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心理学学年论文范文

心理学学年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心理学学年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心理学学年论文

第1篇

1.1研究对象

抽取我校学生278名应用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与心理学中的气质测定进行对照研究。

1.2研究资料

参加对象的278名学生均为属于正常人群。因6名对象填写表格不符合要求,去除分析范围。列入分析的272名,年龄17~25岁,平均年龄21岁,男性77名、占27.6%,女性195、占72.4%,根据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关于人的气质论分类,多血质的80名、占29.4%,胆汁质的68名、占25%,粘液质的44名、占16.2%,抑郁质的9名、占3.3%,混合质的71名、占26.1%。按照维吾尔医基础理论气质论分类,血液质的85、占31.3%,胆汁质的79名、占29%,粘液质的36名、占13.2%,黑胆质的52名、占19.1%,混合质的20名、占7.4%。

1.3研究方法

先将278名学生进行编号分组,邀请具有丰富临床实践经验的维吾尔医学专家应用维吾尔医学方法将参加实验的278名学生的气质进行维吾尔医学中的气质测定及分类(观察脉象、舌苔、巩膜、面部气色、大小便等的体征),分出血液质、胆汁质、粘液质、黑胆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再应用心理学中的《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TEM量表60道题对278名学生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心理学的气质分型,分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混合质等5个种类。最后根据两组数据进行对照。

2研究结果

用维吾尔医气质论分出的血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多血质数量最多,占49.4%,胆汁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胆汁质占36.7%,粘液质中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的粘液质占33.3%,混合型气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混合型占40%,即相应度最高。但黑胆质中心理学气质分出的抑郁质比例不太相符。按性别统计可看出,不论维医学气质论还是心理学气质论多血质和黑胆汁气质的男性多见,胆汁质气质的女性多见,粘液质和混合质百分比维吾尔医气质论和心理学气质论分出结果不相符。

3讨论

第2篇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现在的状况是,现有的医疗体制,致使各科医生多从自身专业出发诊治患者或根据患者本人的要求去做治疗,肿瘤患者得不到综合治疗。在此,也呼吁有关部门,在有条件做肿瘤综合治疗的各大医院要在体制、制度方面作出保证和协调,如成立“肿瘤综合诊治专家会诊中心”。由“中心”来安排各个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各肿瘤科室执行方案,改变现在各学科间分散的混乱的治疗局面。

搞好肿瘤学教学建设

1教材和教学大纲建设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肿瘤的诊治水平的快速发展和提高,尤其是各种新的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应用,使得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甚至部分治愈。近年来问世的与肿瘤关系密切的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已与肿瘤学密不可分,融为一体,而现行的教学仍沿袭传统的大纲,并未做到与时俱进。田野等通过调查后认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在理论课教学中,教学计划没有单独设置肿瘤学课程,与肿瘤学相关的内容被分散在各种临床学科之中。

以前医学生的肿瘤知识多来源于多学科的教育,学到的知识零散、陈旧,不能反映肿瘤防治的整体性,不能满足于临床工作的要求。随着肿瘤的发病率上升和诊治水平的提高,肿瘤学已成为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涉及面极广的独立学科。因此,笔者认为,制订合理的教学大纲与统一规化的系统教材是开展肿瘤学教学最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务。有了这2点就有了教学的方向和教学的内容。肿瘤学的教学对象主要有本科生、研究生、住院医师、进修生以及从事临床工作的广大肿瘤科医生。教学大纲应既涵盖肿瘤学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又反映时代特色、立足肿瘤学发展前沿。学习的重点应该包括肿瘤临床流行病学、肿瘤病因学、肿瘤病理学、肿瘤诊断学、肿瘤外科学、肿瘤内科学、肿瘤放射治疗学等。另外,对常见的恶性肿瘤给予了必要的讲授,尽量将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知识与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并强调多学科综合治疗新理念及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使学生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性认识。

在课程设置时,应纳入一些学科研究进展,使老师能及时传授国内外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在组织制订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应该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邀请有关肿瘤学的专家参加编写,制定较权威、规范的肿瘤学教材,以适应培养多层次肿瘤学人才。

2教师队伍建设目前,我国肿瘤学的教学可以说良莠不齐。除了教材和教学大纲不完善外、教学机构的设置和师资队伍也都存在不足。部分高校缺乏肿瘤学教学的专职机构,不管是学校基础部,还是各附属医院,大都未设置肿瘤学教研室,没有一支结构合理的肿瘤学教学师资队伍。这样,就没有人专门研究具有肿瘤学的特色教学,更不能做到对肿瘤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等的系统教育和对肿瘤病因学、分子生物学、临床病理学、肿瘤诊断技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等多方面知识的全面和系统的教学。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肿瘤学专业属于新兴专业,由于我国医疗教学体系不够健全,肿瘤学教师资源匮乏,高素质的肿瘤学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加强肿瘤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当务之急。首先,要增强带教老师的教学责任感,明确职责范围,纠正部分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教学的思想倾向。把带教工作与教师晋升职称和岗位聘任的考核相结合,其次采取教学改革措施,加强肿瘤学教研室的建设工作,经常性地进行教学观摩和教学评比活动,建立肿瘤教学竞争激励机制,鼓励教师接受继续教育,开展教学讲座和学术讲座,加强学术风气建设,优化教学软环境。只要得到有关部门重视,有专设的教学机构的组织和引导,肿瘤学师资队伍建设一定能初见成效。

3临床肿瘤学教学教师在临床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具备解决临床问题的基本技能。选择有代表性的常见或高发肿瘤典型病例,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其诊断要点及综合治疗原则、规范化个体化方案;再对该病进行回顾性、前瞻性分析,让学生全面了解其治疗方法及预后。

医学生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在有限的临床实习时间里,如何合理安排肿瘤病种的临床实习,是关系到医学生能否应用已学到的肿瘤学知识来处理临床疾病的关键。以往的实习安排大多重视内科、外科,而忽视了肿瘤科的临床实习,这不利于医学生肿瘤学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医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肿瘤临床实习,才能为将来的肿瘤临床工作打好基础。在经过内科及外科实习之后,必须增加安排2个月左右的肿瘤专科的实习,这样才能巩固已学的肿瘤学知识,才有可能深刻领会肿瘤综合治疗的概念,明确肿瘤治疗过程中手术、放疗、化疗、中医中药治疗及其他疗法的适应范围,正确理解如何选择合理、规范的综合治疗方案。

作为一个合格的肿瘤专业医学生,不但要求对综合治疗的各种手段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把多种治疗手段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以取得最佳治疗效果。循证医学是近20年来在临床医学领域迅速兴起的一种新的模式。其定义为:谨慎、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结合临床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多年临床经验,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和意愿,将这三者完美结合,做出治疗决策。其核心思想就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都应基于客观的科学研究证据,在获得这些证据后对其进行充分评价,然后用来指导临床实践。应用循证医学,可为肿瘤患者提供最为合理、有效的诊治规范,最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医疗费用及提高生活质量。

临床教学中,还要强调循证医学是肿瘤规范化治疗及个体化治疗的方案制定的基石。只有符合循证医学的要求才能提高诊疗水平。教会学生应用循证医学的原则来指导肿瘤的诊治则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以上的训练使学生逐渐养成应用循证分析法来指导临床决策的习惯,从而为他们在毕业后从事肿瘤临床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肿瘤的规范化治疗是建立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基础上,针对某种肿瘤的最佳治疗方案,是多学科相互合作,综合考虑而制定。在肿瘤综合治疗中,各肿瘤学科和医生之间不协调的问题势必影响学生对肿瘤治疗的整体观念,应在临床教学中反复予以强调。通过对以上知识的传授,可以使学生明确目前针对肿瘤治疗既有规范化原则,又有个体化方法。高年级医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医学资源和网络资源进行自学,以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整合自己所学的肿瘤学知识结构。

增设肿瘤心理学课程

广义的综合治疗理应包括康复及护理内容,这是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颇为关注的事项,也是社会进步、医学发展的体现。以往的医疗多采用生物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强调只有治病才能救人;其实不然,肿瘤即使消除,患者可能致残,心理可能发生障碍,甚至自杀身亡。因此,医生必须注意到患者的社会性。医护工作的重点应从人患的“病”为中心转到以患病的“人”为中心;工作任务己不仅仅是使肿瘤局部得到控制,而是要照顾到患者的全身。调治生理的同时还要兼顾心理,有躯体治疗还要有精神治疗,使患者恢复社会活动能力。

这种高标准的医疗只有综合治疗才能承担。例如,乳腺癌患者承受患癌及失去双重精神上的打击,患者焦虑、忧郁、耻辱、恐惧甚至失望的心理急需疏导和治疗。外形重建的呼声也日渐强烈,这一综合治疗的要求,就其难度来着,往往高于乳腺癌的切除术。掌握并分析患者非正常的心理状态,以针对性的语言及适当方法作用于患者的高级神经中枢,从而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达到提高全身机体状况的效果。

可见,以患者为中心的身心治疗任务是繁重的,这是一门世界性的全新医学,作为乳腺癌的综合治疗则更显得必要,我们应当认真去做。

第3篇

传统心理学秉承因果诊断治疗模式,过多考虑个案消极方面,未能从整体生态的角度探讨个人与环境互动与发展对个体复原的作用。这也导致了长期以来,在心理健康研究领域,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即把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的失败上,而很少关注健康、勇气和爱,从一个人正向、积极的能力与特质,从增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动力过程给个人带来的能量方面来研究。由于传统心理学研究对人类积极品质缺乏探究,因而不能从实质上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事实上,创伤后心理健康研究应该更多思考人性的积极面,重点在于帮助公众更健康、更美好地生活。积极心理学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影响下应运而生。积极心理学从积极心态出发要求人们解读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每个人都有积极力量和品质,我们目的就是协助他们发挥这些品质的作用,达到改善创伤后生存状态和心理困扰,实现幸福生活与快乐心态。已有研究表明,拥有积极观念的人,其社会适应能力更好,他们能更轻松地面对压力、不顺心以及各种丧失,即使面临最不利的社会环境,他们也能应付自如。从应用视角看,积极心理学就是强调用一种积极的眼光和方式看待问题、困难和挫折。面对现代生活中诸多不如意的现象,我们不能一味的埋怨,我们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不如意,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做的就是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接受这种不如意。我们都在说一句话:“态度决定命运。”积极的心态必定会给我们的生活(而无论是正常、平凡的生活,还是经历过变故和灾难的生活)带来希望和改变。

二、创伤中的心理复原力

(一)复原力的产生与实质

如上所述,传统心理学一直认为,消极的经历一定会导致消极的发展结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面对同样重大压力事件,青少年及成人产生反应和后果并非完全相同。即“有些人不会出现明显的身心状况甚或崩溃的现象,而有些人即使在微弱的压力情况下则出现情绪困扰”。甚至“有些人在出现压力症状反应前,其人格特质已有某种程度的异常”。这种发现提示我们:个人对环境的知觉、建构与反应的差异在哪里?这个差异又如何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建康和行为反应的表达层次?早在20世纪70年代,个体面对创伤事件所表现出系列心理反应的这种差异,引起研究者对人类应对创伤能力的高度关注。复原力(resilience)的定义因强调的侧面不同而不同。我们认为,复原力是指个人具有或学习到的某些特质,这些特质或行为会因个人与环境的互动而保护个人不受压力或挫折情境的影响,使个人重新获得自我控制的能力并因之发展出健康的应对行为。心理复原力是一种在困境中迅速崛起的能力,它是一种能帮助人们克服压力和挫折,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求得自我发展的能力。而且,这一能力并非一成不变,是可以根据后天的训练加以巩固和提高的。当遭遇创伤性事件时,一个拥有复原力的人,不但能缓解压力而且能从压力中学习,使自己更加坚强。复原力一直存在于人的心底深处,平时不大会注意它,但是一旦面临压力和挫折,复原力将帮助人们减轻痛苦。近年来,复原力在许多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强调在理解个人成长和发展时要多关注优势而不是劣势,重点是健康而不是疾病,强调要充分发挥个体积极能动性,要着重关注人达到最佳状态的条件和过程。

(二)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

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是指个体本身具备的具有保护因子作用的心理能力和人格特质。其主要功能在于提供个体安全、情感支持、沟通、认同、解决问题等保护作用,使个体修正对危机情境的反应。个体在危机中拥有越多的保护因子就越能促进复原。心理学家Konrad整理出以下几种复原力保护因子:与父母维持良好的关系;有自我价值感;能与他人合作;有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能信任他人;有内控性人格;有问题解决能力;有思考的能力;具有幽默感。台湾学者萧文教授认为复原力的内在保护因子有7种:(1)具有幽默感并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事件;(2)虽置身挫折情境,却能将自我与情境做适度分离;(3)能自我认同,并具有独立控制环境的能力;(4)对自我和生活具有目的性和未来导向的特质;(5)具有向环境或压力挑战的能力;(6)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技巧;(7)较少强调个人的不幸、挫折与无价值感或无力感。(三)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是指在个体以外的环境中,能促进个体成功调适,并改善适应不良结果之因素。因此,复原力的外在保护因子就是指家庭、学校和社区环境中所拥有能促进个体复原的因素。家庭是影响个人面对困境复原的重要因素。家庭提供和谐的气氛有利于个体复原力的提高。和家庭有关的保护因子有:父母有爱心的家庭观;对孩子足够重视;家庭凝聚力;家人与朋友的非正式和多代间的感情亲密程度;压力较少的成长环境;家庭成员具有坚强的信念以及控制生活的能力;对不同活动都建立或维持常规。学校和社区的保护因子主要是在学校环境中积累成功积极的经验,发展与教师的良好关系,与同学有成功的社会关系。与周围的人相处和睦。在外在保护因子中,情感的连接是重要的,而关怀和支持是情感连接的重要因素。

三、从积极心理学视角解读青少年创伤后心理干预

(一)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传达积极的生活理念———感谢命运,我们还活着,用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灾难,面对明天

创伤后,青少年看到的到处都是破败的场景,有可能是倒塌的房屋,也有可能是残缺的尸体,体验到了大部分都是消极的情绪,悲伤、失落、焦虑、抑郁、恐惧等等。在这样的环境下怎么才能让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绪呢?这就需要一些小的、细微的东西了。比如说对地震中幸存的青少年进行的心理干预中,治疗者和亲友们在表达情感上的安慰与关心的同时,可以轻轻握住他们的手或保持其他的身体接触,就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不仅可以使他们感受到他并非独自面对不幸,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保持与现实状态的联系,不至于把全部的心思放在故去的亲人上,这就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再如,我们的总理,在汶川大地震的现场,面对一张惊慌失措的刚刚从废墟里刨出来的小脸孔,他上前亲吻了他,这个也很重要,第一时间把这种生存的信心,希望和鼓励,最早时间给那个患者,使他有了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还有废墟中刨出来的人,上担架的时候,盖上被子,适当给躯体以抚慰,公安干警翘起拇指,像我们的总书记脱了鞋坐到病人的床铺上去,这些很多都是传达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具体方式。

(二)培养青少年积极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积极品质,努力寻求并培养青少年身上的积极品质,如乐观、聪明、努力等等

记得一句话说:“忘记就是铭记。”我想这句话在这里可以这么说:“真正的治疗不应该是克服失落、恐惧等等消极的情绪,而是建立一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品质。”我们可以通过对创伤人群的积极教育,一方面对青少年创伤者各种积极品质的予以发掘,另一方面要在现实生活中培育这些积极品质,从而达到培养积极的人格特征,塑造新的积极品质。即创建一种积极主动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以便充分发挥每个人主动性、思考能力、热情、勇气、坚强等。同时,灾后积极人格特征的建立还可以通过一些基本的方法进行干预,比如鼓励、肯定培养爱的能力(爱自己以及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等等。这里要注意的一点,跟我们平时在生活中体会到的是同一个道理:赞扬的力量总多于批评。例如,如果我们长期赞扬一个人一些平时很正常的动作的时候,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观、自信。我们相信幸福与财富无关。幸福的人不一定是富人,一个穷人也可以是很快乐的。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

(三)构建积极的社会生态环境

第4篇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互动过程,少了哪一方也不会构成教学,更别说提高课堂效率了,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也会成了无米之妇。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的强调学生对老师的遵从,老师教给什么就学什么,老师成了课堂的主体。这就会造成课堂死气沉沉、学生学习意兴阑珊,使课堂的效率只减不增。要想转变这种课堂氛围,就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改变传统一师独大的局面,建立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学生乐于向老师倾诉心声和内心的渴望,教师不仅倾尽所学教育学生而且在生活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关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是建立平等、互动、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只有师生之间时时沟通,才能使学生的反馈意见用在切实改善教学方案上,才会让老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更能把握学生的薄弱环节,还能让师生产生信任感。对于小学语文来说,更需要建立平等沟通交流的渠道,让小学生对老师产生信任感,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就不易走思,更易集中精力、认真听讲,更易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应用的实际生活中。

二、结合生活,体会学习作用

小学语文不是架空了的高深学科,而是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它的课文选材基本都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向学生传达的一种思想就是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感动,并将这种美和感动用文字表达出来。在《升国旗》中体会对国旗的崇敬对祖国的热爱,在《江南》中感受江南莲映荷塘、鱼儿嬉戏的美景,在《奶奶的白发》中体会奶奶的不易和浓浓的祖孙情等等。这些都是生活中的事,在学习过程中将自己置于课文环境中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就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对知识记忆深刻。学习和生活是无法切割的,学习的知识可以方在生活中去加深理解和记忆,生活中的事也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课本与生活相结合,在课本中学习到的知识和道理要应用到生活中。如学习到《母亲的恩情》这一课,知道母亲对远行的孩子的牵挂和惦念,母亲深深的爱都隐藏在秘密的针脚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母亲爱自己的表现。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为大的母爱之后,就要对学生用实际行动回报母亲加以引导,并且要求他们在生活中去体贴母亲、孝敬长辈。这就是让小学生将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把学到的知识和道理用在生活中,让生活成为检验学习结果的标尺。

三、合作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第5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地发展。本人根据实践经验,就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利用看似平淡的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文章中潜在的问题学生都无法自己挖掘出来,这些内容看似平淡,实质却蕴含深刻的道理,如果学生“无疑”,教师就要“须教有疑”,对于一些貌似无疑的内容,教师要及时提出其中的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思考和分析,最终发现个中深意,以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讲授《赠汪伦》一诗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而偏偏在李白上船“将欲行”时才来送呢?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只要给出的结论可以自圆其说即可,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与情感。但学生的思维终点又会聚集和回归至一点,即无论出于什么原因,都是由于汪伦与李白两人深过桃花潭水的情意。这个问题也使得课堂教学“看似寻常最奇崛”。

二、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内容丰满,思想深刻,情感丰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充分去体验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共鸣,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例如,在讲解《陶罐和铁罐》这一课时,其中有一句话是“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讲到此时,可以提出问题:“奚落是什么意思?我们继续往下阅读,看看是否能够找到这个词的意思。”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也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问题的答案。首先,教师要创设具有童话色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体会铁罐的不可一世和傲慢态度。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文章,通过自己对角色的把握,用语言来表达角色的心情。分角色阅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文章对现实生活的教育意义,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类似的行为,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他们逐渐明白了文章的真谛,懂得了做人的基本道理。

三、利用直观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

入小学之前,图画是他们接触事物、认识事物的主要形式,虽然进入小学要学习认字,但图画对他们来说有着不一般的吸引力。而且图画色彩鲜艳,生动形象,易于学生接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图画的表现形式有多种:挂图、插图、投影、剪贴画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图画呈现课文中的情境,会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多媒体引入以来,教师还可以利用动态的视频动画辅助教学,这种动态的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如,在教学《燕子》时,这篇文章主要以优美、活泼的语言向大家展示了燕子的可爱形象,并在教材中配以两幅插图,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文章的插图来进行巧妙的情境设置了。首先,让学生描述一下插图中燕子的形象,然后让学生仔细品味文章中以下句子的描写方法:“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斜着身子在微风中掠过,唧唧地叫着,有的由这边的稻田上,一转眼飞到了那边的柳树下边;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湖面,就看到波纹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看作者是如何让小燕子“活”起来的,并让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更好地体会燕子的形象美和动态美。可见,利用图片和教具实施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给予激励评价,呵护学生成长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与学生的健康成长息息相关,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如果教师的评价不当,容易伤害他们有效的心灵,给他们将来的发展带来阴影,甚至使一颗美好的心灵从此枯萎。因此,教师要注重改进自己的评价方式,使之服务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对于学生提出的正确答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也不要直接否定,而是给出正确的引导,并找出其中的闪光点给予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学生的阶段性表现情况与学生的总体情况进行结合评价,切记将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始终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好准备。

总之,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断实践和创新,运用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率同步上升,建立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熊开明.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

[3]陈大伟.在新课程中:困惑与成长[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4]李国忠.试论小语单元教学特点及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1(01).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艺术;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同时也给我们老师的教学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老师只有讲究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本人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下几点教学建议。

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营造良好课堂氛围

教学中,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对他们的探索活动进行合理引导。努力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亦师亦友的良好师生关系。研究发现,开课半小时后,学生会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和听课效率下降的情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下互动环节,比如让学生站起来进行动作模仿,一起诵读课文等。如果发现有的学生出现烦躁的情况,还可以安排他们上台进行课文情景演示,教师通过播放配音朗读进行配合,他们精彩的表演与配音的完美结合必定会赢得热烈掌声,这就是所谓的教学中的点睛之笔。

二、课堂教学鼓励质疑,不断增强学习兴趣

在学习中,思考和提问是紧密联系的,有思考才会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又是学生进行开发创造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诚实的孩子》这篇课文中,有的学生可能会问:表兄妹在回答是谁打碎了花瓶时,说“不是我”后面为什么是叹号,而列宁的“不是我”却是句号呢?对于这种需要仔细读课文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实验的方式来解答:拿出一个摔坏的黑板擦问一个学生:“这是不是你摔坏的?”他肯定会马上说“不是我!”这是老师要引导学生体会感叹号是表达的非常肯定的语气,而句号则表示由于撒谎而表现得语气不很肯定。这个问题的解决,可以让学生自己体会到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大调动他们提问题的积极性,使很多问题经过讨论得出满意答案。由此可见,鼓励质疑能够很好地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以确保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实施因材施教策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的智慧类型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善于形象思维,有的人长于逻辑思维,同时又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不同,从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使用不同的思维方式,获得不同的心得体会,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中要多关注学生学习的独到之处,积极创设交流活动,使得学生能在与别人的思维碰撞中,完善自己的想法,提升自己的认识,丰富自己的认知方式。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在小学语文课上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促进全面发展是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要想更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设法调动学生兴趣,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教师更要使自己成为值得学生信赖,让学生感到敬佩的好老师。在课堂教学时,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回答问题,并用期待和赞许的目光激励他们,即便是回答错了,也要采取先鼓励,后纠正,再表扬的策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耐心引导他们做出正确回答,并给予充分肯定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美好体验,在调动了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增强了信心。

四、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教学评价应该多运用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错误地把这种评价方式的适用范围扩大化,没有很好地把握好评价标准,过多地进行激励和表扬,使学生从心理上产生了审美疲劳,对于被表扬的渴望度降低,最终导致教学评价不能发挥最大功能。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既要努力保证激励性评价的功效得以发挥,又要注意科学把握运用标准和运用时机。在时机选择方面,尽可能选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鼓励表扬,让所有学生都能体会到获得成功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个别学生的成功经历会对未接受过激励的学生带来强的的动力。而在选择运用标准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按照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划分不同层次的激励标准,要把标准定得略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之上,学生的努力付出得到激励,能够激发他们更强的求知欲望。当然,优秀学生和后进生在激励标准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教师必须科学把握激励标准,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一个相对复杂和繁琐的过程,我们语文教师要随时对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找出成功和不足之处,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执教水平,促进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 严先元.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M]

第7篇

在教学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长上获得尽可能懂得学习内容,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率。教师应该做到的就是要合理有效的设计教学,教师应在上课前备好课,设计好课堂时长四十分钟的讲课流程,精心组织好教学内容,合理有序的发展,才能保证学生拥有一个好的听课效率的基础。可以依据以下要求进行参考:在设计教学内容时,选择教学内容的素材时,应根据高中学生整体认知水平出发,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范围。在一个数学案例中,可以提出多种问题,这样能够贴近学生的生活内容,引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积极加以探讨。另外,设计合作教学也是设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可以设立合作学习的小组,共同进行探讨学习。合作学习的小组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小组合作的成功与否,所以,在选择课程学习的探讨课题方面,则需要根据探讨的课题内容进行适当合理的分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学好数学的目的。主要分为三个步骤:恰当分组合作;合理管理合作小组;小组与小组成员之间积极参与合作。这样能够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能够得到不错的效果。

二、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如果能够影响到学生的情绪,触动到学生实际生活的需要,那么这个科目便有其价值所在,从而创设的学习情境也是成功的。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便能使学生进行主动的学习,得到的效果也是事半功倍的。

三、从数学积极性着手,激发思维求知欲

思维的积极性对学好数学具有很大的重要性,教师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够使得学生愿意学数学并学好数学。趣味引入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实践中有不错的反响,以及障碍性引入等,都是教师多年实践得出的结论,能够引导开发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激发起学生们学习数学的求知欲,才是学好数学的基础。

四、做好课堂练习,加强教学效率

在课堂中,做好课堂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这能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熟练的运用新知识。对学生的智力和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要有目的的出练习的题目,有针对性的出题目。其次,要及时的做练习,使之能够当堂消化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再次,要保持练习题目的多样化,只有练习不同类型的题目,才能掌握牢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才能达到熟能生巧的效果。另外,教师要根据学生们在课堂上出现的错误以及经常犯错的地方,加以积极的指导,以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消化课堂上的内容。

五、改变传统评价方式,实现新的评价方式

首先,应重视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及时作出评价。在评价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如何,而是整个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可以反映出学生整体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加以注意的问题,所以,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内容。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学习的总体态度等进行积极合理客观的的评价。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在个人思想方面上的,这能够决定学生擅长那种方式进行对问题的探讨研究,是通过合作交流还是自己积极论证得出,这种学习的方法,也能够透露出学生擅长于哪方面,学生在哪些方面应该表扬,哪些方面可以加以改正。在基于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上,进行评定审核和思考论证,从而作为评价考核的标准,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总结反思,并加以改正,从而得到更加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次,便是进行评价方式多元化。所谓的评价方式多元化,便是在对学生的评价的角度方面,从方面进行评价。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可以从内容上进行多元化反射,也可以是从评价对象上进行多元化反射。评价内容可以是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等;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教师。书面评价与口语评价相互交错,不同角度不同评价结果不同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多元化,除了在遵循学生个性的基础上,还充分尊重了学生在个性的发展方面,而且,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评价方式,只有进行针对性评价,才能够在评价方式上体现出多元化评价的优势。

第8篇

    在临床护理学中,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法有两种,一是口服给药,二是静脉给药。

    1.1口服给药:口服给药适用于心脑血管病较轻和较重的患者,经静脉给药治疗病情稳定以后,需继续治疗者,应用口服给药可起到维持治疗和避免急性发作作用。

    1.2静脉输液:静脉输液是老年心脑血管病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能很快达到血管浓度,其治疗效果也比口服给药和肌内注射快,特别是对病情较严重的心脑血管病患者和病程较长的一般患者因某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发作,静脉输液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2静脉穿刺部位及方法与临床护理学研究

    2.1穿刺部位的选择:心脑血管病患者,血管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大、中血管内,远心端的表浅小血管往往受损较少,因此选择手前臂、手背及指背静脉较适宜。手的静脉血一般由掌侧流向背侧,大部分自手背静脉网回流。对于消瘦、体胖、水肿等病情较重的老年患者,由于长期输液手前臂的及手背较显露的血管常被破坏,加上穿刺失败造成的瘀血、水肿等原因使手前臂及手背显露有弹性的静脉无法穿刺时,可采用手背、指背细小静脉作为穿刺的部位[3,4]。

    2.2针头的选择:选择针头的大小,原则上是根据静脉大小及部位的深浅而定,一般手背及手前臂较明显的静脉选用6.5~7号针头,手背、指背较细小的静脉选用4.5~6.5头皮针较适宜。

    2.3进针方法:老年患者静脉穿刺进针手法,采用直刺法较好,手背、指背细小静脉穿刺,止血带扎在穿刺点近心端5~7cm或手腕部,右手拇指向近心端前推,使静脉充盈再固定静脉。水肿患者皮下组织疏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周围组织压力高,血管不显现,脆弱,无触及感。行静脉穿刺时先用左手拇指沿静脉走行解剖部位压迫局部组织,使组织水分被推挤到静脉两侧,这时静脉可显现。然后绷紧皮肤,但用力不可太大,在欲穿刺的静脉下方0.5~1cm处,针头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待针尖斜面全部进入皮肤后,放平针头潜行1~1.5cm或针头进入1/3时,向下刺入血管内。穿刺的整个过程要做到轻、稳、准、迅速,对细小静脉,进针要掌握“宁浅勿深,见回血后不再进针”的原则。原因:细小静脉表浅不滑动腔内血量少,回血较缓慢,见有回血有明针尖斜面全部进入小静脉腔内。如果见回血继续进针就会穿破血管,使穿刺失败[5]。

第9篇

数学内容与生活生产联系紧密.也可以说,数学是从生活中来,并不断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数学特点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学习数学.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单靠教师的一张嘴是不够的,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具有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特点,能够为教学创设丰富的情境,教师要利用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促进教学的发展.例如,在讲“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定理”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有效学习其中的难点内容.如,在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四边中点所得到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这个命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进行现场演示,为学生展示不同的四边形,进行相关操作,使学生直观上看到得到的四边形就是平行四边形.在教师进行演示之后,可以具体某一个四边形,利用几何画板再次进行现场演示,引导学生观察在拖着四边形一个顶点在平面内缓慢移动的过程中,四边形的形状与对角线的变化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的测算长度及角度的功能测出两条对角线的长度关系、两对角线夹角度数对于四边形形状的影响.在情境展示后,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理解证明此观点(略).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现场演示

在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的抽象性是很强的,因此,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把抽象的内容演示给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理解相关内容,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要把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整合,利用计算机将教学内容加工成文字、图形、影像资料,通过生动的演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时,对于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抽象性很强,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如果教师利用计算机和几何画板中的软件,在大屏幕中作斜三角形ABC及其角A的平分线、BC边的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之后用鼠标在屏幕上随意拖动点A,利用软件功能,此时ABC和“三线”在保持依存关系的前提下随之发生变化.在移动的过程中,学生会直观地发现存在这样的点A,使得角平分线、垂直平分线和中线三线重合.这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演示,学生能够理解有关概念.同时,在演示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也被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显著.

三、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体验,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例如,在讲“三角形的认识”时,对于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的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多种物体,利用的是三角形的稳定性.教师可以把相关内容制成演示文稿:使画面在舒缓的音乐中徐徐展开,如蓝天中展翅飞翔的飞机、蓝天白云下的埃菲尔铁塔、车水马龙中承载的杨浦大桥等画面.通过画面,学生可以有效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够认识到其稳定性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在动听的音乐中,可以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与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热情也能被调动起来.

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鼓励学生进行自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自学是很重要的.只有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他们才会不断地追求新知,不断探索,获得发展,而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方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重视自学的价值,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作答,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上网查资料的方式搜集信息,解决问题,要使学生把使用计算机网络进行学习作为学习的常态,作为学习方式创新的一大措施,使学生充分认识信息技术手段,认识网络的价值,使学生自觉利用网络学习,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这对学生学习数学、未来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五、结语

第10篇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8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90例,按其入院时间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45例。常规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60~84岁,平均年龄(70.4±5.1)岁,高血压病程5~30年,高血脂14例,冠心病16例,脑梗死15例;干预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62~82岁,平均年龄(69.2±6.4)岁,高血压病程6~31年,高血脂16例,冠心病19例,脑梗死10例。两组患者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

(1)年龄≥60岁;

(2)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

(3)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95mmHg;

(4)患者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1)继发性高血压;

(2)神经精神类疾病;

(3)心肺、肝肾等脏器功能严重障碍。

1.2护理方法

常规组:护理人员常规向患者及家属介绍住院注意事项,分发高血压健康教育手册,普及高血压日常生活注意事项,提高他们健康知识和技能;定期开展茶话会,鼓励患者间交流治疗经验、感受;帮助患者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低脂饮食。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给予心理护理。

(1)根据患者的自身具体心理问题实施针对性护理,让患者明白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对治疗及预后的不良影响。采用疏导解释、安慰、鼓励等措施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消除其负性情绪,指导患者怎样调理心理,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指导患者深呼吸、听音乐等措施进行心理放松,使患者出现松弛反应,做到肌肉放松,内脏放松,精神心理放松。

(2)家属支持。护士需了解患者的生活环境,了解家属对冠心病的认知,对家属进行知识普及,做好家属工作,使家属认识到家人的支持及家庭环境对患者病情恢复的重要性,特别是患者的配偶,使其对患者提供全面的支持。

(3)健康教育。嘱咐患者保持平和心态,戒烟酒,切忌情绪大起大落,保证充足的睡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逐步引导患者进行适宜的体育锻炼,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打太极拳、散步、气功锻炼等方式,锻炼身体的适应能力。

1.3观察指标

(1)比较护理前、后血压控制效果;

(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依从性情况;

(3)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两组于预前、后的焦虑程度,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分值20~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以SAS≥50分为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抑郁程度,量表包括20个项目,每个项目按1~4级评分,分值20~80分,将所得总分乘以1.25得标准分,标准分越高,表明抑郁程度越严重。以SDS≥50分为抑郁,50~59分为轻度抑郁,60~69分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当P<0.05时,表示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变化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干预组血压控制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佳、主动服药,无1例患者未服药,常规组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

护理后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明显改善,干预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后治疗依从性比较组别n依从性好自觉服药被动服药未服药干预组45414410常规组452627117χ2值9.2818.3685.038P值0.0010.0010.024两组患者负性情绪变化(x±s分)组别nSAS护理前护理后SDS护理前护理后干预组4560.1±11.239.6±6.161.1±5.538.8±4.5常规组4560.6±11.455.1±7.961.9±7.355.1±5.8注:干预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13.404,14.913,P均<0.05;常规组干预前、后SAS、SDS评分比较:t=12.7010,9.113,P均<0.05;两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t=18.504,18.901,P均<0.05。

3讨论

第11篇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提倡和指导下,目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的现状基本比较乐观,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干扰,小学教育管理中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1.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

尽管教育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更新中,但是,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仍然存在,应试教育思维导致教师仍然以成绩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队伍建设过程存在缺失

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大一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无法达到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他们的教学观念有待更新,业务素质有待提高,教学内容教学手段需要丰富。

3.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教条性

目前的教学过程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但是,教师缺乏对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分析和了解,教学的过程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改善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的措施

小学教育管理的意义重大,因此,针对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的问题,笔者提出了几点改善的措施: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影响行动,教师必须要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指导自己的行动,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的思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要更新教学评价标准,不能单纯“以成绩论英雄”。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要想改善目前状况,就需要培养一支业务精、品质高的教师队伍,同时,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手段。

3.制订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以学定教”的原则,制订具体可行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课堂教学。

4.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

第12篇

1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在与病人进行医学护理过程中,医学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对谈话表情、姿势、语调、动作等方面的重视,这是由于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可通过这些良好的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得到莫大的提高,同时这也是心理医学护理得到良好实施的前提和关键。医学护理人员应当热情大方、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的对待病人,并应当关心和体贴病人,在交谈过程中对于沟通的技巧和语言艺术要非常注意,同时要尽量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对患者进行解释时需要耐心细致,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能够产生信任感和亲切感,由此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如术前主动详细的将术中应当注意的事项向老年患者进行介绍,并向患者肯定治疗效果,使患者能够心中有数,思想负担得到减轻,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术后主动向老人询问其切口是否疼痛,并协助患者转换舒适。对于疑心较强的患者,应当注意在病房中对于其病情需要慎言守密,不能够进行议论。在对患者提问进行回答的时候,绝对不可露出不耐烦或嫌弃之感,应当做到耐心细致。使患者能够与医护人员主动交流,以便能够正确的掌握患者对手术既渴望又惧怕的复杂心理。对患者术前焦虑有效的降低,对于患者平稳度过手术十分有利,同时可使术后并发症得到进一步的降低,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日康复。

2建立良好的睡眠环境

为进一步为患者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可采取一系列措施,如:将室内温度维持调整在18~20℃,湿度50%~60%;病房内避免大声喧哗,在开关门窗时应当动作轻柔;患者睡觉前给予一杯热牛奶,避免咖啡、浓茶,并对晚间引水水量进行限制;睡前嘱患者使用热水泡脚;由于音乐对于心血管、腺体分泌系统以及肌肉的紧张度都具有非常明显的作用,进一步降低人体交感神经系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使患者的血压、心率得到进一步的稳定,身心得到松弛,心境更加稳定平和,情绪也得到进一步的稳定,并可达到镇静、缓解焦虑的效果,故可给予老年病人轻音乐;在术前晚给予患者镇静药苯巴比妥口服。

3建立多种形式的宣教工作

第13篇

在公共管理的新理念指导下,学校体制创新的发展方向要区分外部体制和内部体制,区别对待。

(一)学校外部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1.教育思想趋近民主化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要求在学校的专业培养、道德约束等环节,要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不能因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忽视道德教育的发展,在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下,德才兼备才是学校的教育思想的重点。同时作为学校要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不断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扩大创新领域。

2.扩大学校的自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政府干预性降低,转而向指导性倾斜,这样可以扩大学校的自,有利于学校根据专业特色、根据学生需求、根据外部竞争等积极调整教学手段,也有利于学校和老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水平。3.丰富学校的经费来源经费是学校办学的物质基础,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丰富学校经费的来源,扩大学校经费的投入,倡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等,积极鼓励社会其他力量在资金、师资上对学校的扶持力度。

(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发展方向

1.推进学校内部领导管理机制的民主化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强化内部领导管理机制的民主化,要求不断加大教职工的民主参与管理意识,提升教职工民主参与管理的范畴。在校长负责制的基础上,通过加大教职工民主参与意识,可以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的民主化,也能避免校长权力的扩大化,保证学校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构建专业化的内部组织机构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构建专业化的内部组织机构。在以往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上,缺乏专业性的管理,部分组织结构的管理内容比较零散,难以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因此在专业性的指导下,还应该提升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综合性。

3.推动社会化的评价体制在传统的学校评价体制中,学校自我评价的标准、范畴、结果都难以实现公平化和合理化的推动,这也导致学校评价体制饱受诟病。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在学校评价体制中,要不断加大管理创新的力度和广度,提升学校管理创新的内涵,丰富学校评价体系的参与主体,推动多元化的学校评价制度。在评价过程中,要从单纯对结果的重视,转变为向过程转变,提升评价的机动性、动态性和发展性。

二、在公共管理新理念指导下塑造职业型学校管理者

(一)提升管理者素质从管理者向设计者转变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办学条件等诸多限制因素,导致很多学校中,管理者的角色往往偏重于协调者的角色,只注重眼前的环境与冲突,忽略了学校长远的发展与进步。但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管理者的角色应该不断丰富,管理者不能单纯是协调者,而应该成为学校发展规划的设计者,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综合评估,为学校未来发展提供扎实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学校的发展前景做出科学的预判和设想,同时提升学校老师的前瞻意识,不管是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在管理过程中,都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提升管理水平培养职业型管理者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下,要不断地提升管理水平,培养职业型的管理者。所谓职业型的管理者,就是要求管理者的专业性和职业性。在提升管理者水平的过程中,要侧重于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必须要求他们具备某一个专业的特殊技能,同时培养他们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因此还要求他们必须拥有一支专业团队。

(三)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条件在公共管理新理念的指导上,学校管理者不能仅仅是协调者的角色,而应该主动参与,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条件。特别是在信息技术时代,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通过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处理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四)管理者要注重自我修养和示范作用管理者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着,为了更好地督促全体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求学校管理要不断提升自我素养,不断强化自我管理,加强自己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总结

第14篇

关键词:新闻评论;“1+1”教学模式;媒介素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150-02

一、新闻评论地位之辨

关于新闻评论在媒体上的地位与作用,有诸多争议。有学者主张“旗帜论”、“灵魂论”,认为新闻评论在媒体上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胜过新闻报道;也有人提出“眉毛论”,新闻评论无足轻重,在媒体上属可有可无的“眉毛”。那么,与新闻报道相比,新闻评论是轻是重?

从国内媒体实践来看,典型如《人民日报》,作为国内第一大报非常重视言论,每天的报纸都有十多篇评论,基本上做到了版版有评论,重要报道篇篇配评论。从电视媒体来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有《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央视论坛》、《新闻1+1》等十多档评论类节目,都属于口碑与收视效率俱佳的节目。但是,对照国内的省级机关报、电视台,以及数量众多的地市媒体,可以看到其评论栏目/节目很少,而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评论栏目/节目就更少。并非这些媒体不重视评论,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这些媒体对评论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缺乏评论人才。对此,我们来分析美国著名报纸《纽约时报》的社论运作机制。《纽约时报》被公认为“报纸中的报纸”,拥有极高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它的报道可以扭转一场战争;它的评论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政策……《纽约时报》每一位发行人的风格都不同,有的是无为而治,有的积极参与,但对言论都非常重视。《纽约时报》成立社论委员会负责社论版,社论委员向社论版主编负责,其具体业务操作由社论委员完成。《纽约时报》社论委员的出身资质条件有着严格要求,社论委员一般有三种来源:第一,资深优秀的新闻特派员,或曾任高级新闻主管,写作能力强,精通新闻业务并有一些专长;第二,曾在著名学术研究机构担任高级研究员,或在学术与实务并重的刊物担任过主编或专门撰述,并有专著;第三,最新卸任的政府高层政策性官员,写作经历长,能力强。当前国内主流商业报纸的言论操作,典型如南方报系,大多借鉴《纽约时报》的社论运作模式:成立社论委员会,主要经营两种类型的言论,一是做社论,社论代表媒体立场;其次,做意见平台,较多的版面和空间用于为公众的声音提供平台。这些商业报纸的言论版都做得好,很有影响力。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新闻评论的内容和体裁突破了传统媒介载体的限制,网络评论、微博/博客言论、手机话语等新媒介评论对传统的新闻评论提出了挑战。对今天的受众而言,新闻评论已成为社会公众发表评论、表达意见、参与社会的重要方式。分析《纽约时报》对社论的重视及其成熟的运作模式,结合国内媒体新闻评论的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评论与新闻报道一样,都是媒体的核心产品;不同之处在于报道提供“客观性信息”,评论则提供“意见性信息”。由于新闻评论是大众传媒上的核心产品,《新闻评论》理所当然成为新闻学科核心课程。但目前高校《新闻评论》课程的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陈述性知识占用较多,而实战写作训练/节目制作的机会则较为缺乏。针对这一现状,本人在近年的评论教学中,对评论教学的教学理念与课堂操作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二、新闻评论教学理念的更新

1.教学方向的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继新闻采访、写作、编辑之后开设的新闻学科核心课,新闻评论教学的目标,不仅要培养实际的评论写作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即批判性解读、评价新闻事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各种新闻信息为工作、学习、生活服务的能力。从课程内容看,主要讲授有关新闻评论的理论知识及技能训练,目的是要学生掌握新闻评论写作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新闻评论在整个新闻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掌握不同媒体评论写作的方法和技巧、各种类型评论的分析和解读能力。而现代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以及新闻评论实践的发展,对《新闻评论》课程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导受众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培养受众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具体到《新闻评论》课程上,有两方面,一是随着媒介竞争的加剧和传播技术的发展,新闻评论已成为各类新闻媒体思想力和影响力大小的重要标志。因此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新闻工作者,应该全面掌握这种重要的传播类型和传播手段。其二,今天的新闻评论教学,不仅是一种专业或职业的知识传授或技能训练,也应该成为一种实现公众话语权、培养意见表达能力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新闻评论》不仅是一门引导新闻专业学生认识与掌握新闻评论知识与技能的课程,更应作为一门提高新闻专业学生媒介素养,乃至全社会公民媒介素养的公共课程。由此出发,在讲授新闻评论的历史与现状时,不仅应该关注不同评论体裁的演进,而且应该关注由此带来的新闻评论传播理念、传播内容、传播形态、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变化;这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针对新闻评论的高层次媒介素养。

2.教学方式的创新:“主持人式”教学。“主持人”式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双向互动式教学法。其特点是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为对话式研讨性学习。目前的新闻评论课堂上,老师的讲授占据了大多数的时间,虽然老师在课堂上把问题都阐述得比较清楚,但是新闻评论的教学目的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际的写作能力,二要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和批判性新闻记者能力。显然,“满堂灌”教学方式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得不到充分训练,那么培养针对新闻评论的媒介素养等等也无从谈起,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主持人”式教学方法旨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评论学习的参与积极性,要让这一理念为学生所认同、接受并最终深入学生心中。现代建构主义指出:知识应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获得的。从这一理论出发,教师应扮演“主持人”角色,努力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帮手”。在研讨式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精练”、“精讲”,即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现有条件选择研究内容,应尽量选择那些学生既感兴趣又不明所以,研讨方法简便易行、周期短、可操作性强的内容,这是保证学生完成研讨性学习的前提。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既可以调动学生参与新闻评论写作和分析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在对新闻评论有直观的认识的基础上,关注最新新闻,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新型的媒介评论人员和学术分析人员。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即通过学生关注的话题抓住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或空白点,并把之贯穿到教学中加以总结提炼,为媒介评论学的学科建设寻找实践与理论的最佳结合点。

三、新闻评论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的《新闻评论》课程研讨性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笔者称之为“1+1”教学模式。所谓“1+1”,有以下内涵:一是指新闻评论的教学体系设计为两大部分:教师案例教学+学生实战演练;二是把学生实战环节设计为两大部分:围绕新闻热点,分成正反方辩论;评论写作完成后,两个小组之间交互批改;三是构建课堂之外的实践平台:课堂教学+评论实践平台。

1.精心设计课堂切入点。每次课上,都以5~10分钟的“民大时评”,作为课堂切入点。评论对象是最近的新闻热点,或是网络热点事件。方式灵活,可由教师提出,多数时间布置学生课下准备,有必要的时候设正方和反方辩论,课堂开讲,引导学生参与,活跃课堂。这一版块的设置,其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在课程的开始阶段,对一周值得评说和存在争议的话题进行自由评论,节奏和张力可由教师适当调控。既可训练学生的评论选题,又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强化学生立意的水平。

2.主体部分:案例式教学。“热身”结束,进入了课堂的主体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注意提出议题的方式多样化:(1)通过新闻视频、图片提出;(2)结合校园新闻展开简短讨论,提出议题;(3)展示最新的评论范文,提出议题;(4)直接提出议题。课堂实践证明,多样化的议题提出方式,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中,基本的方法是案例教学,案例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管理理念、工作作风、沟通能力和协作精神的教学方式。在讲授新闻评论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背景知识的过程中,结合具体作品或案例,包括历史上的经典案例和最近刊播的评论,训练学生对于新闻价值的敏感性与判断力,培养学生的评论意识与创新思维。

围绕议题,各抒己见。在老师讲授与本议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后,进入讨论环节。可由教师设问,或是学生提问,师生共议;也可结合当下社会热点问题讨论。讨论内容主要有三:最新新闻评论分析;学生原创作品比较分析;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修改讨论;评论写作完成后,两个小组之间学生交互批改。这一环节最重要的是师生互动:一是在课堂上的互动;二是课上与课外的互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手与动脑相结合,课上开展讨论与课下进行不同评论体裁的写作或广播电视评论节目制作的练习相结合。

实战环节。首先是结合议题,布置评论作业;其次是学生作品的课堂修改、评价和讨论,但是又不可限于“作业批改”。要注意引导学生由鉴赏到分析,由批评到写作,并提倡同学主动观察、提出和分析评论写作中出现的实战问题,在每一次课上做分析报告。

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方法,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自律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需要做到三点:课前针对议题查阅资料,自觉关注各媒介评论的名牌专栏,思考,提出问题;课中要发表观点、展开讨论,争取擦出火花;课后认真进行实践,完成作业,并进行自我总结。以上教学方法,在老师作必要的讲述之后,再通过大量、集中的新闻评论的实战训练、实战讨论、实战分析,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新闻评论实际写作能力。

在这种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下,评论学习的考核模式也相应地进行调整。新闻评论写作课程需要切实从写作环节和新闻传播实践中进行检验。结合课程的专业特质,新闻评论写作的考核构成中,平时成绩占了50%~80%,

3.多方协作,构建评论教学平台。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媒体实践机会。在历年的新闻评论教学中,笔者与校报《西南民族大学报》以及学院报刊《长短镜》联手,合办评论栏目,指导学生从大众传媒上选取与大学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征集学生优秀评论作品,至今已有三十多篇评论作品发表,使学生得到了良好的实践训练机会。其次,是加强与新闻实验室的合作。在讲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这一部分时,在实验室提供器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策划、拍摄、后期制作,完成以后进行展播、观摩,共同探讨其中得失。

加强与业界合作。尽可能邀请新闻传播业界的知名评论员、主持人,或在此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给学生做新闻评论专题讲座。在讲座中,避免主讲人“一讲到底”的单向传播局面,加强主讲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使学生在专题讲座中得到最大的收获。而且注意保持与这些评论员、主持人、专家学者的经常性的联系,通过他们把业界与学术前沿的最新动态反映到评论的课堂教学中。

参考文献:

[1]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赵振宇.新闻评论研究引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邵光.《纽约时报》怎样组织社论[J].中国记者,2004,(11).

第15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新课程理念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变化,但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是变革,在探索中也带来了不少争议。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在困惑中不断地反思,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新课程理念下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下面结合自身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感受。

一、更新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是根本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面对新课程改革,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积极回答老师问题的欲望,给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以前研究教材,我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考虑怎样把教材上的知识点教会学生。现在,我完全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分析每个知识点,考虑的是学生该怎样学?学生怎样带着兴趣去学?

小学教学中的许多概念,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际,概念教学应尽量从实例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可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问学生黑板的长度是多少米。学生度量的结果是3米多,那么不够1米的部分用小数怎样表示呢?就容易诱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如"除数是两位数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例题教学前让学生运用判断商是几位数的方法,说说3264÷24=16的计算结果对不对,设下"计算结果错在哪里"的疑惑,激起学生想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原动力,是数学学习的源泉。要使数学教学迈上新的台阶,必须从多角度、多层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后,数学学科的学习便不再枯燥乏味,不再晦涩难懂,而是充满魅力,充满情趣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把握学生的学习心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就能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主动,学得深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需要教师设计好情境的程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并在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同时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要让情境有效的为教学服务,首先,情境的创设不在于外在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定要紧扣所要教的数学内容,要突出数学的实质,要让学习内容本身吸引学生,要有数学味,否则再新的形式,也只是换汤不换药。其次,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合乎学生的实际,贴近学生的现实,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去探寻、去发现,感受到数学的亲切。

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同样,数学问题也来源于生活、生产实际。教师巧妙地联系学生的实际,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合理地组织好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一种认同感,亲切感,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具体化,形象化。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问题的倾向,最初只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通过实际生活的实践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方能逐渐形成和稳定下来。新《课标》也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方法的积累、数学规律的总结,都需要学生能从数学对象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而这些数学模型的成功抽象,又都需要学生有极大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至关重要。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的优点,可还给学生一个微笑,这是对学生莫大的鼓励。在教学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尽可能地找出更多的方法,每发现一种好的方法时,老师要微笑、点头,以表示对学生的赞许,这就会大大激励学生的思考兴趣,使学生有一种向往思考,乐于思考的冲动,把动脑思考视为一种乐事,对于个别差生,老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给与赞许的评价,是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很好地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