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报业广告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广告经营对报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在目前报业竞争激烈、政府已经终止了对报业的财政支持、报业多元化经营在短期内难以实现的背景下,广告经营对报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组建了报业集团以后,形成了规模效应,广告逐步向强势媒体集中。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内市场的成熟,报业广告总量呈逐年加速增长的趋势,据最新统计,截止2003年底,我国报业广告的总额已经达到200亿元,稳坐四大传统媒体头把交椅。而且,权威部门基于我国广告发展模型乐观预测,自此至2010年,我国广告经营额总量尚有3倍的增长空间。
然而,报业集团的整体发展却不容乐观。经历了组建之初的调整、磨合阶段后,严重的体制束缚报业集团自由发展。随着报业体制改革的步伐加快,报业集团内部的运营机制必将发生重大的变化,广告经营也是如此。
一、报业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改革开放20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我国报业正一步步挣脱计划经济的束缚,逐渐在日益开放的媒介市场上独领。而报业的集团化改革对报业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从我国现行的报业集团的组建过程来看,由于报业发展还远远没有到自由竞争的阶段,在短期内很难依靠市场的力量改变无序、分散的状态,实现资源的整合,因此,行政力量在报业集团的组建中起着主要推动作用。
这种先天不足给报业集团的发展带来的局限是报业集团的兼并和重组主要局限在同一个区域内进行、单一报业系统内的联合,同时,还由于特殊的行政规定限制了业外资本投入报业集团。这些都牵制了报业集团产业化的深入发展。
报业集团进行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参与市场自由竞争。结合国企改革经验教训以及报业集团的实际情况,报业集团体制改革可以从以下三个渐进的层次来思考:首先,明晰报业集团的产权;其次,将报业集团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并将国有资产授权经营;最后,对报业集团进行公司制改革。
然而,目前我们一些主要依靠行政力量组建的报业集团只不过是各种子报、子刊的物理组合。所以,体制改革就迫切需要报业集团转变成为国有资产的授权经营公司,将各子刊、子报的国有资产统筹经营,并对所属子公司国有资产行使所有权同时承担相应责任,以持股运作的方式从事国有资本营运,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page_break]二、体制改革背景下,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
以报业集团为首的媒介体制改革必定对整个媒介行业的结构产生巨大影响。经过体制改革之后,各媒介集团均以独立主体的身份参与自由的市场竞争,现存的带有行政烙印的市场格局肯定会被打破。报业集团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被击败的命运,就需要拓展现有的发展空间和发展范围,这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但是,报业集团的自有资金有限,依靠报业经营自我积累资金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报业集团可以积极探索资本运营多种方式,而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式。然而,由于受到旧思维的束缚,媒介进入资本市场的步伐一直比较滞后,报业集团作为整体上市,目前还不可能。通过将经营中的印务、发行或者广告剥离出来组建成股份有限制公司上市来筹集资金,或许是目前较为适宜的方式,其中广告经营以其特殊重要作用及盈利能力被作为重点发展对象。
在这种背景下,报业集团广告经营的发展趋势成了备受关注的焦点。
报业集团体制改革要求广告经营实现三个转变:
首先,整合资源、改变经营思路。这个转变要求报业集团将各子报和子刊的广告部合并成一个机构,统管整个集团的广告经营,经过初步的调整之后,逐步实现各方面资源的整合。
其次,改变广告经营理念。“厚报时代”和“多频道时代”的到来宣告了传媒市场的供求关系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对广告经营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过去是等着客户上门排队登广告,如今,广告公司必须主动出击,不仅要对市场构架非常熟悉,而且要对客户相当了解,要有能力为客户提供超值附加服务。
1、提高服务层次,落实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广告客户的发展离不开媒体支持,在激烈的竞争中它们更需要专业媒体的宣传。“以客户为中心”经营理念的核心就是从客户的需求出发,尽最大努力满足客户。
比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广告公司针对客户的需要,不断分行业细化服务,先后开辟了“信息速递”、“现代电脑”、“现代通讯”、“汽车市场”、“天南地北”等广告服务专版,分别涉及电脑、通讯、汽车、旅游、医药等领域,并面向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以小组化操作的服务方式,固定专人面向特定行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深度服务,小组成员全面了解整个行业的最新信息,与行业主管政府机构和行业协会、研究专家搞好关系,要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还要在客户遇到困难时,帮助企业沟通、公关、解决问题。同时,广告公司还专为大客户提供增值服务,筹建成立了“大户室”让大客户享受到“超五星级”的服务,利用广告公司所拥有的资源为大客户提供“一对一”顶级服务。
一些媒体的广告公司还为客户事前提供市场分析、事后提供播出评估等,满足客户的潜在需求。
2、主动出击,推介广告资源
好的内容不能仅仅靠自身的版面推荐给广告客户,还要从各个角度向客户进行面对面地推荐,这就要求各报业集团的广告公司纷纷从原来的坐商,变成每年都要在全国各地召开众多大型推介会的行商,主动走出去,与读者和广告客户进行面对面地交流。
各种推广招商会不仅内容更加实在,形式也变得丰富起来。从内容上说,以前广告部门跟客户开的大部分是“联谊会”,如今则演变为“推广会”,主要是向客户介绍自身媒介的价值、跟同类产品相比的优势以及其他服务。从形式上说,如今的各种招商、推广会的花样层出不穷,有的招商会甚至连专刊编辑记者、文化界的明星、娱乐歌星影星也会出来助上一臂之力。
广告推介会进一步促进了报业集团、企业和广告公司之间的交流与沟通,缩短了媒体与企业的距离,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收获。
3、创新服务形式,为客户量身定做各种广告方案
在信息爆炸、广告泛滥时代,传统的硬广告形式己较难获得很好的传播效果,寻求更有传播效果的广告形式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为报业集团承担筹集资金的任务。这个转变的第一步就要求将报业集团广告公司从集团中剥离出来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在报业集团体制改革成功的前提下,组建广告有限责任公司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对广告公司的财产实行有限责任。有限责任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广告公司以自己的所有财产对自己的经济行为负全部责任;一是针对投资者而言,以其出资额或者持有股票的数额为广告公司承担有限责任。所以,投资者即股东享有法律规定的股东权利,并承担有限责任,而广告公司则对股东入股的货币投资、实物投资乃至无形财产均享有自主、充分、完整的控制权,并以其全部财产对他的债务承担责任。这是广告公司上市融资的前提。
根据权力机构、经营机构、监督机构三大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和效能最大的原则,建立广告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公司制企业都必须建立的一套比较规范的企业领导制度,其基本构成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应该说,法人治理结构便是这些机构之间形成的相互制衡的权责利关系的制度化表现,这种组织管理体制既能保障股东的权益,又能使经营者有充分的财产经营权,同时保障有效的监督。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保障投资者、经营者和劳动者的合法收益。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利益分配制度的目的在于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利益驱动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广告公司的自,促进广告公司的发展,最终实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标。
第二步就是将组建的广告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化上市融资。报业集团广告股份公司可以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包括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
公司债券是指由公司发行并承诺在一定时间内还本付息的债权债务凭证。债券属于固定收益的金融产品,其早期是和贷款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人或机构之间借钱与还钱是最简单的贷款形式,是债务人与债权人两者之间的行为。债券在本质上也是借钱与还钱,但其与贷款的根本区别在于债券可以公开交易。贷款除非债券化,是不进行公开交易的。债券在最早是由向多方贷款逐渐延伸,即提供资金的人数多到一定程度,从而产生交易的需求,最后从发行时便设计出公开市场交易的机制,逐渐分化成为具有固定收益的一种金融产品。相对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的融资成本较低,可以发挥财务杠杆的作用,同时可以保证股本对公司的控制权。但财务风险较高、限制条款多,且筹资数额有限。
股权融资亦即公司发行股票融资。对公司而言,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资金属于长期自有资本;对股东而言,所持股份代表对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相对于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有着自己的优势(本文仅指普通股),如:股票属公司的永久性资本,不需要偿还,也不必负担固定的利息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公司的财务风险;由于预期收益高,易于转让,因而容易吸收社会资本等等。但股权融资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如发行费用高、易分散股权等。分散股权这个问题对于传媒产业的上市公司非常敏感,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传媒业的经验,限制小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1%或者3%时要自动减持,从而保证国家对报业集团发展方向的控制。
此外,尽管目前我国创业板市场尚未启动,但深圳股票证券交易所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据悉最迟可以在2005年上半年启动。作为新兴的市场,创业板是针对那些中小企业而设,以便为相关企业提供一个持续融资的途径,以助其尽快的成长与壮大。而主板市场则是针对那些具有一定业绩基础的大中型企业而设,为该类企业实现规模的扩张提供融资途径。这为一些难于在主板市场直接上市的媒介集团的广告公司,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融资机会,而不用在主板市场买壳或者利用非媒介公司上市,从而降低了进入资本市场的成本和门槛。
目前媒介集团常见的上市融资模式有两种,一种是将自己原来的经营部分资产分离出来,注入一家非媒介公司,再由该公司申请上市。东方明珠、电广传媒、歌华有线和中视传媒采用的都是这种模式。另一种是借壳上市,找一家上市公司进行资产重组,用媒介的优质资产置换不良资产。采用这种模式的包括博瑞传播、赛迪传媒等。而这两种模式存在的共同缺陷就是周折太多,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报业集团将广告经营直接上市,则可以避免这些弊端。
最后一步就是,报业集团广告股份有限公司要从单一化走向多元化。这不仅是广告股份有限公司自身经营发展的需要,更是对报业集团跨地域、跨媒介、跨行业的积极配合。经营范围过于单一就需要承担非常大的风险,而报业广告多元化经营可以敏锐地感觉到市场的变化,并具有较强的市场抵御能力。除了在经营范围上的扩展,报业广告还应该大力扩展业务内容,设置从事具体广告业务的部门以及相关子公司。总之,报业广告要充分挖掘自己的品牌潜力,最大程度地利用所拥有的资源。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一: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研究
【摘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再次以文件形式确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形势下,农业经济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显得更加重要。而;绿色农业、低碳农业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大力倡导经济发展转型调结构,农业经济发展必然要争当转方式调结构的排头兵,加强农业经济发展的环保模式,减少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从而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目标,最终帮助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笔者围绕我国农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和低碳循环发展现状,提出相应的推动措施。
【关键词】农业经济;绿色;低碳循环;环保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由此可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方式是新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路径。
一、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综述
由于国家转方式调结构的深入推进,作为国家第一产业的农业相关产业也必须找到适合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径。在国家经济中高速平稳发展和生态文明概念深入人心的新时期,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成为党和国家重点部署的发展思路,也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课题,在此大环境下,我们有必要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做初步探讨。(一)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绿色农业经济是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生态协同发展为根本原则,在传统经济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是对各种农业资源进行开发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然后在此基础上达到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活动过程,其本质是要实现农业生产经营与社会、生态资源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所谓的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就是指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态势下,我们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积极运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等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的减少对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加强现有资源的循环利用率,从而实现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
二、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是今后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由于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远远低于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人均土地占有量,又面临着农业资源过度消耗的现状,高耗材、高污染的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现行农业经济发展需求,我国必须采取低碳农业发展模式,以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二)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可以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维护粮食安全由于我国可用耕地面积较小,并且多地出现建设用地越过“耕地红线”的问题,我国一直致力于以传统农业模式解决温饱问题,造成了农业土地破坏严重的现象。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而且根据国家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水土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的乱排乱放。因此,发展低碳农业有利于保护环境。进入新世纪以来,多重因素左右全球粮食供应,使得粮食安全从区域性问题上升为国际问题,从民生问题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由于我国国内的粮食生产供应现状,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受到了严重制约,因此,我国要加快转变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切实解决好粮食的安全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出路就在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
三、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所面临问题
虽然我国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有巨大的现实意义,但是从客观角度来说,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我国现存的农业基础薄弱。首先,我国较为严重的人地矛盾,我国虽然国土面积广,但是人均可耕地面积远远低于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当前我国共有农业人口9亿,农户约占农业人口总数的27.7%,每户所经营土地不足0.5公顷;其次,我国农村劳动力短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主要劳动力青壮年集体外出务工,家里只留下“386199部队”,农业产业劳动力缺口严重;最后,农村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虽然国家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并推行职业技术教育,但是未从根本上提升农业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截止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人口中初中以上文化水平所占比重不足18%。第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我国一直以来实行以工业辅助农业的发展路子,虽然有大量的辅农、助农、惠农政策,但是由于开展农业经济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可用耕地流失严重,面积减少,农业物资浪费严重,且已有农业基础设施功能较为老化,破坏较为严重。第三,农业经济服务系统未及时建立完善,鉴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农业经济发展方向起步较晚,相关的农业经济服务系统并未得到有效建立和完善,农业经济服务工作开展较为滞后,相关服务水平也较为低下。
四、我国发展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应对措施
一是优化农村农业产业经济结构,在基层大力普及绿色低碳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开展相应农业服务技术培训及继续教育,培养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专家人才,发掘一批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种植能手,并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的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循环经济模式进村进户。我国应大力开展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检修与更换,并普及农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方向,引导并向农村引入大量的资金,积极地研发新技术,扩展新视野,推动农民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三是建立新型化的农业技术专业服务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我国已经有足够的技术水平和物质基础为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建立专业服务系统,包括信息服务、大数据服务、物流服务及高端制造服务等,这个服务系统应该包括农业现代化的耕作方式技术的普及、对病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对农产品及衍生品销售渠道拓宽等一系列的专门服务,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我国基层推广。
五、结语
我们必须推进低碳农业的经济发展模式,确保粮食安全,并保护生态环境,突破现有农业的发展瓶颈,大力普及并使用新型化的农业产业化路子。
【参考文献】
[1]张宪英.我国低碳农业解读及其发展路径初探[D].复旦大学,2010(5).
[2]周丽.加快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探析[J].新经济,2014(7).
农业经济论文范文二: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途径
[摘要]低碳经济时代下,世界农业经济逐渐开始从高碳向低碳转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下,低碳农业这一生态革命产物被广泛关注和推崇,这就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向生态、低碳、友好模式的转变。本文主要探讨低碳经济时代下我国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和发展途径,实现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农业经济;低碳经济;发展途径
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张造成人类对常规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多,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日益恶化,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碳足迹”等概念应运而生[1]。发展低碳经济,不仅能够通过节能降耗改善环境污染,还有利于调整经济发展结构,促进新型产业的发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必然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低碳可持续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1低碳经济内涵
低碳经济是人类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重大进步,是通过降低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量、减少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指的是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新能源开发及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经济发展中对环境的破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和谐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通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研发低碳技术并建设低碳产业体系,减少经济发展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量[2]。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低碳农业规模化发展困难
目前制约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农业生产的小农分布。尽管我国近些年来已经实现农业大规模生产,但基本生态生产单位仍是农户小农生产,制约了农业生产中碳生产的合理标准规划。例如农村地区仅只有一户或几户开展低碳农业生产,而大部分农户依旧仍采用粗放生产,碳生产无法实现大规模的集中化,这种情况下依然会污染土壤、空气、水源等,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增加推广和开展低碳农业的成本。
2.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许多基础设计健身不完善,例如水利设施出现设备落后、设备老化等问题,这是由于水利投资偏向于大型水利工程,对农村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较小,资金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农业节能、节水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从而制约低碳农业的发展。
2.3科学技术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先进技术的支持,而技术创新是发展农业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但是我国农业技术还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农业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先进农业技术应用水平较低,缺乏农业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完善等,这些现状严重制约了技术在低碳农业中的应用。除此之外,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缺乏先进的技术,例如沼气的开发和使用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但目前只适用于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家庭生产生活,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的大中型沼气池等技术还不完善,使沼气的开发和利用并没有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2.4农业生产方式还未完全转变
尽管我国农业科技得到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农业生产中对化肥、农药等污染土壤的资源的依赖性依旧严重,导致农村污染仍在加剧,造成土壤结块、肥力下降等恶性循环。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加剧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
3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建立循环农业经济体系
西方国家低碳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迅速,例如阿根廷实行完善的免耕加秸秆还田的低碳农业技术,打破传统的额“种地必须先耕”的现状,有效的保护土壤面积;巴西政府在2010年实施低碳排放农业计划,运用生物固氮等先进技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实现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我国人口总量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小,人地矛盾突出,且农业生产效率低,耕地污染严重,因此应大力推广和使用农业固碳技术,减少高碳能源、化肥等资源的使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指的是农业资源、农业产品、农业废物再利用的循环模式,降低资源消耗率。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土地资源等的综合利用,加强对情节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
3.2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模式
首先要转变农业生产发展理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屏气原有的“重农业产出,轻生态环境”理念,在农业生产经营中坚持集约化的经营理念,加强对农村农民知识和技能的再教育,提高现代农民的综合素质。其次,坚持资源的多层利用,实现资料良性循环,例如发展沼气利用模式、病虫草防治模式、产业链延长增殖模式等;充分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例如太阳能、风能等,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农田平原、水体立体等农业生产模式,实现低消耗、高产能[3]。
3.3促进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一方面要大力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另一方面促进我国低碳农业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通过财政政策进行支持和引导,引导社会资金的不断投入,积极开发新技术,整合现有的先进技术,降低现有低碳技术推广和应用的成本,同时要注重技术服务体系的构建,积极引导和帮助广大农民学会运用先进农业技术,使技术真正运用到低碳农业生产中,缓解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加强农村地区新型农机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农民学习新技术,开展免费农业教育课堂培训业务,宣传新型低碳农机的作用,使低碳农机在农村得到真正使用;增强安全意识,更好地发挥低碳农机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开展有机物多层利用技术的推广,在生态系统中形成物质良性循环多级利用的状态。
3.4提升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理念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低碳化的转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导,加强树立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理念。首先要树立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观,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全面的、科学的发展,是可持续的发展。其次要走正确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在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出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现代低碳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再次还要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型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充分利用好农业资源,降低农业能耗,减少农业生产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最后,要加强低碳知识的宣传教育,农民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力量,在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经济宣传活动,使广大农民逐渐转变生产理念,坚持低碳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加强对《大气污染防治法》《资源保护法》等资源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适当利用优惠的经济政策引导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大力鼓励和扶持绿色低碳农业生产。
3.5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
农业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随着城市生活压力的增加和农业文化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休闲观光作用逐渐显现。发展低碳休闲旅游农业模式既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村就业机会,还能够在农村形成品牌经济,带动品牌效应。要以农村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和发展基础,加强对低碳旅游资源的创新开发力度,构建农家乐旅游的新形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模式,首先要保护农村当地原有的自然景色,在此基础上开发农业高新技术,将农产品作为农业加工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业务,将旅游业融入至低碳农业经济之中,带动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例如发展农业生态种植园参观、农业主题公园、农家乐等旅游业务[4]。
4结论
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低碳农业的发展,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一部分。低碳农业的发展应将农业经济与生态系统相结合,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加强开发和利用清洁资源,实现环境保护,从粗放经济发展模式向集约型转变,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加强农业低碳生产、环境保护、生态涵养、文化旅游等各项功能的融合,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冯蛟.从低碳经济时代消费者行为特征看休闲农业的发展———以宁夏休闲产业发展为例[J].农业经济,2010(10):38-39.
[2]胡新良.低碳导向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制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12.
[3]刘国斌,党美丽.低碳经济时代吉林省县域经济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11(1):114-120.
[4]张蓓.低碳经济视野的都市农业旅游:政府行为与市场边界[J].农业改革,2011(2):62-68.
[5]涂洪强.区域循环性农业经济的构想与建议[J].中国市场,2015(16).
专题:总体设计
专 业:机械工程
班 别:机自041
学 号:2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9年3月31日
学生宿舍地源热泵供热系统设计
----总体设计
1、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1.依据:
进入90年代后,我国的居住环境和工业生产环境都已广泛地应用热水供应装置,热水供应装置已成为现代学校居住必备。90年代中期,由于大中城市电力供应紧张,供电部门开始重视需求管理及削峰填谷,热泵供热技术提到了议事日程。近年来,由于能源结构的变化,促进了地源热泵供热机组的快速发展。
随着生产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地源热泵供热技术也进行了1系列的改进,同时也在积极研究环保、节能的地源热泵供热产品和技术,现在利用成熟的电子技术来进行综合的控制,并和太阳能结合更注意能源的综合利用、节能、保护环境及趋向自然的舒适环境必然是今后发展的主题。
2.意义:
地源热泵技术,是利用地下的土壤、地表水、地下水温相对稳定的特性,,通过消耗电能,在冬天把低位热源中的热量转移到需要供热或加温的地方,在夏天还可以将室内的余热转移到低位热源中,达到降温或制冷的目的。地源热泵不需要人工的冷热源,可以取代锅炉或市政管网等传统的供暖方式和中央空调系统。冬季它代替锅炉从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中取热,向建筑物供暖;夏季它可以代替普通空调向土壤、地下水或者地表水放热给建筑物制冷。同时,它还可供应生活用水,可谓1举3得,是1种有效地利用能源的方式。通常根据热泵的热源(heat source)和热汇(heat sink)(冷源)的不同,主要分成3类:
空气源热泵系统 ( air-source heat pump) ASHP
水源热泵系统 (water- source heat pump) WSHP
地源热泵系统 (ground- source heat pump)GSHP
平时还有人把热泵系统按照1次和2次介质的不同,分别叫做:
空气---水热泵系统
水 --- 空气热泵系统
水 --- 水热泵系统
空气---空气热泵系统
这些都是把热源、热汇以及空调系统的传递介质也包括进来分类形成的。
为了和国际标准接轨,我们还是应该依照国际惯例来命名。在1997年由美国的ASHRAE(美国采暖、制冷与空调工程师学会)统1了标准术语,无论是WSHP、GSHP都叫做GSHP--地源热泵系统。
另外,为了让我们在学习和讨论中更方便,介绍1些地源热泵室外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
土壤埋管系统----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竖直埋管)
地下水系统
地表水系统
这些都是地源热泵的热源或热汇形式。(具体参见下图)
图。1。1土壤换热器(水平埋管)图
图。1。2土壤换热器(竖直埋管)图
图。1。3 地表水系统图
图。1。4 地下水系统图
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 地源热泵的发展历史
地源热泵是1种先进的技术,它高效、节能、环保,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这项技术最先开始于192019年,瑞士Zoelly提出了“地热源热泵”的概念。1946年美国开始对地源热泵进行系统研究,在俄勒冈州建成第1个地源热泵系统,运行很成功,由此掀起了地源热泵系统在美国的商用。1985年美国安装地源热泵14000台,1997年则安装了45000台,目前已安装了400000台以上的地源热泵,并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递长。1998年美国商用建筑的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已经占到空调保有量的19%以上,其中在新建筑里面占30%。在欧洲国家里更多的是利用浅层地热资源,来供热或者取暖。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逐渐变得严重,在各个方面节能也被更多的考虑,以可再生的地热源为能源的地源热泵又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地源热泵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国内外的很多高校和研究机构相继开展了理论和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地源热泵研究工作者在全国范围内举行了各种交流探讨会。中国制冷学会第2专业委员会主办了“全国余热制冷与热泵技术学术会议”;1988年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主办了“热泵在我国应用与发展问题专家研讨会”;中国能源研究会地热专业委员会于1994年9月6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了第4次全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研讨会;从90年代开始,每届全国暖通制冷学术年会上都有“热泵应用”的专题;2019年6月19~23日,中美地源热泵技术交流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介绍了地源热泵技术,国外的应用状况和在中国的推广;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地源热泵研究所与山东建筑学会热能动力专业委员会联合发起并承办“国际地源热泵新技术报告会”于2019年3月17日在山东建筑工程学院举行,加强了国内外地源热泵先进技术的交流。
2.地源热泵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前景:
目前在中国,地下水热泵系统已开始广泛使用,而土壤源热泵系统尚处于研究机构工程摸索和研究阶段。
从有关调查来看,地下水热泵工程真正成功的并不多。原因在于要实现100%的回灌,并回灌到同1含水层,不污染地下水,且能长时间稳定运行,并不容易做到。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不进行回灌的热泵工程,更有甚者,出现了直接利用地下水通入风机盘管内进行空调。这样做,1则污染水体,2则浪费水资源。
鉴于国内的国情和地源热泵系统自身的特点,我们对其各自的前景作1分析。随着地下水热泵工程技术改进和规范化,由于其突出的节能和保护大气环境的功能,还是存在着巨大的潜在的市场。水平埋管土壤源热泵,虽然占地面积大,但靠地表换热可以自然恢复地温,在年排热量和吸热量不平衡的地区应用比较有优势。而垂直埋管土壤源热泵,随着专业安装队伍的发展,钻孔设备的完善,势必会使造价大幅度降低,无疑会成为今后最有竞争力空调方式。
3、本课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属于设计改造现有热水系统,学校宿舍的热水供应系统。在改造中应该充分考虑到:
1、 学生的定时供热,需要的功率及系统响应时间问题。
2、 属于改造系统,要和现有的系统相结合。
3、 考虑到成本问题,造价是否合理。
4、 在使用过程中维护的费用及技术的要求是否合理。
5、 运行的安全及噪音处理问题。
6、 废物的处理及环保问题。
4、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广西工学院北区5#的热水供应改装。
1、该大楼空调工程包括:
1-6层的热水供应,所有宿舍。
2、设计参数:
每层有14个房间,每间8人,共6层。
3、柳州地区基本气象参数:
根据物候报告,5月1号到10月1号之间为高温区很少用热水,寒假期间不用热水
4、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
(1)、循环水换热器的计算
(2)、土壤热泵系统(GCHP)的土壤换热器设计
地下埋管换热器是地源热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土壤源热泵系统设计的核心内容,其选择的形式是否合理,设计的是否正确,关系到整个地源热泵系统能否满足要求和正常使用。
地下埋管换热器设计主要包括地下热交换器形式及管材选择,管径、管长及竖井数目、间距确定,管道阻力计算及水泵选型等
(3)、布置型式
目前地源热泵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有两种布置型式,即水平埋管和垂直埋管。选择方式主要取决于场地大小、当地土壤类型以及挖掘成本,如果场地足够大且无坚硬岩石,则水平式较经济;如果场地面积有限时则采用垂直式布置,很多场合下这是唯1的选择。
尽管水平布置通常是浅层埋管,初投资1般会便宜些,但它的换热性能比竖埋管小很多,并且往往受可利用土地面积的限制,故1般采用垂直埋管布置方式。
3。1 水平埋管
水平埋管主要有单沟单管、单沟双管、单沟2层双管、单沟2层4管、单沟2层6管等形式,由于多层埋管的下层管处于1个较稳定的温度场,换热效率好于单层,而且占地面积较少,因此应用多层管的较多。(单层管最佳深度1。2~2。0m,双层管1。6~2。4m)
近年来国外又新开发了两种水平埋管形式,1种是扁平曲线状管,另1种是螺旋状管。它们的优点是使地沟长度缩短,而可埋设的管子长度增加。
3。2 垂直埋管
根据埋管形式的不同,1般有单U 形管,双U 形管,套管式管,小直径螺旋盘管和大直径螺旋盘管,立式柱状管、蜘蛛状管等形式;按埋设深度不同分为浅埋(≤30m)、中埋(31~80m)和深埋(>80m)。
1)U 形管型:是在钻孔的管井内安装U 形管,1般管井直径为100~150mm,井深10~200m,U 形管径1般在φ50mm 以下
2)套管式换热器:的外管直径1般为100~200mm,内管为φ15~φ25mm。其换热效率较U 形管提高16。7%。缺点:⑴下管比较困难,初投资比U 形管高。⑵在套管端部与内管进、出水连接处不好处理,易泄漏,因此适用于深度≤30m 的竖埋直管,对中埋采用此种形式宜慎重。
(4)、地下埋管系统环路方式:串联方式和并联方式
串联方式的优点是:①1个回路具有单1流通通路,管内积存的空气容易排出;
②串联方式1般需采用较大直径的管子,因此对于单位长度埋管换热量来讲,串联方式换热性能略高于
其缺点是:①串联方式需采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因而成本较高;
②由于系统管径大,在冬季气温低地区,系统内需充注的防冻液(如乙醇水溶液)多;
③安装劳动成本增大;
④管路系统不能太长,否则系统阻力损失太大。
并联方式的优点是:①由于可用较小管径的管子,因此成本较串联方式低;
②所需防冻液少;
③安装劳动成本低。
其缺点是:①设计安装中必须特别注意确保管内流体流速较高,以充分排出空气;
②各并联管道的长度尽量1致(偏差应≤10%),以保证每个并联同的流量;
③确保每个并联回路的进口与出口有相同的压力,使用较大管径的管子做集箱,可达到此目的。
从国内外工程实践来看,中、深埋管采用并联方式者居多;浅埋管采用串联方式的多
(5)土壤换热器的埋管材料回路有相
5。1 管材选择
1般来讲,1旦将地下埋管系统换热器埋入地下后,基本不可能进行维修或更换,因此地下的管材应首先要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耐腐性
⑶ 为了强化地下埋管的换热,国外有的提出采用薄壁(0。5mm)的不锈钢钢管,但目前实际应用不多。
5。2 管件与连接
⑴热熔联接(承接联接和对接联接,对于小管径常采用)
⑵电熔联结
(6)、埋管管长与埋管间距的确定
地下热交换器长度的确定除了已确定的系统布置和管材外,还需要有当地的土壤技术资料,如地下温度、传热系数等(可以通过热响应实验测得)。
6。1 水平埋管:确定管沟数目及间距
埋管管长的估算:利用管材“换热能力”,即单位埋管管长的换热量。水平埋管单位管材“换热能力”在20~40W/m(管长)左右,;设计时可取换热能力的下限值,即20 W/m。
单沟单管埋管总长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L ——埋管总长,m
1 Q ——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Kw,
分母“20”是每m 管长冬季从土壤取出的热量,W/m
[论文内容提要]纵观2006年报业增幅的减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而国家相关行政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理性、合理的报业竞争秩序的回归,与新技术的融合,与新媒体的合作,都将使人看到报业的又一个“春天”。
慧聪国际咨询的统计资料表明,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而2005年的增幅为9.97%。面对增幅的下降,曾一度出现“报业冰河期论”、“抛物线论”、“消亡论”等悲观论调。实务界对此却有不同看法,“我们没有理由唱衰纸媒,相反,纸媒将发挥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新兴媒体共存共荣,迎来新的发展契机。”现任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如是说。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社长尹明华以纸媒体的“既存优势”阐述了“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纸媒体依然具有着改革与发展的广阔的、未可限量的空间”的观点。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从报业总量在不断增长的事实,以及传媒功能说、报业的历史地位说等方面,驳斥“唱衰纸媒”的言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社长程颖刚从纸媒不可替代的优势,以及“将新媒体新技术为我所用”的理念批驳了“纸媒消亡论”。
报业经营总额增幅放缓的原因
2006年报业增幅较2005年相比呈现放缓趋势,但其总量在增长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报业2006年增幅放缓有其自身的原因和合理性,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我们应该以相对的观点来看待报业增长“放缓”问题。应该说它是我国传媒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梅宁华认为,“随着市场竞争逐步规范化,秩序化,报刊市场已经度过了早期较为混乱的跑马圈地式的高速增长期,开始进入了一个相对的平稳发展期。”报业经营总额增长速度的“放缓”,源自于报业多年的增长过快和总量的积淀。1998年全国报纸广告收入近1101亿元,比1978年0.75亿元的报纸广告总额增长了140多倍;报纸发行种类由1978年的186种猛增至目前的2000多种;报纸印量也由1978年的40亿对开张增长到现在的540亿对开张,增长了10多倍。一些大型的报业集团还成立了自己的发行公司,拥有少则数百多则上千人的发行队伍和密布所在城市甚至遍布全国的发行营销网络,而如此高速的增长往往会令人忽视隐藏在背后的潜在问题。而网络广告的激增,则是由于其刚刚起步以及基础的“菲薄”,容易以一种强势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2006年国内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引起报业广告收入减少的原因之一。由于2006年国家进一步规范了房地产和医药业广告的投资,而房地产、医药卫生正是许多报纸广告的重要来源,从而给广告增长带来了很大压力。也由此可以看到广告是支撑报业经济来源的单一性,使中国报业有理由冷静下来审视自身的不足,围绕报业主体开拓多元的经济增长模式和广告投放体制。“广告、印刷、发行以及与信息收集、整理、、咨询相关的信息服务是报业经营的主体。”而“报业的主体经营在经过多年积累之后,目前虽然已取得初步规模和实力,但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显露出经营内容单一、经营方式陈旧、市场容量制约以及增长后劲不足等危机的征兆,报业传统的主体经营模式和产业结构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多元化经营应该从媒体自身的客观条件出发,首先在自己熟悉的领域里展开。
第三,2006年中国报业增幅的“放缓”,其根本原因在于报业内部的自戕,而不是由于跟互联网的竞争。目前我国有1.6万个商业网站,网络广告仅占据整个中国广告市场的2.83%。从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出,网络广告份额很小,对整体广告市场的影响并不是非常大。因而其对报纸广告份额的影响也可以说很小。而“媒体内部的恶性竞争,如报业价格战,则导致了广告版面价格的下跌、报纸常年亏损、大量优秀人才流失、市民低价买报的观念固化成型。”从而导致大量内部资源的浪费、办报成本上升、受众减少、报纸质量下降等问题,使报纸经营亏损。
第四,新媒体的出现,因其媒介属性,势必对报业受众和广告造成分流,但目前尚不是主要原因。
中国报业正在迎来又一个“春天”
在网络媒介等新媒体势力看似大行其道的今天,中国报业不但不会“走衰”,反而会结合自身优势、实际情况博采支撑新媒体背后的先进技术,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第一,国家关于报业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利于报业的进一步发展。新闻出版总署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报业因此出现转型和升级:1、报纸出版“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报业结构将得以优化,报纸出版资源将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2、逐步推进报业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使报业市场由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报业市场体系转变成为可能。3、报业经营体制的试点改革促使报业经营机制的创新。2006年,中国的报业在推进体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完成了从报业集团到传媒集团的战略升级:评估、重组、壮大和全面利用、综合开发现有的资源,全面推动集团发展,探索党报的合作机制,与地市报合作,利用规模效应扩大区域优势实现双赢;创新实地投融资体制,引进战略投资优化集团核心业务结构,夯实了竞争实力。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创新管理体制,打造新的集团宏观管理构架以及媒体、公司两分开一本账的微观市场主体,推进报业产业化;以报为本、多元经营,以媒体为核心,已形成广告、发行、印刷相互支持的报业产业链,推进了报纸相关产业的拓展,集团营业收入、广告收入和净利润有较大增长。宁波日报报业集团确定“打造以报业为核心,报纸、期刊、图书网络等多媒体互动发展的新闻出版文化传播集团”的发展战略等,可以看到,2006年中国报业从体制到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呈现了良好的态势。
第二,理性的回归和报业竞争新秩序形成。报界的有志之士已经充分认识到市场竞争中理性、秩序的回归是报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中国报业的无序竞争局面在行政主管部门的有效规范和调控下,2006年已经逐步得到好转。报业市场秩序的改善使市场竞争主体深受裨益,黑龙江多家报纸共同向社会承诺:“今年订报不送礼,送礼就送好新闻”,同城各报间的关系明显改善。沈阳、大连、鞍山三市的12家都市报,2006年总发行量比2005年增长6%,发行成本减少1.3亿元。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把省会的15份报纸分为都市类、专业类、对象类报纸,从办报宗旨、读者对象、专业分工等方面作了较为明确的定位,使各报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和转型,以差异化定位规避了同质化竞争带来的恶果。梅宁华在分析中国报业处境时谈道:“目前,中国报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从混乱转向规范的整合期,这是中国报业从单一垄断进入规范竞争形态的新阶段。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力量和行政手段的整合,加上报业退出机制的建立,中国报业竞争一定会走上规范有序、快速发展的正常轨道。”可见,理性、秩序的回归将为中国报业的健康发展带来蓬勃生机。
第三,数字报业的兴起,新技术的支持,为中国报业开辟出一条发展的全新模式。1、2006年,中国报业的从业者们纷纷开始探索传统报业向数字报业的战略转型。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E”世界里可谓一马当——2006年前9个月相继推出i-news(手机报)、i-mook(电子杂志)、i-paper(电子报)、i-street(公共新闻视频)4种新媒体,实现以不同的终端对各个细分市场的受众无缝覆盖,以全新的理念和措施实现了传统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和增值。2、数字报业带来的不仅是形式的变化,同时还有新的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从发行终端切人数字化转型,推出卫星报,在39个国家《天津日报》可和《今日美国》等报纸同步落地,实现在全球当天发行,即时阅读。社长张建星称:“卫星报的意义不在于发行量,而在于提升整个发行价值。它改变了我们整个发行思路和办报思路,让我们在战略上去谋划未来。”。传媒产业的未来并不是新媒体,而是支撑在新媒体后面的新技术。通过与新技术的结合,实现报业产业链的延伸、对广告客户的增值服务、建立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形成更具潜力的商业模式。
【论文关键词】报社成本管理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在新媒体不断崛起,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报业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业集团必须从新的视角向成本管理要效益。
随着电子出版、网络阅读、移动手机广告、视频、户外显示屏等新媒体的兴起和盛行,报纸书刊的发行量和广告业务量进一步减少,单位产量的分摊成本进一步增大。在这种环境下,报社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纸书刊无疑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微利时代,报社必须从各个运作流程向成本管理要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刊业竞争空前惨烈的形势,如何解决报刊业效益下滑和各流程运作成本过高的病症,报社成本管理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是报社管理的核心部分,成本管理是报社各种管理成效的综合反映,是报社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成本管理是报社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现代成本管理,报社可以应用先进技术,节约新闻纸等原材料的消耗,提高报纸质量,降低报社成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调整处理闲置资产,从而降低固定成本、增加盈利;可以使报社合理筹措资金,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的成本;可以把收入、成本和利润的考核、控制与各部门经营责任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报社整体效益得以实现。
(二)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来,报社面临着新的格局,以网络为主力、以户外广告、移动电视、楼宇广告、城市广播、电梯广告等为侧翼的新媒体方阵迅猛崛起,瓜分、蚕食着报社的广告份额,对报社形成严峻的挑战。世界报业营销协会会长维尔舍森在访问天津时预测道:50年后报纸将走进博物馆。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对各地报社和报业集团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消息称,国内报业集团2007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下跌幅度大都在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出现亏损,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加强报社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报社必须向内部成本管理要效益,节约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国内报社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报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走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目前大部分报社还处于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阶段,报社成本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具体体现在报社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范围狭窄和报社成本管理观念局限于单一成本管理。报社现有的成本管理范围多数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管理人员所需的原材料采购、报纸采编、发行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则鲜有涉及,故难以达到为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我国的报社单位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报纸印刷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原材料采购成本、记者站经费、采访成本和发行成本。同时,成本管理在报社的地位相对较弱,反映成本地位的指标数量、权重明显偏低,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
(二)报社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逐渐走向以市场为导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然而报社的会计工作未能紧随改革的步伐,在大部分报社中,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部分核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制度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的现象,难以给报社管理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给报社的成本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报社财产管理不到位,账实分离,会计核算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
(三)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往往把高效率和高效益混淆
在许多时候,各报社往往习惯按照报纸的发行量划分和核算成本,通过提高发行量来降低单位出版物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发行量越大,出版物所分摊的成本就越低,报社的利润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报社不问市场需求,会加大成本支出,增加报社和财政的负担。
三、报社成本管理对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读者对报纸的印刷质量、出报时间以及版面设计、标题和内容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报社不光要注重外部环境,更应该注重报社内部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加强报社运营各环节成本管理基础性工作
1.多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1)实行采购招标制。根据供应商的供货商品质量,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服务质量,以及其它反映供货商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招标。2006年9月,《人民日报》在新闻纸采购中首次引入招标机制。共有5家新闻纸生产商中标。此前,《人民日报》一直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采购新闻纸。招标已成为众多报社和报业集团进行新闻纸采购时的首选。
(2)加强与中小新闻纸厂的联系。降低成本是我国新闻纸业发展的基础。2007年山东省报纸总用纸量近24.5万吨,实际使用地方中小新闻纸已近一半,在国产大厂纸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新闻纸厂起到了补充调节作用。仅使用地方新闻纸一项,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每年可降低采购成本1045余万元。2007年,仅山东省小纸厂就生产新闻纸52.5万吨,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地、市和专业报纸大量使用中小纸厂生产的新闻纸,质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报纸出版要求。其中有些纸基本上达到优质纸标准,甚至可以印刷单面彩报。中小纸厂的纸价具有诱惑力,每吨纸比大厂可节支800元至1000元,节省成本可观。
(3)实行联合采购。2006年,《人民日报》在进行招标的同时实现了与《环球时报》《经济日报》小范围的联合采购。这一联合采购甚至影响了北京市场的新闻纸价格,使北京整体的新闻纸价格有所降低。
2.加大采编费用的管理,控制采编成本
采访编辑费是指记者部门和编辑部门为采访和编辑报纸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编辑费核算的是报社编辑部门开展采访编辑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针对报社采编成本管理呈现的流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报社应该建立采编制度,根据记者的发稿数量、质量来核算记者的工资、奖金和交通、通讯等各种补贴。在采编过程中,报社可以通过对相关媒体之间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互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减少资源内部消耗,降低资源开发,从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加大印刷成本的管理,控制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
在印刷过程中,实行原材料定额管理。新闻纸是报纸主要原材料之一,正常情况下在整个报业成本中占的比例为50%左右,是报社除人员经费以外最大的成本部分。新闻纸在印刷过程中要产生白破和黑破,甚至大量的废报,针对此类问题,报社必须按报业的行业规定制定出严格的损耗标准,杜绝超标;对超出标准的要实行重罚,对在行业规定标准范围内还有节余的要按节约百分比进行奖励。
为提高印刷质量,全体员工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规范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明确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质量责任。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员工既要确定上道工序的生产质量,又要明确本道工序的生产质量要求,还要确保交付给下道工序的质量。如果出现批量成品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本工序的直接责任,还要追究上道工序的责任人责任。严格执行经济赔偿,加强质量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环节。
4.降低报纸发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发行销售费用是报业在报纸发行和其他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发行报纸和销售产品所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而发行作为报纸经营工作的重要内容,发行量从来都是衡量一份报纸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重要数据,也是影响一份报纸广告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报业发行过程成本管理。
(二)加强对人员经费和公务费用的成本控制,压缩行政开支
现在许多报社都存在着人员老化、包袱重等问题,面对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日趋增加的问题,分流富余人员是降低经费的有效途径也是难点。报社可通过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发多种经营等方法,控制人员流入,以达到降低经费的目的。
(三)加强报社应收广告款的管理,建立广告业务激励机制
广告收入是报社的利润之本,是报社赖以生存的支柱,报社在采用大量营销策略的同时,出现应收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逐年提高,解决上述问题,报社可以建立广告客户信用档案,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跟踪记录,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广告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以有效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报社还可以制定合理的收账制度和健全考核业绩指标体系,根据广告应收款安全性、风险性、账龄等对应收广告款进行风险程度分析。
出席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的新闻出版界委员指出,中国的传媒业必须“居安思危”。“面向市场方面,我们比别人差得太远。”赵忠祥委员说,“而文化市场的份额,不单单带有商品的意义,它也几乎就意味着意识形态、价值观的份额。”他指出,如果听凭别人占有中国的文化市场,将埋下巨大的危机。
中国记协主席邵华泽委员则提出,中国传媒的集团实力仍然较弱。他认为,在产业化的进程中,内部运作机制、管理机制等的转变值得研究。
《经济日报》原总编辑艾丰委员则在小组发言中提及目前传媒报道手法上存在的一些不足,他相信,长期一味的“粉饰太平”将导致主流媒体的萎缩。
■传媒学者受聘独立董事
最近,湖南电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公告,聘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担任公司独立董事。此前,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发展部副主任、河北大学媒介经济研究所所长曹鹏也被大连天歌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聘为独立董事。
■深圳报业将重新整合
据最近出版的《传媒经济参考》报道,深圳特区报业集团与深圳商报社正在酝酿合并,合并工作将于今年4月份完成。深圳特区报业集团旗下包括《深圳特区报》、《星报》等媒体,前不久该集团进行了人动,原总经理陈聪君任总编辑,经营管理工作由社委会委员董向铃负责,原总编辑陈锡添主要负责《香港商报》的工作。深圳商报社创办有《深圳商报》、《深圳晚报》、《深圳都市报》等媒体。
■《新闻记者》论文转载量大
3月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了2001年《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行榜。在文化、科学、体育类文献中,《新闻记者》的全文转载量排名第19,也是前20位报刊中惟一的新闻专业学术期刊。
多年来,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对国内公开出版报刊上的人文社会科学文献进行选编,并分专题以期刊形式公开发行,成为评价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及论文的学术影响和地位的重要尺度之一。其中文化、科学、教育类文献分为《文化研究》、《新闻与传播》等专题出版,是从1544种报刊上摘录的,其中有全文被转载的报刊为592种。
■中国《新闻周刊》复刊
由中国新闻社主办的中国《新闻周刊》,于3月4日复刊。该刊高层人士表示,将一如既往地保持“新锐、前瞻、深刻、权威”的办刊风格,基本保持已有的品位,避免流俗,适当增加财经内容。去年11月,因为与投资方发生矛盾,严重拖欠工资和稿费,中国《新闻周刊》宣布停刊整顿。
■全国232所高校开设传媒专业
从最近杭州召开的全国传媒院校会议上传出的消息表明,全国已有232所高校开办了与传媒有关的专业。这个数字在全世界也应该是排在前列的。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传媒业人员约70万人,而受过专业训练的不过20余万人。随着传媒业的繁荣发展,传媒教育也成为热门。
■蚌埠日报社原党委书记被判刑
3月4日下午,蚌埠日报社原党委书记郎贵祥涉嫌受贿、贪污案在蚌埠市西市区人民法院审理终结。法院以其犯判处有期徒刑10年,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10年,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8年,同时对郎贵祥退出的赃款、赃物判决没收,上缴国库。
现年57岁的郎贵祥出身于教师家庭,大学文化,曾先后在基层工厂、组织部门、新闻单位工作,担任重要职务,并于1996年6月起担任蚌埠日报社党委书记。
■《21世纪体育》创刊
《21世纪体育》3月4日正式创刊发行。《21世纪体育》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和全兴集团联手打造,著名足球记者李承鹏任副总编,另外还延揽了姬宇阳、赵震、吴强、蒋飞舟等国内知名足球记者和编辑,在足球界和体育传媒界引起关注。该报在《发刊词》中宣称:“《21世纪体育》不准备成为一份信息大全,也不允许演变成一双柔若无骨的红酥手――我们宁肯学习老师《队报》向雅凯道歉,也不扮后宫三千妃嫔妖妖娆娆对‘9号院’那座机关山呼‘吾皇万岁’”。同日,《体坛周报》也推出了《足球上海―蓝周刊》,由原《新民晚报》体育记者葛爱平出任主编。
■中国广告投放增长
全球市场研究权威――AC尼尔森公司的最新监测结果显示,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2001年中国的广告投放量依然保持领先,年度增长率高达16%。其中,电视、报纸和杂志这三大主要媒体的广告收入均创新高,分别达到81亿美元、29亿美元和2亿美元,增幅分别为17%、13%和21%。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002至2006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03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04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03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06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XX至XX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
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
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
步的扩展.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
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XX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XX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XX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XX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共2页,当前第1页1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3.不能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能以一街市田亩为乐,这将不利于集团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4.加强报人计算机知识培训力度,促进信息化建设发展,减少建设的整体的维护成本.
一,良好的思想政治表现
我为人处事的原则是“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工作,堂堂正正做人,开开心心生活”,对自己,我严格要求,工作认真,待人诚恳,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做到遵纪守法,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能用“三个代表”的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积极要求进步,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在党员先进性教育主题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知荣明耻爱报社”演讲比赛中获得过三等奖,
“我为报社改革发展献一策”活动中获得过三等奖。连续四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并获得过“市属机关优秀团员”称号.
二,负重锻炼,鼓劲挖潜,较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20*至20*年来是报业集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集团正朝着规模化、多媒体化、多元化,网络化的方向快速发展,生产规模、管理理念、业务流程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报业快速变革时期,记者编辑的数量增加,集团办公区域的扩大,并且在技术人员不足的环境条件下,集团采编流程,经营流程,网络安全,机房建设,信息化成本研究等方面的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设计建设与完善。在信息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在较少技术支持下独立研究项目的合理性,科学性,安全性,另一方面又要面对很多系统与网络核心维护,以及大量其他技术人员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报业集团这些日子里,较好的完成了集团领导下达的责任目标.
1.报业集团信息中心机房平台安全运转,没有出现过重大事故,工作有序开展,集团网络与系统总体正常运行,信息机房建设水平达到新的高度,
空调通风系统,应急照明系统,消防系统,机房UPS配电系统,机房防雷接地系统的安全系数进一步得到提高.
2.报业系统集成,管理流程得到提高,
报业采编流程系统逐步升级.渊博系统已为报人提供方便快捷的全文检索功能,报社经略广告系统的研究,使的广告管理模式电脑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广告数据更加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安全性.报业集团的发行系统实施已大大推动报业自办发行的进程与规模.
二次开发报业业绩考核管理系统,统计出记者和编辑业绩情况,以便对其进行定期考核,提高全体员工办报的热情.
3.实现创建集团的域控制系统,采编数据库系统,文件服务器系统,UPS不间断电源监控系统,也同时协助设计与实施财务集中管理与监控,逐步完善财务经营管理一体化.
4.协助完成集团报业数字化大楼建设,监督与完善3楼发行中心,8楼商报7楼行政经营区域结构化布线子系统,,网络系统接入性,扩展性,使其稳定性得到提升,
让区域需求得以改变,使的网络能够逐步向成熟期过渡.并且完成22个镇区网络接入,系统与报社中心整合运行已向多分支性机构过渡.
5.架设网络版防病毒防御系统,并与硬件防病毒墙进行联动,降低网络的安全风险,提高网络安全性。VPN远程办公系统与报社网关级别防毒墙设计与规划实施为报人提供安全的信息多元化通道,完善的网络存储集中备份,为整个网络中的数据实现统一的存储控制管理,从而防止物理损坏,以及部分逻辑损坏,保护好集团的数据资源。实现核心交换机的双机热备份,维持核心网络层安全、稳定的运行,最大限度的降低网络的风险。上网行为监控的研究与设计实现。规范报人上网行为,使网络资源合理利用,提高报业集团竞争力。磁盘阵列存储系统,相关的灾难恢复,数据库管理,存储策略得到进一步的扩展.
加强了网络安全,为报人服务,深度研究与准备架构一个动态的、整体的安全体系:
安全的操作系统、应用系统、防病毒、防火墙、入侵检测、网络监控、信息审计、通信加密、灾难恢复、安全扫描等多个安全模块.找出网络,与系统运行规律,进而来预测未来可能发生趋势.
三,加强责任感、发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开拓创新的意识
这些年来,集团的技术领域特殊的环境使我能够以大局为重、宽宏大量,不斤斤计较个人利益。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这些年来很多时候都在超负荷工作,甚至几天几夜才能睡上几个小时,每一次技术改造与创新,每一个项目的设计与架设都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即要协调维护好集团及报人家庭将近上千万的信息设备,又要进行预测,研究信息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敢于尝试,把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实施过程中,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案,又要对集团技术管理进行阶段深入研究。
四,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拓展知识领域
潜心研究计算机技术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吸收丰富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提高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本专业与相关专业相互配合,协调解决有关技术难题,并且能指导工程师工作和学习。并且也加强了写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判断分析能力。为了加强自身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于20*年度在微软授权培训中心接受微软系统工程师培训,并获得中国微软颁发的MCSE系统工程师证书时.同年也获得北大方正采编高级系统管理证书,在20*年在cisco授权培训中心接受cisco网络工程师培训,同年获得美国思科颁发的CCNA网络工程师证书,并自学CCNP网络专家课程.为了掌握更扎实的技术,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从20*年开始就读于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研究生专业,并且在20*年底顺利拿到工程硕士文凭。在论文方面,
,先后在电脑报,计算机世界,中国地市报人等报刊发表过论文.
五,今后努力方向
1.陷于较为严重的事务性工作的特殊情况,
必须进行角色技术转变,新时期的现代报业技术人员应是技术组织者,网络,网络安全建设者,新闻信息产品的开发员,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专家,信息技术教师的身份.
2.要创新,技术管理更需要有潜意识加强,技术和管理应该并重.
【论文摘要】 在新媒体不断崛起,报业竞争空前激烈的形势下,报业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业集团必须从新的视角向成本管理要效益。
随着电子出版、网络阅读、移动手机广告、视频、户外显示屏等新媒体的兴起和盛行,报纸书刊的发行量和广告业务量进一步减少,单位产量的分摊成本进一步增大。在这种环境下,报社的成本管理压力空前加大,成本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格局中,报纸书刊无疑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实实在在的微利时代,报社必须从各个运作流程向成本管理要效益。面对新媒体的崛起、报刊业竞争空前惨烈的形势,如何解决报刊业效益下滑和各流程运作成本过高的病症,报社成本管理中存在着什么问题,如何来解决,是本文探讨的焦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是报社管理的核心部分,成本管理是报社各种管理成效的综合反映,是报社经营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成本管理是报社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
成本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现代成本管理,报社可以应用先进技术,节约新闻纸等原材料的消耗,提高报纸质量,降低报社成本;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及时调整处理闲置资产,从而降低固定成本、增加盈利;可以使报社合理筹措资金,重视资金使用效益,加速资金周转,降低资金的成本;可以把收入、成本和利润的考核、控制与各部门经营责任结合起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报社整体效益得以实现。
(二)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近几年来,报社面临着新的格局,以网络为主力、以户外广告、移动电视、楼宇广告、城市广播、电梯广告等为侧翼的新媒体方阵迅猛崛起,瓜分、蚕食着报社的广告份额,对报社形成严峻的挑战。世界报业营销协会会长维尔舍森在访问天津时预测道:50年后报纸将走进博物馆。据中国人民大学传播媒介管理研究所对各地报社和报业集团抽样统计后公布的消息称,国内报业集团2007年营业额大幅下滑,广告实际收入下跌幅度大都在10%-30%,跌幅在40%以上的也为数不少,平均跌幅超过15%,多家过去经营状况良好的报业出现亏损,形势异常严峻。在这种困难局面下,加强报社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报社必须向内部成本管理要效益,节约成本,加强成本管理是维持报社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重要保证。
二、目前国内报社成本管理现状
在我国,报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逐渐走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目前大部分报社还处于由事业单位向企业过渡阶段,报社成本管理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报社成本管理范围狭窄
具体体现在报社成本管理主体的确立范围狭窄和报社成本管理观念局限于单一成本管理。报社现有的成本管理范围多数只局限于财务方面,而管理人员所需的原材料采购、报纸采编、发行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则鲜有涉及,故难以达到为经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我国的报社单位受长期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在成本管理中往往只注重报纸印刷生产成本的管理,忽视原材料采购成本、记者站经费、采访成本和发行成本。同时, 成本管理在报社的地位相对较弱,反映成本地位的指标数量、权重明显偏低,成本管理的目的局限于降低成本,较少从效益角度看成本的效用。
(二)报社成本管理基础工作不规范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报社逐渐走向以市场为导向,自收自支、照章纳税、自我发展的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然而报社的会计工作未能紧随改革的步伐,在大部分报社中,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部分核算的原始凭证不符合制度的要求,各项原始凭证的填写存在漏填、少填、不填的现象,难以给报社管理提供可靠的成本信息,给报社的成本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报社财产管理不到位,账实分离,会计核算游离于资产管理之外。
(三)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往往把高效率和高效益混淆
在许多时候,各报社往往习惯按照报纸的发行量划分和核算成本,通过提高发行量来降低单位出版物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发行量越大,出版物所分摊的成本就越低,报社的利润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报社不问市场需求,会加大成本支出,增加报社和财政的负担。
三、报社成本管理对策
伴随市场经济的发展,报业竞争日趋激烈,读者对报纸的印刷质量、出报时间以及版面设计、标题和内容等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报社不光要注重外部环境,更应该注重报社内部的成本管理,更重要的是一些基础环节的成本管理,要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加强报社运营各环节成本管理基础性工作
1.多渠道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
(1)实行采购招标制。根据供应商的供货商品质量,交货及时率,下单到交货的周期,成交价格,批量折扣,服务质量,以及其它反映供货商表现的各个方面进行招标。2006年9月,《人民日报》在新闻纸采购中首次引入招标机制。共有5家新闻纸生产商中标。此前,《人民日报》一直采取“竞争性谈判”的方式采购新闻纸。招标已成为众多报社和报业集团进行新闻纸采购时的首选。
(2)加强与中小新闻纸厂的联系。降低成本是我国新闻纸业发展的基础。2007年山东省报纸总用纸量近24.5万吨,实际使用地方中小新闻纸已近一半,在国产大厂纸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中小新闻纸厂起到了补充调节作用。仅使用地方新闻纸一项,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每年可降低采购成本1 045余万元。2007年,仅山东省小纸厂就生产新闻纸52.5万吨,一些大型报业集团,地、市和专业报纸大量使用中小纸厂生产的新闻纸,质量基本上能够满足报纸出版要求。其中有些纸基本上达到优质纸标准,甚至可以印刷单面彩报。中小纸厂的纸价具有诱惑力,每吨纸比大厂可节支800元至1 000元,节省成本可观。
(3)实行联合采购。2006年,《人民日报》在进行招标的同时实现了与《环球时报》《经济日报》小范围的联合采购。这一联合采购甚至影响了北京市场的新闻纸价格,使北京整体的新闻纸价格有所降低。
2.加大采编费用的管理,控制采编成本
采访编辑费是指记者部门和编辑部门为采访和编辑报纸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编辑费核算的是报社编辑部门开展采访编辑业务所发生的各项费用。针对报社采编成本管理呈现的流动性强、控制难度大的问题,报社应该建立采编制度,根据记者的发稿数量、质量来核算记者的工资、奖金和交通、通讯等各种补贴。在采编过程中,报社可以通过对相关媒体之间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实现集团内部资源共享和互补,发挥资源的规模效益,减少资源内部消耗,降低资源开发,从而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3.加大印刷成本的管理,控制印刷成本,提高印刷质量
在印刷过程中,实行原材料定额管理。新闻纸是报纸主要原材料之一,正常情况下在整个报业成本中占的比例为50%左右,是报社除人员经费以外最大的成本部分。新闻纸在印刷过程中要产生白破和黑破,甚至大量的废报,针对此类问题,报社必须按报业的行业规定制定出严格的损耗标准,杜绝超标;对超出标准的要实行重罚,对在行业规定标准范围内还有节余的要按节约百分比进行奖励。
为提高印刷质量,全体员工应该提高质量意识,规范各环节的质量要求,明确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质量责任。建立“责任连带”制度。员工既要确定上道工序的生产质量,又要明确本道工序的生产质量要求,还要确保交付给下道工序的质量。如果出现批量成品质量事故,不仅要追究本工序的直接责任,还要追究上道工序的责任人责任。严格执行经济赔偿,加强质量设备管理的全过程管理,包括选购、安装调试、使用、维修、改造、更新、报废等环节。
4.降低报纸发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发行销售费用是报业在报纸发行和其他产品销售过程中为发行报纸和销售产品所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而发行作为报纸经营工作的重要内容,发行量从来都是衡量一份报纸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的重要数据,也是影响一份报纸广告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报业发行过程成本管理。
(二)加强对人员经费和公务费用的成本控制,压缩行政开支
现在许多报社都存在着人员老化、包袱重等问题,面对人员经费和公务经费日趋增加的问题,分流富余人员是降低经费的有效途径也是难点。报社可通过事业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开发多种经营等方法,控制人员流入,以达到降低经费的目的。
(三)加强报社应收广告款的管理,建立广告业务激励机制
广告收入是报社的利润之本,是报社赖以生存的支柱,报社在采用大量营销策略的同时,出现应收款居高不下,呆账坏账比例逐年提高,解决上述问题,报社可以建立广告客户信用档案,进行有效的信用评估和跟踪记录,对于不同信用等级的广告客户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以有效减少信用风险带来的坏账损失。报社还可以制定合理的收账制度和健全考核业绩指标体系,根据广告应收款安全性、风险性、账龄等对应收广告款进行风险程度分析。
在广告业务方面, 建立激励机制,建立完全彻底的效益工资,工资随广告效益浮动而浮动。建立目标明确的考核机制。整个广告部除了制作部和个别内勤人员之外,人人头上应该都有不同的指标考核。近几年来,由于受到客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和社会上各种民营报、行业报等报纸增多因素,报纸广告遇到一些困难,过去那种上门广告的日子已经不存在,报纸广告开始下滑。针对这些问题,报社应该对广告部下达创收经济指标并签订广告承包合同,对广告人员实行任务、到账、提成制度,到年底如果没有完成规定任务和广告款没有完全到账的都要在到账款提成中全部扣回广告款,超额完成有奖,完不成则罚。实行这一制度,给他们增加动力和压力,从而调动广告部人员创收的积极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经济效益始终是报社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报社成本管理工作中也应该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实现由传统的观念向现代效益观念转变。报社的一切成本管理活动都应以成本效益观念作为支配思想,从“投入”与“产出”的对比分析来看待“投入”成本的必要性,合理性,即努力以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创造尽可能多的使用价值,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5]值得注意的是,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并不仅仅是孤立地减少成本支出,而是从成本与效益的对比中寻找成本最小化。在进行某项投资时,应广开言路,鼓励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然后舍去不具备实施条件的“空想方案”,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可行性方案作经济和技术性比较,选择最优方案。
参考文献
[1] 谢渊芙.发展报业经济需加强财务管理与监督[J].当代传播,2005,(05).
[2] 林坤明.如何加强中小报社成本管理[J].财会通讯,2000,(09).
[3] 胡千俊.当前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2004,(04).
[4] 孙帮勇.为印刷企业纸张选购支招[J].中国印刷物资商情,2005,(08).
首先《南国早报》作为广西日报社旗下的报纸,它占据了广西报业集团的集团化运作优势,加快与优势资本和优势资源合作步伐,开拓多元化经营,在这个良好的大环境下,发挥本报的优势。自开办一来经过了与《南宁晚报》、《广西商报》等媒体的竞争后,于2001年后在广西众多报纸中确立了其霸主位置,至今仍然没有其他媒体可以撼动其尽对老大的位置。广西报业中,《南国早报》报纸发行量最大、广告收入最高、经济效益最好,无论是广告还是发行量它所占的市场份额均大大超过其他报纸。
2009年4月20日,《南国早报》成立了“南国早报•房地产企业联盟”,广西38家知名品牌房企加入了该联盟。此联盟的成立一方面为购房者、房地产企业提供一个全新的互动平台,推动南宁房地产业的社会资源整合、企业品牌与责任的建设,同时对于《南国早报》来说,无疑也是一大利好,众所周知房地产广告在各家媒体的广告总量中一直占据着头把交椅的位置,这样联盟的成立必然会为媒体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广告的的发展应该利用自身的媒体特点优势,比如,报纸发行的地区明确,商家可以有针对性的对适合广告的地区做以选择;报纸的信息持久性比较好;报纸通过视觉传达信息,信息比较准确,记忆较深刻,印象保留时间较长;由于读者的选择性强,读者对广告的逆反心理没有电视那么强;报纸版面大,篇幅多,版面安排灵活,媒体计划选择余地较大;可以对广告讯息进行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但同时报纸广告也存在一些劣势:如发行频繁,报纸广告被反复阅读的可能性较小。报纸版面广告较多,因此众多报纸广告存在阅读竞争;报纸采用新闻纸印刷,不够精美,所以不适合展示精美豪华的广告,感染力和吸引力较小。
新媒体的发展,对报纸这种传统媒体的发展虽有挑战但是也可以合作实现双赢,可以对报纸进行“数字化”升级,依照网络空间的特性来改造自身,打造全新的以纸质报纸资源为依托的新媒体。
《南国早报》就在报网联合的路上做出了尝试,保留《南国早报》原貌,具有个性化、直观、方便阅读、可检索等优点,只要轻点鼠标,原汁原味的报纸就呈现在读者面前。南国早报网一改《南国早报》另外其一改传统网站的官方味道,充满浓烈的都市味道,满足了众多市民的口味。该网站设有新闻、论坛、报料、博客、汽车、家教、相亲交友、房屋租赁、打折团购、换客交换等频道,将都市市民最关心的事件集结在一起,不但整合了《南国早报》以及广西新闻网的资源,还充满原创色彩。。《南国早报》上还专门开辟了两个版的“报网联动”栏目,将该网站的热点重点事件以报纸的方式呈现给读者。可以预见,在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强大资金、技术等的支持下,该网站将会日渐成长为广西又一较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媒体。
陈国权:报业运营那么多的新媒体,找到赢利模式的屈指可数,全媒体赢利能够达到原来报业水平的全国几乎没有,与原来的报纸有关系的全媒体,全国没有成功的。《浙江日报》搞游戏,与报纸完全不搭架,是投资赢利模式。它对于报纸原有的影响力,没有多大价值。
全媒体的价值体现在哪里?在赢利上是不能体现自己价值的,而是在舆论引导上体现价值。
站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全媒体观。中央不指望媒体挣钱,搞媒体融合就是要媒体坚守舆论阵地,做好传播力、影响力工作,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但是,对报社员工来说,媒体融合和报业转型,就是希望媒体不要倒闭,工资不要下降。报社要考虑舆论和赢利两个诉求,现在大部分的报业集团推动全媒体建设,更多的是从舆论引导、新闻宣传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也要考虑赢利模式、赢利的基础。没有赢利,怎样支撑全媒体发展。内蒙古对媒体的财政支持力度很大,因此要把影响力做大,并做强媒体实力。
记 者:内蒙古都市报经营困难,如何突围?
陈国权:都市报经济下滑是必然的,都市报所有的价值诸如舆论监督、社会新闻、读者互动等都被新媒体取代了。都市报必须转型,其紧迫性比所有的报纸都要强烈。
记 者:在内蒙古首府地区,有3家大的都市报,即《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以及《内蒙古商报》《农村医药报》《纳税人报》等行业报纸,是否应该组建内蒙古都市类报纸集团,或合并管理或抱团取暖?请您谈谈看法。
陈国权:在报业处于衰退阶段,合并是必然选择。这不仅是市场行为,也应成为行政行为。组建都市类报业集团是好事,也是坏事。一个地区多家都市报并存,日子不好过,应该进行资源整合、合并同类项。但这些被整合掉的都市报人员怎么安排?富余人员何去何从?是个令人伤脑筋的问题。一个地区如果只有一家都市报,日子就好过。要进行彻底转型,把其他都市报分成专业报、社区报、行业报,只留一家都市报。
都市报发展的新常态,与总书记说得新常态是一样的。我们以前的都市报是突飞猛进,版面的赢利能力非常强大,我们要接受现在的现实,赢利能力没那么强大,合并是好事。但是,合并也是坏事,主要是分流或裁减部分人员,这是次要的,无需多论。
记者:《北方新报》《内蒙古晨报》《呼和浩特晚报》都曾减过版面,在传媒新常态时期,是否再进行减版?
陈国权:减版不仅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节,而且更应该考虑的是结合新媒体技术,比如依据大数据技术,了解读者需要多少版面,给他们量身定制。根据读者需要,实施量身定制的发行办法,给你看的是一种版面,给他看的是另一种版面。我爱看社会新闻、爱看分类广告,其他的版面就不看了。是否减版应从发行成本、读者需求来考虑。
大数据从原来的发行、广告数据分析中获取。几十版厚的报纸,我只需要一条信息,对我来说,其他版面都是浪费,这张报纸的信息价值含量就很低。当我需要一个版面,而报纸给我4个版面,我会觉得这期报纸的价值很高。发行的量身定制,不仅指发行成本的把控,更重要的是指对报纸信息价值的精选。
记 者:报纸电子版付费阅读可行吗?
陈国权:推出电子版付费阅读,没有多大价值。在信息时代,信息在网络上是没有多少价值的。我的观点是电子版应该撤销,电子版实际上是在稀释报纸品牌本身的影响力。免费提供电子版,对提升报纸影响力,没有价值;如果你收费,受众可以在其他网站获取信息。除非你的报纸生产的新闻产品(本土新闻),别的媒体做不到,具有信息唯一性和必读性才能收费,否则付费阅读就没有必要。
“澎湃新闻”几个亿的投入,生产能力很强大,也没有收费。《人民日报》是针对边缘化需求来收费的,当天的报纸前4版后收费,往期报纸收费,这是专门针对检索型读者的收费方式。这部分读者的需求是非常边缘化的,需求量非常小。内容价值被稀释的很淡很淡,报纸的收费是对“纸”的收费,而不是内容的收费。
记 者:怎样构建“你好・内蒙古”新闻客户端的赢利模式?
陈国权:从《内蒙古日报》的角度来说,做新闻客户端唯一可以借鉴的赢利模式是“上海观察”靠党委宣传部推广。还有一种模式是“新华社”让街道办事处成为“新华社”的子客户端,每年给新华社付费,可以自己的内容,与自己的用户互动,这就是单位UGC (用户生成内容) 模式。还有电商模式,都市报做得很多,党报比较少见。靠内容赢利是比较困难的。“上海观察”有16万的用户,一个用户100元,就是1600万元。用户查看“上海观察”的权限要大一些,内容会多一些。“浙江新闻”客户端也是摊派模式,记者、编辑、领导都有发行任务,目前客户超过200万个,但却是不收费的。
记 者:您兼任清华大学未来媒体研究中心的研究员,请问未来媒体将会是什么样子?
陈国权:我们研究未来媒介形态的演变。未来的媒介形态是多样化的,是跟随身体运转的移动终端,可以是手机,可以是穿戴式智能设备,也可以是谷歌眼镜。未来媒体是具有多元性、可移动、个性化的特点,种类要比现在多得多,以此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在未来媒体中,传统媒体中的“纸”不会消失,呈现分化的趋势。“纸”会满足一部分受众的需求,将分化成社区报、地铁报等各种各样的“纸”质报。有些报纸会消亡,像都市报,如果不转型,肯定会消亡,都市报的功能已经被很多的媒介形态所代替,这就会出现新的报种,比如社区报等。未来媒体是包括“纸”在内的非常丰富的和多元的大的集合,什么形态都有,满足不同的需求。有的人就喜欢看报纸,就会有人来满足这样的受众。只要有市场需求,就会有对应的产品出现。现在已经有这种趋势了,各种形态的媒介体量小了,但会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
记 者:手机报还有市场吗?
陈国权:手机报是个过渡产品。免费的内容,在不消耗流量的情况下,偶尔看一看。手机报也可以借助行政手段来发展,农牧民居住分散,内蒙古手机报就可以做针对农牧民的内容,宣传当地的政策,传播实用的信息。手机报要抓住最后的机会来发展,过几年农牧民也不看手机报了。
未来的媒体最大的特点是实用性,即服务性。手机报、新闻客户端作新闻从赢利角度已经没多大价值,做服务才有意义。有些新闻跟我没有多大关系,我不会关注的。你能告诉受众有用的内容:雾霾来了怎么办?在哪里才能买到合适的口罩?现在做得比较好的新媒体形态,比如网站、客户端很多都是做服务的,垂直细分,满足不同需求。对我有价值、有用的内容才有生命力。
记 者:将同类网站合并能够提高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吗?
陈国权:新闻网站合并没有任何意义。在新媒体的生态圈里,新闻网站是个没落的行业,早就是传统媒体了。地方区域门户网站赢利能力是不强的。报纸合并是有价值的,网站合并是无价值的。新闻网站不是合,而是分。你可以把这些网站组建成一家公司,切不可合并成一个网站。组建公司后,将这些网站分化成更细的网站,建立专业化、垂直化平台,比如农牧民、房地产、电商团购等各种各样的网站,由公司统一调配,网站之间就不会出现同质化了,就不会争抢客户了。
记者:在经济下行和新媒体的双重压力下,报纸经营举步为艰,报纸广告都去哪了?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现代传媒环境;报业;网络化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2-0179-02
自诞生之日起,报纸作为一种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一直是人们心目中最有公信力的主流媒体之一。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报纸首当其冲的遭遇到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自2005年以来,国内的报纸成长缓慢,发展的经济支柱,广告增长速度明显下滑,读者市场逐渐萎缩。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甚至有学者提出报纸的“消亡论”、“拐点论”等种种不同的断言。
一、“使用与满足”理论介绍
“使用与满足”研究把受众成员看作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1]
“使用与满足”研究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随着媒介的发展,一些学者对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及其背后的心理动机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然而,笼统地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仅仅归结为是一种满足个人需求的活动并不能说明使用与满足过程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还必须注重对受众所处的环境或社会条件因素研究。因此,在考虑到社会条件因素重要性的基础上,传播学家卡兹等人在1974年发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文中,将媒介接触行为概括为一个“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触需求满足”的因果连锁过程,提出了使用与满足过程的新模式。这一新模式的提出说明,影响受众选择使用某种媒介的动机除了媒介自身因素以外还包括一系列的受众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使用与满足”理论更加完善。
现代信息环境变化的基础特征是数字化、网络化。尽管“使用与满足”理论起源较早,但是在网络环境下,这一理论被认为是同样有效的。
二、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发展及网络化生存现状
(一)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业现状:
1、经营状况衰退。伴随经济快速增长,中国报业可以说在现代传媒环境的巨大挑战和压力下艰难前行。2004年开始出现衰退迹象,广告增长额下降,市场空间缩小。自2005年春天,中国报业市场出现拐点,全国各大报社的广告营业额普遍开始大幅下滑,平均跌幅达15%以上。08年印刷纸张的上涨加重了报业的经营成本,09年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使报业市场进入了“寒冰期”,而网络等新媒体技术以其便携性、平民化等传播优势,逐步吸引着读者及广告主的眼球,与传统报纸分享着本已有限的广告份额。
而此前十几年,国内报刊的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让人担忧的现象是,这种下滑趋势已在国内几家最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报纸中普遍出现。
2、受众市场萎缩
比报纸广告份额下滑更严重的是报纸受众向新型媒体流失的事实。有调查报告显示:在18岁~54岁的人群中,排名最前的媒体是互联网和电视,其中45.6%的人首选互联网,报纸只占3.2%;在18岁~24岁的人群中,互联网是最受欢迎的媒体,50.5%的人首选互联网。
在现代传媒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报纸媒体的主体地位正逐步被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兴媒体所取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达到5.13亿,不仅是互联网,另一种由通讯工具衍生的新媒体――手机,也凭借移动便携、信息交流互动的优势迅速成长。目前,中国手机用户已经超过8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也已达到3.56亿,此外,以论坛、博客、播客、微博、户外等各种形式存在的新媒体形态也层出不穷。
报纸媒体原本受众人群庞杂这一优势,也因为信息化发展而流失了大批的读者人群,前景堪忧。有资料显示,目前在中国,30岁以下人士已不怎么看报,网络原住民(25岁以下人群)的队伍在壮大,上网者的年龄范围也在扩大。
(二)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现状及不足:
中国报业在现代传媒环境的竞争压力下,大力发展新媒体特别是数字报业已经成为业界的共识,也即实现报业网络化生存。2006年8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提出“数字报业”战略,并将其列入《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2006-2010》)。
利用新技术、开拓新平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已成为中国报业的共同选择,报业网站与手机报是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形式。
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报纸的网络化生存状态的确存在很多不足,诸如技术较弱、资金不足、机制不够灵活等。所有这些对报业网络化生存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目前,虽然很多报业意识到要向新媒体或新技术靠拢,但目前大多数报社自办的网站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单纯地停留在电子版阶段,大部分的报业网站还未实现盈利。这些都是报业网络化生存的隐患。
三、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与满足”
“使用与满足”理论开创了从受众角度研究大众传播过程的先河,认为媒介接触和选择行为是基于受众的“能动性”的需求动机,受众媒介使用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受众以后的媒介选择行为。也即是说媒介的传播效果直接影响到自身的生存。因此这一理论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大众传播媒介的高度重视。
(一)报纸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对报纸媒介的“使用与满足”研究较早的是B.R.贝雷尔森。贝雷尔森以1945年6月30日纽约报纸的发送员为背景,通过调查没有报纸带来的不便来揭示报纸在日常生活中的效用。并于1949年发表了《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的研究论文。根据调查结果,贝雷尔森总结了人们对报纸的六种使用形态: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日常生活工具;休憩手段;获得社会威信的手段;社交的手段;读报本身的目的化。[2]
这六种报纸的使用形态(使用动机)对在现代传媒环境下的报纸的使用动机仍然适用。综合这六种动机我们可以将之归纳为受众对报纸媒介的三种使用动机或者称为依赖:信息依赖、娱乐依赖和社会交往依赖。报纸作为一种“古老的”大众媒体,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前,发挥着全能媒体的作用。伴随着上世纪30、40年代广播电视的出现,报纸的娱乐功能被压缩,在强势竞争之下,报纸不断自我完善,扬长避短,最终形成了与广播、电视鼎足而立的局面。90年代,随着互联网的勃兴,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体以其新颖的传播方式和强大的传播优势迅速走红,快速侵蚀着报纸及其他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报纸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价值受到侵蚀,尤其是娱乐和社会交往功能,但是报纸自身强大的信息功能仍然存在。
(二)网络媒体的“使用与满足”
网络媒体是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的新的传播媒介,具备传统传播媒介的一切表现形态和特点,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具有交互性强、时效性强、受众主动、信息海量等特点。交互性强是互联网络媒体的最大的优势,它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单向传播,而是信息互动传播。
网络媒体在信息的海量存储和海量传输方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依赖;其参与式、即时式、交互式的娱乐和信息平台满足了受众使用和选择媒介的娱乐和社会交往需求。网络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求。如前所述,在网络媒体时代,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仍然适用。
(三)报纸网络化生存的优势
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要想在新的媒体竞争格局中长远发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媒体之于受众需求的核心价值。在中国,因为制度和历史原因,“党报”一直做为我国报业体系的指导,在新闻舆论引导和监督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了报纸作为一种“意见主导型”媒介的权威。报纸在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公信力方面更胜一筹,而这些优势也成为报纸网络化生存、发展的基石。网络的兴盛带来的是海量的信息存储和传输。但是受众面对成千上万条信息,难以辨别真假,难免会产生“无助感”。因此,报纸网络化生存的另一依托点在于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
结束语:媒介竞争的实质就是受众市场的竞争,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不仅面临着来自新兴媒体的冲击而且还面临着报业自身的竞争压力。中国报业要做的是充分发挥报纸媒体自身的核心价值优势,在新闻信息的真实性、权威性和新闻信息的采集权方面做深做强,加强深度报道、转变信息观念,实现信息的优化和有效传播,发挥新闻价值观的保留和引导功能,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这也是中国报业网络化生存的必然选择。著名新闻传播学者尹韵公曾谈到:“在重大挑战与变革面前,不同的表现对应不同的结果:一是未雨绸缪,积极地预测和应对变化,从而走向卓越;二是随大流,跟随变化,从而落得个平庸;三是漠视、逃避、抵抗变化或无所作为,最终被淘汰出局。”在现代传媒环境下,中国报业在网络化生存的必然而漫长的道路上,就是未雨绸缪,积极发挥自身的核心优势,应对挑战。
作者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红,1982.10,单位:孝感学院新技术学院语言文学系,研究方向:广告传播目前在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攻读广告传播方向研究生,职称:助教。
参考文献:
关键词:品牌; 报纸品牌; 南方都市报
1 品牌与报纸品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媒介的竞争和发展经历了前期跑马圈地式的发展,进入了高水平的品牌竞争时代。”[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报纸的商品属性得到认可,报业竞争不再仅仅是“内容主导”的竞争,报人开始对报纸这种特殊产品进行营销。到了21世纪,随着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时出现报纸产品同质化严重,广告增长放缓等问题,我国报业竞争进入了品牌制胜阶段。
品牌包括名称和标识两部分,品牌名称也叫“品名”,是指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如《南方都市报》、《锵锵三人行》等。而品牌的标识是指某种图案或符号,一般有特定的颜色,容易识别和记忆,如传媒集团的标识、社标、频道或栏目形象包装等。
报纸品牌就是报纸的标识、品质、网格、特色以及自身文化等要素的综合,与其他报纸形成明显差异,为相当数量的读者认同、追逐、偏好、忠诚,以独有形象获得良好的口碑[ ]。
报纸品牌与商业品牌相比,既有商业品牌的共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可以归纳为三方面:一是报纸本身就是大众传播手段,贯穿于公众生活各个领域,受到公众的关注比较多;二是报纸受地域、政治、文化、语言的影响较大,地方报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三是报纸品牌具有较高的共享度,对受众的涉入程度比较深,品牌一旦形成则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较少,因而品牌忠诚度较高。
2 报纸品牌的定位
报纸品牌定位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报纸服务对象是谁,即受众定位。二是报纸为这些服务对象做什么,即功能定位。笔者试将《南方都市报》(下简称《南都》)的定位分为两个阶段。
2.1 《南方都市报》草创阶段(1997至1999年)的定位
草创时期的《南都》把读者定位为广大市民群,要办“彻底市场化和市民化的日报”,其定位可以概括为面向珠三角城市群的市民生活报。这个时期的《南都》在新闻报道内容上严重失衡:社会新闻包打天下,而时政、新闻、经济新闻等却很少涉及。在社会新闻的处理上将重大事件、典型事故、奇闻趣事等放大到极至,不仅频繁地出现在封面,更大量地占用有限的版面。虽然“市民生活报”的定位使得《南都》的新闻品质有值得反思的地方,但是正是这一定位使得其在报业竞争激烈的广州生存下来,这是因为这一定位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进入新世纪《南方都市报》的定位
从2000年开始,《南都》进入了“新主流媒体”时期。“新主流媒体”的定位对原有读者——“市民”进行细分,把目标受众描述为,以中青年为主,接受过高等教育,崇尚新潮、前卫的社会主流阶层,他们关注经济和社会热点,以获取知识和信息为读报目的,消费欲和购买力强。《南都》新世纪的定位调整是考量内外环境变化的结果。首先,“市场化”、“市民化”的“市民生活报”的定位在广州陷入了同质化的泥淖中。再者,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城市化进程的提速,读者结构和特征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中间阶层的壮大成为了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这些中间阶层关注热点,乐见社会进步,原有大众化、市民化的定位显然不能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
3 报纸品牌的建构
3.1 报纸品牌形象识别
形象识别(CIS)这一概念来自企业营销领域,是指通过统一规范的象征符号来塑造企业的形象,有个性的色彩、图形、理念等元素突出自身的特性,以求得最佳的消费认同。CIS由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
在报纸品牌建设中,理念识别指的是办报的构想、定位,报纸的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南都》根据自身发展阶段的不同,通过不同的口号来传达自身定位与理念。《南都》从1997年创刊就有自己的口号:“《南方都市报》,看了都说好”,随着时代的变迁,《南都》的口号也变成了现在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行为识别是企业实践经营理念与创造企业文化的准则,对企业运作方式所作的统一规划而形成的动态识别系统。包括内部的组织制度、管理规范、行为规范、干部教育、职工教育、工作环境、生产设备,福利制度等;外部包括公共关系、营销活动、产品研发、公益性,文化性活动等。《南都》在内部有一年一评的“《南都》新闻报道奖”,这在南都人的眼里就是普利策、奥斯卡,“通过评选,厘清一些概念,纠正一些偏差,达成新的价值共识,也向读者宣示办报理念”[ ]。《南都》对外活动也很丰富,如面向全国学子的“《南都》新闻奖学金”,留守儿童圆梦行动等等。
视觉识别是以标志、标准字、标准色为核心展开的完整的、系统的视觉表达体系。将企业理念、企业文化、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概念转换为具体的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对于报纸品牌来说,其封面和版式就是最具代表性的视觉识别工具。这里对《南都》的封面做简要的分析:“通栏标题+巨幅照片”是《南都》制作头版封面的常用手法:主图放置于整版偏下的正中位置,恰好形成矩形版面的黄金比,大气抢眼,是正版的冲击点;头条加黑加粗放在最上方,非常醒目。
3.2 报纸品牌的品质保证和人才支持
毫无疑问品质即产品质量是企业生存的生命线,也是品牌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南都》的品质可以用两个“无处不在”来概括,无处不在的资讯——小到衣食住行,娱乐八卦,中到楼市冷暖、投资理财,大到国家政策国际形势,家事城事国事天下事。其中《南都》的深度报道,时局版块,实现报纸与互联网对接的网眼专版,以及丰富的城市报道和经济、文化新闻都已形成强大的生产能力。其中深度报道为《南都》在全国赢得尊重与认同。无处不在的观点——《南都》不仅仅向读者新闻,提供“观点”和“看法”,传播“理念”和“意识”。既做理性的机构发言(社论),更集合了公共知识分子的精英意见(个论),同时还采集直抒苦乐的草根声音(众论与回应)。《南都》的社论及评论在政府和高端读者群中有很 高的声誉,体现了其兼具建设性与批判性,堪称是《南都》的灵魂。
一切企业活动都需要人来完成,《南都》在不断的努力下,成了许多新闻从业者跳槽的目的地,新闻学子更是心向往之。吸引到一流水平人才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南都》不光注重对员工的再教育,还大胆将人才放在重要岗位上,建立良好的用人政策,在激励中提高采编经营人员的水平;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员工能上能下制度,建立内部人才流动制度。
4 报纸品牌的发展
4.1 报纸品牌推广
报纸品牌的推广有两个重要任务,一是树立良好的企业和产品形象,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二是最终要将有相应品牌名称的产品销售出去。
4.1.1 《南方都市报》的广告宣传
《南都》的广告宣传是配合自身发展转型进行的,集中在创刊初期和进入新世纪重新定位以及报社重要周年庆,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除了利用自身版面,还借用了报业集团旗下的《南方日报》、《南方周末》、《城市画报》、《南方体育》、《21世纪经济报道》等优势资源,综合运用广州各大交通干道的公共汽车候车亭及电视媒体等进行“扫荡式”、“地毯式”的宣传。
4.1.2 《南方都市报》的公共关系活动
《南都》企划总监李琼芳认为,《南都》以其“不停折腾”的进取姿态策划开展的大量公关活动为《南都》品牌经营之路重要组成部分。《南都》的公关活动注重与新闻互动,能给广告客户很好的回报,此外其公共活动具有可持续性,其中不乏长期举行颇具影响力的代表,如华语传媒系列大奖,《南都》公众论坛,留守儿童圆梦活动等。
4.2 报纸品牌维护
品牌维护,是指企业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品牌带来的影响所进行的维护品牌形象、保持品牌的市场地位和品牌价值的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南都》在国内首创“报纸分叠”模式,就是基于对“新主流读者”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的调查所做出的决策。《南都》通过报纸的分叠,在很大的程度上适应了读者的信息需求,另外,报纸的分叠也为广告商提供了明确的商品消费市场,方便其进行有目的的广告投放,为报纸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南都》还将品牌经营提到了与采编生产并行的位置[ ],形成了品牌经营团队主导推动,采编部门负责产品生产,行政部门提供服务与支持的品牌建设分工与协作模式,使得整个报社全员都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
5 结语
如今,《南都》的品牌建设在不断完善中,成为了中国报业最响亮的品牌之一。回顾《南都》品牌创建历程,发掘其背后的规律就成为兼具实践意义和学术价值的课题。虽然《南方都市报》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但是,它的突出的品牌特色使得自己在“传播消息、提供资讯、引导消费、服务生活”方面深深吸引着广大新主流读者。这一切都使得这份年轻的报纸不断地发展壮大,在报业竞争中日益呈现出大报品格。
参考文献
[1] 展江. 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 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6).
[2] 董天策,等. 中国报业的产业化运作.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12).
[3] 韦中华. 《南都》的普利策 《南都》的奥斯卡. 青年记者,2009(18).
[4] 梅林,熊北涛.《南方都市报》领导体制大变革. 新闻知识,2003(5).
【关键词】 内部控制; 报业集团; 财务管理
报纸的多元经营,是相对于报纸一元经营而言的,也就是说,除了围绕自己所属的报纸版面本身所产生的经营,即发行、广告、印刷等活动以外的所有经营都应视为多元经营,如其他媒体广告、培训、会展、印刷业务及上下游延伸业务等等,都应纳入多元经营的范畴。从报业多元化、集团化的发展状况看,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作为报业集团管理的核心内容已不能满足当前报业集团化战略的根本要求,低效的、缺乏灵活性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已成为制约报业集团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因此只有制定有效的财务管理策略,才能更好地促使报业集团借国家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建立起包括传媒信息、相关信息资源服务和多种经营为子系统的多元化运作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报业集团的存量拓展与结构转型。
一、报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财务管理是对财务的管理,即通过对资金或资本运筹的管理,协调与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其最终目的是使资金或资本的运筹更有效率。
内部控制贯穿于报业集团各项经营活动包括采编、广告、印刷、发行及多元化经营的全过程,不同种类的经营活动,其内部控制的侧重点、方法和手段也不尽相同。采编、广告业务的内部控制更多地体现在对新闻和广告这两种信息资源的管理控制上,新闻资源的内部控制主要集中在编辑环节,编辑时时把握报刊的定位和特色,适时提出办报的新主张、新思路。来自编审、主管部门及上级领导、读者群的监督不仅对编辑工作有重要监督作用,而且对提高办报水平也必不可少。广告业务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保持价格体系的正常稳定,详细掌握发行规模及读者分布,恰如其分地进行广告资源的分类预测,在广告佣金、广告打折、广告实物交换、广告付款方式的签批手续,原始凭证和记录的真实性等方面的系统管理。印刷业务的内部控制主要涉及到新闻纸采购经办过程,采购部门的岗位分工、询价、请购、审批、实施采购、验收入库和付款等一系列环节,印前审查制度,纸张控制制度等都需要建立更明确的业务操作规程,发行业务的内部控制主要体现在发行回款、财务核算程序、发行赠送管理制度等方面,多元化经营方面的新业务拓展领域,多数参照所在领域的内部控制加以监督和保障。
财务管理渗透于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的各个环节中,起着统率全局的作用。首先,报业集团要依靠财务部门提供的有效信息对各项经营过程进行合理预算,以控制成本,节约开支,即所谓的事前控制;其次,报业集团要根据市场需求,遵循市场规律,对经营过程进行财务核算和监控,以利于不断降低成本,加快资金周转速度,增强报业集团的市场竞争力,即所谓的事中控制;最后,通过财务管理部门反馈的信息,可以为报业集团下一阶段的科学决策提供有效依据,即所谓的事后控制。
通过分析可知,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两者都是为了报业集团的生存与发展,实现报业集团运转效率的最优化。内部控制的逐步加强促进了报业集团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同时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又成为内部控制逐步健全的保证。在报业集团实际运营中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二、报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瓶颈
现在各个报业集团作为本土具有优势资源和重要市场份额的集团企业,正在逐步发展壮大,但如果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跟不上,就极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被击垮,正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尔德·约瑟·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所言:“一个国家乃至民族,其衰亡是从内部开始的,外部力量只不过是其衰亡之前的最后一击。”分析我国的报业集团,虽然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得到重视,但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存在薄弱环节,进而制约报业集团有形和无形资源的发挥潜能,成为报业集团做大做强的瓶颈。
(一)管理层和经营人员观念滞后
集团的管理层和高级管理人员普遍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或会计人员的事,以为只要财务部门牵头制订了各种相关规章、制度就是建立起了内部控制制度,事后出现差错,造成损失都归咎于财务部门。尤其在多元化运营的新业务拓展领域,一些具体的经济事项和业务缺乏规范的制度约束,加上经营人员内部控制观念本来没有跟上,导致了新生业务的运转缺乏保障机制和监督力量。
(二)内控制度的制定缺乏业务归口管理,不利于发挥财务管理实施结果对集团整体决策的支持作用
报业集团内一般有多种媒体形式,由不同的单位经营管理,会执行不同的价格体系、提成标准和年终考核口径,业务的复杂性与日俱增,由于标准不一,就必然造成执行混乱。传统财务管理尚未覆盖所有的风险点,多数情况只能就财务论财务,没有根据不同经营单位的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全面深入地挖掘财务信息与单位业务之间的内在关系,这就使得为决策层提供科学严谨的财务依据成为空谈。
(三)与资产管理相关的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尚未形成科学体系
随着报业集团经济实力的日益壮大,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多数报业集团原有的资产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报业集团化背景下对资产高效、安全的管理需要,使得资产管理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账实不符、配置不合理、重购轻管、重占有轻效率、资产流失的倾向,同时由于没有合理财务计划支持,一些大型设备常常因面临高额更新购置费支出而暂时停滞,阻碍了集团内部资产的高效运转,对资产的安全和使用效益产生了不良影响。
(四)内部审计力度不够,控制效率低下
内部审计部门定位模糊,内部审计管理趋于形式化,多数审计业务都仅局限于检查账目的数字或发现可能存在的舞弊,还没有承担起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系统的评价工作,难以对经营活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不能发挥对财务管理的有效监督。
(五)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利于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的实施
有相当一部分财务管理人员没有专业文凭、专业职称,综合素质较低,既能全面、科学地运用各类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才数量相对不足。报业集团财务管理受传统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模式的影响,没有适时作出应有的补充和调整,对制定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高效实施内部控制带来不良影响。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策略选择
报业集团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都是为了达到报业集团利润最大化,从而实现报业价值最大化。但具体而言,报业财务管理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资金的运营和管理来获得更多资金、降低资金的运营成本从而间接提高利润水平。而内部控制的目标不仅要保证资金的安全,获得资金的增值,并且要保证报业集团的各项经营活动在法律法规范围内,保证各项制度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视及建设程度,有利于提高报业财务管理的效率,可以降低报业的经营风险,促进报业可持续发展,因此以内部控制为基础,改善报业集团的财务管理具有重大意义。
(一)更新观念,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
多元化发展使报业集团涉及的行业比较多,差异性较大,集团的决策层应大力支持财务人员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服务于报业管理。但更为重要的是整个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应涵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财务信息侧重对过去结果的分析;非财务信息包括能增进报业价值的其他重大信息,如战略实施情况、治理模式调整、核心竞争力分析等。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整合有利于从多维视角将长期战略和短期行为融入管控评价体系中,全面反映报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潜力。
(二)规范内控制度,强化财务管理
报业经营的内控制度应按各业务口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构建,设计有效的控制制度,按采编、广告、发行、印刷、多元化经营等各大类全面、系统地进行,不留控制制度的真空带。采编业务虽然不直接参与经营,但在集团内实行统一的财务核算,有规范的内控制度作保障,透过翔实的财务数据与业务资料不仅可以全过程地考核整个生产流程上采编、广告、发行、印刷及多元化经营的效益,而且可以具体反映报业集团为达到经营目标,对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而以此为依据及时作出业绩评价,预测报业集团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优化资产结构,完善财务管理
资产是报业集团生产经营活动的基础。现代的资产管理不仅包括防范资产被偷被盗,非法占用,还包括提高资产使用效能。因而,报业集团的资产管理要建立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使用制度,提高资产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时掌握存量资产的信息,定期进行资产盘点,确保资产安全完整。财务管理不仅要通过现有成本及支出情况对各部门各经营活动的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而且要针对集团的发展需求制定出适当的财务计划,确定合理的资产结构,发挥资产最大效用,实现报业经济增长的有效性。
(四)实施有效的内部审计
内部审计是强化内部控制的一项基本措施,是报业集团改善财务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的自我需要,在报业经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不断健全审计监督,通过其对报业集团内控系统设计及运作质量的分析,评估风险因素,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效率和效果作出客观评价,从而促进内控系统的不断完善,推动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
(五)注重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人”是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的主体,内部控制失效,财务风险的产生,均与之有关,因此,应提高全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建立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为报业集团内部控制的执行培育良好的环境基础;同时,应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由于财务人员能够全面掌握报业集团各项经营活动的财务状况,从某种程度讲,财务人员作用发挥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
结 论
财务管理是报业集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为财务管理正常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保障,对于确保资产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保证报业集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促进报业集团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是提高报业经营效率和保护资产安全的基本工具,报业集团的迅速、健康成长有赖于通过基于内部控制的财务管理策略来实现内在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俞益民.县市报产业结构的发展转向[J].传媒观察,2011(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EB/OL]. .
[3] 张先治.高级财务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