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汽车维修毕业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的写作是为了把作者的论点和文献作者的论文区分开来,引用的内容和作者的出处要详细的列出来,这样是为了保护文献作者的知识产权不被侵犯,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汽修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希望给大家在写作当中带来帮助。
汽修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史先焘,徐军.PLC技术及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徐国庆.职业教育项目课程开发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顾培梁《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2003.2.
[5]姚少怀,梁瑞升.对基于理解意义上的中职生管理策略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5(3):14-16.
[6]龙少华.中职生的多样性特征及其管理建议[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8.
[7]杨兆凤.高职汽车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与实施[J].才智,2013,(31):180-181.
汽修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刘晓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的体验式教学的对策研究[J].中国新技术产品,2009(15).
[2]王珍.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探析[J].海峡科学,2008(2).
[3]刘永旭,邹伟全,林燕.如何依托工学结学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J].科教兴报-教育科研,2010(9).
[4]方展画.创新教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5]张玉臣.职业教学改革的技术探讨[J].中国职业教育,2014(6).
[6]黄新平.创新教育研究问题论述[M].北京:研究出版社,2014.
汽修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1]成玉亭.试论探究性学习在汽修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6(12)
[2]黄宝发.探析中职汽修专业的实践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
[3]黄泽锋.浅谈中职学校汽修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2015(10)
[4]魏小冈.探究高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实习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四川水泥.2015(05)
摘 要:2006年9月,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成立 “北京奔驰汽车技术培训中心”,随着合作的深入,2011年9月学院与戴姆勒东北亚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戴姆勒中国汽车学院”。根据奔驰售后服务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国家职业标准,确定该领域的职业能力,通过对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分析,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为校企合作院校提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能力 汽车检测与维修 专业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造就了一大批复合型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设置的专业往往涉及某个技术领域或某个行业,涵盖多种职业,这些职业往往对技能的要求较高。
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在专业设置上主动适应汽车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改革,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突出汽车职业教育特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与就业岗位要求相适应,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
学校自2006年起与北京奔驰汽车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奔驰售后服务实验班(以下简称奔驰售后班)。奔驰售后班面向奔驰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相应的职业是奔驰汽车维修接待员、维修工、保修员、调度员、配件管理员与工具管理员,主要从事奔驰汽车维修接待、维修保养、保修、调度、配件管理与工具管理等岗位工作。因此,奔驰售后班提出以就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准,并参照国家职业标准,对课程及课程内容进行重整,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一、奔驰售后班职业能力培养特点
从职业能力的结构上分析,一个人的职业能力包括三个层面,呈现金字塔式。职业能力的基层是面对所有职业必备的关键能力,如:交流表达能力、问题处理能力、自我实现能力、管理能力、竞争能力、逻辑运算与空间想象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形成框架是定向的通用职业能力,即某种职业领域一般应有的、具有共性的普通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最终结果是形成专门的特定职业能力,即形成在专门职业岗位上,在专业范围内,符合专门工作要求的职业能力,它是职业岗位的最终表现。奔驰售后班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集中在前两个层面,分别为关键能力和奔驰售后服务职业领域一般应具有的专业能力。前者为职业核心能力、素质能力,也被称为非专业能力,后者被称为专业能力和应用技术能力。
奔驰售后班主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包括:良好的交际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具有较好的自学能力、中英文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和安全环保意识等。奔驰售后班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能够独自完成奔驰汽车A、B类维护保养,能够使用奔驰专用诊断仪STAR-D对车辆进行快速检查,能够独自完成奔驰新车检查(PDI),能够熟练使用WIS(车间信息系统),能够使用EPC(配件管理系统)和ASRA(工时计算系统)等。
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奔驰售后班采用“2.5+0.5”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其中前五个学期主要在校学习,第二至第五学期中每学期在奔驰4S店实习三周,第六学期到4S店进行顶岗实习。在此基础上,按照“以胜任职业岗位群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用人单位要求为标准”的原则,进行反向设计,制订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奔驰售后班在校学习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选修课均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1.专业基础课
奔驰售后班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汽车机械基础和电工电子基础。
(1)汽车机械基础课以制作F1赛车为载体,融入机械制图、工程力学、机械基础以及液压传动的部分理论知识。通过制作F1赛车,掌握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测量、画线、锯削、锉削、钻孔和攻套螺纹等基本技能。
(2)电工电子基础课以制作万用表为载体,根据实用性、适度性、严密性和职业性的原则选择部分理论知识。通过制作万用表,掌握电烙铁、万用表、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掌握电路绘图、读图和焊接等基本技能。
2.专业课程
奔驰售后班打破传统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将其内容结合奔驰汽车技术特点进行重组,该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奔驰汽车非技术、汽车保养、汽车电器、奔驰发动机构造与管理系统、制动系、传动系和行驶系。
(1)奔驰汽车非技术课主要包括梅赛德斯—奔驰的历史、车型与底盘的分类、WIS系统、ASRA系统、EPC系统和DAS(诊断辅助系统)。通过对各个系统的反复操作与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奔驰各个系统。
(2)汽车保养课包括奔驰汽车的各种保养油品和辅料、新车PDI、A级与B级保养、ASSYST/ASSYST PLUS(主动保养/升级版主动保养提示)系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与保养练习,学生能够独自完成奔驰汽车的新车PDI及车辆A级与B级保养。
(3)汽车电器课主要包括蓄电池、发电机、启动机、照明系统、空调系统、汽车电路、TELEMACTIC(娱乐影音)系统、CAN(控制器局域网)通讯系统和DAS(进入许可)系统等内容。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了解奔驰汽车各个电器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能够利用奔驰专用诊断仪STAR-D完成各个电器系统的保养、检测与基本故障的排除。
(4)奔驰发动机构造与管理系统课以奔驰M272发动机为例,详细学习发动机的结构与工作原理、整体拆装、主要零部件的检测、总成的检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管理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完成奔驰发动机的解体与组装,能够完成部分零件及总成的测量,并能够利用STAR-D、万用表和HMS990对管理系统进行检测与故障诊断。
(5)制动系课以奔驰汽车制动系统为例,学习制动基础、ABS(制动防抱死系统)与ASR(驱动防滑系统)、ESP(电子车身稳定系统)、BAS(制动辅助系统)、SBC(电磁感应制动系统)和ABR(自适应制动系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能够对制动器及电液控制系统的主要元件进行拆装,了解各个电液控制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工作原理,能够利用STAR-D对各个电液控制系统进行检测,并排除常见故障。
(6)传动系课以奔驰汽车传动系统为例,主要讲解离合器、万向传动装置、手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和驱动桥等内容。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传动系各个组成部件的功能、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拆装各个主要部件,并能够利用专用工具对各个部件进行检查与故障排除。
(7)行驶系课以奔驰汽车行驶系统为例,主要讲解悬架、空气悬架、ADS(可调式悬架系统)、ABC(主动车身控制)系统、助力转向系统、车轮与轮胎和四轮定位。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掌握奔驰汽车行驶系统各个主要部件的结构与工作原理,能够拆装各个主要部件,并能够利用奔驰专用诊断仪对各个电控系统进行检查与故障排除,能够对奔驰汽车进行四轮定位。
3.实践课程
奔驰售后班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4S店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4S店实习安排在第二至第五学期,共四次,每次三周。通过4S店实习,学生认识奔驰4S店的车间环境、修理工具,了解各个岗位的工作内容与职责要求,了解奔驰汽车维修企业的经营、生产管理程序及经营管理部门的组成,能够将所学内容应用于生产实践,参与保养项目、发动机大修、自动变速器大修、空调系统的检测与故障排除等在学校难以遇到的典型工作项目,并对4S店常见工作项目进行反复练习,提高工作效率。顶岗实习安排在第六学期,通过之前的4S店实习,此时学生对奔驰4S店及各个岗位已经熟悉,4S店对某些学生也已经有一定了解。学生经过与4S店双向选择,确定顶岗实习地点与实习岗位,并能够完全履行其岗位的全部职责。顶岗实习期间,学生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共同管理。毕业论文与顶岗实习同时进行,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岗位确定毕业论文题目,毕业论文题目必须与顶岗实习岗位相关,由学校教师指导完成。
三、关键能力培养
关键职业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涵:职业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奔驰售后班非常重视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甚至可以说所有专业课程是在以培养专业能力为载体,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专业课的学习均采用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分组学习、分组工作,培养学生在工作过程中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合作意识;通过阅读英文专业技术资料,完成工作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阅读能力、英文阅读能力、翻译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通过查询WIS,完成工单,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安全与环保意识;通过小组成果展示,培养学生归纳总结与准确表达的能力。
四、效果反馈
【关键词】顶岗实习;过程管理;汽车维修
顶岗实习是各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实施的一个教育实践环节。在人们的理想当中,学生顶岗实习应该可以顺利实施,并且带来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的共赢,进而促进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过理想与现实之间终归存在着差距,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管理到底如何? 本文将以无锡某学校五年制高职汽车专业为研究样本,对此来进行深入分析。
1 当前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现状
从该学校下发文件和通知中了解,从2003年开始,学校就开始针对毕业实践教学工作,下发了一系列的通知和文件,囊括了管理、检查和奖励三个方面,在管理上力求科学严谨,在检查中力求全面客观,在奖励上力求公开公正,充分体现了学校对顶岗实习问题的重视。2010-2012年三年来,学校教务处、就业办和各个系部三者联合,对学生毕业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其中的顶岗实习,进行了有效的组织和检查督促,将逐个落实与随机抽查相结合。
1.2 学生顶岗实习参与情况
该校在2003年下发的《关于做好2004届毕业生教育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所有毕业生必须参加毕业实习,必须与系部签定《毕业生实习协议书》,明确实习责任和纪律,杜绝恶性事件的发生,圆满完成实习工作任务。所有毕业生不得游离在校园或闲着在家,如发现在校园内游荡的,系部视为没有参加毕业实习。实习结束时,所有毕业生须凭实习单位鉴定及实习日志,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否则不能参加毕业论文答辩,不能取得毕业证书。将学生项岗实习与毕业答辩、毕业证获得直接挂钩,要求学生必须参与顶岗实习。
1.3 顶岗实习教师指导情况
顶岗实习并不等同于就业,它仍旧属于一个教育教学环节,自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在2012届毕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学校分别从指导教师安排、指导教师联系与指导内容三个方面着手,进行了三次电话抽查,各学院共计抽查1000名学生。以下是个方面的情况:
(1)指导教师安排方面。99%的学生表示知道自己的指导教师,1%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清楚安排。90%的学生表示清楚指导教师并有教师的联系电话或者QQ号码。
(2)与指导教师联系方面。93%的学生反映与指导教师有联系,主要通过电话或者QQ进行联系,而指导教师主动联系学生的仅占学生总数的63%。
(3)指导内容方面。65%的学生反映缺乏实习过程的指导,平时仅止于简单的联系,内容几乎不涉及学生顶岗实习,而教师的指导98%集中在对学生论文或者毕业设计的指导。
1.4 顶岗实习满意度情况
对于顶岗实习的满意度情况的了解,主要从学生和企业两个角度,通过实习质量测评表来进行调查和反映,分值的统计采用数值平均分。企业问卷主要通过实习基地进行数据的收集,针对学校组织工作、带队教师工作和学生实习情况三个方面来开展;学生问卷则是针对实习组织、过程管理、教师指导、实习收获四个方面来开展。学校在2010-2012的三年期间都有专门的问卷调查,笔者对这三年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进行了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比较,获得的具体数据详见图1和图2。
从以图1、图2可以看出:学生和企业对于顶岗实习的质量,整体呈现上升趋势。不过学生作为顶岗实习的主体而言,对于顶岗实习质量的给分明显低于企业给分,整体满意度不及企业高。可见,在当前的大环境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展情况不容乐观,如不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加以解决,将影响到整个高职教育的生存和可持续性发展。
图1 学生实习质量测评(企业)统计图
图2 学生实习质量测评(学生)统计图
2 汽车维修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五年制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中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呢?对上文所述学校实践性环节的开展情况和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考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总结归纳。
2.1 顶岗实习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类是去实践的学生,为了完成必须的学分,不去实践不行,最后能顺利拿到毕业的目的。还有岗位工作重复单调,过了新鲜感后就呆不住了。第二类是没有去实践的学生,听说或自认为顶岗实习要么去做苦力,要么去打杂,家里人都已经安排好工作了,反正就算实习了,也不会在公司就业,把机会留给需要的同学更好。
2.2 实习过程中学生缺乏稳定性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频繁跳槽?,根据多方调查求证,发现这样一些事例。统计该校08级汽车维修学生96人,在顶岗实习期间,更换实习岗位肯企业的人次数达到了总人数的46.7%,大部分却因工作单调辛苦,擅自离岗。还些学生认为,学校集中安排的顶岗实习岗位,大部分是处于最基础的或者属于打杂性质的岗位,而企业习惯性把学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学生方面认为这种岗位只是个过渡的跳板,正好给了就业的缓冲时间,只要有更好的选择,他们都会“跳的”。
社会的快速发展,带给人们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家庭教育的大环境,造就了学生抗压抗挫折能力的弱化。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在随着环境、角色、人际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面对着冲击与考验。近年来,在学生的顶岗实习过程中,频出现因学生实习期间由于学校老师心理关注不到位,由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是否都要等到出现了问题再去考虑如何解决,这些值得我们去反思,也表明了实习学生心理关注的必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实习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心理关注不够,是当前五年制高职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存在的又一较突出的问题。
2.4 顶岗实习教师指导不力
汽车维修学生顶岗实习全是在校外实习企业完成,踏入社会学生立马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同时又是从“学生”到“维修员工”身份角色的转化过程。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进而胜任实习岗位,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这种转变不可能一激而就,还需要指导教师的不断引导。据调查发现,现在所谓的学校指导教师,甚至缺乏指导。企业的实践指导教师架空就更加厉害了,大多都是挂名而已。
2.5 实习过程中学校管理不到位
存在这种现象,顶岗实习学生被送维修企业后,一些学生不能快速进入工作学习状态,有时却将学校的一些不良习惯带到企业,而企业很大多时候因顶岗实习学生的身份,没有及时严的管理,试图通过与学校联系来反映学生的实习现状,希望得到学校的支持。
2.6 顶岗实习有效评价体系缺乏
顶岗实习作为必须的实践环节,多数学校也将顶岗实习作为一门有学分的课程。必然也与其他的专业课程一样有考核、评价过程。对顶岗实习效果进行评估,并给予学生一定的成绩。但是, 现在往往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最后评价,是由指导教师直接给分。少数指导老师自身都没有参与指导,主观因素评价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对于如何评价学生的顶岗实习,每个教师的标准也不一样,现在大多是结合毕业设计完成情况,依靠主观印象来给分。
2.7 实习企业参与配合度不高
学生顶岗实习是在企业中完成的因此企业的重视和积极配合,是确保实习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的重要前提。企业作为顶岗实习开展的载体,由于管理体系的不同,同时没有国家相关政策制度的保障,部分企业对待实习安排态度消极,多数都是要靠学校主动的多次的进行沟通和联系,才获得与企业合作的机会。
2.8 顶岗实习的制度监督保障缺失
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整个高职教育的存在和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政府应该有指导性的政策和相关保障监督实施机制,让顶岗实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确保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顺利有效开展。
但是在我国现有的规章体制当中,除了言明顶岗实习的重要性,规定学生要有效开展至少半年的顶岗实习之外,其他的多是对高职院校、企业单位的鼓励性政策、引导性政策,缺乏可依照实施的强制性政策和保障实施的强制性手段。
3 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中,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正常健康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对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李宁.高职院校学生顶 岗实习的组织、实施与管理[J].教育与职业,2010(32):172-174.
[2]赵荣奎,沈向光,苏启立,郑利群.高职院校校外顶岗实习长效机制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1):104-105.
[3]朱月红,郭秀华.顶岗实习运行机制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5):58-60.
[4]叶华,孟敬.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柔性管理的途径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5):20-22.
Yang Yonghai
(Yantai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College,Yantai 264006,China)
摘要:技能大赛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制度改革与创新,是各职业院校展示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技能大赛已对职业院校的专业建设起到了鲜明的导向作用,产生了积极的效应。
Abstract: Skills competition, as a major institutional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 is an important form of showing learning outcome for vocational schools,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criterion that all levels of education authorities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Skills competition has played a distinctive role in guid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schools and has got a positive effect.
关键词:技能大赛 实训基地 培养模式 教学改革 师资队伍
Key words: skill competition;practice training base;cultivation mode;reform in education;teachers troop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191-02
0引言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山东省政府根据《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提出的职业教育发展目标和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部署要求,确定今后每年在全省范围内举办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我校通过开展技能大赛,积极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实训基地建设、师资队伍的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从而推动汽车专业建设的步伐。
1技能大赛促进实训基地建设
1.1 自2008年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开始,学校领导十分重视,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讨论,要求今后的专业建设必须与技能大赛紧密结合,并为大赛划拨专用资金,实行专款专用。近两年汽车专业根据高职技能大赛,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先后动用设备专项资金38万元,购置了丰田卡罗拉1.6AT、奇瑞A3整车试验台,桑塔纳2000、帕萨特1.8T发动机综合试验台,以及故障解码仪等专用设备,基本满足了技能大赛训练和学生日常综合技能训练的需要。另外,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注重引入大企业进行校企共建,为实现“三级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
1.1.1 与烟台永弘机械有限公司共建“永弘订单班”,与集大公司共建集大员工培训基地,为裕华公司及其他售后服务公司培养专门的汽车维修人才,完全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培训,实现就业顶岗的“订单式”联合办学体系。
1.1.2 与烟台三重公司、烟台奔腾有限公司联合成立烟台汽车车身整形修复培训中心,由学校提供场地、教室等基本教学资源,由企业提供四套价值150万元的设备,师资、教材及耗材,不仅用于烟台地区三重公司、奔腾公司的企业培训,还为汽车整形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与企业培训完全一样的高质量理论和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就业的品牌及品质。
1.1.3 与广本山东有限公司合作,探索校企共同经营和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的新模式。利用该公司在山东地区的10几家汽车4S店的维护保养及修理任务,完成“三级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中的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的岗位训练。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效果:建成后的校内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实训基地,新增面积3000平方米,新增生产性设备值180万元。形成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与电子、车身、整车5个功能区,满足学生静态实训4人/组,动态实训6人/组的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实训的要求;并把企业的规范操作、本田的5S理念引入到实训中心来,充分体现规范性、标准性和示范性。每年承接汽车专业600名在校生的汽车维护及拆装实训,承接汽车运输、维修、检测及保险行业培训300人次。大学生创业基地,完成汽车各类维修保养200台次/年,满足学生校内工学结合生产性实训的要求,使学生的技能达到中级工维修的水平。投资35万元建成的山东省汽车维修工仿真考试基地,将考评系统用于600名学生的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技能考核;完成烟台市汽车维修高级工和技师的职业资格培训和鉴定500人。
1.2 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具有稳定的校外顶岗实习基地15个,如上海通用东岳汽车有限公司、裕华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集大公司、广本山东公司等。经过2年的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在原有基础上完善工学交替、产学合作机制、突出校企共同培养特色,将新增校外顶岗实习基地5个,重点建设4个。按每个企业提供5个岗位,每年4轮实训,可满足400名学生校外顶岗实习。
2构建“三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高职技能大赛的竞赛规则,竞赛分为理论综合知识、发动机检修调整技能、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排除三项内容。我们根据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时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核心能力必须分级递进培养的特点,结合国家汽车维修职业标准,构建了“三级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三年制)。其内涵如下:①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素质培养双线并行,贯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②根据本专业技能培养目标(高级)和汽车维修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将本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分为初级技能、中级技能和高级技能“三级”,分别在3个年度从低到高递进式完成培养目标,第一学年技能培养目标为初级,第二学年技能培养目标为中级,第三学年技能培养目标为高级。③“工学交替”是指学生在校学习的三年中, 第一学年,在进行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培养的同时,完成汽车维修初级技能(汽车拆装和维护)的培养,使学生达到汽车维修初级工的技能水平;第二学年,在完成汽车维修中级技能相关知识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同时,上学期交替完成汽车维修初级工顶岗实习,下学期交替完成汽车维修中级工顶岗实习;第三学年,上学期完成汽车维修高级技能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技能培养,并通过汽车维修“高级工”职业资格鉴定,下学期根据顶岗实习协议到企业完成汽车维修“高级工”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④学生每次到企业顶岗实习前,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企业不需对学生进行二次培训,不仅合作企业愿意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时的工资待遇。同时通过考核选拔优秀学生,作为参加技能大赛的选手,送到相应的4S店进行专项训练3个月,最后一个月再回校进行综合理论和技能强化训练,参加省级大赛。
通过“三级”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完善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教学管理制度,使汽车专业学生(每年约380人)顶岗实习6个月以上人数、高级汽车维修工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就业率均达到98%以上。
3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的改革
3.1 根据技能大赛的要求,竞赛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专业能力、知识能力、素质能力,属于结果性考核。因此课程体系的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我们以建成工学结合的优质核心课程为目标,以实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为导向,以汽车检测与维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准绳,建设了5门专业核心课程。编写了一套理论与实践一体、以项目(任务)为基本单元的《汽车电控发动机检修》、《汽车电控地盘系统检修》、《汽车电气系统检修》、《汽车综合故障检修》、《汽车单片机与车载网络检测》5门特色教材,并与企业共同研发教学软件或教学课件。
3.2 教学模式的改革,根据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教学特点灵活掌握。通过企业调研,以企业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和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技能点为核心,将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教学项目,实施“学中做、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像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我们建设了汽车电控发动机、汽车电控底盘、汽车电器设备,共6个一体化教室,每个专业教室满足8个学习小组(每组4~6名学生),按照项目进行教学,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指导为辅,完全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模式;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我们建设了1个汽车单片机与车载网络实验室,专业课程《汽车单片机与车载网络检测》采取CDIO教学模式,首先按5-6人一组,分成学习小组,从设计一件机电产品开始入手,进行教学,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能力。整个过程贯穿一学期,最后每个学习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答辩,评定成绩。最终选出的优秀产品直接参加省级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全部课程都是在实验室完成。在参加山东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而设计的单片机控制赛车项目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弱化单片机的内部组成,将教学的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对单片机的控制原理和控制形式的理解以及控制电路的设计上,这样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还能进一步的增强对单片机在汽车上应用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是进行了《单片机对直流电动机的控制》、《单片机对继电器的控制》、《汽车电脑芯片的检测与维修》等实验,这几个实验的选取,主要是结合单片机在汽车上的应用进行的,既让学生了解了单片机,又让学生认识到单片机在汽车上起到的控制作用。并让他们熟悉掌握电路的搭建,形成相应的控制思维,为后期的产品设计、芯片检测、维修打下基础。
4师资队伍建设
为了打造技能大赛指导教师队伍,两年来我们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了2名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专业带头人,以带动整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重点培养了5名中青年教师,使其学术水平在省内达到较高水平、能够独立开发课程、承担教研项目、实际动手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每年都利用假期有计划的安排专业教师分批到企业进行为期3个月的挂职锻炼和项目调研,并考取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80%。从企业聘请技术骨干担任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和技能大赛的培训教师,学生实习有任务,实习结束有考核。并参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工作。最终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能紧跟行业技术的发展、开发课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技术应用和技术改造方面具有开拓性业绩;在操作技能方面有精湛技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形成一支既能满足技能大赛需要,又能从事职业教育、汽车应用技术研究、技术培训和生产的师资队伍。
5建设效果
两年来,借助技能大赛促进了我校汽车专业的建设。目前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已经初见成效。2010年被命名为院级特色专业、其教学团队被命名为院级教学团队;有两门课程《汽车自动变速器结构与维修》、《汽车电气系统结构与维修》2010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汽车专业模块教学改革与创新》2010年获山东省高校教学成果三等奖;《汽车电控冷却系统》2010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发明专利。一个专业的发展壮大,带动了汽车电子技术、汽车运用技术、汽车修复技术专业群的发展,参加省级技能大赛也取得好成绩。2010年、2011年参加山东省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技能大赛,分别获得三等奖和二等奖;2010年参加山东省机电产品创新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2011年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的选手获得代表山东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芯片级检测与维修项目技能大赛的资格。技能大赛促进了专业建设,而专业建设又为技能大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焰.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力探讨[J].教育与职业2010,(3):46.
[2]刘存明.对全国技能大赛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10,(3):203.
[3]廖传林,凌良星,刘小宁.技能大赛促进职业院校建设与发展[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73.
一、汽车维修教学的现状及项目教学法的提出
汽车维修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行业,需要的是具有良好动手操作能力的优秀应用型人才,同时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也应该是各高校教学的终极目标。但实际上,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理论教学总是远高于实践训练,多数高校的汽修课程在教学程序上存在不足,教师没有顾及到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考能力,导致学生缺乏对实际物体的认知和感受,仅是从课堂上比较抽象的接受理论知识并不能活学活用,因而学习兴趣日渐低落,自主探索精神得不到发挥。这种知识上的“消化不良”不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使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大打折扣,继而在毕业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求面临就业困难的窘境。而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兼顾理论与实训的教学方法,其先进之处体现在有效放大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环节的作用,在老师的引导下促进学生形成自主意识,让学生在真实维修情景下将学过的知识用于实践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创造能力,应对特殊任务时能提高自己的灵活应变性。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要素
项目教学法是由老师做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而共同合作完成一项教学活动。它隶属于“行为导向”的范畴。项目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如下:明确汽修专业教学目标—→制定具体的项目教学方案—→收集汽修项目任务资料—→分析汽修项目任务资料—→分工合作完成汽修项目—→合理评估汽修项目成果。
采用此方法时,在学习过程中人人参与创造实践活动,结果不是最终目标,重点在于把项目完成的过程。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围绕已经确定的项目,让学生自行商定组建小组,再由他们制定具体计划,争取在项目结束前实现预期目标。例如,在学习维修汽车发动机的过程中,学生们或独立自主,或团结合作,最终保障了该项目的完成。这样将有利于取长补短,也有利于理清个人的知识框架和提升综合职业能力。目前,项目教学法成果显著,为汽车行业培养综合技能型人才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关键要素有如下几点:
1. 以丰富详实项目素材为前提
一个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项目离不开对企业运作方式和用工需求的深刻了解。而这些只有在深入汽车企业,尽可能地搜集第一手的具体材料后才能够实现。对已知材料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然后在学校的实训教学中模拟出真实的企业环境,使教学课堂同企业的工作环境实现无缝对接。
2. 致力于促进先进教学模式的建设
项目教学法和一体化教学的实现必须以良好的硬件设施为保障,建立三位一体的实训教室可作为教学革新的切入点之一。长久以来的教学实践,使教学工作者逐渐认识到单一的教学手段在训练学生高效掌握知识和技能时存在很大弊端。不妨以汽修专项训练为中心,在学校建立综合性教学场地。
三、项目教学法的实际应用探析
工作流程应该成为项目教学所围绕的重点。而学习的具体情境是由课程教学通向工作流程的必经之路。现在对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一步展开分析。
1. 充分的调查争取了解市场
几乎每一个项目的建立都是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的。在初始阶段,可以以“市场需求”调研小组为单位,以问卷调查、资料搜集的手段在企业间进行广泛调研。
2. 结合市场需求,做到供需一致
一体化课程的整体改革必须以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为前提。使专业体系建设与市场需求同步化,促成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平衡,同时兼顾就业能力和发展潜力。目前看来,文化基础知识、汽修专业理论和社会工作经验是市场衡量学生是否合格的基本标准。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做到能够独立搜集信息、更新知识和合作交流。
3. 创建优秀的团队提升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项目团队[本文转自DyLw. 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人员的紧密结合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团队中学生应当占据主体地位,承担起任务的执行,而老师其导向作用,使整个过程想着合理的方向前进。教师就该引导学生处理分歧情况,统计大家的所有意见,共同讨论商量,采用其中相对合理的方法来制定完善的对策,这样才可以培养学生的自我思索意识并从中受到一些新的启发。
四、对项目教学法的几点建议
首先,项目的选取很重要,它的选取决定了整个活动的影响力。教师在项目决策中要起好导向作用。其次,要扩大项目影响力还得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项目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出来,让他们学会真正的去思考和学习,获得属于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还邀请专家在项目完成后进行必要的评估,为后续项目提供改进的依据。
关键词:实践;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189-02
高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实用人才,因此,只有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甚至把教室就设在实训场地,实行一体化教学,工学结合,使学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才能有利于使学生迅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技能。要加强实践教学,为社会培养出适用的人才,需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根据市场用人需要调整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设置,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企业所需。高职院校要睁开“三只眼”,一只眼看自己,要了解自己的办学优势及劣势;一只眼要看相关兄弟院校,了解其办学方针、办学特色以调整自己的办学理念;第三只眼,也是最重要的一只眼是要盯住市场,要多与行业人士沟通,及时掌握市场对用人需求的变化,并据此对自己的课程体系设置做出及时的调整,将我们的培养目标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如由于近年来医学科技的大大提高,医用科技设备的普遍使用以及护工这一特殊群体的出现,使原本由护士做的部分工作,已被医疗设备和护工所代替。基于这个变化,高职院校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加以调整,最起码要增加如何使用和简单维护这些新型的医疗设备。否则,医学专业毕业的学生,还需要经过医院长时间的再教育才能放手使用,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课程设计与市场需求相分离。又如,酒店管理专业的操作技能要求与机电、汽车维修、计算机等专业相比非常简单,即使是初中毕业生,在酒店某岗位做一个月后,也会很快上手并可独立操作。因此,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除解决学生必要的专业操作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心态和服务意识,以及人际关系的处理技巧,特别是要学会如何与文化素质较低的管理人员相处。因为,在酒店行业,即使是五星级酒店,基层的管理人员大都是高中毕业,甚至还有初中毕业,他们的潜意识中会排斥这些大专院校毕业的学生,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直接担任管理人员,一定要从基层服务员做起。因此,在学校就能教会他们如何处理这些关系,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这就需要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做充分的考虑。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操作能力强,是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非常看重毕业生的道德品质,但是,道德品质通过面试或短时间很难准确判断出来,而实践操作技能的高低却是可以迅速比较出来。因此,许多企业在录用高职院校毕业生时,实际上首先还是通过考察学生操作技能的基本功是否扎实、实践经验是否丰富来加以聘用的。因此,使学生迅速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学以致用,最好的方法就是实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应根据专业特点,对操作性强的课程,集中学习、强化训练。
目前,通识教育受到了高职高专院校的普遍重视,在教会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也教会他们做人的道理。但通识教育也不一定在课堂中完成,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生的具体事件中去体验、去领悟。有时,这种领悟要比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收效会更大,印象会更深。理论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一位在酒店实习的学生,实习不到一个月就告诉我她想换实习单位,原因是她认为这家酒店的管理人员有意与她作对,对她抱有成见。我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同时也要求她再多做一个月,将这家酒店看作是一个免费学习的场所,利用这一个月,多观察,多做事,将酒店的整个运作程序,岗位的操作技能学到手后再一走了之。一个月过去了,当我问她还是否要调换实习单位时,她说不用了,现在管理人员对她都很好,她现在很开心。通过这件事,使她明白了,许多时候不是别人有意对我们过不去,而是我们的所作所为让别人对我们有成见,改变了自己也就会改变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实际上是一个心态问题。
在评价体系方面,要采取理论考试与实践技能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技能考核至少要占50%;要将技能操作考核的要求与劳动部门颁发的技能考证的标准相结合。在毕业设计方面,传统的撰写毕业论文,无非是锻炼了学生的“剪刀加浆糊”或“网上搜索”的能力。应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就自己的实习酒店,写出自己对酒店现行管理制度和经营方式的看法和建议,由于学生毕业以后不一定继续在该酒店工作,因此,往往能够将自己实习期间,做为一个被管理者和与顾客面对面接触的一线员工的所思、所想,真实地再现出来。酒店也十分愿意看实习学生写的文章。评价体系的改变,将会打破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状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练习操作技能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既掌握扎实的理论,又能掌握过硬的技能,从而,保证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3 实践教学应分层次地推进
3.1 基本操作层次
在这个层次中,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训练所学专业的基本操作技能,如酒店管理专业的餐厅摆台、客房铺床;家电维修或汽车维修专业的结构部件的拆装等等。这些可以在校内的实训室进行;如酒店管理专业这个层次实训室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有两间较大的房间,一是客房实训室,二是餐厅实训室,里面摆放供学生练习的餐桌和客床。先由老师讲解、示范,再由学生操作,老师指正。学生经过这个层次的练习,可以熟练掌握酒店餐厅摆台和客房铺床的基本操作方法,以及托盘的正确使用手法,有了这个基本功,会为走上真实的服务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模拟市场层次
掌握了专业所需基本的操作技能后,学生就可以进入校内生产性的实习场所小试“牛刀”。这就是我所说的模拟市场层次,之所以称其为模拟市场,是因为在这个市场的顾客大都属于内部顾客,他们花钱不多,期望值不高,很容易满足,即使产品有不足之处,他们大都以宽容的心来理解。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可在校内开设的餐厅实习,为校内的老师和学生服务,将自己所学到的服务技能和服务理念,在具体的服务中加以运用和提升。我们参观香港的“中华厨艺学院”,他们就自办有餐厅,用餐的整个过程,从食品的制作到身边的具体细致的服务,都是由他们的学员来提供的。又比如设在河北廊坊的香格里拉酒店培训中心,他们的客房和餐厅的服务人员,也是他们的学员,学员每天轮流在餐厅做服务员,今天我为你服务,明天你为我服务,学员不断地转换角色并在这样的转换中,体验到了服务的真谛,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又如,汽车维修专业,可在校内开设汽车维修中心,在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带领下,低利或无利润地向学校教师提供汽车维修及保养的服务内容,接触实际中汽车常常出现的故障以及解决方法,为真正走向市场,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科技素质现状
科学知识与科技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质教育要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学思想品质教育。客观地说,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技素质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程设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标,它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仍把科学知识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各高校各专业都设置五花八门的课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无法弥补学生科技素质的缺陷。因为在其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科技发明技巧”、“科技写作学”、“科技发展史”、“创造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技实践”等意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本来还有一些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技能体验,再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这些少许的技能体验的机会看成可有可无,马虎应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安排本来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时间一般在12~16周,这是大学生培养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机会,但由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使科技实践成为一种盲目的、毫无把握的实践。在大学生看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因而对此不予重视。对指导教师来说,选题时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多。而应用型的较少,他们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同时有些教师把指导毕业设计看成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途径,要求不严格,使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功能,也很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技素质基础。
(二)校园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是,很难找到科学研究社团开展的科技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仍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其“智育”却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评定中,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智育”就为优秀。采用奖金数额可观的办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科技成绩的奖项却很少出现,大学生科技技能的锻炼和科学思想品质的培养很少采取激励的措施。同时学生的科技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指引和导向,校园也就自然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三)大学生缺少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科技领域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联想、动手操作、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但多年来,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认识、锻炼、巩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致使一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经常会因为没有经费、场地和专人指导等因素,而将这些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积极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大学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
笔者曾作过一次300人的问卷调查,在“每学期参加过多少次科技活动”的栏目中,选择“无”的占97%;在“业余兴趣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参加科技活动”的占2%;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为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占1.7%。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科技活动感觉陌生外,科技兴趣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科研后备力量,然而,面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的选择,有些学生事先打听的却是哪位老师题目简单、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过:面对毕业分配,相当一部分学生事先考虑的却是工作是否轻松、待遇是否好的问题,即使是读生产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选择生产第一线单位。于是出现了许多学非所用的怪现象,如读电子专业的争着去税务部门工作,读化学专业的争取去银行工作,读汽车维修专业的也一心一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采取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措施后,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即使毕业分配时无奈选择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思路
科技素质——兴国富邦之必要,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不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作为高等院校,要设法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学品质。要做好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从树立科技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每年能培养多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上,这种以数量为标准的办学质量评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办学实践的误区。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这种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能力”的评价标准,妨碍了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科学的舆论导向。必须顺应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要求予以重构。如果仍以旧的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必将产生扭曲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严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功能如同工厂的生产功能,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功能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生产多少的问题不能体现其固有的生产功能。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学校人的办学积极性,让教师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优化学风、教风、校风的途径,通过设置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又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实现,所体现的应是教育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二)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出发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
客观地说,不少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大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还不能体现出科教兴国的模式州。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品质,要下大力气增加大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体现科教兴国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提供扎实的知识准备。
(三)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为目的重新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的内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实践环节。针对毕业设计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学生都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其三,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制度,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重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参加下年度的毕业答辩。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监督,各个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执行答辩的各项要求和规章制度,绝对不可草率了事。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更加重视科技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其次,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设置大学生科技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技实践。对于学生在实习工厂的实习,除了配备足够的设备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做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组织力量重新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科学而周密地统筹规划和布置。其中,应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点安排,保证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总结。
(四)以深化大学生科技道德品质和科技实践为目标重新构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学校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提高科技素质光荣”的强大舆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生只有在科技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质的活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统一组织一些学科知识、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发明竞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素质全能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
第三,增加投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覆盖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加科技活动,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应用型项目和社会科学项目的引导和扶持,要逐步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使学生在实用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设立各个级别的大赛奖,加重各奖的含金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更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借此激励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质的步伐。在重视奖励学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指导教师的重奖。学生的各个大赛往往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对指导教师进行重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各个大赛也不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坚持下来,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启动与实践,需要针对现有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观,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研究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
摘要:探讨当前高等院校大学生科技素质的现状和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做好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工作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科技素质;现状;教育改革
一、科技素质的含义
科技素质主要是指人们为了在科技事业上取得成就并适应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所必须具备的科研能力、科学知识和热爱科学、敢为科学献身的科技道德品质。科技素质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理论、科学观念和科学思想:也包括科学思维、科学智慧、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发明与创造能力、科技应用能力;还包括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科技道德品质。
二、大学生科技素质现状
科学知识与科技素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两者既不能混淆,也不能互相代替。科技素质教育要包括三个层面:科学知识教育、科技技能教育、科学思想品质教育。客观地说,目前,不少高等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科技知识教育的层面上。就目前高等教育中大学生的科技素质现状来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严重缺乏科技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程设置如同大海中的航标,它为大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由于目前人们仍把科学知识教育等同于科技素质教育,课程设置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这一陈旧的教育观念。围绕各自的培养方向各高校各专业都设置五花八门的课程,这无疑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但却无法弥补学生科技素质的缺陷。因为在其课程设置中很少看到“科技发明技巧”、“科技写作学”、“科技发展史”、“创造学”、“科学思维”、“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技实践”等意在培养学生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课程。理工科本来还有一些实验和实习的时间可为学生提供科技技能的体验,但由于实验设备陈旧、实习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只好将实习和实验的时间一缩再缩,只剩下少许的技能体验,再加上有些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将这些少许的技能体验的机会看成可有可无,马虎应付了事,科技技能和科技思想品质的培养根本无法在课程设置中占有一席之地。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安排本来可以弥补课程设置的不足,时间一般在12~16周,这是大学生培养科技技能的一次好机会,但由于学生缺少有效的科技发明与创造的理论指导,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问题,使科技实践成为一种盲目的、毫无把握的实践。在大学生看来,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是为了顺利毕业,而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因而对此不予重视。对指导教师来说,选题时基础理论研究的课题较多。而应用型的较少,他们指导学生开展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的思路仍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而不是培养学生的科技技能,同时有些教师把指导毕业设计看成自己完成教学工作量的途径,要求不严格,使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工作难以发挥其培养学生科技素质的功能,也很难为学生打下扎实的科技素质基础。
(二)校园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在高等院校学生群体中,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很多,但是,很难找到科学研究社团开展的科技活动。学校学生工作部门仍以“德、智、体”评定学生的在校表现,但其“智育”却被“智育”代替了。在“智育”评定中,只要学习成绩优秀,其“智育”就为优秀。采用奖金数额可观的办法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学生科技成绩的奖项却很少出现,大学生科技技能的锻炼和科学思想品质的培养很少采取激励的措施。同时学生的科技素质缺乏统一的指导、规划和培养,学校缺乏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指引和导向,校园也就自然缺乏科学研究的氛围。
(三)大学生缺少科技实践活动
科技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发现科技领域许多悬而未解的问题。这必然会引起大学生的好奇心与注意力,促使大学生去思考,并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激发大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欲望,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观察、联想、动手操作、运用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独立思考、实践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激发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决心。但多年来,将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的目的定位在“了解国情和社情民意”上,高校组织学生开展此类活动就成为“参观访问式”的实践活动,而科研技能只有在科技实践活动的亲身体验中才能得到认识、锻炼、巩固和提高,可惜目前大学生的科技实践活动还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开展起来,致使一些学生在进入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设计灵感经常会因为没有经费、场地和专人指导等因素,而将这些学生从事科技实践的积极性扼杀在萌芽状态。
(四)大学生缺乏科学研究的兴趣
笔者曾作过一次300人的问卷调查,在“每学期参加过多少次科技活动”的栏目中,选择“无”的占97%;在“业余兴趣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参加科技活动”的占2%;在“完成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什么”栏目中,回答“是为了自己的科研兴趣”的占1.7%。学生很少参与学校科技活动,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对科技活动感觉陌生外,科技兴趣的淡薄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五)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以掌握一定的科技基础知识、科学的研究方法、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以及不怕困难、积极探索的精神为基础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是祖国建设的科研后备力量,然而,面对毕业设计题目和指导教师的选择,有些学生事先打听的却是哪位老师题目简单、工作量小、管理松懈、容易通过:面对毕业分配,相当一部分学生事先考虑的却是工作是否轻松、待遇是否好的问题,即使是读生产应用型专业的大学生也不愿意选择生产第一线单位。于是出现了许多学非所用的怪现象,如读电子专业的争着去税务部门工作,读化学专业的争取去银行工作,读汽车维修专业的也一心一意选择去党政机关工作。尤其是近年来采取毕业分配双向选择的措施后,这种学非所用的现象更加突出。即使毕业分配时无奈选择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挖空心思跳槽。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普遍出现了人才流失的现象。造成大学生不愿到科研和生产第一线去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大学生缺乏为科学奋斗的精神。
三、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思路
科技素质——兴国富邦之必要,时代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科技素质。不重视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后果是严重的,作为高等院校,要设法使受过教育的学生既能掌握科技知识,又具有科技技能和科学品质。要做好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工作,首先就要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的思路。
(一)从树立科技素质教育的角度重新构建高等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标准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来,对高等教育办学质量的评价停留在每年能培养多少大学毕业生的标准上,这种以数量为标准的办学质量评价使我国的高等教育陷入办学实践的误区。 而对高校毕业生的质量评价,以“学历”和“文凭”为依据,这种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能力”的评价标准,妨碍了大学生科技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评价标准作为一种科学的舆论导向。必须顺应科教兴国的新时代要求予以重构。如果仍以旧的标准评价高等教育的社会贡献,必将产生扭曲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严重后果。高等教育的生产功能如同工厂的生产功能,具有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功能和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功能。从本质上讲,高等教育生产多少的问题不能体现其固有的生产功能。能够反映高等教育生产功能的是内涵扩大再生产。内涵扩大再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在不增加教育投入的情况下,通过调动学校人的办学积极性,让教师潜移默化地在大学生心灵深处种下科技创新的种子,通过优化学风、教风、校风的途径,通过设置科学的办学目标,通过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同时,又通过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措施来实现,所体现的应是教育质量从本质上得以提高。
(二)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出发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
客观地说,不少高等院校现有的课程设置为我国大学生朝“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由于受到特定的历史条件和传统观念的制约,还不能体现出科教兴国的模式州。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水平,使他们扎实地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大学生的科学道德品质,要下大力气增加大学生科技知识的教育,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重新构建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是体现科教兴国的特色,增加科技教育的内容,为大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科技实践提供扎实的知识准备。
(三)以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技能为目的重新构建大学生科技实践的内涵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科技实践环节。针对毕业设计的状况,要采取措施扭转这一局面。其一,要求大学生都要认真完成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所规定的任务:其二,要采取措施加强对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其三,制定严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答辩制度,答辩不合格的学生不予毕业,重做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参加下年度的毕业答辩。学校要加强对毕业答辩过程的监督,各个答辩组的老师要严格执行答辩的各项要求和规章制度,绝对不可草率了事。使学生从思想上更加重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工作,更加重视科技素质培养和锻炼的效果。
其次,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多设置大学生科技实践课或实践环节,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开展科技实践。对于学生在实习工厂的实习,除了配备足够的设备外,还要进一步规范实习的目的、内容、时间和要求,做到讲授和实践相结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实践活动不流于形式。
再次,要组织力量重新对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评估,做到科学而周密地统筹规划和布置。其中,应把对大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科技应用能力、科技研究能力、科技创造能力和科技发明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放在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规划中的突出位置上加以重点安排,保证对大学生科技实践活动进行定期的检查、督促和总结。
(四)以深化大学生科技道德品质和科技实践为目标重新构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的激励机制
第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在客观上要求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学术气氛,学校应通过各种舆论工具,广泛宣传大学生提高科技素质的重要意义,在学校中营造“提高科技素质光荣”的强大舆论,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开展科技实践活动。结合重大学术科技事件,进行科普宣传,举办科技报告。只有进行广泛的宣传和发动,才能激发广大的教师和同学积极地加入到科技活动的行列中来:才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涌现;才能有助于更多的同学锻炼成长: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大学生只有在科技活动中才能感受到提高科技素质的活力。学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定期统一组织一些学科知识、科技作品竞赛等大型的科技活动,如科技发明竞赛、科技论文写作比赛、科技创新大赛、科技素质全能赛、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大赛等等,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科技活动氛围。结合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科技服务、科技下乡等活动。
第三,增加投入,扩大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覆盖面。要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增加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投入,要积极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加科技活动,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参加项目研究,增强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要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学生参与的应用型项目和社会科学项目的引导和扶持,要逐步转变“重基础、轻应用”的局面,使学生在实用新技术和社会科学研究方面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四,设立各个级别的大赛奖,加重各奖的含金量,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形成更好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新氛围,借此激励大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和加快提高科技素质的步伐。在重视奖励学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指导教师的重奖。学生的各个大赛往往离不开指导教师的辛勤劳动,因此,对指导教师进行重奖也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没有教师的积极参与,各个大赛也不能够长久持续下去,即使坚持下来,恐怕也只是流于形式。
四、结束语
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启动与实践,需要针对现有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树立与科教兴国战略相适应的人才观,构建大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体系,以提高大学生科技素质为目标、以加强科技研究理论学习为基础、以提高大学生实际科技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培养优秀的科技道德品质为重点的大学生科技素质教育模式。
关键词:ESP系统 发展 稳定性
ESP系统综合了ABS(防抱死制动系统)、ASR(加速防滑控制系统)和BAS(制动辅助系统)三个系统[1]。这个系统能够通过合理分配轮胎力,通过汽车动力学行为使汽车最大限度的按照驾驶员的意愿行驶,也可以通过调节发动机来控制汽车,使汽车能达到司机的操作意图,能在驾驶过程中,保持车辆的稳定。ESP系统现在在国外已经批量生产,但在国内仍然处于研究之中。因此,许多国产车上还没有装备这个系统。
一、ESP系统的发展
ESP最早使用是在1987年在奔驰和宝马的汽车上安装了牵引力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可以针对不同的车施加不同的制动力和牵引力来保持车辆稳定,最初设计并不是为了辅助转向,90年代时,牵引力控制系统的叫TCL,最初是三菱装备了防滑系统[2],在这之后,系统又不断更新,和现在的ESP大致一样了,它的设计目的是帮助司机在弯道时,车辆能够按照预定路线行驶,车载电脑可以获取车辆运行各部的参数,使电子牵引力控制系统起作用。
表一 几种汽车在没有ESP和有ESP的情况下的最大速度
表二 能够安装ESP的部分汽车品牌和不能安装的部分汽车品牌
二、ESP系统的组成
ESP系统由电子控制单元(ECU)、轮速传感器、横向或纵向角速度传感器、方向盘转角传感器,横摆角速度传感器和液压系统构成。它是一种智能的主动安全系统。
1、ECU
ECU主要负责检测车辆的行驶状态,以高度灵敏的传感器为媒介,可以计算分析出车辆的行驶方向是否偏离了司机的操作意图,ESP能够迅速识别出危险,它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2、电磁感应式传感器
轮速传感器主要用于检测轮速信号,分为两种,一种是电磁感应式,另一种是霍尔式。现在最常用的轮速传感器主要是电磁感应式传感器,它安装在车轮总成的非旋转部分,和它相对的是随车轮一起转动的齿圈,它由导磁材料制成。当齿圈的相对传感器转动时,由于磁阻的变化,传感器上会激励出交变电压信号,交变电压的频率与车轮转速是成正比的[3]。ECU将传感器信号转换成同一个频率的方波,然后通过频率和周期来计算车轮转速。
3、横向或纵向角速度传感器
角速度传感器分为两种,纵向角速度传感器和横向角速度传感器,纵向角速度传感器是沿汽车前进方向的,横向角速度传感器是垂直于前进方向的,他们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只是成90度夹角安装。在传感器的内部,致密物质连接在一个可以移动的悬臂上,这样可以反映出汽车的横向和纵向角速度的大小[4]。
4、方向盘转角传感器
我们说过ESP能够识别到驾驶员的操作意图,正是通过计算方向盘转角的大小和变化速率来实现这一目的的。方向盘转角传感器可以将方向盘转角转化为一个可以代表司机期望的行驶方向的信号,转角一般根据光电编码来确定,会有一个编码盘来显示,这上面的信息由接近式光电耦合器进行扫描。方向盘转角传感器与ECU的连接通过CAN总线来完成。
5、横摆角速度传感器
这个传感器主要是用来检测汽车沿垂直轴的偏转,偏转的大小代表的是汽车的稳定程度[5]。如果偏转角速度达到一定值的时候,说明汽车有侧滑或者甩尾的危险,就会触发ESP来进行控制。
6、液压调节器
液压调节器是ESP控制系统的主要执行机构,它的目的是提高响应速度。这种液压器要求驾驶员在没有踩到制动踏板的时候,也要产生足够的轮缸压力,为了提高主动制动时的压力建立的响应速度,又引进了预压泵。预压泵启动后,可以将主动制动产生的压力施加到回油泵的吸油端,使它产生一定的压力,从而提高响应速度。
三、ESP的特点
实时监控,ESP能够实时监控路面反应、汽车的运行状况,以及司机的操控动作,根据检测到的信息,对发动机和制动系统进行控制。
事先提醒,当驾驶者操作不当或者路面有异常状况时,系统会发出警报,这是因为系统可以控制驱动轮和从动轮[6],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转向过多的情况时,ESP会通过调整轮胎,校正行驶方向。
主动干预,通过上个特点,我们也可以知道,ESP系统可以通过监测数据,而直接干预汽车的运行。
四、结语
我国在ESP方面的技术还很欠缺,要加大研发力度,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提高自身实力。汽车工业越来越发达,使用者越来越多,汽车的安全性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应尽快研发,鼓励研究。美国政府已经强制要求美国的车辆都要装备ESP系统,主要就是处于车辆安全性的提高,我国政府也应该加大研究力度,尽早的让国产的许多车辆安装上,对于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徐涛 ESP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汽车零部件 2012.03
[2]周平君、孙大勇、王文广 汽车电子稳定系统ESP及应用研究 黑龙江交通科技 2011.09
[3]李林 基于实时平台的ESP系统性能客观评价 吉林大学 2011
[4]安丽华 汽车电子稳定性程序(ESP)控制方法及联合仿真研究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毕业论文
[5]王宪彬 用于ESP系统的车辆状态参数软测量方法研究 吉林大学 2006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特色文献数据库
黑龙江东方学院作为不以盈利为目标的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经过二十年的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立足地方、面向行业需求,以毕业生就业为导向的专业结构体系。其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需要师资和实验设备的保障,也需要特色文献资源的支撑。我们针对黑龙江东方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所需的文献资源进行梳理,建立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模型,并开展研究与实践,最终建成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一)教育部专家组提出的指导意见
他们指出,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有七个突出特征:1、服务突出地方性、区域性;2、人才培养定位突出职业适应性;3、课程体系突出以技术能力培养为核心;4、师资队伍突出双师型结构;5、培养模式突出合作培养模式;6、教学环节突出实践教学;7、管理理念突出服务性。七个“突出”可概括为建立面向地方经济和行业需求服务的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黑龙江东方学院在构建该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实现了“五个突破、五个构建、五个创新”:一是在专业建设上,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构建立足地方,面向行业的专业体系,实现了应用型特色专业建设上的创新;二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突破知识本位思想的束缚,构建“基础课够用、专业理论课适用、专业课管用”的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服务的创新,把人才培养重点从知识系统化转移到能力系统化上来;三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突破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构建以培养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实现应用能力培养体系上的创新;四是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突破千人一面的传统模式,从学生实际出发,构建多类型、个性化的培养平台,实现因材施教培养机制上的创新;五是在教学管理上,突破“以考为本”的应试教育模式,构建以学生为本的过程教学管理机制,实现考试内容、方式和方法上的创新。以上“五个突破、五个构建、五个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全符合教育部专家组指出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七大特征。
教育部在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六大举措中明确指出:要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授予制度,努力使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了贯彻这一精神,黑龙江东方学院图书馆必须实现从“知识中心”向“学习中心”的转变,及时补充针对各种资格认证考试的文献资源。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必须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文献资源的需求
1.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是对高校教学资源的有效补充,应认识到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文献资源的重要性。
2.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有针对性的专业实训视频和动手情景服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促使他们尽快地适应工作环境。
二、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模型
结合我院“应用性、职业型、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定位,应用型本科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模型的构建以“夯实基础,职业发展,注重实践,情景再现”为指导思想,在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保障功能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图书馆教学辅助的功能。
“夯实基础”,是指完善应用型本科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保障功能。该数据库在基础保障方面做足功课,咨询了各个学科的专家意见,搜集了各个学科、各个专业、各门功课的教学图书、教学参考书和电子资源,并为其建立独立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方便读者查询、浏览和借阅;建立了应用型本科开放课程视频库,学生可以通过校园网,全天候地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职业发展”,是指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针对社会的需求,我们建立了专门的职业型数据库,采集大量的职业资格认证教材、教学参考书、习题库、在线职业资格人才培训库等保障职业性教学,为实现职业性特色教育提供了有效保障。
“注重实践,情景再现”,是指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建立了情景再现数据库,主要包括实习实训视频库、网络虚拟数据库、学生毕业论文和实习实训成果库以及教师科研成果库。学生访问情景再现数据库,通过观看视频、借鉴成果和虚拟现实的方法,有身临工作现场实地操作的感受,使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全方位地强化、立体化地结合。
本着“夯实基础,职业发展,注重实践,情景再现”的原则,应用型本科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的模型如图1所示。
应用型本科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侧重学生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具有以下的特点:
1.创造性地提出了情景再现式数据库。情景再现式数据库是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的重要补充。学生利用该数据库能够在课后多观摩、多练习,从而培养出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工作能力。
2.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应用型知识点考核库。该数据库使读者能在线对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考核,结合相关的书籍来巩固对各知识点的掌握。
3.以读者为中心,结合应用型本科教学计划,为不同专业的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文献资源保障服务。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内容
根据我院图书馆应用型本科特色文献数据库模型,相应各库的文献资源建设内容如下:
(一)应用型本科教学文献资源数据库
该库是一个包括课程教材、指定参考书以及与该课程相关的优秀论文在内的全面覆盖学院教学内容的教学参考文献数据库,向全院师生提供各院系教学参考信息的检索、浏览、借阅或下载等信息服务。该库可以完整地保存学院及各专业的教学历史、教学经验和详细教学内容,为学校教学活动正常、持续地开展提供文献资源保障。该库内容涵盖实用性和保障性两方面:实用性内容一般包括专业教学教参文献、专业参考工具、专业实践研究方法等;保障性内容包括学科理论,如学科发展史、经典学派及其评论研究、专业研究方法及研究理论,专业政策、法令法规及其阐述、专业术语规范等。以食品工程学部乳品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方向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和工程学等三大基础知识,并熟练掌握乳品工艺、乳品加工设备、乳品质量管理及乳品开发等应用技能的乳品工程专门人才。该专业的文献资源不但包括本专业课程教学所需的文献,还包括乳品生产、技术管理及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等相关领域的文献。
该数据库以书目型资料为主,以全文型资料为辅,支持文本资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资源的有机结合。填写完数据库的简要信息后,需要为各专业配置相应的数据库字段信息,并根据学院专业设置创建分类导航,方便具体课程信息的分类存储与检索。黑龙江东方学院应用型本科教学文献资源数据库学科与专业布局如图2所示。
(二)职业型文献资源数据库
我院的教育模式是直接面向地方或行业需求,即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为学生就业服务,同时体现职业性与行业性的特点,培养目标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培养职业型人才,就必须按照国家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资格制度的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应用性教育、劳动就业、职业资格认证紧密地结合起来。
职业资格认证能够体现毕业生的职业岗位知识和技能,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体现基础理论以够用为目的,使实践教学环节全方位地贯穿于教学计划的全过程。相应的职业型文献资源建设应紧密围绕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不同设计不同的职业型文献资源建设方针。职业型文献资源建设应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的相关文献资源建设为主线,以“实际、实用和实践”为原则,积极采购和开发与职业资格认证和技术领域发展相适应的配套用书,满足职业资格认证与专业课程体系在内容上的需求,以及学生在教学实训和生产实习中急需获得职业技能文献的需求。
以机电学部汽车运用与维修方向人才培养为例,该专业面向交通运输及汽车后市场技术服务领域,培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胜任交通运输汽车后市场生产第一线的汽车营销贸易、汽车诊断维修、汽车评估定损保险等工作的应用性、职业型高级专门人才。相关课程包括发动机构造及原理、底盘构造及原理、自动变速器原理及维修、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流体传动、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汽车运用工程、汽车维修工程。该专业方向的职业型文献资源建设应涵盖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技术及管理、汽车售后技术服务工作、“4S”店汽车营销及售后服务、保险企业汽车查勘、估损及理赔、交通运输管理等方面的文献。
(三)开放式文献资源数据库
本数据库包括实习实训视频库、网络虚拟库、数字可视化文献等主要内容。通过访问情景再现数据库,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四、应用性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设应用性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以下简称数据库)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数据库的独特性和针对性
应用性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是根据本馆馆藏特色和本院的重点专业,集中各类文献资源而建立的数据库。图书馆必须积极参与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实践中去,弄清本校设立的重点专业、研究方向和内容、本馆入藏的情况。在组织选书、信息收集等各方面,各学部主任和广大任课教师都给予了图书馆很多帮助。各学部往往是每次现场选书的组织者,也是购书质量信息的反馈者。各学部均有专人负责对文献购置质量意见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电子邮件、电话及面谈等方式及时将各种信息提供给图书馆采访人员‘引。我馆的文献资源充分体现了服务对象的各种需求,逐渐形成了本馆的藏书特色。
(二)数据库的权威性、收录范围和时效性
1.权威性
权威性体现在出版者、审查制度和收录文献三个方面。
2.收录范围
数据库的收录范围是至关重要的:从时间上来说,文献数据库收录的文章一般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从资源的内容上来说,多与本馆馆藏特色和本院的重点专业相关。
3.时效性
数据库中的大部分文献资源与纸质型文献相比在出版上要滞后,这个时间差如果过长,读者就会转而去查阅纸质型文献。所以许多数据库生产商正在努力减少甚至消除这种时间差:有的数据库产品与纸质型文献做到了零时差,有的数据库生产商提供提前预览服务,消除了时间差。
(三)数据库的共建共享
图书馆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应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协作,促进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方面,省内六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图书馆要加强交流,密切合作,共同建设;另一方面,我馆要加强与数据库供应商之间的协作,利用他们现有的技术、资源和服务来弥补不足。建设高质量的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必须实行标准化规则,在建库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数据著录标准、数据格式标准、数据标引标准及协议进行系统化、逻辑化的组织。以上措施有利于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四)数据库的可获得性和安全性
特色数据库应能够通过局域网进行共享,具备较好的可获得性。数据库应配有FAQ和帮助文档,方便用户学习和借鉴。数据库还应为馆员们配备专门的帮助系统,同时不断完善信息服务手段,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参考服务。特色数据库在建设中,需要对大量的元数据进行数字化加工、存储、和管理,并利用网络来提供服务,因此系统的安全性非常重要。我们应选择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存储设备和网络管理系统,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五)平台设计和检索功能
界面的设计是评价数据库系统的重要指标,应做到简洁直观,方便读者使用。检索功能的优劣要从系统响应速度、使用灵活性以及读者对人机交互能力的控制上来判断。另外,系统的下载速度也很重要,下载速度过慢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焦虑,降低他们对数据库的好评率。
应用型本科院校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保障系统。图书馆应加强职业型、技能型、实践型文献资源的建设,并随着文献资源的增长不断地补充和完善,为本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新的文献资源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奇.坚持公益性办学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11,8(4):42-47
2 王英哲.地方高校图书馆专题数据库建设探析——以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题数据库”建设为例.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5):54-55
3 卞福荃.面向学科建设教学参考文献数据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3(4):80-84
4 陈雅沙.论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专业信息资源专业化建设.河北科技图苑,2010,23(3):20-23
【关键词】交通运输 大类招生 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7-0027-0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学科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日益表现为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交通运输的智能化、高速化、人性化及交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交通运输领域研究的主题;交通运输研究与工程设计所涉猎的学科领域也越来越广,包括交通运输、机械工程、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管理科学、经济学等。[1]原有交通运输领域的“专才”、“精英”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通运输领域人才市场需求,厚基础、宽口径的交通运输大类人才以及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主动适应行业的发展变化。[2]
一、交通运输类人才专业素质要求
1.合理的知识结构
交通运输类专业属工科类,学生就业后工作内容主要集中于解决交通运输工程具体实际问题。因此,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必须满通运输系统各个环节的需要,具备深厚的工科基础知识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厚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有利于增强学生自学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加快学生适应工程实践的进程。交通运输类人才需要掌握交通工程、交通运输、车辆工程方面的知识,又需要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基础知识是机械学、电子学、管理学、经济学;专业知识包括交通工程学、运输组织学、汽车性能、汽车构造等。
2.合理的实践结构和创新能力
知识和能力构成了人才的两大要素,知识为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能力体现为对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关调研表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对就业影响最为直接,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必须突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熟悉商品流通的基本过程,能对物流进行科学管理;熟悉交通运输行业及相关市场的运作规则;熟悉交通运输法规和执法机构及实施办法;具有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和生产经营管理的能力;能对交通运输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处理和预防;能对汽车整车、汽车零配件、汽车消耗和辅助材料的质量进行鉴定;能对汽车维修工时、汽车配件、汽车耗材、二手汽车等进行初步估价;能对汽车的技术状况进行诊断,制定出正确的维修方案并组织实施;能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获取、分析、、交流信息。为更好地与市场接轨,应鼓励交通运输类专业的学生参加汽车驾驶、汽车修理、估价师、保险从业人员等国家统一组织的资格考试。
3.高尚的人文素质结构
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遵纪守法。除此之外,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强健的体格、充沛的精力也必不可少。
总之,交通运输类专业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开拓创新能力,这也是高等院校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根本出发点。
二、交通运输大类招生模式
根据高等教育改革精神,在学校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框架下,本着“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以建立宽厚的知识平台为基础,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为重点,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综合能力,为交通运输领域输送宽口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原则,采取“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的招生及培养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不分专业地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大类进行工科基础课教学,后两年进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进行二次专业选择。根据学院的师资力量以及实验室条件,设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四个专业方向,可供学生选择。交通运输大类招生模式的年度计划见表1。
三、交通运输大类招生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规划”的作用,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3]根据“交通运输、交通工程、汽车服务工程、汽车工程”四个专业方向,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建立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具有统一性和公共性的特点,该平台课程由学校根据学科门类统一规定,专业课程的体系则按“交通运输类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主修课+选修课”的综合体系来设置。
1.通识教育课
包括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育、基础外语、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基础生命科学等9门课程,总计708学时,38.5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26.74%。
2.学科基础课
包括高等数学A、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实验A、工程制图(机械)、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电工电子学、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与设计等11门课程,总计984学时,56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38.89%。
3.专业必修课
专业必修课指交通运输类各专业方向学生均需学习的专业课程,包括交通运输工程学科专业概论、汽车构造、汽车性能、交通工程学、交通运筹学等5门课程,总计232学时,13.5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9.37%。
4.专业选修课
专业选修课指交通运输类各专业方向学生可以选修的专业课,共54门。学院规定了各专业方向的主修课程,即交通运输专业学生需选修物流技术、汽车运用工程学、运输技术经济学;交通工程专业学生需选修路基路面工程、交通管理与控制、交通工程设施设计;车辆工程专业学生需选修汽车电气与电子技术、汽车设计、汽车制造工艺及装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学生需选修汽车电气与电子技术、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汽车检测与诊断。学生按专业方向选修主修课程后,其他课程均可作为选修课任选(含其他方向的主修课程)。总计576学时,36学分,占总理论教学学分25%。
交通运输类专业理论教学学分分配见表2。
5.实践教学
除了理论教学之外,设置了39.5学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基本技能实践,即军事理论及训练、公益劳动、读书与社会实践活动;专业技能实践,即专业认识实习、机制基础实习、汽车构造实习、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驾驶实习、专业综合实习;综合能力实践,即形势与政策、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
四、交通运输类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保障措施
1.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多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应用了发展性教育理论、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手段等,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设备, 如幻灯机、投影仪、录像机、录音机、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等设备的采用,使传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较大程度的精简,学生在获取知识手段和思维模式方面产生了新的变革,特别是采用CAI教学软件,既可以进行智能的辅导,又可模拟仿真工程课程的有关实验内容,使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2.提升师资综合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学院每个学期均派出年轻教师到高水平院校交流学习,建设了合理的教学团队和教学梯队,每个学期派两名教师参加外语培训,鼓励双语教学。学院每个教研室张贴有教师工作规范,并有严格三级教学质量评价程序,限制低职称教师的主讲课程,控制高职称教师的最低教学工作量。
3.加强教学实践基地建设
教学实践基地主要包括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习基地依托于交通运输实验室、交通工程实验室、汽车工程实验室和汽车服务工程实验室,各实验室每天下午设置开放时间,专职实验教师可对学生辅导。学院重视与企事业单位的联系,现已开辟校外实习基地共8处,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供了基地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玉梅等.交通运输类专业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
关键词: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实践创新能力;教学体系
Research on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cultivation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Yang Bin, Wan Maosong, Wang Jiankang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7,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market demand for automobile professionals and vehicle engineering orientation. Cultivation system of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for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s of vehicle engineering is established. Theory course teaching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the experiment practice course system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system are also innovated and practiced.
Key words: vehicl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oriented; practical innovation ability; teaching sysem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近十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用人单位对汽车类人才的需求十分旺盛。同时,对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类型提出了新要求,迫切要求改革和创新车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加强学生的工程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1 车辆工程专业定位
车辆工程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汽车设计、制造、试验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够在汽车设计研究院、汽车制造企业、汽车行业管理部门(维修行业协会、保监会)、保险公司、交通管理部门和高等院校等从事汽车产品开发、技术研究、交通安全、教学和管理工作。本专业主要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基础知识。
近年来,我校车辆工程专业根据我国汽车工业未来发展趋势和新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实践创新能力的人才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围绕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重新确立了车辆工程专业建设指导思想,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和定位,着重培养学生在汽车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汽车测试等方面有较强的研究和应用能力,并对理论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实践课程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等多方面进行了创新与实践。
2 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1 理论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
2.1.1 “三模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
根据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能力结构和要求,首先确定车辆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构建了“三模块”理论课程教学体系,即与车辆工程专业相关模块,包括通识教育模块、汽车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块和专业课教学模块,确立了各模块课程的知识要求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将本专业划分为汽车产品的数字化设计和汽车测试方向,依据不同方向开设了不同的主干课程,制订了新的课程教学大纲,组建了模块化教学团队,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和不同课程之间的纵深关系,确立了各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修订了新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2.1.2 建设汽车数字化课程群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是现代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为了满足现代汽车工业对既懂汽车结构又懂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我校自2009年始开展了车辆工程本科专业数字化课群的建设,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主要目标之一。
通过对专业需求企业和相关院校广泛调研与论证,提出符合自身特点的课程建设方案,修订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着手选择或编写教材,大胆尝试与改革数字化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陆续开设CAD,CAE以及汽车仿真和汽车电子类课程,如汽车CAD/CAE技术、汽车结构有限元分析、Matlab及其应用、汽车车身设计基础、汽车测试技术及设备、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等。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也在不断改革和尝试,使学生不只局限于工具的使用,强调授课过程中训练学生思维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尽可能结合汽车零部件产品设计的案例式教学方法。
2.1.3 搭建汽车数字化应用平台
围绕着汽车数字化设计和汽车测试两个专业发展方向,以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实验仪器、设备和软件建设,在原有实验条件的基础上成立了汽车数字化设计与应用中心。已建成拥有DELL和HP高性能工作站、40台高性能计算机,80套汽车电子多功能实验系统,汽车制造业普遍使用的汽车CAD(辅助设计类)软件—CATIA v5r20,UG NX 6.0和PTC Cero 1.0,汽车CAE(结构性能分析类)软件—ANSYS10.0,汽车动力学与性能仿真软件—ADAMS,RECURDYN,虚拟仪器和检测开发软件—NI测控系统,LabView,Matlab等各种先进、正版软件的汽车数字应用实验室。
2.2 多途径提高大学生数字化应用能力
依托汽车数字化设计建设平台,将提高大学生的数字化技术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学习、专业课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课外创新实践训练计划中。
(1)推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注重汽车新技术、新结构和新材料的介绍,正确处理各课程内容的纵深关系,周期性开展教学研讨,总结课程教学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2)推行“优秀本科生导师制”,聘请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治学严谨的教师担任优秀本科生导师,导师应在充分了解优秀本科生的学习基础、特长、志趣等因素的基础上,制订出切合实际的培养方案和较强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及具体安排。安排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工作和各类学科竞赛。优秀本科生在培养期间应积极参与指导教师安排的科研课题或项目,在指导教师的指点下积极申报校级以上创业计划、创新项目,并撰写科研论文或申报成果奖,使学生数字化技术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
(3)建立课外实践创新汽车数字化应用平台,鼓励车辆工程专业大学生参与机械创新设计等各种大赛,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机械创新等竞赛中取得了较好成绩,以赛促教、以赛促训、以赛促用、以赛促新,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开发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同时也提升了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了就业。
2.3 实验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2.3.1 打破课程壁垒,实现实验内容模块化
从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实际出发,实验教学体系首先应打破课程的界限,以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培养为主线,对专业课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总体设计,统筹规划所有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构建与理论课教学既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技能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了“专业教师指导实验、实验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由专业课教师参与指导汽车发动机和底盘构造、汽车拆装与驾驶实习、汽车CAD/CAE技术等实验课程,将理论与实验教学课程紧密联系,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2.3.2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资源,完善实验教学条件,积极开展实验室开放工作,为学生学习服务,培养和巩固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验室开放包括认知实验开放、实验项目开放、计算机应用开放、科技活动开放等。同时,积极支持和组织大量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
2.3.3 引入虚拟仿真技术,降低设备运行使用费用
虚拟仿真技术已在车辆工程学生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综合设计环节开始广泛使用,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仿真技术进行实验仪器设备操作与控制模拟,使学生全面了解和熟悉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原理,操作过程和维护保养。学生参与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开发及应用,要求学生利用3D(如UG,CATIA等)工程软件,建立对象的三维数字化模型,然后利用相关虚拟仿真软件制作成面向对象的交互系统。开发和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系统是改革实验教学的一个新的发展力向,可缩短熟悉仪器设备的时间,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完好率,降低实验损耗和实验成本。
3 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
(1)分析调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将学生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素质培养要求落实到模块化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环节中。在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实验、课程设计、毕业综合设计等实践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综合素质。
(2)强化学生科技竞赛、课外科技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在每年的机械设计竞赛、数学建模大赛、三维数字化建模竞赛等各类竞赛和科技活动中,组织专业学生积极参与,由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几年来,本校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已有多名学生获得省级或国家级奖项,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创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了科技创新意识。
(3)通过汽车维修等级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授权)和三维CAD应用工程师(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授权)专业技能的认证,给本校学生提供了参加各项应用技能认证培训的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技能。
4 专业课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革
车辆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4.1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广泛调研,制定了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将专业基础课教学计划提前,保证每个学期都有1~2门专业相关课程,使各门课程有一定的传承性和互补性。汽车的各门专业课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设计这3门专业核心课程联系更紧密。多门课程各有特点,串联讲解的授课模式使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更深入理解汽车的结构、原理和设计。
构建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主干课程的实验和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或将实践内容和理论教学放在同一课程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程的理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工程素养。
4.2 数字化设计方法和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
汽车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PLM)都离不开各种数字化设计工具和软件的引入。具体表现为:在产品设计开发阶段,采用CATIA,UG NX等三维数字化造型设计软件;在产品性能测试分析阶段,采用ADAMS,ANSYS等工程软件;在实际产品的检测阶段,引入NI测控系统等。在理论和实践授课中引入这些工具,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先进设计方法的学习,如在汽车构造授课中展示CATIA,UG NX等工具建立的三维汽车零部件构造模型;在汽车理论关于操纵稳定性、平顺性的分析研究中引入ADAMS动力学对比分析;在汽车设计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要求使用CATIA,ADAMS,ANSYS等实现汽车产品的CAD/CAE设计要求,使学生快速掌握这些先进数字化设计方法,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5 结束语
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既给车辆工程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结合本校情况,对车辆工程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和专业课授课模式进行了改革,以国家汽车产业对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在车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教学、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探索与实践,大力加强专业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本专业实际情况,发挥优势和特色,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具有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车辆工程高级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时培成,陈玉,肖平.虚拟仿真技术在车辆工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13:419-420.
[2] 王准林,慕义,贺敬良.构建车辆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新体系[J].中国科技信息,2009,2:293-295.
[3] 龙志军.应用型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134-136.
[4] 程峰,梁晓娟,李强.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22(5):418-422.
[5] 徐立友,周志立,曹青梅,王军.车辆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145-146.
【关键词】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实践;思考
法商学院近年来十分重视实践教学,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实践教学的现状
1.各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学时达到教育部要求
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一文中,教育部对列入教学计划的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提出了明确要求:“人文社科类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专业一般不应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这对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导向作用。我院在制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就考虑到了这些要求,比如我院2010级本科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为15.6%-17.2%;专科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所占比例为19.7 %-21.9%。
2.部分专业的实践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
我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方向)实践教学颇具特点。该专业由我院与武汉科技大学合办,汽车维修、汽车构造拆装、汽车电器设备拆装等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都在武汉科技大学的校内实验室进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理论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换,在提高动手能力的同时也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强化。烹饪专业的专业课程全部在旅游与餐饮实验(实训)教学示范中心讲授,理论教学与动手操作同时进行,加强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艺术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和实验室的有力保障,实践教学计划学时得到了较为圆满地落实。除了校内的实践教学之外,该专业的学生每年由专业教师和辅导员带队,赴各挂牌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周的艺术考察与写生活动,写生归来后,学生们将写生作品进行整理并集体布展,向全院师生汇报写生成果。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学院充分整合多方面资源,积极加强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了稳定的实训、实习基地。到目前为止,我院建立了包括江西瑶里、理坑、安徽宏村、河南太行山、齐鲁证券武汉营业部、武汉鑫天泉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内的40多个实践教学基地,较好地满足了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汽车营销与技术服务方向)自开办以来先后与东风雪铁龙、武汉宝泽、三环博诚、武汉捷瑞、武汉开泰、国盛天马、长信恒源等7家汽车销售服务公司签订了实习合作协议。自2007年首届毕业生毕业至今共有300余人次参加了企业实习并最终实现签约就业100余人,基本构建了“实训―实习―就业”一体化模式。
4.各类学科竞赛获较好成绩
在过去的一年中,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第十七届湖北省外语翻译大赛中有24名学生分获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在第四届“用友杯”全国大学生会计信息化技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学子收获佳绩;在由教育部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中国烹饪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高职学校烹饪技能大赛中,我院代表队荣获本次大赛的团体最高奖项――团体特金奖,在单项比赛中,5位同学分获三金两银奖;在“湖北省鄂菜烹饪技能大赛”中,烹饪09301班的3位学生分别摘得金奖、银奖、铜奖;软件08401班瞿兆静在2010年首届“国信蓝点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总决赛上获得C语言程序设计本科组二等奖;在每年的“全国信息化核心技能大赛”暨微软办公软件核心技能大赛中,我院代表队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在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我院有5件作品获奖。另外,在继会计06408班学生刘政帮在大学四年期间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的所有科目考试之后,金融07401班学生陆海空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注册国际投资分析师所有科目的考试,成为法商学院建校以来通过CIIA的第一人,是中国境内少有的通过CIIA所有考试的学生之一。
二、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实践教学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1.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因我院共享校本部的资源,许多实践环节基本照搬校本部的管理模式,而忽略了自身实践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不够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不明确,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办法,组织管理滞后,对实践教学的要求不如理论教学严格,实践教学的教学质量和管理质量都有待提高。
2.实践教学计划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教学计划中零散的实践教学学时难以落实到位,有些课程的实践单元较小、零碎、分散、学时不足,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导致实践教学处于“脱管”状态,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3.实验、实训场地紧张
我院学生的专业分布结构与本部学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而专业实践教学资源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建,导致部分专业的实验、实训场地紧张,使教学安排复杂化,随意性、变动性比较大,给正常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缺乏实践教学指导教师
我院师资力量主体来自校本部,他们承担着大量的教学任务,而我院的自有师资全部由青年教师组成,他们正经历着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的转换,缺乏实际的工作经验和业务技能,实践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改进思路
我们将进一步总结经验,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落实实践教学学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1.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
①制定、完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本着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的理念,加强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完善《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实践教学管理办法》、《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毕业实习管理办法》、《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实验教学管理规定》等制度性文件;制定《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学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课外学分认定办法》等实践管理规范性文件。另外,学院还将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将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结果与教师的职称晋升、评先评优、年终考核等奖惩挂钩,以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②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将学院课堂教学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运用到实践教学中来,构建实践教学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体系。“全员”即院领导、教师、督导、学生、辅导员和教务部共同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监控之中;“全过程”即从纵向维度上将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各环节;“全方位”即从横向维度上将监控贯穿于实践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与实践教学计划制订、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硬件设施、实践教学组织、师资结构等。学院还将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教师和学生座谈会或采取问卷和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和收集督导、指导教师、学生、企业等对实践教学的评价及意见,并认真分析,对后续实践教学提出改进建议。
2.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
①修订教学计划,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院目前开出的专业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目标,修订教学计划,对实践教学进行顶层设计,适当增加实践性教学的学时、学分比例,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经贸英语等专业的实践学时,确定各专业实践教学的最低学分标准。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进行模块设计,在考虑实践教学系统性、层次性和相对独立性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论文(设计)、社会调查等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使之具有连续性,贯穿于大学教学的全过程。增设相对独立性的实践教学项目,如“企业沙盘模拟实训”,为工商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和市场营销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综合实训的平台。
②优化课程设置,改革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教学内容的整体规划,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解决教学中“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构建柔性课程体系,注意前后课程的衔接,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在教学组织上强调课堂教学动态化,实践教学多元化。我们还将尝试对部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全程理论教学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的形式,将这些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进行必要的排列组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去解释社会经济现象,使教师的教变传统为互动,使学生的学变被动为主动。
③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科研立项、开放实验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活动,如数学建模、网络营销大赛、挑战杯等,参加的学生或获奖的学生可视情况获得课外学分或冲抵部分公共选修课学分,以激发学生竞争意识、发扬团队合作精神,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3.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①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是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重要保证。在调研的基础上,对供需缺口较大的实验室设施设备,采取与校本部共建的方式扩建实验场地,为学生营造仿真性强的实践教学环境以及良好的实训环境。为了更好地与社会接轨,电算会计实验室除了现有的用友软件之外,可以购置金蝶软件,让学生接触这两大财务软件并尽可能熟悉软件的使用。鉴于淘宝创业实验室的公司化运作模式,可以聘用电子商务、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学生以“顶岗实习”的模式到公司实习,使更多的学生有实践锻炼的机会。
②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基地是联系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纽带,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场所。学院将根据各相关专业的特点,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依托行业办学、依托高新技术开发区办学,多渠道、广泛地联系生产企业、服务行业的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每个专业都有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需要。今后将着力加大对学生人数较多的会计、金融等相关专业的实习基地建设。
③加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学院将通过培养、引进和聘用的方式做好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院今后将提高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放在首要位置。我们将加强和企业的合作,有计划地安排专职教师利用暑假或某一学期的时间到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将专职教师的实践锻炼列入教师进修计划,为他们创造条件,鼓励他们加强实践项目的学习,参加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的考试,进而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等级证书的备考。
几年来,法商学院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际运行过程中逐步调整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的整体优化,真正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张迎春,吕宏芬.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2010(6).
[2]史金联.高校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8).
[3]苟婷婷.独立学院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11).
[4]郭晶梅.论地方高校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5]王俊凤,宋皓然.论独立学院法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7).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and practice teach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teaching refor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The students as the main body of the teaching activities, by the“double teacher type”teachers is responsible for directing, alternativel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teachers and students both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together to complete a teaching goal and the teaching task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2010, Zhejiang Traffic Technician College was identified as“national secondary occupation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demonstration school construction project construction school”, the college's modern logistics major were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key construction majors. 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training of highly skilled talents, the college's modern logistics major active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reform, and achieved good results.
Key words: integrated teaching; logistics teaching;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specialty
浙江交通技师学院创建于1974年,是一所隶属于浙江省交通运输厅,以培养交通、机电、商贸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国家级重点技工院校、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学院占地321亩,建筑面积12.43万平方米,总资产4.3亿元;拥有中央财政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实)训基地3个、省级开放实训中心1个,各类实验实训室50余个,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总值8 440余万元;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7 300余人,开设有交通、机电、商贸3大类14个专业,举办汽车维修工、物流师等10余个工种的社会培训和技能鉴定。近年来,学院现代物流专业先行先试,在一体化教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1 一体化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根据建设要求,学院对现代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提炼和优化,提出了明确的改革思路:一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坚持以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综合分析物流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态度等,把职业标准和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体系,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二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在校教育为主,理论与实践并重,学生在学校进行基本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的学习和训练;第二阶段以企业顶岗实习为主,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工作人员共同提供指导,实行学校和企业的双向管理、双向考核。三是在教育教学中,强调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就业相结合,实现“教、学、做”合一。
2 一体化教学改革举措
建设过程中,学院充分整合优化物流专业教学资源,精选教学内容,制定符合教学要求的课程体系,推进优质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开发校本教材,优化教学资源库,创新教学方法,完善实训条件,增强师资力量等举措,确保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主要做法有:
一是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通过调研分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满足企业和市场人才需求为目标,确定本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工作流程、工作方法及所需知识等,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突出岗位技能培养,形成了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一主线、二阶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二是积极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重新审视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打破已有的课程体系结构,对物流岗位关键能力与技能进行系统综合,将重构岗位能力模块,根据岗位能力模块进行课程设置,携手企业对新课程体系进行诊断、修订,共同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
三是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特点,灵活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项目(任务)驱动教学、现场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方面,实行入学见习、课堂理论教学、专业实训、企业顶岗综合实训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多层次教学方式,主干课程全部采用学训交替、工学交替或工学结合式的情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四是积极改善物流实训教学条件。提升实训室的软环境建设水平,重视营造情境化的物流工作环境,注重模拟现代物流企业的真实生产场景、管理规范、组织纪律和文化氛围,使学生一进入实训基地就感受到现代物流企业的气息,能快速地进入工作角色,突出训练项目的真实性。
五是不断拓展校企合作规模。邀请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主要企业人员与学校相关人员,成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工作小组,每年在校外建设5个生产实习基地,确保专业教学和学生实习实训的需要得到满足。
六是努力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按照物流行业从业资格标准或国际知名物流企业相关工作岗位的任职要求对物流专业教师进行培训,着重培养他们的理论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老师除了熟练掌握物流专业理论知识外,还要能够优化教学、创新教学内容、突破传统的理论教学手段,综合运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项目教学、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
七是积极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书面与口头相结合,平时与期末相结合的多种考试方式,综合评价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在实际教学情景中,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对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并将学校学习情况评价与企业对实习学生的评价相结合,综合评定学生综合能力。
3 一体化教学改革成效
经过一系列改革建设,浙江交通技师学院现代物流专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1 构建了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课程体系
组建了由紧密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课程改革专家、教育教学管理者、专任教师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结合行业企业标准及职业资格证书标准,形成了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构建了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配套、集素质培养、技术基础知识、专业能力训练、工作实践、职业培训为一体的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3.2 开发了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库
编写了《仓储管理》与《国际商务单证理论与实务》两本专业核心课程通用教材。利用校园网站平台进行网络教学,利用现代技术,建设网络课程;其中《国际商务单证实务》课程被评为2014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技工教育分会精品课程,《仓储管理实务》被确定为校级优质核心课程。
3.3 搭建了出具规模的实训和技能鉴定平台
建成了占地900平方米、投资近800万元,集教学、科研、培训于一体的现代物流实训中心,配备了自动化立库、全电动升堆高机、步行式电动托盘堆高机、手动液压托盘堆垛车、直热式手动封口机、电动叉车等物流实训设备和系列模拟教学软件,可同时容纳160名学生进行各项目的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具备开展物流师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鉴定资质。
3.4 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零距离对接
深入推进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工学一体化教学改革,全面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相关实训车间、专用教室及场地按生产车间要求布置,将生产一线真实场景移入课堂,实现教学与生产零距离对接,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3.5 形成了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
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的现代物流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咨询会议,及时了解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为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等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与浙江银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金华分公司合作,成立了“银泰班”,为企业定制培养现代物流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成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工作小组,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共享、共建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指导教师;鼓励教师承担企业研发项目,支持教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校企合作层次不断提升。
3.6 打造了水平较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经过近几年培养与引进,培养了一支由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组成的“双师素质”和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师教学能力水平明显提高。该专业现有物流专任教师17人;其中,硕士学历教师9人,中级以上职称教师9人,具有企业实践锻炼经历教师15人,“双师型”教师16人。专业教师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和科技项目研究多次获奖,1人被评为金华市中小学教坛新秀。
关键词:个体户;政策环境;市场环境
个体户作为中国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对中国市场的培育、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到现在,个体户正在逐步地走向衰落。历史和现实的情况证明,政府和市场是影响中国个体户兴盛与衰落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个体户发展变迁的分析和研究也必须沿着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两条主线进行下去,这样才能把握住研究的核心。为了弥补社会学界对个体户经验研究的不足,本文以湘中X县为例,通过个案分析从社会学的角度对个体户近二十年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试图从制度和市场的双重角度出发来对X县个体户的变迁进行研究分析,以了解影响个体户经营的深层次原因.
一、政府权力经营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心和核心任务,各级政府开始把经济发展作为核心工作目标,其中,GDP的增加则成为考核地方政府部门、官员业绩的核心标准。这种体制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束缚了政府的手脚,暗中转移了政府的部分工作职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政府职能范围的不恰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1.政府部门的尴尬处境与权力经营由于财政计划过高、“分税制”分红和税种、费用种类过多等财政体制方面的一些问题,X县政府不断地在公益部门和营利部门的尴尬处境中矛盾着,但为了部门利益又不得不想法设法地积极寻找“税源”以完成财政计划,政府的工作职能也因此而悄然地发生着变化。迫于政绩考核的需要,也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虚报的GDP值增长财政任务加重地方税收任务加重第二年虚报GDP值继续攀高财政任务更为繁重地方税收任务更为加剧第三年虚报GDP值再攀高……在县政府下达的必须完成年度财政计划的行政命令的压力下,各部门深知完成任务并非易事。但任务是“死”的,各职能部门既不能偷、也不能抢,就只能是各施其法、各显神通了。作为政府部门,也许缺钱、缺人,但唯一不缺的就是“权力”,有权好办事。只要能“经营”权力,就能利用权力生财,维持部门生存,保障部门利益.
比如,2003年《新交通法》的颁布本意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公共交通安全,严惩违法、违章行为,从而达到减少交通事故发生的目的。由于超载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且超载行为屡禁不止,因此《新交通法》加大了对超载行为的惩罚力度,目的是希望以此来对超载行为有所约束。然而,在X县,对超载的严惩却成了交警部门抓收入、抓效益的良方。他们运用对超载的处罚权来增加部门收入、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度财政计划。这样一来,处罚超载以维护公共安全的目的被扭曲。被访谈的6名司机向笔者反映,他们因超载被罚款后从未被强制原地卸货,而是可以载着超载的货物继续行使。并且据他们讲,凭着罚款单通常可以“安全”超载1个月,在这1个月内只要出示本月已经被罚过的罚款单,便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被再罚。事实上,超载处罚单在X县已成为车主花钱买的“包月免罪金牌”。只是能否真正包月还得看运气,如果哪天碰上“严打”或者“运动”等“倒霉事”了,就算带上“免罪金牌”也照样被罚。实际上,目前X县对超载的处罚并未起到预想中的维护公共安全的作用,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交警部门创利、创收的手段。对超载的处罚除了让X县个体车主损失钱财、给职能部门创收外,难以起到教育与监督的作用,反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不仅误导个体车主,而且使干群矛盾激化.
政府部门“经营”权力也使得个体车主、个体汽车修理行的负担加重。在访谈中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普遍反映,尤其在最近几年,税费每年的增长幅度较大,在年营业额中的比例持续攀升,让他们不堪重负,有些老板因此不得不退出汽车修理行业。并且,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有时候县政府在完不成年度财政任务的情况下,个体户还必须缴纳“预收税”(即今年缴纳明年上半年的税,先支付后开店)以填补政府的财政空缺。过重的税费与不合理的收费给个体汽车修理行的经营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他们的经营积极性,而且还阻碍了他们扩大再投资的行为.
2.政府官员的权力经营政府官员作为掌控权力的主体,完全有能力将权力资源变形为市场竞争者所亟需的社会网络资源,只要准确地掌握了权力信息,竞争者便拥有了重要的社会资本。对X县的调查了解到,政府某些官员为了获得私利,也在运用权力资源进行,从中获得私有财产.
一是中饱私囊。政府职能部门的不少基层执法人员存在着收费、罚款不开票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权力在基层执法人员手中的灵活度太大,如他们可以决定收费和罚款的具体金额的多少,只要不超出核定范围即可。由于我国核定的收费和罚款的范围跨度太大,有些项目甚至有几十元到几千元的跨度,这样一来,就给基层执法人员提供了权力经营的方便,收费与罚款的主观性与不规范性的可能性加大。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积极有效的监督机制。这就是说基层执法人员到底收费、罚款与否,开票与否,收费、罚款的具体金额究竟是多少等问题很难查证,人为操作的可能性太大,没有积极有效的制度和规范来约束与监督。这样一来,个体户的钱被收上去了,但钱是否能全部进入县财政却是无法保障的.
收费与罚款的金额进入了公共账目还是中饱私囊了,无从查证。这样的运行体制很难保证官员的公正不阿、秉公执法,反而会滋长腐败之风.
二是将权力变形为社会网络资源。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化,X县的个体汽车修理行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彼此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1992年,为了更好地规范个体汽车修理行市场,国家有关部门将修理行划分为一类维修企业、二类维修企业与三类维修企业,划分标准是根据修理行规模大小、技工人数的多少、检验人员的数量等指标进行归类。X县也根据此标准将该县的个体维修企业进行了划分。由于该县的生产力欠发达,该县并没有一类维修企业,只有二、三类的个体维修企业,但并没有完全符合标准的二类维修企业。这样,在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一旦被评上二类维修企业就意味着可以享受某些特殊资源与特殊利益。为了能被评上二类维修企业,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想方设法地“找关系”、“拉关系”,通过亲戚、朋友、老乡等关系去与相关政府部门官员“建立网络关系”和“维持网络关系”。许多政府部门官员则利用他们拥有的权力资源,并将其转化为个人的私有财产。因为只要他们开开金口、打个招呼,就能给个体汽车修理行解决许多头疼的事情,而官员也会因此得到回报,如礼金、回扣、礼品、名牌烟酒等。就这样,X县某些官员玩弄着权力经营的游戏,乐此不疲.
二、市场环境的影响X县经济的整体衰退和个体车主、个体汽车修理行的供大于求所引起的市场竞争加剧是X县恶化市场环境的两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他们的存在导致了个体汽车修理行阶层的向下流动和个体车主在夹缝中求生存的艰难处境.
1.市场环境恶化导致个体汽车修理行阶层向下流动改革开放初期至80年代末,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阶层曾经是风光无限,但90年代以后生意愈作愈艰难,利润空间不断缩小。恶劣的市场环境导致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的从业者向下流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行业优势消失殆尽,经济地位下降。个体汽车修理行的经济收益与劳动付出之间的比例在不断下降。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C谈到:现在一个月能搞2、3个大修就很不错了,而且因为开的店多了,大修本来是要收700、800元的,但是大家都把价格压的很低,400元就给修。90年代中期以前,1年总是能存个1万块钱,现在根本存不到钱。同时,相比较而言,其他行业的经济收益与劳动付出的比值在不断上升,甚至是那些在技术要求、劳动投入、资金投入等方面比修理行业要求低的行业,其经济收益与劳动付出的比值也逐渐与修理行业持平甚至更高一些.
第二,个体汽车修理行从业者社会地位下降,生活水平降低。调查发现,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从业者不仅经济地位下降,社会地位也在下降。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D谈到:以前还说修理工还有门技术,能赚钱,别人还瞧得起。现在修理工是最下贱、最让人瞧不起的职业,可能就比挖煤的好一些。并且,无论是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还是个体车主(“外人”),都对汽车修理目前的职业地位的评价较低,而且双方有一个共同点便是他们对汽车修理行业过去的社会地位评价较高。可以看出,汽车修理行业的社会地位是下降的。不仅如此,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评价也甚低。尽管事实并非如此,但从中还是可以看出他们有极大的不满与失落情绪,这种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
第三,个体汽车修理行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功能逐渐弱化。在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初,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颇具行业优势,想学徒的人趋之若鹜,还得想方设法地托亲戚关系、朋友关系才有机会进入。由于个体汽车修理行需要的徒弟数量较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功能也是比较强大的。然而,近年来,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普遍反映现在徒弟难招,数量少,劳动力的缺乏成为他们在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之一。这主要与以下三个因素有关:第一,个体户的行业优势丧失,利润空间越来越小。第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落实是学徒人数减少的重要因素之一。第三,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化,中国市场对廉价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而给社会剩余劳动力提供了多样的就职选择,许多青壮年劳力被输出到广东、北京等大城市打工,月净收入不比一般的X县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低。可以看出,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化,中国市场的职业种类呈多样化趋势,人们的就业选择面也不断拓宽,汽车修理在X县失去了以往的行业、利润与声望优势,成为了冷门职业,个体汽车修理行吸收社会剩余劳动力的功能不断弱化.
2.个体车主在夹缝中求生存在同一市场环境下生存的个体车主也面临着类似的境况。上世纪80年代,正是X县个体车主从零散的个体发展到社会群体的一个起点时期。那时候的个体车主虽然表面上看来是“开车的”,但实则是“拥有社会稀缺资源的”、“富裕的”、“令人羡慕的”职业。由于当时社会物质缺乏、物流不便捷、交通运输落后,拥有汽车的个体车主们甚至有与政府部门进行互换资源的可能性。然而,时过境迁,个体车主已失去了以往的行业优势,收入逐年下降,职业地位逐步向下流动。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以往支持个体车主形成与发展的外在结构性因素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压力与制度压力像两块巨大的夹板将个体车主夹在夹缝之中.
第一,制度的压力与市场的压力让个体车主左右为难.
2003年10月审议通过的《新交通法》,主要是突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保护交通参与者人身安全和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同时也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然而,X县的个体车主却为《新交通法》的实施而伤透脑筋,尤其是新法规中对超载惩罚力度的加大,让X县个体车主难以承受。但他们又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而不得不违反法律、法规,冒着生命危险与被罚款的风险,开着超过荷载量100%、甚至1000%的货车早出晚归,企图逃离制度的网络。制度的压力与市场的压力让X县个体车主在夹缝中喘不过气来,遵守制度还是维持生存的两难选择让个体车主处于矛盾之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矛盾之一:超载还是不超?按《新交通法》的规定,超载是违法的,然而,现实却是市场给出的运输价格仅够成本(油费、汽车维修费、养路费、税费等)开支,几乎无利可图。在笔者的调查中,无论是个体汽车修理行老板还是个体车主均反映:不超载就无法生存,就算超载了,一般的个体车主一月也只有净利1000元左右。这个净利是冒着生命危险所赚来的。任何一个车主都明白超载会引发安全事故,他们因超载而丧命的朋友不在少数,但是他们却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铤而走险。在第一个矛盾中,他们选择了超载.
矛盾之二:买报废车、组装车还是二手车、新车?报废车、组装车带来的危害是非常巨大的,严重威胁车主的生命安全,引发交通安全事故。为了维护公共安全,近年来政府着力打击报废车、组装车市场,而且对于非法贩卖报废车的违法个人和组织采取非常严厉的惩罚措施,轻者罚款、重则坐牢。然而,报废车却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市场刚性需求的存在。对于大部分不富裕的X县个体车主来说,尽管开报废车、组装车是很不安全的,但是很合算。第一,报废车便宜,对于手头上只能拿出1、2万元的车主来说,这是比较合适的;第二,买报废车易于收回成本,因为开货车本来就得冒较大的风险,花4-8万元去买辆二手车是否能收回成本是很难预料的,尤其是在X县经济萎靡与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第三,报废车万一被政府没收了,如果积极疏通关系,一般还是能把车要回来。因此,对报废车的刚性需求和部分政府官员的以权谋私导致了根除“黑车”的可能性比较渺茫。在第二个矛盾中,个体车主选择了违规购买报废车与组装车.
矛盾之二:按规定对汽车进行安全检查还是浑水摸鱼?为了保障交通安全,《新交通法》规定汽车每个季度都必须在二类维修企业作一次二保检修,检修合格后方能拿到由二类维修企业出具的二保单,4张二保单决定了汽车是否有参加年检的资格。然而,在X县,由于交通部门对二保单的管理存有纰漏,这便为个体车主提供了浑水摸鱼的可乘之机.
实则,二保单作为汽车检修的合格证应该是由公共部门来统一颁发,而不能由营利性的维修企业来提供。就如同企业的营业执照、合格证书一样应该由政府职能部门进行审核后颁发,否则,就会像X县的二保单一样成为市场流通的交换物,非但没有起到应有的价值,反而会搅乱公共秩序、阻碍职能部门的管理。正是由于二保单的市场可流通性,X县个体车主抓住这个漏洞,尽量地节省成本,部分具有安全意识的个体车主会坚持每个季度在三类维修企业作一次二保,然后在二类维修企业购买二保单,还有部分个体车主干脆省去了检修的步骤,直接购买二保单以应付检查。在第三个矛盾中,他们选择了浑水摸鱼.
第二,个体车主在市场与制度的矛盾中寻求平衡。在对市场压力与制度压力的选择上,个体车主只能服从市场,求得生存,然而,制度规章的存在对他们的结构性约束是不容忽视的。如何在这一对矛盾中寻求一个平衡点是他们极力追求的目标.
在具体做法上,X县个体车主每天在政府部门上班前、下班后的时间段内工作,也就是早上6点之前,晚上8点以后。笔者在调查中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白天货车一般都是在修理店修车、补胎或是停放在自家门前,个体车主则在玩牌、睡觉、喝酒。一到晚上,大家便乘着夜色开车出门装货,直到深夜,早上如果起得够早,在清晨4点钟左右,你就可以看到呼啸而过的超载大货车在马路上疾驰。个体车主们就是这样在市场压力与制度压力的矛盾中寻求平衡点的。他们既不可能完全不顾及规章制度的约束,白天也出门运输赚钱;也不可能完全遵循规章制度办事,那样他们就难以生存,他们试图逃离出制度的天罗地网,寻求制度网络所覆盖不到的时空地带与空白点,顽强“抵抗”日趋严峻的市场压力与制度压力.
然而,作为政府也不可能完全地对X县个体车主的行为睁只眼闭只眼,他们每个月会偶尔在非正常上班时间段内(早6点前、晚8点后)在某条私人车经常路过的街道堵车.
由于时间是不确定的,不少个体车主也因此落入了法网。但李莉>>>政府与市场:个体户兴衰的生存影响因素46是一旦有个体车主得知了内部消息,马上就会向其他个体车主奔走相告,让他们当天不要出去装货,有“险情”。尽管个体车主们迫于市场压力彼此间的竞争比较剧烈,然而,在对“外”方面他们却是异常团结的。他们就像是抗战时期的游击队,左打一枪、右放一炮,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个体车主们面对市场竞争与政府制度的双重压力“在排斥中团结、在团结中排斥”.
三、结论与讨论
第一,政府权力经营和恶劣市场环境的合力对X县个体车主、个体汽车修理行的负面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政府的权力经营导致他们的税费加重、罚款过多,加上不定期的“关系费用”支出使他们的经营成本不断“攀升”,不堪重负;而市场环境的恶化则直接影响了他们的经营,造成了利润空间的缩小。政府权力经营和恶劣市场环境合力下的个体户面临着成本不断上升、市场竞争不断升级的境况,利润在下滑,他们在遭遇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困境.
第二,越是贫困的地区,个体户的发展就越艰难。一方面,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政府财政收入就越多地依赖于税收、费收,政府压给经营者的税费负担就越重,经营者无法承受压力自然落荒而逃,这反过来不利于该地区的脱贫。另一方面,越是贫苦地区,市场就越缺乏活力,如何调动市场活力在中国主要是依靠政府,当政府把精力大部分投入到如何加税的心思中,就鲜有精力去思考如何搞活经济、搞活市场了,贫困地区便更难摘掉贫困的帽子。X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X县工业一垮,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开始告急,如何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是政府日思夜想的问题,要收入就只能找个体户要,但个体户财力有限,那就只能多设置费用、多罚款来进行创收。然而,政府创收了,个体户就垮了,个体户作为私营企业的过渡阶段发展不起来,X县私营企业队伍自然难以壮大,继而会反过来影响X县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与X县同属一个地级市的Y县,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以商业为主,Y县政府采取着截然不同的做法――积极减免个体户、私营企业的税费,鼓励经营、鼓励投资,Y县个体户发展蓬勃,形势一片大好。这便提出了一些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贫困地区的政府该如何摆脱对税费的依赖,真正将搞活市场作为其工作的核心?政府应该如何真正给个体户创造发展的空间和环境,让他们的创业活力来带动市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三,个体户的衰退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还是人为地“监管过严”,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是前者,这意味着个体户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阶段个体户“缩水”现象便是他们走向消亡的过渡阶段;但如果是后者,那就意味着政府对个体户的“监管”不但没有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反而阻碍了个体户的发展,逆市场潮流而行。本文认为,X县个体户的衰落是市场竞争和政府“监管过严”共同作用的结果。很明显,某些行业的个体户由于资本少、投资小、技术含量低,没有能力加入到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来,易遭市场淘汰,随着市场转型的深入,不少行业的个体户被市场的洪流所湮没。但是,大部分集中在第三产业的个体户却依然为市场所需,其中有些甚至还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更为紧俏。事实上,在中国尚未完全开发的西部地区,个体户有着广袤的发展空间,因此,个体户的“缩水”只能部分归因于市场,还有相当部分原因则应归咎到政府的“监管过严”。“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认为,沉重的税费负担、缺位的创业服务等,是抑制创业活力的关键因素,势必会影响个体户的发展壮大,因此政府对个体户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王石川,2006).
新的历史时刻给个体户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制度和市场要求。弱小无助、主要由来自社会底层人群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积极扶持和良好市场环境才能生存的个体户能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政府应该对个体户放任自流还是重新扶持?个体户将来的路在何方?他们能否度过这艰难的时刻?这一切也许需要时间来回答,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程澍:《草莽英雄――个体户阶层透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2]符平:《我国个体户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3]姜维壮,梅阳:《中国分税制的决策与实践》,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7年版.
[4]李茂生,柏冬秀:《中国财政政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石城客:《个体户锐减是社会的隐痛》,《乡镇论坛》,2006年11月.
[6]时宪民:《体制的突破――北京西城区个体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王石川:《谁动了个体户的油水》,《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8月22日.
[8]魏也:《我们不能听任乱收费对个体户敲骨吸髓》,《上海证券报》,2006年8月22日.
[9]袁方:《序言》。见时宪民著:《体制的突破――北京市西城区个体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张家曦:《个体风光可否重来》,《领导之友》,2007年第2期.
[11]Burt,RonaldE.,1992,StructuralHoles:TheSocietyStructuralofCompetition,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
[12]Erikson,Robert,GoldthorpeJ,Portocarero,Luciencce,“IntergenerationalClassMobilityinThreeWesternEuropeanSocieties:England,FranceandSweden”,inBritishJournalofSociety,vol.30,1979.
[13]K.S.Newman,1987,FallingfromGrace:TheExperienceofDownwardMobilityintheAmericanMiddleClass,NewYork:FreePress;London:CollierMacmil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