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研究生个人论文范文

研究生个人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研究生个人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研究生个人论文

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档案

个人诚信档案是每个公民在社会活动中是否诚信的真实记录,是公民个人是否诚实守信的真实凭据。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社会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国家生存发展的主力军,理应具备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但是,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并不十分乐观,无论是在招生人学还是进校求学以及最后的求职、就业等各个阶段都存在着种种欺诈失信行为,令人不禁扼腕痛惜。这不仅站污了大学生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且也给国家和社会造成了不应有的损失。对此,本文就高校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问题作些初步探讨。

一、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必要性

首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是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手段。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和根本,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我国信用记录虽然刚刚起步,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信用意识会逐步增强。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地维护自己良好的信用,意识到诚信是一一笔无形的资产,这笔资产无论对于将来出国深造,还是在国内发展都至关重要。可以说,诚信档案是大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是大学生步人社会的通行证,也是关系大学生未来前途的公证书,它警示大学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自己的诚信形象,切莫为贪图一时的蝇头小利而断送自己的大好前程。川建立诚信档案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诚信教育,可以使大学的“终极产品”—毕业生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讲信用、负责任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建立诚信档案是信息时代大学生求职就业的客观需要。目前社会上大量假文凭、假证书、虚假求职简历的出现,使得用人单位不得不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调查真伪,担负起打假的重任。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把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大量信息以动态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对学生的在校行为作出信用评分,出具个人信用评估报告,使大学生在毕业时,除了成绩单和各种资格证书外,信用档案的内容将作为用人单位的主要参考资料,让毕业生带着个人信用档案踏上求职之路。从而将学生的信用记录延伸到了社会。对个人来说,有了一张良好的信用记录就等于大学生在激烈的人才竟争市场上多了一份举足轻重的竟争优势;对用人单位而言,也就等于有了一份清晰可信的关于应聘者品质的鉴定。

第三,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为了使大学生能按时偿还贷款,各高校绞尽脑汁,想尽各种办法,但实际效果都不理想,而且做起来又缺乏依据,显得底气不足。要彻底解决这一间题,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不失为上策。通过这一举措把学生的贷款情况与个人档案一并输人微机,将学生步人社会之前的第一张信誉卡公布于众,让他们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样不仅能使银行及时了解学生学籍变动情况和毕业后的去向,而且方便了银行与学生的准确、快速联系。同时,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将有助于督促学生重视信用,自觉维护自己的良好信用,以及时还贷为荣、恶意拖欠为耻,在有偿还能力的情况下积极主动地归还贷款。这样就能较好地保证国家助学贷款的偿还,有利于助学贷款的继续开展。

第四,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人是组成社会的单个细胞,没有个人的诚信,也就谈不上整个社会的诚信,个人信用度之和反映了全社会的信用度。对一个人而言,诚信乃安身立命之本。不讲信用,无异于自杀,害人害社会,最终害的还是自己。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而言,信用环境是衡量其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也是经济发展之本。综观历史,横看世界,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人能够长久立足;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企业能够发展壮大;也没有一个不讲信用的国家能够兴旺发达。目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已越来越意识到信用问题的重要,对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但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目前只有少数地区建立了个人信用体系。而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也会对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发挥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国家的助学贷款工作。

二、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的构想

个人档案是档案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应当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逐步建立健全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制度。就目前而言,刚人校园的绝大多数学生,无论是在金融信贷、投资保险方面,还是在奖励、惩罚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可以为他们今后完善自己的个人信用档案奠定基础。为此,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立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要将人事档案作为个人诚信档案的载体。在我国,无论国家干部还是普通工人,都有一个与其一生相伴随的人事档案,大学生也是如此。在他进人大学校门以前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人事档案,随着时光的流逝,档案的内容也在一点一点地充实。在人事档案的工资之后再加上一项个人信用的内容,这样既符合中国国情,实行起来也比较容易。因为几十年来,我国各行各业都形成了一种共识,只要涉及、了解并证实有关个人履历等方面的情况,都习惯查阅相关人的个人人事档案,因为它记录着个人在社会主体活动中的原始情况。档案的原始性和凭证性是任何东西都不能取代的。在人事档案中增加个人信用档案的内容,是对人事档案的进一步完善,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对于一名大学生来说,人生刚刚掀开精彩的第一页,最绚丽的蓝图要靠自己去描绘,个人的信用也是如此。

第二,要合理规划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内容。凡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场合证明主体信用的材料都应视为诚信档案。而对于一名大学生或刚人学就需申请助学贷款的大学生来说,他的诚信档案还是一片空白,需要在未来的岁月中自己去书写,因此应从这一时刻开始,就着手收集能反映大学生诚实守信的资料.具体内容应包括:(1)个人的基本资料。即大学生姓名、年龄、户籍所在地、家庭情况、所在院’校、学习专业、特长、学籍变动、学习成绩、健康状况等基本信息。(2)个人信用资料。即大学生与银行签定的国家助学贷款合同和申请续贷合同、离校后与银行联系还贷情况、学杂费的交纳情况、在校期间的奖惩情况,以及学校对学生作出的信用评分和权威部门出具的个人信用报告等。(3)个人毕业资料。即大学生毕业与否、就业情况、就业单位、联系方式,以及毕业后继续深造的院校名称和所学专业等信息。

第2篇

摘要:就我国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内容着手分析在人民币升值压力下汇制对贸易的影响,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改革的积极面,消极面,以及对我国汇率政策未来走向的启示。

关键词:汇率制度;汇制改革;影响;贸易;未来走向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公告》,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这是人民币汇率改革迈出的历史性的一步。其中,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参考一篮子货币,是指我国根据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选择数种主要货币,对不同货币设定不同权重后组成一揽子货币,设定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根据这一篮子货币在指定范围内浮动。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如今时隔2年,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产生的效果已逐渐清晰。本文将分析这次汇率改革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在其影响下有关汇率政策的选择。

1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主要内容

我国人民币现行汇率制度概括起来说就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市场供求为基础指的是汇率生成机制是由市场机制决定的,汇率水平的高低是以市场供求关系为基础的;单一性是指中国人民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适用于外汇指定银行(中资与外资)进行的所有外汇与人民币的结算与兑换,包括经常项目收支和资本项目收支,适用于中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外汇收支往来;适用于居民与非居民的交往活动。总之是适用于所有交易范围的一切外汇与人民币之间的交易;有管理性主要体现在银行间外汇市场上,中央银行设有独立的操作室,当市场波动幅度过大,中央银行要通过吞吐外汇来干预市场,保持汇率稳定;在零售市场上,中央银行规定了银行与客户外汇的买卖差价幅度;而其浮动性则一是表现为中央银行每日公布的人民币市场汇价是浮动的;二是各外汇指定银行制定的挂牌汇价在央行规定的幅度内可自由浮动。

2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初探

2.1改革必要性

汇率制度是随着一国的经济发展而调整的,作为发展中国家和转轨经济国家的我国的情况也不例外。在经济增长如此迅猛的今天,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新的需要,我们有必要对我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这样的经济格局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保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促进对外贸易与投资;另一方面市场决定汇率水平的内在压力又要求人民币汇率制度应该更有弹性。所以,有必要对我国的汇率制度进行一次改革。

2.2改革积极面

(1)截止到2007年7月23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7.56420元,以累计升值7.22%。首先,民币升值将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购买力,此时国外产品的国内价格相对下降,此时手中的人民币变得更“值钱”了。这样一来,我国对国外高质量的消费品的进口量将增加,从而刺激国内消费,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使企业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和购买先进生产设备的成本降低,这会推动企业的技术经营革新,也减轻进口能源和原料的成本负担,从而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也得到提高。其次,人民币升值能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投资能力。国内企业去国外投资的成本将降低,会促使大量企业走出去,尤其是饱受反倾销之苦的行业,也许到国外去建场就会成为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这样的话,可以增强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提升它们的地位和形象。

(2)采用更为灵活的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汇率制度,有较大的根据市场供求和经济融形势需要主动灵活调整汇率定价基础,从而使汇率制度更富有弹性,但是又保留了央行对调节汇率的主动权和控制权。这样,我国应对投机压力的能力是显著增强了。另外,一篮子货币中的货币的相互波动可能部分被抵消,因此,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实际上较之原来是下降了。这样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环境下,中国正好可以大力发展金融市场,规范金融法规,为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作好准备。

(3)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伙伴日益多元化,来中国外商投资的日益增多,中国与世界更多国家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变化,更加符合中国经济国际化、多元的趋势,使人民币汇率制度日趋与国际接轨。

2.3改革消极面

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韧剑,要是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过大,或时机把握不当,将会给中国经济带来弊端:

(1)人民币升值应该把握一个度。由于国外不少人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因此他们抱有强烈的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认为现今人民币升值的幅度远远不够。如今的小幅升值显然不能反映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所体现的货币汇率低估程度,必然导致进一步的升值预期。这种升值预期的强化会带来大规模的资本流入。这些流入的热钱大都涌往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造成了中国股市屡创新高,房价不断上涨,给国家的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这就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步伐,以降低国外投资者的升值预期,并缓解央行的压力。而且,我国的金融体系还不够完善,出口企业的战略调整以及其应对外汇风险的规避能力还有限,贸然加快升值速度会带来不可想象的灾难。因此,对于人民币的升值应该把握好一个度兼顾好上述两方面。

(2)人民币升值会对国际贸易造成一定不利影响。对外贸易在中国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中国的对外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人民币的升值将使我国的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必将会受到负面影响。而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今后继续保持出口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再加上一些国家为了保护国内市场设置各种非关税贸易壁垒和滥用反倾销手段对进口实施限制。因此人民币升值后我国的出口形势会变得严峻。

3升值压力下的汇制对贸易的影响

汇率变动与商品进出口密切相关,人民币升值问题一直是人们谈论的热点话题,而贸易条件改善或恶化将直接导致一国实际资源的流入与流出,反映货币比价的汇率变动会对贸易条件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所以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乃至整个世界进出口贸易的影响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可以把汇率对贸易的影响分为对进口的影响和对出口的影响。一般意义上讲,如果本币升值,将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但本币升值后,用外币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大,对外贸易依存度降低。反之,如果本币贬值,用外币表示的国内生产总值减小,则对外贸易依存度提高。宏观经济学角度告诉我们本币升值和由此引起的本币汇率高估会起到促进进口和抑制出口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人民币升值后,将会导致产品进口价格下跌和出口价格上涨,,它对出口产品的负面影响是无法回避的,比如说一些对出口依存度较高且以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的行业会面临收入下降的冲击。但一方面,海外原材料等进口价格将更便宜,我们老百姓也可以从中受益,比如说可以享受到更便宜的进口汽车和其他进口产品

4对我国汇率政策未来走向的启示

4.1汇率政策选择

(1)继续采用盯住汇率的方法,但转而盯住一揽子的世界主要货币。优点在于可以避免美元同世界其它主要货币汇率变动带给人民币的冲击,并且能够为日后最终的自由浮动奠定制度基础。缺点在于盯住一揽子货币的选择意味着外汇市场上的人民币汇率要根据全球市场的汇率变动进行频繁调整,不利于国际贸易的投资的进行。

(2)随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实力的进一步提高以及央行调控能力的进一步加强,我国可以逐步由管理浮动汇率制转向单独浮动汇率制。为了在长期内尽快过渡到人民币单独浮动汇率制度,在中短期内我国应不断完善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制度。

(1)首先可以逐步扩大汇率的可浮动空间。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使央行有更大的汇率预警空间,有利于实现内部平衡目标,有利于积极地发挥市场的价格信号作用,逐渐达到均衡汇率水平,也有利于对外贸易竞争和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鉴于浮动汇率面临的技术难题及入世后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应首先将目前较为“固定”的汇率制改为真正的浮动汇率制,即将汇率浮动设定上限和下限,并逐步增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汇率的走势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使人民币汇率将可以真正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央行的操作也会更加灵活,可动用各种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来干预外汇市场,而不是简单地宣布升值或贬值。

(2)加强区域货币合作。关于亚洲货币合作最重要最早的构想是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构想,该构想提出的建立“亚洲货币基金”是目前阶段较为现实的考虑。对中国来说,推进亚洲内部的区域货币合作可促进与其他成员间的贸易进一步增长,稳定区域内货币间的汇率。

汇率从表面上看是一个国家的是货币的对外价值的体现,但从本质上看,则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人民币汇率汇率改革应该坚持渐进性的原则,根据市场变化,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逐步地进行改革。就近几年的改革目标来看,我国的汇率制度还是应该坚持以市场供求为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但它只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一个阶段性的取向,从长远来看,待到国内金融市场、金融制度,尤其是外汇市场的不断完善后,以及国内企业基本能够自由应对汇率风险后,人民币汇率制度终究会从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向自由浮动的汇率制度方向转变的,以渐进的方式改革,这也是保持中国宏观经济稳定的基本要求。

参考文献

[1]理查德德·M·列维奇.国际金融市场——价格与政策[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冯用富.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汇率制度选择方向[J].金融研究,2000,(7).

[3](美)米什金.货币金融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第3篇

一、巩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关键。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爱学,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我校学生目前学习的新课程,能从初中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出发,图文并茂,版式新颖、活泼,栏目设置丰富多彩,有效实用,如"整理与归纳""练习与实践""活动与探究""联想与启示""交流与讨论"等。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举行的初三年化学科学习情况不计名问卷调查表统计,97%的学生喜欢学习化学,94%的学生提到"新课程中有大量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疑问展开讨论,使学生发现了化学就在身边,化学有趣易学;书中有大量的精美图片,情景交融,帮助他们领悟更多的化学道理,使他们学习多些生动,少些枯燥;书中设计的探究实验多,使学生勤于动手,在实验当中学习实验操作、观察现象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归纳和得出结论的能力,憝悉了许多物质的化学变化;在"玩"的同时,发现许多新现象,学习了许多新知识;新教材还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书中"你已经知道什么""观察与思考""交流与讨论"等栏目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教材,特别是章末设立"整理与归纳"使他们养成复习整理、回顾和自我评价的习惯。(以上摘自学生问卷调查表。)说明化学新课程已起到培养和巩固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目的。

二、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一般来说可以分为接受式和探究式两种。相对而言,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利弊。接受式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而探究式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要逊色得多。正是基于此,在以往的旧教材中以学生接受式学习方式为主。但在接受式学习过程中,学生纯粹是知识的容器,他们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不到张扬和发展;相反,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把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学生的发现、探究、研究的活动过程,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学生的"我学会"转化为"我会学"。

如新课程重视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突出化学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每一节都有学生活动的内容,融入实验、思考、交流、讲座小组报告等活动,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如在P3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教学,在旧教材采用如下流程: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实验,然后总结实验中注意事项,最后学生实验。而按新课程的精神,我将学生分成六人一组,第一阶段是让学生分组讨论并组装制取氧气的整套装置(由于我校目前实验条件不足,大部分的分组实验用实验提篮拿到班组分小组进行。),我巡回视察,各小组展示自己的装置并总结装置中的注意点;(至于装置中的细节问题,如棉花、伸入大试管内的导管不能太长等,我当时也没有指出)。

第二阶段是制取氧气。开始前我提醒同学们注意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各部分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然后各小组利用自己的装置分别用排水集气法制取两瓶氧气,接下来学生开始汇报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分析可能的原因,对于那些非正常的现象,大家一起研究并提出实验改进的具体方案。如有的学生观察到导管内有紫红色物质,使水槽中的水有点淡红色,从而得出试管口放置棉花的原因,在此处许多学生提出了形形的棉花代用品如卷筒纸、玻璃丝等等;有的学生观察到在实验结束时插在水槽内导管中有水在上升,从而认识到实验结束时先移出导管后撤酒精灯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自己一开始时没能收集到气体,从而认识到实验开始前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必要性。

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不仅掌握了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固体加热制取氧气的基本操作,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悟出了许多道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使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到探究自主学习的乐趣。又比如,"调查与研究""你已经知道了什么"等栏目的设置都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先让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亲人,授课老师那里展开调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并查阅化学教材,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撰写小论文,使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知识能运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念。"交流与讨论"栏目的设置,能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解释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思想意识,学生还可领悟到化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在讨论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从教师和其他同学身上学到研究和思考问题的方法。以往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安静地听课,独立地思考,即使让学生进行讨论,也是注重形式,缺乏主动性和动态性,而该栏目为集体讨论提供了可能,使学生克服思维上的思考动力不足和缺陷,弥补思考的内容单一,思考深度较浅,思考效果不明显等缺点,也使同学们在发言中相互影响,形成良好的学风,拓宽学习内容的覆盖面,使讨论考虑得全面、周到,在讨论中大家互相启发和勉励,得出的结论和方法才更深刻和有条理,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三、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思想:

新课程给同学们带来的另一转变是,让所有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特别是后进生。每个学生,除有个别特殊原因外,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同时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能力的欲望。由于长期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低估、漠视,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丧失。记得开学初,学习新教材,感到学生严重缺乏自信心,课堂气氛沉闷,当时听到最多的话是:"老师,我不会".而我说得最多的是:"试一试好吗?我相信你行。"经过不断的鼓励,慢慢地同学们敢于在小组中发言,当我提出一个议题时,同学们小组讨论激烈,发言勇跃,有的同学还会有教师预想不到的想法。陈文彪同学就是其中一个,当学习碳与二氧化碳高温生成一氧化碳,他就想设计一种设备,燃料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回收,利用燃烧的余热使木碳与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以降低温室效应;被多位科任教师列为上课最不认真、最调皮的史德生同学在学习"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时,同学们实验发现紫色花遇酸变红色、遇碱变黄色,他就想探究什么花遇酸碱会变成黑色的花,他自制的酸碱指示剂是全班中效果最好的一份。

现在化学课堂上,看到的是一张张生机勃勃、洋溢着自信的脸,没有同学害怕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同学们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和操作能力,不仅探究教材中出现的家庭小实验,还有不少同学在课外书上看到一些趣味化学实验,就写出实验方案,请我审查并借用仪器进行课外实验探究。当课堂上有请同学上台演示实验,则争先恐后,急着表现自己。在学习上也完全改变了过去被动的学习方式,而是自己主动去思考、去探究、去调查、去咨询,主动地获取知识。上学期开学初当我评讲作业时,学生总要求我"老师,你能将标准答案抄在黑板上吗?别的老师都这样,我们自己归纳不出来。"现在不再有学生要求我将标准答案抄在黑板上了,同学们已习惯于用自己的言语来回答问题。最令我感动的是,所任的每个班级,都有几个其它科任教师已认为基础太差,无可救药的学生,却十分喜欢化学科,上课时表现活跃,在"交流与讨论"中,经常有其他同学预想不到的好点子。化学科成绩也能在中等甚至优。超级秘书网

第4篇

关键词 学术失范 学术规范 研究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研究生,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工作来进行学习的学生”。研究生毕业后将成为我国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主力军,我国科教文卫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因此加强研究生学术规范教育显得至关重要。

“所谓学术规范,是指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道德规范,或者根据学术发展规律制定的有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①它不仅涉及到学术研究的全过程,而且包含了学术活动的各个方面如学术规范研究、学术批评规范、学术评审规范、学术管理规范。有些学者对学术规范做了横向的概括,认为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规范研究中的具体规则,如文献、标注使用的规则性;二是高层次的规范,如学术制度方面。

“所谓学术失范,就是指从事学术写作的作者故意违反学术写作规范,制造学术伪劣之作,并试图通过作品的发表从中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它是关系到学术道德的重大问题。” ②

1 学术失范的原因

(1)对研究生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不够。中国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结果,而非规则、制度,在我们的大学里严重缺乏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因此学术失范现象严重。“有学者指出,相当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分不清适当借鉴、征引与抄袭剽窃的区别。问老师,老师也不清楚,因为老师也没有受过这种专门训练。”③此外,我国学术界并未对各领域的学术规范有统一的标准。而在西方国家规则的制定由来已久。“如在美国,每个大学的学生手册上,对作业或论文的抄袭及其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各学科还有专门手册,如美国法学院的法学手册,教给学生如何检索文献、如何引用他人论点。”④

(2)研究生个人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在我国的学术传统中自古就缺乏引文意识。本科期间的教育极少涉及到论文规范,研究生阶段的学术规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一些专家学者虽然发表了许多论文和专著,但其实并不真正知道如何做研究、如何写论文和专著。

(3)缺乏对学术规范的监督。“目前我国对学术监督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都还很少,即使有的提到要加强学术监督也是寥寥数笔,没有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而建立学术失范监督机制作为对道德教育的必要补充,更可以看作是有效地抑制学术失范的重要手段。加强监督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切实建设好这一机制。”⑤

(4)对学术失范现象惩罚力度不够也是造成当前学术不规范的重要原因。在我国,违背学术道德行为准则所受到的惩罚很轻,甚至会因为名利原因而免受处罚,仅仅会以一句“下不为例”的俗语作为警告。而在西方国家,对剽窃和其他学术劣行的惩罚是极为严厉的,常常导致当事人失去工作或被剥夺职业资格。因此,中国的政府和学术界必须设立严格的纪律。

2 学术失范的危害

2.1 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

学术失范与学术规范是相对应的,究竟应如何规范呢?“研究生如果不懂、不顾基本的学术规范,无视起码的学术纪律,抛弃应有的学术尊严,其结果不仅有损道德操守,而且还将严重地践踏学术形象。在学术研究、学术写作的过程中,应该切实尊重知识产权和学术伦理,剽窃、抄袭、占有他人研究成果,论文重复发表,或者伪造、修改研究数据等的学术腐败、学术失范行为时有发生,这都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成才。”⑥

2.2 败坏社会风气 阻碍中国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的错误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研究生在校期间为了奖学金、助学金、评优、毕业等门槛,经常会利用各种已发表文献,通过剪辑拼凑的手段来杜撰论文。研究生作为日后的社会精英、人文精神的传播者,他们的这种学术失范现象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遏制,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走上社会之后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会毒化整个社会空气、侵蚀我们的民族精神,造成整个社会的诚信危机。

“研究生如果不讲学术规范,就不能提高学术水平,这就像不懂体育比赛规则就不能提高竞赛水平一样。有人认为,学术规范是与学术自由相悖的,讲学术规范会妨碍学术自由,从而影响学术创新。”⑦其实,“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是学术活动的两大基础,缺一不可。我国目前学术界的问题,恰恰在于存在着相互矛盾着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由不够,规范泛滥;另一方面是规范不够,自由泛滥。”为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和道德建设,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而规范的是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和职业道德修养,保障学术自由,促进学术交流、学术积累与学术创新,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学术事业”。

3 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近些年的高校扩招对学生的质量有很大的影响,这也直接造成了学风建设的亟待性。从学生的角度来看,自身的学习质量、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能力都有所下降,在规范的遵守上往往不那么重视;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自身表率作用没有发挥,一些出名教授的学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教育资源有限,也导致了学生对规范的漠视。

首先,从学科角度分析,医学专业有其特殊性,如学生的学制长、课程多、实验室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等。医学生在校期间的时间越来越短,需要在医院或者实验室实践的时间在变长,但这并不能成为放松学生在理论素养上提升的警惕。学术规范被看作是突破学科发展瓶颈的有效手段。

其次,学术规范作为高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地位尤其重要。优良的学风是提高教学质量、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条件,只有加强学风建设,科研型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学术规范的注重可以让我们更好更快地成为医学名校。

再次,二级学院作为加强学风建设的具体执行和监督单位,它的作用不可忽视。二级学院承担着具体的教学任务、科研申请以及教师的职称评定,学术规范与否影响着学院的整体风气,严谨、认真的学风是带动学院发展的良好动力。

最后,学生和导师作为学风建设的主体力量,必须加以严格的制约和规范。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现状,导师面临着课题、职称的压力,在学习和工作中会遇到外界的各种干扰,大家需要认清形势。学术规范作为学风建设的重要方面对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加强学术规范的举措

4.1 加强学术规范教育

重视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方面的教育,让学生把树立学术规范意识作为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教育学生要有社会责任感,要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要对自己的科研成果提出质疑,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求提高道德素质,树立学术规范意识,自觉规范自身在科研活动中的道德行为,严格自律,不断提高个人的品格和修养;要求社会科学工作者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要受不纯净学风和歪门邪道行为的腐蚀,要抵制得住社会诱惑,维护学术的纯洁和神圣。

4.2 增强学生学术自律

杨玉圣先生曾说:“我可以负责任地讲,包括北大在内,没有一个高校的教师没有发生过抄袭剽窃的问题的,没有一个高校的学生不存在抄袭剽窃的情况的。”因为学术腐败行为涉及到个人的学术道德品质,道德重建与道德自律成了建构学术规范的必要平台。我们可以通过宣传、教育、说服、引导等方式,使学者们自觉接受和认同学术规范;要大力提倡学生不断地自警和自律,不断把外在的准则转化为内在的要求。假如每个学人能够把道德规范转化成一种内在的自律,则抄袭剽窃之类的学术失范定会大大减少。

4.3 增进失范监督惩罚

“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需要建立诚信档案。要想从本质上来改变研究生学术不端的风气,高校要对研究生加强诚信教育特别是建立权威的学术诚信档案。研究生的学术诚信档案应当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以及银行的信用等方面息息相关,如果研究生有违背学术诚信的行为就会被权威机构记录在案。通过完善学术不端行为处理机制,中国应该逐步建立起国家、省和学校三个层级的专门机构来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和建立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和奖惩制度,来健全监督惩罚机制来加强学术规范。”

*贾彬为本文通信作者。

基金项目: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SKZD2 011207);河北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12457201D-29)

注释

① 张积玉.学术规范体系论略[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1:80.

② 鞠德峰.应当加强对学术写作不良规范的遏制[J].广西大学学报,2002.6:87.

③④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3.

⑤ 蔺全丽.我国学术监督及惩戒机制的建立[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5.2:923.

⑥ 杨玉圣.学术腐败、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关于高校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02.6:30-32.

⑦ 张保生.从学术失范到学术规范[J].社会科学论坛,2005.3:34.

参考文献

第5篇

通过对引起各种学术失信的复杂原因的深入分析,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形成了多种学术失信因素。最典型的主要有两种分类:一是从研究生个体角度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研究生自身的认知因素、心理因素和行为因素等,外部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教育因素等;二是从研究生教育监管责任角度分为导师原因、个人原因和管理原因。导师原因中以导师治学不严谨及导师学术失范行为的负面影响为主,个人原因中以研究生学术道德素养不高和不尊重学术为主,管理原因中以学术奖惩制度不健全为主。第一种分类的内部原因和第二种分类的个人原因,均属于研究生自身原因。如果针对研究生学术失信的自身原因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010年12月至2011年3月,“研究生教育的学风与学术诚信保障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全国抽取24所高校,对5450名研究生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我国研究生群体的学风和学术道德状况,以及各高校开展学术道德教育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a)研究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有意识地违反学术规范的行为比较严重,46.9%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将他人论文拼凑或改造成自己的论文,43.8%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引用他人研究成果而未加标注,34.2%的研究生经常或有时伪造、篡改实验数据;b)研究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仅39.5%的研究生对学术研究感兴趣;学习目的不单纯,43.7%的研究生为了毕业后能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而读研;学习精力投入不足,38.7%的研究生每天用于学习的时间少于4h;c)学术诚信教育力度不够,仅20%的高校经常开展诚信教育,26.4%的高校很少开展诚信教育,5%的高校从未开展诚信教育。基于该课题组的调查结果,笔者从引发研究生学术失信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出发,将学术失信原因归纳为四类:无知、无畏、无德、无才)。这四类原因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催生出各种学术失信行为。

二、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的缺失

2009年3月,《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提出将“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作为必修内容纳入研究生教育教学。2010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在学位申请者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安排必修环节进行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训练[7]。由此,笔者调查了全国39所“985高校”开设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课程的情况。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获取数据:一是访问39所“985高校”研究生院网站,查看研究生课程设置、文件、通知等信息;二是使用百度搜索引擎,搜索各高校的研究生课程表,从课程表中查找学术诚信教育课程信息。 39所“985高校”的调查结果显示:a)各高校都为硕士研究生开设《自然辩证法》课程,为博士研究生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b)各高校遵从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的倡议和规定,积极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系列报告》;c)大部分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或开学第一课的讲座中,发放中国科协制作的《科学道德规范手册》或学校编制的《学术诚信读本》;d)除以上课程和讲座外,在39所高校中有10所高校开设了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必修课程,必修课程内容主要涉及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写作指导和研究方法等。可以看出,当前的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教育。学术道德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德”教育,学术规范教育主要针对学术失信中的“无知”教育,而这两方面的教育内容对于“无畏、无才”教育涉及甚少,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存在严重偏颇和缺失。

三、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原则

学术诚信教育过程应贯穿研究生培养全过程,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应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学术诚信教育方式应融入现行研究生培养模式,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应做到短期效果与长期效果相结合。为此,提出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过程中应遵循的以下三项原则。

(一)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

以学术失信行为是否发生为界,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分为预防性教育和惩罚性教育。预防性教育帮助研究生践行“不做”、“不能做”、“不敢做”的学术诚信,最大程度预防研究生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无知、无德、无才”教育大多属于这一类。惩罚性教育让研究生了解学术法规、处罚机制、处罚措施、应承担的后果等内容,比如“无畏”教育,重点解决“不敢再做”的问题,防止学术失信行为再次发生,同时对其他研究生起到警示作用。在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上,以预防性教育内容为主,以惩罚性教育内容为辅,实现诚信教育内容中的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可针对不同失信原因安排不同的教育内容和途径,提升诚信教育的效率。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原则

显性教育适合将脉络清晰、要求明确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研究生,如文献引用规范、署名规范、奖惩条例等,适用于构建“无知、无才”教育内容。隐性教育可将内容灵活、富有寓意、情感共鸣、触动心灵的学术诚信内容传授给学生,如典型学术失信案例、学术道德、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教育、良好的学术习惯培养等,适用于构建“无德、无畏”教育内容。对于“无知、无才”的教育,显性教育的效果优于隐性教育,对于“无德、无畏”的教育,隐性教育的效果优于显性教育。将二者结合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以丰富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三)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原则

学术守信重在自律,如果研究生主动学习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自觉恪守学术道德和学术伦理,积极提高专业水平和研究能力,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主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加强研究生学术诚信自律教育,培养研究生学术诚信意识,可让研究生主动杜绝学术失信行为的发生。针对“四无”学术失信原因中的客观因素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提供丰富的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学术法规等内容,为研究生自律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并增强他律作用,引导和强制研究生学术守信。遵循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可实现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的多重教育效果。

四、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构建过程

为了取得较好的学术诚信教育效果,学术诚信教育内容要有针对性。针对每种学术失信原因均应设计合理的教育内容,并结合不同教育方式丰富教育内容的展现形式。因此,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主要围绕“四无”学术原因和“三项构建原则”进行构建。

(一)构建教育内容分类体系

根据“四无”学术失信原因可将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相应分为四大类:“无知”教育、“无畏”教育、“无德”教育和“无才”教育,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无知”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能辨别正确或错误的学术行为,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因不了解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信,具体分为学术规范文件、引用标准和学术规范图书三个子类。“无畏”教育帮助研究生了解学术规范和学术法规中的“禁止、惩罚、不良后果”等内容,使其“不敢”违反学术诚信,具体分为知识产权法、处罚条例和不良后果三个子类。“无德”教育帮助研究生树立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理念,使其从内心出发“不想”违背学术道德,分为学术道德文件、学术道德图书和思想政治教育三个子类。“无才”教育帮助研究生掌握研究方法、提高研究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使其“无需”窃取他人学术成果,努力独立完成相关研究,分为研究方法、科学精神和论文写作指导三个子类。学术诚信教育内容分类体系共包含了12个子类,从体系结构上弥补了当前比较欠缺的“无畏、无才”教育。子类的数量和内容并不限于图1的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删和筛选,以满足相应大类的学术诚信教育要求,尽可能减少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漏洞。

(二)构建子类内容

研究生学术诚信教育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颁发的文件、学校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二是论文写作规范和引用标准,三是教材、图书和音视频资料,四是典型案例。笔者在大类和子类的规划框架基础上,搜集整理大量教育资源,按其内容相关性进行筛选,分门别类放在相应子类下,形成学术诚信教育内容简表,仅为方便阐述构建学术诚信教育内容体系的思路和方法提供参考,其中的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三)检验教育内容相关性

内容体系中的教育内容是否满足相应分类的多样化教育要求,可以使用“构建原则”对相关性进行检验,并根据检验结果对子类的内容进行调整。在表4中,比如子类“学术规范文件”,更多趋向于预防性教育而不是惩罚性教育,适合于正式场合开展显性教育,利用制度约束力加强他律作用,所以该子分类与“教育、显性、他律”三个属性更相关,使用符号“√”在相应位置标识。按照这种方式,将其他子类与六种属性一一对照,形成最终检验结果。总体上四类教育内容在“构建原则”的六个属性中分布相对平衡,遵循了“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三项原则。但是,如果仔细推敲某些子类内容,还会发现一些小问题。例如“无知”教育内容,没有与“隐性”相吻合的属性,在内容建设上还应增加适合“隐性教育”的内容,如学术规范失信的案例、导师在指导论文写作时强调学术规范等。

五、结论及建议

第6篇

关键词: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本质特征;运行逻辑

一、引言:研究生尤其需要科研诚信教育

目前,在我国就读的研究生中有相当部分是将要或正在参与某项课题研究的科研人员,对这一群体进行科研诚信教育,绝对是非常重要且很有必要的。一方面,这不仅是因为研究生的科研精神状况将直接影响国家的科学研究事业,影响整个学术界和院校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作为最高学历的拥有者,他们将来大都会成为一些行业的领军者和社会为之效仿的榜样。如果我们培养的都是一些拥有高学历但却缺乏科研诚信品质的毕业生,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大学和科研院所还有其他相关的行业,将来会是什么样子!另一方面,研究生大都是从大学毕业生中选的比较优秀的毕业生,肩负了家庭和社会更大、更多的希望,并且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由于他们在年龄、社会阅历、家庭背景以及入学动机等方面的多元化,在生活、科研以及工作等方面面临的压力也更大,面临的社会关系也更为复杂,这使他们身上蕴含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惑。以上这些因素使研究生在科研活动中发生科研失范概率更高,一旦发生后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及危害程度也很大。所以,就更不能忽视对他们的科研诚信教育,而要把科研诚信教育作为一项与其研究能力培养并行不悖的、基础性的工作来做,使研究生不仅要明白科研诚信的践行在其当下以及今后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在科研生活困惑中驾驭自己的能力。

科研诚信教育对研究生之所以很有必要,还在于研究生普遍缺乏有关科研诚信的知识、意识以及相应的判断能力,这在近年来的一些调查和实证研究中得到证明。如饶武元等认为研究生对科研诚信规范模棱两可的认识为学术失范带来了隐患[1];王宏以及陈德超等则认为研究生学术道德敏感性较低、学术道德意识薄弱是其科研失范屡屡发生的重要原因[2-3]。至于原因,则与研究生缺乏充分的科研诚信教育密切相关[4-5],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若回顾以往的研究生培养实践,我们就会发现科研诚信教育这一问题要么在关注研究生的科研不端问题中被忽视,要么寄托于其导师的监管,要么寄希望于单一的技术手段(如论文),从而导致许许多多的研究生对于科研活动所应遵从的科研诚信规范要么不知“道”,要么知“道”但不体“道”。如笔者在前期调查中就发现,一些研究生认为“适当抄袭是可以原谅的”“由于抄袭被剥夺学位是值得同情的”,没有意识到抄袭是严重违背科研诚信的行为。还有研究生认为,“现在就业压力这么大,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研究,只有瞎编乱造”,却没有体悟到就业压力固然是他们面临的一大问题,但绝不是实施科研失范行为的理由[6]。以上事实都表明,科研诚信亟待需要教育来推动。

为此,在目前大规模、多规格的研究生教育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个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长效机制,以防范和减少其科研失范行为的发生及发生概率,并培养他们良好的科研精神品质,激发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就成了研究生培养机构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要建立针对研究生的科研诚信教育长效机制,就需要从中把握这一机制的操作规律、原则和方式,而做到这一点,又需要首先厘清科研诚信教育到底是什么?科研诚信教育的运行逻辑是什么?基于此,本文就针对研究生这一科研规制对象,从院校的组织层面出发,分析和论证科研诚信教育的本质特征以及逻辑机理。

二、“价值观驱动式”规制: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本质特征

所谓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就是作为学术组织的院校秉持一种很鲜明的态度和取向,告诉研究生他们是谁、应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并通过氛围的营造、话题的讨论以及情绪的调动,将科研诚信价值观传递给他们,以重新建构他们的认知和心理以及由此导向的行为模式。这也就是说,与“剥夺学位”“取消学术荣誉称号”等惩罚性规制手段相比,科研诚信教育是一种较温和的教化方式,主要是通过给研究生提供一种“精神地图”的方式来导航(规范)其从事科研活动时的思想和行为,实质上也就是一种“价值观驱动式”的规制方式。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无论是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斯(LouiseRaths)等人创立的价值澄清模式(TheValuesClarificationModel),著名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劳伦斯·科尔伯格(LawrenceKohlberg)等人建立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TheCognitiveDevelopmentMoral),还是由许多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创立的价值分析模式(TheValueAnalysisModel),这些理论强调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价值观在形成一定认知和规范意识、解决伦理冲突中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就有必要帮助人们获得一个明晰的价值观,以提升他们的认知和把握自身、自身活动与社会诸方面关系的水平,即提高他们处理相关伦理问题的能力[7]。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就是以价值观驱动为基础建立的一种学术伦理内化模式,即通过院校组织所实施的教育这一外力作用,将科研诚信所蕴含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导向和价值规范(如“求真”“严谨”“创新”“合作”等),在研究生群体内引起普遍的共鸣或认同,成为他们个人实质性的伦理价值观念和规范,从而形成他们自身稳定的科研信念和科研行为,促使他们不断往科研“善”的方向发展。

科研诚信教育所具有的“价值观驱动式”规制这一本质特征,很贴合研究生群体的科研活动特点。研究生虽然也是学生,但是其科研活动的特点与大学教师、学者等科研人员相比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一是其科研活动具有更多的个人自主性。研究生虽然也需要学习,但其科研工作的开展主要还是依靠其自身的独立钻研、思考、探索和发挥。他们在科研上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外部的社会环境、科研条件、科研体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他们个人的科研水平、个性特征乃至个人喜好甚至心境;二是其科研活动很难划定起止界限,具有时空上的广延性。如我们常常很难去确定研究生应该什么时候去从事科研工作,应该在哪里从事科研工作以及什么时候得拿出科研成果等;三是其科研活动的结果——科研成果难以量化。科研成果虽可以物化为一种状态,如课程论文、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等,但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行为人智慧的思考、敏锐的观察、新颖的观点、独特的视角以及严谨的论证之中。对于前者可以很容易量化,而后者则很难量化。研究生科研活动所具有的这些特点,意味着院校很难像工厂生产物质产品那样整齐划一地按工序进行管理,也不能仅仅依靠具有单一化、精准化特点的法律制度进行规制,而需要采用具有普适性和权威性的价值观规制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在“规范化”和“效率”上不占优势,但它倡导和传递的价值观既适用于科研活动不受时空条件限制的一切伦理情境,也是包括研究生在内的所有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都必须自始至终遵从的伦理规范。

此外,科研诚信教育还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预防性。与“剥夺学位”“取消学术荣誉称号”等事后规制手段不同,科研诚信教育是一种事先预防性的规制手段。这也就是说,在对待研究生科研诚信这个问题上,科研诚信教育不是等马跑出马厩,才知道关马厩[8],而是未雨绸缪,通过对研究生进行系统化的、全程化的教育外力施加,唤醒或强化他们的学术责任伦理精神,使他们在形成一定认知和意识的基础上防范自身科研失范行为的发生;二是具有启迪性。科研诚信教育侧重从研究生个人的内心教化入手,虽指向一定的目标(如遵守学术诚信规范、产出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但更重视的却是规制对象人格品质的养成过程。这正如来自牛津大学的学者威廉·阿斯托在谈及大学校园内存在的科研失范问题时所认为的那样,教育圈中的科研诚信问题,不是要不要采取强有力的手段予以惩治的问题,而是给予教育的问题;它也不是追随一些免受惩罚的规则,而是一个给人以智慧启迪的丰富人生过程[9]。

三、认知及心理水平: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逻辑起点

在笔者看来,若对研究生进行科研诚信教育,其前提就是摸好底,即摸清研究生已有的学术伦理关系认知和心理水平,这可以说是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逻辑起点。目前,研究生科研失范案件频发以及科研创新力的不足,就与他们对学术伦理关系的整体性认知缺失及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科研活动往往处在一种多重的、交互式的伦理关系之中,如研究人员与学术同行、与研究所、院系、大学、社会学术组织以及整个社会之间的关系,与科研客体事物(即科研作品,如论文、著作等)之间的关系,并由此使科研活动的主体即研究人员面临着多重的矛盾及伦理困惑,这在研究生这种研究人员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和明显。如他们在科研活动中会遇到学生与研究人员这两种身份之间的矛盾,是追求高质量的科研作品还是快速地的伦理困惑等。处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实践主体的研究生就需要对这种复杂的关系有正确的认知,“确定什么是善的,有价值的,值得追求和实现的,什么是恶的,无价值的,需要排除和舍弃的”[10],从而为自身做出符合学术伦理关系要求的、具有自我纠错能力和科研创新精神的行为即学术伦理行为打下基础[11]。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那样,“正确理解的利益是整个道德的基础”[12]。但如果研究生不能全面理解自身科研活动所涉及的利益关系或不能全面认知自身科研活动所蕴含的伦理关系即学术伦理关系认知缺失,除了会导致斯托尔克·埃里克和斯托尔克·杰森所说的对科研失范行为和态度的认知失调之外,还会连带导致一些能诱发科研失范行为的心理问题出现[13]。依笔者的调查,这种由认知缺失诱致的不良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类别:

其一,“从众”心理。这种心理表现为“既然有许多人都这样做,所以我也这么做”,是指“个人的观念和行为由于群体或想象群体的引导或压力,而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14]。在科研实践活动中,一些重复多次的、通过科研失范的手段(如粗制滥造学术论文)获取奖项评定、荣誉评定资格等利益的研究生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负面的社会评价或惩罚,久而久之,就会逐渐模糊科研诚信标准,逐渐形成一种不良的共同心理尺度和心理氛围。科研人员很可能就以此为参照,在某一外在条件或某一“利益”的驱使下,选择有悖于科研诚信标准的行为,并由于得到周围不良氛围的“心理支持”而心态坦然。因为他们觉得“他们有了同伴群体,他们不再是一小撮人,他们也有了与传统道德相抗衡的勇气和力量”[15],这也使得他们觉得自己科研失范的“责任”由于有了他人的“分摊”而可以忽略不计,在进行新的科研失范行为时的内心冲突也会大大降低。

其二,“文饰”心理。“文饰”心理表现为“这样做都是被逼的,实属无奈”。“文饰”心理在心理学上又被称为“自我合理化”,它主要是指“个人通过一些有利于自己的理由来为自己辩解,把他所面临的窘迫处境加以文饰,从而实现隐瞒自己的真实动机或愿望的目的,并最终实现自我解脱的一种心理防卫术”[15]。“文饰”心理的实质,就是寻找似是而非的理由来证明自身行为的合理性,以达到掩饰个人所犯错误、求得自我内心安宁的目的。在目前媒体披露的科研失范事件中,如抄袭他人论文,在科研数据上弄虚作假等,一些涉案研究生以“自己忙于找工作,没有时间写论文”等理由来为自己辩解,认为这都是“导师和学校逼的”,是“逼良为”“自己是不得已才为之”,而对自己作为一名研究人员所应承担的责任则只字不提。这也就是说,他们也认为抄袭、粗制滥造等行为是违背科研诚信的,但却将其归结为“外在逼迫”的结果,而不是自己造成的。

其三,“侥幸”心理。“侥幸”心理表现为“做违规的事也不会受到处罚”。这种心理的基本特点是,明知其行为违反了有关规范仍然为之,究其原因在于行为人寄希望于侥幸过关而不会败露。在笔者所接触到的研究生科研失范案例中,侥幸心理的产生和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他们在以往所从事的科研活动中,曾有过科研失范行为的体验,但都没有被发现,于是希望这次能再次“过关”;二是他们利用当前科研管理制度的漏洞“钻空子”,认为即便某一天不幸被发现了,也是法不责众,因为还有好多人都这样做,最后都会不了了之。此外,在科研活动中,“侥幸”心理还会在研究生头脑中形成一种“被处罚者倒霉,不为者会吃亏”的共同心理认知[16]115。

研究生群体存在的学术伦理关系认知缺失以及不良心理问题,会使他们感到自己处于一个不稳定的环境中,怀疑专心、潜心科研的价值和意义,担心预期利益获得的可靠性,于是就急功近利,通过类似粗制滥造论文乃至抄袭、剽窃等短期化的科研失范行为来追逐不当利益或达到某个目标(如获得学位)。为此,院校在开展科研诚信教育时,必须首先对研究生有关学术伦理关系的认知及心理水平状况进行评估,即通过评估的方法摸清研究生的科研价值取向与院校所倡导的科研诚信价值观是背离的还是在多大程度上是接近的,在此基础上才可以为后期拿出有针对性的教育规制方案奠定基础。一般来讲,除了平时进行现场观察之外,还可以通过访谈和编制调查问卷等方式对研究生的学术伦理关系认知和心理状况进行评估,然后形成评估报告。

四、生成实践理性: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逻辑节点

科研诚信教育对研究生具有很明显的效用,这早已被一些文献所证实。如洛里·洛斯林格运用一个理论模型对学术诚信教育课程(AcadamicIntegrityTrainingCourse)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该研究抽取一所院系86名研究生作为实验组,另外一个院系的68名研究生作为对照组。研究发现,在科研诚信的理解、可预料的伦理性科研行为、科研诚信与今后职业诚信的联系方面,受过该课程教育的研究生明显强于没有受过此类教育的研究生[17]。

在笔者看来,通过科研诚信教育,院校可以促发研究生建立起正确的学术伦理关系认知和心理,从而能使他们有一种从事科研实践活动所需的理性品质,即实践理性①。因为学术伦理关系作为一种实践的理性精神,其特点就是科研人员在对整个科研活动所涉及的主客体关系正确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学术伦理关系所具有的选择、定向、激励或规范作用,向行为倾向领域过渡,从而使文本形式的科研诚信规范成为刻在他们头脑中的实践理性,即通过有组织的重新解码和编码的过程,把科研诚信规范这种静止的、体现科研诚信价值要求的文化符号转换成科研成员所熟知的、动态的文化指令,以指导他们的科研行为[9]。而研究生这种实践理性的生成,恰恰又是科研诚信教育实现上述转换的逻辑节点。研究生的这种实践理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6]186:

其一,能正确描述学术伦理问题。凡是涉及学术伦理关系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学术伦理问题,也是科研诚信问题。研究生作为科研共同体中的一员,任何原因都不能成为其违背学术伦理关系的理由。而通过公开的科研诚信教育,可以有效调动其周围舆论荡浊扬清的作用,同时增强他们对学术伦理问题的敏感度,唤醒他们的学术责任意识[18],这会让他们感到“不得不”做一些正确的事情。在许多情况下,研究生科研失范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科研诚信规范,或者根本就没意识到那就是一个学术伦理问题。如笔者在高校调查就发现,许多研究生虽然经过多年的科研方法训练,有些还取得比较突出的科研成果,但却不明白什么是学术伦理问题,遇到实际的学术伦理问题时,也不能准确地表述和界定。例如,当提及“找人学位论文”这种现象时,一位研究生就谈到:“如果你论文来源合法,双方又签有协议,卖方又出让署名权,这有啥不可以的呢?”事实上,“”这种现象虽然从表面看既“合理”又“合法”,但从本质上看却是一个严重违背科研诚信规范的问题。因为找人虽然不违法,但绝对有悖于学术伦理的关系要求,即其作为一名科研人员对其应该遵守的学术伦理价值规范的违背,如对正常科研活动开展所需的“诚实”价值规范的违背,更是背离了“求真”“创新”的学术价值要求。这说明在学术治理实践中,需要通过教育行动,引导研究生从主体的及关系的角度认识和描述学术伦理问题,即在一件看似纷繁复杂的学术伦理事件中,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描述问题,如此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相应的伦理困惑。

其二,能对学术伦理问题做出正确的结果预期。几乎没有研究生天生就知道如何对自身及他人的科研行为作出符合学术伦理关系要求的判断,更不用说去评价可能出现的结果。尤其是在大多数情况下,研究生们总是独立地面对和解决他们所要面临的学术伦理问题,而其他人并不知情,更不会参与。如果他们自身不能很好地对结果做出正确的预期,就很有可能在未来某一时段、某一外在环境条件下作出有违科研诚信规范的事来。例如,笔者在访谈中发现,当提到“如果研究生在一家学术期刊发表了含有造假数据的论文,其后果如何?”时,一位研究生的回答是:“研究生的论文一般不会被外人注意,被发现(造假)的概率很小很小。”笔者进一步问这位研究生:“万一被发现了怎么办?”他则回答:“有谁会闲着没事去举报呢?再说,他将来只要不是高校或科研机构的大牌教授或学者,就没有人会搭理。”从这位研究生的言谈来看,他显然对科研造假这种严重的、违背学术伦理关系的问题做出了错误的结果预期。这种仅仅凭借直觉做出的结果预期,很可能在他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出现难以弥补的失误,其最终结果可能影响他的一生。以上这个访谈的启示是:研究生在面对学术伦理问题的时候,应能独自理性地做出预期。但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单纯在机构环境中可以自然养成的,它需在科研诚信教育中逐步地培养和提高,即需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教育手段,引导研究生理性地面对和分析学术伦理问题,理性地预测学术伦理问题将要出现的结果。

其三,在面临压力时仍能具备做出正确学术伦理决策的能力。在现代社会,研究生具有多种身份,也面临由于多种身份发生冲突而带来的多重压力。处在这种境遇中,他们往往希望以自己科研活动的结果(如论文、奖项)为中介,来获取较好的发展前景,但与之矛盾的是:总会在这一过程中忘记自己所已具有的研究人员这一身份。如笔者访谈时提及“当你面临如何快速从而获得学位论文答辩资格时,你该怎么办?”这个问题时,一位研究生的回答是:“这里肯定有捷径,要不然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短时间内就能发表几篇论文!”再如,当谈到某位研究生因抄袭他人论文而面临被学校剥夺学位的处分时,却被有些研究生认为是“没有好好地事先研究学校的规定”,或是认为其是个“倒霉蛋”“为什么那么多人,偏偏就查到你呢?”“面对这么多压力,时间又这么紧,不做点小动作才怪呢?”等。以上这些“很自然的”回答,使我们深感忧虑:这些研究生在面临同样压力下会不会也走不该走的“捷径”?以上访谈带来的启示是:必须通过科研诚信教育培养研究生在面临多重压力下仍能做出正确学术伦理决策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使他们在全面考虑各种道德选择的基础上,评估出最佳的道德行动方案,也由此能帮助他们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减少不良因素的影响,降低他们科研失范行为的发生概率。

五、未竟的结语:研究生科研诚信教育的逻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