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图书馆建设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媒体资源库
l数字图书馆概述
1.1什么是数字图书馆
传统的图书馆、资料馆、博物馆、档案馆收集了人类大量的随着时间的进程而遗留下来的文化、历史、文字的痕迹。对于传统的这些资源集藏地只能通过目录的方式和物理介质借阅的方式供给公众和学者使用。同时,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也随着时间的变化从小到大,随着产品的不断变化与升级而遗留下来大量的产品资料、客户信息资料、研发过程的经验与教训及大量的实验数据等,对于大部分的传统企业,这些资料的一部分进入了企业的技术档案,但是大部分被认为没有用处而长期搁置,在一定的时间后在进行集中销毁。
同时,大量的专家学者在传统的资源集藏地和各个实验室寻找很多数据,并在这些数据与资料中找到那些规律性的东西或被忽略的但被证明是有价值的东西,形成新的知识与理论。这些资源集藏地和单位遗留下来的资料是形成新的知识与理论的基础。新的理论与知识是在对于前人的大量的成果基础上量化后进行总结提高的结果。
计算机和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随着玎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普及,人类创造及产生的各种电子数据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面对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怎样高效的利用这些信息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图书馆作为人类信息文明进步的象征,己出现了几个世纪。在这些时间里,图书馆一直承担着信息的收集、整理及将有组织的资源提供给用户的功能。但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怎样发挥为人类信息有序组织的功能,怎样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中去尽快发现、查找到用户所关心的资源,怎样打破原来传统的服务模式,适应新的要求,己成为图书馆及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内容。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了mgitallibrary的概念,在国内直译为“数字图书馆”。对于这个翻译的准确性,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论,但目前其含义已逐渐明确。
数字图书馆,是面向未来互联网发展的信息管理模式。以数字资源的制作、存储、管理、传输和服务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图书馆技术,是2l世纪国际科技文化竞争的焦点之一。数字图书馆涵盖多个分布式、其大规模、可互操作的异构多媒体资源库群,可面向社会公众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服务。可以说,数字图书馆将实现对人类知识的普遍存取,并最终消除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不平等。它既是知识网络,又是知识中心,同时也是一套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数字图书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共享,协同工作和个性化服务代表了一种先进文化。
1.2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的区别
数字图书馆是利用数字技术采集、存储和保存信息并高效率的提取存储信息的技术载体。数字图书馆绝不是图书馆的数字化,数字图书馆己大大地突破了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和范畴,数字图书馆将成为未来社会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支撑点和前提性条件。而相对图书馆的常规服务内容而言,数字图书馆将使图书馆实现革命性的变革。
数字图书馆要求以新的方式执行图书馆的功能。包括新型信息资源、新的采访和馆藏发展方向与方式,尤其是有更多的资源共享和电子订购服务,新的存储与保存方法、新的分类和标引方式与用户新的交互模式,对计算机网络更多的依赖以及图书馆在人员智力构成、组织和经济等方面的显著变化,都与传统图书馆大相径庭。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主要业务的比较如表l所示。
数字图书馆和传统图书馆主要业务比较表l
业务范围
传统圈书馆
数字圈书馆
馆藏的发展与管理
选择书刊、加入馆藏、典藏、书架维护、装订与保护
选择适于电子转换的资料或已数字化的加入馆藏版本的管理与控制系统维护
采访
了解需求、资料具体采购、资料送达、费用支付
了解需求、用EDI方式订购电子资料、将现有的资料转化为电子资料、版权管理、费用支付
编目
手工编目
自动编目
标引
人工标引
自动编目
目录
卡片目录
元数据
借阅
预约、流通、催还、定题资料服务
提供暂时性资料、传递资料、自动传递有关信息、互联的图书馆问交换资料、通向传统图书馆界面
读者服务
帮助用户查找和检索资料,指导用户利用图书馆,并对读者使用资料的情况汇总
组织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引导联机帮助建立读者使用情况文档
数字图书馆的出现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主要表现在信息存储、处理、检索、传递、管理等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今后衡量图书馆服务能力和水平的主要标志将是能否拥有丰富而有用的信息资源,以及能否为用户提供全、新、快、准的信息服务。
数字图书馆需要建立起选择和采集文献的新标准。电子资料的选择和采访对于长期以来熟悉纸制资料的图书馆工作人员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现在数字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应该是信息专家和信息工程师,是信息系统的建设者,也是使用者的向导和顾问,为了适应新的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以下的素质:
(1)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2)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很好的诗算机、网络、通信等新技术的应用能力;
(4)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
(5)较好的人际沟通能力。
在读者服务方面,数字图书馆也将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用户们所提出的咨询问题不再仅局限于文献检索,更多地关心有关数据库的内容,如何选择数据库和使用检索系统,操作机器和使用远程通信软件等方面的内容。
1.3数字图书馆意义与功能
可以预见,数字图书馆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到底应怎样去理解它,笔者认为:
(1)数字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数字文化平台,其中应包含各种各样的内容,如网上图书馆、网上书店、网上文化中心等;
(2)数字图书馆还应该是一个数字教育平台。人们通常在图书馆里进行自学和继续学习,数字图书馆同样应提供这样的教育功能,可包含网上业余教育中心,在职教育中心等;
(3)数字图书馆也应是数字资源中心。目前我们的各种资料(如网上资料,自己产生的电子数字资源)都是分散保存在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各个中心,不能统一的进行调度和处理,使这些资源的使用效益大大降低,不能客观发挥作用,利用数字图书馆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由此可见,数字图书馆绝不仅仅是数字化的图书馆,它应该是文化的传播媒体,是文化产品的网络商务平台,是数字资源组织、开发和利用的基础,是网络文化中心和网络文化的聚集地。数字图书馆实际上是一个网络应用系统的数字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这个库存有声音、文字、图像等信息,是分布式的,通过计算机网络可以跨库查询,它的信息组织是按统一标准组织有序的电子信息,它是运行在高速宽带网络上将采用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数据推进等高新技术,为读者提供方便、快速、全面的服务。要检索一份资料,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能提供相应的资料。文化事业既是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基础的重要支持,以数字图书馆为核心的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将以此提高收集和使用知识的效率,并带动以大文化为基础的文化经济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数字图书馆与知识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数字图书馆所藏的各类信息对于知识经济的整个过程是必不可少的。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馆藏凭借高新技术可以方便地被人们利用,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人们使用知识和信息的效率,为知识创新提供了条件。知识和信息的消费对于数字图书馆来说,如同读者来到图书馆阅读文学作品,欣赏多媒体出版物一样,可以起到增长知识和陶冶情操的作用。
2该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综述
2.1该学院图书馆概况
这是一座综合性图书馆,是该大学最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库。
该大学图书馆新馆总建筑面积2万多m2。建成后无论是藏书量还是建筑规模,都在省内名列前茅。新馆还适应信息化、开放型图书馆的要求,把图书馆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充分地发挥传播知识、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参与学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为师生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全面实现业务工作及办公自动化,对图书采访、编目、流通、文献检索、参考咨询实行计算机管理,逐步建立起内容丰富、精确高效的馆藏书目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库;充分利用因特网共享信息资源的优势,开展网络信息服务。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整合,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结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在新馆信息化建设中,在保持原有服务职能的基础上,建立功能完善的局域网络,依托网络通讯技术,担负起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中心的重任,同时,通过多渠道的电子化数字资源的建设,真正将图书馆建成该大学的信息中心,为其信息港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2.2该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目标
2.2.1数字图书馆定位
该图书馆在图书馆界的定位:新馆网络支撑环境应达到省内一流国内先进。系统建设应达到国际90年代中后期水平。新馆的计算机网络建设应立足国内,放眼未来,在该大学地区图书馆群体中起到龙头和主导作用,并达到国内同类图书馆的先进水平。
在地域信息网络建设中的定位:图书馆是地域性信息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大学图书馆作为本地较大的文献信息资源库,应当成为地域信息服务系统中的一个关键的信息集藏地。并成为未来该大学乃至全市信息港中主要的信息集散地和信息出纳口。
在地域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定位:在全市数字图书馆各个中心中,该大学图书馆将是重要的数字图书馆的分中心之一。数字图书馆技术集传统图书馆的自动化系统和正在建设的信息服务系统为一体,对信息基础中的图书馆资源、档案馆资源、情报系统资源、博物馆资源进行资源重组,使其在网络上最大限度的服务于各个地域和各种人群。
2.2.2数字图书馆目标
该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网络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全面实现资料采、编、检、流集成系统的基础上,充分采用先进、成熟的网络支撑和信息处理技术,构建整体有序、可靠实用、结构开放和信息高度共享的系统信息网络。
采用国际上先进的,能够处理多文种、多种载体文的,数据格式与检索协议与国内国际主流图书馆业务自动化处理系统全面接轨的集成化业务管理系统;立足于读者服务这个中心,实现读者服务质的飞跃。拓展服务空间,实现远程检索浏览;扩大服务深度,不仅能够利用本馆的数据资源,而且通过网上信导航建立虚拟图书馆,为读者检索利用因特网海量信息资源提供方便;通过网上自动应答、智能检索等手段实现读者服务工作的智能化,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效率;
建立一个拥有宽带多媒体传输能力、信息资源蔼度共享、与外部网络联接通畅的局域网系统,充分移植Internet技术,组建自己的Intranet内部网;
建立地域图书馆信息协作网络。包括本地区的联合采编系统、数据库共享体制和馆际互借系统,并发展数字资源建设和服务的协作网络;
建立完善的馆藏书目数据库,同时立足本馆实际,逐步建立系统的二次文献数据库和包括馆藏善本、该大学历史文化等在内的各种全文数据库,建立品种齐全的电子文献数据库。馆内日常办公系统实现自动化和无纸化。
为了达到以上的目标,此次系统建设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跨库、跨媒体的联合检索。目前国内的数字信息组织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我们一定要做到无论资源库数量多少,各库构成如何复杂,必须能为用户提供统一的检索界面,在同一界面上必须同时显示各类资源并能够在线浏览和播放,还能支持足够大的并发量;
(2)资源的无障碍组织。数字资源,都必须能够按使用需求进行组织,可以无障碍地提供组织好的信息给用户;
(3)多样的特色数据库建立。各种各样特色数据库的建立,也是该大学图书馆满足重点用户主要需求要做的基本工作之一。按相关需求自动生成所需的特色资源库,是提高资源服务效率的主要方式之一,因此,系统一定要能够从各个信息源中按一定规则自动生成数据库的功能,并且为了更好地满足这些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本身参与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系统也应该提供这些功能;
(4)充分的个性化服务。根据读者的阅读情况自动记录阅读速度、传递相关信息,真正实现网上借阅、提供代检代查服务,将使读者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信息服务;
(5)实现跨馆检索。怎样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资源,信息的共享成为唯一手段。同样地,在传统模式下,馆际互借只是一种愿望,但在新的数字图书馆平台上,在网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才变得现实起来。因此在系统建设中,我们一定要做到馆与馆之间的跨馆检索,特别是与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及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中心的联结成为我们此次平台建设必须要实现的功能。
2.3某大学基础业务工作上要实现的功能
2.3.1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
现化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是图书馆资源共享的基本条件,其动能特点包括: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都应基于Internet/Intranet网络环境进行设计;具有先进稳定的体系结构;全面实现图书馆传统业务工作自动化、网络化,支持网上书刊文献电子商务系统;和国际先进系统相接轨,支持相应的各种标准和协议,实现读者的个性化服务。
要实现馆藏数据库合并,实现书目数据与馆藏电子全文数据库的挂接。
2.3.2数字资源建设上要实现的功能
根据该馆的建设需求,电子资源建设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引进成熟的数字资源数据库产品;一种为自建特色资源数据库。
2.3.3引进电子资源
引进电子资源包括电子期刊、电子图书镜像资源、联机数据库等,同时要实现这些电子资源的图书馆服务。
2.3.4自建特色数据库
自建特色数据库包括学位论文'''');">论文数据库、古籍善本数据库、其他特色数据库等。实现部分馆藏资源的数字化,需建立小型数字加工系统。
2.3.5资料的初始数字化加工
资料的初始数字化加工主要包括纸质文件的扫描、缩微平面的数字转换、音视频的压缩等;需要相关的软件及硬件。本建设项目中要根据需要和加工成本核算决定引进数字化加工设备的形式和规模。
2.3.6元数据的加工整理
元数据的加工及整理,需要一套元数据的标引系统,将相关数据进行分类、定义,按规律存人数据库,然后将加工后的元数据进行,也就是将此元数据库加入到全文检索数据库内。
2.4该大学用户信息服务上要实现的功能
2.4.1Web信息服务
建立方便、友好的网络化信息服务平台,简单而有效的宣传图书馆,图书馆信息,实现信息服务的网络化和多样化,在原信息服务中心基础上实现:
各种电子资源的整合,实现跨媒体跨数据库资源的全文检索;将图书馆不同架构下的数字资源实施整合,建立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库的集中管理,实现跨平台、跨数据库检索,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如数据库检索、网上读书、馆藏目录查询(不是简单的oPAc)等,实现检索结果显示于同一界面,将信息的关联性显示的全面、智能、简捷;建立完整的网络数据库检索指南和学科信息资源导航系统。
2.4.2传递服务系统(ILL)
该系统要实现用户原文传递服务的网络服务,实现用户注册管理功能;除用户信息管理外要将电子会议和收费标准返回到用户登记的电子信箱;用户申请管理功能。
2.4.3信息检索服务系统
该系统主要实现文献代查代检服务的网络化管理,包括文献检索服务,即开题立项、研究中期、直到成果验收的文献查询检索服务(文献收录及被引用检索服务)。该系统应实现:用户注册管理、用户提交检索申请、用户咨询。
2.4.4网上读书
首先满足读者的在线搜索需要的图书,包括书目关键词等以及基于内容的全文检索,在线阅读各种文献,其次,可以任意翻页、放大、缩小、查找等操作,获得最新的图书方面的信息,在线发表自己的作品与评论。
2.4.5多媒体视频音频点播服务
建立一套支持多人点播节目的视听系统。该资料可以购买已经制作好的,存储在服务器硬盘里,内容包括括多媒体外语教学影片、教学课件实习演示系统、古典音乐欣赏、历史文化、世界经典影片等,该系统对网络设备及机器性能要求较高。包括视频点播VOD栏目各学术演讲、经典影片、科技、英语教学片等。音频点播栏目包括外语系音频资料的网上、古典音乐欣赏教室、语音教学教室等。
2.4.6网上学科导航数据库
建立重点学科信息网站,根据该大学图书馆支持的重点学科发展需求收集网络信息资源重新组织、整合为有序整体。
此系统要具有以下的功能:
(1)自动监控互联网网页;
(2)能根据用户的需求及预先设置在互联网上抓取相关信息;
(3)能自动对所抓取的信息进行分类;
(4)能自动进行资源的整理,生成元数据库;
(5)具有各种检索功能(自动)。
2.4.7电子阅览室
建立完备的电子阅览室和多媒体教室的管理系统,提供馆藏目录系统查询、光盘镜像服务器检索、馆内多媒体资源服务、Intenet信息检索服务、网上读书、情报检索教学服务。
2.5该某大学管理上要实现的功能
2.5.1图书馆一卡通服务
在馆内实现一卡通管理,就要实现在基础信息上的统一,即要实现信息管理系统、图书馆业务系统和一卡通系统基础数据的统一,实现整个馆的读者服务和管理的统一。
2.5.2办公自动化系统
图书馆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组成部分,该系统的建设要以网络为基础,以计算机为现代化管理手段,集图书馆的业务、人事、财务、档案、设备等系统功能为一体,又与图书馆业务自动化系统紧密相联,实现数据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的综合管理。
2.5.3网络管理应用监控功能
该功能应实现网络设备、UP5电源的自动监测和管理。随着数据应用服务的增加,图书馆的服务器的数量也在不断地增多,这些服务器上都承载着重要的应用系统,及时监控这些服务器的正常运行是维护人员的重要职责。该功能可以对应用系统服务器进行集中监控。
5.4远程教育功能
作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远程教育的主要方式之__网络教育已逐渐成为广大用户接受终身教育的主要手段。网络教育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利用信息技术搭建的网络平台;海量的信息资源;掌握并熟练运用先进信息工具的教育机构。
在信息网络支持下的网络教育,可以实现不同地点交互地、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更好地为广大社会人士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满足他们学习知识与提高技能的要求,可以实现更广泛的资源共享,加速人才的培养。网络教育将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拥有虚拟的课堂及校园,可以使教育得到面向全社会,面向读者的个体需求。
该大学图书馆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同时也应该是该大学重要的网络教育的基地之一,通过与国内外各教育单位的联合,利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提供的较高条件平台,为馆内读者及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多种多样的教育服务,是我们此次数字图书馆项目的重要功能之一。
在此次的系统平台的软硬件建设中,我们必将统筹考虑网络教育分布性、多媒体特性、对各种应用软件的需求,并将结合该大学数字图书馆平台网络教育的发展,做好规划,积极组织相关的资源建设,使该平台能真正发挥作用。
2.5.5辅助功能
辅助功能主要包括在线发表评论作品和科技论坛'''');">论坛服务;TP、E-mail、服务器;外网用户的安全认证及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无线网络服务;图书馆阅览室等读者相对集中的地方配置了无线接入设备,采用自动的IP地址分发技术,实现读者无线上网服务。
在了解什么是社区图书馆之前,需要先来了解一下社区和社区文化的概念。社区就是某一特定区域的居民区、商业区、文化市场等构成的社会系统。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特定区域内长期活动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群体意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历史传统、社会心理、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及审美情趣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一个社区的文化建设首当其冲就是图书馆建设。那么,什么是社区图书馆呢?社区图书馆就是指在某一社区范围之内建设的,能够向社区居民提供文献信息和文化休闲服务的主要文化设施。它的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内容都是本社区居民。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城乡居民,社区的文化建设将越来越成为社区建设的核心任务。而社区图书馆在满足社区居民文化需求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对于满足本社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城市形象,推动社区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社区图书馆建设的现状
随着社区在我国的逐渐发展和日益壮大,社区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时至今日,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作为社区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仍然没有受到人们足够重视,绝大部分社区的图书馆建设仍处于待起步阶段。现在城市内比较缺少的就是社区图书馆,即百姓家门口的图书馆。根据国际图联的标准,城市里每1.5平方公里应该有一座社区图书馆。如果对照这个标准,我们还差得很远。我国现有公共图书馆大都在城市的中心地区,而许多新形成的社区却集中于城市周边地区。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中心地区图书馆的投入,图书馆纷纷扩建、翻建,楼盖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可社区图书馆建设却跟不上。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管理者和规划者的决策失误,二是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不够,三是资金不足,四是图书馆人才缺乏,五是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缓慢,六是图书馆法制建设滞后等等。因此,目前,我国城市的社区研究是一个崭新的课题,社区文化建设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图书馆建设是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城市住宅的小区化,人们渴求的不仅仅是居住面积的增加,更重要的是环境设施的配套及生活质量(包括精神生活质量)的提高,社区文化的建设已不容忽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迫在眉睫。
三、社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性
1.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文化学习场所,提升社区居民文化素质。21世纪是知识时代、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必将进一步扩大读者阅读的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是“知识的差距”。我们现在已步入学习化社会,学习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图书馆则是全民接受终身教育的大课堂。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要缩短和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我国社会劳动者的素质则势在必行,为广大劳动者打开图书馆这座知识宝库也势在必行。从现实来看,许多劳动者文化素质知识偏低,必须为他们提供学习场所,以帮助他们提升科学文化素质。因此,搞好社区图书馆建设非常重要。应该说,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没有比建设一所社区图书馆更为重要的了,程焕文先生曾指出:“社区没有图书馆的配套,是不完善的社区。在城市社区规划中不硬性规定图书馆(室)的配套,是政策的一个盲点。”随着人们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图书馆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发挥越来越突出的作用。
2.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和咨询,为建设法治社区做贡献。社区图书馆有相对丰富的馆藏资源,其中有不少是法律书籍和法律文献等资料。社区图书馆可以提供给居民法律书籍,帮助居民守法、学法、用法。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人才,从网上寻找答案,从而为居民提供法律知识咨询。还可以不定期在馆内馆外搞些法律宣传,从而使本小区的居民增强法制观念,人人争做学法、用法的模范,为建设法治社区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3.能够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社区服务。在现代社区文化构建中,社区图书馆的作用不言而喻。它不仅是现代社区文化的一个标志,同时,也是现代社区文明的象征。社区图书馆在培育社区精神文化、构筑现代社区道德和价值观方面,都可以发挥其重要作用。它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读书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如举办各种讲座、读书报告会,开展优秀图书推介,举办科普知识展览,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联谊活动等,来陶冶人们情操,提升社区文化品位,为建设和谐文明新社区服务。
4.建立社区档案,保存社区历史文献,为社区科学发展做贡献。图书馆的一大功能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正是因为有了图书馆这一机构,人类的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知识得以系统地保存并流传下来,成为今天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作为社区图书馆,可以保存社区的历史文献,包括社区重要活动记录、重要文件,等等。通过保存社区历史文献,可以为社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参考资料,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历史见证。可以为社区领导决策服务,为社区的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四、社区图书馆建设的发展思路
1.领导重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各级领导要对社区图书馆建设给予高度重视,提高对社区图书馆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转变旧的观念,建立社区图书馆建设就是社区文化建设的新理念。各级政府要把创办市民身边的图书馆——社区图书馆,作为现代图书馆运动的一个基本执政理念。政府要给予必要的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政府在鼓励和支持这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可利用优惠政策来调动开发商的积极性,比如建设社区图书馆可减免一切政策性收费,也可用谁开发、谁投资、谁管理、谁收益的市场化手段建设和管理。尤其是对没有图书文化设施的小区或社区,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把社区图书馆建设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搞起来。
2.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提高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要使全社会都来关注社区图书馆建设。要使社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由部门行为变成政府行为,由政府行为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全社会都要认识到,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是社会整体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每个居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了,社区的文化事业才能前进。而没有社区文化,也就没有城市的文化事业。只有将社区图书馆事业做好,城市文化也就有了内容和灵魂,两者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对此,要鼓励社会一切力量来赞助或支持社区图书馆事业。为了更好地发挥居民的积极性,社区居委会可把居民手中散落的、有价值的图书集中起来,最大限度地提高图书的阅读率和利用率,以满足社区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
3.坚持走公益之路,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读者创造最大的利益,要把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程度作为衡量图书馆自身工作的主要标准。因此社区图书馆建成后要坚持处处将读者利益放在首位来考虑,要坚持走公益之路,即坚持面向社区所有居民免费开放。要坚持多层次、多元化服务。比如社区图书馆可以通过传播科普知识、举办读者论坛、开办学习培训班、举行读者联谊会、开拓网上服务等形式,组织和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文化、科普、教育、娱乐活动,从而满足社区居民日常工作、学习的需要和休闲、娱乐的需要。
4.培训专职的图书管理人员。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强的业务工作,它包括分类、整理、编目、缩印、采集文献研究等内容。就目前社区情况来看,这方面的人才十分奇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区图书馆的建设和开展。为此,市、区的文化部门和图书馆的管理部门一定要重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把这些人员的培训提到议事日程。首先,是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措施。要建立起全新的激励机制,使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变成一种制度。其次,是培养一批一专多能的人才。图书馆是个专业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机构,图书管理员除了掌握专门的图书馆学及相关的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以及信息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应该既是一位理论上有造诣的研究人才,又是专业上的行家里手。
5.自觉接受社区居民监督,探索社区图书馆管理新模式。社区图书馆既然是为社区居民服务的,应该一切以服务社区居民和方便社区居民使用为原则。社区图书馆应该就其建设内容、发展思路、开放时间、开放内容、服务方式等等广泛征求社区居民的意见,并自觉地接受居民的监督,不断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另外,应该想办法调动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可以把喜欢阅读、具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无私奉献精神的居民,比如退休职工和暑期放假的学生,聘请为义务管理员,让他们共同参与和组织社区图书管理活动。上岗前可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业务知识培训,使他们学会查找图书及图书归类上架的方法。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利用本社区的居民来宣传本社区图书馆和扩大其影响力,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关心支持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既然社区图书馆不同于公共图书馆,就应该探索适用于社区图书馆的灵活机动的管理新模式。
总之,社区图书馆建设关系到社区和谐文化建设,关系到城市和谐文化建设。城市的管理者如果要让老百姓享受到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就应该着眼于城市社区图书馆的建设。事实证明,只要当地政府和社区领导重视,将图书馆建设工作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加上全社会都来关心、支持和帮助,社区图书馆就一定能取得较快的发展。相信随着我国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居民小区的不断建成,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会越来越高,社区图书馆建设必将很快兴起和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尹玉霞.公共图书馆开展社区信息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学刊,2002,(3).
[2]张康康,周晓蓉.浅谈图书馆社区信息服务的推广[J].图书馆论坛,2002,(2).
[3]吴建中.21世纪图书馆新论[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3.
[4]王晓颖,马英.试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libraryisthedevelopingdirectionoflibrary
construction,itisanexistenceformofthelibraryinfuture.thispaperintroduced
emphaticallythedefinitionofdigitallibrary﹑Setupthemeaningofdigitallibrary﹑Characteristicofdigitallibrary﹑ModuleofdigitallibraryAndthesubjectmattertha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
libraryshouldbesolved。
KEYWORDS:Digital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
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
5.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2]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3.
我校图书馆有一个结构比较清晰,大致范围容易界定的读者群,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构成了我校图书馆的基本读者群,要从现有专业和规划建设专业入手,分析读者数量时,考虑到学校中的专职科研人员、教师、博士生、硕士生、行政人员、教辅人员、本科生也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同样应把他们划归科研读者群中,了解各层次读者对文献信息需求的差异。
制定藏书补充计划,要充分体现藏书补充的原则,即藏书的针对性、系统性、特色化和资源共享原则。计划要有充分的前瞻性,在认真总结过去和现在的藏书内容和藏书利用倾向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藏书的利用率。
广泛运用现代化手段整合开发图书馆信息资源,完善、制作自己的网页。由于各种信息系统纷繁复杂,不同载体形态的信息资源之间缺乏联系,各种信息系统缺乏内容共享与传送要求的界面。用户为了查全信息,不得不在许多系统中寻找,如:外语书经常附带的听力光盘或磁带,常常找到了书找不到光盘或磁带,大大降低了信息查询的效率。整合信息资源就会使复杂的检索方式,检索界面达到统一,相关的信息排列在一起,无用的信息被剔除,这样不断地更新,也就避免了盲目地查找,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
建立起具有特色的学科收藏、特色服务、特色氛围。我馆应根据其发展需要,做好调研,适时地调整馆藏方向,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馆藏体系。随着我校的学科专业不断增多,综合性越来越强,读者需要的文献呈现出专业性、深入性、全面性的趋势。应有重点,有计划地采购图书,建设具有专业特色的馆藏文献体系。在满足教学要求上下功夫,开展馆际互借、代查、代借的同时,也要兼顾相关的边缘科学、交叉科学、及一些新兴学科的收藏,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全”的馆藏原则。
二、拓宽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开展特色服务
随着科技文献量的激增和文献载体的多样化,科研人员时常感叹查找文献的费时费力,因此,图书馆要主动与科研部门联系,开展专题咨询服务,使科研人员集中精力搞研发,加快知识的传播和应用,建立跟踪同行的研究动态,了解国内外竞争对手在研究工作中使用什么样的信息资源。
图书馆应经常通过电子信箱、电话等手段开展参与服务和互动服务,在学校的各院、系委任一位或几位专家负责院、系的图书文献信息方面的收集工作,及时反馈给图书馆。同时,图书馆按主要的科研方向培养几位优秀的馆员,加强图书馆与院、系的联系沟通研究馆员要定期向科研院、系介绍图书馆的新资源、新服务、新动向。
目前,我馆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开展个性化服务的手段比较单一,服务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要想改变现状,提高服务质量,图书馆必须拓展服务方式,发展有深度的定制式服务,即个性化服务,就是向用户推送期刊目次的一种个性化信息服务,它采用过滤技术解决了信息过载、信息垃圾等问题。这也是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的重要措施,进而提高了推荐质量。
同时,可以借助电子邮件,由人工参与信息推送,由智能软件完成的全自动检索推送,一般由用户向系统输入自己的个人档案信息+需要的信息+信息主题,由人工智能软件进行针对性的信息检索,最后系统定期将信息推送到用户终端。其最大特点是实现用户一次输入请求,定期不断地接收到最新的信息,充分体现了信息服务的主动性。
三、强化自身素质,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服务技能
搜集读者反馈信息,有利于购书经费的合理使用,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图书馆办馆理念。在此基础上应充分认识图书馆是为读者服务的社会组织,是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公共场所。同时,开展对读者的培训工作,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文献检索的知识与技巧,检索语言和检索策略的使用、检索途径的确定。使读者学会用多种途径索取自己所需文献资料,特别是对每届入校新生的培训,根据我馆的实际情况“一站式服务”介绍流通部、信息部等部门时,应由各部门具体操作人员讲解,通过部门实际操作规程总结出有利于我馆建设发展的规章制度及如何利用图书馆。
四、牢固树立读者至上、读者第一的思想,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一步向多样化发展,馆员服务创新的知识和提供服务的能力,取决于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图书馆服务方式,应树立服务到家思想,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应利用现代网络平台,提供各种数据库服务以及多种在线服务或离线服务,如信息推送、网络呼叫、智能、适时咨询、个性化链接这些服务方式和方法极大的丰富了图书馆服务的内容,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功能。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服务创新是图书馆一个永恒的课题,所以我们要不断探索服务创新之路,善于捕捉图书馆变化的新形式、新动向。勇于创新,把图书馆建设成集教育、科研、学习、成长为一体的理想殿堂。
参考文献:
[1]杨玛萍.论高校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
[2]张建文.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的思考.文教论坛,2007.
[3]卢继红.高校研究型图书馆服务创新体系建设.机械管理开发,2004,(10).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数字化;网络化;服务模式;转型;创新
1引言
随着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利用为大规模信息系统和图书馆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目前,网络信息管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技术和数字式信息资源建设已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各国都为此投入了相当的实力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将其视为21世纪信息产业主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因此,数字化与网络化不可避免地影响着图书馆的发展进程。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尤其是对于育人与科研并重的高校图书馆更是如此。高校图书馆作为人类文化和传播知识信息的服务中心,是教学、教研的服务基地,肩负着教育教学的重任,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搜集、整理和提供各方面的资料。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传统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需要进一步深化图书馆的服务,开发图书馆现代化信息服务项目,积极做好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型工作,以更好地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2高校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模式
2.1封闭型建设模式
由于传统的高校图书馆受不同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制约,在发展过程中与社会的接触是受限制的,可谓自我封闭内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备而不用”、“万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闭的图书馆服务模式。每个学校的图书馆都试图建立自己的比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在藏书建设中,自我发展,限定服务对象和范围,致使某些文献,在一个地区可能有多所高校同时订购几十份,既浪费资金且利用率极低。由于每个图书馆的都资金有限,人员有限,服务有限,不能充分发挥文献资源的作用。
2.2被动型服务方式
传统图书馆的服务一般是等读者上门,所有的服务基本是以图书馆为中心,可谓是围绕图书馆馆舍展开的。图书馆的指导思想是尽可能把藏书收全,服务设施齐全,有比较舒适的环境。主要服务方式是:馆内阅览、图书流通、文献复制、参考咨询等。图书馆满足于书刊的借借还还、取取归归的服务方式。由于机制、经费、人员、设备的限制、服务工作有许多局限性,同时也束缚了图书馆员的思想,缺乏主动服务的意识。
2.3劳动密集型文献管理
图书馆工作人员对文献的加工,主要是对整体文献的加工和处理,也可称为“粗加工”,例如:图书以整体图书为著录单元,期刊以一种刊物为著录单元。工作人员从书刊的采访、编目、加工、入库、管理,主要是从事重复性劳动,工作繁琐,劳动强度较大。衡量一个图书馆服务工作的效率,往往是以图书的流通量作为唯一的标准。每一个图书馆以收藏和占有文献的数量,作为图书馆级别的标准。从一个图书馆整体工作而言,以劳动密集型为主。[1]
3.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
3.1开放型服务模式
图书馆开放型服务模式是相对于过去的封闭型服务模式所提出的,是现代图书馆的本质特征和标志。开放式服务的具体含义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图书馆对本单位或本市区的读者实行全方位开放,将全部馆藏都实行开放,改变过去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模式;二是各类图书馆都向社会开放,以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需要,实现资源共享;三是图书馆不仅要为社会个体读者提供服务,满足他们的知识信息需要,而且也应向社会团体、各种机构提供服务。在目前高校图书馆的实际工作中,开放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3.1.1自由的时间
图书馆为读者提供全天24小时服务,使读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使用图书馆。
3.1.2开放的空间
图书馆通过调整馆藏布局,打破以往藏书区与阅览区的分离状况,在充分实现文献开架的基础上实现流阅合并。读者可以随意从书架上选取所需图书,并根据自己的需求度来决定是阅览还是外借。
3.1.3无界的权限
图书馆不对读者进行身份界定,任何人可以自由出入高校图书馆。读者进入图书馆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也无需签名登记,来馆人数自动统计,馆藏文献几乎全部开架阅览,读者阅览后不必上架,也无需代书板。读者阅读姿势不受限制,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2]如:2006年,信阳师范学院图书馆宣布向市民开放。在开展开放式服务的情况下,读者进出图书馆更加方便,入馆人数有较大幅度增加;充分体现读者平等的思想,读者权益平等化、文献利用率大幅度提高。
3.2主动型服务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图书馆的外部信息环境和内部业务机制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3]面对社会的信息需求,图书馆的服务已经开始走出图书馆,面向读者、面向社会、面向需求、上门服务。在做好阵地服务的同时,工作人员主动与读者联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务方式,主动为读者服务。在当前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读者联系,掌握信息需求,及时收集、加工信息,在各种专业平台上,提供信息服务。同时就聘用各种专业背景人员作为馆员,从而提高信息资源建设和服务的质量,主动为教学、科研服务。
3.3知识密集型劳动
信息社会需要信息的深层次加工,图书馆开始从以文献单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识单元为主的加工,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将从借借还还的服务,转移到多层次信息咨询服务,有更多馆员从事信息资源建设并直接参与市场,成为信息技术的中介,在信息服务的每一个环节增加智力投入。在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下产生了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人员,被称为“网络信息导航员”、“网络信息咨询员”。信息服务人员已经从简单重复性劳动,逐步转为知识密集型劳动。
4数字化与网络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
如前所述,数字化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信息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能力与效率。使大规模、整体化开发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使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除了做好从传统服务模式向现代服务模式转型之外,还要提升服务的创新功能,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环境紧密结合起来,尽可能多的为各类读者提供广泛、准确、时效的优质服务。近期,笔者通过参观一些兄弟院校新校区图书馆并检索相关专业文献,发现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在改进服务模式方面,主要有以下一些创新:
4.1集成式服务
集成式服务也称为“一站式”服务(FirstStopService),这种服务集成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使用户用最少的步骤,就能获得他所需要的多种分散的服务。一站式服务大大节省了用户的时间,提高了查询和利用的效率,给用户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方便。目前部分高校图书馆开展的“IC一卡通”服务就是一站式服务的典型代表。传统图书馆服务中各个部门之间彼此独立,分别为图书馆用户提供服务,当用户需要利用图书馆完成多项任务时必须穿梭在各个部门。而“IC一卡通”这种服务模式改变了传统服务模式存在的局限,这种服务模式大多数是在原来电子阅览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图书馆技术部、参考咨询部,甚至馆外的网络中心、远程教育中心等资源的服务,将用户的需求纳入一个整体中,使参考馆员伴随在用户的周围。协助用户完成信息的识别、检索、处理、存储并用适当的格式表现输出。这个服务的实质就是在同一空间,同一个平台上获取信息资源,获得信息帮助、提高信息素养,并顺利进行学术交流研究的服务模式。
4.2针对模式
针对就是根据用户的知识结构、信息需求、行为方式和心理倾向等,有的放矢的为具体用户创造符合个性需求的信息服务环境,为其提供特色化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并帮助用户建立定向化的个人信息系统。具体的讲,就是针对不同用户的需求提供各种专门的定题跟踪和检索服务。这是一种关注用户个性需求的服务模式。用户可以根据特定需求展开定制。利用个性化书签,读者可以挑战“权威”,对图书馆信息资源进行个性化的分类标引。如:开源软件建立的个性化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资源和栏目功能,使用户可以轻松建立与众不同的网页;RSS服务聚合了多种类型信息资源,用户只需订阅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新闻就可以享受信息自动上门的便捷。此外,用户还能拥有自己的个性化空间,依据本身的需求和爱好自行组织信息内容,享受在线网摘、信息上传、分类或主题词标注、建立知识库、搜索、共享等功能。
4.3图书馆特色服务
图书馆特色服务是针对传统服务而产生的新服务观念及在此基础上开拓的新型服务模式的总称。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将馆藏的局部优势体现出来,文献特色鲜明,主题明确。这种特色服务,打破了传统的阵地阅览服务方式,组织与自身特色相关的活动是它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俄罗斯的木头图书馆,泰国的水上图书馆、北京的服装资料馆和地质资料馆等等。高校图书馆应针对自己的专业特点和读者状况展开特色服务,如:上海海事大学图书馆提供海事行业相关的专题信息查询服务;日本的早稻田医科大学图书馆提供针对盲人读者的服务,有专门为盲人读者提供语音阅读的阅览室,提供一些学科的盲文书籍;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建立的徐特立老院长著作阅览区,向读者展示徐老生前捐献图书、杂志、信函;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近几年建立的天津市名老中医文献资料室,专门腾出几间阅览室,将郭霭春、哈荔田等老专家学者捐献的图书分类上架,供读者查阅。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
1图书馆文化的含义
图书馆文化即图书馆馆员对其共同拥有的具有群体特征或组织特征的某种规范与价值观的归属和认同。它跟企业文化十分相似,是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图书馆中所公认和共同遵循的工作目标和宗旨、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等,是渗透在图书馆一切活动之中的精髓。高校合并后图书馆文化则是来自各个校区图书馆文化的混合体,急需重建,从而起到校园文化窗口应起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可从物质层、制度层和精神层等三个层面去把握与理解。物质层为表层,是图书馆现象和形态的展现。中间是制度层,制度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它本质属于物质文化范畴。核心是精神层,物质的文明决定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的创造又作用于物质水平的发展。制度是物质建设的保障,精神理念贯穿于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因此,制度是物质和精神文化集合的产物。
2图书馆文化的作用
2.1对图书馆员工的影响
高校合并后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来自不同单位,价值观念与精神追求都不尽相同,通过图书馆文化建设,创造一种充满热情、和谐融洽、催人奋进的环境气氛,引导馆员群体将个人理想与图书馆总体目标统一起来,促进图书馆员的协调一致,消除因合并带来的不同图书馆文化之间的冲突,将各种矛盾和冲突消灭于萌芽状态。图书馆馆员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图书馆共同价值观念,自觉地把图书馆的目标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再通过适当的激励措施,自可引导全体馆员为图书馆事业奋斗不息。
2.2对外界的辐射作用
图书馆文化一旦形成,它不仅对本馆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渠道对外界产生影响。高校图书馆本身就是大学里一个重要的教学辅助部门,图书馆良好的文化氛围定会给高校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图书馆职工饱满的工作热情就能增加学生对图书馆甚至是学校的喜爱,也许对他们以后的工作态度也有影响。合并高校本来就是所在城市所注目的焦点,校园文化对社会的影响不容小视,良好的图书馆文化有助于校园文化的发展,也有助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合并高校的图书馆文化建设
3.1物质方面的建设
物质层是图书馆文化的表层,是形成图书馆文化制度层和精神层的物质条件和基础,包括图书馆的馆舍设施、技术设备、文献资料等,它往往能折射出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实力、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图书馆毕竟不是企业,很多物质上的东西并不由图书馆自己掌握,只能在既有的条件基础之上进行适当的布局。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结合本馆实际,重视外在物质形态建设,以外在载体的折射让人感知到,才能发挥图书馆文化的感染力。图书馆的建筑设计可能大多不能改变什么了,但是内部设施、内部环境却可以按照本馆文化氛围来设置,给人以清新、自然、幽静、舒畅之感;加强图书馆人文景观建设,突出图书馆个性特色,给人以整洁大方、肃穆庄严之感。总的来说,馆内环境要从图书馆整体形象考虑,注重一体化的布局,统一规划,力求做到风格一致,并且要有自己的特色。
3.2制度方面的建设
制度层是图书馆文化的里层,主要是指对图书馆员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作用,在图书馆管理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包括图书馆管理的各项工作制度、岗位责任制、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制度层起着规范和制约物质层和精神层的作用。图书馆的各项规章制度要简洁明了、易于操作,制度的制定可以参考借鉴其它图书馆的经验,并且尽可能让广大馆员参与其中。
3.3精神方面的建设
3.3.1关爱馆员
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主体就是广大馆员,关爱馆员是图书馆文化建设实施的基础。首先要创造好的工作环境和平等沟通的机会,创造公平竞争的人际环境和氛围,使图书馆成为馆员施展才能,发挥创造力,实现自身价值的广阔舞台。加强图书馆领导、部门负责人与馆员的沟通,让馆员了解图书馆的经营决策和运作情况,不要让馆员成为局外人。在图书馆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发现、培养典型的人或事,并予以大力宣传和鼓励,充分利用其示范效应,使更多的人认同、理解和接受。
3.3.2口号宣传
将图书馆全体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工作理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通过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概括出群体的精神境界和追求,做成标语,比如:一切为了读者,读者的满意度是衡量工作称职的最佳准则,开展一流优质服务,充分发挥图书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追求无私奉献,遵守职业道德等等。把这些标准做成手册或者跟规章制度一样悬挂于各部门,让大家每天都看到,从而产生感染力,起到提醒与促进记忆的作用,让图书馆文化体现在每一个馆员的日常工作之中。
3.3.3感染读者
图书馆是保存文化、经营文化、生产文化、传播文化的服务平台,读者来到图书馆,就是要享受文化、获取文化、满足自身对文化的心理需求,从而获得最高的文化精神附加值。图书馆早已由传统的重藏轻用到现在的用藏并重,图书馆文化的构建对外要以充分满足读者需求为准则,因为我们图书馆无论是观念的更新还是设备的更新,抑或是人才的更新,都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好越来越大量的文献信息资源,最终都是为了方便读者利用,图书馆文化也是为图书馆这一使命而存在的。图书馆文化建设要把“读者至上”的理念寓于严格的科学管理之中,使所有的馆员牢固树立服务观念。图书馆文化建设是为了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进而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所以最终是要回到读者这里来检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成效的。
4结语
图书馆文化建设是合并高校图书馆加强图书馆管理,化解矛盾冲突的有效途径,让全新的图书馆文化激励馆员以全新的精神面貌进行工作,让读者感受到图书馆文化的熏陶与享受到图书馆高质量的服务,这样图书馆文化建设就算是成功了。
参考文献: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
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1.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必要性
1.1.1数字化社会对图书馆资源数字化的要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的广泛利用,数字化信息获取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研究和生活的一个基本需求,如查询资料多使用上网搜索,阅读资料常使用“读屏”,保存有用资料也多选择电子版,等等。这就使得作为信息服务重要平台的图书馆,其数字资源建设成为一种必然要求。图书馆必须建立起与传统纸本资源相配合的数字资源,使信息资源的拥有与获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才能较全面地提供和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否则,图书馆就不能充分发挥信息交流的作用,也就失去了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
1.1.2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要求
首先,随着高校办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对图书馆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数字资源的多寡、优劣成为衡量高校图书馆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其次,随着校园网的普及,要求图书馆能提供基于互联网的24小时服务,以方便用户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同时,高校也希望图书馆能以有限的投入而配置更多更好更方便利用的资源,这就使得数字资源成为得天独厚的一个极佳选择。最后,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能让图书馆走出去相互交流的机会,各图书馆在交流中都希望能共享彼此的特色资源,以扩充自身的服务内容和提升服务质量,这种自发的提升需求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内在动力。
1.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特点
1.2.1数字资源配置量少,内容相似度大
高校图书馆基本上属于小型馆,服务对象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员工,其搜集的馆藏资源主要是以学校的教学、实训和教师研究需求为重心。同时,高校图书馆对数字资源建设的资金投入也比较有限,这使得高校图书馆的数据库配额多在2-7种之间[1],数字资源配置大多以中文数据库为主,主要有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库、超星电子图书馆和万方公司的中文期刊库等。总体看来,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配置数量少,内容相似度却比较大。
1.2.2别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开始形成与发展
高校有着自己独特的办学方向,其办学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因而其图书馆也形成或开发了一些别具特色的数字资源。其一,通俗读物和畅销读物的数字资源,主要以通俗电子图书为主。因为高校的学生是高校图书馆的最大量、最主要的用户,其知识水平有限,阅读范围也较狭窄,这类数字资源的建设与提供可以满足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和文化娱乐消遣。其二,专业特色数字资源,即针对学校的主要教学方向而采购或自建的相关专业特色数字资源。如有些高校图书馆自建了化工工厂操作流程图数据库、汽车维修数据库、美容美发视频数据库、烹饪视频数据库等等,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理论学习和实训操作。其三,专业课程相关资料集合的数字资源。如有些高校图书馆建立起了精品课程数据库、优秀教案库、学生作品库、学校的信息资料库等等。这些数字资源凸显其技术性、实用性,无疑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大亮点和特色,既满足了高校教学科研对信息的需求,也提升了高校图书馆在学校中的地位与声誉。
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对策
2.1加大力度引进专业数据库
高校图书馆在引进中文数据库的时候要综合考虑数据库的使用效果、学科专业建设、重复引进、经费投入等问题,合理引进中文数据库。在经费允许的条件下,根据学科专业建设情况,尽量多引进专业性数据库,满足多学科的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学习需要。
2.2加强高校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比较多,而自建的数据库比较少,自建特色库的质量也比较低。加强自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2.2.1集中精力搜集具有某种优势的信息资源
收集本校师生论文、著作,建成相应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主页上链接,提供给读者检索,是构建特色数据库的一个可行方法。同时收集相关收录和被引用情况,既能反映出学校科研的水平,又能提升服务层次,更好地显示出本馆数字资源的特色。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结合本地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具有浓郁的本地特色的数据库。
2.2.2根据重点学科、重点课题,提供定性、定量的专题报告和论点
汇编高校图书馆的重点学科文献相当丰富,文献内容的广泛性、系统性、连续性,有利于重点学科数据库的建设。例如,清华大学的建筑数字图书馆、北京林业大学的林木育种数据库等建设都与本校的重点优势学科紧密相连。
2.3加强高校联盟,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实现各高校数字化图书馆之间的互连和资源共享,是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资金短缺的一个重要举措。资源共享的基础是共建,因此要在管理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上进行改革,变单一建设为集中建设,变封闭式管理为开放式管理,改变大而全、小而全的思想,避免重复建设,浪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各馆要转变观念,树立全局意识,把自身建设放在资源共建共享的大环境中来考虑,积极参与数字资源的整体化组织与建设,通过紧密协作,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制定高校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整体目标。
3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安全管理
3.1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的隐患
3.1.1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薄弱
由于高校数字图书馆所存储的各类信息资源一般极少有像其他政治、军事、经济、商业、技术专利等方面需要保密的内容,所以习惯地形成对图书馆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够重视,仅注意了防火、防盗,对网络安全没有引起高度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或管理人员没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高校图书馆作为教辅单位,馆员也很难得到像教师那样的外出进行系统培训的机会,技术素养难以跟上计算机、信息、通讯、网络等领域的快速发展,管理人员缺乏安全配置和管理网络的专业知识,不能及时发现和解决已经存在的和随时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等;
3.1.2计算机病毒泛滥
计算机病毒是数字资源安全的最大威胁,其传播速度迅速、途径多样,具有极强的破坏性,由此造成服务器运行速度变慢、数据被破坏、网络带宽被占用,甚至导致服务器系统瘫痪、硬件受损、数据丢失等,对数字资源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造成巨大损失;
3.1.3环境因素
数字资源服务器、存储设备对所处的外部环境有很高的要求,当环境达不到设备可以正常运行的条件时,尤其是当外部环境突变时,例如水、火、电等,会造成数据损坏、设备故障、服务器死机,甚至会缩短设备的使用寿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4)资金投入不足。由于经费投入有限,许多图书馆都存在设备缺乏、老化、不兼容等问题,有些图书馆还缺乏除尘、老化元器件的更换等基本的维护,这无疑增加了信息安全的风险。多数馆只是配个防火墙,安个杀毒软件而已,像硬件防火墙、路由器、不间断电源、防雷等设备都尚未配置。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必要的人力、财力与物力来加强网络的安全管理,将是高校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的瓶颈问题。
3.2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安全管理的策略
3.2.1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首先,定期对读者和全体馆员开展信息安全教育讲座。信息技术部门应向图书馆领导层充分陈述信息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并建议利用读者培训渠道加强信息安全教育。还可抓住流通数据丢失,读者信息的外泄,病毒、木马导致系统瘫痪等信息安全方面的典型案例,对馆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其次,应在图书馆网站开辟信息安全教育专栏,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意识的宣传、汇报、检查和指导,做到防微杜渐。
3.2.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安全管理
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数字资源的安全要求,制定机房、服务器与磁盘阵列等设备的安全管理制度和网络安全管理办法。要明确职责,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数据及加密管理、技术资料管理、口令保密等制度和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安全,减少损失;制定网络操作使用规程(包括网络系统管理人员、数据维护人员等管理制度)和完整的人员分工管理制度。系统管理人员除要深入了解系统功能、做好数据的定时更新与维护外,还应经过严格的培训及考核,熟知所有数字资源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功能,掌握确保数据安全的方法,了解机器设备的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等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3.2.3加强安全技术手段,实现安全管理
首先,防病毒技术:常见的防病毒技术可以分为3种:病毒预防技术、病毒检测技术和病毒清除技术。病毒可以通过浏览器、邮件、甚至聊天工具、U盘等各种途径传播数字资源。服务器应安装服务器版网络杀毒软件,以提高对病毒的检测、清除、免疫和对抗能力,并由专人负责维护,确保杀毒软件不断更新,并使用各种方法定时检测病毒,实时清除病毒查毒。应严禁在没有杀毒的情况下,使用外来磁盘、光盘和移动存储设备,不得安装来历不明的软件和盗版软件。
其次,防火墙技术:防火墙是目前所有保护网络信息的方法中最普遍的方法,它包括硬件防火墙和软件防火墙。防火墙是高校图书馆网络的第一道防线,对于校园网的接入,它必须遵循“只允许授权的数据通过”的策略,并应具有以下功能:管理网络中的访问行为、过滤网络传输的数据包、检测和预警网络攻击和记录通信的内容与活动。网络安全管理人员应定时对防火墙进行维护和跟踪,根据反馈信息,制定更合理的策略,最大限度地阻止非法访问。
然后,认证技术:常见的认证技术主要包括数字签名、身份认证以及数字证明3种。数字签名机制可以解决伪造、抵赖、冒充和篡改等安全问题;身份认证机制提供了判明和确认信息交流双方真实身份的方法,是有效控制网络欺诈的重要途径,可作为访问控制的基础;数字证明有时也称为“公开密钥的证明”或“数字ID”、“数字护照”。
最后,数字加密技术:加密技术是网络信息安全的主动的、开放型防范手段,可以在数据传输、存储中对数据采取安全、有效的保护,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防止被外部截获、破译。数字资源可以根据自身特点使用数字加密技术,网络加密常用的方法有链路加密、端-端加密和节点加密3种。
3.2.4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安全设备建设和维护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该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笔者从分析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出发,探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004年9月,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同时也向全党提出当前历史任务,给全国各族人民指明了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大方向。只有和谐,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国家才能长足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主旋律。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和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努力追求的理想。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中,图书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图书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彻底改变观念,体现和谐社会精神,对此图书馆要有清醒的认识,本文拟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求教于同行。
1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1.1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图书馆在体现自身价值、寻求政府支持,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重视。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政府看到了图书馆在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了图书馆社会效益的非直接性,凸显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图书馆在调整职能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做贡献,更好地为地方领导的“政绩”锦上添花,甚至雪中送炭。图书馆尽量贴近国家政治重心,紧密联系当前实际,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一是围绕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民素质。发挥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和社会教育、知识传播者的作用,真正体现图书馆作为社会大众深造、进修、终身教育的“没有围墙大学”的功用;二是抵御文化侵略,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当前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明显,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人类许多文明瑰宝、精神财富正受到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腐朽文化、拜金享乐主义的无情侵蚀,许多优秀的、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传统,有的遭到损害,有的甚至已被湮灭、同化,有的危在旦夕,对人类文明安全、各国文化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文化生存是民族生存的前提条件,一旦一个民族的文化消失了,这个民族也就从世界民族之林中消失了。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财富保存者能够担当起抵御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责任和义务,起到保卫我国文化安全的战斗堡垒作用,因为图书馆有识之士深知,一旦文化消亡了,图书馆也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皮之不存,毛将附焉。
1.2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人们业余精神娱乐生活
最根本的目的是确实发挥图书馆的作用,图书馆贴近国家政治重心,发挥社会功能,密切配合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开展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文化教育工作和活动。比如福建省图书馆邀请厦门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易中天到福州开题为《城市个性与城市文化》的讲座,近千人的场地座无虚席,受到了福州市民的热烈欢迎,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也使得公共图书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得到提高和加强。又如,最近易中天、于丹、纪连海深受老百姓喜欢,其书《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纪连海新解乾隆朝三大名臣》颇得大众喜爱,正处热销之中,尤其是易中天的《品三国》,引起了广大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公共图书馆抓住机遇,多购入这些书及相关图书,加强宣传,让更多的读者到馆借书,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力,体现价值。
图书馆在提高我国公民国民素质,抵御西方文化侵略,保护传统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占领文化阵地,丰富人民大众文化生活等社会建设中体现了巨大价值,图书馆在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缩小信息鸿沟方面也有重要作用,上述的图书馆功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是不可或缺的。
1.3为地区实现文化战略添砖加瓦
图书馆改变观念,改善自己在社会公众心中的形象,贴近国家政治重心,体现自身社会文化价值,进而改善自己的生存、发展环境。在当前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中确实发挥出公共图书馆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从而让政府看到公共图书馆存在并发展的重要意义,争取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实现地区文化战略添砖加瓦,尤其是处在中国目前经济发展较好地区的图书馆,如广东、上海、北京、深圳、江苏、浙江、福建、山东等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省、市,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相继提出建设文化大省强市的战略目标,图书馆抓住机遇,调整好职能和目标,努力开展工作,在省市实现文化战略的过程中体现出自己的作用和价值,并且达到自身快速健康发展的目的。
2图书馆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途径
2.1改变观念,积极参与
长期以来,图书馆工作人员意识上形成一种错误观念,认为自己是国家工作人员,岗位属于事业单位编制性质,干好干坏一个样,一不会下岗,二不会少拿一分钱工资,一旦捧上了这个饭碗就不怕失业下岗,具有浓重的“吃皇粮”、“铁饭碗”思想。图书馆工作人员应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理念,积极参与和谐社会建设。
2.2建立相关制度,优化管理
当前,图书馆没有建立有效的人员“出口”和人员激励机制、工作考核制度。因此造成图书馆工作人员被动地为社会大众服务,等着读者上门借书,观念保守,甚至有的馆员素质低下,常与读者大众发生纠纷。且不论国内发生的“国图事件”和“苏图事件”,馆方和读者谁对谁错,他们已使公共图书馆甚至其馆员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加上图书馆与大众媒体沟通不足、有的馆员又与读者沟通不足,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公众形象已在某些程度上陷入困境,这不利于图书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图书馆应建立人员分流机制和业绩考核制度,并制定相关处罚措施,对于考核不合格者应先予以教育,对屡教不改或是无法胜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或轮换岗位,再不合格者直至分流,取消“铁饭碗”制度。此外,还应建立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严把公共图书馆“进人关”,逐步吸收高素质的人才到图书馆工作。2.3加强图书馆职业精神教育
部分公共图书馆员缺乏较强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荣誉感,对图书馆工作这一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图书馆员敬业精神淡化。因此,应加强图书馆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馆员素质,在对馆员的教育和考察方面,要业务技术和人文素养并重,使馆员对图书馆职业价值的认识上升到哲学高度,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得使者的巨大价值,意识到自身作为社会文化、知识传播和保存使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尤其是在保障社会底层民众信息公平获取权方面,更是不可替代。
2.4加强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
一是加强馆员教育,使其形成节约意识,制止铺张浪费,节省办公费用,并且建立监督机制,把节约纳入馆员考核范围,与馆员的职称评定和职务提拔相挂钩,有效制止浪费;二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强化规范化管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设置独立的财会机构,配备称职的财务人员,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财务监督;三是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加强和提高公共图书馆的财务管理水平,争取实现图书馆财务管理的良好运转,节约不必要的开支。四是要优化资金的配置,有的馆领导宁愿买大部头书以充当“镇馆之宝”,而对群众喜欢阅读的图书购之甚少,应当改变这种状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购买读者喜欢的图书上面,以吸引更多的读者,促进社会公众信息公平获取,构建和谐社会。
2.5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
馆员待遇差,比如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在学习进修、职称评聘、职务提拔及科研条件等方面,都比高校系统的其他知识分子群体来得差。待遇差又造成社会地位低下,馆员一有机会就“跳槽”从政或另谋高就,把图书馆工作当成“副业”,另外再搞一个“正业”,做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只有改善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才能够稳定“军心”,保证图书馆从业人员队伍的稳定性,促进和谐。
2.6积极开展公关活动,促进图书馆事业与社会文化事业的和谐发展
当前,图书馆应为保障社会公民信息自由获取权利以及社会弱势群体信息平等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公关活动,并体现图书馆的社会文化价值,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身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图书馆事业与整个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和谐共同发展。比如广东省佛山市石湾区图书馆在促进地区文化事业发展的同时争取到作为社会公众一员的苏李秀英女士150万元捐款,图书馆在获得社会支持后既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又回馈社会,投入到社会文化事业中,从而实现图书馆事业和社会文化事业的良性循环发展,这也是实现和谐社会相当重要的一个方面。
总之,图书馆工作人员应从思想上意识到“吃皇粮”思想的错误性以及图书馆职业精神的欠缺,彻底改变观念,确实为社会大众提供良好的服务,强化图书馆工作职业荣誉感,树立危机意识,加强沟通,力图改善并提高图书馆及馆员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和谐事业建设。
参考文献
[1]韩楠.新时期图书馆与和谐社会的文化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
[2]张思辉.图书馆人性化服务理念的思考[J].图书馆学研究,2005,(4).
[3]陈伟.对我国公共图书馆“低谷”现象的信息政治经济学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论坛,2004,(8).
[4]孙德宏.对我国图书馆公众形象的思考[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2,(9).
[5]吴慰慈.公共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J].图书馆,2006,(1).
[6]陈超.国内外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现状[J].图书馆杂志,2002,(2).
[7]易淑英.加强图书馆馆风建设之我见[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1,(6).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意义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76
TalkingAbou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Library
TianZhong-yu
(LibraryofLiaoningTechnologyUniversity,Fuxin123000China)
ABSTRAC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libraryisthedevelopingdirectionoflibrary
construction,itisanexistenceformofthelibraryinfuture.thispaperintroduced
emphaticallythedefinitionofdigitallibrary﹑Setupthemeaningofdigitallibrary﹑Characteristicofdigitallibrary﹑ModuleofdigitallibraryAndthesubjectmatterthattheconstructionofdigital
libraryshouldbesolved。
KEYWORDS:DigitalLibrary;meaning;Construction
进行数字图书馆建设是21世纪图书馆迎接网络时代的重要战略,这项工作关系着图书馆的生存与发展。虽然21世纪传统图书馆和自动化图书馆暂不会消失,但随着电子出版物的盛行,数字图书馆将居首位。未来的图书馆将以服务特色和技术手段论高低,能否迅速占有信息资源并向社会提供信息产品将成为衡量图书馆的标准。21世纪信息产业将为GPN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的主要方向,它的研究与建设水平将直接关系到我国图书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由此我们应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认真研究在新世纪数字图书建设这一重要课题。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DL),是进入90年代以后产生的一个全新的概念。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数码存储与传输技术等的全面普及,使得人们对文献信息的加工﹑存储﹑查询﹑利用等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数字图书馆也就应运而生。它是一个新生事物,目前,在图书馆界甚至整个学术界还没有一个被广为接受有定义。从众多的定义表述中其中认为数字图书馆是:以组织数字化信息及其技术进入图书馆并提供有效服务。几乎图书馆的所有载体的信息均能以数字化的形式获得,包括所有联机采购﹑编目﹑公共查询;对各种信息资源的检索,通过网络组织读者访问外界数字图书馆和文献信息数据库系统,如电子杂志﹑电子图书﹑声像资料﹑动画片﹑影视片﹑多媒体资料等:用计算机系统管理图书﹑期刊等的读者服务;图书馆利用网络连接到全球各个角落,让人们很方便地共享资源。这一概念尚较为大多数人接受。
2.建立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传统图书馆担负着信息采集、存储、传播及版权控制的重任,DL也同样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是各项任务的内容、采取的手段及服务方式发生变化。建立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意义:
2.1由于数字图书馆是虚拟与现实相结合,大量的数字化信息存贮在无数个磁盘存储器中,通过计算机网络联接形成的一个联机系统。因此,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它占用的物理空间相对很小。
2.2数字图书馆收藏数字形式的信息,除了纸介质的书刊资料外,还收录其它一切可以数字化的信息,如视频、音频资料、计算机程序等等,可以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
2.3数字图书馆建设对于我们最重要的一点是建立以中文信息为主的各种信息资源,这将迅速扭转互联网上中文信息缺乏的状况,形成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上的整体优势。数字图书馆还是保存和延续发展民族文献遗产的最佳手段,所有的珍贵资料都可以经数字化处理后,将原件保存在更适宜的环境中,而数字化的资料由于实现原件的复制,并不影响一般意义上的查阅。
2.4利用数字化图书馆的用户可以不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直接见面,而只通过网络与图书馆联系,图书馆专业人员通过电子邮件及电子咨询台与用户联系。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取决于软件设计、图书馆专业人员对用户回应的速度和质量、数字化信息的制作、网络的传播速度及人性化界面的设计等;用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电脑登录至数字图书馆的主页,随意浏览、查询、下载、打印有用的信息。
2.5数字图书馆扩大了读者的范围,普通图书馆因为读者对象与地理位置的限制只能为少数人服务,数字图书馆则允许人们在任何地方、任何身份进入图书馆自由查询。
3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3.1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分布式的图书馆群体。数字图书馆通过宽带高速互连的计算机网络,把大量分布在一个地域或一个国家的众多图书馆或信息资源单位组成联合体,把不同地理位置上及不同类型的信息按统一标准加以有效存储、管理并通过易于使用的方式提供给读者,超越空间和时间的约束,使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可以在网上远程跨库获取任何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高度的资源共享。
3.2数字图书馆是面向对象的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库。数字图书馆的存储介质已不限于印刷体,它具有文本、声、光、图像、影视等多种媒体,其存储的载体也相应的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
3.3数字图书馆是与平台无关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数字图书馆可实现异种数据库之间、服务之间、工作站之间的可互操作性,并正在探索深层语义上的可互操作性。它采用一种联合式或协调性软件,从类型相似的数据对象和服务中,取得一致性和连贯性检索内容。目前在网上查资料,需逐个站点地查询,实现数字图书馆以后,读者只要提供某个检索点,计算机就会按统一的用户界面提供所需的全部资料。
3.4数字图书馆具有强大的信息传播与功能。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与传统图书馆有着重大的差别,它变传统图书馆的被动式服务为主动服务。它可以通过网络随时和传播各种文献资源的信息,对读者进行“引导”或“导航”,向读者提供多种语言兼容的多媒体远程数字信息服务。
4。数字图书馆的基本模块
数字图书馆是一个开放式的硬件和软件的集成平台,通过对技术和产品的集成,把大量的各种文献载体数字化,将它们组织起来在网上服务。它由五大模块组成:各种载体数字化,数据储存和管理,组成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化资料的传递和接收,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4.1各种载体的数字化
将书刊、古籍、善本等各种文字、图像(包括地图),缩微制品包括缩微胶卷和缩微平片等,利用计算机和相关设备,将这些资料数字化。
关于录音、录像、电影胶卷、唱片等可采用各个公司提供的产品,将音频、视频信息资料数字化,各公司往往提供压缩技术的先进工具来处理。
4.2数据的存储和管理
数字图书馆大多数采用客户机/服务器的模式。客户、图书馆服务器和对象服务器构成信息传递的核心结构。图书馆服务器主要管理数据的目录、索引和查询,而对象服务器用于管理数字化的对象(即各种类型载体的原文献),当对象数据直接到达客户的时候,就实现了图书馆对象数据的传送。它存储和管理的数据量是巨大的。
4.3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
文本类型的文件检索,实现在网上的快速全文检索软件:如何为多媒体信息建立索引,让用户进行有效的查询,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直接针对图像建立索引,可以按照颜色,图案来索引纺织品的图案;用边缘轮廓结合其它图像处理技术索引人脸照片等;用同样的方法,对数字化的视频和音频信息内容进行查找,这是访问DL的关键技术。
4.4数字化资料的传递
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目前已成为多媒体通讯的基本传输网络。ISDN分为窄带(N-IDFN)和宽带(B-ISDN),前者美国、欧洲、日本已投入使用,它可以传输声音等连续媒体和低质量的视频信号。有线电视(CATV)广播网络,可以说是DL最有前途的传输环境。美国一些专家称之为“信息高速公路的最后一公里”。我国只要对目前的有线电视网络作适当改造,使其具有正反向传输功能之后,就可以用它实现高品质的计算机联网、信息终端和交互式电视等功能,就可以作为DL的传输环境。
4.5权限管理和版权保护
数字图书馆的安全性显得很重要,它要有一般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管理功能,要重视各种类型用户的权限管理;更重要的是,必须用适当的技术确保版权人的资源不被滥用。
5数字图书馆建设应解决的问题
5.1关键技术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采用现代高新技术所支持的系统工程,信息技术的集成在数字图书馆的建设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具体的来说,数字图书馆涉及数字化技术﹑超大规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息处理技术﹑数据库与分析处理技术﹑信息抽取技术﹑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自然语言理解技术等等。我们必须针对数字图书馆的应用背景,综合运用有关原理和方法,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才能为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
5.2标准与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在进行数字图书馆研究和建设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应借鉴发达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的经验教训,尽早制定统一的适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的资源描述﹑标识﹑查询﹑交换和使用的标准规范及法规;尽量地使用国际标准,对那些不是按标准格式进行组织伯资源库,也必须考虑数字项的充分描述,并要有灵活的接口,以保证日后对数据的转换与衔接;同时在进行资源库的加工过程中要考虑对版权问题和处理,以做到充分的尊重知识﹑尊重智慧。使我国数字图书馆在建设伊始,便遵循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发展道路。
5.3各类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字图书馆建设必须以建立丰富的数字资源库为基础,否则要实现数字图书馆就是一句空话。各类型图书馆应针对本馆实际情况,将本馆馆藏资源数据化,建立具有本馆特色的数据资源库。数字资源库中包括中文数字资源群﹑引进国外的专题数据库。通过相接的网络系统实现大部分地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联机采编和馆际间互借。5.4人才培养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离不高素质人才。数字图书馆工作要求管理人员具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素质,需要掌握多方面知识结构的人才,如计算机﹑网络信息加工与管理﹑知识产权与保护﹑数字图书馆运营与管理等方面人才。图书馆只有培养出这样的高素质的人才方能保证数字图书馆持续不断地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郭卫真.数字化图书馆的建设.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4):68-69.
[2]杜宝娟.试论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3.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应把握这个历史契机,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和图书馆事业新时期新发展的共赢局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作为“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一公共图书馆,应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索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共享工程的特点:文化和网络相融。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
20多年的大发展,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截至2005年,全国每4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尚有200多县未建图书馆,全国目前人均藏书不足0.3册。
1.1整合文献资源,打开收藏新局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信息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个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收藏力相对低下,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整合各类文献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迎合读者需求.更新服务模式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占息。用户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工作,使文化与网络相融,突破原有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2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优势
文化部、财政部文社图发[2002]l4号文件《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据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较其它文化部门,具有以下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图书馆,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70多所,馆舍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另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图书馆的普及,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己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2.3专业技术优势
“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它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复盖地域广,各地各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图书馆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含量。
3实现共赢局面的举措
3.1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主体作用
3.1.1科学规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作为图书馆应首先把对“共享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同时,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加强信息反馈力度,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络,共谋发展,为政府决策起到信息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3.1.2完备硬件设施,打好发展基础。硬件建设是“共享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应从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广节奏,有步骤因地制宜地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运用各类电子产品,丰富服务方式。对于独立配置硬件有因难的地方,可以采用以县市级支中心配送流动“共享工程专用车”的形式,将共享工程深入农村、社区、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全面达到共享。
3.1.3加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是保证“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和“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在图书馆培养一支过硬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并能从事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的技术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
3.1.4立足基层,从“输血”转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层和服务农村的特色,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因此图书馆在推进“共享工程”时,应加强对市、县和乡镇基层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对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真正提升基层自办、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层文化资源共享网络。
3.2精选文化信息,争创特色优势信息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应遵循特色化原则。图书馆应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凸显地域文化。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自主创建数字化资源库,并提供网上服务。重点抓好特色数库建设,提供专门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数字化需求,提高馆藏的整体利用率。丰富“共享工程”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图书馆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创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务职能实施“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信息服务。因此,在共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创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数字化文献资源模式,使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和知识信息服务,极大地延伸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职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3.4加强互通互联,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因此它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统的单位,而要采用多种方式,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社区、进入村庄、进入军营、进入校园、进入企业、进入千家万户。目前,网络和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主动协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政府部门,搞好纵向横向联合。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整体化建设应用。
3.5积极探索方向,实现稳步发展“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仅仅依靠各级财政单方面拨款无法支撑其稳步、快速的发展,要积极寻求“共享工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或合作方式,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创新项目,“共享工程”要坚持以公益为主的原则,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进入市场运作的新思维、新方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如和地方特色经济企业联动,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业信息咨询;又如寻求和网络经营商等相关产业的合作,让“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入网吧。
很多外国的图书馆都开设了博客的专栏,将录制的视频上传到播客当中去,将其与用户共享。而维基则是实现资源的共享。WIKI是一种可以多人合作的一种写作工具,用户可以通过注册帐号,同一个话题每个用户都可以进行探讨,还可以对其他人的信息进行修改或者批评。
2图书馆中Web2.0技术存在的问题
Web2.0技术在我国图书馆的建设中并没有得到大量、普遍的使用,而且有的图书馆虽然使用Web2.0技术,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缺少深度与多样化。另外,Web2.0技术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技术,在Web2.0技术得到普遍应用之前,用户都没有得到系统性的培训,这个工具对于大多数的用户来说都太陌生了,导致图书馆的管理员对Web2.0技术都是陌生的,这样一来就大大影响了图书馆的竞争脚步。
3Web2.0技术在图书馆建设与服务中的改善策略
3.1拓展RSS服务的推送力度
虽然目前RSS服务被大部分的图书馆系统录入,但是其服务内容都比较单一化,在实用性方面上有很大的缺陷。所以在以后要加大RSS服务的推送力度,不仅仅要开通新闻公告类的信息专栏,还要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期刊、新购图书以及数据库等等。对于图书馆相关活动的任何信息都要更加详细。例如借书的日期、预定图书的提醒、图书馆开馆、闭馆时间的提醒等等。通过加大RSS服务的推送力度以及丰富推送信息的内容,加大用户对RSS服务系统的认识。同时还要根据不同国家、不同人群对RSS服务的使用习惯,还要用新的方式来弥补,已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3.2利用图书馆自身优势,提高图书馆参考、咨询的服务水平
图书馆是一个知识汇聚的平台,如此,图书馆就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图书馆技术水平的建设,对于前来咨询、参考的人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特别是当图书馆应用了Web2.0技术之后,要加深Web2.0技术在图书馆中的应用深度,不断发挥这个技术中的优势,加深服务深度。同时举办一些过程比较创新、符合多样化需求、利用实体与网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培训讲座,建立一些虚拟的网络课堂,利用在线课堂以及在线咨询,丰富用户的教育手段,提高图书馆的服务深度与水平。
4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网络的普及应用,网络的生动性、开放性还有快捷性等特征也更加突出表现出来,从而使高校图书馆成为各种信息大潮奔涌的阵地,以及多种文化相互交流和渗透的场所,这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各种文化的聚集。高校的学生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再加上高校作为多重文化的汇集,因此只有多元化的图书馆文化才能够满足高校读者的需求,并为其提供更好的服务。图书馆文化能够对它所创造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文化载体产生引导和影响作用,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净化、感染他们的情绪,陶冶他们的情操,引起他们的共鸣,进而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使学生成长成为一个自觉、上进且有素质的优质人才。总的来说,高校图书馆文化是服务于高校的教学实践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高校教学实践。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策略
1.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物质文化
图书馆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图书馆建筑文化和馆藏文化,图书馆的建设环境可对师生的选择产生影响,因此,在物质文化建设中,应合理的规划馆舍的布局,功能区的分布要一目了然,以便于广大师生查找资料的快捷、自由。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自动刷卡式的布置,或建立网上共享空间、数字空间等,将传统的信息印刷载体资源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为师生提供便捷、舒适的使用环境;高校图书馆的设备安装和配置应该方便读者使用图书,室内设计要人性化,要求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干净整齐,布局和谐,营造出一种轻松、温馨的阅读环境,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文化熏陶功能。馆藏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其建设主要是文献资源的建设,网络的迅速发展为图书馆既提供了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又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网络建立数据库,实现图书馆文化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立健全信息网络体系,更好地传递和接收先进的文化,发扬图书馆文化的精神。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多,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馆藏建设时应严格的把关,根据馆藏实际和教师需求,选择有利于图书馆和师生发展的文献。同时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图书馆管理体系的建设,杜绝不良信息在图书馆传播,确保图书馆文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促进其健康发展。
2.运用现代技术创新服务文化
在意识转变的基础上,对服务模式进行转变,面向受众群体,利用网络集成化优势,改变资源提供方式、服务途径及服务内容,从以往单纯的文献型服务转向知识服务,除去不断加强馆藏资源建设积累之外,还要对资源做多层次、全方位开发,形成集影音资料、文字资料、网络资源、数字资源等为一体的新模式,提供资源开发效益和利用率。这对于提升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更好的利用知识服务于工作、学习、生活有积极意义,也有助于更大程度上开发潜在读者群体,是知识的高级转型。高校图书馆作为支撑高校科研的重要服务机构,服务发展也应向研究式服务转型,无论是资料的借阅、应用还是共享,都是二次、三次甚至多次开发的过程。研究型服务无论是对图书馆本身发展道路的研究、读者需求的研究、资料整合的研究、辐射型服务网络的研究等,都是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必要课题,是在未来发展中不断构造特色化、个性化优势的必经道路,对于推动图书馆创新工作而言必不可少。服务内容创新方面,以先进理念为指导,不断拓展服务范畴,提供精品内容,利用数据库服务、在线服务、知识库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广大受众群体的知识需求,利用各种技术将知识资源整合为有机整体,满足读者多样化需求,开发潜在读者群,推动图书馆转型发展中的多样化探索实践,在实践中积累发展经验,迸发创新灵感,以便更好的服务读者。
3.借力网络技术塑造精神文化
(一)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概念
参照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图书馆可持续发展可理解为:图书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把未来的发展作为当展的前提,遵循图书馆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整体发展的长远目标,探求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模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注入活力,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变化,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和变化的信息需求,推动图书馆事业健康、有序、持续的发展,使之能够与未来社会目标相适应并在两者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概念
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取、传播和应用的管理。从广义上说知识管理不仅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还包括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和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识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的管理。一般来说,知识可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图书馆显性知识是指已经编码好并存储于图书馆的一切知识,主要包括馆藏文献、数字化馆藏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图书馆隐性知识是指存在于图书馆员工中的体验、思索、感悟、技能、诀窍和经验等。
二、图书馆知识管理特征
(一)以信息资源管理为基础
信息文献资源是图书馆工作的主要对象,它贯穿于图书馆工作流程中的每一环节,因此,信息资源管理是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通过对文献信息等显性知识的收集和加工整理,将其中有价值的信息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存储,建立动态的知识库体系,激活固化静态的知识,使其得到有效的流通和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现代图书馆来说,馆藏的概念和质量都发生了变化,馆藏的内容除了传统的纸质文献外,还有大量新型载体的文献,如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图书馆采用知识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将纸质文献资源数字化,对数据资源进行多向连接、分类整理,建立不同主题的知识库,并通过多种多样的传播媒体、广泛的传播渠道形成及时可用的知识流,以供读者利用。
(二)以人力资源管理为核心
知识管理的任务就是开发管理好人力资源,充分释放每个人的智能,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图书馆知识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和权利,使人具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人作为隐性知识的主要载体,具有进行知识创新的可能,以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就是要挖掘人的智慧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将存在于头脑中的隐性知识通过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转化为显性知识,并搭建不同层次的知识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采取各种奖惩管理措施,推进个人和图书馆工作的共同创新从而实现图书馆的全面有效管理的实现。
(三)以信息技术为依托
信息技术作为图书馆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对图书馆知识价值链进行管理,将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存储,加强对知识的分类、整序,建立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知识流网络环境和成熟群件技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利用高效信息技术和新型的管理方法为依托,使那些在知识获取方面受到物理限制的人能够对知识加以利用、挖掘、存储、传播和共享,从而促进图书馆资源的整体平等分配。
三、加强知识管理,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一)改变管理观念,进行知识创新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是种类似于仓储式的管理是人对物即文献书籍的机械二分性管理。在管理过程中,人和物处于二元对立状态,不利于人的创造性的发挥。因此,要积极改变观念,改文献管理为知识管理,发挥人的能动性,进行知识创新,以通过追踪国内外图书馆学的最新发展动态,丰富与发展图书馆学的研阅手续和关卡,建立符合图书馆知识管理的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在管理过程中,形成多元多维的知识管理体系,最终实现知识创新管理目标,建构图书馆核心竞争力量。
(二)优化组织结构,实现图书馆组织模式的科学发展
我国的图书馆组织结构大多以办、部、室为主,这种组织结构使馆员的工作被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也使得许多新的业务无法归口,一些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施行知识管理可以充分考虑新业务发展和信息服务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进一步明确部门职责和岗位职责,通过拆散、合并、更名、设立等形式,建立一个布局合理、职责明确、灵活机动的部门架构,从而实现图书馆组织模式的合理、科学发展。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直接体现在为师生服务,而决定其服务效益大小的因素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馆藏文献资源,文献资源决定一个图书馆的特色,其数量与质量决定着图书馆效益的大小与质量。随着高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得到迅速增长,馆藏信息量越来越丰富,发挥作用也愈来愈凸显。但在文献资源建设、开发及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采取措施改进,使图书馆适应新时代、新形势高校教学科研事业发展的要求。
1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馆藏质量不高
高校图书馆存在重量轻质、馆藏质量有待提高的问题。一方面由于受采购人员知识水平、学科背景等因素的限制,加上在馆藏建设中缺乏调研,以主观乐见方式购书,未能采进必要数量的学术著作和专业性很强的资料。另一方面,缺乏系统、完善的长远规划,导致藏书体系紊乱。特别突出的是近年来教育部组织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各高校为了迎评达标,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图书馆评估指标规定的图书量,纷纷增加图书经费,拨专款紧急购置图书,超常规的大量采购,结果是虽然可使馆藏图书数量迅速上升并达标,但是馆藏质量却不尽人意。
1.2院系资源有待于开发
高校各院系资料室作为高校图书馆的补充和延伸,有自己特有的馆藏文献资料,它的针对性、专门性非常强,能反映相关学科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趋势,能代表各学科各专业领域学术水平,具有专业性、前沿性和实用性,利用价值高。但目前有的高校院系资料室在文献建设和开发利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限的经费得不到很好的利用。由于资料室在体制上隶属于院系,自主采购资料图书,这样难免出现文献采购和图书馆的采购重复,浪费有限的经费。二是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落后。有些资料室对图书资料没能进行规范化管理,只能从事简单的借阅登记等传统的管理模式。服务对象也局限于本院系教师,学生在使用本系资源受到不合理的限制。其他院系师生无法享用信息资源,在同一文献资源使用上存在着不同的服务级别,使文献资源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不利于学校教学科研的整体发展。
1.3网上信息资源的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深入,电子型、网络型的文献资源以其高度的共享性和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服务能力,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中迅速占据了重要位置。目前大多高校图书馆虽然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但在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方面研究不够,进行深层次开发较少,特色不明显。一是没有根据本校类型、优势特点及师生的需求制定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建设规划;二是只能提供浅层次的服务,网上信息陈旧,没有及时更新补充,有的信息栏内容空缺,给人感觉高校图书馆网没有太多信息性强、利用价值高的内容,网上信息资源开发还难以适应现代信息瞬息万变、科技日新月异的形势。
1.4高素质的文献资源建设人才缺乏
随着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网络信息的快速发展,图书馆急需一支与之匹配的、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的文献资源建设队伍。但目前高校图书馆具有图书情报专业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人员较少,其他专业和成人教育毕业较多;安心图书馆工作的业务骨干较少,能力较强的业务骨干纷纷跳槽,人才流失严重。依据浙江省部分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现状调查,硕士以上学历(含第二学士学位)的高层次图书信息管理人才比例相对较低,仅占同期图书馆从业人员的2%,可见部分地方高校图书馆高层次、可以适应现代型图书馆发展建设的专业复合型人才相当紧缺。
2推进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几点建议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需要经历一个过程,也就是文献资源数量不断增长和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因此必须根据信息需求的变化,调整馆藏政策,优化馆藏结构,建立馆与馆之间的共享机制。只有这部分做好了,才能保证建设一个科学的高质量的文献资源建设体系,以满足教学科研的需要。
2.1有计划地做好文献资源建设工作
高校图书馆要根据本校和规模及重点学科建设,制订年度的采访计划和标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的采购文献资源。同时,在资源采购和配置方面,图书馆要根据经费情况,按重点学科以及各类图书的比率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文献资源建设上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完整性又能紧跟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又能满足用户的回溯性查找或对知识的梳理。
2.2了解用户需求,提高馆藏质量
为保证馆藏文献能适用读者需要,高校图书馆要准确把握学校的发展方向,进行深入调研,通过读者问卷调查,师生座谈或利用校园网图书馆平台听取师生对目前馆藏需求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校各院系的专业设计,重点学科的发展动态,了解师生对文献资源的要求。保持与各系主任和学科带头人的沟通,及时了解各专业的发展、各院系对信息需求的变化情况。梳理、分析、研究调研收集情况,根据调研情况制订采购计划,确保所采购的文献的专业性、学术性,保证馆藏质量。
2.3加强文献资源数据的统计和运用
高校图书馆加强文献资源数据的统计和运用,对各种类图书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根据学校规模、专业、生源、重点学科来制定各种类图书的购置数量,对人均册书进行科学的配置,以保障供需的关系良性循环。通过对事实和数据的整理分析,加强对分析数据的运用,从而优化馆藏结构,提高文献的保障率和利用率。
2.4加强统一管理,实现高校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
首先积极组织和协调全校的文献信息工作,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理顺学校、图书馆、学院、学院资料室三者的关系,将图书馆与资料室同时纳入到统一的高校情报资源体系中,打破各自为政的格局,实现高校图书馆的宏观化管理。其次,将各院系资料室的文献资料统一归入学校图书馆的自动化管理系统,建立起以校图书馆为中心,面向学科方向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的公共系统平台,使各学科的读者都能在网上迅速检索到自己所需的文献信息,从而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2.5加大电子化、网络化信息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及各院系资料室应在图书馆的统一协调下,密切结合本校的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情况,在网上开发各院系子站,在各站上开发学位论文库、参考文献库、学科导航、电子期刊、网络导航库等栏目,充实各栏目的内容。做法:一是引进学校教学科研急需的电子文献数据库和读者需求量大的基础学科的数字化资源;二是集中技术力量对馆藏资源进行数字化;三是系统跟踪专题或学科研究的最新动态,进行收集与整理;四是依托校园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实现资源共享,以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数字化信息服务。
2.6加强文献资源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要重视文献资源人才队伍建设。根据本校的专业设计和科学发展的需要,注意引进人才,尤其是要引进那些既具有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又有开拓精神;既具有某个学科专业知识,又具有情报专业知识和技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重视对现有图书馆人员的培养,通过多种途径,对馆员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馆员及时调整和完善知识结构。其次,人才与岗位的配置要讲究科学合理,岗位的要求与人才的特点应结合起来考虑,创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以利于人才能力的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从而推进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佩,崔培英.网络环境下的现代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8,3:14-18.
[2]王桂平.浅议数字图书馆的馆员队伍建设[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7: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