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学习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初学者模式
本模式辅助初学者学习扬琴有关的基础音乐概念,他们可以学习扬琴的基础知识,如:音位排列、各调性、音名、节奏等等。我们通过一个非常简单而吸引人的模块设计,鼓励初学者与它进行互动,获得学习音乐的乐趣。同时可以通过鼠标或者键盘这种最简单的方法与软件界面进行交互,这样初学者仿佛拥有了一个扬琴。可以通过鼠标点击不同音符发出相应的声音,鼠标的光标形状就像是扬琴琴竹,当鼠标单击一下时,就显示琴竹应如何击打音符的动画效果。另外,当鼠标移过时,软件显示相应的位置及音符(高亮显示)。
(2)音符记忆模式
本模式主要是为学习扬琴不同调性的音位排列的各个音名的初学者准备的。同时可以被设计成一个互动的有趣的小游戏,提高扬琴认知的学习效率。首先进入记忆模式,在本模式中,他们可以看到一组逐个下落的音符卡片。点击每个卡片,初学者可以学习和记忆的音名、音符及音高。当鼠标点击卡片时,相应的音符、音位击弦点及音高会显示到扬琴上。然后进入训练模式,同样可以看到一组逐个下落的音符卡片。这组卡片与记忆模式卡片相反,它只显示音名,需要你在虚拟扬琴的界面去找到音符的相应的位置,随着难度的增加,出现音符的数量也依次增多,不同调性的不同音名也在不时的变化,在游戏中学会认知。这样对真实的扬琴学习就非常有利。
(3)视唱练耳模式
本模块帮助初学者提高扬琴音符的听力水平,通过有趣的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初学者试唱练耳模块。游戏开始后,随机播放一个扬琴的音符声音,学习者应尽快从音符卡中挑出相应的音符。根据用户答对的情况及答题速度,给予相应的分数。当学习者获得足够的分数时则进入下一关,难度也相应提高。例如第一部分练习单音符的听力,第二部分练习音程的听力等。答题过程中的错误情况和正确情况用直观的方式显示。例如答错时,红色卡片表示错误答案,绿色卡片表示正确答案。
(4)结语
当前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等得以迅速发展,但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体系在高校网络技术领域之中仍然薄弱,教师在本专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同时,应积极教导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同时还要具有维护及管理大小型网站以及网络技术应用开发的能力,从而向国家培养和输送具有高技能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啊专科层次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体系的主要实践环节包括计算机接口技术、局域网技术、多媒体技术基础以及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基础切实可行的实施在实验课程体系之中。
2优化计算机网络课程体系的教学思路
2.1目标的确定“以人为本”的思想不仅可以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当中,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资源的争夺,高校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也应该以满足市场所需为原则,结合现代大学生自身特点,制定出合理、科学地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目标,例如: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本就是以应用为主的一门学科,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来设定,将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及应用课程作为开设的一门基础类课程,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科目,针对此门课程可以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首先,在教师的指导讲解后,让学生对局域网技术、计算机基本操作实训、局域网组建实训、网络综合布线技术、TCP/IP技术实训、网络安全技术实训等知识有一个概况的了解和清晰地认识,这部门属于第一层次的目标,其次,在充分知晓必备的基础知识后,要求学生掌握诸如可视化的对象编程以及高级语言的编程和设计,具备一定思想高度,该部分为第二层次的目标,最后,通过上述几方面的基础知识积累,使得学生能够对计算机领域中的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与研究,进而达到将数据库系统原理与应用课程充分相结合的目的。
2.2方法的改善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一个个实际的例子,来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和研究,有针对性地在每一节课中适当引入教学案例,这样不仅让枯燥、空洞的理论知识得以具体形象化,而且在实际的讲解操作中。锻炼了学生思维分析能力,提升了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探讨,经过细致地研究讲解,让学生掌握一定实践经验,学会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创造性的激发具有明显效果。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设定任务,以促进其积极研究探索。
2.3内容的优化调整教学内容的优化调整同样对于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数据库及应用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十分重要,结合课程中主要的三个方面的知识:数据库原理、数据库接口技术以及数据库应用,做出进一步的优化与调整,以便达到最适合学生学习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可将各种网络设备的特性、网络的构架、双绞线的制作和测试、以太网和虚拟局域网的安装配置、子网的划分、路由器的配置等各种网络技术的知识点融入在实验教学之中,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以此达到专业技能的培训目标。
3总结
(1)上机操作难度大。职业院校课改后,该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机房实操内容增多,教师的教学任务增加,导致对学生的了解不足,教学效果亦不如从前。解决方法:创立4人一组的协作小组,每组学生推荐一名小组长。上课时,小组长参与到教师角色,管理好小组的任务,教师只需关注6组任务,做好引导。
(2)学生学习兴趣不足,自学能力差。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无法激发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创造力得不到发展,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解决方法:在协作小组内,能力较高的学生带动其他同学,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参与过程中得到帮助,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3)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困难。职业院校学生特点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差异明显,小部分学生已有基础、学习的兴趣较浓;部分学生则没有学习乐趣。解决方法:分组时,将不同基础和思维特点的学生混搭,在彼此思维的碰撞中,获得灵感,提高学习效果。
(4)培养学生专业竞赛的能力困难。目前,国赛和省赛已是职业院校的重要赛事,在制造类的比赛项目中,为争取较好的名次,需要参赛学生具备一定的程序设计能力。协作学习的引入,使得大部分学生都对程序设计有了更深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在近几年的比赛中,使得学生在省赛和国赛中多次获得较好的成绩。
2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
协作学习在教学环节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监控者和组织者。基于协作学习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编制》的教学过程设计。
2.1上第一次课前
课程开始前,先创建小组。根据学生的基础、兴趣爱好和性格,将学生分成若干协作小组。参考软件公司的项目小组形式和学校的现有资源,以4人为一组,组员推荐出一名小组长。
2.2任务实施前
任务实施前,教师要做好组织者的角色,确定学习目标、合理安排上课任务及进度,并到课程网站的主页上。学生在上课前,到主页下载学习任务,并在预习的基础上,彼此协商任务分工,并将结果上传。在学习目标和任务规划时,引入国赛和省赛的竞争机制,并将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关知识溶入到课程中,可提高学习效率。
2.3任务实施中
任务实施过程中,在组长的带领下,充分发挥组员的主观能动性,团结协作,共享学习资源。与此同时,教师要做好答疑和引导学生的工作。
2.4任务完成后
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做好总结工作,写成果汇报的过程就是对知识点的复习,让学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时,吸取本次任务中的经验教训。教师根据各小组的表现,认真做好组织好评价工作。评价由三部分组成:个人评价、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制定相对公平的激励机制,奖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或小组。
3协作学习网站说明
界面简洁、清晰、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如在任务模块展示了教师的任务,各小组选好任务后,到主页申请通过后,可进入到各小组的子页面完成任务。同时也支持小组消息,方便各小组内和组间的学习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4教学案例
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前三个项目主要是以学习C语言的基础知识为目的,从项目4开始,每个项目在选取时,都经过仔细筛查,不但与实际的应用结合紧密,而且是机械实现自动化的有效方式之一。
4.1上第一次课前
课程开始前,已经对班级进行了分组。分组原则是:根据企业调查和多次教学实践,将学习小组分为4人一组,每班有6组左右。每组成员选择,是根据异质分组的协作分组模式,组员推荐一名小组长。
4.2任务实施前
在任务实施前,需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将项目“花样灯的制作”上传到网站。同时,学生需做好预习工作,到网站下载资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4.3任务实施中
(1)任务分析(1课时)。本环节是整个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做好活动的组织者和监控者。引导学生先读懂题目。一般学生可以想到的花样灯有流水灯、闪烁灯、心形点亮、圣诞树等,引导学生对花样灯进行分类,现在常见的花样灯方式有:灯颜色的变化、灯的亮灭、多种灯摆的形状。需要注意的是,在此环节,需要学生做好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
(2)任务分配(1课时)。从学生现在的编程水平、制作实物的难度和本校的实训条件,在课堂上讨论出6种方案。课后,教师将6种任务上传到“任务分配”模块,由每组自由选择任务,然后教师明确任务。
(3)机房仿真(2课时)。每组成员整理出自己的实现方案,画出方案图和程序,通过后,在机房编写程序,绘制仿真图,验证程序。
(4)单片机实训室制作实物(2课时)。此环节是学生最有兴趣的,教师在此环节需要,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把握好实训进度。
4.4任务完成后
自为性也就是指自主应用能力和知识的转化能力,是指学生是否可以将其应用于生活,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更充分的发挥其效能。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通过自主学习转变了传统的硬性灌输式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知识的应用度提高,学生可以有更多的空间去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和吸收,深化教学。而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考增多,学生的创造力也增强,也就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2自主学习策略在中专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2.1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老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有主导作用,学生的思维和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以老师的思路为主,学生仅仅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接收者存在,这严重限制了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仅仅为硬性的吸收、机械的记忆和学习,这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思维能力有着限制,不符合时代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对我们的束缚,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课程开设的要求和学生的关注点,注重学生掌握知识的难易度,并注意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老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存在。例如在教学之初,我们可以用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小知识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这些知识,我们可以先带领学生进行网上冲浪和精美卡片的制作,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和电脑技能,对电脑运用产生兴趣,并树立起电脑操作思维,然后我们在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程序设计、程序开展与运用,DOS操作,Java,C++的学习等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注意让学生自主的去思考、操作和运用这些知识,以使其全面、深入的掌握这些知识。
2.2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意识,也就是自律性,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自主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思辨性思维,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提升。在中专计算机教育中我们一是要让学生自主思考问题,自主答疑;二是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操作中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例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自主的去设计android上的一款小游戏、去进行代码的编写,这也是现如今就业中企业所强调的能力,学生自主开发能力和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与其所拥有的工资挂钩。在学校使便让学生去接触这些知识并自觉的去运用这些知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在课程开展中要注意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注意开展一些趣味性课程学习,以促进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提升。
2.3注意引导学生树立对自己的认可
中专学生由于之前学习成绩较差,因此普遍有着对学习缺乏信心、上课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课堂积极性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和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思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是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电脑操作技能的掌握,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便是要注意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热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自信也是迈向成功的基点,只有学生对学习充满信心,并可以自主自觉的去进行学习,才可以使自主教学更好地开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对学生的引导,助其树立自信心。首先我们应当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其次我们应当注意教学资料的选择,选择适合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料,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需求并提高学生的兴趣;最后我们要尽量完善知识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充实,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只有有了扎实的知识储备,学生的自信心才可以更好地提升。
3总结
刚进入中专学校学习的学生,早期大部分学生存在着自卑的心理。他们多数经历高考的失意,或是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被迫选择进入中专学校,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和老师应该及时和学生,家长做好交流沟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决。除此之外,学校方面要强化激励机制,例如定期给学生宣传励志人物的先进事迹,开展一些课外活动,颁发荣誉证书,设置奖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互动,适当运用言语式的激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2合理安排教程,丰富自主学习资源
传统型的中专计算机教材,编写得过于繁杂和晦涩,初学计算机的学生往往会觉得力不从心,缺乏学习的欲望。教师应该在把握教学大纲重点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特点和班级学习进度的差异,适当地调整授课进度,对一些繁杂的教材内容删减,用自己正确的理解,平实贴切地向学生讲授,使他们易于理解,从而使知识版块由简入难地深入。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从基本易学的内容开始,譬如练习五笔,做文字游戏,简单的计算机绘画,逐步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在计算机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学生与教材是密不可分的。教材既是教师的授课资料,也是学生课堂学习,课后自主学习的资料资源,编排优秀的教学资料可以让教学工作开展的更流畅,教学效果也会很明显。除此之外,科技更新周期短,计算机方面新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旧的教材资料需要不断地加入新的东西,这就需要教师灵活地运用新的知识,穿插于教学之中。
3学生自律,自我评价
除了学校,教师的引导,学生自身也应该注重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之外,可以抽出时间去图书馆借阅书籍,或是节假日参加一些学校组织的文化社团活动,专业技能大赛。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反思,反省,踏踏实实的做学问,不懂的知识难点要及时的向老师请教,主动提出问题,重视动手操作,注重实践。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学习任务要及时完成,并将此纳入自我评价的考核体系之中,作为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参考。另外还可以将班级划分为若干个小组,分配任务进行团队协作,学生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组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互相进行评价,形成良性竞争。
4结束语
关键词:基础知识;适应性;能力培养
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计算机的应用也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已成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的必备条件。因此,在技工学校强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抓好基础知识教学
俗话说得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在计算机无穷无尽的知识领域内,掌握基础知识是学好计算机、用好计算机的关键所在。将计算机最基本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整体概念。比如说,在Windows图形用户界面环境中,操控鼠标就能够操控Windows的各种对象,也就是说操控Windows就是操控电脑。那么要让学生灵活运用鼠标操控电脑就必须让学生掌握鼠标操作的基本知识。另外,计算机教育是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有些问题单凭教师讲解,很难让学生理解掌握。如何使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呢?我们可以利用技能操作来巩固基础知识。譬如在讲五笔输入法这课时,我们只需要在理论课上讲清五笔规律和拆字规则,再通过上机操作进行强化训练,将所讲的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两者通过动手实际操作而联系起来,这样,基础知识扎实了,输入速度也逐渐提高了。
二、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技工学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地,为了更好地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劳动者更多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使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强的专业实践操作技能,在教学过程中就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种能力。
1.自学能力。计算机发展十分迅猛,更新速度加快,硬件技术不断推陈出新,软件版本不断升级,因此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计算机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基础课程具有稳定性,有许许多多新的软件,教师还没来得及讲解,就已经被淘汰了。像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大学学的是DOS、Windows97、98系统等,现在教的是WindowsXP、2003系统,新系统的掌握靠的就是自学。当你在教学生Windows2003的时候,WindowVista系统又普及了。因此,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不得不加强培养自学能力。教会学生自强不息,就等于给了他们生命的茁壮和饱满。在掌握了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后,充分、深刻领会其含义,加以升华,有计划地进行自学,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无师自通”。
2.实践能力。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实践是必不可少的。计算机的操作就是一种实践过程,它既是一种现代高科技机器操作的训练,也是一种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检验。通过操作,可以提高对计算机的驾驭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巧和技能,为以后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问题理论上老是无法讲清,或者说讲完也是模棱两可的,很抽象,但只要一上机,鼠标一点,既直观又生动,学生易于掌握。因而教学应采用在多媒体教室,微机边演示学生边操作,实现一体化教学。这样一来,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帮助学生理清了思路,把握了重点,同时对模棱两可的问题还可上机实践。
3.创新能力。所有优秀的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超过自己,也希望以后的学生再超过自己教过的学生,这符合社会的发展。在计算机教学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中。为学生提供的一切教学实践活动,既可以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环境和条件,也可以成为阻碍学生创造的精神束缚。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学会大胆的去猜想、判断,要有意识地加强创造性的计算机活动,在活动中养成学生勤思考的习惯,碰到问题要问“为什么”,解决问题后要进行反思,总结活动经验。在学习中学会产生疑问,培养学生不受固定模式约束的能力,并帮助学生去积极克服思维定式,要将其猜想作为逻辑推理的一种形式,培养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能力。
总之,计算机教学就是要认准方向,夯实理论基础,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这符合职业教育对学生培训的要求,也是人才市场对劳动者条件的基本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才能有职业教育发展的空间,这才是其教学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
1.1教师提问
问题驱动学习,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下整章知识的简介,告诉学生报表这这一章节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接着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比如报表这一章,前两节的内容是关于报表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报表的功能,报表的组成,报表的种类,报表的视图,以及如何创建报表.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包含这些内容,使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学习掌握这两节的知识.问题如下:
(1)采用自动创建报表的方式,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报表.
(2)利用报表向导,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并且要求以专业为分组依据进行分组.
(3)以学生表为数据源,以柱形图显示出男女生人数的比例情况.
(4)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制作条形码标签,其中学号以标签形式打印显示.
(5)在设计视图中,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五种创建报表的方法,并且学生可以认识报表的种类,如何采用合适的创建报表的方法创建不同种类的报表.在问题2中,通过分组,可以完整的认识报表的组成,创建好报表之后直接进入报表的打印视图,而要修改报表的话需要在设计视图中完成,这样学生也就掌握了报表的视图的用处.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教师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进行学习的话,效果就更好,可以节约课程的时间,课程开始时直接进入第二个环节,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1.2学生回答
在此环节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进行回答问题,在找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提前对学生有所了解,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比较差,根据题目的难度,分别找相应的学生回答,这样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做题熟练程度和学生做题的操作过程,在哪一步越到问题,是否能解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在下一个环节中就可以进行分析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
1.3教师讲解
在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来重点讲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犯什么样的错误,怎么样避免这样的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另外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可以达到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程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达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效果分析
通过本学期对access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之后,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加强了合作关系.在最后的考核中,直接给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例如医院病床管理系统的开发.从需求分析,实体之间的关系,数据表的建立,需要的查询,建立窗体,打印报表等,所有问题的解决均有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彼此之间进行讨论,验证,把自己同时作为客户和开发者来考虑.
3教法评论
1.Agent的定义
在机和人工智能领域中,Agent可以看成是一个实体。它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通过效应器作用于环境。Agent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有着自成地执行任务的工作模式。
著名Agent者、英国的Wooldridge博士和Jennings教授认为:Agent是一个具有自主性、能力、反应性和能动性等性质的基干硬件或(更经常的)基于软件的计算机系统,该定义允许在更宽范围的环境中设计Agent,而且其中增加了通信要求。
2.Agent的性质
(1)性(Agent)
a它是"代表用户"工作的;
b它可以把其他资源包装起来,引导并代替用户对这些资源进行访问,成为便于通达这些资源的枢纽和中介。
(2)智能性(Intelligence)
在这方面,智能Agent可以做很多有高技术含量的工作。例如,理解用户用语言表达的对信息资源和计算资源的需求;帮助用户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的语言障碍;捕捉用户的偏好和兴趣;推测用户的意图并为其代劳;等等。
(3)自主性(Autonomy)一个智能Agent应该是一个独立自主的计算实体。它应能在无法事先建模的、动态变化的信息环境中,独立规划复杂的操作步骤,解决实际,在用户不参与的情况下,独立发现和索取符合用户需求的可利用资源与服务。最近J.McCarthy等人正在探讨如何构造能对自身状态有所感知的智能Agent。
(4)机动性(Mobility)
在计算环境下,一个Agent可以看成是代表用户驻网络的常设机构,它可以在网络上灵活机动地访问各种资源和服务,还可以就完成特定任务同其他智能Agent进行协商和合作,甚至把自己"迁移"到网络中的其他主机上去执行任务。这样的"精灵"在网络上游弋,是对网络安全性、个人隐私性和管理方面的巨大挑战。
3.Agent的基本结构
(1)。目标模块
(2)。感知器
(3)。信息处理器
(4)。效应器
(5)。通讯机制
4、Agent功能的实现
要求:跨平台一致语法,最小资源代价,支持移动语义
面向Agent的编程技术(AOP,AgentOrientedProgramming)
Java
Telescript
5.智能Agent的意义
智能Agent在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意义。
信息服务信息服务是最广大的用户群接触网络环境的首要渠道。对于信息内容已经相当丰富的文化圈来说,进一步提高信息服务的质量,改变信息服务中存在的"信息过载"和"资源迷向"的状况,是信息服务业所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智能Agent正好可以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具体地说,用于信息服务的智能Agent主要完成以下功能:1导航,即告诉用户所需要的资源在哪里;2解惑,即根据网上资源回答用户关于特定主题的问题;3过滤,即按照用户指定的条件,从流向用户的大量信息中筛选符合条件的信息,并以不同级别(全文、详细摘要、简单摘要、标题)呈现给用户;4整理,即为用户把已经下载的资源进行分门别类的组织;5发现,即从大量的公共原始数据(比如股票行情等)中筛选和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向有关用户。这些都是使信息服务走向个性化主动服务不可缺少的功能。目前在此方面已经有了一些能够使用的系统,但智能化的程度还远远不够,且主动有余过滤不足已经造成了一些负面的,亟待尽快更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予以解决。
系统与网络管理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资源量就非常巨大,系统管理的整个趋势正在朝着"傻瓜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很大一部分原来由系统管理员手工干的事情,现在已经由计算机代管了。系统管理的界面变得更加友好,在系统本身的复杂性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驾驭系统资源的复杂性反而在不断降低,代管系统的自主性也在逐步提高。在网络管理方面,随着Client/Server计算成为主流,完成固定功能的Agent的存在和应用已经成为事实,分布在不同设备上"监视"设备状况,并随时向主机报告数据的Agent,已经是当今网管系统中很平常的一部分了。但是,这些从事部分系统/网络管理的Agent目前还不能称为"智能Agent",它们的智能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即使作为非系统/网络管理员和操作员的用户,也会有为系统和网络设定常规服务、向系统和网络预约特殊服务的需要,智能Agent是满足用户这种需要的最合适的帮手。
商务越来越多的人看好Internet上的商业机会。网上的商品越多,在网上寻找商品就越是买方的一大负担;同时,卖方商品的推销也有一个对客户实行因人而宜的主动服务问题。因此,采用智能Agent系统,代表买方去网上查看"广告牌"、逛"商店"寻找商品甚至讨价还价,代表卖方不同用户的消费倾向,并据此向特定的潜在用户群主动推销特定的商品,都是非常有诱惑力的。
协同工作把Internet引入和机构、建立所谓"Intranet"的努力正方兴未艾。深层次的Intranet最终要改变的是人们的工作方式、企业和组织机构的运作方式,把一切具有信息属性的、可以用符号等价物替代实物的工作流程,统统在网络计算环境中予以实现。在这样的大目标下,企业、机构的相当一部分管理职能,完全可以由网络上自主工作的一组智能Agent来协同实现;涉及到设计、写作、数据操纵、软件开发等许多符号性的工作岗位之间的协同工作,也同样可以靠智能Agent来协调并完成一些辅的工作。"虚拟企业"、"虚拟车间"、"虚拟协同工作平?quot;、"电子秘书"等新鲜事物已经或正在网上出现。
远程教育是促进教育机会平等的重要手段。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调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实验和等。其中,练习和实验环节是智能Agent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智能Agent可以作为虚拟的教师、虚拟的伙伴、虚拟的实验室设备、虚拟的图书馆管理员等出现在远程教育系统中,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人性化色彩,改善教学效果。单机系统中各种软件的"帮助"也可以设计成一个人性化的角色,实施对用户进行导航这种模式。
娱乐在网络娱乐系统中引入智能Agent,可以增强娱乐效果,这也是娱乐系统开发新功能的一个很有希望的选择。目前智能Agent在娱乐方面可以做的事情有:1个性化的节目点播服务;2游戏和虚拟现实中更加人性化的机器角色的设计,比如决策的智能化(战争或活动)、动作的人性化(比赛)和自然语言对话的使用;3网络社交场合(如聊天室)中用来招徕用户,或以假乱真的机器对话角色的设计和使用,等等Agent在教学中的
基于agent的网上协作环境
利用agent来构建网上协作环境,就是在协作学习的环境中嵌入agent模块来更好地实现各部分功能。基于agent的网上协作学习环境如图1所示:
1).基于agent的协作学习区
基于agent的协作学习区是一块虚拟的共享区域,支持在线协作学习者在各自的机上观看同一和讨论同一,协作学习者可以通过文字、绘图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除了实现学习的协作外,协作学习区还可以实现总任务的接受,据一定的原则划分成子任务,将所有登录的学习者划分成合理的协作学习小组等功能。协作学习区可以通过模拟现实工作中的黑板,即白板系统来实现。在此我们应用基于agent的电子白板系统。其模型如图2所示:
管理agent:负责整个系统的管理工作,包括用户的加入、登录,处理交互、协作信息,与存储模块相连进行数据的存储和检索。
消息路由agent:主要提供agent的注册服务,记录各agent的实际网络地址,实现动态维护agent与网络地址的联系;提供路由转发功能,KQML中的路由信息,依据注册agent进行各种信息的转发;以及提供消息的缓存功能。KQML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定义了agent之间传递消息的格式和处理协议,通过提供一套标准的通信原语使得agent间可以交流和共享知识,已成为agent之间通信的事实上的标准;KQML语言采用了"协议栈"的思想,它携带的消息内容可以使用实现agent的语言表达,即意味着KQML可以携带任何一种语言表示的信息。
协作小组agent
协作小组agent实际上是由参与协作学习的学习者与终端计算机进行交互后,形成协作学习者agent,协作区根据协作学习者agent中提供的关于学习者的个人特点,按照一定原则(如: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倾向等)划分而成的。其模块图如图3所示。当协作区分配任务时,按照协作学习小组agent的对外特性来确定任务的分配方式,而且,协作小组对外以一种整体的方式体现其功能。当然,当协作小组agent接到任务后,通常会进行再次分配,将任务具体到协作学习者agent,由学习者agent具体实施或通过协作完成任务。
协作学习者agent
协作学习者agent是指参与协作学习的个体agent,它是协作小组agent的组成成员。基于agent的网上协作学习环境为每一位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个体agent。当学习者在此学习区注册时,个体agent随之生成;当学习者与协作学习区不断交互进行学习时,个体agent将记录下学习者的一些个人特征,如:学习水平、前驱知识掌握程度、知识接受能力、思维倾向方式等,并将这些信息纪录入相应的参数库。当学习者再次登陆时,个体agent的这些参数将为下一步的学习提供指导,如学习内容的提供、学习路径的提供以及学习界面的提供等。如若学习者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思维倾向性等积累到一定域值的变化,则个体agent中的参数将随之更新。
其模块图如图4所示。
控制器:协调各部分的工作,并负责分配任务以驱动其它模块工作;
任务接受器:负责接受经过分配后的子任务;
规划:评判任务的标准、和原则以及评判学习者的标准、规则等;
处理器:解决控制器分配给它需要自动处理的任务;
参数库:存放小组或成员执行、完成任务的情况,及学习小组或成员的学习风格、学习水平、学习能力等信息。
通讯模块:与其它小组或成员进行信息交流和合作的渠道。
具体运作过程如下:当任务接受器接受到需要完成的子任务后,送至控制器;控制器即根据规划库中的规则评判任务或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难度系数、区分度等,并打上相应标记。通过通讯模块将其传送至学习者本人;当学习者完成任务时,规划模块将评判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等,并给出评判结果,分数值;若分数值达到或超出可以改变参数库域值得值,则修改参数库中的参数,否则不修改。
2).基于agent技术的网上协作学习环境的运作方式
大致来讲,整个基于agent的网上协作学习实施过程如下:当总任务提交给基于agent的协作学习区后,基于agent的协作学习区或参与协作学习的教师,将任务划分成相应个数的子任务,然后分配给各个协作学习小组agent;协作学习小组agent相互合作完成子任务后,将结果提交给协作区,由协作学习区将所有结果有机汇总、综合,形成最终成果,并提交给总任务结果接受器,之后由教师组织全体协作学习者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以及各小组解决问题思路方式的评判、学习等。当然,如果有多个协作学习区,各协作区之间还可以进行交互、合作、交流等活动基于agent的网上的协作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有:学习者登录注册、小组划分、任务分配、协作学习的实施、成果汇总、评价几个阶段。
学习者登录注册
当学习者进入协作学习区后,首先要进行注册登记。具体过程是:当协作学习者agent首次进入协作系统时,需要向消息路由agent提交注册信息,如:agent的名字、密码、IP地址等有关数据,并记录入agent注册表中。
小组划分
根据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思维方式的倾向性等组成2-6人的协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分配一般采用互补的方式分配组员,这样有利于提高协作学习效果。小组划分有自主式和被动式两种。自主式是指每个学员在了解了总体学习任务和所有其它登录学习者的情况以后,自己做出与谁结组的判断,并通知消息路由agent,再由服务agent确认形成正式的协作小组。被动式是指由服务agent根据消息路由agent中注册登录的学习者的情况,将学员按要求分组,或者由参与协作学习的教师来分组。一般分组应注意学习者的优劣搭配、不同学习风格的搭配等。
任务分配
任务划分是协作学习的关键所在。当总任务到来时,运用KQML消息包,通过消息路由agent,将其送至管理agent,管理agent将按照一定原则将总任务划分成多个子任务,并根据学习者agent提供的有关学习者的个人信息尽量将适合于学习者特性的任务内容分配给学习者。
在任务划分过程中要注意任务划分的原则:任务划分要合理,一般应该根据任务的内在逻辑结构、知识点划分等划分任务;任务划分轻重、大小要适当,不能有轻有重;还要注意任务的前驱后继等情况,并将此类信息通知相应的协作学习小组agent;分配任务要根据各小组成员的个性特点进行,尽量做到符合学习者的学习方式、学习水平、思维方式倾向等等。
具体协作学习的实施
协作学习的机制主要有:①冲突与竞争机制、②自我解释机制、③内在化机制、④学徒机制、⑤共同承担认知任务机制、⑥共享规则机制。在此,我们不多加以区分,而看作几种机制的综合使用。
具体协作实现过程如下:协作学习者agent通过任务接收器接受子任务,并传送给控制器,规划模块在控制器接受任务后帮助控制器分析任务、制订解决任务的计划等;然后由协作学习者操纵控制器,通过任务驱动处理器处理任务。在此过程中,有的任务由成员A完成,有的任务由成员B完成,也可能由A和B共同来完成,还有可能借助于其它协作小组或其成员来完成。另外,有些工作还要求使用其它小组所承担任务的部分或全部成果,此时,要考虑到其它小组的任务实施和完成情况,及时互通信息、交流学习收获等。
成果汇总
当每一个协作小组或成员均完成任务时,就需要将所有成果汇集在一起,有机协调、组合后,形成一个总的学习成果,从而实现总任务的完成。具体讲就是:协作学习者agent将其学习成果通过电子白板系统中的消息路由agent和服务agent传送出去,与其它小组或成员的成果汇总在一起,形成总的成果。在此期间,还可以互相学习彼此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思路等。
评价
任何学习到最后都有一个评价的过程,基于agent的网上协作学习也不例外。评价可以是组内成员互相评价、可以是组间互相评价等。基本工作机制是运用基于agent的电子白板系统作为评价中介区,象协同学习时交流问题一样进行评价信息的传递。
3).基于agent技术的网上协作学习环境的特点
通过基于agent技术的网上协作学习环境的运作方式可以看出:整个过程中信息的交流、传递都是基于agent来实现的,由于agent能够通过与学习者的交流了解学习者自身的特点,并做出反应,得出并纪录和修改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学习风格及判断学习者的知识水平等,从而使整个学习环境具有个性化、智能性的特点。
个性化特点:
通过使用学习者agent,记录学习者的学习个性特征,如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的水平等等,此后根据这些参数组织学习内容和生成学习界面提供给相应的学习者,使得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界面均具有个性化的特征。
1.1研究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分析我校的学生在通过外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自主学习的各种不平衡现象和各类问题,问卷调查和访谈重点考察学生对网络学习资源的利用情况、依托网络平台教师的任务布置及评估情况、教学管理人员的网络化管理和教师培训情况以及技术人员对各设施和设备的实际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1.2研究成果
本研究的实施对象是2011级会计学院的大一新生(会计学院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在我校各学院中排名最靠前)。该学院的学生被指定为我校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对象,笔者随机抽取了6个实验平行班中的4个班作为实验班,学生人数总计128人,依托我校已经建立的蓝鸽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进行两个学期的教学实验。经过大一整个学年(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的学习,笔者对实验班的学习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问卷共设计了20个题目,选项分别是:A)完全同意,B)同意,C)不确定,D)不同意,E)完全不同意,共发放问卷128份,其中收回的有效问卷为119份。为使数据更清晰化,统计结果时使用百分比表示同意的比例。在设计的20个问题中,1-5题主要围绕学生在语言学科平台上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开展的调查,6-10题是围绕学生就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质量及作业评估情况的调查,11-15题是学生对教师使用平台的熟练度的调查,16-20题围绕学生在利用语言学习平台的各种技术瓶颈开展的调查。自主学习作业的完成:高达82%的同学觉得“在网络语言学科平台上进行自主学习时发现仍不适应网络平台,作业难度过大,有种挫败感”。且经统计其他四个题项,结果反映出大部分学生不会通过平台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没有在平台上检测和记录自己的学习情况,象征性地完成作业只是应付老师,为了拿到本课程自主学习版块的分数。也有很多学生在应付完作业后更多的时间花在看电影等娱乐上,因此觉得学习效果不大,更别说提高学习兴趣了。教师对自主学习任务的评估:75%的学生觉得“教师没有在平台上适时、实时跟踪自己的自主学习情况”。且通过统计该版块的其他题项,我们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自己的任课教师难得自觉到网络语音室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院安排的值班老师除外),更别说答疑、交流了。且布置的平台作业大都与四六级有关,存在“一刀切”现象,几乎没有分层次布置作业。学生在完成并提交作业后只显示自己的分数,教师很少或未做任何的作业反馈。教师对平台的操作熟练度:69%的学生认为“教师自身对平台中的模块仍不熟悉,也未能通过模块设置多样化的学习任务”。通过统计其他四个题项,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认为教师并没有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大部分教师仍以使用平台“标准化考试”中的“互评式作业”版块为主(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使用蓝鸽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该平台设有教案制作、自由学习、学习计划、标准化考试、我的课程及课程班、通知公告、问卷调查、论坛、信息查询等11个模块)。学生使用平台时遇到的障碍:高达84%的学生说“在自主学习时,多媒体语音教室的计算机经常没有声音、死机甚至崩溃”。通过统计其他题项,有50%以上的学生反映他们在使用语言学科平台时,总是会出现登录或者作业提交有问题的现象,且很多时候看不到教师给的学习反馈和试题分析。他们觉得利用平台学习有时花费更多的时间。
2.自主学习要素的生态化
据上述的统计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依托校园网语言学科平台的英语自主学习仍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将其归纳为学生自身要素、教师要素、教学管理人员要素以及平台自身要素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网络化自主学习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相似,涵盖了整体性、复杂性、多样性和能动性等特征,其中学生是关键“物种”,处于主要的生态位,同时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处于次主生态位,他们是英语自主学习资源的主要生产者,四者应互相合作、动态共存。首先,生态学视角下,一个物种群体中应当有主导因子的存在,该主导因子发挥着指挥官和调控者的角色。依托网络学科平台的英语自主学习,学生是主导因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计算机的功能应该匹配。对于刚刚从高中学习过渡到大学网络化自主学习的大一新生而言,教师首先应对学生进行系统化培训,让他们熟悉该语言学科平台的各个模块以及学习方法、策略等,这样可以减轻学生首次面对计算机网络的压力,减少对英语自主学习的排斥。要想使语言学科平台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需要给学习者之间更多的合作学习机会,学习者之间可通过交流协商完成个别学习任务和小组学习任务。就我校使用的平台而言,学生可以利用“我的课程及课程班”及“论坛”模块进行自由交流来丰富他们的英语自主学习环境,而且可以相互激励,通过良性竞争来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教师的角色在生态学视角下应是多元的,他们不仅是英语自主学习的设计者、协助者,也应是培训者和评价者。
其次,教师应通过布置任务、检查效果等方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开展层级式、多样化自主学习任务,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一刀切地布置作业。其中,“自由学习”、“学习计划”、“标准化考试”这些模块都是很好的网络平台供教师因材施教。教师也可以通过“通知公告”实时、适时与学生建立各种网络互动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启发,检查学习效果,达到通过“次主导因子”物尽其用,优化生生、师生互动关系的目的。教育者应该首先准确认知每个学习者的生态位,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构建教学模块,积极引导学习者的健康成长(李景春2006:26-29)。对于已经建立外语实验示范中心的院校来说,大学英语教学管理工作者应更懂得如何使该体系的各个层次井然有序,各个教学环节互相协调配合。针对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应健全教师管理和培训体制,如我校的大部分教师在使用语言学科平台时,仍存在“单一性”特点,死板的学习任务导致学生在自主学习时有各种困惑、焦虑和不适应。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的业务学习和经验交流。如教改实施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通过不同渠道,采用多种途径组织安排大学英语教师定期到蓝鸽集团进修学习、参加各种教改培训和定期邀请蓝鸽集团技术员进行现场操作指导等。这些培训与交流活动将有力地促使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师更新自主教学理念,最大程度发挥语言学科平台的功能,提高任务布置能力和教学水平。整体观念是教学管理者应持有的一种理念,他们必须充分调动教师、学生、技术管理者三方面的积极主动性,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的监督和监管。没有这一管理环节,学生会因为惰性而使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考察、监督、激励。语言学科平台可以视为网络学习的有机体,其生态机能应取决于它对新环境的适应性,其技术支持应遵循生态学中的“进化”规律。因此,该平台的功能需要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依托网络技术选择适切的模块供学习者使用。重中之重应确保网络学习系统的稳定,如果系统不稳定,如出现学生无法登录、学习记录有误差、语音识别不灵敏等问题,都会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并给网络教学管理带来困难。此外,技术支持人员应提供方便有效的管理设备信息,方便学生和教师使用设备。通过建立网络方式,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种非实时解决设备维修通道,可以建立一个故障情况数据库,这样师生就随时可以查看各个设备的故障情况,达到了很好的网络沟通效果。对技术管理员而言,他们可了解故障多发的原因,从而为以后的管理工作做好准备工作。
3.结束语
关键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教学模式
0引言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通用的智能工具,拥有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人所必须具备和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范围不断扩大,21世纪的青年可以利用各种渠道、手段来获取所需的知识。大学生承担着未来国家的建设重任,论文作为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高等院校就是要在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培养一批有能力有文化的高素质人才。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已成为现代大学生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对于提高21世纪大学生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相继在非计算机专业的授课计划中加入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经过近20年的探索,各校都有了一套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有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也形成很大差异。另一方面随着社会上对计算机能力的认可度的提高,高校为顺应社会需求而对学生采取的一些强制的考级考措施,使得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一些必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跌入应试教学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面对学校下达的等级考试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试合格率,而学生为了顺利拿到学位证,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学习中,如考试技巧、大量试题练习等,这样,致使好多学生毕业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毕业论文完成一份应聘求职书的设计。有很多学生毕业了还得花很大力气通过各种渠道重新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
1.2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相脱节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承,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手段,应用是目的。很多大学生存在这样一种情况,上课听老师讲授的内容都能听懂,但是当需要自己操作时就无所适从,即课堂授课理解和自己真正动手实践不能统一,或者把老师布置的作业顺利完成作为唯一的上机实践任务。因此,一旦题目变换一下就不会做了,欠缺举一反三的能力。
1.3忽略不同层次学生的分层教学
由于各地区学生入学前计算机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基础教学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无疑会造成两极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层次较高的学生“吃不饱”,埋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浪费时间,使其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另一方面,层次较低的学生“吃不了”,对计算机课程产生畏惧,从此妄自菲薄,自我放弃。这对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都将产生极大的障碍。
1.4教学内容脱离实际
随着计算机科学发展的突飞猛进,软硬件的更新换代速度相当快,而我们的教学内容跟不上发展的速度,医学论文致使学生对该门课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就事论事的现象,只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而忽略对学生“计算机意识”的培养,也就是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具有用计算机解决面临任务的强烈愿望,很少教会学生什么事情可以用计算机解决,如何有效地使用计算机,如何在自己的专业中使用计算机等,因此造成学生很大困惑,觉得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挫伤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措施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看似简单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状况,当前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1更新教学内容,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首先,要改变只注重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思想观念,缓解等级考试通过率给教师带来的压力,在课程的安排上,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设置,让教师有足够的空间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掌握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建立起适应当代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若干课程按一定的结构组成的具有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功能的统一整体。课程是由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而成的结构体系,它是构成课程体系的基本要素。要实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就是要求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和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整体走向出发,合理地更新与选择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硕士论文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把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即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共同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增加选修课的比重,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第三,在教材体系上要改变现在教材内容陈旧,使用周期较长的状况,多引用一些能反映计算机前沿知识和特色知识的教材,并缩短教材的使用周期。
2.2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程只是一门工具课,学习计算机课程的目的是学会使用这种工具并为专业服务,因此教师应当把教学重点放在应用上。要精讲多练,给学生提供足够的上机操作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和编程手段,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造能力。到二、三年级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比如会计电算化、计算机辅助设计等,让学生更好地利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领域中的问题及日常事务问题,同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课程案例,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体验和领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新的空间和条件。到了高年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发展和兴趣选修几门计算机课程。真正做到学有所用,并且在四年的本科学习中,能使计算机学习不断线。
2.3开设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有限的课时来说,课堂教学远远不能满足那些对计算机有特殊爱好的学生,特别是一些入学时计算机基础就较好的学生,职称论文如何让其的兴趣向更积极的方面发展,在追求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该对这些爱好者加以引导、培养。所以,必须有计划、有实质性内容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或课题小组,比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数学建模等,并将其和一些竞赛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集体主义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2.4网络教学,建立现代化教学平台
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集中授课和上机辅导是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属于应用性课程,一个概念的表达、一个指令的完成都是用一系列操作来实现的。目前学生入校时计算机知识起点差别悬殊,教学内容难统一,看书自学方式效率较低,静态图文很难连贯理解,因此,教学效果往往是不不尽如人意的。所以大力推广网络教学模式,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是各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想要努力达到的目标。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又发展到目前的“网络化教学平台”,体现了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变革。
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缩短了教师和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突破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方式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深、更广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由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和积极探索者,英语论文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发现。因此,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真正达到了因材施教、发展个性的目的,学生是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来学习和提高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完成的,这种学习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智慧而不仅仅是知识,这正是传统教学所不能比拟的。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可采用网络辅助教学模式。该模式作为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把传统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一部分课时由老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学生面对面进行讲授,另一部分课时由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自学。网络辅助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系局域网、校园网、Internet来建立学习辅导网站,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计划、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有关知识的问答、实验素材、模拟试题等放在网上,供学生使用。留学生论文让学生在课前可以预习、课后可以复习。此外网站中还应提供网上答疑平台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测评平台,方便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更有效的指导。
3结束语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普及和深化是21世纪教学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成果,它既是文化基础教育、人才素质教育,又是技术基础教育,是各学科发展的必然和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任何一门学科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同时对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转变观念,工作总结进一步提高对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在整个高校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改革进程,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从全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全局推动整个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黑龙江教育.,2006第3期44-45页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1:长春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设计题目.
2:吉林省森工集团信息化发展前景与规划.
3: 吉林省林业设计院网络中心网络改造与发展规划.
4: 吉林省林业系统生态信息高速公路构建课题.
二、论文撰写与设计研究的目的:
吉林省的林业分布十分广泛,以长白山系为主要脉络的山地广泛分布各种森林资源,而作为林业及林业环境的发展,林业生态信息则是一个更为庞大的系统,快捷,准确,合理,系统的采集,处理,分析,存储这些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现实的问题.在信息交流的这个世界中,信息好比货物,我们需要将这些货物(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其中以硬件为主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是这些货物(信息)交流的"公路"和"处理厂",我做这个题目,就是要为它画出一条"公路"和若干"处理方法"的蓝图.
由于森工集团这样的特定企业,其一,它是一个统一管理的企业,具有集团化的特点,网络的构建具有统一性.其二,它又在地理上是一个分散的企业,网络点也具有分散性.然而,分散中还具有集中的特点,它的网络系统的设计就应该是板块化的.从信息的角度来讲,信息的种类多,各种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角度也不尽相同,我们在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硬件的地域布局,也要考虑软件平台的配合.
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更新观念,大步向前.我相信,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我的努力,我将为它们创造出一条平坦,宽阔的"高速公路".
1,论文(设计)研究的对象:
拟订以吉林省林业系统为地理模型,以林业网络综合服务为基本需求,以网络拓扑结构为设计方向,以软件整合为应用方法,开发设计一套完整的基于集散集团企业的企业网络系统.
2,论文(设计)研究预期达到目标:
通过设计,论文的撰写,预期达到网络设计全面化,软件整合合理化,网络性能最优化,资金应用最低化,工程周期最短化的目标.
3,论文(设计)研究的内容:
一),主要问题:
设计解决网络地域规范与现有网络资源的利用和开发.
设计解决集中单位的网络统一部署.
设计解决多类型网络的接口部署.
设计解决分散网络用户的接入问题.
设计解决远程瘦用户网络分散点的性能价格合理化问题.
设计解决具有针对性的输入设备的自动化信息采集问题.
合理部署网络服务中心的网络平衡.
优化网络服务系统,营造合理的网络平台.
网络安全问题.
10,基本应用软件整合问题.
[nextpage]
二),论文(设计)包含的部分:
1,地理模型与网络模型的整合.
2,企业内部集中部门网络设计.
3,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总体分散.
4,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远程结点.
5,企业内部分散单元网络设计——移动结点.
6,企业网络窗口(企业外信息交流)设计.
7,企业网络中心,服务平台的设计.
8,企业网络基本应用软件结构设计.
9,企业网络特定终端接点设计.
10,企业网络整合设计.
5,论文(设计)的实验方法及理由:
由于设计的过程并不是工程的施工过程,在设计过程中详尽的去现场建设肯定有很大的难度,也不是十分可行的,那么我们在设计的阶段就应该进行仿真试验和科学计算.第一步,通过小型网络测试软件平台,第二步,构建多个小型网络搭建全局网络模拟环境,第三步,构建干扰源利用小型网络集总仿真测试.
6,论文(设计)实施安排表:
1.论文(设计)阶段第一周次: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阅读参考文献资料,制订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准备试验用网络硬件和软件形成试验程序表及试验细则.
2.论文(设计)阶段第二周次:开始第一轮实验,进行小型网络构建试验,模拟网络服务中心,模拟区域板块,模拟远程及移动网络.
3.论文(设计)阶段第三周次:进行接口模拟试验,测试软件应用平台,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论文(设计)阶段第四周次:完成第一轮实验,提交中期成果(实验报告1).
5.论文(设计)阶段第五周次:进行第二轮实验,模拟环境(干扰仿真)实验,提交实验报告2.
6.论文(设计)阶段第六周次:完成结题报告,形成论文.
三,论文(设计)实施工具及参考资料:
小型网络环境,模拟干扰环境,软件平台.
吴企渊《计算机网络》.
郑纪蛟《计算机网络》.
陈济彪 丹青 等 《计算机局域网与企业网》.
christian huitema 《因特网路由技术》.
[美]othmar kyas 《网络安全技术——风险分析,策略与防火墙》.
其他相关设备,软件的说明书.
1、论文(设计)的创新点:
努力实现网络资源的全面应用,摆脱将单纯的网络硬件设计为企业网络设计的模式,大胆实践将软件部署与硬件设计阶段相整合的网络设计方法.
题目可行性说明及预期成果:
2、可行性说明:
新课改强调三维目标,也只有吃透了教材才有可能做到教学目标明确。这里的明确既包括知道本节课对学生的根本要求,还指对这些根本要求进行适当的分层处理,这主要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的。可是有些老师的三维教学目标还不明确,尤其是对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的确定,典型表现是:确定目标过大,含混不具体、不明确,甚至把教学目标和对教师的要求混为一谈;对目标的表达很不准确常常根据目标难以实现操作;有时层次目标之间出现顺序颠倒的情况。比如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数据图表》一课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有的老师是这样确立的:第一,理解图表的概念;第二,掌握图表的创建方法。这样的目标明显不具体、不明确。根据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可以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第一,学会插入图表的两种方法;第二,知道选择恰当的图表形状表示实际数据;第三,能够形成有效的分析报告。相比之下,后者从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出发抓住了中心,从下到上,从低至高,一层层的建立起来,形成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所以说,目标切勿大而虚,明明确确是道理。
二、方法行
目前的问题是,有很多老师认为:“方法越多越好,越新越好”。结果为了“跟上形势”,从一成不变的“满堂灌”演变为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群法乱舞”。其实这是对新课改的误解,新课改提倡的是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无论怎样,教学方法都应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也就是说,方法是和教学内容、教学实际密切相关的,不是单一的,不是固定的,也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适合”才是真的好。比如有些老师:小组协作法流行,不管什么教学内容,就一窝蜂上,似乎不赶这种流行就不是好课。于是“有组无组”现象比比皆是。有组——花费时间分组,无组——没有针对小组的实际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自然是流于形式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学生不买账,教学效果不好。我们发现,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都是教学方法得当。还以《数据图表》为例。有的老师就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设计,以演示法、讨论法两种方法为主展开教学。实际证明:只要时间把握合适,这两种方法就足够了,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在《小报设计》这样的课上,采用“自主+合作”的方法就比较好,由于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不同,学生分组学习可以更好地集合兴趣点,能极大地促进其学习积极性及动手能力,充分展示学生对不同主题的理解,教学效果显著。所以说,教学方法行得通才是真的行。
三、实践多
关键词:学年论文;实践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129-0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作为一门新专业,目前很多本科高校都已开设,而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本文结合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探讨在该专业中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和实施方案,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以增强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在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开设学年论文教学环节的必要性
(一)学年论文是该专业本科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信息与实践科学专业是信息科学与计算科学交叉形成的新专业,特别强调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培养体系中,学年论文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与知识创新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学年论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阅读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分析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并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逻辑推理、分析论证、归纳演绎等完成学年论文,有助于该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年论文是提高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毕业论文是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解决科学与工程计算问题的综合检验,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但是,目前该专业学生毕业论文普遍存在缺乏创新内容,撰写不规范,不能很好地体现专业特点,无法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等问题,从而大大影响了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究其原因,教学模式、课程体系等忽视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要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研究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仅靠毕业实习期间突击训练效果并不良好,应在四年的实践教学体系中不间断地突出论文写作的训练内容。
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实施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资料检索、文献综述、调查研究、理论分析、算法设计、计算机应用、科技论文写作和独立工作等能力,进而促进毕业论文等后续实践环节的开展。主要包括论文选题、教学指导和保障措施三个方面。
(一)论文选题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选题应以教师拟题为主,学生自拟为辅。教师应对课题的创新性和可行性切实把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对选题的研究,使学生初步掌握该专业课题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方法,掌握学术论文的撰写规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为将来毕业论文的撰写做好准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内容:(1)选题应当从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满足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教学训练的基本内容;(2)选题应当注意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对文献检索、实验数据分析、算法设计等内容要综合考虑;(3)题目难度和工作量要适当,确保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经努力能完成任务;(4)选题尽量与导师科研课题相结合;(5)选题尽量与生产实际相结合。
(二)教学指导
学年论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应体现学生个人的见解和写作的独立性。教师在指导学年论文的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讨论,深化学生对理论的研究理解和独立思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指导教师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1)指导学生确定论文选题,明确研究内容,进行文献检索和阅读;(2)指导学生拟定研究计划,并对其进展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3)指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及计算机应用等;(4)指导学生拟订论文提纲,并对论文的撰写提出指导意见;(5)审阅学生论文初稿,反复提出修改意见,注重论文质量的提高,并督促学生按期完成写作任务;(6)评审论文终稿,评定成绩,并给出恰当的评语。
(三)保障措施
学年论文是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组成部分,需要有一系列措施予以保障。(1)必须从制度设计、过程管理和成绩评定三环节入手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组织形式上应多样化,鼓励创新,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3)加强师资培养,定期组织骨干教师进行专业进修,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较早接触相应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另一方面,也要对指导教师责任心和耐心提出要求,激励教师能够全程认真负责地完成论文的指导工作。(4)加强计算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和电子资源等的建设,为论文写作提供所需软硬件条件,保障学年论文的有效开展。
三、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高
一些高校对学年论文重视不够,导致部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时责任心不强,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实践性和创新性认识不到位,很多学生把它当成一次作业来完成,忽视了论文的学术性,使得学年论文的整体质量不高。
(二)组织不完善,安排不尽合理
(1)宣传不到位。一些学校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宣传不到位,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对学年论文训练不够重视,出现诸多问题。(2)时间不恰当。高校大多将学年论文安排在学期末最后一到两个月进行,而这一时间段正是学生准备期末考试的时间,时间上的冲突,导致学生把主要精力和时间都用在应付期末考试上,对学年论文敷衍了事。(3)选题随意性大。一些题目太具体,过于专业,学生在短期内较难完成;一些题目又过于简单陈旧,雷同率较高,要求也差别不大;特别是一些论文的选题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特点以及科研实际又严重脱节,达不到训练的目标。(4)指导力度不够。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师资紧张,教师平均承担的本科生论文写作指导任务较为繁重,在一些具体环节上的指导精力有限,如对学生如何选题、如何进行文件检索和阅读,发现和解决难点问题,制定研究计划,进行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难以进行充分指导。(5)与毕业论文衔接不够。毕业论文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完成学位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作为内容相继但时间相隔的两个环节,做好衔接很重要。
(三)缺乏有效管理和监控
一些高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降低了对学年论文质量的要求;缺乏制度保障,将学年论文混同于毕业论文,延用毕业论文的管理办法;由于缺乏有效监控措施,学生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抄袭和敷衍了事的现象;个别学校没有健全的管理规定,学年论文管理混乱、不规范;缺乏对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学年论文教学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
四、提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大宣传力度
学年论文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应加大宣传,提高师生对学年论文的认识。通过撰写研究性论文,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掌握学术论文撰写基本规范,为毕业设计做好准备。
(二)科学组织,合理安排
要想较好的开展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工作,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办学实际,科学组织,合理安排。(1)将学年论文纳入教学计划,从规范管理、监督指导、过程控制和成绩评定等各环节保障学年论文质量;(2)应妥善安排学年论文工作的时间和工作流程,综合考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承受能力、教师的工作量等各个方面,从论文选题、教师指导、论文成绩评定几个环节合理安排,真正发挥学年论文在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3)命题应难易适中,符合专业培养目标,既要有前瞻性,又要有可操作性,保证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
(三)加强过程管理
完善过程管理对提高学年论文的质量至关重要。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学年论文这种教学形式顺利运行的基本保证。学年论文教学环节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需与其他教学环节相互配合,保障论文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要建立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的长效机制,由相关管理部门统筹规划,并结合该专业特点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其次,每篇学年论文既要有指导教师,又要有专门的评阅人,制定成绩评定标准。总之,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年论文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到最终论文的质量,应当制定专门的学年论文过程管理细则,从规范命题选题,指导教师安排,对论文基本要求和撰写规范,学生纪律管理,成绩评定,材料存档等方面加强指导监控,以保障学年论文的质量。
(四)明确目标,重视实践创新能力培养
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应当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应当重点突出,注重学生写作过程中对于论文内容的学术性和撰写的规范化的把握,重视训练学生综合运用逻辑分析、论证推理、归纳演绎等方法完成论文写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富照,王晚生,仝青山.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0,24(1):103-105.
[2]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关键词】毕业论文;教学改革;综合能力
0.引言
毕业论文(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大学阶段必修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进行综合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深化和提高的重要过程。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不仅体现学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的综合状况,而且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及其个人综合能力,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也是衡量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重要评价内容,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更是要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毕业论文(设计)中不仅写出毕业论文,而且毕业论文是在设计出毕业设计的基础上进行论文阐述说明的。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中可以是纯理论性的论文也可以具有设计性的论文,如果是设计性的题目不仅要求学生做出设计,同时,还应该有相应的程序代码与论文描述,可以看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一项复杂而综合能力的体现。作为理工科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些能够成功做出毕业设计要求的内容,但对于体现文笔功能撰写论文却显得匮乏,所以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势在必行。
1. 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毕业论文(设计)是完成本科教学计划,达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计划中必需的综合性最强的实践教学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是对大学毕业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
本科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安排毕业论文(设计),首先进行毕业论文(设计)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学校规定的论文规范格式进行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科学性及规范性直接反映出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1]。
2.毕业论文(设计)撰写现状及常见问题
2.1盲目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一般是由指导教师按照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而设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特点和偏爱方向按照已给定题目进行选题,选定题目后,联系指导教师进行开题,在开题报告中分析选题的意义,确定论文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思路,列出论文总体安排进度及其相关参考资料等内容。
对于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切忌盲目选题。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有些学生选题不慎重,导致对题目分析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另一方面是指导教师出题有时也有片面性,会导致学生在选题和撰写论文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发挥个人综合能力。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设计)题目涉及软件、硬件及其设计性等多方面的知识。学生可能会选择一些相对容易实现的或论述性较强的题目,而不是考虑到尽可能大的体现个人基本技能及综合素质方面的题目。
2.2对论文投入时间不够
学生在修读完规定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之后,接着就要安排毕业论文(设计),同时,有些学生面临毕业找工作,有些学生在准备考研、有些学生在准备其他与工作相关的考试,这样,学生撰写论文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分,并没有一心一意、全力以赴地专心撰写论文。应该注意,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与以往的上课不同,在校上课都是学校安排了课程的学习、考核等固定模式,学生只需听从学习安排即可。而论文的撰写全靠学生的自觉性,自己去查找相关资料,自己控制时间主动联系指导教师,努力完成。有些学生自制力较差,撰写论文时放任时间,自己管不住自己,不能严格按照论文计划进度进行。自我时间控制不好,到最后写论文只能是赶时间进行拼凑,导致论文的质量不高。
2.3不能充分发挥个人综合能力
即使有了适合自己的题目,并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但有些学生还是感觉撰写毕业论文、完成毕业设计有种种困难,分析主要原因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平时积累的知识相对匮乏,缺乏创新意识。
毕业论文(设计)是考查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的体现。本科生在校主要是学习课程大纲要求的知识,而对于写作、科研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很少,主要依靠学生自我的爱好和个人发展,尤其是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平时一直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注重动手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而往往忽视了文字组织等能力培养[2]。有些学生能够根据论文题目将论文(设计)做出来,但因文字、语言组织等方面的欠缺,而导致论文质量下降。
3.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对策
如何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是当前教师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学生在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时所困惑的问题。所以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应该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同时努力的结果,并且要教师和学生经过一个长期学习、积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3.1严格毕业论文(设计)的题目
毕业论文(设计)题目应该严格结合学生课程设置,结合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发展,理论联系实际,能够反映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综合素质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高校都是由专业教师根据学生知识结构的情况和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来出题,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个人综合素质能力。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时应结合自己专业知识与自己的偏好或自己的发展前景。有了适宜的毕业论文题目,首先仔细分析题目,建立协作思路,搜索相关参考资料,并结合当前社会实际发展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撰写。
3.2全心全意投入时间撰写论文
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后,应能够保证充足时间进入撰写论文的状态中,撰写论文的这段时间,主要由学生自己支配,时间跨度大、活动地点变化大,毕业论文(设计)需要调研,到图书馆查阅文献,需要到实验室调试程序等,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应该严格按照最初列出的论文进度计划进行撰写[3]。
撰写论文的一个关键部分是联系指导教师进行论文的监督和指导。论文的撰写思路要及时与指导教师沟通,尤其是在论文开题,初稿,中期等几个重要的阶段应及时联系指导教师,并按照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格式进行撰写。
3.3合理应用综合能力
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明确目标,努力锻炼、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尽可能地理论联系实际,并结合当前社会应用及前沿知识,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一般更侧重于设计,有些学生动手能力强,容易实现设计部分,但是还应将完成的设计对应到撰写论文中,这时,有些学生就显得束手无策了,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文学组织及写作能力。当然,指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醒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方法及其技巧,应强调完成论文后进行最后论文答辩注意事项及其技巧[4]。
4.结语
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本科生毕业前要完成的最后一项学习内容,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考核方式,是体现学生和教师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以上从计算机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现状及常见问题分析,得出选择题目、全心全意投入时间、合理应用综合能力这三方面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最佳对策。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之前还应进行必要指导教育,使学生重视并充分认识到撰写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学校或师生之间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学生和指导教师进行过程监控,也是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保障。总之,撰写毕业论文(设计)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学习任务,不仅反映学生个人综合能力,而且反映出学校及教师的综合教学情况。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需要学生和教师日积月累地学习和不断地进取。
参考文献:
[1] 谢雅.计算机专业毕业设计指导方法探讨与实践[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0卷第1期.
[2] 黄继蓉 陈光喜. 提高学分制下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 质量的思考和策略[J].高教论坛.2007年第2期.
[3] 王玉锋 刘保旨等.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探讨[J].计算机教育.2010年第1期.
[4]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