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会计继续教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会计继续教育论文

第1篇

1.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对会计教育进行深化改革。我国21世纪经济体制发生的重大转变,由原来的工业经济逐步发展成知识经济。知识经济属于全新的社会主义经济形态,知识能够有效推动国家的经济增长,实现国有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知识带领经济发展的时代,会计这个职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因此,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已经加入WTO,作为会计从业人员要与国际会计相互协调,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要求从业人员的专业性与技术性变得更加复杂,所要求具备的职业技能定位也越来越高。在科技信息技术快速进步的社会中,会计理论研究方面需要不断深化和改革,国家颁布了会计具体准则的实施办法,所以会计从业人员必须随着国有经济的转变而逐渐变化。变化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由传统手工方法向现代高科技记账方法转变;由报账型向管理型与决策性转变;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自主型转变;由事后型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转变。

2.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提高需要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继续教育来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政治素养,培训过程中要坚持我国的政治主要方向,提高会计人员自身的学习认识能力、工作实践能力、自我创新能力。其次我们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将会计从业人员需要掌握的知识结构进行创新,让会计人员熟练掌握会计业务的操作,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最后我们可以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会计的职业道德,让会计人员更加谦虚谨慎、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以严谨的工作作风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

3.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能够改变我国会计教育落后状况

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模式需要由知识积累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继续教育的改革需要以制度为主要培训的出发点,从而使教育培训内容不断创新,作为培训部门我们要协调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实性与前瞻性之间的关系,注意教育内容的及时调整与教育模式转换之间的衔接,我们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外会计培训教育的经验,培养出合格的中高级会计专业人才,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二、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企事业单位缺乏对继续教育认识和重视

企事业单位缺乏对会计部门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对提高会计业务水平不够重视,不愿意多投入对会计部门人员的培训学习经费。有的中小民营企业为了为了节约成本,基本不安排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没有将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列入员工职业培训教育计划当中。

2.集中培训和培训内容的问题突出

我国会计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会计人员学历不同他们接受的能力自然存在差异性,在现阶段的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的培训方式是集中培训,在较短的培训时间内,填鸭式的方法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这样的培训方式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培训内容存在单一性,培训教材不分主次高低,培训对象不分企事业单位,培训范围不分地区,结果培训内容与工作实际情况不符,很难学以致用使部分会计从业人员失去学习兴趣,影响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3.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教材陈旧,培训形式及考核方式跟不上时代要求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所采用的教材缺乏针对性,现在会计电算化已经基本普及,很多会计从业人员缺乏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了解,影响工作质量。培训教材的陈旧影响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发展,继续教育培训教材要不断改革和完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新时期,培养符合科技发展的会计人员。我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主要采用面授的培训形式,虽然这样的形式非常直观,但会计从业人员由于工作原因在学习过程中带来了很多不便,有时势必会影响工作。在接受继续教育期间很难始终坚持学习,培训期满后很多学员难以得到真实的收获。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主要的考核采取签到和一份试卷的形式完成考核内容,但由于各种原因课前签到考核形同虚设,甚至有些会计人员不参加培训学习,在考试时抄抄写写,这样的考核毫无意义可言,没有达到继续教育的最终目的,使继续教育更流于形式。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应对策略

1.提高企事业单位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

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是帮助企事业单位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的思想,重视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这样才能提高单位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提高继续教育培训机构综合能力

开展会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的主体是继续教育培训机构,因此培训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继续教育的培训效果,我们对于培训机构应该采用竞争的方式,利用优胜劣汰的方法选择综合能力强的培训机构,这样才能有效改进师资队伍,提高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3.开展网络教育培训方式

21世纪网络教育的迅猛发展,在教育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作为继续教育培训机构我们应该推行网络教育的培训模式,而且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我们能更加生动的展现教学内容,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将枯燥的学习教育模式变得生动起来,这样还能有效节约继续教育的成本。在网络普及的社会中,可以采取多模式、多层次的继续教育方法,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以及教学质量。

4.开展会计从业人员征文奖励活动,提高教育培训内容

我们要不定期对会计从业人员开展征文活动,让企业当中的会计管理工作者能够结合自己的工作情况谈谈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感受,在参加继续教育的会计从业人员中挑选优秀的人员谈谈培训过程中职业感悟。

四、总结

第2篇

1.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认识不足。许多会计人员对继续教育不够重视,参加各类业务培训班经常缺课、少课,认为培训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是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有些单位至今仍没有把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列入议事日程和本系统本单位整体的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有的单位负责人对会计人员参加继续教育不理解、不支持,甚至不予准假。

2.对会计继续教育定位有偏差。现在的会计继续教育被简单地定位于岗位定向培训,实际操作中主要局限于会计专业知识、会计法规制度、会计准则的培训上。

3.会计人员的格局和机制不够完善。我市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主要以财政部门为主导,财政主持教育计划、教学组织、考核等项工作。但社会办学机构参与度、用人单位参与度、会计人员参培率存在不足。同时,会计人员分布在社会各行各业,大多数单位领导不重视会计部门的整体素质,在智力投资上,领导只重视对业务部门人员的专业水平的投入,而对财会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素质的提高重视甚少。

4.会计继续教育缺乏针对性。我们的会计继续教育几乎都是中、初级会计人员的大集会,同时也是企业会计人员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大集会;同样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大有“公平教育”之势。但是这样根本不可能使不同层次和不同岗位的会计人员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初级会计人员认为学习困难,而中级会计人员则认为内容简单,不能使继续教育真正收到实效。

二、今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策

1.提高对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要认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是关键。宣传对象不仅包括广大会计从业人员,还要包括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者。只有企事业单位的领导认识到继续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在时间和资金上予以支持,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才能有实现保证。对于广大会计人员来说,应深入领会知识经济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树立继续教育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将继续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职业需求,要有意识地通过继续教育培养会计人员的终生学习习惯。

2.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前,一些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淡薄、诚信丧失,违背准则、弄虚作假之事时有发生。不能坚持原则,为违法乱纪活动出谋划策,直接参与伪造、编造虚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这些问题都表明,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重塑会计诚信,已是当务之急。

3.建立“财会网”,积极推行网络继续教育模式。目前缺少一个专门为财会人员服务的会计网站,因此,很有必要建立一个专业性强的权威网站,利用网络的灵活性,充分发挥会计行业管理职能,及时会计管理有关法规、政策,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会计管理工作的空间。而且,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已成为一种较为流行的教学形式。通过网络平台学习教学课件,进行网上专业考试,取得继续教育合格成绩,实现会计人员年度继续教育计划。

第3篇

(一)网络继续教育的劣势(Weakness)

1.会计人员行为难以控制性。由于网络教育是开放性教育,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我调节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会计人员的自我控制能力要求比较高,如果会计人员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学习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2.教学形式单一。网络继续教育基本采用教学课件显示、授课老师讲授的方式,老师在讲课时没有学员互动,讲授形式较为死板,会计人员也无法与教师互动,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降低了会计人员学习的兴趣。

(二)网络继续教育的机遇(Op-portunity)

1.网络继续教育是信息化发展的形势要求。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熟悉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在信息化环境下,继续教育必须适应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更新财会人员的传统观念和知识结构,使他们尽快适应网络环境,满足会计信息化要求。从目前来看,我国信息化突飞猛进发展,为会计人员网络继续教育打下较好的物质基础。

2.国家政策对网络继续教育的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政治稳定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财政部已将发展网络继续教育作为促进会计人才队伍提升的重要手段。财政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要求“应当积极推广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电化教育等方式,提高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学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将远程网络化会计培训作为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我省自2012年引入网络继续教育以来,采取了一系列的宣传和推广措施。2014年1月7日,省财政厅转发了《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通知》,正式将网络继续教育作为会计人员参加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加以推广。

3.高效管理的需要。传统的继续教育在会计人员学习确认和登记方面都是采用手工方式,人为的操作难免有差错的产生,常常出现确认错误或无法登记的情况。会计人员参加网络继续教育情况自动与我省管理信息系统个人信息进行匹配,登陆、学习、确认、登记都是在网上自动完成的,减少了人为的失误,节约了社会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网络继续教育的挑战(Threat)

1.部分地市继续教育管理部门与会计人员认识有偏差。部分地市管理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继续教育的优势,认为与传统现场培训是互斥的学习形式,导致我省各地在开展网络继续教育程度上差别较大。同时,我省会计人员中不乏偏远落后地区、年龄较大、计算机水平较低者,对于上述会计人员来讲,网络继续教育是一个全新事物,他们不愿意接受新兴事物、对网络继续教育这种新的继续教育方式缺乏认识,不愿尝试。

2.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网络继续教育最大的缺陷就是无人监管。虽然,网络课程在会计人员听课过程中会定时弹出提问,要求学员回答后才能继续计时,但是一些会计人员挂课却不听课,使学习效果无法保证;考核作用也是有限的,答题过程中有显示答案的按钮,一些会计人员还没有进行答题就点击了显示答案的按钮,不能真正确保会计人员已掌握相关知识。

3.市场违规操作问题。在我省开展网络继续教育的几年中发现有个别中介机构向会计人员收取高额费用代替学习的情况,极大的损害了广大参训学员的利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

二、会计人员网络继续教育管理基于SWOT分析的策略

(一)拓宽教育内容,针对性的选课实践证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内容非常关键。财政部门在课程安排上,应当关注其针对性和实用性。针对国家最新出台的政策法规,近期焦点和热点,录制相应的课程;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选择行业经典的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确定适应其能力发展的课程;针对会计实务中经常遇到的困惑,录制以解决问题为主的专题微课程。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财政部门还可以根据会计人员的基本情况,为其度身定制课程,推荐适应其能力和水平的内容。

(二)创新教育形式,变被动为主动会计人员除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外,对实务操作的需求也非常大。财政部门应与网校沟通,创新教育形式,不能仅局限于“满堂灌”的理论学习方式,更应增加模拟演示的课程,开发可以模拟操作的课程,使会计人员真正学以致用。通过制作出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来吸引会计人员坐到电脑面前,通过及时实用的线上交流,提高在线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认识网络继续教育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手段。财政部门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宣传媒介加强宣传,一方面使各级财政部门对网络继续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纠正一些会计人员认为网络继续教育难以操作的的认识,引导会计人员参加网络继续教育,使广大会计人员熟悉网络继续教育流程,且会操作。与此同时,财政部门还应不断优化操作流程,做到上网操作简单易行。

第4篇

1高等院校 

高等院校在继续教育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其为继续教育提供最主要的平台,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往往也要通过高等院校才能实现,受教育者也只有通过高等院校才能参与到继续教育中来。 

由于我国的高等院校绝大多数是公立院校,这决定了政府对高等院校具有较大的影响。高等院校进行继续教育不单单是为了创收,也是其作为事业单位的一项责任。建国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近25年来,全国累计有4 870万人、1.8亿人次参加了自学考试,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730余万人,获得非学历证书的学员更是多达2 900万。但高等院校继续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为了创收,片面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课程设计较为落后,强调理论,忽视实践;学员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较小;对继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继续教育的地位远远低于普通教育。 

2政府部门 

政府是继续教育系统的另一个重要要素,我国的高校多为公立学校,这使得我国进行继续教育与西方相比有更多的行政指令色彩。西方国家的私立院校进行继续教育是为了创造更多的营收,受教育者和私立高校之间更多地是通过市场进行调节。私立高校根据自己的成本收益分析决定招收多少学员,开设多少课程,而学员则权衡自己参与继续教育投入产出之大小,以决定是否参与继续教育。当然,私立学校并不仅仅考虑单纯的经济收益,还有品牌收益等。西方的公立学校与我国的高校相比也有相当自主性,因而,他们参与继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自发的主动的行为。西方国家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也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责任与义务。西方国家之政府对继续教育的影响并不是直接作用于学校,而是通过立法和提供资金支持来引导本国继续教育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继续教育的直接管理则比较频繁。我国的各级继续教育协会受到同级人事部门和民政部门的管理,高校行政化现象严重,使得高校进行继续教育的自主性较低。同时,我国的国有企业一向是继续教育的重要客户,他们也受政府的直接管理,自主性较弱,政府通常会充当中介的角色,这便形成了学生不能选择教师、教师也不能选择学生的局面。 

3企业 

企业与学员一样是进行继续教育的直接受益人,员工进行继续教育可以提高其知识技能,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推动产品创新,从而为企业和股东创造更大价值,因而,企业也应重视对员工的继续教育。 

4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依其性质的不同对继续教育的影响也有所不同,会计师、律师和医师等专业性较强、组织较为严密的行业组织对学员的继续教育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行业协会甚至明确规定学员每年必须参加继续教育与培训的课时数,若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则可能失去会员资格。鉴于学院的业务水平直接关系到行业的公信力和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所以这些行业协会对继续教育的影响较大。有些继续教育机构自身还组织继续教育,以确保会员能够完成继续教育的课时与质量。而更多的行业则是充当继续教育中介的角色,他们一般负责为接受继续教育者介绍继续教育机构。 

5受教育者 

继续教育是社会人的教育,因而要求继续教育应该以人为本,重视学员。所以,学员才是继续教育的核心。要想进行成功的继续教育,必须给予学员参加继续教育之权利,即:是开放的继续教育而非封闭的继续教育;是大多数人的继续教育而非小众的继续教育;是多种学科的继续教育而非只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同时,学员尤其是低收入学员参加继续教育的费用不应该由其独立负担,而应当由多方共同负担。学员有自由选择所学课程之权利,但也应当尽到相应的责任,以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 

二、四项结合 

1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与兴趣爱好的培养相结合 

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诞生之目的,就是提高劳动者之技能,使其更好地为社会和企业服务。继续教育既可以是学历教育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既可以是管理能力的培训也可以是专业技能的培养,既可以是最新理论之推广也可以是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众需求层次的日益提高,学员对知识与兴趣的满足也变得日益重要,这便要求高等院校在加强技能教育的同时也要开设相关的课程,以满足大众对于知识和兴趣的需求。如果说前者是经济的需求,后者则是文化的需求,与经济的需求相比,文化的需求同等重要。 

2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 

第5篇

目前,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宽带与异步传输技术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推动教育现代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将对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产生重大影响(南国农) 。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实现教学的优化(李克东) 。会计教育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的效果和效率将是我们应关注的重要问题。同时,现代教育的大众化、个性化、实时化思潮的发展也使得原有的会计教育思想日益显得落伍和陈旧,已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与此同时,会计理论和管理制度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重大的创新。在会计理论研究方面,有论者认为, “网上实体”的出现, “网络公司”等虚拟经济实体的迅猛发展,拓展了原有会计基本假设(陈卫星,1998) 。甚至有人认为会计假设将被取消,会计将表现为一个系统化集成化的信息系统(袁树民等,1999) 。会计主体假设将有可能被“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所取代(雷光勇等,1999) 。在会计管理制度改革方面,在新的经济环境下,我国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 的组织管理方式进行了创新,主要有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察特派员制等三种新的会计管理模式。

可见,由于网络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无论会计教育思想和手段,还是会计的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正是这些变革,使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成为必要。

1、会计继续教育应具有的重要特征

那么,这种新的模式究竟应是怎样的呢? 有无可以照搬过来的经验和模式?“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的会计教育均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陈旧、培养人才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等情况,. . . ”(阎达五等,1998) 。可见,探索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并无多少成功的经验可寻。我们应深入研究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的规律,从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个能真正适应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新模式。我们认为,新的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和探讨。

首先,新模式应充分体现新时代的教育特征。

———新模式应充分反映素质教育的要求。智能和技术代替了人力,高科技产业对从业者的要求日趋高档化、复合化。就会计实务操作而言,大量的计算机处理取代手工作业,从业人员的学历和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综合化

———财会人员不仅要懂经济业务的核算,还要懂管理,更要有一定的决策能力。

———新模式应充分体现创造性教育的要求。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目标不仅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而且还要具有好奇心,有创造欲和持续不断的创造能力。财会人员不应仅仅是新会计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沉默羔羊”,而应为新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实践出真知,事实表明,许多理论和管理制度上的纰漏正是由于财会人员的积极大胆预防才得以化险为夷。若是财务人员墨守成规,不仅会给企业和国家带来损失,同时也使新理论和方法无法得以完善。所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经济活动中,培养和造就一批既精通财会理论,又能在新的特定情况下具有果敢、合理创新能力的高级财会人才尤为必要。

———新模式应是开放式的个人教育。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新的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开放式的个人教育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最主要的方式和方法之一,它为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教育情景,使个别化教育和远程教育成为可能和现实,使教育效益和质量相应得到极大提高。这也是会计教育新模式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特征。

———新模式应是不间断的终生教育。自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继续教育”这一概念后,继续教育已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已成为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每个人的一生。

因此,会计教育新模式应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会计专业技术队伍。

其次,这一新模式还应充分考虑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基本状况。

在我国,政府和行业管理机关已开始重视会计继续教育问题,这为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顺利发展和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国务院已决定成立中国会计学院,着重对全国会计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大力提高高级财务会计干部的素质(如:财务总监和稽察特派员等) 。国家财政部已于1998 年1 月23 日发文(财会字[ 1998 ] 4号) ,对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该文中规定的会计继续教育,包括会计人员接受培训和自学两种形式,对会计人员接受培训的形式,文中主要提到财政部门组织的定点培训;对会计人员接受继续教育的时间文中规定高中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68 小时(含自学时间) ,初级会计人员每年累计不少于72 小时(含自学时间) ,也就是一年最多大约7 个工作日。显然,规定中的会计人员每年用于继续教育时间偏少。而在会计继续教育的具体实施手段———教学方式上,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停留在呆板的全日制学校传统的“满堂灌”方式。

可见,我国会计继续教育的现况无论是教学的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实际效果,还是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时间、方便性和针对性上,都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高速发展着的形势的要求。

2、会计继续教育新模式的具体设想

新的时代、新的教育思想观念、新的从业需要,这些都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又难以很好地满足会计从业人员的迫切要求,所以,我们必须下决心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进行创新—

既大胆和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现代教育技术,着力建立一种基于Internet 的高速互动的、功能完善的会计继续教育体系。具体来说,我国的会计继续教育模式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和创新:

第一,会计继续教育“硬件”创新———框架结构上的改革和创新

充分利用Internet 和Cernet 等现有的网络资源作为教育的主要载体、以现有高校财经类院(系) 和已有的财会人员培训机构为大的框架和依托,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尝试进行以网络为主要依托的会计继续教育:

———着手建立和完善我国国家级财政机构和中国会计学会所属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站(或网页) ”,或者在我国国家政府机构所属的网站(或网页) 中开设财政服务专栏———“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专栏。

———着手设立和充实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省级网站(网页) ”。对省一级财政机构和会计学会,可以先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省市(如:北京、上海、广东等) 先行建立网页,作为试点,取得经验和条件成熟时再向其它省市推广。

第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创新———内容及内容提供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即国家主管部门制定了会计继续教育的大的方针后,对教育的具体内容及内容的提供者———高校财经类院系等有关会计继续教育机构,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进行“招标”和“竞争上岗”———即对这些会计继续教育内容的“提供商”进行择优, ———只有优胜者才能获得相应的服务报酬———相应地也要对现有的会计继续教育经费的行政分级划拨方式进行改革。

第三,高校财经类院系在会计继续教育创新中的特殊作用

一方面,高校财经类院系不断紧密追踪和学习最新理论、甚至进行理论创新和改革,为“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网页”源源不断地提供新的理论性的教育资料(如:文字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片等) ;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该网页充分了解和吸收会计实践中的合理要求、想法和建议,经“智力加工”后以适当的形式反应到新的会计理论中,并把这些新的理论充实到教学活动中、粘贴在会计继续教育网页上,进行实时互动服务。这样也就是建立了一个基于Internet 网络的“理论———实践———理论创新———服务实践———新的理论创新”的一个更为迅捷和灵活便利的认识论的高速循环,这无论对理论的发展还是对会计实务的促进都具有重大的价值。

3、结论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知识经济的兴起和信息化的巨大影响,在新的世纪,会计在基本理论和管理制度等方面正面临着根本性的重大变化。为及时、充分地做好新的会计理论的推广和普及工作,尽可能地使新的理论能迅速“实时”地指导日新月异的实践,也使广大的会计实务工作者能迅速“实时”地适应当今急剧变化的经济环境,本文在充分考虑了新时代的教育特征———重素质、开放式、个性化、实时性和终生教育等特征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技术,提出了这种新的会计继续教育的模式,并从会计继续教育“硬件”(教育方法的框架结构上)和会计继续教育的“软件”(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提供上) 进行了一定的尝试。这一模式还把高校财经类院系作为重要的智力资源库,从而使会计继续教育建立在一个高倍速的、稳定的和高素质的载体之上,为这一模式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当然,该模式还有一些有价值的内容需要研究,比如对模式的具体技术支持系统的讨论等;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尽完善之处,例如在实施中还存在一些具体的困难等。这些将有待以后进一步讨论和研究。

参考文献:

[1 ]  杨福家: 《杨福家院士论述知识经济新时代》,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8. 2

[2 ]  (美) 史蒂文•M. H 沃尔曼著,孙菊生译:《时代的演变与会计的未来》, 《经济译文》1996. 6

[3 ]  许永斌: 《知识经济与中国高等会计教育改革》, 《会计研究》1999. 1

[4 ]  雷光勇: 《试论网络公司及其对财务会计的影响》, 《会计研究》1999. 1

[5 ]  W. Steve Albrecht :《会计教育发展的对策》,《会计研究》1998. 9

[6 ]  石春茂: 《论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及其现实选择》, 《会计研究》1998 12

[7 ]  陈卫星: 《知识经济与会计创新》, 《会计研究》1998. 10

[8 ]  南国农: 《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南国农电化教育论文集P192 - 193

[9 ]  李克东: 《知识经济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第6篇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黄炎培.职业教育该怎么样办——中华职业学校十五周年纪念(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3]王永祥.从“劳工神圣”的新伦理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4).

附1:《教师职业道德高于其他职业道德的原因及探讨》

参考文献:

[1]李树青,薛德合.礼仪与教师职业道德的价值实现[J].礼仪与文明,2002(1):51-55.

[2]王清风.加强和改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1):37-40.

[3]经柏龙.教师专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4]杨春茂.论新时期中小学师德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9):25-27.

[5]石文明.新时期的教师修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3(1):89-92.

附2:《会计职业道德滑坡与职业道德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宏、朱开熹.2002.“不做假账”与会计学素质教育.会计之友.(1)

[2]广东省财政厅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教材编委会.2003.会计职业道德.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3]于书林.2002.论会计人员道德观.现代会计.(1)

[4]殷国滨.2002.浅谈新经济下的会计人员素质.现代会计.(2)

[5]财政部编.会计基础工作规范.财会字[1996]19号

附3:《加强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提升公务员职业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健.论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D].内蒙古大学,2013.

[2]申慧英.关于公务员职业道德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11).

第7篇

[论文摘 要]经济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针对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运而生。为培养出适合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专业方面下功夫必不可少, 而其中作为向专业方向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 在学生知识能力构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专业基础课已成为制约专业延伸、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作为高校的专业基础课, 面向除法学专业以外的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开设,是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工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实用性,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培养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不容否认的是,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改进,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内容欠缺针对性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很多,比如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类、金融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有所侧重,更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经济法的教学名称和内容设置上与一般的法学本科专业相近似,即使有所改动,也只是法学专业课程的压缩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容易忽略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忽视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材选用不合理,缺乏专业适用性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但很多都缺乏专业适用性。比如,有的教材只是对现行法律条文的罗列,缺少对法律条文的分析和应用;有的教材涉及面过广,重点不突出;有的教材只是纯理论分析,缺少相应案例。而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也不够慎重,不同专业往往选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往往按照自己的讲义进行授课,导致教材成为摆设,学生缺少课下进行预习和复习的范本。

(三)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多以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而在教学方法上也不重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抽象,理论性强但又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为了完成任务或修满学分,很难真正地参与到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中来。

另外,经济法的考核方式也较为陈旧,多以试卷为主,题型稳定。而学生往往为了得高分,只是在备考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记忆,不利于思维的开拓,很难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对象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始,学生在学习过法理学、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等课程后才能学习经济法课程。但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第三、第四学期,甚至在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都没有学习过基础的法律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释法的基本知识、法律术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学起来也较为吃力。

二、对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根据专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内容众多,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知识一一讲解,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介绍。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其专业特色选取不同的章节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对于财务会计类学生,可以重点讲解《会计法》、《税法》,并可以和会计师等考试相结合;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重点讲解《合同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公司法》等商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与不同专业结合并有所侧重,使基础课融入到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合理选择教材,凸显专业适用性

教材对于大学教学至关重要。教材的选择:一要有利于教师授课;二要可供学生自学。目前,经济法的教材很多,有适用于法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有专门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编写的教材,还有适合各种资格考试的辅导用书。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多比较,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材。同时,在进行选择时还要关注教材的质量。一是要选择最新的经济法教材,能及时反映我国新颁布或修改的法律法规。二是在选择的内容上,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要选取实际应用型的教材,特别是有大量典型案例支撑的教材。这样才会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三)改良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而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针对应用型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法

案例法是国外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可以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法理、罗列法条,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且枯燥无味。因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切勿照本宣科,使学生丧失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入大量的案例,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是师生进行沟通的有效方法, 每一次课,可以选取一个当前与经济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让每组同学推荐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最后,还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始有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作为大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他们延伸和加强课堂学习的内容。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在各高校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新型教学手段,将有关经济法的典型案例以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加大实践环节在期末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在期末成绩中都有所体现。

(四)调整教学计划,适应非法学专业学生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要先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最好在高年级进行开设,如大三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目的也较为明确。另外,针对对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对象开设的学时也应有所区别,如对经济管理类的的学生可开设54学时课时,对工学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学时课时。教师针对不同的授课时数和内容,可灵活把握,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王玉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2).

[2]黄勇,王刻铭.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教学质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 彭金冶.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4]张新莉.立足于财经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法实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5]邓文胜.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2008(4).

第8篇

[论文摘 要]经济法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非法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针对在经济法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对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改革的若干建议。

在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应运而生。为培养出适合社会与市场需要的应用型本科人才, 在专业方面下功夫必不可少, 而其中作为向专业方向发展的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也是至关重要, 在学生知识能力构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目前,专业基础课已成为制约专业延伸、发展的瓶颈。如何推动专业基础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改革,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

经济法课程作为高校的专业基础课, 面向除法学专业以外的大多数专业本科生开设,是经济学、管理学以及工学等专业的必修课。由于经济法课程的实用性,各高校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非常重视经济法的教学工作,在教材编写和教师培养上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但不容否认的是,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改进,以适应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

一、经济法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定位不准确,内容欠缺针对性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设经济法课程的专业很多,比如国际贸易类、工商管理类、财务管理类、金融类等。不同专业的学生对经济法知识的需要有所侧重,更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本科学生。而目前,一些高校在经济法的教学名称和内容设置上与一般的法学本科专业相近似,即使有所改动,也只是法学专业课程的压缩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容易忽略不同专业学生的差异性,对不同专业学生讲授相同的内容,忽视学生的需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二)教材选用不合理,缺乏专业适用性

目前,市面上出版的经济法教材版本繁多,但很多都缺乏专业适用性。比如,有的教材只是对现行法律条文的罗列,缺少对法律条文的分析和应用;有的教材涉及面过广,重点不突出;有的教材只是纯理论分析,缺少相应案例。而教师在选用教材的时候也不够慎重,不同专业往往选用同一种教材,在教学的过程中又往往按照自己的讲义进行授课,导致教材成为摆设,学生缺少课下进行预习和复习的范本。

(三)教学方法欠缺灵活性,考核方式陈旧

目前,高校传统的经济法教学多以讲授为主,教师往往只注重对法律条文的解释,而在教学方法上也不重视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经济法的教学内容丰富但抽象,理论性强但又需要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如果只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学生也只是被动地接受,为了完成任务或修满学分,很难真正地参与到经济法的教学活动中来。

另外,经济法的考核方式也较为陈旧,多以试卷为主,题型稳定。而学生往往为了得高分,只是在备考时对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记忆,不利于思维的开拓,很难达到期待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对象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高年级开始,学生在学习过法理学、民商法、刑法、经济法等课程后才能学习经济法课程。但非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第三、第四学期,甚至在第一学期开设。许多学生在学习经济法之前都没有学习过基础的法律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花大量的时间去解释法的基本知识、法律术语,加大了教师的教学难度,而学生在学起来也较为吃力。

二、对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思考

(一)根据专业需要,调整教学内容

经济法课程涉及内容众多,教师在有限的学时内不可能将全部知识一一讲解,因此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有选择有侧重地进行介绍。针对不同的专业,结合其专业特色选取不同的章节进行重点讲解。例如,对于财务会计类学生,可以重点讲解《会计法》、《税法》,并可以和会计师等考试相结合;对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可以重点讲解《合同法》、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对于人力资源专业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法规;对于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侧重讲解《公司法》等商主体方面的法律法规。这样,在同一结构体系下与不同专业结合并有所侧重,使基础课融入到整个专业知识体系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向,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二)合理选择教材,凸显专业适用性

教材对于大学教学至关重要。教材的选择:一要有利于教师授课;二要可供学生自学。目前,经济法的教材很多,有适用于法学专业学生的教材,有专门为财经、管理类学生编写的教材,还有适合各种资格考试的辅导用书。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的时候要多比较,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材。同时,在进行选择时还要关注教材的质量。一是要选择最新的经济法教材,能及时反映我国新颁布或修改的法律法规。二是在选择的内容上,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要选取实际应用型的教材,特别是有大量典型案例支撑的教材。这样才会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三)改良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方式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学方法以讲授法为主,而在经济法的教学过程中,要尝试将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针对应用型高校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重点采用以下方法:

1.案例法

案例法是国外较为流行的教学方法,可以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能力。经济法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非法学专业学生,如果只是单纯地分析法理、罗列法条,学生会觉得难以理解且枯燥无味。因此,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中,切勿照本宣科,使学生丧失对本门课程的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入大量的案例,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也十分关键。教师要选择有针对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确保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是师生进行沟通的有效方法, 每一次课,可以选取一个当前与经济法有关的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让每组同学推荐代表将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汇报。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帮助学生提高其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教材,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和感性认识, 启发学生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和概括。最后,还要注重组织和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总结,使学生的讨论有始有终。另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案例进行讨论分析。作为大学教师,除了给学生讲授理论知识外,还要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学习能力,启发他们延伸和加强课堂学习的内容。课堂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3.多媒体教学法

目前,在各高校多媒体设备已经普及,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等新型教学手段,将有关经济法的典型案例以视频等多种形式直观地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

同时,还可以对经济法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一定的改革,加大实践环节在期末分数中所占的比例,使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中的表现在期末成绩中都有所体现。

(四)调整教学计划,适应非法学专业学生

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在开设经济法课程之前要先开设法律基础课程。最好在高年级进行开设,如大三的第一学期、第二学期。高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学习目的也较为明确。另外,针对对不同专业、不同的教学对象开设的学时也应有所区别,如对经济管理类的的学生可开设54学时课时,对工学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36学时课时。教师针对不同的授课时数和内容,可灵活把握,张弛有度。

[参考文献]

[1]王玉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2).

[2]黄勇,王刻铭.经管类本科专业经济法教学质量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3] 彭金冶.高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09(9).

[4]张新莉.立足于财经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经济法实训教学[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

第9篇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会计学教学;独立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6-0177-03

近几年我们对全国三十多所高校的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整理时发现,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与各自母体的雷同,课程体系90%以上相同,未能体现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所以本文旨在探讨独立学院办出自己的特色的途径。

一、研究的意义

1.促使改变独立学院目前办学雷同现象。杨磊认为独立学院的现实选择只能与“母体”错位,将“应用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构建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利用自身办学灵活的优势,主动适应我国产业布局调整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向外辐射[1]。

2、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办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需要。柴玉华指出目前大部分独立学院在新型的办学机制下运行的依旧是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没有突出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更没有展示出独立学院“新机制、新模式”的生命力和竞争力[2]。荆光辉、罗建文也分别撰文指出,目前独立学院培养方案“忽视了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性”[3,4]。

2.有助于解决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规格多层次的需求不断升温。据有关资料显示,企业的高级专业岗位80%以上需要的是应用型人才。与此同时,随着一批本科院校纷纷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大学转变,高等教育出现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空档,独立学院也因此找到了谋求错位发展的良机[5]。所以,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了学生就业的问题,又为民营企业输送了合适的人才。

二、国内外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状

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因此现就上述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现状分析。

1.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对教学方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未来教育结构、内容、范围委员会”(又称Bedford委员会)的报告,“大学会计教育应强调技能培养,这是学生在离校之后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须的,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使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思考和具有创造性”[6]。美国在会计人才培养方面更注重沟通、表达等职业情商能力的培养[7]。我国大部分学者和企业经理认为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应定位为“应用型”。如杨丽霞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应把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及各会计师事务所[8];张晨民认为,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层次、生源特点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其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在“应用+技能+素质”型上比较合适[9]。何艳则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应体现出“基础宽、能力强、素质高、应用性”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定位在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以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第一线所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5]。

2.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周宏认为会计职业能力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知识,第二部分为技能,包括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灵活性等;第三部分为职业价值,包括职业道德、终生学习、政策水平等[10]。张锡侯主张应用型人才应在获得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提高解决已经发生的现实问题的能力,也要具备创新精神,但他的创新是把新发明、新知识、新技术加以应用或推广,转化为生产力,与学术型人才发明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是不同的[11]。陈应侠认为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应压缩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增加案例教学内容[12]。张晨民提出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一体化教学(通俗地说就是课堂搬进实训室,一边讲一边做)[9]。周莉则则提出两点:①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保证充足的实践课时(不少于32课时);②拓宽实践教学思路,采用课内单项实训与课外综合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课内单项实训就是在章节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与之匹配的单项实训,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从填制审核原始凭证到填制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报表等一系列会计工作的过程;课外综合实践则是在课程结束后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或者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让学生在不断实训、实践中增强感性认识[13]。

3.培养质量评价。培养质量评价的手段主要是对校内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的调查。如刘书兰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反映,毕业生对实践性教学环节选择很重要和重要的分别占48%和32%,同时提出了要严格实习过程管理和成绩考核的建议[14]。

4.“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陶行知先生是一位毕生致力于教育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作出了非常可贵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独特精深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15]。”以上研究针对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评价方面已有了一定成果,但是没有学者就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时应具备哪些能力进行研究,提出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不详细,课程模块及其权重不清楚,如何对独立学院的培养质量进行评价还没有定论,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针对上述几个问题探索独立学院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三、关于独立学院会计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几点思考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精髓,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教育实践中。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及会计学应用性强的特性,会计专业教学应从学生技能技巧形成的认识规律出发,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融为一体,实现三个转变,即从教师为中心如何教给学生,向以学生为中心如何“教会”学生转变;从以教材为中心向以教学大纲和培养目标为中心转变;从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习操作为中心转变。以理论指导实践,而实践操作又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知识与技能掌握更加牢固。但会计学的教学如何实现“教学做合一”,则要从会计学培养方案中的课程模块设置、课程的重组、培养过程管理、培养质量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找出适合独立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内容如下:

1.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的独立学院会计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是独立学院主要任务,而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也要符合教学。同时独立学院所培养的不是“高、精、尖”研究型人才,而是应用型人才[16]。因此,独立学院会计学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时,应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会计行业人才的需要标准,结合独立学院自身优势来办学。

2.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建立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会计学课程体系。首先,将会计学大部分专业课程设计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如《基础会计》的讲学中就可以一边讲理论,一边做会计凭证;《财务分析学》也可以一边讲理论,一边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使学生在讲授、实践中学习和巩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独立学院和母体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不同,在专业设置上就不能完全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而且两类高校的生源情况不同[17]。例如,独立学院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但思维活跃,社交沟通能力强,因此必须对母体高校会计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更好地进行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有别于一、二本会计学专业的培养过程管理。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应以实践能力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所以对学生的成绩考核不能只以考试成绩为准,应以其实际能力为主进行能力考核。唐湘华和周莉认为:一是在会计学专业考核内容上从“重书本”转向“重实操”,将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核例如学生对各种常用会计凭证、账簿、报表的实操能力;二是以“立体考核”替代“一考定论”,即从平时成绩(包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训成绩、课程论文、期中考试、期末考试五个方面考核评定学生成绩,使学生更注重过程学习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教学质量的提高[13]。

4.基于“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独特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在充分调研独立学院本科会计学人才培养特点的基础上,建立独立学院独特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个体系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监督机制。张晓林通过利用以下评价指标: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培养方式、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进行评价。并提出构建完善的反馈制度。独立学院应以学生为中心,不断完善各类反馈制度,依次对教学质量、教学情况、学生情况等做出公正和及时的判断[18]。

参考文献:

[1]杨磊.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12,(26).

[2]柴玉华,王俊凤.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04).

[3]荆光辉,黄文新.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特色化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09).

[4]罗建文.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9,(04).

[5]何艳,王艳延,张婷婷.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理性思考[J].职业时空,2012,(04).

[6]Albrecht,W.and R.Sack.Accounting Education charting the course through a Perilous future,Accounting education series 16,Sarasota,FL:Americi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2002.

[7]潘煜双.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性思考——兼论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的实践特色[J].会计之友,2010,(03).

[8]杨丽霞,石道金,王天东.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林业教育,2008,(01).

[9]张晨民,高静颖.独立学院“应用+技能+素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6,(05).

[10]周宏,张巍,宗文龙,杨霁.企业会计人员能力框架与会计人才评价研究[J].会计研究,2007,(04).

[11]张锡侯.我国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8,(09).

[12]陈应侠.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09,(08)

[13]周莉,唐湘华.深化会计学教学教改助推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21).

[14]刘书兰.我国大学会计教育的思考与探究——基于会计毕业生的回访调查[J].财会通讯,2006,(09).

[15]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编: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16]仲伟红.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思考[J].神州,2012,(30).

[17]吴春红.针对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措施的思考[J].科技视界,20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