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社会工作学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2010年10月,璧山县三合小学被授予“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实验项目学校”。自此项活动开展以来,学校在师资力量薄弱,缺编6人的情况下,老师们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工作外,还要做培养照顾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纸质档填写、打军体拳、情景模拟、集体生日会、家访、心理辅导、实践活动、接待上级领导及各界爱心人士……老师们早出晚归,晚上还要值班,把自己的孩子变成了留守儿童,让原本幸福的家庭多了一份残缺。与周边学校相比,老师们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可工资待遇一样……针对一系列问题,学校领导班子通过以下的方式,安抚了老师们的情绪,得到了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一、真情奉献
璧山县三合小学校2010年10月开始实施培养照顾留守儿童教育实验推广模式,短短的三年时间,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关怀,学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社会、家长以及学生的认可。
(一)各级关怀:扎实有效重民生
一是领导关怀,提供实验保障:市人大副主任王洪华、市教委主任周旭、市委机要局局长赵新、县委、县人大梅、县政协、台湾顶新公益基金会执行长周淑祯等领导先后到学校调研,解决学校的实际困难,为模式的实施提供经费保障与政策支持。璧山县教育委员会先后出台了《关于在全县留守儿童中开展“我为爸爸妈妈找工作”实践活动的通知》和《关于璧山实验小学对口帮扶三合小学的通知》。
二是硬件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县政府投入300多万元为学校铺设塑胶操场,对学校教学楼进行立面改造,新建六大功能室,绿化校园等;县教委为该项目提供专项经费,确保项目深入、实施;市委机要局为学校师生捐赠图书3000余册;顶新集团为留守儿童提供校服、床上用品、生活补助等;县文体局送来篮球架和乒乓球台等体育设施;县质监局、县移动公司先后为孩子们送来了棉被、书籍、校服。现在,学校实施了班班通工程,还拥有音乐室、美术室、图书室等专用教室10余间,计算机40余台,图书15000余册,各项设施齐全,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提供了优美的环境和完善安全的硬件设施。
(二)媒体报道及社会影响
县教委在全县教育工作会上,多次以鼓励、表扬的语气对三合小学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要求其他乡镇学校向我们学习。同时引起重庆晚报、重庆卫视、璧山电视台等各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四川美术学院的十几名学子来我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教孩子们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并走访了数十名留守儿童;国务院妇儿工委专家组8位专家到璧山县三合小学校调研“重庆市培养照顾留守儿童教育模式实验项目干预前后的情况”,市、县教委领导及一圈地区项目学校负责人等50余人参加调研活动;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社会工作学院“三入三教三帮”走进璧山县三合小学社会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三合小学会议室隆重举行。
(三)社区(邻里)认可
三合小学每一学期学生人数都以数十人的速度进行递减,从2010年学校设施项目学校以来,在一学年中,人数没有减少,相反还略有上升。明显感觉到家长对学校工作的认可,都愿意把孩子留在三合小学就读。学校每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家长参会率90%以上。
2011年2月23日,原璧山县副县长覃昌德(现云阳县县长)到三合镇调研工作时,慕名来到三合小学,当他看到学生“我想要一盒水彩笔”那简单而又朴实的心愿时,心深受感动,当时掏出身上仅有的2230元钱,捐给学校为孩子们添置美术用具。
(四)爱心企业助力
2011年4月28日,重庆市璧山县荷香苑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在璧山县政协主席毛发木的陪同下来我校开展献爱心活动,每年2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2011年6月30日上午,璧山鞋业商会吴副会长一行来到三合小学,向三合小学捐赠爱心助学金30000元;并与三合小学贫困留守儿童邱骐、徐瑞萍、彭佳恩、徐燕建立结对帮扶。
二、师生美丽的改变
(一)提素质增特长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伴随着学校“三通两平台”的开通使用,每位教师几乎每节课都要操作电脑、登陆平台使用网络资源,掌握了更多的网络操作技能。邓建芳老师被评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何元均老师被评为“重庆市优秀班主任”;游莫勇老师被评为“雷锋式教师”。很多老师撰写的论文参加县里的论文大赛都获得优异的成绩。学校从2011年春期,开设了剪纸课。师生在一起学习剪纸、研究剪纸。从老师到学生出现了不少剪纸迷。孙伟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艺术节展演活动,有4幅剪纸获得县级一等奖。
(二)感恩与爱
关键词:模拟公司教学法动态网页设计课程
中图分类号:TP31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3(a)-0000-00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转变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让我们的中专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让其进入公司无需太多培训即能马上上岗,这一目标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宗旨。就是这种90年代开始出现的“模拟公司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创造了教与学,师生互动的社会交往的仿真情景,把教与学的过程改造成社会工作的过程。经过对几个班级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模拟公司教学法正是能够真正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教学方法。
1模拟公司教学法
“模拟公司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的德国,是指人为的创造经济活动仿真模拟环境,作为经济类的实践教学场所和组织形式。“模拟公司教学法”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建立的虚拟公司,这种虚拟公司是在封闭的经济体系内与其它模拟公司发生“业务”关系,除了货物与货币之外,可以包含真实公司的所有商务活动,学生可以在模拟公司的不同岗位进行轮岗操作实习,经历公司全部运营过程,了解和弄清其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而不必承担各经济活动风险。
2模拟公司教学法在动态网页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动态网页设计是中职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它以数据库,计算机的脚本语言,网页版式设计,静态网页等基础课程为前奏,对这几门课程进行了综合的运用。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获得“规划、设计、制作、管理、维护网站”等面向网站建设岗位的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从而适应行业相应岗位的需求。
过去,虽然我们在教法上采用了多种方式:类似项目教学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法,但仍然是以老师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不能身临其境的进行学习,掌握实际职业技能,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提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笔者通过对08级计算机应用班(网络方向)的动态网页设计的教学实践证明,模拟公司教学法是适合中专学校动态网页设计教学的有效教学模式。
2.1教学对象的现状
模拟公司教学法的实践对象是08级计算机应用班的学生,全班共有48人,其中6人为女生。开设此门课程是在中专二年级下学期,这是学生在校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但大部分学生较为聪明,动手能力较强。这个时候的学生面临着就业的迷茫,学习积极性有所下降,特别是此门课程涉及到较多的基础课程,从而让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大。
2.2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开设的前提条件
1)相关课程的开设
在开设动态网页设计的时候,应该先开设数据库课程,像ACCESS数据库或SQL 数据库,还有网页版式设计课程和PHOTOSHOP软件、Dreamweaver软件的使用。
2)教师的素质要求
最好教师有单独制作网站的经验。教过计算机课程的教师都会有体会,做过项目与没有做过项目的教师,课堂的教授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计算机是一门讲究动手能力的课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最后达到进入公司就能直接使用的目的。而纸上谈兵的教学,最终也难教出一个实干家!
2.3模拟公司教学法在本课程开设的具体实施过程
根据学生的特点,我采用了好差搭配的原则,即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好坏及动手能力的强弱进行分配。找出一个总的负责人,再让其进行招兵买马,最后由老师进行统一调配。尽可能的使每个组的学生中成绩从高到低的都有,其次是各个方面的人才也都可以有一个。譬如说, 同一个组里,有一个网页版式设计特别好的,有一个编程比较好的和其它的同学搭配起来。
1)模拟公司的筹建
(1)确定公司的名字和经营范围,这样就可以确定每个公司所要制作的网站是什么类型的了。我将08计应班共分为六组,每组共8人,由组员自已确定公司的名字,公司所要制作网站的类型。
(2)挑选公司负责人,也就是CEO,确定公司所需要的职位,并再由其进行招聘。
(3)确定公司的规章制度和相应的薪酬奖励。
这样,通过分组,使整个班的同学进行了相应的分工。根据每个公司的经营内容,让每个学生去寻找相应的题材进行收集。还让每个公司挑选一名人员进行考勤,由教师布置任务给CEO,再由CEO进行分工。与此同时,根据相应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薪金的奖励,这个奖励相应的转换成平时成绩,加入学生的期未总评中去。
2)模拟公司法的实施
教师在课堂讲解的时候,学生按公司分组就坐,在练习的时候,由CEO进行总负责,每个小组都有学生负责相应的模块,小组内的成员分工合作,相互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小组内同学有问题时,可以找CEO进行解决,如果其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再向教师求助。同时,进行同一模块的学生就可以相互之间进行探讨,大家相互进步,共同完成任务。
在考试的方法上,我依然采用以公司为单位进行设计任务的完成。由教师命题,以公司为单位进行抽签,并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动态网站设计。
最后,通过对各个公司完成任务的情况和员工的出勤率、上课表现进行统计,统计得出各公司获得的奖金。并由教师对前三名进行奖励,同时,将奖金转换成分数并计入学生的期未考试成绩当中。
3模拟公司教学法在网页制作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实施了模拟公司教学法以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首先,由教师直接布置任务给CEO,再由CEO进行任务的分工与合作,训练了这个学生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其次,通过考勤人员进行考勤,加大了学生的到课率;最后,通过小组之间的比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加大,减轻了教师维持课堂纪律的负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08计应班的学生出外实习后,用人单位对本班的学生评价非常的高:学生进入公司就能很快的投入工作岗位当中,并且学习新的知识非常的快,工作学习主动性强,责任心强,并且在本校一个比较大的实习点――京北方数据录入公司,第一位当上经理的也是本班的学生,而他也是本校10届唯一的一个校级优秀毕业生。
实践证明,模拟公司教学法能够有效的促进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够帮助中职学校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其中最根本的问题之一是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研究仍然是职业教育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本文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从大量的调查数据中找出目前课程设置上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其提出了一些方案,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从而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相吻合。·
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一些基本问题仍未完全解决,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感叹就业艰难、工作难找。另一方面,企业界对难于招聘到合适人才的抱怨也日渐强烈,分析这种人才培养中供需之间的矛盾,以满足企业界对人才的要求、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职业发展,达到“三盈”成为当务之急。本文通过对一些学校的应届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职业教育课程与证书、就业及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进行研究。调查选择2所职业中专、1所职业高中和2所高等职业院校的1700名应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涉及机械、会计、计算机、电子、土木、外语、工商管理、文秘等专业,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8份。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已经有了求职或就业的经历,对于研究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很有价值。
1.课程与证书
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用人单位基本上都提出了“有工作经验”和“有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书”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的重要举措。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为了满足就业的需求,具有相关职业证书就成了获取就业机会十分重要的一个砝码。那么职业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获取相关证书呢?
表1显示,学校的课程设置在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方面总体上来说是比较有帮助的,然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在某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从表2可见,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和与专业相关考证内容列人教学要求是学校最应加强的教学方面的工作。要加强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在设置专业前首先应进行行业的分析,然后再确定专业课程体系以及所开设课程的性质和内容,专业基础知识也应根据职业和岗位的需要系统化,以区别于学科课程体系中由一些专家事先给出专业的学科基础性课程或者由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学科专家的意见提出学科基础课程设置的做法。在具体操作时,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由行业主管部门参与专业设置方案的制定,面向行业设置和按行业归类是必须的。这样学生在工作中需要加强的许多知识就可以在学校的教学过程中直接获得。学校可以建立实验室,请企业内的专家为学生授课;或与企业合作,定期让学生到企业参观、见习及实习,将课程与就业通过校企合作有效的连接起来,不但加强了实践性教学环节,还使专业相关考证内容更形象化。
2.课程与就业能力
就业要求中剥除对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要求的外衣后,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要求才是其根本需求。当然,职业教育的目标也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生产服务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和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培养目标上应该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这一要求也体现在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上。调查显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就业能力。那么,应该如何设置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使其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呢?首先,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专业课,然后根据专业课的需要,设置专业基础课,最后再根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需要安排基础课。按这种模式设置各专业的课程,在总体上应注意加强专业课,适当拓宽专业基础课,合理地压缩基础课。从实际出发科学地安排课程的课时比例。同时,在课程内容上专业基础课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做到学用结合,基础课要充分体现为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服务的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使课程体系既有层次性,又密切了各层次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最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这里举个例子来说明课程设置与就业能力之间的关系,表3是某学校数控机床专业的课程计划:
由表3可见,从普通文化课程方面看,没有突破原来的语文、数学、物理、政治这种框架,明显具有普通高中课程压缩的痕迹,没有心理教育、人际交流、环境教育、两性教育、各地文化教育等内容。生涯规划在各职业类学校还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期,所以还不成熟,有的被窄化为就业指导教育,造成大部分学生生涯规划意识薄弱等,而这些能力在学校学习期间就应该慢慢培养起来的。从专业课程方面看,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第三学年上半学期学习的很多理论,没有上机实践,到下半学期用整个学期的课时实践,这样的安排学生反映很不合理,理论本来就枯燥难懂,还要进行一个学期的纯理论教育,肯定不能完全消化,到下半学期实践时理论知识就已忘得差不多,那么教学效果又有多少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提高多少呢?这些问题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
职业教育不能光讲理论没有实践,实践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体现,是学生素质与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亦是学习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要科学合理地安排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解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个体系间有机结合的问题,彻底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编制,但也要注意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要从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穿
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后,马上通过实践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能力,或者先进行实践,碰到不懂的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对书本的阅读等途径掌握相应的理论,这两种方式都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校还应合理安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总学时、内容和要求,形成系统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使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配合、交叉互补。
职业教育的教学计划已经关注到与就业的相互关系,除了要提供更好质量更高层次就业的专业实践教育和证书教育的内容外,还需注意在理论教学上的宽厚度,及加强有关基础职业能力及生涯规划方面的内容,为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性,以及职后的继续教育打下基础。
3.课程与学生职业发展
表4的数据显示就实践性环节而言,在企业内的实习是更接近社会工作需要的课程,可以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以及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就业帮助是最大的。在校通过实习,毕业后能快速适应工作,学校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既符合教学规律又有足够真实性的工作环境,解决理论与实际脱节的问题,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加强与行业、企业结合的力度,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和强化企业内实习这一教学环节,可以为学生奠定良好的就业基础。可采取以下方法: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代表参加的就业指导委员会,请企业人士一起参与实习指导工作,制定学生的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缩短学生与职场之间的距离;学校应企业要求实行订单培养,课程设置上完全把专业与职业岗位对接,使学校、学生、教师的工作学习要求进一步明确化;学校把实训基地放在企业,把实习培训与学生就业工作合而为一,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企业内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双方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
然而学生获取实习的机会也是多种多样的。从表5“所有学校”一栏的数据看,各项较平均。但将“文科学校”和“工科学校”两栏对比看,就能发现其中的明显区别。工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学校推荐和校企合作,而文科学校的学生获取实习机会的途径主要是亲属介绍。
绝大多数学生选择企业内实习,因为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获取就业能力以及今后的职业发展。可见学校的课程设置除考虑学生的就业外,还需要考虑学生的职业发展。学校应创造更好的条件让学生到企业内实习,其最好的方式就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对工科学校的学生就业帮助最大,通过此途径与企业建立关系,一个企业需要该专业的人是一批量的,实习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顺利进入该企业工作。而对文科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实习直接找到工作的几率不大,因为一个中等企业需要其数量不会很多,但校企合作可以使学生积累工作经验,了解职业与工作场所、了解和发现自我的职业发展方向,这对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帮助都是有很大帮助的。
校企合作对于长远地发展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中的实践环节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在设置课程时,就需考虑企业用人的计划与标准,并与企业一起商定招生专业和数量,一起考核录取新生,实行招生与招工相结合,并且与企业一起编写一些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制定学生三年实训方案、训练的时间、内容和要领,分工承担了教学任务,如: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主要由学校负责,校内外学生实习训练主要由企业负责。学校还需与企业加强沟通,定期召集双方的人员,一起研究教学、实习工作,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既能顶岗进行熟练操作又能爱岗敬业的技术人员,学生一毕业就能迅速的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成为合格的企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