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市场营销认识论文范文

市场营销认识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市场营销认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市场营销认识论文

第1篇

对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在于市场定位的科学化,增强高校对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意识。社会的快速发展与经济水平的大幅提升将市场竞争逐步白热化,科学化的定位市场营销专业就是培养学生实用的营销手段,提高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科学定位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在具备专业的市场营销理论知识的同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需求。

2.不断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与学生、市场的适应对人才培养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不断优化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营销人才,才能真正解决营销人员需求过大这一社会问题。在教学方面要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合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进入市场营销工作的真实情境,对市场营销这一岗位拥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还可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校企合作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成为市场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

3.合理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课程

市场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在对学生的培养中还要紧密掌握市场定位,通过市场的变化来制定和更新教学课程。合理制定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课程就应市场的实际需求为切入点,分析市场的实际需求,通过学生学习情况和市场的走向合理制定教学课程培养专业性的市场营销人才。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制定应以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前提来进行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中可邀请一些优秀的企业家或行业代表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讲座等。一切的培养活动以符合市场需求为原则。

4.增加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比重

第2篇

(一)学科设置不合理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学科结构不合理,甚至出现严重的偏颇。市场营销是一门具有独立学问的学科,其性质和定位应当都是个性化的。就其结构来说,应当注重基础知识传播和实践环节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当下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过于注重对理论学科的基础知识的灌输,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实践环节的锻炼。学生在这样的学科结构设置中,不能灵活地对基础知识进行运用,出现和实践环节脱离的情况,造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结构失衡、知识脱节的严重问题。

(二)教学方式呆板僵化

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学方式呆板僵化的问题。任课教师在对基础知识的教学中,盲目遵从照本宣科的教学理念,不能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更为明显的是,许多资历较深的教师由于长期注重对理论知识的研究,甚至本能地排斥实践环节的锻炼,严重阻碍和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僵化的教学方式造成许多高职院校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上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

(三)忽略实践环节

当下高职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实践环节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忽略,部分高职院校为了体现自己办学的宗旨,在同其合作的过程中过于表面化。校方同企业的合作一直是各大职业院校实际运用中的一部分,校企之间的良好合作能够培养学生真实的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综合处理能力,同时为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做好准备。近年来,西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一直为我们培养市场营销人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式方法。就人才本身的培养质量来说,校企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然而当下过于表面化的校企合作造成的不良后果使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素质期待降低,与此同时,学生对于进入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也抱有敷衍的态度和心理,很难学到真正的知识和工作实践能力。

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合理设置实践环节

1.创新讲课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往往采取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教师采用的是照本宣科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依赖而忽略了实践教学本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就课堂教学方面,可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从更广泛的方面进行教学,尤其是资历较深的教师,不应当只关注课本知识和理论知识的科研成果,而应当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和当下的实践需求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在高职院校的授课过程中,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年龄制约而形成的特定的理解能力上的偏差,尊重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思维模式,并在这个基础上探寻适合高职学生学习的有效教学方法,在结合实践的时候注意难易度的控制。

2.引用案例教学

市场营销专业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专业,就市场对当下人才的需求来说,需要具备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学生。由此,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通过结合一定的案例进行教学来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在市场营销类专业的培养模式中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是效果十分显著的教学方式之一,运用大量的实践案例进行链接和分析,能够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对案例加以研究和学习,尤其是对于高职学生来讲,其理解能力受到年龄的制约,案例引用能够进一步为学生创造出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课堂效果。例如,在对当下最前沿的问题进行涉猎的过程中,单纯的描述往往不能使学生体会理论知识,尤其是涉及比较深奥的管理理论的时候,而近期案例的引用能够更为直观、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示,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实际运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获得额外的收获,同时也能增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特点。

3.借鉴情景教学

情景教学旨在模拟一定的真实情景,对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在近乎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到真实的情景和模式,并且通过模拟真实的情景能够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发挥和创造。相对于案例教学来说,情景教学往往采取模拟的形式,在真实的场景仿真模拟中还可以加入各种变化的元素,使情景的发生较为独特和灵活,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4.合理设置实践环节

在涉及市场营销专业过程中,大多数高校对实践环节普遍存在轻视的现状。因此我们在进行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不仅应当注意合理地进行基础知识教学,同时还应当恰当地安排实践环节的设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过程中,应当在具体的课程上体现突破的原则,尤其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学校在实践性学分的设置上也应当适当地加大比例,和基础知识达到平衡的状态。实践环节的设置应当同书中基础知识相挂钩,使得学生在基本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灵活地将其运用于实践过程中。在实践课程的目标定位方面,应当将学生实践能力的整体提高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并且通过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提高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实践能力,其中应当包括社会实践能力、课堂教学实践能力以及合作的企业实际需求等。在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也应当注重整体师资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师资的实践水平提高。但在大部分高职类院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由于过分注重理论知识和学术科研而忽略了自身和实践的联系。这无论对于教师学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转换都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在聘用教师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教师在实践环节中具备丰富的基础知识、实践能力等,尤其是教师在讨论、演示、模拟实践教学环节中的综合能力和灵活应变的实力。

(二)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除了注重校方在培养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外,同时也可以尝试采用校企合作的良性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能够加强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锻炼,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参与性。传统的教学实践中,校方和学生个体都将企业的交流学习作为一种短期阅历的积累,而在其中学到的知识水平十分有限。通过创新型的校企合作模式,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工作能力进行分阶段、有计划地结合,在形式上循序渐进,教学的内容同步深入,取得更好的实践知识践行效果。

1.鼓励合作办学的模式

高校在长期的人才培养中过于注重单方面的知识灌输,而对于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则有所忽略。就其本身的培养目标来说,并没有达到计划中的向社会输送人才的目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际上就是充分调动以市场为基本的导向,为学生提供合理的就业机会和良性的学习机制。就综合能力的培养方面,校企合作的模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方向性选择和基础能力的拓展。同时校企合作的模式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十分有利于培养专业人才和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2.实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

第3篇

关键词:实践教学;市场营销;模式;设计

一、实践性教学的特点

1.突破课堂空间,从课堂内走向课堂外。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消化理论知识、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社会问题的一种补充形式。由于传统的理论教学侧重于介绍比较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及基本构架,学生往往感到课堂上对所学知识比较抽象,而实践教学则不同,通过社会调查、现场教学、案例分析及参与企业小型营销活动等形式,使学生及时地转化书本知识,利用书本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从而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

2.使学生具有更广泛的知识层面。在实践性教学中,由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相互补充,用所学的书本知识去解决现实社会经济中的问题i这就需要学生不仅仅掌握专业理论知识,更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层面。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不仅仅需要他们熟练地掌握经济、管理及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也需要他们了解法律、心理、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并且要能将这些知识用于实践。

3.改变教师的角色,变单一的理论灌输为问题探讨。开展实践教学实际上是对教师的挑战,因为,在开展实践教学时不仅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还必须熟悉实践工作的各项操作流程。此时教师的角色是要融传授知识与教会技能为一体的“双师型”人才。

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远远不能解决实践性教学条件下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且教师自身所提出的解决问题方案也不一定是最优的,所以,教学方式要求由以前单纯的说教变成平等式的讨论。教师是扮演的是一个引导者或者教练的角色。

4.考核学生更注重知识的运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比较注重封闭式试卷测试,其考试内容大都是书本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等知识原理,其成绩的好坏往往由一张试卷决定下来。而强调实践性教学条件下进行的考核有所改变,不仅仅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而是强调知识的融合及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因为假若一个学生《市场营销学》的理论知识试卷考了98分但却不能很好地将一个产品销售出去或策划好一个项目,那说明学生同样没有掌握专业知识的要领。所以,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时,考核由理论知识的试卷考核和设计如调查报告、策划书等形式构成。

二、实践性教学对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意义

1.实践性教学是体现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特色的主要途径。就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而言,以培养适应社会的应用型人才是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定位的通用目标。但是,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资源,教学科研条件、师资队伍现状、管理模式与水平等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定位。由于地方本科院校受自身条件限制,无法与“211”高校进行全面比较,因此,只有体现比较优势,注意扬长避短才能形成特色。而实践性教学作为一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强化学生动手能力的教学手段,在实现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提高教学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2.实践性教学是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重要体现。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通过知识学习与吸收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首先,实践性教学具有深化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作用。课堂教学是大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过系统地介绍理论知识,给了学生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其树立系统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但是,这种学习却是间接的、且有些教条主义。

如果学生不去应用这种知识、不去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实际工作,知识掌握再多也没有多大意义。而实践性教学则不同,它通过接触社会,解决社会中遇到的实践问题,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知识结合起来,促进知识的转化。

其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性教学环节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一个学生而言,能力更加能反映个体水平的高低。如果说理论知识必须通过个体的学习才获得,那么动手能力和从事实际工作能力更是如此,只有通过学习者本身亲自动手或参与才能有体会、才能逐步掌握。

最后,有利于大学生素质的培养和个性品质的完善。与课堂理论学习知识只需与同学老师打交道不同的是:实践性教学必然要与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这就给学生带来了人际沟通的挑战。于是学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如何与他人合作成为学生课堂外的必修课。

这样,就能进一步养成勤奋、严谨、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成为一个高素质专业人才。

3.加强实践性教学也是大众化教育条件下的必然发展趋势。大众化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用人单位不再是高、精、尖的技术领域,大部分用人单位都是非常普通的企业或社会组织。即使是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也有对本科学生的需要。所以,高校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识修养,更关注知识以外的各种技能和能力,包括基本的职业技能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对学生的要求,也已经不仅仅是简单地掌握知识而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求突破传统知识教学的框架而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实践方式转变。

三、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思路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结合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性教学手段,特别受英国市场营销专业“三明治”式的实践教学方法的启示,市场营销专业可以尝试设计“两条主线,四个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两条主线”即:

贯穿于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贯穿于四学年的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课程实践教学子系统、综合型实践教学子系统、外延型实践教学子系统。

1.准备型实践教学子系统。这一系统主要是针对于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而进行的实践教学。当学生刚刚进人大学时,为了帮助其适应大学生活而进行的专业介绍与专业教育。让其成为正式的学生时对专业有足够的了解。由于专业教育往往以对话的形式进行,因而给予了学生更多表达自己的实践机会。而当学生完成大学学习准备进入社会时,又通过就业指导、毕业教育等实践教学,为其顺利地进入社会而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设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设计应当包括课程调查、课程策划、课程案例、现场教学、实验教学及课程实践等组成。从市场营销专业的公共课到专业课再到选修课,除了理论讲授外,一些课程都应设计一定比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计算机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等公共课就会通过课程实践性环节来增加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知识的运用。而专业课更不用说,由于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大都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必须安排一定时量的实践性教学,《市场营销学:》《市场营销策划》《网络营销》《广告理论与实务》《推销技巧》《商务谈判》《酒业营销》《消费者行为学》等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课程,是企业市场营销实践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除理论讲授外,还要求有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市场调查、营销策划、营销咨询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增加社会实践、调查分析、市场预测等定量研究及操作性较强的技能训练是适应知识创新的需要,也是推进市场营销教学创新的结果。以《市场营销学》教学为例,将理论与实践两种形式结合起来,形成如图2所示的完整的教学过程。《市场营销学》课程如此,其他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大体相同。只是内容安排有些差异。

3.外延型实践性教学。外延型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外延,不仅包括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还包括其他形式的实践教学。其教学形式较多,可以是由专业教师带队完成,也可以由学校学生工作部配合完成,具体可采用专业调查、创业大赛、案例分析大赛、学生课题及校企结合的实践活动等形式进行。

创业大赛和案例分析大赛在提高学生能力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创业大赛包括了各个层次的比赛,其规模大、影响力广、时间长,再加上有由专业课老师和学工部老师共同指导,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教学形式。而案例分析大赛往往只涉及相关专业,面较窄,所以,从案例材料提供到案例分析指导到评选等环节,都由专业课老师全程指导,往往都是以企业实际例子为素材,其针对性较强,效果也比较明显。

学生科研课题是学校或学校企业联合起来提供给学生的研究性项目,通过课题的研究,学生能够进一步掌握系统的知识,并且能够就某一问题进行深人研究,是对理论知识极好的消化方式,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最佳方式。

4.综合型实践教学环节。课程综合模拟实验、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和创新实践等形式是综合型教学环节的主要体现。这一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对理论知识系统的整合,也是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提升,是学生整体能力的直接体现。

综合模拟实验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和互联网络通讯技术构造一个有效的无风险的营销环境,让学生扮演企业营销过程中各种不同角色,从各个角度分析营销案例,进行营销决策,并且得到决策的结果,然后做出下一阶段的决策的一种形式。它利用计算机辅助模拟教学过程,通过营造一个虚拟的市场环境,能够让学生融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和专家诊断于一体,经过对整体营销战略、产品研发、价格制定、生产安排、广告策略、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各种市场经营决策的制定、运作。得到可能成功或者被竞争者打败的结果。再来反思、调整自己的策略,不断运用体会营销知识。它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将理论与市场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质量。超级秘书网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是实践性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已经在高校中沿用多年,其形式和内容相对固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或设计进行创新才是最为关键的。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而言。试用企业策划方案来代替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一种有益的尝试,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由于策划方案不仅要掌握理论背景、文献检索、数据应用等能力,还需了解企业实践等理论与企业运行情况,并且要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熟练地运用人际沟通、分析诊断等能力,是对学生全面的考核,往往比论文撰写更能反映学生知识的全面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高低。

总之,对于地方商科院校而言,要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校教育的“质量工程”,形成地方商科院校的专业特色。如何进行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重视实践性教学的作用与地位。科学地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专业建设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王洪才.大众高等教育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87—89.

[2]李海琼.市场营销实训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28.

[3]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研究,2006,(10)8—9.

[4]秦燕,陈美娜.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2007,(4)26—27.

第4篇

(一)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庞大

近些年,各行各业的企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逐年攀升。据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对2012年上半年的人才需求情况统计,在河南省人才市场上,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前十名职业中市场营销高居榜首,约占人才总需求量的37.6%。2012年第三季度,河南的企业共提供市场营销、公关等岗位5.8万余个,但应聘此类岗位的仅有2.4万余人,岗位比求职者多了一倍多。在同年8月份河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活动中,销售类岗位也成为需求毕业生较多的岗位,活动共为毕业生提供岗位2.8万余个,销售类岗位占了40%。根据中国人力资源网对全国56个省市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提供的2012年第四季度全国部分省市人才服务机构市场供求情况的数据统计,在第四季度招聘数量前十位的职位中,市场营销、销售等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占第四季度总需求量的22.72%,需求人数位居第一,而居第二位的则是建筑机械类专业人才,比例为8.68%,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近些年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极其庞大。

(二)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质量要求逐步提升

随着快速消费品行业的日益成熟和完善,各大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除了大量需求一线业务推广人员、销售代表之外,企业对营销管理类专业人才,如销售经理、销售预算分析经理等的需求迫切。企业把能否实现销售作为人才录用的最起码和基础的要求,非常看重录用的人才能否在销售过程中主动发掘市场需求和收集市场信息,是否善于进行客户关系管理,是否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因而,市场对营销专业人才的要求已经由注重量的方面转变为更加注重质的方面。市场需求特征的转变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反过来也为缺乏学历竞争力的独立院校提供了参与竞争的机会。

二、河南省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

从市场供求对接的现状看,河南省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较大落差。企业需要的是专业基础知识扎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强、适应速度快的人才,但是由于师资力量、办学经验等多方面的限制,目前河南省独立院校培养的大多是既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又没有实践经验积累的学生,他们进入工作岗位后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再培训,无形中加大了企业的成本,同时也浪费了教育资源。

(二)人才培养目标空谈口号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河南省8所独立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向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了顺应国家政策要求,各个独立院校纷纷对培养目标做出调整,但是在实际教学方法和操作方面却并没有明显变化。以郑州某独立院校为例,其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具有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实际的营销方法和技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营销、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的各级营销应用型人才",并充分强调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该目标却存在严重偏离的现象。学校授课方面过于偏重理论教学,对学生缺少营销实践方面的指导和机会的提供。学生的实践指导课程多由自身就缺乏营销经验的辅导员进行讲授,指导效果不甚理想。而对于营销实践机会的提供,培养方案中规定学生的实习期为第四学年的前两个月(并且实践岗位与所学专业不甚相关),在其他学年则严格限制学生外出实践,两个月的实习时间远远达不到锻炼和提升营销能力的要求。不与社会接触的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校关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策规定成为一纸空谈。

(三)人才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与创新性

1.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与创新性

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的合理性和创新性问题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课程设置缺乏合理性。理论课程和实训课程的比例结构严重失调,理论课程的比例过高,普遍存在只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以致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灵活应用能力。第二,课程设置缺乏创新性。各所独立院校在设计培养计划时存在模仿其母体高校培养方案的现象,个别学校甚至直接挪用,导致所开设的市场营销课程与以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其他本科高校别无二致。没有根据自身特征和市场需求设计的人才培养计划缺乏合理的创新,不利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偏废学生实践

目前,河南省独立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培养仍然以课堂教学为主,很多实训的问题也主要是通过课堂多媒体教学来实现。尽管郑州升达经贸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等独立院校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这些合作协议仅仅局限于就业岗位的提供,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所起的作用并不突出。实验教学也没有被充分重视,个别学校甚至没有市场营销实验室,教学内容缺乏时效性和实用性,学生也无法直观地了解和体验企业的运作程序,其思维模式受到制约,因而很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较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环境,缺乏工作的自信和竞争力。

3、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河南省8所独立院校的师资由两股力量组成:专职专任教师和外聘教师。专职专任教师队伍以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为主,毕业即进入学校承担市场营销专业授课任务,严重缺乏营销实践经验,只会照本宣科。师生比例不达标,导致教师往往身兼数科,以某校为例,专任教师平均每学期授课2.5门,部分外聘教师授课门数最高时达5门,繁重的教学任务直接影响了教师备课和教学质量,也造成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博而不精。教师对每个学科都只是略懂,缺乏深入研究,这影响了所传授的知识的精度和广度。在年龄结构和资历结构方面,教师普遍低龄,人生阅历不够,缺乏企业实践和理论研究能力,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无法提供更有效、更合理的指导;从教师的支撑比例看,助教和讲师居多,拥有博士学位和高级职称的人数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比例基本达不到教育部的规定。仅停留在文件阶段的人才培养政策和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法,造成河南省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突出,在国家对这些高校开展大刀阔斧改革的背景下,高校自身优先探索改革之路将是其维持生存的首要选择。

三、以校企结合为核心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离不开学生的社会实践,而社会实践则必须借助企业平台,因此只有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结合,对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培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才能打造出既能适合独立院校实际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结合的两种存在形式

校企结合不只能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也能为学生在校期间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实践基地。笔者认为校企结合可以采用两种模式:一是学校自建企业作为学生实践基地,二是学校和社会企业合作建设实习基地。前者是由学校利用自有资源,在办学的同时建立学校所属的企业,定期安排学生进入企业锻炼,如果学校资金有限,可以利用校内的商业设施为学生创造模拟化的企业实践环境。后者是借助校外企业的力量来完善校企结合模式。学校通过与其他企业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一方提供实习机会,学校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实习,甚至毕业进入企业就业。双方也可以共同出资建立学校实训基地,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动手能力训练,提升营销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具体运行思路

1.校企结合模式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独立院校自主建立的企业或模拟化的商业设施中,可以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师生设立自己的实体企业,例如超市、餐厅等,由专业负责人作为企业的最高管理者,统筹把握企业的发展方向,由系领导和各个教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兴趣爱好进行岗位职责安排并加以培养,让学生自己进行日常管理,如商品的购销、渠道管理和营销策划、业务谈判、网上开店,甚至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活动,将市场营销专业各科教学搬到企业的日常运转中,而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得到工资和福利。对于企业和学校共同投资所办的企业或实训基地,学校可以定期或分批向企业输送学生,进行长期系统专业的企业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校企结合模式下教师能力的强化

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师大多是由毕业就直接进校的硕士研究生组成,极其缺乏实战经验,而能否胜任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工作,很大程度决定于教师实践经验的丰富与否,因此,独立院校必须增加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比例,具体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招聘时提高对人员的企业从业经历的要求,定期聘请企业知名管理人员或优秀营销人员来校讲学,甚至是聘为专任教师,输入最新的营销方法和理念。第二,针对学校现有专任青年教师,分批进行企业化培训,外派到企业进行至少一年的长期作业,保证大多数老师都具有丰富的企业从业经历,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从而保证教学水平。总之,校企结合模式就是把市场营销专业的学习环境建设成为类似于企业运作的环境,教师和学生既是学校的师生,又同时是企业的员工,学生入学即就业,建设以理论知识学习为基础,以就业和创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培养环境。

(三)校企结合模式实施的辅助手段

实施校企结合培养模式虽然加重了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分量,但是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放弃理论知识的学习,因此校企结合培养模式的成功实施还需要以下手段的辅助。

1.合理设置课程,增加实务和实验课程比例

首先从课程设置上进行革新,适当增加实务性课程教学的比重。教师要加强应用型知识的讲授,避免照本宣科,比如营销策划课程应该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写出策划案,或者以让学生为校办企业提供策划案的形式来完成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次,充分发挥实验室对企业实践的补充作用。市场营销实验要与财务管理、国际贸易、会计、物流、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实验室相结合,建成包含多学科的实验室,使学生模拟处理企业内部的诸多相关事务,开拓知识涉猎的渠道和范围。教学只有理论、实验和实践的充分结合,才能培育出高素质的、全方位的人才。

2.改革考核方法,部分摈弃闭卷考试考核模式

河南省独立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对学生的考核仍然是以闭卷考试为主,卷面分数是衡量学生优秀与否的主要标准,然而学生的能力很多时候与分数不成正比。笔者认为,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考核应以理论知识检测为基础,加大实践能力考核的比重和力度,分课程采用不同的考核方法,理论课可以仍然采用闭卷考试,实务课程如营销策划、推销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渠道管理等,以学生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建立的企业或商业设施中的实践表现或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的工作量作为衡量的依据,综合评定。依据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水平共同核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以此作为衡量学习效果的标准,既能体现公平性和合理性,又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5篇

【关键词】就业导向;高校教育;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市场营销人才属于我国企业非常需要的一种人才类型,高等院校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有着不可小觑的关键作用。不过,当前我国高校院校在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当前我国部分高等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这一方面,还未将就业导向的理念加以树立。这使得我国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和发展能力都受到了巨大影响[1]。

1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之处

1.1培养理念没有较好的市场意识。根据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实际状况来讲,虽然在思想方面都会对就业导向引起足够重视,不过在实际的实行过程中,培养理念还是没有较好的市场意识。例如,当前部分高校院校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依旧还是把理论教学与学科建设当作主要内容,致使不少学生毕业之后,与市场所需求的人才完全不符,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的发展能力受到了限制。并且,还有部分老师没有较好的市场意识,还未将目前市场需求与市场模式等各个方面做进一步研究,因此,学生也不能够对更多的前沿营销理论进行较好学习。1.2培养方式未能通过具体实践来实现。根据目前我国部分高校院校来讲,在对市场营销人才进行培养的这一方面,因为其培养方式较为落后,所以实践环节也比较少,而这对于市场营销人才接触实际市场来讲,将会受到很大影响。并且市场又会经常发生变化,因此,市场营销人才一定要具有了解、分析与把握市场的能力。不过,因为缺少实践环节,也势必会致使不少市场营销人才,不能将自身的市场适应能力加以提高,没有办法与市场进行紧密接触,而这将会使今后的就业与发展能力受到很大影响[2]。1.3培养内容不能达到市场需求。在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渐深化的过程中,高校教育更加注重对应用型人才加以培养。尤其是针对市场营销教学而言,更需要将理论教学进行淡化,利用更好的实践教学使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不过,根据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体系来讲,依旧是更加注重理论,而未能真正将具体实践加以重视。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学内容和市场需求存在严重脱节现象,针对教材内容的改革与创新方面,还未能全面、深入、系统的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对于市场需求也没有进行较为详细的调查与分析,未能对市场营销教学内容进行更好的调整,还不能达到市场的需求。

2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2.1以就业为导向能够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针对高校院校教育而言,其实际是职业教育的一个关键构成部分,主要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顺利就业[3]。不过,从目前的具体情况来看,高校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和人才市场的实质需求相比,却具有非常大的差异,这样的形势不仅证明了高校教育在自身发展方面有很多问题存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当前高校院校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对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达到满足。因此,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让高校把原本的教育教学观念加以改变,进而把教学重点逐渐转向至,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进行较为全面的培养,以致使学生的能力能够与社会实质需求达成一致。2.2以就业为导向是高校院校得以更好发展的客观要求。所谓的高校教育,主要就是将与市场需求相符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加以培养。因而,学生在校学习的时候,对于其实质操作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学校一定要引起足够重视。针对高校院校教育质量来讲,其最为关键的衡量标准,就是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可以顺利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并获得市场的认可,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一旦学生的就业概率与就业质量得到了全面提升,对于高校的进一步发展也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因此,想要使高校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那么就一定要将内部建设加以强化,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改革。2.3以就业为导向能够让家长与学生迫切愿望得到满足。针对大部分家庭来讲,家长让孩子接受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孩子毕业之后,可以快速找到与之相适应的工作。而针对各方面条件都比较贫困的家庭来讲,孩子则更是成为了全家人的寄托,实际上,家长就是希望孩子在毕业之后可以更加自立,从而使整个家庭的经济负担得到一定缓解。当前,针对高校院校培养出的人才质量来讲,其和社会实质需求相比,还具有很大差异,以致使学生还不能够较好的满足工作岗位的实质需求,而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而且在工作方面没有任何经验。因此,高校一定要将原本的教学理念与具体方式加以改善,进而使教学质量得到相对提高,以至让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养等各方面都能够与社会实质需求相符。

3以就业为导向优化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改革策略

3.1将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理念加以创新。理念具备了先导性作用,在新时期,一定要把就业导向当作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则。并且,还需将把教育和就业进行有效结合,使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和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一定要对培养理念方面进行改变,积极寻求与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相符的培养方式,将“以学生为本”的培养理念加以树立,有针对性的进行市场营销人才培训工作。只要是对提高市场营销人才的就业能力能够有所帮助的方式,都要积极进行尝试,进而使培养模式可以和就业导向这一要求相符。3.2将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式加以改进。为了使就业导向在市场营销人才培养之中得到有效落实,那么就一定要将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方式加以改进,进而使其引导性、吸引力与感染力都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一定要把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尤其是需要强化具体实践环节的教学,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加以培养,从而让学生拥有独立分析、创新、解决与研究的能力。例如,应该把“应试化”的教育方式加以转变,更加注重市场营销人才的实践能力,增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并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市场,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进行锻炼,从而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相对提升。3.3将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内容加以完善。一定要将实践、专业与职业能力当作市场营销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尤其是需要从高校市场营销人才今后的发展出发,不仅要对理论知识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同时还需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把营销管理、营销素质与营销意识等有关方面当作关键的培养内容,使高校市场营销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得到提高。进而缔造出大量“复合型”市场营销人才,以至让市场营销人才在今后不但能够具备就业能力,同时还能够具备创新和发展能力。

4结语

当前,虽然高等院校对市场营销人才的培养都比较注重,不过,依旧缺乏“市场导向”,在培养理念、培养方式与培养内容上都有不足之处。因此,一定要坚持把就业作为导向,进而对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起到促进作用,以至使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在今后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作者:谢玉唐 余彦琪 杨本芳 单位:四川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牛琴.以就业为导向改革高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46-447.

第6篇

(一)教学目标模糊

高职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通过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解决市场营销管理和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从这一教学目标来看,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市场营销教学目标过于宽泛,混淆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使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具体。高职教育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应以“应用”为主线来构建高职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所以在确立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时应该明确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职业能力。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很多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陈旧,难以适应市场营销理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营销的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市场营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仍然是10年前出版的教材,市场营销理论仍停留在上个世纪90年代,这些理论和目前的市场营销实践严重脱节,内容空洞,学生也索然无趣。所以高职市场营销课程应该有和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一致的教材,反映前沿的市场营销理论,同时注重实践,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三)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市场课程的教学仍然是以理论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为中心,难以适应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应该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愿意去学,让学生知道市场营销做什么,怎么做,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长足发展。所以必须改变现行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实践教学的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市场营销技能水平。

(四)教学评价落后

目前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评价仍然是以考试为主的目标评价、静态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使学生受到书本知识和答案的束缚,难以体现技能教学的要求。在高职市场营销技能教学评价过程中,应该以激励学生的自主性为主,加强考试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给足够的空间,要从目标评价转变为过程评价,从静态评价转变为动态评价,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同时要给学生自主评价的权利,使学生从评价的对象转变为评价的主体,能够促进学生自觉学习,提高高职市场营销技能教学的水平。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内涵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以及奥苏贝儿有意义学习理论之上的教学法,最初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后来在部分经管类课程教学中逐渐涉及。其基本教学思想是将以往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变为以任务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最终形成教学做为一体的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其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创设情景

建立和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环境,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和具体,带着任务进入到学习环境中去,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环境中进行联想,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掌握新的知识。

(二)提出任务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把学生引入到主题学习之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选择与学习情景密切相关的真实任务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任务。学生通过任务的解决能够更主动的激活原有知识,探索新的知识。

(三)分析任务

在真实的情景中确定了需要解决的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需要解决的任务进行分解,看解决任务需要从那些途径入手,需要什么样的条件。这样使学生对任务的解决更加具体,激发学生自主的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现有的问题,更加主动的学习。

(四)解决任务

在每个学生理解了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对学生进一步引导,让学生相互协作,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检验,验证每一位学生对于此任务解决的理解,找到大家一致的任务解决的方法,从而修正学生对于当前任务解决的方案,提高学生的知识获取水平。

(五)总结评价

在学生解决任务之后,教师通过对于学生解决问题途径的解说,对所要学习的主体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这些理论。在教师总结学生任务解决的过程中,着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协作学习的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鼓励学生,以便学生加强知识的迁移,实现举一反三,为后面的学习做准备。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高职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可以采取任务驱动法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职业能力,掌握先进的市场营销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下面以市场课程中《市场营销调查》一节内容为例,分析在市场营销课程中任务驱动法的应用。

(一)创设情景

市场营销调查是市场营销活动的前提,是指企业针对特定的营销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进行信息收集、记录、甄别、分析、评价和报告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企业决策提供依据。为了保证市场调查的真实有效,企业会设有市场调查员的岗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企业市场调查计划的制定以及实施,收集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市场信息支持。本课程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调查的内容和调查的方法,所以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对学生熟悉的手机产品介绍,假设同学是某手机生产厂家的市场调查人员,该手机厂商新推出一款音乐手机。

(二)提出任务

本课题的学习目标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市场调查的内容、过程和方法,并能够对某一产品制定市场调查计划,进行市场调查,做出市场营销的决策。所以本课题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学生做出手机市场调查计划,作为手机生产厂商的市场调查人员,怎么样对该厂商的手机进入某个市场进行调查,需要调查那些内容,怎么样去获得这些调查内容,以便决定是否能在该市场推着这款手机。

(三)分析任务

手机市场是一个复杂的市场,消费者在购买手机消费品的时候,由于手机商品有一定的差异,加上消费者对各手机的品牌、功能、价格等不是很熟悉,所以会存在一定的购买风险,所以在做市场调查的时候就有必要了解消费者购买的目的,各手机之间的差异,针对这些内容本款手机的定位。对该款手机的市场调查认为可以分解为以下几个子任务:一是本次市场的调查的目标;二是本次市场调查的内容是了解手机消费者购买手机的用途以及市场各手机的差异;三是以此为基础,确定本款手机的市场定位。

(四)解决任务

针对以上的任务分析,把全班同学分成五组,每组八个人,确定组长,实行组长负责制。由组长带领组员,制定调查计划,确定调查内容和调查方法,并且实施调查,最后每一组确定一名组员介绍各组组员的分工以及调查实施情况,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

(五)总结评价

每一组完成任务后,形成调查结论,并且制作PPT文件进行汇报,在汇报过程中,其他组成员可以自由提问,汇报组成员记录提问问题并作相应的回答。小组汇报完以后,再进行反思总结,最后形成调查报告。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对各组的调查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评分,最后总结各组意见,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该市场调查的目标、调查的内容、调查的方法,完成本课题教学,提高学生的理论以及实践水平。

四、结论

第7篇

对国内外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调查,坚定了我们对建设有安徽财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特色和优势的营销与策划专业的信心。从1982年到1994年,全美高校毕业生从事销售的人数由20%上升到63%;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从2005年第四季度到2007年第四季度,我国市场提供给高职专科毕业生的排名前10名的职位中营销专业类连续3年排名第一;对本地人才市场有关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的动态追踪,获得了企业对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的分岗位需求信息。(见下表)

在此基础上,根据我院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近年来就业的主要企业,以及目标就业企业提供的岗位任职要求,整理、形成了适应目标就业岗位群的主要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结构图谱(见图1)。上述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以及得出的结论,成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教学内容的界定:从“专业观”向“岗位观”的转变

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是相应的岗位任职要求。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的主要目标就业岗位群是企业的销售、市场、企划与客服等部门。从职业生涯初始化阶段来说,本专业的毕业生大多是作为推销(售)员、市场代表、客户代表和销售内勤、外勤等销售、市场等部门的辅岗位。营销类员工的职业发展实践表明,就业在这些岗位的毕业生,经过1~3年的锻炼和成长,多数人会成为主管级别的初级管理者,乃至更高级别岗位的管理者。为此,教育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不但要满足学生就业的要求,还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满足目标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通过课程及其相关的教学资源建设来实现的。实现营销与策划专业毕业生职业初始化阶段的两个核心操作技能是销售技能和初步的策划技能,这是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重点。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启发职业展望,以培养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探索和兴趣。

在初步把握本专业学生适应目标就业岗位群所需的通用能力构成和核心能力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对实现上述能力目标所需资源进行建设和整合。调查研究发现,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核心技能需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基础技能是销售能力——销售方案的执行力。而销售技能的建立需要学生具备吃苦耐劳、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良好的沟通和学习能力。这些素质是岗位核心技能的支撑,必须靠课程、相应的资源支持,在相应的活动或行为过程中得以体现和塑造。为此,我们对原来的教学、教育内容和方法、过程和手段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改革,让学生在“干中学、学中干”以达到目标就业岗位的要求。

三、围绕核心技能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资源建设

对国内外营销类岗位人才需求的调查研究报告显示,随着行业的不断细化,营销与策划专业人才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等方面表现出了更加复合型的特征。如化工原料行业的营销专业毕业生,除了要求掌握营销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行业知识。我们的专业建设正是带着这样的认识才积累了属于自己的特色——“立足本专业、面向多行业”,具有适应多个行业的营销与策划类岗位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课程建设、课程整合与教学实施。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围绕学生岗位核心技能培养、整合、构建专业优质核心课程体系。目前,已经建成了省级精品课程“市场营销学”、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类教指委重点建设课程“市场营销学”、院级精品课程“人员推销”以及本专业重点课程“市场调查预测与决策”“组织间营销”“营销策划”“商务沟通”等。优质课程建设的过程,就是有关任课教师研究教材、研究课程、研究实践性教学、研究技能训练内容和方式的过程。大家能够认识到不同课程在专业技能形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有关课程的教学、技能训练的侧重点,清楚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岗位操作技能等指标的内容与结构,初步构建岗位核心技能,并分解到课程的技能训练体系中。

优质课程内容的界定,是按照其对实现培养目标的贡献,进行内容的取舍与整合的。按照目标就业岗位(群)工作流程,形成了符合学生正常职业发展阶梯的纵向课程结构,以及适应多个行业业务要求的横向课程结构。纵向课程是以(推)销售能力、初步的策划能力为核心的初级岗位操作技能课程群、满足学生职业发展(向销售、策划类岗位上一个职级)为线索的中级岗位操作技能课程群,以及为学生向更高职级发展所需的基础性课程群(见图2)。横向课程是解决学生的分行业销售与初步策划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将具体行业的销售与策划情境嵌入“按照岗位工作流程”开设的纵向课程教学内容与训练的环节之中;把典型行业、典型业态的具体常识与企业的一般工作惯例内容融入教学与训练的过程之中,使其实现“立足专业岗位、适应多个行业”的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和实战性,增加教学与训练内容的实用性。如在讲述了市场细分的一般原理之后,要求学生首先上网收集有关装饰行业、厨房设备行业的基本资讯,并按照作业小组,报告他们对这两个行业的了解情况,再布置了解两个市场的调查任务。这样学生们了解了“家装”与“工装”,厨房设备行业的市场差异和市场拓展不同细分市场的策略与方法,特别是通过对有关装饰设计、施工企业、厨房设备产品的实地调查与基地企业的业务拓展实训,初步了解了厨房设备的“家用”和“商用”之间的区别与装饰行业之间的市场关系。对于其他环节的教学内容,分别嵌入不同行业的知识与相应的基地实训,把培养目标与专业基本知识、技能教学有机结合了起来。在两年半的学校教学过程中,针对销售核心技能和初步的策划技能教学过程,要求不同的学习小组深入了解4~5个行业,再把不同小组之间的行业了解报告进行交流分享。通过学习小组的分享机制,全班同学都能至少了解10个行业的销售与策划的一般常识,初步解决了过去学生毕业之后对行业常识、惯例知识的空缺状态,缩短了学生上岗以后适应特定企业、行业销售、策划岗位工作的时间,提高了用人单位使用新人的效益。

2.与核心技能培养匹配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众所周知,营销类专业毕业生工作岗位、工作流程中最为核心的流程之一是与各种组织中的人沟通的过程。并且,沟通的对象多数是资历、阅历、职位远高于刚出校门的毕业生的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社会性知识、职业取向等因素,在学生的专业、职业技能教学中,建设一批满足这一功能要求的实践资源是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几年来,本专业在校内外先后建成了十多个涵盖八个行业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基地,既有面向组织消费者的,也有面向家庭、个人消费者的;既有业务内容较为简单、程序简单的,也有业务类型和业务程序较为完善、较为复杂的。同时,这些基地与专业的关系紧密,对学生的实践确保有专人指导。对学生实习期间的考核,经过与基地企业的沟通,建立了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考核标准,使得学生在实习期间,除了对特定岗位的程序性技能的初步体验,还经历了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等认识,增加了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角色的认识,为他们向企业员工、社会公民角色的转换提供了体验平台。

此外,在院内还建成了4个可供常年、全天候使用的专业技能实训基地,分别分布在企业、院内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内,为本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职业技能学习、职业角色的体验与认知,提供了优越的物质保障,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助益。

3.从“双师”到初步“双栖”的师资队伍建设,是实现专业核心技能教学目标的保障。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我们按照学历、从业经历两个标准选拔新教师。本专业引进的新教师,大多是具有硕士学位,而且至少有4年营销管理岗位实践经验的人才,在知识传授、岗位操作指导中,显示了对业务过程、环节熟悉的独特优势。还有部分教师是“双栖”的,既是企业的法人代表或者部门管理者,也是教学工作的主力队员。学院领导计划在未来的三年内使本专业的教师实现核心岗位技能课程骨干教师中50%的人具有“双栖”能力。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15人,专任骨干教师的20%具有“双栖”能力,2位教师经营着3间公司,担任有关企业部门中层业务管理人员的教师有3人。对那些缺乏企业业务工作经历的教师,采取利用寒暑假到企业做调查、到企业挂职等方式,实现其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满足对学生实习、实践的指导提供师资保障。

4.专业特色建设的支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开展具有明确岗位流程及其技能含量的课程与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职业角色、了解职业活动,进而掌握职业技能才是专业建设目标得以最终实现的关键。为此,学校建立了多层次的专业技能、岗位职业技能的学习活动体系,把学生的职业技能、素质要求落实在一系列的活动过程之中。首先,安排在教学进程表中的实习。确保每一届学生在二年级之前,每年有不少于两周的商业认知和初步的销售类岗位实践。其次,结合基地企业的业务要求,将学生安排在如沃尔玛、大润发等有着广泛接触各色人等机会的企业,也有些同学选择了面向组织消费者的企业营销岗位。再次,把阶段性实践、实习与校内常设的基地结合起来,如每年一度的院内营销策划大赛、以项目为导向的市场推广(营销高峰论坛、新亚驾校杯“合肥地区高职高专营销策划大赛”)等。这些活动使学生按照业务团队的方式组织起来,开展市场调查、方案策划、方案执行等,使其技能学习在真实的活动中得到真正的锻炼,并意识到只有做到,才是真正知道的道理,理解到作为营销类专业人才的真正的素质、岗位技能的内涵及其获得途径。同时,作为学院控股的茂源营销策划公司项目发展部,每年都会在专业课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几十项商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经历了开展商业活动的所有环节,程序性知识与技能得到了体验与锻炼,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提供了基础性的技能准备和对专业、岗位技能、价值观、吃苦耐劳、注重细节、团队精神等职业素质的直接体验。

5.考核方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性要求。经过几年的探索与不断的积累,本专业的考核形式、标准、内容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技能课程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如过去的课程考核是学生记笔记、期末背笔记,考试靠背功;考试一张纸、答案一个样;一张考卷、一个标准考全班乃至全专业同一年级,教师考学生。现在在我们的专业学习内容考核中,试卷考逐渐向试卷考+操作考转变;结果考变为结果考+过程考;一张试卷考全班被不同的作业小组考不同的内容的方法所替代。学生的专业学习成绩不再由任课教师一个人考,而是学生之间互相考、实习、实践单位考;考试的内容不仅仅是书本上的,还有实践、实习单位的业绩考、工作态度考、出勤状态考等。职业教育,要求我们不仅要培养出好学生,更重要的是培养出好学生+好员工+好公民。转变后的考核机制才能真正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要求,才能真正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内涵。

四、需要进一步探索的方面

虽然,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初具系统性特色,也获得了安徽省教育厅“第一批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但是,我们深知,与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教育的差距还很大。在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建设和规范化上加大工作力度;在实践性教学方式上作出更多的探索;建设满足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实训课程教材体系,将会是我们下一个阶段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8篇

顾客满意和顾客信任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说顾客满意是一种价值判断的话,顾客信任则是顾客满意的行为化。如何使两者达到一种有效地结合,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些探讨。

何谓顾客满意

一般而言,顾客满意是顾客对企业和员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直接性综合评价,是顾客对企业、产品、服务和员工的认可。顾客根据他们的价值判断来评价产品和服务,因此,PhilipKotler认为,“满意是一种人的感觉状态的水平,它来源于对一件产品所设想的绩效或产出与人们的期望所进行的比较”。从企业的角度来说,顾客服务的目标并不仅仅止于使顾客满意,使顾客感到满意只是营销管理的第一步。美国维持化学品公司总裁威廉姆.泰勒认为:“我们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让顾客获得满意感,我们要挖掘那些被顾客认为能增进我们之间关系的有价值的东西”。在企业与顾客建立长期的伙伴关系的过程中,企业向顾客提供超过其期望的“顾客价值”,使顾客在每一次的购买过程和购后体验中都能获得满意。每一次的满意都会增强顾客对企业的信任,从而使企业能够获得长期的盈利与发展。

对于企业来说,如果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感到满意,顾客也会将他们的消费感受通过口碑传播给其他的顾客,扩大产品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形象,为企业的长远发展不断地注入新的动力。但现实的问题是,企业往往将顾客满意等于信任,甚至是“顾客忠诚”。事实上,顾客满意只是顾客信任的前提,顾客信任才是结果;顾客满意是对某一产品、某项服务的肯定评价,即使顾客对某企业满意也只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产品和服务令他满意。如果某一次的产品和服务不完善,他对该企业也就不满意了,也就是说,它是一个感性评价指标。顾客信任是顾客对该品牌产品以及拥有该品牌企业的信任感,他们可以理性地面对品牌企业的成功与不利。美国贝恩公司的调查显示,在声称对产品和企业满意甚至十分满意的顾客中,有65

第9篇

为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市场营销专业要面向经济建设需要,即按市场需求来抓好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这是人才培养工作主动、灵活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环节。在设置市场营销专业时,一定要深入各个行业和市场进行调查,邀请企业中有实践经验的市场营销从业人员和各个行业的代表进行论证,要从当地相关产业体系出发,从各个行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设置所需专业,构建市场营销专业;要本着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有利于培养适销对路人才以及适度的预见性、超前性等原则制定专业规划,抓好专业调整。同时,要将就业状况作为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专业设置面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放宽,进一步打破专业设置界限,积极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人才。此外,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设置也要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别是加人WTO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加快,与国际上知名企业的竞争加剧,各种新兴经营业形态不断涌现,管理模式也不断更新。因此,营销专业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都不断地进行改革,使之培养的人才更符合时代要求,更适合职业岗位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高等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并经常深人企业一线调查研究,设置适应市场需求的市场营销的专业课程。

二、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模式取代知识型课程体系,实现课程改革

1.建立市场营销专业五大模块的课程模式

市场营销专业要改变传统学科型的课程模式,根据培养目标与基本要求设置课程,并根据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构建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式市场营销课程体系,即将所有课程分为五大模块:经济管理类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综合技能课程、公共必修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管理学原理、市场营销学、经济法、会计学原理、国际贸易与金融等。

专业课程:学概论、公共关系、礼宾礼仪、电子商务等。

实验课程:商务谈判、消费者行为分析等。

第10篇

论文关键词:营销文化,营销哲学,营销理念,营销形象

 

目前营销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销文化的概念研究,建设研究。但是对营销文化的概念有很多不同的定义,特别是对营销文化与文化营销的界定不清,使应用和研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1.企业营销文化的多元化界定

对于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理解:

Webster认为: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全体员工共同享有企业统一的价值观、理念的一种模式,而这些统一的价值观、理念则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感受”企业的营销活动,进而为他们在企业内的行为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它还指把整个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组织营销活动的重要性,也指企业组织、开展营销活动时采用的一种特定的方式和方法。Webste在1995年又对他之前的研究做了进一步探讨,认为:营销文化是指在企业中为员工提供了统一的行为规范的那些不成文的规章制度和行动指南:指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行使营销功能的重要性;也指企业营销活动的组织、执行的方法和模式。

刘光明认为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营销文化是企业在执行一系列营销策略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高起点、智力型的竞争手段,服务并服从于企业的价值目标,渗透于营销过程的各个环节。他在书中写道,从形式上看,营销文化运用牌匾、橱窗设计等广告艺术手段来促进商品销售,其实只体现了商业文化对消费者心理需求、审美趣味、精神气质的探寻,因此营销哲学,营销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罗争玉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它是企业处理人和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营销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营销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次上研究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利用文化对经济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文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软资源作用。

刘毅在认为:营销文化是指企业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够对营销人员及其相关人员或组织的行为有影响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

雷畅云、王克修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企业整个营销活动过程中的一系列文化理念、指导思想以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的总称。它是企业处理人和事、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而形成的营销意识和道德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营销文化是从文化的深层次上研究在营销活动中如何利用文化对经济起更好的推动作用,从文化的高度确定市场的营销战略和策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发挥文化在企业营销过程中的软资源作用。

由此可见,对于企业营销文化内涵的界定,学术界存在一些分歧,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侧重于对营销文化精神层面的研究,即强调营销理念、营销价值观对企业营销管理模式、具体营销行为的指导作用;而另一派则侧重于对营销活动中物质层面的研究,即强调营销活动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把营销文化等同于文化营销期刊网。

2.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从以上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来看,不同的界定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承认企业营销文化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企业营销文化是贯穿于营销过程中的指导思想,营销哲学及与营销理念相适应的规范,制度等。营销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蕴含着企业的营销哲学,营销理念,价值观,审美和道德观,它决定着企业的营销行为规范和企业的营销制度。企业营销文化是由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构成的整体系统。(图1)

图1

2.1. 营销哲学——深层营销文化

营销哲学研究的是一般的世界观、认识和方法论问题,它属于哲学范畴,是哲学中管理哲学的分支。作为人们研究营销问题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营销哲学,其基本任务是从思维和存在关系的角度概括现代营销的本质和内在机制。任何企业的营销管理都是在特定的指导思想和观念下进行的。确立正确的营销哲学,对企业经营成败具有决定性意义。营销哲学的核心是正确处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许多情况下,这些利益是相互矛盾的,也是相辅相成的。企业必须在全面分析市场的基础上,正确处理三者关系,确定自己的原则和基本取向,并用于知道营销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企业目标,保证企业的成功,因此营销哲学史营销文化最深层的文化。

2.2. 营销理念——中层营销文化

营销理念是人们在营销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是营销人员从事市场活动的指南,是人们对营销活动的根本看法营销哲学,是企业开展营销活动的出发点。营销理念的形成与周围的环境有关,并随着营销环境的变迁而不断演变。有什么样的环境就应有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理念,那么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科技高精尖化、社会信息化趋势的营销理念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1).企业应该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

以顾客为中心,不是企业围着顾客转,而是应该研究顾客的需求、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在营销实践中,以顾客为中心的理念,就是要做到使顾客满意,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只有了解了顾客的真正需求,企业才能为顾客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企业应从点滴做起,使顾客从最初的潜在顾客成为企业的忠诚顾客,终身顾客。研究表明,企业只有从满足顾客的需求、使顾客满意中才能获得长期的利润。总而言之,企业必须牢固树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才能使自身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创新的营销理念是企业一直追求的目标

营销实际上就是吸引新顾客和留住老顾客的过程。然而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们或多或少的有点喜新厌旧情结。因此,企业要想留住老顾客,就必须坚持营销创新,必须用新的理念指导营销工作,用新的手段或方法争取市场主动权,在现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上,企业不仅仅在生产上下功夫,也应该在营销上创新,生产对企业来说不是问题,产品基本趋向于同质化,但是营销理念的创新却是不断前进。企业只能以创新的精神、开拓进取的精神来赢得市场,取得顾客的信任和忠诚。所以,企业必须坚持创新,才能留住老顾客和吸引新顾客,从而在竞争中取胜。

3). 坚持整合营销战略的营销理念

整合营销战略,是指企业在营销活动中,协调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营销功能,共同为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服务的战略。整合营销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的部门之间,即营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整合营销哲学,例如生产部门,品管部门等,另一方面是不同的营销功能的整合。整合营销战略,强调企业不论是在组织上还是在功能上应作为一个整体,加强与消费者的对话、沟通和交流,以实现营销目标,增强竞争实力。随着现在的消费者需求的个性化,整合营销战略也就显得特别的重要。

总的来说,现代企业的营销理念,主要包括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思想、创新的意识、整合营销这三个个方面,当然还应该具有服务营销、绿色营销、社会责任营销、生态营销等理念。只有牢固树立这些营销理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企业才可以常青。

2.3. 营销形象——表层营销文化

营销形象,实际上是企业整体形象向企业外部的延伸,它是指顾客作为社会公众的一部分对企业的总体的、概括的、抽象的认识态度和评价,特别是对企业的市场行为或活动的综合看法和评价。很显然,营销形象有其自身的特征、作用和内涵。

营销形象的特征。首先,营销形象具有整体性期刊网。尽管营销形象反映了企业营销理念、营销人员素质、企业内在凝聚力、技术开发能力、营销管理水平、社会公益事业、环境保护、营销人员职业道德等不同方面,但它在顾客看来总是由若干不同要素构成的一个总和的、整体的形象;其次,营销形象是动态的。营销形象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企业行为和顾客认知水平的变化而改变;再次,营销形象是相对稳定的。营销形象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特别是当这种评价为舆论普遍所接受时,顾客在心理定势的作用下,其看法或评价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最后,营销形象具有表面性。营销形象是指人们可以直接感知企业营销的外在形象,如企业名称、企业标志、品牌、包装、产品、营销人员服饰、促销活动、广告等。当然,营销形象还有其他的特点,如外延性、主观性、多维性等等。

营销形象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营销形象已成为企业一种无形的财富和战略资源,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企业竞争优势的保障。这主要体现在营销哲学,良好的营销形象有助于提高企业营销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有利于企业赢得顾客的信任和市场开拓;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也有助于企业获得广泛的社会支持和帮助。

营销形象的摘要包括行销领导形象,营销人员形象,营销代言人形象等。

3. 总结

企业营销文化是一个企业文化这个系统中重要的一个部分,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必须要建设好企业营销文化,因此企业营销文化的概念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以前的学者对企业营销文化概念的梳理,认为企业营销文化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营销哲学,营销理念和营销形象。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企业只有长期的建立企业的营销文化,才能为企业带来长久的利益。企业在营销中应该较多的去运用营销文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全球科技文化一体化时代即将来临。我们相信,蕴涵着丰富内涵的文化营销方式必将得到广泛而迅速地传播与发展,二十一世纪企业的竞争将聚焦于营销文化。目前企业还尚未给予营销文化足够重视,理论基础还远未形成,仍需在市场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党利,郗芙蓉.企业文化营销的概念及实施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

[2].周存本.文化与市场营销[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菲利普·科特勒;梅汝和,梅清豪,周安柱译.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王方华,伏宝会,肖志兵.文化营销[M].1998,

第11篇

1.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1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1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1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2.学术价值分析

1。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1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1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1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1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1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1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试图寻找1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1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1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1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1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1个学科到另1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1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1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1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1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1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3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1。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1.思维的奥秘

1.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理性思维程序化

4.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2.设计有序

1.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设计计划方法论

4.Stepto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1起来吧(具体案例)

6.计划书

a。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计划书的构成

d。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108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3.计划从身边做起

a。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2。参考书目(仅列210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第12篇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撰写技巧及范文

2008年08月25日 星期一 上午 08:50

1开题报告格式与开题报告写作技巧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指为阐述、审核和确定毕业论文题目而做的专题书面报告,它是研究生实施毕业论文课题研究的前瞻性计划和依据,是监督和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训练研究生科研能力与学术作品撰写能力的有效的实践活动。

《中国青年报》报道: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002级研究生所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仅有不到1/3的博士研究生获一次性通过,而78位硕士研究生,10人没获通过,仅有19人获一次性通过。这在复旦大学乃至于全国研究生教育的历史上“都很少见”。但据笔者了解,倘若以严肃的眼光审视目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论文开题报告工作,可以说,管理部门、导师、研究生三者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视“论文开题报告为走过场”、视“论文开题报告为形式”。除思想上重视不足外,对毕业设计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缺乏了解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管理工作体会,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写法和技巧做一探讨。

1.11 毕业论文选题的原则

毕业论文选题一般要求满足以下原则:

①开拓性:前人没有专门研究过或虽已研究但尚无理想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或是学术界有分歧,有必要深入研究探讨的问题;

②先进性:硕士毕业论文要有新的见解,博士毕业论文要做出创造性成果; ③成果的必要性:所选课题应有需要背景,针对实际的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即应有实际效益或学术价值;

④成果的可能性:课题的内容要有科学性,难易程度和工作量要适当,充分考虑到在一定时间内获得成果的可能性。

以上要求说明,毕业论文题目不是给定的,而是研究出来的,只有在对所研究领域的过去、现在的研究资料等信息进行全面把握、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才能够确立满足以上“四性”要求的选题,从而为完成高质量的毕业论文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是结合导师已有科研任务的选题,还是自选课题,选题之前的“信息积累”与“发现问题”均是研究生所必须经历的过程,尽管导师已完成了以上过程,但导师并不能替代研究生,这就是研究生学习、研究的独立性要求。

1.22 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2.1 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①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②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2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②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2.3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① 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② 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

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③ 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④ 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⑤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⑥ 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2.4 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以上就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之构成要素的撰写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要写好开题报告,除了掌握必要的开题报告的写法之外,笔者认为,思想上一定高度重视,平时要勤动笔,并善于学习借鉴他人开题报告的优点。(选自:《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4.9,原文:“撰写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技巧与方法”作者:张红) 开题报告写作规范

一、 开题报告的写作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3、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4、研究工作进度;

5、主要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排版要求:

封面为四号宋体,正文为小四号宋体,页边距为左3cm,右2.5cm,

上下各2.5cm,标准字间距,标准行间距,页面统一采用A4纸。

三、开题报告的字数要求:

正文字数不得少于3000字。

设计策划硕士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一. 简述

设计计划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研究的是如何保证设计的优良度和高效性,以及如何指导设计的展开。在设计需要科学计划这一概念已成为现代设计界共识的情况下,我国业界内部对设计计划学的认识与研究,还没有跟上设计发展需要的步伐。针对我国设计教育现状,本书将就该学科的教学方面,提出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设计计划方法。以期为设计类学生深入理解设计,更好地掌握设计的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

二.学术价值分析

1. 选题依据

计划在今天已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大至国家事务,小至个人日常生活,社会各个领域都离不开计划,各类大大小小的成功项目,很大程度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导入,实施了相应的计划活动。计划学的兴起是知识经济时代资源整合化的大势所趋。而反映到艺术设计学的领域,我们可以发现,计划同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如何设计,如何保证优良的设计,这都需要科学的调查研究,需要精准的分析定位,需要详实的设计依据,需要合理的组织安排,这些与我们通常理解的形式,风格的赋予层面的“设计”相异而相成的工作,就是设计计划的内容。而如何正确进行设计计划,存在着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成为当前学术主流的大环境下,设计计划应该可以打通各设计专业间的藩篱,为取得成功的设计提供行之有效的方法上的支持。

在设计先进国家,对设计计划方面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尤其在设计方法研究方面,已取得比较成熟的结果,出现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技术预测法,科学类比法,系统分析设计法,创造性设计法,逻辑设计法,信号分析法,相似设计法,模拟设计法,有限元法,优化设计法,可靠性设计法,动态分析设计法,模糊设计法等。这些方法侧重于不同的专业设计方向,而设计计划面临不同设计专业,更需要的是一种整合的灵活的解决问题的计划方法。这就需要我们针对计划自身的学科特点,从现有的成型的方法群中进行提炼,总结出一套适应现在情况的设计计划方法来。

2. 创新性及难度

本文将参考管理决策方法与相关设计方法研究的成果, 试图寻找一套对于我国设计师来说,明确可行的跨专业设计计划的方法体系。

本文致力于从简明实效的角度,为设计计划人员提供易于操控,而且便于和各个专业设计师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要求该方法不仅对专业设计团队的计划环节

有用,对个体设计人员的的设计工作也应具有指导作用。这就需要针对我国设计现状,从国内外各学科领域名目众多的相关方法中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造出一套高效的计划方法来。虽然国外的相关成果业已成熟,但如何在众多不同侧重角度的方法中总结出理想的计划方法,需要我们对所有已知方法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同时明了我们设计各专业的工作规律,以期做到跨专业的有效性。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4.预期成果

本书预期字数为12万字,分为理论与方法两大版,仅阐述设计计划的相关内容,更重要是推出设计计划的概念与方法。所涉及范围主要包括管理学,决策学,认识论,方法论,创造学,心理学,行为组织学,人类学,社会学,设计学,史学等诸多学科领域,最终将完成一本集科学有效的方法程序,大量生动案例及实际操作指导于一身的,具有教学指导作用的专业书籍。现在本书工作已大致完成资料收集阶段任务,在下阶段三个月的时间内,我将就所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完成方法程序的完善工作。

附一. 全书基本构架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方法研究

前言

一. 思维的奥秘

1. 神奇教练的解决之道

2. 全脑运动---人脑思维的奥秘

3. 理性思维程序化

4.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程序

二.设计有序

1. 系统设计系统---浅析设计

2. 设计有序---设计计划学的兴起

a. 设计计划学的需要

b. 设计计划学的发展与前景

c. 设计计划学的角色

3. 设计计划方法论

4. Step to step---计划的展开(全书之重)

5. 一起来吧(具体案例)

6. 计划书

a. 操作方案书的要求

b. 实施方案书的要求

c. 计划书的构成

d. 计划书的表现技法

7. 十八般武器---计划工具介绍

三.计划从身边做起

a. 处处留心皆学问---以窥视来训练

b. 排除确信无疑的定论

c. 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

d. 培养有效运用分配时间的能力

后记

附二. 参考书目(仅列二十条)

1.《兰德决策—机遇预测与经营决策》/乔迪译著? —成都:天地出版社,2000,10

2.《麦肯锡理念》/ [美] 埃森?拉塞尔 保罗?弗里嘉著;赵睿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2,4

6.《企划书实用手册》/ [日] 小泉俊一著;于大德译? —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8.

10.《企划训练入门》/ [日] 悴田进一著;李幸纹译? —台北:小知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3,11.

11.《设计过程与方法》/ [日]沈祝华,米海妹编著? —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5,10

47.《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48.《新企划力:创意思考解决难题的六大能力》/ 郭泰著;?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4

50.《创意企划案》/小管著;?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9

本文具有一定的难度。首先在对计划的理论性分析与研究中,需要树立对计划的正确理解与认识,进而廓清设计计划的概念。接着将在设计计划方法论层面的研究上,对设计计划及其方法论进一步阐述。鉴于国内现在并没有对设计计划有深入的的系统的研究,该书内容基本上属此方面问题的首次讨论,面临着缺乏大量相关经验及理论借鉴的景况,所以需要作者在目前积累的实践性资料和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中加以总结与深化。

本文最大的难度在于资料的搜集上,国内相关资料匮乏且本方向的研究缺乏交流的气候,而由于我院互联网情报系统的不完善和出于对技术保密的考虑,也很难从互联网上得到理想的资料。作者只能从书店,图书馆和其他专业的老师和同学手中求取所需要的信息。当然本研究方向的直接信息是很缺少的,更多是从其它方向的研究成果中搜集所需要的信息资料。方法的研究是一个涉及面很广的课题,也需要从很多领域进行比较分,探索总结。而从一个学科到另一个学科的跳跃性研究,需要迅速转换思维及反复调整视点,这也对作者的思维技能,思考方式,学术视野及知识积累等方面的研究素质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3. 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由于国际设计交流间的局限和我国设计界的特殊情况,尤其是国内设计教育上的某种封闭性和滞后性,我国业界对设计计划方法的认知尚不够深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在教学和实践中简明且易于操作的设计计划方法。经初步调查,当前学界内仅有的几本相关著作,也仅限于对西方某些设计方法与程序的简单的介绍,没有很专业地从计划的层面进行系统阐述,而市场上连篇累牍的相关书籍主要是从市场营销和工商管理方面着手,对设计类诸专业的设计计划,并不具备现实指导作用。所以亟待有这么一套专业性较强的设计计划方法及其论著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本书的出现将对设计计划这一门新兴学科,起到填补教学用书空白的作用。而从技术的角度而言,本书的完成也有相当的可行性,在分院近几年来的设计策划课程的教学中,已为之积累了大量新鲜的实践性,经验性资料。而分院的教育架构,亦为这个跨专业的研究项目做好了充分的人力物力资源上的准备。

第13篇

关键词 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现状;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006(2010)11-0084-09

1 背景与目的

地质公园(Geopark)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构成的一种具有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等多种功能的独特自然区域。建立地质公园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普教育和发展地方经济。截至2008年,我国已经先后建立了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其中20家为世界地质公园。随着地质公园的建设和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逐步展开了对地质公园的研究,其相关理论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入。

地质公园是一个系统工程,然而,通过文献检索,尚未发现从旅游系统的角度统计分析、评述地质公园研究现状、问题及趋势的文章。本文通过构建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对地质公园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分析,并评述我国地质公园的理论研究问题及趋势,以期为研究者和决策者、管理者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构建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综合的旅游目的地,牵涉面非常广泛,如果没有系统论思想,就难以对其实现有效的阐述和理解。本文认为,从系统论的角度考虑,地质公园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它是由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支持系统组成(图1)。

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主要是指到地质公园旅游的现实旅游者或者潜在旅游者构成的系统。根据旅游者的来源地不同,可以将其分为本地客源市场、国内客源市场和国际客源市场。旅游客源市场系统主要研究地质公园旅游者的行为,包括旅游动机、决策行为和空间行为,以及由于旅游者行为引起的客源市场结构和市场特点。

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是指地质公园有别于其他一般景区,对旅游者产生特殊吸引力的各种资源和要素的总和。地质公园吸引旅游者的核心主要是地质地貌景观资源及用它打造的旅游产品――地质旅游线路和地质公园解说体系。具有特定地质主题、串联了独特地质遗迹景观、文化遗迹景观和节事活动等丰富内容的地质旅游线路和特色、个性化服务的地质博物馆、地质景观解说系统以及地质公园导引标识系统是形成地质公园独特魅力的主要因素。

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是指为到地质公园旅游的旅游者提供交通、康乐、食宿、购物及信息服务等多种旅游需求的综合体,主要包括设施保障和信息服务保障两个子系统。该系统是使游客旅游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基本保障,其主要功能是为旅游者提供连接客源地与地质公园旅游地的信息服务,在地质公园内为旅游者提供生活必需的设施,以及为旅游者提供游览、娱乐和购物设施及相应服务,这些功能同时也是增加地质公园旅游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述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和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共同组成一个结构紧密、与旅游者直接联系的旅游系统,在其还形成一个与旅游者不直接联系,由政策、管理体制、地质遗迹研究与环境保护、人才培训、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等因素组成的支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政府处于特别重要的位置(政策和管理)。此外,地质遗迹的研究和保护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2,2确定研究文献的范围

首先,本文以“地质公园”和“地质遗迹”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全部文献”项目,对2001~2008年文献进行检索、筛选,截至2008年11月8日,共获得地质公园研究文献314篇。

为了更全面地概括我国地质公园研究现状和进展,本文搜集了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自2001~2008年出版的年会论文集,筛选出有关地质公园研究论文260篇。

另外,为了反映我国硕士生和博士生对地质公园的研究情况,本文分别利用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共获得相关论文53篇,其中,硕士论文50篇、博士论文3篇。最后,将上述3类文献合并,共得到有效文献627篇,作为本文研究对象。

2,3内容分析法与归类统计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627篇文献进行归类、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材料、记录的内容、形式、含义以及重要性进行客观、系统和数量化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目的是把用语言表示的非数量化资料转换为用数量表示的资料,客观、系统和量化是其突出特点。

从旅游系统视角构建的地质公园系统模型不仅为地质公园建设、管理提供了认识论基础,而且为本文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我国地质公园的研究现状及趋势发展提供了归类框架。利用上述构建的地质公园旅游系统模型,将获得的627篇文献按照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分门别类地归入各个子系统,然后统计分析,可以获得地质公园理论研究的全貌及各子系统理论研究的细节,统计结果如表1至表4。

3 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研究进展与述评

3,1地质公园研究概况

如表1所示,自从2002年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以来,地质公园的研究得到了不同学科背景研究者的重视,研究文献持续迅速增长。但是我国地质公园的研究非常不平衡。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旅游保障系统以及地质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特别是地质旅游产品的打造和旅游线路的设计)的研究非常薄弱,仅仅分别占总研究篇数的0.6%、1.7%和7.2%,而且2001~2008年,对这3个系统的研究文献基本没有多大的变化,说明时至今日,对地质公园旅游市场系统、旅游吸引力系统和旅游保障系统的研究仍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绝大部分集中在地质公园旅游支持系统中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上,这种状况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我国的地质公园旅游研究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且地质公园的旅游发展处于资源导向型发展模 式上。

3.2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研究进展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型综合性旅游目的地,其旅游开发和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资源一市场一产品3个核心要素缺一不可。目前我国对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的研究是地质公园研究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仅仅有4篇文献。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白凯对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进行了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游客认知行为研究,提出了浅认知度国家地质公园的概念,并进行了解释。景艳芳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采用调查问卷方法,比较系统地研究了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区旅游者的决策行为、时空行为和游客满意度。但是,这些开创性研究并没有真正从“地质旅游”的角度,识别出地质旅游者不同类型、旅游动机、旅游行为特征及其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特征,研究深度亟待加强。

3.3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的研究进展

3.3.1地质公园旅游线路设计研究

地质公园要想在诸多类型的旅游目的地中独树一帜,必须具有自身特色,不同于一般景区的地质旅游线路。本文所指的地质旅游线路是一种广义的概念,是指凡是具有特定的地质主题,串联了独特地质遗迹景观、其他自然遗迹景观、人文遗迹景观,并为旅游者展示、解说其地质成因或者地学背景的旅游形式,基本与地质旅游产品同义。共有14篇文献以比较重的份量涉及了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具体个案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地质遗迹特点或者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探讨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的类型,或者简单设计几条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这类研究是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研究的主体,占86%。如黄金火对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的研究即属此类。另一类是理论性比较强的文献,但仅仅只有两篇。庄寿强首次对地质旅游和旅游地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提出了地质旅游线路的三大类型,即弥漫型、插入型和连贯型地质旅游线路,首开地质旅游线路理论研究之先河。杨振之从旅游产品的角度,研究了地质公园的旅游产品转化问题。

3.3.2地质公园解说体系研究

(1)地质公园解说体系概述与综述研究。建立完备的科学解说体系,向游人主动普及地球科学知识,是地质公园区别于一般景区的最大特色。然而,科学解说系统仍然是地质公园研究的薄弱环节。陶奎元等从地质公园解说系统规划的角度研究了解说系统的结构、建设内容和解说的方式。严国泰研究了国家地质公园解说系统的科学性问题和实现途径。

(2)地质公园博物馆研究。地质公园博物馆是向游客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重要阵地,也是地质公园区别于其他一般景区的重要标志。目前地质公园博物馆研究文献中,理论性和系统性强,能够切实指导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的研究成果,基本上还处于空白状态。已有的14篇论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探讨地质博物馆建设与地质公园建设关系的,另一类是关于地质公园博物馆设计的。例如,曹颖在其硕士论文中,以王屋山一黛眉山世界地质公园陈列艺术设计为例,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地质博物馆陈列艺术设计的方法和理念。

(3)地质景观解说研究。地质景观(景点)解说体系是科学解释地质景点形成机理、普及科学知识的良好途径,也是地质公园存在的标志,但仅有两篇文献专文论及,其余大多散落于地质公园解说系统概述的研究文献中。庄寿强研究了地质公园中标牌的类型及其表述的内容,认为应该根据旅游者身份的不同,建设专为地质人员设立的地质遗迹点标牌和为普通游客设立的地质景点标牌。由于地质公园地质景点形成机理对普通旅游者来说太过深奥,除了上述物质性的标牌解说之外,还需配备专职的地质导游人员解说,这也是地质公园的核心吸引力和标志之一,然而专门研究地质导游人员如何解说的文献还没有见到。

(4)地质公园导引标识研究。对地质公园导引、标识系统的研究也非常薄弱,只有3篇文献专文论及。胡光晓探讨了地质公园景区路标与环保卫生桶的结合机理与路标的设计思路。主要是以个案为研究对象,缺乏理论总结性的文献。

3.4地质公园旅游保障系统的研究进展

3.4.1地质公园交通、食宿、康乐、购物设施与服务体系研究

由于大多数地质公园是在原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基础上建设的,这些景区原有的基础设施和交通、食宿、康乐、购物等设施已经比较完备,因此,专文研究地质公园基础设施和旅游接待设施以及服务的文献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只有王聪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探讨了构建满城地质公园旅游交通网的问题。如何结合地质旅游资源特色和主题形象,将地质公园的元素有机整合入现有的设施和服务中,体现地质公园特色,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之一。

3.4.2地质公园信息保障体系研究

连接旅游者和地质公园桥梁的旅游信息通道的研究也是当前地质公园研究的盲区,尚未看到专门研究地质公园如何为旅游者提供地质旅游服务(如地质旅行社服务研究)和信息服务的文献。研究地质公园信息保障系统的文献全部集中在地质公园的市场营销方面,但也仅有10篇文章,仅占总数的1.6%。例如,白凯以翠华山地质公园为例,比较详细地研究了地质公园的市场拓展战略。

3.5地质公园旅游支撑系统的研究进展

3.5.1地质公园管理研究

(1)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与管理手段研究。我国已建的138家国家地质公园中,很大部分同时还是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他们分别属于不同部门管理,由于各自为政造成的“扯皮打架”现象突出。因此,地质公园管理体制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重点,目前有7篇文献涉及了对地质公园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的研究。卢志明建议借鉴九寨沟、黄龙风景区的管理经验,推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方法。彭永祥以陕西省的地质公园为例,提出了由决策型协调、管理型协调、技术型协调3个层次构成的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质公园遗迹保护、游客监测、资源管理的基础和科学管理的手段。目前,GIS技术在地质公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已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硕士毕业论文中。如李富兵等8名硕士在其毕业论文中以具体地质公园为例,探讨了地质公园旅游信息系统的构建与实现问题。这些大都是GIS在地质公园中的应用与实践,有关这方面的理论总结还需要进一步深入。

缺少法律依据是地质公园依法管理的最大缺陷,也是地质公园管理研究的最薄弱环节之一。华国红等从立法的角度探讨了地质公园的法制建设问题,王爱民在其硕士论文中,对完善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法制建设提出了设想。

(2)地质公园管理策略的研究。分析地质公园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地质公园的对策与管理策略是地质公园管理研究的主体。如陈安泽等对中国地质公园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的研究是典型的代表。

3.5.2地质公园人力资源研究

地质公园作为一种新兴的综合性旅游目的地, 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公园管理人才、环境保护人才、产品开发营销人才、基础地质研究人才以及地质导游人才。目前只有5篇文献专文对此进行了研究。如郭婧对地质公园导游人员的培训与管理进行了探讨。当前,由于地质公园各类管理人才缺乏,已经造成了地质公园建设和管理的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对实践的指导。

3.5.3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

地质遗迹调查评价是地质公园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基础,也是开展地质科普旅游的前提。目前有183篇文献对此开展了研究,是研究最集中的领域之一,占总体文献的29%。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质遗迹特征与综合评价研究,有145篇,占该部分的80%,绝大部分研究是以具体个案为例,描述地质公园内不同地质遗迹的结构与特征,或者从科学价值、观赏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多是定性描述。如王同文等对泰山的地学价值、自然与文化价值等的研究。另一类是对地质遗迹或景观成因评价,数量较少,有38篇文献,如孙洪艳等对内蒙古克什克腾世界地质公园青山花岗岩臼的特征及成因的研究。

3.5.4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

地质公园建设的首要目的是对地质遗迹及其依存环境的保护,保护的基础工作就是对地质遗迹类别、登录等进行研究。然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也非常薄弱,只有13篇文章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表4)。陶奎元等对地质遗迹进行了不同角度的分类,为地质遗迹的调查、保护和登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分类不统一,各有侧重,在实际工作中也造成了诸多不便,今后需要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制定出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

分析地质遗迹保护存在的问题,探讨地质遗迹的保护对策与管理策略是地质遗迹保护研究的主体,共有64篇文献,占该部分研究文献的83%(表4)。这些研究尽管提出的地质遗迹保护策略或者保护思路比较全面,但研究大多是面面俱到,深度和理论总结归纳不够,亟须加强。

3.5.5地质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研究

自从2002年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诞生以来,对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研究一直是地质公园研究的热点,共有233篇文献,占总体研究文献的37%。其中,对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的研究有195篇文献,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理论性较强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只有38篇文献。

(1)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理论的研究。目前,对地质旅游资源或者地质公园开发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地质旅游资源概念与分类的研究。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与分类,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陈安泽等对此做出了开创性和代表性的工作。目前对地质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和分类还比较混乱,仍需要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对此开展深入的探讨。②地质旅游资源或者地质公园开发模式的研究。如李晓琴等通过对比生态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的相同点,认为生态旅游是地质公园旅游的战略选择,并从功能分区、产品设计、解说系统等6方面提出了地质公园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③地质旅游资源或者地质公园规划理论的研究。后立胜、钱小梅等分别从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地质遗迹类型和保护利用程度等角度,对地质公园进行了分类。李同德、郭建强等分别对地质公园规划的性质、调查方法、选址、功能区划等方面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这些理论性较强的文献是指导目前如火如荼的地质公园开发建设的宝贵财富。

(2)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的研究。地质旅游资源开发策略是研究主体,占该部分研究的84%,大多数以具体的地质公园为研究个案,在分析地质旅游资源的特点或者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战略性的开发方案或者建议。这部分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具体的地质公园开发也有借鉴意义,理论深度尚待加强。

4 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

由上可知,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系统的理论研究非常不平衡,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地质遗迹调查评价和地质旅游资源开发战略上,而地质公园客源市场系统、地质公园旅游核心吸引力系统和地质公园旅游服务保障系统的研究极其薄弱,而且至今仍然没有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进程的加快,其基础理论研究已经严重滞后于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建设的实践。结合当前国家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遇到的突出问题,以下几个方面迫切需要得到加强研究:

4.1地质公园旅游主体的研究问题

设立地质公园,必然要面对3个问题,即地质公园为谁服务?服务对象希望得到什么?如何使服务对象得到所求?这3个问题无一不指向服务对象――公众。因此,公众的主体性参与及其受益问题应该是地质公园建设的重要目标。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不少地质公园往往是只见山不见人,缺少人本意识和人文关怀,成了“专业研究者的地质公园”。突出表现在对游客的公众心理与行为研究把握不够,如游客的心理及行为特点、参与模式、认知模式等。常常把旅游者看成是纯理性人、科学人、地质工作者,自觉不自觉地剔除了地质公园参与者作为轻松愉快的旅游者的角色定位。地质公园既然是“公园”,必然要面向公众。因此,地质公园旅游服务对象有哪些,不同旅游服务对象需求特征、认知模式和行为规律到底如何,它与其他景区游客的需求异同点是什么等基本问题,是一个非常迫切需要加强研究的领域。

4.2地质景点与地质旅游线路研究问题

地质旅游景点是地质公园开展旅游的最小单位。地质景点与地质公园内的地质点是不一样的,二者最根本的区别就是看地质点是否对大多数普通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如果有吸引力,这样的地质点才是地质景点,否则就仅仅是地质点,而很难成为吸引普通旅游者参观的地质景点。然而,当前国家地质公园普遍存在着地质景点与地质点不分的现象,往往在地质点旁边插上一个解说牌,就算是开展地质旅游了,直接导致了目前我国大部分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的“三无”现象,即地质公园内大多数甚至全部的已有旅游景点基本上与地质无关、大多数甚至全部所建的地质点基本上与旅游无关以及导游基本上对地质景点成因一无所知。目前在学术界,对地质旅游景点建立条件、组合规律、命名原则等基本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空白状态。

在地质旅游线路研究方面,尽管目前有14篇文献,但是86%的文献都是浅尝辄止,仅在简单分析某个地质公园的地质遗迹特点或者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简单探讨地质公园旅游线路的类型,或者提出几条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缺乏深入、系统的市场调查与分类。由于对地质公园旅游主体的认知模式、参与特点、行为规律等把握不准,设计出来的地质旅游线路可操作性和指导性较差,基本上与原有的景区线路没有多大的差别,游客过去怎么游,现在还是怎么游,真正的“地质旅游”并没有开展起来。

因此,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地质景点建立标 准、地质旅游线路组合规律,以及如何针对不同游客需求与传统旅游线路整合等研究,是当前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这部分的研究需要旅游学者、地质学者等多学科研究者通力合作,融入创造性的思维才可顺利进行。

4.3地质公园旅游解说研究问题

地质公园的旅游解说系统过于专业化是目前被人们最为诟病的焦点之一。突出表现为地质景点标牌解说、地质公园博物馆布展解说等为一大堆令人生涩难懂的地质专业术语,而地质导游人员对地质景点的解说却与地质内容无关,仍旧是以往的神话传说故事,这与地质公园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的建设目标难以一致。目前地质公园解说方面仅有的几篇文献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忽略了对解说受众的深入研究。因此,借鉴国外国家公园环境解说的先进经验,加强对地质公园解说受众、解说内容、解说方式与解说效果等基本理论研究,理应成为目前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焦点之一。

4.4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问题

尽管地质遗迹调查评价研究是当前地质公园研究最集中的领域之一,占总体文献的29%,但是从对地质公园旅游的科研支持与服务来看,目前地质遗迹的调查与评价研究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对地质公园整体价值与主要地质遗迹独特价值的“深度”研究不够,与全国或者全球范围内同类地质公园或者地质遗迹价值的对比研究更显不足。这就造成地质公园的标识与导游过程中忽视价值性的表达,旅游者在地质公园的感觉常常是云里雾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使得地质公园的设立好像成了纯经济利益驱动的产物或者形象工程,而无法认识珍贵的地质遗迹的真正价值。(2)对构成地质旅游基本单元的、单体地质遗迹景点的成因研究薄弱,仅占该部分研究文献的13%,这就使得地质公园开展地质科普旅游的价值大大降低。(3)能够整合各种资料,对地质公园区域的自然、经济、人文等景观的地学背景、地质遗迹或景观的成景过程“深度”研究不够。

地质公园是科学公园,如果缺乏对地质遗迹的地质背景、成景过程与地质公园区域各种景观地学背景的整合研究,缺乏地质遗迹独特价值深入研究,开展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就成了无源之水,直接影响着地质公园存在的价值。显然,上述研究至关重要,是地质公园最为迫切需要加强的基础研究领域。

4.5地质遗迹的保护研究问题

地质遗迹保护是设立地质公园的首要目的,然而这方面的研究却并不尽如人意。除了上述提到的地质遗迹分类研究、保护策略研究存在的问题外,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研究也存在较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大多数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的保护规划照搬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圈保护模式,而忽视了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主要是以点、线、面交互存在的实际,保护流于形式;二是地质公园保护规划与其他规划如城市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衔接性与整合性差。其结果自然是地质公园边界与其他规划边界模糊不清,加之规划面积不当,地质公园内地质遗迹保护与潜在的矿产、水等资源的开发矛盾重重,使地质遗迹保护规划难以得到切实执行。因此,如何设计具有地质公园特色的地质遗迹保护与旅游开发模式,如何整合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等重大理论问题,亟须学术界深入研究。

4.6地质公园体制与机制创新研究问题

近些年,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问题已经成为旅游行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旅游景区的体制创新在政府层面、业界和学术界都备受关注,各方面都为此积极探索和实践。目前我国国家地质公园管理条块分割、政出多门,地质公园管理体制与机制问题仍然是制约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与旅游发展的瓶颈之一。

实际上,目前我国国家地质公园大部分面积巨大,如内蒙古克什克腾国家地质公园,总面积为1750平方公里,占整个克什克腾旗总面积的8%,是一个集第四纪冰川遗迹、花岗岩地貌、火山遗迹、温泉资源、沙漠、草原、河流及湖泊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其中包含了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等,是一个典型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大型综合性地质公园。因此,国家地质公园的利益相关者非常复杂,不仅包括上述不同的资源主管部门及政府机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而且包括旅游者(大众旅游者、地质旅游者、生态旅游者)、旅游业(旅游经营商、交通经营者、饭店、旅游零售商等)、当地社区(直接旅游就业者、非直接旅游就业者、当地企业人员)、压力集团(环境、野生动物等非政府组织)、媒体等其他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诉求不同,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所以国家地质公园体制与机制创新,不仅要考虑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而且要考虑社区、旅游者、非政府组织、旅游业等各种旅游利益相关者的诉求。只有所有的地质公园旅游利益者同时实现自己的利益,地质公园的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才可能真正实现。

然而,目前大多数国家地质公园还没有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利益相关者角色的错位、缺位,其间关系的交叉、矛盾是制约我国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如何界定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利益相关者类别、地位及其利益诉求,如何研究在国家地质公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一个多目标、多受益主体的和谐共生的利益协调和分配机制,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之一。显然上述内容需要不同学科专家的深入研究,为国家地质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提供实践的指导。

第14篇

关键词: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码:1674-9324(2012)10-0054-02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贯穿整个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作用。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新的形势下,该课程也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基于这一认识,课程组自2005年以来,开始了《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的尝试。经过多年探索,初步建立起反映现代旅游业发展要求,体现旅游管理学科和规划学科特色的课程教学模式。

一、科学认识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课程教学目的与特征是准确定位课程教学改革目标与方案的基本依据。旅游规划是在旅游系统发展现状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趋势,以及旅游系统的发展规律,以优化总体布局、完善功能结构、以及推进旅游系统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战略设计和实施的动态过程。旅游规划学科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以集旅游吸引力、旅游客源、旅游支撑和保障、旅游企业等子系统集一体的旅游目的地系统为研究对象,强调在旅游地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必须综合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推进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规划的实践证明,好的规划来自好的策划,好的策划来自好的理念。只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会有好的理念、好的策划和好的规划。因此,将科学发展观引进课堂,统领《旅游规划与开发》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是开展本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从课程的学科特点来看,旅游规划学科是涉及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能正确认识旅游的系统性和差异性,还要求学生能在相关分析中,掌握旅游规划的技术手段和方法。在整个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贯穿整个旅游管理知识体系的作用,因此如何利用本门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旅游学研究方法和综合素质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由于旅游规划学科体系尚未发展成熟,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派之间争论较多,导致学生在理解知识点时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学中如何因势利导,博众家之长,使学生能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成为本课程改革的又一重要内容。

此外,本课程的授课时间在大二下期或是大三上期,这一时期正是学生从低年级向高年级转化的时期。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学生在基本适应大学教学之后,其学习能力结构应在这一时期实现一个提高,即由单纯的学习能力向“学习+研究”能力转化,由单向的知识输入型向输入、加工、输出型转化。因此,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和督促学生适应这一变化,实现从专业的基础知识学习向系统化、深入化的专业知识学习的转化,是开展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另一重要内容。

二、全面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教学的关键,因而开展课程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实施教学内容改革。根据《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改革的目标,并结合旅游规划学科发展的方向,课程组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优化。

(一)重视课程教学的教育功能,体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思想性

专业课教学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观点和态度,影响着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旅游规划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突出教育功能。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本着寓德教育于教学之中的原则,将思想教育贯穿于整个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之中。例如在讲授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时,结合《旅游资源学》的教学内容,再次向学生强调中国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利用现状,强化民族自豪感和持续发展的理念;又如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在中国旅游业现有的产业定位和发展现状,从而强化学生对专业的忠诚度和参与中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二)重视引进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教学内容必须反映本学科的最新学术成就和学术动态,只有不断地引进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去充实更新教学内容,才有可能使学生接触到本学科的前沿,保证教学水平的先进性。旅游规划作为对旅游地未来发展的一种安排,其目的在于实现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在理论方法上以一定的先进性作为总体要求,而从当前旅游规划的发展来看,各种先进理论在旅游规划中的实践运用也是越来越广泛。针对这一课程特点,近年来课程组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中,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外旅游规划学科一些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如增加了旅游体验、目的地公众参与等内容;另一方面也相应压缩或删除了教材中一些相对比较陈旧或与其他专业课程重复的教学内容,如弱化了旅游市场营销的内容,使课程知识体系进一步完善。此外,在教学中还对于一些有争论的理论或观点,力求进行全面的介绍,分析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加以认识和理解,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术分析能力。

(三)强化服务旅游规划建设管理,突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

旅游规划学科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用性强。课程组在教学中相应增加了旅游规划制图、旅游用地分类、旅游地产发展等应用性很强的教学内容。例如,在旅游规划教学中,结合我市某县旅游规划编制实践,阐明了旅游地产发展是指以服务旅游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房地产开发、营销模式,分析该地发展旅游地产的有利条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树立正确的旅游地产发展理念,科学编制旅游用地发展规划,坚持土地制度创新发展旅游地产等对策建议。这一教学内容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使同学们对旅游地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学习积极性也得到调动。

三、构建参与式教学模式

《旅游规划与开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旅游规划的基础理论,更强调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前旅游目的地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并具备一定的旅游规划设计动手能力。为此,课程组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强化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

(一)组织旅游规划专题讨论

旅游规划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不断在创新的学科。在规划的实践中,理论上讲每一个规划都应该有所创新,而这也是当前旅游规划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中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为此,在教学中,课程组老师每学期会安排3~4个课时,组织学生结合重庆旅游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展开专题研讨。如在关于都市旅游规划知识点的教学中,围绕重庆主城区“两江四岸”的旅游开发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专题研讨。在讨论前,老师会发放相关参考资料,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新观点、新见解。通过讨论,提升了同学们的规划理念,开拓了规划视野,启发了规划思维。

(二)建立旅游规划实习基地

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是旅游规划教学的特殊课堂,建立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是加强旅游规划教学实践环节的客观要求。如在我市南温泉景区,建立了南温泉景区旅游规划实习基地,指导学生在景区参加一系列野外实习,包括景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旅游客源市场调查,景区旅游发展现状调查,要求学生在调查后完成南温泉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绘制相关规划图件,并将其中较优秀的作品递交南温泉景区管委会。通过这一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旅游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三)参与旅游规划科研课题

如前所述,旅游规划更注重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让学生参与老师的旅游规划课题,可以让学生真正体验规划设计过程,加快对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近年来,课题组结合授课老师的科研课题,先后组织部分学生参与了重庆市旅游农业发展规划、重庆市“两江四岸”旅游发展规划、渝东南旅游发展规划修编、武隆县仙女山景区旅游发展规划等课题,让学生参与从课题招标、目的地调研到规划文本编制、图件制作的全过程,实现教学和科研的双向交流。此外,课程组还结合旅游管理专业“前店后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前店后校”模式,与重庆丙正旅游规划咨询公司等企业合作,组织学生在规划公司参与旅游规划项目,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

四、结束语

我院的旅游规划与开发课程教学改革已进行了多年,现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被评为市级精品课程,但至今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未来随着旅游规划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成熟,以及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更高要求,本课程教学改革将任重而道远,仍需继续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力,邱道持,杨庆媛.综合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1).

[2]马勇,李玺.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王艳平,郭舒.旅游规划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4]高素芳,王绪根.《自然地理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8,(4).

[5]孟庆玲.在专业课教学中如何渗入思想品德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0,(13).

[6]楮亚平.地理教育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7]李如密.教学艺术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第15篇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建构主义;教学观;学习环境;网络信息;创新

近几年的教育改革探索中,建构主义教学和学习理论逐渐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建构主义从哲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阐述学习的过程,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对许多学科的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行为,重视学生的自身体验和发展,强调认识主体的主体性。教师是学生的帮助者、促进者和引导者。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观念,“学”已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大趋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知识经济为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信息技术和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单独的书本知识以及课堂教学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建构主义的学习和教育理论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更加适合于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建构主义的认识

建构主义,也称建构——阐释主义,是一种哲学观,它是对客观主义的批判,它有特定的本体论、认识论、人

论和方法论。建构主义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纪拿破仑时代的哲学家维柯,20世纪皮亚杰、杜威将建构主义的认识论应用于学习和课堂教学,为建构主义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建构主义的观点一般表现为认知的建构主义、社会的建构主义和激进建构主义。对教学影响较大的是认知的建构主义和社会建构主义,并产生了建构主义教学哲学观,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的先导者,认知的建构主义代表者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使它得到丰富、调整或改造,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由此可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主动的行为,是基于原来知识基础上的重新构件与升华。

(一)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明显差别,具体表现在: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变革、升华。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对于知识的理解由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取决于特定情境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学习过程同时包含两方面的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主义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习者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

3.建构主义的师生观。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由于对事物的意义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从而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不存在唯一的标准,通过合作学习,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但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教师的作用由传统的传递知识的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学习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二)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是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于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创建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应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的创设问题。

2.协作。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始终。协作对于学生收集资料,对问题的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和学习结果的评价、意义的最终建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之间通过相互沟通、交流、辩论,共同完成的一定任务,从而对问题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协作与沟通的对象可以是老师、学生、专家。

3.交流。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在学习的协作过程中,学生间对同一问题都有自己的不同体验和理解,他们之间协商、相互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从而形成学习者的思维成果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可以说,交流是达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

4.意义建构。意义建构社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就是指事物或问题件所构成的内在规律间的联系。

二、建构主义在职业技术教学中的融合

(一)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适应于建构主义的意义建构

职业技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社会实践性。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掌握基本技能和理论基础上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熟练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是建立在长期的经验积累和实践基础上的,它并不是对现实的纯粹客观反映,它的知识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地升华“在建构主义的学习中,知识的累积是必要的,但这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知识的量变,而是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职业技术教育所具有的这种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目标的特点,恰恰符合了建构主义知识观。

(二)职业技术教育工程性适合于建构主义的情景性理论的建构

建构主义提倡情境性教学和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而获得的。“它主要强调个人建构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的环境之下建构的,因此所建构的知识与社会文化关系密切”它强调教学应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使其远离现实的问题情境。学生在真实性任务中解决的问题,带有责任感;同时,由于任务本身具有整体性、复杂性和样性,具有挑战性,因此,容易激发起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情境性的学习呈现了知识的复杂背景和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职业技术较注重学生的技术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许多知识需要在实践和技术操作中加以巩固和深化,如市场营销、装饰设计、机械制图、等一系列专业中的课程都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这些知识的获得如果只依赖于课堂的教学环境,必然要导致学生学习的被动性。因此,建立适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十分必要,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研究、现场勘测等手段获得相应的数据和资料,通过对话、协商、沟通使他们能够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在多种不同观点的碰撞和融合中,激励学习者自我反思,完善对知识的意义建构,进而不断汲取各方面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他们对相关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创造力。

(三)信息网络技术为知识的建构提供了有力的的平台,使之成为可能

建构主义的教学和学习理论,自产生至现在,已有100年的历史,但建构主义的影响在上半世纪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其教学和学习理论也颇受人们的争议,其中的焦点问题就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实施问题。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转变和信息网络的出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开始逐渐引起人们的的关注。

计算机技术及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为教育也带来新的变革,为建构主义的实施提供了有利平台,建构主义的认知理论为网络信息时代的知识的自主构建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可以说,建构主义和网络信息技术二者之间在现代教育的发展中呈现出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关系,这种关系为自主学习或创新学习提供了可能。

首先,网络信息技术的所呈现的特点与优势可以满足建构主义的情境、协作、会话以及认知多样化的要求,为建构主义的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发展提供了可能。网络信息技术为学习的提供了丰富资源,学习的内涵和外延也得到充分的扩展,学生的学习正由被动的接受式转向主动探索和研究上,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协作”与“会话”、“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媒体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等优势,满足了建构主义的诸多要求,它是其他媒体或教学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其次,建构主义的教学观点为网络技术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实效性,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习不是被动的,不是在外界环境支配下通过练习、强化所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而获得知识,形成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者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运用认知技能控制他的认知理性”。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支撑下,网络信息技术在现代教学中充分地了它的技术作用,即效能工具作用、信息工具作用、情景工具作用、交流工具作用。“在促进学习者发展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在充分发挥各种学习工具作用的同时,尤其重视信息技术的认知工具、知识建构和智能伙伴的作用,以促进学习者的告诫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建构主义对职业技术教学的指导意义

根据目前职业技术教学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需求的现状,寻求与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及培养方式迫在眉睫。21世纪是一个信息产业化的时代,这个时代要求学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应具有沟通、协作能力,对知识的终身构建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摆脱了传统意义上的客观主义教学模式。

(一)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促进了学生自主创新式学习能力的形成,学生能够对自己所要达到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有所认识,能够自觉地安排学习计划并能根据学习的要求有效地选择自己的内容,对材料信息具有敏锐感受和理解的能力,并能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分类、

(二)培养学生对问题独立分析和解决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对所学习的内容能展开独立思考、进行多向思维,能从多种角度分析问题,能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到知识去探索新的问题,使自己的视野不断拓宽。

(三)确立个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在实践的探索中,通过接触社会实际,锻炼自身能力,在相互交流的中,学会认真对待他人意见和建议,正确认识自我,学会与他人分享成果,学会理解和宽容,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

(四)建构主义模式所建立的新型师生观,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所承担的任务更为复杂,不但要教授学生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同时还要承担学生的工程技术指导任务。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要不断学习和实践,接触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才能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

(五)建构主义提倡的近于真实得教学“情境”创建,为实践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使校企联合办学和实习基地建设的实现成为可能。实习和实训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只有不断地参加实践才能够学以致用,发现能力的不足;而企业通过学生的实习和实训,不仅带来新的劳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理论观点,增强了企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