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高校思想政治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如同生物有机系统,“社会是具有一定结构或组织化形式的系统;构成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其有序的方式相互关联,并对社会整体发挥相应的功能”[7],社会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构和子系统组成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自身存在和运行的有机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是由具有不同基本功能的、多层次的结构和子系统构成和运行的,其中教育者(老师)和受教育者(学生)是构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系统中最基本的两个要素,师生信任结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最基本的子系统之一。三者的关系如图1所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主义教育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如前所述,社会系统的组织和结构形态决定了社会系统内诸结构和子系统的形态和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是由师生信任结构的高一级结构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结构决定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在校园内通过课堂和课后的人际交往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交往作为人的存在方式,贯穿于人的发展过程的始终”[8],人际交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因而师生信任的产生、维持和发展过程都是在高校教育空间内完成的。虽然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在逐渐时代化,其教育的空间已经开始由相对封闭向比较开放转变,但是校园空间仍然具有封闭型空间所具有的一般特点,高校校园仍然与外界具有物理意义上的界限,“其教育对象和内容也是相对特定的某一部分人群和内容”[9],这些特定的受教育者主要的学习和生活空间都是在校园场域内进行的。因此,受教育者在校园空间内学习和生活,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面向是向内的和稳定的,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交往的空间是向内化的。一方面,在这样的空间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能够在较长时期内形成较为稳定的师生熟识、互惠关系,学生就能够在长期的学习和生活中与同学和老师建立起基于高熟悉度和良好情感的信任关系。另一方面,通过在校园内与学生的长期交往,教师能够在长期的教学和管理中,“以理以德服人”[10],通过以身作则的人格魅力感化学生,使学生充分信任自己,树立起自身的权威。此外,基于长期频繁的沟通交往和内心情感的师生信任关系也会进一步催生校园共同体意识,从而使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更加稳固和持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也就是校园)就如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11]9,在这样的“熟人社会”的校园内,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和向内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具有了情感和人格的属性,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师生交往的过程趋于单一、重复和稳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如同“熟人社会”具有了“传统性”,而在这样的组织空间中,特殊主义信任结构即基于人内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是其主要的信任形态和特征。由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所具有的“传统性”即以特殊主义人格信任为主要形态的“熟人社会”的特性决定了其系统内师生信任的结构具有同样的内涵,这种特殊主义人格信任结构是一种基于主体间品质、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具有人格与“人性”。
二、社会转型背景下的师生系统信任结构
现代教育已不再像早期教育生活那样具有高度的自为性,“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12]43,“大学更多的是其环境的创造物,并与它们的环境一样,始终处于运动中”[13]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完全独立和封闭的教育系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运行离不开现实环境的影响。在社会转型背景下,现代社会不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越发开放化、复杂化、多元化,这都对校园空间内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师生之间依靠传统“熟人社会”中情感维系的人格信任关系受到巨大挑战。首先,随着我国社会现代性程度不断提高,传统的以“灌输”为手段、“背诵”为目的、“强制化”为色彩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适应新的时展而逐渐向开放化、主体性、生活式的现代性教育靠近。在一个信息“快餐化”和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一个社会的子系统总是与它所在的环境进行信息、资源的交换,表现在现代大学中就是社会大环境与大学小环境之间的互动交流”[14]。当社会流动变得更加广泛,信息获取变得更加简便的时候,学生获取知识、讯息变得轻松快捷。正处于转型期阶段的中国,社会的矛盾和问题易发、多发,信息的广泛传播也使得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和速度快捷。当社会的信息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发生不对称甚或是矛盾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权威就会逐渐被各类诸如腐败、贪赃枉法、自私自利等失信、失范行为和现象所解构,教师权威的流失便是可以理解的,最终师生之间信任关系也因此受到侵蚀而渐渐式微。其次,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和学生中一直处于边缘地带,得不到应有重视,这也很难让广大学生去认可和信任。思想政治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就是要把合乎最广大人民即统治阶级所要求的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就是把社会认可的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的认识和行为实践,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这些教育内容一部分是现实生活直接抽象化的知识,而另一部分是超越当下现实的与现实存在“距离”的知识和观念,正是这些知识和观念使得学生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发现矛盾和反差,因此学生就会质疑思政课的内容及教师的权威,最终影响到教师的被信任度及师生信任关系。众所周知,内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所在。然而,在现代化程度高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面向是向外化的,人际交往的广度空前增加而深度却逐渐减少。交往的广泛和频繁使得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好的效果的教育活动都不能仅仅止于对传统教育中课堂教学的专注。课堂教学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传统阵地,但师生间的课后交往和互动越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按照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对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模式变量”的划分,根源于现代社会的广泛流动、传统个体权威的消失和总体生活面向的向外化,现代社会必须建立起基于普遍主义的信任规则才能稳定、高效运行[15]58-67。社会转型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现代性教育色彩的逐步增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权威的逐渐流失和信息社会中师生生活面向的向外化与多元化,仅仅通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增加教师的知识储备和单一的师生课堂交往对于建立师生之间稳固的信任关系是远远不够的。除了建立基于师生频繁交往互动和内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关系,师生之间还必须建立起能够适应新的时代背景的系统信任结构,即构建独立于师生人格和情感之外的抽象化的信任。诸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手段的吸引力和落实校内外与广大学生切身生活和学习关系密切的各类规章制度以及管控和积极引导社会和网络媒体等系统化信任变量。只有全面构建现代性社会环境下的普遍化信任才能稳固持久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社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倒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信任的结构由单一的人格信任向既是人格信任又是系统信任的双重性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生信任既是一种立足于人的内心情感的人格化信任,同时也是一种正在走向普遍主义的系统信任。
三、结语
(一)从教育内容上看,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即时性、全球性的特征,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直接便利,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可以发表言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人们传统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使得大学生能够非常方便主动地寻找所需信息。新媒体的开放性特质,使得每个愿意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人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接受教育。新媒体特别是快速发展的网络,如今已融入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并成为他们主动学习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新媒体所固有的特点与属性,也使其成为现今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并丰富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
(二)从教育形式上看,扩展了教育的空间
新媒体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阵地。新媒体生动多样的信息传播方式,契合了当今大学生平等交流的心理特征,大大提高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微博、微信等媒介的功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更加宽泛了。突破时空的局限,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态走向动态,新媒体以其所具有的灵活、快捷、互动的特点,使得现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由现实时空走向超时空,在服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需求的同时,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其中,将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从教育效果上看,将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传统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实行的多为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而新媒体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传统的教育变成双向的、交互的、开放的教育,因此更能吸引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新媒体构建了网络虚拟化的平台,介入其中的个体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在交流中也更容易将自己与对方置于平等地位,容易拉近人际交流中双方的心理距离。在这样的情况下,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真心交流,实现畅所欲言。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大学生的心理戒备和隔阂,同时将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进行解答和疏导,有的放矢做好工作。新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动交流创造了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将大学生的思想工作做得有的放矢,更具针对性。当然,互联网上的信息内容鱼目混珠,大学生存在一定的猎奇心理,对此也要予以特别关注。
二、新媒体背景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新媒体自由、开放、参与性强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个体发表意见和观点的空间增大,学生个体受众成为新媒体的核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欢与否选择媒体内容。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保持传统教育工作方式的同时,必须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改进工作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发挥挖掘新媒体的巨大潜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使其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一)创新教育途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
内容进网络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强调思想理论灌输性质的教育,采取“讲授式”、“填鸭式”的教育形式,把大学生放在一个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地位,忽略了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学生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须强化阵地意识,大胆运用互联网这一新载体,如建立立场鲜明、观点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系统网络,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网站及相关网页,为大学生提供互动交流平台,开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空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许多新问题都会在网上有所折射。但同时,网络社会不是现实生活的复制版。因此,网络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通过网上引导、网下教育的方式放大教育效果,采取“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略,把网络教育功能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手段与新媒体技术的融合与促进,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召力。
(二)创新教育方法,倡导新媒体手段
进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以往,传统的课堂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新媒体环境下教育手段大为丰富,可以获得网络中的视频课程、电子信箱、论坛讨论以及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的支持。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采取更加丰富多样的方式和渠道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新媒体时代,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等载体,在方便的时间、地点,获取所需的知识与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最新的知识素材,方便快捷地收集与整理相关信息资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将文字、声像等元素融于一体,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最短的时间通过文字、图片或视频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传授给学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加直接准确。
(三)创新队伍建设,搭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首位意识教育。坚持不懈地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紧紧抓住财务人员的思想脉搏,结合业务工作有针对性地解决深层次思想问题。教育引导财务人员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必须首先讲政治,始终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和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选配财务人员时必须把政治思想放在首位,保证在政治上合格。加强财经法规教育。把财经法规教育摆在突出位置,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抓,学习财经法规不能只停留在几个“不准”上,要重点解决“知”和“行”的问题,增强遵章守纪的自觉性。严格执行财经纪律,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教育财务人员不能把违反规章制度看作是一般的工作行为,而要当作政治素质高不高、思想作风纯不纯的问题来认识,一旦发现违纪行为,必须严肃查处。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育财务人员要严守职业道德准则,严于律己,在钱物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做到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引导财务人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平凡工作岗位和财务事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计得失,无私奉献。全面加强财务人员自身建设,努力做到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树立财务人员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加强服务意识教育。坚持“尊重”“、关爱”“、信任”服务理念,着力提高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做到在遵守财经法规的前提下,努力为教职员工提供全过程、全方位服务。大力开展优质服务活动,不仅要尽“力”,还要尽“心”,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微笑服务。认真履行职责,不搞“关”、“卡”“、压”,保证办事环节畅通无阻,寓监督于服务之中。
抓创新,在坚持多种路径上下功夫
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少说多做,多为财务人员办实事、办好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营造拴心留人的良好氛围。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不同人员思想状况采取相应办法,有针对性地解决财务人员的思想和实际问题。坚持虚功实做。紧紧围绕服务中心工作,加强财务人员思想政治工作,相得益彰,促进中心工作全面完成。高校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既当业务工作的指导员,又当思想政治工作辅导员,克服说和做“两张皮”现象。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结合得越紧密,财务人员就越拥护,实际成效就越明显。坚持典型示范。加强典型宣传,坚持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方面先进典型的模范事迹感染教育和引领财务人员。以典型做旗帜,用先进做标杆,达到“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应,使财务人员从先进典型身上得到认同、启迪和借鉴。学习推广典型经验,以先进典型为标尺,确定更高标准和要求,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做到学有先进、比有榜样、赶有方向、超有目标,努力营造“学、比、赶、超”的浓厚氛围。坚持发展创新。创新教育方法,在“小”、“快”、“活”、“实”上求实效。“小”,就是教育的口子要小,求深、求细、求准“;快”,就是紧跟形势、围绕中心,抓住动态中的苗头,把握变化中的脉搏,体现超前性和适时性;“活”,就是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使之喜闻乐见,寓教于乐;“实”,就是要求真务实。创新教育理念,善于利用现代传媒和科技手段开展思想政治工作,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时效性、开放性、互动性、趣味性、针对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
抓制度,在探索建立机制上下功夫
对于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的分类因政治思想教育对这个世界真正对象的功能不同基本上可分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管理功能和生态功能等方面。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政治思想教育价值分类中提及生态价值,其概念主要是指政治思想教育对人们在生态环境和生态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人们对于人们所处的生态环境有一个正确、有必要的认识、对目前这个世界所将要的严峻的社会环境状态,从而需要人们树立良好的生态意识和生态道德意识,以改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和谐发展。
二、影响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的发展价值与实现的因素
(一)主体向客体转化的前提性条件
主体向客体转化能实现价值和价值主体,而且是政治教育向价值转化的一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的核心目的是使其价值为主体所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主体的思想道德境界,提高主体的觉悟能力和思想水平,其价值才能的到体现也就是由可能向现实转变。而且这个提高过程是有现实要求的,它的客观基础是人们根据社会的发展赋予政治思想教育价值的。在主体向客体转变的过程中,价值主体和主体需要是一个影响我国高等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的前提性条件。根据马克思哲学的理论也就是从主客体的相互关系考察价值。这样有两类主体一类是:处于一定社会历史阶段中的社会集团与个体,第二类是处于一定政治思想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政治思想教育理论上所讲的人都是从事一定社会活动在某种社会关系下。这些人可分为三类,分别是一般人,特殊人以及个别人。因为这些人的客观需要,以及这些需要与政治思想教育属性的关联,建立起了客体需要与主体属性的相互联系。
(二)客体主体化的基础性因素
作为价值客体,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的价值发展的体现是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能否满足价值主体需要的客体属性的基础条件。所以说,分析价值客体条件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我国高等学校政治思想作为价值客体怎样才能产生客体属性的讨论。在此我们引入系统论作为一种研究工具,系统论的构造作用观理解,结构是系统因素的内部状态,是关于构造、联系、秩序和空间的内在状态。作用是系统在与外界背景的相互区别与相互磨合中所表现的发挥某种作用或实现某种目的、可以表现出来的作用。因此我们了解系统所具有的构造与性质是依靠系统功能的主要因素。而系统的特征包括非本质的,本质的都由系统的构造决定。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功能由结构决定。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具有的导向功能、保证功能、育人功能、开发功能、提高认识功能、赋能于人功能和系统优化功能是有政治思想教育的结构以及结构所确定的性质所决定的。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的功能是由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作为价值客体的客体属性决定的。
(三)价值创造的关联性因素
要想实现政治思想教育的价值,必须做到价值转化与价值创造之间的统一。首先我们分别了解下价值转化和价值创造:价值转化是以主体及主体需要、客体及客体属性确定为基本条件的,但如果仅仅具备了基本的条件,即价值主体具备了主体的需要、价值客体产生了客体的属性,价值的实现仅处于在主客体价值间的转化的层面,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价值的创造。此时,我们应当发挥“教育主体与价值主体的直接同一”这一关联性因素的重要中介作用,使主客体价值转化过程开始产生质的增量,并在转化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创造。
(四)价值实现的内驱力因素
所谓的内在驱动力因素是指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所应具备一套动力机制,该动力机制应当是一套能够实现主客观之间价值的传递、能够实现价值的创造和价值转化的有机统一以及动力的产生、储存、传递和作用的机制。有关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究竟应该具备哪些因素,且那些因素对其实现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具有极强的可研讨性。
三、政治思想教育的人文化发展价值实现的途径
(一)如何完善和增强其基本功能
在实现高等学校政治思想教育人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首先我们应当对政治思想教育的基本功能进行一定的完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好完善呢?作者仅从政治思想教育生命力建设的角度,对完善和增强政治思想教育所应遵循的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探讨,即“服从性规律”与“自为性规律”。接下来就对这两大规律进行一些的说明,“服从性规律”是指大学政治思想教育的自身建设应该依靠这个世界发展、人的发展以及大学教育的发展的内在表现。政治思想教育在其自身生命力的建设,应当符合前面提及的其自身建设的两大规律。作者认为应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要充分的反映社会、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其二,要有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具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其三,要具有足够的有效性,这样就要求不能存在空谈、形式主义。
(二)要重视实现系统整体的自觉
但从政治思想教育的角度讲,自发和自觉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其具有一定的联系,自觉作为政治思想教育最终实现的目标,是一个具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状态,而自发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起点,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及其所在组织所表现的一种现实状态。我们想要做的就是将自发通过一定的中介实现自觉,从而实现从起点到最终目标的过渡,而这个中介便是培育自觉的方法和实践。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自发为实际,通过培育自觉的方法和时间,去实现“自觉”这一目标,作为政治思想教育的一种核心任务、促进政治思想教育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生态和发展的自觉,是高等学校人具备高度责任感的一种自觉(这种责任感包括社会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同时又是一种能够科学理解人文化发展、摆脱形而上学干扰的自觉,更是一种建立在一种具备科学性、有效性、和类型的机制上的自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政治思想教育对于高等学校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首先要培育高等学校人的责任感。这些责任感主要包括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正义感。其次要去其具有坚定的党性原则。这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高等学校人文化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党、政、校三大前提,在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过程中,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了艰巨的任务且责无旁贷。第二,如何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作者认为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必须站在整个人类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高度上,对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进行深刻的揭示和挖掘。第三,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自觉保障性和约束性,就必须根据人文化发展的要求创建一套完善的制度、健全的体制和有效的机制,为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的自觉发展提供一定的保证和约束。第四,高等学校要实现人文化发展的全员性,就必须构建一套完整的人文化的培育框架。该框架应广泛涵盖个行政层面、社会层面和学科层面等各个层面。第五,掌握培育高等学校人文化发展自觉的关键方法,即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关系以及当下和将来之间的关系,努力的开创一种人文化发展“人人有责,成果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四、结语
【摘要题】高校思政
【关键词】美的法则/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美/人格美/方法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人们爱美,也总是乐于接受美的事物或观念。与人的爱美特性相适应,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觉地引导学生提高审美情趣,对于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具有积极意义。
一、美的法则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
1.开发智力的作用
学生个体通过审美修养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聪明,更有才干,更有学习能力。先生曾要求科学家“兼治美术”,就是因为“有了美术的兴趣,不但觉得人生很有意义,很有价值,就是治科学的时候,也一定添了勇敢活泼的精神”。很多伟人都爱好和擅长文艺,这种爱好同他们的事业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马克思爱读文学名著,爱因斯坦常常拉小提琴,李四光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小提琴作品,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美的魅力和神奇,激发了众多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的渴望和执着;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审美活动,培养和促进了他们的观察力,引导他们掌握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鼓舞他们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
美育对于创新人才的智力开发,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潜能的挖掘,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心理学家依据大量的科学实验分析告诉我们,创造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卓越的文艺天赋。创造性人才不仅表现在智力上,也表现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创新意识实际上也是一种好奇心,一个人有了这种好奇心,对任何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尝试冲动,美育能够通过积极的态度,扶植和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审美修养方面的确应该先走一步,更高一层。
2.道德感化的作用
古代儒家教育很注重诗教,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所谓“兴”,就是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所谓“观”,就是考察社会的认识作用;所谓“群”,就是互相感化和社会凝聚的作用;所谓“怨”,就是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可见,诗的这四种作用对人的道德发展是有帮助的。儒家还十分重视乐教,我国古代的音乐美学名著《乐记》,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作了详尽的阐述。《乐记》主张用乐教来陶冶人的性情,养成内心的和谐。其实,古代儒家所讲的诗教、乐教就是运用美的法则来使人受到一种潜移默化的美的感染,使人自觉不自觉地变得高尚起来,起到道德感化的作用。
当前,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若不对其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导致社会风气、道德情操的滑坡。而审美教育则是一剂精神良药,在审美教育中,它并不强求学生必须如何行事,而是通过提供某种审美理想、范本,感召他们应该如何行事,当学生的审美情趣与道德认识相契合并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时,审美情感也就自然地内化为一种行为动力,驱动道德认识、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向道德行为转化。这种道德行为一旦成为定势,就会对道德意志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辅翼道德,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
3.人生导向的作用
审美修养是从多方面发展人生价值的过程,从而使人更加珍惜和热爱人生,生活之路也就会更加宽广,且可以摆脱生活的种种束缚、困扰和烦闷,即使身处逆境,也能保持崇高的志向,获得精神上的平衡。就大学生个体而言,审美修养是提高需求层次,创造人生价值和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有了一定程度的审美修养,也就在相应的程度上摆脱了低级趣味,心灵受到了美的净化,精神上就有了更高的追求,生活、娱乐的格调也随之提高,生活内容也就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目的就会明确,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会大大增强,就会朝着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个目标加倍努力。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运用美的法则
1.创造环境美
环境影响人,造就人,美好的环境对人的美好心灵、美好品德有着熏陶和感染作用。大学生生活、学习、成长的校园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有着直接的影响。美化校园自然环境,一是可以使学生怡情悦目、精神振奋,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二是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需要通过师生的劳动创造和保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美好品德,养成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提高社会公德水平。美化校园的社会环境,诸如宽松和谐、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等,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有更大的影响力。
2.展现人格美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人格美,就应从四个方面努力:第一,培养与教育使命相适应的思想品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和埋头苦干建功立业的思想;要摆正利益观,耐得住清苦,严于律己,品行端正,做一个“仰不愧于天,府不怍于人”的有德之士;要以身作则,为人先行。第二,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专业理论水平。理论素质是道德认识和气质涵养的基础。因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博学多才,见多识广,兴趣广泛,情操高尚。第三,具有良好的能力结构,如调查研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领导和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等等,能够把丰富的知识自觉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第四,风趣幽默,刚柔相济。同一件事,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效果就不同;同样,不同的人和事,用同一方式处理,也会把事情弄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处理学生的具体问题时,要有热情、有策略、有分寸、有弹性,特别要因人因事而宜,语言要风趣幽默,在谈笑中使学生受到有益的熏陶和感染。
3.追求方法美
(1)注重情感激励。美的东西往往把不可言状的情感变成具体生动的形象,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让人在想象中体会到情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在高层次上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用美的语言体现“情”,做到入情、入理、动心,做到情真理切,理在情中,真正使学生心悦诚服,激起学生求真、向善、爱美的热情、信心和力量。
(2)利用活动熏陶。高校一定要结合大学生活泼好动,希望多方位发展以及反对空谈的心理需要,注重采用情趣转移、寓教于乐的熏陶式教育,把教育内容艺术化、文学化,使学生在各种轻松、愉快、高雅、富有艺术性的活动中受到美的感染,得到哲理的启迪、心灵的感染、情操的陶冶、精神的升华,达到调节精神,增长知识,沟通情感,提高觉悟的目的。
(3)增加科技含量。运用科技革命的新成果,完善和丰富工作的体系和内容,把先进的科技手段引进工作领域。这无疑会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
(4)抓好典型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的树立要有时代感,在改革大潮汹涌澎湃的21世纪,英雄辈出,只要做有心人,到处都可以找到鼓舞人的榜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多选树学生关心的热点典型,要善于发现那些有时代风采,有导向作用的典型。由于典型是以生动的形象打动人,因而往往能收到单纯的理论教育难以收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975.
[2]丁光熏文集[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8.
(一)行动导向法的形成和基本概念行动导向理论起源于德国。1974年,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斯(Mertens)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即那些与一定的专业技能不直接相关的知识、能力和技能。劳尔—恩斯特主张将职业行动作为教育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典型职业问题和应对典型职业环境,并综合应用有关知识技能。为此,需要通过职业教育获得跨专业的能力。1995年德国颁布的职业教育大纲计划明确指出,学习领域面向职业任务与行动过程,学生们需要与行动和情境相关的独立学习活动。行动导向教学侧重传授给学生导向型知识,让学生系统地行动思考,并解决典型的工作任务。由此,行动导向教学法从学术理论层面逐步上升为职业教育国家政策。行动导向教学法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旨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产生学习成果的策略与理念。它在教学形式上由传统的以“老师教”为主转变为以“学生学和做”为主,由一系列的具体教学方法组成,包括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法、现场辩论法、媒体展示法等。
(二)行动导向法的特征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单向灌输为主,教师和教材是权威,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传送的知识,这种学习方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与此大相径庭,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学习行动为主。实施行动导向,教师不用在课堂上由始至终极力地展示其学识和理论功底,而是把主要工作放在课前的教学活动设计上,根据教学大纲的目标和内容,设计出尽可能让学生参与的活动。教师在课堂上简单介绍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方式之后,把课堂的中心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通过行动探索学习新的知识;教师退居幕后,提供咨询和辅助服务;对于遇到困难的学生,引导其他学生对其进行帮助,如仍有疑问,则由教师进行答疑解惑。
2.注重学习行动的合作性。企业选拔人才十分重视考察劳动者的团队合作能力,因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通过团队分工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方能受到企业的欢迎。行动导向法提倡采用分组进行项目工作或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主动与人交流、沟通、合作的习惯,迅速融入小组的人际关系和工作氛围当中。
3.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行动导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要主动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才能达成任务目标,获得考核成绩。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借阅书籍、与同学交流或主动向师长请教等方式进行学习。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对于学生是终身受用的。
二、行动导向法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局限性需要行动导向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内容极富政治性和理论性,学生缺乏阅读和学习的兴趣。这就需要改进教学方法,把理论知识转化为易被学生接受的行动,通过参加活动体现个体的自我价值,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主动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2.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教学方法需要改革。传统的理论课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课;老师制定严格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适应老师,失去了学习的好奇心和自主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常常局限于教室和课堂,学生鲜有机会参与教学活动。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需将人数众多的学生分解成若干小组,将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后和校园内外,有更多的机会使用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提高学习效果。此外,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课外实践活动被安排到寒暑假进行,此时教师因正在休假,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能予以指导和监督,学生往往草草应付,甚至抄袭他人的实践报告。行动导向教学法要求教师全程督促和指导实践活动,减少了学生抄袭或应付了事的现象,较好地发挥了实践教学的作用。
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考核方法需要改进。思想政治课为考查课,传统的考核方法是平时成绩+课后作业+期末考试=期评成绩。多数高职院校考虑到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差,将此课程的期末考试设置为开卷答题。教师平时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完成理论课的讲授后,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期末开卷考试,再加上平时成绩和课后学生或写或抄的心得体会、实践报告,得出期末成绩。如此,教学实效难以从成绩中体现,既助长了学生的惰性,也不利于教师从考核结果中发现问题、总结经验,提升教学技能。行动导向教学法将考核模式设置为平时成绩+实践成果+理论课考试=期评成绩。教师采用行动导向法进行教学,学生表现的机会较多,有助于教师进行观察和指导,据此评定的成绩比较客观,既能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参与行动,又能使教师及时发现自身工作存在的问题,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大有裨益。综上所述,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能增加此门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在行动中主动地学习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喜爱学习,任课教师收获工作的愉悦和成就感,有动力提升教学技能,方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真正成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三、行动导向法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运用
根据行动导向法的基本原理和特征,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行动导向法在高职细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的思路和具体操作实例。
(一)基本思路行动导向教学法倡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在教师的指引下,通过实施具体的行动来学习知识和培养职业能力。与我国传统教学相比较,这是一种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首先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解除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传统使命感的思想束缚,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组织、引导和监督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全新教学观。在制作教学计划、课堂设计、学习考核等各个具体的工作环节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如班级人数、现有总体知识水平、学习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着重考虑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开展具体的学习行动,一切工作围绕着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来进行。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行动做出科学的策划,制定行动内容、方式和规则等,然后再组织学生开展具体的学习行动。其次,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以个人或学生团体为单位展开行动,遇到困难首先要自己想办法解决,尽量不依赖于教师;如若无法解决困难,应及时向教师反映。最后,在学生完成学习行动展示成果之后,教师要进行总结与评价,如有理论知识传授的教学要求,可在此环节结合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讲解。
(二)具体做法
1.项目教学法。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带有具体任务的项目,交给学生完成。该项目所需的知识和技能通常是跨专业跨学科的,有较强的综合性,绝大部分的工作要求各小组在课后自由支配时间来完成,组员之间团结协作共同探索相关知识和技能。教师只进行必要的辅导和督促,同时与学生保持畅通的联系,便于对学生的答疑解惑。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绪论中提到,大学生应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培养优良学风。然而在管理相对宽松、课余时间比较多的大学里,不少新生无所适从。为了让学生深刻领悟教材的要求,学会珍惜时间学习和锻炼,可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5—8人,各小组分别设计制作问卷,调查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制成规范的社会调查报告,并在班级活动中进行成果展示和经验交流。教师担当辅导和督促的角色,引导学生自主建立团队、分工协作完成设计问卷、开展调查、统计数据和制作调查报告。通过参与项目工作,学生能主动发现其他同学的课余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得到经验教训,这样的思想教育比教师单方面灌输更为有效。
2.角色扮演法。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要求,设计特定的人物角色和情境,提前给学生布置任务,安排学生自编节目在课堂上表演,其他学生充当观众与评论员,教师进行总结或理论知识讲授。如在讲授“职业生活中的有关法律”时,可设定劳动者和企业人事专员两个角色、招聘与离职两种特定情境,让学生根据角色和情境自行查阅相关劳动法规,进行节目排练或者为担当评论做好准备。学生的学习、表演和评论活动结束后,教师再进行点评,系统地讲解职业生活中的法律常识。如此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对教师后续理论讲授的兴趣。
1.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客观选择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每个高校生的必修课。其授课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的方法、观点和立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学生以后坚持党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路线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由于该课程的内容和性质的特殊性,传统的教学方式太过于束缚和阻碍学生的创造性发挥,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学习。因此,势必要通过新的教学方式来改变这种现状,比如教学案例法。通过引进案例,可以让学生直接参与案例的讨论和思考,通过师生间、学生间对案例的分析、理解和探讨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和概念有效性地消化和吸收。
1.2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性质的有效选择
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并不完全类似于做思想工作,学生的道德和思想既受社会经验的影响,也有自身选择和设定的部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有机结合,也是学生意志和社会意志的综合体。如果没有行之有效的高效率的教学方式和方案,很难使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特殊要求。因此,有声有色的案例教学法是根据该课程内容和性质而做出的有效性选择。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相关政治思想基础理论等知识,引导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并将已掌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自身的政治和道德水准中并加以运用。帮助学生用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达到汲取教学的真正目的。
2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原则
2.1主体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教学效率的高低。随着时代的发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重要。尤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主体性更能激发学生对知识追求的渴望,也是学生促进自身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从案例的选择到案例的分析、讨论再到教学评价等都需要发挥学生的选择性、参与性和自主性,从而真正体现出案例教学的真正价值。
2.2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原则是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本质需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目的性原则要求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性质,针对性的选择案例、使用案例,根据具体的政治思想基本原理和概念来引导学生发现、讨论并解决切实可行的问题,符合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与此同时,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和评价体系的建设上,也要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和目标。
2.3实践性原则
案例教学法是最具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之一。所谓的“实践性”并不是真正的让学生去动手实践,而是根据案例的具体情境来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分析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案例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它能够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案例所述的具体情境中,同时,促进他们去探索和理解新时代的思想道德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可以锻炼和丰富学生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达到教学的原始目的。
3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案例教学法的使用注意事项
3.1协调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
在案例教学法的使用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学生与教师间的互动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不再单纯的“传道以授业”,而是在发挥学生主体的基础上,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会到他们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作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激励和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案例的分析和讨论中,从一位“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培养和锻炼自己的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教师和学生间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才能更有效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真正作用。
3.2协调好传统教学模式与案例教学模式的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整体教学目标是系统化的理论,通过学习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即要系统化的讲解理论知识和基本概念,也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和价值观的培育。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协调好传统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对传统教学和案例教学的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比如,可以案例教学前引导性的开展小段时间的传统教学,或者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穿插着传统教学,类似的方案可根据具体的授课情况而定。
4小结
为准确把握网络背景下思政课实效性的现状,笔者对三亚学院的师生进行了问卷式和访谈式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网络对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1.1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机遇
1.1.1 网络丰富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一方面,教师侧重于讲授知识性较强的理论,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和枯燥;另一方面大学生注重现实和实用,对抽象枯燥的思政课兴趣较低.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将网络中即时、丰富的信息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在避免课堂案例过于陈旧和理想化的同时,使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相结合,从而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1.1.2 网络变革了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式思政课传统的授课方式比较单一、死板,但在网络背景下,教师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使静态、平面的课程内容以声、色、貌等学生容易接受的三维立体、动态的直观形式呈现出来;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各种网站和网络平台(如论坛、E-mail 和各种沟通软件),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并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
1.2 网络给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带来的挑战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1.2.1 网络大环境给思政课的教学带来了冲击传统的“灌输”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师生间互动性较差,学生的主体性也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当大学生可以按照自我兴趣和需求在网络中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时,传统教学的缺陷就会被放,他们对思政课的兴趣就会降低.这不利于大学生发展,也不符合思政课顺应时展的要求.
1.2.2 大学生过分依赖网络,淡化了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是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和领域,但这同时也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份依赖网络,甚至沉迷网络的现象.过分依赖网络不但会冲淡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会使大学生思维迟钝、意志消沉,甚至产生极度不自信的后果.
1.2.3 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抑制了思政课实效性的发挥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其人生观、价值观也才初步形成,还不够稳定.当网络中的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特别是一些伪装过的霸权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出现时,他们的视线就会模糊,其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就会被侵蚀和动摇,甚至放弃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这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思政课的教学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
1.2.4 网络的大环境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当前,大学生想了解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从网络中直接获取,有时从网络中获取的知识甚至比教师讲授的知识还要全面.这既不利于教师学术权威的树立,也不利于思政课感召力的发挥.网络知识较庞杂,更新速度较快,大学生在紧跟时代和网络变化的同时,思政课教师却因时间、精力或知识结构的限制,很难紧跟网络和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对策
面对当前高校思政课发展中的种种冲击和挑战,笔者认为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
2.1 网络背景下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所必须把握的原则网络背景下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要在坚持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成才需要相结合,坚持思政课教的主导性、导向性不动摇的前提下,注重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性的原则.
2.1.1 坚持时代性原则与时俱进是的理论品质.高校思政课必须紧跟时代特点,把理论课与网络时代的特点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整合多种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增强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必然原则.
2.1.2 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当前师生之间交互主体性的特征尤为重要,所以网络背景下高校思政课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坚持主客体交互的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构建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良性、和谐的课堂氛围,顺应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才能更好的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总之,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坚持把握时代性和主客体交互的原则,这也是高校思政课依据课程理论的特征和学生发展的特点所做出的必然要求.
2.2 充分利用网络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的具体措施
2.2.1 变革和创新教学模式和手段在网络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各种网络平台(如论坛、邮箱、微信、QQ 等)直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在课下有针对性地进行师生间的直接沟通和交流,在师生间构建一种平等、民主、互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为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高校思政课必须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利用网络的优势积极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如多媒体技术教学、在线教学、课堂在线搜索、课后在线学习、练习与考核等,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既可生动、直观地吸引学生,又可较快地调整教学内容;既可最大限度的使理论与现实结合在一起,又可促使学生达到知、信、行相统一的境界.总之,积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有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2.2.2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合、引导多元文化和价值趋向网络信息中的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特别是那些非主流的、消极的文化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高校思政课的教师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不断整合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思想和道德上引领大学生,使大学生增强正确鉴
别网络中的信息,防范消极思想和非主流意识的侵蚀的能力,选择积极的信息,自觉吸收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观念和价值观念,不断地坚定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 2.2.3 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技能教师的知识储备和教学技能是保证教学效果的直接因素.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在知识储备上一般并不存在大的问题,但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的技能上还有一定欠缺,特别在网络信息庞杂、技术更新速度飞快的条件下,这一欠缺越发突出.因此,必须要建立一种长期的教师培训机制,使他们及时地学习网络技术,及时更新和补充新的网络信息,更好地驾驭网络和课堂.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科学与否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高校教育是广大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等学校承担着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忽视教师这一主体。那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更要有良好的师德师风,这就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的体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管理体制要体现以人为本,以我们的教师为本,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良好的环境和体制机制下认真专研业务努力上好每一堂课。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也需要逐步建立健全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体上要体现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学主体上就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并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由于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家庭收入差距加大,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价值追求各不相同。在讲科学发展观时,特别要强调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先列举一个励志的大学生典型事例,也可以让学生发言谈谈自己怎么做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给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智育,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都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为大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处于亚健康状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学生应该重视加强体育锻炼,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意志力。还要给学生强调不仅要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美育是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让他们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自己的行为是否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显示出了正能量。劳育是培养学生进行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从小就很少参与家务事等劳动,对劳动观念有些淡漠,应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和锻炼。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统筹兼顾。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要统筹专业课与公共课的学习,还要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学习,统筹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方面面。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强调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可持续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要注重可持续。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要体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学内容上也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和《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四门必修课程之间以及同一课程内教学内容有重复,需要协调统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重复。虽说各门课程功能定位,讲授角度不同,但这种角度和定位点在教师的实际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我们学校《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三年级开设的课程,我们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本课程则重点讲授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探索和理论等内容。对与前面课程重复的内容可以略讲或个别章节安排学生自学,比如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和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在之前开设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已涉及,那我们就对第二章“新民主主义理论”安排学生自学,对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只着重讲2-3个案例。比如第八章第三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之前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已涉及,那我们就从当代大学生中找正反两个典型的案例加以讲解。此外,本课程自身内部的各章节之间也存在一定重复,我们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照顾到课程内在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的基础上,对教材有所取舍,重点讲授。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方式
要体现科学发展观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断地探索和改革我们的授课方式,用科学有效的多种方式教学,提高课堂的控制力,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是专题式教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研究》课程是高校研究生开设的公共政治理论课,我们把它分为八个专题,由八个教师各自讲授一个专题。由于每一个教师只讲授一个专题,他(她)就有时间精心设计这个专题的教案和PPT,保证了教学质量,围绕主题展开的专题式教学深受学生喜欢,大大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课堂的吸引力,也有助于做到重点突出和提高教学的理论深度。二是讨论式教学。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为了加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可以采取讨论式教学,如《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就可以安排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人口、资源和环境为主体收集资料,展开调查,先是小组讨论,做一个讨论提纲的PPT,然后再选出代表与大家分享。三是案例式教学。教师事先要选好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可以是经典案例,从教育部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案例教材中选取;可以是新闻案例,选取及时的新闻资料,让学生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与当前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可以是同龄人案例,对同龄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还可以是反面案例,不过,反面案例要慎重选择,在运用反面案例时,教师要注意正面的引导。案例式教学可以把枯燥的理论讲得形象、生动,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理论,而且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四是网络资源教学。高校校园网可以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专栏,把教师的优秀课件、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一些经典视频挂在网上,同学们可以上网查阅。另外我们每个老师还有网络教学平台,提高网络教学平台,每个任课教师可以上传教学日历、教学大纲、课件等,可以布置课后作业,学生网上提交作业,教师网上评阅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五是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抽象的理论和枯燥的教学内容通过文字、动画、声音、图像、视频等多种信息呈现在课堂上,让课堂有声有色,提高了课堂控制力。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减少了教师授课的随意性和书写黑板的时间,加大了教学信息量。六是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每一门课程都有实践教学环节,要注重科学统筹,各门课之间的实践教学内容要协调,不要重复。对于实践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希望建立有利于教学的稳定的有效的社会实践基地。如参观考察红色革命根据地或纪念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型工业的发展等,让学生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二、结束语
当今世界全球一村化,经济发展一日千里,社会主义市场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体制备受青睐,改革开放气势如虹,每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受到了相应的冲击和影响,高职院校的学生也概莫能外。学校面临新的形势,需要知机识变与时共进,多管齐下,努力提高在校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责任重大匪朝伊夕。面对学生,高职院校的教师必须知己知彼,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动态了如指掌洞幽察微,密切关注世界的发展,结合新时期特点,构建卓异的全新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我们每一个教育者要胸有成竹,再接再厉,要清楚地认识到,挑战同时也是机遇,必须在新时期的改革大潮中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非凡意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严格地贯彻教育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对前人的经验要善于总结和吸收,同时要去粗取精取长补短,绍隆优秀,发展自我,面对新的形势,不断调整教育结构与策略,为社会和民族培养更多的拥有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优秀人才,确保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维护民族的强大和持续发展。
二、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中申明,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其中使人们团结与自强不息的尤其是精神文化。文化代表着小到个人大到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离不开文化的建设;祖国的强盛和繁荣,需要文化的裨益。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此起到了无可代替的作用,笔莫能罄,安可言喻?国家文化软实力皆赖此提升。教育我们的学生,努力学习,胸怀坦荡,认真掌握文化知识,“用仁栽种吉祥地,以爱耕耘智慧田;道义肩挑飞步走,真知手捧小心传”,与人无忤,效法圣贤,处处谦让,心静无垢,德行渐长,智慧日增。让他们能够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掌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严格拒绝腐蚀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杜绝不良思潮,凝聚社会精英力量,推动在中国的繁荣,用新时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丰润心灵,武装头脑,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范仲淹的儿子范纯仁一度做到宰相职位,《宋史》记载范纯仁说“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不患不到圣贤地位也”。这就给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审慎要求自己,让自己的德行不断升华,团结他人,贡献自己的力量,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维护党的政策,团结在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集体主义观念,响应民族的号召,发扬社会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继承优秀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洗涤世风,移风易俗,高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旗帜,宣传公共道德,去除不良习气,弘扬时代新风尚,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积极培育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尊重他人,能够承担社会的责任,从我做起,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义无反顾,引领学生走出思想困境,加强公共道德,增加自信心,加速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
随着西风东渐和经济全球化,鱼龙混杂,利弊相生,各种各样的文化相互激荡,让学生们应接不暇。面对社会上形形的人事,学生们的认识能力还不是很高,真善美与假恶丑容易混淆。随着物质的发达,很多人精神空虚,行为虚妄,对社会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社会的矛盾日趋复杂,社会利益关系、就业方式与分配方式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状态,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就业学生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对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冲击,学生阅历浅,心理承受能力低,自我调节、心理保健能力差,所以出现的问题多多,以致有些人甚至出现颓靡、堕落与崩溃。因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手段,让学生对这个社会有正确的认识,对自己有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勇于张扬个性,能够正确地认识社会,能够准确地辨别是非,通过思想教育,能返本还源,洗涤身心,壮大、深邃、丰富、完善自己的精神世界,增强学生的生活和集体的归属感。除去课堂上的教诲,在生活方面要关注学生,在细节方面要叮咛嘱咐,对学生进行全心全意细致入微地呵护,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和学校对他们的爱,针对他们自身出现的问题,耐心地给予帮助,帮助他们卸掉心灵的重负,从而使学生拥有自我肯定和认同感。丰富校园文化,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愉悦、校园的和谐、教师的亲和,鼓励学生认真学习,掌握真正的过硬的本领,在学校里不虚度时光,充分利用好青春年华。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或针对学生现实行为进行相依的理论知识灌输,难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取得一些显著的成果,但是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这是当前各大高职院校在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个不良现象,再加上各大高职院校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教育观念、教育思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与其基础目标存在过大矛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2、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对策
2.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最具导向作用的目标体系,其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式、内容以及方法的创新与实践,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经费供给、物质供给以及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无法满足其发展要求。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质量。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薄弱是当前各大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观念形成中的导向作用,所以本文认为高职院校要通过人才招聘机制来组建一支高素质教育队伍,确保每一个任课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与专业技能均能满足该项工作开展要求。
2.3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中不仅要遵循教育行政部门指定的基础性教育方针,同时也要将“以学生为本”这一核心教育价值观贯穿到整个工作中,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打破“教师为主体”这一思想壁垒,而是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来与学生间展开积极的沟通与交流,准确把握住当代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诉求,彻底打破传统“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局限性,充分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学生思想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这样才能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举止得到自我约束,确保现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体现出人文关怀。
1.学习和生活上自我管理状况良好。
从调查可见,大多数学生上大学的期望合理,包括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66.6%)、让父母幸福生活(21.9%)、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6%)。对于目前的学习生活态度,59.3%的同学表示自己认真刻苦有钻研精神,29.9%的同学表示要把专业知识学好。至于参加课余活动的目的,46.2%的学生希望锻炼自身能力,32.9%的学生是发展个人兴趣,14.1%的是把专业知识学以致用。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求知欲较高,注重提高自身素质,但仍有35.5%的同学没有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13.1%的学生对于大学生活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大学生的消费状况除了受主流消费意识的影响,还与家庭、地域和自身消费能力有关。据调查,月消费在800元以下的占79.9%;在消费的对象上看,购买日常用品超过了50%,还有部分同学选择了上网、交话费、聚会。可见学生在消费理念、消费方式、消费途径方面出现了新变化,不再局限于学习和生活消费,这和社会发展趋势紧密相关。网络在当今社会中占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大学生使用网络已成为普遍现象,平均每周上网次数超过3次以上的学生占72.8%,电脑的用途排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课余玩游戏看电影(41.4%)、用于学习查阅资料(24.4%)、用于编程网页制作等个人爱好(13.5%)。所以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网络、使用网络,提高信息辨别力和认知力,将网络与学习和生活正确结合起来。在恋爱态度方面,大学生中63.3%的学生赞成恋爱,33.4%的无所谓,只有3.3%的学生不赞成谈恋爱。对于恋爱的动机,按选择比例高低排名,前五位分别是追求美好爱情(30.9%)、满足心理生理需要(19.6%)、选择人生伴侣(12.5%)、打发时光(11.2%)和缓解学习压力(10.4%)。可见,感情追求是大学生恋爱的主导动机,满足心理生理需要是重要动机,大学生恋爱的趋向非常明显,这不仅是他们生理成熟的标志,也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结果,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这种需要,正确教育,正确引导。
2.人生价值观念总体上积极进取,但同时出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
调查显示,72.7%的学生追求的价值目标是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55.4%的学生认为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41.7%的学生希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49.4%的学生认为人活着首先是为了生存与发展;63.1%的学生认为通过生活的积累形成人生价值观;53.2%的学生认为实现人生价值要自己努力,也争取别人的帮助;还有60%以上的学生愿意向贫困的孩子捐款。可见,多数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同时也注重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取向保持一致,能自觉地根据社会价值取向规范自己的行为,对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普遍认同。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社会思潮呈现多元化态势,一些大学生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个人价值,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生价值观的偏斜和个人主义思潮的蔓延,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关于诚信,高达90.4%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不同的价值导向中,对于劳动和奉献是评价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有17.2%的学生提出了反对的意见,还有18.2%的学生难以判断;对于金钱是衡量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准,11%的学生表示了同意,27.9%的同学难以判断;对于个人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更好地发展,29.4%的学生持反对意见,还有13.6%的学生认为竞争会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表明当前社会上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化倾向对一部分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需要引起注意。
二、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建议
1.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一名大学生,首先要明确树立远大理想和长远目标,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增强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主题班会和专题报告,应采用学生喜爱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教育,例如演讲、辩论、观看教育视频及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学习老一辈英雄人物事迹和领略祖国传统文化的同时拥有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2.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观念。
思想政治工作应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把灌输式、管理式的教育转变成引导式、交流式、启发式、帮助式的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学生事务的管理,避免采取简单的方式方法或以大道理压人。例如,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使他们敢讲心中所思,乐言心中所想;又如可以创造条件,通过与课程实践教学相结合,让学生尽量参与社会实践,利用社区问卷调查、承办各类会议、支教活动等与专业相关的真实项目,培养学生的人际沟通、团队合作、信息处理、解决问题等职业核心能力。
3.健全完善工作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格局。我院已建立一支包括党政领导、学生处、思想政治教师、辅导员、德育导师、班主任在内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但由于部分工作人员缺乏深厚的政治理论功底、丰富的综合知识和较强的能力方法,导致工作开展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院需进一步加大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职业核心能力的提高,通过加强管理和监督考核制度、增进内部交流、组织各类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等渠道,形成一支业务强、素质高的政工队伍。
4.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积极促进就业并提升就业质量。
针对部分学生缺少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虚度大学时光的状况,学院应进一步加大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任意选修课列入全院必修课,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更早地接触社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求职过程中,提高自我的综合就业能力,避免消极被动的等待。
5.采纳学生合理的建议,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的重要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人、塑造人及发展人的重要学科,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贯彻人文理念,突出其人文关怀的特点。做好人文关怀的贯彻,对大学生发展及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由于人的本性特点决定了思想教育工作必须以人为本,用人文的方式教育人、理解人,从而带动人的发展与进步。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加强人文关怀,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将大学生塑造成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体,不断完善大学生的品格,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大学生主动认识自我,不断塑造优秀的品质,提升自身素养。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将有效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及开拓精神提升,能够完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促使大学生在社会中有更好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本质便是重视人的因素,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则是贯彻人文关怀理念,这也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提升的重要支撑,能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与进步。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施途径
2.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对大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还是一种具有价值的信念,同时是一种有效的实践性力量[2]。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不能仅仅是对人文观念的简单服从,必须立足于人的基础上,激发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贯彻人文关怀,必须对传统观念进行突破,对人的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及方法论,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另外,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以此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促进大学生将个人精神与其他学科精神有效统一,使其健康成长。
2.2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基础所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质量。传统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仅将其看做一门普通的学科对学生进行教学工作,并且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其兴趣较差,逐渐产生厌倦心理,学生的创新性及思维能力无法得到提升,最终影响学习效率。因此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个体思想,让学生主动接受思想政治知识。但是教师不能过于放任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利用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与成长。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相互理解及信任,从而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师生共同进步。在人文关怀视角下,教师要与学生做好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对教师产生兴趣,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与进步。
2.3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设置及教学的综合性,将人文精神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从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为学生营造有效的人文氛围,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现今世界全球化不断深入,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日益密切,不同的文化包含不同的思想,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批判性地传授外来文化,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人文精神及科学精神有效融合,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
2.4创新教学方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自身的教学方式,有效贯彻人文关怀理念,以此为基础,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成长,能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各个学生的独特性,从而有效对各个学生实施教学,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思维判断能力的提升。人文关怀下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知识的灌输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教学。同时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掌握大学生的心理变化特征,不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精神,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用乐观的态度生活。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
关心人的生活情况、尊重人的人格尊严,笃信人的生活条件,并且解放人,让其获得追求自由的权利,这便是人文关怀。简而言之,关怀、维护和尊重人的生存和发展的行为就叫人文关怀。其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提高的反映。因此,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应以维护学生利益为原则,关爱和帮助学生成长,主动的关注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开导,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心理素质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精神素养以及人文素养。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首先,人文关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主义物质文化环境,唯有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其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步入社会的内在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殊的一个群体,其又处于青少年转变为青年的关键时期,会由于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和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方面问题的出现,所以,思想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大学生生活自身的特点以及实际的需求,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中去。
最后,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塑造人、完善人和发展人的实际性,其根本任务是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才能取得教育的实效性。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2.1忽略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及实际生活
现今,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采用一种教师为主导者,而学生作为知识接受者的工作模式,其中高校经过思想政治道德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及思想政治教师的宣讲教育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灌输。思想政治教师以完成自己的工作为目地,学生以考取高分为目标,整个教学过程生硬,目的性太强,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工作者无暇顾及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是否感兴趣、是否理解其含义、是否能应用自如。这样一来,抹杀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遏制了学生性格的发展。由于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习生活中得不到肯定,致使学生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也无法表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不利于学生进行全面发展,也是不符合人文关怀精神的本质要求的。
2.2教育方法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式过于简单,在教育工作中,学生缺少教师的人文关怀,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达不到要求。(1)轻视了情感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致使学生缺乏教师对于自己心理需求和情感需求的关心,没有在思想教育中关心学生情感和心理需求,影响了教师自身情感的提升和学生情感的塑造,进而忽视了社会中不良思想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意义。(2)高校开设了许多组织社团,课外活动等多种社会实践形式,但是,高校教育者在这其中却忽略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情感、情绪以及心理等问题的需要,没有对其做到人文关怀,使得教育效果不佳。
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原因
一方面,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注重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培养、塑造,没有运用自身行动和感情去感染和教诲学生。没有认识到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性,这种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导、而忽略了学生实践活动的行为,在教育过程中是不提倡的,教师只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注重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是缺乏人文关怀的。
另一方面,由于思想政治教师自身对于人文关怀的含义理解不够,致使学生接受到的知识信息不完全。虽然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指示下,各大高校都积极的改变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开始重视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但各大高校对人文关怀的理解大不相同。有的只注重形式上的宣讲,对学生的内心感受的关怀少之又少,有的只关心学生群体的问题,忽视了对个别同学心理问题的关心。
4.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解决措施
4.1正确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
思想教育工作者应改变自己传统的思想观念,深入了解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让学生更好的成长。思想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进行全面的、健康的成长,其中教育内容包括:思想政治价值观教育、心理情感教育、等两方面。而教育方式是以尊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主,并且注重学生性格的发展,同时,思想政治教师应进行积极的引导。
4.2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理论研究
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人文关怀理念的发展,高校应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理论的研究,这样,思想政治教师才能运用扎实的理论知识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户外实习活动,但是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应该学习人文关怀理论知识,丰富自己的知识量,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酿成一套完善的、具体的教育理念。通过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清楚的、明确的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实质,从而注重学生实际中的生活状况,引导学生解决情感或心理方面的疑惑,体验学习和生活的欢乐。另外,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应遗弃以前一些不好的教学方法,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内容,把关心人、尊重人、引导人、鼓舞人、理解人、肯定人和支持人的人文关怀思想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
4.3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实践活动
只有思想政治教师充实了自己的知识,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精髓,真正的利用人文关怀帮助和解决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在高校引导学生中建立一个心理社团,通过心理社团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关怀的活动,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邀请高校班级参加,或由学生自己报名参加,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塑造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人文关怀的内涵,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不断的提升自己思想政治水平。
综上所述,人文关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前提,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途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往后的工作生活中应该摒弃自己的陈旧观念,去创新教育的方式,丰富自己的工作内容,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人文关怀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引导作用,坚持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将人文关怀的理念引入到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关爱学生,使其得到全面的发展。(作者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杨丽杰.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2,10(25):40.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2-068-2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进一步得到重视和加强,而教育内容的实施就要求依托一定的载体有效地进行,其中文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其作用不容忽视。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及其功能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即以文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充分利用各种文化产品,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心寓于高校文化建设之中,借此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以达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目的。它具有形式多样性、对人影响全面性、影响方式渗透性等特征。主要分为精神文化载体、制度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环境文化载体和网络文化载体等几种形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功能
文化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具有广泛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决定了文化载体具有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不仅承载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还承载着使大学生形成与时代同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任务。因此,它的具体功能如下:
第一,教育和导向功能。文化能够反映人们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精神追求,它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通过优秀的校园文化向广大学生传递教育内容,使他们自觉遵守并支持文化主导的东西,并引导学生健康地成长和全面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把党和国家所主导的思想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借助文化载体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凝聚与激励功能。文化载体能够产生巨大的凝聚力,使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公鸣,促使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并使他们在各式各样的活动中能够得到熏陶和陶冶,激励他们在更多地参加各项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校园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协调和规范功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文化形式,如党团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健康有意义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严肃复杂工作的开展,这些形式都是主客体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于此同时,广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并不完全一致,良好的文化载体有助于学生思想的交流和传播,规范学生的行为。
第四,开发和创新功能。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孤立存在的,社会先进文化对校园文化会产生指导作用,再加上丰富的校园文化本身就蕴含着创新因素,并且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在不断地开发,因此,文化载体充满着生动新鲜的创造力。而且它还会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的深入不断发展进步、不断创新。
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和功能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深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得到不断加强,形成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种文化载体之间不协调不平衡
当前一些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各个形式重视程度不同,如重视物质文化载体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重视环境文化载体建设,忽视制度文化载体建设等,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各文化载体建设的不平衡。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化载体都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共同的目标。从实践来看,在制度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环境文化载体中不同程度地出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导致覆盖面出现盲点,这些问题的产生都归结于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系统性理解不深。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载体建设方向性不能准确定位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无论选择任何一种文化载体都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第一位。但是当前不少高校对文化载体的建设认识不到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成为了表面工程。究其原因,主要是高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就轻视政治方向,陷入了科研和教学比其他一切都重要的误区。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缺乏时代性和创新性
与时俱进是文化载体创新的核心。但是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还保持原有的陈腐的旧的思想观念,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这归因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缺乏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视角。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使文化载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优化、探索和创新。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建设的对策
(一)注重科学规划,突出系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应该是精神文化载体、行为文化载体、环境文化载体、网络文化载体等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这些文化载体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要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不能厚此薄彼,真正做到各种文化载体的科学发展。要塑造与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载体,健全与规范各类制度文化载体,建立文明和谐的行为文化载体,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载体,构建健康的网络文化载体,倡导绿色的手机文化载体。与此同时,必须树立文化载体建设全员共建意识,使高校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协调配合,只有这样各司其职,才能建设好文化载体。
(二)注重正确导向,把握方向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之一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服务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首先,要求高校在文化建设方面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偏离主流方向。其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重心。各种文化载体的建设都应该以受教育客体为重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是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校园文化的建设者和弘扬者,要了解客体所需所想,真正做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得文化载体具有感召力和生命力。再次,要明确文化载体建设的宗旨、目标和任务,必须坚持文化载体建设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追求知识、崇尚科学、塑造完美人格作为文化载体的根本宗旨,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为主要任务。
(三)注重与时俱进,增强创新性
在新时期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应该顺应当前中国文化的时代潮流,本着与时俱进的原则,继承和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创造先进文化产品。文化载体的每一种形式都是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应继续得到丰富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在实践和探索的进程中,密切联系实际,创新校园文化载体。不仅对文化载体建设的内容进行更新,还要对文化载体的形式进行创新,要在现实已有载体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原有载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