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园林发展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地区、区域的发展也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向全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谋求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资源的共同开发及可持续利用,对于亟待解决的地区争端、国际争端、民族矛盾等政治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云南的实际出发,分析建立新的产业发展模式,构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提出的滇派园林发展理念,以期促进云南发展,同时,对国际的和平与发展起到示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滇派园林;云南经济;国际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区域经济
当前,国家一方面已经逐渐不再成为圈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栅栏,另外一方面,国家同样也不再是独占地区的、民族的长期依存发展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围墙。这从当今国际局部地区的不断冲突中可以看出来。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必然导致国家、地区、区域资源在社会发展的开发、保护、利用过程中,也呈全球化、国际化发展的趋势。这也不难从当今国际纷争、政治纷争、经济纷争中看出来。资源合理有效可持续的保护、利用、开发在国家、地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因此,当前乃至下个世纪,寻求区域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建立客观、合理、有效的发展产业模式,谋求经济的共同发展、资源的有效利用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滇派园林的现状
滇派园林是云南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重要的一环,既体现云南的资源特色,也体现云南的社会生产力量。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高原低纬热带亚热带温带等兼具的边陲重地,在发展中国经济的过程中,兼顾云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从中国近、现代史中不难看出。发展滇派园林也就是居于云南特殊的地域资源提出的,它既是专业理念,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理念。滇派园林是应用云南资源分布的立体性特点,利用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山水映象和生态元素,参与人类环境修复,满足人类持续发展的园林、园艺活动,或劳动结果的展现——园林、园艺。园林活动成果,是满足人类发展的环境需求,而园艺劳动的结果,是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园林、园艺活动均是以满足人类自身要求,同时,又兼具发挥环境功能,如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除讲究各类生物对象的生存需要外,还提出了生物和谐共荣、多样性、持续性的发展理念,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控制、环境规划与管理、资源适度开发利用和提高持续、科学、发展意识的理念。滇派园林概念的提出,具有全球性、广泛性、群众性等特点,以及打破国家、地区范围,种族、政治、阶级划分的特点。
由于云南特殊的地域环境,云南在从事各类经济活动中必须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经济社会的发展须立足于长效的资源开发,滇派园林理应成为当今云南发展的一面旗帜。
2发展滇派园林的对策及措施
2.1克服急燥冒进,将滇派园林经济纳入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实施。
滇派园林是利用云南的地域资源或造园技术实施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类云南园林园艺派别。前些时,云南曾经以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八种生物资源”开发曾经创造过辉煌,至今也发生着重要作用,如此种种,可以看作是滇派园林的原产地经济(微观经济),但是,利用资源结合技术开发异地经济(宏观经济或地域经济)作为滇派园林外延式经济发展亟待开发。
2.2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大力培植滇派园林产业。
政府要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给予滇派园林发展关心、支持,加强地方立法,建立地方产业发展政策和激励机制,地区资源保护、利用补偿机制,引导和培植滇派园林产业。
2.3政府下大决心,斥资引凤,强化产业基础理论研究。
一方面,政府注重产业开发的同时,一方面要注重产业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引进和培养一批滇派园林的产、学、研队伍及学科带头人。
2.4应用推广先进的技术及产品,提高滇派园林对云南省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发展滇派园林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资源的合理利用、技术的有效结合、区域的和谐发展、产品的创新,形成云南经济发展的旗舰,拓展省内外、国内外市场,努力提高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2.5广开言路,聚思广议,发展滇派园林的外延,丰富滇派园林的内涵。
论文摘要:从坚持生态优先原则、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降低园林绿化成本等方面着手,阐述了生态节约型园林绿化体系的构建。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在一些率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园林绿化建设攀比斗富之风愈演愈烈,在追新求异、急功近利的建设思想指导下,各种奇花异草飘洋过海,大树移栽、反季节栽种和逆境栽植及追求视觉形象的挖湖堆山,甚至填湖造园等屡见不鲜。不科学的园林绿地建设,不仅造成宝贵的水土、植物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造成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因此,建设节约型园林是十分必要的。
节约型园林绿化不是减少园林绿化投入,也不是简单的降低绿化档次和水平,而是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从资源集约利用、技术进步、规划设计和改善管理入手,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综合生态效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倡导生态节约型绿化体系
按照生态优先的理念,以乔木为主,科学配置植物群落,提高城市人工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营造节约型园林。
(1)以乔木为主,科学搭配植物群落。遵照城市绿化以乔木为主的原则,按乔、灌、藤、草多层结构和科学搭配的方法开展城市绿地建设,不仅提高了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性,而且大大提高了城市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控制修剪植物应用,减少绿地养护费用。在园林绿化建设和维护过程中,要进一步转变机制,通过引入作业社会化和市场竞争,采取招标投标、工程质量监督、信用体系监督等方式保障工程和养护质量,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2科学制定园林绿化设计,构建节约型绿化体系
(1)在绿化设计中,树立节约型绿化设计理念,大力倡导“以植物为主体,水土为要素”的园林设计思想。倡导绿地建设向自然生态转型,坚持“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物种多样性”原则。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使用成本低、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乡土树种,利用自然植物群落和野生植被,营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自然景观。
(2)在种植设计上,注重按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合理配置,增加乔灌、藤、宿根花卉的使用,力求扩大绿地复层结构比例,充分发挥绿地的最大生态效益。试验表明,乔灌木的耗水量远低于草坪,而生态效益却比草坪高得多,10m2树木产生的生态效益与50m2生长良好的草坪相当。大量应用耐旱植物,不仅能节约大量水分,还能营造独特的景观。
(3)采用地面透气透水性铺装,减少水资源浪费。
3努力降低成本,积极推进资源节约型绿化体系
当今社会,水资源紧缺,能源供应紧张,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水资源和能源,是推进节约型绿化的必然选择。通过在园林绿化中开发、应用和推广节水、节地、节能和节材技术,以技术进步促进园林绿化的节约。
(1)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在达到浇灌效果的前提下,不同的浇灌方式也是决定绿化工程能否节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要降低园林事业对城市水资源的消耗,就必须大力推广节水型灌溉方式。可采用喷灌、滴灌、地下滴灌等方式进行植物灌溉,这样既可节约用水,还能节省劳力,工效较高。据统计喷灌比地面灌溉可节省水约30%~50%,滴灌比喷灌可省水约40%,可节能50%~70%。地下滴灌是目前最新、最复杂、效率最高的灌溉方法,它直接供水于植物根部,水分蒸发损失小,不影响地面景观,同时,还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是园林绿化中极具发展潜力的灌溉技术。
(2)合理利用城市生活污水、中水灌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废水利用率。利用处理过的生活污水进行灌溉,既可提高土壤肥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还可根据生活污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在冬、春2季选定取水时间段,大量抽取城市生活污水,对土壤瘠薄的绿地实施污水灌溉,是增加土壤肥效、提高植物生长量、降低管理成本的有效方式。注重雨水的回收利用,提倡使用再生水灌溉。
(3)大力推广环保项目的建设,对植物的死干、枯枝、落叶、树皮等再回收处理,可作为园林绿化的生物性肥料。
(4)充分挖掘每一寸土地的潜力,实现单位土地面积生态效益的最大化。大力推行立体绿化的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攀援和爬墙植物,将能够绿化的各类墙体、天桥、屋顶和桥墩绿化起来,能有效地增加城市的绿量和绿视率。
(5)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加大地方树种的运用,绿化植物主要来自苗圃的生产苗木,推广耐干旱植物种类。
(6)提倡在城市绿化用地中推广使用节能照明设施。
4参考文献
[1]聂磊.关于建设节约型园林技术体系的研究[J].广东园林,2007(4):64-68.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是必然的趋势。遵从古代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融中国文化思想之内涵与西方现代之观念,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园林。
老子有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遂有“天人之际,合而为一”的宇宙观,认为对立物的统一,则有创新,能够有新生事物的出现。我相信,中国古典园林在西方思潮和本土新要求的冲击下,沿着民族文化的文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定能使中国的园林和文脉在祖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得到延续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风景园林;雨水利用;方法探讨
国务院2007年12月24日《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目标,要求对各类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在国内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条件下,园林绿地用水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园林工作者研究的重点。
园林绿地用水的可持续发展指的是在园林绿地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持续有效地利用一切水资源,以保证园林绿地的服务功能,保持周边地区乃至区域范围内良好的生态环境,以促进水的良性循环[1]。
其中,雨水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雨水利用的景观设计方法成为了园林设计者进行景观设计时考虑的重点问题。
1园林中雨水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园林绿地用水量大,包括景观水体用水、植物浇灌用水、道路喷洒用水、管理用水等。传统利用方式采用自来水和地下水,不仅成本高,而且也造成水资源的浪费,尤其是我国水资源总量先天不足,人口多,人均水资源少。因此,合理利用雨水可以大大节省用水开支,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园林绿地用水水质要求不高。可以采用雨水直接进行绿化灌溉;也可以将雨水直接作为景观用水。
雨水是最廉价的优质水资源,量大,易于收集利用。以北京市为例,市区面积770km2,年平均降雨量630。0mm,全城区每年承接雨水量4。85亿m3,天津市城区面积460km2,年平均降雨量600。0mm,全城区每年承接雨水量2、76亿m3,而南方城市的降雨量则更大,如杭州每年的降雨量达到1400。0mm。
由于园林绿地的性质,更便于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利用。园林中的自然、人工水体,沼泽湿地、下凹式绿地等都是收集利用雨水的最佳场所。
在国家大力倡导建造生态园林的背景下,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是最好体现生态的途径。城市雨水的利用,能够涵养和补给城市地下水,减少雨水径流,利用城市园林中的河湖水体、沼泽、湿地,可以调节气候,遏制城市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园林中雨水利用的技术方法
2、1建设蓄水设施,加强雨水储存园林绿地中一般有溪水、河道或湖泊,利用这些水体,可以有效蓄积雨水,用以绿化灌溉,回补地下水[2]。绿地中修建的蓄水池也是一种储存雨水的装置,收集的雨水也能被用作景观灌溉或其他一些园林建筑内部的公共用水,如厕所内冲洗马桶,喷洒马路等。其原理是在雨水进入水箱之前,先通过过滤装置清除污染物和碎片。蓄水池内安装水管,传输存储水,或者通过重力或水泵,直接将储存的雨水送至需要使用的地方[3]。在某些情况下,一套溢流系统能传递过剩的雨水到指定的位置,如干旱的土壤中或一些景观水景中。
落水管截留也是蓄积并利用雨水的一项有效措施。在传统的建筑中,屋顶的雨水一般通过下水管到排水沟,再到雨水井,最后进入下水道中,增加了管道的负荷。落水管截留主要是截留干净的屋顶雨水,从而使雨水免于进入超负荷的下水道系统,屋顶雨水能被重新输入庭院、花园、沼泽地或雨洪种植池中,或者输送到雨水桶、蓄水池或储水罐内。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或场地的要求选择安装简单或复杂的系统。也可将落水管截留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尤其适合设置于庭院中,形成独特的落水水景观,增加庭院的情趣。
2、2加强雨水渗透,有效回补地下水在出现地下水位下降的区域,留住雨水回渗地下,既可减少雨洪径流量,又可回补地下水,对减缓城区雨水洪涝和地下水位的下降,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等都有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各种人工或自然渗透设施使雨水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资源。具体的方法有:把不透水的地面砖换成透水砖,利用透水砖的空隙吸收雨水,透水砖下面铺设碎石、砂砾、沙子组成过滤层,让雨水渗入到地下去。还可以通过渗水井渗透,渗水井是一条埋入地下的穿孔的管道,其周围回填碎石,作用是收集雨水,将其渗透至地下。这种装置可以收集屋顶、停车场和其他不透水铺装上的雨水,通过集水管进入到渗透井中把雨水管引入渗水井渗入地下(图2)。也可以将绿地地面降低,做成凹式绿地,承接和回渗雨水。
2、3利用园林建筑的屋顶绿化,蓄积利用雨水
2、3、1有效地削减屋面雨水径流量试验数据表明:绿化屋顶可以使排水强度减低70%,在排水工程中可以相应的减小下水管道、溢洪管及储水池的尺寸,节省建造费用[4]。
2、3、2屋顶绿化具有储水功能绿化屋面可以通过植物的茎叶对雨水的截流作用和种植基质的吸水把大量的降水储存起来,试验表明,大约有1/2的降水留存在屋面上。另外,绿化屋面排水层往往又可作蓄水层,多余水蓄在卵石层内,当种植土干燥时,又可返吸入土中。
屋顶绿化一般可分为生态屋顶和屋顶花园2类。生态屋顶是指在普通的屋顶上种植个体较小,质量较轻的植物的屋顶系统[5]。生态屋顶一般有防水薄膜,排水材料,轻质种植土以及绿化植物。值得注意的是,须选择适合屋顶环境的植物品种———夏天耐旱,冬天耐湿。
屋顶花园一般包括防水薄膜层,排层,土壤层、植物层是可进入式的花园。
屋顶花园考虑了行人承重,因此充分考虑其使的舒适性,一般有游步道、微地形、小广场和休息施。它与生态屋顶的区别在于屋顶花园一般来说积更大,覆土层更深也更重,可采纳的植物品种也丰富。
。
加大树木种植面积,滞留雨水,减少地表径流树木能通过树叶和树枝吸收雨水。它们能降低水径流的流速,减少35%以上的雨水[6]。树木通渗透雨水能改善地下水的水质,同时还能减少水流失,特别是在滨水岸,这样的作用更加明显。
荫还能降低道路的温度,减小蒸发,有效保持土壤分。
设置景观沟,过滤净化雨水景观沟指的是道路或广场中用于排水的整形凹,其中种植了各种植物。景观沟边缘设置切口,雨顺着切口流入每个种植池内。景观沟在形成收、滞留、清洁、渗透等功能的雨水收集系统的同时,营造出了自然优美的街道或广场景致。
通过过滤染物提升水质,回补地下水。在大的排水区域,储存雨水,景观沟的植物能为建筑、停车场或其他铺装区域提供树荫。植物还能防止土壤侵蚀,为野生生物提供栖居地,视觉上也很美观。一组或多组景观沟系统能处理整个场地的所有雨水径流,还能减少城市雨水管道的花费。
3浙江乔司植物园雨水利用案例分析浙江乔司植物园总面积36250m2,园区北面为展览馆,西面为幼儿园,东面和南面为水面,园区内现状以平地为主,包含展览馆庭院设计。设计中以植物造景为主,综合运用各种技术措施,力图使雨水得到充分的利用。
3、1中心湖面蓄积雨水在综合考虑现状特点及甲方需求后,在植物园的中心区域设计了1800m2的人工湖,将之与南面与东面的城市河道相连,在其四周设置自然坡地,使中心湖面成为主要的雨水汇集地。这为绿化灌溉,地下水回补都提供了可能。现状场地道路标高5。8m,常水位4。8m,最低水位4。5m,因此,将中心湖面最低标高定为4。3m,道路与水体标高最大差值为1。5m,使绝大部分雨水径流能汇聚在绿地和中心湖面中,减少了雨水的外溢量(图5)。在水体中还设置了若干水生植物种植池,丰富了湖区的植物景观,净化了水体。
3、2竖向设计利用雨水植物园的土方主要来源于2处,一是挖湖的土方,二是在植物园的建设过程中,恰逢场地外工地建设土方需大量外运,形成了植物园丰富多样的地形变化,而勿需受土方量工程造价的约束。利用起伏的地形,阴止了雨水的径流,经过几个较为集中的地段,汇流至水体附近。驳岸的标高比绿地高约5~30cm,加大了绿地的渗水量,减少了雨水的对外排放。
3、3建筑内庭收集雨水设计中包含了展览馆建筑内庭院的设计。结合建筑屋顶的排水,在内庭院中设计水池,使该水池不仅具有观赏功能,更具有蓄水作用。并结合落水管截留,形成了庭院中的落水景观。丰富了内庭的景观元素。
3、4道路铺装渗透雨水植物园2、5m宽的主游路采用彩色透水沥青,小游路采用透水砖,并以级配砂石作为基层,实现面层结构的透水设计;停车场全部采用嵌草铺装;入口广场未采用透水材料,而是采用坡度将其雨水排至广场内的景观凹槽中。
3、5景观凹沟净化雨水在部分道路两侧和入口广场中,人工挖掘了整齐的景观沟,其中种植了菖蒲、水杉等植物,既不影响游人广场中的活动,又为广场增添了特殊的情趣。
当雨水过大时,可通过溢水管将水排至中心水面中。
最后,在考虑了场地的降雨特征,绿地性质的基础上,通过竖向设计的调整控制坡度坡向,采用地面自然排水和管道组织排水结合,防止过多的雨水造成雨水泛滥灾害。
3、6效益分析该植物园雨水利用产生的效益是多方面的。从经济效益来看,雨水利用能因节约用水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另外,雨水资源还可以就地吸纳利用,在有效利用水资源的同时还可减轻城市排水管网负荷,减少乔司镇污水处理厂、收集污水管道和扩建城市排洪设施的政府资金投入,间接经济效益更加明显。
从生态环境意义来看,涵养和补给了乔司镇的地下水,减少了雨水径流,同时也可调节当地小气候,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从社会意义来看,可以有效增加城市水资源供给,节省用水开支,促进社会持续发展。
4、结论21世纪,大多数国家不论其发展程度如何,都面临淡水资源紧缺的问题。要改变单纯解决雨水排放的观念,控制雨水直接排放与流失。雨水是一种优质的自然资源,收集和使用方便,污染少,处理简单,不消耗或很少消耗能源。而园林绿地正是收集和利用雨水的最佳场所。
如今,人们己经认识到了利用雨水资源的重要性,在新的城市园林的建设中,将雨水资源的收集利用和整个绿地的用水系统结合在一起设计,实现雨水的可持续管理,以期实现未来城市绿地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强。以怡馨花园绿地雨水收集再利用工程的研究论城市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J]。中国园林,2008(9):83-88。
[2]王沛永。北京地区园林绿地的雨水利用探析[J]。中国园林,2004(11):71-74。
关键字: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独树一帜;挑战;继承;发扬;创新
1.中国古典园林简介:
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造园艺术更是源远流长,早在周五王时期就有建宫苑的活动,她的形成主要受统治阶级的思想及佛道、绘画、诗词的艺术影响,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争夺激烈,国家呈分裂状态,加之道、佛盛行的影响,产生了玄学,这时的士大夫,或人欲享乐,或洁身自好,或遨游山水,导致了自然审美观的形成,治园特点也多为自然情趣的田园山水。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1.1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1模山范水的景观类型
地形地貌,水文地质,乡土植物等自然资源构成的乡土景观类型,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主体的构成要素。乡土材料的精工细做,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是中国我传统的园林的主要特色之一。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强调“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强调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感受。
1.1.2适宜人居的理想环境
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营造健良舒适,清新宜人的小气候条件,由于中国古代生活环境相对恶劣,中国古典园林造景都非常注重小气候条件的改善,营造更加舒适宜人的环境,如山水的布局、植物的种植、亭廊的构建等,无不以光影、气流、温度等人体舒适性的影响因子为依据,形成舒适宜人居住生活的理想环境。
1.1.3巧于因借的视域边界
不拘泥于庭院范围,通过借景扩大空间视觉边界,使园林景观与外面的自然景观等相联系、相呼应,营造整体性园林景观。无论动观或者静观都能看到美丽的景致,追求无限外延的空间视觉效果。
1.1.4循序渐进的空间组织
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和空间的曲折变化,园中园式的空间布局原则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局部交错,以形成丰富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景观。
1.1.5小中见大的空间效果
古代造园艺术家们抓住大自然中的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在二维的园址上突出三维的空间效果。“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假自然之景,创山水真趣,得园林意境”。
1.1.6耐人寻味的园林文化
人们常常用山水诗、山水画寄情山水,表达追求超脱与自然协调共生的思想和意境。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楹联匾额、刻石、书法、艺术、文学、哲学、音乐等形式表达景观的意境,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内涵和景观厚度。
2、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
在我国古代不论是皇家苑囿或私人园林多以自己欣赏和生活,且极反映出主人的意识和价值取向,或炫耀气势惟我独尊,或夸耀显贵光宗耀祖,或避世取幽修身养性。这些园林的设计修建思想无一不是当时统治阶层的思想反映。这也进一步巩固了“闭关锁国”的政策,使中国的古典园林腾达于这一时期而无法飞跃。
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况。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出现了中国的造园师在海外建造中国古典园林的想象,近30年来不断得到发展。
中国的古典园林犹如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数千年来在中华大地上孕育、生长、并发展成熟,她正以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世界艺术百花丛中一簇芬芳之花,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
2.1我们在国外进行造园活动大体有以下几种方式:
2.1.1国家或地方政府的名义参加国际园艺或博览会建园;
2.1.2中外友好省、州(县)、友好城市之间互赠建园;
2.1.3承接国外政府、社会团体或私人建园等;
中国的古典园林走向世界是我国的园林设计师和技术工人在新的历史时期为宣传、介绍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增进中外园林界和人民之间友谊、促进我国园林事业发展作出宝贵贡献,不仅有很好的设计效益,同时也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3、中国古典园林走向世界的思考
纵观中国古典园林海外的一些优秀作品,不是模仿国内哪一风景名胜,就是各景点的精美元素拼凑、组装在一起。希望外国人能通过一个园就能够吸收并理解中国的园林。这种一成不变、生搬硬套的造园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当代人的需要。
中国古典园林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后世无法超越的程度,但是我们可以把握古典园林的精髓,在现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结合新的材料和技术,再造中国古典园林在现代的辉煌。
日本是在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演变出具有他们特色的枯山水园林,他们的枯山水在世界上都占有一席之地,发展得很好。中国也应该有进军世界的新的改革方针去应对世界。日本“禅”的思想领导着他们的园林,我相信,中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思想同样也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出新的具有中国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
4、中国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应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
我们应该把古典园林进军世界的改革与全球化战略融为一体。时代的变化推动园林建设全球化,这不仅是园林发展的客观趋势,更是时代的要求,而在实施园林建设的全球化时,我们首先要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国外建设园林不能简单的抄袭或者迁移,而是在新的条件下创作,既要适应时代的需要,又要具有典型的传统风貌。例如:
4.1公园建设
在公园建设方面,我们在强调民族特色、地域异性的同时,适度地融入异域民族风情,积极应用多学科成果,必能将公园建设成具有感染力、创造力、风格鲜明的''''现代的中国古典园林”。
4.2城市园林规划
在城市园林规划方面,应整体综合考虑,建立必要的框架,掌握延伸的角度与层次,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共存空间,而摒弃中国古典园林的单一成体,就无法研讨中国古典园林历史与文化,其园林生命、园林生态、园林文化就不能永续发展。
因此,我们必须在园林建设中既考虑继承传统,又考虑有所创新。既考虑中国文化,又考虑世界发展,积极吸取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精髓,保留中国古典园林的人伦空间和“天人合一”精神,克服她老的功能缺陷和过分封闭的文化负面效应,使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文化艺术,更好地将中国园林建设推向新的。
5、中国古典园林在国内的发展
在国内,古典园林同样也是一切造景设计的基础。近些年来,在它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多个学科交叉的新型学科,如:园林设计、环境设计、规划设计、风景园林设计等等,这些学科虽然名称不一样,但其所共同追求的“普遍和谐”的传统观念都是一样的。古典园林中“天道与人性和谐”的一贯思想指引着他们将自然山水比德、仁智、“道发自然”为探求规律,遵循“反璞归真”、“朴素自然”为审美标准,以自然而然的大自然才是真、善、美的。
5.1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
中国古典园林是现代园林设计的灵感之源,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精髓更是我们现代造园设计的理论基础,因为一个好的园林作品并不是凭空臆造出来的,而是从“乡土”中“生长”出来的,正如“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一方水土出一方园林景观。
5.1.1对中国古典园林的研究是了解本土地域文化的捷径
中国现代风景园林的发展,需要本土风景园林师的艰苦努力。中国的风景园林师必须关注风景园林的本土地研究,积极探索富有地域性景观的文化特征,这样才能设计出“土生土长”的风景园林作品。
5.2中国古典园林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需把握两点
5.2.1开拓思路,拓展中国园林的设计领域
面对西方思潮的冲击,现代设计师更要开拓思路,挖掘古典园林的现实意义,把中国的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空间布局形式、造园要素以及文化等等,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
5.2.2融会贯通,探索科学严谨的设计方法
1.1从“形”上继承
1.1.1咫尺自然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强调“虽由人做、宛自天开”,高度浓缩自然山水,在咫尺之中见到大自然的景象,作为设计者,不论你营造什么样的景观,它都是自然的一员,它都应融于自然、作用于自然。如果我们设计的景观没有立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为了求新奇、求档次,那么这样的景观处于大自然之中,形式是格格不入的,同时它对自然的这个大生态系统循环就起不了促进作用,最终破坏自然。例如,重庆本是山地城市,如果做景观之时,硬是将山地铲平做成平原景观,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也不能体现重庆的城市特色,所以并不可取。因此,设计者应学习中国古典园林,充分深入大自然、观察大自然、提炼大自然,即“师法自然”。从“山形水貌”上营造出融于大自然的景观,促进大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1.1.2“形式”上的取舍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上是多样的,自然式园林通过各种方式提炼大自然的精华呈现在小空间之中;规则式园林体现宏伟、严谨的空间布局,如皇家园林;而混合式园林场地平坦时营造广场、平原,修建场地、建筑,场地起伏多变时营造错落有致的植物景观,场地有水源时营造灵动的水景,综合营建“步移景异、一步一景”的景观,这些形式各有各的特点。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也应根据具体情况,营造多样化的景观,不拘泥于某种形式,不能过分地为了达成某种形式的景观而花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挖池、堆山。如前几年流行的大草坪,就是脱离实际,追求同一种形式,盲目放大,经过实践检验,大部分以失败告终。
1.1.3艺术手法多样化中国古典园林在手法上千变万化,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如在空间布局上,中国古典园林讲究动静结合、虚实对比,承上启下、循序渐进、引人入胜、渐入佳境的空间组织手法,常常将园林整体分隔成许多不同形状、不同尺度和不同个性的空间,并且将形成空间的诸要素糅合在一起,参差交错、互相掩映,将自然、山水、人文、景观等分割成若干片段,分别表现,使人看到空间的局部而非一览无余;在空间表现形式上讲究“小中见大”,抓住大自然中各种美景的典型特征,提炼剪裁,把峰峦沟壑一一再现在小小的庭院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当然“大”和“小”是相对的,关键是如何利用自然之景,把握最佳尺度,营造园林意境。
1.2从“意”上继承
1.2.1“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古典园林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将建筑美、人文美与自然美巧妙结合,处处营造恬静、安详、舒适的自然氛围。这种思想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需要,人与自然的融合,建设生态美、方便游人使用的园林景观是全球高度工业化、人口快速膨胀、环境严重破坏背景下的必然。但是,现代景观又不能仅仅从园林形式上来审视“天人合一”的思想,而要从更理性、科学、客观的观点去审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1.2.2诗情画意的营造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某种真实,反映真境,同时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等为园林增色,反映虚境,虚实结合,共同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空间,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有思想内涵和景观层次,这种方式是值得我们设计者学习和继承的。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一些造园元素如石刻、书法、文学典故、声音等也随处可见,这些要素在细微之处使园林获得了生命和文化韵味,与我国园林文化一脉相承。
1.2.3比拟联想的艺术中国古典园林受儒家“比德”思想的影响,园林中山、水、泉、石等都被赋予人的品格,是人们托物寄兴、借景抒情的审美对象,情景交融,意在景中,深化了园林的意境。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我们不仅可利用山、水、泉、石,还可利用雕塑、景观小品、植物,使人不仅满足视觉感官上的享受,还获得不断的情思激发和联想,即“寓景于情”、“见景生情”。
2现代园林设计结合新科技的发展
2.1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发展在现代信息高度国际化的大环境中,现代园林设计不能丢掉过去,但也不能一味地守住过去,我们应结合国情在继承中国古典园林优点的同时有所创新,不断地给景观注入新的活力,这就得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力量,如在考察基地情况时,我们可以用声、光、电的现代工具,准确探测基地的土层厚度、土质、水质情况、地下水位高低等所需资料的详细数据,为景观设计提供精确的数据和依据。在方案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各种软件作出二维、三维、四维景观,进行多方面比较、修改,更直接地看到景观的实际形成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关系。在景观营造时,我们可以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营造出形式独特,但又能体现自然神韵的景观。如多种喷泉以及跌水景观,虽然在自然界中并没有真实的存在,但是却能让我们体会到大自然的神韵。
2.2现代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发展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全球信息的共享,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引进新材料或新工艺营造有特色的园林小品来体现园林的文化,如塑造更接近于自然的假山,精致的雕塑小品,也可利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修建或修补遗留的古典建筑,保留古典园林的精品;驯化或培植出更多的植物品种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增加植物多样性。大力推广节约型园林技术,贯彻节约型园林设计理念,多选用耐性强的植物和乡土植物,提高植物成活率,减少建设成本和养护成本;多选用节约型设施备,减少资源损耗。
3结语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万元
重植林內部林产品价值417.72
外部吸收CO2放出O2价值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3.27
水土保持价值10.89
保肥价值10.79
旅游价值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无法评估
合计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制定,需要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林业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制定。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际制定中,结合现有的发展模式,在弥补其发展中存在的不足时,还大大推动了青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针对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实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大力开发生态经济林
在推动青海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中,生态经济林的开发,能够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满足该地生态效益的需求。从当前青海地区生态经济林的实际发展状况能够看出,生态经济林的开发种植,需要结合该地的气候环境、水利条件等多个方面进行确定。而优质的经济林,主要取决于生态经济树种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经济林的经济价值,才能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推动该地经济的发展。青海林业部门在这一问题上,选用了经济价值较高的浆果类植物,在取得一定的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同时,还大大提高了果农的经济收入,为青海省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加强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开发力度
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非公有制林业在发展中,至今仍处于落后阶段,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林业在发展中,逐渐朝向森林多目标利用阶段过渡,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林业资源的发展提供了机遇。青海林业资源在进行非公有制发展时,在相关部门及科研人员的指导帮助下,取得了一定的程度。在其实际开发中,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结合青海省的实际绿化面积能够看出,大量的荒山荒地需要绿化,在很大程度上为林业发展提供了土地条件;其次,从当前我国工业化发展程度能够看出,我国仍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对木材的需求量较大,面对当前国内木材生产的严重短缺,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的运用,能够更好的满足我国工业生产对林业的需求;最后,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针对农村地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为林业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结合上述提到的市场空间,都对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我国在实际发展中,针对非公有制林业模式的发展,至今没有形成完整的法律规范,导致非公有制林业在发展中,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在阻碍我国林业建设的同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充分认识和全面发挥人工林在森林可持续经营中的作用
关键词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林业上最初倡导的可持续发展其原意为“永续作业”或“永续利用”,是森林经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森林经理学科最初是由欧洲的林学家们在17世纪创始的,德国人在18世纪开始了以法正林(Normalforest;Normalwald)为中心的森林经理学科理论研究,后来推广到瑞士、奥地利及法国等国家,最后推行到世界各国。其最终目的是森林的采伐量不能大于生长量,以及保证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林业小业主的木材简单再生产和尽可能取得最大利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森林的效益不仅仅是局限在木材效益,而是涉及整个人类社会及其环境。林业的最大效益不仅从生产木材的简单效益来衡量,因而扩大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环境等综合效益。追溯历史,林业是研究资源可持续发展最早的行业。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如何合理地利用有限的森林资源,使其不但为当代所用,还应该不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依托青藏高原的林业资源,研究与探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边陲(E78°~110°,N21°~39°),以其高大而雄伟被誉为“世界屋脊”。这里山高谷深,海拔高差非常悬殊(差别7000m以上),气候变化异常,特殊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世界上较为丰富的动植物及中药材等林业资源。本区域也是黄河、长江、澜沧江、怒江和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森林资源对以上河流中下游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保障作用。本区由青海、、云南和四川等省(区)组成,土地面积289.86万km2,人口1.6429亿。
2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现状及其评述
2.1林业用地
据统计,全区林业用地面积为6235.91万hm2(表1),占全国林业用地面积的23.7%,其中林分和疏林面积分别为2315.84万hm2和626.69万hm2,占全国林分面积及疏林面积的20.40%和34.80%;灌木林和无林地分别为1755.63万hm2和1281.04万hm2,分别占全国灌木林及无林地的59.10%和17.49%;经济林果和苗圃面积分别为152.59万hm2和0.76万hm2,其中苗圃仅为全国苗圃的6.7%。全区森林覆盖率为12.79%(四省平均数)。人均占有林地0.15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114hm2)多34%,其中人均森林面积为3.145hm2,是全国人均森林最多的省(区)。
2.2活立木总蓄积量
全区的活立木总蓄积量为412177.82万m3,占全国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8.4%;其中林分蓄积量为367125.08万m3,疏林蓄积量为25165.55万m3,分别占全国林分和疏林蓄积量的40.40%和46.20%
全区用材林面积虽然只占全国面积的17%多,但蓄积量达228035.53万m3(表3),占全国总量的1/3以上,防护林的面积及蓄积均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特别是其蓄积量达116704.52万m3,几乎占全国该项总量的2/3,薪炭林的蓄积量也占全国总量的43%以上。充分表明本区独特的森林资源优势。
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的年龄和面积结构不合理(表4),中龄林、近熟林及成熟林的比重偏少,过熟林的蓄积量太多,不利于资源本身的永续利用。
2.3经济林资源
经济林资源包括果树林、粮食林和食用油料林等,本区的种类主要有苹果、梨、桃、香(芭)蕉、板栗、菠萝、葡萄、杏、桑、李、柑桔、柚子、文冠果、芒果、核桃、花椒、橡胶、油桐等。1995年全区经济林面积为70.27万hm2(表5、表8),仅占全国经济林果总面积(1481.45万hm2)的5%。其中,四川果树林的面积最大,达30万hm2,云南13万hm2。1995年经济林总产量为284.5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4323.43万t)的6.6%(表5),油料林为8.82万t,仅占全国总产量的10.3%,是全国经济林最少的区域。但本区集中了我国热带、亚热带和温带等区域的经济林种类,品种丰富,种类繁多。
2.4野生动、植物资源
(1)植物资源主要包括药用、淀粉、油料、纤维、单宁(鞣料)和珍稀植物资源等。本区是全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的区域之一,据统计,除具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许多药用植物种类外,还有一些极其珍贵的药材种类。例如,名贵药材虫草、妇科良药红豆杉(Taxusallichiana)、云南红豆杉(T.yunnanensis)、雪莲(Saussureainvolucrata)、治疗高血压的萝肤木(Rauwolfiaverticillata)及有抗癌疗效的美登木(Maytenushookrei)、消炎杀菌良药小蘖,还有天麻、贝母、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ylla)、红景天、大黄、黄连等。
淀粉植物以栎(Quercussp.)类的面积最大,据统计其总面积达373万hm2;另外,还有菝葜属的菝葜及葛藤属等种类。油料植物以核桃数量最大,乔松和华山松等的种子含油率也较高。纤维植物常见的有滇藏荨麻、荨麻、珠芽荨麻;滇东瑞香、长瓣瑞香、滇结香、罗布麻、枸树以及云杉属、冷杉属和松属等种类。鞣料(单宁、“烤胶”、树脂(胶)植物资源有橡胶、漆树、油桐、川西云杉、高山栎、合欢、桦木属、杨属和红杉等。据统计,1995年油桐和生漆产量分别为13万t和685万t,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3%和23%。此外,本区的野生药用和食用菌类资源较多,常见的药用菌有猴头菌、灵芝菌、茯芩等;食用菌有营养美味的松茸、鸡油菌、猴头菌、羊肚菌、黑木耳、草菇、獐子菌等。
(2)青藏高原也是我国野生动物种类较为丰富的区域。据有关资料,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大熊猫、亚洲象(Elephasmaximus)、虎、滇金丝猴、灰叶猴、长臂猿、野耗牛、野牛、云豹、雪豹、野驴、长尾叶猴、白唇鹿、苏门羚、藏羚羊、盘羊、绿孔雀(Pakomuticu)、红腹角雉等。属国家二类及三类重点保护的动物有棕熊、水獭、猞猁、兔狲、马鹿、麝、藏马鸡和黑熊、石貂、豹猫、岩羊、血鸡、鹦鹉等。
3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特点及其评价
3.1森林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水平和垂直分异突出
本区林业用地面积虽然只占全国总量的23.70%,但活立木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8.4%;有林地面积为2514.98万hm2,虽不及资源丰富的东北地区(3833万hm2),蓄积量却达412177.82万m3(表2),比东北地区(362874.8万m3)多13%以上,位居全国区域资源的第一位。但据遥感信息和实际调查分析,森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水热条件较好的南部、西南部及东南部等地。
从水平分布而言,东南部以昆明、四川的攀枝花和西昌为中心,东到云南的宣威,南到个旧、景谷,西到保山,沿澜沧江北上至的东南部,北到四川的石棉等地,以云南松林和思茅松林为主;在东南部和西部的边界地带分布有亚热带和热带的常绿阔叶林及山地雨林(西双板纳和波密、察隅等地);在成都平原西部和南部地带分布着针阔叶混交林;从成都平原西部边缘往南至泸定、木里至云南的宁莨、维西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以云、冷杉林、高山松林、柏木林等山地针叶林以及疏林、灌木林等为主。森林植被基本上分布在海拔100(云南河口)~4400(4500)m地带,但在东南部的昌都以西和以北地区,森林植被主要分布在海拔2700~4400m地带,海拔2700~3400m以疏林灌丛为主,只在湿润的沟谷可看到小块状分散分布的森林;从本区的东部往西,依次分为马尾松(Pinusmassoniana)林、杉木(Cunninghamialauceolata)林、云南松(P.yunnanensis)林、思茅松(P.kesigaRogleexGord(A.chev.)gaussen)林、暗针叶林以及常绿阔叶林(含雨林)等,呈块状分布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流域及雅藏布江的支流两岸。在云南东南部的西双版纳、金平河口和东南部海拔350m以下分布有热带雨林,海拔350~1000m为热带季雨林,海拔1200m以上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被。
位于东北部的洛隆边坝、嘉黎、比如等县,林线海拔高达4600m,树线达4700m,是我国亦是世界森林分布上限最高的地区。其中,海拔150~3300m多分布有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杉木林、云南松林、高山松林(P.denpsata)及少量杨(Poplussp)、桦木林(Betulasp)等;海拔3300~4100m大多分布为云、冷杉林和高山栎林;海拔4100~4500(4600)m多为柏木林、云杉、冷杉林及高山杜鹃灌丛等。
3.2生物多样性丰富
青藏高原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植物物种资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区域之一,特别是云南和两省(区)的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因其林内种类繁多,结构非常复杂,故有“植物王国”之誉。仅的种子植物就有5766种,隶属208科1258属,其中木本植物约计104科363属1498种。常见的乔木建群种类有桑科千果榄仁、天料木、大叶藤黄、杜英等;以及马尾松、杉木、云南松、高山松、华山松(P.armandi)、粗枝云杉(P.aspratae)、川西云杉(P.balfouriana)、丽江云杉(P.likiangensis)、林芝云杉(P.var.likiangensis)、麦吊云杉(P.brachytyla)、紫果云杉(P.purpurea)、鳞皮冷杉(Abiessquamata)、黄果冷杉(A.ernestii)、怒江冷杉(A.nukiangensis)、乔松、红杉(Larixgriffithiana)、大果红杉(L.potaninii);以及大果圆柏(Sabinatibetica)、垂枝柏(S.recurva)、滇藏方枝柏(S.wallichiana)、川滇高山栎(Quercusquifoliodes)、黄背栎(Q.pannosa)、高山栎(Q.semicarpifolia)等。珍稀树种有红豆杉、澜沧黄杉(Pseudotsugaorrestii)等。林下灌木和草本等种类也较丰富。总之,本区森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多样性。
3.3资源可及率低、质量一般
从卫星遥感及实地资料看,本区的森林绝大多数分布在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地段,可及率平均在20%左右。成、过熟林的活立木蓄积量达161756.96万m3,占全区总蓄积中量的39%,中、幼龄林的蓄积量为67598.65万m3,仅占16.4%(表4),这样的林龄结构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资源的自然年枯损量达1680万m3(不含),单位面积的蓄积量属于中上等水平(表6)。
表6森林蓄积量资源与其它地区比较
Table6Comparisonofstorageofforestresourceswithotherregion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蓄积量(m3/hm2)120.0286.0126.0128.016589.0
蓄积量占全国%0.3411.7613.5712.7338.40-
全国排序254231-
3.4森林资源消耗现状分析
根据资料及典型调查分析,全区近年来的森林资源年均总消耗量为7822.25万m3。而年净生长量为9465.13万m3(表7),森林资源年消耗量与年生长量基本保持平衡,年生长量大于消耗量,有所盈余,但个别省如云南的森林资源年赤字已达234万m3,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表7森林资源年均消耗量与生长量概况
Table7Situationofannualaverageconsumptionandincrementofforertryresources
项目青海四川云南全区全国
年均净生长量(万m3)67.521930.953177.704288.969465.1341912.35
年均净消耗量(万m3)32.79462.052803.654523.767822.2531992.37
消长对比(万m3)34.731468.90374.05-234.801642.889919.98
3.5林业资源发展趋势预测及分析
森林木材产量的可持续发展预测是根据高原地区森林的蓄积量状况及其生长率的关系,利用改变后的复利公式:
Zn=Zo(1+a)n-{A[(1+a)n-1]/a}
式中,Zn为n年后的森林资源;Zo为现有森林资源;a为森林资源净平均生长率;A为森林资源年消耗量;n为间隔年限。本式不含今后人工造林的数量。
经计算,2010年和2015年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资源将从现在的412177.82万m3发展到1301.806万m3和1597.486万m3。可以预料,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指导下,青藏高原的森林资源将得到持续发展。
根据经济林产品产量的增长呈一元线性回归的特征(表8),对2005~2010年的经济林产品产量进行了预测。采用下列方程进行拟合:
YF=a+bxi(1)
YG=a+bxi(2)
YO=a+bxi(3)
项目ab相关系数(r2)标准差F检验
果树林(Ff)16.413-32489.500.83219.53429.649
木本粮食林(Fg)0.574-1140.530.7570.861318.68
食用油料林(Fo)0.419-826.9040.8320.55524.676
经计算,青藏高原2005年,果树林总产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达418万t,粮食林达11万t,木本油料林达13万t;到2010年,全区水果的持续发展能力将达501万t,粮食林将达14万t,大宗木本油料林将超15万t。
4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人为和自然的干扰,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恢复和治理成效不显著,导致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1森林植被生态系统脆弱
青藏高原既是一个森林资源丰富的区域,同时也是森林植被很贫乏区。主要表现在该区具有全国近40%的活立木蓄积量,但是,森林覆盖率仅为12.79%(四省平均数),特别是在西北部的青海和两省,其森林覆盖率仅为0.35%和5.84%。许多地区过伐过牧严重,造成荒山遍地,河水浑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严重恶化,有些地方人畜饮水都很困难。
4.2只采不育,苗圃建设落后,更新造林任务艰巨
由于森林经营单位以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大木头挂帅”、“竭泽而鱼”、“只采不育”或“只造不管”的经营方式,使有些地区如二十年前经营比较兴旺的云南中甸、四川川南和昌都等林业局已采完周围及邻近地区的森林。过去遗留的采伐迹地、宜林地等已达1280万hm2,有的迹地因天然更新效果不良已沦为牧地。另外,全区苗圃仅0.76万hm2,如此少的苗圃根本不能满足更新造林对苗木的需要。
4.3经济(果木)林生产管理粗放,技术力量薄弱
本区经济(果木)林除云南和四川在油料林和果树林的发展较好之外,存在着盲目引进、技术力量薄弱和生产管理粗放等问题,造成有些果树种类产量低、品质差。据有关资料,云南的低产果树林面积占40%以上,其他省也不例外。此外,经济林苗圃不足,苗木短缺,特别是优良品种的苗木短缺严重,也直接影响发展规模。
4.4薪材耗量大,资源浪费严重
青藏高原是我国煤炭储量很少的区域,全区绝大多数的乡镇居民以木材为燃料,从我们在昌都地区六县的实地调查表明,薪材年耗量为22.65万m3,占56.6%,云南和四川两省薪材的消耗也较大,而且云南省森林资源已出现赤字(表7);森林资源的相当部分是被烧掉的,并且大多数烧的是云杉、冷杉、柏木、高山栎等好材。可见,资源浪费严重。
4.5林副产品开发利用程度低、经济效益差
本区域的林副产品种类丰富(特别是云南、和四川),品种较多,品质名贵(如松茸、虫草、贝母等),具有当地特色及发展潜力的“松茸”等深受日本等客商青睐,市场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已逐步形成拳头产品,1995年仅昌都地区松茸和木耳产量就达136.8t和15t,但大多为原料出售,经济效益不高。另外,在产品采收期,全民动手无保护性地掠夺式采摘等,严重破坏产地的生境条件,影响资源的产量与持续利用。
5青藏高原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对策与措施
5.1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含网络体系)
青藏高原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应以营林为本,充分依托科学技术,贯彻保护性开发的方针,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林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深入持久地开展多种经营和综合利用,谋求协调、平衡和有序的发展,保持林业作为本区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在制定可持续发展规划时,应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三者并重的原则。要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点出发,处理好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立森林资源生态系统网络体系,以便掌握科学管理信息,发展生态型林业。
5.2坚持以短养长、长短结合、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发展林业
森林资源的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在保护森林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生长快、效益好的经济林和开发见效快的林副特产品,选育和引进适合本区生长的良种,建立母树林、种子园和采穗圃,扩大苗圃,发展育苗造林;也可开展森林旅游,对资源充分利用,推动林业内各产业的同步发展,才能获得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成效。
5.3推广先进的实用林业科技新成果,增加林产品的科技新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林业的振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进与大力推广科技成果,在林副产品的开发利用中,必须进行生物技术运用与创新;在天然林的保护和林种、树种结构调整以及苗圃基地的建设中,应注重生物技术和工程技术相结合(例如松茸和虫草的人工繁育技术以及优良速生丰产树种的选育等),使林业科技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达到以科技兴林的目的。
5.4做好天然林保护和生态工程建设,走综合发展之路
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和怒江的发源地,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导致水土流失,生态平衡失调,不法之徒非法偷猎野生动、植物,致使珍稀特有物种濒临灭绝,为了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建议建立大规模的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动植物的生态系统多样性。一方面要做好天然林的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乔灌草结合,做好速生丰产林的培育,并积极参与治理环境的生态工程建设(如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上游地区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另一方面,由于禁止采伐天然林,森工企业可以通过合法手续到周边资源丰富的国家去采伐与进口部分所需木材,搞加工企业。同时,应加大林下产品(如松茸、虫草、贝母、灵芝、茯苓等)人工繁育研究和深加工产品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和力度,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使林业经济增长方式向贸易、效益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5搞好经济林开发利用,增加非木材产品的经济效益
本区宜于发展经济林的“三荒”土地资源有100多万hm2,若加上最近退耕还林还草的面积,为全国各区之首。建议对老弱、退化严重的低产林(园)地进行改造,改种名特优品种,选育好有国际竞争力的优良品种,提高质量,如云南可发展热带水果和粮食林及油料林基地,四川可多发展油料林和粮食林基地。在青海东南部的黄河谷地和藏东南的“三江流域”谷地,发展有稳定效益的优质苹果和梨以及柑桔基地。
5.6节省和扩大薪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
全区薪材的消耗量占资源总耗量的50%左右,不解决能源性森林资源消耗问题,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就难以实现。故当务之急和最有效的措施是推广可节柴15%~20%的“省柴灶”;其次是培育速生丰产的薪炭林增加薪柴;三是以电和太阳能代柴。总之,节材是保护森林资源,增加生态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5.7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兴办林业
在全国退耕还林还草的形势下,发展林业需要国家、集体、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要大力发展造林、护林等林业户、林业村,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政策,也可推行股份制,多渠道筹集发展林业的必需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的同时,努力挖掘全民的潜力,鼓励全社会办林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北京林学院.森林经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2邓坤枚.我国经济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资源科学,2000,22(3):47~53
3李文华.森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森林资源统计(1989~1993)[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1994
5陈昌笃.持续发展与生态学[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1993
6林业部调查规划院.中国山地森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7国家统计司.中国统计年鉴(1990~1998)[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
8中华人民共和国林业部.全国林业统计资料(1987~1997)[Z].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8
关键词:人才资源;良性循环;激励机制
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由于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体地位,正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不断开发,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一个企业的兴衰,经济效益的好坏,取决于这个企业的整体素质,而企业的整体素质中人才的素质则是关键。企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进步在培养。一个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得到创新发展。关键看这个企业是否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具有合理的人才配置,具有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也就是是否形成了企业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建立起了有利于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工作体系。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是企业开展人才工作的落脚点。事业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培养。只有千方百计地为人才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给与他们成长成才的沃土。使他们学有所成,作有所为,劳有所得,有广阔伸展的创造天地去发挥,只有这样才能把人才工作落到实处。企业只有以此为起点,在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上下功夫,创造一切条件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人才工作,才能不断地为企业的发展准备后劲,才能形成企业人才使用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企业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创建学习型社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努力营造人才成长的内部环境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当今的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通过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的要求,才能适应千变万化的新形势地需要,也才能开展好实际工作。因此,制定企业学习制度,让职工学制度化,号召广大职工把工作和学习结合起来,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实践。让广大职工始终工作生活在学习的氛围中,使学习成为自觉的愉快的行动。在职工中营造学习光荣的氛围,树立重视学习、崇尚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是企业人才工作在思想上教育影响职工的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企业人才素质的有效方法。职工学习主要是思想政治学习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对职工世界观、人生观的进一步培养,不断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水平。同时,了解不断变化的社会形势,把握时代的脉搏,也就能更好地跟上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做高素质的合格的企业职工,从而形成企业人才的思想配置,形成企业的内在合力。业务学习是提高企业职工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保障,是不断培养企业人才的有效办法。企业应重视和提倡职工学习业务知识,钻研业务技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企业应尽最大努力,为职工创造各种学习条件,鼓励广大职工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树立了企业崇尚学习的良好风气,从而也就形成了企业人才成长的良好的内部环境。
2、教育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的基础,是企业人才资源的不竭源泉
人才的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人才产生的不竭源泉。人人都可以成才,人人都是人才。成才在学习,人才在培养,成长靠锻炼。从人才观念的树立到培养、锻炼,每一步都是企业人才工作需要把握的环节。坚持对现有人才的培养,是企业人才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企业人才获得的重要来源。
企业人才的培养要始终把职工学习条件的创造和学习渠道的开拓放在首位。
创造学习条件。在企业内为职工创造学习空间,开办夜校、党校、远程教育等。开设图书馆、资料室、阅览室、电教室、微机室等。选择定购一些专业和非专业刊物、报纸,工具,电教片,提供给广大职工学习阅览。同时,应争取资金加入因特网,利用高科技手段,便利职工学习和查找资料,提高认知迅速。
企业要鼓励职工参加各种在职进修学习,提高学历层次,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技能。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企业给与解决部分学费,以支持职工完成学业。
开拓学习渠道。企业和有专业需要的大专院校联合办学,为职工提供专业知识进修提高的机会。鼓励职工参加自考、函授学习、继续教育的学习。同时经常性的联系邀请技术专家和政治思想研究员来企业为职工讲课等等。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职工专业素质和政治素养。
制定政策支持。企业应制定一系列相关的政策,鼓励和支持广大职工参加学习,自我深造,自觉提高。同时,有了政策支持也可以为企业吸引人才和稳定现有人才。制定对新毕业大学生生活安置政策;人才开发基金的使用和管理政策;聘用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创新奖励政策等等。
3、立足长远,结合实际,做好新时期人才引进工作
人才的引进,也是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培养现有人才的基础上,重点引进企业创新、创造中所缺的专业人才,弥补人才的专业缺陷,才能逐步改善企业人才的不均衡,使企业人才配置日趋合理,企业人才资源才能进一步得到补充、更新、提高。
企业在人才的聘用上应采用重点引进的方式,根据企业发的需要,针对企业创新上技术力量薄弱的环节,引进新毕业的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或招聘成就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而加强企业的创新力量,完善企业人才的整体构成。
在对外引进聘用的基础上,企业不应忘记那些有丰富经验的在企业技术战线上工作奉献一生退休的老一辈专业技术人员和老专家,反聘他们回来作技术顾问,指导生产实践,对年轻的技术人员进行"传帮带",这也是拓展企业人才的一个有效的办法。
4、科学使用,建立企业人才激励机制
人人皆是人才,关键在使用。合理的安排岗位,合理配置使用现有人才,才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量。让每个人都找到合适自己的位置,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切实体现业绩与效益挂钩的原则。打破企业中论资排辈、平衡分配的现象。让年轻人有机会在工作中接受锻炼,成长成熟,迅速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为企业挑大梁,担重任。
关键字:风景园林,人文素养,区域文化,城市园林设计
一、风景园林中蕴含的人文素养分析
1.1 养生
风景园林的主要作用自然是观赏和感受,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寄托了对养生的需求,中国古典园林之所以雅致而富有神韵,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以养生文化为基础。也可以说,在最初的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过程中,就是受到了传统养生文化的影响。因而在选址布局、建筑营造、植物配置、筑山理水。以及园林欣赏等方面都十分注重给园主人营造一个健康、舒适的养生环境。由此而衍生出来的养生文化,也表现在了风景园林之中,如“天人合一”、“无为清修”等。
1.2 哲学
中国传统的哲学体系中包括三部分,即“佛道儒”三家,作为哲学思想的集聚场所,自然对风景园林的形态产生了影响。
1.2.1 佛教哲学影响
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园林清幽雅逸意境有一定的影响,佛教讲究无欲无求,心境平淡,所以山水题材是最好的表现方式。另外,禅宗建筑和富有禅意的题额为明清江南园林凭添不少胜景。园林因禅意而更显幽邃,禅因园林而富艺术气息,两者互为因借。不少园林现象在唐宋以前可能还是一种道家野逸思想的体现,但在明清却无疑衍生出了一层禅意。
1.2.2 道家哲学影响
道家的哲学思想中,讲究“无为而治”,无为,无违也,也就是说不要违背自然规律。
道家重对自然、天地宇宙的探求。人身如何顺应自然,把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然界的许多相关因子,抽象概括为“道”。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主张万物复归其本色根源,造作的人类和社会必须复归其原始状态才能实现万物和谐的境界,这就是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
1.2.3 儒家哲学思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哲学思想中的经典部分。以山水比德,是儒家著名的美学命题,园林里的山水负载着与道德相联系的情愫。
儒家常常以山水作道德精神的比拟,儒学的创始人孔子认为,自然山水和松柏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特性,孔子的这个看法就是自然美的“比德”说。所以中国后来的士大夫,都喜欢用山水或者松、竹、梅、菊等高洁的自然事物来自喻人格,这自然也就影响到了风景园林的建筑特色。
1.3 隐逸
中国传统思想中都有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人文情怀,以躲避城市喧嚣而追求心灵上的瓶颈,隐逸是它的基本主题。体现深厚、浓重的人文精神,寓善于美的古典审美观。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正宗代表的士大夫文人园林的文化主体精神,这也是文人园林成为隐逸文化基本载体的思想渊源
1.4 诗画
中国古典园林是和古代诗词绘画存在密切的关系,赋予了大量人文精神于园林中,造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学艺术之美。古人在邀游名山大川中领略大自然的熏陶,把自然中对生活的感受,体现在文字中则成为诗歌,体现在绘画中成为山水画,移植到有限庭院空间中就形成了中国园林。中国古代的造园家多是能诗善画的文人,他们以空间为纸,以山、水、树、石、屋为笔墨,托物言志,抒怀,创造出富于诗画情意的文人山水园林。中国文学史上许多著名文学家的思想和诗文意境,成为古典园林及园中景点立意构思的主要艺术蓝本,即造景依据。
二、城市中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不利因素
进入21世纪,城市作为当前我国人口的主要载体,已经打破了原有的人口分布体系,城市人口多于农耕人口,也被认为是导致风景园林建设滞后和退化的原因。尤其是在我国城市发展理念上,更多的借鉴了国外城市建设的思路,重点突出其功能性,而认为弱化了城市的文化艺术修养和地域人文发展。作者认为,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应该把建筑艺术、人文艺术、美学艺术整体有效的结合,并不断的把城市建设相关理念贯穿到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上,而且充分吸收了国外先进建筑设计理念,注重了生态化、人文化的统一,以符合生态环境要求为一个重要出发点。
目前我国城市范围内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主要存在一下的不利因素:
(1)园林景观设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在园林景观建设方面,其相关建筑技术比较落后,施工工艺有待创新。特别是园林设计是近年来最新的设计产业方向,其建筑施工的技术、工艺技术等手段还没有形成独特的体系,大多沿用旧式的城市建筑设计方法,细化设计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3)我国的园林景观设计和建设理念没有将生态环境和设计有效的统一,往往会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发生。
(4)城市景观设计中人文元素突出不足,大多体现为外观形式,缺乏内涵。
(5)园林景观设计中使用的植物往往没有完全考虑其自身的生长特点,后续养护能力不足,导致相应的景观使用寿命不长。
三、风景园林对促进地域人文发展的作用阐述
随着近现代城市的发展,钢筋水泥及高层建筑的不断涌现,导致传统的风景园林开始没落。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提出了“园林城市”建设的倡议,并做出了一些试点城市,开始重新探寻古典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结合。
现阶段中国面临着文化转型的重要时期,一方面是秉承传统,突出中华文化和人文素养,另一方面是平衡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需求,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寻求合作。我国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已经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不仅带动了城市整个环境绿化的发展,而且也为人们的视觉和休闲娱乐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综合要素分析,风景园林对促进地域人文的发展起到了以下的作用:
第一,增加了生活空间的文化厚重感,唤醒人们雅致的文化记忆。风景园林是一种事物存在,它可以通过自身的形象、色彩和造型来感染地域人群,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
第二,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形式,增加人文自豪感。风景园林往往可以成为一个区域或者说一种综合文化的代表,例如人们对江南地域的印象,第一时间会想到苏州园林。中国的地域广大,存在的文化形式也多种多样,因此有助于构建人们的区域文化特征。
第三,风景园林是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毫无疑问,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实物要远比文字叙述更具有冲击力,能够添加人们对文化内涵的幻想。
综上所述,风景园林在地域人文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记录者,也是传承者,自身散发出来的独特文化魅力,也是促进现代化城市改造的动力和借鉴源泉。
参考文献:
[1]王燕. 常州古典园林人文内涵解读――以未园为例[J]. 装饰,2014,05:135-136.
[2]胡洋萍. 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文倾向性分析[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4:74-75.
[3]宋桂林. 苏州园林人文美[J]. 花木盆景(花卉园艺),2012,11:48.
林业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宝贵财富,更是生态环境建设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林业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不断增加。但与此同时,森林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沙尘暴和雾霾等问题随之而来,给人们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因此,保护森林资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建设生态文明纳入到政府工作之中,这就意味着今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要做到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林业资源首先应从管理上做起,要努力提高森林数量,最大限度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使其真正成为人类的宝贵财富。
2我国森林保护管理的现状与问题
2.1林权改革难度大,管理模式不健全党在十七大中提出要加快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以实现“耕者有其山”的目标。经过几年的改革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由于改革过程中存在资金技术匮乏、宣传力度不够、林权过度集中或部分林农失山失地而造成的林权纠纷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林权改革的步伐。因为改革不彻底,很多因素也限制了林业的经营和管理,林农营林的积极性也显著下降,这对林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2.2生态公益林补偿不规范生态公益林补偿是国家为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改善生态状况,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公益林专职管护人员的劳务费或国有林业单位、集体和个人补偿费,以及管护区内的补植苗木费、林木抚育费等。生态公益林补偿,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加快了林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但是目前一些地区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管理、使用情况不规范,影响了这项措施的顺利进行。一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宣传不到位,很多林农根本不知道生态公益林有资金补偿。二是公益林资金补偿较少,不能满足营林管护人的期望,所以林农对公益林管理积极性并不高。
2.3砍伐现象比较普遍,监督机制薄弱由于有经济效益驱动,森林乱砍滥伐现象还很普遍,特别是对一些珍贵林木的砍伐,不仅迫坏了森林生态平衡,而且也对森林资源造成一定的迫害。因此,需要林业部门加强对乱砍滥伐等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同时还应加强林地用途管理制度,加强审批的门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
3加强林业管理,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资源管理和保护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应该坚持不断地做好相关工作才能保证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1加强对林业管理的组织领导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林业企业要成立专门的林业管理小组,明确责任和分工,主要领导亲自抓林业资源管理的工作,制定相应的方案和措施,督促落实好工作,把林业资源的管理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做到年初有目标,年末有考评,建立工作激励制度,保证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
3.2健全和完善林业法律法规目前,我国林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比如《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林地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这些法规对于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一些新兴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林业法律还不完善,如有关生态林的管理立法方面,就没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今后还应该不断补充和完善相应的林业法律法规。
3.3加强森林管护宣传教育工作1)林场企业应该定期组织对林业管理人员进行林业法律法规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培训,对职工进行林业养护和管理的专业知识培训,使职工能够对当前林业的发展和林业资源管理及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识,打破老职工“靠山吃山,靠林吃林”的守旧思想,为森林资源管理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2)要通过媒体、报纸及网络对生活在林区的林民们加强教育,宣传乱砍乱伐给森林资源带来的危害,提高群众的森林保护意识。
3.4加快林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地方政府和林业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林区管理人员生活和工作条件,如管理补助津贴、必要的交通工具,这样可提高管护的效率,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才能有利于管理队伍的稳定。
3.5建立健全林业管理体系,加大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1)提高监管认识,林业部门除对正常营林管理监督检查外,还应对林分质量、林内环境等进行严格督查,加大管理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2)检查督导形式应该多种多样,要把正常检查和暗查结合起来,检查不应局限在一定的区域,同时在检查过程中,应多与林区职工展开谈话活动,这样能从根本上掌握林业的情况,从而找出问题和原因。3)加大对乱砍乱伐的惩处力度。要做到谁毁林,谁负责,不管涉及到什么人,都应该给与相应的处罚。4)要设立多种举报形式。一个部门并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应该发动群众参与到森林资源保护中;对于群众有效的举报,挽回经济损失的,要给予一定的补偿。
3.6加强基础林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目前,我国基层林业执法力量较弱,在一些乡镇级执法人员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而大多数林业的布局又都在乡镇一些地区,对于林业损害和破坏案件基本上都是口头警告,而没有实际进行处罚,这就造成监管力度不强的问题。另一方面,基础的林业执法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对于一些林业纠纷不能有效及时解决,这也给林业资源保护工作带来难度。因此,要加大基层林业执法人员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知识更新培训,以便能够在处理案件中得心应手。
3.7加强林业资源数据库建设21世纪已经全面进入信息时代,因此,林业资源保护及管理也应要实现信息化管理,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在林业信息化管理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能加快工作效率;要引进和培训信息化林业管理人才,积极与上级林业部门进行信息系统联网,建立上下联动机制,及时为上级部门传送准确可靠的林业资源数据。要推动林业产业的科技开发力度,优化林业布局,改造和重组传统企业,要实现从低端原料加工到高端产品制作方向转型,提高经营效益,为营林管理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证。
4结语
关键词:能源短缺;可持续发展;能源林基地建设;科学化发展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China's steady and fast economic development, energy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roblem can affect an important factor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forestry material rich i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orestry material energy has become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realiz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This article analyzed China’s forestry biomass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problems, and the future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s discussed.
Key words: energy shortag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forest base construc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S7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也在不断地提升,化石燃料作为一种非可再生资源日益短缺,而且还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同样我国能源紧张局面也不容忽视,自1980年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就以年均增长约5%的幅度递升,2007 年,消费煤总量为26.56×108 t ,石油基本上一半需要进口;到2020年煤的需求量将达到25 亿~33 亿t。这给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寻找清洁型的可再生资源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在众多的生物质能源当中,林业生物质能源脱颖而出,它不但在地球分布的范围比较广,而且还能以多种形式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我国一直以来非常重视林木生物质能的发展,开发和利用林业生物质能源已经成为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加快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林能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遇到的树种资源、良种化程度、发展资金投入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未来的林业基地发展提出科学化建议,以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现状
我国林木生物质资源比较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现有森林面积在1175亿h㎡之上,经济林面积在2140多万h㎡,经济林中的木本油料林面积约万600多h㎡。 现已查明的油料植物就有1500多种,它们适应性比较强,分布范围比较广,能够用于建立规模化生物质燃料油原料基地的乔木树种就有30多种。比如油茶和油桐近20年来产量稳中有升;光皮树、黄连木、文冠果等树种的果实是开发生物柴油的优质原料,而且它们有的还是荒滩、荒林造林种树的优质树种。据有关部门的测算,我国现有的林木生物质中能够用作工业能源原料的生物量在3亿吨之上,如果开发、利用的效率比较大可以替代将近2亿吨左右的煤使用。但是我国地域广阔和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大部分主要分布在边远的山区,资源集中性比较差,产量还有待于进一步稳定,原料供应的及时性还比较差,难以进行产业化与规模化的经营,只有建立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进行科学的规模化培育才能把原料的成本降低,不断满足林业生物质能源的开发需求。为进一步推动林业生物质能源林的基地建设,国家林业局已经同中国石油、中粮集团、中国电网等企业展开了合作,利用大企业技术、资金与技术开发的优势推动林业基地的一体化发展。为适应国家能源的战略发展需求国家林业局将其发展列入了“十一五”重点发展规划并计划了到2020年的林业建设的发展目标。经过这些年的林业基地建设有了一定的示范作用,发现了一些问题,也取得了一些可贵的经验,并充分调动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林业基地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能源林基地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能源林的培育相对缓慢,树种资源的开发有待提高
目前的生物柴油的原料主要定位于油料作物的果实,虽然在我国有大范围的种植面积,总量也比较大,但是它们在密度上、收集上、储存上以及物流方面收到的限制比较大。综合以上限制条件只能建立小规模的生物柴油厂,难以满足零散木本原料油高利用率的需求,能源林的定位要向能源林的集中与加快培育转移。国家虽然进行了大规模能源林项目规划但是进程还是应当加快。我国地域广阔木本油料树种资源也比较丰富,在世界适于不同气候栽培的60多种优质树种中,我国的几乎有一半的树种可以栽培,可栽培的大部分树种中有的我国还是原产地,而我国已选定的培育树种只有4个即发展相对成熟的小桐子、黄连木、文冠果和光皮树。由此可见加大对其它树种的开发与利用的力度应当加大。
(二)良种化程度低
国家和有关政府近年来对林业生物能源林的建设比较关注,在科技与管理上也做足了力气,但是由于各地的发展程度高低不同和我国进行规模化能源林建设的时间不长,从良种的选育到原料林的丰产管理的整套环节,在技术的推广与研究上还有一定的滞后性,还未真正的在各地的林业基地建设重落实。重点是良种的繁育技术、良种的培育与进一步推广有些滞后,在产量上难以保障,严重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和今后的产业化的开发与利用。
(三)基地布局分散 ,经营模式单一
由于分布布局比较分散难以满足开发与利用的需求。基地的分散布局不适应规模化的发展和经营的产业化需求,据研究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原料的运输半径以40公里为最佳距离,但是许多地区的运输半径远远大于40公里。目前省级的林业基地建设的管理模式主要是以公司与农户结合和公司与基地结合的两种经营模式,但是在实际的运作中的林业基地的承包与转让的合同签订问题、基地的产权问题以及油料林果的订单收购等问题落实性比较差,经营模式的单一制约了基地的进一步发展。
(四)发展资金有待提高
林业生物质能源林基地建设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比如在良种选择、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管理、故事采收等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但是我国有的地区经济条件交差,政府财政吃紧,政府在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上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再加上近年来劳动力与原材料的价格提升使得造林成本同往年比有较大的提高,间接影响了经营者的积极性。国家虽然鼓励了一些大型企业参与林业基地建设,但是资金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难以满足对资金的需求。
三、我国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未来发展建议
(一)资金补贴程度要加大
由于林业生物资源的分布不均匀,密度比较低、技术不够先进以及物流等问题造成林业生物资源的发展在有些地区已经处于停滞状态,严重阻碍了其进一步发展。整个过程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的投入金额也有限打击了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但是林业生物能源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理应得到更多的补贴支持,加大补贴力度有利于林业生物能源基地的发展。
(二)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规模化培育
结合我国能源林分布比较分散、收集与运输比较困难的缺陷,应该根据我国能源林生长的特点和区域性开发与利用的整体情况进行比较科学的规划与整体性的部署,加大对能源林基地的建设。重点是要把林业生物能源的规模化培育放在突出位置,这样既有利于进行科学化的统一管理,又利于降低在收集与运输等方面的成本。
(三) 实现林业生物质能源资源的科技化培育
科技化的提高有助于生产力的提高。加强对林业资源的科技研发力量的开发与创新是发展的源泉。要积极利用比较先进的生物技术选育抗逆、速生、高产的新品种,在能源林的示范基地必须加强对栽培工艺方面和转化利用的技术研究。我国各地的林业部门既要重视树种的流通与管理,又要重视能源林在培育到销售等环节的整体性产业链条的建设。参与经营的企业和个人必须服从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种植能源林;还要尽快形成国家级的能源林监督系统,对种苗的技术进行监督,发现有问题的种苗及时处理防止再次流通。
结语:
我国的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总体上还存在诸多的不足,我们努力克服基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汲取经验与教训,实现林业生物能源基地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倪维斗,陈贞,麻林巍,等.关于广义节能的思考[J].中外能源,2009(2):1-8..
(一)自然环境问题突出
呼伦贝尔地处亚洲中部蒙古高原。总体气候条件比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水资源短缺是现代草原畜牧业的致命弱点。由于人们对草原的过度开发和利用,草原的生态环境遭到极大的破坏,致使草原牧区的缺水问题日益严重,草原生产力不断下降。最近几年,草原上许多大的湖泊、河流和湿地相继出现断流和大面积干涸的现象。2012年,呼伦湖的湖水面积进一步缩小,湖的边缘落差达到十多米。湖水缩减后,大量的贝壳在外,到处都是鱼骨。草原上一些小的水泡、溪流也在迅速消失。前几年还有水的地方,现在只剩下干涸的土坑了。有些地方地下水位明显下降,不论是用于生产的大口径还是用于生活的小型机井出水量都大幅减少,有的甚至成了枯井。许多地方人畜饮水已得不到保障。为了解决饮水问题,牧民只能选择拉水或者打深井,然而,由于水资源的短缺,有些地方总是打不出水来或者出一段时间后就不出水了。所以,如何解决缺水草原生态环境问题是现代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 草原畜牧业投入不足,抗灾能力差
草原牧区地域广袤,牧户与牧户之间相隔的距离较远,再加上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草原畜牧业的基础建设成本较高,总体规模小,在牲畜棚圈、水利、交通、通讯等方面都出现了建设不足的现象。近些年,国家与地方政府对草原基础建设的投入有所增加,如对移动宿营车、移动棚圈、大型机械等提供补贴,但仍不能满足畜牧业的发展需求。牲畜是牧民的主要财产,然而牲畜自身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面对疾病或自然灾害,牲畜有可能在短时间内大量死亡,那么牧民就有可能在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所以,较高的抵抗灾害的能力对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目前,呼伦贝尔仍处于天然养蓄阶段,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再加上基础建设不足,导致牧民防灾抗灾的能力比较差。
(三)牧区教育水平差,影响劳动力素质
目前,呼伦贝尔从事草原畜牧业的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初中以下程度高达74%,且几乎很少接受专业技能的培训,牧区的教育条件较差,草原上学校少,好多孩子为了上学不得不离开父母,到苏木或旗里去上学,而从事生产的牧民参加专业知识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教育水平直接决定劳动力的素质,从而对草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
(四)市场化水平低
在呼伦贝尔,牧民自己的合作组织数量较少,有些地方甚至一个也没有。而大多数牧民对市场信息的掌握不够,只等着二道贩子上门收购,对于收购价格牧民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面对较低的收购价格,牧民采取的是持畜待售的消极方法,而没有能力去积极主动的去争取一个公平的价格,这就使牧民在市场交易中处于劣势,畜产品市场发育不健全,秩序混乱,无法适应市场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龙头企业的数量也是少之又少。近几年,政府对龙头企业的发展给予的一定的支持,但在呼伦贝尔,龙头企业的数量仍就相对不足,对牧户的带动作用也不稳定。企业与牧民的经济关系主要以短期交易为主,二者的市场关系不紧密,没有形成稳定的生产基地和销售渠道。
(五)科技支持不足,适用技术推广难度大
目前,呼伦贝尔草原畜牧业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支撑还不够,大多数牧民仍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引进的高新技术得不到广泛运用。单户经营的方式不能满足规模上的要求,使切实可行的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新技术带来的经济效益不能良好发挥。同时,缺乏蒙汉兼通的技术推广人才也是实用技术不能广泛推行的另一因素。
二、呼伦贝尔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建立草地保护制度,提高草原生产力
对于草原畜牧业来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可是近年来草地退化现象严重,草地退化是成为草原生产水平下降的主要因素。为了使牧草正常生长,可以在牧草返青期和结实期休牧,合理利用当地的各种基础设施,比如:草原牧区的水利建设,牲畜的棚圈设备等,有效利用草原水资源,提高草地的利用效率,增强牧草的供应量和供给能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加快草原退化的治理,提高草原生产能力。
(二)加大对草原畜牧业的投入
加大对草原畜牧业的财政性投入。第一,加大对草原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防灾抗灾建设的投入,从而提高抗灾害能力,促进牧民收入的增加。第二,加大良种繁育上的投入。性状优良的牲畜提供的畜产品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内蒙古地区也有本地的优良畜种,且经过多年的繁育种类有所增加,但却不在良种补贴范围内,所以,应该把牲畜地方良种列入国家牲畜良种补贴范围,加快牲畜良种化进程,把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经费、良种补贴、贴息补助等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地方良种的开发和利用。第三,加大草原生态补偿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机械补贴资金。
(三)积极发展合作组织,促进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牧民合作组织可以将牧民的生产要素组织起来,统一管理进行标准化生产与规模化经营,有利于降低成本和先进技术的推广使用。合作组织代表的是牧民的利益,它能够将牧民联合起来,统一产品价格,改变了单个牧户在交易中被动接受价格的不利地位,使牧民在价格上有了发言权,提高了牧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牧区合作经济组织,有利于牧民收入的提高,有利于促进牧户与市场的联结,加快了畜牧业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首先要提高牧民和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使牧民意识到接受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从而增强对科学技术的接受能力,有助于畜牧业生产的开展和收入的提高。其次,要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主要包括资金的投入和人力资源的投入。加大对教育机构的建设,增加教育机构的数量,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提升整体教师的素质与专业水平,从而提高教育水平。
(五)加强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森林公园;生态文明;作用与对策
Abstract:In this paper,combined with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s forest park,to explore the role of forest park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how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odel consciousness,cultiva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park,so to make the forestry park really play a role i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propagandist,practitioners,leading,important place and visual effect.
Key words:Forest park,Ecological civilization,Countermeasures
引言
随着林业改革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日益受到重视。1982年9月我国建立了张家界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标志着我国森林公园建设与森林风景资源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始。截至2013年底,我国共建立森林公园2900处,总面积超过1750公顷,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779处、国家级森林旅游区1处。范围遍布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区、市),福建省三明市实现了一县一园目标。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着引领和推动作用。
1 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森林公园建设以来,能结合实际,通过不断加强森林(自然)博物馆、标本馆、游客中心、科普长廊、解说牌以及科普宣传标识、标牌等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强化这些设施的科普教育功能,为人们认识林业、了解森林、探索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条件,使之发挥了一系重要作用。
1.1 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支撑作用
1.1.1 森林公园成为弘扬生态文明的主要场所 森林公园囊括了我国各种类型的森林景观,在保护森林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开展森林生态旅游以及弘扬生态文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不仅能在观光游览过程中体验祖国壮丽秀美的自然风光,感受返朴归真,回归大自然的愉悦心情,还能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培养热爱森林、保护自然遗产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美好情愫。
1.1.2 森林公园成为弘扬生态文明的教育基地 森林公园具有丰富而多样的自然、人文资源,生态文化底蕴丰厚,是建立各类教育基地的理想场所。一批国家级森林公园和省级森林公园已经被有关部门先后命名为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教育、生态环境教育、生态文化教育、生态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小学生科普教育等基地。森林公园已经成为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1.1.3 森林公园成为弘扬生态文明的有效途径 森林公园在建设管理过程中不断推出“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旅游活动,使人们在游览休闲过程中拓宽对自然的认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科普教育。如三明市尤溪枕头山省级森林公园推出重阳登高、古树名木认养、农业体验、森林探险、古道古寨游等生态文化主题活动,开发了一系列参与互动性、科普性强的旅游项目,年接待游客达10万人次,中小学生科普活动3万人次,成为市民与自然进行精神交往和心灵沟通的公众乐享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场所。
1.1.4 森林公园开发出内容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 已批建的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能根据自身资源的特点,深入挖掘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的森林文化和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耕作文化等活动,将其开发成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求,深受游客喜爱,对生态文明教育起着潜移默化推动作用。
1.1.5 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宣传促使公众环保意识提高 森林公园通过开发森林旅游和开展丰富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祖国的山川秀美和自然文化遗产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自觉珍惜并主动参与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提升了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人们护林、爱护环境的意识明显提高。如三明市尤溪枕头山省级森林公园未建立前,周围农户对森林的盗伐现象非常严重,随着公园的建立和森林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农民逐渐开始从事一些旅游经营活动受益,昔日盗伐林木者如今都自然转化成护林人。
1.2 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
1.2.1 对现代林业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人类进入21世纪已逐渐从长期对自然的索取、破坏而遭受的惩罚中觉醒,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回归到珍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已经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仅是生态文明的主要特征,也是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文明,是以人与自然和谐为核心和信念的文明取代那种以人类为中心、以人的需求为中心、以自然界、自然环境为征服对象的文明,是一种基于生态意识和生态思维为主体构成的文明体系,是一种先进文明,是生态文明的基础,代表先进文明的前进方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先进文明前进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使可持续发展思想理念渗透到人们的行为意识中去,使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才能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经过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促使人们对过去的林业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使现代林业建设朝着生态文明的方向发展。
1.2.2 对现代林业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所产生的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的物质基础;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体现,是人与环境和谐共处、持续生存、稳定发展的文明,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动力元素。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们从精神形态上转变思维方式,在全民全社会树立生态价值观、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把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三者统一起来,倡导和谐理性消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因此,林业建设的有效性不仅仅决定于技术水平本身,还决定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生态文明作为现代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对现代林业建设产生巨大推动力。
2 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潜力分析
2.1 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文明资源潜力大 我国森林公园尤其是国家级森林公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高品位的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拥有众多体现大自然杰作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文明活动的遗存足迹。这些资源是我国壮丽河山的精华、国家形象的构成要素、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精神支柱;是国家特殊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垄断性资源,有着独特的、极其重要的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科教审美等方面的价值,蕴含着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美学、生态教育、生态艺术、生态宗教文化等各种生态文明要素,是我国生态文明中的精髓。更多的森林公园则以其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绚丽的森林景观、优美的森林环境构成多样的森林生态文明,这些资源是建立森林公园的基础条件,所以在森林公园中挖掘和发展生态文明的潜力大。
2.2 森林公园开发生态文明市场潜力大 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我国国内居民的出游率将达到311%,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将超过3.3万亿元人民币。在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自由支配时间的增多,走进森林、回归自然的户外游憩正逐步成为我国进入小康社会后人们扩大精神文明消费的热点,森林旅游的需求量将达到12亿-15亿人次。而森林公园蕴藏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是人们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感受各种生态文明“知性之旅”,市场魅力潜力大。
3 森林公园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森林公园建设要突出生态文明品味 要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森林公园的灵魂,在构建繁荣的林业文明体系中起重要作用,所以森林公园建设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整个林业生态文明体系建设的范畴加以推进,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和帮助,促使森林公园担当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做发展生态文明的先锋。要突出生态文明,使之与人文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3.2 森林公园建设要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投入 国家对森林公园要建立生态文化建设的扶持、引导机制,加强对森林公园各类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进一步完善现有生态文化设施的配套设施,建立规范的解说词、宣传片、宣传牌、宣传标语和宣传画册等,不断强化森林公园的科普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森林公园的生态教育、自然科普宣传、弘扬生态文明等公益。
3.3 森林公园建设要树立生态文明样板意识 森林公园是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和典范,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作用,要充分发掘其美学价值、认知价值和教育价值,开展“做生态文明的倡导者、实践者和推动者”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爱护森林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为人们了解森林、认识生态、探索自然提供场所和条件,使之成为生态文明的样板,这对于从整体上推进森林公园中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一条有效途径。
3.4 森林公园建设要不断开发生态文化产品 重视对森林公园中生态文化内涵的挖掘和提炼,突出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开发一系列人们乐于接受且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丰富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向社会提供更多、更精彩、更有教育意义的生态文化产品,满足社会多元化需求,扩大林业对社会的影响。
3.5 森林公园建设要加强生态文明队伍人才培养 加强森林公园中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在人才,要加强对导游员、解说员及管理人员等的培训,提高其文明素养;要与各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和专业社团等合作,聘请一些专家、教授等担任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顾问,也可向社会招募一些志愿者作为森林公园的生态知识义务讲解员、宣传员,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到自然、生态知识的教育普及,广泛增强公众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6 森林公园建设要有自己特色生态文明体系 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其主要任务是树立现代生态和谐理念,建设繁荣的生态文明体系,加强生态道德伦理宣传教育,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充分结合本地实际,依托现有森林公园资源自身优势,加强生态文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探索和实践,挖掘和保护自然和历史生态文明遗产,建设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增加丰富内涵,彰显当地特色的生态文明以弘扬和传承生态文明,为现代林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4 小结
总之,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了巨大成效,发挥了不少的效益,但森林公园生态文明建设的潜力仍然很大,若采取多种形式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有望把森林公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更好,做到既向社会展示林业建设的风采和成就,又让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亲近和了解自然,使人们的思想和境界升华,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荣。
参考文献
[1] 王九龄主编 中国林业生态环境建设[M]人民日报出版社 2002
[2] 赵树丛 充分发挥森林公园在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中的重要作用[N]中国绿色时报 2012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