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美术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术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术教育论文

第1篇

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

【关键词】小学生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创造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1.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

2.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的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3.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是它特有的优势,怎样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4.创造力的培养

4.1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方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极积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第2篇

一、当今幼儿美术现状

幼儿美术教育是为了培养幼儿认识世界、认识自然、认识自我的一个过程,它通过激发人们对应于世界的感受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它对于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都有促进作用。当今社会,幼儿的美术教育已经得到家长和幼儿教育老师们的重视,但是这些重视又夹杂很多其他的复杂的成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希望孩子们可以全面发展,注重素质的培养,但是他们在对孩子们进行幼儿美术教育的时候,又希望这个可以作为孩子们一个保障,以后在进行升学考试的时候也许可以作为一个特长考入一个好的高中甚至是大学。这就在幼儿们学习绘画的过程中,家长们渐渐更加重视的是孩子们是否绘画出一个出色的作品,因此将孩子们送往各个出名的特长班学校,希望他们的孩子们最终可以成龙成凤。从老师的角度来说,当今幼儿园的教师们大部分是幼师专业毕业的,有比较优秀的专业基础,试析“自然发展”理论视阈下的幼儿美术教育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横山桥中心幼儿园吴益香但是,幼儿美术教育这部分却没有得到优秀的素质培训,因此美术教育这方面还是幼师相对薄弱的地方。当今的幼儿园教学中主张在娱乐之中进行教学,但是如何将美术教育与娱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让孩子们在娱乐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老师们往往经验能力不足。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上生硬,一味地让孩子们画出老师一笔一划教的作品,而不是充分发挥幼儿们自身的创造力和能力。

二、用“自然发展”理论指导幼儿们的美术教育

(一)“自然发展理论”的宗旨

“自然发展理论”更重要的是充分尊重和发挥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对于自己进行的绘画自己构思、自己想象,老师们只是简单进行点拨,在绘画的过程中孩子们能够亲近自然,探索社会。激发孩子们对于世界万物的想象和好奇,幼师们全部注重的不是绘画技巧而是以培养孩子们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注重孩子们素质教育。

(二)尊重幼儿自然天性

幼儿心理学曾经指出,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经过亲身实践所得到的对世界的感知和认知,要远远比书本或者老师们教的要深刻得多。其实孩子们在幼儿园的这段期间真是幼儿们的知觉迅速发展阶段,四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开始对时间、对空间有了辨别能力。如果在这个时候充分调动他们的感知能力,那么对于孩子们一定是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想象能力相对来说比较空洞,因为它看不到摸不着,培养起来也比较有难度。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家长对孩子们的期许,老师如果更多地教孩子们绘画作品技巧,那么家长会看到孩子们的成绩,对于老师的教学水平也更加信赖,但是如果更注重孩子们想象力的培养,可能在短时间无法让家长看到教学成绩。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师们往往会选择前者进行教学。但其实,绘画技巧只是皮毛而已,在这时对于幼儿们想象力的培养比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重要,这个对于孩子们终身受用,在今后一生的学习以及创作过程中都会发挥重要作用。幼儿教学并不是高中、初中教学,幼师们应该侧重的应该是综合素质教育,幼儿们的想象力往往不固定、不集中,很容易从一个话题想象到另外一个毫不相干的话题,在这个时候,就需要幼师加以指引,这样逐渐过程中就可以培养孩子们正确的想象力。

(三)老师教育方法的转变

以孩子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已经渗透到各个幼儿教育机构,但是只是停留在表面,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现在的孩子们数量减少,幼师们要依据孩子们的个人情况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孩子们的性格特点实施相对不同的教育方法。“”其实也是注重孩子们个性的发展,以孩子们为中心,尊重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其实对于幼儿美术教育来说,所有人更加注重的不仅仅是教育结果,而是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们自我成长的过程,让孩子们的左右脑都得到锻炼,具体的课程其实是可以随着孩子们具体情况不断调整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业务素质不断提高。

第3篇

1.素描的基础地位素描作品大多以写生、静物以及人体等形式出现,这些素描作品的表现形式一般比较纯粹,而且使用的材料比较单一,对光影的处理相对简单,初学者比较容易上手。因此,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时,应该明确素描的地位,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够满足学生的美术学习需求。素描与其他美术课程不同,它的实用性较强,在教学安排上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创造性空间,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提高创造力,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素描并不是单纯地描绘事物的轮廓或者形状,还需要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予欣赏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在带给人们美的享受的同时,引起人们的理性分析。因此,在现代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时代下,美术也逐渐向多元化发展,只有让学生掌握素描基础课程,学习相应的创作技巧,增强他们的创作能力,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美术发展的需求。

2.素描的独立地位素描作为美术学习的基础课程,也是相对独立的一门课程。通常,人们认为素描具有比较完备的个性化特征,而且素描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美感非常丰富,在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创作者可以利用阴影之间的变化表现绘画技巧,表达思想情感和创作意图。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是对固有观念的一种颠覆,这使得素描的语言表达、艺术形式和创作方式体现出较多的变化,从而拓展了素描的适用范围。以往素描往往是美术初学者的入门课程,许多学生对素描的认识不够深刻,在创作过程中也往往是将它作为一种创作工具,但是在将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教学时,素描的创作数量大大增加,它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更好地融合,形成自身独有的艺术创作方式,展现出不同的绘画意境,从而给人不同的艺术感受。因此,美术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对素描艺术形式的认识,还要结合其独立性拓宽学生的美术视野,在教学过程中将更多的事物用素描展现出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素描技巧,从而提升学生的美术创作水平。

二、提升学生素描技巧的教学方法

1.坚持教学从实际出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重视素描的教学地位,这样才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素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创作中。第一,要提高学生的抽象能力。美术创作与其他创作不同,有时候需要用比较抽象的线条或块面展现创作者的情感。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为学生创建思维的空间,引导他们观看、学习名家的抽象作品,逐渐提高他们的抽象构成水平。第二,要提升学生的造型能力。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造型,而且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分析,也会呈现出不同的造型。学生要想更加准确地表达自身情感和创作意图,就应该增强自身的造型水平,使作品造型更加精准,充分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第三,提高学生应用不同材料的水平。素描创作的技巧存在许多差别,在造型上更是千差万别,教师讲解相关知识时要让学生学会应用不同的材料,再通过绘画技法上的转变,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展现出素描艺术的魅力。

2.丰富素描教学内容在以往的素描基础教学中,教师主要训练学生描绘静物的能力,但是对于学生作品的情感表达要求比较少,这样学生创作出的作品大多只是神似,却缺乏艺术的灵魂。因此在素描教学中,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素描,而不单纯将其作为一门美术入门工具。教师不仅需要讲解素描的线条表现力、明暗关系、造型设计、意象创造等知识,还要拓展学生的弹性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创作更具有针对性、更加严谨。除此之外,教师还要积极整合各类资源,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将素描技巧阶段化、单元化地讲解,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不同技法的要领,为他们以后的素描创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4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5篇

1.开设的美术教育类课程偏少

培养目标模糊高师美教院校发展长期受到美术院校的影响,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高师美教走上了全面开课的轨道,但课程设置几乎套用美术院校的课程模式,所开设的美术专业课程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美术教育类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量较少,不能突现出高师美教的师范性特点,这也导致了高师美教培养目标的不明确,以至于出现有些教师是以培养艺术家而不是培养艺术教育家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偏差。

2.美术专业课程内容与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需要

缺少对接现在高师美教课程设置普遍由美术教育类课程和美术专业类课程两大模块组成,其中的美术专业类课程内容基本套用美术院校的模式,与当前我国学校美术教育改革发展缺少应有的对接,加上执教美术专业类课程的教师大都是由美院毕业的,他们对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了解不多,这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形成将美术专业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学需要联系起来的学术自觉,这带来了师范生在大学所学的某些美术专业知识在基层学校美术教学中难以施展的困境。

3.最终评价课程缺失了高师美术教育应有的综合评价

机制“毕业创作”“毕业论文”课程是高师学生在大学四年所学知识的最终总结与呈现,因此,我们可以称这些课程为最终评价课程。长期以来,高师的“毕业创作”都是以美术创作作品展览的形式进行,完全照搬美术院校“毕业创作”的做法,这导致高师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毕业创作与美术院校学生的毕业创作相比拼,教师和学生会投入更多的精力到毕业创作中,多少影响了高师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的精力投入和对美术教育理论及实践的总结与反思,此外,“毕业创作”与“毕业论文”各自侧重在美术专业和美术教育两大块,缺失了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高师美术教育将二者综合评价的机制。

二、高师美术课程设置策略

1.增设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

突出美术教育专业特点众所周知,一名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基础知识结构应包涵美术教育和美术学科两大体系。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学院依据国家教育部的发展要求,在原有基础上增设了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微格教学、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与制作、教育见习、第一次美术教育实习、第二次美术教育实习等课程,使美术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课程占有相当比重,突显出美术教育专业的特点。这些课程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美术教育专业的认识及其教学技能,尤其是学院将美术教育实习由原来实习一次调整为实习两次,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育实习时间安排在大三上学期,实习时间为三周,均有带队指导教师带领,这样能随时给予学生指导。第二次教育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可让学生自由选择联系实习学校或组成一到二个实习小组,选派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前后两次教育实习给学生教学反思和回炉的过程,第一次教育实习返校后,教师针对学生们实习中遇到的问题给予深入的分析指导,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反思,从实践中认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教学理论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理论认识,以便指导其第二次的教学实践;有了第一次教育实习的基础,学生在第二次教育实习中更显从容和自信,教学更规范化,并在教学中有目标性地观察分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两次实习中感受深刻,在一次次的教学实践中提高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和专业认同感。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一方面确保学生每一学期至少有一门以上的美术教育理论或教学实践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又将各课程相互串联,形成体系,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比如美术教学论、美术课程标准解读等核心课程被有意识地安排在教育实践课程之前,旨在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以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各类美术课教学方法研究等课程旨在指导学生在一定教学实践基础上寻找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形成研究教学的思考。同时还可结合举办师范生教学技能比赛、说课比赛等活动促进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思,使教学更有成效。

2.科学整合美术专业课程内容

彰显美术教育专业特色学院在对中小学一线教学调研中发现,因教学条件、学生兴趣等原因,那些偏难和较复杂的美术学科内容在学校难以展开,如油画人体、石版画等,因此,结合基础学校实际需要,科学整合美术学科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以“双基+创造力培养”来整合美术学科课程的思路是基于中小学“双基”教学的特点提出的,即在大学低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学科基础理论与基础技能的学习,在大学高年级阶段着重于美术表现及创作学习,并采用选修的形式,让学生自主选择美术学科发展方向,在侧重研究某门美术学科的同时,又在相互交流中触类旁通地了解其他画种的表现手法,形成“一专多能”的美术能力。此外,在原本单纯的美术专业课程中整合美术教育教学内容,有意识地将美术学科与教育专业学习相结合,更能明确美术教育专业的本质,如《艺术考察》通常是带学生们深入乡村写生及收集美术创作素材的课程。经过整合,可将这门课程改革为《艺术考察与中小学教学调研》,教师带学生下乡写生、收集素材等活动之余,带领他们深入到乡村学校进行教学考察,了解地方办学条件和状况,并让学生提交中小学教学调研报告,思考开发利用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等课题,这种一举两得的教学活动收到极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引导学生在美术学习的同时,思考美术与美术教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观基层乡村学校,增进其对美术教育的责任感。再如,《民族民间美术》课程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民族民间文化的同时,让学生形成开发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于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如将该课程改革为《民族民间美术与校本课程开发》会更能明确其课程本质。

3.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结构

明确美术教育专业本质目前,美术教育专业中有许多重要课程与美术专业课程极为相似,特别是“毕业创作”课程多以学生美术作品展示为主,不能全面体现出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只有合理调整最终评价课程的组织结构,才能进一步明确这类课程的实质。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院的美术教育专业“毕业创作”课程改革为“毕业综合展示”。“毕业综合展示”主要侧重于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和美术学科技能展示两个方面,旨在全面展示学生的综合能力。在美术教育教学展示方面,包括有教学活动展板、教学实物和多媒体教学实录等形式。教学活动展板是在150cm×90cm的展板上呈现学生的教学实践成果,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也是学生对教学实践进行整理、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整理充实教育实习中的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教学录像、教学现场照片等资料,并有序地将教案、教学示范图、学生作品布置在展板上,这也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考验。教学实物展示包括学生教育实习的教案、示范图等,还通过多媒体展示学生的执教录像、教学课件等内容。人们在参观学生的美术教育教学展示内容时,都投以极大兴趣和充分肯定,并感受到学生们扎实的教学能力。在美术学科技能展示方面,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在大学四年学习的美术技术门类较多,学生们的兴趣也十分广泛,这就需要给予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可选择进行新作品创作,可选择整理完善自己认为平时画得较好的作品进行再创作,还可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某类美术内容进行表现;多元选择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创作面貌,有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素描外,还有手工、剪纸、摄影、电脑绘画、设计等内容,这些作品都真实地记录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创作能力,切实展现了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每次的“毕业综合展示”都收到极好的效果,有观众戏称:看美术专业“毕业创作”就像逛“艺术精品店”,看美术教育专业“毕业综合展示”就像逛“艺术精品超市”。“毕业论文”也是美术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过去,教师们在指导“毕业论文”时发现许多学生写的毕业论文往往照搬照套,缺乏自己对美术教育的真情实感,而他们对亲身经历的教育实习却有着许多体会和想法。学院将“毕业论文”改革为“毕业实习综述”,让学生从深有感触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理论性梳理和分析,从中感悟实践上升到理论、理论指导实践的研究性方法。同时,我们还将原来在教室进行论文答辩的场所改在“毕业综合展示”展厅进行,将“毕业实习综述”答辩与“毕业综合展示”密切联系,学生们在相对开放的环境中由感而发,教师们也能从学生的答辩及其美术教学展示、美术创作中对学生形成全面综合的认识。

三、结语

第6篇

在中国近代美术之前,美术作品不是成为宫廷庙堂上的装饰,就是远离尘事,作为文人墨客的把玩之物,显然当时的画家并没有因为缺少观众而意识到艺术上的“寂寞”。毕竟,追求闲适是中国艺术文化特点之一。直到中国社会受到内忧外患的冲击时,直到中国美术发展遇到颈瓶时,对美术功用才开始重新进行思考。当时,为了艺术为政治服务的需求,艺术家开始对社会、文化、政治等现实问题的展开关注和介入,国家开始强调艺术和公众的关系。随后,中国进入和平时代,绘画形式与语言继续发生着变化,但是没变的是美术与公众的紧密性,并且愈演愈烈。当然关系维持不再是受要求,单一的宣传某种主题,而更多的是画家主动采用展览的方式,来赢得观众的亲身参与。这种“中国绘画从宫廷庙堂、私人宅所,进入面向社会大众的公共展览会时代,是20世纪中国绘画史上的重大转变”。作为视觉艺术,美术本不该是孤独的,它应是通过展示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精神,而能够提供合适展示空间的就是美术馆了。美术馆是陈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美术作品或当前的美术创造成果,可以说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场所,是提高全民素质的理想课堂,是人们接受和领会艺术的殿堂。美术馆文化,虽然属于艺术的范畴,但它必须借助于大众文化传播方式向公众推广。其实美术家、作品与观赏者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可惜的是中国美术过去长久的忽视第三者的存在,不过历史变革和时展使美术家意识到公众的重要性,告诉我们“美术家需要公众,作品也需要公众”。当然美术家对公众的“依赖”绝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是互助的,因为公众也从美术作品中得到了东西。

二、美术馆与公众

“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又有许多已离学校的人,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所以又要社会的美育。”正如20世纪先生所倡导的美育方针,任何人都应该接受美术教育。那么,艺术普及的任务,让美术馆承担再合适不过。目前,美术馆越来越成为百姓驻足的地方,而在早期,美术馆常被误解为只有艺术人或者文化人才去的地方,而自认为不懂艺术的人则望而却步,但如毕加索所说:任何人都是天生的艺术家。每个人都有审美能力,在人们对艺术品进行欣赏时,这种能力就会表现,进而提高观者的审美情趣,艺术品位,帮助人们完成了道德与艺术上的融合,最后促进人的精神升华,这其实就是美术教育了。美术家在美的方面是领导者,他们的思想、意志以及对美的理解通过作品被观者感悟,在观者的精神领域里,美术发挥出它自身具有的普遍感染力,从而让观者受到教育。美术馆的教育作用在中国受到重视比国外要晚一些,很多早期的中国留学人员成为了先于国人享受国外美术馆教育的幸运儿,比如著名画家徐悲鸿在留法期间就对美术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其为民众集合之所,可以增进人民美感,舒畅其郁积,而陶冶其性灵。”同样为中国美术教育做出突出贡献的刘海栗旅欧三年,却未踏入任何艺术学校或师从某位大师,而是将美术馆当成最好的老师,最后依旧载誉而归。当中国在南京建立国立中央美术陈列馆时,就提出“将美术展览立足于教育,想通过美展来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情趣和素养”。民国时期的美育要求直接促进了美术馆在中国大地上的出现和发展,随之美术馆便产生了比预想还要好的效果。艺术家需要观众的理解,观众也需要艺术的精神,美术馆在观众与艺术家之间架起互动的桥梁。中国的美术馆正在不断拓宽艺术大门,不仅重视为美术家服务,而且面向公众开展美术普及教育。

三、美术馆美术教育与学校美术教育

第7篇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对美术理论知识的教授教较少,而将课堂中心放在美术技巧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无法培养出美术综合素养高的人才,只能培养出画画好看的人。在现代教学环境中,考试将关注点放在西方的水彩和素描上,而忽视传统美术,这导致学生一边沉的学习西方绘画,而对我国传统绘画知之甚少。比如,大多数学生知道欧洲文艺复兴的绘画风格,以及独具风格的绘画大师,然而却鲜少有人知晓当时我国的绘画处于什么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有哪些著名大师以及取得哪些美术成就。

2提升传统美术重视程度的意义

2.1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受我国教育机制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局限于应试教育,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学校对作为非考试课程美术的偏见,学校忽视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重视程度也难以达到正常水平,这直接导致学生对美术的兴趣降低,学校目标难以实现。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对学生美术学习有重要意义,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见,高校要格外重视传统美术教师素养的提升,促进其在教学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

2.2丰富传统美术教学内容

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学校美术教育大多使用外国绘画作品作为案例进行教学,而对传统美术的涉及却较少,这对传统美术发展极为不利,高校应重视这一问题,丰富传统美术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对传统美术的认知。比如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种学习传统美术的平台,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传统美术,激发学生对传统美术的热爱,真实做到传统美术融与学生生活学习中。此外,高校还可以针对传统美术开办一系列活动,比如剪纸、水墨画、篆刻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强化对传统美术的认知。

2.3教学方式与时俱进

在传统美术教学中大多采用教师直接讲解美术文化的方式,教师以书本为中心,照本宣科的讲授方式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美术教学方式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教师授课方式,增加学生美术实践的机会。作为美术教师不应将目光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而是应该对绘画作品进行拓展,通过对其创作背景、绘画者的介绍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在兴趣的指引进行学习会事半功倍。美术教师还可以将传统美术融与世界美术中,对比中西方美术的发展、以及绘画风格,使得学生全面了解美术发展。学生在对美术知识掌握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美术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会大大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3结论

第8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各高校逐渐开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教材的补充、美术课程的设置等。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策略的实施并没有在地方高校收到预期的效果。一些地方高校的美术教材虽然涉及了民间美术知识,但其所占的篇幅较小,数量极其有限,并没有真正将民间美术纳入高校的美术教育。显然,高校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是导致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之一。一些高校在美术教育中片面强调西方所推崇的色彩、素描、油画、水粉等课程,对于我国民间美术这样一种优秀的本土美术资源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这样的环境下,很多高校学生都对西方美术、现代美术的知识了如指掌,但对我国民间美术却不甚了解。甚至有一些学生认为,民间美术是“农村人的艺术”,太“土”太“俗”。高校对于民间美术的认识依然处于表面层次,对于民间美术并没有深层次地开发与利用,这是对资源的闲置与浪费。

二、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及作用

1.是对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地方高校不管在办学经费、基础设施还是在办学经验、师资力量上,与那些重点大学或者专业性很强的美术学院相比,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因此,形成一套自己的美术教育体系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是尤为重要的。地方高校应该将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自身的美术教育体系。显然,绝大多数地方高校在这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首先,地方高校了解当地的文化资源分布,熟悉当地的历史文化演变。基于这样的情况,地方高校能够通过对这些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而有效充实美术教育体系。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并不是过分强调“高、精、尖”,学校具有相对全面的建制以及依托面较宽的资源背景。通过对本校综合性资源的依托,能够有效融入并加大对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使美术教学的内容更加充实,从而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美术教育体系,让美术教育体系的内涵与文化根基更加坚实、全面、宽广。其次,具有现成的教育资源。显然,地方美术资源是丰富多彩的,丰富的民间文化、民俗活动等所展示出来的民间美术品都能够为地方高校提供原生态的美术教学资料。其不但包括民族建筑艺术,也包含少数民族的服饰、剪纸、刺绣、木雕、桃花、泥塑、蜡染等民间艺术。这些民间美术品都积淀了极为丰富的民俗文化信息。另外,在很多民间老艺人身上都凝聚着大量的美术创作经验以及民间美术品的制作手艺。显然,这些都是民间美术教学的宝贵资源。

2.是传承发展民间美术的最佳载体

第一,有利于民间美术的挖掘、收集、整理与研究。以往,我国民间美术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民间美术的文献资源相当匮乏,学科资源也极为薄弱。地方高校担当着当地的科研责任与使命,其教学科研环境以及相应的师资力量都有利于梳理民间美术的历史沿革。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够真正构建起民间美术发展的立体框架,才能以此对民间美术的历史与现状进行系统分析与探究,从而为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提供良好的指导与支撑。第二,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及发展培养人才,弥补民间美术在传承以及发展过程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就目前民间美术的传承情况来看,不仅继承人缺乏,连传承机制也面临着挑战和困境。要想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培养出专业的民间美术传承人,成了当前民间美术继承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作为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依托,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传承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民间美术要是离开了教育,就可能会面临失语甚至失传。当前,地方高校的办学目的就是要培养出更多有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对象是青年群体,这就使得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更具普遍性和可行性,能够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价值与功能,进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民间美术继承人,将民族美术文化发扬光大,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承与发展。

3.注重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审美观的培养

民间美术源远流长,民间美术的创新意识与理念也无处不在。当代的艺术家也深知这一点,创作时喜欢从民间艺术中寻找灵感与突破点。如著名绘画大师毕加索创立的立体派,就是在非洲本地原始艺术中寻找灵感,通过其原始艺术大胆夸张的艺术风格找到了自己创作的突破点。换言之,民间美术所蕴藏的力量和内涵对高校美术教育而言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贯穿民间美术教育能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敢于创新,敢于实践,敢于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手法、融合不同的形象进行创作。如此,学生在美术创作中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融入自己的情感,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极具新意和个性,这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而言也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结语

第9篇

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儿童似一张白纸,可塑性极大,而美术活动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画画、折折、剪剪、涂涂等,很适合儿童爱动手的天性,在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实践领域中,能锻炼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实践能力的提高以及耐心细致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有着好的作用。

二、以美益智,培养想象创新能力

创造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儿童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教育,能激发儿童无尽的想象力,通过美术活动来发展儿童的想象力,比其它学科更能让学生愉快的接受,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来进行。

1.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多思、多练,学会创造美

习作和创造是检验学生美术知识运用和审美观念表现传达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又是启发学生思维和兴趣,发展学生主动性和特长的极好机会,教师要注重学生练笔,要尽力为他们营造和谐轻松的习作环境与创造环境,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构想,学会主动创造美。如在学习《手型的联想》一课时,我采用小组之间竞赛的形式,学生画完一幅画,可以继续画第二幅第三幅,比谁的想法奇特有新意,比谁的小手变化多。比赛结束时,学生以手性为基础,通过想象添加,画出了很多创意的画,如同一个五指分开的形状,有的同学变成了帽子,有的变成了小鱼,有的变成了一座山上的五棵数,有的变成柳树,还有的变成了果子树,五人合唱团,还有的变成了五指山,一朵凋零的花朵。孩子的想象力奇特的让人折服。

2.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针对儿童的好奇心,我在课堂上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把教学工作变成学生欢乐鼓舞和全面发展的源泉。如找一些绘画材料,一些新方法来画画,让学生知道画不但可以画在纸上,还可以画在树叶上,画在布上,地板上,石头上,不但可以用笔画,还可以用矿泉水瓶子,用手指画,用植物籽粒粘贴画,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也充分调动起来了。

3.依托评价展示,巩固创新意识

营造良好的表现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才智,表现自我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动力,小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欲望,只有及时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木偶戏》和《提线纸偶》时,在学生通过展示讨论评价作品的动作表情服装方面,哪些地方有创意,与众不同后,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表演,把自己的想法惟妙惟肖地演义出来,这样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表演欲望,巩固了创新意识。

三、以美育德,陶冶高尚的情操

第10篇

(一)湖北地区农村现有的主要民俗艺术及特点

在湖北农村地区,存在着许多被人们代代传承下来的传统民俗工艺和文化。例如红安的土家绣花鞋垫、阳新县的布贴、仙桃和鄂州的雕花剪纸、老河口的木板年画等。就阳新布贴来说,阳新布贴又名“补花”,是刺绣的一种,在深蓝色或黑色的布料上用做衣服的边角碎料贴成五彩斑斓的图案,再用针线沿边刺绣,呈现出漆黑点金的色彩效果。作品具有浅浮雕效果,用于装饰衣服鞋帽,布枕童玩等,常承载着母爱。其造型野逸不求形似,纹样众多,以寓意象征和心象造型。其组合构图不拘时空,天上人间亦或山禽水族皆可集于一局,极度自由。其取材民年间故事、民俗风情、戏曲人物,如观音座莲、金鸡鲤鱼、凤戏牡丹等图案。纵观这些特点,充分体现出原始稚拙、浪漫遐想和强烈厚重的楚文化特征。阳新布贴取材方便,制作方法简单,造型构图不拘一格,色彩表现力强,非常适合引入到中小学的美术课堂当中。除了阳新布贴以外,湖北农村地区其他的民俗工艺也极具魅力,将这些民俗艺术应用到中小学的特色美术教育中,不仅有利于传统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有利于学生的主观审美情感和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二)湖北地区民俗艺术应用现状

在现在实行的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的美术教材当中,已经开始将一些民俗艺术融合到课程当中。例如2010年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科书,其中的第八课要求学生用剪纸或者拼贴的方式表现十二生肖或自己的属相,可拟人化。在2013年人教版初中三年级下学期的美术教材中,《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要求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身边的民俗艺术,教师再将其中一些代表艺术给学生们进行欣赏以及分析评述。但是类似这样的课程还是相对较少,更多的还是一些专业的素描训练以及名画赏析,可能对于农村孩子来说,这些是陌生而又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上,与农村孩子个性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不符,简单划一,有明显的成人化倾向,致使农村孩子的知识水平与教材出现了断层现象。另外,教师在世纪教学中刻板枯燥,一味地加强绘画的技巧的训练,主要以临摹为主,让学生依照范画依葫芦壶瓢,学生学得被动消极、机械乏味,严重阻碍了其想象力和个性的发展。学生无法发挥创作精神,长此已久,学生的思想开始懒惰懈怠,就会演变成老师出示什么,学生就基本不动脑筋的画什么,致使他们对于课堂缺乏积极性,学习兴趣变得越来越淡然。

二、湖北农村地区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引用湖北农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其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可利用的、良好的资源和素材。那么我们在积极传承这些文化并且将其引用到美术教学中,是具有科学依据和全面要求的。

(一)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的契合

在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合乎我国美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民俗艺术与美术新课程两者之间有很大的契合。美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应用在课程标准中十分重视,作为美术教师要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发现资源、开发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来教学。美术课程标准在叙述美术的价值中提到“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这里的“传承”、“交流”实际上指各个地区和不同种类的民俗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融合以及整个中华民族优秀艺术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而民俗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加需要传承交流,这一点看来正是美术新课程与民俗艺术的最大的契合之处。此外,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阶段目标分为“欣赏•评述”阶段、“造型•表现”阶段、“设计•应用”阶段、“综合•探索”阶段。教师在指导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一起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二)美术特色

教育中农村地区独特的条件在湖北农村地区中小学美术特色教育中,引入民俗艺术是完全可行的,并且应该积极推广的。农村虽然在经济水平和物质条件等很多方面不及城市,但并不意味着美术教育在农村的实行就比在城市实行艰难得很多。相反的是,客观上农村的美术教育存在着很多优势,各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提供了就地选取教学教材资源的机会,富有生命力的地域特色民间民俗文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与城市相比较,农村地区流传下来的的民俗艺术和工艺种类更多、技艺更完善一些。作为农村的学生,学习的课程是他们身边周围的、耳濡目染的、与生活经验有关系的、有民俗特征的东西,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从自己周边的事物以及亲身感受中先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而转化为自由想象。教师应该有选择性地真实地展现本地的民俗艺术,并加以一定的转换,在农村中小学的美术教育中融入进去。

(三)民俗文化

引入美术教学的要求在将民俗文化引用到中小学美术教育课堂时,我们应注意一些要求。首先,湖北省内不同的地区要因地制宜,依据当地的民俗艺术特点和实际情况教学,不同地区的文化和民俗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能强搬硬套其他地区的方法。美术教师应该突破瓶颈和限制,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的开发民间乡土资源,灵活运用现有教材。其次,同一地区不同种类民俗艺术有不同的特征,各类民俗艺术的文化背景、实践的复杂程度、素材可选择的范围等,根据这些特点可将课程分为欣赏课和实践课,从而带领学生完成“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等目标。最后,根据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学生自身特点,因材施教,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当地民俗艺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民俗艺术

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的作用民俗艺术在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有很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开阔了更宽广的空间。第一,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提供了创作素材和教学资源,在美术实际教学中可以收集到一些传统手工艺品及儿歌谚语等来更加形象生动的教学。民俗艺术通俗易懂,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也是朴素的美术教材。第二,民俗艺术为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扩展了研究空间,有利于完成在民俗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方面、保护与传承方面以及借助民俗艺术如何促进中小学学生发展等方面的探索。第三,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特色美术教育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在学习民俗艺术的同时让学生们感悟到中华传统艺术的思想精神,了解中华文明,既将审美意识提高了,又让他们作为家乡人和中国人而光荣。第四,民俗艺术融合到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对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朴质简洁的民俗工艺品,体现了装饰性和形式感,有着超越时空的想象,无固定死板的规则束缚,符合中小学生活跃的思维。学生可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做出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三、总结

第11篇

    二、文章结构。论文应依次包含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通讯地址、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作者简介等。

    其中,论文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通讯地址、邮编、摘要、关键词分别用中英文表示。论文应完整且简明扼要,需包括必要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结果与分析等;应保留涉及主要观点的图片、曲线和表格,并注明数据来源。根据论文集出版需要,编辑有权对稿件进行删改。

    三、论文格式

    1.正文以前部分

    (1)中文格式

    论文题目:三号黑体,居中排,文头顶空一行。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深入思考;策略方法

如何通过美术教育培养聋生的自信心和绘画热情,是美术教师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聋生美术学习特点

(1)观察力敏锐,热爱学习。美术是一门视觉艺术,关于美术作品的感受、欣赏、创作和评论,都需要个体立足于视觉感受去进行。聋生虽然听力不好,但正是由于很少受到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的注意力较为集中,观察力、模仿能力和动手能力都较好。故在美术学习中,聋生对线条、色彩的观察力、理解能力和想象力,通常要超过其他正常学生,他们的学习和创作情感也更加强烈。(2)内心与美术更接近。聋生由于听力方面存在障碍,所以他们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狭窄。因为听不见,在许多问题上,他们只能通过手势、表情来与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长此以往,许多人在情感方面都非常自卑、压抑。美术学习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抒感、表达自我的窗口,因此,他们也更喜欢通过绘画使内心回归自然和平静。(3)认识不够深入,意志薄弱。由于不能有效接收外界的信息,聋生对周围环境和事物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局限于自己的理解,或对事物表象的认识,这难免会使他们对事物的理解非常笼统。如在欣赏一幅作品时,由于接收不到有声信息,导致聋生对作品的理解都非常肤浅、片面和孤立,他们很难理解事物在时间、空间上构建的相对复杂的关系,这必将影响他们的学习。再则,聋生由于交流障碍,经常会受到他人的嘲讽和欺负,导致他们大都自尊心较强,性格上比较孤僻,还经常会出现焦虑不安、盲目冲动的心理,甚至他们在美术学习中还会因为盲目模仿、没有进步而产生厌学心理。

二、聋生美术教学目标和存在的问题

(1)聋生美术教学目标。美术是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和艺术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美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对生活的态度,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水平。聋生美术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它以培养聋生初步的美术感受能力、审美情趣和审美查创造能力为目的,它在教学方面是沿着审美感知教学—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美术创造能力培养的顺序前进的。其中,聋生美术教育以审美感知为起点,聋生需要通过感官感受外部自然形式、艺术形式,培养自身的美术知觉。美术欣赏和美术创作,能激发聋生的审美愉悦感,丰富其审美体验,最终促使其人格朝着更加完善的方面发展。审美创造是聋生美术教学的更高层次,它是在聋生具有了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和丰富的审美情感的基础上进行的,且能促使聋生的审美情趣更加多样。(2)聋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聋生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首先,缺少专业教材,缺乏理论指导。以中职聋生美术教育来讲,之前,许多中职学校根本没有开设美术课程,后来,随着中职教学体系的完善,一些中职学校才逐步开设了美术课程。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教材,各中职学校使用的美术教材不尽相同,许多院校采用的都是自编的教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缺乏理论基础。其次,教学方法有待优化。许多中职美术教师在聋生美术教学上,采用的仍旧是以知识关注、作品欣赏、模仿创作为主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信心培养根本不受重视。对于那些学习进度慢、认识肤浅的学生,教师难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导致聋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最后,聋生美术教学环境非常封闭,教学设施陈旧。许多学校在美术教学中,出于安全考虑,许多学校都要求教师在教室内来教学,学生接触的知识和对知识的理解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聋生美术教学策略和方法

(1)更新教材,引入更多新的学习材料。根据美术教学现状,学校要加强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教材建设,将更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内容融入美术教材中去,拉近美术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距离。具体到中职聋生美术教学中,中职学校要根据新课标要求,更换美术教材,或实施美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整合美术教学资源编写校本教材,将先进的教学题材融入教学中,并以能力为本位,突出中职美术教育工学结合的特色,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聋生美术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以教材为中心,增加多样化的美术教学工具,将绘画、木刻、刺绣、工艺等应用到美术教学中去,针对聋生设立专门的多媒体美术教室,完善美术教学设备,争取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聋生美术教育的多样化。(2)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优化授课方式。在今后的发展中,学校要加强美术教学队伍建设,以提高聋生美术教学水平。以中职学校为例,学校要认识到美术及美术教师在聋生人格健全、健康成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明确教学目标和方向,引进具有特殊教育经历、专业教学能力强的美术教师,同时抓好教师培训和管理工作,以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整体能力。然后,给予美术教学更大的自由,鼓励美术教师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精神去研究聋生美术教育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身在教学中的作用,采用合适的授课方式去引导聋生欣赏美、理解美、创造美。(3)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在聋生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然后以科学的态度和创新精神,深入挖掘美术教材中可以进行德育的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如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画家的故事如齐白石画虾等来教育学生,教导他们以不畏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学习。在美术写生教学中,鼓励学生走出教室,拥抱大自然,描绘大自然,感受四季的变化和家乡秀丽的风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感情。同样,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还要利用民间工艺美术、山水画等来进行民族绘画教学,通过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在色彩、线条、墨色方面的对比,使聋生认识民族绘画的优秀之处,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健全他们的人格。如有条件,教师还要积极带领聋生去参加各种绘画展览、绘画表演赛,以开阔学生的眼界,使学生在接触社会、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形成自信、开朗的性格。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聋生美术教学则是提高聋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但是,聋生美术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这就要求学校及美术教师在聋生美术教学中,明确美术教学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去吸引、教育学生,以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对想象能力的感悟能力,进而激发他们的创作冲动和表现欲望,使学生感受到美术学习的乐趣。

作者:练明义 单位:新疆残疾人职业中专学校

参考文献:

第13篇

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观,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能促进少儿感知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更能促进他们个性化发展和全面发展。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还是一种文化的熏陶,只有在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感悟美术、接受美术,才能真正感受到美术的魅力和精髓。美术学习对于少儿审美力、鉴赏力、创造力、想象力、感受力的提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创造美术作品的过程会使少儿掌握表达情绪、诠释事物的另外一种方法,美术教育能影响少儿一生。

二理性分析课外少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教育机构和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美术教学选择内容的偏差,都会导致少儿的美术学习道路越来越窄,对美术的兴趣越来越淡。第一,教育机构存在的危机。当前很多课外少儿美术教育机构因为不是公立学校计划招生,在保证教学环境、师资、课程内容的基础上,要面临招生的巨大压力,存在危机感和效益的直接压力令很多教育机构不能坚持办学,办学大环境的混乱给少儿美术教育带来不好的影响。第二,教育机构自身师资、课程内容等软实力欠缺。课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近几年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却没有稳定的师资队伍、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日益完善的教学环境做支撑,往往没多久就因经营惨淡直至倒闭,给家长在教育机构的选择上带来困惑,令社会对课外少儿美术教育失去信心。第三,家长盲目跟风的不坚定性。一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年轻的父母们推向儿童教育的误区,很多家长为了孩子未来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拥有一技之长,并不重视孩子的自身特点与愿望,在选择课外教育机构的过程中盲目草率,这样的学习往往虎头蛇尾,没有计划性和持续性。第四,双方急于求成的功利性。在少儿学习美术的过程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往往追求速成,而评价少儿是否获益往往是孤立地、单纯地看他们画得像不像,而不是美不美,更不是儿童是否快乐,这就把妙趣横生、激发孩子灵感的美术课上得死板、枯燥,令人生烦。

三深入探究课外少儿美术教学对策

第一,学习初期的兴趣培养。“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对美的追求与创造是人的天性,我们人人都是美的追求者,人人都可以成为美的创造者。新《美术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的“基本理念”中就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行了说明,“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第二,启蒙阶段的自由引导。孩子开始学画最好的年龄为4~6岁,这个年龄的孩子对点、线非常敏感,他们的画面里也主要以这两种方式来表达。这个时候学习美术的需求是更多地接触画面、形象、颜色,简单地表现自己的想法,开发少儿的想象力、专注力;要从少儿心理的角度出发,通过他们对颜色、画面的选择与构建来发掘他们的潜力。

第三,进阶期间的“像与不像”。我们发现,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家长和孩子都认为该“见到成效了”,该“画得像了”,他们在一张画面中更专注的是对“形”的要求。从少儿生理与心理发育方面来看,这个要求是正常的,7~10岁的少儿,不仅有了完整的思维方式,而且手脑的配合已经完全协调了,他们已经可以理解并把形状画得相对准确了。但是,单纯将这一阶段的问题围绕像与不像展开,则是得不偿失的。很多孩子拿着范画一笔一笔地照着画,挣扎于像与不像之间,非常焦灼痛苦。教师应鼓励孩子在画画的时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象,只要能抓住所画对象的主要特征就完全可以了。这一阶段最好的课程内容应以他们喜爱的卡通画、线描画为主,通过对点、线、面、体的全面认识与运用,完成对美术进阶阶段的培训目标。

第14篇

1.在美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美术资源相对欠缺

课程资源的概念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内容,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单纯的课堂资源,而新的课程资源概念,则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把课程资源的概念拓展到与教学目标相关联的各种教学资源,初中美术教育的课程资源是指对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所有学习资源,其中也包括一些对于学生的美术学习有帮助的课外美术实践活动。现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美术课堂教育资源的相对不足造成的,无论是课堂的美术教育课程资源还是课外的美术实践资源,其资源量都显得相对不足。

2.教师的美术实践能力有待提高

从目前来看,在相当一些学校中,缺乏专业化的美术教学人才,即便是相关专业毕业的教师,其相关的业务素质也未必令人满意,其主要原因是许多教师的年龄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教师刚刚走出校门不久,所掌握的美术知识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相关的美术教育实践经验,因此,往往教学的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而在中学,相对来说,美术教师的数量是比较少的,彼此之间在美术方面的业务交流也相对较少,这给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业务的提升带来了客观的困难,这种状况的延续,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年轻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因此,促进教师的美术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初中美术教育发展策略分析

1.要培养学生正确的美术学习态度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升学考试的影响,在初中教学中,往往要把美术学科视为学校教学的边缘学科,因为其不是升学考试的必考科目,学校对于美术的教育也自然缺乏应有的重视,受这样观念的影响,初中生对于美术学习的态度也不够端正,认为美术学习是可有可无的,在思想观念上对美术学习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开展,因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术学习的态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2.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

由于一些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缺乏应有的重视,其投入的资源也就相对的不足,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初中美术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学校要进一步增加对初中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无论对教师相关的业务培训还是对基础的设备、资源的投入,以确保初中美术教育的更好开展,促进初中学生美术素质有效提升。

3.要突出初中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第15篇

1.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为特殊的体验性特点,学生只有真正地投入体验,才能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和精髓。学生获得这种直观体验的最佳方式,就是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进行研究和学习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优秀民间美术作品的发源地,使学生身临其境,用心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然后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学到的知识自由创作。如此一来,不仅会让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印象,还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和发展的平台。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为学生认识美奠定了基础,使其在审美能力上得到大幅的提升。

2.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是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时展的要求。因此,高职学校美术教育应该认识到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参加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因为实践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不断对自身知识进行创新和优化的过程。另外,从封闭的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外界,学生会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和更强的执行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同时也打破了固化的思维方式,促进更多创造性思想的迸发。

3.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目前,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之一,因此,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也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关注点。对于高职院校毕业生而言,所选职业普遍具有较高的实践性要求,因此学生实践能力的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其日后的就业情况。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际上也是在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因此,高职美术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就业这一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

二、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对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不足国家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号召得到了各地院校的积极响应,而且很多院校已经付诸行动。但是一些院校在处理新旧教学理念的转换以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学校管理体系的融合上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还没有做好解决问题、化解各个机制之间矛盾的准备。此外,少数高职院校的实践能力培养工作并没有得到完善、健全的政策支持,无法为工作的开展提供支持和保证。在工作中,学校并不能制订完整的计划执行规则和方法,一方面加大执行力度,另一方面却没有提供完善的规划,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困惑,无法发挥计划的实际效果。

2.教学模式相对落后目前,我国一些高职院校的美术教育仍采用陈旧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的是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课后的练习,往往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契机和平台。多数指导教师过于注重以往的教学理念,不能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融入教学,无法对学生起到引导作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需要,尤其在美术学科的教学上,学生要想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必须在练习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但是以往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的自主练习和探索,约束学生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上,这对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升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高职院校过分追求学生的卷面成绩,并没有意识到美术学科的艺术性、创造性,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使得那些学习美术比较吃力的学生完全丧失了信心和积极性,导致了教学效果的降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工作无从下手。

3.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完善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将美术实践活动安排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期,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很少穿插实践活动,进而造成了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即使掌握了理论知识,但是不经过实践过程的巩固和体会,仍然无法领会知识的真正含义,对学习效果造成了影响。

4.学生对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重视一些高职院校艺术系美术专业的学生没有对自身的实践能力引起足够的重视,反而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投入课外社团,往往忽视了美术实践活动。长此以往,学生在即将离开学校面向社会的时候才发觉自身毫无实践经验,但为时已晚,对自己的就业和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三、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进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被高职院校秉承这么多年,肯定存在一些可取之处和优点,但是它已经无法完全适应时代和教育的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美术专业的教师应该运用合理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敢地参与多种多样的美术实践活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立足于学生实际的宗旨,全身心地为学生营造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让自己充分地融入学生集体,以此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先决条件。如,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参加当地一些美术展览、笔会等活动,邀请地方美术家举办讲座,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赛事,帮助学生举办作品展,等等,用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在锻炼学生正确欣赏优秀美术作品时,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示国内外知名画家的优秀作品,在做简单的介绍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按照思考、交流、分享三个环节进行。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分享了解学生掌握该知识的基本情况,从而确定下一步的教学方向。不仅如此,学生在此过程中还锻炼了沟通、协调、表达能力,并能树立责任意识和团队意识。

2.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向学生讲授美术基本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往往会把实践内容放到最后或者只是简单地提及,并没有在课上、课外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因此,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进行大的改革和创新。在实际中,美术教师需要重新审视教材的基本内容,尽量使枯燥的内容贴近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想要实践的意愿。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一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如,在对学生进行素描方面的教学时,教师在按照计划完成教学任务时,可以在课下组织学生进行素描写生比赛,写生对象可以自行选择,比赛结束后可以通过让所有学生投票的方式选取获胜的作品,并给予获胜学生适当的奖励。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的实践平台,还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示自我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