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集资风险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筹资中存在的风险
1.决策失误。
投资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果决策失误项目失败或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很快建成并形成生产能力,无法尽快地收回资金来偿还本息,会使企业承受巨大的财务危机。
2.负债的利息率。
利息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在同样负债规模的条件下,负债的利息率越高,企业所负担的利息费用支出就越多,企业破产风险也就越大。尤 其当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的利息率提高,企业此时筹资成本增加,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提高,这样 企业就要承担较大的筹资风险。
3.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负债经营的企业,其还本付息的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的收益。如果企业经营管理不善,长期亏损,那么企业就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这样就给企业带来偿还债务的压力,也可能使企业信誉受损,不能有效地再去筹集资金,导致企业陷入财务风险。
4.负债规模过大,资本结构不当。
负债规模是指企业负债总额的大小或负债在资金总额中所占比重的高低。企业负债规模越大,利息费用支出越多, 由于收益降低而导致丧失偿付能力或破产的可能性也就增大。负债比重越高,意味着企业借入资本比例越大,资产负债率越高,导致企业的财务杠杆系数增大,股东收益变化的幅度也随之增加。财务杠杆利益越大,伴随其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就越大。
5.筹资方式选择不当。
目前在我国,可供企业选择的筹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发行股票、发行债券、融资租赁和商业信用。不同的筹资方式在不同的时间会有各自的优点与弊端,如果选择不恰当,就会增加企业的额外费用,减少企业的应得利益,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而形成财务风险。
6.负债期限结构不当。
这是指企业所使用的长短期借款的相对比重,一方面是指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的安排,另一方面是指取得资金和偿还负债的时间安排。若长、短期债务比例不合理,还款期限过于集中,就会使企业在债务到期日还债压力过大,资金周转不灵,从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7.信用交易策略不当。
在现代社会中,企业间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如果因对往来企业资信评估不够全面而采取了信用期限较长的收款政策,就会使大批应收账款长期挂账。若没有切实、有效的催收措施,企业就会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来进行再投资或偿还自己的到期债务,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
防范企业筹资风险的措施
1.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企业在日常财务活动中必须居 安思危,树立风险观念,强化风险意识,抓好以下几项工作:①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变化情况,使企业在生产经营和理财活动中能保持灵活的适应能力;② 提高风险价值观念;③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置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④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不断 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2.优化资本结构。
最优资本结构是指在企业可接受的最大筹资风险以内,总资本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这个最大的筹资风险可以用负债比例来表示。一个企业只有权益资本而没有债务资本,虽然没有筹资风险,但总资本成本较高,收益不能最大化;如果债务资本过多,则企业的总资本成本虽然可以降低、收益可以提高,但筹资风险却加大了。因此,企业应确定一个最优资本结构,在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之间进行权衡。只有恰当的融 资风险与融资成本相配合,才能使企业价值最大化。
3.保持合理的现金储备,确保企业的正常支付和意外所需。
现金是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的资产,现金持有量过少而无法保证企业的正常支出,企业就会因资金短缺发生筹资风险;反之,企业持有的现金越多,企业的支付能力就越强。但是现金是收益能力和增值能力较低的资产,如果企业持有过多的现金,必然失去了用这 部分现金投资的机会,造成资金的机会成本过大,从而降低企业资产的盈利能力和资产利润率。因此,企业必须合理预测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现金需求和支付情况,确 定合理的现金储备。
4.加强存货管理,提高存货周转率。
存货是企业流动资产中变现能力较弱的资产,如果存货在流动资产中比重过大,就会使速动比率很低,从而影响企业的短期变现能力,因此要通过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生产经营流程,使企业存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5.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应收账款是被债务人无偿占用的企业资产。不能及时收回应收账款,不仅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和使用效率,还可能造成企业资产无法收回而形成坏账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通过建立稳定的信用政策、确定客户的资信等级、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确定合理的应收账款比例、建立销售责任制等措施,积极组织催收,减少在应收账款方面的资金占用,加快货币资金回笼。
6.保持和提高资产流动性。
企业的偿债能力直接取决于其债务总额及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生产特点来决定流动资产规模,但在某 些情况下可以采取措施相对地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企业在合理安排流动资产结构的过程中,不仅要确定理想的现金余额,还要提高资产质量。通过现金到期债务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本期到期债务)、现金债务总额比(经营现金净流量÷债务总额)及现金流动负债比(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等比率来分析、研究筹资方案。这些比率越高,企业承担债务的能力越强。
7.合理安排筹资期限的组合方式,做好还款计划和准备。
企业在安排两种筹资方式的比例 时,必须在风险与收益之间进行权衡。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对策之一。企业必须采取适当的筹资政策,即尽量用 所有者权益和长期负债来满足企业永久性流动资产及固定资产的需要,而临时性流动资产的需要则通过短期负债来满足。这样既避免了冒险型政策下的高风险压力,又避免了稳健型政策下的资金闲置和浪费。
8.先内后外的融资策略。
内源融资是指企业内部通过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而形成的资金来源和产生留存收益而增加的资金来源。企业如有资金需求,应按照先内后外、先债后股的融资顺序,即:先考虑内源融资,然后才考虑外源融资;外部融资 时,先考虑债务融资,然后才考虑股权融资。自有资本充足与否体现了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和获取现金能力的高低。自有资本越充足,企业的财务基础越稳固,抵御 财务风险的能力就越强。自有资本多,也可增加企业筹资的弹性。当企业面临较好的投资机会而外部融资的约束条件又比较苛刻时,若有充足的自有资本就不会因此 而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
9.建立风险预测体系。
企业应建立风险自动预警体系,对事态的发展形式、状态进行监测,定量测算财务风险临界点,及时对可能发生的或已发生的与预期不符的变化进行反映。利用财务杠杆控制负债比率,采用总资本成本比较法选择总资本成本最小的融资组合,进行现金流量分析,保证偿还债务所需资金的充足。应做好企业的财务预测与计划,作好各种预算工作。在对外部资金的选择上应从具体的投资项目出发,运用销售增长百分比法确定外部筹资需求。可以从以往的经验出发,确定外部资金需求规模;也可以进行财务报表分析,使各项数据直观准确,量化资金数额,由于这种方法比较复杂,需要有较高的分析技能,因而,应在筹资 决策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运用。准确的财务预算对于防范和规避企业的筹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企业根据短期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中长期的企业发展规划,预测出自己对资金的需求,提前做好财务预算工作,安排企业的融资计划,估计可能筹集的资金量。
企业筹资中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相关文章:
1.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2.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及控制措施
3.企业财务管理的风险及防范
4.企业风险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融资机制主要指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方式,由风险投资企业的类型所决定。根据投资方的属性,这些高科技中小风险投资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包括五种类型:
(一)以政府出资为主导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这类风险投资公司主要由地方财政出资,地方科技行政部门负责组建,目的在于推动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政府出资的投资公司在我国投资公司体系中占据主体性地位。
(二)大公司所属的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这类风险投资公司主要由上市公司和投资银行通过独资、参股或控股的方式建立,而上市公司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的现象更为常见,为企业的核心业务提供战略协同。
(三)证券公司所属的风险
投资公司投资2001年6月20日,中国证监会了《证券公司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第23条第6款规定:证券公司经中国证监会的批准可以发起、设立或参股风险投资公司。一般而言,券商风险投资公司具有较强的资本运作能力,比较重视后期的投资。
(四)民营及混合型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这类证券公司的资本结构包括民间资本与上市公司资本的混合、民间资本与国有资本的混合两种主要形式。目前,我国纯粹民营的风险投资公司数量有限、融资规模较小,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民营风险投资公司在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上的位置日益显著。
(五)外资风险投资公司与合资风险
投资公司的投资2003年3月1日,科学技术部等六部委联合制定了《关于外商投资风险投资企业的管理规定》,为中外合资风险投资公司创造了组建、生存与发展的条件。目前,我国外资及合资风险投资公司已达数十家,包括跨国公司的风险投资公司、传统的国家风险投资公司、国际投资银行的风险投资公司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投资公司。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融资机制具有多样性,政府、大公司、证券公司、民营企业与外资风险投资公司等均可以向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提供资金。在我国,由于养老基金规模不大,并受到现行经济政策的约束,不可能大规模用于风险投资。保险公司的资金规模较小,资金用途受到特殊的限制,无法用于企业的风险投资。国有商业银行由于长期受到不良贷款的困扰,近年来奉行稳健的信贷资金政策,对风险投资持有谨慎的态度。相比之下,国外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多,除政府、大公司、证券公司、外资机构等投资主体外,商业银行、养老基金、保险公司、富有的个人及家庭等均可提供风险资本。在美国与欧盟地区,政府所提供的风险资本较少,主要来源于养老基金与商业银行等资金机构。在美国,风险资本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等资金机构,约占风险资本总量的一半以上,而在欧洲,商业银行是风险资本的最大投资方,为风险企业提供三分之一以上的风险资本。
二、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风险投资机构的职能分析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是风险投资机构与高科技中小企业相结合的产物,风险投资机构对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运营机制存在着直接的影响。在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成长过程中,风险投资机构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一)解决高科技中小风险
企业的资金来源问题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信用记录欠缺,自身担保的实力较弱,但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却较突出,因此,银行等金融机构不愿对其进行放款,导致融资难的问题一直存在。风险投资是一种中长期的股权投资,不是关注项目的短期盈利和安全性,而是项目的成长性,因而能够弥补传统融资的缺口。
(二)为中小企业提供专业性的人力资本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技术问题或管理问题,而风险投资机构拥有一批训练有素的专业化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可以对风险企业提供各种支持。
(三)参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管理
风险投资机构参与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管理的目的不是自己经营企业,而是要从财务战略、技术战略和营销战略等发展战略来促进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成长,以便最终能够以较高的价格退出中小风险企业。同时,风险投资机构通过对中小风险企业的全方位管理,可以实现对企业运用机制的监控,从而降低人风险。
(四)扶持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技术创新
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产品的替代性较强,替代时间也较短,企业必须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才能维持其相对技术优势。
三、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立项评审机制分析
目前,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风险资本形成主要以政府投资为主,因而,政府投资的立项评审机制在主体上代表了我国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立项评审机制。我国大部分国家级科技计划,除了创新基金外,对项目的评审基本都是采用地方科技厅(局)或经济发展局推荐,报科技计划管理单位,由管理单位组织专家评审,再报送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是否立项,而评审委员会一般由财政部、科技部等主管部门的相关人员组成。现有的评审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但也存在着一些弊端:一是造成地方推荐单位对项目缺乏把关,不管好坏项目全往上报。二是项目的立项决策过多依赖于专家的意见,导致评审偏差或失误较大。具体原因有:对专家缺乏约束机制,专家并不对自己的评选结果负责任。在很多场合,专家的知识面也有限,不足以应付项目评审的需求。在极端的情况下,专家并不了解一些新技术,可能导致前景较好的项目被否决。专家的实践经验不足,过于拘泥于书面知识。许多专家来自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偏向于技术和财务,实践技能薄弱。
四、高科技中小风险企业的经济功能分析
论文摘要:面对当前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境,多渠道地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已成为共识。作为权益资本的风险投资可以有效地帮助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度过资金难关,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本文以现代企业理论为视角,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三个方面分析风险投资的运行机制,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风险投资以及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能够提高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
我们对风险投资的研究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的框架下从交易成本理论、产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出发,分析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能够提供风险投资的运行效率,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了解风险投资,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风险投资与交易成本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的交易成本是很高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风险投资家寻找好的投资项目以及审慎调查、签订合同的费用;创业者寻找风险资本的费用,因为融资是一次消耗大量精力和时间的过程,可能要和10—40家风投沟通后才能寻求到合适的投资方;投资后风险投资家参与企业管理监督,提供增值服务的费用;合同出现问题后解决问题、改变条款或从企业退出所花费的费用;资产的专用性所引起的费用,这是由于风险投资是一种权益资本,从资本的介入到资本的退出需要很长的时间,导致其流动性差、专用性强,发生昂贵的交易成本。
二、风险投资与企业产权和人力资本
产权制度提供了一套行为规则促使人们将外部性内在化。按照诺斯等人的看法,有效率的产权安排通过使人们活动的私人收益率接近社会收益率而对商业活动产生激励,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技术创新的发生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有效率的制度安排特别是产权安排和创新的结果。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产权的融合,是最有效的所有权制度安排,其实现形式就是企业所有权的共同分享和共同治理。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这一制度尤为重要。在高科技企业中,企业家、关键技术人员作为高存量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了比在普通企业中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企业家、关键技术人员的活动也是难以监督的,或监督的成本很高,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分享企业的所有权。
实践中,在风险企业特别是高科技风险企业里,企业家、关键技术人员拥有股权是一个普遍现象,有些技术开发企业甚至将持股权制度扩展到全体员工,虽然他们个人甚至作为一个整体持有的股权比例很低,在企业控制权方面的作用有限,但对他们个人仍能够产生足够的激励作用。美国微软公司员工工资水平并不高,但主要的研究开发队伍相当稳定,原因之一是微软实行的员工持股制度,微软已有数百位亿万富翁。美国硅谷在高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功与人力资本产权制度的创新密不可分。硅谷通过技术配股、股票期权、职工配股等形式,使公司的技术人员成为股东,股票上市后,职员一夜之间可能成为百万富翁。这种收入分配机制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人们全身心投入技术创新,新的发明和专利不断产生。在国外风险资本介入较深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企业家、关键技术人员持股已经成为这些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
三、风险投资与信息不对称和委托
风险投资体系通常涉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创业者三方参与,他们是相互独立的利益主体,通过风险资本这一枢纽构成了双重委托的关系。
1.风险投资者与风险投资家的委托关系
首先,当风险投资家来募集资金时,风险投资者可能不知道对方从事风险投资业的经验和能力,也不知道对方的品质和信誉。因而在签订协议时不知道收益和风险的分配是否合理;而风险投资家清楚自己的状况,可能会争取到更有利于自己的条款。其次,在协议签订后,风险投资家是否遵守协议中商定的条款,风险投资者很难知道或要花费很大的监督成本。如果投资失败,风险投资者也很难知道是项目本身的问题还是风险投资家不努力或其它渎职行为的缘故。
2.风险投资家与创业者的委托关系
就逆向选择问题而言,一方面创业企业家更了解个人的能力、团队的素质、投资项目质量、市场前景等等。这时处于信息劣势的风险投资家只能基于市场上风险企业的平均质量来定价。于是,对于那些质量高于平均质量的企业来说,这相当于提高了他们使用资本的代价,而这些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的代价寻找到其他融资途径,结果是他们另觅他途。对于那些低于平均质量程度的企业来说,由于其难以寻找到其他融资渠道,会更热衷参与交易。这样市场上只留下质量程度较差的企业,企业的平均质量程度下降,风险程度提高,理性的投资者知道这一情况,于是便提高其风险补偿,提出更苛刻的投资条件,这进一步加剧了逆向选择,最终形成了质量低的企业对质量高的企业的驱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时风险投资家最初会错过许多后来很成功的创业企业。另一方面对创业者来说,除了需要资金外,更需要风险投资家的增值服务,因而需要仔细了解风险投资家的背景信息,这时风险投资家拥有信息优势。
道德风险方面,风险投资家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资金的合理回报,为此要控制董事会影响企业重要决策,控制表决权,有更换管理层的权利。而创业者往往是项目的拥有者,本身可能就是技术专家,在企业技术开发、生产经营上拥有私人信息。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往往出于个人利益或企业单方面利益的考虑,他们可能会作出不利于投资者的选择。国内有的企业甚至会提供假账以骗取资金。
四、风险投资的制度安排
为了使具有高风险和高信息不对称特点的风险投资有效率运作起来,就要形成风险分担机制,减少参与各方的风险,在风险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及创业者之间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相关各方的利益最大化行为一致,现实中,风险投资主要采取了以下的制度安排。
1.风险投资注人之前
风险投资家一般在某一行业或领域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风险投资往往专注于特定行业的企业或处于特定发展阶段的企业,这种制度安排大大降低了风险投资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另外,风险投资在筛选项目时,会利用其广泛的业务网络(包括投资银行、经纪商、律师、会计师、投资顾问等)来为之提供有关项目信息。为了从各种渠道提供的成千上万个项目中筛选出符合自己标准的项目,还要前往企业对产品的技术性能、市场前景尤其是管理团队进行深八调查。通过以上多道程序,才能较好克服项目筛选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可能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
2.分阶段投资
分阶段投资是指将资本分期分批投入,在每一阶段上的投入仅供这一阶段发展的资金,在进入下一阶段时,企业必须进行再次融资。这体现了风险投资的期权特征,即现阶段的投资者有继续为下一阶段投资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投资者将对项日进行持续评估以决定是继续投资还是延期,甚至终止投资,以控制风险,减少损失。
3.金融工具的选择
一般而言,风险投资家多采用可转换优先股、可转换债券和附带认股权证的债券等复合型金融工具。其中,可转换优先股是最为普通的一种形式。其优势在于:(1)持有可转换优先股可优先获得固定的股息支付,并可在企业经营状况良好时,通过转换为普通股而分享企业利润的增长。(2)可转换优先股一般附有赎回条款,在出现对企业前景信心不足时,持有人可要求企业赎回股票,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同时也对企业管理层强化了压力和约束。(3)风险投资家即使以优先股形式持有股票,仍享有一定的对企业决策的投票权。
4.直接控制权安排
主要有三个方面:(1)参与董事会条款。风险投资家往往在企业的董事会中占主导地位,至少拥有一个席位,通过控制董事会来达到对企业的重大决策进行控制的目的。(2)投票权分配条款。风险投资家的投票权不受其投资形式的影响,并且控制权的分配不适用“一股一票”的原则,一般要求有多数投票权,甚至在重大事情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即绝对控制权。(3)管理层雇佣条款。在企业经营不善时,风险投资家可以撤换管理层,并回购管理层持有的股份。参与管理的风险投资治理是一种相机治理模式: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是可以分离且不必完全对应。对于风险投资家而言,通过董事会席位或者合同赋予的特别条款对诸如企业发展的决策经营计划、资产重组、财务控制、人事决策等方面施加影响,这样做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企业而是为了降低风险,增加回报。如果企业家积极,则风险投资家可以采取“间接参与型”的管理方式。对于不善经营的企业家,风险投资家则是风险企业的积极投资者,因而契约中往往规定危机出现时风险投资家有解雇管理层的权力。没有一个契约能够详细规定和预测风险投资过程中可能发生的一切,除明确契约的保护外,参与管理是减少风险最有效的风险投资治理机制。
5.反稀释条款
反稀释条款是在股票分割、派股、资产重组等其他稀释所有权情况发生时用来确保早期投资者利益的协定,有“完全棘轮”保护和“加权平均棘轮”保护两种方式。
6.赋予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更多的剩余索取权,实现“激励相容”
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1)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的股权安排。风险投资家虽然拥有对企业的控制权,但在初创阶段一般只占公司5%一25%的所有权,一般为1O%,而往往会安排相当大一部分股份份额由企业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认购或直接发放,从而使创业团队拥有大量股份,促使其努力工作,使创业企业顺利成长。另外,风险投资家往往持有优先股,而管理层持有普通股,并且其持股比例取决于经营的好坏,因为优先股的转股比例不固定,随着企业经营的好坏调整。企业管理层的收入结构中,股权收入是最主要的,企业盈利越高,则风险投资家的优先股转成普通股的比例越低,但股价因为盈利提高而上升,可以保持较高的股票市值,管理层也获得更多的股票份额和更高的股票市值。但如果企业经营不善,不仅转股比例提高,管理者的持股比例下降,而且在支付优先股利息之后,普通股可分配的收益有限,管理层会遭受损失。这样,企业经理层能够分享企业利润增长带来的收益,同时承担企业亏损带来的损失,从而与风险投资家的利益形成一致,降低了委托关系中的道德风险。(2)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的股票期权安排。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在未来的固定期限内或当经营目标实现时,可以按照合约中约定的较低价格购买公司股票(通常是普通股),且有权在一定时期后将购入的股票在二级市场出售取得收益,但期权不可转让。这种安排激励管理层和关键技术人员努力1:作以使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而使企业股价上升,如果到时股价高于执行价,企业家将执行期权,股价与执行价之间的差额就是收益。如果股价低于执行价,企业家可以选择不执行期权,并不需承担任何损失。通过以上制度安排,使得期权持有者将个人利益与企业业绩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他们提前离开企业,企业有权以账面价值或事先约定的较低价格回购其拥有的股票,同时取消期权,这就是所谓的“金手铐”。股票期权对创业家而言,既是一种巨额补偿和巨大激励——以股票增值实现了人的剩余索取权又是一种严格约束——迫使创业家更加关心股票将来的价值,主动采取符合委托人即风险投资家利益的行为,关心企业的长远发展,避免短期行为,从而实现激励相容,减少成本,达到双方利益的协调。
7.风险投资的组织形式
在美国,风险投资机构的组织形式通常为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者为有限合伙人(LP),承担有限责任,风险投资家充当一般合伙人(GP),承担无限责任。它主要通过制定合理的报酬结构把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的利益一致起来,激励风险资本家。有限合伙制通常规定,一般合伙人出资1%,除收取风险基金1.5%~3%的年管理费外,还获得投资所实现利润的约20%作为回报,有限合伙人出资99%,取得风险投资基金收益的8O%。这种制度安排,比较充分地考虑了对风险投资家的利益激励,为了追求自身利益,风险投资家将尽全力争取成功。
有限合伙制的约束机制主要表现在风险资本家在合伙企业中所承担的风险上,作为一般合伙人,风险资本家承担无限责任,对企业的信贷和负债承担无限责任,因而个人的财产处于风险之中。因此,有限合伙制合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委托问题可能带来的危害性,尽可能地把有限合伙人与一般合伙人的利益一致起来。
8.投资后的参与
风险投资家通常在投资后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如帮助企业制定战略计划,为企业网罗人才,引入其他资金支持,辅导企业日常运作管理,定期了解企业销售、财务、人事等方面的情况。这些活动可以进一步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程度,使风险投资家保持对企业的了解,有助于对企业前景作出正确的判断。相比国外而言,国内风险投资公司投入资金后会更深地介入被投资公司的日常管理,不仅因为国内创业者和公司管理不成熟,更严重的是因为有些创业团队往往违反游戏规则。
9.退出机制安排
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安排非常重要,风险投资者之所以愿意承担巨大的风险,绝大多数都是受到了高额回报预期的驱动,而高额回报预期能否实现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且顺利地将资金撤出、变现,以便投入到新一轮的资本增值活动中。风险资本能否顺利退出对风险投资的最终成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要有三种退出渠道:首次公开上市(IPO)兼并与收购,破产清算。
(1)首次公开上市。IP0是风险投资者最愿意看到的退出方式,因为公开上市往往能实现公司价值的最大化,它的投资回报率通常极高。从创业者的角度来看,它既表明了金融市场对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的确认,企业获得了在证券市场上持续筹资的渠道,取得了进一步发展的资金。同时,IP0也相当于为创业者提供了一个关于企业控制权的看涨期权合约。但是其弊端在于,对于风险投资家而言,在初创企业进行IP0之前的两年,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要将公司信息向外界公布,使广大投资者了解公司的真实情况,以期望得到积极的评价,避免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股价被低估。相对于其他退出方式,IPO的手续比较繁琐,涉及法律、会计、中介等问题,退出费用比较高昂,并且风险投资家手中的股权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全变现,时间比较长。(2)兼并与收购。尽管其收益率比不上公开上市,但也是重要的退出途径,风险投资者手中的股权可以很快变现,并且企业也不需向外界透露公司信息。这种退出方式在国内当前的经济状况下尤其重要,资本市场走向寒冬是一个原因,同时曾经被爆炒的创业板迟迟无法推出也导致这种退出方式受到欢迎。(3)破产清算。将赌注下在新创公司身上,期待能够从股票发行中得到丰厚的回报。但谁的手中也没有预知未来的水晶球,风险投资中失败的企业数量要远多于成功的企业,风险投资者的损失要靠成功企业的高额利润来补偿。
参考文献:
[1]袁庆明.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2]段文斌等制度经济学——制度主义与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3]祝九胜.创业投资——制度分析与机制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张永衡.风险投资与产权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D02
[5]文先明.风险投资中信息不对称及风险分析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6]郑君君.风险投资中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7]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及委托一关系.北京:经济研究,l996(9).
[8]王凤荣.创业资本的制度创新分析[J].天津:南开经济研究.2002(2).
(一)银行对客户审查不全面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对融资企业的资信审查提出更高的要求。银行在审查的过程中,相对重视企业的财务因素,考察企业的财务状况,但是不重视对企业管理水平、市场潜力等非财务因素的审查,银行不能全面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加大了融资风险。此外,银行过于追求利润效益,纷纷仓促对外承揽业务,对有资金匮乏、经营效益低、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的风险认识不够,不能很好把握企业的资信和运转状况,埋下风险隐患。
(二)银行自身技术手段落后银行内部的整体运营机制对其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起到关键的作用,完善的、科学的内部组织体系可以有效支持贸易融资业务的技术开展。但是,银行在业务之间的衔接、制衡方面还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技术手段还是落后,甚至一些操作仍然需要人工完成,导致操作失误的概率大幅上升。银行的技术手段落后,就会在企业贸易融资的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使得其风险加大。
(三)银行贸易融资业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我国银行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面的人才缺乏,有限的人才资源也集中在管理层。各银行进行贸易融资的相关人员,所掌握的知识不足,不能够满足日益变化的国际环境,对外贸、外汇、相关法律等的不了解,就可能会在融资的过程中出现问题。从事贸易融资的相关人员,应该对融资的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把握,发挥国际业务的产品功能和市场效果。
(四)企业缺少有效的防范措施国际贸易融资相对国内的融资来说,它有风险大、风险种类多等特点,外贸企业虽然意识到这种风险,但没有有效的防范措施。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外贸公司仍然采用传统的交易方式,对出口风险的认识还停留在控制非信用证业务的层次上。而且,我国大部分的企业在进行风险预测的时候,还是通过主观判断的方法,不能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金融工具规避风险。无论是外贸公司还是国内的公司,这个问题都存在,企业只有运用科学的工具来进行风险的预测,才能有效规避风险。
(五)企业缺乏高素质业务人员我国的进出口企业经过多年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探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事实是,我国外贸企业的人员素质和水平有限,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差距。当代国际贸易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商品贸易、技术、服务贸易的三种情况,从原来简单的融资手段发展到各种复杂手段的结合发展,而我国进出口企业的相关外贸人才的知识明显滞后。
二、我国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对策研究
(一)借鉴发达国家贸易融资的方式近年来,随着我国国际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的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我国的融资方式也有必要借鉴发达国家而做出相应的调整。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革,使之更适合我国的国情,同时要把握其核心或实质,不能将国内传统的做法硬与之相匹配,对于融资主体正确选择融资方式,既积极参与又有效避免或减少损失,确保国际贸易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银行要建立科学的内控机制来防范风险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是指对公司的内部组织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制约,尤其对银行来说,其内控机制更为重要。银行的内控机制是营销防范风险的关键,从侧面衡量了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业务的一个重要方面,银行的内控机制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国际贸易融资风险的控制水平。
(三)加强对进出口企业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国际贸易融资的需求方,进出口企业的财务状况及风险意识、管理水平等也会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产生影响。对于大多数的企业,其财务状况一旦出现资金紧张,依赖银行的融资是大部分企业的首选,实际上,许多企业在财务未出现窘况时也要申请融资,以加速资金的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是决定国际贸易融资创新需求的重要因素,国际贸易融资除可为进出口企业解决资金上的问题外,还具有避险的功能。
(四)提高进出口企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外贸企业的业务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在平时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工作经验,尤其要精通国际贸易知识和运输保险业务。外贸企业的客户是国际的客户,所以有必要关注国际贸易市场的变化,掌握市场行情,培养识别风险、防范风险的能力。同时,还要注意加强对国际金融、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强化风险意识。
(五)增强我国贸易融资的相关法律建设我国在法律上对外贸企业的相关业务的规定还不是很完善,所以应该增强我国国际贸易的相关法律建设,借鉴国外的相关法律条款和规定启动对贸易融资业务的专项立法,进一步增强我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口信用保险的法律法规,明确出口信用保险的宗旨、各参与机构的权利和义务等,对承保范围、损失界定等也要以法律形式加以统一规定。在良好法律环境的基础上,再制定和实施一些相关的战略政策和措施,才可以实现出口信用保险的稳定发展。
三、总结
随着国内银行业务多元化,银行有追求规模扩张的内在冲动。由于风险形态的多样化,管理的方式与内容日趋多样。同时,面对金融业的对内对外开放,银行面临更为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因此,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及风险形态的变化,重塑银行风险控制模式非常必要。目前银行风险管理模式中,实际按三个层次控制风险。第一层次是业务风险控制。主要是在业务的各个环节进行风险分析,计量风险,考虑风险收益,采取风险规避措施。第二层次是风险的成本覆盖。对可预期的资产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成本,以应对可能的风险。第三层次是对未能预期的其他损失,建立资本缓冲区,以减少风险的冲击。这种模式在银行风险管理中一直发挥着较大的作用。但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多,市场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也出现其不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建立统一的风险计量及回报体系。按照财务的基本原理,风险要有风险回报。但在风险如何度量,风险回报率如何确定上,业务单元间没有统一的方法和标准。对于贷款资产,主要是通过信用评级来确定风险级别,从而确定风险补偿标准;对票据资产,主要是根据票据出具方的实力来确定风险级别;对现金资产,则根据风险敞口来进行风险管理。由于没有统一的风险计量标准,风险的回报率很不统一,不利于银行对风险及回报的比较。
2.未建立风险适度管理机制。在传统风险管理机制中,是以规避、转移或消除风险为出发点。实际上,风险是无处不在的,有些风险甚至是无法规避的,关键是建立风险管理的成本与效益机制,即风险适度管理问题。一般而言,风险管理监测、度量成本大或事后道德风险大的业务,适宜用资本补偿的机制来管理风险,而监测、度量成本清楚或事后道德风险小的业务,适宜于用风险定价补偿机制管理风险。
3.未建立明确资本需求量化标准。现有法规对银行资本充足率规定过于笼统,不足以反映企业面对的真正风险。风险拨备也很难覆盖所有风险。如果资本准备过多,会形成资本闲置,不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效益;如果资本准备过小,又会形成潜在破产风险。
4.未建立统一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正如上所述,风险测定的标准与呈报方式不一,对银行整体的风险难以形成统一的有用信息,以支持管理层对整体公司规模及业务进退决策。
现实促使银行应建立统一的风险测量、评价、考核、补偿体系,以确保银行的稳健发展。银行应从一味看重短期账面经营利润、忽视风险,转变为关注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强调对资本的有偿占用观念,即占用资本防范风险是需要付出成本的,这种风险成本将通过资本回报得以反应;银行应吸取国际先进银行经验,构建以经济资本为核心的考核评估体系;迫使银行各经营机构自主调整业务结构,把资源更多地配置于风险可控以及占用资本少、收益相对高的业务,实现业务模式的转换与迁移,从整体上增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二、经济资本方法管理控制银行风险的基本设想
经济资本方法是运用资本管理控制风险的有效办法。经济资本是指银行将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加以量化,并估算为因应这些风险的发生所需准备资本,同时帮助企业了解经过风险系数调整后的实际投资报酬。风险、资本和营利是经济资本方法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设经济资本体系,可为银行的业务决策与评估、风险控制和资本管理提供一个统一平台。其基本设想是:
1.经济资本计量。经济资本等于非预期损失,必须要通过内部风险计量模型来计量。因经济资本计量是计算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的基础,因而是整个经济资本管理体系的基石。
2.经济资本分配。分支机构和业务部门是业务风险的主要来源,为控制其风险增长,银行必须以适当的方法向其分配经济资本,建立资本约束机制。经济资本分配可视为分配用于抵御业务风险的资本或分配风险限额。[1]如果分支机构或业务部门业务的风险控制在分配的经济资本数量内,则风险控制在了资本可承受范围内,风险抵御能力充分。如果分配的经济资本被占用完,则不能再新增需要占用经济资本的业务。
3.经济资本配置。为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确保占用的经济资本能够达到最低回报要求或更高回报水平,银行必须要将有限的经济资本配置到风险较低而回报水平较高的业务上,重点支持和发展这类业务。
4.产品定价。收益最终要通过产品销售来实现,销售规模固然对收益有影响,但产品定价更重要。有风险的业务(如证券包销、实业投资等业务)占用经济资本,经济资本需要回报,因而必须将经济资本占用成本纳入产品定价,确保业务的资本回报达到最低要求并创造经济增加值。
5.绩效考核。股东权益最大化是银行经营的核心目标。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指标因兼顾了收益和风险两方面的因素,充分体现了风险和收益对称的原则,较传统的利润指标更能真实反映经营绩效和价值创造,因而以此作为内部绩效评估的主要指标,可以充分体现银行的价值理念和政策导向。
.业务战略决策。银行可根据各个机构、部门和业务的经济资本回报率水平决定业务发展战略和方向。对回报率水平较高的业务和价值创造较高的机构、部门,应给予更多的扶持政策,而对回报率很低甚至是负贡献的,则应采取限制和收缩政策,以避免价值损失。[2]
经济资本管理的根本目标是控制业务风险,确保银行具有充分的风险抵御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风险调整后绩效,以实现股东权益最大化目标。这是银行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
三、当前银行运用经济资本方法管理风险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1.尽快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银行应综合考虑股东、经营管理层、监管当局等不同角色对资本管理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和完善经济资本配置程序:一是评价银行总体风险承受能力。综合考虑股东收益和经营中承担的风险,并对所需资本的总体水平做出评估;银行的经营管理层须就其风险偏好所要采用的风险结构做出决定。二是合理配置资本资源。银行根据既定的资本总量和资本回报要求,运用限额管理、组合管理以及风险调整后的资本收益率目标管理等手段,将资本在各个分支机构、产品线和业务线等不同层面进行有效配置。三是最优化可用资本。在风险结构和预计的资本需求量一定的情况下,银行需要运用内部风险资本模型度量最优化可用资本水平,确保可用资本与规划资本需求一致,并使资本成本达到最优。四是衡量资本使用和收益。银行在持续经营前提下计算实际资本收益,当环境变化、业务超过原定目标或原定目标无法完成时,银行有必要对资本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3]
2.加快研究制定经济资本管理配套制度。经济资本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必须运用到银行所有业务流程中,并使之充分发挥决策支持作用。在当前条件下,银行应坚持制度与系统“同步推进、配套建设、逐步完善”的原则。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和培训力度,促进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转变和提升;另一方面,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出台一整套经济资本分配管理办法,从而更全面、更扎实、更有效地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
关键词风险投资激励
除了私人风险投资制这种资本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风险投资组织形式,任何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的风险投资组织,都面临着参与人信息不对称与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问题。相比较其他类型的组织相比,风险投资机构的经营行为更具风险性,参与人对风险的认识更深刻,对风险的感知也更敏感,因此,参与人之间的风险分担与激励问题对风险投资机构的运行效率影响更大。下面以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F·斯蒂格利茨激励问题的三种解决方法为基础,进一步探讨其在风险投资中的实际应用。
1市场解决方法
“私人财产与价格体系相结合能对激励问题提供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如果资产属于个人所有,那么个人必须承担行动的全部责任。风险投资如果采取私人制组织形式,其道德风险就不会存在,但毕竟“天使”投资者的资金有限。有限合伙制从制度上将一般合伙人的私人资产与有限合伙人的委托资产相结合,激励的有效性高,但它同样存在着规模小的局限性。因此,项目投资经理人与公司合伙投资制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风险投资组织制度,有效利用了项目经理的私人财产来解决风险投资者对风险投资经理人的激励问题,具体做法是:在项目投资时,公司与投资经理人达成一项协议,即由投资经理人按拟投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注入个人资本,投资经理人勿须承担该项目投资资本的无限连带责任,如果赢利则获得该项目投资净收益20%左右的分成,如果亏损,则按出资比例承担。武汉华工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是采取这种组织形式的典型公司,这种投资经理人参与投资用协议的方式规定了经理人的资本投入和剩余收益索取权,是一种有效的资本激励与约束制度。
2合同解决方法
当风险资本所有者与风险投资经营者的委托——关系确立后,需要就双方当事人在经营期间的权力与义务达成一系列条款性协议,尤其在人的经营目标与经济报酬问题上,因此,这种合同也称为激励合同。用激励合同解决激励问题,就是设计一个契约使得人最大最佳程度地努力工作。下面运用委托—框架,对激励合同问题进行分析。
为了简化激励方案,现假定委托人采取资本激励措施,如果委托人与人针对经济报酬问题签订一份合同,两者之间的激励问题就会容易解决得多。那么,委托人究竟应该为人制定怎样的经济报酬方案呢?假设人的行动选择a∈A和外生随机变量θ,货币化产出参数π(a,θ),并存在分布函数f(π,θ),委托人取得π的所有权并签订合同给予人报酬s(π),委托人的效用函数为v(π-s(π)),人的效用函数为u(s(π)-c(a)),其中:?鄣?仔/?鄣a、v′、u′、c′、c″>0,v″与u″是否小于0取决于委托人与人的风险偏好程度;人有不接受合同时的保留效用u;这样,委托人对人的激励问题就是:委托人如何选择s(π)及人如何选择a,并在参与约束条件下使得两者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用数学模型表达如下:
∫v[?仔-s(?仔)f(?仔,a)]d?仔
s.t.(IC)∫u[s(?仔)]f(?仔,a)d?仔-c(a)
(IR)∫u[s(?仔)]f(?仔,a)d?仔-c(a)≥
上述模型中:a与s(π)的解取决于v、u、π、f、c、等因素;定性地讲,委托人给予人的经济报酬与人的行动选择是互动的,而且他们又共同取决于两者风险偏好、外生变量及人努力成本与保留效用等因素的影响。一般地,有以下性质:①当a可观测时,谁的阿罗—帕拉特绝对风险规避度量越大,最优激励合同要求谁承担的风险越小,即当参与人甲风险规避而参与人乙风险中性,根据最优激励合同参与人甲无须承担任何风险,反之亦反;②当委托人不能观测人的行动选择a时,最优激励合同要求人承担比对称信息情况下更大的风险,而且人选择的努力水平小于对称信息下的努力水平,即当效用函数一定时,信息愈对称,最优激励合同要求人承担的风险愈小,人所愿意付出的努力水平愈高;③如果分布函数满足单调似然率特征,最优激励合同s(π)是π的单调增函数,即产出愈高,人的经济报酬愈丰厚。
委托人依据上述模型可以设计一个合理的经济报酬体系,并在激励合同中作出明文规定。结合目前的激励机制,用合同法解决激励问题,还需要解决好下述三个细节:
(1)激励方案的个体差异性。随着人本观念逐渐增强,人的需要、人的预期目标及风险偏好的微小差异就会显现出来,一个好的激励方案不仅应该随岗位、职务不同而不同,也应该视当事人的需要、预期目标及风险偏好而适当调整。如:总经理岗位只有一个,但一项激励方案显然不适合前来应聘的所有候选人。风险投资机构应该努力避免用一种方案来激励所有的经理人,只有设计足够多的可行性方案供其选择,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职业经理人的积极性。
(2)激励参数的选取。在激励模型中,只要新的变量X包含比原有变量π更多的有关a和θ的信息,将X写进激励合同作为经济报酬的依据变量,就可以降低成本并且激励者增加努力程度,如果观测X的成本小于成本的降低时,观测X才是有价值的。在实践中,许多委托人仅仅将年度利润作为经济报酬的唯一依据变量,经理人为了取得更多的年度利润,往往会忽视无形资产、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等一系列难以观测的组织目标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影响着企业的长期发展,关系到未来的年度利润,他们同样反应出更多的关于经营者努力程度的信息。因此,如果将这些因素写进激励合同,一方面激励经营者更加努力工作,降低总成本;另一方面激励经营者将一部分精力放在除年度利润之外的一些因素上,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3)剩余索取权的配置。企业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企业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的对称程度。在激励模型的报酬方案上,委托—双方的收益往往会随着总收益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总收益增加一个单位,而方的收益便会增加a单位(一般地,0≦a≦1,可能是总收益的分段函数),定义a为剩余索取权指数,它的大小取决于双方风险偏好、讨价还价能力等因素。
必须指出,合同毕竟是不完善的,而且执行起来有成本,因此,合同法也不是完全的解决方法。
3市场声誉解决方法
根据博弈论的观点,风险资本所有者与风险投资经营者之间的委托—行为属于多阶段动态博弈,如果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想要和风险投资者保持长期的关系,即使没有上述前两种显性激励措施,“时间”本身可能会解决问题。在竞争的职业经理人市场上,经理人的市场价值或收入决定于个人的市场声誉,而市场声誉又建立在以往的经验和投资业绩上。直观地讲,市场声誉之所以起作用,是因为现期的努力通过对产出的影响改进市场对能力的判断。在长期关系中,影响经理人业绩的外生不确定可以剔除,风险资本所有者可以相对准确地从观测到的变量中推断经理人的努力水平,经理人不可能用偷懒的办法来提高自己的收入和声誉。因此,经理人必须对自己的短期行为负完全的责任,即使没有显性激励合同,经理人也必须努力工作,从而改进自己在市场上的声誉,提供未来的收入。
利用市场声誉法解决激励问题,也需要解决好下述问题:
(1)声誉系统的构建。建立经理人市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需要一种公开、公平的环境。如果风险投资职业经理人随意编造自己的职业经历,或者某些风险资本所有者为职业经理人提供虚假业绩证明,势必造成市场声誉的严重扭曲,为经理人的道德与能力带来更大的风险。因此,在风险投资业,风险投资机构必须本着“长期合作互惠互利”的原则,建立由声誉评价子系统、声誉档案子系统、声誉担保或公证制度、声誉等级制度等组成的声誉系统,以利于强化投资经理人的中长期激励力,降低职业经理人的道德风险,提高风险投资业的整体发展水平。职业经理人市场对职业经理人行为同样也具有约束性,其个人声誉对个人的成功至关重要,良好的声誉会在募集资金和吸引创业者等方面为经理人带来积极效应。
(2)声誉度评价指标声誉不是简单地定性为好坏,其高低应该是可以衡量的,因此笔者建议: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层指标列举见附表)计算风险投资经理人每次从业经历的声誉度;然后采用指数平滑法计算风险投资经理人当前声誉度。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职业素养涵盖的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和维护投资人利益等3个指标是描述性指标,其得分可以由风险投资公司董事层给定;而反映经营绩效的稳定的利润增长率、客户关系状态、技术创新效益和提升人力资源能力等4个指标是可以通过观测点来测定的。但必须提出的是,风险企业的发展要经历种子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发展特征各不相同,在不同的阶段要有不同的权重结合评价指标来衡量经营绩效。
4结束语
在以上介绍的三种解决方法中市场决定着风险资本所有者与风险投资经理人的组织形式选择;合同作为显性激励方法,从经济报酬的角度影响着经理人的努力程度;而市场声誉虽然是隐性的,却对职业经理人的长期激励具有倍增性。
参考文献
1俞自由,李松涛,赵荣信.风险投资理论与实
践[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黄江南.风险投资与投资银行实务[M].广
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关键词]风险投资;市场机制;问题;对策
一、风险投资的概念
风险投资是指由风险投资者提供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以风险企业为投资对象进行投资、管理、运作的一种融资过程与方式。风险投资是高科技产业的助推剂,它在高科技产业化的关键时刻切入,填补了高科技产业化过程中,研究与开发阶段的政府拨款或企业(个人)自筹与工业化大生产阶段的银行贷款之间的空白,使高科技产业化的各个环节由于有了资金的承诺而成为可能,在促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风险投资自产生开始就与高新技术企业密不可分,二者的融合是源于彼此的内在需要、符合两者本质特性的自然结合,也正是这种互利的融合决定了两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而是一种双赢的关系,所以完善和发展我国风险投资非常重要。
二、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缺乏专门以风险投资为调节对象的法律法规,风险投资处于一种法律保护相对薄弱的境地。与风险投资密切相关的《公司法》存在一些不利于建立风险投资体系的条款。如最新的《公司法》第143条规定,公司不得收购本公司股票,但为减少公司资本而注销股权或者与持有本公司股票的其他公司合并时除外等等。这一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风险投资公司以股权回购方式退出资本。
2.缺乏适宜的文化环境
风险投资主要用于高新技术创业及其新产品开发,由其投资对象决定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需要投资者具有冒险精神,但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及其所形成的惯性思维,阻碍了一个适合风险投资发展的文化环境的形成,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分析,不适宜性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传统文化中诚信观念的淡薄和企业道德的缺乏,对社会的各个层面都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市场的严重失序;二是由于长期的计划安排方式,使许多科技人员产生了安于现状、依赖国家的思想,缺乏用于冒风险的创业精神;三是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中,普遍存在着论资排辈、讲关系讲人情的现象,没有真正形成“以人为本”的文化气氛。
3.风险投资方面的优秀人才匮乏
现行从事风险投资的人才队伍,多为技术干部转业,他们虽具有技术专业知识,但缺乏金融知识,也缺经营管理和开拓市场的经验。而新引进的人才,虽有现代科技知识、金融知识,但对风险投资的基本过程没有实践经验,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历程也没有亲身的经历,往往以一般项目投资理论来指导风险投资运作,容易忽略风险控制而导致投资战略的失误。风险投资退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专业人才的缺乏将导致不合理的退出行为发生,最终影响到退出和价值增值的实现。
4.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不畅,各种退出方式所占比例不合理
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调查报告中指出,受金融危机影响和对经济前景的担忧,2008年全球股市暴跌,部分股市创下历史最大年度跌幅,市值大幅缩水,投资者蒙受惨重损失。股市的持续低迷,使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减,新股发行频率降低直至停滞。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方式主要以股权转让为主,而其他退出方式仅占很少比例,各种退出方式不合理。
三、促进我国风险投资发展的策略
1.拓宽资金来源,实行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
我国应拓宽资金来源,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应逐渐淡出投资人的角色,鼓励更多的民营和个人资本参与到投资中,以规范市场运作。除了借鉴国外发展产业风险投资的经验,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使从事养老基金、保险基金、住房基金等民间资本的这些机构、投资者以及一些具有良好市场业绩的上市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来介入风险投资领域,将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直接融资来源与渠道,促进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
2.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由于风险资本存在着周期性特征,因此能否有效地兑现资本收益,即将其所投的资金由股权形态转化为资金形态即变现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促进风险资本的顺利循环以及增量风险资本的进入,就必须考虑建立起有效的风险资本退出机制。我国风险投资最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为企业购并,其他几种较为现实可能的退出方式依次为创业板交易、风险企业回购和买壳上市。
3.优化风险投资的投资环境,加快制定有关风险投资的法令法规
建立规范风险投资运营机制的法律制度,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表明,立法和监督是促进风险投资健康发展的保障。风险投资是为风险企业提供创业资本,通过管理上的参与将科技成果“孵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特殊投资,它不同于任何形式的传统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法制化的市场行为,必须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因此,严格规范风险投资的运营机制,是保证我国风险投资业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4.加快风险投资中介机构及项目评估机构的发展
风险投资中介机构是运用各种金融工具为筹集者和投资者服务的专业性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投资顾问、资信评估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专业市场调查机构等专业机构。建立具有高度权威性的投资项目评估专门机构,由有经验的评估专家对风险投资项目经行评估等专业服务,以指导投资者进行有效的投资。
总之,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日益紧密结合,风险投资也越来越显著地发挥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尽快完善法律、法规及制度建设,采取政策鼓励,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开拓风险投资资本来源,引进风险投资人才,提供最佳退出渠道及加强风险投资机制建设等措施,积极促进我国风险投资业的健康发展,使风险投资更快的推动我国的科研成果商品化、技术产业化和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海峰.风险投资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一)专业化或多样化对投资机构网络资源获取与利用的影响
风险投资过程要用到高度专业化和非常复杂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些是显性的,可编码的。比如尽职调查程序,契约设计,项目评估模型与方法。有些知识则是隐性的,不可编码的。比如对投资机会的识别,处理与创业企业家的合作关系等等。由于不同风险投资家的专业化训练经历不同,不同风险投资机构涉猎的阶段、行业等更是千差万别,因此不同风险投资家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有很大的差异。首先,相较于投资于特定阶段、特定行业、特定地域企业(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在不同的阶段、行业、地域开展业务的风险投资机构能从多样化的环境中接触到大量不同种类的信息,多样化投资机构因其专业知识涉足的领域更为广泛,更容易获得更多的外部资源。其次,多样化风险投资机构在更多领域的投资经历,可以促进组织学习,促使其研究和改变,做出具有竞争力的选择,因此他们会拥有更多内部能力,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更高。VincenzoFarina(2010)[12]认为多样化的机构拥有更多的有关潜在投资机会的处理能力,可能的原因有:第一,专业化程度会影响企业信息转介交换的能力。在多个领域开展业务的“多面手”机构因其掌握的专业知识的多样性,更容易识别和译码获得的信息,更容易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第二,专业化程度的高低在影响企业转介交换能力的同时,也会影响企业受益于网络间信息交换的能力。具有较高的网络中心性的多元化风险投资机构能够更好地受益于从合作伙伴处收到的信息,因为相较于许多专业化公司,多样化公司在不同的市场中开发利用新机会的优势能力更强。而专业化的机构处在一个同质化的学习环境中,可能会限制信息采集能力,培养惯性和惰性,影响其获取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并最终影响其绩效的提高。如从获得项目邀约的过程来看:网络中心性可以使专业化投资者和多样化投资者都获得大量的参加联合投资的邀请,但多样化机构因其获得各种不同邀请的能力较强,相较于专业化机构会获得在不同细分市场经营的更好的机会(Pollock,Porac&Wade,2004)[19]。通常情况下多样化机构的内部资源在大量不同的行业中显得更有效。这意味着,当多样化机构收到邀请开发不同细分市场时,他们更有可能接受,因为他们已经在这些领域有所经营。相反,专业化程度较高的机构因其内部能力的局限性,他们从收到的邀请中获益较少,只有当专业化机构接收到的邀请涉及他们领域的专业知识时,才能从中获益。因此,一家风险投资机构的高专业化水平会减少其从中心位置的获益,因其缺乏内部能力来利用网络中心性带来的机会。换句话说,专业化机构只能在其专业领域内构建联盟,使其不能充分利用从良好网络位置中获得的机会。
(二)专业化或多样化对投资机构对网络依赖的影响
相较于多样化的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对联合投资网络的依赖程度会比较低,从而使得网络位置对投资绩效的影响表现没有多样化机构那样明显。专业化程度较高的风险投资机构往往专注于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行业、区域和阶段,使得风险投资机构能更好地理解特定投资发展阶段、地域和行业的特点,从而做出更好的决定,从而对来源于联合风险投资网络的投资机会信息的依赖程度降低;风险投资家必须对特定行业或阶段的风险进行深入了解,而不必要通过联合风险投资网络去获取所投资企业的相关信息,使得所投资企业难以掩盖对自己不利的信息。因此专业化的投资机构主要通过自身积累难于模仿的内部资源和能力来获得竞争优势。DirkDeClercq(2003)研究指出[20],相同类型的投资(投资于某一行业或某一阶段)可以通过“学习效应”,应用前次投资中获取的技巧提高甄别投资项目的能力、增值服务的能力、管理所投资企业的能力等,而不仅仅依赖于联合投资伙伴的有关投资技巧;投资于有限的行业、地域和发展阶段使得风险投资公司的投资组合之间可以有效地分享经验,而不仅仅是依靠联合投资网络来获取信息经验。如从投资项目选择过程来看,专业化投资机构对其业务集中的少数行业市场和阶段有深刻的理解,而对其他细分市场缺乏有用的能力,必然会优先考虑投资于机构熟悉的行业,谨慎投资于机构本身不那么熟悉及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投资于机构本身熟悉的行业有很多好处:可以使得机构对风险企业、风险项目的选择与判断更加有把握,更加容易选到比较有前景的风险项目;另一方面,专业化的风险投资机构容易对风险企业实施监督,了解其发展真实状况,最终有利于风险投资机构决定其最佳投资时机以及最佳退出时机,维护自身利益。这种情况下限制了他们充分利用从网络中心位置获得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多样化的投资机构更容易从较好的网络位置中获益,而专业化的投资机构则限制了其从较好的网络位置中获益。由于网络位置对绩效的正向影响已大量实证,而专业化和多样化是投资机构投资特征属性的两种表现,因此得到以下假设:专业化程度减弱了网络位置对投资绩效的正向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数据
本文使用数据来源于清科数据库,选用2000-2013年的数据。抽样原则为仅选用2005-2007年至少发生三次投资行为的中国本土投资机构,以使对专业化/多样化投资策略的测度更有意义。另外这些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采用5年时间窗,使用2000-2004年联合投资形成的联合风险投资网络进行测度,2008-2013年观察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本文最终收集到72家中国投资机构的230轮投资数据。
(二)变量
1.被解释变量被解释变量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绩效。这一变量主要有两种测度方法:直接测度法和间接测度法。直接测度法是指使用收益类数据(比如内部收益率)直接度量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间接测度法是指使用与投资收益相关的非收益类数据来间接度量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由于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往往是非公开的,对于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很难得到可靠的大样本数据。因此,国内外同类研究大多采用间接法来度量投资机构的投资绩效。由于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最终都通过退出来实现,而且不同退出方式下投资机构的投资收益往往差异很大,因而使用退出方式来间接度量投资绩效是国内外相关研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做法。比如,Cochrane(2005)[21]使用美国风险投资业1987-2000年的相关数据研究表明投资收益与退出方式密切相关,Nikoskelainen&Wright(2007)[22]使用英国风险投资业1995-2004年的相关数据得出类似的研究结论。GompersandLerner(2000)[23]提出,衡量风险投资项目成功的办法是投资项目是否IPO或者企业成功并购。本文定义投资绩效为是否通过IPO成功退出,退出取值为1,其他情况取值为0。2.解释变量网络位置。借鉴前人成果,风险投资机构的网络位置采用程度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及中介中心性三个指标度量。三个中心性都用来度量风险投资机构网络联结的数量,但其具体的内涵和适用范围不同。程度中心性是指网络中的投资机构与其他机构发生网络联结的总数量,特征向量中心性则是说明网络连接的质量(Bonacich,1972)[24],中介中心性则是来衡量投资机构充当中介的能力。专业化程度。本文拟选取专业化还是多样化投资这一角度来看投资特征。根据已有研究,学者普遍是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即投资机构的发展阶段、行业、地理范围的专业化,并采用赫芬达尔指数法(Herfindhalindex)来衡量发展阶段专业化、行业专业化、地理范围专业化的程度。表示发展阶段中投资于第i个发展阶段的企业数,S则表示某一风险投资机构总共投资的企业数。其他两个指数定义类似。本文依照清科数据库分类,将风险项目发展阶段分为初创期、扩张期、成熟期三个阶段。风险项目行业分为广义IT、生技/健康、清洁技术、服务业、传统行业五个行业。因为风险投资业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本文在客观考查中国风险投资业实际的地区发展状况后,将区域划分为三大主要地区(津京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其他地区(内地其他地区和香港、台湾、海外地区在内的其他地区)。3.控制变量根据已有研究,本文引入了以下三个控制变量。(1)投资经验。已有研究表明风投机构的绩效可能引起投资经验而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Kaplan&Schoar,2005)[27],投资经验对绩效的正向影响已经得到大家的共同认可。本文选用累计投资轮次这一指标来度量投资经验。(2)联合投资规模。Brander,Amit&Antweile(2002)[28]实证表明联合投资规模可能会影响到投资效益,且证明了这种正向相关。Nahata(2008)[6]的研究表明,联合投资规模越大,投资机构更容易成功退出。本文定义这一变量为联合投资于某一项目的投资机构数。(3)退出条件。始于Lerner(1994)[29],多项研究发现投资机构选择更好的市场条件退出。本文使用Nahata(2008)[6]提出的方法引入退出条件来控制退出市场波动对投资机构退出的影响:对通过IPO退出的投资,使用其退出时所在季度的IPO退出总数来;对于没有IPO退出的投资,使用从投资活动的下一个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的季度平均IPO退出总数。各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变量的极大值与极小值间差异较大。例如行业专业化程度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0.21,退出条件最大值为57,而最小值仅为8。投资经验最大值为41,而最小值为0,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对专业化程度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变量间相关性系数见表3所示。程度中心性、特征向量中心性、与IPO退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中介中心性与IPO退出正相关但并不显著,说明中心性越高,投资绩效越好。投资经验与IPO退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投资经验丰富的投资机构更有可能IPO退出。投资经验与中心性均显著正相关,说明投资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占据网络有利位置。联合投资规模与IPO退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联合投资规模越大,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退出条件与IPO退出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市场退出条件越有利,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
(三)模型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IPO退出,是二值变量,因而本文选用二值被解释变量常用的二值离散选择模型。而二值离散选择模型中以probit模型和logistic模型最为常见。而probit模型多用于实验数据,logistic模型多用于观察数据。因而本文选用logistic模型。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讨论
实证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模型的拟合度较好,Logistic回归中主要把HosmerandLemeshowTest的结果作为拟合优度指标,当其Sig值(P值)大于0.05时(最好是大于0.1以上)认为模型拟合优度可以接受。而-2对数似然值也叫作拟合劣度卡方统计量,用于反映模型中包含所有解释变量的误差,用来处理被解释变量无法解释的变动部分的显著性问题。-2对数似然值实际显著性水平比给定显著性水平α要大,意味着解释变量中不能解释的变动部分不显著,也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度很好。下文具体说明各专业化指标调节作用的回归分析结果。
(一)行业专业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从表4中可以看出,程度中心性与行业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程度中心性对IPO退出的影响越弱。程度中心性对投资绩效的正向影响显著,说明投资机构的程度中心性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行业专业化对投资绩效的正向影响也显著,说明投资机构的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特征向量中心性与行业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特征向量中心性对IPO退出的影响越弱。特征向量中心性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对IPO退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特征向量中心性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行业专业化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中介中心性与行业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中介中心性对IPO退出的影响越弱。中介中心性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行业专业化对投资绩效影响显著且为正向,说明投资机构的行业专业化程度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
(二)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调节作用
从表4中可以看到,程度中心性与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越高,程度中心性对IPO退出的影响越弱。程度中心性对投资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程度中心性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对投资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特征向量中心性与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特征向量中心性对投资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特征向量中心性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对投资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中介中心性与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负向影响,但并不显著。中介中心性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对投资绩效有显著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
(三)发展阶段专业化程度的调节作用
从表4中可以看到,程度中心性与发展阶段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越高,程度中心性对IPO退出的影响越弱。程度中心性对投资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投资机构的程度中心性越高,IPO退出的可能性越大。发展阶段专业化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特征向量中心性与发展阶段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地理范围专业化程度越高,特征向量中心性对IPO退出的影响越弱。特征向量中心性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并不显著。发展阶段专业化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中介中心性与发展阶段专业化程度交互项对IPO退出有负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中介中心性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发展阶段专业化对IPO退出有正向影响,但影响并不显著。另外,控制变量的回归中,投资经验对投资绩效具有正向影响,有的显著,有的不显著;联合投资规模对投资绩效的正向影响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联合投资的项目更有可能通过IPO退出;退出条件对投资绩效的正向影响也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退出市场条件是影响IPO退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将以上结论总结如下,如表5所示。
四、研究结论及展望
(一)政府适当出资引导,着力进行制度
供给政府适当出资参与风险投资有其合理性:一方面,高科技企业的研究与开发投资所产生的效益往往超过企业和投资者自身所获得的效益,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即“溢出效益”,理应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和引导。另一方面,在风险投资发展早期,由于风险投资的高风险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往往使社会资金不敢进入,政府出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科技产业的资金需求,又会对社会资本参与风险投资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出资设立风险投资引导基金(母基金)是政府适当参与风险投资的一种重要形式。在风险投资的筹资机制市场化导向创新中,政府应扮演制度供给者的角色。如制定风险投资活动参与者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提供信用担保、政府采购、种子资金、市场准入等政策,建立完善包括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公司法、金融法等在内的法律法规体系,营造风险投资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
(二)适时放开和引导银行、保险、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适度参与风险投资
从目前情况来看,因为风险太大,国家明令禁止银行、保险、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但从长远来看,随着机构投资者积累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在保值增值的压力下,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必然。而在美国等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这些机构投资者早已成为风险投资的主体。因此,借鉴国外风险投资发展的成功经验,政府在遵循审慎和保值增值的原则下,可以在适当时候考虑放开和引导银行、保险、养老金等机构投资者适度参与风险投资。例如可以考虑先对这些机构投资者参与风险投资设定一个最高限额(如不超过5%或1%),允许从其自由资金中划拨少部分参与风险投资活动,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放开。
(三)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参与风险投资
我国许多业绩良好的上市公司和企业集团面临着进一步发展和二次创业的问题,风险投资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种新的资本运作模式,是产业资本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拓宽经营领域,提高本企业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向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而且它们参与风险投资也有一定的优势:第一,这些企业的资金实力雄厚且具有较强承受投资风险的能力。第二,在很多情况下,从事风险投资的企业本身就是高科技产品的主要用户,这可以大大降低创新产品的试销成本和市场风险,提高风险投资的成功率。第三,这些企业本身一般具备一定的研究开发能力,从事高新技术产业的风险投资,有利于降低风险项目筛选和评估的难度。第四,现行政策支持企业集团进行试点,一旦高科技产品开发成功形成优质资产,企业集团就可以方便地将优质资产转入上市公司(许多企业集团都拥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兑现投资收益。因此,我国政府应适当调整和完善公司法、证券法等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和出台有关鼓励性的措施,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参与风险投资。
(四)鼓励富裕家庭或个人进行天使投资
天使资本是风险资本的一种重要形式,在美、日等发达国家均有很好的发展。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一部分家庭和个人富裕了,这些高收入者的“住房、汽车”等消费升级已经实现,且风险承受能力较强,这部分个人和家庭储蓄存款转化为投资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以选择股票、债券、期货、证券投资基金等相对传统的金融投资工具,但也可以选择天使投资这一具有高潜在收益同时伴有高风险的新型金融工具。
(五)积极大胆地引进国际风险资
本国际风险投资是知识经济时代对外投资的一种新形式。近年来,国外风险资本已经看到了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巨大市场潜力,开始试探性地介入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引进国外风险资本,不仅可以增加我国风险资本的供给,而且可以带来国外风险投资的管理经验,能够迅速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风险投资管理人才和创业人才。
二、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风险投资的退出,是风险资本从风险企业退出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是风险投资能否进入下一轮循环健康运行最重要的环节。风险资本退出的方式有主板或创业板IPO公开上市、股权或技术产权转让、企业收购、回购、清算等,其中创业板IPO公开上市方式使风险投资退出的最佳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风险投资的退出,就是风险投资的资本市场退出。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完善,创业板迟迟未推出和场外交易市场发育不良,主板和中小企业板上市门槛较高,严重阻碍了我国风险资本的退出。我国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创新,就是要积极推出创业板,发展场外交易市场,构建以风险资本市场为主体的多层次资本市场运行机制。这与前面论述的我国高科技产业融资模式创新的相关内容是一致的。可喜的是,2008年十一大政府工作报告将推出创业板提上了日程;场外交易市场的建设也在积极开展,如中关村非上市公司股份代办转让系统的构建和推进,天津滨海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立三板市场的定位等。
三、我国风险投资的组织运行机制
风险投资的组织运行机制是风险投资主体的治理结构和风险投资活动的管理运作机制,由此将信息、技术、管理、资金和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具有代表性的风险投资的组织运行机制是有限合伙制、公司制和信托基金制,其中有限合伙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与风险投资活动是最为匹配的,效率最高的。有限合伙制也是我国风险投资组织运行机制创新的目标。有限合伙制的合伙人分为两大类:有限合伙人和普通合伙人。有限合伙人通常是养老基金、人寿基金、共同基金、大企业以及外国投资者等,负责提供投资资金的主要部分约99%,不从事具体经营管理,承担有限责任。普通合伙人一般是由风险投资公司的经理人(风险投资家)来担当,仅投入约占总额1%的基本资金,而主要以科技知识、管理经验、金融特长等作为投入,承担无限责任,并负责具体经营。至于报酬、存续期以及其他有关权限的分配问题则由双方协商签订的合伙协议确定。对于投资收益,普通合伙人一般分配20%,有限合伙人分配80%,普通合伙人每年可从有限合伙人处得到相当于投资本金2%左右的管理费。此外,普通合伙人不能在有限合伙人收回其投资本金之前得到分红份额。有限合伙制的存续期限为一个投资契约年(一般在十年以下)。有限合伙制之所以运作效率最高,其根本原因在于有限合伙制及其相关配套法律制度(主要是有限合伙法和税法)在运营成本、成本和激励机制上做出了独特的安排,使委托———制度较其他组织形式而言更加完善,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投资运作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给予委托双方以足够的激励,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风险投资中的委托———问题,使有限合伙制在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优势更加突出。当然,风险投资的组织运行机制创新要与我国国情相适应,所以,在建立有限合伙制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一些过渡形式(如信托基金制等),但最终还是要以有限合伙制作为目标。
四、我国风险投资的扶持保障机制
(一)通过“间接扶持政策”
实现风险投资扶持机制由“政府直接出资参与风险投资”向“政府间接引导社会资金参与风险投资”转变与前面风险投资筹资机制创新中论述的相似,政府在扶持机制的定位上也是通过各种方式和政策进行“间接”的“引导”:一是充分发挥税收鼓励政策对风险投资者和风险投资机构的双重激励作用;二是借鉴国际通行的引导基金模式,为商业性风险投资企业的设立提供参股支持;三是通过政府信用支持和担保,提高风险投资企业获得信贷和债券的杠杆融资能力,进而提高其投资能力;四是政府可考虑设立风险投资损失补偿基金,对风险投资企业的投资损失给予适当比例的风险补偿,但主要投资损失仍需风险投资企业自己承担。有了以上政策上的“间接扶持”,再加上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行业自律作为保障,政府无需再以直接出资方设立国有独资或控股风险投资企业参与风险投资,可以实现向“间接”和“引导”扶持机制的转换。
(二)建立完善法律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对于风险投资的现状,有些人认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区域分布较为分散,投资总量偏少,但是我却认为,我国风险投资的区域分布较为集中,并且投资的总量也在不断的上升中。因为我国投资多分布于北京、天津等偏重于高新技术项目和经济发达的区域。虽然不同的经济商圈都有所涉及,但是就分布的密度来看,京津冀区域的项目投资强度仍是最高的,长三角、珠三角、东三省及其他区域虽都有项目投资,但是其密度远不如京津冀地区。从我国风险投资的总量来看,1985年第一家风险投资企业成立近30年的时间里风险投资机构的总量呈快速上升趋势,交易量更是有长足的进步,2013年中国市场交易数量935起,全球占比15.44%,交易资金总额120.5亿美元。中国市场并购交易1325起,全球占比50%,交易资金总额1228亿美元。有些人乐观的认为,我国现在的资金来源现状已呈现百花齐放现象,但是我却无法认同此种观点。近年来我国的资本来源虽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头,但是总体与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来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目前我国风险投资机构大多数的资本来源是政府资金,虽其比重却呈现下降趋势,但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外国资本虽然其由于其有实力雄厚的母公司的支持,又有大量的训练有素的人才,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其所占的资金比重依然较小。而我国在银行金融资本的运用方面却仍在摸索发展阶段,所以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总体来说我国风险投资的资本来源还是以政府为主,其他资本为辅的形式。
二、风险投资运行中问题的成因
微观主体的非完全市场化。缺乏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机构常会选择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投资对象,但我国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风险投资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不完善,我国处于风险投资的发展阶段,风险投资中介机构还很薄弱,社会监督和法律保障体系与风险投资的中介机构不相适应。中介机构行业自律性差、市场准入条件也尚不明确。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投资管理公司的非完全市场化,以上两公司大部分是由政府资金为背景建立的,民间资本较少,公司很大程度上带有原国有企业的色彩,负担了很多本应由政府来承担的责任。
三、风险投资运行中的问题
对于风险投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专业化发展程度欠缺,风险投资机构的分工不明确;投资过于集中,投资者不能正确对待风险,这些都是风险投资运行中根本问题。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我国风险投资之所以缺乏明确的分工,是因为缺乏专业的投资人才。作为投资行业,其风险系数更是高于一般企业。因此,金融、法律、投资和管理知识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有创新精神的职业风险投资家对于风险投资机构更是极为重要的。而我国发展风险投资的历史较短,上述人才短缺,目前现有的风险投资人员在进行业务操作时,很难进行综合全面的考率。我国之所以投资过于集中,投资者不能正确对待风险根本问题在于对风险投资的认识存在误区,缺少项目投资源头。国内大多风险投资者认为风险资本必然要支持创业活动,过分追求短缺利益,盲目选择投资的对象;认为风险投资就是定位于支持某个产业,我国目前主要着眼于热门电子和生物技术领域,目光过于狭隘。风险投资需要创新性强的项目来进行投资,然而我国却严重缺乏此类技术成果,缺少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有些具有创新性的项目却又缺乏实践操作性,所以很难吸引除政府以外的其他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除了上述两点问题,我认为我国风险投资还存在以下不足:1.资金来源过于单一,融资渠道狭窄。由于我国的风险资本主要来源于政府,民间资本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的数量极为有限。我国没有有效的利用个人、企业、金融和非金融机构等的力量来共同构建一个有机的风险投资网络。投资的风险集中于政府身上,缺乏更多分担投资风险的渠道。同时我认为由于投资项目源头的不足。风险资本规模狭小受单个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小的限制,风险投资公司只能进行投资需求小、风险低的短平快的项目投资。银行也因控制风险始终把科技开发贷款控制在较小的规模内,使我国风险投资资本增长缓慢。2.风险资本的退出渠道不畅。我国由于没有有效的监控机制,风险投资退出十分困难,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否的关键就在于是否有有效的退出机制。若退出渠道不畅,风险投资者不能以随时退出控制风险,则会加大投资的风险性,会遏制投资者的热情。我觉得风险资本的目的就是从风险企业的快速成长中获得超额利润,无论最后所投资的企业最终发展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它都要退出风险企业。但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体系不是很完善,在风险投资发达的国家的金融市场体系中,都设有创业板块市场、不同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然而我国却缺乏创业板块市场,造成一些优秀企业外流,影响我国风险投资企业的发展。自2003年以来,我国风险投资的资本在退出阶段虽然有了较为喜人的进步,但与国外相比起来仍有明显的不足,2003-2010年间,股权转让虽呈下降趋势,但仍占绝大部分。上市交易和被其他企业收购所占比例随呈上升趋势,但与股权转让相比仍明显偏低。3.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力度小。政府的扶持关系到风险投资企业的兴衰成败,而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的扶持力度较小。我国政府对风险投资企业的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远不如发达的风险投资国家。同时,政府的采购力度不足。
四、解决风险投资运行中的问题的对策
1.拓宽风险资本的来源的对策。1.1我认为我国可以从风险投资项目的源头进行完善,根据社会风险投资需要创新性强的项目来进行投资,加大对创新性强、市场需求广的技术的开发,并且落实其在运行投资中可实际操作性。有了更多的投资项目,就会使更多的大中型企业与其他投资者共同创办风险投资机构,为风险投资提供资金。1.2鼓励金融机构积极进入。如:保险业。近些年我国保险业务飞速发展,使得保险公司积聚了大量的可用资金,我国应充分利用此项资源,允许保险公司挪出部分闲置资金进行投资。同时也可以将养老金和银行业引入风险投资领域。1.3近年来,我国个人储蓄金也在不断增多,居民投资的意识越来越强,因此可以引导有风险承担能力的个人进行正确的风险投资。但无论什么力量加入,政府出资参与仍是极其重要的,占据主导地位,不可以轻易将其忽视,只有政府参与才能带领其他投资者投资。
2.加强完善风险投资机构自身的缺陷的对策。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有些人觉得风险投资的主体只要有政府就足够了,但是我却无法苟同。我国应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发展风险投资公司,扶持大公司作为风险投资的主体,扶持私人风险投资主体,积极鼓励上市公司进入风险投资领域,引入国外风险资本。
3.加大培养风险投资事业所需的专门人才的力度的对策。人才是一个行业的软实力,是任何硬件无法替代的,对于风险投资企业来说,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更为主要。我国应加快对于现有风险投资机构从业人员的全面培训、与国外的优秀人员进行交流与合作,奖励一定的奖励与约束机制、从国外引入一些风险投资专家,共同完善我国的风险投资业。
4.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的对策。制定鼓励风险投资的优惠的税收政策,对风险投资者进行一定的补贴政策。我国应充分利用政府担保的放大功能,为技术企业向银行提供担保。加大政府采购政策的扶持力度,促进高技术产业化得发展。
5.建立健全的风退出机制的对策。我国应积极挖掘国内资本市场,采取兼并、收购等方式,将风险转移,完成风险资产的安全退出。建立第二股票市场,制约风险资产变现,为风险资本的退出提供有效的途径。
6.对风险投资进行正确认识的对策。6.1明确风险投资并不是必然支持创新创业活动的。作为市场导向性很强的商业活动,风险投资者绝不会自动去扶持创新创业活动,除非此活动可以带来高收益。6.2发展风险投资应定位于支持有商业前景的高新技术而不是某几个行业。6.3引导我国风险投资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
五、结语
为此,我们认为逃避验资业务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提高验资质量,合理规避验资风险。
涉及货币出资的事项分析
事项1:自然人甲、乙、丙、丁共同出资组建A有限责任公司,合同规定甲、乙、丙、丁分别出资人民币25,000元,各占注册资本的25%。注册会计师实施了必要的审验程序,即向银行函证,核对函证、银行对账单和进账单是否一致,检查进账单真伪和要素是否完备,并审验了注明投资款10万元的进账单。
分析:注册会计师对该事项的审验符合《独立审计实务公告1号一验资》及其规范指南的要求,但为了避免:(1)各个自然人之间代为出资而引起的权责纠纷。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进账单上显示的是各出资者缴款的汇总金额,不能反映各个投资人实际出资情况,如果某个出资人如丙方没有资金,私下协议由其他出资人代为垫付,这在注册会计师取得的证据中没有办法得知,并且在各个出资人拟设立公司的良好关系下,他们也不会把实情告诉注册会计师。但一旦出资人之间出现矛盾,其权责无法私下调和需要司法介入时,代为出资方可能会控告注册会计师验资报告不实,因为实际情况是丙方没有出资;(2)出资人用借款出资,取得验资报告拿到营业执照后,立即抽逃资本还债。注册会计师还应关注和取得以下证据:(l)证明各个自然人经济状况的资料;(2)由各个出资人、被审验单位签名盖章的“出资人货币出资清单”。如果某一出资人的经济状况不能保证其货币出资,注册会计师应谨慎出具验资报告;如果存在代为出资的情况,注册会计师还应取得由出资方、代为出资方共同签名的“委托受托代为出资协议”,并关注出资方和代为出资方的权利义务,尤其是代为出资款的偿付条款的规定。
期间内含报酬率法
(一)期间内含报酬率法的原理与运用
期间内含报酬率法(IIRR,interiminternalreturnrate)计算方便,原理简单,它由传统的投资评价方法—内含报酬率法(IRR,internalreturnrate)演绎得出。内含报酬率是使风险投资基金净现值为零的报酬率,其公式为:
式(1)中,Ci是ti时期风险投资基金产生的现金流。在评价仍处于运作中的风险投资基金时,往往假定风险投资基金当期被解散,并可获得相当于其投资企业净资产价值(NAV)额度的净现金流入。在各期的现金流都已明确的情况下,式(1)可写为:
式(2)中,T为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已设立的年数;NAV为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的净资产价值;Ci为评价期前风险投资基金在ti期产生的现金流;IIRR为评价期T风险投资基金的期间内含报酬率。
假设某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于2001年3月1日,约定存续期为10年,2005年3月1日该基金拥有3个未上市企业股权,股权比率均为50%,这三个企业的净资产价值分别为1500万、1800万和4500万元。2002年、2003年和2004年这三年该基金的净现金流分别为-1300万、-1480万、-2220万元。利用式(2)计算该基金的期间内含报酬率为:
从上式可知,该风险投资基金在2001年3月1日到2005年3月1日间的期间内含报酬率为26.43%。期间内含报酬率可用来比较风险投资基金的收益状况。如当期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率为10%时,上例中该风险投资基金的收益则为市场平均收益的2.643倍,表明该基金的风险投资家因向受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而获得了市场平均投资收益的2.643倍。
(二)期间内含报酬率法的局限性
运用期间内含报酬率法评价风险投资基金的效益,有计算简单、受主观因素影响少、易于操作等优点,但在运用中还应注意到以下几点:
1.期间内含报酬率忽略了风险投资基金在评价期后投资产生的现金流,从而低估了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效益。式(3)表示风险投资基金在整个存续期间产生的现金流。由于风险投资基金在设立时都规定大约十年的存续期,因此,以评价期T为界,风险投资基金存续期间产生的现金流由三部分组成:风险投资基金在评价期T前所投资企业组合产生的现金流、评价期T仍存在的投资企业组合未来产生的现金流、未来新增投资产生的现金流。即:
计算期间内含报酬率所利用的风险投资基金在T期的净资产价值(NAV)相当于式(3)中等号左边的第二项,即T期风险投资基金拥有的投资企业组合产生的净现金流。因此,期间内含报酬率法忽略了式(3)中等号左边第三项,即风险投资基金在评价期后投资产生的现金流,从而造成了风险投资基金评价的整体低估。
2.风险投资基金成立后的最初几年里,由于存在着较高的管理费用、启动成本及对受资企业价值的保守估计,计算的期间内含报酬率较低。因此,计算期间内含报酬率时,还需利用历史数据拟合校正系数,以校正最初几年期间内含报酬率存在的系统性低估。由于我国风险投资基金设立的时间短、缺乏数据积累,难以对风险投资基金的各期期间内含报酬率拟合合理的校正系数,以实现风险投资基金内含报酬率的无偏估计。内在年龄法
(一)内在年龄法的提出
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法(internalage)是仿照人的生理年龄概念而提出的。风险投资基金与人类相似,从最初投资到最终兑资要经历大约十年的约定生命期,但由于所投资企业的发展进程与退出时机不同,风险投资基金的资金回报速度与额度也各不相同。如A、B两个风险投资基金同设立于2000年1月1日,到2006年1月1日,风险投资基金A已基本完成了预定的投资与兑资任务,实现了预期的投资回报;风险投资基金B却因为所投资企业发展缓慢而仍不能回收资本。因此,风险投资基金设立后已经历的年份也不能反映它的真实成熟程度。在风险投资基金最终完全清算的假定下,内在年龄法等于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投资比率与兑资比率之和的一半,以公式表示为:
式中,T为评价期,L为风险投资基金的生命期即约定存续期。
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当风险投资基金在初设立时,投资项目尚未选定,资本投入和投资收入均为零,故其内在年龄为零;当风险投资基金接近规定解散期,各类资本投入均已完成,投资项目基本完成增值并已实现退出,此时内在年龄接近1。在实务中,总投资额可用风险投资基金设立时的资本承诺额近似表示;总收入中除包含评价期前各期收入外,还需估计当前及未来投资组合在基金完全清算前的收入,这可通过两种方法实现:数量分析法,专家意见法。外部投资者不了解风险投资基金的真实投资状况,一般采取数量分析法,即以评价期风险投资基金的净资产价值和未履行资本承诺额(undrawncommitment)作为未来收入额的近似值。而基金管理者则可在专家评价投资组合未来收入的基础上加和未履行资本承诺额来估计风险投资基金的未来收入。
假设风险投资基金A设立于2000年1月1日,设定资本承诺额为1000万美元,约定期限为10年。到2006年1月1日,该基金已向企业组合投入资本600万美元,实现收入1000万美元;未履行资本承诺额300万美元,当前风险投资基金的净资产价值为1200万美元,专家评价投资组合的未来收入为1500万美元。则利用数量分析法计算该风险投资基金的内在年龄为:
(二)内在年龄法的特点
内在年龄法虽不能像期间内含报酬率那样提供明确的、可供比较的收益报酬率,但在运用中,却具有独特的魅力:
1.针对风险投资市场高度的信息不对称性,向不同的信息掌握者提供了不同的估算方法,有较强的适用性。在风险投资基金的投资与收入方面,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能结合投资时间长短来测算风险投资基金的现金流;内在年龄法在对风险投资基金未来收入的估算中采取了数量分析和专家意见两类方法,使各类评估者都能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对风险投资基金作出最佳评价,并且评价结果不会相差悬殊。
2.对于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而言,内在年龄法不仅是评价风险投资基金运行状况的有效手段,而且是一种简单有用的风险管理工具。风险投资基金管理者能借助内在年龄法迅速感知其所管理的每个风险投资基金的成熟程度,并根据风险投资基金的成熟期归类投资组合,检查设立年份相同但严重脱离平均内在年龄的风险投资基金所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投资活动刚刚起步,但增长迅速
风险投资进入中国的历史并不久,清洁技术产业从最初单纯的“环保技术”发展到如今包括前端/末端治理在内的新产品综合服务时间也不长,二者的结合则更晚。目前,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虽已有成功案例,但整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近年来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迅猛发展的势头却令人不容轻视,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1],2006至2008年中国的清洁技术市场投资年均增长率为67.0%。投资案例数从2007年的20笔激增到2008年的55笔,增长了175.0%;投资金额从2007年的5.90亿美元增长为2008年的13.00亿美元,同比增长120.3%,也是2006年投资额的178.7%。这些数据表明,即使是在中国风险投资市场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进入调整阶段、整体上升趋势放缓的环境下,即使是在2009年一季度美国风险投资额创12年以来最低的形势下,中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市场仍保持了逆市增长的态势,并且增长速度仍在不断扩大,清科预计2009年全国的清洁技术投资总额将超过20亿美元,表现十分抢眼。
(二)风险投资覆盖行业全面,但相对集中
清科研究中心统计指出,2006-2008年中国清洁技术行业投资覆盖了九个一级行业,然而九个行业的投资并不是均衡发展,而是相对集中在新能源领域。在投资额上,新能源占了中国清洁技术市场总投资的69.8%,为16.46亿美元;在投资案例数量上则占到38.6%,为39笔。随着全球对新能源市场需求增长以及中国为保护环境而实施的限制措施的出台,新能源“一枝独秀”的格局还将继续得到保持,预计2009年新能源行业的VC/PE投资将由2008年的11.67亿增至15亿美元。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在投资排行榜上持续保持明显优势的领先地位,主要受益于中国政府在政策上的一系列推动与刺激。来源于/
(三)风险投资地域分布广泛,但差异较大
近三年来,全国有18个省级地区均出现了清洁技术市场的投资案例,其地域分布的广泛性显示了各地地方政府对清洁技术产业的支持和关注。长三角属于第一梯队,环渤海地区为第二梯队,中西部地区位于第三梯队,第三梯队的投资项目数和投资额与第一梯队差距在一倍以上,追赶第一梯队的道路还是相当的长。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华南却在排名中远远落后,这与“经济越发达,越注重环保”的理念似乎不相对应。
(四)风险投资成效初步显现,但历程艰难
目前,虽然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时间不长,但已出现不少成功上市案例。自2005年无锡尚德成功在纽约交易所上市引起业内轰动以来,已有28家中国企业在海内外各市场上市,其中17家有VC/PE投资机构的支持,并且这种上市的步伐在国内宏观政策、投资机构对清洁技术市场的推动下仍在加快。境外的香港主板、纽约交易所、NASDAQ、新加坡主板和伦交所AIM是中国清洁技术公司最受青睐的市场,同时随着国内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中国清洁技术企业也逐渐回到国内证券交易市场寻求融资。但仔细分析这些成功上市案例,其经历的过程并不轻松,与IT、通讯等行业的发展历程相比更加艰难。
二、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清洁技术企业与风险投资缺乏相互了解
一方面,很多清洁技术企业对风险投资缺乏足够的认知度。或是不知晓风险投资,在企业发展、资金匮乏时只能缓慢发展;或是认为风险投资很神秘,沟通引入门槛高,不知如何接触;或是缺乏分享的观念,认为风险投资是来夺取企业控制权,对其产生误解,不愿引入;亦或是没有分清风险投资与一般贷款的区别,不愿意接受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风险投资对于清洁技术这一朝阳产业,虽然具有较高的认可度,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除了少数专业或长期关注清洁技术的投资机构,许多投资者对这一领域其实并不真正十分熟悉了解,有的只是一种投资的感觉和冲动,整个机构还处于学习期。
(二)风险投资热点领域尚有待突破
如前所述,新能源领域是当前中国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当之无愧的热点领域,其中又以太阳能为最盛。然而,在滚烫的太阳能背后,其发展趋势和潜力到底如何,值得深思。研究数据表明[2],国内晶体硅太阳能电池企业已达近百家,预期过剩产能将有百万千瓦。产能的过剩,市场的萎缩,供需关系的逆转,太阳能项目高回报的时期已经过去,未来该领域的回报极有可能回归传统行业,项目成长性和投资收益都会下降。因此,清洁技术风险投资目前的热点领域在高增长、高权重、高关注度之下,暗藏的是危机和风险,至少短期内投资扩能的风险很大。
(三)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面临政策扶持风险清洁技术行业之所以成为投资热点,主要是因为政府在政策上的推动刺激了中国清洁技术行业发展的速度。但是,目前中国公民和企业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强,清洁生活、生产的理念尚未完全建立,清洁技术产品市场尚未充分成熟,清洁技术的发展并非市场主导型而是政策推动型,受政策面影响很大,有的企业的生存法则完全是基于政府对环保节能的支持,以获得政府补贴立足市场。在当前中国清洁技术发展规划滞后、成果转化和工程化的宏观调控力度缺乏、行业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足等政策风险下,尤其是在经济危机之下,可能出现某些地方政府为保持经济的发展而暂缓、放松实施有关环保节能政策,这都将给发展中的清洁技术产业及其风险投资造成很大冲击。
(四)风险投资受到企业良莠不齐、同质化干扰
清洁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投身其中,往往一个企业的成功就会带领一批企业跟进。但不可否认的是其背后有着数量更为庞大的企业只是盯着巨大的利润,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开发前瞻性产品,又没有注重提高技术水平,以投机的心态跟风抢进,损害了整个行业产品的可信度和品牌形象,造成行业企业虽数量众多但良莠不齐、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为风险投资目标的正确选择和判断造成了干扰。来源于/
三、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对策
(一)实现清洁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良好结合
在清洁技术企业中大力推广介绍风险投资概念常识和金融理论,端正企业家对企业控制权与企业发展关系的正确认识,着力培养企业家分享观念、合作意识,重点是提高创业者和企业家对风险投资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因此,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要发挥行业协会的组织作用,要发挥中介机构的桥梁作用,要发挥高新区的平台作用,通过调整高新区发展战略、提供经贸服务、利用区域优势、建立专项基金等方式,搞好潜力项目和企业的帮扶、展示和推介,促进风险投资对清洁技术企业的深入了解,以实现清洁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的良好结合。
(二)提倡技术创新,强化竞争力与持久力
持续的技术创新活动是清洁技术企业获取风险投资并保持市场优势和竞争强势的重要手段。实现清洁技术产业持续技术创新,一是要加大政府技术创新扶持力度,通过制订政策法规和规划办法来引导、通过实施税收优惠手段来鼓励、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来支持、通过实行国家奖励制度来激励技术创新,调动清洁技术全行业开展技术创新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二是要推动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针对清洁技术产业综合性强,行业跨度大,单个企业独立进行技术创新难度大的特点,注重依托高新区优势,以产业联盟和联合体的模式,整合技术资源,支持联合攻关,通过共同承接国家清洁技术领域专项研究课题、共同与国际著名研发机构联合研发等途径,增强全行业技术创新的整体合力[3]。三是要搭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以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为基础,吸收相关行业协会、产业促进机构、中介组织参与,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专业性较强的清洁技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为清洁技术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公共技术服务[4]。四是要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建立国家清洁技术创新体系,规范新技术研究方向,在原有太阳能等热点领域有所突破,在水/污水处理等其他领域有所发展,避免重复研发、低层次研发,力求探索研发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清洁技术,培育产业发展新兴增长点和风险投资项目。
(三)推进产业化进程,风险投资的政策风险
充分的产业化、市场化是降低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政策风险的有效手段。推进清洁技术产业化进程,首先要完善清洁技术产业政策体系,通过加大财政政策向清洁技术产业的倾斜力度,推动清洁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企业清洁生产奖励政策等,满足清洁技术产业化对政策支持的需求。其次要抓好清洁技术产研结合,通过制定有利于产研结合的政策制度、组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产研联合体、设立产研专项基金、完善知识产权参与分配机制等,提高产研结合层次,丰富产研结合形式,实现科技链与产业链的优势互补、紧密结合,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以科技力推动产业化。再次要发挥风险投资在清洁技术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鼓励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随时了解清洁技术产业的开发进程和市场动态信息,充分利用其广泛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丰富的产业化管理经验,为清洁技术产品的开发和占领市场铺路。此外,要培养清洁技术产品市场,利用政府采购开辟产业化初期市场,尽快制定相关政府采购政策,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应优先采购本国清洁技术产品和服务[5],通过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化。最后,还要在清洁技术产业化进程中不断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和结构,避免产业趋同发展、恶性竞争和争抢资源,破坏清洁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和风险投入安全。
(四)完善运作机制,提高科学效用
完善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运作机制,一是拓宽清洁技术风险投资资金来源,在现有国家出资、国际风险资本的基础上,鼓励企业集团、上市公司参与清洁技术风险投资,适度放宽保险、养老基金投入限制,允许民间资本自由进入清洁技术开发领域,实现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扩大风险投资资金规模,保证产业发展充足资金。二是创新清洁技术风险投资模式,积极探索并推动环保项目的BOT(建设—经营—移交)或准BOT模式、节能项目的EMC(合同能源管理)模式[6]、借鉴国际上流行的PPP模式(政府主导、民间参与、专业管理的基金管理模式)等,促进技术—资本—市场联动,将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由政府启动型转为民间发动型。三是加强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评价,制定一套严格的项目评估、选择程序,建立风险投资咨询管理公司和企业财务顾问公司等专业市场媒介机构,对风险投资项目严格把关,减少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风险程度,提高投资质量,避免盲目投资和热钱涌入对行业健康发展的冲击。四是完善清洁技术产业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国内二板市场,活跃地方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交易市场,加快建设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鼓励清洁技术企业在条件成熟时进行股权转让、回购与并购等途径,促使风险投资在清洁技术产业内完成资本循环,实现清洁技术产业和风险投资的双赢。
基金业风险管理根基不稳
证券市场市场化发育程度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使基金管理机构的风险管理处于根基不稳的不利处境。我国现有的基金产品多为股票型基金,投资对象结构布局也多集中于股票,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定位一开始即把支持国企改革作为基点的历史局限,导致证券市场实际上成为了国企筹资解困的重要途径,资本市场资源配置市场化功能被置于次要地位,使得投资行为预期极不稳定,助长了市场投机风盛行,投资者的权益保护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不能很好解决的市场之痛。
证券市场承载过多的政府意图、行政意志等非市场化的功能和任务,证券市场“政策市”的色彩挥之不去。证券市场不仅要承接数量庞大的国企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扩容黑洞,又要面对大量非流通的国有股、法人股,这必然助长投资行为的短期化,加大市场价格的波动频率和幅度,增加了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投资者普遍缺乏专业素养和监管滞后,众多不规范投资者和投资行为的存在以及由此衍生的羊群效应,叠加并放大了市场风险,而监督层并未细分市场风险源而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结果是严重牺牲了市场的效率和功能,限制了市场竞争和活力,造就了市场对政府政策投入的过度依赖与股市长期以来“不牛则熊”极端走势的市场格局,对于追求长期收益的基金来说不利于有效开展资产风险管理。
市场交易制度不够完善,风险管理手段严重不足。目前我国证券市场投资品种单一,基金的投资组合品种选择范围狭窄,通过构建多元化资产组合分散非系统风险存在困难,而同时指数期货、无风险套利等规避系统风险的交易手段尚不具备,基金管理机构既不能根据市场趋势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又不能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这降低了基金抵御风险能力,加剧了股市的波动。
市场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集中在收益性上,忽视了从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的综合角度展开评价,使基金出现了单一片面追逐净值的倾向,从而产生过度投机行为。
基金业风险监管效能不高
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生态不佳,监管效能不高,致使基金业运作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现象和问题,不利于基金管理机构建设有足够功效和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相关法律法规的配套不完备,基金在实际运作中存在风险生存的制度漏洞。尽管作为纲领性大法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业已颁布,还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和变革快速,更需要对基金业的监管动作向前移位,加大事前监督力度。
相关的投资比例限制模糊,可操作性不强,如不同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在利益冲动下,通过幕后的默契和联手可以操控单只股票绝大多数的流通筹码,在短期利益驱使下个别基金投资在个股上过度集中极易诱发流动性风险。
在证券投资基金运作实践中,缺乏独立、公正和权威的第三方责任审计和问责制度,而基金管理人掌握着基金的实际控制权,仅依靠基金管理人的自律不足以有效制约基金管理人严格遵守基金契约。
虽然基金资产的所有权、经营权、监督权基本分离,但基金持有人没有适当和相应的诉讼、追偿权利,持有人大会功能形同虚设,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人不拥有实质性话语权,而且由于基金托管人一般由基金管理人选择,基金资产托管协议由基金管理人与托管人签订,基金托管人演变成基金管理人的人,这种错位导致基金托管人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放弃了托管监督和委托管理责任,形成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事实上的利益趋同,基金持有人利益往往不能放在最优先位置,极易诱发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风险。
基金管理机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不尽完善,管理费计提办法弊端较多,不利于刺激基金管理公司提升资产运行效率,降低资产风险水平。
基金业风险管理制度存在风险
内部治理存在缺陷,形成制度性风险源,损伤了基金的风险管理制度优势。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普遍存在“一股独大”问题,基金管理公司决策高层和管理高层来源于或受聘于公司股东,其股东背景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倾向,在基金投资者成为弱势群体和基金持有人的约束严重软化情况下,实际上基金管理公司行为的利益考虑当然地将公司股东利益置于最优先地位,偏离了证券投资基金兼顾基金投资者与基金公司股东二元利益平行的设计初衷。
基金管理公司董事、独立董事和监事由大股东和高管提名选任,薪酬由董事会决定,这种利益关联格局很难保证其独立性。
基金经理权限过大而缺乏有效制衡。有的基金经理甚至将投资建议、评估投资建议、构建投资组合、下达投资指令与执行投资指令等职能集于一身,这种把控制决策和操作失误风险寄托于对基金经理人的充分信任和道德判断的幼稚做法显然没有制度、规则和机制的约束更有效、更先进。
加强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业风险管理的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过程存在的诸多弊端,必须从制度安排、监管方式、市场结构等若干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证券投资基金业加强风险管理的动力和压力,全面提升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以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稳健发展。
构建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市场化改革,营造市场运行新生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的市场大环境。认真落实“国九条”,积极实施“全流通”战略,解决股权分置问题,促进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改变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状况,以有利于基金管理机构坚持崇尚充分研究和清晰价值判断以及“稳定持仓、长期投资”的理性投资理念,引导市场投资理念逐步走向成熟,降低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从完善市场交易制度、推动沪深股市与国际市场接轨和促进市场走向成熟着眼,在尽快推出我国统一指数基础上适时推出股票价格指数期货交易,一方面通过基金实施套期保值动作和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提高基金资产管理效率,增加基金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达到活跃和繁荣市场、降低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的效果,以进一步完善市场交易制度,增加基金管理机构风险管理手段,增强应对系统风险的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产风险管理水平。
对证券投资基金的评价要全面结合“新兴加转轨”的不成熟市场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特征的实际状况,从单一的收益性考量转向对收益性、风险性和流动性的综合评估,评价体系要有利于引导基金重视风险管理和提高风险管理质量,改变单一、片面追求净值的倾向。
进一步加强对证券投资基金业的监管
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合法合规经营,促使基金管理机构构建有足够功效和长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监管层要抓住《基金法》颁布和实施的有利时机,提高本行业依法经营的自觉性;提高《基金法》在实施中的可操作性,特别是要加强现场监管和不定期巡访,对违法违规问题要及时、高效、公正和严格处理,硬化法律法规的强制约束力和严肃性。
从有效提高基金资产流动性出发,防止发生操控市场价格的情况,在监管办法上要更具体地明确基金投资比例限制,特别是同一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基金持有一家公司发行的股票总和不得超过该股流通市值的10%。
证监会应指定部分具有证券从业资格和诚信卓著的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师事务所定期或不定期对基金管理机构进行业务运营合规性、资产流动性、内控运行状况的现场稽核,加强第三方责任审计,建立独立、公正和权威的问责制度,以提高监管效能、促进证券投资基金业增强合规经营意识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监管层要引导、支持和鼓励基金单位持有人依法启动持有人大会机制,切实发挥持有人大会对基金管理机构的制约作用。为了增强基金持有人对基金管理机构的实质话语权,建议对基金持有人适当的诉讼地位和追偿作出安排。
完善基金管理机构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栏,提高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竞争性。若基金在收益、资产流动性上存在限期内不能改变的问题和状况就必须终止运作,以强化基金管理市场的优胜劣汰机制。
改变目前基金管理机构管理费从基金资产中计提的做法,建立基金持有人和基金管理人最大的共同利益目标函数。基金管理人的收益只能来源和体现在其运营带来基金净值不断增长中。
完善基金管理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
消除制度性风险源。在基金管理公司筹建审批时,要关注其股东出资结构状况,严格审核股东诚信记录等,以均衡股东权利和增加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使基金管理机构高管层不仅代表股东利益,更要维护基金持有人权益,实现基金管理公司二元利益平衡格局的设计初衷。
为了确保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监察员履行职责的独立性、公正性,打破独立董事、监察员与股东、高管层的利益关联格局,建议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监察员一律由监管层指定有专业水准、诚信良好的相关专业人士担当司责,以形成良好的风险控制机制。
针对目前普遍基金经理权限过大问题,从有效防范道德风险出发,基金管理机构在制度层面要做到基金的投资建议、投资建议评估与构建投资组合、执行投资指令的投资过程关键环节做明确的人员区分和操作隔离,也就是说,研发人员采取定性与定量的技术手段,充分尊重统计规律,对价值高估或低估的品种进行科学遴选排列,提出具体的投资建议,基金经理要利用现资管理技术对投资建议作出评估和判断,在征询意见基础上依据现代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构建投资组合,并向交易人员下达投资指令,从而建立完备火墙机制以有利于基金强化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贝政新,陈瑛主编.证券投资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2.[美]查尔斯•W•史密森著.管理金融风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美]艾伦•J•马科思,亚历克斯•凯恩著.投资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戴国强编著.基金管理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
5.古学彬,向进编著.投资基金理论与实务.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随着我国旅游业集团化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目前已经有不少的旅游集团为了不断壮大其经济实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从而实现资产的不断增值,相继采用纵向一体化战略和多元化经营战略,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经营领域,选择新的投资方向和新的投资机会。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领域的多元化,也构成了中国旅游业新一轮快速增长的重要动因。
从旅游集团特别是一些上市公司的投资行为来分析我国旅游集团的投资行为,可以看出,我国旅游集团所进行的投资方向仍集中在旅游行业,是在原主业的基础上,通过进行产品价值链的管理实行相关旅游产品所涉及的旅游投资,如对会展,景观房产,旅游景区投资。一些旅游集团还开始了对航空业的投资,如武汉的东星国际旅行社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航空公司。随着投资活动的日趋复杂,投资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也日益增多。为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分析投资风险,并建立风险管理机制,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和化解。本文就将通过研究投资风险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旅游集团的实际,对加强旅游集团投资的风险价值管理进行初步探讨。
2旅游投资的特点
由于旅游资源的公有性、垄断性和非流通性;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性;旅游项目投资的区域依赖性;旅游项目投资的综合复杂性;旅游产品的生产和消费的同时性使得旅游集团的旅游投资相区别于其他集团的投资项目具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1)投入高,回报期长。旅游投资的门槛逐步抬高,不再是低投入的产业,进入性投资的加大,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及竞争环境的国际化,也使得旅游投资回收期延长。
(2)旅游产业链整合与多产业整合特征: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与城市景观、房地产、小城镇、休闲娱乐等等深度结合,产生了一个整体的、互动的结构——“泛旅游产业”。旅游投资,已脱离单一项目时代,投资商进行区域整体投资,力求整合旅游产业链,与相关产业相结合,寻求综合收益的最大化。
3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
(1)重项目规划和投资评价:对于投资方来说,旅游的投入是一个长线的过程,风险性主要在选项和规划上。因此,旅游项目投资必须重视项目规划,以明确的投资评价为前提,以有效的资本运营为保证,极其清晰的把握投资运作的思路。
(2)争取区域政府的支持:提高产业的绿色GDP已经成为新时代下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理念。旅游项目能够提高地区的绿色GDP,调整城乡产业结构,形成绿色产业链,旅游集团可以通过政绩策划,尽量争取政府的有效支持,争取的旅游项目开发的最大优惠条件(低价资产收购、税费减免、申请扶持资金等)。
(3)开展有效的营销活动:进行有效的营销活动,提高项目在国际、全国、区域的定位和影响,为融资、招商、资本升值提供巨大的支持。
(4)多方位融资:从沪深股市统计,我国国内上市公司有近千家,但是以旅游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只30多家,涉足旅游业的上市公司也只有40家。这说明我国的旅游企业的大多还是以资本自筹为主,没能很好的利用资本市场。更好的利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可以有效降低旅游企业融资的风险。旅游集团可以依托收购兼并、政府优惠等方法低价获取大量资产产生资产大幅升值的市场评价,从而增长现金流量,实现大规模融资。
(5)多产业整合和跨行业投资:泛旅游业具有极大的区域聚集和经济带动作用,往往会带动一个区域的城市化进程,形成游憩区、度假区、会展区、娱乐区、步行街区、购物游憩区、及旅游小城镇等等,推动区域型旅游房地产和商业房地产发展。另外,为了分散投资风险,还可以适当的进行跨行业投资。以青旅控股为例,目前该公司的主营业务,除了组织、接待国内外人员的出、入境旅游以外,还出资3,000万元控股了北京尚洋电子技术公司,整体收购青旅控股香港有限公司并且参与证券业,使公司旅游主营业务与其他业务同时拓展,有效的防范了经营和金融风险,提高了资产收益率。
4从财务管理角度做好投资的风险管理
投资风险是指在投资活动中未来实际结果与预期目标出现差异的可能性,是在特定条件下和特定时期内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果的变动程度。由于对未来的经济活动的投资的不确定性,投资风险客观存在。但是,人们总是能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从而降低投资的风险,实现投资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投资所具备的价值所在。在进行一项投资时,风险越大,其预期的收益或亏损也越大,投资如果产生亏损,将会使资本受侵蚀,最严重的情况可能导致企业的倒闭。承担这些风险是为了给集团盈利,问题的关键在于,进行投资的主体应在风险与收益之间寻找一个恰当的平衡点。财务管理在投资的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4.1在旅游集团内建立投资的风险管理指标体系
(1)建立风险度量模型和风险管理模型,研究旅游集团内各种投资及各种风险,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各种其他风险及包含这些风险的各种资产或资产组合,对各类风险再依据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并加总,并依据全部业务的相关性对风险进行控制和管理,利用资产风险度量模型,定量地分析资产组合的风险价值。
(2)确定公司各种旅游投资的风险容忍度,限制由于各种影响因素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对某些风险高度集中的投资进行特别处理,将风险限制在公司可接受承受的范围内。
(3)建立旅游集团投资的约束-激励机制,在各项投资中,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如果激励机制仅仅与经理人管理资产的收益挂钩,经理人则可能会为了追求高收益而承担高风险。所以在追求收益的同时,考察经理人管理资产的风险度,限制和防止经理人的过度投机行为。
4.2进行投资风险的制度管理
对于旅游集团的投资风险的财务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对于投资项目来说,它起始于项目的考察论证阶段,结束于项目资本变现退出以后,贯穿于风险投资公司从资金——资本化——资金的长循环之中。
(1)投资前期财务评价。
旅游项目投资前的财务评价很重要,它关系到旅游投资项目的价值认定问题,没有较大价值的项目是不值得投资的,但投资的价值点在何处,它是否真实可靠,这不能仅仅根据项目有没有产品优势,有没有市场来定性判断,还要做细致的经济可行性及投资价值的评价。财务评价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缺乏财务评价的经济可行性是令人怀疑的。在投资决策程序中,其中一个环节就是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由财务部门参与并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对投资项目的投资前调查与了解是否充分,对其价值的判断是否准确,定价是否合理,谈判条件是否有利,直接决定了投资后管理的难度,也决定了将来获利空间的大小,因此,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和各种评审就显得非常重要。财务部门对可行性报告出具财务审核意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项目的投资价值,规避投资风险,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2)投资企业动态财务管理。
对已投资项目的管理是投资实现增值的必然阶段。可以从财务审核与监督的角度出发,专门设计财务管理方面的约定,包括由旅游集团委派财务经理的约定,指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约定,上市的旅游集团还可以有对股东定期公布财务信息的约定等等。这些必要的法律文件从制度上保证了旅游集团对投资项目的管理权和监控权,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投资的收益权。
4.3投资风险价值管理的过程
投资风险管理的主要步骤有:(1)采用统一的风险识别语言,对投资风险进行界定与识别,建立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目标及建立完善的风险监督体系;(2)设计风险识别、度量、评估的统一方法;(3)评估投资风险;(4)制定投资风险管理战略;(5)设计、实施风险管理能力。整合风险管理能力的要素,包括集团战略政策、集团管理与投资风险管理过程、管理人员、管理报告、管理方法、风险数据等;不断改进风险战略、过程与度量方法;(6)汇总多种风险评估方式,与集团经营情况挂钩,制定、调整集团层面投资风险管理战略。
5把投资的风险管理从财务管理层面提升到整个集团管理层面
集团层面则意味着全局化、一体化的思想。只有扩大时空范围对企业投资进行思考时,才能识别它对集团整体运作的影响。所以,从集团层面进行投资风险管理可以将企业的战略、业务程序、企业资源同集团投资、集团整体目标紧密地结合到一起,从而使风险管理更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投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是使整个集团的风险、收益、价值达到最优化,而不是某个职能部门或风险管理部门。集团层面的风险管理使投资风险管理与集团战略、业务计划得到有机结合,将投资风险管理提高到战略层次,这种集团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具有以下作用:(1)集团项目投资过程得到控制的同时,风险也得到了有效的管理。同时提高了对风险的注意程度与敏感程度,使集团更为集中地监控风险;(2)在确切了解集团所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判断最佳的投资机会;(3)对投资风险有全盘的、集团层面的了解,有利于优化集团的风险结构,优化集团的资源配置;(4)设计集团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收集、综合分析内外部数据的方式,为集团提供可靠、及时的投资风险管理信息;(5)事先建立一套有效的控制制度,帮助集团业务部门实现业绩目标,控制风险。(6)公集团不应该只是片面的强调短期的投资效益对公司的盈利能力的正面影响,发而应该从长远出发,全面的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以及长远发展规划的盈利性。
参考文献
[1]顾华详.建立中国旅游业风险投资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家,2000,(3).
[2]李平.浅谈企业投资风险及防范对策[J].前沿,2002,(11).
[3]李平.我国旅游投资存在的误区及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03,(10).
[4]李富红.中国旅游开发投融资实践及走向[J].渝州大学学报,2002,(12).
[5]贝洪俊.企业层面的投资风险管理初探[J].现代企业管理,2002,(11).
[6]钟海生.旅游业的投资需求与对策研究[J].旅游学刊,2001,(3).
[7]骆正东,徐辉.旅游资源开发投资决策的方法探讨[J].企业经济,2002,(2).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集团的多样化经营的趋势日益明显。尽管在各个领域进行投资有利于分散集团的经营风险,但前提是控制好投资风险,这样才能使投资有利可图,真正做到为旅游集团带来利益分散风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