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化学教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认为专门的思想道德课程,对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帮助不大,在课程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这种方法更深入、更持久,学生也乐于接受。因此,在医学院校化学教学中,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是促进其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起步。
2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情境结合
医学教育不仅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还要培养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都是以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价值理想为核心,以人自身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
2.1具体实施
(1)化学教学设计中渗透医学人文教育。
教师除了讲授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作用外,还要分析该化合物的合理使用、使用不当或滥用对医学、环境、食品卫生、人体健康的影响。明确化学物质既可以成为挽救生命的良药,也可以成为损害人类的利器。由教师提供或在学生互动中选择一些共同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社会现实问题结合起来进行讨论,紧跟社会相关热点信息。导入化学知识,由点入手,点滴渗透,使学生在参与中理解并巩固知识。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逐步构建与现实相关的化学知识情境,形成学习兴趣与行为规范。
(2)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增加实验室和化学药品安全使用的考核
将《实验室安全卫生制度》及《化学危险品管理办法》的学习和执行情况纳入学生实验考核中,监督其做好危险化学药品的取用记录。教导学生本着科学认真的态度对待化学实验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其精准、规范、合理地取用化学药品。实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还可以训练其严谨认真的实验态度。互动的实验环境是师生相融、合作交往人文精神传播的良好契机。
(3)社会活动的实践教育。
通过化学科普以及相关讲座、社会调研将人类精神文明成果通过公益性活动传播至全社会。将所学知识融入社会实践,科学普及与人文精神培养十分重要。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不仅是人类一切知识的原点,而且还是人类的信念之基、力量之源,昂扬向上的现代人文精神是激发一切创造的灵魂所在。因此,让学生参与医学化学科普,能够使其人文素养普遍提升。
2.2实践中的改进
(1)医学化学理论学时与实验学时有限,相关课外科普活动也要占用很多时间
学生在选题、查找资料、参与社会调查、分析讨论、总结汇报时,需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分配时间,课内与课外开展指导教学活动。由于采用主动型学习方式,学生在选题初期会无从下手,选题过程中也会遇到许多困难和迷惑。应从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入手,将知识获取、平时学习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作为人文关怀的重要载体,在实际活动中引导学生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境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奋发向上的精神。
(2)医学化学教学中的人文教育融合,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学识水平与人文修养。
只有加强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教师才有能力和经验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同时还要能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进行引导,从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推动教学过程中化学知识与医学情境的融合。教师指导学生解决遇到的具体问题时,要以平等、博爱的心去关注学生、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3医学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情境结合的意义
按照农村医学专业教学计划,生物化学属医学基础课,在第二学期开设,每周3学时,共54学时。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基础知识部分涉及生物化学内容一般有15个选择题(15分),题虽不多,但涉及面较广,难度较大。针对考试涉及知识范围而言,生物化学学时少、内容多,且抽象难懂,教学难度大;再者目前生源质量普遍下降,学生基础差,要学好生物化学更为困难。笔者通过多年教学的不断摸索、实践,采取以下措施,使生物化学日常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紧密衔接,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化学成绩,学生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得分率普遍有了提高。
2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的教学方法
2.1考纲引导教学法
第一次上课笔者就把当年新颁布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生物化学考试大纲印发给学生,并明确告知学生,今后生物化学课程就是紧紧围绕这个大纲来教学的。每次开课前,先给学生展示本次课对应考纲要学习的内容,明确达成目标,按目标进行教学。
2.2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
由于生物化学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并且开课的第二学期节假日较多,会耽误一些课时;加之学生书写较慢,只顾抄笔记,影响了听讲,导致学期教学任务难以保质保量完成。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笔者将教学中学生要做笔记的板书,以及归纳总结的重要内容课前印发给学生,减少学生记笔记的时间,为学生赢得深入思考、记忆和做题的时间。
2.3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
农村医学专业开设课程多,学生平时学习任务繁重,需要教师加强平时学习过程的督导;生物化学教材每章后只有少量选择题,为使学生全面掌握、理解、记忆考点,笔者制作了一份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常用缩写符号及结构的综合性复习题印发给学生,题目涵盖了考点,同时将复习题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题目,将每类题所占分值进行公布,平时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20%(即20分),由教师对学生一对一考核获得。具体实施如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学完一章或一节后,做复习题上有关的题目,由教师课堂提问学生,并点评、讲解。到学期中期,用两节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学生按自己掌握的程度主动找教师进行考核,教师按每类题所占的分值随机抽取复习题上的各类题目逐个对学生进行考核。
2.4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
为了使生物化学教学与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零距离,笔者参考当年的临床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卷,以及历年考试真题和最新公布的考试大纲,编印了生物化学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模拟题。每学完相应章节,就布置相应章节的题目让学生来做,通过批阅发现存在问题,进行点评讲解,强化学生记忆,使其在校期间就接触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生物化学部分真题,减轻毕业后考试的压力。
3效果分析
按考纲进行教学,做到了有目标、有内容;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减轻了学生学习负担,使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较为懒惰的学生,有了面对教师考核的压力,不得不去学习、记忆,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改变了期末临时抱佛脚的现象,同时考核合格使学生增强了自信心,提高了学习兴趣;助理医师资格考题强化法,让学生了解了考题类型与难度,毕业后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时,生物化学答题正确率普遍提高。课程结束后,对农村医学专业3个班共156名学生进行测评,结果如下:认为内容摘要引导学习法好的学生人数占75%,较好占20%,一般占5%;认为复习题引导师生一对一考核法好占77%,较好占19%,一般占4%;认为助理医师考题强化法好占64%,较好占32%,一般占4%。
4结语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2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3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4结语
1.1缺乏对学生创新性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众所周知,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包括4个主要载体: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教师的“教”为主,学生的“学”为辅,要求以教师为主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并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学内容是由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手段灌输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地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对新知识进行了解、消化和吸收。鲁巴金曾经说过:“科学就是不断地认识,不仅是发现,而且是发明。”然而,在整个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处在相对被动的位置上的,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1.2教学内容较局限,不利于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学内容多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有利于学生继承和发扬先辈的经验积累,但是,任何领域的最新发现从出现到最终被认可并传授给学生都需要比较长的时间。生殖医学是一门年轻的交叉学科,在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等方面仍不断有新技术和新发现在涌现,研究生培养作为高级人才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更需要引导其对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有及时了解。高尔基说过:“如果学习只在模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转换自身的位置非常重要,需要把传统教学模式中的“知识传递者”的位置转变为“解惑者和引导者”。
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1信息化教学的含义信息化教学是指教师和学生凭借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信息化教学过程是通过采用各种信息技术和手段来实现的,这是信息化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但是,信息化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信息化教学除了在教学手段上有变化,同时在教育观念和模式、教学内容和评价、教育环境等方面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2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
2.2.1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生殖医学与临床其它学科之间存在差异,生殖医学除了要学习有关临床的内容,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内容涉及实验室操作。带教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多元化信息技术手段来清晰明了地介绍生殖医学中所涉及的抽象概念和实验室部分内容,尤其是比较抽象的、难于通过语言来精确理解的精卵受精过程、胚胎分裂过程、单卵胞浆内显微注射技术、胚胎植入前诊断技术等内容。通过将抽象概念清晰化,将实验室操作过程连续化和动态化,使学生能对每一部分的内容均有全面的把握和了解,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生殖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信息化教学模式中大量运用了多种多样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大大节省了带教教师的授课时间。带教教师在课前会加强授课前准备,制订完善的教学计划、课件和教案,并将生殖医学专业方面的最新发展方向、新技术和新发现也加入日常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知识的含金量。
2.2.2教师和学生信息化教学不仅仅表现为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教学内容的增长,实质上更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环境的改变。与传统教学模式不同,信息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带教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主要作用就是带领学生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领路和解惑的作用。生殖医学具有多学科结合的特点。在临床带教过程中,根据某一临床现象,由带教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该临床现象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伦理学、社会学和法学等方面的思考,发现问题,并针对该问题在查阅相关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带教教师将根据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分析和讲解,鼓励学生积极讨论和思考,以便最终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方法相比,给了学生充分的主动思考的时间,使其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作者在带教过程中也鼓励学生对实际临床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积极进行引导,以便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生殖医学相关理论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就要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针对这种情况,在带教过程中要求学生主动查阅感兴趣领域的最新医学资料,在查阅大量资料后由学生自主确定主题,每周二下午轮流进行中英双语汇报,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并鼓励学生通过网络与教师进行互动。医学教育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给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自如、无障碍的交流平台,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3总结
教学方案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精心准备的课件或讲义,其中包括新授课的课堂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等内容,体现着一个老师对于课堂的重视程度。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在新形势下要求化学教师能够结合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基础、认知能力,教学条件、环境等因素针对每节课做出良好的设计,以规划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估摸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预测可能会取得的教学效果。那么,高中化学教师如何才能设计出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是教师要吃透高中化学教材。
高中化学知识较为庞杂,教师要通过对教材知识的钻研和琢磨,设计出有利于学生学习、消化和吸收化学原理、公式的最佳教学方案,以便为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依据和指导。
2.是教师要走进学生,
做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能力了然于心。教师要深入到学生这一群体中去,跟他们进行更多的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更多地体察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状态。
3.是在新授课之前教师要认真备课。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计算机的普及丰富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的获取渠道。为此,教师要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必须通过认真备课来搜集更多的能够适用于化学课堂教学的学习资源,以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
4.是要不断学习和进步,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学生接触化学知识的渠道和方式的增多,学习能力的增强,都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追求进步,以更广博的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拓宽了,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才能更加游刃有余,信心倍增。
二、掌握课堂教学的应变技巧
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对课堂偶况的灵活应变能力考验着一个老师的教学能力。可以说,能否在课堂教学时灵活应变是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标志。针对化学学科来讲,教师要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偶况进行灵活调控,更好地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掌握以下几种应变技巧。
1.调解难度,绕道迂回。
由于课前对学生的学习程度和认知能力的过高评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事先设计的问题难度较低或者难度过大,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那么教师就要适当调节难度,采取迂回的应对策略,拓展问题的深度或者是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
2.因势利导,主动出击。
在教学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出乎教师的意料,有时会让教师的教学陷入被动状态。这时,教师就要想法设法因势利导,通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者是变换讨论话题的方式来扭转被动局面。如对于化学中演示实验,当因出现实验不成功的情况时,在学生的惊慌失措或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沉着应对,主动引导学生探究实验不成功的因素,引导学生从实验装备、实验进程、实验素材和过程控制等方面来分析和思考,这样一来教学效果往往会更胜一筹。
3.调节氛围,创设情境。
教师本着既定的教学方案开展教与学的课堂进程,需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以实现教学相长。如当教学进程中出现课堂气氛沉闷的局面或者学生过于吵闹喧哗时,教师要及时调节课堂教学氛围,以更好地把控学生的课堂情绪和学习状态,使学生的思维始终保持兴奋活泼的最佳状态。当学生对教师预设的问题,不知该从何处进入思考状态时,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灵感,迅速找到问题的切入点和思考的方向。
4.适当反诘,婉转回避。
教与学的课堂教学,需要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为此,课堂提问必不可少。而课堂问题又分为两类,一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二是学生针对学习中的疑惑向老师提出的问题。当然,第一类问题,教师在设计的时候往往会考虑多个方面和学生回答问题的多种情况,在合理引导和点拨之下,一般不会给教学进程带来太大的问题。而第二类问题就需要我们多多重视了。学生们基于他们的学习基础和思维提出的问题,有时候会严重偏离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时候会没有明确的问题依据,这样一来,教师就要采取婉转回避或者适当反诘的方式,让学生尽快回归到正常的教学进程中来,以更好地将教学的主动权牢牢控制住。
三、重视教学反馈,灵活调整教学思路
在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掌握应变技巧之外,教师要灵活驾驭教学进程,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采取一些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创造积极反馈教学信息的条件,并适时引导学生勇于反馈信息,以便能够及时高效地实施课堂教学思路,保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从而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随时了解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生对具体某节课的教学信息反馈。而学生的反馈信息往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师改进教学提供依据,为此教师要灵活调整教学思路一定要认真留意和加强重视学生对于教学的反馈。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做一定的课堂练习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教学反馈,以改变或者调节教学进度,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控制。
四、结语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有利于消除课堂上学生过分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有利于释放学生的个性.在这种氛围里,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的创新意识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例如,在讲“中和反应”时,我先将少量的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判断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能否发生反应.大部分学生通过简单的观察认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没有任何明显现象发生,故没有发生反应.有个别学生认为,发生化学反应,但却说不出令大家信服的理由.持有不同观点的学生纷纷争论,课堂顿时活跃起来,此时我又采取逐步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实验,分析从实验中得到的启示,全班学生顿时安静下来,仔细、认真领悟实验设计意图,豁然开朗,得出借助酚酞溶液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情况.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在宽松的课堂环境中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才会得到培养.
二、创新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活动,并适当地指导和帮助学生,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整个过程利用各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三、探索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在不断探索教法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断地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发现问题、探究知识、交流讨论、归纳结论和反思评价的过程中,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享受到创造成功的快乐,最终达到教师“创造性地教”、学生“创造性地学”之目的.例如,“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教学,我首先设计以下几则信息:含碳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如CaCO3、Na2CO3等)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密度为1.977g/L,空气密度为1.293g/L;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让学生进行下面的探究活动:探究内容: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提供的试剂:块状大理石、粉末状大理石、固体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学生自主设计并选择相应试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比较,学生一致认为:实验室用块状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最合适.探究内容: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用KMnO4制取氧气的装置,思考确定气体发生和收集装置应考虑哪些因素,学生独立思考,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自由选择仪器并组装展示出六、七套发生装置.最后在课堂上集中交流讨论每套装置的优缺点,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讨后,大家评出设计最理想的装置.通过这次成功的探究实验教学,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许多实验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信心,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勇于探索
免疫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科,是微生物学的一个分支,到20世纪中期,医学免疫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学科和免疫技术的发展,免疫学得到了飞速发展,开始从基因活化的分子水平,理解抗原刺激与淋巴细胞应答类型的内在联系与机制。随着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免疫学正进入新的高速发展阶段,从功能基因入手,研究免疫应答与耐受的分子机理及新型疫苗的设计研制。现代免疫学已超越狭义“免疫”的范围,以分子、细胞、器官及整体调节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现代免疫学,研究生命中的生、老、病、死等基本问题,是生命科学中的前沿学科之一,推动着医学和生命科学的全面发展。医学免疫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也是医学生最难透彻理解的学科。该课程具有基础概念繁多、内容枯燥且抽象、与其他学科结合紧密、知识发展迅速的特点。
2基于建构主义的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应用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尝试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拓展提高这几个步骤来实施教学。
2.1利用信息化手段创设教学情境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般具有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问题性和情感性这几个特点。情境的选择常常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旧知识、临床病例、实验数据等。利用信息技术可以通过文字、影像、图片、表格等形式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免疫应答基本过程的讲授中,用PPT展示免疫应答的基本框架,让学生根据旧知识填充框架,再补充新知识完善框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免疫性疾病和免疫学应用的讲授中,我们主要通过图片、影像展现临床病例来创设情境。
2.2细化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我们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如在学生感冒后没有吃药而感冒自愈这个情境下,提出问题:为什么没有吃药感冒也会好?这种抵抗力是免疫力吗?免疫力是怎么产生的?由此引发学生对免疫概念的探究式学习。如在MHC(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概念的讲解中,我们根据骨髓移植的案例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谁可能给病人捐骨髓?谁最有可能给病人捐骨髓?为什么?如果一直不能配型成功,还有什么方法能帮助病人吗?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围绕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
探究式学习有时也被称为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问题往往被视为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在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可根据教师的讲授、书本、网络、实验数据等的分析讨论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完成探究协作学习。如在过敏反应的讲授中我们创设了荨麻疹、支气管哮喘、吃海鲜后肚子痛且有皮疹、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等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过敏?新生儿和儿童初次注射青霉素是否需要进行皮试?青霉素皮试有风险吗?皮试阴性是不是表示注射青霉素很安全?怎样预防和治疗过敏?发生过敏性休克怎么办?通过教师讲授,学生查找相关书本知识进行探究性学习。同时我们还留下课后讨论病例:某医院注射室有病人在等候注射时突然晕倒,抬至急诊室未来得及采取抢救措施病人已经死亡。经尸体解剖,病人全身毛细血管扩张,有较多渗出液。提出问题:该病人可能的死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供学生在课后进行小组协作探究。
2.4解答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信息化教学强调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对问题的解答过程是检验学生知识建构是否成功的依据,也是衡量课堂教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合理的评价能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
2.5拓展提高
我们尝试让有学习兴趣和学有余力的学生参加实验准备工作、指导其他学生编辑健康教育资料及查阅文献等,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拓展提高的目的。
3医学免疫学信息化教学效果评价
常规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师总是平铺直叙将化学知识点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是卖命地抄笔记和记忆相关知识点,这种传统式教学模式,弱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且无法增强化学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我认为,要想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课堂,我们就必须依据具体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教学形式,所有的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将学生当做课堂学习活动主体,以此优化化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主体参与。比如,在学习《金属及其化合物》这章内容时,我就将班里学生4人分为一组,然后以金属知识学习为线索,让他们通过网络技术、查阅资料等对其进行搜索和探索,包括不同金属的化学性质、用途以及金属材料在国民经济和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意义等,然后,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制作成详细课件,课堂上,各个小组轮流到讲台上对课件进行讲解、演示,如此,既使学生提前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我们接下来教学活动的进行,也做到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充分发挥实验功能,开展学生自主实践活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
当前高中化学实验课堂,教师的演示实验居多,学生参与的实验较少,化学实验的多样化、多元化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体现,导致高中化学实验不能发挥出其真正作用和实效。因此,身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我们应充分发挥实验功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提高自身的化学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也是对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高中化学课堂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这一实验时,因为其所验证的规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所以我们就可将其作为一个探究性试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教师可先向学生讲授实验目的、介绍实验仪器(名称、用途)、实验原理和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依靠自己能力去设计实验方案,并学会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技能,做完实验后,让全班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条件的控制、实验现象的分析,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行共同沟通和讨论[3],以便对这一实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我们通过放手让学生自主参与实验活动,既使学生掌握了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操作技能和方法,也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这就为我们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化学课堂提供了充足保障。
依托校园网络初步建立一个生物化学网络辅助教学网站,网站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个模块: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前沿知识与技术,在线答疑,生物化学方面的轶人轶事。生物化学的理论教学又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日历,多媒体课件,动画库,练习题,案例库。生物化学的内容包括,实验的基本操作,注意事项,开设的实验项目等。在线答疑包括在在线留言,E-mail信箱,qq聊天。前沿知识和技术,主要是介绍当前生物化学的新知识,以及应用的新技术。轶人轶事,主要介绍生物化学方面的名人重要发现的趣事以及他们的背后的故事。
二、生物化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优势
1.突破了传统单一课堂教学方式,解决了生物化学,课时少,内容多,延伸了课堂教学,使教学更加灵活,方便!传统授课,学生在课堂上往往只是机械地记录授课课件,而并没有真正理解老师授课内容,很难在一两节课内将内容消化掉。因此,利用生物化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在课堂之外,如宿舍,网吧,电子阅览室等有网络的地方,登陆该平台,方便学生学习,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中的这一缺陷。
2.突破了传统的辅导模式,不必把疑问留在课堂上解决,只要有疑问,学生可以非常方便的,通过“在线答疑”平台,与老师进行实时探讨交流,方便快捷地解决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更加有利于实施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学,突出了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发现,不同学生对于接受信息上是有个体差异性的,有的学生更倾向于视觉,有的更倾向于听觉,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学生可以方便的找出各自的重难点着重学习。
4.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登录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学生可以了解到生物化学发展中的一些趣事,以及生物化学与日常生活,医学等方面的联系,比单纯的老师说教更有效,因此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生物化学前沿知识和技术的了解,由于生物化学教材前沿知识的比较慢,在加上生物化学的课时少,任务重,教师很难再课堂上介绍一些前沿知识和技术,但是通过构建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我们可以将前沿的知识和理论上传到网络平台中,只要学生可以登录给平台,就可以非常方便的查找,学习!
三、生物化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和效果评价
1.实验班级的选择
选取了2012级临床的两个平行班级,两个班在入学时的成绩和综合素质都比较相似,文理科生的比例也想接近。
2.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应用实施
实验班和对照班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上课,而且均由同一个任课教师任教,在实验班中,介绍了生物化学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而且课下的辅导也是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来进行的!而对照班没有。
3.网络辅助教学效果的评价
本研究以两种形式来对生物化学网络辅助教学效果的评价,一是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期末考试成绩分析,二是对实验班进行调查问卷,实验班的期末考试成绩为78.2±6.2,而对照班的成绩是69.1±3.8,经统计分析P<0.05,因此实验班的考试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班。调查问卷结果也表明63.3%的学生认为有时课堂听的不是很明白的问题,通过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就可以帮助自己理解掌握,70.9%的学生比较愿意学生化学,遇到不懂的问题时,经常自己登陆网络教学辅助平台。81.5%的学生认为,对生物化学比较有些兴趣!
四、讨论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由于内容抽象、难懂,通过传统实验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由教师向学生讲授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很难形象准确地描述和讲解清楚。在实验教学中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3],通过视频、图像、音频、动画等,使教学直观生动、趣味增强、形式丰富、易于理解[4]。可以在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前通过多媒体技术播放实验课的内容、目的及操作要领,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实验,不但过程复杂和抽象,而且所用设备、试剂、耗材投资较大,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根据教学安排适时放映视频材料,不但可以提高实验水平,而且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有关分光光度法的实验教学,教师在课前先制作多媒体幻灯片来演示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及其原理、比色方法等,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仪器的结构和使用、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过程,有利于规范学生对实验仪器的使用和操作。多媒体教学与传统实验教学相比,既能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又能调动学生做实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了实验教学质量和实验效率的提高。除多媒体被用于实验教学外,还可引入案例教学,这种方式属于研究性的学习模式,近年来被用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突出教师“导”,而引导学生“学”。例如在通过电泳法分离血清脂蛋白的实验中,应向学生讲述血清脂蛋白的分类及临床上高脂蛋白血症的分型,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临床常用的血脂检测指标及各指标的正常参考值,使学生深入了解动脉粥样硬化、脑血栓和冠心病等临床典型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意义,同时也可以结合PBL(problem-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针对实验内容及相关理解知识,以临床上常出现的疾病或其发病机制作为问题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以患者问题为基础、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实验内容,提高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5],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路的扩展、能力的培养。
2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
医学生物化学实验课在内容设置上有两个主要特点:①保证基本技能的培养,同时体现前沿性;②注重实验的综合性、连贯性、探索性和科学性。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从内容上看有些单薄,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将经典实验方法与现代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从验证性实验向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发展,开设一些提高型、探索型和设计型实验[6]。例如应用考马斯亮蓝法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阅资料,了解蛋白质浓度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实验中有不同的标准蛋白试剂,学生自己设计及配制标准蛋白的浓度及待测血清蛋白的浓度,并比较哪种标准蛋白与考马斯亮蓝的结合力最强。然后设计实验方案,记录实验所需药品、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整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上述过程以组为单位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医学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使已学知识得到巩固和应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3师生互动,正确指导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助的教学气氛,必须及时双向协助与交流,包括教师从学生那里了解“教”的信息和学生从教师那里了解“学”的信息。即涉及两方面:①实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交流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互助协作;②师生情感的相互交流与协调。教师与学生经双向交流后,可以了解学生对实验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进而采取准确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加强引导、帮助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则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目标,掌握教学内容,夯实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技术技能。协作与交流是教学反馈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活跃和优化了教学气氛。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意识源于对学科的探索,有了探索才可能形成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思路或设想,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大胆地探索[7]。例如笔者改变了过去实验开始之前,从实验目的到实验结果逐一讲解的做法,而是将要讲的内容融入问题之中,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解答,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索。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操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要认真观察学生的操作情况,与学生进行双向交流,对于实验出现的问题,一般不采取有问必答的方式,而是采用提示和置疑的方法,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然后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同实验中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开设了创新型实验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学生在实验设计过程中,要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及具体操作方法、记录实验过程和整理数据、分析讨论实验结果、最终撰写实验报告等,使学生受到了科研训练,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学生对于综合性强、动手多、趣味性强的实验更感兴趣,可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完善实验考核体系
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基础学习,就必须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进行全方面的学习,对教学内容进行完善,在刚开始的教学中,应该将基本课程内容作为教学内容,然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将教学内容逐渐进行难度提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可以避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学习障碍。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通过科学的教育手段,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目标,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全面教育,对医学知识适当的进行学习。在进行生物化学实验的时候,教师应该在旁边进行严格指导,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教学步骤进行严格规定,认真备课、严格教学、耐心辅助、全面改正、严格考试,从这几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拥有比较坚实的学习基础,为后期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给予支持。教师还将自身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通过校园网、微信以及QQ、邮箱等形式积极开展师生课后交流互动,及时教学信息和背景知识提醒,通过课后习题及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合理调整教学节奏和教学重点,力求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2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伴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医学生物化学方面的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所以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手段也应该进行创新,对学生想象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医学生物化学相关理论知识以及动手能力能够与时俱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将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将它们给予多彩的表现形式,对教学结构进行完善,这样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们对于医学生物化学的好奇心,提升学生们在一定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速度,使学生对于医学生物化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教学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化学比较先进的知识进行了解,还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学手段进行了创新,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也有了比较全面的要求,这个时候就必须要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对医学生物化学知识点进行想象创新,比如酶的诱导契合学中,通过多媒体手段进行图片以及动画信息的传递,学生在观看了相关多媒体信息之后,可以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酶的实际形态进行联想,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酶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在实验技能教学实践中,如蛋白质组学研究、几种电泳、层析方法的区别与实践等一些微观、抽象、机理复杂,难以重复,实验难度高,成本大,难以实地、实景、实体操作训练和无法示教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计算机模拟实验教学环境,使学习者仿佛身临其境,既节约成本,又提高教学效率。
3突破教学难点,重视学生课后复习
在对医学生物化学课程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对教学大纲进行了解,然后根据自身实力以及学生们对于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教学难点的剖析,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教学问题进行明确化。教师在进行难点教学的时候,应该对难点进行层次分析,从简至繁,逐渐的加深教学程度。学生们的学习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学生们的课后复习,在课程结束之后,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后习题,但是学生对于这种布置很是反感,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选择,尽量挑选一些趣味性比较强,但是理解程度又不深的题目,让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时候不会产生抵触心理,甚至会主动对问题进行探索,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们对于问题的理解程度,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那么学生的学习成绩自然就会有所上升。医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很是丰富,所以必须要求教师对难点进行准确把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课后复习,才能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点认识模糊的现象发生。然后再加上课堂上教师大方的举止、幽默的语言和活跃的课堂气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逐渐改变生化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不利局面。
4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开教学
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由于涉及到的教学内容繁多,分子结构复杂,且物质代谢变化多样,所以学生们对于这些知识点认识不够彻底也是比较常见的,加上还有繁重的实践知识,导致学生对于理论知识以及实践知识的接受程度不佳,所以必须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分别进行教学,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繁多的理论知识,应该进行分类,在对生物大分子进行结构以及功能学习的时候,可以从分子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将发病机理进行总结,并且以营养学的角度进行饮食调节。对于比较抽象的理论知识,可以通过将抽象的知识进行具体化,联系实际情况进行知识分析,让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认识。而对医学生物化学中的实践知识,教师首选需要对学生的基础实验能力进行训练,然后对学生的综合性实验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对于生物化学实验可以对半分为基础实验以及综合技能实验两大模块。通过综合性实验将生化基础知识串联起来,培养学生基本操作的相互衔接,锻炼综合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对生化化验单做出基本的评价,体现学生对生化知识的应用能力。
5结语
1.1实验课时较少很多医学高职高专院校为了保证临床课程以及临床实习的时间,普遍采取缩短基础课程学习时间的做法,对基础课程的学时都不同程度地压缩,而实验课时压缩首当其冲,仅开设三到五个实验,在10学时左右。
1.2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目前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仍以沿袭多年的验证性实验为主,与临床工作实际相差太远,学生只需按部就班操作即可完成,忽视了对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会不到生物化学在医学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导致对学习这门课程缺乏兴趣,认为生物化学枯燥乏味,用处不大。
1.3学生动手机会少,基本操作技能差由于实验课时较少,学生人数较多,为了保证授课内容,对于稍微复杂的操作,教师一般在课前就把设备、仪器、耗材等实验用品准备好,学生在实验中机械的模仿老师的操作即可得出实验结果,根据不了解其中的原理,而且课后实验室很少开放,这样学生的动手机会就很少,基本操作技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
2实验教学改革
2.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验技术更新日新月异,实验课教学也要顺应学科发展,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跟据生化实验的教学目的,在强调离心、电泳、比色、含量分析等生化基本操作的基础上,结合生化学科发展动态以及临床工作实际的需要,完善生化实验教学内容,将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进行重新筛选,注重结合临床医学,减少落后的单纯验证性实验,加强探索性和综合性实验,比如:鸡血细胞DNA的提取纯化与鉴定,从鸡蛋清中提取某种蛋白成分,检验几种市售品牌奶粉的蛋白质含量等。具体做法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组,每个小组3~5人,由每个小组自主进行实验设计,包括实验目的、材料、仪器设备、实验流程等,在指导教师审查修改通过后,在老师指导监督下做好实验各项准备及实验工作,最后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这些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化学实验的乐趣,理解生物化学实验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到生物化学的世界中。此外,在实验课教学的时间安排上,根据实验项目灵活地安排课时,充分利用周末和晚上的时间开放实验室,并配备实验指导老师,增加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机会。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加深对生化理论的理解,掌握生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2.2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方法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推广应用,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开展多媒体实验教学,通过视频、图像、声音和动画等多种媒介,把复杂抽象的概念、实验原理和操作方法形象生动的展现出来,对学生的理解掌握大有裨益,从而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此外,生物化学教研室运用信息技术开发生物化学虚拟实验平台,对于不具备条件开展的生物化学实验以虚拟实验的形式进行模拟,虚拟实验不受实验条件的限制,对实验教学是非常有益的补充,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生物化学前沿技术,开拓学生的视野。
2.3改革实验考核方式改变过去单纯考核理论内容的做法,将生物化学考核改成两部分进行,理论考核成绩占70%,期末实验考核成绩占30%。实验考核根据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分:实验课出勤率占10%,实验报告占30%,基本无机化学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第一门化学基础课,它在化学学科中处于基础、母体地位,可以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及部分检验专业课程的教学提供必备的知识基础。另外,作为入门必修课,无机化学的学习是学生建立专业思想和专业素质的重要阶段,不仅能让学生明确化学和医学的联系,而且技能考核(比如:移液管、移液器、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占30%,综合实验能力占30%,其中实验设计占10分,操作考试占20分,考试前两周教师规定考试范围和要求,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动手训练。考核时学生当场抽签,根据题目内容完成从准备到具体操作的整个流程,老师根据学生在实验各个环节的表现作出评分。
3总结
1多元化教学法的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加突出能力、智力的培养,有效活跃课堂氛围,加强师生互动,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学习,教学相长,有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2多元化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过程的实践
2.1医林故事、传统文化的导入法
国内外大量的教学实践研究证明,传统的教育模式仍然在高校教学中占据极重要的地位[1]。多元化教学是秉承传统教育模式的丰富和完善。如中医基础理论“绪论”之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讲授金元时期的刘完素时,可用故事导入。刘完素以“火热论”而名著医林,他理论上的独树一帜,得益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启迪,十九条病机中论属火的病机约占四分之一,且刘完素生于北方,风土刚燥,素体阳盛,又处宋金交战,疫病流行,用《局方》温燥之品治疗所发热病,常无疗效,故此刘完素用药主张寒凉药,为“寒凉派”代表人。通过故事导入,让学生深知对中医经典理论的传承和创新。中医理论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之阴阳学说的讲解,应引入中国的传统文化。可借助《易经》中“阴阳”概念、图形,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的朴素哲学观,让学生意识到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中医理论的学习不仅是医学诊疗、防治疾病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发扬。
2.2中西并重,实验教学法
中西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及其思维方式虽有差异,但都是以人的生理、病理为研究内容,因而其知识点也可相互贯通联结[2]。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中医学理论与当代前沿科学相沟通,许多中医学理论的奥秘得以逐步揭示。应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引入一些现代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和手段,如“气与津液的关系”,可通过灌胃麻黄水煎液,观测小鼠发汗的情况,与正常对照组耐缺氧的死亡时间的比较理解“津伤耗气”的理论;通过灌胃人参水煎液,观察补气药对小白鼠凝血时间的影响,强化对“气能摄血”理论理解[3]。同时培养学生根据中医思维规律,应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解决中医问题的能力。
2.3实验法、病案法与知识拓展法的有机结合
藏象,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是中医学特有的关乎人体生理病理的系统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体系,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内容,故此对此部分内容的讲解应注重多元化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合理利用。如讲解“心主血脉”的生理功能,可通过给大鼠颈静脉插管法,连接心动图机,记录Ⅱ导联心电图,较直观地观察乌头碱对心脏的毒性反应所出现的室早、室速、室颤的实验效果,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熟悉炙甘草汤益气补血复脉在抗心率失常中的应用。如讲授“肝主疏泄,调节生殖”时,可以列举案例:一对年轻夫妇结婚3年未孕,各种检查未发现异常,吃了很多中西药无效,心理压力很大。后来领养了一个小孩,1年后妻子怀孕了。经过解释,学生自然明白了:原来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压力增加,情志不畅时,会出现“肝郁气滞”,肝不能正常行使疏泄功能,就会引起女方排卵紊乱、月经不调,或男方排精障碍,从而导致不孕。在这里,“肝”是通过调畅情志来调节生殖的。通过分析,学生很容易把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这样既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同时又强化教学效果。理论与学科前沿接触,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使学生真正感悟到古老的中医理论、中医学永恒的魅力。将语言古奥、强于思辨的中医理论知识,辅之以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来阐释,以讲授“肾主骨生髓”的内容为例,可引入现代医学研究内容,西医发现肾与骨在发生学上是同源器官,皆发生于胚胎外层;西医的肾脏具有分泌促红细胞生成因子的功能,能刺激骨髓红细胞的生成。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临床上骨骼、骨质异常、贫血等疾病应该从肾来论治的理论基础,既拓宽学生视野,有巩固和加深了对中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
2.4仿真情境与动漫视频教学法
仿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4]。如对于血液循行、经络的走向的讲授,可进行仿真人体血液循行。如“病因病机”的解读,其中关于“六致病”、“阴阳失调”可制作动漫或者拍摄录制的形式表达风、寒、暑、湿、燥、火之邪的性质与致病特征;阴阳偏胜偏衰、阴阳互损动态图。七情内伤影响病机的相应临床表现可以从大家熟知的电影、电视剧中获取视频影像素材,如“喜则气缓”可用“范进中举”的视频;“怒则气上”可选《三国演义-孔明三气周公瑾》的片段来呈现,能有机地将视听结合起来,声像并茂,帮助学生将枯燥乏味、空洞抽象、难以描述和理解的教学内容直观、形象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弥补了学生缺乏临床感性认识的不足,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达到理性知识与感性认识高度统一。
2.5学生授课体验法与讨论法
“体质”部分内容比较通俗易懂,适宜学生自主授课方式为主导,让学生体会“讲台上下”、“学与教”的不同。应用理论知识全体学生来辨别自己的体质类型,并且共同讨论不同体质的用药宜忌及如何指导养生,使知识能够当堂吸收,学以致用。
2.6网络课程教学法
可将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部分教学录像及内容丰富的音频资料上传于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同时也将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上传,方便学生复习、自测。在此网络平台中建立在线网络论坛、公开教师电子信箱,开展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
3小结
随着我国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患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医患关系由原来的医生主导、患者从属的地位逐渐转变,患者可以自主就医,因此,在一些医院,由于没有足够的病源,造成临床实习的学生无法找到充足的病例进行临床技能训练。由此可见,单靠传统的临床见习培养模式培养提高学生临床基本技能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故此,寻找一种新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已迫在眉睫。
2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本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渐探索、总结出新兴的、系统化的临床技能实践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把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与临床体格检查视频相结合,采用多环节、多角度教学手段,具体步骤如下。(1)购进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为模型,通过参数调控模拟临床所有疾病体征,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通过对疾病的特定体征进行感性认识和实践,采用问、视、触、叩、听基本手法对临床需要掌握的体格检查基本知识进行实践和操作。让学生处于类似真实的病历之中,使临床教学的真实性和趣味性增加,调动了广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其思维和创造力得以提高,增加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机会。(2)让有临床经验及教学经验的教师亲自进行临床技能操作,并录制课件,为临床实践教学提供系统化、规范化、标准化及合理化的体格检查视频课件,以弥补临床实践教学不足。(3)将多媒体示范教学与视频课件有机结合,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能在多媒体电子标准化患者上进行反复练习,使其在进入临床之时已经具备规范的技能操作手法,使学生有更高的热情进入临床见习。(4)根据教学目的及要求,对学生进行标准的临床技能实践考核,不合格者需要补考。
3实验分组及统计学方法
3.1实验分组
实验分组的目的是检验系统化技能实践教学模式的效果,该实验有两个部分组成,第一组:采集64名未培训前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然后根据析因设计原则将其分为甲、乙两组,其中,甲组学生进行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乙组学生进行传统带教模式进行授课,半年后,比较分析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第二组:选取我校见习生112人,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A组(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授课)和B组(采用传统带教模式授课),半年后,对甲乙两组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3.2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一组实验采用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对第二组实验采用成组设计两样本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结果
3.3.1第一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采用析因设计结果显示,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临床技能成绩的影响不同,其中,采用系统化教学模式的甲组(教学前成绩:2921.9分、教学后成绩:3745分)优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乙组(教学前成绩:2999.3分、教学后成绩:3412.8分)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3.2第二组实验甲乙两组教学模式教学结果对比
本次实验规定,学生考核成绩如下,优秀:90~100分;良好:80~90分;及格:60~70分;不及格:60分以下。通过对甲乙两种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采用秩和检验可知,采用系统教学的A组的平均秩次为47.68(其中优秀14例、良好29例、及格11例)小于采用传统带教模式的B组的平均秩次64.88(其中优秀8例、良好17例、及格27例)差异显著(P<0.01),因此,可以说明,系统化教学组的效果优于传统带教组。
4讨论
1.缺少学习兴趣。化学教材中包含有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家庭实验等等,实验现象千变万化,丰富多样。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学生对学习化学似乎应该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爱好,而事实并非如此。我校在上学期组织的一些测试中,和其它学科相比较,化学的成绩并不突出。我观察和询问了一些学生,并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发现一些学生对化学这一门课并不很感兴趣,或者只对实验感兴趣而不喜欢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只是被动地、机械地随着老师一步一趋的学,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没有动力,自然就学不牢,成绩就提不高了。
2.化学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同一班内的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的反应相差很大,一部分学生听课聚精会神,积极思考和做笔记。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似听非听,左顾右盼,或埋头做自己的事,而且这样的学生在学生中占有的比重有增大的趋势。我于去年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一些测试阅卷工作,在阅卷中发现学生的化学成绩悬殊很大,同一考场内有的满分或接近满分的,而有的才二十几分、十几分甚至还有几分的(满分60分),整体情况也是如此。从阅卷后返回的我校学生的化学成绩来看,大体上也是如此,不及格的约占1/6左右。
3.缺少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三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大量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可以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科学严谨的态度,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去年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中,我参加考核评分工作。在考试中我发现个别学生一开始做实验便手足无措,连胶头滴管也不知怎么拿或拿不稳,在实验中丢三落四,实验结束后不知道倾倒废液,整理仪器,更不用说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了。化学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有一次县教育局组织的初三毕业考试化学试卷中有一道这样的题目:食盐和面碱,酱油和黑醋都是家庭中常见的烹调用品,请你利用家庭中现有的条件,将它们区别开来,要求每组物质简要叙述两种物理或化学鉴别方法,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这是一道将教材中酸、碱、盐的化学性质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题目,旨在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却不知道怎么回答或回答不完整。
当然以上情况只是个别现象,但是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所以,我认为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方面进行教育,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全面性”等素质教育观才是最关键的。
一、激发兴趣,注重实验,体现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化学实验大都具有生动、鲜明、新奇、有趣等特征,通过实验,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兴趣。学生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将产生极大的学习动力,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会积极主动地认真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特别是初中化学,它是化学的启蒙阶段。实验教学,更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节的教学中,关于用什么药品制二氧化碳最理想这个问题,我提供了如下信息:碳酸钠粉末,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稀硫酸反应都能生成二氧化碳,究竟哪种药品最理想,请同学们自己做分组实验。我话音未落,同学们就积极主动地实验,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实验中学生获得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此时,教师指导学生从碳酸钠,石灰石分别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快与慢,反应持续的长短,原料的来源,经济价值等方面考虑,并加以讨论。同学们争先恐后,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通过这个实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体性。
二、以疑激思,体现素质教育的全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