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艺术概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社会环境与传统合作医疗时期的经济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继续单一地采用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而放弃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对于现在来说是不可行的。因为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上是覆盖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功能,所有人的医疗需求都可以得到保障,因此不需要再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制度。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的是自愿原则,那些没有能力支付保费的农村贫困人口就被拒在了医疗保障大门之外。并且即使政府提供资金使这些贫困农民加入了新农合,贫困农民的医疗需求还是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因为小病门诊费、医疗费用不属于合作医疗的保障范围,大病的医疗费用是要自己先付起付线以下的部分,达到起付线以后还要自付一定的比例,并且还设有封顶线。对于农村贫困人群而言,根本无力承担这样的医疗费用。结果贫困农民依然是看不起病,依然得不到合作医疗的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保障范围是有限的,保障功能也不够全面,这决定了必须建立独立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来保障那些没有被新农合覆盖的贫困人群[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践决定了必须建立独立的医疗救助制度。试点中,一些贫困地区的贫困农民没有稳定可靠的收入来支付参加合作医疗的费用,只有暂时依靠财政或社会捐助来解决,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农村合作医疗属于农村的一项基本保障制度,要坚持贯彻并要长期坚持,而贫困地区地方财政的紧张和社会捐助的不稳定性不能保障制度资金来源放入稳定,不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建立与之相互补充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来保障所有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农村医疗救助存在的问题
从试点的运行状况来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确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还处于制度的初创期,又缺乏可借鉴的成功经验。因此,从目前实施的现状看,这项制度从设计到实施都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制度的设计不够完善起初医疗救助制度在整个社会医疗保障体系中的定位是不明晰的,也没有明确的政策目标,主要体现在救助对象、救助内容和救助标准尚未稳定,变动不居。对特殊病种的限定大大缩小了医疗救助的范围,可以得到救助的病种只有几种到十几,导致许多亟需救助的贫困家庭被排斥在救助范围之外;医疗救助的申请手续、报销手续和行政程序过于纷繁复杂,各部门之间协调难度大,工作效率降低,运行成本高,使得部分贫困群体对之望而却步;医疗救助制度规定救助对象只能到定点医院就诊或住院才能享受救助,使救助对象毫无选择余地,而且不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以上的种种限制,既不利于缓解人群的对医疗需求的困难,也不利于医疗机构提供价廉质优的服务。(二)资助农村救助对象参合没有达到保障的目的部分地区采取资助贫困人口参加新农合为医疗救助的主要形式时,因为贫困人口经济的困难而无法享受到新农合,有病不治、应住院而不住的现象仍然存在。一是因为新农合采取后付制时,患者必须自己先带钱去看病,出院后才能进入合作医疗补偿程序;二是新农合设置了起付线,补偿对象只有支付了起付线以下的费用后才能得到新农合的补偿。如果医疗救助对象的医疗费用低于起付线,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钱去支付需要自己承担的费用,就得不到合作医疗的补偿,政府为他们代缴的个人参合费实际上被其他能够承担得起自付费用的农村居民所占用。(三)医疗救助经费严重不足一方面,在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非常薄弱,无力加大在医疗救助方面的投入,导致医疗救助资金和配套资金不足或不到位,阻碍了医疗救助制度的发展。另一方面,2006年人均医疗救助支出,城市为348元/人,农村仅70元/人,人均救助标准太低,尤其是对本身就贫困的农民的补助更加微薄,只能稍微缓解贫困救助对象的一般就医困难。对于需要支付巨大的医疗费用的贫困对象,有限的医疗救助对其的帮助微之甚微,救助对象还是得不到有效的医疗保障。
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有机结合
艺术设计专业传统的基础课教学过于强调描绘性的机械练习,实践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不够紧密,常出现将造型基础课等同于“画画课”的认识误区,而设计色彩、设计素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分立开设,使得原本完整的知识体系被分割传授,教学过程较为僵化,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应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打破原有的课程界线,以学以致用为目标,构建起一个模块化的、具有充分升级空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这是一个建立在横向发展的基础知识平台之上,并根据学生的专业差异,向着不同的方向进行纵向延伸的模块化知识体系。这里的基础知识平台,是在对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知识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其与史论类课程相联系并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自主地根据艺术规律进行创作的方法,并在造型基础教育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纵向延伸的知识模块,是在基础知识平台上根据环境艺术、视觉传达等专业方向的不同,通过情境式教学等手段,有侧重地组织课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使学生构建完整的技能体系。应用型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根据学生学习阶段的不同进行单元划分,并设置难易适当的基础知识平台和技能发展方向,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完整的网格状结构。这样的课程结构强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模糊传统课程的边界,以作品的创作为载体,以知识与应用为导向。
按照这一思想,在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可改变原有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五门基础课程依次进行的开课方式,将形式基础课与造型基础课相融合,整合课程知识,使之变成一门综合的进阶课程,并以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作品制作为载体,以情境教学为主要手段,将技能与知识的传授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在教学准备与教学评价环节,可穿插美术史及美术理论类课程知识,通过与美术史、美术概论等美术类通识课程的横向联系,使学生获得更专业的艺术素质培养,提升审美品位,获得进一步更新知识的能力,以区别于普通职业院校的单一技能教育。在黄淮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中,造型基础一(设计素描)、造型基础二(设计色彩)、设计基础一(平面构成)、设计基础二(色彩构成)、设计基础三(立体构成)五门基础课程是分别开设的,可尝试将其整合为由三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一级模块包括形态结构分析、形态结构表现、形态表象分析、形态材料表现等内容;二级模块包括基础形态结构主观构建、基础形态全因素创作、复杂形态结构主观构建、复杂形态全因素创作等内容;三级模块包括情境空间综合形态创作(室内陈设、灯光等)、视觉综合表现(主题设定、广告模拟、包装)、工业产品形态创作(日常用品基础结构、外观、材料质感)、建筑形态创作(基础空间结构创作、表面形态处理)等内容。整合后的课程体系由简入繁,结构更为清晰。
二、教材的改编与应用
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教材的编选与使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教材的适用性不强,编撰方式过于守旧,导致在艺术设计专业实践内容较多的造型等基础课的教学中,教师重课件、轻教材,绝大部分学生极少看教材,教材逐渐被边缘化。因此,编写更为适用的教材就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应用型改革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要根据艺术设计专业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尽量增强教材的应用性;应根据新的基础课程构架整合教学内容,以过去的设计素描、设计色彩、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等基础课教材为蓝本,以示例作品制作的完整工作过程为基本单元,并融合制作过程中涉及的造型基础技能以及形式基础知识,根据不同工作对象的不同工作内容、工作方法组织教材内容。例如,在“彩色装饰画制作”单元中,应以发现和解决问题为主线,对制作过程中涉及的造型、色彩以及构成知识进行归纳编排,突出真题实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编写教材,课程载体和教学范例的选择要具有典型性,并力求简单,使知识与技法要点一目了然。这样便于教师运用教材传授基本知识与技能,同时充分利用扩展空间,引导学生逐渐加大制作的难度与复杂度,以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在教材的应用上,在用好主干教材的同时,应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主动学习相关辅助教材,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自学能力,为学生继续深造打下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辅助教材的选取,类型不应有局限,可包括学术专著、论文、新闻等,但应注意与课程知识的联系,并以教材为主线由浅入深地展开知识。另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浏览相关网站,使学生在充分利用馆藏图书资源的基础上接触无纸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资源获取能力和自学能力。
三、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变革
传统的造型基础课教学一般是将理论教学与画室实践练习相结合,先理论后实践,“讲一讲画一画”。这样看似符合认知规律,但它对学生的理解力与专业基础要求较高,基础素质较差的学生很难有理想的学习效果。应用型教育要求学生有自主理解与更新知识技能的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在项目设计团队中承担着一定的工作角色,能否胜任角色,不仅要看其知识储备和技法的掌握情况,更要看其能否合理、熟练地选择和运用知识技能。而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采用传统的“一人一板、画完收工”的课堂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是难以达成的。因此,根据新培养目标革新教学方法势在必行。为了增强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可根据课程内容的复杂程度,将学生分成若干制作组或讨论组并扮演具体的角色,从制定创意计划到创意的实施和总结评价,让学生畅所欲言地交流思想,或通过小组互评查漏补缺,从而不断地完善创意计划。
一.教师范改
1、精批示范。教师的批语要精当,具有启发性和导向性,三言两语,切中要点,指点迷津,使学生有所知,更有所悟。批改作文时,一定要惜墨如金,不要用教师的语言取代学生稚嫩的语言,硬去拔高。如此每篇改动不多,万绿丛中一点红,吸引学生对教者所绘几朵“红花”情不自禁地赏析,从而受到启迪,获得教益。
2、突出重点。批改要突出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如果面面俱到,就可能将学生习作批改得“体无完肤”,使学生望而生畏。如何确定批改重点呢?一般来说,每次作文的主要要求,应是该次作文训练的重点。具体而言,可以是结构安排,可以是记叙顺序,也可以是人物描写,还可以是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等。
3、有的放矢。批改应针对学生的写作实际,有的放矢。或“改重于批”,或“批重于改”。对言之无物的,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选择能说明中心的材料,使之逐步写得具体;对材料杂乱的,批改时要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和剪裁,做到详略得当、主次分明;对词不达意、颠三倒四的,批改时要着重帮助学生修改病句,把文章写通顺,而不宜提更高要求;对优秀习作则宜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指出优点,因势利导,扬其所长。
4、提示方法。作文批改,不应只是单纯的评判正误和优劣,更应该巧借精当的批改,传授有关的写作知识,提供正确的批改方法,给学生提供模仿借鉴的依据,使学生自改和互改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学生学到批改之术。作文不能言过其实,说空话假话,应该抒发真情实感。这样,学生不仅可以从老师的修改中学到方法,而且还学到写作文不能言过其实、要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知识。
二.学生自改
作为一名学生,更要重视修改这一环节,修改文章,也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根据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作文的修改一般有“读、删、增、改”四种。
1、读。每次作文练习,初稿完成后,可先让学生朗读自己的初稿,边读边修改。如果是平日习作,最好不要马上改。因为他们刚刚写完作文,思想里还保持着一种“思维惯性”,挑起毛病来,漏掉的会很多。过了几个小时或者几天,你做完其他事情回过头来读,效果会更好一些。通过朗读,你会感觉到自己作文语言“上口不上口”。朗读之后还要默读,体会自己的作文的立意、选材、结构、语言各方面的“滋味”,有没有不对味的地方,尽量按照自己的语文水平挑作文的毛病。
2、删。需要删的一般有四种情况。(1)与主题无关,或似与主题有关实则损害主题的内容,应当删除。(2)空洞的议论或抒情也应当删去。(3)内容重复的,哪怕再好,也应删除。(4)开头离题太远或结尾画蛇添足的内容应当删除。
3、增。需要增的有3种情况:(1)能突出或深化主题的要增。(2)内容单薄的,可以增加内容,适当扩展。(3)记叙文不具体的地方,可增加描写,使之生动。
4、改。需要改的有3种情况:(1)改动不大,就能对明确主题或突出中心有好处的,应当改。(2)上下文脱节或缺乏照应的必须改。要使文章首尾呼应,能使人一读便明了。(3)记叙文中一个人的过长说话应当改。方法是:可把此人的长篇讲话有条理地分为几层,每层中插一些别人的问话、反应;或加一些他自己的动作、神态,文章就活泼了。
三.交换互改法
交换互改法就是把自己的作文本同其他同学交换修改。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组内的,也可以是找你喜欢的同学。主张优差生搭配互改,让优生帮助差生找出优点,带动差生学会自改习作和互改习作。在互改时除按自改的方法进行修改外,还要注意对方选材是否真实,有没有按习作训练要求作文。采用的表达方式能否突出主题,语言是否精练、生动。在互相修改的过程中可以讨论、辩论,阐明见解,提出修改意见。
目前,我国公安类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处于起步阶段,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机构设置不完善、不合理,使得公共艺术教育在公安院校中发展相对滞后。公安类院校应注重学生的全面学习和发展,以思想政治教育学习为先导,以专业学术学习为主题,以艺术人文教育为两翼,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预备警官。为确保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的有序发展,对于公共艺术教育科研管理方面应做到了“两个到位”。一是领导组织到位,学校应成立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推动学校公共艺术教育,合理规划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机构、师资队伍、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科研学术等各方面的科学化长效建设。二是制度建设到位,即制定艺术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理论学习制度,课题管理制度,交流反馈制度等,使学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及与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其他课程一样,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有严格的评估制度,并且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能够根据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完善,与时俱进。同时,使公共艺术教育科研发展能有度可守,有据可依。在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科研方面,要在完善艺术教学和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开展,公安类院校由于艺术教育发展相对滞后,需要一批符合公安院校自身需要或是具有公安特色的艺术类教材和学术科学研究。因此,加强公安院校的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是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不懂科研的教师是不合格的教师,因此应建立教师参与科研的鼓励机制。二是培养骨干教师,以点带面,全面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三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发展,遵循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给予相应的鼓励政策,鼓励青年教师深造学习。
二、加强公共艺术教学,根据学生目标选择教法,落实学法和学法的协调统一
目标不仅是把需要转化为动机的直接诱因,而且还具有启动、导向、激励和聚合的功能和作用。明确目标,把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是关键。教学中的目标就属于转化。这一转化,符合目标教学思路,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及方法。有利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中促进指向性学习,要从实效出发但突出重点和简明,使之明确。教学方法服从于教学目标,待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学习达成目标,是发展学生素质,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注意教法体现学法,两者同步而协调,并在教法和学法协调统一的基础上,教师“举一”学生“反三”。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将学习转变为学生自身的核心利益,进而自我驱使,主动接受学习,教学效果也将得到极大的提升。
三、紧扣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参与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事业在我国现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必须要与时俱进,立足于自身情况发展的需要。公安院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更应紧扣公安工作这一实际需要,教学方法也应随着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改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严格执行教学大纲,改革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教师不该垄断课堂四十分钟,应让学生也参与进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笔、动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身能力。备课时教师应该设计出学生在课堂上所要做的、写的、说的,达到通过多种方式,使课堂内容更科学,更完善、更生动、更活泼。结合艺术课程中电影、音乐、戏剧、舞蹈等多种元素,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直观鲜明的示范,使学生对学习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了教学活力。由于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所以素质教育也更应该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的去发展,学生只有主动地去实践才能有发展,才能有创新的可能。因此,除了课堂上让学生去动脑筋动手动口外,还要举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如举办书画展评、文艺汇演等,并由学生自我组织、实践、评比,最终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一:兴趣
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今年的课本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知识框架,从全新的角度,按学习方式把美术新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索”等领域,艺术课程更是融合了戏剧、舞蹈、等方面内容,如此开放的教材给老师和学生带来无限的发挥创造的空间,更给同学带来想探索、想动手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不断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想法。而老师以经验来辅导学生,也从学生出吸取好的想法,这样的课学生是会喜欢的。
二:气氛
艺术本身是充满想象力的,创造力的,那老师更不应该以灌输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应该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发挥潜能。所以课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可以调节学生兴趣、气氛的内容、手段溶入课程教育中。如多媒体教育、意境的创造、各种工具的使用,比如在《京剧脸谱》这课中可以用听一听、看一看京剧、拿锣鼓敲一敲等很多调节气氛的手段,在《秋天的节日》中参观一下校园,朗诵一下秋天的诗歌,谈谈国庆的由来等都是学生喜欢的形式,又如在《艺术与数》中让学生自己来设计黄金比例的东西,大家也会跃跃欲试的,这样的课其气氛一定不错的。
三:交流
艺术课是一门双向的、互动的、交流的、师生共同协作的课程,二者缺一不可,每一位同学都有自己的特长,我们学校更是一所人才济济的学校,学生中很多人从小学习各种艺术技能,那在艺术课中一定要挖掘学生的特长来溶入到课堂中。如《秋天的节日》中可以让学生演奏一曲秋天的歌,画一幅秋天的画——也可以以对抗赛的形式来比一比哪队知道的祖国的知识多。通过交流学生的知识丰富了,兴趣提高了,气氛活跃了,而老师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归纳,使之升华。
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在课前充分准备下,在师生相互交流接触下,你还是会碰到不少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学生交流,如《发现比例》中教师可以提出学校中的哪一幢建筑比例最顺眼,让学生做丰富的回答,从回答中一一筛选,逐步接近2:3这一黄金比例,从而延伸到书本的比例等让学生懂得如何观察,如何发现美。
五:作品展示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
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回顾
国际贸易理论作为现代经济理论的分支始于亚当·斯密。1776年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说。绝对成本说并不难理解,但是,它在国际贸易学说史上,乃至人类认识史上,从劳动分工原理出发,第一次论证了贸易互利性原理。
1941年后,大卫·李嘉图提出了比较成本说,克服了斯密绝对成本说的明显局限性。李嘉图比较成本说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保罗·A·萨缪尔森称它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地基础”。
继而。里昂惕夫之谜引起了对上述理论的挑战。围绕里昂惕夫之谜所作出的种种理论分析,补充丰富了要素禀赋理论,增强了这一理论对国际贸易实践的解释力度。在雷布津斯基以及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家的完善补充后,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流行国际贸易理论的内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逻辑严密,形势完美。但是这也正是其缺点所在,毕竟现实世界并不如其想象的完美。
二、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产生、发展及特点
(一)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内涵
新贸易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它涵盖了Paul·Krugman等人创立的新贸易理论、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贸易投资一体化理论、制度经济学对国际贸易的变量关系、环境问题与公共物品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等。狭义上看,仅指以Paul·Krugman为代表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克鲁格曼曾形象地概括说,如果要举一个什么是新贸易理论的具体事例的话,就可能是传统贸易理论将世界贸易看成是完全发生在像小麦这样的商品上,而新贸易理论则将世界贸易看成完全发生在像飞机这样的商品上。
(二)新理论的产生及发展
二战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工业发达国际之间的贸易量大大增加。
2.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
3.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
4.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迅速取得国际竞争优势。
当国际贸易实践中出现如上所列等新现象后,人们首先往往希望能够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加以解释和说明。当贸易理论家们将这些新情况与传统的以比较优势为基础的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加以对照时,发现这些理论不能或者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因此,也必然会引起贸易理论家们对传统贸易理论的局限性进行重新思考并进行现实修正。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保罗·克鲁格曼、迪克西特、诺曼、兰开斯特、赫尔普曼、埃西尔、布兰德(Brander)、斯潘塞、伊顿和格罗斯曼等等。
1777年,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发表了《垄断竞争和最优产品多样化》一文。该文建立了一个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者之间的两难冲突模型(D—S模型)。D—S模型的假设前提是,生产中存在无止境的规模经济,而消费者则具有多样化的消费偏好。这二者实际上存在着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两难冲突。而从这一角度考察的结论就是,即便不存在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对规模经济和差别产品的需求也可以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D—S模型为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个明确的方向。
70年代末期,Paul·Krugaan首先将D—S模型应用于国际贸易的分析中并大有所获。克鲁格曼借用了D—S模型的分析方法并做了少许修改。首先较为系统地将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嫁接人国际贸易中针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完全竞争、规模报酬不变等假设条件,运用规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差别产品等范畴来构筑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1984年,克鲁格曼在“以进口保护促进口”一文中证明,在寡头垄断和规模经济条件下,一国政府可以采取较高的进口关税这种战略性政策来保护本国具有战略意义的幼稚产业,当本国市场容量足够大,将会使其获得静态规模经济效益,降低边际生产成本,在此基础上提高其出口竞争能力,从而促进出口。这就是影响广泛的“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主要理论依据。
几乎与此同时,另外一大批经济学家也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著,这些论著都大大丰富了新贸易理论,使其实用性进一步增强,在贸易理论界引起了广泛深远的关注和影响。
(三)新贸易理论的若干创新特征
1.理论假设前提:逼近现实。首先,市场结构的假设由完全竞争转为不完全竞争,同时放弃规模收益不变的假定,承认规模报酬递增的存在。按克鲁格曼的话说,“这种不完全是经济学家认识的不完全,而不是真实世界的不完全。”其次,将分工模式由高度抽象的2x2X2模式,回归到现实中,大胆地探索了J×N×M模式下的贸易结构和贸易利益格局。
2.全新的结论。国际贸易纯理论所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有三个方面,即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贸易的构成和国际贸易的结果。在以上理论假设前提下,我们来看新贸易理论给出的结论:
首先,贸易原因。新理论从供给和需求的互动关系角度进行了解释。强调需求因素对贸易的产生和结构的影响是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也填补了贸易动因研究视角上的空白。林德尔的“重叠需求理论”运用“人均收入水平”这一概念,论述了需求偏好相似对于国际贸易的地理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影响。
其次,贸易构成和贸易量。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相比较,由于市场的规模变得更为庞大,产品变体种类增加,消费者可选择空间更大,为达社会福利最大(至少更大),两国必然互相进行对方的变体商品,于是,产业内贸易产生。而传统贸易理论则只考察了产业间贸易,忽视了产业内贸易,与现实相距甚远。就贸易量而言,根据林德的“相似偏好”或“重叠需求”假设,具有相似偏好和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的贸易量是最大的。
最后,关于贸易结果,也就是贸易利益的产生与分配。传统贸易理论不考察动态利益,是一种静态贸易利益,这种贸易利益来自专业化生产的生产效率的提高。而新贸易理论强调贸易的潜在动态利益:(1)基于规模经济的生产效率效益。贸易使报酬递增产业由于市场的扩大而扩大,规模经济增加提高了效率;(2)生产集中。贸易使报酬递增的产业,集中于世界上生产效率最高的国家或地区生产;(3)生产的合理化。加剧不完全竞争行业的竞争,优化资源配置;(4)产品多样化。整个世界市场比之某一国内市场而言,其规模优势明显,全球各企业竞争的结果是相异产品种类增加,增进了世界福利。
三、新贸易理论的创新之处
新贸易理论是在国际贸易领域发生一系列新变化新现象时,传统贸易理论不能完全做出解释,需要理论创新的时候,一些经济学家对传统贸易理论继承修正并建立新的模型从而提出的。我认为,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创新可以从以下两点来考察:理论创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它们不仅从国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产业和企业本身竞争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问题。新贸易理论的核心部分是垄断竞争与产品种类内生化的模型,这种研究方法的创始人是迪克西特,把它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的是克鲁格曼。政策创新:在贸易改策方面,新贸易理论提出了所谓的对策贸易政策理论或者战略性贸易政策,即以著名的“波音一空中客车”的例子为模型所引出的贸易政策。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可以说是新贸易理论中重要的政策理论。
一、正确理解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目的
关于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目前多数院校以阶段式授课为主,由不同老师来承担不同的课程,分阶段完成课程的授课任务。这种方式,有利于问题的集中解决,学生能够充分领会授课教师的思路,但是课程间衔接差、专业整体结构松散的弊病同样暴露无疑。虽然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等方面尽量弥补这一缺陷,然而正因为教师知识背景的差异,使很多教师不能从本专业所蕴含的职业能力要求这一宏观的问题上对待具体一门课程的授课,势必会出现课程目的不明确、不准确等问题的发生,从而导致学习目的不统一、教学要求不规范的情况。这些问题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较为典型,虽然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强调基础课教学的应用性,即设计基础与专业结合,由于为数不少的高职院校设计基础课的教师系绘画专业出身,他们更强调造型能力的表现——所谓美术专业的基本功,忽视了基础教学对设计规律的研究,遇到在专业领域内探讨基础的应用问题时,他们更是浮于表面或无法触及。设计基础教育应当把重点放在教授学生掌握思考、发现和理解问题的方法,关心学生的求新精神和意识的确立,并使这种意识成为一种自觉的价值取向,成为一种潜意识的实践方式。3高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任务是:由自然形态过渡到抽象形态的理解与分析,结合不同专业门类理解视觉形式法则,在设计实践中强化对设计造型、视觉原理的研究,通过创造性思维训练掌握设计思维的方法,熟悉艺术设计工作的基本程序、艺术设计职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要求。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下的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不再是考学前对基础训练的重复,而是应该更为立体地整合基础知识。我们要以工作任务为核心,在职业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基础课程来解决专业问题。
二、重视“过程化教学”
“过程化教学”是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科学方法,通过“过程”设计教学内容,随时发现教学中诸如进度快慢、课题难易、兴趣高低等问题并加以修正,增加了教学的互动性,在教师合理的引导下促进师生共同探讨问题,教学相长。传统的教案检查、课程展览等方式过于注重结果,甚至变味成为应景的“秀”,有的老师讲完理论就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忽略对学生具体的辅导,使学生的学习变成过于自主的散漫。殊不知,设计的创作不同于艺术的“个性情感抒发”,要有严格的标准,基础的教育更加强调规范前提下的创造,每个课题会有不同的环节。缺少环节的设计,学生的作业变成被动地应付,我们不能用隔靴搔痒、舍本逐末的教学来误人子弟。如何实现“过程化教学”,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做法:1.化整为零,分组教学。在通常的设计基础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往往都是大课,先从理论出发,然后布置作业,定好课题,同学开始设计制作,最后统一讲评,通过课题作业出具成绩。这种先理论后实践的形式,不能将理论知识和设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往往造成重课堂理论轻课题实践或者重动手制作轻理念积淀的情况。将大课堂教学与分组讨论结合,有效地把观点观念融合到各组中,进行以组为单位的小班式教学,能够面对个性不同的同学,有针对性地分析不同的设计思路,实现设计风格的多元化。同时,将各组的案例拿到大课堂中,进行集中讨论与分析,学生通过不同思路的启发开动了自己的创造力,丰富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分数评定强调个人在小组中的表现,最终成绩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小组成绩和个人成绩按一定比例得出。这种以点切入、点线展开、以点带面的分组式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了团队合作的能力和意识,大大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2.以学生个人或组为单位建立教学档案。教学档案是安排教学日程、记录学生表现的重要依据,为每一个学生建立教学档案,包括理论接受情况、课题要求、课题完成情况、作业优缺点分析等,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以此更好地进行个性化教学,同时不同学生间的横向比较也是设计基础教学评测的重要标准。3.课程切块,分单元安排教学。设计基础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注意到了单元式的教学形式,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知识结构划分不合理、各单元体系要求不完善等现象。以“字体设计”课程为例,课程结构分为基本字体的间架结构规范、创意字体的设计与应用、文字的编排与组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把该课程分为三块:基本字体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字体结构的掌握能力,创意字体部分要求在字体基本结构基础上的创造,编排部分强调与平面设计专业结合,做到文字在设计实践中的灵活运用。这三个单元分开测评,分别出具成绩,在课题训练的过程中承前启后、相辅相成,而在实际评测中却相对独立。这样做可以比较客观地反映每个同学在不同阶段对相应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针对学生在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避免一招不慎,满盘皆输。4.高质量的总结是一个成功的课程教学的关键。在教学管理上,陈汉民先生始终强调“教学的过程重于结果”。课程结束后,同学们交作业必须连同过程中的所有记录一同交上,无论是草图或者是笔记。这一强调过程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认识由低到高、由感性到理性发展,专业技能由生疏到熟练,思维方式由主观到客观,构思由单向性向发散性转变。高效的课程总结之目的就是要通过这一项工作将几周课程下来的不同单元做一个系统的连接,化零为整,从专业大局出发,探讨这一课程的教学目的,进一步了解各课题要求及意义,接续之前课程,承启之后课程,宏观上把握专业所学。“过程”是一种科学的总结,好的结果依托有效的总结,不同阶段做出有针对性的课题分析、优缺点说明,从而形成教学过程的“活教案”。“过程”是交流、是探讨,“过程化教学”强调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它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脱离了僵化的教案,在教学设计中,我们会被新的思路、新的信息、新的方法所吸引,从而迸发出创作的火花。基础课教学要打破千人一面、毫无新意的教学形式,通过信息的不断更新促使教学水平的提高,不至于今天学习昨天已被淘汰的东西。
三、专业方向与基础教育有机结合
动手操作能力强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高职的设计基础教育要求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理解理论知识,同时,要强调职业能力为背景的操作实践。著名设计理论家王受之先生在谈到美国洛杉矶艺术中心设计学院的设计教育时讲到“美国没有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及立体构成所谓的三大构成课,而把所有的设计基础都安排在专业课程里面,并且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接触专业课”。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在将专业基础与专业设计有机结合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对专业的理解会更直接、更深入,对基础课的学习也会更有目的性。笔者在课堂教学伊始,往往会首先问清楚同学们在此之前上过的课程及应用,恰恰问题就出现在学生的答案中,课程名称很清楚,作业很清楚,应用——没有概念!更有学生反映大学过半不知自己专业为何物!翻遍各院校的教学大纲,笔者发现内容大同小异:本科前两年是绘画基础和专业基础,后两年是专业设计和实践;专科第一年是绘画基础和专业基础,后两年是专业设计和实践。专科的部分学生还因为专升本考试等,接触专业的机会更少了。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缺乏连续性,专业结构松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不明确,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很多教师似乎特别在意不同课程的界限,这是非常片面的思想。专业学习阶段可以对课题进一步深入分析,从而做到知识体系的循环发展,学生会在学习阶段更立体地对职业要求进行理解和掌握。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项目课程改革实际,可以将项目课程实施界定为将项目课程开发成果(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方案、教材等)付诸于教学实际的过程,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完整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其职业能力,将其导向工作体系。在高职项目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实施处于开发环节之后、评价和改进环节之前,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提问艺术
课堂提问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需要精心化的设计。优化课堂提问是新课改的客观要求,新课改要求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语文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能力。堂提问是组织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点,它在教学中发挥着激励、反馈、调控、巩固、强化等作用。合理巧妙的课堂提问会起到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真正优化课堂教学质量与提升学生的听课幸福指数。除了遵循“先易后难”、“适量”、“适度”、“适时”等基本提问原则外,新课改要求高中语文课堂提问亟需一定的艺术,那么我们将如何实现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化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认为在策略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要准。语文教师作为执教者对每一个问题必须做到严谨科学。要选准具有针对性、启发性、诱导性问题的点,做到有的放矢,绝不随意而问,应该选择一个点逐步地向下深挖,形成问题扣着问题,从而使整个问题显得有条理。问题的语言设计需精心思索,巧妙安排,力求教师在问题确定之后应斟字酌句,使设计提问的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笔者在执教《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时,紧抓一个“退”字,提出了“烛之武为什么要退秦师、“烛之武是怎样退的”、“烛之武退师的结果如何”、在疏通文言知识之后,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笔者在执教《归园田居》一文时,紧紧抓住题目中的“归”字而问,一连发出了 “诗人从何而归”、“诗人为何而归”、“诗人归向何处”、“诗人归去如何”的四个问题,层层推进。四个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反应异常激烈,很多同学都按捺不住激动,带着问题迅速在诗歌中去寻找答案。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在自主、合作中解决了四个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二要趣。在准确的基础上,对于问题的设计要有趣。这种趣味性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启发性,它会激发学生的潜在兴趣去努力解决问题。笔者在执教《林黛玉进贾府》时,针对王熙凤的出场,我提出了“贾母为什么称王熙凤为‘凤辣子’”这个问题。有个同学迅速举起手来答道:“一是从描写王熙凤的文字上看,她满身珠光宝气,红艳艳的,热烈而又奔放,而内部却很毒辣,阴险,表里不一,辣子是王熙凤形象的最佳代名词”。 笔者在执教《祝福》的时,当文中的“我”从短工口中听到祥林嫂是“穷死的”的时候,这个“穷”字在这段中反复出现,引起了我的关注,课堂上时,我提问同学怎么看待这个“穷”字。一片沉静之后,一个同学举手道:“第一,穷是指财富空了,二是指到了人生的尽头,这里指祥林嫂的人生到了尽头,但又透露出她想活而又不得不死的一种无奈。”他回答完毕,立刻引起同学们的掌声。
疑虑一:关于探究中的错误
传统教育是"永远正确"的教育,是消灭错误、鄙视错误的教育,这种教育让学生在错误面前得到的是紧张、羞愧,而不是理性的分析与反思。科学的历程正是在无数的失败与对成功的批判中发展的。教育背景中学生的失败是让他们掌握得到真理方法的重要途径,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失败是有教导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从失败和成功中学得一样多。"所以,教师要善待学生在探究中的错误,要指导学生去发现错误,并以此引导他们掌握验证的方法与对错误的坦诚态度。
疑虑二:关于学生探究前的知识基础
探究学习不仅需要一定的知识为基础,而且要求学习者具备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缺乏知识基础,就放弃探究学习本身,实际上,科学家在进行某项科学探究活动前,也不一定就完全具备了进行探究的知识基础,他必须在探究中不断学习,才能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所以,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前,教师要做充分的准备,特别需要了解:
(1)即将进行的探究学习需要的知识基础是什么?
(2)目前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够达到什么水平?还缺少哪些?
(3)学生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掌握那些知识?
(4)不同基础的学生可能存在的差异是什么?
疑虑三:关于探究能力
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大多数教师都有亲身体会,不论是培养学生解数学题的能力,还是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或者是语文教师提高学生写作的能力,都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探究能力也是如此,应当尽可能早地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最好从幼儿园、小学就开始。可惜的是,过去幼儿园与小学还不够重视,因此进入初中的学生非常缺乏探究的经验与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们花费一定的时间补上这一课。
疑虑四:关于教学进度
要花时间,必然影响教学进度。问题是:大多数学校在安排每学年教学进度时,并没有考虑这一点。还是按照大纲中的知识要求与课本知识章节排出一学年的教学进度。这种以知识为中心的进度安排,本身就违背了新课程以能力发展为核心的要求。因此,要面对本地本校的实际,实事求是地构建切实可行的课改方案。我认为:每学期开头的几周要将进度放慢一点,特别是起始年级,要调查研究这个年级学生探究能力的基本水平,选择本学习期望达到的能力目标,在开学的三周内,进行必要的探究技能,包括:自学、讨论、图书资料查询、网络运用、解释、实验等)培训。后面的教学再进一步强化学科探究的技能,一旦学生能力形成,学习的效率必然会得到提高,教学进度的问题也就好解决了。
疑虑五:关于探究学习的尺度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不过,不论学生走到哪里,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六:关于探究学习的资源开发
在探究学习的视野中,课本就是探究的资源之一,但是,仅仅坐在课堂里,是得不到探究学习所需要的丰富资源的。探究学习需要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图书馆、走进实验室、走进网络世界。这就要求学校与教师依然要重视资源的开发问题,精心选择最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平台,教师还可以筛选确定适合学生水平的资源库。当然,学生亲身经历对自然或社会的探究,收集第一手的资料,要与在图书馆、网络或资源库的第二手资料结合起来,因为,这两种资料及其收集能力,都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疑虑七:关于考试与评价制度改革
考试与评价改革似乎是教师们反对探究学习最有力的理由,但是,高考已经发展到能力为评价核心的阶段,注重能力的培养将逐步成为教学的中心任务,考试与评价制度本身将进行改革,学分制等更注重学习过程的发展性评价,将取代过去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新的评价机制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强调综合评价;二是强调过程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进行评价。在强调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必要的甄别和选拔考试,只是不要把它看成唯一的标准。目前,我国还没有取消甄别和选拔考试,选拔考试仍然是我国选拔人才有效的办法之一。
二、课堂教学中教师存在问题
问题一:流于形式。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教学只求“表面热闹”。有的教师上课表面看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盲目追求课堂教学中提问题的数量,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等问题,不能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忽视对学生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其实,“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
问题二:过于追求教学的情境化。创设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但部分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冥思苦想”,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事实说明,有些教师辛辛苦苦创设的情境,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往往因为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而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问题三: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张口讲话。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数学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不少老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因为他们知道,讲了就会有“灌输”“填鸭”之嫌。从学习方式看,学生的数学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一种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无论是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还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都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要注意对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课堂上是不是讲,真正的问题在于讲什么、怎样讲。一般来说,陈述性的、事实性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运用接受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教师该引导的要引导,该问的要问,该点的要点,该讲的要讲,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问题四:教学过于追求手段现代化。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能较好地处理好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为此,讲课教师不惜花费一周甚至数周的时间精心制作课件。可结果并不理想,有的课件不过是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替代小黑板的作用;有的教师把界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忘记了听老师讲课,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计算机辅助教学要用在点子上,要注重实效。使用新技术并不一定代表新的教学思想。屏幕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学具操作不能代替必要的教具演示,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起来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五: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式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不成,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对课堂不能调控,主要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为此,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的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它需要教师在课程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节整个教学环节。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关键词:市场环境;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环境设计行业在高校教育模式当中的直接体现,其对于培养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环境不断发展与变化的背景下,其对于环境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在逐渐变化,这为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紧紧围绕市场环境对环境设计人才的需求开展教学活动,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重要目标。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来看,其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教学方法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的情况,这使得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遇到了发展问题,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我们予以重视。
1、学生积极性不高
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学生对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兴趣不高,笔者认为导致学生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一是,环境艺术设计学习内容较为复杂,所涉及的知识面广泛,该学科的复杂性使学生提不起对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始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中极易产生疲劳感,最终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二是,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以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始终被动的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没有被充分发挥。
2、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对实践性要求较高,这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随时掌握市场环境的需求,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出综合能力较强的设计人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由于受到外部因素、师资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市场环境下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分析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是使学生能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这也是环境艺术教学的主要方向。传统封闭的办学模式要彻底改变,要满足市场环境的需求,要与社会接轨,就要转变为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所面向的是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可持续发展观与了彩色设计、环保节能理念等方面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探索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属于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学科发展观要转变,要朝着学科群方向转变,将环境艺术设计学科发展为交叉学科。对于学生的培养方面,也要做出改变,由传统教学中只重视设计技能和表现技巧的教育,转变为向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环境艺术设计等社会职能方向,进而使得环境艺术设计人才能够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成为一名优秀的专业的设计人才。
2、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专业科学。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只在课上学习扎实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配合实践,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使自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这样才能够达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目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传统教学模式,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做出调整和改进,以满足市场环境下社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笔者认为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将重点放在实践教学环节,加强环境艺术设计与市场环境的对接,使学生在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后,能够更多的参与实践活动,将课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使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设计能力的设计师,否则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将成为无本之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中要建立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及,将校内教学与市场需求进行完美对接,加强与企业间的联系,与企业签订协议,建立学生实践的实习基地。使学生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逐渐的接触到社会,并了解市场环境和需求,学会与各种客户如何交流,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增强实践能力。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学生在学习中会更加的积极主动,通过实践,环境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建立专业的实训室,如建筑材料工作室、设计车间、灯光效果实验室等,将其作为补充学生课堂不论不足的实践场所,帮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对学习的内容有更真实的认识。
3、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新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灵魂,设计就是寻找创新的生活环境、新的设计理念、新的造型符号。校方可以定期开设相关内容的讲座,使学生通过听讲座使自身的视野更丰富,聘请高级讲师、该领域专家学者,讲授最新的设计理论和实践中的真实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语言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表现手法、现代设计理念。简单来说,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和理论原理内容的教授,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出计算机的辅助设计作用。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充分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熟练运用的能力,从而更满足市场环境对新型设计人才的需求。另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的借鉴、吸纳异域文化的能力,在理论教学中以艺术原理发展为基础,建立可以科学表述出产业发展与艺术设计属性关系的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想要发挥出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环境设计人才培养目标作用,就必须要保证其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对专业人才需求标准的一致性,为此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要发挥出自己的教学引导者作用,通过超前的教学观念、先进的教学方法来实现对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改革,在保证教学目标与环境行业市场人才需求目标一致性的同时,最大限度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为他们的环境设计专业技能提升创造条件,也为他们未来的环境设计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姚辉 单位:湖南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高职课程的构建要以应用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内容的重心所在。所以在课时分配中,技能训练要占有较大比例,理论知识方面应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三者比例,在职业态度方面,应注重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培养。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利用高职生思维活跃的特性,注重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样既能培养团队意识,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从而促进该课程的学习质量的提高。未来的平面艺术教育应该实现开放式教学、开门办学,企业经理、技术员都可以来授课和指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面向社会需求的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使学生从原有的僵化的、尘封的系统中解放出来。教师不再采用单一教学方式,学生不再局限于个人独立设计,发散式思维、开阔的思路、设计的灵感应运而生。具体做法应该是:以本专业为根本点,尽量广泛吸收艺术类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新理念、新思想,加强校企合作,定期安排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营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与设计类公司、装饰装潢公司、动漫和广告公司等建立长期交流与合作关系,聘请双师型教师参与教学,多给教师和学生创造参加竞赛、展出等的机会,建立规范的激励制度,逐渐营造开放化、人性化的学习、研究、交流的氛围,使高职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2.按照“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要求组织教学情境
在真实的教学活动中,我们一定要尽可能地依据高职生将来岗位的实际发展需要,按“岗位过程实际系统化”来组织教学情境,遵循使用原则来选定课程内容。职业技术教育是为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师要选择具有实用性的知识,能使高职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到在实际工作中要做什么、怎么做、怎样做得更好。实际教学中,把企业实际项目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开展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也就是“项目教学”。这种方法是以模拟真实的设计项目为教学实践的载体,按照企业项目流程完成设计项目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管理规范和能力评价等,培养学生在技术开发和服务方面具有创新能力。我们以平面广告课程为例,它需要根据广告业的发展、技术应用、岗位能力等要求,利用企业项目资源,开发教学案例,进而实施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和技能训练。课程的设计是以实际项目为整体设计的核心,并将该核心所关联到的知识由点到面、由简到难渗透到实际项目中。学生在进行这一项目实践的过程中,对相关的新知识点、新技能就很自然地、轻松地掌握了。
3.编写具有高职特色的教材
教材编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材在整体上注意了与实践的衔接,注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但在编写思路创新上还不够,内容也落后于实际生产和技术的发展。这就需要组织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与企业人士来共同编写教材,从适应企业岗位所需知识点出发设计各门课程的知识板块,应该更多地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突出鲜明的职业特色,使学生学了会用,学了有用。编者应与时俱进,彻底改变在教材编写中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的做法,突出教材的实用性,摒弃那些脱离时代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东西,赋予教材以新意。突出教材的实践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必备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具备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随着社会人群整体素质的提高,艺术设计不再仅仅是要求设计师提供能愉悦视觉的东西,而是能带来非凡视觉体验,推动设计观念革新的高质量艺术作品,它要求设计师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自然知识、科学知识;具有深厚的艺术素养;敏锐的判断力、观察力、感受力以及较高的创造力,这样的设计师才能在悠久的人类文化现象中发现美、创造美,创作出能开创生活,延续文明的设计作品。艺术设计教学改革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改革,过于侧重技能的培养模式是不适应社会人需求的。
二、优化专业基础课
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中我们纠正过去基础课与专业课脱节现象,使基础课名副其实地成为专业的“基础”,打破原有狭隘的基础课教学格局,超越单纯技巧和经验的传授。为纠正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脱节的现象,注意培养视觉反映力,增强视觉接受信息的能力,即感悟能力;开发想象能动性和对未知领域自觉探索即创新能力;培养分析、思维能力,锻炼对事物的把握能力,努力使基础课教学适应专业课的需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按照改革目标结合专业教育特点,总结过去的教学上的不足,调整好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强调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职业技能课程教学的补充与结合。基础课程的设置应根据艺术设计市场需求大,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应体现在培育学生扎实的学科基础,正确的学习意识,科学的学习方法与创意思维的培养。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侧重有目标地加强其在某一方面的学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专长,让学生意识到“不做全才,要成专家”,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宽范围厚基础的台阶上实现“一专多能”。
三、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
自学能力是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能力,培养自学能力是培养创造性和发展性的重要途径。根据艺术设计专业,专业方向多,更新快的特点,为适应社会需求,自学能力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教授专业知识,还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将知识与能力授于学生,学生则以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为基础,通过自学,继续扩大知识面,自学的本质特点,是“举一反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自学能力后,也就具有了进行专业知识“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基于现代教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学生可以通过自身已具备的知识和能力来获得更多、更高的知识量和能力度。学生运用“举一反三”所得来的知识和技能,往往比教师现成的知识更具有适应性。培养大学生产生自学习惯的最好方法是通过各种手法让他们热爱自己的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有趣味。让他们看到本专业中精彩的未知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并对产生强烈的兴趣时,他的自学的心理机制也就形成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教学艺术把学生带入入自学的美妙世界,可惜的是许多教师没有把握好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进行着现成的结论性的知识传递。
四、引入项目化的教学模式
一、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状况
电脑艺术设计是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电脑设计既能作出手绘作品又能创作出比手绘更丰富、更具体的艺术形象。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计算机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艺术研究、美术绘画、艺术品制作与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教育、影视媒体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的品质和审美要求不断提高,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大幅度提高。由于经济及人才培养方式等许多因素,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水平与现实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设计人才的培养以及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当前在教学中对电脑艺术设计的认识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如有的认为电脑只是一种在艺术设计过程中起着辅助设计手段的工具,因此对电脑艺术教学重视不够。还有的认为电脑艺术有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艺术语言,只要学会电脑就会设计,单纯注意电脑艺术的表现能力和形式,忽视了对艺术的理解,不能有效的发挥电脑艺术设计的作用。近年来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距形势的发展现实的需要依然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还需进一步加强改革的探索与力度。
二、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基础薄弱课时相对较少
高职高专课程较多,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专业基础课程课时量也相应较少,两三个学期未必能学好的专业,只能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匆匆学过。美术基础、计算机技术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动手实践才能获得。由于实作条件限制,学生动手练习的机会相对不足,这对于美术基础相对薄弱计算机课程安排较少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
(二)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艺术设计专业所学的知识内容较多,目前开设的相关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都是面向所有学习艺术专业学生的,这样就有一些软件课程与学生所学专业联系不够密切,导致学生抓不住学习重点分散了精力。大量的计算机技术的逻辑内容,使以文科和感性思维见长的艺术专业学生难以消化,降低了学生对电脑学习的兴趣,影响了电脑教学的效果。
(三)课程实训跟不上要求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技术性,要求学生既要具备一定的绘画、造型、色彩等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机会相对不足,由于上机教学学时、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设施等方面跟不上要求,实际操作条件受到限制,使课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脱节,影响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力量急需加强
电脑艺术设计课程要求授课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实作能力。目前担负艺术设计电脑教学的教师,有的对电脑软件的使用非常熟悉,但对艺术设计理论知识和对艺术设计作品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还有欠缺。有的虽然具有丰富的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但计算机技术跟不上课程的要求。这样在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以及在艺术设计的表现和表达上,还是会受到这两种不利因素带来的影响。
(五)学习存在偏差缺少创意
一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电脑设计课的过程中,误以为单纯突出电脑画面效果就能吸引人,就能体现设计美感和水平,就能实现设计效果。实际上电脑技术只是众多的设计工具之一,并不能代替设计者的基本技能和创作意识。部分学生过于依赖网上的图片和设计素材,把电脑设计作为单一的手段,在设计中只会借鉴模仿,无法表现作品个性,在艺术设计上出现缺少创意的情况。
(六)硬件设备相对不足
搞好电脑艺术设计的教学要有一定的教学设备作保证。由于现有电脑配置、教学设施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加上教育经费相对紧张,招生人数年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硬件设备一时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使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计算机教学质量与新形势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三、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一)抓好专业课程的教学
艺术设计专业电脑教学的改革,重要的一点是抓好课程的设置及教学这个环节。在实践中可选择合适的教学软件结合手绘进行教学。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学中还要将不同软件中能够体现创意的部分作为重点,抓好计算机软件和教学内容的整合,发挥计算机辅助创意表现的优势,使学生真正了解掌握软件的目的不仅仅是达到逼真的效果,同时是为了创意更好地实现。通过运用所学的设计知识更好地完成教学中的具体要求和练习,利用电脑软件尝试不同的创作表现,活跃学生的设计思维,增强学生专业基础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加强学生专业基础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差异较大,给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一件好的艺术设计作品,外在和内涵都十分丰富,要想设计好的作品,无论是知识面还是专业技法都离不开基础课的学习。专业设计教学应多以实际课题进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将电脑设计软件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密切结合,既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识程度,也间接地引导着学生的设计思维方式,让艺术设计工作更加科学更加适应实际需要。专业教学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传授,又要重视动手能力的提高。软件的应用不能完全替代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因此必须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上下大功夫,要把美术基础同电脑设计手段结合起来,互取所长相辅相成,这样就能增强学生的设计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在实际操作中学到设计的精髓。
(三)注重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主要目的。计算机技术革新与发展使得教材和教师的知识也要不断的更新,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仅仅依靠课本和老师,他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对有关知识进行学习和选择,从而不断增强自身的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类学科,涉及面较广,在教学上我们需采用引导、讨论、讲评等多种方式去鼓励学生,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创造能力。在指导学生设计实践、动手制作的过程中,不断消除在创新方面存在的差距和薄弱环节,使同学们通过勤学苦练达到熟则生巧,从而激发灵感增强创新能力。
(四)改革电脑艺术设计教学方法
在电脑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上,构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让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和解释者又是技术助理和合作者。使学生不仅要接受知识的灌输,还要主动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参与改革。在具体教学上,采用启发式、引导式等素质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各种应用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知识结构水平和能力结构水平。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教学方式上将单向传授与双向互动教学有机结合,在检验考核上,既考查知识掌握情况、创意表现、艺术效果又注意检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情况。利用各种时机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将电脑艺术设计的新知识与同学们分享交流,加强辅导重点培养学生独自完成设计任务或课题的能力。日常组织学生利用计算机或其他数码产品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开拓学生的思维,丰富他们的造型语言。教师要主动收集艺术设计信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倡进行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增强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辨别能力,以便择优去劣少走弯路。
(五)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建设一支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精通专业知识和技能,且有较高教学水平和专业实作能力的师资队伍是教改的重要保证,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电脑艺术设计知识更新较快,要求教师要有扎实的设计专业知识、文化底蕴,熟悉各种设计软件,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为此教学改革要适应形势的发展和需求,多给专业教师提供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和条件,让教师通过贴身体验,更多更快的了解电脑艺术设计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并获得大量的校内环境暂不具备的实践教育信息。同时将现有的专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学习重点、实践活动等情况与兄弟院校或企事业单位进行交流,取长补短,为进一步顺应毕业生市场需要,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创造条件。
(六)完善教学设施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基础。注重和加强专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设备资金投入,改造和优化现有设施设备,健全和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和校外有关实践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作技能提供新的教学平台。
(七)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需求
社会发展和市场的需求为培养人才提供了方向,而人才培养又必须适应市场的需求。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依托,教育与市场密切互动,在注重动手能力培养的同时,抓好对学生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专业技能以及社会实践知识的培养。为使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市场实际需要,电脑艺术设计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改变原来脱离实际需求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适应行业岗位需要,可持续发展,并能体现高职高专教育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信息时代;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
环境艺术对公众具有影响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环境价值、环境形成等方面。环境体现了时代的风貌,也能够突显出某一时期的科技水平。同纯艺术教育相比,环境艺术教育对人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近年来,我国的环境艺术教育发展迅速,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环境设计发展存在不平衡的特点,因此,如果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水平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信息时代背景下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一)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职业能力的要求
职业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是工作人员在某一工作领域所具备的思维、素质、知识、应变以及创新能力等,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来讲,职业能力包含两方面内容,分别为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能力[1]。其中专业基础能力包括以下内容:人类文明的进步离不开环境这一主体,因此环境质量对人类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实际展开环境艺术设计时,设计人员首先应对“环境”产生深刻的认知,明确环境设计中艺术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包括实物写生、色彩、手绘表达物体结构等基本技能,在图纸设计中可以通过手工的方式绘制方案,同时可以应用敏锐的艺术设计创新能力来分析和再造物体空间造型接班形式与要素;另外,还应能够对各种设计软件进行灵活的应用,包括Lightscape、Photoshop、3DMAX和CAD等,从而将自己对环境的理解以最真实的方式呈现出来;与此同时,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要想在实际展开设计的过程中对装饰材料进行灵活、合理的应用,还必须对装饰材料的工艺、性能、种类以及用途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室内设计的技术方法、构思途径、不同设计方案表现技巧等产生充分的了解;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还应具备较强的技术能力,可以对装饰设计工程进行全面分析,还能够对组织施工进行有效指导;可以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科学的计算工程量、植物材料价格等;对园林中植物的生长发育特性、绿化功能进行全面把握[2]。由此可见,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不仅能够对理论知识产生深刻的认知,同时还能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另外,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在展开日常工作的过程中,还必须能够与规划、设备工程、建筑工程施工等各个部门进行全面沟通,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人员是否具备较强的协调能力、合作意识等都是至关重要的[3]。
(二)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环境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以高校为平台和媒介,因此新时期,高校在实际展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合理的进行课程设计,树立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教学目标[4]。例如,在透视基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目标以透视规律教学为主,新时期,在全面生学生职业能力的背景下,应将成角透视、平行透视和物体透视作为室内陈设、建筑物构建的规律讲解的重点,确保学生通过透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再如,在素描课程教学中,不仅应引导学生进行石膏、人物头像和静物的勾画,还应确保学生通过学生掌握良好的形体速写能力;而在写生课教学中,应以城市建筑群、居民建筑以及集贸市场等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速写和淡彩的练习,在实际展开专业课教学的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上,通过合理安排各门学科的开课顺序、开课时间,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实践训练。
二、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要点
(一)利用多媒体展开加强实践教学
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是环境艺术设计课程的主要特点,因此,新时期要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实施实践教学至关重要,从而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进行有效培养[5]。在对学生实践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必须从市场需求入手,在实践环节中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巩固,确保学生经过学习,能够掌握大量知识,同时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还能够得到培养。例如,在“现代环境艺术内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某博物馆建筑图片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建筑与其周边环境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该博物馆三面为湖,建筑外形呈贝壳状,同蔚蓝色的湖水之间呈现出了较强的和谐性。结合这一实际,学生会意识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建筑与周边环境环境之间存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应综合考虑植被、水系、地貌以及地形等多种元素,确保所构建的建筑能够同自然生态环境相融合。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师在实际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应将信息技术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充分利用网络,将显示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环境艺术呈现在学生面前,从实际出发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对于提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更新教学理念
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6]。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开拓学生视野,确保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对绿色设计、节能设计、环境设计以及科技等知识进行全面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能力进行全面培养,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时期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流水别墅内景与香港中国银行总部大厦大厅内景进行对比,通过构建模拟图形,引导学生分别从功能设计、基本规划以及艺术装饰等角度出发进行分析,确保学生能够对个性化空间构造以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性产生深刻认知。在此基础上所展开的环境艺术教学能够更加有效的突显出环境艺术设计的各种社会职能、计算机辅助设计功能,更有助于开展综合型艺术设计教育,对于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设计能力、管理能力以及科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
环境艺术设计以创新为灵魂,学生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意识和精神,能够从新空间、新设计理念、新造型符号以及全新的生活环境等角度出发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创新。现代设计思维方法、现代设计观念、现代设计形式表达等都是现代设计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教学领域中,应给予理论原理教学以及技术原理教学以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并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实践,为学生进行建设与管理的学习提供便利与保障[7]。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更加有效的吸收多元的地域文化,还可以开拓自身的视野,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认知学术能力和良好的理性思维。
三、信息时代背景下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实施保障
(一)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艺术属于交叉学科,设计到室内装潢、园林以及建筑学等多学科内容,同时还涉及到了自然科学、环境科学以及卫生保健学等知识,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提升环境艺术设计教学质量,要求教师首先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应注重更新教学理念及模式,并对国内外先进的环境艺术设计教学理念进行分析,为自主进行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奠定良好基础。
(二)提升教师的商业意识和实践经历
现阶段,我国多数环境艺术设计教师都是毕业大学生或研究生,一定程度上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因此,在实际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应关注专业知识教学,海岸应从学生未来就业以及设计趋势等角度出发,不断提升自我的知识含量,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展开教学设计与规划,才能够提升环境艺术教学设计改革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人类文明进入到信息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极大的转变了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也应当顺应时展潮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力度,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交流与实践,从根本上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推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珏.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模式的探寻与创新实践———以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改革为例[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6,(09):164-166.
[2]张志颖.艺术管理对环境艺术设计过程的影响———从环艺作品的艺术性与适用性浅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2):157-160.
[3]张超,倪蕾,吴海燕,夏建红,江星,张榕泉.以实践为主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之改革———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为例[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1):31-35.
[4]朱晓光.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装饰创新———软装饰材料在室内环境设计中的运用[J].大众文艺(理论),2017,(15):87-88.
[5]孔庆君.如何提高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兼评《环境艺术设计概论》[J].中国高教研究,2016,(07):111-112.
(一)工科院校艺术团实践教学成果展示方式的单一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矛盾
目前,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实践仅采用校园文化演出和比赛的方式检验教学成果,这种方式势必会把工科学生训练成非艺术专业的艺术专业学生,即他们表演的作品与本专业的学习没有直接联系,其表演水平却能够与艺术专业院校的专业团队水平较高低。这从工科院校在高校间的艺术比赛中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这一点。然而,我们的培养目标应该是用艺术训练不仅能够提升工科学生的艺术修养,更关键的是将其在本专业上的学习也更具有人文精神。在拥有一定艺术修养的基础上,培养其能够与本专业发展的创造型与创新型的能力。
(二)工科院校艺术团小范围艺术修养提升与工科院校整体水平较低相矛盾
工科院校学生艺术修养的提升目前只有靠选修课程进行,其中选修课不受重视等原因在实际教学中极大影响了教学效果,这也是从事选修课程教学的从业者们一直努力研究的方向。由于工科院校艺术团学生除了艺术选修课之外,还在艺术团进行艺术训练,所以他们的艺术修养要远远高于非艺术团的学生,这就会出现工科院校少部分学生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而绝大多数学生得不到真正的提升,从而使素质教育效果得不到全面的推进。
二、俱乐部实践教学改革
俱乐部实践教学是指,由艺术团团员自行组成不同的创意俱乐部,将自身工科专业与艺术元素进行创意结合并形成作品,指导教师对其思路与实践过程进行指导的实践教学方式。
(一)具体内容
目前,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实践教学仅采用指导老师进行艺术训练的教学方法,排练适合于演出或比赛的作品,作品排出后去参加校园演出或者比赛,其作品都由指导老师选择或编写。俱乐部实践教学将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具体内容如下:
1.艺术实训课程
由艺术团指导老师进行艺术训练教学,保持传统训练优质的方法确保艺术团水平的继续提升。同时,指导老师为配合创意俱乐部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在实际训练中对于训练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使得学生在此部分教学中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还能够积淀更深的文化艺术修养,进而为创意俱乐部教学奠定基础。
2.创意俱乐部
创意俱乐部采用以艺术团学生为依托,学生自主组成团队,团队成员以艺术团为主,也可以吸纳非艺术团成员一起加入,进行工科专业与艺术元素创意性结合的尝试与实施,专业老师负责过程性指导,并最终由学生自主创作出作品。
3.创意作品实践与展示
(1)每年举办创意俱乐部作品展并形成校园品牌文化此作品展可以将每年所有创意俱乐部的创意思路及作品全部展出,指导老师将其中可以在舞台实施的作品进行排演将其搬上舞台。一方面可以将此做成校园品牌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打破传统艺术团艺术实践的单一化局面,使学生艺术团的艺术实践更加多元化。
(2)邀请企业关注创意俱乐部的作品,促进校企合作有些创意可能需要与企业合作实现,在作品展出期间,邀请相关企业参观创意俱乐部的作品展,与企业积极构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平台与机会,为促进校企合作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3)艺术团排练作品可以从创意俱乐部作品中进行挑选创意俱乐部教学每年都会有部分作品诞生,这些作品不仅培养了工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团队合作意识,也为艺术团提供了更丰富的作品素材,艺术团是创意俱乐部作品的最佳实践者,完全可以将其中优秀的作品排练并参加比赛,取得的成绩将更能体现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修养和专业精神。
(二)俱乐部实践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1.基本素养准备阶段
此阶段时间为一学年,主要进行的内容是艺术基本实训课程,是所有艺术团学生进入艺术团首要完成的阶段,也是俱乐部实践教学的准备阶段,为今后学生在俱乐部能够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创造力奠定理论基础。
2.创意俱乐部创意进行时阶段
经过一个学年艺术实训课程的团员自由组合形成创意俱乐部。艺术团相当于一个大俱乐部,由若干个小俱乐部组成。艺术团艺术实训课程继续进行;同期各创意俱乐部每周自主安排一次沙龙活动,当有一些灵感创意时可邀请指导老师参加(指导老师可由艺术团指导老师和工科专业老师共同组成指导教师团队),经老师指导后形成创意方案并提交;指导老师根据各创意俱乐部提交的创意方案进行技术上的修改,与可行性测评,并给出专业指导意见。各创意俱乐部再根据指导老师的意见进行修改。以艺术团各团队为单位,举办“创意盛宴”沙龙活动。即将所有创意团队的创意方案在沙龙中展示,供所有人讨论,提出合理化建议。这一过程可以拓展参与人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阶段历时一个学年。
3.创意俱乐部实施进行时阶段
各创意俱乐部根据最后的创意方案进行实践操作,历时一个学期,最终形成原创作品。其作品的多元化使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允许出现多元化的实践方式。同时,创意方案也可作为艺术团作品选择的素材,供艺术团排演实践。
4.创意俱乐部作品展阶段
以互联网的方式进行创意俱乐部作品展。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将所有创意俱乐部作品上传,并设立评选机制,由网友投票产生最佳创意等奖项。此阶段历时一个学期。
(三)俱乐部实践教学的实际意义
1.有利于实现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已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与方向。俱乐部教学以工科专业与艺术元素结合为契机,用跨界的方式来激发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采用俱乐部沙龙方式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只是起参与指导的作用,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可极大程度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的实现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2.有利于明确工科院校艺术团学生的专业方向
工科院校艺术团的学生其主要就业方向仍然以工科背景为主,作为艺术团指导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培养方向,不能本末倒置,将工科专业的学生培养成工科背景的艺术专业学生,这样不仅不利于人才培养也会影响其本专业的进一步学习。俱乐部教学手段与内容能够有效的帮助艺术团指导老师明确训练方向和艺术团教学对工科学生的实际意义。在教学中,不仅能够直接结合工科专业,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路,拓展视野。
3.有利于创新作品产生
任何新鲜事物的诞生都是从概念或者创意中产生的,在俱乐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产生各种各样的创意,这些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各个领域填补空白的产物。从这个角度上讲,无论是工业的发展还是艺术的发展,其作品的价值与意义都是无法估量的。
4.其作品展非常具有实际价值
俱乐部实践教学成果以网站的方式展出,是其教学成果面向社会非常有效果的平台。政府、企业、各高校都可领略到各种极具创意的作品,可以极大的促进这些作品实现其实际的市场价值,最终造福于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