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教师与学生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生活化 探讨
语文课堂,如果没有现实生活的注入,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教育绝非是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将一个人人格心灵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而语文以它的独特性成为人文精神重要的载体之一。语文课大量的是形象鲜活、感情强烈的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必须十分注意形象的感悟、情境的感染、审美的感化、心灵的感动,需要现实生活的植入。
语文本身包罗万象,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既有浓郁的亲情,又有纯美的风光。可以这样说,教语文就是教生活,本着这样的想法,我一直努力将语文教学和生活相融合。
一、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
当代青少年学生生活在一个非常复杂而特殊的环境中,在课文学习中,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剖析现实生活中的正反典型,明辨是非曲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此乃寓思想教育于现实生活的恰当联系中。教材中有些议论文的论点、有些小说的主题,由于学生的社会生活经历不足,受认识水平的局限,一时还难以有比较清晰、透彻的理解,这时候讲思想教育自然不会有预期的效果,如果恰当地联系现实生活,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则能让学生通过思考生活现象,理解教材中蕴含的道理,自然地接受思想教育。一旦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这样的道理就变得通俗、浅显了,易于接受了。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或总结,总能在其中找到联系生活的切人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注意把握这些切人点,在教学中将课文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就能让学生充分理解课文的意蕴,又能对活生生的社会有更理性、深刻的理解。
二、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注重生活化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形式,是联系课堂和社会的纽带。
我坚持组织学生轮流每节课前作5分钟演讲,并要求内容要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学生从中交流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和困惑,如国企脱困问题、农业改革问题、官员腐败问题、社会中黑恶势力问题、同学关系和男女交往问题……我在其中予以点拨和引导,从而增强学生观察社会生活,并作理性思考的能力。
还组织每周一至两次语文课外活动,如“读书读报沙龙”、“社会观察汇报会”、“专题辩论会”等,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紧紧联系起来。有一个学生在“读书读报沙龙”活动中,介绍了自己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则报道:在珠江三角洲,物质的富裕造就了一批“不读书、不务农、不做工、不经商”的“四不青年”。这个学生还从“不要做物质的富翁、精神的乞丐”,“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要不得”等角度对此加以评论。由此深深感受到,不能小看我们的学生,只要加以引导,他们是善于发现和思考社会问题的。
三、在作文教学中应大力引导和鼓励学生取材于生活
由于长期受僵化的语文课堂教学的影响,很多学生写作远离生活,虚情假意。在作文教学中,我采取耐心指导、热情鼓励的办法,引导学生观察社会,思考人生,坚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文章即生活。作家的文章所反映的生活大多与学生生活的时代相去久远,那么,我们应鼓励学生多读时文,多读同龄人的文章;语文教师更应关注学生个体,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发现生活表现生活的能力;不要把学生当成作家,凡是来源于生活的文章,有情有理,即使语言表现力差一点,也应该给予相应的肯定(在过去一个时期内,我们太偏重形式,忽略了文章的“情”和“理”)。
文章即艺术。如果我们把生活当作文章的源头,不断的去发现,艺术的去表现,才能够写出“以情感人,以景动人”的文章,才能达到“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四、让生活中的语文资源有效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他们的“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获得与形成,才能逐渐积累、丰富语言。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那么,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1.利用好生活中的网络资源。
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能力。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拓展学生对生活接触、了解的狭小空间,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利用好生活中的电视资源。
语文教学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特别是口头交流和沟通。这就有必要利用好生活中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令人叹服。诸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栏目,就大容量、高规格地给我们的学生注入了生活,丰富了学生的头脑。[来源:学|科|网]
3.利用好生活中的街头资源。
1.1教育实习时间
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大部分是在大四上学期,这样的目的是可以让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好的应用于实践中。但由于这个时间段刚好是毕业生的复习考研关键阶段,对于这部分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很难保证实习的质量。另一方面,一般实习的总时间大概是6~8周,然而在这6~8周内,由于实习学校担心实习生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率,实习生真正能够走上讲台授课的时间可能只有1~2周,有的甚至只有两节课。由于实习内容并不多,为了充分讲好这两节课,我们的实习生往往采取背教案的方式。尽管背的很熟练,但这很不利于实习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在“背”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综合运用,也不利于全面的把握教材和深层的理解教育实习的目的。
1.2教育实习基地建设
普通高等师范院校培养的是未来的中小学教师,然而我们与中小学平时的接触并不多,只是在临近实习时才会加强沟通和联系。近年来重点中学不太愿意接受实习生去实习,主要是担心实习生的到来会打乱原来的教学秩序,影响到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所以我们往往只能多选择一些较偏远硬件条件一般的中学。要改变这一现状这就要求把我们实习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提升的基础上,加强和师范高中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1.3实习生的专业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教育实习中除了要求我们的实习生有较好的教学技能,还要求我们实习生有较好的动手实验操作能力。有部分同学平时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不注重和学生的互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上也缺乏启发性,对现代教育技术也不能熟练运用。由于部分同学不注重在平时实验课上对自己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堂的演示实验中,往往不够规范,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
2提高化学教育实习质量的几点建议
2.1改革教育实习模式,让见习实习贯穿整个大学
把学生的实习时间安排在大四的上学期,本来是希望学生去实习时能够专业知识更扎实,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更高,能更好的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师范生独立从教的能力。然而实际情况是,由于就业的压力很多同学选择了考研,考研复习准备的重要阶段刚好和教育实习重合,很多同学也能够认识到实习的重要性,但是精力毕竟有限,很难处理好考研和实习的关系。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重新修订,比如把《化学教学论》等课程的时间要重新修订。在英国,师范生一般至少要花15周时间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进行观摩和实习教学。实习期间,实习老师和正式老师一样,每周在校工作五天,每天8h,完全参与学校生活,观摩经验丰富的教师上课,提高实践教学技能。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是不够充分的,尤其是真正走上讲台授课的时间,我们应该增加实习的时间。关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也可以分割成几部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比如平时针对师范生的课,学院老师平时可以多创造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为了能让未来从事中学教育的这些同学更好的把握中学教材,可以每个学期都组织这部分师范生去中学见习。改变过去那种一次集中式的见习和实习,采取连续分阶段式的见习实习,使见习实习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2.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近年来我们的实习生到中学(尤其是师范中学)实习时,由于实习学校担心影响到教学质量并不是很欢迎,或者即使实习生去了也不能走上讲台,得不到锻炼。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上提到的改革实习时间,可以让师范生进校从大一开始就联系一个师范中学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刚开始在实习基地可以采取为中学化学老师当“助教”的形式,多和中学教育、中学老师、中学生联系。比如每周要固定的去一次以上实习基地,为中学老师批阅作业、辅导作业、辅导实验等形式。这一过程要对师范生要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拿到学分。这样中学老师也比较欢迎我们的实习生去,因为不会对他们的正常教学和他们的学生成绩有影响,又减轻了中学老师的平时工作强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学提前接触了中学教学的过程,了解了中学老师,了解了中学生,又能对教材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和中学老师又建立了比较好的感情基础,等到真正实习走上讲台时,中学的老师也不会有过多的担心。这个过程中无形的加强了我们的师范中学的实习基地建设。
2.3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学能力、实验操作与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同事交往能力等方面。我们的有些实习生由于平时学习不够扎实,知识积累不足,细节注意不够,经常导致一些简单的错误发生,给中学老师和同学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比如化学方程式书写不规范,反应条件随意写;化学实验演示不规范等。化学是一门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在中学教学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所以必须努力提高我们实习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2.4加强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论文关键词:案例教学,角色,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1870 年前后,哈佛法学院前院长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郎道尔将这种方法运用到法学教育中,开启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先河。它以生动灵活的形式打破了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以灌输式为主的僵局,将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的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锻炼和提高。通过案例教学, 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但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其效果却往往并不理想。原因可能很多,但笔者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定位不当往往是没有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角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站在讲台上传授知识,学生在座位上接受知识,,教师和学生扮演了不同的角色.。
(一)教师的角色
1.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管理者,既包括对教学活动的管理,如制定教学计划,控制教学进度,组织课堂教学,和学生就教学内容进行沟通,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等;也包括对学生的管理,如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习惯进行管理和控制。
2.组织者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应当对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课堂活动中教育论文,应当明白无误地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在组织过程中还要注意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以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知识传授者的角色
教师的角色是教书匠和讲解员,其角色定位是把自己知道的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因而要教材熟悉,教案恰当,逻辑结构清晰,语言表述通达,灰谐风趣和深入浅出,使学生爱听,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二) 学生的角色
1.被管理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单纯的被管理者,教师具有很大的权威,当然这种权威是法定的,教师掌握着资源、话语权、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学生的言语、行为、习惯等都要受到教师的制约。
2.知识的接受者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对立的、上下级的关系。知识的传递模式是一种下向传递,学生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效果并不好。
二、案例教学中师生角色
在案例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是指导者和推动者,其角色定位是要领导案例教学的全过程。
(一)教师角色
1.氛围营造者
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轻松、和谐、自由讨论的气氛和环境,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 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愉快的环境中教育论文,有利于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心理障碍,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师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特别是那些紧张不活跃的学生,对他们要热情,积极鼓励他们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来,同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
2.引导者
教师还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开拓他们的视野,逐步克服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更要善于控制和引导案例讨论进程,在讨论出现僵局时,应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打破僵局,使讨论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讨论偏离主题时,应及时、巧妙地引导讨论进入主题,使其沿着预定的教学目标发展;在讨论出现多方观点相持时,应给学生以充分发言的机会,使多方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在讨论出现新的观点时,应予以鼓励,使学生感到主体参与性的被尊重
3.倾听者
学生发言时,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及想法, 重视其见解和观点,尊重学生的劳动,学生的各种观点不论对错都应该受到尊重,在一种融洽、宽容的气氛中实现教学互动龙源期刊。
4.督促着
在管理案例教学中, 教师应起的作用是引导和督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的理论概念、把握讨论的主题; 通过对学生发言的“吹毛求疵”, 考验学生对于自己所提观点的自信心或帮助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问题的各个侧面, 从而提高案例讨论的质量, 以导出更为科学的分析结论。
5.沟通者
德国教育家迪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作为一名教师,重要的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教的知识以及学习掌握新知识的艺术,而不仅仅是做到“授之以渔”。
6.评价者
是学生发言结束后,要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简要点评, 因为此时学生是很想知道教师对其发言的看法,这也是教师对讨论加以引导的好时机;三是要尽量在黑板上记录、归纳学生发言的主要观点,以利于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或挑起争论的“事端”,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课堂气氛。
(二)学生角色
1.主导者
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案例,不断超越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的极限,提出富有创意的见解和解决方案,逐步摆脱对教师和其他优秀学生的依赖。
2.参与者
学生必须扮演一个积极的参与者的角色。课前必须仔细阅读教师指定的案例材料,进行认真分析和思考,据以作出自己对真实生活的决策和选择,并得出现实而有用的结论。在课堂上, 学生必须积极发言, 从自身角度剖析案例,讲出自己的思考和结论教育论文,相互辩论、唇枪舌战,并与他人展开争辩。同时还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分析与见解,并比较自己的观点与思想,从中吸取并综合出更完善的决策思想。
3.信息传递着
而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传递知识、信息,信息传递着的地位是频等的,传递模式是全通道式的,满意程度很高,信息传递量很大,接收效果也比下向传递要好得多。
4.争鸣者
学生能针对课上讨论的观点,适时地提出关键性问题或疑问。一般情况自己不做分析,是专对别人的分析提出质疑和挑战的人。争鸣者可以让平淡的讨论产生起伏,有利于对问题的再思考。教师有意识鼓励学生充当争鸣者,对一些问题提出质疑,将有助于引发其他学生对案例讨论的兴趣和情,增加案例讨论的深度。
5.合作者
合作者的根本特征在于团队意识强、合作精神浓、善于取长补短。在案例教学中,学生要善于进行合作学习,在讨论时甚至在争论中都要坚持这种学习方式。事实上,合作和竞争并不矛盾,竞争是实现合作学习目的的手段,可以促进班级整体水平的提升。
案例教学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教师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陷入角色误区:或者放任自流,提供案例后便撒手不管,任学生自己去讨论、争论;或者越俎代庖,从头至尾只顾自己发表见解;或者介入纷争,对学生之间的争论横断是非。无论出现哪种情况,都会有损于案例教学的效果。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清楚,才能使案例教学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郭凤广案例教学法的误区分析及实施例谈[M] 中国电化教育2007年9期
[2]刘彩霞案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定位[M]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9年12月
[3]黎德山论教师课堂教学影响力[M]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
[4]宋军案例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与角色分析[M] 教育实践研究 2010年6期
本研究以大理学院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为期三个月的教育教学实习为背景,对学生的教育实习情况开展调查与分析,方法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结果如下:1.1课堂教学在实习中,学生课后能认真批改作业,通过反馈及时调整教学,也能较好利用学校配有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投影、多媒体等。基本上能将大学期间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能根据学生水平,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将课堂教学与课堂管理较好结合。实习中,学生主要依据教材,并根据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把握得较好的是教学重点难点的处理,教态自然大方、能清晰阐述教学目标,而最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以及教学语言的运用。
1.2班主任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的学生能从实际出发,制定班主任工作计划,能很好地完成班级日常管理,巧妙运用班主任工作方法与艺术,组织学生开展班会或团队活动,能根据学生的性格和特点,对学生进行个别教育,对于班级中的偶发事件,也具有一定的处理能力。做得较满意的方面是有号召力、凝聚力,能融入学生之中,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能平等对待班级中的每个学生。急需提高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问题学生个别教育能力和班级活动指导能力。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为: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指导,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和需要,不知道师生之间保持怎样的距离才合适。
1.3实习的收获与困难实习前后学生对自己教学能力的自信心有所增强,实习前29.5%的学生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自信,实习后比例上升为80%。教育实习期间,学生遇到的最大困难依次为教学实践能力欠缺、理论与实践脱节、生活条件艰苦、知识欠缺与教学设备简陋。综上所述,学生在教育实习中基本达到了学院及实习学校的各项要求,能较好地组织课堂教学、完成班主任工作,并对实习有了新的理性的认识。
1.4实习中存在的问题
1.4.1实习时间不甚合理本次实习安排在2013年9-12月,教育实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冲击,专八考试、毕业论文、招聘会、研究生考试、实习时间被十一长假隔开等等。这样有效的实习时间缩短了,实习生锻炼教育教学技能的时间被压缩了。由于要适应实习的需要,教学计划被打乱,很多课程被压缩或推迟,对学生的指导和帮助有限、时效性差。《英语教学论》等相关教师教育课程延迟到实习后开展,不能充分发挥课程对学生教学实习的指导作用。对开设相关课程教师的后续访谈表明,实习后再来学习这些理论课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明显不如往届学生,学习效果欠佳。
1.4.2学生教师技能有待提高部分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不强,在实习中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板书书写潦草、普通话不标准、教学设计能力差、课堂掌控能力弱、处理课堂突发事件能力不强等等。通过比对云南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模块的课程设置,发现外国语学院开设的英语教育专业方向模块课程仅比师大少14个学时(师大为130学时,大院为116学时),所占学分多1分(师大为7分,大院为8分)。两所学校所开设课程大同小异,都涵盖了课堂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师教学技能、课程评价等方面。通过对学生的集体访谈,作者认为该院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合理,需要关注的是通过哪些方式提高学生的教师教育技能才更有效。
1.4.3教学实习前的培训与指导有待完善调查显示,41.9%的学生认为学校组织的培训帮助一般,对实习前培训的满意度仅为18.1%。学生认为大学的“教师教育课程”中,帮助最大的是教育学、教学论及现代教育技术,但这三门课程力度不够,还需大力加强。此次实习前,学生虽修了一些教师教育课程,如教案设计、板书、教师技能等,但大部分停留于理论层面,学生并未真正尝试,更谈不上针对学生本人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指导。实习前学生几乎没有机会到中小学观摩见习,学生对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流程及课堂设计较为陌生。由于时间紧迫,大部分学生没有经过试讲就直接上台讲课,出现一些不应该的疏漏和错误,使实习学校的指导老师对实习生不信任,不能进一步给课;也使实习生本人内心郁闷,没有成就感,对上台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极不利于学生角色的转变。
1.4.4班主任工作缺失此次调查中有69名(65.7%)实习生的班主任实习工作基本没有展开,他们没能得到与学生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深入了解学生生活、与学生沟通交流等机会,错过了绝佳的培养教师职业情感和职业认同感的机会。缺失了班主任工作,教育实习也是不圆满的。
1.4.5指导教师未充分发挥作用学生认为实习学校和大理学院指导教师的指导有帮助的比例分别是88.6%和85.7%。从实习指导教师那里,他们最想得到的指导是如何上好课(65.7%)。此次实习,大部分学生(71.4%)是国培计划,去了云南省内很偏远的乡镇甚至是条件异常艰苦的山村。由于没有统一的要求和硬性规定,大学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习指导非常有限,大多只能以短信、电话或者电子邮件形式联系。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的实习表现没有直观的认识和指导,而仅凭实习结束后的简单说课或者讲课评定实习成绩的做法也不够客观公正。30.5%的学生认为比较合理的实习成绩评定方法是由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打分,由实习学校审核;另30.5%的学生则认为应该分别由实习学校和学院指导教师打分,然后按比例求平均值。
2建议与对策
针对此次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作者尝试从学院、实习生及实习学校三个方面提出建议,以期促进外国语学院教育实习的顺利开展与不断完善。
2.1统筹安排,加强对课程、教师及学生的管理学院应从全局出发,长远考虑。如果从学生分专业方向就结合课程设置带领他们到中小学参观见习,必定会令他们明白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师技能的重要性。在大学期间有更多实践机会,学生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优缺点调整学习,还可以在调整之后再进行实践,这样就可以为走到工作岗位得到全面系统的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语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加强试讲环节,让学生在走入实习学校前多一份自信和从容。
2.2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打好基本功学生从进校就应该明确进入大学的目的,从大的方面讲是建设祖国,从狭隘的方面讲,学习是为自己,明确了学习的目的,才能以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念投入学习。对学习的态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学习的效果。作为正处在学习黄金季节的学生来说,首先要清楚自己是一名学生。作为一名学生,学习是天职,不认真学习就是失职。因此学生应该端正学习态度,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严格要求自己,打好基本功,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及实习的准备,避免在实习中出现眼高手低,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情况。
摘要德育教育是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主渠道。发挥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学科教学责无旁贷的义务和责任。
关键词生物德育教育方法
一、运用生理知识渗透教育的核心是人的内在的科学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知识在塑造健康的心理,培养积极的人生,优化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力求运用生理知识渗透,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能够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正所谓“因教成德”。为此,在讲解“人的生殖和发育”一节课时,要抽出5至10分钟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珍贵的教育。如果遇到挫折或不如意,不要退缩,生命来之不易,应该加倍地去珍惜。如果在需要付出努力的时候懈怠了,将来一定会后悔的。通过几分钟的举例,使学生深刻认知生命的来之不易,重新认知自己,感悟人生,从而懂得珍惜生命、珍惜青春,并化作不懈奋斗的动力。
二、围绕探究课题开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生物教师长期而又紧迫的任务。因此,教学中,应该从生物学的特点出发,认真挖掘教材中爱国主义的教育素材,寻找知识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结合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如探究“对人体的危害”一节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危害个案的录像片,使他们目睹到:毒瘾发作的人,轻者头晕、耳鸣,重者呕吐、涕泪交流、大小便失禁、浑身打颤,难受得撞墙、自残,甚至自杀,更有甚者丧失理智和人性,为了获取,不惜倾家荡产,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然后,引导学生探究原因,吸毒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危害?老师适时指出,人脑中本来就有一种叫类吗啡肽的物质,用以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吸毒后,外来的吗啡肽进入人体,减少并抑制了类吗啡肽的分泌,最终使其完全停止分泌,只能靠摄入外界的吗啡肽来维持人体的生理活动。一旦停止吸毒,人的生理活动就会出现紊乱,产生剧烈的痛苦,只有继续吸毒,才能解除痛苦,这就是所谓的“上瘾”。不仅如此,吸毒会引起人的免疫力迅速下降,严重损伤大脑,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影响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生理功能,使人的体质衰弱,精神颓废,寿命缩短。19世纪,英国殖民主义者向我国大量输入鸦片,毒害麻痹我国人民,掠夺我国财富,从而达到侵略我国的目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等,加深认识。通过这样的研究性学习,学生主动地获取对人类危害的知识,进而增强终身远离、拒绝、珍爱生命的意识,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又如抓住新教材中提供的研究性课题“调查媒体对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报道”,明确了调查中要特别关注我国生物学技术发展的报道,开展调查研究活动,看看祖国的生物科技发展情况,想想自己的努力方向,以报告会的形式总结自己的调查研究结果。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三、借助美学因素熏陶审美教育即美育,它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对提高现代人的基本素质和塑造人格,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美育是通向人格完美的必要途径。学校的审美教育应贯穿于包括生物学在内的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在达到认识、技能领域里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实现美育目标。在教学中,充分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中的美学因素,这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前提。生物学作为一门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美学因素不仅存在于研究对象生物之中,还渗透于其理论体系的构思与表达之中。因此,在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从生物学知识中发掘和提炼美学因素,努力把它上升为美的形态,从而创设美的意境,让学生耳濡目染,感受生物学之美。
论文关键词:生理学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生理学作为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是临床医学、影像医学、护理医学、检验医学等相关专业的必修核心课程,为多门后续学科提供重要的科学基础。随着生理学研究的日益深入,生理学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也要求不断更新。如何适应在新形势下教学的改革,进一步突破传统教学方法,以重视素质教育为指导原则,加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能够帮助学生转变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形成的固化学习思维模式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逐步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把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结合,因材施教,加强社会实践和专业实践等一系列问题,是摆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课题。本文主要对如何提高生理学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与研究。
一、加强实践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取决于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为了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实践巩固和加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采用演示性实验、论证性实验、研究性实验、模拟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等。首先使学生有直观的感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时,能加强对理论知识掌握和理解,再进行实验、实习,便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实践教学对生理学来讲,尤为重要。如果生理学的教学缺少或消弱了实践这一环节,就如人走路缺条腿一样,是不健全的,对于教学来讲就是不完整的。它会使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减弱。因此,在新形势下要培养高技能人才,必须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不断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课堂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具体教学实践中,由日常多见的问题引人,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处于兴奋状态,注意力更易集中,从而起到较好的效果。并且,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做到内容简洁、不繁琐。
例如骨骼肌的微细结构,消化道的结构等已由组织胚胎学教研室讲解;脊髓和脑的结构等已由解剖教研室讲解;血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学生在中学已经学过,可以留作自学等等。这些内容在生理学中可以不讲或者少讲,以便节省时间,使授课内容集中于基本点、重点和难点,有效缓解了医学生课程门数多、内容繁琐所造成的学习压力,效果佳。同时,也注意将本学科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最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前沿动态融合到教学中,以达到更新知识、拓宽视野的目的。
(二)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讨论式教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可采用讨论式教学法,把元素部分分成若干专题,布置各小组,让学生查资料、写讲稿、并上台讲,教师再加以补充、归纳和总结。通过这一教学法,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学能力进一步加强,给学生创造了合作学习、锻炼口才、造就良好心理素质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综合表达、展现自我的能力。
三、迎合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合格人才
目前,在学校普遍存在开课时数有限的问题,这样设备的利用效率就会偏低。为了加强和提高学生们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要考虑对学生开放实验室,使学生们带着问题随时可以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场所。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设备,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在协调好教学、科研、生产的设备使用条件下,合理安排教学与对外服务的关系。充分利用和发挥实验室设备和仪器的使用潜力,实行对外开放,不仅可以进一步提高实验设备的投资效益和利用效果,充分运用专业优势为社会服务,而且能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加强与生产实际的联系,更好的为教学服务,有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
四、重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目前,由于教师课堂教学缺乏趣味性,导致学生上课讲话、玩手机、打瞌睡、等不良现象。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做到重视讲课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比如,生理学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用恩格斯在百余年前指出的“生理学当然是有生命的物体的物理学,特别是它的化学,但同时它又不再专门是化学,因为一方面它的活动范围被限制了,另一方面它在这里又升到了更高的阶段。”为开题,营造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重视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生理学的很多内容都是执业医师资格技能考试的重点,在讲课时应该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渗透其中并加以强调,以便学生今后顺利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重视教学思路,提高学习就业机会。考试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考试应有目的性,以便让生理学考试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接轨。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检验一名医学生能否迈入医疗卫生机构从事诊疗活动的标准,间接反映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所以,生理学考试的部分内容应该参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并在考试前列出复习提纲,指明重点,为其今后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奠定基础。
五、结语
本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生理学教学工作的现状,在寻找教学规律、改良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初步取得了理想的教改效果,同时也丰富了自身的教学经验。但此项改革还刚刚起步,有待今后与各位同行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杨玉涛.从学生能力培养谈医学实验教学改革[J].教学研究,2000.
论文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出处为《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颐曰:“子游能养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义而或少温润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与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那么也就是说因材施教原则,是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在现阶段,在大学校园里,在当代大学生的身上实行“因材施教”原则可以说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因材施教”是教学中最最基本的原则。在进行新课改的新形势下,因材施教原则更应成为每位教育工作者要着力研究、落实的教学定律。而且有很多的教育家们也把这个原则奉为机器重要的教学原则之一。例如,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1891-1946)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方面,都做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贡献。他主张教师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能力,学的多教的多,学的少教的少,学的快教的快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学的慢教的慢。反对不切实际的“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陋习。苏联著名教育家凯洛夫(1893-1978)提出的一系列教学原则当中,就有一条“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强调必须根据学生个体的特殊情况,给予具体的指导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实际上就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最合理的解释。当然,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更应该在教学中注重结合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在英语教学中就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发音情况,口语情况,以及写作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样才能在课堂练习和课下安排任务时候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决定的。老师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就是有的不太认真学习的同学经过自己的表扬或者称赞之后,变的格外的刻苦了,最终有了不错的成绩。而有的同学就是破罐子破摔类型的,老师苦口婆心的劝告根本不起作用。而且,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90后,他们具有思想开放、个性独立、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等鲜明特点,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一代,同时又处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速发展的特殊时代,特殊的成长环境使90后大学生具有更多的时代特征。“喜欢用QQ聊天,喜欢用‘火星文’。”这是心理学专家、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所所长陈一心对于90后行为模式印象最深刻的一点。“那么,除此之外,很多的大学生还有整夜玩网络游戏,网上交友,网上购物等习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郑因为和网络的频繁接触,使他们当中很大比例的一部分人患上了忧郁症。所以这些大学生们真的需要针对他们的自身特点,给予更多的关注。现阶段很多的“6+1”家庭模式也给了这些孩子们一个很狭小的生活圈子,他们在这其中缺乏同龄人的交流,整天泡在网上,所以“孤独”是很多大学生经常会提到的一个词。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们在踏入大学校门后,适应集体的能力很差,以致集体意识淡薄。那么当今的教师恰恰应该注意到学生的这些特点,据此来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因材施教”。
再次,“因材施教”这对于以后大学生的成才至关重要。毕竟大学生正处于各种信念成型期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而且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所以针对这些不同性格或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可能会做出不同的反应。那么反应在教学上,就应该努力做到“因材施教”。比如对于那些思想意识比较活跃的专业或者班级在上课时候就能应该安排一些课堂气氛轻松的练习像讨论、话剧之类的;而对于课堂气氛相对沉闷,表现不太积极的班级,我们应该多做一些鼓励的活动,把班级气氛调动起来之后,再考虑一些适合他们的活动,若果不考虑诸多因素,那么在传授课程过后也不会有太大的效果的。
最后,“因材施教”这也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我们在教课的过程当中面对的一个很大的群体,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使那些层次不一致的学生能够跟进。比如,在实际教学当中,有的班级可能不太活跃,我们应该针对这个班级制定一套合理的教学方法,像做一些比较能吸引学生兴趣的讨论还有课堂活动等;那么针对一个班级的每个学生来说,有的学生简直是太活跃了,要达到扰乱课堂的地步,我们当然不能任由这些学生发展下去,也不能放任自流,我们要拿出有效的方法来管理这样的学生;还有就是所谓的“差生现象”,我们应该认识到,差生并不是该学生的一贯代名词,他们是可以转化为优等生的,当然这其中和教师的关系也非常的紧密,尤其针对那些反映能力相对缓慢,迟钝的学生,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的避免将差生置于可能产生挫折的情境中去,还要尽所有可能去激励他们的自尊感,布置作业时候也要尽量考虑到他们的能力教育管理论文教育管理论文,以区别对待,以及在适当的时候帮助这些学生进行对所学知识的重温训练,这些都是很好的“因材施教”的方法。所以,“因材施教”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不仅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义务所在。
总之,针对大学生当前的自身特点,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在课堂上最大限度的做到“因材施教”,力争发现其兴趣、优势后正确引导,扬长避短。俗话说,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顺着这个“长”发展下去,其能力就会得到很好地展示。作为学校也应该培养一批优质的师资队伍,而且研发出很多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因为师资队伍的质量和科研课题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效。比如将科学研究过程中所积累的研究经验、科技前沿信息、仪器设备、团队协作精神等优势,结合到本科人才培养教学中,将会极大的促进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作为家长也应该在帮助学生填取高考志愿时候,充分考虑到孩子的自身特点,还有兴趣等问题,报考适合孩子发展的专业以及学校。
关键词: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完善
2009年是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全日制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第一年,它与以往的专业硕士不同,它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调整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培养体系,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转变而诞生的。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的区别[1]
2009年教育部将“全日制普通硕士研究生”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两类,两种类型属于同一层次,报考条件相同,毕业成绩合格均颁发“毕业证”和“学位证”。学术型学位按学科设立,其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偏重理论和研究,培养大学教师和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而专业学位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训练的高层次人才,授予学位的标准要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能力上的要求。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与职业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而是从事具有明显的职业背景的工作,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会计师等。学术型,重视学术理论兼顾实践;专业型,突出实践兼顾学术理论。2010年是分类后的第二次招生。有媒体介绍,国家是鉴于国内对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加而学校教育又普遍与社会脱节的情况,并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作出这次分类的。部分西方国家(如英国)对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规模和重视程度超过学术型研究生。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录取要严格按照“一视同仁,同等对待”的原则确定考生进入复试的分数标准。国家在确定今年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时,将统筹考虑前期计划和新增专业学位招生计划需要,确定统一的考生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不另行制定标准)。34所自主划线高校也要按照上述原则确定本校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分数要求,考生调剂到校外和接收校外调剂生执行全国统一复试分数要求,各高校要严格执行统一标准,不得对专业学位招生执行另外标准。
2010开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始独立招生,独立且国家统一划分国家复线分数线,跟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2]
当前,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日新月异,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大批量、多规格、高层次的特点。世界各国高等教育都主动适应这种变化,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调整,大力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和竞争力。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增强服务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加快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力度,促进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
我国自1991年开展专业学位教育以来,专业学位教育种类不断增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影响不断增强,在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教育既要培养具有一定工作经历的在职人员,满足他们在职提高、在岗学习的需要,也要培养应届本科毕业生,满足他们适应社会发展、提高专业水平、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需要。开展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于完善专业学位教育制度、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加快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3创新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
3.1科学定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质量标准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要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色。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必须科学确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合理定位,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律,创新培养理念,改革培养模式,确保培养质量。
3.2教学要求课程设置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教学过程要重视运用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学习年限一般2年,实行学分制。课程学习与实践课程要紧密衔接,课程学习主要在校内完成,实习、实践可以在现场或实习单位完成。建立健全校内外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课程与论文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注重培养创新和实践研究能力,增长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限,提高专业素养及就业能力。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为例,其中的基础课程与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的学术型研究生课程基本相同,并也采用学分制,总学分要求大于28学分。在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请工程背景强的优秀教师、薄膜材料工程企业的总工程师或总设计师主讲相关课程,结合企业的实际案例,讲授材料制备与检测的关键技术,比如X射线晶体结构分析、材料检测技术等课程。这样就使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体课程设置,在强化基础理论的同时,突出了应用知识的课堂教学[3]。
3.3实践要求[4]专业实践是重要的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要提供和保障开展实践的条件,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数和学分比例。注重吸纳和使用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联合培养基地,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改革创新实践性教学模式。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的紧密联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供需互动机制。研究生要提交实践学习计划,撰写实践学结报告。要对研究生实践实行全过程的管理、服务和质量评价,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以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材料工程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学院积极联络和本学科相关的企业建立实践基地,比如天津市激光技术研究所等有关薄膜材料检测的单位,为今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3.4学位论文要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具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并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也可以是大型项目中的某一子项目。工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可以按两种形式提交:①结合工程课题的论文(研究论文);②工程设计及其分析研究(工程设计)。学位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会成员中,应有相关行业实践领域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
4结束语
我国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目前处于起步阶段,在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各个环节都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质量保障体系。在培养环节中的课程设置和实践实习是关键核心环节,我们要不断探索,充分借鉴、吸收国际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先进做法,不断创新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和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学环节和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教探讨,2010(22):55-56.
[2]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09.
论文摘要: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在数学教学中,应用生动、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能使数学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有一位数学教师在讲授直线这个概念时,说:“同学们,你们可以把直线想象为黑板边线向两端无限延伸,它可以穿过峰高谷深的大山,重峦迭嶂的高原,刺破气层星球,直到九霄云外而无穷无尽。”讲得可谓生动、优美、流畅,直线这个原始而又抽象的概念,便深深地映人学生的脑海中。
运用生动、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反之,假若我们数学教师以呆板的眼光看待那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和逻辑推理,用乏味、干瘪的课堂语言去解释概念、阐述定理,机械刻板地照本宣科,一味平铺直叙,学生听起来必然是味同嚼蜡、枯燥乏味,这样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反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厌倦的情绪,必然会影响教学效果。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一个数学教师在准确、科学的教学课堂语言的基础上,一定要注意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优美流畅的课堂语言讲授知识,让学生听起来既感到清楚、透彻,又觉得富有情趣。把本来平淡的教材,变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使数学课生气勃勃,妙趣横生,从而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数学教师在不失严谨、准确和科学性的基础上,如何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呢,笔者结合心理学和自己的体会,从四个方面作肤浅的论述。
一、严谨的思维是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基础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是思想的直接实现。一个人如果思路混乱不清,不合逻辑,他说出的话无疑将会是杂乱无章,漏洞百出,没有条理,使人不知所云。这样的语言何谈生动、优美和流畅。尤其是数学教师,思维稍有不慎,其课堂语言不仅不会使人感到生动、优美和流畅,反而会让人觉得不准确、不科学、不信服。我们虽然提倡数学课堂语言应简洁、清楚,但这是在保证科学性和严谨的思维基础上而谈的。美,首先应该是真。因此,严谨的思维是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和流畅的基础。
二、比喻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重要方式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具体、形象、通俗浅显的道理,来说明比较复杂、抽象的事物或深奥难懂的道理。一个数学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巧妙地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把数学中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极大兴趣和志向。例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中学的数学老师沈元,在讲述二百多年以来难住了无数著名数学家的哥德巴赫猜想这一命题时,把数学比作自然科学的皇后,把数论比作数学的皇冠,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皇冠上的明珠。正是这生动形象的比喻,在少年陈景润的心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燃起了他理想的火花,使他坚韧地跋涉在数学的崎岖路上,不懈地努力和攀登,终于登上“1+2”的台阶,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架桥铺路。又如教师在讲解集合的表示法时,可把列举法、描述法分别比喻为“陈列样品”、“贴说明书”。在讲数学归纳法时,两大步骤比喻为“奠基”和“递推”等等。总之,数学教师应结合数学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适时地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这是使数学课堂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一把钥匙。
三、真挚的感情是语言生动、优美、流畅的源泉
生动、优美、流畅的语言之所以令人喜爱,不仅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准确无误和使人信服,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来源于讲话人情感的动人程度。若一个人讲出的话不带感情的烙印,那么他的语言就是呆板、生硬的。数学自有数学的个性,它没有文学式的多愁善感,没有历史中叱咤风云的气概,没有地理中的异国风情等,但它有简洁、明快的色彩和强烈的内在美。所以数学课堂语言应该给人一种严谨、朴素中见生动的美感。
数学课堂语言应该渗透进何种情感呢,
1、教师在课堂语言中应该渗透进对学生的热爱之情。师爱是一种无私、博大的爱,一种道德的力量及教师崇高美的形象,也是教师打开学生心扉的关键。情之所至,顽石为开。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倾注对学生的热爱、关心、理解,便能激发起学生爱数学的火花。充满亲切韵味的数学课堂语言,将会使学生感到犹如小溪般柔美,宛若清泉般甘甜,这就是感情给语言增添的魅力。反之,倘若学生觉得教师是一种漠不关心的态度,在那里完成任务,学生的心会凉了,给掌握知识带来难度。同时,教师对学生没有爱心、责任心,讲课时杂念不断,便会信口开河,不合逻辑。这对思维严谨和逻辑推理严密的数学,会造成很糟的后果。
2、仅有师爱是不够的,数学教师的课堂语言,还需要浸透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炽热之情。数学教师对数学知识有热爱之情,在课堂上,就会象一个人讲到自己喜爱的东西时,表现出来的那种不能自己,津津乐道,情表于言的兴奋精神,会禁不住地运用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和有趣的妙语,去揭示数学的抽象概念和深奥的道理。因此,爱学生、爱数学的情感与严谨的思维,切贴的比喻相结合,溶融在数学课堂语言之中,就能使数学课堂语言日趋生动、优美和流畅。
当然,没有足够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师,正如没有走进花园的人一样,是不可能真切地评味到花的迷人芳香的,所以数学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业务能力。
1.部分同学实习态度不够端正。在实习工作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存在着实习态度不够端正、被动实习和责任性不强等问题。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有少部分同学在实习工作中存在迟到早退和上课接打电话及收发短信等情况,从对中学生的调查中也可以反映出有10%左右的实习生对待实习不够认真。从与中学老师的访谈中也反映出有部分同学的教案编写不规范和内容单调不充实的情况。
2.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够扎实。化学要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部分同学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上课语言表述不科学。一方面由于实习生第一次登上讲台,心理紧张,另一方面就是知识积累不足,在遇到“突况”时,就手足无措,课堂应变能力差。在平时的实验课上我们也发现,有些同学对待实验态度不端正、不重视,把有些化学实验“想当然”,认为很简单,不愿意亲自动手就觉得自己都会了。比如,说到溶液配制时,分不清“粗配”和“精配”,只要是配制溶液都要用到容量瓶;滴定操作时,想当然地认为把滴定管里的溶液滴到锥形瓶就可以了,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滴定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精确的分析方法,要求操作非常规范,要求滴定终点判断非常准确,测定结果才能精确。
3.教学理论和基本功有待加强。对于高等院校师范类的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之前,都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比如:教育学、心理学、技术课程教学论等一系列课程。这一系列适合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课程,往往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有相当一部分实习生教学理论知识不足,教学技能不高,授课手段单一,授课内容枯燥,思路不清,教学没有启发性,有的实习生只是在“背教案”,甚至“读教案”,根本没有注意学生的反应,也谈不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了,这必然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二、对化学教育实习调查的反思
1.改进课程体系,改革实习时间,让见习实习贯穿大学。在英国,师范生一般至少要花15周时间在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境中进行观摩和实习教学,在其他一些欧美国家,师范生实习时间更长,美国多则半年,法国27周,德国则多达72周。所以,我们的教育实习时间的安排是不够充裕的,尤其是真正走上讲台授课的时间,我们应该增加学生实习的时间。关于教育实习的时间安排,也可以分割成几部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比如平时针对师范生的课,学院老师可以多创造些机会让学生走上讲台,整个大学期间都贯穿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为了能让未来从事中学教育的这些同学更好地把握中学教材,可以每个学期都组织这部分师范生去中学见习。改变过去那种一次集中式的见习和实习,采取连续分阶段式的见习实习,使见习实习贯穿整个大学阶段。
2.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的师范生未来大部分都要进入中小学从教的,但是平时与未来从教的中学交集比较少,关系比较疏远。只是在集中实习阶段才和中学的老师和学生有所沟通联系,这样在短短的几周实习时间内很难让学生把握教材,教学质量和水平和原任课老师有很大的差距。这也导致近年来我们的实习生到中学(尤其是师范中学)实习时,并不是很受欢迎。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上提到的改革实习方案,可以让师范生从大一开始就联系一个师范中学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在实习基地可以采取为中学化学老师当“助教”的形式,多和中学教育、中学老师、中学生联系。比如每周要固定一次去实习基地,为中学老师批阅作业、辅导作业、辅导实验等形式。这一过程要对师范生要有考核,考核合格才能拿到学分。这样中学老师也比较欢迎我们的实习生去,这样不会对他们的正常教学和学生成绩有影响,又减轻了中学老师平时的工作强度。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同学提前接触了中学教学的过程,又能对教材有一定的把握,同时和中学老师又建立了比较好的感情基础,等到真正实习走上讲台时,这样就无形地加强了我们的实习基地建设。
3.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教学技能。一个合格的现代化教师应该具备多方面的能力,比如:教学能力、实验操作与指导能力、教研科研能力、革新能力、与学生同事交往的能力等方面。这就要求,强化师范类化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平时加强实验操作动手能力的培养,从大一开始就从细节处严格规范每一个实验操作,培养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在化学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中贯穿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掌握。新课标体系下,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显得越来越重要,化学多媒体CAI课件的应用、教学演示仪器的应用等已经成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也应该是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4.加强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化学教育实习成绩的考核与评定是对师范生培养过程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意义的考查与评价。然而在我们的实习成绩评定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些指导老师由于工作忙去中学听课比较少,或者所指导学生过多,而不能完全把握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还有些指导老师存在着“人情分”、“印象分”等不利于客观评价实习生成绩的一些方面。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可以以化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评价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见习阶段(包括校内见习阶段和实习基地的见习阶段)、化学教学工作阶段、班主任工作见习及教育调查报告或化学教育改革研究论文等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分值比例分别是15%、55%、15%和15%,可以制定具体的评分细则表。成绩评定者可以包括学院指导老师、实习小组同学、实习基地的指导老师以及原班主任,同时结合学校实习领导小组的检查情况综合打分,以使评定结果客观真实、准确无误。
三、结语
论文摘要: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交际过程中,学生除了会遇到单词、语法的障碍,还有文化的冲突引起的交际障碍。然而,在中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通常注重讲解单词、句型和语法知识。而忽略了对于西方文化的讲解与介绍。一种语言总是依附于一种文化而存在.而学习语言,也应该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本文从分析日常交际中中西文化的差异谈起,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西方文化意识的几种方法
论文关键词:英语教学 中西文化差异 西方文化意识
英语作为一种外国语言,我们在教授与学习中应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渗透有关的政治、文化、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等西方文化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异
(一)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不仅用在亲属之间,在非亲属之间也经常使用。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如果在交际的工程中我们称对方“UncleGreen”“AuntieBrown”,对方听了会觉得非常别扭。在英语文化中,只有关系十分密切的情况下才使用此类亲属称谓且后面不带姓,只带名,如“UncleTom”。又如“教师”这一词语。在中国的校园中,我们在称呼教师的时候很自然地会叫“王老师”、“张老师”、“李老师”。我们不仅把“教师”这一词语当成是一种称呼,还把它当成一种尊敬的方式。而在西方国家中,“教师”仅仅是一个职业而不是一种称呼,所以如果把格林老师叫成“TeacherGreen”,显然是不正确的。对方听完后.也会感觉非常别扭。在英语中,可以称呼对方“Miss.,Mrs.,Mr.”等。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如果对于女士,在不知其婚否的情况下,称对方为“Ms.”是最保险的。
(二)打招呼。
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对方姓名、年龄、单位及收入等。而西方人很讨厌人家问及年龄与收入等个人私事。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但你若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三)客套语。
中国人注重谦虚。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这看作一种美德,这是一种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在别人赞扬我们时.我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西方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文化习惯,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很高兴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我们认为西方人过于自信.毫不谦虚;而当西方人听到中国人这样否定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或者听到他们自己否定自己的成就,甚至把自己贬得一文不值时,会感到非常惊讶,认为中国人不诚实。
(四)隐私。
中国人的隐私观念比较薄弱,认为个人要归属于集体.在一起讲究团结友爱.互相关心,故而中国人往往很愿意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愿意坦诚相告。而西方人则非常注重个人隐私,讲究个人空间,不愿意向别人过多提及自己的事情,更不愿意让别人干预。因此在隐私问题上中西双方经常发生冲突,例如:中国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总是会涉及到一些个人问题,譬如年龄、婚姻、收入等。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问题是对个人隐私的一种侵犯。年龄在西方国家一向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英语国家的人都希望自己在对方眼中显得精力充沛、青春永驻,对自己实际年龄秘而不宣,妇女更是如此。同样,对于中国人常用的寒暄用语:“去哪啊?”在外国人眼中也是一种对于隐私的窥探.在与外国人交流的过程中,也要避免。"
(五)感谢和答谢。
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反而会疏远彼此之间的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问,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hT ank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当别人给自己提供帮助、服务或食物的时候,中国人即使内心很想接受,回答通常也是:“谢谢.不用了。别麻烦了。”这其中表现了中国人的含蓄与委婉。而外国人接受时会直接说“Yes,please.”拒绝时会直接说:“N0,thanks.”这其中体现了外国的人直接和坦诚。
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就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人.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二、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方法
(一)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从词汇本身作主观评价。如: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isa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徒”。对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除讲清其概念意义外.还要介绍它们所包含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时还可适当扩展知识内容,顺便讲一些相关的外国风俗习惯等。如在老鼠的习性上,英语和汉语的文化附加义大相径庭。在汉语中有“贼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语,用以形容鬼鬼祟祟和目光短浅。而老鼠在英语俚语中可指女人、怕羞的人。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应做有心人,随时给予介绍,使学生达到真正地掌握英语的目的。
(二)创设运用英语的情景,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方式
我们的学生虽然水平有限.不可能完全达到运用英语思维,但是作为教师必须进行引导,由易到难,逐步培养这种思维能力。背诵就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教师挑选一些有关外国文化的小文章,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背诵,接着教师就文章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学生是不需要先把问题和答案翻译成汉语再进行回答的。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可以进行复杂的训练活动。如:编排话剧、讲故事等。这些方法既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西方人待人处事的态度和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更能有效训练英语思维,运用英语交流,真正达到学习英语的交际目的。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文化敏感性。
关键词:中学外语教学师生关系建立建立途径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能够有效地强化人的智力活动,使学生精力充沛、意志坚强、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记忆增强,学生的心理潜能会得到高效发挥。反之,消极不健康的情感,则会使智力活动受到抑制,降低学习效果。认为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习者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态度、动机、个性、自尊与自信等。第二类是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外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是师生有目的、积极主动参加的双边活动。师生情感的交流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可见,外语教学中,师生关系对教与学的影响也是值得探索的课题之一。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关系”是指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关系或心理距离。(皮连生,2002:326)在学校,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我们几乎天天上课与学生接触往来,因此,“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里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是教育和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媒介。
二、良好师生关系在中学外语教学中的地位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认识速度和质量与其认识密度、情绪、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事实上,任何认识过程都伴随着情感,学生对外语学习的态度,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与老师的关系。当今的外语教学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的,它不象历史、地理知识那样靠背诵语言知识就能掌握,也不象数、理、化那样靠透彻的理解、周密的分析。外语课堂教学比起其它学科来,在教学方法上、在师生关系的处理上,在教学设备的运用上都应更加先进。
外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是学生获得有效输入和内化课内外输入并逐步转化成输出的最理想的途径,外语教学只有通过相互交往活动,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实际运用能力)。因此,为了保证交往活动的顺利进行,我们更应该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主要途径
1.提高自身的素质,形成个性风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个文件中对外语教学质量提出了,“5个因素和1个公式”。这5个因素是:(1)国家对外语教学的政策;(2)学生的来源与素质;(3)教材的质量;(4)教学环境与条件;(5)教师的素质。这5个因素中,前4个是可变因素,而教师的素质是决定因素。1个公式是:教学质量=[学生(1分)十教材(2分)+环境(4分)+教法(3分)]X教师。这个公式中括号内4者相加是10分,而教师的素质分值越大,乘积越大,即教学质量越高。由此可见,外语教师的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的问题就是教师的问题。建立一直合格的、新型的中学外语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是提高中学外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2.真诚地理解、接纳全体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与爱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是其它教育因素所不能代替的。教师可通过了解、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点和学习的爱好、困难,实现应有的“移情”,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用外语的交往活动,时刻注意学生那段时间中的使用外语能力的进步。师生之间只有在相互理解、接受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关系,学生才能对教师所教学科采取合作的态度,乐于为他们所喜爱的教师而努力学习。3.给予学生期望与成功
根据“皮格马利翁效应”,如果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抱有良好的期望,那么,他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给予肯定、赞扬和鼓励。而学生在得到愉快的鼓励后,会激起对教师的更真诚的信赖和尊敬,产生上进的信心与决心。如此良性循环,会产生教师所期望的效果。让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也是融洽师生关系、改善英语学习环境的途径。
4.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
随着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外语教学也就更显得日趋重要。作为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有意识地汲取某一方法的优点,筛除其不足之处以创造有效的方法来适应不同的教学环境和不同的学习对象。正如Robinet说的:“优秀的教师总是充分利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最好的教学材料。”①方法一:创设适当的情景,在活动中学习。创造和利用情景组织课堂教学,可以给学生营造交际氛围,引发学生参与交际的兴趣,培养他们使用英语的能力。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相联系,模拟真实生活情景,将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力求课堂教学生动、形象、活泼。
②方法二:采用开放式或讨论式教学。复述、表演、辩论、演讲、口头作文等训练方法,均使学生通过实践来锻炼实践英语的胆量和英语口语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自我。
③方法三:利用先进的教学媒体。随着多媒体、影碟机、网络的广泛运用,英语教师应充分运用这些媒体,根据课文具体内容,制作直观易懂的课件,使课文中角色鲜活起来,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先进的媒体还可以增加课文知识的信息量,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单位课时的效率,使英语教学实现“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的先进教学模式。
④方法四:开展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英语课堂教学的最好辅助形式,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活动有利于增长知识,开阔事业,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课外活动的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组建课外兴趣小组,办英语小报,出英语墙报,组织课外阅读,开展英语歌曲、话剧表演等竞赛,办英语广播、英语讲座等活动。
另外,教育部新颁发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英语选修可作了初步的设想,也利于英语教师的借鉴,如语言知识与技能类(初级英语语法与修辞、英汉初级笔译、英语应用文写作、英语报刊阅读、英语演讲与辩论);语言应用类(文秘英语、科技英语、信息技术英语、初级旅游英语、初级经贸英语);欣赏类(英语文学欣赏入门、英语影视欣赏入门、英语戏剧与表演入门、英语歌曲欣赏)等。这些活动均能开阔学生视野,清除心理疲劳,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融洽师生情感,促进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孙鑫英语教学中师生情感协调与缩小两极分化[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1993(3).
[2]丛光.影响学生英语学习心理的因素及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1993(l).
论文关键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教学1,注重设计课堂上的情感交流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经常面带笑容、亲切大方、仪表端庄,创设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苏教版教材必修1教育管理论文,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单元,第二标题。物质的量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又抽象难理解的概念。在这节课:我[引入]曹丛称象的故事。当学生正在互讲故事时,我[提问] 你认为曹冲解决这一问题的主导思想是什么?通过生生,师生的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生]化整为零,变大为小。
[问题] 再想想,在没有精密天平的情况下,如何称1粒米的质量?(假设每粒质量一样)
[讨论得出]可以先称100粒的质量再除100。
[师]生活中,为了统计方便经常性得使用这样的打包计算,比如一打筷子(12根)教育管理论文,一箱矿泉水(24听),在化学领域我们研究的微观粒子,也需要打包处理,即用集合的方法处理。物质的量就是将微观粒子打包的物理量……
当学生感觉应用困难时,课的最后进行安慰。
[讲解]大家初次接触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感觉读起来是不是非常别扭。这就像我们小时侯初学用筷子,起初很别扭,但经常用,每天用,很快就得心应手了。物质的量这个概念在化学中的重要性,就像筷子对于我们中国人的吃饭一样教育管理论文,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深入,物质的量重要性会体现得更充分。
我们提问时经常用“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说完,就及时及时评价肯定“很好!”“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想法真令人惊奇!”“真聪明!”鼓励和赞扬的语气溢于言表。
2、在合作探究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在 新课程理念下让学生与老师在一起共同研究化学课本中的实验创新问题。例如苏教版《有机化学基础》P62“观察与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个问题交流(1)卤代烃的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为什么设计成完全相应的装置?(2)装水的水管和装酸性高锰酸钾的试管在两个实验中的作用?(3)怎样根据现象判断发生了那种反应?对于不同实验设计成同一装置好处是什么?等等。还有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教师都可以利用这一资源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实验合作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研究,这样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师生交流气氛民主,关系融洽。
3、 在课堂评价中创建师生情感交流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管理论文,要使学生不断提高学习动机,仅强调学生的努力还不够,还应该学生在老师真诚热情的评价中得到成功的喜悦,受到自尊心的滋养,从而信心百倍地进行新的学习。如鼓励学生对老师的演示实验做出评价,主动质疑,独立思考的精神。其次,关注学生做出答案的思维过程。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及处理事故的能力,实验操作的技能,并要及时评价教育管理论文,面向全体,特别是学困生。善用评价,师生会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收获更多的快乐。 4、在作业批改中进行情感交流 在平时的作业批改中,对进步较大的学生批注几句表扬激励的语言,画个卡通笑脸,对退步的学生批注几句提醒语,同学们学习的劲头也会越来越大。我的做法是除了热情洋溢的评语,还要画上一张开心的笑脸或者是画上一只竖起大拇指等。 5、在课余交往中进行情感交流 不要小看课间十分钟。一个优秀的教师,会充分利用这短短的十分钟,与学生闲谈,摸摸他的头、笑一笑,甚至是点点头教育管理论文,让学生感受情感的滋润。另外老师还可以利用网络等其他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值得注意的是,从化学课堂教学的角度看,一方面,我们要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重视将学生的情感追求引导到学习目标所指引的方向上,达到“以情优教”的效果。 新课程它苛刻地要求教师不仅能教好书,在传授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的同时,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当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医生,在融洽的师生情感交流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1]钟启泉.理科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2,57-61.[2]蒯世定.高中开设化学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化学教育.2002.(7-8):68-70.[3]乔建中.课堂教学心理学.江苏人民教育出社.1998.114-127.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我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孔子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孔子的意思就是问题是学习的开始。问题是积累知识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凝聚思想智慧、掌握技巧策略的动力,是促进新思想、新知识以及新方法产生的催化剂。在我国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或许往往更加注重问题的解决过程和解决结果,会忽视学生的质疑。这样做虽然能够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但是对学生的探究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效果甚微。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问题意识的含义及重要性
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安徽师范大学姚本先先生,他在论文《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载于1995年《教育研究》第10期)中认为:“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任务。问题意识的强烈,也是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学生若具备问题意识,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一种剧烈的思维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学生会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重新理解和定义,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进行发展和重组。21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更受到社会的青睐。问题意识作为创新能力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对于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成败。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地探究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在个性品质上也得到了锻炼,有利于学生的良好个性的发展。而且在语文教学中,带着问题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学习,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学习的有效性。
二、问题意识的培养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的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是很强。产生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语文学科是一种有着很强主观意识的学科,它注重的是情感体验和感悟。然而在语文的考核中,考试内容的评价标准限制性却很大,学生在答题时需要按照出题者的思路进行作答,不能主观的发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二、传统语文教学的考核制度的影响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式的教育。这种教育方法枯燥乏味,而且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所占用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得不到提问的机会,下课之后也很少会主动的找老师提问。这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更不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
第三、学生的畏惧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多少会产生一些自卑和紧张的心理,他们“害怕”提出问题会被老师或同学取笑。虽然一些学生明明已经产生了问题意识,但是由于这种“自卑”、“紧张”的心理在作祟,使得学生的问题意识并没有很好的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没有很好的形成。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
问题意识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把问题意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原动力,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探究。如何促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第一、设计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意识
初中学生的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十分旺盛,对于新鲜的事物存在着极强的好奇心。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教师需要营建一个适宜学生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在现实教学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赖性依然很大,他们较为习惯有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课堂上建立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理解、和谐的学习氛围,用真诚的情感去交流。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更好的发挥出学生最大的潜能。
第二、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活动空间、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当前学生问题意识没有很好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没有自我发现问题,也就觉得没有什么好问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最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首先要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教师要经常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对他们原有的知识框架进行重新的改造和重组,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其次,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质疑,是学习的源动力,是思维发散的导火索。我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
结束语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也要讲求一定的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美好前景。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本科教学;毕业论文;“团队”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06-02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本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在培养大学生探求真理、强化社会意识、进行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与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通过毕业论文,创建一种新型的毕业论文教学模式也已经成为推进高校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整体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2]。
一、毕业论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自21世纪以来,实践环节薄弱是本科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当前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3]。目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和整体水平下滑,其原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来自于学校方面。学校重视不够,具体体现在学生毕业论文经费、实验设备、实验用房等教学资源紧缺。二是来自于指导教师方面。例如部分指导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不强、学术与技术水平有限、缺乏指导毕业论文的教学经验与方法、教学工作任务繁重、指导人数偏多等。三是来自于学生自身,例如学生对毕业环节认识不足、忙于就业、重视不够、平时缺少锻炼、理论知识不扎实等。这些问题导致毕业论文的选题、过程指导、论文评阅、学生答辩等环节不够严谨,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加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难度较大,尤其是部分学生离校去企业实习,导致学校对学生监管不够,直接影响了毕业论文质量。因此,改革毕业论文教学模式,提高毕业论文整体质量,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
1.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含义与优势。团队指导模式是一种在理工科大学生实践教学工作中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新机制和人才培养新模式[4]。我们的团队模式包含三层含义,一是指教师团队,根据团队中教师特点进行分工,同时也有利于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高指导教师素质,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二是毕业论文与科研课题紧密结合,以教师承担的实际科研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论文题目,将科研团队与毕业论文相结合,即形成一种“团队—科研”模式来指导毕业论文工作,这样有利于开展大型科研课题,提高工作效率,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充分的实验数据;三是学生团队,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将一个大课题分成几个子课题,分配给不同的学生来完成,同时又要求学生注意到课题间的联系与衔接,使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学习和锻炼,学生在毕业环节通过参与实际科研课题,通过系统培训与锻炼,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
2.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①教师团队的组建与分工。笔者所在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团队由1名老教师、2名中年教师和2名青年教师组成。老教师主要负责选题审核,保证团队的课题有较高起点,负责开题报告的审核,中年教师主要负责实验中仪器设备的使用、实验研究的开展等过程指导,加强对学生的管理与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与毕业答辩准备;青年教师主要负责文献查阅、科技文献阅读及外文文献翻译,青年教师更易与学生沟通,加强与学生的联系,了解学生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和掌握学生动态。在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团队协作精神,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根据毕业论文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开展不同的工作,对学生进行引领。②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团队模式指导毕业论文有利于对学生专业水平、创新能力、科学研究方法、系统思考、团队精神的锻炼。毕业论文实施的全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前序课程中所学的与课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得到实际运用与提升。本团队在毕业论文工作中采取一学年分阶段渐进完成、各阶段目标明确、每一阶段重点培养学生2~3项能力模式进行,采取的具体指导方式有教师讲解、跟踪指导、学生讨论、撰写总结报告等。要加强毕业论文全过程指导,实现师生良性互动。毕业论文工作在第七学期开题,整个过程分为开题阶段、研究阶段、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开题阶段,指导老师集中讲解、学生实践与讨论、老师总结与检查要分多次进行,重点培养学生文献查阅与整理、科技文献翻译、可行性方案论证的能力。研究阶段是后续撰写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团队真正发挥协同效应的过程。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学生提出计划,老师检查并提出建议;学生实施操作,老师指导并督促;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讨论并解决。注重加强学生遵守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锻炼其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边做边整理边总结,养成良好习惯。论文撰写与答辩阶段是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此阶段采取老师集中讲解—学生撰写—老师再讲解的步骤,经过几个轮回最终完成。坚持预答辩做法,在正式答辩之前,指导老师集中讲解答辩注意事项,团队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预答辩,学生与老师均给予点评,帮助学生积累一些答辩经验,也提供一次锻炼机会。正式答辩时学生按照答辩规则、程序、要求进行。此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科研思维与应变能力。
在团队毕业论文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转变了观念,树立以学生培养为本的思想,增加了质量意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环境保护和服务意识,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的整体优化效果,在提高了毕业论文质量和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高校厅[2004]14号)[EB/OL].[2008-11-06].
http:///edoas/website18
[2]常虹.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5-10.
[3]周济.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5,(1):3-7.
[4]汪灵,林金辉,龙剑平.理工科大学毕业设计(论文)团队指导法研究与实践[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8,16(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