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绩效管理论文范文

绩效管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绩效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绩效管理论文

第1篇

(1)建立推进和评价组织:本公司组建专门的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来进行专项的推进工作,综合协调机构设在公司办公室,也有的企业建立了专门的卓越绩效推进办公室。我们的跨职能项目组由9人组成,包括公司企业管理、发展与规划、市场与营销、质量与技术、生产运营、人力资源、财务等职能部门的领导或骨干。

(2)自评员培训:公司除了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培训以外,还培养了一批自我诊断评价的骨干,即自评员,培养对象主要是跨职能项目组成员。我们主要采用请外部专家进来培训的方式,但也采用派出去参加外部权威机构举办的自评员培训班的方式。至今公司有12人分别获得了宁波市卓越绩效管理自评员、见习评审员、评审员证书,为企业有效开展卓越绩效管理,建立了一支自我诊断与评价的骨干队伍。

(3)撰写“组织概述”:卓越绩效评价从组织概述开始。由于组织概述是组织的一幅快照,显示组织成功运营的关键影响因素和面临的挑战。为此,我们深刻认识到:“撰写组织概述是有助于组织关注其关键过程和结果,识别出关键的潜在差距。当从中识别出问题或不足时,就可以直接指定并实施改进计划”。我们的做法是,首先根据企业发展的历程,提炼出企业文化提纲,进一步确定企业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并由此来撰写“组织的概述”。

(4)策划和制定自我评价计划:这一阶段的工作,我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进行自我评价的准则和合适区域;以卓越绩效模式推进项目组为主体,选择自评师建立自我诊断评价组;制定自我诊断评价计划,包括评价时间、场所、评价内容和评审分工安排。

(5)实施自我评价:自2012年起,我们开始建立了完善的卓越绩效自评机制。每年依据《卓越绩效管理的评价准则》标准和遵循卓越绩效评价方法和评分指南,制定了自评计划,并按自评计划逐项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诊断与评价。根据模块,从总经理开始,公司各职能部门分别撰写自评报告。充分运用SWOT科学分析方法,识别企业目前和将来优势和挑战,确定改进机会和顺序,制定和实施改进计划与措施,最后提出综合性的自评报告,附上详细的评分表。

(6)制定并实施改进和创新计划:在完成自我评价之后,展开自我评价汇报会。组织向高层领导报告自我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讨论公司的重要优势与改进机会,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实施跟踪改进。如我们通过客观的自评诊断,及时发现公司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看到“公司制定的战略太‘单薄’,关键绩效指标(KPI)考核不够细化,品牌和信息化建设欠深入”等弱项。为此,我们制订了具体的措施进行改善和创新。持续的改进,驱动了公司经营成熟度的稳步提高。

(7)“学习循环”与政府质量奖的申报:近几年来,我们依据上述模式中的第四至第七步的完整学习循环过程(评价、改进、创新、分享),经过多次循环,公司经营管理的成熟度得到明显有效提升。同时,还对自评方法本身进行了评价和改进。与此同时,公司相继进行了政府质量奖的申报工作。

2组织自我评价与追求卓越方式

由于卓越绩效评价是一种诊断式评价,既包括对组织的优势和改进机会的定性评价部分,又包括总分为1000分的定量评价部分,以方便、平衡地诊断评价组织经营管理的成熟度。我们充分把这两部分相互关联的评价方法进行有效应用。初期我们自我评价仅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获得了感性方面的评价结果,后来我们在实际评价中采用了定性与定量联合使用的方法,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成熟度得到了全面科学的展示。同时,我们通过借鉴第三方评价(政府质量奖评价)的方法和结果,结合自我评价活动时,获得的就如何开展高质量自我评价的经验,深切体会到:“自我评价是组织自觉地采用某种标准,对其活动和结果全面、系统、定期地进行评审的管理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追求卓越。自我评价强调的‘自我’,即组织是进行评价的主体,具体可采用‘一步到位’式和‘循序渐进’式来进行”。而我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方式主要采用“一步到位”式进行。

(1)“一步到位”式:对于经营管理相对比较完善、成熟的组织,可以直接采用GB/T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全面的评价准则和评分系统,进行系统的评价。

(2)“循序渐进”式:是对管理相对较为薄弱,又担心《卓越绩效管理的评价准则》学习与贯彻太复杂、太浪费时间的组织所采用的一种常用方法。初期可以通过撰写“组织概述”,对组织进行一个快速、概括的评价,确定组织经营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出关键的潜在差距(例如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的缺失),直接指定并实施改进计划。其后,再结合组织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用简易评价表(如卓越绩效评价表)在组织内部进行较深层次的评价。当组织的经营管理比较完善、成熟时,再全面采用《卓越绩效管理的评价准则》及其评分系统进行整体、系统的评价。

3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收获

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包括三大组成部分———核心价值观、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其中,评价准则和评价方法为引导企业追求卓越绩效,提高产品、服务和经营质量提供了系统的方法。公司自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以来,严格遵守《卓越绩效管理的评价准则》和《卓越绩效管理评价准则实施指南》建立追求卓越绩效的经营管理模式。

(1)多途径创优质品牌,进行品牌建设:公司通过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推进,更加重视品牌的建设与培育,以品牌拓展市场,走一条以质量创牌、技术创牌、知识产权创牌的经营之路。运用各种宣传工具教育和引导全体员工树立“宁容牌”产品的荣誉感,增强品牌意识,使争创名牌成为每一员工的自觉行为;确立公司技术中心的优先地位(如人才、设备、场地等资源的优先配备),加强技术创新,加快产品开发,加大投入力度,以减少能源、材料消耗、增加技术含量,积极开发市场适销对路和高附加值的新品(如绿色能源电容器等),确保企业旺盛的创造力和持续发展的生命力;公司的产品在全面达到GB3667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特别是美国EIA-456、日本JISC4908和欧洲EN61048的先进标准,提高产品质量,使“宁容牌”电容器在国际市场上达到日本日立公司的质量水平要求;生产的高温灯具电容器通过美国AEROVOX公司105℃2000小时的寿命试验。经过多年的执着追求,“宁容牌”电容器相继获得了浙江省名牌产品、宁波市知名商标、浙江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也得到顾客的广泛好评。目前“宁容牌”电容器已成为国内金属化薄膜电容器行业中具有规模产量和悠久的著名品牌。公司总经理被评为:“2013品牌宁波年度杰出人物”,公司荣获“2013年中国电器工业最具影响力品牌企业”称号。

(2)企业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充实:公司在坚持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文化内涵不断得到充实与提炼,最终形成了“诚、容、专、开拓者精神”的企业文化。在导入卓越绩效管理过程中,企业的“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炼。通过多种方式和载体的宣传、贯彻后,公司企业文化已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形成了强大的文化合力。同时,为公司的所有者、顾客、员工、供应商、合作伙伴的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建立了系统的公众隐忧预见和应对机制,通过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更加关注和支持公益事业来承担社会责任。将参与和组织各项公益活动作为企业战略和日常运营的一个重要内容。如公司2013年10月在遭受严重水灾损失的情况下,还向余姚灾区捐款。公司组织志愿者多次进行维护交通秩序、参加食品安全监督等活动。这些都体现了承担良好社会责任的意识。

(3)树立了“大质量”的概念:通过持续不断的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我们对卓越绩效管理的精髓有了更新的理解,建立了使企业走向卓越的“大质量”过程管理体系,即“用体系管控过程,用过程管控结果”。引导我们不再局限于狭义的产品质量概念,而系统地对企业的理念、行为、方法、结果进行梳理,集中精力去找到相对于标杆企业、竞争对手的优势和改进空间,制定改善方案,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企业氛围。

(4)积极开发新品,加快产品转型升级,进一步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公司:“品牌运作、营销建设、先进制造链、科技创新”四大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作为一个生产交流电容器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技术中心根据市场走访、调查,通过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技术的应用,发挥国际最成熟的先进制造设备优势,与日本日立公司合作,开发了风能电容器、大容量直流储能电容器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也开发了一批应用于坦克等军事设施的电容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型专利40项。近年来,公司主持或参与制订的国家标准有5个。同时,公司技术中心攻克了一大批技术难题,成攻掌握了核心技术———安全膜电容器的生产工艺。投放市场的产品呈现出价格低、性能优、质量稳定可靠的高性价比的优势。公司现有技术处于国内行业领先水平,有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技术中心被评为省级研发中心。

4我们的体会与感悟

近几年来,通过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荣誉,而是实实在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在‘领导战略、顾客与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与改正、经营结果’七个方面得到变革与提升”。所以,我们认为“:要取得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良好效果,关键在于企业如何选择和使用。使用得当,能促进企业人员技能提升、管理升级和战略目标实现,使用不当,劳民伤财不说,还可能挫伤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据我们所知,国内很多企业卓越绩效管理之所以不成功,很大程度源于卓越绩效管理体系导入程序不科学,以至于基础薄弱,导致卓越绩效管理体系不适用或者无法推行。当然我们也知道:“科学合理的卓越绩效导入程序虽然不能保证卓越绩效管理体系最终成功运行,但是规范的程序可避免出现遗漏、错误,为卓越绩效管理正确运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导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主要经过了如下几个步骤:第一步、对企业进行全面诊断。我们认为:“企业引入一种新的管理方法,必然希望解决某方面的问题,企业引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大多是为了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的弱项方面的问题,而实际上,解决企业内部管理的弱项,必须找到根源。只有通过全面的诊断才能发现问题的根源,进而判断是否可以通过卓越绩效管理方法解决以及选用何种模式解决”。第二步、完善企业内部的各项基础工作。我们认为:“任何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都需要以一定的基础作为支撑,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尤其如此,如果支撑体系的基本条件不存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必然无法正常运转”。自我们开展卓越绩效管理工作以来,完善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管理工作:

(1)明确企业战略目标:通过对《卓越绩效管理评价准则》的学习,我们知道:“战略是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导向,战略目标不清晰,卓越绩效管理就失去了方向,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虽然对于我们公司而言,起初尚没有完善的战略体系,而且短期内似乎也难以建立系统的战略体系,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采取了折衷的办法,即公司通过对上一年度的经营业绩,明确当年年度经营目标和重大工作计划,为卓越绩效管理指明方向,然后逐步加强战略管理。经过不断循环,现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战略管理体系。

(2)梳理工作职责:在卓越绩效管理实践中,我们清楚知道:“工作职责是企业内各部门、岗位为完成企业目标而承担的各项任务的结合,卓越绩效管理中的评估环节是基于工作职责划分对各部门、岗位目标实现情况进行衡量”。为此,我们在开展卓越绩效管理时,对各部门、岗位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梳理。在梳理职责时,我们采取至上而下分解、再之下而上补充的方法进行,即首先将企业的主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并明确,然后将各部门负责人组织到一起,就主业务流程所涉及到的工作任务明确划分到各部门,然后由各部门负责人组织本部门人员将部门工作职责分解到各岗位,各岗位任职人员结合现有的工作开展情况,进一步完善部门工作职责,最后形成了一本实用的《岗位说明书》,为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关键绩效指标(KPI)的有效考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建立以卓越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在推进卓越绩效管理的工作中,我们非常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通过回顾企业的发展历程,挖掘和提炼了一批“企业愿景、使命、核心价值、企业精神”等以卓越绩效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得到了全体员工的广泛认可,正逐步形成了基本信念和认知。而形成的这种信念和认知,对全体员工的行为产生约束和指导作用,已显现出良好的效果。

第2篇

一是绩效意识淡薄,绩效理念尚未树立。无论是预算单位还是财政部门业务科室对于“绩效”一词的认识不够,理解不足,他们认为财政资金的使用只要做到合法、合规、合程序,不挪用、不挤占就无可厚非,而对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益往往不加关注,这使得预算单位在填报绩效目标时应付差事,业务科室审核绩效目标也得过且过,在我们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尤其是整体评价时或多或少遭到相关部门的不配合与不理解。

二是整体评价难度较大,今年晋城市选择十个预算支出进度缓慢的单位开展部门整体评价,由于这项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首先是预算单位的不配合无法深入展开;其次对于整体评价所涵盖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以致于出现“走偏路”现象,在评价中只重点关注单位财务状况而没能从全局着手进而发现部门存在的实质性问题;最后整体评价报告的撰写,没有模板可循,没有格式可依,全靠自己摸索,很难形成系统性。

三是第三方力量薄弱,晋城市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并没有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力量,绩效目标与自评报告的审核完全有财政部门去完成,而重点项目评价和整体评价虽然实行第三方评价的方式但并不是完全的独立评价,之所以出现以上情况一方面晋城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起步晚,还处于发展阶段,完全依靠第三方进行不具备现实条件;另一方面晋城市属于小型城市,受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人才资源匮乏,有专业素质和水平的学者专家寥寥无几,因此对推进晋城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推进晋城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建设,晋城市预算绩效管理已初步成形,所有工作都已覆盖预算绩效管理的全过程,考虑到人力、物力、财力的节约和工作效率的提高,运用一套覆盖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并与预算和国库对接的软件系统已势在必行。这样不仅有助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厉行节约同时还可以使晋城市的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更加系统、规范、高效。还可以将县市两级工作联合起来,便于市级财政部门对县级财政部门进行工作指导,也便于两级相互借鉴,共同促进晋城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实现预算绩效管理流程再造,积极借鉴和吸收一些先进省市的经验,首先建立项目备选库,实行项目申报全年无时限,项目申报不再受预算编制时间限制,只要项目申报时进行绩效目标填写并审核通过即可进入项目备选库,只有进入项目备选库的项目才可纳入预算,这样绩效目标的填报和审核将有充足的时间进行,避免在此环节草草了事;其次积极探索事前评估,对每年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在预算编制前进行评审,对于不合理的项目进行取缔或者核减项目资金。最后,探索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多样化,新修改的预算法提出编制预算要参考“有关支出绩效评价结果”。预算绩效管理的所有工作都是以“评价结果有应用”为落脚点的,结果得不到应用,那么无论绩效目标还是绩效监控以及绩效评价都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不仅要把绩效结果与预算编制紧密结合,还应实行绩效问责和绩效奖励。

第3篇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非财务指标绩效管理国企

一、平衡计分卡的概述

1.平衡计分卡的由来

平衡计分卡是由哈佛商学院教授罗伯特·S·卡普兰和诺朗诺顿研究所所长大卫·P·诺顿,经过为期一年对在绩效测评方面处于领先地位的12家公司的研究,于1992年总结出的一套全新的组织绩效管理工具。

2.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思想

(1)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思想。平衡计分卡是一套新型的战略性业绩评价体系。它的核心思想是帮助企业把宏观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甚至是每个部门里的每一个员工。

(2)平衡计分卡的四项指标。①财务角度。财务指标能够综合地反映公司业绩,直接体现股东的利益。目前常用的财务性业绩指标主要有:利润和投资回报率、营业收入、销售成本和经济附加值(剩余收益)等。②客户角度。市场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土壤,客户是企业良好发展的支柱。目前常用的客户指标主要有:如市场份额、新增客户数、客户流失率、顾客满意度等。

(3)内部角度。为了满足股东年终财务回报的要求,同时吸引和留住目标市场上的客户,企业必须维持一个良好的内部经营。目前常用的内部指标主要有:产品生产时间、经营周转时间、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等。

(4)学习角度。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而学习则是创新的前提。企业的学习与成长包括:员工的学习和新产品、技术的研发等。

3.平衡计分卡的独特之处

平衡计分卡与以财务指标为主的传统绩效评价体系相比,具有以下的独特之处:

(1)评价内容: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拥有非财务指标是平衡计分卡区别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的独特之处,其中的非财务指标包括:客户指标、内部指标、学习指标三个。

(2)评价指标: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结合。财务指标主要是考虑了企业的内部因素,而忽视了对外部因素(如客户、市场)的分析。平衡计分卡则做到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有机结合,实现了企业内部和外部之间的平衡。

(3)评价范围: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纵向来看,平衡计分卡将短期评价与长期评价相结合。财务指标是对短期的绩效进行评估的,而非财务指标是一个长期评估的过程。短期与长期的综合评价,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化倾向。

横向来看,平衡计分卡是从上到下把各部门和每个员工的目标与公司的战略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这一点来看,平衡计分卡还是企业用来进行交流和学习的工具。

二、平衡计分卡在企业中运用的现状

1.平衡计分卡在西方企业的运用现状

平衡计分卡是一套由西方引进的绩效评价系统,在西方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到2000年为止,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4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计分卡系统。已实行该系统的公司,大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给予了较高的评价。

美孚公司美国营销与炼油分公司,自1994年起,从公司高层到公司内部各部门,再到员工个人,都全面地实行平衡计分卡,有效地推动了全公司及其各单位经营业务的顺利开展。

可口可乐瑞典饮料公司也正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推广平衡计分卡。它正是从财务、客户、内部,以及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来测量其战略行动的。

但就总体来说,推行平衡计分卡评价系统的公司还只是一小部分,并且实行的时间也不算长,这套系统还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补充和完善。2.平衡计分卡在中国企业的运用现状

在中国,平衡计分卡的推广范围还十分有限。但我们也可喜地看到,许多企业已经尝试在绩效考核方面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并在小范围内试行,如光明乳业。有些企业不仅自己采用了平衡计分卡,还在此基础上开发出软件产品,如山东鲁能科技集团,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溶入电力系统绩效管理软件,云南、广西、东北的电力系统均有采用。

目前国内的学术界和企业界也高度关注平衡计分卡的推广与运用问题。研究平衡计分卡的学者也由最初的管理会计发展到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等领域。平衡计分卡在中国的应用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三、平衡计分卡在国企绩效管理中的运用

1.平衡计分卡在国企绩效管理应用的优势

(1)能够克服财务评估方法的短期行为。原有的财务指标有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只能看到销售业绩的提高。而平衡计分卡通过加入非财务指标,很好的避免了短期行为。

(2)有利于员工与组织的沟通。平衡计分卡帮助企业把宏观战略目标分解到每一个部门,甚至是部门里的每一个员工,这实际上就是一个沟通的过程。

(3)量化的指标易于考核。以往的绩效评估中指标的设定往往是定性描述的,这种指标首先是考核起来不易于把握。其次,这往往会引发员工的不满和争议。平衡计分卡多采用量化的指标,直观明了,便于操作和后期的统计分析。

(4)有利于实现组织长远发展。平衡计分卡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层发现各个部门、岗位的设置合理性,工作量饱满度,梳理企业流程,改善企业的管理水平。

2.平衡计分卡在国企绩效管理应用中的障碍及解决办法

(1)平衡计分卡在国企绩效管理应用中的障碍。①员工的不理解。国企的员工长期处在缺乏竞争、缺乏变化的环境之中,平衡计分卡的体系一旦运用,他们将不再可能以原有的工作节奏和方式来工作,员工方面必然会存在较多的抵触情绪。②考核指标繁多。企业在考核员工的时候往往喜欢从很多方面进行考核,但如果每个指标都考虑,不仅易使员工不满,而且也给考核人员带来难度和工作量,从而使效率低下。③考核指标量化不够。企业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一般是分为几个等级,但这些标准很难量化,而且评定时,究竟如何界定等级,才能让员工心服口服,大部分企业还没有制定出这个标准。④上下目标不统一。企业在实施平衡计分卡的过程中容易犯上下目标不统一的毛病,也就是说各个部门所制定的目标和企业的总的战略目标关系不大。

(2)障碍的解决措施。①前期宣传培训。在实施新的考核制度之前,企业可以通过:海报、电子邮件、专题讲座、座谈会等各种形式来向员工进行宣传。有条件的话最好能请人力资源部门或相关方面的专家来对员工进行培训,使员工了解这个制度。②抓住关键指标。在设计指标时,企业只需要抓住关键指标来考核,这样对被考核者来说一目了然,简单明了,对于考核者来说便于统计分析,对整个考核来说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谓是一举三得。③指标尽量量化。企业在设计考核指标时应该尽量避免运用一些定性的指标,多采取量化的指标。定量的指标简单明了,易于操作,也方便后期的统计和分析。对于员工来说容易理解,也更加公平。④目标层层分解。在贯彻给员工时,我们可以将年度经营指标分解为企业月度、季度经营指标,进而到部门的季度、月度指标,最后到员工的季度、月度指标。

四、对未来国企平衡计分卡应用的展望

与欧美企业相比,我国企业信息的精细度和质量要求相对偏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平衡计分卡应用的效果。而且,国企自身的弊病也决定了平衡计分卡要想在中国真正地推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变革是必须的,我们的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下生存下去,就必须依靠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体系。这需要整个企业的全面投入和辛勤努力,但种种付出都是值得的。我相信我们的企业会在摸索中不断进步,创造出一套适合中国企业自身的平衡计分卡体系。

参考文献:

[1]七夕.平衡计分卡[J].中国电子商务,2002(7):69

[2]王芳张笑莉:平衡计分卡:一种新的经营业绩评价方法[J].中南财经大学学报,2001(8):96~98

[3]罗伯特·S·卡普兰戴维·P·诺顿:战略性绩效管理——平衡计分卡的应用[J].中国企业家,2000(4):96~97

[4]周新刚:完善企业效绩评价体系的思考[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3(5):13~15

[5]顾文涛: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的有力工具—平衡记分卡[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2000(1):20~22

[6]段木林:平衡计分卡法在项目后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华东经济管理,2003(12):73~74

[7]王宗军康承君李辉张维: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初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3(7):111~112

第4篇

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们的直接主管之间达成的协议保证完成,并在协议中对下面有关的问题提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

期望员工完成的实质性的工作职责;

员工的工作对公司目标实现的影响;

以明确的条款说明“工作完成得好”是什么意思;

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

工作绩效如何衡量;

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排除之。

该书指出,绩效管理可以达到以下目标:

使你不必介入到所有正在进行的各种事务中(过细管理);

通过赋予员工必要的知识来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自我决策,从而节省你的时间;

减少员工之间因职责不明而产生的误解;

减少出现当你需要信息时没有信息的局面;

通过帮助员工找到错误和低效率原因的手段来减少错误和差错(包括重复犯错误的问题)。

概括起来,绩效管理是一种让你的员工完成他们工作的提前投资。通过绩效管理,员工们将知道你希望他们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样的决策,必须把工作干到什么样的地步,何时你必须介入。这将允许你去完成只有你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节省你的时间。

绩效管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它要求定期举行提高工作质量的座谈会,从而使员工得到有关他们工作业绩和工作现状的反馈。有了定期的交流,到年底时他们就不会再吃惊。由于绩效管理能帮助员工搞清楚他们应该做什么和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它能够让员工了解到自己的权力大小——进行日常决策的能力。

总之,员工将会因为对工作及工作职责有更好的理解而受益,如果他们知道自己的工作职责范围,他们将会在其中尽情地发挥。

然而,为什么如此多的人回避绩效管理工作呢?

为什么回避绩效管理?

没有时间吗?

对上一问题的回答之一是没有时间。确实,绩效管理需要时间。但是当经理以没有时间为托词时,他们对绩效管理能回报什么没有搞清楚。对绩效管理的一个普遍的误解是认为它是“事后”讨论,目的是抓住那些犯过的错误和绩效低下的问题。这实际上不是绩效管理的核心。它不是以反光镜的形式来找你的不足,它是为了防止问题发生,找出通向成功的障碍,以免日后付出更大的代价。

这就意味着绩效管理可以节省时间。因为当员工们不知道他们应该做什么、何时做和如何更好地做时,他们自然就可能将经理拖进本来他们自己可以处理的事务当中。或者当员工们自认为清楚应该做某事而实际并不清楚时,他们可能就会犯错误。一旦当员工们决策失误,就等于放了一把需要经理人员介入的小火(或大火)。这些常常是要花掉经理人员大量时间的地方,即介入到本来不需要处理的事务当中进行救火。

绩效管理就是一种防止问题发生的时间投资,它将保证你有时间去做你自己应该做的事。

害怕冲突

经理们之所以说绩效管理有困难,是因为他们害怕员工反击,从而将这个过程搞得很尴尬。确实,有时会发生这种情况,但并不常见,也不应该常见。原因是:

当员工认识到绩效管理是一种帮助而不是责备的过程时,他们会更加合作和坦诚相处;

有关绩效的讨论不应仅仅局限于经理评判员工,应该鼓励员工自我评价以及相互交流双方对绩效的看法;

如果经理认为绩效管理仅仅是他们对员工要做的事,那么冲突将不可避免,反过来,如果看成是双方的一种合作过程,将会减少冲突;

绩效管理不是讨论绩效低下的问题,而是讨论成就、成功和进步的问题,重点放在这三方面时,冲突将减少,因为这时员工和经理是站在同一边的;

发生冲突和尴尬的情况常常是因为经理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没有及时处理,问题发现得越早,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馈和观察问题

一些经理抱怨他们不能给员工反馈的原因是他们不能监视员工或每天盯着他们干活。

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有必要观察一下员工的工作。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的角色不是去评判他们,而是去帮助他们评价自己的工作。你不必总是监视他们,你也不需要掌握所有的答案。你可以和你的员工一起共同找出答案。

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常常是员工和经理开始绩效管理过程的起点。经理和员工一起讨论,以搞清楚在计划期内员工应该做什么工作,做到什么地步,为什么要做这项工作,何时应做完,以及其他的具体内容,如员工权力大小和决策级别等。通常绩效计划都是做一年期的,但在年中也可以修订。

绩效计划过程结束后,经理和员工应该能以同样的答案回答下列问题:

员工本年度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我们如何判别员工是否取得了成功?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员工应该何时完成这些职责(例如,对某一个特定的项目而言)?

员工完成任务时有哪些权利?

哪些工作职责是最重要的以及哪些是次要的?

员工工作的好坏对部门和公司有什么影响?

员工为什么要从事他做的那份工作?

经理如何才能帮助员工完成他的工作?

经理和员工应如何克服障碍?

员工是否需要学习新技能以确保完成任务?

持续的绩效沟通

持续的绩效沟通就是一个双方追踪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的障碍以及得到使双方成功所需信息的过程。

持续的绩效沟通能保证经理和员工共同努力以避免出现问题,或及时处理出现的问题,修订工作职责,因为这些问题在许多工作单位都会发生。

常用的方法:

每月或每周同每名员工进行一次简短的情况通气会;

定期召开小组会,让每位员工汇报他完成任务和工作的情况;

每位员工定期进行简短的书面报告;

非正式的沟通(例如,经理到处走动并同每位员工聊天);

当出现问题时,根据员工的要求进行专门的沟通。

绩效评价

如果你做的全部就是绩效评价,也就是说没有做计划、没有持续的沟通、没有收集数据和分析问题,那么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绩效评价不仅仅是评估工作,它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机会。

绩效的诊断和辅导

如果发现了某种问题,不管是某一位员工没有达到议定的目标,还是一个部门没有完

成任务,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原因。不找到原因,我们怎么能阻止它再次发生呢?

例如,某员工的几个指标没有完成,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是技术水平不够,工作不够努力,还是没有组织好?有时也许同员工本人没有任何关系。会不会是组织内部有人不提供必需的资源?会不会是缺少原材料?会不会经理本人都不清楚应该做什么?因此,问题分析非常重要,而且它应该渗透到绩效管理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中。我觉得极具价值的观点是:绩效管理是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要想得到最大的受益,需要完成绩效管理的全部环节,而不是其中的一部分。

绩效评估与发展

绩效评估的意义

传统绩效评估的意义,只是被动的去评估员工过去的表现,因此常常会导致成为秋后算账的形式,让绩效评估失去了评估的意义。如何使员工在现任岗位上发挥专长,并对其职业生涯发展有正面的期望,是设计绩效考核制度的最高指导原则,绩效管理不但要让员工与主管有更大的自我发展空间,同时涵盖目标管理、职业生涯规划等。

因此绩效考核的目的为(1)确保各项目标的达成(2)随时改进管理方法及程序(3)作为人才未来潜力发展的基础。

绩效评估与发展的规划

一、目标制定

如何制定个人目标才能使考核有意义?首先确定组织的目标,将组织的目标明确归属到各部门,各部门目标再明确的划分到各岗位,如此设定个人的目标,即能确定组织目标的达成。

由于每位员工有不同的工作任务,应依据年度目标列明每个岗位与本身职务切合的工作目标。在工作目标订出后,主管应与员工对制定的工作目标做双向的沟通,以确定未来一年的目标标准。此外,主管与员工还需共同努力找出方法,以达到工作再简化的目的。并且在年度当中,为了确保目标的达成,必须依工作周期安排期中面谈,确定是否与原先规划的进度有不符合的地方,并讨论差异的原因,采取必要的措施。

二、成果评估

在各阶段的面谈中确定各阶段所达成的工作表现,到了期末作绩效评估时,首先透过员工自评及上两级主管的绩效评定后,以确定员工在年度期间内,实际完成的工作事项。再评估员工的意愿配合度与员工的工作技能,作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参考依据。

三、发展阶段

经由目标设定,依据为达成目标所需的专长能力,及员工职涯发展的目标,来评估目前员工所欠缺的技能,主管即可针对实际可行方式、考虑公司的资源多寡、公司未来发展趋势等,订定出一套最适当、对员工最有助益的职涯发展,及教育训练计划。惟有使员工能在组织内获得充分的学习与发展,组织才能有永续发展的远景。

绩效标准

绩效标准在整个考核过程中是重要一环,却常常被人忽略。工作职责明确了该做的事情,绩效标准说明其必须达到的程度。两样合起来才算是把对员工的要求解释清楚。

设定绩效标准的目的有二,第一,引导员工的行为达成既定的工作标准。国际知名的专家、美国管理协会会长杰姆士·L.·海耶士曾说过:“如果您切实地与您的下属一齐建立起绩效标准,并且说明了您对他们的要求,那么即使您从不考核他们,也仍然是桩值得的事;因为大多人都会想做好工作使上司能接受。”

第二,奠定公平考核员工的基准。除非建立清楚的绩效标准,考绩常因感觉与主观的看法而流于偏颇。不管考绩作业所用的方式与表格设计有多好,要做好有效的考绩,最重要的就是明白阐释主管的要求如何,而绩效标准就是达到此目的的最佳途径。

有效的绩效标准乃是根据工作而来,因此岗位说明书的内容就是绩效考核的要项,而考核的标准应是可以达成的、易于了解的、明确且能衡量的。

部属应参与制订他们自己的绩效考核标准,如此,标准才能订得恰当;部属也能受到鼓舞而努力去达成甚至去超越标准。如意见不能协调一致,主管应做最后之决定。

一件工作的绩效考核标准该有几个,并无最少或最低之定数。多项标准有助于主管的要求并有助于主管了解部属的长处及应该加以辅导的地方。主管及部属在决定标准的数目时应把握恰当与实际两个原则。

结语

绩效的结果是一种资产,一种诊断企业组织的资产;这种资产必须长年累月系统化的累积,才显的出整体评估方式的价值。系统化必须兼顾在制度之中,这样的绩效评估才不至落为每年例行的无谓的功课。

第5篇

本人认为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理解和认识不到位

企业管理者对绩效管理认识和阐述的角度不是建立在完整的管理体系和正确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员工的沟通、反馈及促进改进等重要环节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扭曲了员工对绩效考核的认识,成为绩效管理实施中的阻碍以及难以取得预想效果的重要原因。

2培训与宣传不到位

一是在实施前,尽管有的企业可能进行了动员和宣传,但是对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有关操作技能的辅导培训做得不够;二是在实施过程中,针对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管理者未能及时对员工给予正确的思想引导,从而造成了员工在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相当一部分员工认为绩效管理是管理考核者的事情,而没有认识到这应是所有员工共同的责任。同时,许多被评价者担心出现不利的考评结果,将会影响自己的前程、利益,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3目的与标准不明确

绩效考核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工作的开展、促进管理提升而采取的一种管理手段。而许多企业的考核主体与考核对象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点。同时,绩效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存在共性特点,但也须兼顾企业的个性特征。而部分企业的绩效考核标准过于模糊,在结合实际方面做得不够。同时,以不全面的考核标准或没有针对性的标准来对被考核者进行考评,极易导致不全面、不客观的判断,很难使被考核者对考核结果感到信服。

二建立绩效管理体系运行的保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根源,在绩效管理实施中,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建立配套的保证措施。

1明确绩效管理四种角色的职责定位

绩效管理系统涉及面广,与每一个员工都息息相关,需要全员的参与,但在具体定位中,领导者、管理者、考核者、被考核者的职责又应有所不同。

1.1领导者是总体目标和政策方针的决策者

绩效管理的领导小组是绩效管理工作的领导者,负责设定企业绩效管理的总体工作目标,制定企业对员工的绩效期望,明确具体的管理政策和方针,负责对考核制度、考核结果等进行审定。

1.2管理者是管理措施的制订者

负责企业绩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负责建立员工绩效考评体系,掌控绩效考评流程,审核各单位、部门考评结果,协调处理考评中出现的问题,保存员工绩效管理档案,提出绩效管理系统改进建议等。

1.3考核者是绩效考评办法的落实者

做好所辖范围内的考评管理工作;帮助下属学习绩效管理理念、办法、流程以及公司的战略目标、部门阶段性目标任务和员工应承担的职责;与下属协商制定年度、月度工作业绩考评指标;做好绩效评价资料的整理、分析和保存工作;按照绩效管理要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下属的工作业绩和工作表现等。

1.4被考核者与直接主管一起制定业绩考评指标

按照绩效考评办法的要求,努力完成既定目标;积极参与制定个人绩效改进计划,不断提高工作业绩和自身能力。

2做到既突出关键绩效指标

又兼顾基础管理指标在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时,如果对企业生产经营指标全面管理,则管理的工作量很大,成本高,重点不突出;如果仅抓关键绩效指标的跟踪管理,对基础管理工作不考核,则造成管理片面、不完善。为解决这一矛盾,可采取对关键绩效指标进行重点跟踪管理,对其他基础性工作,如部门职责履行情况、部门间配合情况等,均采用考核异常的管理方式,做到“抓大不放小”,减少管理成本。

3保证实施过程的规范

第6篇

绩效管理是对企业绩效的管理,通过“计划—执行—检查—改进”的PDCA闭环管理过程,最终达到提高绩效水平的目的。但是由于绩效管理的复杂性,导致企业绩效管理还存在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绩效管理的考核指标不全面,且考核指标很多没有量化。例如在绩效考核指标确定时,没有详细调研岗位实际,没有全面考虑考核指标,很容易造成员工工作重点的偏移,不利于整体工作绩效的提高。其次,考核指标的不明确也不利于绩效管理的全面开展。企业制定的考核指标不明确,具有较大的可改变性,可能导致因为考核者的个人因素而影响到实际的绩效考核结果,而且很容易出现“人情分”。第三,缺乏良好的考核沟通体系。许多企业绩效考核过程中,员工并不清楚考核的是自己哪部分的内容,通过何种方式考核等,这种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被考核者只是简单的承受,没有提出意见和建议的空间,同时员工也很难知道,如何才能够满足企业的绩效要求。考核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充分公开,也会导致企业绩效管理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

二、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的措施

提高企业绩效管理水平是提高企业管理效率,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要将绩效管理的理念和措施落实到企业生产经营每一个过程,宣传发动到位、组织协调到位、跟进督导到位,形成正面、积极的绩效考核管理模式。

1、绩效管理要注重考评的整体性

绩效考核应覆盖生产经营全过程,制定出全面的考核管理指标。重视绩效考评主体的客观多样性,根据岗位和职位的不同,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基层的工作任务,制定出适合操作员工的考核指标,而对于企业的管理者,不但要提出具体的考核指标,还要注意制定的考核指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

2、绩效管理要注重指标的科学性

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需要不断地调整考核指标,构建多层级指标体系,完善对标评价机制,并随着指标变化动态调整单项指标的考核权重。定性指标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难以形成统一的考核标准,容易出现不公正的现象,因此需要尽量减小绩效考核的定性指标,多提出具体的可量化的指标。同时,选择能突破的关键指标与先进指标对比,通过具体的数值来完成绩效的精确考核,利用量化考核的方式提高员工参与绩效管理的积极性,形成自我提升的竞赛模式。

3、绩效管理关键是指标控制监督

强化实时监控和动态管理,使绩效考核过程处于受控状态。按照考核指标完成的难易程度分级管理,通过指标细化,责任细分,将绩效考核指标分解落实到每名员工,使之明确自己承担的指标对所在班组和岗位的影响,将企业年度目标完成情况与员工的收入挂钩。建立跟踪评价机制,通过每月排名、分析、考核,对创出的新指标、高纪录进行公示,对落后指标进行分析整改,达到鼓励先进、警示后进、传递压力的目的。

4、建立常态化的绩效沟通机制

要注重畅通沟通渠道,帮助员工理清工作思路,提供必要的资源支持,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实现绩效考核过程公开、结果透明,提高员工对考核结果的认同程度,使员工工作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一致,保证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5、改进企业员工绩效考核方式

由自上而下的考核方式逐渐转变成自我评价和上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自我考核的方式,更好的促进员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改进,促进每个员工主动思考“做什么”、“怎么做”,形成“企业—部门—岗位”全员目标管理的完整链条。通过对每个员工的绩效进行管理、改进和提高,从而提高企业整体绩效,实现企业生产力和竞争优势的获得。

三、结论

第7篇

1)绩效准备

在准备实施绩效管理之前,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第一,使每一位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和战略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这是绩效管理顺利实施的最根本的前提;第二,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对自己所从教的事业,所定的岗位职位要有详尽的了解,既要了解学校整体的发展规划,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职业要求,对自己所从事的岗位职责有清楚的认识,了解自己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能力和其他特征。这个可以参照胜任力模型,即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胜任力水平和胜任力结构。这也是我们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高校教师的岗位职责相对明确,教学、育人、科研、创作都是评价教师绩效的重要指标,这既包括教师自身综合水平的提高,同样也包括所教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以培养学生的成长更为重要。

2)绩效计划

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体制的重要阶段,它既是组织目标细化为绩效目标的重要阶段,同样也是绩效执行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这就需要我们在加强教师管理时,针对学校提出的“五年发展规划”和“党政工作要点”,在教师间进行大范围内的讨论,结合自身岗位职责要求,细化要求和目标,这能够使教师对于组织目标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就如何达成组织目标有更明确的思路,同时对教师的教书育人能力、科研能力、创作实践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并作为绩效考核的依据和实施奖惩的标准。绩效计划的执行既要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要,同样,也要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确保绩效计划可行。传统的机制正是缺乏对教师应有的计划控制,导致对教师的考核缺乏相应政策依据,也缺乏相应的政策激励,导致教师的能力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工作的动力和热情不足,这对高校的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有章可循,这是科学管理的基本前提。

3)绩效执行

一旦绩效周期开始,我们就必须按照先前制定的绩效计划去实施和推动。但是绩效管理不是过去那种只认结果、不看过程的“到期对账式”管理,而是一种积极参与指导式管理,管理者既要求教师努力工作,达成组织的目标,同样也注重对个人成长的培养,两者缺一不可,绩效管理的二维性是区别于以前管理模式的最本质的要素。一方面,作为教师,利用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针对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教师职责,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增加责任心,努力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以培养政治素质高、科研能力强、专业能力突出的学生为己任。其次,管理者也应该经常保持与教师的联系,对教师的绩效进行观察和记录,及时加强对教师的沟通,分析存在的问题,加强反馈和对教师的引导,并做到为教师提供进修、培训等有助于提高执行能力的机会,增强其执行力,引导其更好地执行绩效计划,并适时地根据学校的组织目标及绩效目标的变化修正当初制定的绩效目标。为教师的发展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促进教师更好地达成组织的目标,也实现其个人的价值。

4)绩效评价

教师绩效评价主要体现在教师在职过程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工作行为,这也是教师提职、晋升、奖惩或解聘的依据。而绩效评价注重的是双向评价,上级管理部门对教师的工作行为和工作业绩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表格,教师自身也要进行自我评价;同时教师对上级管理部门也进行评价,负责填写相应评价意见。只有上下级都参与绩效评价过程,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相互间认知的差距和理解的误区,从而对绩效管理进行修正,最终帮教师找出能够提升和需要开发的领域。

5)绩效反馈

绩效反馈需要教师和管理者坐下来,针对教师的绩效进行审议。通过绩效反馈,教师可以明确知道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哪些方面和高校发展目标相背离。只有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一致不偏离,才能够达到双赢。同时,教师可以对自己绩效中效能低的方面进行有效的强化和提升,为提升总体绩效找到新的目标和切入点;管理者也能了解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做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反馈沟通为教师提供工作指导,寻求提升绩效的方法,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教师个人进步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绩效反馈并不一定都存在于绩效管理的末尾,而是贯穿于绩效执行的始终,绩效反馈不是对教师行为的指责和追究责任,而是积极地引导教师沿着绩效目标前进。

6)绩效计划的修正

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伴随着对绩效计划的不断更新和修正。绩效计划的修正是绩效管理过程中最后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下一阶段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始,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绩效计划的更新和重新签订需要以在绩效反馈阶段收集的教师工作和完成的信息作为参考的依据,同时在必要时需要对不合理的计划作出调整和修正,使其更好地满足高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需要。这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也是一切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进程。

2强化激励形式,提升高校绩效

第8篇

1.1指标建立与企业实际情况脱离

中小企业中绩效管理应该以组织的战略服务为出发点,这一点也决定了组织长期的绩效。企业中的一切经营性活动都应该紧紧围绕这一点,服从于企业整体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服务。绩效管理实际上就是制定绩效计划﹑进行绩效考核﹑对绩效进行控制以及反馈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使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起来,更好的为企业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在中小企业的绩效管理实践过程中,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比方说指标设立的过于简单,评估的招标没有进行量化等等。虽然这些指标的制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局部利益与工作的改进进行一定的指导,但是在并没有对中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充分的考虑,比方说没有考虑其位于动态发展程度比较高的阶段。中小企业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应该紧紧抓住业绩目标,考核指标针对不同员工进行建立,个性化的考核指标将会指导员工的行为,向组织战略目标的方向迈进。

1.2绩效评估存在不合理性与不公正性

在绩效评估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在评估进行中评估者的主观意愿将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此外评估者的行为还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干扰。比方说刻板印象﹑晕轮效应等,都会使考核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一些中小型企业中,员工不是很满意本单位的企业绩效制度,还有一些企业中的员工完全不了解本单位的绩效考核指标。标准与过程。与此同时,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中的高层管理者只是单方面制定绩效考核的目标,员工几乎没有机会参与绩效考核目标的制定,所以确定绩效目标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合理性和认同度,所以员工对于绩效评估的过程缺乏一定的热情。

1.3绩效考评体系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很多中小企业对国际上的绩效管理方法非常热衷,一些企业甚至生搬硬套国际上现成的绩效考评体系,他们不顾这些绩效考评体系与本企业之间是否相符,对考评对象﹑组织文化﹑战略规划等因素没有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考评的周期不合理,一些中小企业的考评只靠印象和记忆,这些因素都是不利于企业绩效管理正常进行的。

2中小企业绩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2.1及时更新企业的绩效管理观

一些中小企业中绩效管理没有得到有效实施的重要原因在于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理念认识的不透彻。要使绩效管理得到有效实施首先应该将高层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理念的认识问题搞清楚。高层管理者应该认识到不能将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绩效管理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不断提高企业的绩效,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员工的工作能力。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企业员工,都应该认识到自身在绩效管理中承担的责任,使企业中的人员都能将绩效管理作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2.2绩效管理体系应该得到不断的完善

中小企业中应该建立起立体的绩效管理体系,就是说企业中的所有人员都要对绩效管理体系进行清晰的认识,在企业中形成一个独特的业务流程,这个流程包括企业的提供价值与沟通价值,同时还要考虑到选择价值,将过去的绩效与将来的绩效进行动态的结合,从而体现出绩效管理体系的独特性,不断对绩效管理体系中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完善。

2.3企业文化应该以绩效为导向

在中小企业中应该建立起一种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为员工创设一种积极的工作氛围,建立起相对完善的管理机制。高绩效的企业文化应该鼓励员工工作丰富化,不断满足客户的要求,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最大程度发挥企业的潜力。上面讲到的成效都要求我们在中小企业中建立起一种与绩效管理系统相融合的高绩效的企业文化。

2.4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离不开健

第9篇

1.1绩效管理考核标准不科学

绩效考核管理中很重要的原则是科学性、可行性,考核标准的技术性在绩效管理体系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当前,在管理评审标准中许多高职院校存在设置上的问题。比如,绩效考核与定量两个指标不成比例,往往出现前者居多后者少的情况,我国高职院校的工作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如果增加科学研究、教学、社会服务及其他劳动成果的数量的确是比较困难的,但相对多的高职院校进行考核的时候,还是采取了许多定性指标作为评价支撑,从而公正、公平、客观的判断教职工的工作能力及业绩。同样存在的还有考核重点不突出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绩效评价指标是非常全面的,包容职工的各个方面,这不仅不利于教师的发展,而导致职工不满教学的工作。

1.2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不清楚

大多数教师甚至包括一些管理人员,本身对绩效管理和考核工作的意义和作用了解不够深入,理解很片面,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年底的简单打分,在评定级别中只分为合格与优秀两个档次,认为只要保证工作量的完成,就可以达到合格的标准,至于“优秀”的标准也没有很明确的量化标准,往往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甚至有些部门为了平衡矛盾,采用“优秀轮流当”的愚昧做法,长期以往,整个院校认为绩效管理只是一个名词,至于这个工具如何促进院校可持续发展毫无头绪,尽管有些院校确实已经在发展和实践中认识到绩效管理的重要性,并且也积极的派出相关人员外出学习其他院校的先进经验,但是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的绩效管理还处于一个摸索阶段,不同的院校尽管实际情况不尽相同,但是绩效管理发展的本质相似,因此也无法借鉴到比较完善和成熟的经验。

2完善高职院校绩效管理体系需要相关资源体系支撑

2.1优化组织设计,健全绩效管理组织体系

组织结构设计是高职院校管理的基础,也是管理机制创新的出发点。高职院校应突破传统层层分级职能制的束缚,建立以团队化、扁平化、柔性化、边界模糊化为特征的新型矩阵职能型组织结构。

2.2建立明确的岗位职责体系

建立学院合理的岗位职责体系,需要对学院的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对工作岗位及职责进行清晰阐述,对各部门的职责进行科学梳理,建立科学的岗位职责体系。同时,岗位职责是绩效评估指标的重要来源,是绩效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应对绩效管理中的互相推诿现象的根本良方。

2.3重视日常考核,加强绩效考核反馈与沟通

教师绩效考核不应拘泥于周期考核,可以结合各学院特点,将考核日常化,短期化,非周期化。通过观察被考核人员平时的工作情况、工作态度、工作效率等方面,可以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考核在短时间内得出结论,使得最终的考核具备详尽的依据,考核结果必然公正。同时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需要管理者将考核结果与部门员工进行有效的沟通,使被考核教师明白自己在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详细掌握教师对绩效考核的反馈意见,而且可以落实激励机制如何实现的问题。

3结语

第10篇

1.1用绩效管理提高公司的凝聚力

华北石油工程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一个比较严酷的现实是结构性的人才缺乏,部分一线劳动和技术岗位的人才流出量较大,严重影响到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有人预测华北石油局的用工总量缺乏2356人[2],目前主要靠劳务用工来解决,这些人员对公司缺乏足够的依赖,没有将公司作为自己的公司,从而缺乏团队的合作精神;而部分关键岗位的技术人才的流失,更显现出公司缺乏足够的吸引力,这使得公司的人才的储备和公司成长后劲不足。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除了企业文化建设的不足外,更是企业团队力量没有发挥作用的结果。实施公司绩效管理可以通过绩效计划和实施中各方的不断沟通,将团队的合作精神发挥到极致,从而能够形成有效的企业文化,提高公司的凝聚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定与绩效相联系的人才规划,既实现对高级技术管理人才的重视,也实现对一般人才的重视,体现合理的绩效回报。

1.2用绩效管理改善员工激励机制

目前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因为公司整体收入水平低于行业内同类企业的水平,因而技术类人才存在一定的流失。其次,收入分配政策相对落后,考核体系不健全,所以员工的工作热情不高,效率低下;第三,公司存在以考核作大棒的倾向,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四,人才培训制度的不合理,用人机制缺乏灵活性,存在论资排辈的现象,这使得年轻人感觉发展的空间受限,制约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在公司推行全员绩效管理有利于改善员工激励机制。绩效管理可以将企业的经营目标转化为比较详尽的可以测量的指标,并将这些量化的指标落实到具体的部门和时段,既起到约束的作用,又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特别是通过考核内容与工作内容的一致化处理,可以避免员工考核和分配制度上的无效,有利于全员工作效率的提高。绩效管理需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支持系统,这也有助于公司经营决策信息的收集,也有利于对决策效果的客观评价,提高公司在人员配备和使用方面的管理效率。企业绩效管理能够表现企业在人才方面的核心和关键能力,也使人才利用不足一目了然,这有利于公司提高人员配备的合理和有效,改善人才的选拔和用人机制。

1.3用绩效管理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

公司每年都要进行员工的培训工作,但从公司角度,针对员工的培训基本缺乏有效性,有完成任务之嫌;而从员工角度,除了为了学历的学习之外,基本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参加培训,培训的效果没有体现到公司的业绩上来。此外,培训偏向于短期热点,缺乏提高员工素质的长期效果培训,没有建立起公司绩效与培训的相关关系,没有合理有效的员工培训长远规划,因而在培训效果上是有所欠缺的。在公司落实绩效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一方面,由于绩效管理的需要,公司要相应的安排相关的培训,使得培训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员工为了提高绩效待遇,必须获得相关的业务知识和技能,有着主动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人力资源培训,将绩效管理理念深入到公司的每个员工,从而既实现了员工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的培训,又通过培训,提高了员工的人格素养,使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落到实处。

1.4用绩效管理提升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

企业文化是为全体员工所认同、遵守,并带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点。华北石油工程公司在多年的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推动公司各项事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新时期、新环境下,公司所面对的挑战越来越大,企业文化面临需要不断提升水平的艰巨任务。推行绩效管理,在精神和物质两种形态上有利于全面提升公司的企业文化水平,建立起新的适应新的竞争环境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企业精神、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并据此建立起合适的企业制度,推进企业产品和服务更上一个台阶。

2推行绩效管理需要注意的事项

2.1注意区别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的差异

实际上,绩效管理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分析、绩效考核、绩效沟通与改进等环节,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中的一个小环节,绩效管理需要持续不断的沟通,其全过程包括所有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

2.2注重绩效管理的循环过程

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包括不断的计划、学习和实践、检查和反馈,因此,在推行绩效管理过程中,不能固化形式和内容,要在推进中不断寻找适合公司的最有绩效管理形式和内容。

2.3做好与公司价值链的衔接

从价值链的角度,只有不断提高独特的价值观的管理才有战略的实现,才有价值的创造,才有价值的分配,绩效管理是提高这种价值链的执行力的有效手段,不能将它们对立起来。

2.4坚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

第11篇

1、考核目标不明确,且考核过于形式化

当前电力企业在开展绩效考核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正确对待这项工作,所设置的绩效考核目标前也让人不清不楚,部分绩效管理人员自身都对绩效管理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关管理意识也不强,这样就会导致绩效管理工作难以实施开展。并且电力企业在国内是一项垄断经营的行业,员工因为有着稳定的收入,绩效管理实施结果如何并不影响工资收入,对于绩效管理也就抱着有没有都行的态度,在态度上就存在很大的差别了。考核是为了什么?绩效考核是要以一定的方式来衡量、评定员工的工作表现对企业有何价值。一个企业员工具有良好的工作积极性并且企业能够让员工有很好的满意度,能够让员工实现个人价值,这样才能说明这个企业的绩效管理比较好。但是,在企业当中,人力资源在进行这项工作的时候对考核太过于形式化,这样就形成了考核走过场,不负责任的行为,考核只是一种差事的应付了。

2、考核缺乏相应有效的监督体系,对员工关注度不足

企业进行的绩效考核方式本身就比较单一,大多数都是在进行薪酬应付以及职称评选阶段,对于考核过程也没有足够的关注,而且企业对员工缺乏足够的关注度,只注重员工的工作业绩,对于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存在忽视,这样对于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企业在进行考核的时候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监督体系,不仅能够更好的进行考核监督工作,还能够更好的发掘员工其他方面的能力。

3、企业绩效管理缺乏创新

目前国内电业企业在绩效管理方面很多都是按照外国企业来进行的,但是外国企业的绩效管理方式并不一定都适应国内企业。另外,企业管理人员在进行相应技能的培训时态度不认真,并没有把培训内容运用到企业的管理当中。而管理观念是与时俱进的,企业的管理方式太过于落后,不适用在企业的发展上就会造成观念与实际不符,这样就会造成企业绩效管理工作效果不理想。所以,企业需要与时俱进,在绩效管理方面要有一定的创新理念,让企业的能够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发展。

二、电力企业绩效管理提升策略研究

绩效管理能够让企业的员工更好的实现个人绩效价值,是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电力企业管理层需要提高管理水平,进行更好的企业绩效管理工作,并且建立起一个适应当前企业发展的绩效考核体系,才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1、提高管理者对绩效管理的认识和重视

企业管理人员对于绩效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对绩效考核形式过于形式化,造成的考核数据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所以需要提高管理人员对绩效考核的重视度,对于员工继续拧更好的工作监督,改进员工的不足,这样才能进行更好的绩效考核工作,也能够反映出员工的真实工作效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绩效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发展。

2、明确绩效管理考核目标计划

企业进行绩效管理工作时按照实际情况进行目标规划,落实好每一个环节都有人负责。对于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工作人员、各项业务都按照不同的考核方式都建立相应的绩效考核目标、考核形式以及考核周期。这样对于开展绩效管理工作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3、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管理体系

企业绩效管理人员需要分析企业当前的管理特点,按照“个人、部门、企业”三层次建立不同的绩效管理体系。所建立的管理体系需要考虑到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企业的长远或者是近期发展目标来制定相应的管理体系。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考核体系之前需要对各个部门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进行考虑,联合个人的绩效、部门的绩效与企业的绩效三方面来合理、科学的建立管理体系。

三、结束语

第12篇

(1)绩效管理的整体性落实不全面完善的绩效管理包括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考核和绩效反馈,只有这四个环节都能有效运转,形成持续、良性的循环,才能真正体现绩效管理的巨大作用。目前很多医院开展的绩效考核工作存在几个误区:把经济指标的完成等同于绩效考核;把奖金核算等同于与绩效考核;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等。

(2)缺乏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如果医院缺乏与各层次员工的有效沟通,不但不利于员工参与医院绩效管理,还会使得绩效管理成为纯粹的绩效考核,阻碍了员工能力的发挥和绩效的提升,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绩效管理打破了传统的医院薪酬模式,将个层面职工的利益关系重新调整,这对传统的医院管理是一种冲击和挑战,因为在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阻力和分歧,从而影响绩效管理的执行力度。

二、完善公立医院绩效管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明确绩效管理的目标定位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作用,最终实现医院的总体绩效目标。绩效管理目标要立足于医院的当前发展,定位于医院的远景目标。我国医院的远景目标是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牢固树立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思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需求。

(二)设置合理而量化的指标体系能够反映医院绩效的指标繁多而琐碎,如果采用过多的指标会为绩效管理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难,不利于后期的综合经济分析,因此,应该建立合理而量化的指标评价机制,指标的设置应尽量简化,避免形成层次复杂的指标树。评价指标的基础是客观和量化的参考指标,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评估全面、公正以及数据的可比性。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医院绩效评价如果要切实的运行,必须要有有效的激励机制作为后盾。目前在我国,适合公立医院现状的激励机制是薪酬分配、绩效评价同薪酬管理挂钩,个人贡献与薪酬相符合,促进个人发展目标同医院远景目标协调一致,加强权责认定,提高员工主动性,这有利于医院有效的实施绩效管理方案。有效的晋升空间是维持和提高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手段,这种非物质鼓励能使职工取得成就感与荣誉感,更能激发工作动力。

(四)体现公平和公益性原则公立医院的核心是公益性的社会服务机构。因此,公立医院在设立绩效考核管理制度时,要将公益性这一指标作为重要参考纳入到绩效评价体系,并全面体现在具体的考核指标中。另外,绩效管理制度在制定时要以公平性为首要原则,这就要求单位在实施具体绩效考核时,要给予职工充分的发言权,医院的绩效考核委员会应由各级职工代表组成,同时建立合理的申诉渠道,以解决考核过程中出现的争议。

三、结束语

第13篇

绩效管理包括计划、实施、考核、反馈、结果应用等。目前发电企业在进行绩效管理时大都停留在绩效考核这一环节,即在员工完成其工作任务后由企业管理者对他们的工作进行事后考核及评价,作为奖惩的依据,与奖金直接挂钩。如果绩效管理只关注这一阶段,将会把部门以及员工推向较为被动的地位,影响其未来工作的积极性。另外,这种不完整的绩效管理不能充分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即在计划阶段帮助其订立绩效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指导员工,并进行优化提高,故不利于发电企业整体绩效提高。

二、发电企业绩效管理的改进措施

1.结合企业文化建设,优化绩效管理环境

企业的管理环境和文化对该企业有效进行绩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向作用,所以建设企业绩效管理文化可以引导员工适应企业制度,也有利于员工提高工作执行力。要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首先要营造一种合适的文化氛围,使绩效文化对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员工将其看作一种鼓励机制。想要在企业内部营造起绩效氛围需要所有员工的认可和共同努力,秉承“安全与效益并重”的信念自觉地建设这种绩效文化环境,所以企业管理者要重视对员工进行绩效文化的宣传和鼓励。

2.构建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

在建设绩效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发电企业要综合考虑多种方面的因素,例如,企业内部部门员工的安排组合、现阶段企业绩效建设的实际情况、管理者的领导水平、各级部门在建设过程中的重心等。建设绩效管理体系要层次分明,组织是第一层面,部门和员工分别是第二三层面。组织层面要重视建设的过程和结果,使公司的整体规划更加合理,通过组织与领导整体提高公司的绩效水平;部门层面要认清与组织的关系,充分理解并支持上一级的战略规划,明确组织的绩效建设目标,落实每一项建设工作,给组织的建设工作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员工层面是绩效建设的基础,要把绩效建设工作落实到个人岗位,结合每个员工的工作特殊性来明确绩效管理作用,从而为上一级部门的绩效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3.让发电企业采用合适的绩效评价方法

如果在绩效评价中只依照一种标准,会使评价机制过于单一片面,所以对绩效管理进行评价最理想的方法是建立一套由各种工具组合起来的方法。评价绩效的工具分为多种:较为常用的是360度法和关键事件法,也有考核法和行为效能法这种专业性较强的评价工具,除此之外还有平衡计分卡、经济增长值、目标管理法这种自成一体的评价方法。把这些不同的评价工具组合起来,以一种最适合企业管理的工具为主,以其他几种工具为辅组成一个具有企业特色的绩效管理方法。考察一种绩效方法是否真正适合本企业需要设计很多方面的因素,例如,企业的发展方向、建设理念、绩效系统定位等。对企业不同层面的员工也要使用不同的评价工具,对企业负责人可以应用关键绩效指标评价法、平衡计分卡作为评价工具;对于部门负责人的绩效评价,可以选择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等;对于员工个人,360度评价法、关键事件法都是对其进行绩效评价的有效评价工具。

4.实现绩效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融合对接

公司的绩效管理系统要充分考虑与业务系统的相互联系。绩效管理需要应用企业信息,通过集成公司人员的基础信息并加以组织,以此来维护公司人力资源系统。而多数的业务集成与生产经营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更为密切,例如,财务系统、电力生产系统、业务系统等。绩效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集成体现在绩效管理后完成的财务指标;绩效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的集成表现在生产部门生产指标的完成情况;绩效管理系统和业务系统的集成表现在实际完成的工作量,通过绩效目标量和实际完成量的比较为绩效评价提供依据。

三、结论

第14篇

第一,公安机关作为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执法部门,许多业务工作涉及面特别广并且具有复杂多变性,表述笼统、抽象,在制订评价体系时,无法简单的利用文字和参数来对任务进行完整和准确的描述和计算,考核指标难以量化。

第二,在公安绩效管理的思路上,部分领导仍然无法摆脱传统的干部政绩考核思路,对工作的考核常以结果来评价,结果重于过程、考评重于管理。由于无法实时掌握工作的动态,管理部门不能实时地掌控工作任务的进展,只能等待结果的发生才决策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略显滞后,从而无法根据进展来调节工作的考核内容,使绩效考核不能体现公平。

第三,绩效管理的评价体系需要众多数据作为支撑,才能对工作任务做出最贴切的评估。目前公安的考核体系大都停留在依赖民警手工统计的基础上,考核手段落后,耗费了绩效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与精力,导致公共管理成本增加。同时,各业务部门也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收集、准备和整理考核材料以应对考核,导致绩效管理本末倒置。本文通过对传统的考核方式的研究,结合广西本地的公安管理模式,将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安绩效管理模式运用到日常的公安绩效管理工作中。广西公安厅在施行绩效管理以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近几年的自治区绩效考核中均获得了优秀单位奖。

二、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安绩效管理模式的主要思路

(一)建立公安战略目标导向

的动态考核体系为绩效管理提供方向上面,我们详细分析了现阶段公安绩效管理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只有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才能满足当前公安业务考核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经过一系列的技术研究与论证,采用C/S和B/S混合模式,即利用C/S模式的高可靠性来构架应用(包括输入、计算和输出),利用B/S模式的广泛性来构架服务或延伸应用(主要是查询和数据交换),建立了基于目标导向的动态考核体系。该体系包含三个部分:

1.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任务管理系统

在公安日常工作中,公安制定的每一项整体战略目标,在实现过程中,都需要自上而下地将目标落地,即分散又合理地分解至每个业务单元、每个部门、每个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通过完成层层工作任务来确保整体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因此,对于公安绩效管理考核来说,就是将考核目标采用层级方式构建,通过层级关系逐级分解目标,并将目标进一步分解成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工作任务,并且依据公安机关内部管理方式所建立的权限控制,将目标、任务指派至实施部门或个人,最终实现对目标的考核。在广西自治区公安机关的绩效考核中,自治区公安厅绩效办根据自治区公安厅党委提出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分配至各业务部门,然后各业务部门负责逐级将目标细化为具体的考核任务,最后任务下达至具体实施的部门或个人。这样不仅能够减少考核的层级,而且可以有效地细化考核目标。此外,目标配置的模式为向导模式配置,将需要配置的方案、指标数据分为多步,逐步引导用户完成配置。这样每一步需要录入的数据大大减少,用户面对的界面简洁明了,同时界面也有了更大空间调整布局及安排对配置项的说明。

2.构建可动态调整的指标系统

在设计指标系统时,考核指标的计分方式都是由自身运算规则和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两部分进行构建。当考核目标建立后,我们将考核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指标,使指标实现层级管理,同时为了直观的展示考核结果,我们将运算规则赋予指标,实现了指标考核转换为直观的分数。在公安工作中,每一项考核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形式的变化、领导的更换,考核的侧重点会随着改变,考核方式也会跟着改变。因此,在实际考核中,当考核方式出现变化,我们只需要按照考核方案的要求调整考核指标的运算规则,改变考核指标的计分方式来凸显考核的侧重点,从而实现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对考核方案中的指标体系进行动态的调整。此外,指标系统构建上也应该采取统一建库的方式,便于根据需要调用不同的考核方案,从而实现任务的精细化、动态化管理。

3.设立自动化运算规则和公式配置系统

为了在公安绩效管理中将指标考核转换为直观的分数,我们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方面通过创新的设计支持绝大部分指标考核的模块化运算公式,并通过公式间的叠加运算来完成复杂指标的计算。公式配置系统中的运算公式主要是由IF和ELSE命令构成的,前端采用J2EE技术,公式计算由单独的VC程序计算。公式采用固定的形式,但是可以通过界面的形式配置公式。另一方面是实现自动实时运算,一旦业务数据有更新便自动触发运算程序,达到实时算分的效果,同时通过多数据汇总、多变量、分布式计算等方式,实现绩效分数的实时计算与展示和定期的功能。

(二)整合公安各业务系统数据为绩效管理提供支撑

以传统人工方式难以对这些数据及数据关系进行精细化的收集和处理。由于没有足够的绩效数据支持,绩效循环只能够以较为粗放的形式进行,大大制约了绩效管理的能效。针对以上问题,我们采取了对接各类信息业务系统直接推送、抽取及开发构建简易业务模块填报收集两步走的模式:

1.业务系统直接抽取数据

针对已有信息系统覆盖的业务数据,采用通过开放绩效管理的数据接口,将绩效管理与公安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将各业务系统数据直接提取到绩效管理平台中,建立临时的数据表,绩效管理平台对抽取到的数据进行后台分析、计算,并将最终的结果传到前台对用户进行展示。

2.构建简易业务模块收集数据

针对暂时没有建立信息系统覆盖的业务数据,采用以工作任务和目标为基础,开发简易的台账式填报或者报表式填报的方式,确保绩效管理所需指标数据的收集。通过以上两种形式,大大减轻了绩效管理员的工作量,提高了数据收集的效率,同时保证了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实时性,最大化地提升数据收集的完整性、有效性、容错率,为更精细的绩效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数据基础。

(三)设立完善的绩效分析工具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

绩效分析是绩效管理的重点,好的绩效分析不仅能够直观地反应当前工作情况,为下一步领导决策、目标设置提供良好的依据,绩效管理也将从传统的“考核”向“管理”方向转变。这就需要更全面的分析工具支持,以便于绩效管理工作的开展。我们采用多样化的绩效展示和完善的绩效分析工具,提供分数展示排名系统、对比分析展示等功能。各级公安机关均可通过平台对本部门、本警种的整体绩效及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全面分析,为领导明确目标、找准差距,及时准确的把握工作思路和方向提供依据。同时,决策是多方面的,各个考核部门所关注的内容各不相同,政工部门可能关注的是民警素质是否提高、人员的配备是否不足,而装财部门可能关注的是资金调拨情况、投入与产出情况,而执法办案部门可能关注的又是办案情况、执法是否规范等,为满足不同职能部门对决策的需求,绩效结果分析展示还需要设计个性化的、自定义展示的功能。

三、基于目标导向的公安绩效管理模式在应用中的成效

(一)实现全程自动考核模式,解放人力成本

该模式通过实时、自动抽取各警种的业务信息系统所产生的业务数据开展绩效管理,考核的数据运用直接穿透到基层所队,并提供全过程的完整绩效展示和分析。这种方式数据直观准备、内容详尽,在考核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为领导的精确决策提供了直观的数据来源。

(二)实现动态化考评,确保评估体系更加准确

该模式建立基于目标导向的动态化绩效管理体系,构建了可动态化调整的指标系统,使各部门可以根据任务进展的情况和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实时调整工作方向和考核方式,从而更好地调动民警的主观能动性,确保对任务的评估结果和实际相吻合。

(三)实现公安信息化警务,体现绩效管理的公开公平

该模式依托信息化系统的体系实现了将传统的考核方式向信息化考核的转变,在网上突破跨越区域、跨越警种、跨越部门的限制,实现工作任务的全新监督和考核,从制订考评方案、指标、标准开始,全方位地提供高效、公平、公开的评估考核体系。

四、结论

第15篇

2.1.1绩效管理概述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为了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许多企业都在探索提高生产力和改善组织绩效的有效途径,组织结构调整、组织扁平化成为当代组织变革的卜流趋势。但是,实践证明:尽管上述的组织结构调整措施能够减少本(因此提高产力),他们并不一定能改善绩效;不论是在哪一水平(组织、团队、个人)评价绩效和如何界定绩效,他们只是提供了一个改善绩效的机会,真正能促使组织绩效提高的是组织成员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要建立学习型组织,形成有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鼓励创新、进行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和工作氛围。在这一背景下,研究者拓展了绩效的内涵,并在总结绩效评价不足的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了“绩效管理”的概念。80年代后半期和90年代早期,随着人们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视,绩效管理逐渐成为一个被广泛认可的人力资源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绩效是指那些经过考核的行为、表现及其结果,而绩效管理则是依据主管与员工之间达成的协议来实施的一个动态的沟通过程。它通常被定义为系统对个组织或员工所具有的价值进行评价,并给予奖惩,以促进系统自身价值的实现。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和理解事物,所得到的结果也会不尽相同。在绩效管理思想发展的过程中,对绩效管理的认识也存在分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种观点: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绩效的系统:持有这种观点的代表是英国学者罗杰斯和布瑞得鲁普。这种观点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出现的许多理思想、观念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它的核心在于组织战略以及通过组织结构、技术事业系统和程序来加以实施。它看起来更像是战略或事业计划等,而个体因素即员工虽然受到技术、结构、作业系统等变革的影响,但在此种观点看来,却并不是绩效管理所要考虑的主要对象。绩效管理是管理员工绩效的系统:这种观点将绩效管理看作组织对一个人关于其工作成绩以及他的发展潜力的评估和奖惩。其代表人物艾恩斯沃斯、奎因、斯坎奈尔等通常将绩效管理视为一个周期。绩效管理是管理组织和员工绩效的综合系统:这种观点将绩效管理看作管理组织和雇员绩效的综合体系,但此种观点内部却因强调的重点不同而并不统一。例如:考斯泰勒的模型意在加强组织绩效,但其特点确实强调对员工的干预,他认为“绩效管理通过将各个员工或管理者的工作与整个工作单位的宗旨连接在一起,来支持公司或组织的整体事业目标”,而另一种认识却是“绩效管理的中心目标是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绩效,并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企业战略结合在一起来提高公司的绩效”。笔者认为绩效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含义。对于绩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在不同的情景下也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绩效是完成工作的效率与效能,也有人认为绩效是员工的工作结果,是对企业的目标达成具有效益,具有贡献的部分;更有人认为,所谓绩效是个人知识、技能、能力等一切综合因素通过工作而转化为可量化的贡献,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两部分。我们一般认为的绩效指的是那些经过评价的工作行为、方式及其结果,在管理学上绩效可分为员工绩效和组织绩效。员工绩效是指员工在某一期间内的工作结果、工作行为和工作态度的总和。织绩效是组织在某一时期内,组织任务完成的数量、质量、效率及赢利状况。而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以企业目标为导向的一种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涉及组织绩效、流程绩效和岗位绩效三个层次。从组织的角度来讲,它更看重的应该是组织绩效,因为员工的绩效构成了组织绩效,某个员工个体绩效的好坏有时不足以对组织绩效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组织绩效可以说是绩效管理中的关键业绩指标。当然,组织绩效还是由员工绩效构成的,所有员工绩效不好,组织绩效也就不可能很好。同时,组织产出是通过员工按照一定的流程生产的,为了管理流程级的绩效,人们必须要保证设定的流程满足客户需求,流程的工作要有效,流程的目的和手段要由客户和组织的要求来驱动。

2.1.2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区别

前面我们对绩效管理做了理论上的介绍,这里之所以将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在进行一下比较是因为实践中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使用,即使字面上的意思已经划分的很清楚了,实施起来往往会发生管理者用绩效考核简单替代绩效管理的行为,认为他们是一回事,只不过叫法有些差异。这里需要做出分析,为下文中公司的行为提供理论基础绩效管理的基本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1)绩效管理是管理者和员工就工作目标与如何实现目标达成共识的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工和他的管理者之间达成的承诺来保证完成的,并在协议中对下面的有关问题有明确的要求和规定:期望员工完成的工作目标;员工的工作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员工和主管之间应如何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工作绩效如何衡量,即绩效标准是什么;指明影响绩效的障碍并提前排除或寻求排的办法。

(2)绩效管理是个完整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几个重要的构件:目标/计划、辅导/教练、评价/检查、回报/反馈,仅盯住一个构件,是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的。绩究效管理的构件共同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

(3)正确理解绩效管理。绩效管理首先是管理,管理所有的职能它都涵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因此,绩效管理本身就是管理者日常管理的一部分;绩效理特别强调持续不断的沟通,绩效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交流过程,该过程是由员卜和他的管理者之间达成的协议来保证完成的;绩效管理不仅强调工作结果,而且重视达成目标的过程,绩效管理是一个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关注达成绩效结果,更强调目标、辅导、评价和反馈-一达成结果的过程。绩效考核是指考评主体对照工作目标或绩效标准,采用科学的考评方法,评定员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员工的工作职责履行程度和员工的发展情况,并且将评定结果反馈给员工的过程。绩效考核是指一套正式的结构化的制度,用来衡量、评价并影响与员工工作有关的特性、行为和结果,考察员工的实际绩效,了解员工可能发展的潜力,以期获得员工与组织的共同发展。通过绩效考核判别不同员工的劳动支出、努力程度和贡献份额,有针对地支付薪酬、给予奖励,并及时向员工反馈信息促使其调整努力方向和行为选择组合,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其人力资源来实现组织目标。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是不同的,绩效考核是事后考核工作的结果,而绩效管理是事前计划、事中管理和事后考核所形成的三位一体的系统,可见绩效考核只是绩效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主要区别如下:

(l)绩效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绩效考核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部分;

(2)绩效管理是一个全过程,注重过程的管理,而绩效考核是一个阶段性的总结;

(3)绩效管理具有前瞻性,能帮助企业和经理前瞻性地看待问题,有效规划企业和员工的未来发展,而绩效考核是回顾过去一个阶段的成果,不具备前瞻性;

(4)绩效管理有着完善的计划,监督和控制的手段和方法,而绩效考核只是提取绩效信息的一个手段;

(5)绩效管理注重能力的培养,而绩效考核则只注重成绩的大小;

(6)绩效管理能建立经理与员工之间的绩效合作伙伴的关系,而绩效考核则使经理与员工站到了对立的两面,距离越来越远,甚至会制造紧张的气氛和关系。他们之间的区别是: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不可同日而语,二者无论是从基本的概上,还是从具体的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绩效管理与绩效考核又是一脉相承、密切相关的。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不可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绩效考核可以为企业的绩效管理的改善提供资料,帮助企业不断提高绩效管理的水平和有效性,使绩效管理真正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水平和有效性,帮助员工提高绩效能力,帮助企业获得理想的绩效水平;同时,绩效考核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考核本身,而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绩效考核相关联的整个绩效管理过程。有效的绩效考核有赖于整个绩效管理活动的成功开展,而成功的绩效管理也需要有有效的绩效考核来支撑。

2.1.3企业进行绩效管理的意义

前面已阐述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是进行绩效管理。企业要对绩效进行管理,因为无论从组织的角度,还是从管理者或者员工的角度,绩效管理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从前难以解决的问题,并能给企业和员工带来非常多的好处。第一,绩效管理可以促进组织的发展。一个企业、一个组织都是要完成一定的工作目标。一个企业的目标要完成必须被分解到各个业务单位及每个岗位。由此可见,组织的整体目标实现是要靠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它需要全体员工都积极向着共同的组织目标努力。对于组织而言则需要监控员工和业务单元在各个环节上的工作情况,了解各个环节上的工作产出,及时发现阻碍目标有效达成的问题并予以解决。组织需要得到最有效的人力资源,以便高效率地完成目标,为人员调配、培训和发展提供信息,来增强组织的实力。而绩效管理恰恰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目标的设定与绩效计划的过程,组织的目标被有效地分解到各个业务单位或个人,通过对团队和个人的绩效标的监控以及对绩效结果的评价,组织可以有效了解目标的达成情况,可以发现阻碍目标达成的原因,可以为人员的调配和培训发展提供有效信息。因此,它是组织要的一项活动。

第二,绩效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绩效管理提供管理人员一个将组织标分解给员工的机会,并且使管理者能够向员工说明自己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衡量标准,也能使管理者能够对绩效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绩效管理提高计划管理的有效性,由于CW集团的管理基础普遍差,企业的年度预算计划不是很科学,企业经营基本处于老板控制状态,而绩效管理可部分弥补这一问题。绩效管理也能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由于各级部门主管基本上都是从业务骨干中提的,他们中的大部分缺乏基本的管理知识和技能,不知道如何去管人,如何去发挥组织资源的效用。而绩效管理的制度性要求强迫部门主管必须制订工作计划目标,必须对员工的工作做出评价,必须与下属充分的探讨工作绩效,并帮助下属提高绩效。另外绩效管理和企业的招聘、培训、薪酬管理形成良胜的互动关系。

第三,绩效管理可以促进员工个人成长。从需要层次理论看,员工在基本需要满足了以后,更多的高级需有待于满足。员工内心希望能够了解自己的绩效,希望通过有效途径知道自己做得怎么样;员工希望自己的工作绩效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员工也需要了解自己有待于提高的地方,使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技能更加完善;员工需要有一个有效的途径将员工的绩效表现反馈给员工,员工不希望只凭自己的猜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CW房地产集团绩效管理侧!究测来了解。总之,员工希望了解自己的绩效表现,更多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绩效,提高自己的能力。此外,除了以上三个层面的作用外,绩效管理还是构建和强化企业文化的_是企业价值分配的基础。

2.1.4绩效管理与企业发展的关系

绩效管理对于组织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一点早已取得共识,而将绩效管理与企业发展相联系,则是近年来绩效管理的显著特点。战略是对未来结果的一种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要依靠组织的所有成员、按一定的职责和绩效要求、通过持续努力和发挥创造性来实现。因此,绩效管理的系统已成为战略管理控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管理工和手段。企业目标的实施必然通过组织体系落实到每个人头上,通过发挥组织中人的作用来实现目标。而职位说明书只罗列了每一职位的责任,他不能指出在不同历史时期每一个职位的主要责任,如果每一个人只按职位说明书内容去行使责任,他就会找不到工作的方向,想象一下,如果一个企业所有员工都迷失了工作的方向,那是多么!怕的事情。绩效管理就像一根绳索把每个职位的蚂炸串在一起,给每一个职位都赋予战略任务。通过为每一员工制定有效的绩效目标,可以使战略、职位与人合为一体。绩效目标的制订必须是自上而下的,通过绩效目标的制定使公司的战略目标层层传递下去。可见,绩效管理是企业战略落实的载体。

2.1.5基于战略目标的绩效管理

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首先是绩效管理,在实施的过程中自然也是包括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绩效反馈和绩效结果应用等过程。所不同的是他们和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有所侧重:一般的绩效管理虽然也强调基于目标来制定目标体系,但因其落脚点是在人身上,因此,这样的绩效管理更关注一些个体或团队的行为,弱化了对企业整体绩效的把握;同时对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更多的现到中短期目标的达成上,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却帮助不大,再加上该项职能一般由人力资源部门负责,而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赋予人力资源部门评估业经营绩效的职能。而基于战略的绩效管理除了要考虑以上问题外还需从企业长期的战略层面、经营层面来考虑如何实现目标以及衡量这些目标的指标、监控状况,组织、流程和岗位绩效在组织中的战略定位。

2.2绩效管理常用的几种工具

前文讲述了绩效管理理论以及绩效考核作为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企业对于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360度考核、团队绩效考核,以员工比较为基础的考核等。这些方法都没有以战略为基础,下面介绍三种基于企业战略的绩效管理的方法:KPI、BSC、MBO。

2.2.1关键业绩指标法(KPI)

关键业绩指标是通过组织某一流程的输入端、输出端的关键参数进行设置、取样、计算、分析来衡量流程绩效的一种目标式量化指标,是把企业的战略目标分解为可运作的远景目标的工具,是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基础。KPI是现代企业受到普遍重视的业绩考评方法。KP工可以使部门主管明确本部!‘一的主要责任,并以此为基础,明确本部门人员的业绩衡量指标,使业绩考评建立在量化的基础之上。建明确的切实可行的KPI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管理的关键。KPI的精髓,或者说是对绩效管理的最大贡献是指出企业业绩指标的设置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挂钩。其关键两字的含义即指在某一阶段一个企业战略上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关键业绩指标法有以下特征:首先将员工的工作与公司远景、战略与部门相连接,层层分解,层层支持,使每一员工的个人绩效与部门绩效,与公司的整体效益直接挂钩;其次保证员工的绩效与内外部客户的价值相连接,共同为实现客户的价值服务;再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是基于公司的发展战略与流程,而不是岗位的功能。所以,关键绩效指标与一般绩效指标相比,把个人和部门的目标与公司整个成败联系起来,就更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关键绩效指标的主要优缺点。该考核工具有如下优点:首先目标制定准确。避免了因战略性目标本身的整体性和沟通风险造成的传递困难,给各级管理者以客观的标准和角度,帮助制定基于战略、支持战略的各级目标;其次使各级管理者意识到自身、本部门在组织战略实现中的位置和职责。KPI体系是属于整个系统的,相应的部门要承担起相应的KP工,而其承担的KPI代表了部门对整个企业的价值。这有助于打破部门本位主义,使管理者真下着眼于整个组织看待自己。当然关键业绩指标法的缺点是在于虽然它正确地强调了战略地成功实施,必须有一套与战略实施紧密相关的关键业绩指标来保证,但却没有能进一步将绩效目标分解到企业的基层管理及操作人员;另外关键业绩指标法很难能提供一套完整的对操作具有具体指导意义的指标框架体系。

2.2.2平衡记分卡(BSC)

平衡记分卡是围绕企业长远规划,制定与企业目标紧密联系,体现企业成功关键因素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而组成的业绩衡量系统。这个系统有助于企业实现战南京理工大学硕卜学位论文CW房地产集团绩效管理侧究略目标,帮助企业去寻找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综合衡量的指标,以促使企业竞争的成功、战略目标的实现。平衡记分卡作为一种战略绩效管理及评价的工具,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衡量企业。财务角度:企业经营的直接目的和结果是为股东创造价值。尽管由于企业.钱}咯的不同,在长期或短期对于利润的要求会有所差异。但毫无疑问,从长远角度来看,利润始终是企业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客户角度:如何向客户提供所需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满足客户需要,提高企业竞争力,己经成为企业能否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客户角度正是从质量、性能、服务等方面,考验企业的表现。内部流程角度:企业是否建立起合适的组织、流程、管理机制,在这方面存在哪些优势和不足。内部角度从以上方面着手,制定考核指标。学习和创新角度:企业的成长与员工和企业能力素质的提高息息相关,而从长远角度来看,企业唯有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才能实现长远的发展。平衡记分卡与KPI的区别是:KPI同样是基于战略的,它的根本出发点也是企业战略目标,是在公司高层领导对企业战略达成共识之后,通过价值树或者鱼骨分析来分解找出关键成功因素,再分解找出关键业绩指标,再把关键业绩指标按部门和岗位向下分解,是自上而下的。可以说KP工很好的突出了公司发展的要点,并且实施成果导向的考核。但在部门之间的平衡作用上效果不明显,忽视了部门间的关系和权重。而平衡记分卡以总体战略为核心,分层次、分部分不同设置。与BSC相比,KPI的要素基本是相互独立的,没有体现彼此的联系,在时间的维度上也没有超前与滞后之分。它的分解与落实都是以即定目标为核,合的,因而不能突出部门或个人的特色及职能。比较而言,使用KPI绩效考核的落实层面没有得到战略管理意义的深化。对应平衡记分卡中的四个方面,KPI最适用的应该是财务指标与任务指标,但对于能力指标、学习指标之类,就很难应用KPI来进行分解。企业在应用平衡一记分卡的优点是:它能使财务与非财务的指标达到平衡。在BSC中既包括了财务指标如:营业收入、利润、投资回报等指标,又包括了非财务指标,如客户保持率、合格品率、员工满意度等指标。这就体现了财务与非财务的平衡。它能使结果与动因达到平衡。在BSC中,既包括了结果指标,又包括了动因指标。如客户满意度指标能够促使企业大销售,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在这里,利润作为一种结果指标,则户满意度指标就是它的动因指标。它能使企业长期指标与短期指标之间的达到平衡。在BSC中,既包括了短期指标,如成本、利润等,又包括了长期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员工培训次数等。这就体现了长期与短期的平衡。它能使企业外部指标与内部指标达到平衡。在BSC中,既包括了外部评价指标,又包括了内部评价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反映了外部人员对本企业的评价,是外部评价指标。而合格率,员工满意度等指标是企业内部对本企业的评价,是内部评价指标。它能使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达到平衡。在BSC中,既包括了客观评价指标如:利润、投资回报率、合格率等,又包括了主观指标如:客户满意度、员工满意度。另外各方面之间贯穿着因果关系。在一个结构合理的平衡记分中,四个方面的目标和衡量指标既保持一致又互为因果,彼此之间存在紧密的因果关系,系统地传达企业地策略。如:利润(财务)是因为低价供应客户满意(客户),这又是因为成本地降低(内部经营),它的动因又是员工技术(学习与成长)。相对应,企业应用平衡记分卡会产生以下缺点是:首先,平衡记分卡使用难度比较大。没有明确的组织战略,高层管理者缺乏分解和沟通战略的能力和意愿,,「,高层管理者缺乏指标创新的能力和意愿的组织不适合使用平衡一记分卡。其次,应用平衡记分卡的工作量极大。在对于战略的深刻理解外,需要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把它分解到部门,并找出恰当的指标。而落实到最后,指标可能多达15一20个。在考核与数据收集时,也是个不轻的负担。再次,平衡一记分卡不适用于个人。并不是说平衡记分不能分解到个人,而是相比较成本和收益,没有必要把它分解到个人。对于个人而言,要求绩效考核易于理解,易于操作,易于管理,而平衡记分卡并不具备这些特点。

2.2.3目标管理法(MBO)

目标管理的概念是管理专家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中最先提出的,其后它又提出了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刁有泪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所以企业的使命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如果一个领域没有目标,这个领域的工作必然被忽视。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的高层管理者确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个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所谓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绩效考核和考核每个部门和个人绩效产出对组织贡献的标准。从战略目标层层分解,从而建立各个层级的关键绩效指标,这是创建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如果将KPI和目标管理做一比较的话,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如果每一个KPI指标都可以单独拿出来看作是一个可操作化的具体任务的话,这个指标就可以看作是一种目标,对该目标的管理可以是目标管理;第二,目标管理中设立的目标最多不会超过5个,而每个部门或岗位的K附可第一,能会有多个,这些指标并不能单独拿出来作为一个具体目标而操作,他们在一起反映的是一个组织经营绩效各个方面的测度,它可能会反映基础性管理数据,如合理化建议、员工任职资格达标比例等,这些指标可以说是组织运营的过程指标。所以KP工本身是根据组织发展需要而分解下来的,并不完全与工作任务对应,所以它的考核也是对众多指标进行分配权重考核后计算总分。这样对于某一指标,对于它进行目标管理的成分就很小。应用目标管理的优点在于:

第一,对于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技术仁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第二,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第三,启发了自觉性,调动了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第四,相当实用且费用不高。目标的开发不需要像开发行为锚定式评定量表或行为观察表那么花力气。必要的信息由雇员填写,由主管批准或进行修改就可以了。

第五,促进了员工和主管之间的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易于改善组织内部的人J坏关系。与别的考核工具相比,目标管理法的缺点是:首先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许多目标难以量化,具体化,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似的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其次,目标的商定可能会带来管理成本的增加,目标商定需要上卜沟通、统一思想,这是很浪费时间的,而且在具体目标确定时,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寸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再次,目标管理缺乏必要的行为指导:最后,目标管理也倾向于聚焦短期目标,既能在每年年底加以测量的目标。结果员工们可能会试图达到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