访问入口点,学习者通过安全登录后,可以访问自己定制或者系统共享提供的学习内容,为各二级学院的教师和学生提供终身学习的途径。提供各种经济学课外资源,如经济学学科前沿动态介绍经济学前沿的文章和链接网址;经济学阅读推荐部分经济学经典电子书籍和阅读链接网址,教研论文等。西方经济学学习资源将按照所学不同专业进行分类发送,跟踪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智能推荐学习资料、学习伙伴、学习社区等等。
四、结语
(一)合班教学内容不当受教学设施、师资队伍等因素影响,新疆部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较多采用合班授课形式。由于民族和汉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差异显着,这就使合班教学中的学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分化现象。最重要的问题是,合班教学时需要兼顾教学内容设计和编排、课时数量和学生实际情况等因素,这势必增加教学内容设计的难度。一是民汉合班导致设计教学内容存在一定难度。与新疆高校各专业中的民考汉学生相比,汉族学生的数学和统计学功底和理解能力要明显好于民族学生,这就使民汉合班的学生出现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功底两极分化的现象,这种合班授课形式导致教师出现教学内容偏多或偏少、难度偏深或偏浅的问题。这就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二是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计量软件实践操作的讲解,忽视了计量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内容。在这种验证式的教学过程中,侧重于要求学生掌握软件的用法,但是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生并不理解案例操作背后的原理,从理论上不能阐述操作步骤中暗含的相关计量经济学原理,更有甚者根本不会结合实证结果对所研究的问题给予专业的解释。三是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由于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材选用国内权威教材,教学案例大多是摘录国内经济发展的数据,缺少反映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无法让学生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二)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协调目前,在新疆高校的此类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教材及软件甄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之间的不协调性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受师资力量的影响,同一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由于教师所教授计量软件的类别不同,再加上教材的多样化,一般很难统一成一种教材。二是对于新疆高校学生来说,根据主编的学术声望和出版社级别所甄选的教材有的内容过多且难度较大,增加了授课难度,降低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三是在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中,有的学院以计量经济学理论为教材甄选的主要依据,有的高校则注重某种计量软件操作的实践指导性为教材甄选原则。
(三)数学和统计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新疆高校特别是经管类专业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生源是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相比,其本身语言理解能力相对较差,而且他们本身对数学和需要数学基础的统计学课程缺乏兴趣,学习的自我效能感非常低。这与计量经济学的连贯性要求有差距,因为学习计量经济学必须有良好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而且其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连贯性。主要表现在:有些学生在一些前期内容上“卡壳”后,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会明显影响后续章节内容的学习;有的学生听不懂的内容累积到一定程度,往往会产生放弃本课程学习的念头;有的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对数学、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这样的课程自我效能感特别低,有的学生从开始就彻底放弃了学习此类课程。所以,在民汉学生合班的计量经济学授课过程中,民族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学习状态和掌握程度呈现两级分化的状态。
(四)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教授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师应该有深厚的数学背景、经济学和统计学基础,还要具备计量经济学软件操作的应用能力。目前,新疆高校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具备这样要求的明显偏少。这就导致新疆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理论教学与经济模型脱离、与实际案例脱节、与相关计量软件分离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第一,有的高校讲授计量经济学的教师是非经管类专业的学科背景,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知识结构虽然能够讲授计量经济学,但由于学科功底不够深厚,使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计量软件分析经济现象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弱。第二,有的高校理论教学与软件教学完全由两个学院的教师承担,理论教学由经济类专业的学院负责,而计量软件由数学或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负责。从学科融合角度看,导致计量经济学中的经济模型与实际操作之间的讲授产生脱节,影响教学效果。第三,有的高校仅注重某种软件的操作应用能力,学生根本不了解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使学生缺少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导致学生学完该门课程后,不能结合实际情况运用所学到的知识。
(五)验证式实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目前,新疆高校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模式主要是以讲授、验证式实验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法,但在教学实践中,该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填鸭式”地向学生展示软件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仿教师所展示的内容。第二,此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很少考虑学生统计思维和解释数据能力及其运用计量模型解释经济社会现象的统计素养的培养。
二、学生数学和统计学基础差异下新疆高校经管类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改进
(一)根据学生差异调整教学内容
1.加强统计学内容与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统计学原有基本内容应该保留,保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要注重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内容的衔接。
2.针对民汉合班教学形式,建立概率论与数量统计、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授课教师之间教学沟通机制。注意三门课程教学的前后顺序,避免内容重复讲授,而且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基础,对于涉及的数学基础与概率论及数量统计部分,如有必要可适当多分配一些课时。对一些重要但难度较大或因课时受限的内容,应予以简单介绍,以满足“吃不饱”的学生,同时要注意提高自我效能感较低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设计中应多引用有关新疆经济发展的案例,这样既可以了解新疆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也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编制《计量经济学案例库和习题库》,使教学内容与实践相结合。其中,案例库由教师负责编制,习题库由优秀学生的实践调查报告和国内最新习题组成。
(二)教材和软件甄选应体现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1.在计量经济学教材管理方面,学校应建立教材质量及其使用价值的评价机制。教材应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的理念,不仅要注重理论和统计方法,注重数学推导,同时还要增加计量经济学软件的教学课时数。
2.教材甄选应突出“理论+实际案例+软件”的特色。同时,根据长期的实践积累,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发挥教师的优势和特长,综合各类软件优势,编写实验教学手册,提纲挈领地向学生介绍各类软件,给出相应的参考资料和网站,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弥补教学软件单一的弊端。
(三)调动自我效能感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计量经济学章节体系内容一般是按照“概念———前提假定———理论推导———统计检验推导———案例”的顺序安排的。针对基础较差且理解能力较低的学生,教师设计教学环节可以从实际例题出发,调整该顺序,即采取“案例———统计检验推导及验证———理论推导———再举例———前提假定———概念”的方式展开,结合案例来讲解相应的理论推导及概念内涵,然后再通过举例进行巩固,最后使学生系统掌握章节的核心内容。
2.针对民汉学生基础差异分化的实际情况,加之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较强的课程,可设计PBL型的案例题,将学生置身于实际问题情境中,通过“讲解+提问”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软件操作和实证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中应减少对概念、理论推导等内容论证的时间,侧重对计量分析方法的应用步骤和背后暗含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针对不同计量分析数据进行相应处理的方法及实证结果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能力。
3.教师应与学生多沟通,掌握学生基本情况,将学生分成小组开展学习活动。根据授课内容教师可安排专题性讲座,及时消除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设计案例习题,由学带领组内学生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和计量分析,同时组织小组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讨论,并由组内选派一名学生讲解案例分析过程及相应的结论。
(四)提升计量经济学课程师资的专业能力
1.注意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衔接。师资队伍中应包括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专业的教师、统计学教师和计量经济学教师,并加强彼此间的沟通,以保证在教学实践中,各专业教师根据教学对象的专业性及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设计符合相关专业的教学大纲,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2.提高计量经济学专业教师的经济理论水平。教师只有较深的理论功底,才能带领学生借助经济理论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问题进行经济模型的构建,运用经济理论知识处理数据和模型检验,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和经济理论解释经济现象。这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灵魂所在。
3.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整合本校计量经济学师资队伍,根据本校经管类专业特点,选派教师参加主要计量经济学软件与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实际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
(五)革新教学方法
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结对子组建实验小组”、“好帮差”等形式,引入PBL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开展基于问题情境的教学,为学生设计基于现实经济世界的真实问题,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通过分工协作、分析讨论并最终解决问题的方式,逐渐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程内容设计不合理。就目前的国内外计量经济学教科书而言,以模型估计和检验作为核心内容的教科书居多。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所讲授的,并不是全部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导致的结果是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中,模型设定、样本采集和模型应用等内容不见了。如此设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内容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首先,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不是“理论经济学、数学和统计学的结合”,而实际成为一门应用数学课程。第二,毫无疑问导致人们对计量经济学性质的片面认识。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学生学习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却不能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为作为计量经济学应用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正确地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关于这一方面,目前的国内外教科书几乎没有涉及。
2.教学课时不合理。就所了解的情况而言,我国绝大多数高校把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开设在大二或者大三的某个学期,其中包含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共计48学时或54学时。这对于既有理论讲解、又要进行实验操作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总课时无疑不够。在课时分配上理论课通常被压缩到40学时左右,而实验课则为剩下的10~14学时。结果是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基本内容,在进行理论教学时,浅尝辄止,无法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学生也无法深入理解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而在进行实验教学时,通常学生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独立操作从而完成实验项目。教学课时的不足,制约了理论教学的深入性,制约了实验教学中学生操作的熟练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实验教学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能力较弱。整体上看,在现行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基本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教师先在理论课堂上讲完相关理论模型,随即在电脑上通过教材案例进行操作演示,然后学生据此进行实验操作,并按照既定的格式化实验报告要求,完成实验任务。由于有具体的书本操作实例,又配有上机指导书,加上之前的教师操作演示,学生甚至不需要明白实验原理,更别说理解计量模型背后的经济意义,就可以“依葫芦画瓢”完成实验。有些学生在做完实验完成“漂亮”的实验报告后,就将其操作内容忘到九霄云外了。很显然,现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而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从体现,使得实验教学的效果很不理想。
4.传统的考核方式有待改进。目前,大多数高校计量经济学的考核方式还是比较陈旧的,灵活性也不强。有的高校完全依据期末考试成绩,而有的高校则是期末考试成绩加一定占比的平时成绩,而平时成绩的给出主要是以学生的到课情况、课堂表现和平时的课堂、课后作业为主。这样的考核方式只是简单考核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和计量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更不能体现计量经济学实践性强和工具性强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应该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靠短时间临考前的死记硬背蒙混过关,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为了突出本学科的特点及在经济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强化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以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总结多年的教学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课程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其课程建设的目标应该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因此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数学、统计学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包含如何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如何分析和诊断数据,这应成为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具体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①注重教学内容的精选和层次划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依据不同教学层次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精选,形成具有不同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教研室需要对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层次划分进行反复讨论和界定,比如对于本科层次尤其是独立学院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思想、重方法、重应用”的原则;而对于研究生层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要做到“重探索、重科研、重理论”的原则。②紧跟学科的前沿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计量经济学学科本身在不断发展,除了一些经典的着作,国外一些新教材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中也要紧跟国际上的新发展,注重教学内容及教材上的适时更新。
2.实验教学的进一步重视深化。计量经济学是一门方法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即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方法指引和工具支持。针对目前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较弱的情况,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首先是强化基础性实验教学,在实际教学中,要保证实验教学的课时,不能因为理论教学内容的博大精深有失偏颇,然后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结合实际精选实验项目,先是教师的演示讲解,而后是学生观摩学习,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项目的所有操作流程,教师则从旁予以适时纠偏,从而保证实验教学顺利进行;其次是大力开展探索性实验教学,探索性实验教学是指教师结合不同专业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特点,引导学生借助于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对本专业的某一理论或现实问题,自行设计实验项目并以课题申报形式组团完成项目研究的全过程。比如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可以结合国际贸易相关数据深入探讨某一问题。通过基础性和探索性实验教学双管齐下,加强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理解,掌握利用计量经济学工具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以达到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环境教育是树立环境意识的基础,是贯彻环境法规的保证,是环境保护的关键。目前,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经济学专业要不要开展环境教育、开设什么样的环境类课程、采取怎样的方式开展以及对开设环境教育的效果如何评估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共识未达成一致随着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步伐加快,环境教育被提上日程。有关环境教育的研究成果可谓汗牛充栋,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环境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校教育阶段开展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但在一些经济学学者看来,在经济学专业中进行环境教育是与经济学追求的经济至上价值观完全背离的,如果将环境教育纳入经济学专业教育,整个经济学理论王国和大厦都将被颠覆。由于部分经济学学者对环境教育的排斥,进而使得在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未达成共识。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足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大方面。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越来越多,专业与专业之间的融通性越来越低。与环境类专业不同,经济学专业与环境教育在理论上不仅不兼容,甚至相互冲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出现了经济学与环境科学融合的趋势,即诞生了“环境经济学”这一新的学科,但很多经济学专业还未将此纳入经济学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有些是作为专业选修课来开设的。除专业课程设置以外,有关环境教育的通识课程还未在经济学专业全面普及起来。
(三)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方式有待探索教学方式是指教师在要求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在现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过程中,首先表现在师资力量的欠缺,任课教师大多为环境类专业教师,并不清楚经济学专业学生的需求及其环境知识的水平。其次,教学方法单一,以讲授为主。环境教育更多地应是一种体验教育,传统的讲授法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学专业学生对环境知识的需求。第三,无合适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规范教材。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材一般都是采用自编或环境类专业教材,甚至不使用教材,这样严重影响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工作效果。
(四)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教学评价体系缺乏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目前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活动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等方面没有建构详细全面地评价指标,不能为环境教育教学提供良好指导。
二、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实施的对策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生态文明社会“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理念的深入,在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中开展环境教育将成为21世纪经济学专业发展的新趋势。鉴于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存在的以上问题,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给予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和对策。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绿色文化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理念,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高等院校经济学专业要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绿色文化理念,除培养学生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外,还要借助学校绿色教育、绿色校园、绿色科技等方面进行“绿色大学”建设的契机,培育学生的绿色文化理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二)完善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课程体系经济学专业环境教育的课程体系应逐步在专业必修课程和通识课程两方面进行完善。第一,加大在经济学专业中开设《环境伦理学》、《资源环境学》、《环境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力度,促进环境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融合。第二,学校所开设的环境教育通识课,要设定为经济学专业的公共必选课,同时根据经济学专业特点,编制规范的环境教育通识课教材。因此,从以上两个方面逐步完善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将环境教育内容融入经济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经济学专业学生注重环境资源价值的思维模式,使环境教育成为经济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探索经济学专业体验式环境教育模式体验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创新等主体精神为目标,以营造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情感为主要特点,以学生自我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力求在师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环境教育的目的在于促成环保行为的自觉。经济学专业的环境教育应转变传统讲授式、灌输式等教学方式,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从行为和感情上强化经济学专业学生的环境教育意识和行为。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环境日、土地日、水日等重要纪念日的专题展览以及各类环境论坛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重构经济学知识和理论。
第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扮演课堂“演员”的角色。另一方面,教师不再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灌输知识的人,扮演课堂“导演”的角色。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第二,教学应该具有启发性。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应该做到具有启发性,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坚持这一原则,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包含不完全信息,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补充与完善部分信息,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其次,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包含模糊信息,通过这些模糊信息,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多样的关系。最后,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剖析案例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通过回答启发性问题,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第三,选取的案例具有适应性。一方面,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适应教学目标,另一方面,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应该适应教学内容。
2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环节
第一,案例教学的准备环节。在该环节,教师需要对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案例相关材料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学生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学生需要搜集相关资料,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案例学习。第二,小组讨论环节。在该环节,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针对案例中的相关信息和问题,进行进一步思考,进而将小组成员的智慧集于一体,相互激发、相互融合,使小组工作效果最优化。第三,班级讨论环节。在该环节,在教师指导作用下,有效引导课堂讨论,将各小组的思维融为一体,激发新的思想成果的产生。第四,总结评价环节。在该环节,主要是老师进行说与讲,归纳、评估上述各个环节的最终成果和取得的具体效果。
3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的策略
案例在高校经济法基础教学中具体应用的策略包括案例编写方法、案例展示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案例结果归纳评价方法。其中,案例编写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深入广泛调研,根据现实生活中涉及的实际经济业务编写教学使用的案例。第二,使用现有图书中比较经典的案例作为教学使用的案例。案例使用方法包括以下四点,第一,以文字材料方式呈现案例;第二,以多媒体技术方式再现案例;第三,以教师口头描述方式展示案例;第四,以组织学生表演方式展示案例。案例分析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第一,把握好课堂讨论内容和节奏,以有效分析案例。第二,营造轻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教学氛围,以有效辅助案例分析。案例结果归纳评价方法包括以下两点点:第一,教师与学生共同归纳评价案例结果。第二,教师在归纳评价案例结果中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高校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其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资金,即中央财政拨款或地方财政拨款。根据委托理论,委托人指定雇佣人对象为其服务,同时授予人一定的决策权力,并根据人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委托理论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委托人保留剩余索取权,经营权则让渡给人。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高校中存在两层委托关系。第一层是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以校友为代表的捐赠者等与高校之间形成的委托关系。在这一关系中,以政府为代表的多元化投资者为委托人,高校为人。委托人提供资金,要求人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中为民理财、科学理财、平安理财。第二层关系是高校与内部各基层的委托关系。学校是委托人,各基层是人,学校将从政府取得的财政拨款下拨到各基层,各基层履行其职责使用资金。本文主要分析第一层关系中的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在委托关系中,政府用于教育投资的资金来源于纳税人的税金,并将资金托付给高校。政府追求的是资金的有效使用,但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达到要求,这种无法考核的现实也成为人存在“侥幸”心理的重要原因。对于人高校而言,在“理性经济人假设”的影响下,高校在面对经济决策时都是理性的,即所追求的目标都是使自身利益最大化。在履行职能的同时,在国家利益与学校利益的考量中,可能通过“三重一大”的倾向性决策保护学校利益,牺牲国家利益;个别高校还可能通过套取捐赠配比、虚列人员数量来增加收入;资金使用中的挪用专项,超预算支付,虚报冒领等问题也会时有发生。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应该采取财务信息公开的方法,要求高校必须要向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人提供真实、完整的财务信息,描述资金的来源和去向及相关财务决策。另外,为使高校出具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保障,必须加入第三方,即注册会计师来对高校出具的财务报告进行审计,以增强除高校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因此,通过建立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唤起社会的公共权力监督意识,强化社会监督作用;提高高校经费使用管理的透明度;维护投资人依法获取高校信息的合法权益。
二、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规避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指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高校在与其利益相关者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中,高校处于信息的优势方,而政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却处于获取、掌握信息的劣势方。高校存在利用这一优势为自身谋求利益的可能,从而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高校掌握着大量有关自身财务治理模式、资产总量及其分布状况、资金来源及其构成情况、财务风险及其应对策略,有关收入总量及其分类、支出结构及其合理性、结转结余资金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这些信息如不公开,外界很少清楚其真实情况,高校与外界的利益相关者就会产生信息不对称现象。逆向选择问题主要发生在高校与政府建立关系之前。高校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促使政府签订对高校有利的协定,而政府由于信息的缺乏则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就目前高校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来看,主要包括招生规模与收费标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预决算报告等。这些信息无中介机构的鉴证报告,透明度及质量可能存在问题。另外试编的财务报告尚未披露,无法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与检查。这表明高校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不够、质量不到位,使投资者处于无法获得高校真实财务数据与管理结构的状态。同时,在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方面,存在依据各高校上报的数据拨付款项,易导致资金低效率配置的风险。高校在披露会计信息时不可能顾及所有投资者决策依据的侧重点,所以有公开会计信息反而导致投资人减少投资的可能。这样一来,就产生了高校为获得投资做出“逆向选择”的问题,其直接后果就是资源的低效分配和使用。目前,教育部直属高校已连续3年公布了部门预决算报告,同时设立独立的信息公开栏目,不仅为公众监督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更是为高校试编财务报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道德风险方面存在于高校与政府之间的委托关系产生之后。一旦政府无法接触到高校完整真实的会计信息,同时监督的成本又过高,高校便有可能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用这一契机通过粉饰财务信息、隐瞒或夸大真实的财务数据,以套取人员经费、骗取捐赠配比等手段谋取私利,从而牺牲国家利益。另外,高校管理者的任期并不算长,虽然有离任审计,但大部分高校都采用“先离任、后审计”的审计模式。这种审计模式达不到“边审边改”的效果,发现问题时已无法督促高校整改。因此干部往往为了应付上级考核,夸大个人业绩,搞个人“形象工程”。通过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信息公开平台,公开部门预决算报告,落实高校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由会计师事务所对高校财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提供鉴证服务,提交审计报告,可以有效地避免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现象的发生。高校会计信息披露不仅是落实“高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规定的要求,也是建设诚信高校的重要渠道,是高校提升自身实力的重要平台。
三、兼顾高校与投资人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
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利益关系,不同的利益关系之间会形成博弈。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在决策各方相互作用情况下如何进行决策及有关决策均衡问题的理论。目前,高校资金的来源包括财政性资金和非财政性资金。前者主要是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后者主要包括学费收入、宿费收入、校办产业收入、个人或社会组织的捐款、银行贷款、其他自筹经费等形式。高校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必将使其经济利益相关者群体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目前状况来看,高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高校的内部人员,包括教职员工和学生;政府部门;银行等金融机构;捐赠者、校友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笔者以高校为主体,分析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及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揭示会计信息披露的意义。
(一)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在委托关系成立之后,必然会衍生出委托人与人利益目标不一致的现象。政府将大量的财政拨款下拨到高校,希望高校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社会资源,为社会培养大量优秀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而高校则希望在履行高校功能的同时将自身利益最大化,如高校的社会地位、声誉或者其他利益。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高校缺乏披露会计信息的动力,会将会计信息“隐形”,而这种“隐形”也就成为高校腐败频发的根源。国家要根治腐败现象,必须从根源抓起,阳光财务就是遏制高校腐败现象的一剂良药。强制要求高校披露会计信息,不仅可以减少高校腐败现象,还高校一片“净土”,也是提高政府公信力的有力措施。
(二)校友捐赠者与高校之间的博弈分析
之所以将校友捐赠者与以政府为代表的投资主体分开分析,是基于这一群体捐赠行为的特殊性———捐赠者对高校进行资金捐赠投入是不图回报的,完全出于捐赠者对高校的感情因素。正是因为这一投资主体的利益出发点与其他投资主体不同,在会计信息披露的博弈中,高校希望校友增加捐赠资金,而捐赠者则希望高校高效率使用捐赠资金。为实现最佳博弈效果,高校必须公开披露会计信息,尤其要披露完整的捐赠收入及使用状况,并要在高校的信息平台进行公示。这不仅可以方便捐赠者及社会公众监督资金的使用,更能体现出高校对捐赠者的尊重,进而塑造高校的新形象,提升其软实力。推行高校会计信息披露机制,有利于推动高校依法办学、阳光办学,从根源上抑制,遏制高校腐败现象。同时,这也是落实责任主体的需要,避免信息者各自为政或主体责任缺失。
四、保障师生与社会公众的权益,发挥公共产品的最大效用
摘要:计量经济学已成为国内外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的课程,笔者分析了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并提出了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相应措施。
一、引言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部分高等学校的经济管理
类专业开始陆续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近十年来,定量分析经济问题作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了大家的认同。经教育部全国经济学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决定,把计量经济学纳人了经济学类所有专业必修的(八门)核心课程旧J。此后全国各高校不仅经济学类各专业普遍开设了计量经济学,而且一些管理类专业也十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学习。另外,《经济研究》等国内的一些重要经济学期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报道范围更倾向于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及大量运用各种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旧J。因此高校经管类教师都意识到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这也有力地促进了计量经济学知识在经济管理专业的普及。现在,计量经济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最受关注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国内高校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充分肯定这门课程作用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感到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建设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与研究,这一改革将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及学生能力的增强HJ。
二、计量经济学在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内容不合理问题。例如,教学层次不明确以及数学推导的处理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通常被人们分为理论计量经济学与应用计量经济学,并根据内容深度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计量经济学。从经管类各专业来看,给本科生、硕士生讲授计量经济学,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要求不同,有的以理论方法为主,有的以实际应用为主;且应用的领域、应用的程度、遇到的问题也有差异。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已经形成多专业、多层次、多种要求的格局。但是现在计量经济学课程的设置、教学大纲的规范、教材的建设与这种要求还很不适应,这可能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经济学专业学生是文理兼收的,许多文科生源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他们普遍感到计量经济学课程难学。
(二)教学方法不合理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多媒体教学问题,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存在大量矩阵推导,授课时大型矩阵在黑板上书写困难,因此一般采用多媒体方式授课。多媒体方式授课的确可以节省教师大量板书时间,加快授课节奏,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强度和负担,减弱了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的印象。另外,软件教学问题,在该课程的教学中,往往是先讲理论和方法,最后留下几个学时来讲软件,或者根本就不讲软件,造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能很好结合使学生学完这门课程后不知道如何应用。
(三)实践教学环节问题。理论与应用结合不紧密,方法与实例的结合不够。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脱离。我们曾指导多名本科生撰写毕业论文,发现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利用计量经济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缺乏系统性。例如: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建模时,模型的随机误差项可能不满足不相关的假定,但是他们最初并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而直接利用模型的结果进行经济分析。实际上,这些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在理论上古典线性回归模型要满足“无自相关”的基本假定,但由于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往往忽略了对模型基本假定的各种检验。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模型中变量选取、模型形式设定以及数据处理等问题。这些现象都说明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学”与“用”相脱离,学生无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的探索
为进一步加强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适应经济管理类各专业的要求,应当从多方面深化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计量经济学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本课程授课对象为管理学和经济学各专业的普通本科生,本课程是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8门公共核心课程之一,作为必修课程和考试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通过这门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建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模拟评价,具体来说,一是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功底,为经济学其他课程的学习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二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学生经济计量分析能力和水平。
(二)制定适应满足不同专业需求的《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体系。本课题试图解决依据《计量经济学》各教学层次中的通识性(计量经济学的基础性部分)与专门性(计量经济学的专门性部分)原则,明确刻画了不同专业《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基本点,形成了能满足经济管理类本科教学需求且具有特色的《计量经济学》本科课程体系框架、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的指导思想。超级秘书网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具体包括:改进多媒体教学、增加案例教学、开展计量经济学网络课件的建设、鼓励学生大胆运用所学方法分析中国的实际经济问题、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中大胆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等等。针对国内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重理论体系,轻实际应用;教学对象划分不清晰;重方法介绍,轻能力培养;普遍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忽视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总结提炼我校计量经济学教学的经验。
总之,随着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不断尝试和探索,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必将会取得明显的成效。
参考文献:
[1]宁向阳,刘延康.用认识范式新视角分析计量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5,(S).
[2]李南成,张卫东.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统计教育,2003,(6).
[3]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2).
论文关键词:计量经济学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计量经济学》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末期产生,后来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该学科成为经济学中一个较为活跃的分支学科。随着教育部将《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确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类各专业核心课程,该门课程的重要性才逐渐得到高校经管类教师的认同,并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经管类各专业一门备受关注的课程。但是从学生学习过程来看,众多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感到困难和吃力,尤其对于那些数学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更是特别困难。而在该门课程的具体教学过程中,从教材选用、课程安排、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对此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一、国内外《计量经济学》发展概述
大多数《计量经济学》工作者都致力于客观的分析认识经济现象与科学准确的阐述经济规律。但是,经济学的科学化进程一直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活动的多因素性、随机波动性以及事件发生的不可逆性,等等。我们知道,自然科学研究中能够建立实验室和创造出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的理想状态和环境,其变量往往会遵循特定的函数关系,而经济学研究则不同,它不能遵循既定的函数关系,只能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来进行定量分析。
《计量经济学》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计量经济学》以“经济平稳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进行建模分析。数学方法在经济理论运用上的不断深入,为《计量经济学》的诞生奠定了数理基础,如19世纪初高斯(Gauss)提出最小二乘法概念,19世纪末高尔登(Galton)提出“回归”概念,20世纪初费雪(Fisher)提出抽样分布理论。之后,尼曼(Neyman J.D)和皮尔逊(Pearson)相继提出了假设检验理论。随着数理统计理论框架的基本形成,人们逐渐学会应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研究经济问题,从而诞生了《计量经济学》。1926年挪威著名经济学家拉格纳·弗里希(Ragnar Frisch)提出了《计量经济学》的名称,为这门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29年美国经济学家戴维·S·穆尔(David.S.Mull)描述了工资波动,并决定从1933年开始出版《计量经济学》杂志,这一举措标志着《计量经济学》这门学科已成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
第二阶段:本世纪70年代以前的建模都是以“经济平稳时间序列”为样本数据进行分析,而现实生活中的宏观经济变量大都呈现出非平稳性特征,因此在利用联立方程模型对非平稳经济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和预测时,常常出现伪回归现象或预测失败。从70年代开始,宏观经济变量时间序列的非平稳性问题和伪回归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进而来提高经济计量模型参数估计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0世纪60年代Granger-Newbold首先提出伪回归问题,引起了计量经济学界的关注。之后,Box-Jenkins于1967年出版了《时间序列分析,预测与控制》一书,对上述问题进行详细的分析和阐述。时间序列模型与回归模型有一定的区别,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种较为全新的建模方法,它往往通过依靠变量本身的外推机制来建立相应的模型。由于时间序列模型客服了变量的非平稳性问题所带来的伪回归,提高了分析的准确度和可靠性,从而为其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此时,《计量经济学》的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经济变量非平稳性的检验方法;如何把时间序列模型引入经济计量分析领域,以及如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等等。
针对《计量经济学》发展中出现的这些问题,Dickey-Fuller于1979年首先提出时间序列非平稳性的DF检验法和应用更为广泛的ADF检验法。Sargan于1964年提出误差修正模型(ECM)概念。之后,Hendry-Anderson(1977)和Davidson(1978)的论文进一步完善了误差修正模型,并尝试用该模型来解决和分析非平稳变量的建模问题。Sims于1980年提出用一组内生变量作动态结构估计的联立模型,即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向量自回归模型虽然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但却具有较强的预测力。以上研究成果为协整理论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Engle-Granger于1987年提出协整概念。Granger定理证明若干个一阶非平稳变量间若存在协整关系,那么这些变量一定存在误差修正模型表达式。反之亦成立。1988-1992年,Johansen对向量自回归模型中检验协整向量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和阐述,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文章,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协整理论。协整分析理论为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描述提供了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强有力工具。近些年是《计量经济学》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对非平稳经济时间序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如:1982-1985年出版了一本《计量经济学手册》,为三卷本,含有35章讲解内容。虽然当时计量经济学者们大都知道大多数宏观经济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但囿于知识面的局限性,手册中没有对非平稳的时间序列问题进行任何的分析和讨论;1985年在波士顿召开的世界计量经济学会大会上,上百篇发表的论文中只有为数很少的几篇论文讨论了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当今在世界主要计量经济学杂志上几乎没有一份、没有一期不刊登有关平稳性检验及协整问题的文章。
1960年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成立了一个经济数学方法研究组。主要搞投入产出、优化研究。那时在大专院校的经济类专业还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3月成立了中国数量经济研究会(1984年定名为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并办有一份杂志,《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0年中国数量经济学会首次举办《计量经济学》讲习班,邀请Klein等七位美国教授讲课。自此,《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与科研迅速展开,取得许多研究成果。国家信息中心为参加联合国的“连接计划”研制了我国的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制了“国家财政模型及经济景气分析系统”。1998年教育部第一次把《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列为我国大学经济类专业本科学生的8门必修课之一。多数学校已经把《计量经济学》列为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必修课程。目前我国已经有14个《计量经济学》专业博士点、42个硕士点。但从整体上说,我国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与科研水平和世界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还缺少在世界上知名的学者。
二、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竞技;文化建设;互动;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320-01
进入21世纪以后,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焦点是全民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民族文化的竞争。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加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家对高等教育到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提高人民群众普遍素质的支持也越来越大,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内文化建设在教育、社会、情感等领域的功能不断显现出来。校内文化的建设能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它在高校是非常重要的。
一、体育竞技与校内文化在大学生心理层面上的互动
高校体育竞技的主体是普通大学生和大学生运动员,大学生特有的心理素质、思想观念价值趋向和思维方式都成为高校校内文化建设丰富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是社会中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之一,因而这一群体最容易变革生活方式,更新已有观念,形成独特的、区别于传统的文化类型。以高校体育竞技为载体,从大学生本体着手,结合学校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可营造受大学生认可的真正的校内文化。所以说在大学生心里层面上,高校体育竞技在校内文化建设加强互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优势。
校内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教育的首要途径,其主要功能是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最关键时期,因此,高校校内育人环境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高校体育竞技是校内文化中显校内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文化氛围的育人功能是在耳熏目染之中通过潜移默化而感染学生,犹如“三月春雨无声润物”,不同于以单向灌输为主的课堂教学功能,更不是使用强制性灌鸭式手段使学生接受教育,所以要在学校内创造一种有效点体育竞技的文化氛围,去熏陶、感染广大师生,使大家在不知不觉中内化成信念、习惯、觉悟并接受教育,从而带上有中国特色的校内文化烙印。同时这种文化氛围的形成也可以避免因单纯教育而引起的逆反式心理,可以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因此,我们要借助精神校内精神纽带团结和吸引校内包括学生和教职工在内地所有成员,在高校体育竞技中体现、培育校内精神,进而把所有成员紧密地与体育竞技精神联系在一起,激发和唤起每个人对形成学校优良育人环境的真挚感情。在这种追求和共识下有利于排斥有悖于体育竞技的任何离心情绪,形成校内所有成员对体育竞技共同拥有的集体意识和责任感,通过体育竞技增强校内内广大师生的凝聚力。
二、体育竞技与校内文化在行为和物质层面上的互动
往往会因为高水平的体育竞技活动,一所高校也而更加著名甚至被大家所熟知,可见,竞技体育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团体的正面形象。通过训练高水平的运动员和运动队,有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著名高校(如美国的所谓常青藤学校)增强了学校在社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由于学校把开展校间体育竞技活动看作是向学生以及教师员工提供一种可供观赏和参与的文化娱乐途径,高校校间体育竞技已被纳入高等学校日常教育之中,发达国家高校校间体育竞技活动之所以得以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同时,学校也把校间体育竞技当作吸引学生与资助,提高学校声誉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为保证运动员在竞技活动中创造优异的成绩,发达国家各高校均设置了大量的综合性的校间体育竞技项目,学校对竞技运动训练的管理、组织与控制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有关体育学科的科研与教学的发展,也自然促进了对竞技与训练中出现的若干问题的研究。发达国家高校开展校间体育竞技活动的这些成功经验毫无疑问是值得我们借鉴与参考的。
校内环境与体育场馆和谐的问题已经引起了高校决策者的足够重视,体育场馆在校园总体规划的重要地位开始得到了认真对待。对于资金不太充裕的一般高校来说,建立一座体育场馆常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会倍受校内各方关注。一旦着手设计和兴建,一般是希望体育场馆壮观雄伟,能够成为标志性建筑甚至校内的一处重要景观。这种要求和希望大家完全可以理解,但为了与以生动活泼主要风格的大学校园环境取得和谐,体育馆设计很难一味追求壮观,那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此高校体育场馆的形象必须按照简练、质朴、粗犷有力的风格来进行设计,要体现青年学子精神焕发、蓬勃向上的气息,才能富有健康之美和青春活力,而不能一味以花俏的设计造型、建筑符号装和饰矫揉造的风格作来哗众取宠,从而失去了社会主义社会大学生率真、质朴的个性。
高校的体育竞技对校内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体育竞技的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作用、辐射作用和榜样作用上。因为学生运动员是高校校内体育竞技的主要参与者,这些主要参与者代表着高校的体育竞技功能,散发、传递具着高校体育竞技的精神,他们通过与大学校园内各个不同层次的群体交往,改变着别人喜爱体育的程度,影响着别人的健美观,带动着更多的人群来参与体育竞技活动,引起大家的体育兴趣,鼓励着体育锻炼在大学内进行,从而对周围环境在行为上产生积极的影响。
时至今天,在少数地区和少数高校,体育竞技和大学校内文化建设不被重视的现象依然不可避免的存在。实际上,这种现象对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具有直接的负面影响。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的成效和状况,直接关系着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一个大学的办学方针,关系着学校发展和改革的目标能否得以真正的实现。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如果忽视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就难以保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就等于主动丢掉了最重要的育人阵地之一。学校领导和教育部门一定要从坚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针的高度出发,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高度出发,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加强大学校内文化建设和高校体育竞技活动互动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强二者的互动、建设列入院校的重要工作议程,列入院校改革发展和教育事业的总体规划。
参考文献:
\[1\]金玉.对高校校园体育竞赛模式的研究\[J\].体育科学,1997,(1):27.
关键词: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价值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2-0253-020 引言
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它的作用越来越大,超出学生时代的时间界限,具有终身体育意义;超出学校教育的范畴,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超出增强体质的独特功能,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效用。
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及分类
1.1 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体育文化指的是在校园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的目标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手段是让学生进行身体练习、主要内容包括各类体育知识,它是高校师生在开展各式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1]。
1.2 校园体育文化的分类 根据文化学观点,人们根据文化要素的不同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三个层次[1]。意识文化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行为文化、物质文化是意识文化的外在表现。(见图1)
2 校园体育文化的精神价值功能
校园体育文化以学校教育为构成要素,在培养校园团体,尤其是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团队精神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功能。
校园文化环境能使人不断地接受新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我们从这种文化环境中吸取营养,实现从“自然”到“文化”从“现实”到“理想”的升华。体育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灵魂和核心。我们将这种校园体育文化中人文意义浓厚的体育精神与具有思想意义的体育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对体育的了解,进而参与到其中并享受在其中[2]。
3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3.1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要树立明确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目标会因为各种原因有所差异,如不一样的学校、不一样年龄的学生等。首先大学生只有身心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够更好的完成学业。其次,大学生在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不仅会能增强自身体质,还能把自己学习到的体育知识及锻炼方法等带入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为推动体育文化发展做出贡献[4]。
3.2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不是在短时期内就能实现很好的,而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一方面我们要对相关规章制度进行规范和完善,促进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成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另一方面,学校要精心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还要依照学校管理制度的要求,结合学校各阶段的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学校体育发展机制,不断完善学校体育工作组织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培养个性化管理理念、体育精神和运行效度[5]。
4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途径
4.1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学校体育管理体制的完善及体育规章制度的健全能更好的保障校园体育文化的建立和健康发展,这是一切校园体育文化活动所要遵循的原则,因此要从严治本,是非分明,积极引导,相互配合。
4.2 加强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部分,它以体育目标、体育行为及审美情趣等为主要内容。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促使人锐意进取。因此我们要把创建良好的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核心,积极弘扬体育精神,培养更高水平的团队精神、竞争开拓精神等体育精神,并将体育精神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不断加强体育意识文化建设[4]。
4.3 加强高等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是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基础。通过实际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才能培养体育意识文化。各种体育场馆、运动广场、体育用品(包括运动服装、饮料等)、艺术雕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体育场地设施也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凝聚和展示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意志和价值观念,因此,加强体育物质文化建设,包括场馆建设、现有场地和器材的合理使用、体育设施规章制度等对大学生心理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6]。
5 高等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及精神价值建设的建议
关键词: 高校学科建设 存在问题 解决途径
学科建设是地方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加强地方高校的学科建设早已成为各大高校所关注的内容。
一、学科建设的内涵
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主要有学科方向建设、学科项目建设、学科基地建设。
1.学科方向建设
学科建设的前提是学科建设目标,而学科方向建设就是学科建设目标的核心,同时学科方向建设也是学科体系结构的要素之一。根据学科的知识体系及行业划分的类型,一门学科会有多个学科方向,地方高校无法做到面面俱到地建设所有学科方向,因此一些高校为了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完全放弃对学科本体部分的研究,这样做是万万不可取的。
2.学科项目建设
项目是学科建设最有力的载体,只有通过项目的探索和研究,学者们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才能得到提高,才有可能在各大项目中取得成果,获得奖项。
3.学科基地建设
我国学科基地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分散,设备利用率低,学科队伍与学科建设不符,等等。高等院校实验室的本科生不安于在实验室工作,而是期望通过考研考博转为教学岗,因此,实验室部分工作人员的素质往往不高。
二、地方高校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1.学科建设催生的技术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的需求
尽管我国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但经济增长方式终究不是以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进步为主,科技进步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亟须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产业比重低,贡献小,国际竞争力弱,技术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高新技术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是高校的基本功能,然而我国高新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所折射出来的是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水平难以满足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需求。
2.政府和高校对学科建设的支持能力有限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但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大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穷国办大教育,总是显得力不从心。从宏观上看,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不足5%,教育经费严重不足;从微观看,教育系统内部经费的配置也不合理,在学科建设上体现得更明显。为了与世界接轨,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借鉴国外大学的排名方法,以学科为主,各大高校将相同的学科放在同一平台上进行比较,排出名次,分出等级,学校名次越靠前,证明学校综合实力越强。除国内重点高校以外,其他高校也寄希望于通过学科建设提高自身综合实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和国家的限制,资金投入少,因此还是无法与国内一流高校相比。
3.过度制度化现象严重
“校、院、系”体系在我国高校已经形成,在这样的制度体系下,学科已经不再属于它本身,也不属于某一个学者或教师,而是归属于这个学科的组织如院、系。随着高校的扩招,学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院系的设置也越来越多,曾经的大学是几个学科共一个学院,而现在是一个学科一个学院,甚至一个学科几个学院。院系的建制多了,行政体制也就繁杂了,大学也就渐渐地由学科的集合体而转变为行政机构共同体,现在是行政机构代表着一个大学。如此一来,大学各院系领导对学科的认识显得越来越“无知”,大学本身对于学科建设的实质性调控越来越无力。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伴随利益的驱使,大学的组织越来越细化,制度越来越强化,学科建设已经失去其发展的组织基础,从制度化走向过度制度化。
三、加强高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途径
1.树立开放、均衡的学科建设理念
学科建设不能闭门造车,高校需要敞开自己的校门,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优势与当今市场的需求相结合,将自身的学科建设和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整合校内外资源,努力实现自身的超越;高校学科建设也要树立均衡发展的理念:要坚持发展优势学科,也要加强薄弱学科建设,对待应用学科和基础学科、一般学科和重点学科同样重视,努力实现科研、服务社会和推动经济进步的全面发展。
2.加强学科建设资金的投入
教育事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而科技的进步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有重要联系。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都应该增加对校园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就国家而言,需逐步提高教育事业的资金投入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学科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推动经济进步的功能。另外,国家需要在各高校的资金分配问题上更加注重公平;就高校而言,学校也需加大对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提高学科建设人员的待遇,解决他们的专业职位晋升问题。
3.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做到三个转变:从单一的高校学科建设向学校与其他高校、企业等联合转变;从追求眼前目标向追求长远发展转变;从重行政体制向重行政和学科体制转变。做到这三个转变,还需改革管理机制运行模式。高校要及时反思不足,总结经验,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学习和借鉴其他学校或者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
参考文献:
[1]谢桂华.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J].高等教育研究,2002(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情境;数学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与提出问题”是较为广泛运用的教学方法之一,这是因为通过情境教学和提出问题,可以使得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的注意力更集中,以便更好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可以帮助学生回顾之前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还可以为学生后期数学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在小学数学中运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进行教学非常有必要。然而,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发现,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方法的使用中,仍旧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对该方法的使用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所以,教师仍旧需要对这一方法的使用进行改革与优化,因而本文对小学五六年级“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展开讨论非常有必要。
一、利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对课程内容进行铺垫
在课前知识导入过程中,“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方法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正式教学之前,如果老师能够通过课堂相关设备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数学情境,就可以使得学生对后期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更大的包容性,而如果教师在课前导入过程中对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就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对数学知识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正式教学过程中能够更加轻松地接受并吸收相关知识。
比如说,在小学五年级《小数乘整数》的课前导入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小小修理工,并提出问题“自己身边的桌子、椅子是不是需要修理?”“自己可以怎样修理?”“如果要对这些物品的某一部分进行更换,那么需要多长、多宽的材料?”等等,而通过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提出,可以让学生利用手边的测量工具去看一看自己身边需要修理的物品的长度与宽度。而这个情境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还能让学生对这节课学习的数学产生好奇:“为什么要测量这些东西呢?”“测量之后自己能够利用已经学习到的知识再做些什么?”在不停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课前导入的目的就能够很好地实现,而当课前导入的目的实现之后,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出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小数乘整数。
二、利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最令老师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根据相关调查可以发现,目前能够更好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方法就是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因为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教师同样可以使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等手段的支持,给学生播放有趣的小视频或是动画,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教师所营造的数学情境中。然后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的内容,提出一些富有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哈哈一笑”的过程中对问题的内容进行思考。
如在小数乘法的教学中,某教师将学生“带入”了神秘的非洲大草原并给学生讲了一个“非洲野狗与鸵鸟”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两个小动物因为谁跑得快而起了争执,从而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随后,教师提出问题:自己想不想和故事里的小主角一样闹出笑话呢?学生一致回答:不想。然后教师做神秘状悄悄告诉学生:小数乘法具有魔法,如果可以灵活运用,那么肯定就不会闹出笑话了。此时,教师的举动与问题已经很好地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兴趣,从而在教小数乘法的数学知识时,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三、利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回顾已学数学知识
在课后,教师利用“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进行教学不仅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已经学习的知识,还能让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同样应该考虑数学场景与问题的内涵与趣味性,使得学生能通过这个方法有更多的收获。
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使用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对“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的使用展开更加深入的研究,使其能够更好地为小学数学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经济学论文写作是所有经济学学习者和研究者共同关注和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经济学家茶座》曾经多次刊登与此话题有关的文章。比如,何帆研究员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01年总第9辑发表《如何发表经济学论文》。再比如,聂辉华副教授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03年总第14辑发表《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又比如,冯伟博士曾经在《经济学家茶座》2011年总第52辑发表《拍电影与写论文》。这些作者都从不同的侧面告诉读者们如何下手写经济学论文以及写论文时的注意事项,总体上来这些侧面或实或虚,或大或小,不一而足,但都能给我们带来很好的提示和启发。我试着从不同的侧面通过五个比喻来告诉大家经济学论文的写法。为了把这五个比喻拧成一股绳,也为了给本文起一个带有比喻性质的名字,我把这些比喻称为“五步曲”.经济学论文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偏废于某一方面,我想我在这里写的东西正好可以跟何帆研究员和聂辉华副教授等讲过的内容形成互补。我所讲的“五步”是指经济学论文的定位、选题、构架、成文和修改,而关于这“五步”的比喻则是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和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
为什么论文定位犹如打靶子呢?
在打靶时的定位就是要瞄准靶心,即使打不中十环,也很有可能会打中九环或者八环,或者往坏里说打中七环或者六环或者更低。反过来,如果瞄准的是六环,那么,一不小心结果就很有可能是脱靶。写经济学论文的道理也在于此。我们不是要求每个经济学研究者都发国内顶级的《经济研究》或者都发国际顶级的《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但在定位上我们要瞄准最高级别的经济学期刊。孔子说过,“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里也说过,“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经济研究》,即使不能在《经济研究》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内一般C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如果我们瞄准的是《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即使不能在《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EconomicReview)上发表,就算要往下掉好几个级别,也很有可能会在国际一般SSCI期刊上发表出来。瞄准靶心的过程是提升我们的品味的过程,即使功力达不到,但也决不会走了一条“南辕北辙”或者“缘木求鱼”的歧途。张五常教授就特别强调品味的重要性,我想这也是他能写出并发表很多具有原创性思想的论文的重要原因。品味问题在经济学论文写作意义上就是瞄准靶心的定位问题。好品位意味着可能会有更好的学术潜力和学术未来,意味着更容易在发表上从低级别的期刊向高级别的期刊“升级”.
为什么论文选题犹如找座位呢?
同学们跑到教室去上课,一定要找一个合适的座位坐下来,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总之是要找一个别人没有坐的位子。写经济学论文也是这个道理。在论文选题的过程中,必须找到自己合适的“座位”.如果你的选题的具体细节都已经被别人研究过了,那么你根据此选题写作的论文在经济学文献中就不会有“座位”.在文献中没有“座位”的论文,学术期刊也往往不会给你发表,特别是国际期刊对这一点的要求就更加严格。选题是必须跟文献阅读和文献积累联系在一起的,杨小凯教授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大陆的大多数经济学者在文献积累上不过关。一个选题是不是合适的选题,一方面要看这个选题本身是否具有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这个选题有没有被别人做过。张五常教授多次提醒经济学研习者,论文选题是在文献阅读前面的,论文选题不是从文献堆里找出来的。你需要做的是,先找到一个选题并想好对付这个选题的具体思路,然后再去检索和阅读相关文献。如果已有的文献没有做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了。如果已有的文献已经做了你想要做的事情,那么你就只能发出一声叹息了,这声叹息的内容就是杨小凯教授所讲的“英雄相见略同”,因为你想到了已经的“英雄”所想到的东西,你自己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做“英雄”的潜质了。总之,经济学论文在选题上不能坐别人已经坐好了的“座位”,不能在低水平重复中做无用功。
为什么论文构架犹如选兵器呢?
选择合适的工具是一门大学问。我经常在课堂上告诉同学们的一句话就是,“骑着自行车永远上不了月亮,不是人不行,是工具不行。”看看中国名着中的人物使用的那些几乎量身定做的兵器吧。《西游记》里孙悟空使用的兵器是金箍棒。《水浒传》里林冲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卢俊义使用的兵器是点钢枪,李逵使用的兵器是板斧,鲁智深使用的兵器是禅杖,石宝使用的兵器是流星锤。《三国演义》里刘备使用的兵器是双股剑,张飞使用的兵器是丈八蛇矛,关羽使用的兵器是青龙偃月刀。很显然,选择跟自身能力匹配的兵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自身的战斗力,正所谓“好马配好鞍,良将配宝刀”.在找好了论文的选题以后,紧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在构造框架时让思想跟工具匹配起来,也就是要找到合适的分析工具。简单的分析工具对付复杂的问题,可能会力不能逮,所谓“杀牛用杀鸡刀”是也。复杂的分析工具对付简单的问题,可能会大材小用,所谓“杀鸡用杀牛刀”是也。在这一点上做到恰如其分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正因为很难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论文的质量。但是,就现阶段中国经济学界的整体实力来说,工具箱里的工具还不是很厚实,还不是很精良,甚至没有达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程度,所以很多高校都在努力提升高级微观学、高级宏观经济学和高级计量经济学等“三高”课程的教学水平。很明显,只有拥有更多的工具可供选择,才能让思想和工具更好地匹配。
为什么论文成文犹如加调料呢?
大家都知道,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而在成就美食的过程中调料的作用往往功不可没。调料种类繁多,包括咸味调料、甜味调料、酸味调料、辣味调料和鲜味调料等。选择合适的调料,那可是大厨的学问。经济学论文要求的是视角独特,论证透彻。很多经济学论文写作者选题做得不错,构架也做得很好,但就是论文整体上看起来“瘦骨嶙峋”、“面无血色”、“病病歪歪”,问题就在于作者在如何“加调料”上没有过关。经济学论文不能仅仅是数学公式的堆砌,也不能仅仅是给出一个问题的答案,经济学论文需要注重自身的可读性。经济学的研究方向甚多,专门研究微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宏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专门研究宏观经济学的学者可能不懂微观经济学的数学公式,经济学期刊的主编也不是万事通,在作者文字写得不清晰且文字论证不透彻的情况下,论文的初审就很有可能通过不了,国外叫“deskrejection”.所以,作者在论文成文的过程中一样学会“加调料”,让自己的论文看起来“有血有肉”,读起来“有滋有味”,即使不能像精致的散文那样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回味无穷”,但至少也要让人读起来通畅顺溜而不至于要靠猜测作者的意思才能磕磕绊绊地读下来。
为什么论文修改犹如补漏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