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建筑类中级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作为建筑业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对建筑业的发展起着举足重要的作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的建筑施工行业也在逐步走向科技创新之路,在原有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一些新的建筑施工行业技术被引进,本文首先来分析建筑施工的原有技术,然后再次基础上简单的介绍几种建筑施工行业新技术。
近些年来,我国在建筑施工行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初具了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水平,在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我国建筑业出炉的一批一批规模大、结构牢、水平精湛的建筑物中,足以窥见我国建筑行业技术发展的进步,本文主要来探讨建筑施工行业技术研究。
1.传统的建筑行业施工技术
在建筑行业中,传统的建筑施工技术主要有桩基技术和基坑支护技术两种,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1 桩基技术应用
桩基技术作为我国建筑施工行业的一种传统技术,在建筑施工行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桩基技术主要有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种。在混凝土施工中由于预制桩技术产生的噪音较为严重,所以,预制桩的使用范围较为狭小。最常用的桩基技术是灌注桩技术。灌注桩技术施工方式较为灵活,不但可以自行设计桩长、桩径以及数量,而且可以满足不同地质地貌的施工。在我国建筑行业中,其使用范围比较广,利用率比较高,但是灌注桩技术由于受自身桩径和桩攀的限制,其使用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克服此种缺陷主要运用桩侧后注浆技术和桩底注浆技术。
1.2 基坑支护技术的应用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层建筑物的不断增多,基坑支护技术应用的较为广泛,因为高层建筑中必须做好建筑深基础的施工,否则,建筑物的质量很难保证。基层支护技术适应了这一要求,解决了高层建筑深基础施工难度大这一问题。基层施工是一个复杂系统的整体工程,施工时要综合考虑到挡土、防水、降土、挖土等多种因素,所以在施工时要综合考虑施工技术、施工环境以及施工安全等各个方面。我国采用的基坑支护技术主要有逆作拱墙技术和土钉墙技术两种。逆作拱墙技术主要适用于土壤较软的地层,主要运用分层挖土的方法。土钉墙技术适用于低水位的非软土层,实现在分层开挖基础上的分层支护。
2. 建筑行业施工新技术的引进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虽然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很大进步,但其总体水平仍然比较低,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具体表现如下:缺乏技术创新,对技术的创新力度不够。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加上传统思想的影响,许多新技术不被引进,没有引起建筑行业足够的重视,导致建筑施工行业技术创新缓慢或缺乏技术创新。企业缺乏创新人才,加上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导致建筑行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低。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各种新技术被不断引进,譬如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钢结构技术等等,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几种建筑行业新技术。
2.1 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个人占用的空间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高层建筑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充分发展。高层建筑施工主要以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为主。清水混凝土技术作为建筑行业的一门新技术将原始浇筑面直接作为装饰性表面,不但使用方便,而且可以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成本,保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2.2 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品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的艺术感觉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人们对建筑艺术效果的需求,在建筑行业中引进了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通过在普通砼中掺入适量钢纤维,两种原料拌合而成的一种复合材料,不仅增强了砼构件的抗裂能力、抗剪能力,而且克服了砼抗拉强度低的缺点,增强砼的耐延性。此外,钢纤维砼具有较好的能量吸收能力,抗冲击能力很强,所以利用钢纤维砼的施工技术建设出来的高层建筑不但质量可靠,而且具有很好的平面感和立体感,给人们一种视觉冲击力,满足了人们对艺术效果的追求。
2.3 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
科学技术和建筑行业的发展使得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施工。随着防水施工向冷作业方向发展,防水材料中出现了许多高效弹性材料,譬如高分子卷材、新型防水涂料以及密封膏等等,这些材料运用于建筑施工,使得建筑施工的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筑防水技术分为对屋面的防水和对墙外的防水两种。对屋面的防水会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这种技术关键在于做好基层、板缝以及节点处理。涂料时一定要做到仔细认真、涂抹方向要做到相互垂直;对于墙外防水一般采用加气砼砖墙施工技术。两种技术综合运用,提高了我国建筑施工水平,有效预防了水渗漏以及裂缝等公害的出现。
3. 结语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竞争性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动力和源泉。建筑施工是建筑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所以,任何一个建筑企业都要从自身的优势出发,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断研发创新建筑行业施工技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胜. 谈建筑施工企业新技术开发和应用管理. 科学之友,2009.
[2] 周云. 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7.
[3] 赵志绪. 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进步与展望[J]. 施工技米,2009.
看了“建筑行业中级职称论文字数”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字数
3.2017年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浅谈建筑行业新型材料在建设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的交叉及多元化产生了新的技术和工艺。这些前沿的技术、工艺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建筑材料的研制开发,使得建筑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何在项目开发中进行合理应用,并使其转换为建筑企业新的生产力,进一步增加建筑施工的高技术含量,稳步提高工程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是摆在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本文既分析了建筑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现状,也考虑到了建筑新型材料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并结合多年从事建筑施工工作的经历,谈谈如果加快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应用的思路。
1.建筑新型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建筑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迅速做大做强,一些先进的施工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以光导纤维,太阳反射材料,新型高分子材料,纳米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材料就此步入建材的领地,大大促进了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实践中,我国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
1.1化学制品类新型建材
化学建材产品具有较好的防腐蚀性能、自重轻、施工方便、生产能耗低等特点,是由高聚物加工或用高聚物对传统材料改性所制成的建筑材料的统称。随着建筑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以及住宅产业的快速发展,建筑用塑料管材发展迅猛。旧的建筑材料正在被逐步淘汰,现以大量了采用塑料窗、新型防水材料、塑料或塑料复合上下水管、塑料电线护管、无机和有机保温隔热材料等新型复合材料。
1.2新型高强度水泥
目前国内已进行普通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质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和复合硅酸盐水泥等5类。不过,水泥新材料的应用主要还是集中在混凝土材料的高性能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上。随着建筑结构物的增多,混凝土材料用量也相应增大,但混凝土原材料中用量最大的砂石骨料不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利用废弃混凝土制作建筑材料,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是水泥混凝土工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
1.3墙体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内外墙建筑涂料,以及新型承重或非承重墙体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对降低建筑造价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墙体材料是住宅的主要材料,以往我国的建筑墙体主要是实心粘土砖。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量工程建设已经开始使用工业固体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垃圾等制造的建筑材料。另外,一些新型墙体材料如石膏与玻纤配制的石膏空心墙板等也逐步被应用到具体的建筑工程中。
1.4绿色建材
绿色建材指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少用天然资源和能源,大量使用工业或城市固态废弃物,产无毒害、无污染、有利于人体健康的建筑材料。绿色环保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时代主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绿色建筑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健康节能、可循环利用的绿色建材。实践中,绿色建材已经开始应用到个别工程中,相信未来不久,绿色建材将成为建筑材料中的主导。
1.5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一般是指以最佳条件响应外界环境的变化,且按这种变化显示自己功能的材料.它可以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针对这种变化作出瞬时主动响应,具有自诊断、自适应、自修复和寿命预报以及靠自身驱动完成特定功能的能力。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智能材料
将成为每个 建筑必备的建筑材料新军。
2.项目开发中 应用建筑新型材料的影响因素
建筑材料成本一般占工程造价的60%-70%(以土建工程计算),建筑材料储备占流动资金60%以上。可见,建筑材料在整个建筑工程项目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如果新材料能够得到广泛应用,无疑会大大降低企业成本。但建筑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总体看,我国建筑业仍处于增长方式粗放、效益较低的 发展阶段,一些企业缺乏主动采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动力,众多工程仍在使用落后的工艺和技术。因此,要真正使新材料得到应用,必须考虑解决好相关的影响因素。(1)推广应用新技术必须有企业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有必要 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组织体系,通过认真进行策划、编制详细的 计划措施,有计划地组织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攻关和岗位培训,抓好各个环节,并按照预定的计划实施,推动新材料的应用。(2)建筑新材料能否得到广泛应用很大程度上是由施工企业经营效益决定的。今天的建筑工程施工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而这些技术条件和技术装备需要企业的技术力量和技术 工作组织 管理水平来支撑来实施,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由雄厚的企业 经济实力为基础的。如果一个施工企业连应用正常建筑材料的能力都没有,就更不谈不上应用新的材料了。(3)建筑施工的特殊性影响到了建筑新材料的发挥。一般来说,建筑施工的类型繁多,规模各不相同,施工作业是多项技术综合应用、工序搭接的过程,在这些生产过程中要应用大量的新型建筑材料,必须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和有效的整体规划,进保证施工正常有次序地进行,以便达到预期的质量要求。
推广应用新技术,有利于企业提高工程质量,缩短施工工期,降低工程成本,增强 社会 信誉。只要上述几个问题能够得到良好的解决,新技术的应用就能够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社会信誉,为企业开拓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3.建筑新材料在项目开发中的应用对策
新型建材的推广应用,必须符合各种建筑体系的质量需求。建筑材料的更新换代,必须与建筑体系的变革相适应。因此,新型建材的应用需要一个可供建筑专家与材料专家、建材供应商和建筑承包商共同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展示场所,促进新型建材与建筑革新的同步发展。为了构筑这个平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详细的建筑新材料应用计划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认真编制建筑新材料的应用计划和实施措施,使计划、措施、实施对策、优化办法等都能做到井然有序,这样既保证了建筑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又能使新技术得到应用,同时降低了工程的整体成本。
(2)组织新技术培训新材料的应用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为使新技术项目得到顺利的应用,建筑单位应由技术部牵头组织培训、学习规范,对有关人员进行书面交底,明确新技术的施工方法、质保措施、安全措施、质量标准和工程验收规范,为新技术的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3)保证新材料应用质量新技术应用的好坏直接体现在工程质量上。加强应用过程中的质量预控,是保证新材料应用后工程质量的关键。具体在开发项目中应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有针对性地确保新技术在工程应用中的成功。在具体施工中,将各施工工序、技术环节对操作人员详细交底,对遇到的实际问题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技术攻关,保证新技术的顺利实施。
4.结语
广泛应用建筑新材料是建筑企业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建筑企业来说,通过在具体项目应用中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能够给自己积累丰富的 经验,从而更能促进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3.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
每个刊物的字数都是不一样的,要是发省级刊物的话一般字数在2000字到3000字之间不等,一般多数在2500字左右
建筑中级职称论文
如何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建筑行业竞争趋势日益增加,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并得以发展,必须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建筑行业的内部控制对建筑企业能够取得经济效益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建筑行业 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制度就是一保证提高企业的中和素质和正佳企业的经济效益为前提,从而使生产经营理论有效的实施,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和资料的可靠性,以防止经济内部出现偏差和重要方针决策失误,经营风险等推行的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的总称。内部管理行政控制主要包括对计划、决策、生产、质量、技术、设备、物资、人力资源、销售等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主要包括对财务收支的批准权限、计划预算、核算、审核、分析和处理各种会计信息资料及出具财务报告的手续、程序、步骤和方法等的控制。一下我们讨论建筑企业内部错在的问题,病对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办法。
一、建筑行业内部控制存在问题
当今,大部分企业都存在这一种普遍的现象,即起也对自己的内部员工不够重视,企业的管理机构和组织不够合理,而企业的管理者对该行业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甚至根本就为学习过该行业的知识,并且,由于企业的领导对企业不够重视,从而导致你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起不了相应的约束作用,这样就导致了严重的内部控制出现严重失调现象。
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执行力。其主要原因在于切内部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大部分建筑施工我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是由相应的机构制定的,往往是各个部门一起总结后,综合起来作为内部控制制度,这样做也有一定的有点就是概括的比较全面,但是,制定的制度不够专业,且约束力低。并且许多制度自之间存在冲突,发挥不出有效的控制作用。其次,企业内?a href="xuexila.com/yangsheng/kesou/" target="_blank">咳嗽倍钥刂浦贫热狈ψ愎坏娜鲜叮嬖谀诓靠刂浦贫炔煌晟疲葱辛Σ畹认窒蟆?/p>
各个项目风险制定不够完善,建筑施工企业对市场的风险预防不够积极,且防御机构不够完善,对风险的评定缺乏该口型的认识。通常情况下,大多数企业对市场的调查来自与一小部分的调查,对市场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够透彻,另外,由于各种原因,岁管理和控制断魂南国各方面带来的不利没有预定的估。
企业内部控制监制不够得当,内部审核不被够严谨,尤其实在建筑施工企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要严格的执行。通常,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对内部控制缺乏科学有效的监督评价和纠正体系。
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低下,在财务和建材挑选上工作态度不认真,由于企业受先前观念的影响,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培训,导致工作人员的整体监督意识不强,法律认识弱。当今阶段,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专业素质不高,学历低,业务生,缺乏判断能力,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差,导致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督只能收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企业应如何使建筑行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得到完善,何使企业的内不控制制度严格有效的执行?如何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我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以下内容:
(一)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与员工综合素质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的整体工作人员对企业长期的经营过程中养成的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一寸的主流意识,是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核心的集中体现,是一种无形的、能够增强企业凝聚力并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的力量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内部控制是各单位组织在经济活动中建立的业务组织形式和相互制约的职责分工制度,其目的在于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因加强经济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企业经营的规范性,展示企业的精神风貌,两者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依赖于企业文化的支持,而良好的文化氛围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把内部控制的理念注入到企业的管理文化中,可以使建筑企业的全体员工都能够进行自我管理,这样内控实施的效果就好,企业的效益也就好,竞争力也就无形中加强了。
(二)重视对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管理
内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是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货币资金作为建筑企业内流动性最强、控制难度最大的资产,企业要更加重视对其的管理。在资金管理上,主要存在资金管理分散、授权审批制度不健全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有的建筑企业图一时的方便设立多个对外银行账户,使得资金无法集中管理和使用,同时多个银行账户也给资金的安全带来了隐患,如果管理不严格,很容易出现资金被侵占、挪用等现象。针对上述情形,可以制定相应的制度,如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内部控制制度。单位还可以建立内部牵制制度,但凡是涉及到款项和财务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负责,同时会计审核人员要把好关,做好凭证的复核工作。建筑企业还需要建立健全授权批准控制制度,加强对货币资金业务的管理,明确审批人员对货币资金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程序以及具体可以批准的金额等。
(三)重视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会计人员是受所有者之托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全面可靠地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建筑企业参与的经济活动最终都是通过会计人员转换为会计信息为经营者提供决策支持的,企业管理人员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全面的掌握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财务状况;同时,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也可作为各部门考核激励的依据;内部控制的要素之一,信息与沟通主要是通过会计信息的编制表现出来的,这些都离不开会计人员的工作。毋庸置疑,会计是企业管理的信息中心,由会计人员负责内部控制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因此,重视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重要地位,提高建筑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质,经常组织学习和培训并进行相应的考核是非常必要的。
(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自我需要,内部审计机构应当结合内部审计监督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贯彻和预期目标的取得起到重要的监督作用。内部审计部门在工作中,不断地向管理层提出建议和意见,使得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不断完善。建筑企业的规模越大,管理层的级次就越多,经营面临的风险因素也就越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客观地识别和评估风险以及内部控制的运行情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负责整个企业的风险管理,也可以视成本效益和企业人员的素质情况,将内部审计外包,减少审计过程中的舞弊现象。
三、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明确的得出,一个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最主要的因素决定于公司的内部人员,所以提高内部员工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人员的专业意识最为重要,其次,企业的内部制度的执行力间接的影响了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可以逐渐完善,另外一套完整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有效的监督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素质,同时也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有一定的影响,企业要着重制定一整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时时监督,确保其严格的执行,才能是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不断完善,不断加强。
参考文献:
[1]丁玉海.论建筑行业内部控制[J].《现代商业》 2011(17) 85-86
[2]马玉涛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与对策《商情》2009(13) 34-35
[3]马冬梅.浅析加强企业内部控制[J].《致富时代:下半月》2010(11) 91-92
[4]刘世.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0(10) 113-114
[5]罗胜强.企业内部控制:主要风险点、关键控制点与案例解析[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01)
[6]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实务操作指南(第2版)[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05)
[7]梁晟耀.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合规实务指南[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4)
看了“建筑中级职称论文的字数要求”的人还看:
1.工程类中级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2.2017年中级职称论文格式要求
3.2017年职称论文字数要求
论文摘要: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是医院后勤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目前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内容与特点,以及目前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主要方法,并对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主要趋势进行了探讨。
1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内容与特点
医院后勤设备是保障医、教、研活动正常运转的基本条件,也是构成医院基础质量的基本要素。它不仅具有为医疗活动提供条件保障的能力,而且还有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提供生活服务的能力。因此搞好医院后勤设备的管理,发挥后勤设备的功能和作用,使之更好地为医、教、研服务,为病人和医院职工服务,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医院后勤设备的范围,主要有供水设备(包括上水,下水和污水处理等设备)、供电设备(包括变压器、配电、自备发电机组等设备)、供热设备(包括锅炉及其配套设备等)、供冷设备(包括制冷,空调及其配套设备等)及医疗气体、净化、通讯/声像、洗涤、交通运输等各项设备。
医院后勤设备的特点主要有:
1.1 保障性医院后勤是医院总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为医疗业务活动提供条件保障,属于医院的支持系统。因此医院后勤设备管理应树立整体性观念,即树立以医疗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把服务于医疗和病人的需要作为它的管理目标。后勤设备保障性高,要能满足医院随机性、时限性、应急性特点的客观要求。从保障性高这一特点出发,在医院后勤设备管理上要求做到:
①医院后勤各项设备的配置应与医院的任务,规模,科室设置和诊疗需要相适应;②医院后勤设备的配置除考虑保证正常需要外,尚应考虑应急储备条件,如应有备用发电机组,备用上水、储水设施,备用锅炉等;③要有一支训练有素,既能保证设备的正常维修,又能作出快速反应投人急修的工程技术队伍;④应当建立和健全值班制度,严格岗位责任制,做到坚守岗位,随叫随到。
1.2 技术性
要改变长期以来认为后勤部门是一个非技术性部门的陈旧观念。医院后勤设备具有较高的技术性、专业性。如医院的给排水系统、供电系统、采暖制冷系统、供氧供气系统、传呼系统、采光照明系统、空调净化系统、污水处理系统、交通运输系统、消防系统等各项设备管理,无不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它涉及到物理、化学、电子、电气、机械、建筑、自动化、卫生学等多种学科领域。因此要做好医院后勤设备的管理,如果没有一支多学科的工程技术队伍,难以适应医院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从技术性这一特点出发要求医院后勤设备管理上做到:①要重视建设一支工程技术队伍。这支队伍在智力结构上要具有适应医院需要的各类工程师。在智能结构上要重视动手能力,在人员结构上要注意高、中、初级比例适当,即不但要有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也要有各类中专、技校的中级技术员和各种工种的熟练工人,只有人员结构合理,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应;②要重视后勤设备的更新和改造,保证后勤设备技术的先进性,以适应医院业务发展的需要。
1.3 安全可靠性
医院后勤设备影响面大,因此安全要求高。如用电安全、用水安全、用气安全、锅炉安全、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等。不仅关系到全院正常工作的运行,而且关系到生命和财产的安全。从这一特点出发,在管理上要求做到:①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制定安全操作规范,对新进人员要进行安全操作教育;②后勤各项设备的设计、安装、运行和维修,均应制定必要的安全标准;③要建立定期维修、检查制度,以保证各项设备的完好性。如建立设备的保养制度和“四定”制度(定岗位职责,定操作规程,定专人负责,定期检修)。 1.4 经济性
医院后勤设备既具有生产性的一面,又具有消耗性的一面。要做到投入少,产出多,提高后勤设备的经济效益,应是后勤设备的一个管理目标。为此,要求做到:①要加强设备的计划配置和合理配置,避免由于配置不当而造成大机小用或闲置不用;②要充分发挥设备的潜力,通过对设备的技术改造或增加必要的附属设施,做到一机多用,挖掘设备的潜在功能,如锅炉系统增加余热利用的附属装置后,可以充分利用余热水,即可解决沐浴用水;③要重视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检修,提高设备的自然寿命,使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④要重视节约能源,节约燃料和原材料,节约业务费岗出,尽可能地减少投入,降低医疗成本。
2 目前医院后勤设备管理的主要方法
事实上,医院后勤设备管理与圆疗设备管理的基本方法应该是近似的。由于我国有些医院的后勤设备不在医疗设备管理科室管理,而单独成立后勤设备科或机械动力科管理,因此往往医疗设备的一套管理体制无法在后勤设备管理上得到实施。鉴于医院后勤设备对全医院医疗的保障作用,因此这些设备的管理同样应强调安全、可靠和有效性,只不过后勤设备安全保障的具体手段不同而已。如后勤设备中的锅炉,氧气/氢气等危险气体的输送、存储设备都需要严格的安全保证措施,制冷设备(系统)、供水/供热/供电系统的设备均需要实行设备的预防维修,以确保设备一直处于安全、可靠的运行状态。这些后勤设备的预防维修中也应包含计量(如压力锅炉的压力表、氧气瓶压力表等)、定期检测、外观检查、日常点检等手段,当然后勤设备的定期检测方法与医疗设备有所不同,医疗设备强调安全与性能检测,而一般后勤设备强调故障的诊断检测。
3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趋势
医院后勤设备管理是医院后勤工作的一部分,经过近几年来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尝试,医院的后勤设备管理模式也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初步形成了以下几种模式。
3.1 “剥离”模式
充分利用医院现有的卫生资源,根据各自的特长,脱离医院母体,建立经济上相对独立核算的经营服务公司或后勤服务中心。例如上海瑞金医院、金山医院、第一人民医院等医院污水处理由这样的公司负责。这种模式与改革前不同,其特点是:首先,不再是事业型后勤服务单位,而是经济上相对独立核算的社会经营实体;其次,不再是封闭的供给福利型服务模式,而是实行以合同为规范的有偿服务模式。
3.2 “托管”模式
聘请社会上专业服务有限公司。如医院以前污水处理由该医院院务部营房办管理,现委托上海西部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管理。浦南医院原先污水处理由院总务科管理,现委托光华服务产业有限公司管理;中美儿童医学中心则采用单项目委托金桥开发区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这种模式的特点是:首先,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其次,把社会能够承担的服务项目还给社会,依靠社会上专业服务公司的力量来改善医院污水处理的管理;再次,完全按照市场化手段来运作。
3.3 “集团化”模式
根据自愿、公平、竞争、互利的原则,共同投资、共同得益,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股份有限公司或采用股份合作制形式。有多家医院的后勤部门与本医院分离,原先各医院的后勤人员也从他们各自医院“剥离”出来进入新建制的公司,各医院则以付账的形式,从该公司获得多项服务。例如在污水处理服务中,上海北联综合服务有限公司,是由市七医院牵头和高桥、凌桥等5家医院的后勤部门建成的,与医院相分离的,且又与专业的经营公司共同出资、以股份制合作形式组建的公司,这些医院的污水处理交由北联综合服务公司管理。另外,还有由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市胸科医院等5所医院联合组建的“上海市卫生第一物业服务中心”。这种模式的特点为:首先,是医院与社会企业联合办后勤的社会化企业,由医院产业公司与社会上专业的经营公司共同出资,以股份合作制形式组建;其次,是大医院和小医院联手建立的后勤服务公司。
[论文摘要]内部化理论作为FDI的一般理论,突破了传统FDI理论的适用范围,开创了通过市场内部化动机解释FDI的一般模式。然而,由于缺乏对形成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特性的认识,使内部化理论在面对日本特有的综合商社FDI现象时,无法用FDI的单纯内部化动机作出完整合理的解释。本文中笔者从日本综合商社的FDI行为入手,通过对其FDI的特点、动机、成因与稳定机制进行剖析,阐明内部化理论所存在的缺陷,并依据商业垄断资本与产业垄断资本的不同特性尝试对其进行必要合理的修正。
一、内部化理论概述
内部化理论亦称市场内部化理论,是由英国里丁大学学者巴克利和卡森(P.J.BuckleyandM.Casson,1976)以及加拿大学者拉格曼(A.M.Rugman,1981)在对传统FDI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通过将科斯的交易成本学说融入其中而形成的一类现实意义更强的FDI理论。由于这一理论较好的解释了跨国公司的性质、起源,并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两类FDI行为统一于同一理论,因此,内部化理论又被视为FDI的一般理论。
所谓内部化,是指把外部市场建立在公司内部的过程,以内部市场取代原有的外部市场,从而降低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并取得市场内部化的额外收益。
内部化理论在这一基础上认为:跨国公司是市场内部化过程的产物,而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则是导致内部化的根本原因。这里的中间产品是相对于最终产品而言的,是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要素,它不仅包括半加工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更重要的是各类知识产品。公司进行经营活动时,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中间产品的交易面临很多障碍,从而提高了交易成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公司通过直接投资方式在异地建立分支机构,使各类交易不经过外部市场而在公司所属的企业间内部市场中进行,从而可以弥补外部市场机制的缺陷。当这种内部化跨越国界,跨国公司和国际直接投资就产生了。据此,根据这一理论可以得出内部化是企业进行FDI的主要动机的结论。
然而,由于内部化理论过分追求对所谓FDI行为一般形式的分析,力图以单纯的内部化动机解释各类企业的FDI行为,却忽视了对跨国公司这一典型的国际垄断组织的行为特征研究。事实上作为战后FDI主体的跨国公司,不但服从国际生产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表现出作为垄断资本的典型特征。正是由于这种对国际垄断资本行为特征认识的缺失,导致了其对跨国公司FDI行为解释的简单化。因此,当面临一种诞生于日本的综合商社FDI现象时,内部化理论却很难以单纯的内部化动机对其加以合理完整的解释,这使内部化理论的缺陷明显暴露出来。
二、日本综合商社及其FDI
综合商社是一类以贸易为主兼具金融、信息、组织与协调等多种职能的巨型跨国企业。综合商社最早诞生于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财阀集团中,战后,综合商社在重组与合并中,逐渐发展成为以贸易功能为主的多功能跨国企业,在贸易领域的垄断地位使各大综合商社分别担当日本各企业集团内联属企业的贸易人,并成为各企业集团的核心成员。以1963年~1976年度为例,日本九大综合商社的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比重平均为51.4%,进口额占日本进口比重平均为54.4%。由此可见,日本综合商社在日本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
综合商社在流通领域异常活跃,它往往以流通领域为依托获得多种持续经营利益,从本质上看,综合商社是商业垄断资本,具有商业垄断资本独特的运作方式。虽然战后日本的综合商社已成为金融资本控制下的商业垄断资本,但它以流通领域为核心的经营方式并没用发生变化。
综合商社的销售利润率往往很低,平均只有2%~3%,其之所以能够在如此低的利润率下持续经营并壮大,是因为采用了加速资本周转扩大销售额的方式。为了确保一定的总资本利润率,在销售利润率低的情况下,必须提高资本的周转率。从加速资本周转角度讲,综合商社的FDI并不符合其经营要求,因为FDI意味着资本的固定化,这无疑会降低资本的周转率。然而,日本综合商社却无不积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日本对外投资过程中它们始终发挥着领导与协调作用,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排头兵。至1980年3月末,日本综合商社的FDI占日本海外投资累计额的15%、投资项数的27%。如果把日本厂商与综合商社合资的部分算入其中,大约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金额的40%,其中,综合商社对北美的FDI更是占到了投资金额的84%。
综合商社为什么要进行规模如此巨大的FDI呢?如果用内部化理论加以解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导致相关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这使综合商社在进行相关中间产品的交易时,产生了较高的外部成本,为降低这一成本,综合商社力图以FDI形式,将部分交易环节内部化,以消除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那么,如果要将此类交易由外部国际市场交易转化为跨国企业内部交易,一个首要的先决条件就是获取海外投资企业的直接控制权,即综合商社对海外投资企业进行控股或采用独资形式,否则,它就无法进行这种内部交易。因此,控股是内部化的核心问题。
然而,事实上,在日本综合商社进行FDI的大多数企业中。采用独资或取得控股地位者只占少数,商社仅拥有少数股权的合资企业却广布于各个领域。仅仅依靠少数股权显然难以通过操纵投资企业以获取内部化收益,那么综合商社为什么还甘于降低资本周转率,积极在海外进行无法开展企业内部化交易的少数股权投资呢?这一现象是专著于单纯投资动机的内部化理论无法解释的。
三、日本综合商社的FDI模式
笔者将从日本综合商社在海外贸易网、制造业、资源开发业、非贸易服务业四大领域的FDI入手,逐步阐释国际商业垄断资本跨国投资的动机与目的。
1.建立海外贸易网点的FDI
此类FDI又可分为综合商社海外支店和海外专业销售公司两类。
海外支店是综合商社国内经营机构向海外的延伸,这些海外支店担当起各地区贸易网的中枢。它们由综合商社全额出资,这类FDI可以用内部化理论进行较好的解释。由于国际市场的不完全,导致了商业信息与技术这一重要中间产品的不完全,为了避免在其跨国经营体制下的商业信息和技术因外溢而导致的高额成本,综合商社有必要将这一市场完全转化为企业的内部交易,只有牢牢控制了海外贸易网上的各中枢节点,信息与技术资源的有效利用才会获得基本保证,综合商社的跨国经营体制才可以保持高效灵活的运转,这也是其进行全额出资的直接动机。如三井物产在纽约的子公司美国三井物产公司,是由商社掌握全部所有权的海外子公司中最大的一家,员工达六百人以上。上文中商社在北美地区的高额投资,也印证了其利用美加两国发达的信息渠道获取商业信息并力图将其内部化的事实。但随着世界各地海外支店的相继建立,贸易网的节点逐步趋于饱和,上述的此类投资呈缩小的趋势。
另一类是对海外专业销售公司的FDI,这类FDI更多采用了拥有部分股权的合资方式。综合商社或与本国生产商或与东道国生产商或三方合作设立销售企业,以尽可能多的利用生产商所具有的专业产品知识,而这正是商社所欠缺的。同时,依托这类企业,综合商社获得了销售合作者产品的商权,为商社寻求到更多的贸易机会。
2.建立海外制造业的FDI
随着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日本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的丧失,国内生产商与综合商社开始在海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建立大批制造类企业,以利用当地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的建立采用了所谓“三人四脚型”企业的模式即由综合商社、日本国内企业或第三国企业、东道国企业三方合资共建企业的模式。
这种模式,既可以利用日本企业成熟的适用性生产技术,又可以通过东道国投资者更加便利的利用当地生产资源,同时可以依托综合商社强大的流通体系。
在商社协调下三类投资者的有机结合为这类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经营基础。如由帝人出资25%、伊藤忠商事出资24%当地资本出资51%的泰国帝人纺织公司就是此类制造型企业的典型代表。
商社在这类投资中往往仅占有少数份额股权,至1980年,在九大综合商社参与的制造业FDI中,综合商社的持股比例在30%以下的占全体的74.8%。这主要是因为综合商社作为商业资本,它并不具备产业资本的生产能力与技术,产品的制造环节并不是商社所关注的,商社真正的注意力是在商权的获取上,它虽然只拥有少量股权,但是商社却可以通过生产线的引进、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和企业的融资实现对企业的控制,一旦商社的跨国体制与企业相结合,它就可以凭借这种控制力获取更多的贸易机会。
3.海外资源开发的FDI
20世纪60年代日本工业重心向重化工业的转移和70年代随之而来的两次石油危机,加剧了日本国内的资源供需矛盾,综合商社开始积极联合国际资源型企业进行此类资源型海外投资。显然,商社获取开采资源的专营商权仍然是其对该类企业进行少量股权投资的目的。“三人四脚型企业”仍然是FDI的主要模式。不过,由于巨额的投资和高难度的组织与协调工作,使商社在这类投资的数量上远远少于对制造业投资的数量。三菱商事对文莱天然气项目的投资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1969年三菱商事同荷兰皇家壳牌石油公司和文莱政府合作成立了文莱液化气有限公司,三菱拥有公司的少数股权。通过对这一项目的投资,三菱商事获得了为期20年的可向该企业每年购买500万吨LNG的大额长期合同,这一商权的取得为三菱商事带来了巨额收益,使商社的平均利润率一度高达9.4%(同期九大商社的平均利润率为2.8%)。
4.非贸易服务业的FDI
日本综合商社还积极投资于贸易领域以外的多种服务业,涉及建筑、工程、物流、海运、保险等多种业务。这些业务往往是确保商权潜在收益得以顺利实现的保障业务。商社的投资份额因具体情况的差异也各有不同,例如,在海运业中商社更乐于采用独资形式,因为海运服务本身属于流通领域的一类商业技术,这正是综合商社需要通过内部化交易以避开外部市场不完全的领域,对运输服务的内部化,有利于降低市场风险;在保险业中,商社则倾向于与相关金融资本合资,以充分利用它们的专长。虽然此类FDI涉及领域众多,但由于这类FDI的辅质,其投资数额不大,在综合商社的四类FDI中所占比重最小,因此FDI并不具有代表性。
通过对以上四类FDI的分析,可以发现日本综合商社的FDI动机是复合型的,从这一点上说,它已经突破了强调单纯内部化动机的传统内部化理论。在这些投资中,少量投资是以内部化为动机的独资或控股型FDI,而大量投资是以获取商权为动机的低股权型FDI。
四、对日本综合商社FDI模式的成因与稳定机制分析
笔者认为综合商社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复合型的内部化动机,归根结底是因为综合商社作为商业垄断资本具有与产业垄断资本不同的特性:
1.商权是商业垄断资本实现利润的核心
相比于产业垄断资本,商业垄断资本在流通领域更具效率,这种善于在流通领域创造利润的优势,为其实现自身的增值提供了基础。为此,只有获取广泛的商权,才能为商业垄断资本发挥自身优势提供更多的机会。
2.商业垄断资本拥有在流通领域的控制力
商业垄断资本可以凭借其在流通供销环节的控制力,对与其有关的产业资本进行间接控制,因此它完全可以通过企业间有计划的协调合作方式对非商业信息类中间产品实现可控的市场交易,而不必采取内部化的形式。
3.商业垄断资本的资本金比率偏低
一般情况下,商业垄断资本的资本金比率低于同等规模的产业资本的资本金比率,以实现内部化为动机的高额投资将给其带来巨大的风险,同时,这一客观现实又要求其尽可能多的将资本分散在多个投资领域中,以谋求广泛的商权。
正是由于商业垄断资本这些不同于产业垄断资本的特性,使它产生了FDI动机的复合化,而其一切FDI都是以负载于商权之上的潜在收益的最终实现为最终目标的。
既然在商社的跨国经营体系内存在着大量的低股权型FDI,那么是否会因合资对方的投机导致这种企业间的协作关系发生危机呢?事实上,存在着如下制约危机发生的因素:
(1)商社以与其它企业建立长期互利关系为目标
商社所谋求的商权并非是为获取一次性短期利益的交易,而是可获取长期稳定利益的交易,企业利益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有依赖于商社的供销能力,利益的长期性客观上要求双方建立长期互利关系。
(2)投资者间存在着共同的股权投资利益
投资各方均拥有合资企业的股权,任何一方的机会主义行为都将导致自身股权利益的损失。
(3)投资者采用机会主义的方式是对等的
商社拥有在流通领域的优势,生产型投资者拥有在生产领域的优势,这使双方在面对一方的机会主义时,都有对等的机会进行还击。双方在这种机会主义的博弈中实现了均衡。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世界与日本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商社的传统贸易职能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综合商社开始了合并与重组的历程,它们中的一些由综合化转向专业化。如今,昔日的九大综合商社仅剩三菱商事、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丸红、住友商事五家。各综合商社都开始了由贸易型利益向投资事业型利益企业的转变。
这种转变的发生是否意味着综合商社FDI动机开始由复合化转向单纯内部化呢?笔者认为现在做出这种判断还为时尚早。虽然商社中存在贸易收益份额下降,FDI收益份额上升的事实,但贸易收益仍然是其主要利润源,投资收益与贸易收益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况且,正是由于商业资本的经营成果被产业资本所吸收,产业资本才获得了持续成长和收益提高的保证,这种经营成果正是基于综合商社在流通领域的专长而获得的,由此可见,在综合商社的跨国体系中,贸易与投资本身就是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而非此消彼长的排斥关系。
现阶段,商社投资收益比重的提高,客观上反映了其针对经济环境变化进行局部调整的能力。然而综合商社作为商业垄断资本的本质属性并未发生变化,那么,其在流通领域就依然保有优势,进而导致其仍然要进行大量的以获取商权为动机的FDI,只要商业资本不完全转化为产业资本,综合商社的这种复合化的FDI动机就依然存在。当然,由于综合商社业已形成的与流通领域千丝万缕的联系,所谓商业资本向产业资本的完全转化从现实讲也几乎是不可能的。
五、对内部化理论的修正
针对传统内部化理论FDI动机的单纯化和缺乏与跨国垄断资本特性相联系的缺陷,笔者认为可以对修正后的内部化理论作出这样的表述:
市场的不完全性导致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为消除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产业垄断资本将其内部化,变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为企业的内部交易。单纯的内部化行为导致产业型跨国企业的形成,生产领域成为其持续经营利益的主要来源;商业垄断资本将商业信息与技术类中间产品内部化,变商业信息与技术类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为企业内部交易,将其它中间产品通过诸企业间有计划的协调合作方式进行可控的市场交易,内部化与获取商权的复合行为导致商业型跨国企业的形成,流通领域成为其持续经营利益的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冼国明:国际投资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杨大楷刘庆生刘伟:中级国际投资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傅春寰:日本综合商社[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6
[5](日)小岛清,小泽照友.日本的综合商社[M].何薇薇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小岛清,小泽辉智.总合商社の挑战:经济开発のマーチャント[M].东京:产业能率大学出版部,1984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教师资;专业点建设
一、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建设背景
1、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队伍的现状
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在质和量上都有了显著的改进,但是还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兼结构等仍存在很大差距,不利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二是院校人才引进矛盾重重,往往优先考虑高学历、高职称,而引进的兼职教师缺乏教学理论和经验,缺乏相对稳定性,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和有效性。三是为了应对各种评估,部分职教为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缺口而“病急乱投医”,出现大量以“双证”代双师、以“挂名企业能手”代双师的现象。四是在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下,“双师型”教师将大量精力放在完成论文、著作等硬指标上,导致他们“能讲不能做”。五是培训渠道不通畅,一是政府财政投入少,教师培训机会少;二是技能培训缺乏企业的积极参与,专业很难对口。六是没有统一的认证标准,其地位和待遇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积极性难以发挥。[1]
2、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的政策支持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逐步重视职教师资培养,政策重点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属于现代服务业,笔者所在的酒店管理专业是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业点所对应的实训实验课程均已纳入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方案,承担了3年及以上国家级或省级职教师资培训任务,具备相应的场地、技术人员、相关辅助设施等基础条件,受益面大,使用率高。
3、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条件
笔者所在酒店管理专业在全省已经属于领先水平,为全省乃至全国专业点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基础条件,酒店管理专业在学生规模、专业发展、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中央财支持重点建设专业”。二是师资条件,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等国家质量工程。本专业有专业带头人2名,担任校内实践教学的企业技术骨干14名,培养了专业骨干教师8名,常年聘请的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指导教师43名,教学团队“双师”教师的比例达到100%,能很好地满足工学结合课程的教学和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要求。三是实训基地条件,建造了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旅游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万余平米,校内建有旅游实训中心、旅游信息化中心、创业教育中心,目前该实训基地不仅为在校生提高了实训场所,而且为湖北多家星级酒店员工展开了培训和社会再就业培训,还被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授权为“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四是课程建设条件,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酒店管理岗位和岗位群的要求,遵循职业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构建了工学结合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完成了全部专业核心课程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用于教学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建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3门。五是社会服务与培训条件,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教学平台,积极开展了酒店服务师、公关员、美国饭店业AHLA等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项目。从2007年以来,负责湖北省中、高职院校骨干教师的师资培训项目,已经240人名中职教师参加培训,50名高职教师将在暑期参加培训。多年来酒店管理专业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完成了旅游产品规划、酒店员工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中高职师资学生培训、职业鉴定等对外服务项目,对外培训人数逾2500人次。六是经费条件?,学院在酒店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改革、实习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师队伍、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及监控体系、社会服务能力、管理体制机制、专业文化、国际化等各个方面投入了专业建设专项资金,目前,投入专项经费已达380万元,专业建设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保证了设备补充、师资培训教育和学术活动的开展,保障了酒店管理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项目建设前期酒店管理专业点有一定的基础,为本项目建设实施的可行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专业实训设备设施还存在一下问题:
1、难以适应酒店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急需大量各种层次的从业者,据统计,目前酒店行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就业型人才,同时也需要大量的创业型人才,而目前学院现有的实训条件已经难以适应酒店行业的迅猛发展,难以满足酒店行业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此建设一个功能齐全、设施设备完善的能满足市场不同层次需求、有一定规模的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已成为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2、难以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随着酒店数量迅速增长、档次不断提高,酒店高技能服务与管理人才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为此要满足酒店企业的人才需求,职业院校需要提高酒店中高级人才培养的比重。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实训设备设施难以满足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的要求,在实训设备设施还需更新和增加。
3、难以满足提升专业方向和品位的需要
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拥有优良的师资和基本实训条件,但随着酒店管理专业在校学生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全球知名酒店集团对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引入国内外酒店集团使用的酒店管理系统软件,培训更多的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以满足进一步拓展专业方向和提升专业品位的需要。
4、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教学研究的要求
目前职教师资对于酒店行业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缺乏了解,教学研究停留在原来的客房、前厅和餐饮的服务类课程教学,课题集中在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教改型课题,技术型课题研究不够,需加大全真型、生产型酒店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开设酒店管理类教学研究,与企业共同开发技术型项目,从而提升职教师资教学研究和教学层次。
5、难以满足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的需要
目前中小旅游企业在产品研发、营销策划、人力资源开发、物流配送等技术咨询方面有大量需求,现有实训基地设备设施主要功能不能满足中小大型旅游企业要求,需要加大成本控制、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相关管理硬件、软件投入,全面提升职教师资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研发能力。
三、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内容
1、搭建培训平台,提高职教师资教学能力
依托学院牵头的湖北省旅游职业教育集团(湖北省政府2006年批准),将该专业点建成职教师资培训平台,为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提供完善的实习实训条件,提高酒店管理职业教育质量。
2、搭建技术平台,带动职教师资产业研究
依托该专业点和规模较大、技术先进的酒店管理集团,把专业点建设成为技术平台,通过研究传统酒店转型、服务与经营流程优化、国内外品牌酒店新技术应用等技术型课题,带动教师产业研究。
3、搭建生产型实训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研发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我院旅游与旅游职业教育研究所,把专业点建设成为生产型实训平台,为中小型旅游企业提供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提升教师研发能力。
4、搭建资源平台,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依托该专业点和区域类优质教育资源,把专业点建设成为资源平台,组织职教师资和酒店集团建设共享资源库,积极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最大限度发挥专业点引领职业教育发展、面向社会酒店行业技能培训、考核与鉴定功能,达到年培训、鉴定能力不低于2000人的目标,提升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
5、建立师资培训机制,全面保障职教师资基地的建设
完善教师培训文化机制、课程设置机制、教学管理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对话机制建设,推进职业教师培训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常态化、长效化的运行与管理方式。实现几个重大转变:在组织结构上,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在育人形式上,由学院单项参与向全方位合作转变;在服务区域经济上,由适应型向前瞻型转变;在资源整合上,由浅层利用向深度开发转变;在社会服务上,由基础型向战略型转变;在机制建设上,由闭合、随机向开放、规范转变的。
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项目建设效果
笔者主持建设了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专业点,加强职业教育教师一体化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是中部地区最具有应用性、开放性、引领性、共享性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面向旅游企业在职初、中级员工,开展委托培训、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我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利用技能高考和单独招生考试途径培养学生服务技能,为我省中职学生学历教育搭建立交桥,提供技能培训达到了1000人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及社会其他人员,充分运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和实验、实训场地,大力开展旅游职能技能鉴定达到了2000人次。面向旅游类中高职院校,积极组织技能大赛、行业研讨会和各类方面的师资培训达到了200人次,实际推动高等职业院校旅游专业办学质量。面向鄂西旅游生态文化地区旅游企业,提供小型旅游创业培训、战略规划、组织结构设计、企业文化建设、经营与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再造咨询服务和专项研究服务。面向湖北传统旅游企业,依托旅游信息化实验室和旅游发展研究所,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棘手技术问题,优化旅游企业经营流程,提升旅游企业核心竞争力,积极推进名牌战略从传统服务业向先进现代服务业延伸,产学研合作项目累计金额达到了30万元。本专业点已经促进酒店管理专业职教师资培训与酒店行业发展的紧密结合,提高了职教师资教学能力、带动了职教师资产业研究、提升了职教师资研发能力、提升了职教师资社会服务能力并建立师资培训相关制度,形成了省内领先、全国一流、国外知名的酒店管理职教师资培训专业点品牌,为酒店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推动酒店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