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规划管理制度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汇交工作做为档案管理工作的第一个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归档档案的价值,这就要求汇交工作必须全面并且精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地质报告的编写、图鉴的制作等工作都利用计算机完成。因此,近年来汇交的地质成果资料除了纸质版本外,都配有电子文件。从而,汇交验收工作必须对纸质报告和电子文件分别进行。
(一)纸质地质档案的汇交及验收
纸质地质档案验收的重点在于汇交资料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完整性主要检查汇交资料是否齐整。每一套地质报告都由报告正文、附表、审批文件、附图(附件)等组成。汇交验收不仅要查移交清单与移交文件是否相符,还应根据卷内目录核对资料是否齐全。在汇交中最容易遇到的问题是附图短缺,因此,仅根据移交清单清点,无法查明原报告图纸的缺失。规范性主要检查汇交资料是否按照规范进行编制,如:报告正文打印装订是否符合规范、内容是否有残缺;图纸打印是否完整,是否按照手风琴叠图方法正确叠图等。每套汇交的地质报告需要有两套,一套用于存档,一套用于后期借阅利用。
(二)电子地质档案的汇交及验收
国土资源部下发的《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2006年)对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工作做出了具体规定,包括电子文件的命名、电子文档的格式、电子文件在存储介质中的组织形式、电子文件的汇交及验收等。因此,对于电子文件的汇交和验收工作可以按照《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电子档案移交与接收办法》(国家档案局档发[2012]7号)和《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规定要求进行。
二、地质档案的整理及保存
(一)地质档案的整理
保管期限的划分。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一章第三条的规定,地质档案属于科技档案范畴,在保管期限的划分上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中心馆藏的地质档案尽管年代跨度大,但其对地质工作都具有不同的利用价值,且馆藏资料数量总体不大,管理难度和成本都不高。因此,中心馆藏地质档案的保管期限都定为永久。随着今后勘探开发程度的提高,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年代久远的地质档案重新评估定级。分类划分。对于地质档案采用“3•X•X—XXX”方式编号,类目号采用三级类目编号,案卷顺序编号使用三位阿拉伯数字。一级类目号为“3”。根据《山西省煤炭地局档案分类大纲》的划分,地质勘查类档案编号为“3”。二级类目编号范围为“1—8”,代表地质档案类型,共8类;三级类目编号范围是“1—7”,代表山西省境内不同煤产地(表1)。三级类目使用省内煤炭系统惯用的分区方法,按照山西省地理区域共划分为六大煤田和五个煤产地。案卷顺序号采用三位阿拉伯数字编号,编号从001号起,顺序编写。每组编号可以满足最多999卷地质档案归档。目前馆藏归档数量最多的类目中,也仅有270卷地质档案,其他各类目下存档数量为几十到一百不等,考虑每年档案增加总数仅10卷左右,因此采用三位数进行编号可以在较长时间满足需要。对于成果地质资料的组卷顺序,地质行业有着规范要求,顺序为报告正文、附表、附图、其他附件,因此卷内编号时需保持原有顺序。尽管每套报告卷内文件数量大相径庭,但总数都不会超过1000件,因此编号可以采用三位阿拉伯数字编号。以报告正文为001号,依次排序。排号顺序为报告正文附表各类图纸其他附件。值得注意的是图纸的排序应按照附图目录中的顺序依次排序。另外,对于包含电子文件的地质档案,在编制索引目录时应将电子文件的文件名及保存路径与相应纸质档案的索引信息对应。
(二)地质档案的保存
纸质地质档案需装入无酸纸盒存放在密集架上。由于地质档案有各卷内件数相差大,借阅使用频率高的特点,选用的档案盒就需要同时兼顾结实牢靠、便于取拿、尺寸合理(经济性)等特点。因此,承装地质档案的档案盒选取了薄(220×30×50mm)、厚(220×306×75mm)两种尺寸。由于档案盒在密集架上是垂向排列,管理员只拿档案盒的脊部,因而档案盒脊部需显示便于查询定位的基本信息,包括档号、案卷题名、盒内档案的卷内顺序号范围、盒数及盒序号等。库房应做好“八防”工作,并对库存档案进行定期抽检,对因多次借阅利用发生磨损的的档案及时修复,或使用电子档案复制。电子地质档案保存需刻录三套,一套用于存档、一套负责借阅查询、一套异地保存。光盘须根据数据容量规模选用档案级CD-R或DVD-R,刻录光盘经过校验后用光盘记号笔在光盘印刷层上标记案卷题名、档号等基本信息,并装入光盘盒中放入防磁柜竖直保存,避免挤压。据《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规定,光盘的保管温度为17℃-20℃,相对湿度介于35%—45%之间,较纸质档案都有很大区别。[1]对于电子档案,库房除了做到“八防”工作,还应重点防范磁场和酸性气体对光盘载体的影响。存档的光盘每4年进行一次抽检,抽样率不低于10%。[1]
三、地质档案的利用
服务于生产是地质档案的落脚点,但高频率的翻阅使地质档案极易产生过度磨损,因此,规范的查借阅程序,不但可以使地质档案发挥应有作用,还可以得到充分的保护。地质档案的借阅需由申请人提出,作为申请人主体的只能是法人单位,不允许以个人名义申请借阅,并且中心只向局属各勘查院提供原件外借服务,对系统外单位的申请只提供查阅服务。局属各勘查院借阅时,经办人应携带个人身份证明及单位委托书或介绍信,国土部门批准的项目立项书等材料向中心提出申请;系统外单位提出申请时还应提供组织机构代码证及相应的地质勘查资质证明。档案部门接到申请后,审核申请材料齐备后报送局地质处审核。对局属各勘查院提交的材料,地质处审核立项真实性和资料借阅范围是否符合勘查范围;而针对系统外单位提出的申请,还要审核立项审批材料的真实性等。通过审核的申请,提交分管局领导授权方可借阅。鉴于地质勘查工作对地质资料依赖程度高、使用时间长的特点。地质档案的借阅时间以30天为界限,到期后如仍需继续使用的,需携带档案原件,到中心办理续借手续。档案原件需经管理员清点,并检查无污损后,方可续借。这样既可以满足地质工作需要,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使借出的资料得到监控和保护。
四、其他影响因素
(一)提高管理员素质
无论管理制度如何完备,作为档案管理主体的管理员的素质对管理效果都有着决定性作用。[2]因此,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地质档案的管理员来说,除了具备扎实的档案管理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地质专业知识。由此可见,对档案管理人员地质知识的培训也是提升地质档案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环,与管理制度的完善是密不可分的。
(二)提高数字化程度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地质工作和档案工作中的普及,可以利用现代计算技术对生产年代久远,并仅有纸质版本的地质档案进行数字化,这样可以有效地延长这些档案的保存时间,降低由于长期借阅造成的纸质档案的破损,延长档案寿命。[3]
五、结语
假设生产调度问题研究对象为:生产任务每个环节由若干个生产单元构成,生产单元包含生产因子(人员、设备、原材料、方法、环境等),辅助因子(检修、运输、辅助等),经济因子(生产率、能耗、工资、损耗、时间等)。调度做以下假设:①特定订单各生产环节生产因子关系不变。优化使生产符合均衡生产要求。②支持因子是生产过程中公共资源,是调度要素,是生产调度研究的主要对象。③各生产单元经济因子是在生产调度时的目标要素,存在不确定性和多目标优化问题。为了满足以销定产的快速调度需求,每个生产要素Agent体根据需要向调度系统发出资源申请,从调度处获得所需要的资源,响应其他单元任务。车间内部生产异常和不确定性的存在,生产要素冲突和闲置现象经常发生,所以调度必须基于车间当前知识进行动态优化。
2制造车间生产抽象化描述
将车间抽象化为三个层次:车间管理层、生产层、支持层。第一行为车间管理,各管理环节如CAPP、ERP、CAE等分别作为一个Agent,信息化程度很高,不是本文研究对象。第二行为生产层,环节Agent中设备属性不易移动,位置属性值基本为定值,在订单不稳时,对物流资源(天车、叉车等)依赖较大。第三行为生产支持层,由各类生产支持资源Agen(t如天车)集合体构成,接受并响应各类Agent申请,担负主动向Manager报告故障,处理简单故障,为生产层服务,受管理层指挥,是调度中最活跃的因素。Agent在收到与查询相关的信息后,一些资源Agent形成自己独有的调度机制,直接响应各类申请,主动向信息需求者提供信息以及相关服务,响应函数是整个车间调度的重点、难点。车间调度服从以下原则:①生产调度必须服从生产工艺要求,必须按工艺要求顺序进行。②生产调度促进新的均衡生产产生。新订单导致均衡生产被打破,调度期望以最小代价优化可调环节尽可能接近均衡生产要求。③支持因子生产调度服从生产环节需求,服从经济原则,避免浪费和冲突。优先响应造成车间总体损失大的环节,避免某种资源集中响应。④满足时间需求的最小投入原则,完工时间必须满足订单需要情况下,进行成本优化。
3Agent集合体知识获取
车间生产环节地点固定、任务繁重、环境恶劣,随着传感设备及物联网的发展,Agent资源采集应该简便、可靠性高,达到虚拟车间和现实车间结合。有三种类录入Agent特征值方式。集中录入单元Agent在车间设置录入站,采集、录入数据采集,获取生产、设备状况等信息。环节录入单元Agent通过环节终端设备带有的网络接口输入采集、录入知识。自动采集单元具有资源调度率高、接口复杂的资源Agent等充分利用传感器自动采集及时输入车间数据库以保证迅速及时调度。实时策略对Agent属性进行分类、分机管理以满足不断变化的车间Agent的请求。
4生产调度的优化
车间调度存在两类问题:前面环节生产不足导致后继环节停工和前面环节过剩导致后继环节阻塞问题。在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下,车间建设初期按照均衡生产要求,环节要素构成的Agent集合体不再是完全刚性的,需要考虑柔性Agent集合体与刚性Agent集合体的搭配,以最小投入达到最大柔性效果,产品变动时,通过简单Agent集合体调整促进新的柔性Agent集合体产生与新的流程再造,达到以最小的移动、整合达到新的均衡,减少两类问题的产生。满足服务整体效益优先,整体生产时间最小或整体经济损失最小,提高作业满意率,减少作业环节拥堵现象。
5结语
关键词:关怀伦理 班级制度文化 班规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3-0144-01
当前我国学校教育把班级制度管理作为约束学生行为、习惯、生活以及学习方式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对于我国学校班级规范的审视中不难看出,惩罚式的管理占主流,这样的条款在班规的表达中非常频繁。而具有伦理关怀的管理方式却被忽视和淡化。班规的建设从制定到实施到评价效果,整个过程都是刻板规矩的论述。关怀性无从体现。
一、当前班规中存在的问题
1.班规的制定为教师单方面进行
在我国中小学的班级中,班规一般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产生的,并不具备师生间的民主性。由教师单方面制定规范来约束学生,这样不仅节省教师的时间和精力,也使学生更容易被教师所管理和教育。但是,这样的班规无法保证公正性和客观性,因为教师的个人意志无法上升为整个班级的意志。忽视了师生间平等信任和关怀的关系,这种情况下制定的班规是教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强制性规范,并不是出于尊重和关心意义下的爱的管理。
2.班规的执行中缺乏情感的浸入,学生无法感受到关怀
在班规的执行过程中往往注重的是严格的标准以及外在的强制性。而情感的作用却经常被忽视。因为班规与惩罚相伴而生,惩罚一般情况下都是与严苛对应,与温柔相背离。有的教师在执行过程中标榜班规面前人人平等,但是却忽略了情感的重要性。“法外尚有人情”,更何况一个班级。教师在执行班规的时候应该先问清学生犯错的原因,这样才能使班规充满感情,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
3.班规的内容条目生硬,缺乏人文关怀
从班规的具体条目中不难看出很多的班规缺少关怀。通篇生硬强制的Z气,将教师和学生对立起来,影响班级管理的效果。随手翻看中小学的班规,总是大篇幅充斥着“不许”“必须”“禁止”“严禁”的词语。此类处罚并且带有恐吓性质的规定并不能够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不犯错误。而是对学生违纪行为的提前预设,尚未出问题的时候就已经把学生放在错误的一面,无疑告诉学生他们永远处于犯错误的边缘,这是错误的导向。
二、当前班规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师缺乏关怀情感的投入
诺丁斯强调关怀是人的基本需要,关怀的来源有两种,一是自然关怀,一是伦理关怀。自然关怀是一种自然反应,不需要个体的努力,自然而然散发的关怀。但是,更多时候,我们虽然看到了他人的需要,但却因种种原因不愿予以关怀,这时就必须以伦理关怀来对他人的需要做出反应。教师需要对学生渗透的就是伦理关怀。而学生需要学习和内化的,同样也是伦理层面的关怀。
在学校中,学生个体生命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关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训导者而非关怀者的身份出现,这样的教育既是冷漠的,又是机械的。有时候教师即使对学生表现出关怀来,这种关怀也不是健康的,是片面的。因为教师关心的往往不是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而是学生的成绩。片面追求学生智力的发展,忽视了这个年龄的学生渴望得到的关怀以及个人生命的尊重,也忽视了学生养成的关怀素养的需要。
2.学生缺乏关怀素养的学习
“在师生关怀关系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是保持对教师关怀行为的敏感性和反应力。”学生学会关怀、学会自主性发展是最让教师感到欣慰的。而在班级里充满感情和关怀、尊重和爱戴的风气使学生不仅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熏陶自己,同时也能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学生应在具有良好关怀品质的班级环境中学会由此及彼,悦纳自我、善待他人,将学知识与学做人融为一体。
三、如何基于关怀教育理论对班规加以改进
1.班规的制定上以关爱学生为主要目的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之一,教师的积极情感是以师爱为核心的。关爱学生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落实到班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班规的制定上要认清制定班规的目的不是为了惩罚,而是为了更好地关爱学生。世界上只有一种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班规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和强制性,但它并不是国法、校纪,班规的出发点仍然是教育和自省。因此,班规在制定上,需要体现关爱。要成为爱的力量而不是法律纪律性质的强制力量。
2.班规的产生方式上体现关怀平等的师生关系
班规的制定要由全班全体学生讨论通过,不是班主任的个人意见,班主任可以是班规制定的参谋者和指导者,要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班规的制定。这样可以保证班规应有普遍的约束力。这种约束力针对的是任何学生甚至是班主任自己。必要时候需要班主任“以身试罚”才能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同。
3.班规的内容上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及对学生的关怀
班规的内容应该是满含温暖和关怀的,不仅为了管理学生,同时也为了保护每个学生的根本利益,让所有孩子都享受到班规赋予他的权利。班规是师生的共同约定,是帮助和指导,是温情的告诫。这样具有关怀的班规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爱,让班集体充满关怀的氛围。
参考文献:
[1]内尔・诺丁斯.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M].于天龙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