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情绪心理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认知因素在情绪产生中起关键作用,情绪是环境刺激、生理激活和认知三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认识是决定情绪性质的关键性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诺德认为,刺激环境并不是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而必须通过认知认定才能引发一定情绪。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环境-评估-情绪,也就是说,大脑皮层对外界刺激的认知评定是产生情绪的关键。免费论文参考网。
理性情绪治疗(rational-emotivepsychotherapy) 是一种以认知重建为核心内容的认知行为治疗方法。 认知行为治疗是基于这样的一种原理:认知,也即我们的思想和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情感。很多痛苦的情绪(愤像怒、焦虑、抑郁、自责和自卑等)都是由于自我挫败、不切实际的认知造成的。艾利斯提出的著名的产生心理障碍的“ABC”理论 可用于解释这一心理现象,他用“A” 代表“前因”,指是引绪情感有关的激发事件,,“B”代表观念, 指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观点,“C”代表结果指对激发事件的反应结果,即情绪和行为 。艾利斯用“非理性观念”来形容那些造成情绪不安的认知活动,艾利斯认为,来自外界的刺激事件,是否会引起情绪后果? 引起什么样的情绪后果?在这里, 起决定作用的是认识与信念系统是否符合现实与理性 。对于情绪障碍的发生来说 ,起决定作用的是非理性非现实的认识系统。非理性信念可能是“妄下结论” 和 “个人引申 ”在没有事实根据的情况下武断的下结论;另一方面在毫无根据的情况下把外界事物联系到自己身上。心理治疗的要义就在于抓住认识与信念这个关键有的放矢进行说服教育,变非理性信念为理性信念艾里斯进一步提出所有的心理问题是由“ 非理性 ”想法引起的。解决心理问题便需要改变思想 由 “非理性” 转为 “理性”。
二、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的情绪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择业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心理变化过程,体现在认知心理、情绪心理和社会心理等不同的维度。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对众多的竞争对手,需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才能以最好的竞技状态,才能取得择业的成功,进行职业生涯的开始。从情绪的维度看,普遍体现为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焦虑情绪心理等。这些负面的情绪如果得不到理性的控制,就会破坏人的心理平衡,损害人的认知功能,使得无法正确的评价和反应周遭的环境或者事件,甚至有可能引发身体、心理疾病以及需要及时进行干预的自杀等危机事件的出现。
基于情绪感染理论,处在社会互动中的人与人,尤其是近距离接触中的人与人,会相互模仿的彼此的情绪和行为,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且模仿不是情绪感染的重点,而且会使得被感染者产生相应的情绪。情绪感染不仅包括正向的过程,即正面情绪对对方的感染;相比而言,负向感染即负向情绪对近距离接触的互动双方的情绪影响也是非常显著的。大学毕业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往往以宿舍、班级等组织形式相互影响,在毕业生中存在的悲观情绪心理、不满情绪心理和焦虑情绪心理等负面情绪,如果没有妥当的管理,在群体中肆意蔓延,也将极大的影响到整个群体的健康成长。
三、合理情绪疗法在大学生就业情绪调适中的实施步骤
合理情绪疗法的所关注的焦点是形成实事求是的认识,从而尽量减少我们的不安情绪。质疑那些是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难受的想法和观念是直接的途径;也可以通过改变某些影响和强化消极认知的行为的作为间接途径。合理情绪疗法的目标,不是消除所有的痛苦情绪,而是帮助我们对可能引起的痛苦的情绪做出适当的反应。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
(一)引导个体矫正自我的认知偏差
情绪性质主要取决于个体的认知,认知不同,即使情境刺激相同,情绪也不同。这就启示我们,情绪问题或者认知障碍可能是由个体的认知错误造成的。治疗情绪问题的关键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错误,而要改变认知错误,主要是依赖于个体自己。
埃利斯在“ABC”理论中引入“D”,“D”代表辩驳,埃利斯用“辩驳”一词描述我们自己质疑自己思维方式的过程。一旦弄清了使得自己难过的想法和观念,下一步就是辩驳它们。例如为了辩驳我们“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的期望和“在就业面试中屡战屡败”的现实的重大落差使得自己觉得焦虑时,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过去的经验告诉我,虽然好像都是失败,但是大部分就业的人都不是一次就成功的。如果在失败中能发现自我的不足,并且不断积累经验,总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虽然面试都失败,但是没有必要弄的像世界末日一般。”
用这种方式来辩驳我们的观念,有助于体验到更恰当的情绪:放松,而非高度的焦虑。这种辩驳还会使得我们行为得当,比如在这个避免面试焦虑的例子中,可以避免消极不作为。对于无益的想法和观念进行辩驳,是合理情绪疗法中最重要的方面。学会辩驳,从而最终改变使得我们感到难受的认知,是避免和释放很多不安情绪关键。然而,这样做之前,我们的需要识别那些在我们的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制造不安情绪的观念和思维模式。
埃利斯观察到,人们天生就倾向于用不合理的、挫败自我的方式来思考。如果我们的思考违背了我们追求生存和幸福的内在欲求,它就是不合理的。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常见的不合理信念如下:“世界应该提供我需要的东西。生活过的舒舒服服。我不应该遭罪,不应该遇到麻烦”、“事情如果没有按照我喜欢的方式发展,就太糟糕”、“面对问题、处理问题,还不如逃避问题那么容易。”、“心情是由生活境遇决定的;当事情进展的不顺利,我就不可能开心。”
不合理信念,它们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是专制的,是绝对的。认为事情“应该这样”或者“必须那样”,而不仅仅希望或者是倾向于事情怎么样。“我的生活应该无忧无虑。”、“我是受到的待遇应该是公平的。”、“我应该有一份好工作”等绝对化的要求、僵硬化的程度都是一些导致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情糟糕的观念。把事情的某个方面绝对化,以致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
(二)恰当的进行归因和认知训练
斯多斯和尼斯柏特曾用患失眠症的病人作了这样一个实验说明了可利用归因来治疗某些心理和行为问题,典型的就是适应性情绪问题。正如上述实验所说明的,我们可以恰当利用个体的归因或重新归因作为一种心理治疗措施或手段,如在治疗自卑问题时,可以引导个体把成功归因于能力等内因,而把失败和挫折归因于运气不佳、条件恶劣等外因,以增强其信心。
蒙田说:“我们的生活就像是世界的协奏曲,由不同的音调组成,夹杂着不和谐音。这些音调既有甜美的,也有刺耳的;既有尖刻的,也有舒缓的;既有轻柔的,也有舒缓的。如果音乐家只喜欢其中的一部分,他如何谱写出最好的乐曲?”事物和事情都有两面性,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塞翁失马”作为中国很著名的一则寓言故事,语出《淮南子·人间训》。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它是为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倚伏观服务的。东汉班固的《通幽赋》,有一句“北叟颇知其倚伏”的话,也提示了它的寓意。免费论文参考网。因此,遇到任何事情时,既要看到其消极的方面,更要看到其积极的方面,这样便可保持良好的心态,遇到失败与挫折时不气馁不懊悔,获得成功时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预防心理与行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进行积极归因,必要时不免用一些调节,即找一些合理的理由来自我安慰。
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要用冷静和坦然的态度对待之,客观的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首先,在市场经济背景的就业市场化、金融危机形势下的需求形势不佳,名牌大学的毕业生高学历毕业生比例剧增的就业竞争激烈的条件下,出现求职的失败是难免的,不能期望自己每次求职都是成功的。求职失败能力不行不是唯一的绝对的原因,还有选择的求职意向不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与自我的价值观等偶然等因素。要正确分析自己的额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策略。
著名的心理学家安德尔说过:“人类最奇妙的特质之一就是,能把负面的东西变成正面。免费论文参考网。”我们的某种缺陷往往也可以变成我们的优势。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积极的自我肯定和寻求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等都是进行就业心理调适的良好方法。以自我肯定为例:用肯定的陈述来帮助自己巩固可信的信念。假如面试一份工作,可惜没有发挥好,感到心情抑郁。其实可以这样自我安慰自己:“这算不上一场灾难”,“每一次的经历都是一次都是学习的经历”,“罗马不是一天完工的”。类似的自我肯定的成熟会对自我的良好情绪的持续有极大的助益。
参考文献:
(1)(澳)埃德尔曼著;黄志强,殷明译.思维改变生活[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14.
(2)李成才,谭群英.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7,24(1) :14.
[关键词]厌学情绪教育家庭社会
根据调查统计,目前学生厌学比例不断上升,厌学情绪绝非个别,在一些学校相当普遍。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认真思考,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由厌学变为好学,应是当前教育界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不管是初中生、高中生还是中职生与高职生厌学的原因很多,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环境因素
1.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外出打工,无人管教,周边环境影响,不明是非,朋友造成厌学现象。当今社会一些家庭不稳定,父母离异,单亲家庭,重新组合的家庭增多,这些家庭对子女教育问题处理不当,失去父爱或母爱,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加之一些父母本身不注意言传身教,也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由于物价上涨等原因,致使教育费用增加。加之有些学校收费项目过多,标准过高,有些家长望子成龙,对学生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这样使学生压力过大,又难以达到,家庭经济又特别困难,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客观因素。
3.当今的学生中,几乎是独生子女一统天下。他们生活环境的优越是无与伦比的。首先是物质生活的优越,在物质生活优越的同时,他们享受到了祖辈父辈的百般呵护。他们从出生起,就俨然成为本家庭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呼风唤雨的环境中。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学生,首先是身体素质的低劣和生活能力的欠缺。更重要的是他们缺乏必要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他们往往因学习的一点小小困难而丧失信心,产生颓废情绪而导致厌学心理。在很多独生子女家庭中,由于过分溺爱和隔代教育的负效应,又加剧了这种现象的蔓延。所以现在很多人一直心存疑虑,现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孩子却越来越难教,原因就在这里。
二、社会环境因素
当前,由于市场经济的负效应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中出现的局部问题,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社会分配不公,脑力劳动严重贬值的现象,使有些学生认为读书“没有出息”,“划不来”。故而产生厌学心理。其次,一些不良场所,如不健康网吧、营业性舞厅的诱惑和吸引。再次,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教育资源尚不丰富,目前还不能保证中学毕业生人人都能升学,大学毕业生人人都能找到工作。这样,势必有一部分初、高中甚至大学生毕业后不能继续升学或没有工作,致使一部分学生感到前途渺茫,丧失信心,不愿意学习,也是一些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教育因素
其一,目前我国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学内容偏深偏难,教材体例呆板,课程设置单一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二,在教学中,仍以陈腐落后的讲解为主,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绝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习起来疲惫不堪,味同嚼蜡。这样的学习生活能不使学生感到厌倦吗?其三,目前我国有些地区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育之间严重脱节,使不少学生升入高级学校后严重不适应新的学习生活,从而加剧了厌学心理。四、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对策
鉴于以上对厌学原因的分析,我认为解决厌学心理问题,应采取如下相应的对策。
1.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起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为此,作为学校或班主任应定期召开家长会,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以不同的方式与家长沟通,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教师应及时进行心理引导。作为家长,首先,要营造和睦的家庭环境,尽量避免减少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因为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其次,发现学生有不良的思想和行为,应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并积极主动地与校方联系。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型的管教方式,但学校对在行为上过于放荡,思想工作又长期失控的个别学生按有关规定给予恰如其分的处分是必要的,也应给学生或子女一些挫折教育,自立锻炼以及心理调节培训,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或子女抗御精神负担能力,以增强学习信心。
2.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情感的融洽,不仅能保证教学顺利进行,而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心理学表明,情感是有迁移功能,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教师若能与学生平等相处,变传统的师生关系为平等,互尊互爱的新型师生关系,缩短心理上的距离,变课堂上接触学生为平时多主动接触学生,变守住讲坛授课为深入到学生座位中间讲课,缩短师生之间在空间上的距离,真诚地关心爱护和尊重学生,充分挖掘其闪光点给予鼓励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那颗慈母般的爱心,这样的教师一定会得到学生的尊重,使同学们专心致志地听课,以积极的态度,加倍的努力对待学习。“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只要我们在教学中重视情感教学,以情育情,以情引情,以情换情,就必然会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情感教育的剂,也是化解厌学心理的良药。对于那些缺少家庭温暖的孩子,教师应付出无私的爱,并且要想办法建设班集体这一温暖的家庭,让他们生活在情感丰富的学习生活中,这种情感场具有巨大的磁力,会紧紧吸引住学生。
3.充分挖掘教师潜能,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大力打造高效课堂,用充满情趣的生动课堂引导学生回归学业阵地。
(1)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实践和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4)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由厌学变为好学。
参考文献:
当前,为培养人的全面素质,我国正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心理素质是践行和实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提升每个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社会大环境下以及强大的就业压力下,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的压力也日益增大。适当的压力虽然可以产生一定的动力,但过大的压力过却会带来诸多的问题,其中焦虑情绪问题尤为突出。
1.1学习焦虑
学习焦虑在最初表现在担心考试成绩不好,被其他同学会嘲笑、看不起,或者担心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批评。当这种担心变成事实,学生长时间的压抑、自责等,便很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考试焦虑。另外,还有来自其他方面的压力,如:中高考的压力、学校成绩的排名等都是学生产生焦虑的主要原因。
适当的学习焦虑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若是过强则会导致学生厌学、失眠等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例如,有的学生会害怕老师、害怕学校、害怕考试、甚至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每当考试来临,他们就会产生恐惧、不思饮食、睡眠质量严重下降、在梦中反复的做噩梦,甚至导致部分学生失眠。因此,作为中学老师的我们,除了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外,还要在学习上、生活上多鼓励、照顾学生;针对部分家长过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这种偏激思想,我们要进可能的降低孩子心理上、学习上的压力,从而全面培养孩子。
1.2对人焦虑
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中存在某些心理障碍,例如,有些同学坐在大家面前往往会感觉害怕、坐立不安,性格羞涩腼腆,不敢在公众面前发言或是大声讲话,经常害怕受到批评,或者是在受到批评之后长时间的闷闷不乐、久久难以释怀。
通常情况下,造成对人焦虑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生很大一部分为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会为他人考虑、不懂与人沟通分享;在家中,没有兄弟姐妹相处,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上网打游戏、聊天等。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喜爱独处等不良习惯。
究其以上不良因素,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中学生正好处在由童年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其心理活动常处于一种自我矛盾状态,长时间的这种自我矛盾就很容易引发学生出现孤独的倾向。
第二,大多数中学生是独生子女,加之时代的不同,存在一定的代沟,导致与父母的交流很少,甚至没有学习上、生活上的沟通,长期以往,就形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
第三,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学生将原本用来与同学交流的时间几乎都用到了互联网上。对于这类中学生,父母和老师应该应多鼓励其参加集体活动、多交朋友、减少独处的时间。另外过于严厉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对人焦虑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对于那种存在对人焦虑心理倾向的学生,老师和家长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应该多鼓励他们参加学校班级或者是社区各种集体活动,鼓励他们多与同学、朋友交流沟通,尽可能减少批评,增加鼓励。
2焦虑情绪的成因
使中学生产生焦虑情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比较复杂的,既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主要有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
2.1家庭因素
家庭既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孩子的终身课堂。一方面,学生的情商、智商和语言发展重要期和关键期在家庭中度过的。另一方面,孩子对于客观世界的最初认识就源于家庭、亲人和亲父母。因此,父母的文化修养和家庭环境都会给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文化修养。而父母的文化修养不可避免地对孩子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环境同样对学生的身心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家庭结构类型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此外,父母亲人的关系、家庭的构成方式和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也影响着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2学校因素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教师素质、教育教学氛围、学校校园文化等具体因素都会影响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中学阶段,教师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正如关国心理学家哈麦比克(D,Hamacher)所说:“我们大概会同意这种说法:两位具有同等智力、受到同等培训、对课题材料达到同等掌握的教师,但是教学成绩上却很有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差异是由于教师的价格对学习者的影响造成的。”“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以及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促使学习上的共同合作,这是学生取得好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由于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薄、师资力量薄弱,目前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些教师做的还不够。
学校的教育教学氛围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上明显不足。由于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缺乏监管制度,致使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咨询机构都流于形式。目前,应试教育的思想却依然影响着许多学校、家长和教育管理部门。在应试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校园文化建设甚至以考试为中心。这种情况下学生便易出现过敏倾向、学习焦虑和考试恐惧等心理问题。
3消除中学生焦虑情绪的对策
若要真正使中学生摆脱焦虑情绪就要切实抓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焦虑情绪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加强中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最大限度的消除焦虑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第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教师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严把教师关就是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对在职教师进行定期心理健康培训,以确保能够较好地胜任工作;二是严格筛选优秀教师,聘任合格的教师。
第二,开设和完善心理健康课程,加强中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通过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学生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重要的保证。同时也是大多数学校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种重要方式和直接手段,这样可以传授学生全面系统的心理知识。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学校育人环境。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精神环境,它对学生心理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联系
室内设计现在已不是一个新的名词,开始有很多人已经了解了室内设计也在接受室内设计,但并非任何的设计都叫做室内设计。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室内设计:室内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这一空间环境既具有使用价值,满足相应的功能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文脉、建筑风格、环境气氛等精神因素。明确地把“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作为室内设计的目的,现代室内设计是综合的室内环境设计,它包括视觉环境和工程技术方面的问题,也包括声、光、热等物理环境以及氛围、意境等心理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内容。
从简单的介绍中不难发现室内设计具有很多的元素,而室内设计重要的无非是“设计”二字,何谓“设计”、为什么“设计”、如何“设计”?这是很敏锐的话题。从纸面上来讲回答可以简单理解成:一、用实物传达给人信息的一种方式叫做设计;二、为了表达设计者心里的想法和愿望所以设计;三、用设计者的思维去构思,用设计者的手去完成。论文格式,联系。
以上分析从设计上说明设计是源之于设计者也就是人,而人对设计不单是为了表达和传达信息,它是设计者本身的一种宣泄和真是自己的方式。当然室内设计也不然未然,而室内设计就不单是设计者自己为自己去表达和宣泄,他是为人,为了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在室内设计史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不同的设计理念,更有不同的文明、思想、和科技。它在被不同的时代接受不同的人们去享受,它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其实室内设计它的诞生和发展的宗旨是以人的生活为起点以人的需求为目标。总的来说是“以人为本。论文格式,联系。”然而人的生活是什么?人需求又是什么呢?这就无非要接触到人的心理。接触心理,很多人不亦说乎的都会想到心理学,那是不是室内设计是不是和室内设计有很大的关联呢?
回答当然是有大大关系,但也不能说要做好室内设计就要去学心理学,非也非也。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一些问题是这么说的:“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 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其实这是一观点说明人与环境的关系,人可以改变环境,环境也可以影响人的情绪。这就说到一个重点问题环境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而室内设计则是去改变一些环境,宗旨是让人去舒适喜欢,而不是去厌恶。论文格式,联系。因此我要想改变好环境不仅是说要会设计构想、手法和方式,而是要去如何去运用这些手法和方式。手法方式千变万化,人的心理也是五颜六色的,那么如何使设计符合人的需求呢?
想要得知人的需求我们要去了解人得心理,心理我们需要了解什么心理呢?我们知道我们是在室内设计,室内代表着一定的空间一定的环境。论文格式,联系。在设计的时候我要知道向上述所说的“什么环境适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去了解人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对人照成的心理和人对环境的理解。当然我们针对的是一个局部小的环境里的分析,但室内它也是一个环境相对于范围比较小点。
说到此处,其实我们可以参照环境心理学。环境心理学可能比较陌生。
首先,在阐述环境心理学之前,我们先对“环境”和“心理学”的概念简要地了解一下。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例如人们设计创造了简洁、明亮、高雅、有序的办公室内环境,相应地环境也能使在这一氛围中工作的人们有良好的心理感受,能诱导人们更为文明、更为有效地进行工作。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论文格式,联系。
其次,我们在了解下环境心理学的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
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
在知道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上述说明中大家都很清楚的知道环境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将环境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将它视为一系列刺激。围绕环境整体,它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与行为对策。
可见,环境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比较广泛。论文格式,联系。但这正好是在借用与我们去做室内设计需要的过程,我们需要它的分析去配合我们的设计更好的符合人的需求。就像上述环境心理中所说的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由其知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
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3、依托的安全感4、从众与趋光心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很广泛,: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上述的材料说明了环境心理学对室内设计的帮助,即一个好的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在其中占据的位子。个人观点:一件好的室内设计它需要的是设计者的思想,更需要设计者对一切事物的了解和认知,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认知。
关键词:音乐心理学,声乐演唱,心理状态
在科学发展的今天,心理研究的范围很广,涉及各个学科。心理学在音乐领域中的应用,始于1883年德国很有影响力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斯图姆夫写出的《音响心理学》,这篇著作,使他成为致力于音乐心理学研究的先驱。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当今,心理学和音乐实践相结合的心理研究工作,被越来越多的音乐心理学研究者所重视。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来阐释音乐表演现象中的问题。
一、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在歌唱实践中的作用
我们在表演活动中经常会怯场,这是一种过份的紧张感觉。各种歌唱比赛的实践证明:比赛成绩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歌唱者的心理因素。有些实力很强的歌唱演员平时训练,演唱水平很高,一旦参加比赛,往往会出现精神紧张,状态失控的现象,这些由心理障碍带来的危害,使歌唱者苦不堪言。
歌唱者的发声功能不仅是发声的各个组成器官精确配合的结果,而且是高级神经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歌唱的呼吸、共鸣、发声、语言等彼此间的精密配合,就是依赖神经系统的协调作用。心脏、血液、肌肉、嗓子等生理器官和神经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人遇到某种情境时,所出现的身体上的反应,如发抖、逃避引起这些反应所起的内导就是心理状态。
声乐表演需要稳定的心理、清晰的头脑和全身心的投入,当人不知所措时,血压会升高或下降,头脑模糊不清,甚至原先背熟的歌调都会忘记,唱什么和该怎样唱全然不知,声乐表现还需要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面对大众的勇气。想逃避的念头一出现,在演出前就已经埋下了失败的种子,水平的发挥受限就成为必然的结果。
因此,针对歌唱者在学习、表演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压力,我们应该建立积极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稳定心理状态以保证在歌唱表演中的技术水平得到正常发挥。
二、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
1896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提出感情的三度说:兴奋与沉静、紧张与松弛、愉悦与不快。声乐演唱前的期待之感,常常是歌唱者产生紧张之感,而当演唱刚结束,则会在其可见产生松弛之感。就声乐演唱而言,引起心理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歌唱者的舞台实践因素。目前的歌唱教学基本上是一种“封闭”式的教学方式,平时基本上是习惯于面对教师一个人练唱,即使在正规的音乐院校学习的学生,除了定期的考查或考试外,平时也很少有舞台演唱的实践机会。如果演唱者控制、调节自己行为的情绪、行为的能力较差,那么一上台就会打破正常的生理机能的活动规律,出现诸如心律加快、收缩压升高、胸闷、气粗、尿频、出汗等现象。
(二)、过去有过失败的经历。美国心理学家沃斯说过:“不好的开头会阻碍和影响今后”有一些表演者在以往的表演中有过失败的经历,所以很容易对自己产生偏离正常的观点,态度和信念而使他陷入一种不适当的自相矛盾的情境之中,于是他们一直守着焦虑、紧张的干扰,严重影响了今后的发挥。
(三)、不安全的恐惧感。这里包括:1、歌唱表演中的技术因素。歌唱者如果尚未掌握纯熟的演唱技术,对作品的音准、节拍、节奏的掌握没有充分地把握,与伴奏的配合不够和谐,特别是对于作品中的难点,比如高音演唱还没有足够的把握等,在这样的情况下,带着很重的思想负担上台演唱,就必然会产生舞台心理障碍。2、歌唱者生理变异(健康)因素。人的嗓音器官比较娇嫩,任何生理上或者心理上的变化,如伤风感冒、心情不好、思虑过度等等,都可能在嗓音器官上有所反映。而作为歌唱者,一般对自己的嗓音状况都比较敏感,稍有不适,就会对自己的演唱感到担心和焦虑,从而失去平时的演唱自信心。3、专家评判、教师审定,歌唱者面对专家演唱时,心里怦怦乱跳,专家、教师是内行,歌曲中的任何表现都逃不过他们的耳朵,歌唱者一想到会被剖析,就不会自信,因此产生不安的感觉。
三、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首先,演唱作品时,演唱者应积极投入到作品所要求的艺术表现中去。集中注意力、酝酿感情,使自己深深地沉浸在歌曲的情感之中,充满丰富地想象和联想,这是演唱前及演唱过程中最佳的心理状态。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曹日昌在《普通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对于某一对象注意越集中,那么,对于其它对象也就觉察得越模糊”。可见,把注意力集中在歌曲的情感内容上,既保证了演唱情感的正常发挥,又抑制了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紧张。其次,以平常心态对待歌唱表演。在演唱之前,尽可能的将注意力转移到与表演、比赛无关的活动上。这样,在歌唱时可使心理压力减小到最低限度。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第三、树立稳固的自信心。运用表象法,回忆以往表演成功的原因,使其成为增强自信心的动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比较法,看到自己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认清别人的弱点。通过比较,设法纠正心理上的错觉与认识上的偏差,对自己充满自信。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最后,对于演出中出现的某些不足以及意想不到的失误应有一定承受能力。博士论文,音乐心理学。多唱、多演、多实践。声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经常参加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 如果我们在声乐学习提高演唱技巧和艺术表现的同时,能够充分注意到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建立起歌唱者必需的舞台演唱自信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创造良好心态去适应各种可能变化的演唱环境,那么歌唱者的表演就会显得成功。这说明他已经从表演心理上获得了解放,而这种心理状态正是向声乐表演艺术迈出的可贵一步。
参考文献:
[1]俞人豪.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2]赵梅伯.唱歌的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邹本初.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
论音乐与感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乐论《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来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不同的心情。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音乐与人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音乐能表现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相互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反复强调音乐的内容是感情的表现,认为只有感情才是音乐要占为己有的领域。并且说:“在这个领域里音乐扩充到能表现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感情,灵魂中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一切深浅不同的欢乐、喜悦、谐趣、轻浮、任性和兴高采烈;一切深浅不同的焦躁、烦恼、忧愁、哀伤、痛苦和惆怅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爱之类的情绪都属于音乐艘表现的特殊领域。”(黑格尔:《美学》)在现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比较多。博览音乐家卓菲亚•丽莎认为:“在音乐中,由于缺少具体的、实在的、单个的客体,感情反映的因素便能比较强烈地发挥作用,占据了首要地位——这便是音乐在反映显示的方式上的特殊性。”她还认为:“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在欧美现代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有人坚持主张音乐是表情的艺术,影响较大的是英国音乐学家柯克。他在《音乐语言》一书中指出:“事实上,音乐是包含着音乐以外的,正如诗歌是包含着文学以外的,因为,音符和文学一样,有感情的含义。让我们再说一遍,音乐,在伟大作曲家的笔下,用纯属他个人的表现方法最完美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通感情。”(柯克《音乐语言》)在我国当代的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普遍认为音乐能够表达感情,而且认为音乐内容主要是感情内容。当然,也有人认为把音乐看作是表达感情的艺术的说法是不全面的,音乐所表现的应该是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人类的全部精神生活,它应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心地、灵魂、意志、梦境、幻境以及潜意识等等全部精神活动的内容世界。我认为,主张音乐能表达人类全部内心世界的观点和主张音乐善于表现感情的观点并不矛盾,因为它们所针对的是听一个范畴中的内容。只不过,后者力图把音乐的表现内容涵盖得更全面一些。因此,我们认为提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或“音乐主要是表现感情的艺术”,应该说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的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问题在于我们不要把这种提法作狭隘的理解,把感情仅仅看作是某中描象的形式;而应该把感情表现理解为显示生活的反映,它有丰富的内涵并和人们的其它心理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我们知道感情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过动,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在心理学里关于感情和情绪的研究中,特别引起人们兴趣的是关于“表情动作”这一学说。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面部表情与身段表情,更多地表现在戏剧、舞蹈以及造型艺术中。和音乐关系最密切的无意是语言表情,语言的语言、声调、节奏、速度等都是表情手段。人由于情绪的激动,发出各种不同的富有表情性的声音,这是人的由体内变化所引起的一种必然性的外部表现,而不是一种简单的外在的比附。正因为如此,音乐学家们极为重视语言表情在形成音乐的表情上的重要作用。卓菲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亚•丽莎曾经指出:“音调结构可以反映现实中的两种现象,即听觉和视觉可以把握的,也即感官可以体察到的实际运动过程和感官不能直接体察到的人类感情,这一种现象可以用间接方式,通过对伴随这种感情的表情运动中最重要的一个总类就是具有音调特征的人类口语。因此,这种音语在音乐中起到的巨大的作用。”另外,丽莎还提出将这种语言音调向音乐音调移植或翻译理论,她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将现实存在的现象和各种不同类型的表情运动的结构形式加以概括和抽象的过程,就是讲这个结构转移到声音这一物质材料上去。”(卓菲亚•丽莎《论音乐的特殊性》)。
以上的论述可以使我们看到,音乐之所以能够表现感情,一方面是由于人的感情的情绪变化引起人的机体内部的各种生理变化,这些变化呈现为一定的运动形态;另一方面又由于人的感情具有一种宣泄释放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外部表现正是人的表情动作,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中语言表情与音乐的关系最密切,它通过表情动作向音乐音调的移植和翻译,构成了音乐具有表情性的基本根据。此外,格式塔心理学也为音乐之所以能表现感情提供了理论依据。
音乐运动与感情活动之间存在着“运动”这个共同的因素,它们同时在时间中伸展变化,都表现为一种时间的运动过程。它们在运动形态上都存在着高低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力度的强弱、色彩的浓淡等,格式塔心理学把这种共同性叫做“同构关系”,或者叫“同形”或“同态”的关系。正是这种“同构关系”为音乐以类比或比拟的方式摹拟或刻画人的感情活动提供了各种可能性。格式塔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柯勒认为:“任何实在的意识,在各个场合,不仅盲目地联系于相当于它的心理的物质过程,而且在基本结构的特性上是于它相似的。”格式塔心理学特别着重于视觉艺术的分析,另一创始人韦太默认为,对舞蹈动作的形式因素与它们表现的情绪因素之间,在结构形式上是等同的。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指出“悲哀这种心理情绪,其本身的结构式样在性质上与上述舞蹈动作的结构式样是相似的。一个心情十分悲哀的人,起心理过程也是十分缓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慢的,而且很少能超出与它的直接经验和眼前的喜好知觉联系在一起的状态,他的一切思想和追求都是软弱物理的。既缺乏能量,有缺乏决心,他的一切活动看上去也都是好想是由外力控制着。”美学家苏珊•朗格也曾运用这一心理学原理论述了音乐与它所表现的感情之间的关系。她说:“我们叫做‘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感情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冲突与解决,以及加速,抑制,极度兴奋,平缓和微妙的激发,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这种一直恐怕不是单纯的喜悦和悲哀,而是与二者和其中一者在深刻程度上,在生命感受到的一切事物的强度,简洁和永恒流动中的一致。这是一种感觉的样式或是逻辑形式。音乐的样式是用纯粹的,精确的声音和寂静组成的相同形式。音乐是情感生活的音调摹写。”(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的音乐美学研究总,也有一些学者运用这一原理论述了音乐与人类感情之间的关系。钱仁康认为:“音乐可以用旋律的起伏、节奏的张驰、和声和音响的色调变化,在运动中表现感情的变化和发展。这是任何语言艺术所不能企及的本论文由整理提供。”(钱仁康《音乐研究》)于润洋曾指出在:“在声音和人类感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形式上的差别性,前者是一种物理现象,而后者则是一中心理现象,但是,音乐结构时间之所以能够表达特定的感情,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二这之间存在着一个极重要的相似点。那就是这二者是在时间中展示和发展,在速度、力度、色调上具有丰富变化的极富于动力性的过程。这个极其重要的相似点正是这二者之间能以沟通的桥梁。”(于润洋《音乐美学史学论稿》)。超级秘书网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国家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国家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5】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该学科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的学科,是心理学最基本、最重要的基础研究。学好这门课有助于学习心理学的后续课程,有助于学习其他的教育理论和提高教师职业技能。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知识、抽象内容比较多,对于“教”和“学”来说,都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相对说来难度更大。因此恰当的通过教学模式、方法、优化课程资源等,能促进学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现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一、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坚持的原则
1、明确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一般”知识和“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掌握心理学发展的一般趋势。该学科的学习,应达到三方面目标:
(1)认知性方面。通过学习普通心理学课程,使学生能了解每一章的心理学知识脉络,认识掌握基本概念、规律、原理等;识记理解普通心理学重点、难点内容;学会运用普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解释现象;
(2)技能性学习方面。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初步具备运用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将普通心理学理论运用到实际,提高学习管理心理学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生活态度、求实科学态度、宽容人生态度。价值观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
2、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原则
对教学内容的教学,坚持理论与实际结合,以促进理解与应用。运用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案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结合也包含讲练结合思想。理论与实际包括学生整理笔记、做习题、做小论文等。做好学生的体验活动。
3、教学注重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理论的传授的原则
普通心理学处在“入门”的地位。所以注重基本理论、基本实验、基本原理的传授的原则,有利于学习心理学其他分支课程,有利于学习的正迁移。
4、坚持教学过程的教学互动,发挥双主体的作用
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双主体作用,既不单纯突出教师的主体地位,也不过分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为此教师要系统、准确、有深度地掌握好教学内容,学生要在学习中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才能做好学习过程的主体。
5、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运用心理规律进行教学的原则
知识是无限的,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掌握知识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运用思维、记忆、强化规律、学习理论等促进教学。
6、重视学科发展前沿的介绍
心理学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各个学科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成果,如情绪对认知与行为的影响、智力理论的新发展和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的进展等。
二、普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普通心理学课程,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讲授内容的不同进行教学。
1、在讲授中“分析、案例、互动”相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
普通心理学课程的重点是每一章的基本概念及规律等。所以要细致讲解分析概念与规律、分析概念与规律的每一部分内容;使学生对心理学概念、规律、原理、理论有所理解。教学的基本原则是直观性,所以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心理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解释一定形象化、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互动了解学生的理解。
2、体验、讨论、教师导向结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问题情境叫学生进行讨论,对某种理论或某些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研讨、写课程小论文,既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也可以使学生加深了对心理学概念、原理、理论地理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教师的职能是针对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导向。
3、课堂学习与课后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视野,既补充了课堂教学的内容,也为学生学习知识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的机会。另外,每章讲授结束之后,适当安排作业与练习,巩固学习效果。布置各种不同的作业,如案例分析报告,评价报告等。
三、课程资源的建设
1、精选教学基本内容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叶奕乾等主编《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张春兴主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黄希庭著《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张述祖著《基础心理学》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格里格·津巴多著,王甦等译《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这几本书比较经典。 教师在仔细阅读基础上,形成一个有层次、有系统、有深度、有逻辑性的,既有实用性又有学术性教学内容。
2、增加大量的研究资料与图画资料
为学生的学习增加有趣的与形象性材料。
3、关注新成果
增加反映学科新成果的内容。
四、课程考核体系构建
科学的考核方法既能够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又能使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考试内容应注重考评学生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的培养。既要能够考评学生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要考评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创造性应用知识能力的考评。
关键词: 中国文化心理学 攻击性 含义 结构
攻击性心理和行为的发展,不仅严重影响个体自身的身心健康、人格发展和社会交往,而且关系到周围人的身心安全及和谐环境的建设,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心理学,攻击性是一个长期研究的热点,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开始,直至近年来的认知心理学和研究者对内隐攻击性的关注,持有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均对这一现象进行过大量的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本研究将从中国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攻击性重新进行阐释。
一、攻击性含义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分析
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对外显攻击性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研究者们都是从各自所持有的理论出发,对各自感兴趣的攻击性表现形式进行了研究。
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攻击性的外在表现,即攻击。Dollard(1939)将攻击性定义为“个体蓄意对有机体实施伤害的行为”(陈立民,2007),这个定义将攻击性界定为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但由于人的内在意图不容易直接观察和记录,因此在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A.H.Buss(1961)根据行为主义的主张提出,攻击是个体向另一有机体施加有害刺激的一种行为反应,不包括个体的意图,只需要关注它的外在表现(李萍,2008)。但仅通过动作模式判断是否是攻击的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怀疑。Bandura(1973)认为,攻击是导致个人受伤或财产受损的行为(李萍,2008)。此定义关注攻击行为的结果,即以某行为是否具有伤害性作为界定攻击性的标准。Margalit认为羞辱也是一种攻击,攻击就是某人有充分理由认为自尊受到伤害的任何行为或条件(黄显超,2005)。Baron(1977)指出,攻击的直接目的在于伤害或损害另外一个意欲躲避这种伤害的生命体的行为(李萍,2008)。这种定义同样强调攻击性是一种外在行为,同时也关注攻击的有意性、伤害性及被害者的逃避动机。研究者们虽从不同的侧重点对攻击性进行了界定,但其共同点是都将攻击性视为可观察的外在行为表现。通过以上定义,我们可以发现,攻击行为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有意性和伤害性,行为实施的对象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而且这种伤害行为不仅包括直接对有机体造成的身体伤害,还包括间接的心理伤害。
还有一些研究者从情绪角度出发定义攻击性。Buss(1957)等人认为攻击性包括了易怒、冲动、敌对、愤怒等因素,是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潘绮敏,2005)。Allen和Potkay(1981)认为攻击性就是愤怒的外在表现。从以上研究者对攻击性的定义可以发现,攻击性表现为愤怒、敌意和冲动等情绪,并没有强调外在的攻击行为。
也有研究者从认知的角度出发谈攻击性,Dodge等人从认知角度出发认为个体头脑中的信息加工过程影响甚至决定了个体最终的攻击(简福平,2005)。对于攻击行为来说,个体对所面临的社会情境的认知过程是攻击行为产生的基础,Dodge将攻击行为产生的认知加工过程分为六个阶段,依次是线索译码、线索解释、澄清目标或选择目标、搜寻或建构新反应、评估与决定行为反应、启动行为。从认知角度的定义看,Dodge将个体对社会情境产生攻击性的认知开始即可视为是攻击性的表现,但并没有明确提出攻击性是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统一体。
我国学者潘绮敏(2005)和郑全全(2002)综合国内外的研究,认为攻击性是由行为、认知和情绪共同构成的统一体。潘绮敏认为“对攻击性的定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个体外在的攻击表现、个体的情绪特点和认知特点”。林翠娟(2005)认为狭义攻击的本质是个人在失去理智的情况下借身体动作或语言等强度的、敌意的表现,导致他人在身体、心理的伤害,影响个体的成长或造成物质的损失。广义的攻击中受害者不只是个体,亦可以是加诸于整个族群或社区的力量,不只是带来个人的伤害。
以上对攻击性的定义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攻击、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但以上定义主要是在西方aggression概念和理论框架下展开研究的,而英语和汉语的形成过程和表意方式不同,英语是逻辑性语言,汉语是意合性语言,各自在形成过程中对相同的行为现象可能具有不同的表意方式(陆刚,2006)。因此,我们继续从词源学角度对攻击性进行本土化的界定。
“攻”字有7个语意①,其中与aggression语意相近的语意有两个:一是攻打、进攻、攻击,与“守”相对。古汉语中不乏使用这一语意的语句。例如,“攻,击也。”(《说文》)、“攻灵公于桃园。”(《左传·宣公二年》)、“宽则两军相攻。”(《战国策·秦策》)、“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再如,攻车(古代的一种用于进攻的兵车)、攻钞(攻打劫掠)、攻围(攻敌时切断敌人要塞与外界的交通,予以四面包围)、攻无不取(只要进攻,必能夺取)等。这一语意是攻字最常用的语意。二是指责。例如,“五曰攻,六曰说。”(《周礼·太祝》)、“攻者责也。”(《论衡·顺鼓》),又如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攻摘(批评指摘)等。
“击”字有4种语意②:敲打,或做类似敲打的动作;攻打;碰,接触;杀,搏杀。其中与“攻”字形成攻击一词的应该是指攻打这一语意,古代的使用攻打语意的语句如“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这一语意下构成的常用词有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对古汉语中攻和击的考察可以发现,古代汉语采用文言文来抒情达意,通常使用一个字表示现代汉语中一个词或一句话的意义,“攻”和“击”在古代的语义都比现代汉语的语义更丰富,在表达“攻打”这一语义时更强调攻击者的主动性,而被攻打者做出故意伤害对方的行为时则称为“守”,与“攻”相对。另外,从“攻”的第二个语义可以看出我国古代也将口头的批评指责视作是攻击的表现。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攻击”的解释有两个③:一是进攻,二是恶意指责,现代汉语中不再强调“攻”和“守”相对,对心理学词典的考察发现将“攻击”解释为由于欲求不佳,在攻击动机的驱使下采取有害他人或他事的行为④。其中包括主动性的攻击和反抗性的攻击。反抗性攻击即受挫者把攻击直接指向使其受挫的人或事。由于受挫后,引起内心的愤怒、怨恨,表现出怒目而视,反唇相讥破口大骂,讽刺挖苦、打击他人。有时寻找“出气筒”把“气”出到无关的人或物上去。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攻击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主动性已经不再是界定攻击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不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对他人有意造成伤害的行为或表现都属于攻击。
结合以上有关攻击性的定义,我们将攻击性界定为:攻击性是个体蓄意使自己或他人生理和心理受伤害的认知、情绪和行为的统一体。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攻击性不仅存在外显的行为,而且具有认知或情绪上的攻击特性;二是攻击者具有主观有意性和伤害性;三是伤害结果既可能是身体的,又可能是心理的;四是伤害对象可能是人,也可能是物,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他人。
二、攻击性结构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分析
对攻击性维度的研究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研究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维度分类,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部分:行为表现、认知表现和情绪表现。有的研究者只注意到了其中一部分,有的研究者将攻击性看成是三个部分的统一体。另外,中西方文化背景存在很大差异,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崇尚控制,西方是个体主义文化,强调以个人为中心而不是以任务为中心,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对攻击性维度的划分产生影响。
对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攻击性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到中国文化的特殊性。比如,中国古代的传统是先历史、伦理而后自然,因此形成了中国传统思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主体以自身为对象的内向型、伦理性思维,再加上中国人喜含蓄,因此外在的指向他人的直接攻击行为可能会被其他形式的攻击表现形式所取代。另外,中国人对自我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一个人可以将“我”扩大到包括与“我”有特别关系的他人,像父母、子女、爱人,将这些他人看做是个我的延伸。汪凤炎和郑红(2004)将中国人的自我观形象地比喻为一个同心圆,圆心指个我,圆心外面第一个圆圈指代表核心家庭利益的我,圆心外面第二个国圈指代表大家庭利益的我,而划分个我、小我与大我的分界线是可进可退的,导致个我、小我与大我的疆界可大可小,具有弹性。因此,中国人指向自我的攻击性一定程度上也是对他人攻击性的转化,是对他人间接的攻击。
再比如,在中国文化中迷信心理表现形式多种多样,神灵崇拜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仍然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反应。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和大自然作了不屈的斗争,他们力图改变自然界,但面对一些神秘的自然现象产生了妥协。在人类力图征服自然的斗争中,人和自然胜败各半。因此,对于人类来说,自然界总有种种神秘的属性吸引人类,人类为了从这一吸引中摆脱出来,于是便创造出了“神”,以“神”达到控制自然界的目的。中国人心中的“神”包括儒、道、释的神灵和从原始宗教开始所形成的神灵,各路诸神混杂一体,其中“老天爷”居最高地位,在人们心中很有威慑力。这种神灵迷信心理为处于困境的人们提供了一个超自然的避难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某种安慰,幻想能获得神灵的庇佑,使其失衡的心理得到补偿,同样,也会通过祈求神灵降祸于人消除失衡的心理。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攻击性认知中,诅咒心理是中国人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
结合攻击性维度的已有研究和中国文化背景,我们将攻击性看成是攻击行为、攻击情绪和攻击认知的统一体。攻击行为体现为对他人直接身体攻击、直接口头攻击、替代攻击、非直接口头攻击和自我伤害行为。其中身体攻击和口头攻击都是对别人直接的攻击;替代攻击是指转向其他人或物的攻击,或想象自己攻击别人、喜欢玩暴力游戏、看暴力电影等;非直接口头攻击是指间接使他人受伤害的言语行为;自我伤害是指直接对自己的伤害行为。攻击情绪体现为愤怒、冲动和缺乏控制。愤怒是指容易产生愤怒情绪;冲动是指做出行为前缺乏计划性;缺乏控制是指个体愤怒后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攻击认知体现为敌意、恶意伤害他人的心态、诅咒心态和自责心态。敌意是指对他人的动机作消极评价、对世界怨恨的一种认知特质;恶意是指意图伤害他人的心态;诅咒是指希望通过鬼神等虚幻的力量降祸与人;自责是指将攻击性认知指向自己。
三、结语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文献分析法对中国文化背景下攻击性进行了阐述,今后还应该通过编制信效度较好的问卷、采用跨文化比较研究、设计实验等多种方法深入探讨攻击性的含义及结构,理清不同文化背景中攻击性的差异,从而为教育教学方法的制定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
注释:
①②徐复等(编).古代汉语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④林传鼎.心理学词典.江西:科学救赎出版社,1986.
参考文献:
[1]陈立民.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与青少年攻击的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7.
[2]李萍.大学生攻击性及其相应的人格特征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四川师范大学,2008.
[3]黄显超.初中男生攻击行为的干预:认知行为取向与认知领悟取向.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师范大学,2005.
[4]潘绮敏.青少年攻击性的维度、结构及其相关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南师范大学,2005.
[5]简福平.小学儿童攻击发展特点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师范大学,2005.
[6]林翠娟.青少年暴力行为及其相关因素之探讨以台中县市为例.硕士学位论文.台湾医药学院,2005.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心理学学术思想,现代意义
一、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概说
《道德经》又名《老子》,全书五千言,充满了深沉的智慧,主导意识是“道”。“道”在其中说明世间事物发展的总规律,又说明了人在社会活动中立身的行为规范,其核心就是“清静”、“无为”、“抱一”、“守中”。
“清静”一词见于《老子》,即去私寡欲,心里没有杂念。“清静可以为天下正”,意思是说“清静”是治理天下的最高法则,心清神静可以治理天下。这是老子的一种最高人生境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反省认识自己,剔除不由自主沾染上的私欲杂念,“浊以静之徐清”,才会象浑浊的流水一样,静止下来,重新变清。“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自然无为常常被人们理解为放任不管,什么事都不做,这是一种误解。“无为而不治”、“无为而无不为”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努力去做,总可以做成的,自己的行为要顺应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在这种规律下尽情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去实践,这才是“无为”。
那么,老子所认识的天地的规律又是什么呢?他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是说事物在向前发展的同时总孕育着相反方向的运动,所谓“物极必反”。免费论文。所以他总是告诫人们不要过分追求什么东西,过分强盛就会衰落,要保持“清静无为”的状态。他反对世俗的逞强、骄傲、矜持、走到天下人前面。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他的这些专横者必不能持久的思想无疑是保持人的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心理素质差者,常常个性很好强,但处处事事又表现很胆小,怕这怕那,看不到自己的力量。这就是不符合道了,因而总是难以找到心灵的安宁和稳定。老子劝人说:“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教人们不要逞强、走极端,而要顺着自然的规律走,注意保护自己。这样就不会固执,不会矫揉造作而使自己活得很累。人只要顺着自然的规律去走,走在“大道”上,就会安全、平和、泰然,就会享受人生的乐趣。由于摸索出了天地的规律,摸索出了自己工作的规律,他就会把自己的工作,哪怕是单调而辛苦的工作,当作奉献,从中得到乐趣与安慰。
老子还主张少欲寡欲,生活俭朴,反对华而不实的东西,反对世人追求眼耳鼻口舌等五官的享受,认为这些会把人诱离大道,使人做事时违背大道而遭受种种灾难。
老子哲学中还有“无争”、“知足”、“守静”、“贵柔”、“处卑”等等特点,遵从这些教诲,无疑会为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社会环境下的人的心身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人们或许会认为这些思想是消极的,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发展,但现代西方社会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及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充分地说明了他们那种对物质的过分追求是有悖自然规律的。事实上,人们如果接受老子这些合理的教诲,虽然暂时会有所失,但会因顺从了自古以来不变的正道,在经受了这一小小的损失后获得心灵的安宁、幸福和社会的安定、和平。这也就是“吃小亏,占大便宜(保护身心健康)”的含义。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人们究竟如何取舍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但人们往往难以为了获得未来的大收获而暂时舍弃小的损失。所以老子叹息道:“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他主张,一个人如果理解了天地的规律就应该勇敢地、坚韧地走上正道。
从现代医学心理学角度来认识,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特别是人们处于现代化社会变革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达到心理上的自我感觉适应、充实、满足,这就应将“清静无为”的观念植于心中,在清静心灵的引导下,顺应“自然”的规律,根据自身的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条件,陶冶情操,坚定信心,完善个性,选择自己的价值目标。
“抱一”、“守中”,指按照既定的目标前进,脚踏实地,坚忍不拔,不依赖,不懒惰,努力去做,这样一定会有好的结果。心理疏导疗法抓住这些积极的原则,并使之融合于自身体系之中,以“清静无为”、“无私无欲”为导向,不断提高人们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之在学习、工作、人际交往及生活中处处达到“自我满意”(即“成功”的具体表现)的境界。
二、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吸取心理学的营养,受到启发,发展出影响深远的心理治疗理论,这就是其现代借鉴意义。
在国内,给具有原本及特质性的优秀传统文化——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赋予新的内容,也就不再是古老的文化了,而成了“古为今用”,为现代化服务,为心理治疗服务,成了为民造福的导向。免费论文。如中国道家认知疗法由杨德森教授晚年及其追随者历时12年涓积成流,是现代中国心理学家独创的具有浓厚本土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经理论研究及临床应用证明行之有效,尤其对“A型性格、精神应激及相关疾病、焦虑、抑郁、强迫等症状”效果卓著,被誉为“中国现代心理治疗方法之花”、“中国人自己的心理疗法”。该疗法基于中国道家传统的处世养生之道,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深刻分析中国人的民族文化与心理特征、精神痛苦的成因、引起精神痛苦的内部因素、以及心理应激与生理应激的相关与区别、精神控制与精神虐待等现象,制定出精神超脱的“四个原则”(利而不害,为而不争;少私寡欲,知足知止;知和处下,以柔胜刚;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和“四套方案”的操作方法,以及一系列的自我心理调节技术,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观念和应对方式来达到调节负性情绪、矫正不适行为和防病治病的目的,以帮助国人在自身的文化背景下实现健康人格与理想人生的完美结合。又如老子心理学学术思想不仅为心理疏导疗法输送了营养,而且使心理疏导疗法的理论更加丰厚敦实。
在国外,森田疗法的基本理论与老子的自然思想是一致的,在森田的神经症发病原理与其具体治疗方法上也可在老子那里找到相似思想。免费论文。森田疗法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相符的。森田疗法在中国是能够被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的。如果用老子的道家思想来阐释森田疗法的理论原理,则会更易为中国患者所接受。“道”,这个中国文化中最为神奇的概念,也是荣格分析心理学的一种内在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心理疏导疗法〔M〕.鲁龙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9(2001.2重印)
〔2〕老子德育思想的现代借鉴.文彦南、刘辉.杭州师院学报〔J〕,2006,5
〔3〕荣格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申永荷、高岚. bbs.tecn.cn/archiver/?tid-135775.html
〔4〕中国道家认知疗法介绍.杨德森等.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J〕,2002(2)
〔5〕“老子”与森田疗法.卢旨明.华西医学〔J〕,1998(3)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情感与情感障碍情感教育,心理学
0引言
英语教学的成败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但无论这些因素多么错综复杂,主要还是来自教与学两个方面。其中,如果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英语学习产生了程度不同的心理抑制,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正确利用情感教育,促进英语教学。
1心理学上的情感、情感障碍
在心理学上,情感是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许多心理状态、体验和动机,即愉快、焦虑、痛苦、沮丧等均属于情感领域。情感具有信号功能,也具有动力功能。有的外语教育专家认为,情感对外语学习的作用至少与认识机能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些。还有人认为,情感与性格是启动认知机能发生作用必不可少的发动机。
现代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20%取决于智商,而80%取决于情商。所谓情商(Emotion quotient,缩写为EQ),它和智商(Intelligence quotient 缩写为 IQ)一样,是一种综合的概念。1990年,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彼得 萨洛维(Peter Salvoey)和新罕布什尔大学的约翰梅耶(John D Mayer)教授首先提出“情感智商”这一概念,并解释了情感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995年,美国心理学博士戈尔曼(Daniel Coloman)继承了萨洛维与梅耶的观点,把感情智商概括为五方面的能力,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的能力,控制自我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情绪的能力,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情感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魏书生认为,学生的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是伴随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而发生、发展的过程。在一定的条件下,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主体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情感作为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一旦它的活动规律受到破坏,个体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就会表现出态度上的紊乱,称之为情感障碍。
2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存在的情感障碍问题
在教学中,课堂上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情感障碍引起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学生身上出现的情感障碍问题主要有三种:过分依赖、考试焦虑和挫折心理。
2.1过分依赖
这是由于中国学生从小学所接受的课堂教育都是由老师主宰的,这种对老师的依赖情绪就带到了大学。但是大学教学方式,特别是外语教学模式完全不同于他们以前所熟悉的。于是,依赖和现实的偏差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最初的好奇慢慢变成学习巨大的压力和不适。论文大全。学生们抱怨背的单词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花在英语上的时间最多却没有明显进步等等。心理障碍就慢慢产生了,以至于埋怨老师、抱怨教材,最终放弃学习。
2.2考试焦虑
学生对考试的重视远远超过对学习过程的专注。论文大全。很多学生过分担心四、六级考试不过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心理上产生一种无方向的忧虑和恐惧,无所适从。论文大全。结果导致他们不专心于课堂学习,认为学习教材费时费力,于是自己背单词做练习,忽略甚至不屑课堂学习。
2.3挫折心理
从心理学上看,挫折心理是个体在某种情境下的一种情绪状态,即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行动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个人需要不能满足时的一种消极情绪状态。在此状态下,受挫者往往采取一些消极的自我防卫手段,典型的有攻击、退化、冷漠、固执、叛逆。表现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这样的学生对表现好的学生不服气,考试不及格就对老师态度冷淡,无故旷课,即使上课也不听。
3情感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抛开智力因素不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主要来自学习者的情感方面,学习者对于课堂教学表现出的好恶,最直接地影响了教学质量。因此,研究学生的情感以及如何把情感教学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以便去除学生的情感障碍,这是英语教学中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环节。
3.1师爱的情感教育
师生间的情感是大学英语教学中创造轻松愉快的、兴致盎然的课堂气氛的关键。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和关心爱护的程度,都是师生情感交往不可缺少的。应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是老师的同时也是可以推心置腹的朋友。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时,他们常常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教师和学习。所以教师要关心爱护自己的学生,帮助他们,尊重他们,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信任感,将对老师的爱延伸为对英语这门学科的好感,从好感中培养学习的兴趣。
3.2心理的情感教育
英语教学是师生间共同进行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心理学角度讲,师生间的心理协调是及其重要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而且还伴随着感情的交流。所以,教师上课的时候,一方面要善于调动自己的情感因素,保持饱满的热情,另一方面要以情动情,感染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和谐的、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减轻学生学习英语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坚信自己能行,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3.3成功地情感教育
心理学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地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取成功地努力。成功感是英语学习中非常宝贵的情感体验,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性格差异,因材施教,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地批评。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一切积极因素,激励各类学生,肯定外向型学生的大胆参与,鼓励帮助内向型学生从胆小羞怯的心境中走出来,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给予肯定,不断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尝到成功地喜悦。这样,可以很好地建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4媒体的情感教育
能否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英语教学的成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媒体,能调动学生的视听器官,让学生直接感受,从而激起情感。纯正地道的英美录音、英文音乐歌曲、原版英文电影,特别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学生的网上自主学习,能够加快课堂节奏,增加课堂容量,有效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依赖老师的授课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思考问题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其真正成为英语学习中的主体。
情感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总结并且不断地使用改进,灵活地调动学生的一切情感因素,使学生对英语产生浓厚持久的兴趣,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刘润清. 论大学英语教学.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 顾平. 心理激励在英语教学中地应用. 松辽学刊,1998.
3 文卫平. 外语学习情感障碍研究. 兰州:西北大学出版社, 1998
科学上有两个科学难题处在塔尖位置,第一个是宇宙的奥秘,无论是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哈勃提出星系的红移量与星系间的距离成正比的哈勃定律,并推导出星系都在互相远离的宇宙膨胀说。还是,欧洲原子中心(CERN)2012年利用大型强子对抗机发现“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这些成果的的根源都与18世纪的大工业革命所导致的物理学突破有关。
另一个与宇宙等量齐观的科学难题就大脑的秘密,科学家已经为解开大脑之谜进行了超过2000年的努力,虽然得到了诸如大脑神经元信号传递,大脑皮层不同区域负责不同功能等成果,但总体来说,解开大脑之谜依然困难重重。
1969年诞生的互联网在过去50年里得到迅猛发展。在连接人类大脑共享知识,分享智慧的同时,越来越多的现象表明,互联网与神经学,脑科学之间有着远比想象的要深入和密切的关系,互联网带来的科学革命显然将发生在神经学领域,同时也将影响到网络科学,计算机技术,科学哲学,社会学等领域。
2015年2月我们在《互联网催生新学科-互联网神经学》【1】一文中提出了互联网神经学的定义(Internet neurology):
1.基于神经学的研究成果,将互联网硬件结构,软件系统,数据与信息,商业应用有机的整合起来,从而构建互联网完整架构体系,并预测互联网沿着神经学路径可能产生的新功能和新架构;
2.根据互联网不断产生和稳定下来的功能结构,提出研究设想,分析人类大脑产生意识,思想,智能,认知的生物学基础;
3.研究互联网和人类大脑结构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互助进化的双巨系统交叉关系。
4.互联网神经学从生理学和心理学层面可以分为5个部分: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大脑互联网生理学,大脑互联网心理学,互联网认知科学
作为21世纪诞生的新学科,互联网神经学未来需要解决的有16个重要问题,这些问题有些在过去的研究中有了初步答案【2】,有的有待解决。同时更多问题也会在未来提出。这些问题的研究将为揭开大脑内部详细功能架构;互联网进化规律;智慧,意识,情绪的产生等课题提供科学路径。
互联网神经生理学(Internet neurophysiology)领域问题(重点研究基于神经学的互联网基础功能和架构,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中枢神经系统,互联网感觉神经系统,互联网运动神经系统,互联网自主神经系统,互联网神经反射弧,基于深度学习等算法,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进行图像,声音,视频识别等互联网人工智能处理机制。)
1.互联网是不是在向与大脑功能结构高度相似的方向进化,有没有规律可循?
2.互联网如果形成类脑结构,这个结构如何构成,运转机理是怎样的?
3互联网在进化过程中能从神经学得到那些启发,从而预判将会出现那些有价值的新功能和新应用?
互联网神经心理学(Internet neuropsychology.)领域问题(重点研究互联网在向成熟脑结构进化的过程中,产生的类似神经心理学的互联网现象。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群体智慧的产生问题,互联网的情绪问题,互联网梦境的产生和特点,互联网的智商问题等。)
4.互联网大脑会不会出现人类大脑表现出来的心理学现象?
5.互联网大脑的梦境系统是如何构成的,对解开人类梦境有何帮助?
6.互联网大脑能不能进行智商的测定,这个测定对于解决人类智慧和机器智慧的关系有无帮助?
7.互联网大脑的智慧和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对人类现实社会有怎样的影响。
大脑互联网生理学(Brain Internet physiology)领域问题(重点研究大脑中存在的类似于互联网功能结构的地方,使得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成为破解大脑生物学原理的参照系,包括但不仅限于大脑中的类搜索引擎机制,大脑中类互联网路由机制,大脑中的类IPv4/IPv6机制,大脑神经元类社交网络的交互机制,人类使用互联网对大脑生理学结构的重塑影响等。)
8.大脑中有没有类似互联网的应用和功能,典型的互联网应用SNS,搜索引擎,路由,IP等如何在大脑中存在?
9.大脑中的类互联网应用和功能是什么时候进化出来的。未来和会如何进化?
10.互联网对人类大脑的发育和进化有怎样的影响?
大脑互联网心理学(Brain Internet psychology)领域问题(重点研究互联网对人类大脑在心理学层面的影响和重塑,包括但不仅限于互联网对使用者产生的网瘾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智商影响问题,互联网对使用者情绪和社交关系的影响问题等)
11.互联网对人类生活工作的不断介入,对人类的社会心理会产生哪些影响?
12.互联网网瘾的形成是不是互联网与人类共生进化的必然要求?
13.互联网对人类的智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互联网认知科学(The Internet in cognitive science)领域问题(互联网认知科学可看做互联网神经生理学,互联网神经心理学,大脑互联网生理学,大脑互联网心理学的组合交叉,重点研究互联网和大脑两个巨系统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相互结合,互助进化,从而产生智慧,认知,情绪的深层次原理)
14.互联网和大脑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
15.导致互联网向类大脑方向进化,和大脑中包含类互联网应用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16.互联网与大脑之间的交叉对比,对于研究智慧,认知,情绪的产生将会有哪些影响?
【1】百度百家,liufeng.baijia.baidu.com/article/46890
【2】互联网神经学前期研究成果请参见,
1.2008年9月发表的论文“互联网进化规律的发现与分析”
2.2010年8月发表的论文“互联网与神经学的交叉对比”
在现今新的医学模式下,针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应履行的医师职责,“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模式、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都值得我们去探析。医学院校培养的学生是未来医学事业的继承者与开拓者,其社会角色是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面对的是患病的群体。身为医者是要治‘‘患病的人”还是去治“人患的病”?医学模式的转变、预防疾病战略的转变、临床医疗工作的需要、改善医患关系的需要等因素决定了医学心理学已经成为当代医学科学的三大理论支柱之一。这样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对象的教学模式就面临着与心理学理论相矛盾的巨大挑战“医学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成为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
1.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通观全国医学院校,目前医学心理学教材仍沿用传统结构模式,即:以基础心理学为主干,结合了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护理心理学等心理学分支学科理论,其中基础部分占总学时的1/4,使得与医学生密切相关的临床心理学、医患关系、心理干预等因为课时太紧只能草草带过。内蒙古医科大学所有专业学生使用的《医学心理学》(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第二版)分12个章节,要求在24个学时之内讲完,内容涉及面很广,给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掌握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大多数医学生毕业后不可能进入精神科或从事心理工作,这样的课程安排使未来的临床医生既不重视课堂学习,又不能在实践中加以应用,失去了学校课程设置的意义。
医学心理学具有自然学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双重属性具有实验科学和理论科学的双重属性同时也具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性给该课程的教学提出了双重的要求。医学心理学研宄的范围主要是与医学领域有关的心理学课题,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不包括在内,但是作为一门课程它必须考虑到授课对象的知识结构和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衔接关系。医学心理学的临近学科有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变态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等,这几个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医学心理学侧重研究心理因素在躯体障碍中的作用与机制临床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心理测验和心理治疗行为医学主要采用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研究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变态心理学侧重于探讨各种精神障碍的心理原因和机制健康心理学侧重于研究各种维持和提高心理健康的措施而护理心理学侧重研究各种心理护理的原理与方法。可以看出医学心理学与这些临近学科既是相互包容又是相互独立的,因为它们都有各自的研究对象和侧重点。拓展医学心理学学科外延,建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体系是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临床医学等专业开设的医学心理学课程仍是将诸多医学心理学分支学科内容合并为一。可以根据学校具体情况选择开设合适的选修课如心理学概论、心理测量学、神经心理学、心理诊断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异常心理学等。作为教学这些知识对医学生都是必修的但又不可能给医学生开设6门心理学课程,随着教学改革,医学院校逐渐开设了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等选修课,给医学心理学的授课带来挑战,现实的做法就是在医学心理学的讲授中兼容并蓄,同时讲授其他几个学科的内容但又要同时兼顾已选修过这几门课程的学生。
在开设课程时间安排上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将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或第四学年,但此时才学习医学心理学概论、心理学基础知识部分,显得太迟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教学要求形成脱节现象,如果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年课程中有关医学心理学的内容如心身疾病、心理咨询与治疗、病人心理、异常心理等与医学专业课程紧密相关而本阶段学生内外妇儿、诊断学等课程尚未开设学生常常感到难以理解掌握。因此,需要根据心理学的知识从基础到分支学科从理论到临床实践合理安排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排在第一学年,医学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三学年,临床心理学课程安排在第四学年。
英国心理学家J.韦曼博士曾把医学心理学研究的具体领域归纳为5个方面:(1)伴随着老龄化、精神性疾病及神经学损害等因素的行为改变;(2)心理因素在医学问题发生中的作用;(3)医生-病人关系(4)病人对疾患和治疗的反应;(5)治疗的心理学方法。根据韦曼博士的归类,我们认为医学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应分为:基础心理学理论、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医患关系、心理干预和心理健康6个方面。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时数会随着各校的重视、师资力量的充实而有所增加,就目前的学时而言必须进行教学大纲修改重新分配教学内容,逐步缩小目前的基础部分的知识而逐步扩大临床部分的知识内容学时才比较适宜。就我们学校而言现在医学心理学为限选课,24学时,在不增加学生负担基础上,结合目前一年级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二年级有社会心理学,四年级有临床心理学、医患沟通选修课,重新制定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使之与前后知识呼应,又体现医学心理学的特点,我们认为理论授课分18个学时进行,另外6个学时用于观看影片、讨论、辩论和考试等需要。学时上重新安排如下:讲授医学心理知识在开始先简单回顾心理学的基础知识,用2学时时间,异常心理、心身疾病、心理干预各占4学时,而医患关系、心理健康2个内容各占2学时。这样医学心理学的课程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学生学习有章可循,教师授课主次分明。
2.改进授课方式、手段
医学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十分抽象,例如:情绪、思维、意志、认知、人格、特质、自我、智力、潜意识、心理应激……。所以,传统教学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教学中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程内容和形式,联系临床实践。医学心理学的课本不只是教师的“教材”,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学本”。包括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材料阅读、讨论、练习、实验、案例分析等。而且在各章之前提供内容提要、学习目标、案例问题。从临床实际中编撰医学心理学课中的一些思考问题和案例。
在教学方法的选用上,可以采用电影、动画、讨论、辩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突破逻辑思维的框架。
借助于计算机技术生成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使单纯用文字描述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学基本知识、技能能以准确、清晰、直观、形象地场景再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情境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使得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问题讨论法实施的关键在于选材和问题的设定以及课堂气氛的营造和控制,时间的安排和掌握也很重要。
角色模拟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设定情景分派角色组织开展教学模拟活动。其优点是现场感应性强容易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
例如在讲“心理应激”这一章时可以将“应激的心理反应”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与“心理防御机制”结合起来用事件的形式加以讲述。可以告诉学生在每个个体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烦恼与困惑”也许还会遇到不同形式的“心理应激”。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在一个较大的负性生活事件中如大学生“失恋”“亲人遭受意外”等假若“我”就是事件中的人物作为个体的“我”该如何面对?积极应对消极等待还是回避或逃避?请学生按照心理活动的规律分析这几种解决方法的优劣。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最后得出结论:当一个人面对应激时,如同身上背负着许多东西,单腿立地。这时会对自己说我实在坚持不住了,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把腿放下来就行了。
角色模拟法从现实出发,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点去解决每个个体都会或多或少面临的难题(“应激源”),帮助学生体验实情,找出症结,研究问题,寻求对策,并在课后让学生以论文的形式写出来。这样做既能巩固所学知识又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在实例教学中运用灵活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医学心理学课教师除在教学中应用心理学实验仪器以及各种心理测试的模具和量表为学生开设示教实验,还可以引导学生从事一些实验和临床研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加强实际案例教学的探索3,如发展心理学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积极性,使之在努力学习心理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的大中专学生存在心理因素问题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情况调查,并在教师指导下开设、组织心理咨询讲座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障碍。
授课时既要通过简单的课堂实验和实验室实验这些实证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心理-生理的关系与机制,还要善于用描述的方法、思辩的方法从整体上讲清人的心理结构、人格结构、医患关系及心理的病理机制等;既要通过理论讲授使之确定心身统一观,从心身两个方面认识人、观察人、培养其人文精神,还要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心理课评定方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基本方法。
此外,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资源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重要的一环。在课程中吸纳医学心理学最新的研究进展,在现有教材资源基础上提供多种学习资源,如教材配套光盘、基本练习、实践活动、参考文献、推荐阅读、相关网站等,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加强医学心理学实验室建设,建立网络学习环境,供师生交流、合作、查阅信息等。建立医学心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教学资源、相关链接、论坛、留言板、试题库、邮件列表等栏目促进师生、学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3.改革传统的考核方式
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手段,应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充分体现灵活性与全面性等特点,调动学生积极性,真实反映学生能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同时有效地考察教师教学质量、促进教学改革。教学评价可兼顾课堂表现、结业考试、论文撰写等形式。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结业考试主要采取笔试不仅考查知识面也注重考查对基本概念、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课程论文包括小组合作学习主题报告、自主阅读的文献笔记以及案例分析等内容。
考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考试不仅要考核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程度,更重要的是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目前学生考试内容死记硬背的多,发挥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性思维的少,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背讲义,教条地套教师的标准答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灵活的方式补充考试的不足。平时课堂要求学生以理解为主,多提问或让学生提出问题由全班进行讨论;对于大家普遍感兴趣的问题,可以组织集体辩论,把辩论内容整理成文,酌情给学生加分,作为平时成绩。此外,可以布置一些可供发挥思维的作业题。如:学习了人格一章后,要求学生通过简单的人格(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测验,了解自己的人格特点,根据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影响自己人格形成的因素和机制,并制定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案。考试可以放一些经典影片和心理学录像,让学生针对其中的人物或情节给出心理分析,说明这些人物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或采用了什么样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且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体会。通过多种考核形式的进行,把单纯考察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的水平,转向侧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理解问题、鉴别问题和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方面来,真正发挥出考试的验收作用,达到考试应有的督促、提高、检查、评价的目的。
关键词:心理训练;运动员;比赛能力
运动竞赛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运动员通常都承担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导致比赛发挥失常。稳定运动员的心理情绪,强化对运动员的心理训练,不仅可以快速提高运动员的发展水平,而且有利于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恢复体力和脑力的心理训练
1.肌肉神经放松训练
运动员肌肉和神经放松训练的最佳方法是快速“小睡”状态。运动员可以静坐下来深呼吸,全身做放松动作,进入睡眠状态。这种心理通过放松肌肉,调节意念,减少运动员的能量消耗,摆脱各种杂念,稳定情绪。
2.转移注意力训练
竞赛前后的体力、脑力恢复措施有所不同,前者须用运动心理学的方法。通常情况下,运动员比赛前,由于精神高度紧张,休息不好,心理负担过于沉重,担心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失败或者出现意外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导致赛前的运动体力不支,没有达到最佳的比赛状态。因此,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在赛前参加适当的休闲娱乐活动,放松心情,消除因比赛而产生的不良情绪,教练员或者朋友应该主动与运动员进行心理沟通和交流,安排运动员和他们的家人相见或者让运动员短期休假,转移紧张的注意力。
3.提高睡眠质量
运动员在睡觉时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个人睡卧习惯,选择最佳的睡眠姿势,适当变更个别动作,不受外界的干扰,自我控制,主动睡眠,缩短入睡时间,提高睡眠质量。
4.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
很多运动员的运动技能不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肌肉训练不足,而是因为智力水平的差异,缺乏良好的运动心理素质。因此,要想提高运动员的智力水平,可以采用回忆技术动作的心理训练方法,加强对运动员的运动思维训练,运动员可以先静坐下来,闭上双眼,放松神经和肌肉,再系统地回忆自己在平时训练过程中所学的技术动作,掌握动作要领,提高肌肉感知的正确度,努力形成动力定型。
二、消除紧张情绪的心理训练
一方面,运动员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增加自己的实战经验和比赛技能;另一方面,运动员因为适应不同的比赛环境和比赛状况而逐渐降低自己的紧张情绪,最终恢复正常状态。因此,教练员应该针对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开展相关的比赛活动,鼓励运动员参加各种各样的比赛,适应不同的比赛场景,帮助运动员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自我调节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消除紧张的比赛情绪。教师还可以经常让运动员参加模拟比赛,有意识地制造一些运动条件,进而引起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在模拟比赛的过程中,提高运动员适应比赛的能力,学会自我调节,并将这种心理训练技巧运用到真实的运动比赛中去。
比赛中,转移运动员的注意力可以缓解运动员的紧张情绪,教练员可以让运动员想想平时生活中发生的愉快的事情,等到运动员的情绪恢复平静之后,再引导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到比赛中去。心理训练的方法要因人而异,对要针对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条件和实际情况,采取灵活的方法来转移紧张情绪,让运动员既能在比赛中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又能发挥最佳的比赛水平。
三、情绪对比的心理训练
情绪对比训练方法是指让运动员时刻回忆起自己紧张的比赛场面,非常复杂、困难且危险的运动技术动作,从而引起运动员消极的紧张情绪,这种心理训练方法重复实施之后,运动员的紧张情绪一般就会达到一定的强度,此时运动员再回忆起自己在比赛中取得胜利之后的兴奋、欢呼情景,就会主动地用积极的情绪抵消消极的情绪。当然,运动员还应该与注意力集中训练和放松性练习等多种心理训练方法相配合。虽然这对运动员来说是一件比较复杂和困难的事情,但运动员必须学会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自我调节,自我暗示,调动自己内心的意志力。这种训练的方法必须反思实施才有效果,运动员要学会使用这种方法,才会在比赛之中保持稳定的情绪。
四、增强竞赛信心的心理训练
运动员在比赛之前应该认真分析自身在比赛中的优势和劣势,正确认识比赛的意义,端正比赛的态度,树立比赛信心。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赛前谈话时,应该符合实际,突出重点,论据充足,给运动员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指导,增强运动员的比赛信心,达到激励的目的。这种心理训练方法也是目前使用最广泛、最有效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调节运动员的心理状态,帮助运动员走出误区,准确认识自己在比赛中所处的地位,了解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实现自己的最佳水平,赛出自我,赛出风采。
参考文献:
[1]李友良.CUBA男子运动员心理训练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05.
[2]吴伊静.吉林省射击运动员专项心理能力的构成与评价[D].吉林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05.
关键词:美术教师;必备素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233-01
1.应有一定的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2应具备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美术教师一定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还要通晓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因为美术教育有着自身的独特性。美术教育学和艺术心理学是在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交叉学科,有着较强的针对性,可以很好地指导教学。
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统一的过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这种交往是双向互动的。面对新时代的教学环境,特别是师生共同面对互联网,完全是开放的、平等的信息资源,教师所起的是引导者的作用,对学生的信息获取要有一定的指导,避免迷失方向、浪费精力,又要避免学生对信息的过分依赖,滋长惰性,抹杀创造力。
美术教育最能培养人的创造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一个懂得艺术心理学的教师,一定不会忽视美术对学生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把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通过感性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内在兴趣,发展知、情、意。有效把握学生在各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让教学有较强的针对性,既不能超越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也不能滞后,没有新鲜感,同样会没有学习积极性。新课程的内容较以往有更大的灵活性,给予了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教师可以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展开教学,但这同时也要求教师对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心理有更多的认识。
3.应有学术修养和团结协作精神
学术精神促进美术教师成长。学术精神包括学习精神、敏锐的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学习精神对教师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有限的师范教育学习跨入广阔的社会环境中,面对的是众多的信息资源和视觉文化,一个教师必须学会终生学习,在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中继续深入的研究,才能给自己补充新鲜给养,把握住时代的脉络,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美术教师要有创造精神。美术本身是极富创造力的科学,新课程标准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和创造空间,要求教师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如何利用身边的材料和资源,如何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新的知识,是富有挑战性的。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每个教师都是这项工作的工程师,需要通过合作,相互团结,共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努力,这也是教师职业的道德要求。具有这种师德,教师才能在工作中处理领导和被领导、个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如果教师相互不团结协作,文人相轻,必定导致工作相互扯皮拆台,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教育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