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

中学生议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学生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学生议论文

第1篇

议论和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人们在生活中,对自己周围的人和事往往有一定的看法和主张,或赞成或反对或存疑。把这些看法和主张表达出来就是议论,写出来的文章就是议论文。

一般人认为,议论文写作是高中学生的主要练习方向,初中应只练习记叙文,而且在现在的学生教材中也只编选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更是使一些人误以为初中训练议论文没什么必要。不过,我认为,从中考指导意见来看,加强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是一个大趋势,这其中也应包含议论文的训练。而且,一些同学容易受到记叙文的影响,把握不住文体特点,常写偏了题,或是文体杂糅。这也更说明初中开始议论文训练的必要。许多语文教师为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付出了不少心血。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谈一下我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

首先,我们得明确,议论文写作中的常见病有以下几点:

1.论点不明,模糊难辨。有的同学虽然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但在这之后却漫无边际地杂谈,所叙述的事例和所讲的道理不能很好的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人难辨其真正的论点。这便是主题不集中,论点不突出的表现。

2.论述详尽,偏离文体特点。议论文的记叙和记叙文的记叙是有区别的:议论文的记叙一般是概括表述的,作为事实论据论证论点,是为议论服务的,没有必要像记叙文那样详细展开、具体描写,更无需把“六要素”都交待清楚。

3.罗列事例,缺少分析。一些同学写议论文很容易犯的毛病是以叙代议,“观点加例子”。这样的议论文不能讲明观点,讲清道理,说服力也不强。

4.空洞说教,就事论事。摆事实,讲道理,任何时候都是写议论文具体分析和说理的一个好方法。只是笼统的泛泛而谈,就事说事,甚至在写驳论文时以骂代驳,搞人身攻击,就把“理”给做歪了。只有在充分说理分析的基础上,把中心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才能使文章更深刻,更有意义。

其次,要注意论证的一般结构、论证方法的多样性、事例的典型性、语言的严密性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题目求新颖精当。

“一语为千万语所托命”(刘熙《艺概》)。题目是作品的窗口,犹如人的脸面,非常重要,有个新颖精当的题目,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题目怎样才能新颖?办法是:找“冷门”避熟套,翻新名言俗语。

古人讲求“善避”之法。避熟,避俗,自然能新人耳目。但古人同样提倡“善犯”,“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清.毛宗岗《三国演义-读法》),即利用原来的基础、框架,进行翻新,改造。

题目求新,应先求精当,必须内容自然先发的结果。做到文如其题,题文相副。如不顾内容需要与否,一味在设题上故能玄虚,硬戴上一顶怪异的帽子,哗众取宠,近似“搞笑”,使人看了全文后,有上当被愚弄的感觉,那就不是出新,而是走到歧路上了。 转贴于

2.见解求深刻独到。

文学所在认知上给人提供一些新的东西,使作品有较高的思想价值。这当然珍贵,但学生所见所知甚少。更多是阐述以有的常理。“明理之文,大要有二,曰:阐前人所已发,扩前人所未发”(清.刘熙载《艺概》)。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明的传承,讲“常理”也是必要的,但讲常理须附丽于自己的独特的感受,营造出与别人不同的艺术境界,而且力求讲的比别人透彻一些,这样,常理才会“常讲常新”,得到大家的认可。

3.布局求和谐匀称。

作文的结构布局犹如人的身躯骨架,其高矮胖瘦均须适中,否则即有损美感。因此,作文要美,必须在结构上讲求和谐匀称。

中学生作文一般六百字左右,宜以小见大,言近旨远,尺水兴波。因此,题目切忌宽泛、笼统、概念化。所讲问题不宜于多而杂。否则,篇幅有限,面面俱到,说不清,讲不透,“贪多嚼不烂”,等于挖了一些“浅坑”,使作文看上去像一个头大身矮的“胖子”。反之,题目小一点,立意单纯集中,写起来收放自如,可以避免“矮胖”病。

当然,作文过于单薄枯瘦也不好看。有的作文给人以干巴直露的感觉,即与结构上枯瘦单薄之病相关。克服此病,古人也有提示。“作短篇之法,不外婉成章”,具体一点叫“孤者辅之”,“枯者腴之”(《艺概》)。所谓“婉”,就是在谈一个问题的时候,先不要“一竿子插到底”,急着把观点亮出来,这样就是“直线”发展了。怎能不单细?而是绕几个弯,一步步地廊清背景,刨根问底,把各种可能都想到,或正面剖析,或反面驳论,使文章曲线发展,这样就打开了一条比较宽的“通道”,作文的蕴涵就会丰满许多。力避平直追求曲折,才有峰回路转,层层登高之妙。

此外,结构上还应追求一种疏密有致的境界。这主要是就议论文的引用论证说的。议论文引用一些名言,典故与事例,的确能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但处理不当,就会形成“事障”,作者的情感流泄受阻,读之如行进于乱石横陈的山道上,使本该活泼的文章几近沉闷的学术论文。

要避免这种情况,就要注意对所引典故、事例,在不失其真的情况下,加以精细“打磨”,然后根据行文需要。“景碧裁红点缀匀”(元好问《论诗三百旨》),或“整引”,或“散引”,或“直引”,或“意引”,安排妥帖,这样凹凸不平的“乱石”就成了光滑平坦的“水磨石”了,又像盐粒入水,只觉咸味而不见盐粒,避免了板结涩顿。

4.语言求清俊畅达。

语言因人而异,可有多种风格,准确,精练,生动是共同的要求。清代文学家陈维松说唐代刘长卿的诗是“净如秋水滑如莺”,白居易描绘琵琶的音响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语言像没有半点泥沙的秋水那样清纯明澈,像莺啼那样流利和谐,像嘈嘈切切的弦音那样有韵味,该是多美的境界啊!

第2篇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这个媒体之外”[1]离开语言这个符号,我们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议论文语言即是为阐述道理而服务的。要使自己的论点思想表述得透彻,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人们把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只有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才成为议论”。[2]自己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准确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结合起来,将积淀的思想和蕴蓄的情感融于一体,这些都只有通过议论文准确、深刻、精湛的语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讲的是冶玉工艺:切石现玉,磋之玉石分离;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其含义、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不断切、磋、琢、磨,才能以准确优美的言语,打动读者。

三、提高议论文写作语言的策略

(一) 提高准确严谨性

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离开阅读谈写作,是做不到的。不会品读别人优秀文章,或不愿学习别人生花妙笔,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议论文用词的精确、严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议论文范文慢慢去体会。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则性、典范性的一些经典文章。如:韩愈的《马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根的《谈读书》等等。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句中 “最”一词是最高级的副词,最大限度地修饰“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饰名词“办法”写出了我没有其他方法可选择的无可奈何,重理论而轻实验的观念支配着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寻解决困境的方法时却是这样的无力。

⑵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其中关联词“即使”、“ 也”、“ 可是”、“ 也许”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论据散文化。

典型论据散文化就是用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来叙述具体的典型例子或抒感。人们常说“有情有义”一词,散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但不“动之以情”,又怎么“晓之以理”。无论怎么样的文章,离开“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体,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能做到典型论据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带上了文学色彩,并使文章语言靓丽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代有许多说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说理的议论文,如九下的《鱼我所欲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来表达对坚强性格的称颂。古人写说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汲取其精华。

第二, 恰当运用修辞。

就作文来说,语言优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辞手法。修辞不光在记叙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议论文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修辞活动中词语运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辞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刻、表现的准确以及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

在议论文中如果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无趣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见的两种修辞――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缀满排比,这样会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坡,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况且概括的语句本身就有议论的成分,如果用上这样的文笔,就会充分显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归纳概括能力,让读者觉得文章有厚度,语气有气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仅使文章具有整饬流畅之美,也增强了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培根的《谈读书》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等,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读书的作用。

②比喻。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用比喻,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公输》中子墨子很好的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楚王攻宋的不义性:“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运用比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运用比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还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为论点时一个学生写到:理解像大海般广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纯,可以滋润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炽热,可以熔化冷酷。这段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不但运用了比喻而且是个博喻,将“理解“的博大、滋润、热烈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很生动。

第3篇

一、立意脱离材料含意

这种偏题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失分严重。有的学生以为作文可以自定立意,就是写什么都可以,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动脑筋去思考材料的含意、作者的意图,往往抓住细枝末节就拟题写作,结果脱离题意,断章取义。

二、以叙代议

有的学生立意准确了,但在摆事实论证论点时,往往将一个事实写成记叙文那么详细,即交代记叙要素,有心理、语言、细节等描写,写完一个事例就结束一段,缺乏议论,事例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三、结构松散

有的作文入题太慢,写了大半页还不知论点是什么。有的缺少过渡句、中心句或总结句,不善于提炼分论点,往往中间记叙几个事例就算论证了,甚至结论都没有,显得结构松散。

如何解决上述写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呢?我的策略是:

1、引导学生揣摩题意、学会立意

虽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并非与原材料沾边的论点都符合题意。如下面这道作文题: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了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伊索寓言・徒劳的寒鸦》。

从审题上看,这篇材料有三个基本角度:一是寒鸦,二是宙斯,三是众鸟。从寒鸦角度来看,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说要追求真实的美,虚假的美丽只能够骗得了一时,不能够骗得了一世。当谎言被揭穿,结局有可能会更加悲惨。这个角度可以产生很多主题立意。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唱反调,认为寒鸦拾起众鸟落下的羽毛美化自己是聪明的,无可厚非,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说就脱离了材料的含意了,因为这则寓言并不是歌颂寒鸦爱美,而是写寒鸦迷惑宙斯,想骗取王位。寓言的寓意应该是讽刺或批判寒鸦为了争名夺利而弄虚作假,告诫人们需诚实,靠本事去服众。所以不能认为写什么都可以,必须符合材料的含意。

2、引导学生概括事实、分析材料

议论文的事实要高度概括,略去事实的细枝末节,只要能论证观点即可。例如: 人生的高贵不在于出身的优劣、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更不在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小草没有大树的巍然挺立,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己点点绿意来染遍大地的高贵品质;燕子没有雄鹰坚硬有力的双翼,也有翱翔蓝天、飞徙千里把春报的高贵灵魂;有人身居高位却卖国求荣、不顾气节,一如秦桧“东窗事发莫须有”,残害英雄岳飞。

3、引导学生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作法“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可引导学生掌握材料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材料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为“引――析――提――联――结”。

(1)“引”,即概述材料。“概述”,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

(2)“析”,即分析材料,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即提出论点,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4)“联”,即联系实际,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5)“结”,即紧扣材料,深化论点。结尾要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