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日本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日本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日本文化论文

第1篇

关键词: 宫崎骏;动漫;民族性格;女性觉醒;神灵意识

对于任何一位杰出的艺术家来说,由于其自身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必然会在其作品中留下悠远的人生阅历和民族品性的折射。宫崎骏正是借鉴了大量的日本神话元素与民俗传说,形成了如今纯净明丽的宫崎动漫韵味。在某种程度上,宫崎动漫折射了当代日本的浮世绘。

一、男权社会下的女性崇拜意识

日本,是世界上最为典型的“男权中心”的主宰国家。日本人一方面在男权至上的体系里压制女性发展,但另一方面又寄托于文学艺术表达对于女性的敬畏与膜拜,这也充分反映了日本民族基因中的两面性。深受日本文化熏陶和影响的宫崎骏自然对女性多了一份偏爱,再加上童年时期母爱的严重缺失。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少女情怀是永恒不变的主题。

少女本身所独有的优雅明净的特质。《龙猫》中的4岁的小米正是透过了与成人完全不同的观察视角,发现了可爱的精灵龙猫们。同样的,在12岁的魔女琪琪身上,也鲜明地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渴望获得认可的大多数年轻的女性。宫崎骏自己也坦言:“带着父母的期望与爱,以及经纪上的支持,满怀憧憬地来到大都市的少女们都映射在了琪琪身上。琪琪的心理上的恐惧与不适也反映了日本当下的社会状况。”

日本韵味独特的东方终极美学追求。在日本文化中,有一种独特的美学深深浸润于日本民族的性格之中,就是物哀文化。而宫崎骏正是深受日本古典美学思潮的影响,才将自己的绘画风格推向了与日本传统文化一致的终极美学追求上。

宫崎骏也自觉接受了“物哀”文学的熏陶,掌握了日本美学的精髓,才不遗余力地创造了那么多年轻可爱的女性的形象。“这些鲜活而年轻的生命如同樱花一般美好,值得人们感怀与喜爱。而少女梦想与童年时光又总如樱花般逝去 。以少女为主角,就是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重温童年情感,体会到久违的哀婉与淡淡的忧伤。”

二、大和民族性格与信仰的形成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火山喷发、地震、洪水、海啸等自然灾害从古至今一直陪伴着日本。这样险恶的情境孕育了日本人独特的民族性格。一方面,他们选择习惯于承受、隐忍,另一方面,把对自然的一种本能的恐惧感衍化成崇拜。

在宫崎动漫众多的神灵形象中,有一种种叫小精灵型黑小鬼、小树精、煤炭精,它们象征着自然对人类一些微妙的影响,也代表着人类在敬畏自然的同时内心深处潜藏的些许的感官恐惧与情感封锁。第二种叫被救赎型 如无脸男、稻草人,这一类神灵一般都是前世遭遇到了诅咒或是情感上的彻底性遗失。这些形而上的欲念折射出了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的人类自身情感世界的空虚与苍白,内心深处唯剩欲念在把控灵魂,彰显丑陋而卑微的人性。

宫崎骏正是通过对这些通灵鬼怪的细致描摹,才映射了当代社会人情性灵的腐朽与异变,神灵的形象无不是人性的阴暗缩影。对于进步文明下人性堕落与人情冷漠的生动再现使得宫崎动漫具有无与伦比的现世高度与反思勇气,这也正是宫崎动漫的真正价值所在。

三、无“恶”道德观念世界里的精神皈依

纵观宫崎骏的动漫作品,贯穿的永远是这几大主题基调:人与自然的对抗与共融、战争与和平的辩证讨论、黄金时代成长的艰辛与不易。这些在我们现世的世界观中都是无法调和的对立面。人与自然的矛盾冲突只会凸显人性的丑恶和自身命运的卑微。正义的胜利必然要以邪恶的绝灭为代价,而蜕变成人的背后必然要抛却童真的纯净与梦想的皎洁。若简单以善恶来区分宫崎动漫的主题属性,往往就会陷入误区。

比如《猫的报恩》中强迫女孩下嫁看似不近人情的猫王其实不过是天真任性的大孩子罢了。《千与千寻》中凶狠残暴的汤婆婆也不过是个内心柔软的慈母罢了。《哈尔的移动城堡》中将苏菲变成老太婆的荒野女巫不过是一个争强好胜甚至还带有些许孩子气的老顽童而已。《千与千寻》中吃人怪物无脸男不过是一个迷失本性的孤独孩子罢了。在宫崎动漫中,所有的“恶”其实是出于人类在道德自律的桎梏下自我意识与精神的一次重新解构,尽管这样的解构依然存留于单纯的形而上学主义中,有着“理想社会”式的荒诞与戏说成分,但这样的理念毕竟源自于对生存、发展、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求与期盼,只是方式过于极端,才导致矛盾的迭起与冲突的衍生。也许,在这样美好纯净的“大同世界”中生活才是宫崎动漫留给世人的最为巨大而珍贵的宝藏吧。

参考文献:

[1]宫崎骏.日本电影文化讲座:日本电影现在和未来[M],东京:岩波书店,1988

[2]胡忠青.宫崎骏动漫作品中的主题元素与诸多元素考察[J].电影评介,2006,(13):18-19

第2篇

关键词: 可爱现象 消费文化 外交政策

一、引言

日语中的「可い一词音译成汉语是“卡哇伊”,国内各种广告宣传词、店面招牌上都经常会打出这一词汇。那么,商家为什么要靠这一日语词汇来吸引消费者眼球呢?这一单词对市场消费会起到什么影响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可爱现象”进行分析,探讨这一现象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二、「可い一词的语源

「可い在明镜国语词典中的解释:

1.幼さやか弱さを感じとり、まもり慈しみたいと思うさま。また、そのように思わせるさま

2.外、しぐさ、性格、行式などがほほえましく、情を感じさせるさま。らしい。くるしい。可だ。

3.日用品などが小さくてらしい。

4.どこととなく心をくすぐるところがあって好感が持てる。

参考《明镜国语词典》的解释可见「可い(可爱)一词有对幼小、脆弱的事物包含慈爱的心情;另外也指对外形、动作、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能体察到可爱之情的意思;还包括对小巧玲珑的日用品感到爱怜之意;其次对抱有好感的对象也可以使用。可以说“可爱”一词在日语中内涵丰富,包含了对弱小的人或事物的怜悯、爱意。另外,在百科词典中,「可い一词源于:映し,原意是表示对方很优秀,以至于自己不敢与对方见面,表示“害羞,害臊”之意,后来转变为“可怜”的意思。现代日语中音变为「かはゆし、可い。

在日语中,「可い一词可以用在很多场合,下面试举几例:

1.子:クラスに可い子とかいないの?①

2.妹には生日に可い人形を上げました。②

3.そこに出てくる食器や装品の事なこと、可いこと、私たち若い子は、素で芸性が高くても、引っくるめて可いの一言でませる癖がある。③

4.私は今までの嫌なことがあったと同じように、お弁当にしても、自分の子どもには可いお弁当を作ってあげようと誓った。④

5.京都。春の芽吹の、夏の新、秋の…美しい自然と可い小さな草花たちに魅せられ作した押し花100点他作品集、小物などをします。⑤

描述人物、玩偶、装饰品、便当、花草等都可以使用「可い一词,包含了对谈论对象的怜悯、慈爱、喜爱之情。可见,「可い一词已经和日本人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三、「可い一词所反映的审美情趣

在日常生活中,日本的年轻人经常以「可い一词来称赞对方的性格、发型、衣服等。男性称赞女性也多用「可い一词,我在与日本大学的大学生交流时,曾问及这一问题,对方回答说,如果是赞扬女性的话,最常用的词汇是「やっぱり可いですね。在人际交往中,「可い一词的使用也起到了剂的作用,营造良好的语境氛围。如今,「可い一词不仅音译到了中文,英语中也有了“kawaii”这一词汇。「可い一词传入其它国家后也被年轻人广泛使用。日本的时尚杂志,如『カワイイ『cute等都在宣扬“可爱”的观念,从衣着打扮、体态举止上影响着年轻人的审美观念。

从上述「可い一词的语源可以看出,日本人往往对弱小事物寄予怜爱之情,以“小”为美,以浓缩为“可爱”,我们可以从日本的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觅得其踪影。日本的庭院文化中各种景观、盆景等,都是浓缩了的自然,从浓缩的山、水、石中看到大自然;花道的插画艺术也是浓缩了“天地人”的观念;日本的饮食亦如此,将各种美味佳肴盛在小巧玲珑的精致器皿中,宛如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日本古典文学中的和歌俳句也是短短几行,却意味深长。

不仅如此,在日本「可い一词的使用已经超出了一般的人际交往范围,由「可い一词所带来的“可爱现象”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日本人的消费及生活,并且在生活、经济、政治舞台上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四、日本社会中的可爱现象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各国都在加强经济合作,世界经济出现全球一体化现象。同时,经济上的往来也使各国文化进一步加强了交流,一些经济大国也在通过扩大经济往来的同时推广本土文化,扩大其影响力。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日本消费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就具有强大的影响。日本的电器产品、游戏软件、日式饮食、漫画、动画等已经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笔者所论述的“可爱现象”与日本消费文化的传播有着密切关系。下面以日本动漫的推广为例,探索日本“可爱现象”对日本文化传播起到的作用。

1.日本漫画、动漫中的可爱形象。

现代日本社会工作生活节奏紧张,在紧张的忙碌之余,很多日本人选择欣赏漫画或动漫来放松绷紧的神经。日本的出版商和媒体巧妙利用了动漫作品中的可爱元素,使观众在视觉上获得美感、缓解疲劳。

日本是闻名世界的动漫大国,日本的动漫能风靡日本并走向世界,笔者认为动漫形象的塑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铁臂阿童木》塑造的是一位聪明、勇敢、正义的机器人形象,与美国动漫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不同,日本动漫主人公大多是未成年人,比如阿童木就是动漫中可爱的日本小英雄,虽然是机器人,但是塑造的却是一个男孩形象,身高135cm,绿色的短裤,红色的长统靴子。《哆啦A梦》中机器猫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了,机器猫身高129.3cm,脑袋和身体的比例大约是1比1,看起来憨态可掬,腿短、没有膝关节,眼睛、鼻子、脸、手、腿都是圆形的,全身颜色也采用了明亮的天蓝色,头顶黄色的竹蜻蜓,脖子上用红色带子系着一个黄色铃铛,其可爱的外形深受儿童的喜爱。另外,《千与千寻》、《樱桃小丸子》中的主人公形象也体现出了动漫人物的可爱元素。动漫中的人物动作刻画细腻入微,营造出了温馨并充满人性的氛围。动漫形象看似普通,实际上作者在设计这些形象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观众在欣赏时毫无抵触感,非常容易接受,能唤起观众的共鸣。

日本动漫通过其可爱的人物造型、模仿孩童的稚气发音很快赢得人心。在日本,动漫和漫画书可以说随处可见。在电车上可以随处看到翻看漫画书籍的上班族,以动漫中的人物或卡通形象制作的广告也数不胜数。如著名的Hello Kitty形象出现在笔记本、玩具、电器、手机等各种商品上;阿童木形象印在了信用卡上;日本当代艺术家村上隆、奈良美智、草间弥生将卡通绘画推广到了世界领域,村上隆与LV合作的限量版箱包曾引起广泛关注,可爱的卡通形象所带来的“简约”、“轻松”理念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这些漫画卡通及动漫作品让忙碌的日本人缓解了工作压力,得到了片刻放松。可见,动漫中的“可爱”元素功不可没。

2.日本电器、机械产品。

日本的电子产品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以外形精巧,质量上乘而受到消费者亲睐。在外形设计上,很多产品可以说是以“可爱元素”出奇制胜的,造型小巧,设计简洁,色调非常柔和。看似普通的电子、机械产品,因为有了“可爱元素”而显得设计更人性化,充满了人情味。本来是金钱交易的市场经济,因为有了一些可爱的造型设计,消融了消费者与商家之间的利益壁垒,甚至可以使消费者在温暖的心理氛围下提升购买欲。各种印有卡通形象的电子产品,比如广受赞誉的日系汽车,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日产PIVO汽车造型圆润;三菱Colt汽车色泽艳丽,车头部分斜长曲面设计,整体线条饱满;丰田、本田等也推出了多种小巧车型。

五、“可爱现象”与外交政策

除了经济文化方面外,在政治上,日本政府也善于利用“可爱”文化进行对外交流。“现年69岁的日本首相麻生太郎自称是动漫迷,呼吁日本实行‘漫画外交’。2008年5月,Hello Kitty成为日本旅游大使。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全世界都家喻户晓的蓝色的机器猫哆啦A梦正式‘接受’时任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卡通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⑥另外,日本传统故事人物桃太郎是日本大米的代言人,日本卡通“凯蒂猫”是日本的旅游亲善大使,铁臂阿童木则是日本的海外安全大使。2009年,日本外务省选出了三名“可爱大使”代言日本流行文化,这三名大使是“校服魔法师”藤冈静香、时尚杂志模特青木美沙子、东京原宿代言人木村优,三位可爱大使会参加日本驻外使馆组织的各种交流活动,传播日本流行文化。

这些日本文化的输出战略为低迷的日本经济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逐步改变了二战以来的日本形象。这些动漫及卡通形象色泽明快、调皮可爱,年轻漂亮的“可爱大使”更是吸引了无数眼球。以往嗜战的武士道形象已经越来越远离了大众的视线。日本不仅在经济上占领越来越多的国际市场,而且逐步在推销自己的大众文化,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利益。

六、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的可爱文化现象可以说是渗透到了日本社会的各个层面,这离不开日本经济的发展,以及媒体的宣传。可爱文化在日本的经济、文化、政治上起到了重大作用,现在仍然在发挥着巨大作用。

注释:

①テレビドラマ『魔女の条件からの台.

②新日(第一册)第十六クリスマス.

③西村玲子.おしゃれのレシピ:自分らしく生きる.PHP研究所,2007:138.

④井上ゆり子.心を救って.文芸社,2006:109.

⑤私の花生活.日本ヴォグ社,2009,(51):73.

⑥广州日报,2009-2-13.

参考文献:

[1]周兰平.动漫的历史[M].重庆出版社,2007.

第3篇

摘要:日本的动漫文化,近年来在中国广为流行,其与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间的联系也日益紧密。本文试论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关键词:日本动漫文化;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

近年来,日本的动画和漫画作品席卷了中国乃至全世界。动漫文化已经成为日本现代文化的代表之一。动漫作品也被视为日本文化的窗口,或作为日语学习的手段而被广泛应用。与此同时,动漫也逐渐由日语学习的内容或手段,演变成了日语学习的动机之一。国内也偶见关于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但是涉及日本的动漫文化与其联系的论文却是凤毛麟角。由此笔者试在小论中,论述近年来日本的动漫文化对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变化。

日本的动漫,可以称之为了解日本的窗口之一。樱井孝昌(2010)在其著作中说道,“(日本的动漫作品)反映了日本的社会、文化、时装和传统文化等。从榻榻米到饮食文化,从制服到原宿的时尚服饰等等,动漫把日本所有的一切都尽情展示给了全世界的青年们”。可见动漫的宣传力及其影响力之大。

以日语的动漫词语“KAWAII(かわいい)”为例,中文音译为“卡哇伊”,百度百科解释为,“网络时尚用语,意为可爱”。这个词,很久以前就成了网络流行语。不只在中国,甚至世界各地都在使用“KAWAII(かわいい)”。樱井孝昌(2009)称,“KAWAII(かわいい)这个日语词汇已经成为了世界通用语”。不仅如此,日语的“anime(アニメ)”和“manga(漫画)”,“动画”和“漫画”这两个词本身也变成了英语单词。此外,还有 「bishōjo(美少女)、bishōnen(美少年)、cosplay(コスプレ)、dōjinshi(同人誌)、otaku(御宅)、seiyu(声優)等等众多与动漫作品有着密切联系的日语词汇,也融入到了英语词汇中,风靡了全世界,我国也不例外。因为喜爱日本动漫对日本文化感兴趣的青年人日益增多,进而开始学习日语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日语学习动机”,日本的国际交流基金也有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关于海外日语教育现状的调查”,以日本国外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其中82.8%的人为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该调查从1990年实施以来,1993年、1998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已经进行了6次。

其中,2009年的调查报告《海外的日语教育现状(概要)》中写道,整体来看,“日语学习动机”中,诸多选项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选择“对日语本身感兴趣”的人为58.1%,所占比重最高。其次是“交流的需要”,为55.1%。接下来就是“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为50.6%,列第三位。而且,从“日语学习动机”的类别来看,“知识取向”所占比率最高。2009年的调查研究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即在“知识取向”中,选择新增选项“动画和漫画的知识”的人占50.6%,高于选择“历史、文化知识”的47.7%。而在以往的调查中,包括2006年的调查,“日语学习动机”中,“想了解有关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这一选项从未出现过。

因此,在2009年的调查中,从“动画和漫画的知识”被列入了“日语学习动机”这一点可见,日本的动漫对全世界青年人日语学习的影响之大。我国也是如此,从前述的诸多源于日本动漫的网络用语之流行便可见一斑。

国内关于大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多为对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或日语公共课学生的研究,以日语专业学生为对象进行的日语学习动机的研究屈指可数。其中,蒋庆荣(2009)把“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等)”列入了为8个学习动机(注一)之一。芦媛媛(2010)也把“喜欢日本动漫”列入了14个日语学习动机(注二)的选项之一。由此可见,近年来,日本动漫文化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其作为国内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已经开始受到了关注。

以笔者所在的山西大学日语专业为例,2001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无一人是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而2008年入学的日语专业学生中,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几近半数。之后的2009到2011年,同样地,因为“对日本的动漫等感兴趣”而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也是只增不减。由此可见,作为高校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之一,“对日本的动漫感兴趣”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要因。从2000年左右的名不见经传,到2008年至当今的必不可少,日本的动漫,已经成为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日语学习当中,一如既往地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学习动机之一的同时,也还是促进日语学习效果的催化剂和日本文化的窗口之一。

从以上论述可见,近五年左右,日本的动漫文化,已经成为了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日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凸显。如何抓住这一新特征,并在今后的日语教学中灵活运用,进而提高日语专业学生的日语学习效果,将会成为新的课题。

注一:

8个学习动机为:1、信息交流动机(通过报刊资料等获取信息、与日本人交流)。2、文化动机(对日本、日本文化感兴趣)。3、兴趣动机(喜欢日语及其老师等)。4、娱乐动机(看动漫影视、玩游戏、听歌曲)。5、考试竞争动机(考试中取得好成绩、通过等级考试等)。6、留学深造动机(去日本留学、工作、深造)。7、现实动机(多学一门外语、容易就业、毕业需要)。8、易学动机(日语好学)。学习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考试竞争、兴趣、信息交流、娱乐、留学深造、现实、文化、易学。娱乐动机居中。引自蒋庆荣(2009) 《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注二:

14个日语学习动机为:1、觉得日语很有趣。2、想通过日语学习,了解日本文化。3、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4、喜欢日剧。5、喜欢日本动漫。6、喜欢日本偶像。7、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8、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影响。9、想继续读取日语研究生。10、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11、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12、感觉掌握日语技能,会比较有优越感。13、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14、想去日本留学深造。

动机高的要因主要有,“想将来利用日语技能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通过日语学习,掌握该语言的技能”“想取得日语能力认定资格证书”。动机低的要因主要有,“喜欢玩日语版的电子游戏”、“受国内日语热的大气候的影晌”、“感觉会讲日语,会被别人羡慕”。“喜欢日本动漫”的学习动机也居中。引自芦媛媛(2010) 《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桜井孝昌(2009)《世界カワイイ革命》PHP新書

[2]桜井孝昌(2010)《日本はアニメで再興する》アスキー新書

[3]蒋庆荣(2009)《关于专业学生日语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9.1.第5卷 第1期

[4]芦媛媛(2010)《关于中国高校日语学习者的日语学习动机》《知识经济 》2010年04期

第4篇

[关键词]日本;山茶花文化;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4-238-01

日本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岛上主要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其四面环海,自然风光优美,形成了一个适合多种植被生长的地理环境,在日本境内的山茶花就是一种特殊的植物,她繁殖在日本这片沃土上,同时由于其绵延的生命力,见证了日本的历史足迹,有了时代的烙印,代表了日本的民族生活文化,及反映着日本人民的审美情操。

山茶花又名椿,属于山茶科的低木/灌木或者高木侨木。低木/灌木高5米左右,高木/灌木高15米到20米,叶子浓绿,呈椭圆形或者卵形,其表面滑润光亮,叶子额边缘有细齿分布,在冬末初春山茶花开花,花朵比较大,呈红色、紫红或者淡粉色。根据相关出土文物表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山茶花的木材就被广泛的应用与弓或斧柄的制造,其木材材质坚硬且具有良好的韧性,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山茶花逐渐影响到人们生活的精神层面,造就了特殊的日本山茶花文化,影响着人民的审美意识。

一、万叶时代的山茶花

万叶时代是日本早期的社会时代,在这个时代山茶花与神社祭祀和寺庙祭祀息息相关,山茶华的树木材质被称为延年益寿之木,代表着正义,具有驱邪、辟邪的功效,所以,在万叶时代,山茶花保留了浓厚的宗教色彩,代表着人民的精神寄托之所在。在《万叶集》中描述山茶花的歌曲有10首,其中山茶花又被叫做椿、海石榴等,在这些诗歌中,对山茶花进行了赞美,从这写诗歌中,可以看出人们既是在诗歌中对山茶花进行赞美,同时又借物喻人,赞美大自然的恩赐,赞美神的伟大,表现出日本人民美好的信仰。山茶花在冬末春初盛开,在山茶花的感化下,沉寂的大地开始复苏,又由于其属于常绿的树木,象征者永久的生命力,代表着神灵的永存。代表着人本人民善良朴实的情感及信仰,其质朴的外表,使人们对其有亲切感,让日本人民的审美意识具有一种感性美,其诚实、朴素、无装饰、自有自在的自然格调,影响着万叶时代人民的审美情操。

二、平安时代的山茶花

在《万叶集》中,涉及到山茶化的诗歌有10首,但是在《古今和歌集中》关于山茶花的诗歌确实一个空百,在这个时期,根据相关记载,山茶花已经被普遍认为具有驱魔辟邪之功效,在人们的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平安时代,山茶花的文化形成一个空白期,而恰在此时,樱花文化处于鼎盛时期,其成为了文人墨客的最爱,是文坛的主角,只有一提到日本的华,人们就会想到樱花。在平安时代,人们的审美意识以物衰为主,物衰既包含悲哀的含义,同时又包含因世间万物为基础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包含喜怒哀乐,可以说这种情感是物的客观存在性的必然经过结果,哀的主题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事件百态,物哀二者协调一致,达到物与心的合璧,产生共鸣,以此会产生一种和谐的美感。樱花淡雅素朴不可能达到如此细腻、哀婉的格调,但是樱花开满一树,当期凋零时,花瓣飘飘洒洒落在土地上,厚重而铅华,景象颇为壮观,这种物哀景象正好与当时的审美情趣一致。山茶华的特性决定了其本质的坚韧不拔,与这个时代物哀的格调格格不入,与这个时代的审美情操形成了极大的反差,为此造成了平安时代山茶花文化的空白。

三、幕府时代的山茶花

在幕府时代,武士阶层成为了政权的执掌者和日本新型文化的承担者,并在此时,禅宗思想在日本的统治阶级及市民生活中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山茶花又重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中树立。禅宗美学所倡导的是一种宁静淡薄、幽深典雅的生活情绪,在其审美意识的主导下,会让人们形成一种质朴、优雅、闲静的心境。在日本有一首诗歌翻译为汉语为:老屋凄凉苔半遮,门前谁肯暂留车,童儿解我招佳客,不扫山茶满地花。这首诗歌主要描述了山茶华散落在一个铺满了青苔的屋门前,落花依然闲静悠然,在这静谧的土地上,只有青苔伴着落花,其余的一切都是多余的,此时,会在人的眼前呈现出衣服禅宗式的美术作品,色彩的华丽调和,落花不仅没有给人凄美的感觉,反而让人产生一种凛冽的感觉,超越了生死之界,把禅宗的美学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这个时代,山茶花文化较前期的平安时代有一定的发展,但其只是局限在一个茶道大师的圈子内,并没有深刻的融入日本大众的审美意识中。

第5篇

关键词:类型化表演 武士道 歌舞伎 能剧 传统思想 现代文化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1-

一、引言

1951年,黑泽明的《罗生门》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金狮奖后,日本电影开始以一种高姿态进入到世界电影的舞台。而随着日本影视登陆中国市场并占据了中国市场的相当的份额后,关于日本影视发展的模式和特点的思考也越来越普遍。本文试图从武士道、能乐、歌舞伎以及日本的其他传统文化中解读日本影视表演的类型化。

“类型化”在影视范围内一般是指“类型化电影”即“类型片”,而在本文的解读中,影视表演的“类型化”更多的指向于模式化、规范化以及程式化。

二、类型化表演的角度分析

日本传统的黑社会电影中大都充斥的是英雄主义的悲壮之举。这种悲壮除了通过汗血淋漓、刀光剑影、尸横遍野等表现外,更是由演员的表演传递出来。通常,这些演员的表演已经趋于类型化。演员要表现出角色的重情重义、肝胆相照,这时的演员则需要冷峻的眼神、霸气的动作以及相对的残忍。早期高仓健的表演不仅代表了崛起于日本黑社会电影时期的绝大多数男演员的表演风格,而且对于后来日本男演员的表演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去男演员们的正义凌然之外是一般女演员的类型化表演,表现在夸张的表情和更加夸张的动作。这种现象自日本电影诞生就普遍存在着,比如《青春残酷物语》中久我美子的表演。

三、类型化表演的文化渊源

(一)武士道精神的衍化

“大和民族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武士道精神渗透在每个阳刚的日本男人血脉里。”11世纪开始,武士道精神已经成为日本封建社会主导的道德规范,而在当代,它标志着日本大和民族的民族精神。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黑社会团体合法化的国家。在日本,黑社会团体有着自己的准则,黑社会成员也有着相应的行为规范。青春动作片、任侠片、实录片等一系列黑社会电影的出现在内容上是对武士道精神的宣扬和追捧。于是,银幕上出现的一个个黑社会的成员成了武士道精神的代名词。即使是日本影视业发展到现在,武士道精神的传输依旧没有间断。

(二)绘画、戏剧等传统技艺的启发

法国著名影评家皮埃尔•比耶尔曾说过:日本电影的优点来源于日本文化,同时又体现了日本文化,所以它给予人们的印象是和日本的文化实质完全相同的。的确,日本电影受日本传统文化影响颇深。首先,日本绘画喜欢以四季为主题,而画面中的人物则成为了陪衬。在潜移默化影响下的日本电影多用远景来表现主题,而其中的人物则变成了景物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要想在相对宏大的空间中突出角色、突出自己,夸张的表情和夸张的动作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元素。

除去绘画,戏剧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现存日本最早的电影则是由歌舞伎演员作为主角的《赏红叶》。虽然,在电影发展的初期,歌舞伎是看不上电影的,“不过电影却从这个江户时代的大众戏剧那里吸收了很多养分。战前的古装戏演员从艺名到扮相,甚至化妆、肢体动作、发声都受到歌舞伎演员的影响。”如同中国的京剧一般,置身于一个华丽的大舞台上的歌舞伎表演有着自己的程式,“程式是规范的、夸张的,不是简单直接地反映生活。它虽来自于生活但却是生活素材的高度提炼、加工、装饰。”受此影响的日本电影,尤其是无声电影在其表演上也会有不自觉的夸张,在他们看来这不是做作,而是生活的高度真实。

在歌舞伎之外,能剧对日本电影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剧中的每个主角基本上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一个面具,而这个面具就是角色的象征和最直接的体现,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而在除去了面具的电影中,每个演员都面临着给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的问题。此时,“脸谱化“成为标榜角色的一个特征。这里的脸谱化并非指的是京剧中的脸谱,而是指脸谱化的表演,即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特点、性格。同时,“面剧是能剧表演外侧的较直观的属性,将一个角色的内心逼真的刻画在‘脸’上,而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既是‘无表情’,又是‘无限表情’”。因此,可以说作为特例的北野武的反戏剧化表演实际上是一种高度的戏剧化。

(三)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碰撞

在日本,等级制度是相当严格的,同时男尊女卑的思想也深深地刻在日本人心中。因此男女不同也是电影演员力图通过表演传达出来的,这也就出现了演员突出自己性别特点的表演,男性更加阳刚凸显封建家长的姿态而女性更加阴柔凸显了母性的一面。

同时,当下的影视剧表演也受日本漫画的影响颇深。许多影视剧都是由漫画改编而来,而漫画当中的人物绝大多数的时间是运用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体现人物性格特点、推动剧情发展。而在日本,漫画产业已经相当成熟,产业覆盖面波及男女老少。因此,影视表演受其影响也不足为怪。

就是在传统和现代的交互影响下,日本影视的表演越来越倾向于类型化,越来越具有日本本国自己的特色。

[1]陆彭.高仓健的表演艺术与日本文化.代传播.2009(1).

[2]四方田犬彦.日本电影100年.北京:三联书店.2006年版.

第6篇

关键词: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日本浮世绘版画;技法;艺术风格

中国明清时期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及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版画,是中、日这两个国家分别创造的一种平民化的美术形式。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指18世纪产于苏州的版画类印刷物,即集中在桃花坞制作、呈现为年画形式的民间美术品;而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是指18世纪至19世纪上半叶在日本崛起的独立的绘画门类,以“眼见耳闻的社会百态为表现内容”,通过对浮华世界的生动展现,来迎合市民和中产者世俗的审美情趣。

苏州的文化积淀深厚,独具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桃花坞木版年画就是吴地文化中一枝独特的艺术之花。它刻绘精美、色彩绚丽,反映人们的美好愿望,又和吴地的民俗民风紧密相连,所以它在民众中的影响之深之广是其它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桃花坞版画是中国四大年画之一,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四川绵竹的木刻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木刻年画。桃花坞时期的作品,突出了民间性、民俗性,画面构图均衡丰满。题材新颖,多以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民间故事等传统吉祥的形象为主,运用夸张的手法进行表现,巧妙地把传统的吉祥形象和谐声相结合,寓意深刻;在构图方面:桃花坞木刻年画追求丰满而均衡的艺术风格。即丰满而不让人觉得雍塞,均衡而不让人感到平板,相似国画又有别于国画;在色彩方面:多以成块的桃红、大红、淡墨、黄、绿、紫六色为基调,色彩鲜艳,对比强烈鲜明,富有乐观向上的气息。苏州的雕版印刷技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至明代苏州刻印的戏曲、小说、插图盛行于世。桃花坞木刻年画即有此逐步形成。苏州的木刻年画,在明代中叶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并形成自己独特风格。

在苏州桃花坞版画中,含有致富获利内容的画片有《一团和气》、《娃娃得利》、《刘海戏金钱》、《岁朝图》等;有关农事的有《春牛图》、《丰收图》、《鱼樵耕读》、《大庆丰收》等;山水风景画片有各地风景,如《姑苏万年桥》、《苏州阊门图》等。

浮世绘是日本德川时代随着风土文化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民间版画艺术。由于作者多为市民画家和民间艺人,而且多以反映当时的民间风俗为题材,故亦称江户时代风情版画。它以市井风俗、社会时事、戏剧情节、妇女形象、历史人物、民间传说及山川景色为内容,体现出当时新兴市民的生活情感。它的渊源来自原有的“大和绘”。“大和绘”是专供贵族欣赏和在上层社会中盛行的一种带有浓厚装饰性的艺术。浮世绘最初以“美人绘”为主要题材,后来逐渐出现了以相扑、风景、花鸟以及历史故事等为题材的作品。日本元禄时期的菱川师宣是浮世绘艺术的创始人。除了创始人菱川师宣外,比较著名的还有揭开浮世绘的黄金时代帷幕的铃木春信,美人绘大师鸟居清长与喜多川歌吕等等名师。

菱川师宣的代表作是《美人回眸》。这幅画表现了身着华美和服,体态轻盈女子回首一望的动感。浮世绘中所谓的“肉笔美人书”,就是菱川师宣首开风气,遂被推为浮世绘元祖。

铃木春信,其作品以抒情性、梦幻性、美人画而出名,他擅长于从《和歌》和《物语》等大典文献中得到灵感,而把它转换为当时风俗性的版画。他在雕刻匠、印刷匠的帮助下,创作出许多色彩漂亮的浮世绘,画风受到过中国画家仇英的影响,色彩浓郁,存世很多。

鸟居清长的现实美人像,越过了铃木春信一派的梦幻情调,走出健康、自在的独特画风。鸟居清长的女性群像,极尽婀娜的身段和衣裳花色之美。从他处理青楼美人休间漫步或夏夕纳凉的悠游姿态,那个时代物质主义至上,市民意识抬头的真实写照,立刻跃然纸上。

同是版画,但是苏州版画与浮世绘版画既有共通性,也有个性上的差异。受中国绘画的影响,在日本浮世绘的孕育、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版画艺术曾经起到过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浮世绘版画与中国版画之间存在着无法割裂的密切联系。

首先,二者的题材一致,大都是表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浮世绘的魅力当然在于它是一种比较精巧的市井通俗绘画,题材多取自民众的生活习惯与日常景象,与中国年画一样雅俗共赏,是百姓社会生活的强烈的文化表现和需求。浮世绘画独特的色彩与创意,使它具有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充分反映当时的日本文化背景。中国年画早在宋朝就已成熟,时至明清,已形成了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和四川绵竹为代表的四大年画流派,取材于日常生活,内容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戏曲故事、美人儿童等。

中国的版画大约源于隋唐之际,起初主要用于佛像、佛经的印刷,后来逐渐应用到历书、农书等日常读物。到宋代版画艺术已相当成熟。到了明代,版画艺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以建安、金陵、苏州等地为中心的版画流派,涌现出陈洪绶、萧从云、丁云鹏、凌蒙初、胡正言、新安黄氏等一大批知名的版画高手,留下了《西厢记》、《十竹斋笺谱》、《水浒叶子》等版画精品,形成了中国版画艺术史上的一个高峰。早期浮世绘的主要形式是为书籍插图,而做插图恰恰是自宋以来中国版画艺术最典型的表现形式,这种相同恐怕不能说是巧合。

其次,在艺术风格方面,苏州版画和浮世绘有着明显的共同点。

具有独立的人格意识。清盛期的苏州版画绝大部分拥有题款,注明画铺与画师名称。尤其是在一些大型的以西洋画风描绘都市风光的版画中,除多有题咏,尽情赞颂市民富裕生活外,还“坦率”地标明“仿大西洋笔法”(苏州万年桥,乾隆六年刻),“法泰西画意”(百子图)等,以这种方式公开表达作者自身的审美趣向和技术习惯。显现出与众不同的个人意识。无独有偶,浮世绘的画家也都“大大方方地在作品上签字画押,留下自己的姓名或画坊店号。鸟居清信自称“和画式”。他的弟弟清倍自豪地在画上注明“日本蝉娟画鸟居氏清倍画”。显然,这些款识比苏州画家的似乎更饶有趣味,人格意识更为独立,这对于作者在民众审美中,积极地体验个性自由是十分有利的。

再次是具有融汇杂揉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中西合璧。明代中晚期,西画随天主教士传人中国,由宫廷流向社会,为民间画师所借鉴。雍正及乾隆前期,在西洋画风浸润下,加之宫廷画师焦秉贞、吴县籍、刻工朱圭融绘刻《御制耕织诗图》的影响,苏州的民间版画制作者大胆仿效,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前提下,积极吸收了欧洲的透视画法和铜版画技法,“阴阳排线和光影的绘刻,都运用得较为成熟”,使这一时期的作品,因技法精细、构图复杂、场面宏大而别开生面,价值很高。二是多法互融。清盛期的苏州版画,均不拘泥陈规,而是灵活运用多种优良的民族传统形式,旨在得到民众的喜爱。可见,思想上的开放,使东方与西洋、宫廷与民间,传统与时代的多种画风、技艺得以在苏州版画中交汇,酿造出接近绘画和铜版画的全新效果,并由此而成为世界版画史上罕见的欣赏艺术。

综上所述,浮世绘在内容上,有浓郁的本土气息、四季风景、各地名胜,尤其善于表现女性美,有很高的写实技巧;而苏州桃花坞的木版年画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从东方艺术的特性来看,中日两国艺术密切相关,中国的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二元特征;成因

日本文化呈现的独特的二元性特征相当于日本文化两个矛盾的侧面,既有对外来文化强烈的好奇和学习欲望,又有对自身悠久历史传统的自豪和自身复兴的坚定肯定,从而呈现出一面是保守,一面是开放;一面是自卑,一面是优越;一面是内聚,一面是排他……按照马克思唯物辩证主义理论,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矛盾体,许多情况均具有二者择一、非此即彼的对立面,但是日本文化却巧妙地将两个矛盾对立面有机结合起来,这种二重性矛盾的日本文化表现出超乎常态的融合与并存。下面笔者将着重分析日本文化的二元特性及其成因。

一、日本文化的二元特征

(一)外在开放与内在封闭的文化模式

外在开放与内在封闭结合是日本文化模式最基本的特征。日本民族从古代开始以学习和效仿中国文化为主,将中国文化发扬创新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古代日本对中国以全方位开放接纳的心态发扬日本文化,从而使日本文化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日本民族的祖先源自于秦朝时期的中国大陆移民,日本从中国习得稻米种植、青铜铁器制造等技术,使日本摆脱茹毛饮血的原始文化状态。公元五、六世纪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力度加大,从生产技术到文化制度和思想观念,中国的儒家思想、教育法律、统治政策等纷纷传入日本。近代日本积极学习西方文化精髓,以1868年明治维新为标志,日本在科学技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思想观念等方面积极效仿西方文明,逐渐形成了日本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然而日本文化的开放性背后隐藏着深刻的文化选择和交融过程,这个文化融合和同化的过程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封闭性,以日本土生土长的神道教为例,这是一种崇拜自然和精灵的原始信仰,是一个封闭的神道信仰体系,让日本民族敬神爱国、崇祖宗皇的忠君思想。由此可见,日本文化模式呈现开放与封闭二元对立的形式。

(二)自卑与优越并存的文化心态300

日本民族的自卑感源自于日本文化汲取中国文化初期阶段,当时日本文化落后,对中土文明极为羡慕,因此携带大量奴隶来讨好中国皇帝,祈求得到赏赐。回国后用这些罕见的宝物向族人大肆炫耀,日本天皇用中国的“镜、玉、剑”显示自己的身份和权位。对中国毕恭毕敬与回国后的狐假虎威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自卑感。 近代以来,日本又拜倒在西方优秀文明的足下,不惜打扮成欧洲人,此外日本民族积极学习西方文明,又用从西方列强习得的技术向东方国家大肆炫耀,挑起,日本这种向欧洲国家炫耀是典型的优越感的体现。从心理学层面分析,自卑与优越作为两种相对立的心理感受,因强烈的自卑会让人长期处于紧张、焦躁、不安的状态下,而为了寻求心理平衡,迫切需求寻找一种优越感来自我调节。 而日本的这种自卑与优越并存使得其文化特征较为单一。

(三)内聚性与排斥性兼有的文化规范

由于文化心态的自卑与优越并存,所以在文化规范上既有自尊自大的优越感,又有强烈排他的自卑感。文化规范是对文化行为的条理性的规范和制约,是文化行为标准的综合体现和判断标准。而文化规范受到文化心态的制约,使得文化规范具有内聚性和排斥性兼有的特点。在日本文化观念中,神道教充斥日本全民族的最根本的宗教,它逐渐形成了日本民族特有的民族意识,是日本精神的最高体现。二战后神道教与政府统治虽然分离,但是日本创神论、日本民族的神民观以及大和民族的神民精髓等神道教思想却依然占据绝大部分日本民族的心理信仰,从而形成强大的民族内聚力,并自然而然对外来文化有着相应的排斥力。

二、日本文化二元特征的形成原因

(一)自然地理环境

从自然地理环境上分析,日本处于太平洋岛国,是欧亚大陆的东端,地处太平洋地质构造带上,火山、地震、海啸频发,素有“地震国”和“火山国”之称。日本列岛上山脉、丘陵众多,平原面积少,山地面积是国土总面积的76.36%。岛上河流湍急,加之海洋气候多变,台风肆虐,缺乏河流孕育文明的地质条件和气候条件。恶劣的自然环境对日本民族在生存方式和社会心理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极端落后的文化使得日本民族迫切渴望得到先进文明的照拂,因此自然而然产生自卑感,进而在植入先进文明和进步思想方面非常迫切和积极,因此日本民族的自卑感和外在开放性由此形成。

(二)边缘地带文化交流模式

边缘地带是指与文化中心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从而形成文化的落后性、独立性、向心性。日本文化的发展符合边缘地带文化交流模式。古代日本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影响地带,在接触中国文明时日本文化发展缓慢,文化落后相对明显,但是这种落后性给了日本积极模范学习的机会。近代以来,日本又处于西方资本主义边缘文化影响地带,这种文化的独立性和落后性使得日本民族在与先进文明接触时产生强烈的自卑和内聚力。然后边缘地带文化又有深厚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日本文化发展为不断突破、进取的社会心理。

第8篇

[关键词]日本文化;海洋性;特点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2-0191-02

一、引言

塞廖尔・亨廷顿曾说过:“在后冷战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而是文化的区别。”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下,经过许多代人无意识的集体选择而形成、积淀起来的。一个民族的文化一旦成为一种传统,就会对该民族的发展形成巨大的反作用力。今天,文化已然成为不同民族的身份标识。研究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有助于加深民族问的相互理解,促进交流。

《辞海》规定:“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据此,从过程来讲,文化是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即“人化”过程。从结果来讲,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即“人化”后的产物。因此,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只有经过人类实践或加工后的物品才可称之为“文化”。

根据人、自然、社会的关系,文化系统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是由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产生的、可触知的文化事项,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物,它是文化的表层。制度文化是人与社会的交互作用的产物,包括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组织形式等,它是文化的中层。精神文化是人与自我意识关系发展的产物,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发展进化,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感情、民族性格等,它是文化的底层,也是最核心的部分。

曲金良主张:“海洋文化,就是和海洋有关的文化,其本质就是人类与海洋的互动关系及其产物。”因此涉海性是海洋文化的显著特征。日本是四面环海的岛国,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受到海洋的影响,其文化产物也必然与海洋息息相关,存在海洋性特点。

二、日本物质文化中的海洋性特点

(一)饮食文化

日本饮食文化的海洋性体现在其原材料上。典型的日本料理有寿司、刺身(生鱼片)、天妇罗、章鱼烧、清酒等,多以鱼食为特色。日本人自称为“彻底的食鱼民族”,据日本政府2013年度《水产白皮书》称,2012年日本国内鱼类产品食用消费量为652万吨,处于世界前列。

在日本,伴随着鱼食文化的兴盛,各地渔民每年都会举行相应的祭祀活动来庆祝丰收,如“鲍鱼祭”“虾祭”“螃蟹祭”“海胆祭”等等。还有一些与鱼有关的节日,如每年的5月5日为日本的男孩节,也叫“鲤鱼节”。

(二)服饰文化

日本的传统民族服饰是和服,因日本属“大和民族”而得名,它起源于中国隋唐时期的官服,后经日本人历代改良,逐渐发展成为适合日本民族穿戴的独特服饰。

和服种类繁多,根据性别、场合不同而不同,穿戴繁琐,需别人帮忙才能完成。根据季节不同,和服表面会纹上不同的图案。和服几乎全部由直线构成,只在领窝处开一个口子。如将和服拆开,其面料仍然是一个完整的长方形。和服以直线创造美感,能显示出庄重、安稳、宁静等特点,适合不同体型的人。

和服蕴涵着日本文化的海洋性特点。日本地处日本海和太平洋的包围之中,属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本人对自然的变化极其敏感,体现在和服上,是根据季节而描绘的不同纹样图案,这些图案多以动植物及自然现象为主,如花鸟虫鱼、松竹柏、山水川等。另外,日本夏季全国气温普遍较高,降水充沛,气候炎热,为了顺应这一环境,和服设计宽松,衣服上的透气孔有8个之多,且和服的袖、襟、裾均能自由开合,具有良好的通气性。

(三)建筑文化

日本的传统建筑明显受到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影响。在日本绝大多数地区,夏季通常漫长、炎热而又潮湿,为适应这种气候,日本传统房屋的底层稍稍抬起,脱离地面,使房屋的四周和下方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日本传统住宅几乎都是木结构的,因为木材具有冬暖夏凉、柔韧抗震的特性,因而成为日本建筑的首选材料。

日本传统住宅的典型代表是和室,和室地面铺有榻榻米,在和室里不需要穿鞋子(包括拖鞋),赤脚走在以自然素材灯芯草做成的榻榻米上,犹如徜徉在大自然一样。和室内部是开放式的,没有实墙,仅用活动的拉窗或隔扇分割,既保证了空间的利用率又兼具便利性,同时纸质和木制的拉窗或隔扇具有良好的吸潮调湿作用,又因榻榻米的使用,和室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充分体现出日本民族与海洋互动时的智慧。

三、日本制度文化中的海洋性特点

(一)婚姻与家庭

日本四面环海,火山地震频发,自然环境恶劣,国内适宜稻作农耕的平原稀少,古代日本人多以撒网捕鱼为生。因此,为了保证劳动力数量,日本女性在婚姻与家庭中的作用,与内陆型中国相比,更加受到重视。如中国古代女性长期遭受裹足之苦,以满足男性的畸形审美,而善学的日本却并未移植这一做法,其原因在于海洋性作业的撒网捕鱼不同于内陆性的育苗耕种,具有高风险性和不稳定性,若作为劳动力的女性被裹足束缚,则无法保证家庭收入的稳定。

另外,日本自大和时代开始,长期存在“访妻婚”,直到平安时代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长达一千多年。访妻婚又称“妻问婚”,这种婚姻是夫妇别居,男女各自与自己母亲和同母兄弟姊妹同住,男方在晚上进入女方家中,短则翌日清晨离开,长则在女家逗留数年,然后回到自己的家,所生的子女随母亲生活。这体现了母系社会中女性的特权和中心地位。同样,在今天的日本婚姻制度中,女性依然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的日本家庭中,妻子负责育儿持家,掌管经济大权。

日本现代家庭制度与中国的家庭制度有很大的不同。在日本传统的家庭制度下,家长位于权威结构的核心,长子继承家业,非血亲者同样可以成为家庭的正式成员。日本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基础群体,它同时又是一个经营家业的经济组织,具有功能群体的性质。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和日本社会的一个重大差异,即中国的家庭遵循严格的血缘原理,人的信任关系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并且很难超越这一范围;而日本的家庭遵循能力原理,人的信任关系很容易超出血缘关系范围。之所以如此,恐怕也与日本人为应对被海洋隔绝、恶劣的生存环境有关。

(二)民族与国家

日本99%的人口属大和民族,“大和”一词源自公元3世纪的日本政权所在地的大和地区,之所以日本人自称为“大和民族”,与日本四面环海的岛国环境密不可分,一般来说,岛国因海洋天然的屏障,不怕外敌入侵,历史上日本也很少被外族入侵成功过,岛国因封闭的环境,最怕的是内部战乱,一旦内乱,无处可逃,再加之日本火山地震频发,日本人需要“以和为贵”,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日本的民族性格具有极端的矛盾性,他们“既生性好斗而又温和谦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自大而又彬彬有礼;既保守而又敢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如果深究产生这种民族性格的根源,恐怕也与海洋的变化莫测密不可分。海洋在风平浪静时,显得迷人优美,在波涛汹涌时,又显得面目狰狞,无法捉摸。大海这种极端的两面性无异会渗透进日本民族的文化基因。

海洋民族因海洋的残酷和封闭,其生存方式和生活样式必然带有竞争性和扩张性。日本自成立国家后,从公元4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一直谋求对外扩张,以释放生存压力。历史上日本多次入侵朝鲜,妄图以朝鲜为跳板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其背后的文化动机恐源于此。

四、日本精神文化中的海洋性特点

(一)文学艺术

岛国的自然环境决定了日本文学作品中不可避免地带有海洋性色彩,自觉或不自觉地涉及到航海、海上探险、海外贸易、海外扩张等内容。早在“记纪神话”中就出现了“山幸海幸”的传说,甚至连日本岛的诞生都与海洋有关。《浦岛太郎》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深刻反映了古代日本人对海洋的向往与眷恋。《土佐日记》、《平家物语》、《雨月物语》、《蟹工船》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日本人与海洋的互动关系。

另一方面,谚语作为最简洁凝练的语言,最能反映民族特性,日语谚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涉海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与海洋鱼类相关,如“鲷鱼烂了依然是鲷鱼(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二是与海洋生活相关,如“未见大海先备船(未雨绸缪)”。三是与海洋环境气候相关,如“沙丁鱼云(卷积云)”等。

(二)

神道教是日本传统的宗教,以自然崇拜为主,属于泛灵多神信仰,视自然界各种动植物为神祗。神道教的重要仪式“禊祓”是在水中清洗自己的身体,除去污秽和罪恶,仪式所用的水最初是海水,后来逐渐使用河水,用盐洁身。海水在神道仪式中代表着神圣,可以清除一切污秽和罪恶。

另外,日本民间普遍存在着海神信仰,海神信仰指日本海民群体在其所从事的涉海生产生活过程中,为确认自身与海洋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一系列旨在表达对各种人海关系的认知情感的文化实践活动以及由此衍生的文化实践手段。海神信仰与日本神道教关联密切,带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天皇崇拜以及多神崇拜的神道特点。今天,日本存在专门的“海神神社”和法定假日“海之日”。日本亦呈现出海洋性特点。

五、结语

与政治、经济等概念相比,文化是最稳定的因素,文化性格昭示着民族命运,欲了解一国民族性格,最好的途径是研究其文化。日本作为中国的近邻,研究其文化有助于促进两国的深层理解。

通过分析日本文化中物质、制度、精神等三方面的代表性事项,可以看出作为岛国,日本文化具有鲜明的海洋性特点。

参考文献:

[1]陈建宪.文化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桂峰.从日谚看海洋文化的特点[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3(7).

第9篇

国际主义风格的产品可以批量生产,并且价格低廉,适合广大民众的需求.但它在设计过程中牺牲了民族性、地方性、个性,一心只追求共性。现在是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型的一个过渡阶段,从长远利益来看,产品必须有个性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牢牢地占有一席之地。在设计中,从国家、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的某些因素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是设计的一个发展趋向。在这方面,日本人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并没有什么重要的设计活动。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运动以后才开始自己的现代化运动,逐渐进入工业化时代。日本用了很短的时间,从1953年前后开始发展自己的现代设计,到80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设计大国之一,不但日用品设计、包装设计、耐用消费品设计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连汽车设计、电子产品设计这类学要高度技术背景和长期人才培养的复杂设计类别,也达到国际水平,使世界各国对日本设计另眼相看!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能够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

“传统是开拓和发展人类生命的原动力。” 现代与传统,是一对相互矛盾的范畴,而日本的现代设计却以其独特的民族特征跻身世界设计强国之列。日本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别具一格的日本文化。樱花、和服、俳句与武士、清酒、神道教构成了传统日本的两个方面——菊与刀。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间的茶道、花道、书道。提起书法,相信不少人会认为它是中国独有的一门艺术。其实,书法在日本不仅盛行,更是人们修行养性的方式之一。日本人的传统神道信仰使日本的传统艺术在崇尚自然外还带有特别干净、整洁的特点;而日本人对佛教宗的信仰,形成日本人俭朴、单纯并且喜爱非完整、非规则的美学特点,精神上则推崇内敛,自我控制,自我修养。日本的风俗画,版画浮世绘主要描绘人们日常生活、风景、和演剧。在亚洲和世界艺术中,它呈现出特异的色调与丰姿,历经三百余年,影响深及欧亚各地,十九世纪欧洲从古典主义到印象主义诸流派大师也无不受到此种画风的启发。

从历史上看,在10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大量吸收了中国的大唐文化。1868年德川政权崩溃、明治维新开始后,日本进入了“文明开化”时期。在这个时期,日本按照11个世纪前全盘接受中国文化的方法引进西方的文明,并取得了巨大的效果,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奠定了基础。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本国的和外国的历史,以及佛教、儒教甚至基督教都曾对日本文化起过作用,日本在变化,但是却从未真正脱离其最古老的本土文化根源。

日本战后的设计发展与其战后经济增长迅速并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历程是分不开的。日本政府、企业通力合作,建立了一个健全和发达的国内市场,从而促进日本设计的成熟。政府对设计的大力扶持,企业对于设计的高度重视,是促成日本设计发展的重要原因。1918年创建松下电器公司的老板松下幸之助1951年访问美国后便积极推动日本工业设计的发展,率先在公司成立工业设计部。之后各产业界均在自己公司内部相继设置设计部门,积极改善产品设计,使产品打开世界市场。日本的现代设计自上世纪50年代起开始大力发展,此时的日本设计家试图将反映西方生活方式的观念照搬到自己的设计当中,却显得笨拙、生硬和肤浅。随着现代设计走向成熟,他们发现融合了日本民族艺术传统的作品反而能引起了世界的关注。

日本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特点是它的传统与现代双轨并行体制,一种是比较民族化的、传统的、温煦的、历史的;另外一种则是现代的、发展的、国际的。世界上很少有国家能够在发展现代化时完整地保持,甚至发扬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设计。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发展设计以来,它的传统设计基本没有因为现代化被破坏。这与政府对传统设计的重视与扶持不无关系。综观日本的设计总体,可以把这两种设计特征大致归纳如下:

1. 传统设计——这是基本基于日本传统民族美学的、宗教的、讲究信仰的、与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因此,是民族的设计传统。这类设计,主要针对日本国内市场,并且有相当程度不仅仅是商品设计,而且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日本的传统设计在日本的民族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通过很长的时间,不断洗练,达到非常单纯和精练的高度,并且形成自己特别的民族美学标准。

2. 现代设计,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日本现代设计—— 日本的现代设计是完全基于从外国,特别是从美国和欧洲学习的经验发展而成的。利用进口的技术、为出口服务是日本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和目的。日本现代设计从国内来讲,大幅度地改善了战后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提供了西方式的、现代化的新生活方式;对国际贸易来说,日本现代设计使日本的出口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出口贸易,为日本产品出口树立了牢固的基础,为日本设计树立了非常积极的形象,把战前日本产品质量低劣、设计落后的形象一扫而空。现在,日本设计是良好设计的同义词,日本制造是优秀产品的同义词。因此,可以说日本现代设计是为日本人民的现代生活方式、为日本出口贸易服务。

日本传统中有几个因素是它与现代设计迅速接轨的重要原因:

第一,日本传统审美思想中受禅宗的影响推崇少而简约的风格,并且因为崇尚天然的神道信仰而重视材料的本身特色,喜好不经掩饰的材料,装饰性地使用结构部件,完全暴露并体现结构,这种特性与现代设计的要求不谋而合。

第二,在日本,典型房间的面积是用榻榻米的块数来计算的,一块称为一叠。传统的商店店堂设计为五叠半(8.91平方公尺),茶室常常是四叠半(7.29平方公尺)。铺设组合时,依榻榻米的数量而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在生活中他们形成了以榻榻米为标准的模数体系,从建筑到用品,日本人形成了长期对基本单元为设计中心的习惯,这使他们很快接受了从德国引进的模数概念。这也正是现代设计所需要的要素。

第三,日本领土狭小,人口密度大,长期以来狭小拥挤的居住环境使日本民族喜爱小型化多功能化的产品,重视细节并喜爱装饰功能部件。而现代的国际市场趋势恰恰是倾向袖珍化、微型化、便携式、多功能化。这些传统的观念非常顺利地融人现代设计中,成为别国所难以具备的特点。在日本很少看到色彩张扬,制作昂贵的广告画面。正因为整个民族都懂得如何节约,所以他们会将心思用在产品本身的研究上,努力将产品做到完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尽可能用产品来说话,而企业也无须太多的在广告或者推广上做过多的竞争,也同时为国家节约更多的资源。

另外,日本现代设计强调集团式工作方式,完全不追逐个人出名,以集体的成就而骄傲。企业内部力量比较容易得以集中。这也使得日本的设计可以飞速地发展。

日本平面设计师被永井一正分为四代人:其中第一代的代表人物为龟仑雄策、早川良雄、伊藤光治等人;第二代的代表人物则为田中一光、福田繁雄、五十岚威畅等;第三、四代的代表人物有石岗瑛子、浅叶克己、伊藤晃一和上条乔支等。

在第一、二代设计家中,最为突出的是龟仑雄策和福田繁雄。

龟仑雄策在日本被称为国际设计大师的第一人。他的画面具有强烈而又稳重的色调对比,对每一细节一丝不苟地精细刻画,表现出日本传统工艺美术所具有的典雅而细腻的审美情趣。1964年,他负责东京奥运会平面设计项目,包括标志,海报,视觉传达系统等,他在整个设计中贯穿了日本国旗中红色圆形——所谓太阳的符号,把这个圆形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的5个圆环联系在一起,取得既有民族特征,又有准确的国际认同的效果,是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系统设计中的杰出作品。事实上也正是以此为契机,日本设计家开始确定他们的国际地位。

福田繁雄可能是最为其他国家所熟知的平面设计师。福田作品突显魅力的法宝,是对错视原理的精到掌握和应用。他善于运用图底关系、矛盾空间等错视原理,使其作品大放光彩。他的设计风格幽默生动,设计思维既继承了日本传统中追求典雅的风格又反映了追求间接新奇的日本现代设计新潮流。他总是弃旧图新,并系统地将各种创意、革新加以融会贯通。力图以各种图形矛盾性的复合,引导观众产生设定的联想,在看似荒谬的视觉形象中透射出一种理性的秩序感和连续性。福田繁雄既深谙传统,又掌握现代感之心理学。他的作品紧扣主题、富于幻想,同时又极其简洁,并善于用视幻觉来创造一种怪异的情趣。在广告设计方面成就斐然,主要代表作有1976年《日本大阪万国博览会广告招贴画》,1976年《76'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章》等。

出生于1930年的田中一光,十分喜爱日本传统文化中的纵横线条和简单几何图形,同时对包豪斯发展起来的国际语汇和国际主义平面设计的风格非常感兴趣。他把构成中的面和空间作为设计的核心,他采用方格网络作为平面设计的基础,以达到高度秩序性和工整性的效果,他采用色彩鲜艳,跳跃的几何面组成形象,色彩往往比较接近,达到色彩和谐的目的。他于1961年设计的戏剧海报充分反映了其设计风格与特征。

第三、四代设计家则从摄影、电脑等方面获得了更多表现上的自由,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然而他们的作品中同样渗透着日本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审美元素。

佐藤晃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设计作品有着明显的民族风格,色彩具有很强的戏剧性、分离感和张力,把装饰色彩、变形形体和折中了的印象派的光表现与色渐变手法融为一体。他不但继承了日本文化中肃静、悠远、清雅、柔和的风格,还将这种风格更进一步推向完美和充实。提炼日本文化中最精要的精神内涵。以日本传统的空灵虚无的思想为精神根底,带有日本自古以来清愁的色调,追求其中浮现的优美和冷艳的感情世界。佐藤晃一作品设计表现有很多跳跃的地方,像日本的一种短诗--俳句,语法、字句、节奏凝练而跳跃的含蓄,在没有着笔的空白处,会感到非常的魅力。在日本的许多平面设计中你会感到好像雪花静静地飘落。没有同时代西洋设计作品中的那种暴力感,没有冲突与,没有草野气,多是细致的、平静的抒情,以冷澈的笔触,平和的神情,冷淡中描绘了一个梦与现实分不开的世界。

传统风格的住宅同样为日本人所钟爱。不少日本人即便住在公寓楼里,也要把一个房间装修成铺着榻榻米的“和室(日式房间)”。不少宾馆提供“洋室(普通客房)”和“和室”两种选择,“和室”价格一般更高。松下公司为未来日本人设计数字智能化住宅,也没忘记留出一间榻榻米的房间。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同属东亚儒教文化圈。由于历史的渊源,在传统上有诸多相似之处。虽然在文化深层上实际上是大异小同,但在处理传统与现代设计的问题上,为同样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提供了非常有意义的参照系统。日本政府重视传统工艺美术与传统文化,重视设计的传承和教育,日本的设计师对待传统文化,更多地从精神上、思想上、功能上来考虑,运用传统的理念,现代的元素和构成手法,走在了设计的前沿,这些不能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日本对于欧洲现代设计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如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大师威廉·莫里斯、美国的格林兄弟和家具设计家古斯塔夫·斯提格利、美国建筑大师弗兰克·赖特的早期设计,都有明显的日本传统设计的影响。

日本的平面设计风格,特别是江户时期发展起来的浮世绘风格,对于欧洲“新艺术”运动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从阿尔封斯·穆卡到英国的比亚兹莱,其插图风格都具有浓郁的日本装饰绘画特色。因此,可以说,日本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与西方的设计关系是一种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的关系。各方都在对方的设计中找到合理的内容,因此也都积极地吸收,成为自己设计发展的重要借鉴。

在世界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下,面对外国文化和现念的冲击,如何保护和利用传统文化,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成为日益凸显的问题。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文化的重视只会不断加强,设计中带有的本土文化的烙印是人们求得归属感的基础。

第10篇

日本文化融合了中方和西方等外来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导向。日本人在很早以前就开始挖掘和吸收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之处,通过长期的沉淀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的机制,为他们吸取外来文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从根源上来说日本文化是博大的中国文化所派生而来的,从近代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熏陶和衍生,使得最终扎根下来的日本文化有着其独特、精彩的一面。

1日本文化的演变进程

日本初始文化发展经历了古坟文化、弥生文化、绳纹文化三个阶段,进入了5世纪后从政权上的改变而衍生出了日本独特的专制集权。日本国开始不断从大陆等国汲取物质和精神双重的文明。到达6世纪后中国文明已经在朝鲜半岛有了大范围的扩散,继而通过朝鲜国进入日本国,这次文明的冲击使得日本发生了文化阶层的巨大变化。以飞鸟、奈良为主的时代来临,日本开始关注隋唐时期各个方面的发展,对文化精髓的摄取帮助日本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佛教文化开始扎根日本本土,最终成为日本国的国教,但是此时的日本文化已经开始了自身独立的发展。进入12世纪后天皇地位和权利的改变使得幕藩制应运而生,武士文化开始进入日本本土的文化行列中。到了16世纪朱子学已经开始盛行,甚至达到“官学”的至尊阶段。江户时代长达几百年的统治时代让诸多思想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进入19世纪的日本受到西方各国的影响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明治维新活动,开始了工业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文化导向也从亚洲开始转移到欧洲,帮助其步入世界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国家的前列。二战的发生使得美国文化开始进入日本,在和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一种属于日本国的文明方式。

2日本的外来文化

(1)日本的佛教文化

进入6世纪中期的日本就开始大范围的接触从朝鲜传过来的佛教文化,虽然它在日本本土引起了巨大的争议,但是最终还是在平安时代开始确认为国教。日本佛教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巨大的发展,飞鸟、平安、江户等时代都成为其出现重大演变的阶段。二战的爆发使得日本佛教开始受到《神道指令》的限制,政权和宗教开始分离发展,这项措施促进了日本社会宗教的快速发展。现阶段日本本土还有20多所大学都是本文由收集整理佛教类的,校内存在研究佛教文化研究和传播的组织和部门,他们会定期或不定期到全国各地进行佛教文化的宣传,促进佛教在日本的发展和壮大。

(2)日本的中国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发生了诸多战乱,这个时期的齐国、越国人为了躲避战乱开始大批的从中国逃亡到日本,使得汉字开始在日本盛行。现阶段日本字的发音和形状都保留着汉字的诸多特征,甚至存在很多日语就是直接由汉语引用而来的,高达80%的口语也是汉音的变音。考古研究表明,发生这种现象都是因为吴越地区民众大量涌入日本,这是日本大范围的接收中国文化的有力例证之一。

(3)日本的基督文化

16世纪西方传教士在日本本土的活动开始增多,加特力修道会作为日本第一座基督教城市代表着日本基督文化的广阔发展。直至1587年丰臣秀吉没收了这座基督教城市。基督教在发展之初通过成立慈善机构和组织慈善活动来巩固根基,到了后期开始从医疗方面来为日本民众服务,由此开始深入日本社会和家庭。根据日本内阁文化厅的相关分析表明,日本本土信仰基督教的民众就高达174.4万,接近信教人数的1%比例。

(4)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文化是从中国传入并快速发展的,至今已经成为日本独特且不可或缺的文化之一。茶道文化融入了文化艺术活动的诸多年精华,不仅涉及哲学、美学等高深的文化知识,还将宗教文化、生活行为等方面纳入其中,带给人们物质和精神上的极高享受。日本人通过学习茶道来陶冶情操,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观。日本茶文化从发展之初的模仿中国到后期的挖掘、衍生,现如今已经拥有了自身独树一帜的茶道文化。在奈良、江户等时代经历了较大的转折和发展,目前单是针对日本茶道文化的流派就高达39个。

3外来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

目前日本已经成为全球最富裕、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文化的影响的结果。二战的发生使得日本本土开始受到美国文化的巨大冲击,日本人从价值观、文化观上就已经接受了美国人的特定思维,正是这一股创新、开拓的思想模式才使得日本人开始了工业化发展之路。他们在经济领域执行了自身独特的“日本模式”,美国文化对日本经济的影响成就了其巨大的经济财富。

(2)文化方面

日本在融合多国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以武士、神道为主的文化成为世界各国对日本的主要印象。茶道、书道、花道是日本文化中的精髓,在各个方面均有深入发展。合气道是融合了日本武士和中国功夫的文化之一,因为其格斗风格成为各国争相学习和模式的体育文化。

(3)教育方面

日本经历了明治维新活动后从经济和文化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育作为培养高知识、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方式也得到了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在日本的发展使得教育体制发生了大幅度的改革,民众接受教育的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二战发生后的日本在教育体制上发生了一次重大的转折,科学技术也在教育体制的推动了进行了快速的发展。

第11篇

汉文化,作为对外汉语传播的核心始终影响着汉语教学,汉文化作为人类历史上众多璀璨文明中的一员,有其独特和宏大的特点和魅力。在日本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是不可少的,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深刻地理解汉文化并且传播汉文化,就必须了解汉语传播在传播对象国家的传播历史,这样就能深刻理解汉文化在对方国家的发展情况,以便更有效地进行汉语教学和汉文化的传播。 

汉语在日本得到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当时汉字经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以天皇为首的日本上层封建统治集团对汉字和秦汉典籍产生了极大兴趣和学习热情①。由于缺少本民族文字作为记录载体,日本借用汉字文言书写宫廷文书。公元9世纪初,由留唐学生与僧人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片假名和平假名。 

公元17世纪的江户时代,日本开始步入商品经济社会。应中日贸易之需,长崎地方行政长官选拔汉归化人任唐通事,担任中国语口译官兼商务官员。唐通事重视汉语口语学习,他们采用中国传统的私塾启蒙教育方式为子女传授“唐话”,还在“通事会馆”中教授汉语。自唐通事始,日本汉语学习由阅读经典转向实用目的,对此后的日本汉语教育深具影响。 

由上述历史证明汉语在日本传播的历史是很长的,无论是官方国与国之间的文化融合,还是民间的互通学习,日本作为中国的邻邦,无时无刻不在吸取着中华文明和汉文化中的精髓。在日本的汉语教学也是发展成熟,无论是隋唐时期日本兴办的“大学寮”,还是当代的“孔子学院”,可见各时期日本对学习汉语必要性的认识和学习汉语的热情,虽然中间经历坎坷和曲折,但是始终没有完全中断学习汉语的需要。 

二、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正面影响 

日本在发展过程中是经过不断地学习和自身完善成长起来的亚洲强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人是在汉文化的滋养中生长的。文化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汉语教学,接受群体对汉文化的理解是促进汉语教学和激发学生学习汉语兴趣的催化剂,不断地在汉语教学中进行入汉文化的渗透会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热情和兴趣,寓教于乐,在学习中掌握教学对象的文化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日本,这个曾经热爱并依赖汉文化的国家对汉语或者说汉文化的理解层次一定比其他国家要高,这对汉语教学工作者来说既是有利的条件又是挑战。如何正确地在汉语教学中输出正确的汉文化知识是每个对外汉语从业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语言的文化价值是传播的根本动因之一,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历史上,汉语曾是亚洲最具文化价值的语言,是东亚乃至中亚地区极其重要的交际工具。日本主动学习传播汉语是出于对当时优势文化的崇拜,引进汉字是为了直接摄取中国文化。即使在假名产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仍通过中国典籍吸取中国文化的精华。正如日本著名文化史家家永三郎所言:“从中国文化方面来考虑,其影响最大的则在于文字(流传下来的文章典籍)的世界中,我国原来没有文字,借用汉字后才开始能够记述语言思想。敬重汉字汉文的观念之所以在国字国文诞生以后还能永久地存在下去,就是基于这一原始的事实。”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了日本资本主义文化向中国文化的反向传播。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自然就被视为低层次的语言,在日本文化教育界的地位跌至谷底。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并利用汉字的表意特性将其翻译为日语,称为“和制汉语”。和制汉语词大多创造于明治时代,在清末民初大量传入,而这种和谐的文化传播却被战争所打破,到了20世纪40年代左右日本的汉语学习则是为了战争目的。“近代日本的汉语不是从现实中国吸收文化所需的文化语学外语,而是服务于侵略中国的政治的”。 

三、汉文化对日本汉语推广的负面影响 

(一)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中汉字、词汇的差别的影响 

外国学生进行汉语的第二语言习得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其母语的影响,在这点上日本学生也不例外。而且,由于日语中存在不少汉语词汇,日本学生在词汇学习上所受到的母语的影响比欧美学生更大。同样适用汉字,给相互学习对方语言提供了方便,但是汉语词汇和日语汉字词汇不尽相同,极容易引起误会,甚至会造成学习障碍②。 

(二)日语和汉语在文化层面的差别的影响 

第12篇

作家梁都曾谈论说,一个英雄缺失的民族是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不论是硝烟弥漫的乱世,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英雄都是正义的化身,民族精神载体,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在中国的传统文化意识里,英雄是“拯救”的代名词。是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的责任。在电影文化的表现上,既有《霸王别姬》般扼腕慨叹,也有《鹿鼎记》式诙谐潇洒。既有《成吉思汗》恢宏壮烈,也有《无极》冷面大侠的天马独行。对于英雄的理解是不能脱离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分的。不论是基督教文化的英雄观,还是佛教、儒教文化的英雄观都离不开坚守固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创造或保持符合这一观念的社会秩序这样一个前提。在对现实文化生活中,人们对自身价值体系内的英雄主义采取了各种形式的褒扬。日本由于传统的武士道文化和战败文化自卑的情结,在英雄主义的表现上存在既意欲张扬又浅尝辄止的暧昧性。尤其是经历了长达10年的经济不景气,人们意识中迫切需要有一个英雄出来振臂一呼,振奋士气。由于现实缺少具体英雄形象,人们就把焦点转向了古老的武士道文化。所以一时间古代武士题材电影蜂拥而至,即使是反映现代战争的反战影片也融入了浓浓的武士道情节。日本电影里英雄的表现方法是对传统武士道文化的一种挖掘和弘扬。

什么是日本式的英雄?用一句话可以概括为“目的不明确的集体赴死的武士。”

二、英雄现在电影文化独特表现

日本是一种“神佛合习”的日本化了的儒教文化,信奉的是天照大神,武士道是糅合了佛教、儒教、神道教的观点,其判断价值是一种耻感文化。从地理上看是一种岛国文化,(虽然历史上曾引进唐帝国文明,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但是由于过分强调“和魂汉才”,“和魂洋才”,突出实用性,忽略了精神层面文化吸收)其根性突出实用,缺少完整健全的意识形态文化。是一种不太成熟的“夹生饭”文化,再有,由于单一民族、岛国环境,属于典型自我封闭意识下的实用文化,缺少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的深邃内涵,也缺少欧美文明的明快精炼的格调。文化表现上突出一个“小”和“暧昧”的特点。电影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能直接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点。下面从日本文化的这种特殊性出发,分析一下日本电影英雄的表现特征。

1.现代英雄的虚幻性

由于二战的战败情节,日本电影笼罩在一种反思文化的氛围,不敢名目仗胆地讴歌那些“靖国之神”,而是借助而娱乐性的动画电影将人物虚拟化、故事抽象化、背景空泛化来表现自己的英雄。日本宪法第九条规定,不能制作表现激烈战争场面的娱乐影视作品,这就使得日本不可能推出类似《珍珠港》或《大决战》之类的影片来表现自己的民族英雄。只能通过一些架空的背景和人物,满足一些人的虚无的荣誉感。

无论是《圣斗士》、《大空魔龙》,还是《火影者》,《机动战士高达SEEDDESTINY》都是写漫画家笔下不成熟的精灵,人间烟火味道不足。即便是现实中有的人物《战国自卫队》编剧也要让他们拿着现代化武器沿着时间隧道回到400年前的战国时代。这些都是通过一些虚幻的形象来表现出来日本式样的英雄。

由此看来,虚幻性英雄的出世确实是战争反思文化和振奋民族精神这二块巨石德夹缝间诞生出来的特有的形象。

2.英雄的矛盾性(暧昧性)

日本是个传统的神道教国家,武士道精神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已经根植于日本的国民头脑里。这种精神强调的是忠信意识、集体意识、赴死的文化。纵观现代反战影片也同样是透着武士道的英雄主义。按常识的理解,英雄因该是正义的化身,拯救的代名词,但是日本的英雄很少能做到一点。这也是用日本英雄主意文化的独特的“八德”(忠诚、武勇、名誉、服从、义、俭朴、礼仪、勤学等)意识决定的。这种意识来自儒教,但却把儒教的总领教义“仁”排出在体系之外,所以是一种愚忠的缺少正确价值标准的杀戮文化。和美国动画中总是“好人打败坏人”不同,日本电影、动画中无论是人类之间的战争还是人类于外星人之间的战争,善与恶的界线并没有那么径渭分明。发动战争的一方往往有着所谓的“不得已的苦衷”。于是便有了《高达》中,为了让人类唾弃战争而去发动战争的杰克斯这类角色。回想日军在二战时的所作所为,这不能不说是个绝妙的讽刺。

《男人们的大和号》把处在社会底层,作为日本战争机器普通士兵,还原成一个个有感情,有爱心,有独立思考的“人”,特别是有阳刚之气的“男人”,赋予了这群普通士兵英雄主义的浪漫色彩,最后那一幕集体赴死的场面,给人一种英雄扼腕的悲壮之感。到底是要表现为战争的受害者作无谓的炮灰,还是要表现为“大东亚战争”英雄?这种表现方法为多少无知的年轻人所感动,又为多少右翼分子所疯狂。

3.英雄的悲剧性

由于武士道耻文化的影响,武士重视的是以死雪耻,而不是贪生,死被认为是生命最美的时刻。樱花是武士的象征,是因为樱花的同时开放,形成一种壮观宏大的美景。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樱花凋落时的凄楚之美。符合武士道的集团性精神和消亡之美的理解。

首先,这种悲剧性在电影上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消亡之美,失败的结局。

《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为冤屈而死的主人复仇后的集体剖腹,《影子武士》在全军覆没的最后一击,《里见八犬传》中由老国主寄寓宿命的八只神犬转化而成的武士,保护国土的遗孤复仇成功,八犬全部英勇战死。《男人们的大和号》那没有返程燃料的有去无回的出征。表达的都是一种宿命,空寂,绝美的赴死文化。

其次这种悲剧性表现为一种生活的被动应对。

但是战败情节的影响,这种英雄主义文化始终带有悲观颓废的色彩。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就是影片《黄昏下的清兵卫》黄昏下清兵卫把剑插在地上静静地进行思考,由于为人处事能力差难以混迹江湖,自己也对立身处世不感兴趣。他缺少美国英雄那样的积极进取精神。

《七武士》中武士们受农民的白饭的雇用,帮他们打退了强盗,他们忠实地完成了任务,也留下了四座插着剑的高大的坟墓。离开村子的时候,勘兵卫看着又说又笑正在插秧的农民,对他的部下说:“又是一场败仗啊!胜利的是农民,不是我们。”这句莫名其妙的伤感的哀叹,使人抱有许多的疑问。武士的命运难逃失败的宿命。这才是武士的生存方式。

这反映了日本的价值观。日本的价值观可以用“权力+所得+名誉:固定值”这一公式来表示,也就是说三者之中只要一项取得多了,那其他两项就会相应减少。(我认为美国的价值观公式是“权力=所得=名誉”,基本上符合上面论述的英雄观)对日本人来说英雄更注重的是名誉,《男人很辛苦腿部影片中的阿寅完全符合这种模式。

4.英雄的平淡性

武士道精神过去一直是日本人的最高 操守,价值理念。违反了这些原则,英雄也可以变成恶魔。如果恪守武士道也可以让弱者成为英雄。

《泥醉天使》中的主人公松永实际是一个街头的混混,可是在黑泽明的塑造下,松永成了一个富于反抗精神的落迫武士,黑泽明给了松永以武士的待遇,他是个小人物,他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忧虑,在自己的利益受到危胁的时候能为自己的处境去拼搏,黑泽明想关心他的生存状态,想在这个人物身上发掘出武士的气息。

《七武士》中的菊干代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从他身上看不出武士的气质风度,不修仪表,谈吐随便,也没有高超的刀法,被认为是一个冒牌。可是机智勇敢,正义感强,古道热肠。被黑泽明刻划成了真正的武士。

三、集团伞下的个体英雄

东方哲学强调团体,而西方则更注重个人价值的发挥。导致了日本式的英雄不能脱离团体,缺少美国式的独行侠风范。银幕上塑造的英雄跟社会、跟他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的行动背后总有许多人在支持着他。如在影片《姿三四郎》中,三四郎为了荣誉背着师傅矢野正五郎要去迎战桧垣源之助,前一天晚上跟几个师兄弟违背了道场的规矩,偷偷地在喝酒,这时他们的师父矢野正五郎进来了,他没有责怪徒弟们什么,而是细致地给三四郎讲解柔道的技巧动作。在这里影片巧妙地将东方的含蓄跟勇气的鼓励结合在一起,荣誉是武士的生命,为了荣誉而战,是任何人都不能阻止的。

西方的哲学很重视人的存在,强调人的价值。于是在西方电影中往往会出现在一个超现实的时空里,个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帮助下,全凭自己的力量,战胜了邪恶,挽救了世界。如凯文・科斯特纳的《未来水世界》,他要独自面对装备精良的海盗,并战胜他们。在这个超现实的时空里他只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凭借自己的胆识与智慧,去战胜比自己力量强上百倍的敌人,实现观众们都知道的结果。但是用武士道精神来看,凯文・科斯特纳却不是一个真正的武士。因为他脱离了武士生存的土壤。黑泽明的影片中,武士的存在是很现实的,而且他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群体,武士一旦离散,个人是没有力量的。正如《七武士》中,一个农民就可以杀死落难的武士,抢夺他的武器。这正是黑泽明传统意识的表达:团体的意识跟个人的修为同样重要。

所以不论《忠臣藏之四十七浪人》,还是《七武士》、《里见八犬传》、《幕府风云》都在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英雄在集体中才能成为英雄”。事业的成功是大家协力的结果。

第13篇

[关键词] 终身雇佣 年功序列 特点 利弊

日本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各大公司普遍实行“终身雇佣、年功序列、企业内工会”制度,这三者把员工和企业的利益连为一体。日本学者认为,上述制度好比“三件神器”,凭借它们的威力,日本企业才得以纵横天下,傲视群雄。

一、日本企业“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年功序列制和终身雇佣制是日本企业从明治维新时期就开始推行的劳动人事制度。在这一时期,日本为了富国强民,迎头赶上西方的工业化发展,在各个产业领域大力引进和推广西方先进的新技术,新工艺;但是受制于技术基础薄弱,技术人员稀缺,国家和大企业(财团)从长远的发展考虑,要优化社会人力资源和物资资源,减少因为人员流动性过大而带来社会财富流失和企业经济损失,就必须构建一支长期、稳定的技术人员队伍,于是就有了“终身雇用制”的原型;而为了有效地刺激生产,鼓励提高员工劳动生产率,不得不采取定期提薪、发奖金和晋升等手段,这就是“年功序列制”的原型;而另一方面,企业里的职工为了能够有安定的生活保障,也愿意遵守这种制度。在二战之后,日本经济和产业界面临全面重建国家的种种困难,人力资源更成为国家珍贵的财富,为了稳定生产队伍,日本企业不但进一步完善了“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同时还将西方的“工会制度”加以改进,本土化为“企业内部工会制度”,这种日本式的工会制度不仅不同于西方“工会与资方”对立的状况,反而形成了“以和为贵”为主导思想的独特工作特色,其组织存在于企业内部,规模较小,工作重在协调劳资双方的关系,避免使用对抗和冲突方式来解决劳资纠纷。

得益于这些企业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技术人员数量不断得以增加,素质不断提高,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生产效率,单位产量和质量发展迅速,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已经成为了世界技术强国之一,而且日本工业化过程中,甚至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工潮”。

二、日本“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特点

终身雇佣”制度认为:企业一旦录用员工就不能随便解雇,对员工负有责无旁贷的责任。而被录用者也必须采取极为慎重的态度来选择职业,一次录用定终身,优秀的人才选择的是一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这种制度有如下特征:1.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2.以综合能力为基准进行录用;3.被录用者主动要求将本人的一生奉献给企业,但企业必须保障本人一生的职业以此作为前提条件。

“年功序列”制度认为:随着工龄的增长,业务能力和技术熟练程度将随之提高,而且工龄越长的员工对于企业的贡献越大,因此工资应随工龄增加。也就是说,新员工进入企业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工资待遇随着工龄增加,资历也逐年平稳上升,不产生明显的个人差异。此外,在干部提拔使用和晋升制度中也规定了必须具备的资历条件,达不到规定的资历就不具备成为晋升候选人的条件。 由此,可以看出年功序列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重视资历,以职工工龄、学历等作为决定基本工资的主要条件;2.员工收入比较稳定,同工龄段或同级别员工之间的工资收入相近,内部工资差距不大;3.内部等级森严,一般员工提薪和晋升竞争的过程都比较长。

三、日本“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的利弊

“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是日本企业凝聚人心的法宝。日本公司的正式员工,从受雇之日起,每隔几年职务便会提一级,待遇也随之水涨船高。在企业干的时间越长,资历越深,职务和收入也就越高。实行这项制度,讲究的是先来后到,同时进厂的员工,头10年职务、待遇一般拉不开差距,只有在企业服务多年,才有可能接受领导层单独审核。审核不仅对个人的能力、贡献严格评分,还要经多数员工的认可,否则很难破格提拔。这样,后来者没有“踩着别人往上攀”的机会,先来者也要注意与同事打成一片,员工之间的利益冲突小了,相处自然和谐、默契。

在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背景下,企业就会大胆地培训员工。有的日本企业甚至将员工送到美国学习两年,工资照发。于是,企业和员工之间形成了一种荣辱与共的关系,员工肯与企业共进退。如果企业效益好,员工的工资就会相应提高;一旦碰上经济萧条,企业经营出现问题,员工也自愿降低工资,减少福利,和企业一起共渡难关。

“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使日本企业受益匪浅。但凡事有利亦有弊,由于长期实行终身雇佣制,日本的大公司患上了“肥胖症”,机构繁多,员工队伍庞大。年功序列制带来了“熬年头”的倾向,对年轻一代员工的吸引力大不如前。它主要有以下几个弊端:1.“年功序列制”以论资排辈作为个人晋升的阶梯,不利于挖掘员工今后的工作业绩和能力,助长了部分职工论资排辈,人浮于事的现象,导致激励机制弱化;2.在主张自我、强调竞争的年轻一代看来,是不利于发挥员工才干的,它所造成的秩序主义以及风险与报酬的背离,不利于培养员工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奋发精神,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僵化;3.它也导致了人才自由、横向交流的不平等现象,企业难以从外部获得理想人才,而企业内部人才却比较容易被外界挖走。

总之,“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是在日本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在当时日本的现实情况下,是国家,企业,个体三者利益巧妙结合的产物,它使员工队伍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对企业忠诚服务并关心企业的兴衰,塑造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式的快速发展,企业要求生存,求拓展就必须拥有前瞻性的战略视觉,根据环境的变化制定适宜的经营和管理政策。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有人提出,这种日本式企业管理以经济高速增长为依托,一旦经济长期低迷,这种管理方式就难免走进死胡同。果不其然,随着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日本企业的这种管理模式也蒙上了阴影。“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第14篇

关键词:日本枯山水;后现代主义;建筑;精神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1-0155-02

当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在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中万事万物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事物的关联性要么是在同一时空关系中,要么逾越了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它们或是以形态,或是以色彩,或是以组织结构,或是以物质时间传承性等形式产生着关联。更有甚的是,不同领域、不同时空关系的文化中在其精神性也有着密切的关联性。而这些关联性,在我们以往学习中往往被教条式的逻辑掩盖着。当我们用打破教条式的逻辑性思维方式思考这些处在不同时空、不同文化类别,回到物质的精神层面去看其最真实的结构关系时,于是很容易发现它们其实有着本质的关联性或是趋同性。将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中的精神性与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性置放一处。尽管日本“枯山水”园林景观出现和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的提出相隔有几百年的时间。当抛开时间这一先后的逻辑关系,或是打破地域空间这一关系,回到它们的精神层面思考时,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在日本的“枯山水”园林中很早就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精神。笔者该文章的主体内容正是要探讨这两者是如何在精神性上产生联系的。

一、关于后现代主义

在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理论研究后,可得知后现代主义中的“后”并非是指时间或空间上的概念,其中的“后”指的是对现代主义的“批评”或是“反思”。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理解,很多学者也认为,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历史范畴的概念,而是对现代主义所提的现代性的一种批判。美国著名哲学家曹天予教授在《科学与哲学的后现代主义》一书中认为后现代主义其实是一组文化现象,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指向,更不是指称一个历史时期和一种类型的社会的现代性。当代法国著名哲学家、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在《后现代主义状态》一书中也提出,后现代主义是一个持续的状态,它不是现代主义的末期,而是现代主义的初期状态。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精神

关于后现代主义建筑,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应该注备以下三个特点:“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造型十分的特别而具有美感,因为它更多的融入了象征性和隐喻性的后现代主义精髓。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象征性与隐喻性充分体现了艺术性的核心所在。所以,当我们去了解一座建筑时,必须从他的历史文脉去发现,去体会他的象征性,从而才能真正地了解其中的隐喻内涵,实现它的审美功能。

1.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所谓象征性是指用具体事物表达某种抽象概念或某种情感,是艺术创作的一种表现方式。它通过某一具体的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意义,利用象征物和被象征物的内容在特定经验条件下的类似和联系,使后者得到强烈表现。建筑师要创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就应该了解熟悉“形”与“义”之间的转化途径与过程。使建筑的空间形式成为一种载体,表达一种意境的艺术价值,从而达到设计师与体验着之间的情感交流与思想共鸣。

2.后现代主义的隐喻性。卡西斯说:“人生活在一个符号的宇宙之内,语言、神话、艺术和宗教,是这一世界的部分。它们是用不同的丝线,编织了一幅符号之网,人类经验的纠结之网。”而建筑作为一种大型的公共艺术品来看同样是一种符号工具,后现代主义利用一种符号,把建筑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修辞手法来喻示某种文化,达成建筑与人的心灵“对话”。

三、关于日本枯山水

公元13世纪,佛教传入日本,给日本的庭院设计带来了严谨的新思想。而建造园林大都是知识阶层的僧侣,他们被称为“立石僧”为体现他们的苦行以及淡泊的生活,通过塑造枯山水景观来表达佛教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真谛。佛教思想中的“凡人下,神佛上”的观念,对其园林艺术的营造手法也产生重要影响,浓缩自然,以小见大,从给渺小的事物以平衡之感。枯山水的出现符合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标准,从而在日本广为流传。

四、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体现

1.枯山水的形成。禅宗传入日本后,为体现僧侣们的追求苦行、淡泊名利的生活状态,日本的庭院设计也开始体现出别于愉悦性庭院。转瞬即逝的开花植被很少被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永不变色的常青树、苔藓、沙地、砾石和巨石。枯山水的样式,乃是先做出断崖、地势起伏等景致,在因顺其势,立石而成之。于无池无水之处摆设石组,名曰枯山水。

2.枯山水中的中国山水画。枯山水以独特的形式婉约呈现了一幅立体的中国山水画,中国水墨画传入日本以后对枯山水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山水画的表达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为“咫尺千里”,是指在纸张中囊括千里景色。另一种被称为“残山剩水”,是在三维空间中追求二维效果。而枯山水其抽象、纯净的表达方式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在中国山水画的意境影响下,枯山水园艺文化开始出现,它以简单的意境展现出,无形之处得山水真趣,极耐人寻味。

3.枯山水的特征。枯山水的基本特征是抽象深邃、小巧精致、枯寂玄妙,是佛教园林化的体现,纯净、抽象。善于运用象征性与隐喻性来表达真实山水的含蓄之美。由于只保留真实山水的形式,从而拉大了与主体之间的时空距离。当人们置身于枯山水景观的时候,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进行想象,呈现在脑海中是一幅幅真实的山水景象。所以说,枯山水不仅仅是一种地域文化,同时还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枯山水中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以其清纯自然风格闻名于世的枯山水文化,摒弃了人工斧凿的痕迹,注重朴实的自然景观,营造出了一个安静、脱俗的质朴境界。从中所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的象征性和隐喻性的设计精髓,后现代主义的设计中所体现的隐喻性,可使我们对事物有一种新的看法。日本一直所崇尚的是自然的伟大与人的渺小,在庭院设计中通常人工痕迹不明显,这些设计手法与中国园林截然不同,不论是真山真水与枯山水之间真与假的质变,还是石庭到茶庭有与无的质变,这其中的不同转换是整个发展过程质变式的。在枯山水设计中,通常是用石藤等来描绘“浓缩的自然”,其本质还是体现自然的韵律为蓝本,所以说枯山水园林是天型的。而在后现代语境中,设计师们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设计表现出一副正襟危坐、面无表情的冰冷面孔,而为了获得一种生动感。枯山水在自然主义与象征主义的完美结合的同时又充分注重尺度与空间的关系,它虽营造真山真水的意境,却不用真山真水的质感,选取自然界特有的材料形成特有的园林风格。

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逻辑,回到它们最本质的精神层面思考,透过它们使我们看到后现代主义在枯山水庭院设计中的表现轮廓。日本枯山水的设计以场所的意义和情感体验为核心,所表现出后现代主义的内在精神气质,它的存在满足了人们放松心情、陶冶心智的精神需求。人的精神自由和尊重这种自由成为人的本质规定性,无论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毫无列外。后现代主义中放松的、强调非理性作用的思想,而更如同有生命力的野草,虽杂乱丛生,却生机勃勃。指引了我们现代更多的设计走向不同的艺术方向,在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中使得设计成为现实的可能。从而真正调动自己的创造潜力,在审美愉悦中创造美学奇迹。

参考文献:

[1]加]卡尔松.环境美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239.

[2]刘健强.新编日本史[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小野健吉.日本庭圃一空简。美刃艇史[M].岩波新书,2009.

第15篇

摘要:作为日本武士的必修之书,《叶隐闻书》在日本历来受到广泛的推崇和传播,该书对于我们了解日本武士道文化也是有着深远的意义的。诚然,武士道有其精华,也有其糟粕,本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原则,本文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对该书所提及的武士道准则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和评价,以期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日本文化能有所借鉴。

   武士道所宣扬的“忠孝仁爱、大义拘死”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这种武士道的特殊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其具有破坏性的一面往往被一部分人用来作为获取政治资本的工具。以至于到了近代,在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对外扩张和侵略战争中,我们从日本军队的种种残暴行为上,仍旧能看到武士道的潜在影响力。因此,我们研究日本文化一也必须从对武士道的了解开始。而《叶隐闻书》正是一部全面介绍武士道的经典作品。

    《叶隐闻书》完成于1716年,是由江户时代佐贺藩主锅岛光茂的侍臣山本常朝口述,由一个名叫田代阵基的武士笔录而成。关于“叶隐”一词的来历,说法也有多种,现在已经成为了武士的代名词。该书采用论语体记述了武士必须遵守的德行,作为一部了解武士道文化的史书而广受推崇。然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武士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面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学习和研究日本的武士道文化,目的也在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所用。其积极的一面,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和使用;而对其消极的一面,我们也要有所了解,采取扬弃的态度。

    一、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观念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往往对日本人的礼仪观念、服务意识推祟有嘉。正如叶渭渠先生所指出的,武士道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是“构成现当代日本人的价值观之一”。可见,作为现代日本社会道德规范的源泉之一,武士道文化也是具有其积极可取的一面的。下面我尝试着做了一些归纳,认为日本的武士道具有积极意义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可以为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所借鉴。

    1、执行任务一丝不苟,毫不懈怠的态度

    中文版全书十一卷,有多处都体现了这一思想。如卷一中“常朝君总是在前一天晚上,把要做的事,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充分……然后一一记录下来”(p9:16)“递送重要的信函和文件时,途中一定要牢牢地握住,片刻也不能离手…"(p31;61)。卷三中直茂公担当龙造寺的警戒时“手冻僵了,但刀依旧不离手”(p130:21)卷七中生野织部君正在吃饭时接到住君传唤,别人劝他吃完饭再去,可他却说“那种机智是小聪明,我等一听到招呼,吃饭就没有味道了。”常朝对其的评价为真是个认真、正直,一心一意的人(p257 ; 44 ) ......

    以上虽然都是讲的武士奉公的事情,但是我们从中也能看到他们做事情时的认真态度。这一点,或许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一片废墟的日本能够迅速恢复国民经济的重要原因之一吧!因为战后的日本人从武士道传统那里继承了对待工作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作风。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现在的年轻人当中,普遍缺乏积极认真的处事态度,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学习日本的武士的那种做事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和精神。

2、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思想境界

    卷二中年轻时没有超越苦难的经历,必然不堪苦难的折磨…...(p68;1);卷七中成富兵库说:“战胜敌人,先要战胜我们自己”(p235:1)e“年轻时要跑,要吃苦,然后渐人安逸”( p257 ; 45 )。

、消极的、不可取的武士道观念

与前面介绍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可作为借鉴的地方相比,《叶隐闻书》中还有一些日本武士道所特有的思想,我认为这些思想都是不可取的,需要扬弃或引以为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