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政治时政热点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时事热点与思想品德教学的有机结合,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运用书本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时事政策教育渗透到学生思想的深处,充分发挥时事政策教育的育人功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将时政热点引入思想品德教学
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途中的指路人。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抛弃应试教育思想,致力于改革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研究时政热点,创设情境,将之引入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使学生学之有趣、思之有味。
1. 课堂渗透。教师应将时政热点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来开发,将教材中的基本理论与时事政治内容相联系,使基本理论更具体、更生动、更具说服力,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如,在讲述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这一节知识时,我将最新的时政热点――朝韩危机问题引入到课堂,2010年韩国“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摩擦不断,美国不停搅局,以藉此巩固其在东北亚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力,而中国则呼吁在六方会谈框架内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各方关切,实现半岛和平稳定及东北亚的长治久安。这个事件给我们哪些启示?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兴致勃勃地列举出相关的知识点: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B. 但世界的和平局面又是不稳定的,各国人民仍然面临着争取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艰巨任务C.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D.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重要力量。
2. 时政开讲。每节课开始时抽出2到5分钟,简洁、快捷地播报新闻。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这样做,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愉悦中增长了知识。
3. 用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将具体的操作步骤概括为三步。(1)准备环节:搜集社会热点。教师应有敏锐的政治眼光,捕捉反映当前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热点信息。(2)基础环节:仔细研究社会热点,找到和思想品德教学的结合点。教师应将热点信息与教材知识点巧妙地结合起来,把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在学习中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3)关键环节:课堂中运用社会热点创设思想品德教学情景。这也是时政热点切实走进思想品德教学的落脚点。
4. 将时政热点作为试题的背景材料。以时政热点作为背景材料中佛山近几年中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因此,我们在中考政治复习备考中,力求体现这一基本特色,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复习到《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这一节内容时,我结合佛山最近提出的“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文化先行”的热点,设置了一道问答题:
材料一:2010年8月17日,上海世博会佛山案例馆举行开馆仪式,50个红色CHINA功夫李小龙雕塑震撼亮相。活动期间,在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未来城市馆”,以“文明传承的佛山模式――陶文化在佛山的过去、现在、将来”为主题的展示,受到了世界各地游客的青睐。
材料二:2010年11月29日,历时三载、由市政府斥资3000万元的祖庙全面修缮工程圆满竣工。千百年来,祖庙承载着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借此契机,祖庙恢复传统的秋祭、乡饮酒礼活动,并赋予其更加包容的新内涵。
材料三:2010年10月14日,佛山召开“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会议,提出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基本建立起适应“四化融合,智慧佛山”战略要求的文化发展格局,打造“文化魅力之城、文化创意之城、文化民生之城”。
⑴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您回答:祖庙的全面修缮对佛山的发展有何积极意义?(6分)
⑵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佛山在开展“智慧佛山,文化先行”工作中,应怎样将佛山打造成为文化魅力之城?(4分)
5. 指导学生做社会调查。结合综合探究课,指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点滴知识都在实践中得到印证和升华。
6. 指导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政治小论文具有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在社会政治考试中也曾出现过这种题型。通过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可以促使学生运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观点来分析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增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
良好的氛围可以促使人形成良好的习惯,良好的习惯使人受益终生。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应养成关注时政热点的习惯,营造随时随地关心时政热点的良好氛围,在实践环节中学习和把握时政热点,逐渐形成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态度和价值观。
1. 设置时政专栏。在黑板报设置“时政热点”和“时政热点点评”专栏,安排关心时事、有条件获取时政新闻的学生负责每天把时政新闻抄写在专栏里,无需太多,每天的头条新闻即可。学生可以固定,最好能够轮流。“时政热点点评”专栏,起初可以老师带头作一些简单的点评,带动学生作点评。专栏每天刷新一次。若学习时间太紧张,也可一周刷新一次。
2. 阅读报刊。学校、班级征订《佛山日报》《时事》《中学生时事政治报》《半月谈》等报纸杂志,学生每日课余时间抽空阅读,养成爱读书看报的好习惯,积累时政知识。
3. 观看时政节目。学生每天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周末还可以看每周评论等节目,有兴趣的同学可做好摘记。
【关键词】 时政 思想政治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7-023-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课堂导入对整个思想政治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是优化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授课效率的关键一环。而政治课教学本身带有鲜明的时政性,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渗透时政教育。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入时政符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不仅是密切联系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有效形式,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对时政资源在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时政导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必要性
1. 通过时事政治在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共鸣,启迪心灵,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本知识,促进课程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在政治课教学中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选取和利用当前受关注程度较高的时政新闻、热点事件进行时事点评,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也促进学生在课前或课后搜集资料、查找信息、筛选信息从而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2. 通过时政导入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价值观的多样性,尤其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道德滑坡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 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困惑。因此,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利用政治课堂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时政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1. 以时事热点为话题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政治课本身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具有时政性的特点,教师如能结合近期的时事热点进行分析、讨论,可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时,如果采用复习旧课引入新课的方式导入则不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不到教学的目的。本人首先播放评选全国劳动模范候选人姚明先进事迹的新闻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回答三个问题:①姚明为什么能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②姚明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③国家评选劳模的目的是什么?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劳动光荣,要承认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保护劳动的结论。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由陌生、好奇转为主动认真地对待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 设置时政快讯报道栏目。政治课不仅要重视课内所学,还要不断开阔学生视野,如果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则学生视野狭窄,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个会考试的机器,高分低能的庸才。通过设置时政快讯报道栏目,让学生把近期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事件用最简洁的语言写成时政小论文展示出来,月末或期末评选出反映知识点、热点的最佳新闻和典型材料的评论报道。如张光燕同学的《姥姥的菜篮子―论食品安全问题》、邰娴雅同学的《震撼心灵的瞬间――愿天堂里没有冷漠》、粟泽君同学的《关键的一票――浅析中俄在叙利亚问题上的否决表态》等都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政治学科知识结合当前的时政热点进行深入的剖析的时政论文。
3. 召开时政热点专题座谈会。新课程强调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的主体,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由于课时所限,教学内容多的原因,真正让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并不多,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本人设置了时政热点专题座谈会,就本周或本月某一时事热点用本学科知识进行理论评述,讨论过程中,本人只是引导学生围绕材料进行分析,相互交流,本人适时地给予点评,帮助他们提高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如本人在讲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时,以“北约空袭利比亚”这一国际新闻热点为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分别从北约、利比亚、非洲联盟、联合国四个角度进行讨论、分析,通过分析,学生不仅了解了北约空袭利比亚这一新闻事件,而且还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穿北约设立禁飞区,突袭利比亚是为保持平民的谎言。从而引导学生明是非,辩美丑,培养学生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能力。
三、时政导入应注意的几个细节问题
1. 时政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从学生熟悉、关心的问题出发,有目的引入时政,如果引入的时政材料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则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乐于接受。
1 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运用的目的和意义
1.1 时政是课程资源的有益补充时事作为教学资源,具有明显的优势:新颖,富有吸引力;丰富,可以弥补教材的滞后和单薄;真实和生动,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学的说服力。而这些优势与思想政治课内容形成互补。把时事作为重要课程资源引入课堂,有助于增添思想政治课的时代特色。
1.2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即达到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 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1.3 思想政治教学担负着传播党和国家重要政策的使命,党和国家重要政策总是通过一些重大时事活动体现出来,因此学习和宣传重大时事也是思想政治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时事辅助教学把思想政治教学与时事教育相互融合在一起,相互促进。
2 选取时事的基本原则
2.1 选取大背景,突出时代性。这就要求教师要眼明、手快、脑灵,及时把握重大时政热点,又能随机融入到教学中去。其意义在于借助热点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拉近书本知识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乘机实施教学,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化深奥枯燥的政治理论为鲜活的思想认识。如讲《大力发展生产力》一节时。正值我国"嫦娥二号"发射成功,我便向学生讲授"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怎样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2.2 时政热点要贴近教学实际、学生的生活实际。
首先时政热点应该是贴近教材的。教学大纲是高考命题的根本,所谓"题在书外,理在书中",万变不离其宗,不管怎样变化都是对课本知识和自身能力的考查。选取时事材料应该考虑的是时政热点是否有利于引导出知识点、解读知识点。若选取的时事政治材料不利于知识点的理解,则再好也要舍弃。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要与时事紧密结合,要注重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选取最典型的时事热点。
其次,时事热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展的实际。在时政选择上要注意热点问题的新颖性和时代性。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国内外大事千变万化,这就要求教师尽可能选择最新的热点,便于引起学生的极大关注,收到良好的效果。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备课选材时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思辨性,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创新能力需要在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培养。
2.3 时政教育应该取得正面、积极的教育意义。青年学生长期在学校生活,对社会的了解不够深入,有时面对未来的生活茫然不知所措,思想上往往有片面性和理想化的特点,有时还带有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比较偏激。
因此,首先坚持正面的时政热点案例的使用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尤为重要,通过大量的正面素材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政治立场、政治观念,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其次对于负面事件,都必须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的认识。在讲市场调节时, 肮脏、恐怖的地沟油; 令人震惊的麻疹患儿被误输过期药......源源不断的新闻,层出不穷的现象,是典型的消极材料,即"阴暗时事"。 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深入了解社会,容易被表面现象迷惑,看问题容易偏激,而教师基以广阔的视角,多角度的逆向思维、开放式的教学理念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审视"阴暗时事",引发学生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市场调节在有效调节的同时,具有充分认识市场调节的盲目性、自发性和滞后性等局限性,必须规范市场秩序,需要国家宏观调控,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的必然性,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长处的必要性。从而想方设法开发其光明意义。
3 时政热点与政治课堂教学有效结合的形式
3.1 利用最新时事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努力实现"自主学习",完成意义建构。如我在讲授高一的《价格变动的影响》时,借用用最新时事2012年8月15日,苏宁、国美、京东价格战,思考国美苏宁为什么发生价格战,结果会如何?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设计问题,层层递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3.2 课堂练习分析时事,进一步理解巩固知识。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一课应对反倾销时,在阅读材料后,问为什么外国会对中国提出大量的反倾销调查?思考副耀玻璃是如何应对的,为什么会取胜?激发学生思维,进一步理解和巩固知识。
3.3 撰写学生小论文。
为了指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所学的理论知识去点评时事新闻,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我鼓励中学生尝试撰写小论文。学生通过认真地收集整理时事材料,对自己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表达富有个性的观点。学生小论文《拷问地沟油》, 《对小区停车情况的调查和思考》等等,我把学生的小论文汇编成册,充分保护了学生的思想火花。
4 时政热点的运用要避免走入误区
首先,不能把时政教育当做讲故事,只讲热点事件,不分析,不与教材联系,否则就失去了把时政热点引入政治课堂的意义。
其次,对时政热点的评析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分析和思考,从而获得认识和感悟,结合课本知识全面揭示出蕴含的政治观点和原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一、课前用“播报”,调动积极性,培养多维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前由组长带领组员收集、整理近周内的时政热点,汇总讨论后围绕一个热点,本组播报员进行播报。时间3~5分钟,播报员要简述相关的时政热点,接着由其他学生畅谈对这则新闻的感受和感悟,最后由教师点评总结。
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成为课堂教学的“火花”,实现情感的理性升华。例如,在学习《生命只有一次》,学生广泛搜集马航“MH370”失事和韩国“岁月号”沉没资料,该组学生在课上播报了以“生命和自我保护”为主题的课堂展示,介绍了两次事件的发生概况以及如何学会自我保护等,并发出了“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活动倡议。
这种形式改变了传统“满堂灌”“一言堂”教学模式的弊端,培养了学生自主整理资料和语言表达的能力。比如,学生通过报纸、网络、电视等渠道感受生命之美,学会自我保护技巧和方法,强化了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意识。
二、课上用典案,点智慧之火,收学习之花
课堂是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选用具有教育意义的时政热点,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讨论这些时政热点。在学习苏人版《护佑生命健康》这一课时,我继续引用了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作为新闻背景资料,学生看到视频中伤亡学生家长的痛苦流泪以及有关责任人的痛定思痛时很受触动,更加体会到学会逃生的重要性和保护自己的责任感。
教师再结合本校刚刚进行过的防震安全疏散演练进行安全教育,介绍地震危急时刻逃生的技巧和方法,起到了注重知识应用、积极实践的效果。
三、用时政热点,测学习效果,达三维目标
例如,苏人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一课中,为了及时了解学生对消费者享有的权利和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途径掌握情况,我利用多媒体先后出示了我市的特大地沟油事件的时事资料,让学生先判断地沟油生产者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学生在判断中巩固了消费者权利的知识,在思考时又理解了我国法律对消费者权利的维护。
然后,我又出示了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让学生讨论,新的食品安全法的出台说明了什么,从而了解法律保障消费者权益和制裁违法犯罪的作用。该做法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及时复习,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课外活动多样化,整合资源进行时,道德践行更有力
关键词:时事政治;高中;政治教学;作用;运用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政治教学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高中时期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学生学习负担的加重,升学压力的增加,部分学生对国家大事及时政热点不够关注。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将时事政治引入高中政治课堂,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使其在生活中树立良好的政治思想。本文就笔者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谈谈政治课堂融入时事政治的有效措施及积极意义。
时事政治是高中政治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它的教学情况直接关系到学生政治素养的培养及思辨能力的提高,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融入时事政治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政治课程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感悟能力都有严格要求。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背景大都来自时政,来自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也更加紧密。如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第38题的背景材料就是时政热点“一带一路”建设。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加入时事政治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促使其熟悉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如在教学高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部分时,可以引入2016年秋季《开学第一课》“讲述故事 弘扬精神”的内容。一方面改变了过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弊端,另一方面拉近了距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给课堂注入了时代气息和活力。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故事和精神,还让学生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只要我们不屈服,不后退,咬牙坚持,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
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中,时事政治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辩证地分析社会现象,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解读社会热点的能力。如在高二“当代国际生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2016年9月杭州G20峰会的相关时政材料,让学生了解G20,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的相关知识解读时政材料,从而在时政的解读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可谓一箭双雕。又如在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用国庆假日旅游消费等新闻素材,让学生了解目前中国部分人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能比照自己及家人的消M行为,取长补短,力争做一个理智的消费者。由此可见,政治课教学中时事政治的有效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指导生活,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了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引导者,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和反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以时事政治为背景巧设情境让学生参与教学,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解读问题,并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更好地锤炼自己。如在高三政治第二轮复习时,教师可提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相关考题。这样的活动对学生具有挑战性,但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挑战,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事政治教学是政治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引入与时代相契合的知识点能扩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并促使他们积极进取。然而时事政治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政治内容多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为了突出时事政治教学的优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师转变观念,加强对实施时事政治的重视
为了课堂的生动性及课堂效率,教师备课时应考虑时政与教材的结合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度,课前认真筛选时事政治,选择对课堂教学有最大价值的时政材料,以期通过时事政治教学达到教学的目的。如选择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的材料等。
创新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
时事政治在高中课堂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丰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除了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时事政治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发起、创办社团。社团活动多种多样,如时政热点专题讲座、演讲、辩论赛、时政知识竞赛、出版时政报、参观访问、社会考察、寒暑假撰写时政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等。通过有组织的活动,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分析时政,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引导其把握时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批判性思维和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开阔视野,提高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许多学生通过这个平台众论天下大势,观看四海风云,通过社团活动的开展,教师把时事政治教学由课内延伸到了课外,增强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自觉关注。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关键词】中学政治 时政热点 政治课教学
引言
本文介绍了在教学中应该注重运用时政热点为课堂服务,真正让政治课走进学生的心里,让他们真正爱上这门课。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政治课被很多人认为枯燥、说教,如何提高政治课的趣味性显得就非常重要了。教师的人格魅力、幽默风趣的语言、渊博的知识、课堂的驾驭能力、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发挥……都会作为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在多年的教学中,我越来越意识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最简单可行有效的方式就是把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时政热点贯穿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往往会表现的非常活跃,大家会踊跃的发表各自的见解。我们要将时政热点带入课堂,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主流价值取向。要让教学回归生活,就是要“接地气儿”,“用活”时政热点为课堂服务。
一、思维交换,培养学生关注时政热点的热情。
萧伯纳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人将有两种思想。”我非常喜欢这句话,并把他运用到了我的教学中。文科班女孩子非常多,而女孩儿中真正关心政治的人数并不多,针对这一现状,在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们每天尽量抽时间观看新闻联播、时事评论、阅读相关的时政报纸……每天上课前3到5分钟,我会提问学生昨天和今天国际国内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我把我们班学生按座位分成了8个小组,提问后可以自由发言,每个小组也可以派代表发言。除此,每周我还会拿出半节课的时间就本周内发生的某一重大时政让学生去充分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学生有些观点可能很稚嫩、片面,甚至有孩子的观点比较偏激,说到激动之处更会义愤填膺。我觉得这样非常好,我鼓励他们每个人都要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只有在交流倾听中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修正自己。每次我最后会总结给他们以引导。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开阔了学生视野,使学生树立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思想,孩子们看问题也变得理性了,思维逻辑更加合理缜密了,解答主观问答题的时候变得更有条理了,更重要的是大家都能融入到课堂中来。
二、教师转变观念,让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活”起来。
单一、古板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能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新课改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快节奏的、灵活多样的、丰富多彩的,而不是“黑白”无声的。教师上课节奏要快,以训练学生的反应、思维与速度。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大多数不超过20分钟,注意力易分散,一旦教学方法呆板、节奏慢,就会出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不良习惯。为避免这一点,教师应抓住注意力集中的短暂时刻,用学生能接受的节奏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如议一议、说一说、想一想、抢答竞赛、你行吗等,使学生既紧张又活泼,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刺激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不会感到厌倦,学到的知识记忆得特别牢固,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三、利用好社会大课堂,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理论联系实际,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是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重要途径。其主要方式是走出去和请进来。走出去,要根据课题的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访问,到农村调查采访,通过到社会访问调查,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改革开放推动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请进来,是根据课题需要,请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出贡献,有代表性的人员到学校讲课,作专题报告。同时结合实际,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举行时事演讲,辩论赛、政治小论文。这样,使学习生动活泼,在思想政治课所学的知识得到检验,得到升华,从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追求欲望和创新精神,有效地提高学生政治学科的理论素质和思想、道德、觉悟水平,获得良好 素质教育效果。我针对学生厌学,浪费现象严重问题。我带学生去县城较近的一所学校,与学生交流,听课,让她们感受农村学生不容易,学习条件不好,生活环境艰苦仍然努力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求知欲。学生回来后感受很深。反思带来的快乐我感受颇深,如今尝到了甜头。“亲其师,信其道”。受学生欢迎和喜爱的老师,往往对学生产生一种亲和力,对学生的教育事半功倍。快乐老师就是教育教学的快乐,就有学生学习生活的快乐。这就是新型师生关系要求做到的,尽管做得还不好,还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课后小结要下功夫。
关键词:复习课 情景创设 重视热点 作业设计
复习课是最难上的一种课型,学生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社会复习课尤其难上,由于社会是开卷考试,许多学生不理解命题方向,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已学过的知识,翻翻书总会找到的,不复习没关系,产生“厌复”情绪。因此,如何增添社会复习课的新鲜“血液”,理清知识网络,培养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复习激情,成为我们社会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创设复习情景,增添复习兴趣
复习课的内容多为学生已接触过、教师已讲解过的内容。创造良好的复习情景,对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高效地完成复习任务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复习情景
传统复习课教学习惯是教师问,学生答,课堂成了教师表演的舞台,学生的思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这种学习方式的单一使学习活动变得单调乏味。因为复习课所要温习的内容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大多数学生对基础知识有了大概的了解,这样不妨让学生轮流上讲台来当小老师,让他们给同学进行复习,整理知识结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他们一次展示自己的机会。一个考点一位学生主讲,教师旁听,在小老师复习完后,让听课的学生给他评价。然后教师进行知识补充、提升、拓展。上课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表现自己,认真“备课”,听课的学生为了找出上课同学的不足而认真听课。这样既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又能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
2.角色扮演游戏情景
游戏具有启真、启善、启美的功能,如果在课堂上适当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景,无疑会有利于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引发他们自主探索,会使复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
3.创设闯关、抢答、竞赛等活动情景
每个学生都有好胜心,如果模仿电视节目中的闯关、抢答、竞赛等活动形式,小组之间互相竞争,在很大程度上会激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合作能力,而且课堂气氛也会活跃。
二、联系时政热点,激发复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使学生学会阅读材料。通过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一个特点。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重视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这就要求:首先,要准确地理解时政热点,把握其中心思想;其次,要找准时政热点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要点要全,不局限于某一节或某一课;最后,要紧扣教材,对时政热点作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
同时,还要关注生活,关注学生实际,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中考命题一个很重要的趋向就是非常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学生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实际就是要把教材的知识点与我们当地的实际、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发展中的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平时教学中,要注意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优化作业设计,提高复习兴趣
社会复习课的作业不能仅限于基础知识训练,更要提升学生动手应用能力。同时也要用作业来提升他们的复习兴趣。所以复习课要优化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潜能,贯彻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尝试个性化、合作化、趣味化、生活化、多元化的作业形式,让学生以最积极的学习态度,用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完成最有意义的课外作业,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达到既培养兴趣又增强归纳应用分析能力的目的。例如:
1.归类整理知识点
2.制作相关知识的对比表格
3.撰写调查报告或政治小论文
4.制作黑板报或手抄报
总之,我们在复习社政课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创设了良好的复习情景,巧妙设计好问题,优化作业设计,充分激发学生的复习积极性的前提下,去充实基础知识,整理知识网络,重视教材知识与时政热点的结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那么,肯定就能上出一堂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多姿多彩的复习课,学生也乐于参与其中,达到“乐复”的效果,提高复习质量。
参考文献:
[1]魏立舟.《历史与社会课程中教师的引领智慧》.试教通讯.2005.19-20.
[2]李木林.《教学巧设活动,课堂充满灵气》.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2.
一、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的基本内涵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是把教学视为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主张根据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创设民主活跃的教学气氛,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和教师的引导、点拨等相关活动的交互作用,产生面对面的促进作用,从而达到自主学习、自由探索、合作解疑、共同提高的效果。这里的“互动”主要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就是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合作,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的密切配合来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生生互动”就是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来促进学生的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质上都是为了构建开放型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中生成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发现和解决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二、思想政治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有效互动的实施策略
1、进一步优化教法和学法,变教学生学习知识为教学生学会学习、生活和创造,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教师必须改变陈旧的“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采取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启发式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质疑探究等方法,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而学生则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彻底改变过去那种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死记硬背现成答案的不良习惯,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并逐渐具备和不断提高学习、掌握和运用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能力。
科学的自主学习是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它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因此每位学生都要学会科学的自主学习。同时我们教师必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时政述评和政治小论文写作等活动,以不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并对学生进行适当激励。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下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创设愉快的教学氛围,大力开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快乐和满意的情趣,激发学生的热情,使教与学产生共鸣,要善于引导启发和鼓励学生积极思维。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觉悟。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并把学生带入到愉快的心境,从而使教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顺利进行;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摒弃过去那样只是一味地“苦教”、“死抓”,而要加强师师合作互研。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在精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语言技巧,真正做到“既问耕耘又问收获”,大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教师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从而真正使学生乐学好学、奋发向上。
同时,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面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共享,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真正了解和掌握课本基础知识。如在“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这一问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我国的国情及与资本主义政党制度进行比较等方面去进行讨论并得出正确认识。“学生上学的任务就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上课”。正如叶圣陶所说:“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同时。学生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出书本、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关注热点,学会迁移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重视知识的迁移,一味地死记硬背和生搬硬套,那肯定是事倍功半。
此外,我们教师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时政热点并与课本知识相对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对时政热点问题加以认真分析,进而实现课本知识的迁移和升华。如我们开展的课前3~5分钟时政述评活动:一位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材料,另一位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对这一时政热点材料进行分析点评。如果是高三总复习阶段,可由5位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这一时政述评活动,即一位学生提供时政热点材料。另4位学生分别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四个角度对这一时政热点材料加以分析和说明。学生时政述评之后。教师可以对学生所提供的时政热点材料进行解读和补充,并对学生运用知识不足的地方进行必要的纠正。在这一“互动”教学模式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时政述评活动,同时学生的时政述评活动也进一步强化了教师对时政热点与思想政治理论对接的研究工作。
当然,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无论是课堂讨论交流还是课外调查研究活动,我们教师都必须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适当激励。活动之前,教师要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鼓励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活动之中,教师应巡视其间或参与活动。尊重学生的观点,并接受与自己不同的意见。如果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迷宫”中迷失了方向,教师就要在旁边给予提示,引导学生继续前进,如果发现学生富有创意的见解。应当用激励性的语言给与鼓励,并充分肯定学生所表现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及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在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双向或多向交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同时教师也得到了真实的信息反馈,这有利于教师不断改进和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学相长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而不只是用教师的理解去指导学生。
《国务院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学相长。”合作学习的代表人物约翰逊说:“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
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关系之中的。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的成绩和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更加强有力。”教师将合作型的“生生互动”视为思想政治课“互动”教学中最有效、最直接的形式。因为它把教学建立在更加广阔的合作交往背景之上,对于加大学生学习参与的深广度,促进学生在认知、情感、个性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
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生生互动”。其操作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学伴交流,二是小组合作互研,三是在班级里展开辩论。学伴是学生自己找的学习伙伴。可一人,也可多人,而在课堂内,应从前后左右桌同学去找学习伙伴。学习小组一般情况下以前后桌4位同学组成,主要进行课内的合作探究学习和课外的调查研究活动等,这是我们教师最常用的方法。在班级里展开辩论,主要是由几位学习小组长或其所推荐的组员上台就疑难问题、热点问题进行交流、发表意见。
思想政治课“生生互动”教学,把大课堂转化为小课堂,把教师的“一言堂”变为学生的“群言堂”,无论形式或内容都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这种“自由程度越高的活动,往往身心投入的程度也越高”,因而“自主性的主动学习,比教师强加逼迫的学习,效果要好得多”。(人本主义创始人马斯洛语)《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的作者认为:成人眼中的世界和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如果用成人的观点去指导孩子,孩子就会失去独立性。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思辨;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2.42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6-02-24
新课程倡导教师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堂上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做到口、手、脑动起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呢?教学实践证明,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好思辨课堂中的“辨 ”,符合高中政治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所说的“思辨教学”,就是将教学目标、教学任务转变为能思能辨的问题,然后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运用思考、辨析、辩论、检测等手段解决问题,是一种既完成教学任务,又提高学生阅读、思考、分析、比较、归纳、表达、运用等多方面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古人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思辨既包含分析、推理、判断的过程,也包含对事物、观点进行辨别的结果。“辨”有自己思考后辨别,也有通过与别人“辩”来实现目的。
一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思辨教学中“辨 ”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乐于开动脑筋对它进行思考和探索。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理论教育的课程。由于教学内容理论性强,不易理解和掌握;但又紧贴社会时事,涉及面广,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要求高,高考侧重对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果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处理不好,教学方法不当,就会使政治课变成枯燥无味的“说教课”。而思想政治课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重难点设辨、时政热点设辨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辩论,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充满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参与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改变了过去课堂上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却听得枯燥乏味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得以提高,有的学生还把这一课堂中通过老师激发形成的兴趣延伸到了课外。
2.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在当今开放的中国,传统的与现代的、国内的与国外的、主流的与大众的、高雅的与庸俗的观念同时并存,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文化世界中,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需要教师教会学生学会合理地判断、取舍、融合、创新。而实现这一点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世界,学会用辩证思维看待复杂的社会现象,用辩证的方法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思辨式的教学模式就是通过在思中辨和在辨中思,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3.符合新课程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 促进学生的素质发展
新课程强调在互助合作探究中学习,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和主体要求,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自我探究的学习能力。同时,现代教学方法要求从 “学”出发,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讲解、示范、引导、点拨方法与学生的阅读、观察、思考、探究、讨论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着重于开导学生,启发学生思维,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思辨教学中的“辨”,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师生辨”和“生生辨”达成合作性互动,来促进学习,与现代教学要求十分吻合。高中思想政治思辨教学模式中的“辨”是一种以思辨性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见长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讨论最大的优点在于使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学习,因而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学生会变得更主动、更积极;讨论还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讨论不仅能让他们在相互交流思想、表达观点时达到视野上的扩展,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思辨能力。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思辨教学中“辨”的可行性
1.符合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向成熟过渡的时期,已经具备了发展辩证逻辑思维的生理和心理所需要的前提条件;同时,高中生思维活跃,又具备了独立思考和反思的能力,课堂中爱好表现的特点。课堂上运用“思辨”模式开展辩证逻辑思维的养成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高中阶段非常适合进行思辨模式教学,可充分发挥学生“辨”的优势。
2.符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知识的理论性、逻辑性和时代性很强,所学知识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和当今世界紧密相连,具有高度的时代敏感性。这就要求政治课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要不断补充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来。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课堂,而“辨”这一形式,恰恰能突出政治课鲜明的时代特征,实现政治课促使学生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备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育人目标。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实施思辨教学中“辨”的可操作性
1.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知识设置“辨”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根据教材设置的情境和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学习。比如在学习必修4“生活与哲学”“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两课内容时,学生对矛盾与统一两方面的知识很难理解。我利用课本第67页“他敢吗?”这一插图――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平衡,可设问:①他不敢烧? ②他敢烧?然后通过让学生进行5分钟的激烈讨论、探究,最后肯定第一个问题的学生得出结论:他不敢烧。因为根据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依存的原理,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如果他烧,势必造成双方的伤害,所以他不敢烧。而肯定第二个问题的同学反驳说:他敢 烧。因为根据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是有一定条件的,如果具体条件发生变化,如果下面是较深的水、海绵垫等,他敢烧。通过这样设辨,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实际上矛盾的对立是绝对的, 统一是相对的、暂时的、有条件的。这就是课本中关于矛盾统一的两种情形:一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这样一来,本节内容的知识点、易错点和重难点就变得通俗易懂了。
2.以社会热点为背景设辨
以社会热点为背景的问题是指用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设计辩论题,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从中进行抽象提炼,找出本质性的、规律性的东西,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可以自主设计以热点为背景的问题,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进行探讨、辩论。例如,在学习经济生活中“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这一内容时,笔者联系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什么强烈要求人民币升值这一热点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探究、讨论,学生认识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发展及经济安全等方面的影响从总体上来讲是不利的。时政热点设“辨”是一个层层深入的抽象、提炼的过程,学生不断地从现实材料中归纳和提炼出理论性的结论,学生在这样的归纳过程中生成了他自己的理论体系, 这是思辨课堂中“辨”的优越之处。在辨的过程中,学习主体与现实客体间可实现有效地沟通、交往、互动,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3.课堂设辨方式的多样化
根据教学内容可设置多样化的讨论、辩论方式,比如组织课堂讨论、辩论、小论文答辩等。
(1)课堂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根据教师设置好的问题,进行课堂小组讨论、探讨研究。它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应有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好讨论的题目。教师要想办法设计高层次的问题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那么哪些问题易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呢?笔者认为,批判性问题、对比性问题、发散性问题、运用性问题等需要分析、综合、评价的问题都易激发思维的碰撞;而仅仅是再现性的低层次问题不易激发思维的碰撞。教师要想办法在解决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低层次思维。其次,学生根据讨论题,事先钻研教材,寻找资料,然后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组织,正确引导,恰到好处地启发和鼓励学生,使讨论向预定方向发展。最后,教师要做好点评,把学生的思想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
(2)课堂小组辩论。这是把带有竞争性的辩论赛引入课堂的一种形式。它的优势是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课堂辩论的基本要求是:认真做准备,提前拟好题目;选好正反两方队员;营造庄重的氛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设立观众评判席,让更多学生直接参与进来;教师要及时做好点评工作。
(3)热点小论文答辩。这是把学生在授课中学到的感性知识升华为理性认识的一种实践活动。结合课程特点和要求,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小论文写作,适时选出优秀论文进行答辩。这种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结语
思辨教学要求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将问题的合理方面和不合理方面分析清楚。它既包括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也包括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亚里士多德曾说过:“设置思辨问题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因此,高中政治课中思辨教学方式中的“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合作精神等方面卓有成效。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中,这些能力和精神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 也是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参考文献:
一、研究性学习方式的背景
历史地看,“研究性学习”可以溯源到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等人。20世纪末和本世纪初,为应时代的召唤和教育改革的要求,纠正应试教育的偏差、推进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改革的浪潮席卷全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逐步在学校教学中得到推广。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选择和确立研究的专题和项目,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研究,从中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的开设是教育对时展和挑战的一个有力的应答。
二、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1.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习方式转变
新课程政治教材中设置了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对这些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综合素质。这些研究性问题可以分为两部分:一些比较简单的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调查问卷,得出研究成果;有的问题比较复杂,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得出问题结论,然后在课堂上通过讨论、辩论来展示研究成果。通过开展研究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表达能和沟通合作的能力。可以说,完成一次研究性学习课题或在课堂上探讨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一次综合能力的检验与提高。
2.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有利于政治教师加强学习,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政治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是研究性学习开展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求课堂是开放的。开放的课堂要求开放性的教学,要求真正把学生作文学习的主体,给予学生真正的平等地位,创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式的政治教学对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政治教师不断加强业务培训,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还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善于从网络获取教学资源,恰当利用这些资源为教学服务。
3.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政治教学,有利于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以问题为载体,在这种学习中能否达到预期目标,与所提出的问题有密切关系,所以提高师生的问题意识非常重要。对于教师来讲,强化问题意识意味着教师要善于总结概括学科中的问题,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对于学生来讲,要从以回答问题为课堂主要活动内容转变为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为学习主线,真正成为课堂主体。
三、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
1.依据高中政治教材,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新课程改革以后,高中政治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可以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高中政治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探究、讨论和交流。例如,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商品的概念,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对商品概念的研究学习。
首先,政治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分组,为共同开展研究做好准备。同时,教师可以预设为理解商品概念而必须提出的一些问题:(1)空气、阳光、泉水是不是商品?(2)农民生产的蔬菜、粮食是不是商品?封建社会,老百姓把自身生产的部分粮食作为地租交给地主,这部分作为地租的粮食是不是商品?(3)汶川地震,全国各地捐献给灾区的衣物、饮用水、方便面是不是商品?(4)玩具厂生产的玩具,被摆放在超市里面出售时是不是商品?后来这批玩具被检测出不合格,被超市下架,这个时候玩具还是不是商品?(5)教师节期间,学生送给老师自制的玩具贺卡,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祝贺,这个贺卡是不商品?
其次,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主动去开展探究、寻找答案。教师在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上述结论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系统化、条理化的结论。
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些其他的例子,让另一些同学来回答或判断,验证学生的认知水平。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开展与高中政治教学密切相关的专题研究
开展研究型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开展专题研究。专题研究就是就某一个或几个月教学内容有关的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确定研究课题,开展研究。学生一般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研究。专题研究实施的流程是:选择课题――制定方案――研究过程――撰写报告――成果评价与展示。好的选题是成功的一半。既可以从教材中确定研究课题,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有关的问题;课题确立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规划设计研究活动的具体步骤和程序、各阶段的任务和时间安排、组员具体分工、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和方式、结题时间以及研究成果的形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积累资料;学会真实地记录每一次活动的时间、地点、活动内容、效果等;研究报告可以采用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形式。教师对于学生的研究报告,应及时的给予认可和鼓励。成果展示是学生实现自身的研究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的过程。它能强化学生探究欲望、激励学生再研究。它还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大撞击、资源大交换的机会。
3.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针对时政热点问题开展研究
在时政热点问题的了解和学习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正确观点分析说明重大时政问题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参政意识和议政能力。教师不仅要在学生搜集、整理时政信息过程中起指导作用,而且要在学生运用正确的政治观点评论国内外重大时政中起指导作用。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理论知识,或是根据我国政府对重大国际事件的原则立场,对国内外重大时政进行评述。
参考文献:
\[1\]何鸿斌.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研究性学习――浅谈教师的作用.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开放式的教学模式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归纳起来就是多背诵、多练习、多考试,以题海战术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政治知识,这虽然也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会使一部分学生在政治考试中得到高分,但从长远来看,用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只会听从教师的讲解,不会对问题产生疑问,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做也背离了素质教育的根本方向。
为适应当前广东省所采取的高考模式,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树立从“学科能力培养”向“跨学科综合能力培养”转变的新观念,探索符合本校、本学科实际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在政治教学中必修课课程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这三方面互相联系、紧密结合,在教学中必须要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训练以及这三方面知识间的融会贯通、灵活应用,鼓励学生撰写调查报道、小论文等,培养学生的兴趣,组织学生定时收看新闻联播,通过新闻了解当前的时政话题等。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在本学科内开展创造性的教学,也要求教师注意加强相关学科的联系。
二、构建各册各章的内在联系,有效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统一
历年广东省高考文综试卷中,常会有学科内的综合、跨学科的综合试题,通过这些试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年级教材中的相关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构建各个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大脑中对各个年级教材有清晰的认识,理解各框架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对来讲,跨学科的综合题要比单一科目的综合题简单,但仍然不可小视。学生最头疼的莫过于综合题中有关哲学方面的分析题,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学生不仅对哲学课程有清晰的框架,而且还具有三科的综合分析能力。如果说政治科目内的各册、各章节的联系组成“点”、“线”、“面”,那么这三科的联系就是三者的有机统一。这也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能够驾驭本学科的知识,而且对相应的其他学科知识也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指导学生答出高分。
三、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
高考的意义在于“选拔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学生”,这必然会在考题中体现出来。传统定义式的考题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考查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题越来越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向学生提供时政素材、新观点,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出新见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在使用恰当“术语”答题时创造出既有自己特色又符合大众化的答题方式。
创造能力的开发在于当学生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深刻性、精密性,并能自主强化学科内联系的基础上,思维变得活跃,从而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仅对于当今高考模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影响深远,持续性强。
四、制订战略型教学计划,注重对历年高考试卷的理性分析
【关键词】时事教育;时事资源;基本国情;探究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教基厅[1993]23号)》指出“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国家教委历次颁布的文件都对如何进行时事教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目前,各地中学也在积极开展时事教育。时事教育对于中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进行国情教育、养成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九年级基本国情的内容为例,拟从课堂教学、课外学习、测试、学习生活和学习环境四个途径对运用时事资源进行基本国情教育进行了探究。希冀找出运用时事学习基本国情的规律。形成可操作的“挖掘时事资源开展国情教育的学习体系” 。
1 探究的依据及现状分析
《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时事教育的几点意见》(教基厅[1993]23号)》指出“时事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时事教育内容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 同时作为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要注意联系国内外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实际情况,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以及时事政策的学习,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录音、录像、电影、投影、计算机等设备辅助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广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大纲》明确提出:“本学业考试 注重考查学生解决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以自己身边的生活事实,感受身边的变化;将所学的国情方面的知识运用于新情境、新问题、新事物之中,结合实际谈认识、感受、体会。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统计显示:65%的中考命题的素材来源于时政背景材料。这些素材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说:“得时事者得天下”。
《基本国情》这一单元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本单元的地位来看, 这一单元的知识点如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基本路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华文化等内容都是学生后续学习所需要的基础知识。这一单元是对第一单元责任的深化,又是学生更好地学习第三单元,融入社会生活的基础;本单元的理论性强,对理解和运用能力要求高于七、八年级的内容。而学生对国情的认识是零碎、感性、片面的。加之教材相对于形势的发展具有滞后性特点,致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正是基于此,拟通过时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从看似耳熟能详的事物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并对所见所闻和真实的生活经验加以提升、归纳。从而深入地理解国情。
2 探究与实践的做法
2.1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资源认识国情。
政治课堂是实施时事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时事资源,可以弥补教材内容的滞后性和抽象性,充实课堂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把时事资源和国情的内容有机的结合,既提高对基本原理的正确理解,又加深了对所结合的时事现象本质的理解。在课堂上渗透时事资源认识国情有多种方法和形式——课前5分钟的新闻播报、时事开讲;时事专题讲座、结合时政热点课堂练习。而课前5分钟时事开讲的方法平实、易操作,其具体做法是:依据学号学生轮流做时事评论员;评论员以近期国际、国内、家乡大事为内容选取主题概括出事件的经过。然后结合所学的基本国情的理论知识写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例如在讲《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时,学生收集的是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一时事资源。
学生概括出的内容为:2009年10月6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以及美国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皇家科学院说,他们的成就分别是发明光纤电缆和CCD图像传感器。这些发明的应用范围很广,光纤除了作通讯用途外,还可以用来制造内窥镜等医疗器材。CCD图像传感器除了大规模应用于数码相机外,还广泛应用于摄像机、扫描仪,以及工业领域等。此外,在医学中为诊断疾病或进行显微手术等而对人体内部进行的拍摄中,也大量应用了CCD图像传感器及相关设备。
学生点评:科技使人类进步,科技也使世界一天天发展起来,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同时说明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课前5分钟时事开讲的方法平实、易操作,更重要的是,时政评析是由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提出问题、再分析解答,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这种做法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评析的过程中,学生要用书面语言表达,这样也培养学生的归纳和表达的能力,增强自信。这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2.1 在课外鼓励学生挖掘身边时政资源理解国情。
在课外,我们鼓励学生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围绕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国情。学生通过报纸、杂志、书刊、电台媒体、网上下载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国情的数据、图片文字在阅报栏中展出;鼓励学生收看“新闻联播”、看广州日报,从关心国内外大小事情入手,将看到的和观察到的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联系实际的能力;我们还在课外辅导学生参加广州市中学生时事竞赛;获得团体三等奖;在课外辅导学生小论文的写作技巧;组织学生参加时事剪报比赛;这种做法令国情的内容不再是枯燥的,而是鲜活的。学生学的有兴趣。教师教得也轻松。
【关键词】高中生 时事政治 实践
时事政治即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引人注目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新闻。时事教育作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国家早已明确地颁布在课程标准中,也是会考、高考必考查的内容。而让学生明辨是非,不至于在纷乱的外界环境中迷失自我,这是时事教育的目的之一。同时时事教学是师生锻炼的场所,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一条重要渠道,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然而当前中学政治教学或受制于升学模式,或因缘于照本宣科的陈旧教法,对时事课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未能充分发挥时事政治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上的作用。本文将结合自己几年教学的体会,从时政教学的必要性、具体做法和作用进行分析。
一、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必要性
1.学科性质决定。思想政治是一门社会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从近几年的高考政治试题来看,政治考题多以时事材料为依托,运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就决定了这门学科的教学对能力的要求比较特殊,必须紧密地联系现实,国际、国内和生活周边以及学生自己的思想实际。
2.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现代教育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人人成功为目标,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因此学生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应该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从2006年秋季开始在我省推行的高中政治新课改后,新的课程主要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时事政治所涉及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关心时事有利于开辟第二课堂,如爱国主义教育、国情教育、民族教育等。
3.高中学生身心和品德发展的需要。高中生身心发展趋于成熟,学习内容比初中生更复杂、更深刻,他们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增强。用什么样的方法调动他们对思想政治课学习的积极性,克服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让他们能够主动地较好地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各种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政治教师的困惑所在。时事政治材料新鲜真实,加之报章传播具有权威性、说服力,克服了政治教材信息的滞后性,拉近了学生与“政治”这一严肃话题的心理距离和感知距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和观念内化。时事政治中所蕴涵的层出不穷的有关信息能培养学生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感、使命感,养成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的良好习惯。
二、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尝试
思想政治课为时事教育提供载体,时事教育丰富了政治课的内容。又基于以上三点,为了搞活政治课教学,提高政治课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渗透时事教育,我在教学中作了一些探索。
1.养成学习时事的良好习惯。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每天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和《今日说法》等节目,征订《中学生时事政治报》、《人民日报》、《时事》杂志等,办好班报新闻栏目,课前2—3分钟新闻评述(主要由学生讲)。每两周举行一次时事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养成关心国内外大事,关心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良好习惯,从而使学生对时事的学习成为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把时事融入课堂。具体做法有:(1)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在讲授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利用最新时事和社会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积极性。(2)在授课过程中,用新的事实材料取代教材中过时的旧事例(教材中的事例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和存在滞后性的缺陷)增强现实感和新鲜感,从横向上扩展教材的广度,使学生对教材上的知识点有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也可以运用教材上的政治理论观点分析时事中的热点、难点,使学生对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问题有比较正确的认识。
3.定期举办专题讲座。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应该只是以传播课本知识为己任,而要敢于突破课本的束缚,引进课外知识的教学。时事热点、焦点虽是课外内容,但作为政治老师要善于抓住这一点,及时地捕捉各种热点、焦点信息,为学生作更深入、更全面的讲解,而举办时事专题讲座就是比较好的方式之一。这种把学生学习融入到现实生活中的教学,使学生对国策的关注、对社会的关心进一步深入。
4.改变学习模式:由被动变主动。时事政治中蕴藏了许多理论知识,要去挖掘,不能完全靠老师,而主要靠学生,老师主要引导学生围绕时政材料进行讨论,互相交流,在讨论交流中发现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课本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改变了过去教师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而是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
三、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意义
1.时事政治教学是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能力的一条重要渠道。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内容具有了综合性与开放性。学习的内容及问题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现象和情境,带有开放性,学生可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到社会上去寻找。面对选择的问题,即每一重大时事内容除包含政治、经济、文化,还有法制、哲学等,内容的综合由此带来教与学方法的综合,因此学生必须具有综合知识的能力。通过这种方法,学生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缺陷。
2.时事政治教学使学习成果具有了创造性与多样性。通过活动创设,使学生有了充分发挥创新潜能的宽松环境,在活动中学生们进行了或实践了多角度思考、小论文、综合论述题等多种形式的探索,他们总是想着要怎么样和别人有所不同,有所创新,其学习成果不仅是知识的积累、巩固和提高,而是多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更是知识、能力、人格的有机融合和促进。
3.时事政治教学能帮助学生能动地把握政治教材理论知识的重点。现在的高考命题,纯粹的时政选择题没有了,都是以国内、外重大时政或社会热点问题的材料为背景设题,答案多与课本所学的基础知识、核心主干知识紧密相扣,理解程度要求高。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善于在时事学习中把握热点和重点问题,通过对时事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理论问题之间存在的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迁移知识的能力、寻求变异的能力,使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丽.试论时事教育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D].贵州师范大学.2008.
[2]陶锦秀.将时事教育融入政治教学[N].江苏教育报.2009.
[3]周成军.时事教学之我见[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8.
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指教师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进抽象的教育教学理论之中,从而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师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初中生由于年龄小、知识根底浅、活泼好动且好奇心强,乐于接受富于情趣的教学方式。为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倾注情感的感化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 科学用情,生动而现实,活泼有内涵,有张有弛
师表为先,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中华民族的屈辱史,愤怒控诉列强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兴奋地讲述了祖国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逐渐露出了欣喜的笑容。这时,借助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再次激发学生的热情,达到了知情合一的效果。
同时,结合故事渗情,引导学生入境体会感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典型,有的例子时效性强,我就进行热点跟踪,力求系统形象化。讲“奉献精神、承担责任”的内容时,适时地补充孔繁森、郭明义的例子,描述人物生动事迹,特别是主动担当的细节、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地吸引住了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我还从本地区找典型,增强学生们的亲切感。如结合讲“关心热爱周围的人”,我走访山区乡镇,搜集那些普通而伟大的事例。我也让学生在身边找寻榜样,激感认同。
二 过程体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点,恰到好处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和探究性。比如讲一个概念,不要把定义抄在黑板上就算了事,而要结合与概念相关的史实材料,让学生能主动地去理解、体会和运用,提醒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把学生易犯的错误讲在前面。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都有所差异,教师在备课时只要换个角度来教,效果就会有所提高。坚持正面教育,除了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外,还要允许学生保留个人看法甚至是错误意见。思想政治课虽然担负着思想教育任务,但思想教育绝不是只靠政治课就能解决的,更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事情。因此,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要处理好理论知识和学生的思想之间的矛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帮助分析归类,以所学知识为指导去辨别,一般情况下可达成共识。若不能达成共识,容许保留意见,适当时候再提出来讨论,随着学习深入、认识水平提高,问题基本可以逐步解决。也可与同学个别交换意见,促进其主动、积极思考问题,探求知识。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们理解,并且通情达理,可产生一种向心力,使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对真理的追求。
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学,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除了组织学生认真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外,还应组织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同时,还要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诗歌创作朗诵会、歌曲欣赏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班歌创作评比等活动,成立“求索”课外活动小组,专门学习讨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同学们在活动中不仅增长了知识、才干,而且积极性较高。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参与意识。
三 求实创新,真情融合,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结合实际、时政热点,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不仅在课堂教学中举例时要注意结合国内外形势及各种热门话题去分析,还要组织学生分小组轮流定期向全班同学汇报国际国内大事,并且做时事述评,促使学生主动去关心祖国前进步伐和世界风云变幻,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政治敏锐性,而且他们还真正体会到,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看问题才能更深、更透、更远,体会到掌握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意联系学生实际。有很多学生反映在学习了辩证法以后,在如何对待困难与挫折、顺境与逆境、理想与现实等问题上收获很大,给自己增添了前进的信心和动力,并深知学习理论知识的必要性,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事实证明,师生亲近感的增强确实推动了教学工作的开展。
【论文摘要】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真正寓教于情、寓教于趣,使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喜爱的、充满魅力的学科。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有了学习兴趣,才能变厌学为乐学,学习就成为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需要;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如何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此,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做法。
1.趣味与幽默恰当地运用幽默艺术,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增强教学效果。教学幽默的素材很多,许多笑话、相声、小品、格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广告、漫画等,无不妙趣横生,教师只要恰当运用,便可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我讲抓住机遇时,给学生展示了漫画《无题》:一只大雁飞过头顶,两个射手为雁的吃法持弓相争,却不放矢,一个喊要烤着吃,另一个叫要炖着吃,结果,雁飞走了,机遇过了,如何去吃,只成了一句空话。再如,讲到消费者权利的内容时,、我用多媒体播放小品《打工奇遇》片断:“宫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原来是二锅头兑的那个白开水。wWw.133229.cOm”“群英荟萃,原来是萝卜开会”。顿时,学生兴趣盎然,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受到了教育。
2.疑问与悬念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诱导学生的思维。比如,在讲“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这一观点时,我采用马克思的一句篇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精美吗?”在马克思看来,防盗和防伪水平日益提高的根源要“归功”于小偷和造假者了,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学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用这样“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现象生动地揭示出事物的矛盾推动着事物的发展。再如,讲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我引用了这样一个事例:二战期间,一位飞行员在空中伸手抓住了一颗呼啸而来的子弹。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求知欲。
3.音乐与表演使用音乐导入新课,能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如在讲“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时,播放2008北京奥运主题曲《我和你》:“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为梦想,千里行,相会在北京。来吧!朋友,伸出你的手,我和你,心连心,永远一家人。”悦耳的歌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使枯燥乏味的哲学原理学得形象生动。
表演,寓教于动、寓教于乐,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转变教学过程中学生等待接纳的“被动角色”,而且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在讲“劳动者就业与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一框时,我是这样做的:先布置任务,让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本框内容并查找相关资料,上课时,我说:“这节课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感甲·乙两组,分别代表企业与劳动者,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你怎样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学生的表演可以把单向的灌输和枯燥的说教,变成生动形象的内化,把课堂教学推动。
4.诗词与典故诗词音韵和谐,言简意赅,意境深远,读后使人兴趣大增。如我在讲述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告诉学生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但不等于人们的意识都一样,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是这样。并引用了一个有趣的例子:面对一朵花,伤心的人会说:“感时花溅泪”;高兴的人会说“映日荷花别样红”;憔悴的人会说“人比黄花瘦”;欣赏的人会说“人面桃花相映红”;客观上“花自飘零水自流”;人在主观上却会想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我巧妙地将哲理寓于古诗词的欣赏之中,使抽象的哲理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
典故具有形象具体、生动有趣的特点,因此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寓言典故,能使枯燥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做到寓教于乐。如,可用“拔苗助长”的寓言说明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用“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明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道理;用“愚人吃饼”说明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这样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课堂教学生动有趣。
5.辩论与竞赛俗话说: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政治课的基本理论,若从正面讲解,学生有时难以接受,但若采用“辩论会”的形式,对垒的双方各抒己见,通过辩论让学生得出结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讲“文化多样性”,对待洋节的态度时,采用了辩论的授课方式。正方支持洋节,反方反对洋节。再如,讲“我们的中华文化”时,正方中华文化在崛起,反方中华文化在衰落,事实证明,通过辩论,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又完成了政治理论的传授。使政治道理生活化,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政治课自然受欢迎了。
竞赛既能丰富教学内容,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积极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活动时间大约每月一次,比赛的内容紧贴教学大纲和社会热点。通过事先查阅资料组题或自拟试题,要求学生在同一时间,同时完成。为调动积极性,我们评选出优胜者并给予奖励。开展这些竞赛活动,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培养同学们关注社会热点,积极思考的好习惯,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热情和竞争意识。
6.时政与热点高中生思想活跃,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点问题极为关注。因此,政治课教学应该从丰富、变化、发展的现实生活出发,把课本知识与时事政治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政治课焕发勃勃生机。把时政材料融人课堂教学,通常有以下三种方式:
(1)用于导人新课。在新课教学前,恰当地选取时政材料,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设知识悬念,为学好一堂课作好铺垫。如,学习(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我讲到2008年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国家连续5次降息来刺激内需,这都与金融危机密切联系。这样,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为新课教学打下了基础。
(2)用于讲授。政治课的基本理论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较难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选用一些时政热点材料,由学生进行分析,教师适时地加以点拨,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理解基本理论。例如,对于“三鹿奶粉事件”,可以与经济常识中的商品基本属性、宏观调控、消费者的安全权等知识点结合;也可以与哲学常识中的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联系的观点等知识点结合;还可以与政治常识中的我国国家性质、政府的原则、党的性质、宗旨等知识点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