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后勤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BOT项目管理存在的主要困难
BOT是涵括“建设—经营—移交”三个部分在内的投资建设模式。1999年以来,许多地方高校在由专科向本科转型过程中,以BOT的形式引入社会资金兴建具有盈利可能的学生公寓和食堂。本文不是基于财经学或风险学的角度分析BOT模式在高校的可行性,而是从现实出发,剖析高校如何在没有完全自主经营权的情况下对BOT项目进行管理所面临的困难。
1.关系处理难
BOT项目的双重性质导致校方与投资方之间关系处理难。由于BOT项目的特殊性质,既有市场性又有公益性,虽有公益性但又偏重市场性,这使得学校与投资方很容易陷入关系难处理的困境。一是立场不同导致价值取向分歧。高校作为事业单位,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注重的是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学校的安全稳定。与此相对,投资方作为企业,主观诉求是追求利润,注重的是企业利益和效益最大化。这是BOT项目不同于学校自建项目的特殊之处,也是BOT项目管理难的根本原因。二是权责不清导致通力协作困难。就BOT项目而言,一般是建设前双方签订BOT合作协议,关于建设内容、经营时间等重大事项和原则性意见多,针对经营期间的管理约定相对较少,双方由于立场不同很容易就某些合同未明确约定的事宜发生分歧乃至纠纷。三是双重关系导致关系处理难。校方与BOT合作方的关系不仅仅是显性的合作关系,还有内在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现实中不少BOT投资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管理,对于校方的整体管理不是很配合,甚至是消极抵触。单一的行政关系或市场关系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则,但双重关系的交织很容易使得双方关系处理陷入困境。校方作为事业单位,很难真正像市场主体一样与投资商平等对话;投资商作为市场主体,也不会像学校行政部门一样对学校惟命是从。
2.服务提升难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和学生对高校的学习生活环境期望也越来更高。从住宿方面看,很多大学生不仅希望公寓园区基础设施完善,还希望宿舍管理服务人性化、精细化;从饮食需求看,现在的大学生对饮食的要求不仅仅是有地方吃、有饭吃、吃得饱,而是要求环境好、有选择、吃得好、吃得舒适。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是高校后勤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受体制制约既不能直接投资用以完善BOT项目基础设施,也难以直接管理提升服务质量,而必须通过督促BOT物业方采取措施以提升服务。问题是,BOT投资方大多数以利润为中心,不可能像学校自已的后勤实体一样,把师生利益放在首位。“有的社会承包方忽视服务学生的宗旨,为了赢利,降低运行成本,降低管理标准,致使服务质量下降,造成管理不到位、服务不落实、维护不及时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1]长此以往,难免引起学生的不满和抗议,甚至会影响到学校的安全稳定大局。
3.监督管理难
无论从服务学生需要的角度来讲,还是从维护学校稳定的大局出发,学校都必须对BOT项目进行必要的监督管理。然而,综观国内高校BOT项目由兴起到大规模采用再到学校普遍回购经营权的历程,不难发现,由于缺少必要的抓手,学校对于BOT项目的监督管理往往显得苍白无力。一方面,学校受体制因素等制约,难以通过注入资金等经济手段调节;另一方面,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盈利,他们很难像学校自建项目那样“公而无私。”尤其是在BOT项目由于服务不到位而引发学生不满需要学校介入时,学校监管难的问题暴露的更为突出。一方是需要人文关怀的大学生,要求温馨舒适的后勤服务;一方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坚持“给钱才办事”。学校介入协调,很难让双方都满意,稍有不慎还可能引起双方的不满和误解,出现三方关系恶性循环:学校和BOT投资方关系僵化甚至相互指责工作不到位;学生与BOT合作方因管理服务等原因发生分歧甚至对立;学生因学校不能很好的协调解决BOT学生公寓及食堂的管理服务问题,而对学校产生不满情绪。所以,对于BOT项目,“要处理好产业经营与服务保障、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市场性与公益性的关系。”[2]高校后勤服务集市场性与教育性于一身的特点,是BOT项目管理运营难的内在原因。市场性与教育性既对立又统一,二者虽然价值取向不同但也有相融通之处。面对地方本科院校BOT项目管理难题,既需要分条缕析地的理性分析和立足整体的宏观指导,也需要付诸实践的具体措施和勇于试错的路径探索。
二、BOT项目管理的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理解,秉持整体性、辩证性、动态性的思维方式,从理论的层面进行解析,提出宏观层面的建议或意见,为解决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智力支持。
1.理顺关系学校与投资方的关系
首先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合作关系,而保证合作持续稳定进行的关键便是契约关系的建构。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协议明确权责利。针对BOT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校方和合作方在原有合同的基础上签订补充合同,进一步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为新问题的解决提供法律支撑和行事依据。二是通过诚信履约构建良性合作关系。双方都应严格按照合同约定享有权利并履行义务,构建彼此信任、相互支持、合作共赢的良性关系格局。为此,校方应尊重合作方的平等主体地位,先行拿出一定的诚意去努力赢得合作方的信任,进而逐步建立完善良性发展的契约关系。三是通过沟通达成双赢共识。加强沟通是化解关系危机有效途径,避而不谈只能导致关系恶化。所以,无论是校方还是投资方都应高度重视彼此之间的沟通交流,通过沟通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信任,认清“合则双赢,分则俱损”的利害关系,为合力做好BOT项目管理服务工作创造条件。
2.规范管理
BOT项目是学校的固定资产,投资商拥有的只是一定年限的经营权。无论什么性质的公寓和食堂都是学校后勤保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们的服务对象是学校的学生。从这个角度讲,BOT项目理应在学校统一管理下运营。就此维度而言,学校对BOT项目有一定的管理权。学校有义务和权利加强对BOT项目的管理,以确保运营规范、服务到位、收费合理。当然,管理应是规范的,规范管理的目的是为了确保BOT项目的良好运转,满足学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助力企业盈利目标的实现,维护校园的稳定和谐。这要求学校必须结合自身实际,在坚持BOT合作协议的前提下,制定BOT项目规范运行管理办法,明确管理的范围、方式和奖惩。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BOT项目需要的是双益性规范而非独益性规范。何谓双益性规范?“如果规范的制定者(或倡导者)和规范的履行者都是规范的受益者,那么,这个规范就是双益性规范。”
3.
学校BOT项目具有市场性和教育性双重属性。一方面,它是社会企业为赢利而进行的一种投资,市场性是其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另一方面,它是学校引入社会资本的一种方式,教育性是其区别于其他BOT项目的特殊属性。鉴于学校BOT项目的双重性质,必须寻求学生需要、企业利益和学校发展的平衡点,既不能一味按自建项目的单一行政管理模式,也不能完全放任投资方根据自身利益运作。校方管理部门一定要扭转姿态,秉持“指导、监督、协调、服务、管理”的理念开展各项工作,想方设法争取BOT投资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通过加强沟通和教育渗透帮助投资方更新服务理念、转变被动的工作方式,积极引导BOT投资方主动开展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尤其是要帮助物业管理人员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这样,才能让投资方在实现盈利目的的同时,用心做好学生公寓的各项服务工作,不断提高学生满意度,逐渐达到“投资方盈利、学生满意、学校放心”的“三赢”效果。
4.适时回购
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本科院校应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形势对BOT项目采取不同的措施,必要时可考虑回购投资方的经营管理权。至于回购时机的把握,无法一概而论,必须因校因时因势而定。就性质而言,可以分为积极回购和消极回收购。所谓积极回购是指,学校在条件具备尤其是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为了提升学生饮食住宿的满意率而主动作为,适时对运行正常的BOT项目经营管理权进行回购;所谓消极回购是指,学校在条件不成熟尤其是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为了保障学生住宿饮食和校园稳定而被动作为,对已经出现问题且投资商自身无力支撑的BOT项目经营管理权进行回购。回购BOT项目的经营管理权不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要走回头路,更不意味着对BOT项目引入的否定,而是学校基于发展需要对后勤服务改革的重新调整,是后勤服务模式由社会承办模式向行政管理模式或甲乙方管理模式的转型。适时回购BOT项目经营管理权,由学校自主管理学生公寓和食堂,学校可以直接投入资金完善配套设施,可以更快捷地提升服务质量,可以更有效地平抑物价,可以更精细化、人性化地服务学生,可以增强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主动性,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和学校转型发展。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而现实问题的解决只能靠实实在在的实践。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有必要积极探索BOT项目管理的实践路径。
三、BOT项目管理的实践探索
实践探索是相对于理论分析而言的,它不同于理论分析的整体性思维,注重的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或做法。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一个立足长远,注重根本;一个着眼当下,讲究实效。二者各有侧重却又相互支撑。
1.设立奖惩机制
准确把握投资方追求效益最大化的主观诉求是做好BOT项目一切相关工作的前提。学校作为事业单位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但不能因此而忽略企业对经济效益的追求,也不能要求企业像学校一样“公而无私”,而只能顺其性治理之。也即,对于讲究经济效益的BOT项目采取设立奖惩机制,做得好的予以经济奖励,做的不好予以一定的处罚。这在给学校后勤管理部门工作抓手的同时,也可以有效调动BOT项目的服务积极性。设立奖惩机制是必要而且可行的。奖惩资金的来源最好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从学校代收的应按合同划拨给BOT合作方的学生住宿费中抽取,另一部分由学校支出。学校相关部门及学生代表组成综合评议小组,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考评办法,定期对BOT学生公寓和食堂的管理服务进行考评,根据考评结果对不同的BOT项目进行奖惩。如武夷学院结合学校实际于2012年拟定了《武夷学院学生食堂综合考评办法》,定期组织师生对学生食堂进行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分别对第一名、第二名、第三名的BOT食堂补贴其水电费的100%、50%、20%,这一举措既降低了食堂运行成本,也有效调动了BOT食堂运营商的积极性,使得食堂的服务质量较之以前有明显提升。
2.加强监督管理
学校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对BOT项目进行多维度、精细化的监督管理。一是延伸监管阵地。后勤处等有关部门开展工作时要注意将监管触角延伸至前沿阵地。就学生公寓管理而言,不仅要对物业公司进行监管,还要对一线公寓管理服务人员进行监督指导。就学生食堂管理而言,学校要注重对每一个食堂、每一个窗口、每一个环节的监管。二是引导学生参与监督管理。积极引入学生代表参与对BOT物业方的监督管理。“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互动参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5]它可以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知晓BOT项目运转实情,为理顺学校、物业和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化解矛盾奠定认识基础。三是引导校内不同的BOT投资方互相监督。要注意规避不同的BOT项目合作方私下串通和或恶意中伤,引导他们形成善意监督、良性竞争的氛围。
3.下移工作重心
对于BOT项目较多的地方本科院校,有必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武夷学院结合多年后勤社会化改革积累的工作经验,成立了“社会化服务管理办公室”,下移工作重心,进驻学生园区办公,指派专人负责监管学生宿舍和学生食堂。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对BOT项目进行动态监管,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学校管理人员深入一线,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利于深化与BOT合作方的沟通协调,方便对物业方进行监督管理;有利于及时掌握公寓园区和学生食堂的动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有利于深化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为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夯实基础;有利于为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优质服务,提高学生的满意度。总之,下移工作重心有利于推动BOT项目良性运转,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学校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4.做好相关工作
后勤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通过研究发现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可以发现后勤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后勤管理团队素质有待提高。由于传统观点常认为后勤工作待遇差、工作内容简单、没有发展前途,导致现今后勤管理团队中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不高,层次较低。很多有能力的年轻人不愿意投入到后勤管理工作中,后勤管理团队难以注入新观念新想法。另外主要的管理人员多为过去的老员工出身,在管理方法及思维方式上过于陈旧,缺乏专业的管理水平和主动服务意识。后勤管理体制不完善。后勤管理需要相应的监督体制、运行体制以及规章制度。后勤管理正处于改革阶段,高校主要以科研教育为主体,在后勤监督体制上无法十分完善。同时,高校后勤又没有完全与社会接轨,因此在社会监督方面的力度也不够。为了更好的发挥后勤管理的作用,需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高校后勤改革后,形成了集服务和经营于一体的后勤集团。然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后勤集团存在以管理代替经营服务,使得运行过程行政化,无法实现后勤集团的公益性与服务性,不利于发挥后勤管理的作用。后勤管理的公益性与社会化经营后的市场性之间的矛盾直接影响着后勤管理功能的发挥,由于缺乏具体的规章制度,容易出现一些严重问题。例如一些高校的食堂由学校与社会共同经营管理,对于提供服务的社会单位,学校通过严格的招标程序进行把关,但在实际的后勤管理中由于缺乏明确的规章制度使得,来自社会的承包单位与后勤管理人员忽略服务学生的公益性宗旨,造成服务质量下降,监管力度不够,无法满足学生正常合理的要求,引起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
二、后勤管理问题的对策
提高后勤团队的整体素质。根据后勤人员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进行解决。加强原有后勤员工的培训。结合不同的培训方法对所有在职员工进行培训,如脱产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对于不同的员工进行分批,分层次培训。文化水平过低的员工要鼓励其及时补充文化课的学习,对于有特殊工作需求及个人专长的,通过选拔推荐其到相应的职业学校或成人教育学院进修。对于各项规章制度,定期组织后勤人员学习,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岗位责任,培养主动服务意识,增强业务能力。整体上提高后勤团队人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素养。在新员工的招聘上,一定要严格考核。根据后勤工作的需要制定招聘计划,不能因个人意愿增加或减少招聘名额。对于普通员工招聘上,确保应聘者的专业技能与学历水平,从根本上提高整个后勤团队的素质;对于管理人员的招聘上,可以招聘专业对口的、有想法的、肯努力的年轻大学生,要重点对这些新员工进行培养,为后勤管理团队注入新鲜力量。可以通过内部推荐和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等方式进行人才招聘,需要注意的是,在招聘上一定要严格把关,不能,确保招聘的新员工有利于后勤工作。对于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对策进行解决。明确后勤任务的分工,将服务类、经营性、维修性工作与管理类工作进行分工。学习企业管理办法,熟悉市场运作机制,通过这两种方法加速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更好地发挥后勤的服务作用和保障能力。在运营方式上,要把公益性、事业性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如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学校经营提供物美价廉的生活物品的超市。对于经营类服务,可以依据市场运作机制,提供不同层次的消费服务,满足学生的消费服务需要。这样使后勤既能实现公益服务,又可以做好经营类服务。
三、结语
1.1高校后勤管理现状
自1999年起,由政府主导、政策支持、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热潮在全国逐渐兴起。根据中央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事企分开,两权分离”的原则,各高校先后建立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运行机制。这种新型的后勤服务实体,在用人办法、资金筹措、自主运营和管理、内部分配等方面都采用了逐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又能坚持为高校服务的新机制,大大提高了高校后勤服务的效率,增强了高校的办学活力,为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1.2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是高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校的发展与稳定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但随着新形势的不断变化,诸多问题随之而来,必须加以研究解决。当前,高校经费拨付大多采取按生均经费拨付,尤其对笔者所处的高职院校,同时高职院校面临生源不足和生源质量不好的现象,学校也应严格按预算来执行经费开支。可高校内师生员工的吃、住、行、用等均由后勤承担,学校水电、保洁、绿化养护、维修及校园各种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等,将耗费和挤占大量的财政拨付,从而也制约着学校的内涵式发展,直接影响到学校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高校后勤长期以来形成的自我封闭、无偿服务、消耗资产和依赖拨款的管理体制,其主要任务是服务于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后勤管理所需资金来源于上述所说的生均拨款。我国目前投入到高校的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有限的经费主要用于人员经费支出,用于高校校园基础建设和发展所需经费微不足道,而造成高校后勤设施严重不足、老化,无力添置和更新,各种设施使用年限较长、超负荷运转,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又不能满足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需要。同时,旧的后勤管理体制又未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造成有限资金的铺张浪费。正因如此,高校后勤这些年来的发展极为缓慢,有些方面与当前学校的发展实际格格不入,直接影响到高校发展空间的拓展。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陈旧的后勤管理体制,使之能适应新形势下高校的发展与稳定,更好更多地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秀合格人才。
2新形势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对策
2.1建立健全高校后勤管理机制,为后勤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直接影响到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促进后勤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进一步建立、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弥补不足,是摆在后勤工作面前的首要任务。高等学校是培养四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向社会输送各种技能型实用人才,建立起完善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对促进高校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如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公办的高职商贸类院校,其后勤管理中应进一步完善的制度就有:基建工程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项目工程招标管理、食品安全卫生管理、财务管理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及零星维修管理办法、物业保洁及绿化养护管理办法等,这些制度的完善,将进一步规范后勤管理工作程序,使后勤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也会使后勤管理人员依法依规办理,避免在基建、工程招标、物资采购等环节滋生腐败现象,使后勤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高质量高水平地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师生生活,努力营造文明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2.2建立完善信息平台
目前,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后勤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也成为了高校管理和发展的一项重要需求。对于高校来说,其要想更好地加强自身后勤管理工作的运行效率、提升后勤管理工作的水平,就需要更为重视自身后勤管理工作中信息平台的建设,并以此平台的建立来提升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效率以及信息化水平。当前,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对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引起了一定的重视,并逐步加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作用,但是在对相关技术应用的过程中,仅仅对信息技术系统的建立引起了过多的重视,而对于不同部门间对于该后勤管理系统所具有的兼容性以及联系性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并因此而出现了不同部门信息技术功能不能够得到完全发挥、信息共享水平较低的情况,使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所具有的利用效率受到了较大的影响,且对于该系统中不同数据信息所具有的利用效率也是一种较大的影响。面对上述我国高校后勤管理系统中的部分问题,在日后对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能够积极地开发更具操作性、实用性的信息化管理平台。其中,JustepX3是一种从全局角度出发,为促进信息化成功而开发的信息系统的支撑工具,能够较好地提升整个信息管理系统维护、运行以及管理等工作所具有的可用性,从而以此来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核心发展战略。通过该业务平台的应用,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实现维修、水电以及后勤管理等工作,是我国目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非常高效的一类信息平台,能够通过对信息集成、汇总的方式将其形成一个完整的后勤信息管理链条,并最终实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一体化。同时,其也能够将高校后勤管理系统中的重要信息以及数据上传到其数据库之中,并在一定分析之后帮助我们能够获得后勤管理的重要数据与信息,并更好地对其进行资源共享与利用。
2.3加强后勤人才队伍建设
在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离不开人的作用,人是工作成败的关键因素,没有大多数人的齐心协力,再简单的工作和再好的管理思路与方案也无法使工作得到落实,因此优秀的后勤管理人才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对此,在目前的环境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地提升高校的后勤工作管理水平,就需要能够加强高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而对于我国目前的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其还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一是存在较为严重的用工浪费情况。当前我国公办高校为事业单位,后勤管理队伍中有相当大部分是工勤人员,他们工作十几年或二十几年后,技术职务上到了高级工,认为无再上升的空间,在工作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上就大打拆扣,无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出现“庸、懒、散”的现象,出现只出工、不干事,一到下班时间就如胜利大逃亡,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被动服务局面,使后勤管理工作难于到位,服务质量难于保证,不仅不能够起到帮助高校降低后勤管理工作成本的作用,同时对高校后勤管理的用工方面也造成了较大的浪费。另外高校是以学期作为工作周期的,而当高校放假时这部分工作人员往往会较为松懈,在开学之后由于工作缺乏连续性而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了懈怠情况;二是缺少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也是我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中的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在很多的高校中,具有高素质的技工、管理人员等等都没有同学校签订相关的合同,而相关机制的缺乏也使这部分人员流动性较强,不仅不利于高校后勤工作的开展,也不利于高校对于后勤人才的培养。面对这种情况,就需要高校能够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首先,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人才引进机制。通过公开、透明人才招聘制度的建立,来更好地针对后勤工作所需要的人才岗位进行人才招聘,并以此来增加社会人才招聘的公平性以及竞争性,将更多的人才吸引到工作中去。同时,也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人才解聘机制,并以此来实现后勤人员的进、出工作;其次,要进一步加强后勤员工的建设工作。在实际开展高校后勤工作的过程中,不但需要以良好制度的建设吸引社会更多高素质人才的参与,还需要能够对本单位的人员积极地开展素质建设工作,并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等方式提升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的服务水平以及知识技能,增强本部门员工的向心力,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并以此保障高校的后勤工作能够得到更为高效的开展。另外,在开展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素质建设的同时,也需要能够积极地加强后勤部门领导队伍的建设,通过更多优秀后勤管理人才以及技术骨干的吸引,使社会中更多有责任感、工作能力强的人才加入到后勤工作中来,并以此来更好地提升高校后勤工作所具有的效率。
2.4建立激励与考评机制
后勤工作绩效的评估与考核工作也是后勤工作开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该机制的建立,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发现后勤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能够在全面把握问题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积极地整改。但是对于我国目前的后勤管理工作来说,其所具有的绩效考评方法还是相对落后,且在指标的设置方面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使得高校的后勤发展同绩效考评之间没有得到良好的结合。对于这种情况,则需要高校后勤工作在日常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相关激励、考评机制进行积极地落实,并以此来更好地提升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首先,高校的后勤部门可以通过平衡计分卡的应用加强职工的绩效评估工作。高校可以联系自身后勤部门的实际情况,对平衡计分卡的参数如财务维度、成长维度以及内部流程维度等进行恰当地评估,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合本部门的未来发展。而在我们通过积分卡进行后勤绩效考核时,也应当能够在基于计分卡的基础上良好地结合公平、客观的原则,对不同后勤部门的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适当的评价与反映。而为了能够对该评估体系进行更好的建设,可以从下述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内部流程维度。首先,高校的后勤管理工作中,要确保其办事流程规范与公开,在实际考评中,可对后勤服务对象进行抽样调查,考察其在工作中的熟悉程度,问题解决的效率如何等,考察内部后勤职工满意度及其与部门之间的协调程度。第二,财务维度。高校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主要可通过部门发展基金、设备费、工资与福利等进行管理成本的量化考核,而公益性的后勤服务机构则可通过人均成本及其消耗成本增长率等进行量化考核。第三,学习与成长维度。在基于平衡记分卡的高校后勤工作绩效考核中,可以用职工的离职率、提建议的数量(采纳率)、职工的满意度等为指标进行考核。其次,高校也需要通过良好激励机制的建立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通常来说,可以选择的方式主要有精神以及物质这两种激励方式,通过平衡积分卡的应用对职工的绩效情况进行科学的考核,并将其整体的工作绩效同收入挂钩,则能够较好使其培养起优秀的激励意识,并久而久之形成积极工作的良好习惯。同时,在对其开展物质奖励的同时,对于工作优秀的员工也应当进行适当的精神激励,并通过畅通职位渠道的方式帮助其实现自我价值,并以此方式的开展最终促进高校整体后勤管理水平的提升。最后,员工的思想政治意识以及责任意识也是需要日常重点培养的一个方面,通过定期组织员工进行思想政治以及职业道德的培训,能够使其逐渐地形成良好的思想认知以及道德感,从而以这种良好责任感以及道德水平的提升使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将这种好的精神与理念传达给学生,这无论是对于学生的影响还是后勤教育育人功能的提升都是非常有效的。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