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语境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现代设计商业模式文化语境
一、概念
现在,终于是语境取代原来的物理设计的时代了,原因就在于商业模式的语境建构,使得商业设计具有时尚审美特征,以及工艺流程体系,它是工业化的创意语境所在,因此,商业设计中的语境类型表现得更为具体、直观。这其中,商业文化语境作为设计过程的一个大语境,对设计符号的选用及设计符号系统的表现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商业设计中的商业文化语境显然是构成设计的物理、审美、心理和社会环境,或者说是一种世俗的再现。要实现商业设计的世俗再现,必须将其根植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沿袭中积淀而成的,它是一个民族的道德风尚、伦理习俗、文化教育、价值取向的结合体,决定着受众的思维方式、接受心理,影响着受众对广告的意义解读。只有在我们所属的文化里,世俗的杓朴锞惩腹桃滴幕幕恚颐遣拍苋鲜墩馐澜绲氖浪椎拿溃被竦靡恢稚桃档寐恪R虼耍执桃瞪杓埔视κ苤诘慕邮苄睦怼⑻岣咝Ч鸵诩壑倒勰睢⒎缢紫肮摺⒙桌淼赖隆⑺嘉绞健⑸竺狼槿さ确矫孀鹬厥苤诘奈幕谖叮纤堑奈幕八祝胨谴锏接行У奈幕低ā?
二、商业设计的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通过与世俗文化艺术元素相结合,能够形成人情之美、和合之美、温馨之美等审美特征,但因为商业模式是为了满足商业传达需要,以实现传播信息为目的,具有很强的商业性,所以在不同的设计作品中,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的融合的比重可能会存在某种倾斜,比如公益海报,美学价值可能浓重突出,非美学价值可能淡化减弱,而商业礼品包装、日用工艺品的平面设计,非美学价值就浓重突出,美学价值就相对减弱。因此,在设计艺术作品中能够有效的运用美学与商业特性,紧紧抓住人们的视觉心理,这是艺术与设计所要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设计通过商业符号来负载特定信息,在世俗文化语境这一大语境的作用下反映着具体的时代和文化。因此,可以说商业设计是商业与大众世俗文化交融的艺术,因此,商业设计又可说是商业模式下的世俗文化再现。
商业设计中的创新离不开工艺创新,但不能仅仅依靠工艺,还要依靠世俗文化,尤其是商业文化。文化是有一种历史特性的,具有传承的独特性,并且很难简单引进和仿造,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就商业模式而言,它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产生了一种对设计文化的强烈呼唤。我们的传统设计适合商业机制,一方面固然需要设计主体具有文化“活力”,可以体现来自大众化时代的强烈的现代社会、产业发展力,以及商业模式下的一种工作模式。也就是说,设计文化在我国当代商业模式、产业体系中关系到人的新文化语境建构,它以全球化、多元文化的语境为依托,作为文化活动的特征已越来越明显,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类生活在设计之中。因此,我们对设计的批评不能局限于物质和形式的层面,应该在人类文化系统这个当代批评语境中去理解设计“符号”的意义和价值,它的专业性、市场化,都更加接近商业模式。
设计作为“商业的手段”和“文化传承”、“语境共识”,它不仅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类建构一个理想的生活空间,同时也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学习趣味,建构着人类的文化。
三、商业模式与设计语境建构
1.文化主体:设计的理论知识主要来自对设计理论与方法的规范学习,设计能力养成包括来自专门的职业学校教育、技能培训等阶段的系统学习,而应用体现在商业模式和产业体系中。专业知识或者行为或实践知识主要形成于实践活动,也即来产业、行业经验,随之积累起职业知识。设计的能力以理论知识与职业知识为基础,直接产生于社会实践过程,当然也与其他因素相关联。具体而言,这种行为能力指恰如其分地、有目标地完成任务的能力;在日常情景或者新情景下把握从未经历的情景的能力。这些能力的成功养成与实践能力、社会能力,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密不可分。
2.设计主体:设计语境属于个性特征因素的有个人的职业伦理、对职业的自信与自我批评,以及职业上的理性竞争。商业模式下个人设计与他人,以及社会形成的批评语境的互动,设计在这种语境下,作为一种产品形式,作为一种活动,也作为一种视觉性的形象系统无所不在地出现在当代人的生活之中。正因为如此,设计的内涵被无限扩展了,呈现出一个具有开放性并不断在扩大的范畴。
3.职业主体:设计语境突出的特点是与市场驱动的机构有类似之处,设计能够在市场里有竞争力的产品。因此,设计批评需要建立“真实的批评”,因此,必须建立行业规范下的品牌意识。应该很好地反映产品诉求,体现鲜明的产品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求新、求信、求美、求趣、求异的消费心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和人们物质需求的不断增长,生产已经进入到人类生活的整个世界中,以物质文化与技术文化相结合、消费体验与情感、成人体验相结合的形式向人们呈现丰富的内涵。这种面向生活的物质性实践行为正日益突出和体现出设计职业技术语境的行为维度。
参考文献:
[1]尹定邦主编:设计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第41页
论文摘要:媒介地理学以密切联系人文地理为基础,注重开展媒介与地理之间的影响关系以及比较特征研究。当代语境中,人文地理的整合与分层,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生成具有重大影响。同时,现代媒体也以想象和虚拟的方式塑造着媒介中的地理形象。城乡地理与网络虚拟地理是当下中国两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深度辐射力的媒介地理样本。媒介地理学的当代思考必需应用立体的空间化思维方法。
人类对地理的认识和理解,从来都离不开媒介的帮助;任何媒介形态的生成、发展和嬗变,也必然在一定的地理空间中展开。媒介与地理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媒介地理现象的广泛存在,以及媒介地理学研究视野的学术必要性。作为交叉性的学术空间,媒介地理学是“一个曾被长期忽视的学术领域和审视窗口”①,需要综合传播学与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展开深入的探讨。
在通论的意义上,地理学一般有自然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两大基本分支,前者研究地球的自然特征,后者研究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相互关系。媒介地理学视野中的地理概念,主要在人文地理环境的意义上展开。人类的文明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人类适应、改造和保护自然环境,同时又不断发展和创造人文环境的历史。这决定了媒介地理学的两种基本的研究路向,其一是历史性的回溯研究,其二是当代性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动态的前瞻研究。回溯是为了清理和总结既有的知识以及方法积累,前瞻是为了进一步开拓新的理论空间与思维。面对日新月异的现代传媒与不断更新的人文环境,当代性的前瞻研究无疑更具有理论的实践意义。
媒介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同媒介、地理的相互关系及其互动规律”②。规律的总结需要以关系的辨析为前提和基础。关系有两种基本形态,一是影响关系,二是差别关系。从根本上说,媒介地理学展开的就是一种关系研究与比较研究,即以人为焦点,一方面透视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影响关系,一方面比较相同、相似、相关媒介中地理形象景观的差别特征。本文试图立足本土中国的当代视角,对此展开初步的思考。
一、地理中的媒介:整合与分层
人文地理环境的特定性主要表现为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文化的现展以趋同为大势,在当代中国,由于政治意识较统一、市场经济的整体开放以及人口的跨区大规模流动,文化区域的传统差异已经变得非常微弱。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客观地理状况的不同等一系列原因,也在形成着新的人文地理环境的分化。长三角和珠三角作为当下中国的经济龙头区域和信息高地,当地在媒介发展战略上显示出整合利用区位优势的明确意识。广东卫视和浙江卫视都以财富为基本定位,以地方经济强势为基础发展特色媒介传播。上海东方卫视则成为唯一一个“以新闻见长”、敢于用资讯打新闻牌的省级卫视,在国内外的重大新闻直播报道中,初步形成与央视、凤凰卫视三分天下的态势。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媒介品牌的树立固然以区域地理优势为基础,但其传播辐射的根本指向却是追求跨区域的全面覆盖,无论财富还是资讯,都无法用单纯的地方性来解释。广东、浙江、上海的省级卫视都是以本土优势为基点来实现超地方化的发展策略,它们走的是最大化的受众路线,即通过捕捉观众群的最大化,来争取市场份额的最大化。
市场的开放性,决定了其地域边界特征的模糊性。通常认为,“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但更关键的是要看这民族性、地方性是否有人类的共通性,否则就无法走出地方、走向世界。现代媒体,尤其是电子、虚拟信号成为主导性传播介质以后,时效性和覆盖面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力量,传统意义上的地理区域必然被打破。事实上,广东等地省级卫视的发展策略,与江苏卫视的情感定位、湖南卫视的娱乐旗帜、安徽卫视的电视剧集中营、重庆卫视的电视版故事会,并无本质差别。因此,我们在研究特定人文地理环境对于特定媒介形态的影响关系时,必需改变传统的平面化地理思维,而应树立跨域界交融的整体宏观视野。
与整合相联系,现代文化地理版图的另一个重要发展维度是立体分层。区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不可能根本消泯。在当代社会,它往往向两个方向流动分化,一方面是区域性雅文化传统转化为小众文化的精英风尚,另一方面是区域性俗文化传统转化为大众文化的市民趣味。流动分化的结果不是走向截然对立,而是交融互渗,从而构成了现代文化地理的多元性。这种多元性不再体现在传统地域的平面差别上,而是表现为空间层次上的立体并生。在多层次的现代空间人文地理版图中,媒介的发展也必然分层化,特定的媒介形态针对特定层次的人文空间而生成,并由此形成媒介传播功能的层级体系。以吴文化的代表苏州地区为例,当地电视节目的两个特色栏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是以“姑苏繁华图”为名的文史掌故节目,一个是吴方言演绎的电视栏目剧“都市故事会”。前者取名来源于清代画家徐扬的同名书画作品,该画长达三十米,大气淋漓又精细入微地再现了乾隆盛世姑苏城的百里风景和街市繁华,可称之为苏州版的清明上河图。电视台颇有创意的每天选取画卷的一个片断加以评介,创作了一个颇有书卷气息的人文电视栏目。而“都市故事会”则以方言短剧的形式,讲述都市生活和情感,日常性、时尚性和传奇性兼具,并以“民星”选秀的方式吸收普通市民参与演出,颇受普通市民阶层欢迎。两档节目一雅一俗,篇幅短小,分别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有效地利用当地的地域文化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这种立足地方的传播定位,由于受众目标明确,以及短平快的低成本运作,有效而且稳定地实现了特定区域市场的占有。现代人文地理环境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现代媒介的传播功能指向也是综合的而非单一的,无论影视、报刊还是网络,都无一例外。只有在人文地理与媒介形态这两个立体空间的接合中实现准确定位与合理布局,现代媒体方能建设通达的信息传播渠道。
二、媒介中的地理:想象与虚拟
媒介与人文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地理影响改造媒介传播形态和方式的同时,也必然成为媒介书写和塑造的对象。媒介中的地理,固然具有客观性一面,但也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想象性和虚拟性的存在。现代传媒的高科技手段,使人对生存空间的认识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展。电脑与网络、影视与报刊,让人足不出户就可以遍知天下、游历四海。在信息地球村的当代,每一个具体的人,大都会从现代媒体的虚拟地理和想象地理中,在一定程度上如同数百年前的欧洲人那样,获得马可·波罗游记式的阅读。媒介中地理形象或曰地理景观,寄托着特定地理空间的人对于身外世界的复杂诉求和期待,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小到个人的情感心理,无所不包。对此的分析和研究,是一项庞大的跨学科系统工程。
就当下中国的具体社会现实和媒介发展的最新形态来说,有两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深度辐射力的媒介地理样本尤其值得重视。
首先是媒介中的城市与乡村。现代文明的基本进程是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在这样的文明进程中,城市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城市和乡村成为了现代人最基本的两种生存地理空间结构。城市是主流和强势的文化代表和象征。以上海这个中国最大的国际化都市为例,《文汇报》侧重从主流意识形态的方向描写上海,《新民晚报》主要从平民阶层的视角看上海,而《上海一周》、《申报》则着力营造年轻都市白领所陶醉的小资上海。上海是一个多元复杂的文化地理空间,需要通过媒体的分工定位来展开多维透视。但在这些纷繁的维度中,敞开与掩盖、强调与忽略、导向与回避、放大与缩小常常彼此交织渗透,都需要从媒介地理学的视域进行深入的清理。乡村往往成为城市人的自我抚慰的想象性建构,各类媒体发现和关注古村古镇的持续热情就是一个明证。这种热情的背后,文化生态的保护意识、都市人疲惫心灵的精神想象、商业利益的消费驱动已经搅拌混合为一体。在中国当下的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全方位的展开,带来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城与乡,成为当代中国媒介地形图中重要的两大板块。媒介学视域中的城乡地理研究需要深入探讨一系列重要问题:第一,媒介如何成为确定当代城市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力量;第二,媒介作为塑造并跨域界传播现代都市文化想象的重要手段,其表现形式具有哪些重要特点;第三,媒介在城乡文化关系的建构与调试中起到了哪些正面或负面的作用;第四,媒介对于城市、乡村的虚拟和想象是否会造成一种真实性的遮蔽,是否有悖于媒介社会责任。
其次是互联网络所建构的虚拟地理空间。网络虚拟地理是现代高端科技与现代人复杂心理世界互相合谋的产物,其表现形式基本有网络论坛、网络通讯工具、即时聊天室、电子网络游戏等等。虚拟不等同于虚构,其实也是一种实在,即“虚拟实在”③。对于参与者来说,这种后工业时代人们通过计算机创造出来的电子表象具有主观心理的真实性,它既可以是对实在世界的一种模拟,也可以是一个想象的世界。在网络虚拟地理环境中,主体是相对性的,身份是面具化的,空间是流动性的,信息是随机性的,形式是变幻的,真实与假象、责任与戏谑、高尚与卑下……都混杂莫辨。这就好像一条决了堤却又流淌不尽的大河,裹挟着泥沙和鱼龙汹涌而来。强制性的阻塞肯定是无效的,任意性的放纵也不可取,唯一的办法就是有规划地疏导。媒介地理学的重要责任之一,就在于为实践网络虚拟地理的规划疏导提供理论的依据,这需要展开诊断式的批评和反思。
三、思维的创新:立体的空间
现代性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线性发展的时间——历史观念的逐渐确定,人类社会由此进入所谓的时间社会时代:“空间在以往被当作僵死的、刻板的、非辨正的和静止的。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也是辨正的。”④但是,21世纪的今天,人类已经开始全面步入空间化的时代。空间化的时代需要空间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视野,这在当代物质语境和思想语境中越来越凸现出其重大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现代人文地理版图与现代媒介多元形态,都已经在对平面的超越中向立体转型。
立足于当代语境的媒介地理学建构,必需完成的就是视野的转换和思维的创新。人们历来认为,媒介的传播是线性的过程,是从信息的发送、接收到反馈的环型结构。但是在空间化的时代,多层次立体的地理空间和媒介形态,已经初步形成了信息传播的球型系统。时间性的历时观察,将难以全面地应答现代传播课题,必需以空间性的、共时性的、并置式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予以补充。当代媒介与当代地理的结合,带来的就是对线性过程思维框架的突破。这种结合将带来两个方面的深层次变化。
首先是媒介书写、传达方式和战略的变革。“为了提供现有情况的一个代表图景,地理学切过时间量度的断面具有一定的厚度(期间)”⑤,这种地理学的空间取样方法,也正是现代媒介传播的重要方式。它的优势在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快捷的时效性和信息含量的扩容,扩容后,非同质性的各种信息又进一步在互相参照比较中发生增殖,从而实现深度传播的效能。例如,2006年7月中央电视台对德国世界杯报道冠名为“豪门盛宴”,对比赛进行奇观式的叙述。尤其在决赛时,中央电视台派出记者分别在德国柏林、意大利罗马、法国巴黎以及在北京意国和法国球迷观赛的酒吧中进行同步报道。四地报道来回切换,胜者欢呼,败者失意。央视的报道意图非常鲜明,就是要展示世界杯这一全球化狂欢节所带来的全球性感受的深广度。实现这一意图的方式,就是通过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拓展媒介覆盖的地理空间,通过典型性的媒介地理取样,以共时并置的方式加以呈现:光荣与失落、辉煌与黯淡、欢呼与哭泣、喧嚣与沉静……画面的不断切换,带来的是跨域界、超地理的深度心灵、情感的对比,而以他者身份参与观看的中国观众,则获得一种多样化的感同身受的体验。这一例证,反映出共时性并置思维运用于媒介传播所带来的奇观效应。再如,好莱坞大片全球同时公映也体现了空间化的传播战略。早期影片公映总是先在大城市开始,然后根据票房情况逐渐向小城市、县、乡推进。现今网络媒体使得公映过程的传播速度大大缩短,甚至降到零,这就使得大片公映常常实行同步化策略,以追求最佳的票房回报。
第二是媒介研究方法的更新。“将‘空间分析’引入媒介研究当中,对‘媒介空间’的分布与建构进行研究,这将有望建立起媒介地理学研究的‘媒介空间分析理论’”⑥。媒介空间分析有四个基本层面,一是相近或相同地理区域中不同媒介的分工布局分析,二是某一媒介内部的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的规划定位,三是目标性的受众阶层分析,四是针对性的人文地理层次分析。四种分析的整合起来,就是“媒介——人——地理”的互动和融合。如,合肥晚报报业集团和安徽日报报业集团都地处省会,为了避免资源浪费,避免市报与省报同在一个城市而造成地位尴尬的局面,合肥晚报的定位是具有晚报色彩的党报,这在全国范围都是一个特例。虽同在一地,因为资源合理配置,各有不同的受众群,形成了一个合理的媒介空间布局。在当代文化地理环境中,媒介空间分析作为一种具有实践意义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深刻地把握媒介发展的动向与趋势,对于构建合理健康有序的媒介生态系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
①邵培仁:作为最新研究视野的媒介地理学[J].媒介方法,2006年第1期。
②邵培仁:媒介地理学:行走和耕耘在媒介与地理之间[J].中国传媒报告,2005年第3期。
③参见王治河主编:后现代主义词典[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681页。
④福柯语,转引自[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王文斌译,第10页。
论文摘要语境在理解电视情景喜剧的幽默言语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作为以制笑为目的的电视情景喜剧,编剧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能否调用正确的语境来对其中的幽默对白进行理解,从而发笑。从关联理论角度,通过截取美国著名情景喜剧《老友记》的片段作为幽默语料,对抽样出来的幽默言语语料在理解时所需调用的语境进行分类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在正确理解《老友记》幽默言语的过程中,语言上下文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语境因素,情景知识的调用率处于第二位,百科知识是被调用得最少的因素。
一、引言
电视情景喜剧(Situationcomedies。简称sitcoms),诞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广播中。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视情景喜剧出现于1947年,当年的片名叫《玛丽·凯和琼尼》,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五十年代开始,电视情景喜剧在西方一直成为一个受人喜欢的电视节目(陆哗、陈立斌2002)。
《老友记》又名《六人行》(friends)是美国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在NBC电视台热播的著名情景喜剧(从1994年至2005年5月6日),一共十季。该剧目前仍是欧美最受欢迎的情景喜剧之一,收视率常居榜首,播出以来一直为NBC电视网的招牌剧,多次获得艾美奖的提名并数次获奖。主要讲述了六个性格各异的人的生活故事,他们之间的情路坎坷、事业成败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是对生活原生态的再现。
该电视情景喜剧自从进入中国影视市场后,也给中国的电视观众们带来了全新的感受,引来了众多的追捧者,催生了该喜剧自身的老友记。年轻人群体沉迷于剧中人物诙谐幽默的对白中。但是。在笔者与学生的交流以及在播放该片时笔者仔细的观察发现,大部分的学生在喜剧背景有罐装笑声的地方并没有象预期那样发出了笑声。探究其原因。固然有学生个体差异引起理解上的差异,但更大的原因是出于没能成功解读其中的幽默,因此笑不出来。对于这样一部来自美国本土的情景喜剧的英语幽默言语,非本族语观众们应该怎样去解读它的幽默言语呢?本文从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出发。从关联理论的语境角度去分析成功解读喜剧幽默言语所需要掌握的语境知识,希望能对观众们的成功理解有所帮助。
二、关联理论的语境观
关联理论(relevancetheory)主要是用于阐述话语理解问题的,在它的创始人Sperber和Wilson看来,语境在话语理解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们提出,理解话语需要语境,但只需激活语境中的某些方面就行了,并不一定需要调动全部语境知识。对于理解话语来说,语境的构建并非象有人说的那样是在全部“共有知识”范围内进行。而是交际双方都力图使自己构建的语境成为“共有”。并在相互交往中不断协调、妥协,逐步达到一致(何兆熊、蒋艳梅,1997:17)。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者对认知语境的补充和扩展,通常有三种情况:首先是听话人在现有的认知语境中加入所需的百科知识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称为百科知识语境:其次,听话人还可以从短期记忆中调用相关的信息(上文所提供的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称为上下文知识语境:最后,听话人还必须从周围的有关情景中调用信息来扩展自己的认知语境,称为情景知识语境(转引自何兆熊1999:208)。
根据Taflinger(1996)、Hartley(2001)、Feuer(2001)、Baker(2003)等众多学者的研究,电视情景喜剧的重要特点之一及其广受电视观众喜爱的重要因原之一在于其幽默。情景喜剧强调在特定的创设的情景中制造话语的幽默效果。电视情景喜剧中的角色与观众的交流不是现场交流,缺乏现场交际双方的互动,导演在编写喜剧对白的时候头脑中已经对观众要调用的语境知识运筹帷幄,作为观众,观看了剧中对话后只有确实调用了正确的语境才能准确的理解它。作为以制笑为目的的电视情景喜剧,编剧成功与否取决于观众能否调用正确的语境来对其中的幽默对白进行理解并因此而发笑。因此,笔者以关联理论的语境观作为理论依据,利用理论中对语境的分类,对《老友记)冲的幽默言语语料进行抽样,并对抽样出来的语料进行分类统计,找出在正确理解《老友记》幽默言语的过程中,那种语境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并分析其成因。
三、研究方法
幽默可分为情景幽默和言语幽默(Pocheptsov,1981),鉴于篇幅,本文只对喜剧中的言语幽默进行研究。本研究的语料包括了《老友记》十季的所有剧集,通过随机抽取数字样本的方式,从《老友记》十季中每一季抽一集,每一集抽五分钟左右的语料。把被抽中的剧集的英文字幕从网站上下载后观看相应的DVD。凡是原剧集制作者们配以背景笑声的。本研究都认为存在有期待的幽默。每一个背景笑声为一个幽默言语单位。背景笑声是喜剧在拍摄时现场观众的真实笑声。因此,笔者以它作为衡量有无幽默的标准。在有背景笑声的地方进行标注,标注后排除了情景幽默,仅对其中的言语幽默进行解读。
四、结果和讨论
在所抽出来的语料中,共有言语幽默382处,在解读这些幽默的过程中.观众需要调用的语境分类统计如下表所示:
A:情景知识
B:语言上下文知识
C:百科知识
从表中可以看出,语言上下文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语境因素,情景知识的调用率处于第二位,百科知识是被调用得最少的因素。尽管由于语料搜集的有限性,这个结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也反映了现在商业利润占主导地位下情景喜剧制作上的一些伎俩。下面笔者将利用喜剧中的幽默实例对每一种知识的调用进行分析并试图找出其被调用频率多少的原因。
1语言上下文知识
上下文语境主要包括了口语的前言后语、书面语的上下文等。情景喜剧的故事情节简明。主题较为单一,每集都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一般情况下,观众即便不按顺序看,或者漏看几集。或者偶尔看一集,都不影响对所看一集的人物和情节的了解,也不影响连续收看,但在现在竞争非常激烈的形势下,为了能长期锁定观众群获得高收视率,并且保证每集人物性格的统一和行为逻辑的一致,编剧们仍然保留了集内、季内乃至整部戏的剧情的连贯性。所以,在本研究中上下文知识是被调用最多的语境。为了能最大限度的理解并欣赏喜剧的幽默,追看每一集也是必要的。请看下面的幽默实例:
1).[Scene:cutfoamanwrappeduponasheetbeingwheeledoutonagurneywiththegangandMr.Treegerlookingon.]
Rachel:Howdidthishappen?
Mr.Treeger:Hemustabeensweeping.Theyfoundabroom_nhishand.
Monica:Thatisterrible.
(Episode3,Season2)
上一集中。何克斯先生为了向楼上女孩子们发出的噪音宣战,从自己的公寓用扫把往楼上顶,楼上的女孩们还之以跺脚。所以当她们后来听说何克斯先生死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把扫把的时候。不禁联想起自己之前的所作所为,并怀疑他的死是否和她们的跺脚有关系。幽默的妙语句在与前面的上下文知识联系上以后,观众们产生了幽默的感觉。
2).[Scene:Mr.Heckles’apartment,thegangislookingoverMonicaandRachel’sinheritance.]
[CulcoPhoebeandRoss.]
Ross:Howcanyounotbelieveinevolution?
Phoebe:Justdon’t.Looka1thisfunkyshirt!
(Episode3,Season2)
这个幽默妙语句:你怎么能不相信进化论呢?淋漓尽致的体现了罗斯留给观众的印象:一个书呆子式的古生物研究家。在前面的剧集中.罗斯和菲比曾热烈的讨论过进化论的真实性,但没达成共识。相隔甚久后,罗斯依想抓住一切机会游说菲比相信进化论。他的这种科学家的有点愚昧的执着精神不能不让人捧腹大笑。
2情景知识
情景知识指交际活动发生的具体物质环境,包括空间和时间因素。《老友记》是一部电视情景喜剧,电视是可视的,编剧们绝对不会放过利用舞台情景和演员言语幽默共同作用来制造幽默的机会。尽管情景喜剧的剧情大都发生在一个非常有限的内部场景中,但在这部喜剧中,别具匠心的场景布置、优秀演员们的出色表演和他们的台词巧妙配合得合壁生辉。一些大排明星的客串表演更是锦上添花,观众们在欣赏他们的美语的同时也过足了戏瘾。《老友记》在美国播了十年,这些演员们也演了十年同样的角色,但是,每个演员都通过他们的言行赋予他们所演的角色很鲜明的个性,他们个性的表露都是很自然的,不露声色,但从角色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细微的动作、表情或眼神,观众们就能细细品味个中的幽默之处。请看下面的幽默实例:
3)[Scene:Mr.Heckles’apartment,thegangislookingoverMonicaandRachel’sinheritance.]
Monica:Wouldyoulookatthisdump?Hehatedus.Thisishisfinalrevenge!
Rachel:HaveyoueverseensOmuchcrap?
(Episode3,Season2)
这个句子“你看看这个垃圾桶DE"如果脱离了戏中的实际情景:一个邋遢不堪的夸张致极的垃圾桶,观众们是笑不出来的。所以,言语和情景巧妙结合引来了观众的爆笑。
4)[Thereisaknockonthedoor.]
Phoebe:Oh.(goesandanswersthedoorandthereisthishugeblackdeliveryguy)
Guy:Domda-dadom!Hereye!Hereye!DeliveryfromtheMattressKing.(toPhoebe)YouMissGeller7.
(Episode3.Season3)
在这里,观众们耳朵听着语调怪异的“来自床垫王国的送货”,眼睛看着电视机里的那个身体肥胖、长相怪诞的送货人,幽默的感觉油然而生,笑,就只不过是一种表达方式而已了。
3百科知识
百科知识主要指交际参与者们的民族文化知识图式。包括交际参与者们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规范和习俗、百科全书式的常识性知识、价值观等。这种知识是交际参与者的文化背景知识和相关的世界知识。Blakemore(1994:18,20)曾指出:只有说话人和听话人认知语境完全一致,至少是在一定程度上一致时话语才可能被理解,也就是说成功交际的唯一条件是说话者和听众必须有相互知识。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剧集获得前面所提两种语境知识的共享,但百科知识却是一个人内在化了的对世界对文化的认识,是无法通过剧集来获得的。在本研究中,这种知识被调用得最少,可能出于美国文化的多元性,编剧们为了剧集能获取广泛的认同和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接受和喜爱,尽量减少喜剧当中的文化承载。请看下面的幽默实例:
5)[Scene:CentralPerk.Phoebeisonthecouchstar‘ingoffintospaceaSRachelenters.]Rachel:You’rejuststaring‘intospace.Phoebe:Umm.I’mtryingc0movethatpencil.(ThereisapencilIvin.qonthetable.).
Phoebe:Wait.n0,lookalthis!(Pointsc0one.)(Reading)“Twobedroom,twobath.mustbenon-smoker,Satanworshipersokay…”Oh.yeah.butit’sOnthegroundfloor.
(Episode3,Season5)
菲比的这句违反科学常识的话:眼睛瞪着笔来看就可以移动笔。实在太幼稚了。但却又完全符合菲比的个性:无厘头式的话语。她好象永远也长不大,让人既可恨又可笑。理解另外一个句子:Satanworshipersokay…Oh。yeah,butit’sonthegroundfloor.的时候,西方文化的知识是不可少的。在基督教中,Santa是恶人,是万恶之源,他引诱人们出卖自己的灵魂,所以他的信徒也必定是坏人。但对于菲比来说,在选择租房的时候,她可以接受与Santa的信徒同租一间房,却不可以接受要租的房子是一楼。可以与坏人住一间房却不可以住一楼,菲比的意愿让人很出乎意料,这种生活逻辑,观众们除了报之一笑之外还可以怎样做呢?
6)Phoebe:Ok,don’tgetmestarted0ngravity.
Ross:Youuh.youdon’tbelleveingravity?
Phoebe:Well.it''''snotsOmuchthatyouknow,likeldon’tbelieveinit,youknow。it’sjust…Idon’tknow.1atelyIgetthefeelingthatI’mnotsOmuchbeingpulleddownaslambeingpushed.
Chandler:Uh-oh.It’sIsaacNewton.andhe’spissed.
(Episode3,Season2)
牛顿是发现万有引力规律的科学家,但在戏中,钱德却歪解成牛顿是发明和控制万有引力的科学家,所以当牛顿去小解的时候。他控制不了万有引力,万有引力就失效了。这种有意对某些常识进行曲解的方式.通常会引来观众们的捧腹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