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

医学教育培养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医学教育培养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医学教育培养

第1篇

根据2011年4月1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O1138号文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的通知”精神,自2007年规范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以来,调整优化了中医类专业结构,提高了中等中医类专业生源质量,较好地解决了基层中医药人员不足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中等中医类专业招生工作,自2011年起,各省(区、市)可根据本省中医人才需求实际情况,选择1—2所中等中医类学校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开设中等中医学专业的学校原则上应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招生范围为本省,招生时限截止到2015年。经审批备案后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取得的学历,可作为参加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的学历依据。中等中医类专业毕业生考取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须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执业。经审批备案允许招生的学校,在招生时应向报考学生明确告知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执业医疗机构范围。山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管理部门、山西省教育厅职教处,审核确定我校为中等中医学专业继续招生的2所学校之一,并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育部备案。

2社会对中医的需求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前提

最近我们对全省的中医医疗情况尤其是基层医疗情况做了一些调研,认为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开展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非常必要。

(1)基层医院“中西医结合”呼声较高。在乡镇卫生院,许多临床病例在单纯西医诊疗无效之下,病人常常求助中医。山西省中医院副院长冯五金将中、西医进行了简单比较,认为轻、中度疾病适合中医慢性调理,重度疾病中医没有西医来得快;从疾病诊断来说,西医更明确,中医较模糊;中药副作用较小,能调根治本,而西药副作用相对较大等。鉴于此,基层医院临床的“中西医结合”非常必要。

(2)社区中医药服务需求增加。为让中医药医疗、预防、养生、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与优势更贴近居民,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山西省关于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充分发挥中医药作用的实施意见》指出:“到2010年,全省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慢性病防治和保健康复的中医药参与率不低于80%,基本满足社区居民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而目前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的覆盖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

(3)中医药走进新农合。调查显示,由于历史和经济的原因,广大农村对中医药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为让农村居民也享受到中医药特色服务,山西省卫生厅下发的《关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农合中作用的意见》要求在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中,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应当全部纳入定点服务医疗机构:纳入定点服务机构的综合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独立的中药房;对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的,可适当降低起付线标准,补偿比例的提高幅度不低于10%,针灸等非药物疗法和中医适宜技术的提高幅度不低于20%;鼓励中医机构或中医药人员自种、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四自”中草药参照同种同属中草药定价,纳入合作医疗补偿范围;鼓励试点县开展单病种中医药治疗限价工作。

(4)中医发展亟待“抢救”人才。山西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数据显示:我省60岁以上的名老中医专家已不足5o0人,从事中医药事业的中青年骨干因工作环境差,流失现象很严重。目前,我省104家县级中医院,77家中医院没有主任医师。同样基层的老中医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急需有人继承。

(5)众多老中医经验失传。我省曾拥有一大批学有专长、经验丰富,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名老中医专家。尽管国家鼓励开展“名老中医带徒”,我省也有部分名老中医带徒,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专项经费,使众多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失传。太原市中医院的刘绍武老先生,在耄耋之年远赴海南,成为海南名医。如今,我省名老中医流失现象仍在继续,如灵石县中医院第一任院长李可,使用中药治疗急危重症在全国知名。澳大利亚中医学会专程组团来晋向他学习,全国众多中医临床医生拜他为师。2010年,他被广西中医学院高薪聘请,以他为首专门设立了“中医经典临床研究所”。

(6)中青年骨干不断流失。在我省名老中医减少的同时,中青年骨干也在不断流失。腹针疗法的创始人薄智云,曾经在长钢医院工作,但终因种种原因未能将其留在省内。近10年来,山西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考研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但进入县乡中医院的不到1%。而受经济利益影响,进入综合医院的中医专业学生却多选择进入西医科室。(7)就山西省晋中市情况而言,一方面大专以上学历的医务人员主要集中在县、市级的医疗机构,区、乡、镇卫生院很少;另一方面基层有相当一部分从业人员未接受正规的医学教育。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现象依然非常严重,而在农村由于中医药独特的疗效和经济性,广大群众对中医药有很强的需求。从我市2O个乡镇卫生院的调查来看,310名职工中,只有131名是中专以上毕业生,其中中医人员仅有19人,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

3学校的软硬件设施是办好中等中医学专业教育的条件

山西省晋中市卫生学校,前身是美国基督教公理会于1921年创办的汾阳医院附属护校。经过近9O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一所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设置齐全、教学设施先进、办学特色鲜明、校园环境优美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学校现占地170亩,建筑面积74000平方米,其中教学楼176o0平方米,办公楼3265平方米,实验楼14661平方米,学生公寓30O00平方米,餐厅和学生活动中心7098平方米,图书馆6155平方米,阅览室1loo平方米。有400米标准塑胶跑道及篮球场、足球场等齐全的体育运动设施。拥有现代化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语音室、多功能报告厅、内科实训室、外科实训室、妇科实训室、儿科实训室以及基础医学各科的实验室等实验实训设施,实验实训设备总值近两千万元,有多媒体标准化教室35间。学校图书馆藏书18万册,阅览室订有各类报刊、杂志6o余种,并配有电子阅览室。主要办学指标都达到或超过国家级重点中专要求。学校现有教职工230人,专任教师150人。其中高级讲师50人,讲师59人;研究生学历19人,99%以上具备本科以上学历;双师型教师127人。1981年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重点中专”,2o05年再次被国家教育部确认为“国家级重点中专”,2008年被国家教育部评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护理实训基地”,2011年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中职示范校建设单位。目前,学校办学水平、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同类学校第一。在中医学教育方面,办学历史悠久,居全省领先地位。20世纪80年代,创办中医高级研修班和学徒班2期,为晋中及全省培养了一批中医骨干人才,现大多活跃在晋中各级中医院并成为中医学术带头人和业务精英。自1983年起至今,在全省范围共招收针灸推拿专业学生6OO多人(11期),成为我省培养中职类针灸推拿人员最多的学校。部分学员进入本科或研究生继续深造,在省针灸界颇具影响。20世纪9o年代起陆续招收中西医结合专业9个班近700人,和山西医科大及中医学院联合办学招收大专班5届共12个班近1000人。

4教学创新是办好中等中医学教育的手段

中职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要围绕中职教育改革的核心,着力推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5个对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必要文化知识、熟练职业技能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课程改革。在校讲授一年半的理论知识。取消或大幅压缩文化课程,取消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等课程,设置职业道德与修养、语言与写作课程;调整西医基础课程,开设解剖、生理、药物基本知识、诊断基本技术和临床概要等临床必要课程;突出中医专业课程,保证和适当增加中医基础、中药、方剂、针灸与推拿等课程课时。另一年半将中医临床课程全部分解到市、县两级中医院进行学习。

(2)教材改革。上述课改的教材要在现行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组织本校高、中级职称的教师根据临床实际自创自编,并请山西医科大学和山西中医学院的相关专家审核。教材要突出实践技能、突出直观性和可操作性。

第2篇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着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着。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第3篇

1.1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状况

《2009年福建省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显示,2009年末,我省卫生机构总数6984个(含个体诊所,不含村卫生室),卫生机构床位总数104189张,卫生技术人员12744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1957人,注册护士47604人。全省共有乡镇卫生院877个,床位22013张,占全省卫生机构床位总数的21.13%;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20646人,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6.20%,其中执业(助理)医师8966人,占全省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17.26%;注册护士5752人,占全省注册护士总数的12.08%;其中中心卫生院153所,床位7273张,卫生技术人员6356人。我省共有村医疗点19627个,执业(助理)医师1717人,注册护士266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192人。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卫生资源的普及率较低,卫生人力不足问题突出。

1.2农村基层卫生人才构成情况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2008年,我省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中专学历为主,占54.83%,大专或高职学历的占19.91%,无学历人员占21.52%;乡镇级卫生机构的人员以初级职称为主,占63.53%,乡镇卫生院取得中级以上职称的人员仅占14.85%,无职称人员占20.62%。全省卫生人员以年龄在40岁以下的为主(达60.95%),省级和地市级卫生机构年龄在40岁以下的卫生人员占65.00%左右,而县区级和乡镇级卫生机构卫生人员的比例在58.00%左右,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乡镇级卫生机构学历层次和职称等级偏低,无学历和无职称人员还占有相当比例,整体素质较低,人员队伍相对老化。

2原因分析

2.1城乡二元差距致使卫生资源分布不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农村基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各项基础条件大幅改善,交通、生活日益便利,城乡差距越来越小。但城市聚集优质资源的效应,致使优秀人才在农村基层“留不住”[3],城乡卫生资源的差别依然很显著。

2.2医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确,就业期望值过高

虽然我们在招生宣传、新生入学和就业指导时一再强调,临床医学专业专科教育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农村基层的医学专门人才。但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医学生择业观念陈旧,追求优越、舒适、便利的城市生活,择业定位在城市、医院及经济效益好的单位,有的医学生宁愿放弃所学专业,也不愿到农村基层就业,人为造成医学生“下不去”。

2.3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缺乏配套的人才培养措施

刚走出校门的医学生充其量只能是“半成品”,临床知识技能不熟练,普遍缺乏临床工作经验。而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本身就缺乏高水平的临床带教医生,且病源、病种及基本医疗设备也相对不足,这就无法给这些刚毕业的医学生提供继续教育和培养的条件,即使把新毕业的医学生招进来了也“用不上”,还可能影响这些医学生的成长、进步和发展。

3建议

3.1坚持政府主导,建立面向农村基层临床医学生订单定向培养制度

2010年6月,国家发改委、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决定从2010年起,连续3年在高等医学院校开展免费医学生培养工作,重点为乡镇卫生院及以下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从事全科医疗的卫生人才。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农村基层卫生事业发展情况来看,这一政策的覆盖面还必须进一步扩大,并且延续推行较长一段时间,才能从根本上缓解农村基层卫生技术人才匮乏、素质不高的问题,确保惠及广大农村基层。这需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这一政策措施,结合区域卫生规划,研究制订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计划,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出台相关优惠政策,组织实施好农村卫生人才的订单定向培养工作,为农村基层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适宜卫生人才。

3.2建立全科医生培训制度,加强农村基层临床医生规范培训

面向农村基层的临床医学生要按全科发展方向培养,加强全科医学教育,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临床能力培养,以适应农村卫生工作的需要[4]。各级政府要设立全科医生培训专项经费,保证全科医生培训工作的经费投入,依托二级以上医院建立一批功能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实践教学基地,对农村基层现有临床医生实施全科医生岗位培训、骨干培训,同时组织开展全科医生培养,保证新毕业医学生经规范培训后进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提高农村基层临床医生的能力素质和水平[5]。

3.3推行县乡联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拓宽农村基层

医务人员交流发展空间针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推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乡镇卫生院管理体制,乡镇卫生院在编人员人事关系收归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按职责负责乡镇卫生院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在县级机构编制、人事行政部门宏观管理、指导和监督下,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乡镇卫生院人员进行调配和交流。乡镇卫生院依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所的业务管理和指导职责。

第4篇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途径

一、前言

国际医学教育学会将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的要求归纳为七个领域,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沟通技能”、“批判性思维和研究”三个方面均涉及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且敬业精神与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活动的核心,由此可见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1.语言文字素养语言文字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医药大家都具有很深的文字素养,如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等医书中十分注意语义语法,表意专一[1]。我们的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的不是机器,而是活生生的病人或家属,如果说话时表达不清、措辞不当,病历书写错误百出,将会影响他们的工作。2.人际沟通素养希波克拉底曾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能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这句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在医疗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在临床实践中,除专业的医疗技术水平外,良好的医患沟通更能帮助患者疏导心理,安定情绪,从而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3.职业道德素养医生职业的崇高性决定了从医者自身是一个爱岗敬业、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然而现代医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态度”的倾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升,使医疗服务被当做机械的流程,缺乏人性关怀。

三、当前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1.教育观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院校教育观念落后,还存在医生只是治病救人的传统观念,只重视专业知识的灌输,忽略了人文学科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医学教育是培养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白衣天使”而不是机械的培育“医疗机器”,滞后的教育观念忽略人文精神的塑造,使目前医学教育存在着严重的认识误区,人文素质教育明显不足。2.课程体系设置面狭窄,人文学科内容单一[3]。随着人文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近几年,我国医学院校相应增加了人文教育课程的比重,但仍存在不足。课程设置面偏窄而且内容单一、学时少,医学院校应该增设能够拓展学生知识面及培养人文精神和素养的人文科学、交叉学科和边缘课程[4],以培养和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校园文化建设落后。环境决定性格,学生高中毕业升入大学,可塑性很强,大学校园对学生的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目前部分医学院校很少注重为学生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环境。

四、多途径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

1.合理设置人文课程比例。课程教学是高校教学的主要途径,要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水平,学校必须把人文素质课程加入课程体系,并使其达到一定比例。同时开设较多的人文学科公共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强化医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一是完善相应课程设置,举办相关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让学生认识到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的重要性。二是开设临床接诊与医患沟通技能实训课程,结合我校特点融入心理学内容,使学生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三是利用我校实验中心心理学行为实验室、咨询室,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或患有某种疾病的“病人”与“医生”交流。3.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提高医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安排学生在学习之余,开展志愿者进社区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医疗咨询与健康教育服务。这样医学生能深入社会,贴近生活,牢固树立“医乃仁术”的理念,使救人性命、造福人类的医疗职业真正为人民群众带来福祉[5]。

五、讨论

对医学生来说,专业技术知识和人文社会知识都非常重要,缺一不可。如果医学生缺乏人文素养,即使拥有再娴熟的技术,也往往会在工作中遇到意想不到的麻烦和障碍。因此,要想把医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与医学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必须做到文医渗透、文医融合,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5]。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找到切实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从而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综合型医学人才,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参考文献:

[1]李灵萍.医文互通现象与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4):17-18.

[2]颜耀华,李力,郑英如等.建立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体系的设想[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9):30-31.

[3]王冉,杨建坡.高等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4):653-654.

[4]金仕琼,刘学年,李忠.深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J],2005,6:42-46.

第5篇

[关键词] 创新人才;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8(a)-104-02

培养医学创新人才是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目标,而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途径。所谓教学模式是在教学理论指导下,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优化教学过程而形成的稳定、系统、简明的教学程序以及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教学模式可表现为特定的课堂结构,也可表现为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程序[1];既是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系统概括,由教学理论、教学目标及教学程序等组成,呈现动态变化的过程。

医学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历史使命,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新世纪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随着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未来的人才需要拥有更高的综合素质,强调专门性、综合性以及学科融合[2]。因此,改革医学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21世纪医学从“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治疗型模式”转变为“预防、保健、群体和主动参与模式”,医学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现代化、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3]。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院依据学校培养研究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对培养医学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医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课堂“灌输式”,教师讲,学生等待接受,形成了接受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强调教师为中心,可确保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可较好地体现教学大纲、教材的中心地位。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模式,应整合不同的理论和方法。近些年来,按照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教学要求,我院在教学中逐渐将“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增加互动、学生主动思维等,将教师为主导转变为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中开展的Seminar教学模式也是“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的重要体现,首先由教师提出Seminar课题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课堂的主体完全由学生担任,教师只作必要的总结。Seminar教学方法的引入,不但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特点;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改变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对自己得出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踊跃辩论,形成师生互动、平等交流的平台,课堂气氛活跃,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学科群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医学教育中重视学科建设,实行“分学科教学”的课程体系,其缺点是专业口径过窄,多演示现象、验证理论,导致课程或学科之间缺乏交叉融合,验证性实验多而综合设计创新性实验少。为适应21世纪医学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从1999年起我院率先在机能科学实验中心进行课程整合,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及药理学“三理”的实验教学课程优化重组为机能实验学,实施学科群“三段式”不同层次的教学模式,即第一阶段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实验教学,在此阶段将“三理”学科的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等对学生进行综合培训,使学生奠定参与机能实验的基础;第二阶段为综合性实验教学,有机融合“三理”的实验内容,如生理学开设“平滑肌的特性”实验,而药理学开设“药物对离体平滑肌特性的影响”实验,在形成学科群教学模式中将两项实验综合,这样可使学生在一次实验中观察到离体平滑肌从健康到疾病以及药物治疗“整体性”的主线,淡化了学科界限,使学生灵活地掌握“三理”理论及实验技能,并将“三理”理论与临床实际相结合。目前“三理”的综合性实验开出率已达50%以上,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解决了一直以来各学科分散重复授课、实验单一简单以及实验教学资源浪费等缺点;第三阶段为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科研技能训练,在“三理”实验教学的后期引入科研思维,采用自主命题或教师命题的方式,学生经过查阅文献自主设计选题开题报告动物实验结果统计分析等过程完成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了学生参与科研工作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这样系统性、层次化的课程训练,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了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形成创新的教学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水平,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院已建立了学科群的实验教学模式,并于2001年正式成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将原有的17门实验教学学科重新整合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其下设4个分中心,即机能科学实验中心、形态学实验中心、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以及病原微生物细胞免疫遗传学实验中心,实行了实验课程体系的优化重组,并由此引发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深层次的实验教学改革,主编实验教材13部,其中获省级和校级优秀教材奖4项。

3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研究型教学是当前国际教育界倡导的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它以学生探究式学习为主体,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体现了指导与自主、规定与开放、统一与多样、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研究型教学是本世纪高等教育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即为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思维和探究性学习[4]。在“三理”实验教学的第三阶段机能实验学开设自主设计性实验与科研技能训练,即为融入科研思维的实验教学模式;我院自2001年开始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开设8周的科研技能训练也为研究型教学模式的体现。训练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直接参与导师的科研工作,在导师研究方向范围内自行选题、设计实验,导师负责指导及修正,学生按照实验设计自行完成实验,并进行结果的统计分析及论文的撰写。近年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以及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等的开展均通过学生的研究型学习,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研作风,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高等医学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过程及教材建设,是我院开展研究型教学的又一模式。药理学科在教学中根据自身的教学特点,制定研究型药理学课程教学模式的课程纲要,通过优化药理学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引入科研思维、融入新药研发及学科前沿知识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的实践;在实验教学中融入本学科分子药理学、临床药理学、心脑血管药理学、肿瘤及中药药理学研究方向的科研工作,增加探究性实验、自主设计性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教学的实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呈现被动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阻滞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发展[5]。基础医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临床学习奠定基础,因此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时展的要求。我院在教学中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如多学科打破基础和临床的界限,以临床问题引入教学内容,通过教学去解决临床问题,实现临床与基础的互通及融合,使学生将基础知识提升到临床实践的高度理解,缩短了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学生通过临床实际真正掌握基础医学理论及实验技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意识,使他们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可能的结局有了系统的了解,为医学生架起一座由基础医学通向临床医学的桥梁。基于问题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处于解决问题的境遇,通过敏锐的观察、深入的思考以及反复的实践,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可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为临床实践服务,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

目前我院已形成了包括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4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的高层次、高水平相互有机衔接的优秀课程群;教师主编各类教材47部,其中全国规划教材19部;副主编、参编教材240人次;主编的全国规划教材《病理学》、《药理学》及《组织胚胎学》分别获得国家级优秀教材奖,《微生物学》等4部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奖。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教学模式也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呈现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因此,我院已建立了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期机制和发展规划,采用激励政策及措施,鼓励进行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以实现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医学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曲晓娟,林子彬,王松华,等.综合性大学医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J].大连大学学报,2005,26(6):47-49.

[3]宋汉君,姜思政,罗佳滨,等.新形势下医学教育培养模式和目标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7-9.

[4]曾志嵘,周增桓,文民刚,等.高等医学院校人才培养创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3):4-6.

第6篇

关键词:心理品质;培养;医学生

Culture and Education of Psychological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XIAO Lin-lin,HUANG Ying-xue

(School of Medicine,Hunan Norm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0,Hunan,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cience, medical service gradually from the "center" to "center" to disease development in patients, the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from the "active passive" and "guidance and cooperation" into "participate in type". In this context,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society has new requirements for medical education, medical talents with high level of competence and extensive adaptability, innovation and enterprising, have both ability and political integrity.

Key words:Mental quality;Training;Medical students

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这样一个特殊人群,有着"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重任。促进医学生个性全面健康地发展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1情绪与情感的陶冶

情绪和情感是人的意识活动的重要动力,也是主体表达态度、沟通感情、进行交往活动的必要条件,与人们的工作效率和健康状况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医学生将来所从事的医生职业需具有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有高度的为患者服务的激情和岗位责任感。忧愁郁闷、焦躁不安、犹豫疑虑、牢骚满腹、颓废绝望等消极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成效,同时也对自身的健康不利。

在医学生的情感培养和引导方面主要有:理智感的培养与引导,包括求知欲、好奇心、对矛盾的事物与学说的怀疑感;对探求真理的喜悦感等的激发与鼓励;义务感与责任感的培养与提高,如对国家、社会、家庭的义务感与责任感,为医药卫生事业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的追求,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的决心等等。美感的培养与引导,包括对自然美、行为美、心灵美的内心体验的激发与深化,对一切丑恶现象的憎恨与蔑视;荣誉感的启发,鼓励以诚恳的工作创造荣誉,蔑视沽名钓誉、欺世盗名的恶劣做法,从各个方面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兴趣的激发与意志的锤炼

兴趣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心情,对于提高人们学习、劳动和工作的效率,激发人的情感和勇气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医学生的教育和引导,是培养他们高尚的兴趣,弱化、克服低级的不健康兴趣。如通过采取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于医学的兴趣,从而树立献身医学的崇高理想和信念;对于入校前就对医学有浓厚兴趣或在医学上有志向的学生,应在平时不断进行强化,使其具有一定的成就感和满意度,避免原本的热情被学习任务的繁重和专业学习的枯燥所抑制或消退;对于不良兴趣的刺激物,应采取措施,使之不断弱化乃至消失。当然,医学生的兴趣应当是广泛的,围绕医学这个中心兴趣,引导和激发他们广博的兴趣也很重要,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兴趣单一化所造成的人才缺陷,而且也为向社会输送复合型人才和推动医学边缘学科的发展创造条件。

意志是人的内部意识向外部动作转化并坚持下去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对于人们行动的发动或停止,抑制或坚持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项复杂的、十分细致的、长期的过程,针对医学生,应特别坚定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为医学事业献身的理想和信念,这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主要前提。引导他们发展健康的情绪和情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意识地设置困难的挫折情景,使其在经常性的克服困难和懦弱中接受考验,形成坚强良好的意志品质。

3性格的培养和气质的引导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如有人热情忠厚、谦虚诚恳;有人尖酸刻薄、狂妄自大。气质是人的高级神经类型在人的行为和活动中的表现,气质类型有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和抑郁质4种。作为个体来说,往往是某一类型为主导优势的复合,性格和气质都是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

性格有优劣之分,培养优良的性格是塑造适应时代要求的医务工作者不可缺少的环节。个体的性格不是由单一因素的刺激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因此做好性格的培养和改造工作,要从基础做起,即从新生入学就要注意。最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以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来影响和陶冶他们的性格。教育者则应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起到良好的楷模作用。

就气质类型来说,没有好坏、优劣之分,但不同的气质在同一问题上显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影响着人的能力发展、行为方式等。对医学生气质的引导,首先,要使每个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气质类型,自觉地坚持发扬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方面,尽可能抑制消极方面;其次,教育者在引导过程中应正确对待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针对不同特点给予恰当引导。

参考文献:

[1]李皓,肖爱平.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健康人格的培养[J].怀化医专学报,2007,1:92-96.

[2]张丹,林燕.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探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30-31.

[3]李军,陈伟,等.顺应社会发展,适应培养"五星级医生"要求,推进医学教育改革[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07,03:69-70.

[4]芦小兵.试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S1):286-287.

[5]王虹.加强医学生素质教育之我见[J].卫生职业教育,2007,1:149-150.

[6]何萍,张大鹏,等.转变教育思想,深化高等医学教育改革[J].医学与哲学,1999,12:58.

[7]陈鹏,贺翔鸽.新时期医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几点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2,4:14-16.

[8]张敬德,蔡郑东.谈军医院校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J].医院管理杂志,2007,2:945-946.

第7篇

关键词: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模式

人文素质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包括兴趣、爱好和品格等,是一种热爱自然,积极向上,正直高洁的精神状态。[1]随着21世纪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要求现代医学人才不仅要掌握医学专业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而且还应具备较好的人文素质。北美于1945年发表了美国高等教育史上著名的《红书》(The Red Book),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文素质教育。[2]近20年来,西方国家对人文素质教育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建立了相对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3]在我国,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本、硕、博连读,以下简称八年制)主要培养少数高层次医学人才,从根本上讲是医学精英教育,因此在实践中更应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养。由于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开展较晚且开展院校不多,其人文素质教育处在探索阶段,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这与长期以来我国“重专业轻基础,重科技轻人文”的观念有关。为了更好的开展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研究探讨一套系统的临床八年制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一、研究方法

在前期的文献回顾和现状调查基础上,采用Delphi法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三轮专家问卷咨询,得到专家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的基本意见,技术路线见图1。

(一)成立专家预测小组

专家预测小组成员有6名,分别从事医学教育管理、临床医学教学、医学教育研究、临床医学管理。预测小组的专家进行了框架的拟定,问卷的编制并选择咨询专家,依据咨询专家的回复,对专家提出的意见进行统计、分析、整理。

(二)初步制定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方案

在对多个医学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有关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培养及人文素质教育的相关文献的回顾总结和已开展的对13所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共375人)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的基础上,拟定了培养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意见。经过来自9所开展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专家进行座谈会的认证,初步形成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模式框架。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培养模式的框架图见图2。

(三)形成第一轮问卷

结合文献回顾、本校现状调查,按照拟定的原则初步制订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形成第一轮问卷。

(四)选择咨询专家

1. 选择专家的条件:在形成第一轮问卷的同时,本研究在考虑专家的基本条件(包括学历、工作形式、职称、专业)的基础上结合经验选择方式聘请咨询专家。这些专家包括医学教育管理者、医学教育研究者、基础医学教师、临床医学教师、医学院校教学督导。他们在医学教育研究、课堂教学或教育管理等方面具备多年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可多角度、较全面提供意见。

2. 确定专家的人数:德菲尔法专家人数以15-50名为宜,为保证应答人数且避免人数过多导致不易组织,本研究最终确定咨询专家人数为50名。

3. 专家构成情况:选择的专家分别来自不同的医学院校,主要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医学教育研究、医学教学、学校教学督导,所选专家大部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且多数为硕士或博士生导师。

(五)问卷轮回和分析

将第一轮问卷邮寄给各位咨询专家,专家填写完后寄回,对收回的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后,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第一轮问卷进行修订并形成第二轮问卷;第二轮问卷形成并收回后再进行统计学分析,根据统计结果修订问卷后,形成第三轮问卷。本课题根据德尔菲法的统计学标准和统计结果,共进行了三轮问卷咨询。

第一轮向9所设置临床八年制医学教育的学校专家发放了关于课程设置、教学形式、隐形人文环境、师资教学、考核方式情况的调查问卷。听取专家意见,整理出以下几点有争议的问题:①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如何定位?②在临床八年制医学生医学知识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求上有何区别?③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容、课程时间和教学形式如何设置?④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如何评价?结合本校实地调研情况并综合考虑专家意见,基本确定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评价指标,并通过修改第二轮咨询和第三轮咨询,得出最后结果。

二、研究结果

(一)建立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

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初步确定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包括2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7个三级指标,各级指标组成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1。

(二)构建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 确立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分为内容设置、时间设置和教学形式,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进行了课程内容、时间、及教学形式的的设置,具体见表2。

2. 初步制定了临床八年制人文素质评价指标

人文素质教育不同于医学专业课程教育,能够简单的用考试来衡量和评价,这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开展。因此,制定一套符合人文素质培养规律的评价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三轮专家咨询结果,各级人文素质评价指标组成及所占比例具体见表3。

(三)专家的积极系数及权威系数

第1轮咨询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及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6%,95.8%。第二轮咨询发放问卷50份,回收问卷48份,均为有效问卷。

专家权威程度采用专家自我评价的方式确定,用专家权威系数Cr表示,包括判断系数Ca(专家对指标作出判断的依据)和熟悉系数Cs(专家对咨询内容的熟悉程度)。计算公式为Cr=(Ca+Cs)/2。本研究的专家权威系数为0.7878,判断系数0.8715,熟悉系数为0.7043。一般认为结果>0.7为可接受信度[4],说明结果的可靠性较强。

三、讨论

教育部对临床八年制医学生教育的总体要求为“八年一贯、整体优化、强化基础、注重临床、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但是并未具体提出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要求。培养目标是填充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框架下具体内容的指南针,即在培养目标的引导下,才能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确定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模式和选择师资。因此,本研究将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作为首要内容来研究,经过问卷调查和三轮专家咨询,确定了人文素质教育2个一级培养目标、7个二级目标和17个三级目标,并得出了各级培养目标的构成比例。其将比较笼统的培养目标细化,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更好的指导人文素质课程设置和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除了内容的设置,本研究对课程时间进行了调整,整个课程体系共花费5年的时间,分阶段进行,既保证了人文素质教育的连续性,又不影响后期医学课程的开展。在教学形式设置方面,摒弃了以理论讲课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通过名家讲座、网络课程、实践调查、讨论分析等多种教学形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本研究初步进行了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指标的研究和设置,用来测评学生在新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实施过程中和结束后的学习效果,以完善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和促进人文素质教育开展。

当然,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培养模式的研究,国内各招收八年制的医学院校都没有此类教育模式构建的经验。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深度和广度,课题研究的结果是否可以长期进行下去,临床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模式中的课程设置和评价体系是否合理,都有待实践给予证明。

参考文献:

[1] 陈培刚.关于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基础医学教育,2002,4(1):62-63.

[2] 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73-175.

第8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专科;实验;教学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根据不同职业岗位或岗位群的具体要求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的[1]。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验教学贯穿始终。全面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自2001年以来,我院已独立或与其它中等卫生学校联合招收五届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职类学生,专业涉及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和护理学。那么,在确定高职教学计划时,是否考虑到实验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验教学在高职教育中究竟应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如何针对不同的高职教育对象设置实验教学内容,均是教育工作者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各高职专业的实验课设置比例着手,谈谈对高职医学教育实验教学的认识。

1 各专业实验课设置比例分析

根据目前实施的教学计划,我们将各专业的课程分为基础文化/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医学和专业课三大类,其中政治思想教育按一门课计算,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合并计为病原学一门课。总课时不包括体育课,也不包括第五学年实习课学时。药学类专业的基础化学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并入专业课统计。各专业三类课程占总学时的比例及实验课所占比例见表1。表1 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分析

2 讨论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近年来新兴的高等教育类型,它既不同于大学本科和专科教育,也有别于中等职业教育,它重在培养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专门人才[2]。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素质、思维方法的基础环节,对于实现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实用型、市场需求型专门人才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的分析发现,各专业基础文化/人文社科课程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反映了当前各校对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同时还发现,基础医学课程所占的比例仅占总课时的12%-20.4%,而各专业的专业课程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对专业课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四个专业基础医学课和专业课的实验课所占比例多不足1/3,即实验课与理论课的学时数的比例不足1:2,远未达到高职教育对实验课与理论课学时数的比例为1∶1的要求[2]。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实验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没有综合科学地考虑实验课的设置形式和内容;②近年各类学校基建投入大,实验教学投入相对滞后;③各专业的专业课实验教学须有实习基地作支撑,尤其是临床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专业课见习需要以相当规模的教学医院为依托,在当今各类学校扩招的情况下,教学资源显得不足,难以满足临床见习教学的需要;④教师匮乏。我们还必须看到,初中起点的高职学生有明显的特点:一是文化知识起点低;二是年龄小,心理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三是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四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对“动手”的兴趣浓。因此,要从提高认识入手,加大对实验教学的投入,加快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实验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是培养学生观察、认识和理解实验现象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的实验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熟练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和职业技能。如何针对初中起点高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何根据专业人才必须具备的若干个职业能力,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如何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精选与整合,编写与高职教育相适应的教材,如何将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如何体现高职特色、学科特点,将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如何培养高职教育的师资队伍,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科间相互渗透交流,有利于校内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促进实验教学队伍的整体建设与发展,加快实验室改革的步伐,促进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只有成功构建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技能与知识融为一体,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成人教育;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改革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是对有一定医疗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高层次医学教育,肩负着有效提高医务人员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构建更加和谐医患关系,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神圣使命。构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并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适时加以改革和完善,才能彰显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强大的生命力,促进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与时俱进,协调发展。

1.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而言,目前的成人医学教育改革步子显得滞后,很多方面仍在照搬普通医学教育模式,尚未形成适合当前医疗卫生发展形势、满足成教学生成长提高需要的新的培养模式。

课程设置和安排上,绝大部分成人医学高校仍然局限于借鉴普通医学教育的模式,过于追求体系化,求全求多,专业基础课门数和公共课程学时过多,忽略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的现实。

教学内容上,沿袭课本体系,注重理论讲解,未能顾及学生重视对临床问题的解决和医学新知识、新技能学习的实际需求。尤其突出的是公共课程的教学,基本上都是重复原来已经学习过的内容。

教学方法上,仍以理论讲授为主。由于课程设置上的欠缺,将学生集中在教室进行教学。特别是现在学制只有两年半,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当紧张。减少实验课和见习课成为必然选择,更无法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考核方式上,忽视成教学生理解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强,而记忆力相对下降的实际情况,仍然沿袭传统的书面、闭卷的考试方式,不能完全达到考核的目的。

2.构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新模式的现实背景

2.1 现行的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观念、内容、结构滞后的现象

具体表现在:(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基本上沿用全日制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缺乏成人教育的特色。(2)结构框架陈旧,主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体,不能体现具有成人特点的素质教育、能力构建及个性化教育为目标的培养方案要素。(3)课程体系不够科学。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专业口径较窄;课程设置普教色彩较浓,成教色彩较淡;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陈旧的课程多,反映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新成果的课程少;专升本与专科课程重复比例过高,要求、区别不明确。

2.2 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

随着现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高级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强调知识与能力并重,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成人高等教育依托全日制专业办学,共享教学资源,必须借鉴全日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成果,对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全面修订,使其既要符合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中高级专门人才的总体要求,以应用性来构建知识、能力结构,以突出成人医学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特色。

2.3 学制和学习形式发生了改变

教育部取消了高等院校办成教脱产的学习形式,只保留了业余的学习形式。学制也由原来的两年或三年改成了两年半。

2.4 成教生源成份发生了新变化

过去成教学生主要来自应届高中毕业生、各行业在职在岗多年的人员,近几年,应届高中毕业生和年龄偏大的在职生源少了,年龄在20多岁的生源多了,多是中专毕业生或专科升本科的学生。他们对社会了解甚少,缺乏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未就业的成教学生希望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后面向社会择业。因此,我们必须根据生源变化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注意加强对成教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以培养成教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3.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遵循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思想,符合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加强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教学及基本素质的培养,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构建起可适应终身教育及社会发展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在重视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充分体现整体优化的原则,科学地处理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明确培养目标以及各层次间知识的衔接,加强内容和体系的统筹和协调。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与课外教育的关系,加强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根据继续教育学院的学生来源、层次、学习形式的独特性,制定相关教学计划。遵循成人教育人才成长规律,坚持统一要求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让学生拥有学习自。主动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有效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综合素质。

4. 成人医学高等教育教学的改革思路

总体思路是: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构建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法,展开讨论和学习。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教学进度层次化,教学方法多样化,促进学员的个性发展,达到温故而知新、提高学习效率、“学以致用,以应用为主”的目的。

4.1 课程设置上,加大整合调整力度

适当减少基础理论课开设门数, 减少公共课程的教学时数,增加学生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科研方法、文献检索等课程,增加临床课程学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尽量避免开设重复课程,有些不得不开的重复课程,在教材选用、教学内容上要有新的举措。

4.2 教学方法上,开展以讲座形式为主,运用案例式、讨论式教学

根据课程特点;针对成教学生已具备相应医学基础的特点,对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可以将课程内容分解成专题,以讲座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而对于医学专业课教学主要采取案例式、讨论式的教学,让学生直接接触实际病案,开展教学诊治,在实践过程中学到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也可以让学生提供案例,或选取具有争议性的典型案例,在讨论中传授讲解相关的理论。

4.3 教学途径上,加强与医院的合作

认真研究和探索学校教学与医院进修的结合之路,努力促进学校与医院的合作培养,这既是成人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提高成人医学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广泛吸收临床医生参与教学,把成人医学教育的课堂扩展到医院的科室(包括门诊)、移动到患者的病床前,针对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患者或病种加以分析讲解,这样的培养模式无疑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单纯的课堂教学都不自觉地将重点放在完整理论体系的讲解上,难免有陷入学究之嫌,而医院则注重理论的运用,两者的有效结合,对从理论到实践后又回到理论的成教学生而言,他们更愿意通过亲密接触广泛的门诊、住院患者,尤其是自己执业范围之外的患者,学习专家诊治的经验,感受专家的理论。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更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的掌握、消化和应用。

4.4 教学内容上,大力改革教学内容,重点放在补充新的知识和理论

成人医学教育的目标主要还是为了提高受教育者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从而使整个行业的综合素质提高和服务水准上台阶。由此,有必要把理论教育与业务培训结合起来,融进继续医学教育的成分,让学生通过在校的学习,完成理论进修与业务提升的双重任务。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重点加强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意志锤炼;在人文社科方面,注重提高他们的职业人格、气质和修养;同时注意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英语学习的认识,并结合当前受教育者的特点(外语基础较差),通过提高对专业水平的要求,平衡外语和专业水平的要求水准,引导学生在提高外语水平的基础上,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增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上。在专业知识上,力求精讲重要章节、串讲医学基础、传授临床技能,及时补充、重点传授新知识、新理论,把握医学发展趋势,加强对学生临床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同时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4.5 在考核形式上改革

采取适合成人特点的闭卷加开卷、闭卷、开卷加技能操作、论文、调查报告和课题研究等形式。将考核的重点定位于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和临床技能的培养上,尽量避免为考试而考试,同时加强考试管理,严肃考风考纪,维护考核的严肃性。

参考文献:

[1]张立奇.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07,49:98.

[2]安翔,崔安平,惠西荣. 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悉[J]. 继续教育研究,2008,2(5).

[3]张学军. 再论我国成人教育发展趋势[J]. 当代教育论坛: 宏观教育研究,2007(1):5-8.

[4]余爱萍.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探析――兼谈普通高校成人教育的办学之路[J]. 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1(2004):5.

[5]李敏. 简论成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J]. 中国成人教育, 2004,9:6.

[6]蔡天玉,胡立勇. 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办学模式的现状与发展[J]. 药学教育,2005,3:24.

[7]徐致琴. 探索新时期发展成人高等教育新思路[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26(4).

[8]黄健. 多元,高效,优质,可持续发展――高校成人教育机构自主创新刍议[J]. 高等函授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9-12.

[9]汪泓,吴丽萍. 当今成人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育研究, 2006,1:1-5.

[10]刘文香.论成人教育的功能与实效[J].职教论坛, 2007,1:26-28.

作者简介:

肖国华(1969-),女,湖南祁阳人,硕士,讲师。

通讯作者:

王宗保,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第10篇

知书达礼,是古代对高素质人才的美誉,同时也是现代教师应该具备的基础礼仪。但是因为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影响,在很多中职院校的学前专业学生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些现象:学生在校园内穿着奇装异服、发型怪异、在上课时随意开小差、不尊重教师、在公共场合出口成脏等。这些现象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未来教师的形象,无法体现出学生受到的良好教育风貌。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因素有很多。其一是家庭方面,家长对于孩子过度的关心和溺爱,没有从小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二是学校方面,学校不重视德育教育和礼仪教育,仅仅注重概括性的道德发展教育,而忽略了养成性道德教育,大道理讲的很多,实际上的实践教育却很少;其三是社会方面,以学生结业成绩进行评价考核的硬指标作为学生能力的评定标准,常常是“一俊遮百丑”,不注重对学生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方面的考察。

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现状令人堪忧。我们知道一个人的行为品德通常是在六岁之前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幼儿的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礼仪修养严格说起来应该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培养。作为浇灌祖国花朵的园丁,必须要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在毕业之后从事幼师工作时应该养成良好的职业礼仪,让祖国的花朵能够健康的成长。

二、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礼仪培养新思路

随着最近几年以来中职学校生源素质的下降,导致学校内部风气非常不好,学生行为粗暴、出口成脏、逃学逃课的问题常常发生。因此中职学校必须要做好文化礼仪教育工作,尤其是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明礼仪素质,创造一个和谐健康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师。

(一)端正认识,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在每年9月份新生入校之后,学校可以举办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活动的启动仪式与开学典礼同时举行,让学生都知道了解这个活动并引起他们的重视。之后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各个班级为单位展开研讨活动。通过学校网站、留言板、广播、报刊等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利用宣传作用纠正学生的一些常见的对文明礼仪的错误认识,让他们能够明白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养成良好文明礼仪习惯的重要性。另外还应该从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进行落实,不断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帮助学生提高对礼仪的认识的前提下,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前专业学生文明的行为方式,培养他们善良、礼让、尊重、诚信、谦虚等良好美德。另外还应该要教会学生能够准确的分辨是非丑恶和善恶荣辱,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

(二)身体力行,严格以以教师的标准要求学生

学前专业学生就是未来的幼师,他们未来将要教育的是犹如一张白纸的幼儿,担负着塑造幼儿心灵的重要职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对于幼儿的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幼师生在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严格按照教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礼仪教师可以在幼师生行为准则的基础之上增加一些文明公约、常见不文明现象等,以此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让学生能够遵循这些规范准则约束自身的行为。

(三)加强管理,举办科学有效的活动措施

随着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在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中的开展,学校也应该积极的出台一系列礼仪宣传检查活动。比如校园整洁情况检查、教室学习情况检查、寝室生活情况检查等。还可以通过设置学生文明习惯检查岗、礼仪评比奖励等制度等对学生的行为礼仪养成情况进行检查。有了制度以后关键就在于落实,礼仪教师必须要坚持每天检查,检查结果当天公布;每周监督进行一次礼仪评比,一个月结束之后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表彰。除了用明确的制度来约束学生,我们也应该引导学生自觉的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所谓习惯成自然,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才能够自觉的遵守各项制度,才能够更加注重自己的礼仪规范,用和谐的理念来指导自身行为。

(四)积极更进,促进教育活动有效地开展

为了能够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的参与到礼仪培养教育中,中职学校应该积极的开展一些以礼仪教育为主体的活动。比如说观看中国传统美德的电影、举办礼仪黑板报大赛、文明礼仪演讲比赛、礼仪相关的主题班会等。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到学校召开讲座;定期举行文明礼貌演讲比赛,从而让学前专业的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技能之外,还可以拥有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并且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学生的文明礼仪素养,借此来加深学生对于礼仪内涵的理解。

(五)检查评比,构建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礼仪培养,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要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礼仪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一般由课堂教学、学生行为管理、礼仪习惯的养成这三个方面组成。自从礼仪培养课程开展之后,学校就必须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礼仪教育体系。课堂教学的负责人是礼仪教师,由教务科负责进行管理;学生的礼仪习惯养成则由学生会和团委负责管理。礼仪课程教师是各种礼仪培养活动的第一负责人,同时也是活动的制定者和直接发起者,在开展某项礼仪教育活动之后都应该对其结果进行检查,将检查的结果做好记录并在学期结束时进行统一的评比,评出文明礼仪标兵和先进班级,对于做得好的班级或学生要给予奖励,从而激发学生对礼仪学习的积极性。

第11篇

1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在英语教学中,应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素质教育是在教育数量、速度和规模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一种质量教育。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提高全民素质教育,提出了如何看待人的发展问题。应试教育以升学为目的,使教育面向少数学生,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优劣,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为考试而进行教学,“题海战术”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这就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只有转变敖育观念,解放思想,改进教学考试方式,才能使中学外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以其天赋为基础,在后天教育的影响下,尽可能挖掘和发挥其潜能,使其获得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其次,素质教育以人为本,主张因材施教,发展个性,不片面追求升学率,不把学生变成考试的机器。

再次,素质教育强调教会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最后,还要制定出测量和评估素质教育的方法,全面考核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2培养学生素质的途径是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实践证明,传统的分段教学法和语法翻译法都无法体现语言教学时间性、交际性强的特点,不重视听与说的训练,单纯地讲解和传授语言知识。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其结果,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自学能力却很差。因此,必须改革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代之以自邕体现语言教学特点,对培养语言能力及其效果的交际法。英语教师根据教学实践创造出来的课文整体教学、情景教学、视听教学、图片教学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语言交际功能,这些教学方式着眼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着重于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尤其强调了语言的实践性,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在听、说、读、写诸方面的发展。

3充分利用教材,搞好复习,培养学生的语言素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传统的英语复习方法是:讲完课本后师生马上全力投入到语法的系统复习之中,这样既浪费时间,消耗学生的犬量精力,加上题材的难易程度又不符合大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要求一改以语法复习为重点的传统做法,而是以阅读为主线,以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核心,按计划复习。复习时仍要坚持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训练。

这种训练不是语法+句型+练习,也不是铺面盖地的习题集,应在进一

步提高听说能力的同时加强泛读训练,侧重培养快速阅读理解能力。

大量广泛的快速阅读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了解英语国

家的社会文化背景。教师应指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技巧,使学生逐

步获得独立阅读的能力。

首先,复习语言基础知识时,教师应课堂上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

自学有关章节,然后配备一套由教师精选的相关练习,再由学生自己

归纳出有关规律,最后由教师适当补充,重点说明。

其次,在总复习中不可避免会碰到评析试卷或练习,这类练习可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然后教师解答,这样复习知识面可大为拓宽。

再次,英语学科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

师必须鼓励和指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广泛的阅读和涉猎。实践证明,学

生平时课外阅读面越宽,语言实践量越大,阅读理解能力就越强。教

师可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写读后感或复述故事,这些方法对学生实际

能力的形式,素质的提高大为有益。

中学外语教学中素质教育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第12篇

一、合理的课程设置

广博的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创新能力培养的物质基础,是进行正确的逻辑思维的前提保证。同时丰富的人文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也有利于直觉、灵感等的产生。在我国的绝大多数医学院校中,医学课程设置占比重较大,对人文、美学、史地等缺乏重视,势必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在保证完成医学基础课程授课的同时,增加人文等课程安排(课时不够,也可利用选修课的形式,或开办灵活多样的兴趣小组,由资深的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了解多学科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同时在医学基础课程设置时,也应该打破过去一贯的理论讲授为主,实践为辅的课程安排,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如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通过大量的试验可以验证其理论的来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二、多元性的课堂教学

前苏联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学习是通过教师与学习者的互动而进行的,教师应该是学习的支援者而不是指导者。”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占主导,主要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造成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学生兴趣低下,教学效率低下。这就要求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替代以往单纯的理论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更多运用现代网络技术的优势,运用生动逼真的动画及具有说服力的试验帮助学生理解和加深记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独创性的精神空间,为学生创设思维活跃、畅所欲言的氛围,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勇于接受学生在此过程中的不同看法及见解,避免给学生造成不够宽松的课堂气氛或对学生所持不同见解进行驳斥,引导学生的思维趋向活跃。此外,还应该开展生动的课堂讨论,对一些尚未定论的,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及本学科前沿的理论进行讨论。教师不应过分强调自己的权威地位,而应树立“学生为主”的思想,想法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设立一些答案不唯

一、解题思路不唯一的问题,给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发展思维能力的空间,以激发创新意识。如在每节课后给学生布置一到两道这样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下次课再给予解答,在培养思维训练上收效很好。

三、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开展形式灵活的“科技创新”活动,营造良好氛围,是激发大学生创新欲望的重要手段。强烈的创新欲望是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当今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创新欲望,在学习中被动接受,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一味模仿,不求甚解,甚至在一些研究生中也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必须予以彻底纠正。我们可以经常性地邀请资深专家学者进行学术讲座、报告会等,介绍他们的成长历程、学术观点;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竞赛,如教师科技成果报告会、大学生优秀论文大赛、优秀毕业生报告会、各种形式的学科竞赛等,给学生充分的创造性思维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提高其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广泛开展创新性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提高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创新性实践活动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

1、引导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科研活动或参与教师所从事的课题研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现象,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便于今后更好地进行创新性实践活动。

2、带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开展医疗服务,深入病区用已学的知识解释和分析问题,有利于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发现不足,弥补现有知识体系中的缺陷,勇于正视不足,不断创新。

3、改革传统的实验课教学,调动学生在实践中的主观能动性。

利用实验室设备、仪器和环境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当前基础医学教学中实验课比重相对较少,且大多数都停留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的水平,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实验教师的师资力量。现有实验教师队伍的师资相对比较弱,有待提高,也可以由任课教师来担负一部分实验教学工作,改变现有状况。

(2)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自行设计、完成实验,动手整理分析实验结果,不惟书,不惟师,只尊重实验结果,充分发挥创造性。

(3)改革实验内容。选择一些有争议、有新意的实验让学生去做,使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分析其结果。

(4)加强实验课管理,改变以往“重教学,轻实践”的观念,增加实验课在教学中的比重。

第13篇

论文摘要:英语教学的好坏与英语教师的能力息息相关。实施英语素质的核心在课堂,但是更关键是在教师。教师应该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思想宽广,知识渊博,有组织实践能力,能运用好的教学方法施教,有从事教学科研的能力,能不断产生优良的教学成果。只有高素质的英语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实施英语素质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英语教师素质的培养与英语教学息息相关。

一、引言

外语教学要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 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作为英语教师就必须具备全新的教学理念, 从单一的语言文学教学转向培养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英语教学。英语教师必须创新教育观和动态的、开放的教学观, 并具备全新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体系, 把培养复合型人才作为贯穿整个英语教学活动的总原则。因此,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英语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改革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在提高教学效益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二、英语教师文化素质的培养

1. 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思想

长期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忽略了英语教育的人文性目的。我们要把“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兴趣和信心是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基础,英语教师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是以学生为本教育思想的关键。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关键是教师需要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的培养。具体包括帮助他们认识自主学习的作用和必要性,转变他们的学习观念,帮助他们意识到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学习者本人,使学生会主动承担学习的责任,成为自主独立的英语学习者,自我管理英语学习,培养良好规律的英语学习习惯等。此外,以学生为本的英语教育思想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定性,同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英语学习的技能,主动协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提高效率。

2. 树立全球化的交际教学新理念

与时俱进,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目的,使英语不断得到普及和深化, 从一般的知识传递, 已发展成为全球化发展的第一信息载体。因而传统的应试教学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求。第一, 学习语言不只是认识和理解语言 ,而是要掌握语言的精髓:言语的能力, 即语言素质的内核和灵魂。英语语言学习者首先要将英语语言转化为语言内容生成同步的言语形式 ——把学习者内心的喜、怒、悲、哀、乐等情绪和情感的外化能力和人的理想、希望、追求等思想表达能力进行转化 ,使英语学习成为英语学习者个人所拥有的鲜活的精神财富 ,而不是被四、六或专四、专八级试卷所剥离的死分数。作为英语教师要树立全球化的交际教学新理念。 转贴于

3.不断提升自身综合文化素质

英语教师应该做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素质,在英语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的时代,教师要从权威性的教导者,转化为学生英语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甚至是合作者,首先就需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具体包括渊博的英语专业知识,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同时应具备丰富的辅导和支持学生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同时宽宏的心胸、耐心的性情也不可缺少的。新时期英语教师不能只是被动地执行课程标准,应当是课程设计的参与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开发者和研究者。

新课程的英语课本中包括万象,十分具有时代感、思想性和真实性。新时期英语教师要积极地为自己创造后继教育的条件,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同时,学校可以实施双语教师培训,推广双语教学和英语老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要求外籍教师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中西方文化的差异,通过教师间的交流进一步了解西方文化,提高教学中的文化意识。总之,英语教师只有不断“充电”,通过自学、互学、进修等多种学习渠道不断提高英语专业知识及英语教学水平,才能把学生带上良好的英语学习轨道。

4.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教育技术丰富英语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研究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英语教学方法,是广大英语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英语教学中合理利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是现代英语教学发展的新趋势。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英语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教师在实际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音像和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也可以利用计算机和多媒体教学软件,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促进个性化学习,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不断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加深对本族文化的理解,发展他们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总之,使用这些现代化网络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了一定的英语环境,增强语言交际的真实感,提高学生的求知兴趣,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因此英语教师必须要学会熟练使用电脑,能进行丰富的英语课件制作,以便更好地为英语素质教育服务。

三、总结

总之,英语教师文化素质与英语学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这一工程,需要解决很多问题,其中英语教师自身文化素质的好坏对整个英语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时期教师的文化素质不能只拘泥于某一方面,应该是多方面的。教师的素质与学生的素质、教学质量密切相关。在新时期,教师应不断地更新知识,不断地探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赶上教改的步伐,适应当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新时期英语教师需要不断充电,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法和知识储备,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第14篇

数学课堂是实施数学的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要途径.现在教育理论摒弃在教学中只注重结论不注重过程,要求在数学教学中把得到结论的全部思维过程展现出来,并在这全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课堂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首先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加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这是现代数学教学的趋势.为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的个性表露出来,思维活跃起来,手脚解放出来,这将会极大地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

当今中学生由于年龄偏小,对老师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教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表现在不制定学习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或呆坐听着,上课不得要领,没听到门道.凡此种种都是学生没有真正参与教学过程也就是参与意识差,被动学习.

一、作为数学教师要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是组织者、点播者,因此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我们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和对学生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的教师不能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者,因严守“师道尊严”的观念而无法摆脱“教”为中心的思想,与学生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相反,应是一个明智的辅导员,在不同的时间情况下,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示范者、评论者、欣赏者也可以是顾问和朋友 .

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让他们主动、自由、快乐、有效地学习

心理学家指出: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想象力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甚至更少.因此只有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教师对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探索意识或完成具有一定创造性的学习成果,或对一些已有定论的问题的新的见解等,都要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表扬.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垄断者,更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一锤定音,而是可以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可以聆听学生的见解,并能适时的给以赞同表扬或指正他们的观点.学生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不应该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接受者,而应该充分体现主体地位的作用,积极参与到一个新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首先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但不是在教师的思维圈子中顺着教师的思路走.如不这样,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就会妨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引发学生开动脑筋在新旧知识的联结处想;在知识的疑难处想; 在思维干扰处想.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深刻理解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达到思有源、思有序、思有获、思有创的目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其次,养成良好的课堂习惯,使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氛围中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就会以主动的态度和自己的方式去探究知识,会以主人的身份与教师--他们的伙伴、朋友一起切磋、探究其中的问题,即在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民主、有序的交流.在课前,教师应先设计对哪些应作必要的启发指导,哪些应由学生自由充分地讨论 .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引人入胜的问题情景,巧妙的提问和适时的点拨,由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和探索问题,才能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在教学中的重难点处,由于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不同的学生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若能组织学生集体作分组讨论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这样同学之间相互弥补、借鉴和启发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帮助.而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教师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间的交流活动,对学生出现的各种问题不轻易表态或下结论;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不压抑而是在群体交流与讨论中让学生自我发现;对于小组讨论的结果及思维过程应鼓励学生及时展现,不要怕出错,要敢于面对问题,挫折和失败,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的缺陷.同时让每个学生亲历过程,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这种良好的课堂习惯对学生而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地位的凸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与学生分享理解,是生命的活动,专业所长,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着自己.

最后,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

第15篇

关键词: 大学英语 翻译能力 教学手段

1.培养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与国外的交往日益频繁,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具有英汉翻译能力的人才,特别是既懂专业又有翻译能力的人。大学生是这支重要队伍中的主要成员,只有具有较强的翻译能力,才能担当起迅速提供和传递科技信息,促进信息交流的重任。社会发展对学生“译”的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可是需求之间却存在着矛盾。不少取得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大学毕业生,虽然有很强的英语专业能力,但是不能准确地翻译英文资料,也不知道如何对手头的专业文献进行摘译、编译,更不要说具备准确翻译简单的产品说明书的能力。大学生的这种翻译能力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可以说,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与外界的交流。综上所述,加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翻译能力,以适应社会需要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翻译能力

2.1鼓励学生尝试新的翻译途径

学生做翻译练习时总是按部就班,习惯于用以前学过的词汇、结构和表达方法。中学英语与大学英语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学生从中学考进大学后使用的英语大多数仍然是中学英语。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有一种拒绝使用新语言表达法的潜在倾向,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大学里鼓励学生尝试各种翻译方法的氛围不够。如果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新的翻译途径,学生也不用担心因采用与参考答案不同的翻译方法而扣分,那么学生尝试自己翻译的热情就会高涨。比如英译汉,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用汉语中的各种句式、成语或谚语来翻译,而汉译英,我们则要提倡学生尽可能用大学英语中各种新的表达法,包括独立结构短语、分词短语、固定搭配、各种修辞格等来翻译。如“由于”的英语表达法有许多种,但学生在做翻译时还是习惯用中学里学过的because或because of来表达,对于大学英语涉及该词的表达法如due to,thanks to,owing to,attribute to等用之甚少。从语态上讲,让学生尝试分别用主动和被动两种语态翻译同一内容,并对此进行比较,这样可达到翻译的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在翻译过程中不断使用新学的词汇、结构、句式和方法,既能促使他们复习巩固新学知识,又能够帮助他们提高翻译能力。

2.2结合课堂教学讲解翻译技巧

由于大学英语没有专门的翻译课,加上翻译的技巧丰富多样,承担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很难在一堂课上让学生掌握一种翻译技巧,更不用说几种或多种技巧了。即使教师拿出一堂课的时间专门讲授英语翻译的技巧,学生仍然对翻译感到陌生。如果我们能结合大学英语课文教学给学生分析、讲解翻译的标准及步骤,翻译的概念就会化抽象为具体。大学英语的每个单元都有一个或几个精彩的段落,其中包括全文的语法重点、疑难句型、词汇结构等。我们不妨把每个单元的精彩段落拿出来给学生分析讲解,并且有意识地从翻译的角度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其中翻译的奥妙,然后让学生当场试着用同样的方法翻译一些他们生活中常用的句子,甚至让他们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法翻译课文中的同一句子或同一段落,接着进行分析、对比和总结。这样,他们不仅能够轻松学会使用某种翻译的方法,而且能够很快从中体会翻译的乐趣。以《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六单元Text A第一段(There is something very wrong with the system of values in a society that has only unkind terms like nerd and geek for the intellectually curious and academically serious.)的中文翻译为例(如果一个社会只用像呆子和怪人这样不好的字眼来形容求知好学和勤奋工作的人们,那么这个社会的价值体系肯定出了大问题。),此就运用了语序、句式、词汇转换等几种变通手段。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把这段内容拿出来从翻译的角度进行点评,然后让学生试着用相同的翻译技巧翻译给出的类似例句,结合课堂教学现场讲解特定的翻译技巧,在某种程度上收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2.3加强课后练习、测试并及时进行错误分析

任何翻译“技巧”的灵活运用都只能来自于实践,即平时的积累和大量的练习,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特定的“技巧”只是针对特定的、具体的上下文而言的,如果学生没有相应的课后练习、测试,就很容易生搬硬套,甚至有意识地套用某种技巧,结果只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课后练习、测试都必须是有针对性的,必须紧跟课堂教学的内容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并达到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四、六级考试或水平测试的频繁练习一方面会增加学生学习的压力,另一方面会使学生逐渐对翻译练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短小精悍的配套练习最适合学生课后操练课堂所学的各种翻译技巧。当然课后练习、测试只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操练和自我检测的机会,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已经掌握了翻译的要领。学生对翻译标准及技巧的最终掌握,有赖于两个方面即正面学习和反面对比。前者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后者的影响切不可忽视,任何一个概念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分析对比都会显得更加清晰明了。然而,教师往往比较注重正面讲解而忽视了反面对比,反面对比常用的手法就是错误分析,错误分析即把人们在翻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典型错误拿来分析并与正确的翻译例句进行比较。如果我们能把这一方法运用到大学英语课堂翻译教学中,尤其是有意识地针对学生课后练习出现的典型错误对照正确的译法进行分析、比较,那么学生对这类错误的印象就会更深,今后重犯此类错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从而对翻译的技巧掌握得更牢。通过错误分析还可让学生进一步明白:好的翻译的前提是正确地理解和译文准确。改变原句的结构必须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同时要掌握好变通的度。

除此之外,学生翻译时常见的错误还包括句法错误、语态错误、表达错误等。针对这一现象,在结束一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翻译练习,有的课内完成,有的课外完成,然后在讲解翻译练习时便把他们在翻译过程中常犯的这类错误挑出来对照正确的译法进行比较。如《21世纪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五单元里的一个句子“Americans have policies to cover every possible risk,no matter how remote.”,很多学生翻译此句时都不能联系上下文,把其中的两个关键词policies和cover孤立地理解成“政策”和“覆盖”。由于该句所处的段落是谈保险,因此翻译时应结合上下文的内容把policies和cover与insurance联系起来理解为“保险单”和“回避风险”才对。通过这样的错误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词汇的理解,而且深切体会到翻译时要瞻前顾后才能避免译文支离破碎。

3.结语

翻译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项以一种语言输入到另一种语言输出的实践活动,它是语言综合能力的体现。教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翻译理论、传授技巧外,还应通过运用课堂翻译教学,以各种形式创造机会,使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的学习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培养大学生的翻译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王恩科,李昕,奉霞.文化视角与翻译实践[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4]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