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家庭教育观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随着近代中国国门打开,西方文明包括家庭教育思想伴随着西方的坚船利炮也逐渐进入中国,在西方文化侵略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现代化转型,尤其是西方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如“儿童本位”教育思想、教育心理化倾向等,带来中国传统家庭教育在观念与理论上的革命。中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历经后,受西方自由、民主、独立思想的渗透,逐步发生了变化。直致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进一步变迁,形成了一些新的特色。与传统相比,现代家庭教育思想表现出如下特色:(1)在儿童观上,首先把儿童当作一个有独立意识、人格、个性的独立个体,其家庭附属性放在第二位。(2)教育观上,运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侧重实践和生存教育内容,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人格完善为教育目标。(3)亲子观上,注重亲子平等。(4)人才观上,不再以“学而优则仕”作为唯一成才标准,重视充分发挥儿童自身才能为成才。(5)价值取向上,家族本位让位给个体本位。
当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组成的类型及各成员相互间的关系,包括外部结构(即人口结构)和内在结构两部分。家庭的外部结构又称家庭的人口结构或家庭的类型,美国社会学家默多克于提出家庭类型可以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还有其他家庭,包括无父母的未婚子女共同居住、跨代或缺代以及由实体婚姻产生的其他多人共同组合形式。诸多社会因素导致我国当代家庭的外部结构形成自己的新特点:
(一)家庭规模缩小
我国解放以来,主干家庭的比率逐步增加,1990年人口普查结果表明,全国城市家庭三代户占15.4%。而核心家庭则逐步得到巩固和扩大。50年代核心家庭占各类家庭总数的比重为50%,70年代升为58%,1990年则达到77.12%。依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核心家庭达到68.15%。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全国家庭人均人数从2000年的3.58人缩减到2012年2.86人。“四世同堂”是传统思想中理想的家庭模式,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动力作用下,伴着家长制的削弱与瓦解,累世同居的联合家庭己经失去了存在的现实基础而逐渐趋于消失,家庭规模逐渐减小。
(二)家庭模式呈现多样化
此外,在社会转型时期,伴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些因素从不同侧面影响了婚姻家庭的结构,使中国家庭结构呈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为:(1)丁克家庭有所上升;(2)单身家庭在城市呈增加趋势;(3)空巢家庭增多、社会老龄化和家庭规模的缩小;(4)单亲家庭逐渐增加。家庭的外部结构就像是家庭的物理框架,它们的变化使家庭成员之间权利分配、角色分配、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也发生变化,即家庭内在结构的变化:(1)家长集权减少;(2)家庭角色复杂化;(3)亲子沟通方式艺术化;(4)价值取向多元化。这些家庭内在结构是牵动着家庭教育思想变迁的最为敏感的神经。
当代家庭结构对传统家庭教育思想变迁的动力性作用
(一)推动家庭教育思想多元发展
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人员数量减少,人员之间的人际关系比起传统的联合家庭来更简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注增加。在核心家庭的家长眼中孩子不再是家庭和家族的附属物,而是有独立意识、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个体;在实施教育的方式上,家长们摆脱了封建家族和家长的约束,更多是向民主平等倾斜;当代小家庭脱离了联合大家庭这棵大树独立成户,独立面对社会经济的动荡,承担起家庭及成员发展的责任,同时也获得了独立支配、规划自己小家庭的权利和空间。所以,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关注“事”转移到关注“人”;使家庭关系从不平等趋于平等;使小家庭获得更多的权力和空间,这样为家庭教育思想的多元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家庭模式多样化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国内外文明碰撞的结果,也是现代多元文化的体现。这种多元文化在家庭中的体现,直接挑战传统家庭教育思想中的“权威性”、“唯一性”,在家庭中为世人展示了“多种可能”,对传统的家庭存在形式提供了变化的空间。当代家长不再把自己看成家庭的绝对权威、亲子关系加入了平等和民主的意味、家庭成员可能发生角色串演、“学而优则仕”也不再是家长对孩子的唯一成才标准,孩子的成才成长有了更丰富的诠释、“权威和指导”也不是孩子对家长的唯一期待。这些多元化的家庭教育思想让每位家长都在调整自己的育儿理念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推进了亲子关系、权力分配、沟通方式的发展。
(二)凸现家庭教育思想“个体”价值取向
家庭规模缩小,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增加。孩子被视为有独立意识、人格和个性的独立个体;家长们培养孩子的目标也从“光宗耀祖”转移到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人格完善。现实生活的要求和改革开放后搞活经济的社会风潮,使每个家庭的主宰者都认识到,孩子的成长不仅仅以“学而仕而优”作为标尺,能健全身心,追随自我本心获得一技之长,全面持久发展才是一条好的成长成才之路。离异、单身、丁克等家庭模式丰富了传统的家庭结构,也向世人展示了冲破传统思想束缚,听从本心,追求自我的“个体本位”。多元化的家庭结构本身就是凸现自由、个性、追求自我的最好佐证。“个体”取向成为社会文化的一大风潮。广大家长们都或多或少转变自己的家庭教育思想:把儿童当作一个有独立意识、人格、个性的独立个体;尊重孩子的自主发展;注重亲子平等,运用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侧重实践和生存教育内容,以实现儿童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人格完善为教育目标;价值取向上,家族本位让位给个体本位。
(三)推进家庭教育思想的“艺术性”传播
(一)关于教育目标
传统的犹太教教义中并没有专门明确地论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书或章节。其中也没有一个系统的教育理论。但是,圣经原文中一些章节,反映了犹太教义中有两种基本的教育目标:
其一,教导孩子敬畏上帝。犹太典籍中多处提到了要对上帝报敬畏之心。例如“智慧的开端是对上帝的畏惧。”[3]“你应该全心全意地爱你的上帝,用你所有的心血,所有的精神,所有的力量。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4]
其二,应该教导孩子们学习圣训,按照圣训所说去做事。例如,有文章说“遵循上帝的指示,做正确而合理的事情”[5]。“对上帝的敬畏使人心情愉悦,这种敬畏之情带给人快乐和长生”[6]。相似的论述还有“没有比敬畏上帝更好的事,没有比遵从上帝的圣训更美好的事”[7]。
(二)关于教育内容、方法及要求
犹太教教育的内容,在教育目标中其实已经提到了,就是圣训。所谓圣训就是犹太人认为从上帝那里获得的两种启示录——手写的和口述的。概括起来就是:《摩西五经》、《先知书》、《神圣著作》、《塔木德》。
1、学习圣经是义务
犹太人非常重视学习犹太典籍,尤其是《圣经》。十二世纪亚里斯多德学派的哲学家和法律学家迈蒙尼德写到:“每一个犹太人都有学习圣经的义务,无论他是贫穷或是富有,是健康的或是生病的,是年轻富有活力的还是年老而虚弱的。即使一个人贫穷到靠施舍来维持生计或是挨家挨户地乞讨为生,或者一个人要养活一家老小,一天中他都有义务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学习圣经。”[8]
2、枯燥的方法和内心热爱结合
犹太教义的学习方法非常枯燥,甚至很残酷,犹太人不以这种枯燥为苦,还把它视为上帝对人们的磨练。“每天的第四个小时,上帝在教孩子们犹太哲学——拉比哈姆比亚德(HaimBeyad)把这理解为折磨儿童”[9]。
犹太教强调口头传授,注重记忆就不足为奇了。《圣经》中多处提到记忆的重要,例如,“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这些话。让你的孩子们也深深铭记住这些话语。当你在家和外出的时候,当你躺下和起床的时候背诵它们”。[10]
但同时,犹太教义也强调学习者要发自内心地热爱所学的内容。这二者怎样统一起来呢?从《圣经》中一些描述集体活动的故事,我们能找到家长怎样教育孩子的例子。例如《出埃及记》中的一些故事,这些故事记载了祭祀礼仪法典的重新制度的过程、祭祀礼仪的每个步骤,还记载了父母亲和孩子就上述两个方面讨论的内容。孩子们见证了祭祀礼仪的过程,询问礼仪的意思,大人们就告知他们一些相关的故事。例如在逾越节时,人们要吃未经发酵的硬面包,当孩子们询问这是为什么,“……你应该解释给你的儿子听‘正是因为上帝为我做的一切,我才得以从埃及逃出来,恢复自由’”[11]。
在《塔木德》中说到“如果孩子不会提问,父母要教他们,要用孩子的理解能力能理解的答案去教他们。”[12]
因此,背诵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基础的,同时,还要参与公共实践活动,提出问题,寻求解答,在与家长的对话中丰富自己的理解,加深记忆。所以犹太人的教学方法中非常注重对话,他们认为上帝对亚当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一个问题“你们在哪里?”。[13]
(三)关于教育角色
1、父母亲都应承担教育的责任
家庭教育中主要的教育人员当然是家长,是父母亲。父母是年轻人们模仿的典范。希伯来语中“教师”和“父母亲”的词根是一样。在《希伯来圣经》中,有许多句子是要求父母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的训诫:
“最大限度地关注那些你自己的眼睛所看到而且没有遗忘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全都教给你的孩子和你的孩子的孩子们。那一天你在何烈山,站在你的君主——上帝的面前时,上帝说‘把人们召集到我面前来,我要让他们听到我的话,这样当他们生活在地球上的时候就能学着去敬畏我,并这样教育他们的孩子们。’”[14]
“认真对待今天我告诫你的所有这些话语。把这些话嘱咐给你的孩子们听,使他们能切实地遵守这个教义中所有的内容。”[15]
2、父亲有特别的责任
在孩子开始学习圣训时,父亲担负着特别的责任,例如,要介绍他的儿子们参加戒律的仪式。“询问你的父亲,他将会告知你。”[16]
3、父母有相等的教育地位
除了上述这些,教育孩子是父母双方的责任。这一点,我们在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的例子中发现了一个暗示:
当某人有一个不忠诚的并反叛的儿子,这个儿子并不听从他的父亲或母亲,而且即使在惩罚他之后,他也不服从父母。他的父母就应该抓住他,在这个社区的公共场所,把他带到这个城镇的长者面前,并且对长者说“我们的这个儿子不忠诚而且反叛;他不听我们的话。”[17]
有先贤们探讨上文中为什么要用“不忠诚的”和“反叛的”这两个词,其实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已经足够了。答案是“不忠诚是指他对父亲不忠”,“反叛是指他对母亲反叛”。[18]换言之,在教育儿子时,父母双方分担着相等的责任,延伸到女儿方面也是如此。
由于这种连带责任,圣经中能看到要求孩子尊敬父母的命令:“尊敬你的父亲和母亲”[19],还有“你应该敬畏他的母亲和他的父亲”[20]。《圣经》强调母亲的教育角色和父亲是相等的:“我的儿子,听从你父亲的调教,并且不要忘了你母亲的教诲”[21]。
二、犹太人家庭教育的特点
从上述关于犹太教义中家庭教育思想近乎零散的论述中我们能概括出这样几个特点:
(一)注重学习
为了让孩子热爱书,热爱上帝,据说在每个犹太人的家庭,当小孩稍微懂事的时候,母亲就会滴一滴蜂蜜在《圣经》上,让孩子去吻《圣经》上的蜂蜜。[22]
他们钻研犹太典籍,几乎一生都在学习。有人说“一个人要将他的一生时光分成三部分,其中三分之一时间学习《摩西五经》,另外三分之一学习《米示拿》,还有三分之一学习《犹太法典》”。还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学习《圣经》和《米示拿》的时间应该缩短,因为它们已经被包含在《塔木德》的学习中了。无论是哪种观点,总之,典籍的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
(二)注重思考和理性分析
从上文我们发现,犹太人的阅读量非常大,孩子们要记诵典籍,而典籍的覆盖面非常广,既有上帝的训诫,还有先贤圣人们对训诫的注释和理解,有流传下来的犹太法典,还有对法典的认识和评述。尤其是《圣经》和《塔木德》。以《塔木德》为例,它几乎是一部犹太人的百科全书,从宗教典礼怎么进行,到伦理道德、医学、魔术、星相、民间故事、公共事务、谜语、笑话、数学、生活饮食、穿着、宗教生活细节、教育、经商、法律、婚姻、神话、信仰以及社会责任等等,几乎无所不包。犹太拉比不断的对一个论点进行论证,和其他书籍不同的是,《塔木德》中很少会存在一个完全确定的单一的论点。例如当一个拉比说“医生的职业是崇高的”,会有另外一个拉比说“医生是罪恶的”,并举证说明。但《塔木德》最终不会告诉你,哪个论点会是正确的,而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也在这里:拉比们永远不会就一个论点达成一致。这给人一个感觉:世界上永远没有固守的东西,论点可能因为人的理解力和审视角度的差异而有所不同。[23]
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献资料,犹太人重视思考,不追求问题的唯一答案,而是强调说出自己的观点。拉比赖施(Rashi)在他对圣经的经典注释中提出:人们与生俱来就已经理解了圣经原文中的问题,他们要做的是说出自己的答案。[24]
(三)有家庭集体学习的氛围,父母是孩子学习的典范
公元前5世纪,以斯拉(Ezra)和尼希米(Nehemia)使《摩西五经》的公共阅读制度化,即定在每周一、周四和安息日为公共阅读时间。这种全家,甚至整个社区一起学习的氛围一定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圣经》还强调孩子从父母亲身上学习,把父母视为学习的典范。有些情况下,父亲甚至被视为或等同于神父。[25]
(四)父母共同承担责任,具有相同地位
犹太典籍中专门提到父母亲具有同样重要的教育地位。这使孩子养成尊重父母双方的习惯,有助于发挥教育的合力。
注释:
[1]佚名;“令人惊叹的犹太民族”;《犹太人的礼物》;/ijews_com/list.asp?id=172
[2]曲伟《以色列的启示》/ijews_com/list.asp?id=629,转载自《活力》2003年第5期
[3]《诗篇》Psalms111:10
[4]《申命记》Deuteronomy6:4-5
[5]《创世记》Genesis18:19
[6]《德训篇》Ecclesiastics1:12
[7]《德训篇》Ecclesiastics23:27
[8]TwerskyI.“LawsConcerningtheStudyofTorah”AMaimonidesReader.p64-65NewYorkBehrmanHouse.1972
[9]Pallaggi,I.(1873)ResoponseofHayyimBeyad.IZMIR:Raditi(inHebrew)
[10]《申命记》Deuteronomy6:6—7
[11]《出埃及记》Exodus13:18)
[12]《米示拿》MishinahPesahim10:4
[13]《创世记》Genesis3:9
[14]《申命记》Deuteronomy4:9-10
[15]《申命记》Deuteronomy32:46
[16]《申命记》Deuteronomy32:7
[17]《申命记》Deuteronomy21:18-20
[18]Finkelstein.I(1969)SifreonDeuteronomy;NewYork;TheJewishTheologicalSeminaryofAmerica(inHebrew)
[19]《出埃及记》Exodus20:1,《申命记》Deuteronomy5:16
[20]《教义记》Leviticus19:3
[21]《箴言》Proverbs1:8;6:20;23:22
[22]佚名,《犹太人认为教师比父亲更重要》;来自《文汇报》;本文从互联网摘录;/ijews_com/list.asp?id=173
[23]佚名,《我眼中的犹太法典“塔木德”》;犹太网
[24]Melamed,E.(1978)BibleCommentaries.Jerusalem;Magnes(inHebrew)
[25]《士师记》Judges17:10;《箴言》Proverbs6:20
主题词:真爱 善诱 感化
2000年5月6日,__市__区某职工宿舍,没有了往日的欢声笑语,低回悲伤的哀乐声在青纱白花间缓缓地流淌着。年仅18岁的__在公安警察的监视下,满怀悲痛和忏悔,长跪在母亲的遗像前。事件的缘由是溺爱导致的,从小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可孩子却是不按父母的设计的轨道运行,被学校除名,不肯打工,好逸恶劳,最后因盗窃被关进大牢。当娘知晓后,一着急,心脏病复发,永远离开人世,离开辛辛苦苦培育的孩子。这真是“溺爱养祸害,活活气死娘”啊!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必须总结一个教训:对孩子不仅仅是不打不骂,也不仅仅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更多是了解他们的想法,适时给予指导和疏导,掌握好爱的分寸,给孩子们一个完整、完美的“爱”。
再举一个“震惊全国的__杀母案”。2000年1月,浙江__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人伦悲剧。事件是这样的:__市第四中学高二学生徐力,因母亲希望儿子能考上名牌大学出人头地,从小加压,成绩低了非打即骂,马上要大考了,这不准那不准,天天唠叨排名排名,最后儿子又怕又烦,拿起榔头随着妈妈的唠叨砸了下去……
一个平时风平浪静的家庭,一对血浓于水的亲生母子,怎么会发生这样的结果呢?母亲不是不疼孩子,她信奉的是“打是疼,骂是爱”、“棍棒下面出孝子”的古训,打完骂完她还是买好吃的、好穿的给孩子。她爱孩子,但她不懂孩子的自尊心。虽然她对孩子百般照顾,但孩子却感觉不到温暖。后来徐力说:“妈妈对我像对一头小牛,给它嫩草吃是为了让它负担,是为了用鞭子赶它上路。”
记得我刚做辅导员时,班里有一名队员叫郭刚,平时他不听管教,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搞小动作,随便下座,影响别人学习;对老师管教总是不服气,喜欢钻到桌子底下引起同学轰笑;书写潦草,物品脏乱……老师们一提他都会呵呵一笑,表示无药可救。
有一次,我找有机会跟他耐心的谈心,希望他能遵守纪律,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做一个人人喜欢好孩子。虽然他口头上答应了,但是过不了几天,老毛病还是翻了。根据这种情况,我仔细观察,多方了解,知道原因是家长工作较忙,又十分溺爱他,有时家庭作业不能按时完成,老师批评,可家长纵容他,于是从一年级开始,他就形成了小小的叛逆心理,在家乖巧,在校作恶。我找到了原因,首先与他的父母进行了交流,指导父母并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平日里我还是经常与他沟通、交流,一直鼓励他,甚至是用夸大的手法赞扬他。后来,他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有了明显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习上更努力了,纪律上更遵守了,甚至自己主动申请当值日生,劳动积极了,成绩进步了。为此,我会心地笑了。我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面对教海生涯中的林林种种,发生在我身边的亲子教育事件层出不穷,在这些家庭教育中,都存在以下的共性:
作为一名少先队辅导员,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郭刚同学我敞开心扉亲近他,以真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于情,晓之于理”,用关爱去温暖塌心中的坚冰。家长也要跟孩子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主动了解孩子的心理,让他与老师和同学交朋友,让他感受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老师和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学校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通过老师和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后进生工作中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不要溺爱孩子,要深入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爱好及其后进的原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每个孩子的成长历程都不尽相同。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班主任因此,我就以爱心为媒,搭建师生心灵相通的桥梁。与他谈心,与他交朋友,使其认识错误,树立做个好学生的念头;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让他感到老师的关心、重视……用关爱唤起他的自信心、进取心,使之改正缺点,然后引导并激励他努力学习。古希腊著名的教育家、哲人柏拉图有句名言:“一个人从小所受的教育把他往哪里引导,能决定他后来往哪里走”。作为老师,我们首先也得懂得学生的内心世界,走近他们,和他们促膝谈心,做他们忠实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懂得感恩父母。学会换位思考,做个懂事的孩子。
还有一位____的姓__父亲,为了挽救沉迷网络的儿子,辞去了银行的优越工作,每天骑着自行车从网吧找儿子,劝不动就打,打急了儿子也还手,连小区保安都惊动了,
儿子看他的眼神,连邻居看了都觉心惊肉跳。三年来,他跑遍了全市大小每个网吧,甚至还亲手画了一幅__市网吧地图,看着那张皱皱巴巴磨破了边的特殊地图,我被深深震撼了,那图上的一笔一划分明是一根根扎在他心头的针啊……是呀,不懂得孩子 ,就培养不好孩子!爱孩子是一种本能,连老母鸡都会做!但是如何去爱,却是一门伟大的学问!我们没有受过任何“职业训练”,完全“无证上岗”,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凭着满腔爱和热,就可以无师自通地当好父母,于是,许多家庭冲突、人生悲剧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