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专体育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加强宣传与教育终身体育意识
中专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要从树立起其体育意识开始,加大宣传体育意识,强化体育教育能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活动,并有利于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者体育教育的有机融合,从而培养和加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了加强体育意识的宣传和教育,高校要从以下三方面来做:其一是有效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网站等媒介,拓宽学生认知体育的途径,开阔学生体育知识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激发学生体育锻炼欲望,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其二要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知识讲座,并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同时为了扩大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可邀请家长或社会及企业中知名人士参加到体育活动中来;其三是转变传统体育教育观念,加强体育创新,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激情,促进学生体育观念的转变,并重视体育教育。
(二)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
中专生的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受其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对于身体素质较差及体育运动能力薄弱者,在确定自我身体锻炼目标要注重提高自身机体抵抗力和满足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基本运动量,促进其身体各机能的正常发展;对于身体素质及体育能力一般者,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为准则来确定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最少要达到及格及以上;对于那些身体素质较好且体育运动能力较强,只不过缺少一定的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的中专生时,要以国家制定的健康体质标准的优秀级别来要求其自我身体锻炼目标的确定;而对于那些拥有良好体质和运动能力并具有一定体育运动基础和经验者,则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要求,对此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学生,其自我身体锻炼的目标除了要达到国家级二级运动员及以上的标准还要在各项校内外体育竞赛中斩获佳绩。
(三)展开丰富多彩的体育竞赛
学生都具有好胜心理,准确把握好学生心理,积极开展各种体育竞赛活动来促进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在设计体育竞赛活动时,首先要避免活动对象的局限性,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提高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扩大竞赛活动的影响力,从而树立起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其次要避免体育项目的传统性及乏味性,这导致学生对体育竞赛活动的参与度不高,达不到开展体育竞赛活动目的。为此体育竞赛的内容及形式要丰富多彩,能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发展,使得学生在紧张又愉快的氛围中巩固其体育技能,并逐步确立起终身体育意识;最后要避免体育竞赛活动过于正规化,学校体育教育其重点是培养学生体育技能,锻炼学生体魄,并非真正的国家级体育运动者的培养场地,如果以国家级、世界级标准来要求学生,只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活动的开展,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目标。因此要合理设计体育竞赛活动,促进学生终身提议意识的养成。
(四)培养终身体育习惯
要培养中专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体育锻炼成为其生理上的动力定型和生物钟节奏,促进其终身体育锻炼的养成。在校期间,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一旦学生毕业之后其进行有益体育锻炼活动会受多方面因素制约,只有在学校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后,体育锻炼才能在以后学生生活当中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体育习惯的养成的关键在于其自身体育素养,而学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所谓体育素养其实际就是体育水平能力,学校体育教育要从基本的体育技能、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锻炼、身体娱乐及欣赏体育赛事能力等方面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体育水平,使其在长期学校体育教育影响下,逐步树立体育意识,加强体育锻炼,进而养成体育习惯。在此过程中体育教师也要充分发挥好引导作用,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实际体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
二、结语
1.1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通过我们对一些中专学校的调查发现,很多中专学校存在着体育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状况。在体育课程上,授课内容是教学任务中统一要求的内容,教师首先让同学们进行热身练习,热身完毕之后,教师示范体育项目的标准动作,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标准动作进行练习。这样单一的教学方法既缺乏对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关注,又没有考虑到学生身体素质和爱好的差异性,很容易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高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1.2体育教师自身素质不高
一些中专学校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缺乏也使得体育教学趣味性不足,体育教学目标难以顺利实现。首先,一些教师基础体育知识缺乏,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够对同学们进行科学的指导,导致同学们在体育课程中容易受伤,这使得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程存在畏惧心理,不能带着高昂的兴趣完成体育学习。其次,一些教师自身能力不足,不能够创造出充满趣味的体育学习环境。他们不能够将体育锻炼融入到游戏当中;不能够开发一些小的锻炼方式,将体育锻炼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更不能够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这使得体育课程枯燥乏味,学生难以融入其中。
2提高中专体育教学趣味性的方法研究
2.1对中专生的身体状况和体育爱好进行充分的了解
可以通过学生的体育爱好进行引导的方式来促使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增强。中专体育课程有着一定的教学任务,这些任务规定了中专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必修内容,基于此,教师在体育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体育课堂分为两部分,先教授学生必修的内容,使学生基本体育素质不断提高。然后,再对同学们的体育爱好进行培养和发展,使得同学们能够在兴趣爱好的推动下对整个体育课程产生兴趣,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2.2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有着非常重大的作用,愉快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有助于学生在快乐的心态下接受和巩固体育课程内容,所以,我们需要创建愉快的教学环境。首先,教师要亲切和蔼地对学生进行示范和指导,在对学生不标准的动作进行规范时要幽默风趣,并且对学生多加鼓励,避免因为过于严厉而打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其次,适当地在体育课程上开展竞技体育,让同学们在竞争与合作的氛围中获得体育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体育学习兴趣。
2.3提高中专教师的整体素质
教师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实施者,其自身素质的高低关系着学生能不能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能不能在愉快的心态下学习到科学的体育知识,能不能培养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等。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提高中专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对体育教师进行培训,保障体育教学的科学进行,避免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受到伤害。
2.4在体育课堂上引进体育游戏来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
体育游戏结合了体育的锻炼性和游戏的趣味性特征,能够将同学们的兴趣充分吸引到课堂之中,使其在轻松的环境和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体育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在体育课堂上引进体育游戏,以增强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例如,长跑是较为枯燥,同时,对同学们的体力考验较大的运动项目,我们可以通过设置“警察抓犯人”的体育游戏,来提升同学们的参与兴趣。选取两名身体素质较好的学生来担任“犯人”,其他同学扮演“警察”追捕“犯人”,来让同学们用追逐的方式来完成长跑练习。这样,在好胜心和趣味性的推动下,长跑的困难性能够有一定的降低,体育课堂的教学目标也能够更加高效地实现。
3结语
伴随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社会形成了丰富的道德以及价值取向。中专学生正处在心理不断成长的时期,为形成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重要时刻。如果能够在思想上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今后充满信心,将对中专学生的持续健康发展极为有利。然而,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尚浅,心理素质存在局限性,针对社会之中各色现象,分辨能力不足,因此当面对传统道德同当前生活存在冲突之时,无法做出科学的选择,并会被迷惑。中专生接触信息的渠道丰富,例如网络或是报纸、书籍等。其中负面内容或是消极信息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并产生负面影响。教师进行的正面教育甚至无法与电视剧、小说相比。而一些教师则没能全面的注重选择良好的教育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仅仅停留在表面,无法对学生形成深刻的影响。另外,中专学生生性活泼好动,较易冲动,没能形成良好的法规意识以及正确的是非观念。而教师采取的管制方法力度有限。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针对中专学生的发展特征,体育教师应明确新时期,学生思想道德层面存在的问题,在专业教学中良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方能契合学生思想发展状况,真正打造出全面发展的综合人才。
2德育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长久来讲,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作用影响,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仅注重讲授体育知识并传授技能。学生单纯的进行模仿,对学习知识仅能知其然,而无法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程度,导致学生不能提起学习兴趣。同时,体育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智育教育,却忽视了德育教育,呈现出一定的片面性。为此,有效的更新传统德育教育方式,成为当前中专体育教育应解决的首要问题。教师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合理的融入德育教育,明确其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令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素质教育明确,一切应为学生着想,应将传统文化教育同德育教学有机统一,而非割裂开来。只有全面融合,方能促进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身心,过硬的心理素质,最终实现德育教育、文化教育以及素质教育的全面统一。
3中专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有效渗透
3.1严于律己,渗透德育教育
中专学生年龄特征决定,其情感丰富,学习接受知识快速,因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创新方式,契合学生特点,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渗透德育的过程中,应避免采取刻板说教的方式,这样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应凸显生动性,促进理论同实践的紧密结合,通过兴趣教育,鼓励鞭策,使学生产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教师为进行德育教育的核心表率,其日常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成为他们争相模仿的对象。因此,教师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率先垂范,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用师德感染学生,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效果。例如,教师应严于律己,严守社会公德,体现出正派的作风。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表现出整洁的仪表,言行举止得体、文明。再者,应全心全意的服务学生,热爱本职工作,不断的钻研业务,提升教学水平。对学生应表现出深刻的关爱,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问题,坚定信念,勇于克服困难。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表现的不足,掌握技术动作要领偏差的现象,教师不应一味的批评、说教,应语气平和、态度亲切,给予耐心的纠正与引导,帮助学生真正的掌握体育运动的精髓,并形成良好的心态,提升道德水平。
3.2有效开展集体主义教育
体育教学之中,较多活动需要集体配合。例如篮球、排球等,需要团队成员默契的配合,积极的竞争。该类活动为每一个群体成员提供了有效沟通以及协作的环境,利于使学生群体更加融洽的相处,通过比赛不断的亲和。虽然人员组织与构成不尽相同,却均以集体方式组织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均需要强调组织性与纪律性,仅仅凭借个人力量不可能完成。同时个人行为会对团队的其他成员甚至整个集体产生影响。为此,实践教学过程中,应通过德育渗透使学生将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团队争光,为了集体荣誉不断拼搏。在不同的团队之中参加活动,不但需要发挥个人能量,还要兼顾同伴核心需求。应同心协力,紧密配合,方能确保体育活动良好的举行并最终取得胜利。因此,在组织体育训练、竞技比赛等活动中,可有效的渗透集体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在走向社会后能更快的适应复杂环境,良好的融入其中,同他人更加友好的合作。
3.3积极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为德育教育的核心主体,在体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可引导学生明确发展方向,拥有健康的身心,进而积极的投入到建设和谐社会的行列之中。为此,可首先使学生掌握我国体育发展史,使他们为我国体育健儿在各项运动中取得的骄人成绩而骄傲自豪,进而形成民族自信心,构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锻炼一些项目较为复杂,且重复不断的练习尤为辛苦,需要学生形成吃苦耐劳、不畏艰险的道德品质。因此,应在体育教学中积极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奋勇向前、坚韧不拔,向着目标不断拼搏,最终获取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后题 因地制宜 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19-02
课后题提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是语文教材的有益补充。讲解课文后,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解答课后题能起到加深记忆、巩固知识的作用。对于中职生而言,语文课后题的思考和讨论是提升其阅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说,课后题的充分利用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重视程度和学生接受水平的不同,课后题常常处在“鸡肋”的地位:要么教师对待课后题,或题题落实,挤占学生讨论时间,或一笔带过,学生不明就里;要么课后题设问太过简单、陈旧,学生对此不感兴趣,因而难以引导其深入思考。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发挥课后题的作用?结合从教以来的经验,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尴尬的现状,首先应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吃透教材的前提下,或繁或简,因地制宜,灵活地利用课后题;其次在教学中要及时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加以调整。具体地说,笔者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如下的尝试:
一、参考课后题,制订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它对教学过程起着导向、激励、调控和评价等作用。而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不仅要以《大纲》为依据,还必须要参考课后练习题。
这是因为语文课后题的编排体现了课文的教学要求,为教师设计每篇课文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由此制定出来的教学目标才能既符合教材的编排意图,又能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训练,可以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二、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后题,全面拓展学生素质
(一)借助课后题,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情感体验”,是人们认识事物时产生的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一系列情感反应和情感经验。之所以说它还是情感经验,指的是人们不仅当时产生情绪反应,而且将事物的表象和知识融进主体的情感,共同纳入人们的认知结构,在人们以后认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以自然地产生情感迁移。
《大纲》要求:“注重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感受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魅力,学会初步欣赏文学作品。”中专语文教材所选范文文质兼美,饱含着丰富的语言知识和人生哲理,这一切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感情上给人以熏陶,在审美上给人以愉悦,能够丰富人的知识,扩展人的眼界,拨动人的心弦。因此语文课后题的利用能够给予学生充足的精神滋养,对其人生的历程有着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二)借助课后题,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内容。培养和提升中专学生的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都会起到相互促进、互利双赢的作用。但中职生普遍存在写作能力差、懒于动笔等问题。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中专生感觉无事可写、无情可抒造成的。
为改变这种情况,笔者适当地增设课后题,让学生在课文的基础上,锻炼写作能力。如《木屐》这一课,课文结尾写到父亲送即将远行上大学的儿子一双新的雨靴,笔者随即要求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感受深沉的父爱。
(三)借助课后题,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传统语文教学一直把阅读和写作这类以训练书面表达能力为主要目标的部分视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由此出发,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容易忽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但对于毕业后要步入社会的中专生,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代社会要站稳脚,没有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无疑是不行的。
为此,笔者在讲解课文后,常常增设复述课文、专题讨论和总结发言诸如此类的课后题。在学生对课文已有大致印象的基础上,让他们合上课文复述,既能加强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还可以锻炼他们自己组织文字材料的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大庭广众之下发言的信心和勇气,可谓一举多得。
三、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利用课后题
(一)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合理安排课后题的数量
以笔者目前所用的外研社《中专语文》为例,上下两册课本所选课文长短不一,有的是仅有寥寥几句的古诗,有的是篇幅较长的散文,对这些课文的课后题搞一刀切,无疑是不恰当的。鉴于课后题的重要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掌控能力,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既要讲解课文,还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处理课后题。
(二)根据学生认知程度,把握课后题讲解的深度
中职生的语文基础高低不一,学习积极性大小不一,在实际教学中如果照本宣科,作统一要求,容易会使好学的“吃不饱”,基础差的“吃不到”。这就要求我们讲解课后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因材施教。
从学习积极性来看,中职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主动型、被动型和冲动型。第一类学生学习积极且善于学习,对这类学生应适当提高学习要求,使其“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吃”,以不断完善其自身素质;对被动学习者应着重培养他们的参与精神,增加鼓励机制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对第三类学生,他们的头脑灵活反应快,但情绪不稳定缺乏学习的恒心,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其学习。
总之,充分利用课后题,教师不仅可以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能把“课后练习”题糅进教学中,使其与听说读写教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既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兴举.知识、学习与教学――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大学语文 专题研讨式教学 教材内容 研讨
一、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专题”其实就是指专门研究或讨论的题目。(《现代汉语词典》)所谓“研讨”就是指研究和讨论。而“专题研讨”式教学就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方面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包括增、删、组(即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将教学内容分成不同专题或模块,然后根据不同的专题(模块)开展相应的教学和讨论的教学模式。[1]
二、专题研讨式教学的设想
总之,合理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对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实效性确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专题研讨式教学”谈几点设想:
1.整合教材,合理设置“专题”
无论是哪个版本的《大学语文》教材,也无论选文有多大差异,总的来说,主要包括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和应用写作等几个部分,可能有的还包括外国文学。从选文角度,可以按照文学史发展的进程,采取“以史带文”或“以点带面”的方式,设置专题。[2]
2.精心设计,开展“研讨式”教学
2.1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启发、角色扮演、分组讨论等,打造思考型“动态”课堂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审美能力和较为宽阔的文化视野,能够具备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素质。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多一点思考和交流的机会。[3]
2.2运用“专题讲座”“经典新解”等,打造高效率的课堂
把《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重组之后,针对不同的专题,对部分内容采取“专题讲座”进行教学,比如:《史记孙膑列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等;对于名著可以采取“经典新解”的方法进行教学。所谓“经典新解”教学方法则是运用新理论、新视角、新方法等对文学经典进行细致的文本解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充分挖掘文学经典的多重文学蕴藉,力争全面展示经典文学的魅力,实现培养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目标。
2.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和”“热点人物”,探讨社会人生,打造“开放式”课堂
《大学语文》的教学,不仅要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还要发展学生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以适应变化繁复的现代社会,肩负为祖国为人类服务的重任。这就需要在教学中适当引入“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和“热点人物讨论”等教学环节,注重开放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例如:在学习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专题时,选讲其《狂人日记》,可以让学生对文章结尾作者所发出的“救救孩子”的呐喊展开讨论:一个世纪以前,是为了拯救那样一个黑暗的时代;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当我们过上了和平幸福的新生活,我们的孩子在这个生活富裕的环境中成了“小皇帝”“小公主”时,“救救孩子”还有必要吗,同时让学生反思自己,加速成长;在学习《左传齐晋之战》专题时,让学生认识到古人所具有精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比我们要强的多。那时打仗大概还没有工资和奖金,没有勋章和桂冠,凭的是自觉性。他们在挺身而出的时候,显然没有想到过抚血金、烈士称号、家属子女待遇等等,真可是不计报酬,不讲条件,只讲奉献,只讲忠于职守,要求学生学习古人身上所具有的精神。
2.4通过课件、电子邮件、QQ群,打造“现代化”课堂
在《大学语文》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并通过网络及时与学生进行电子邮件或QQ流。例如:在学习《余秋雨道士塔》专题时,通过播放刀郎的《大敦煌》歌曲和投放中国的国宝却陈放在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让学生牢记历史教训,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实干精神,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当然,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感觉讨论还不够深入、理解还不够透彻的内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或QQ群与老师或学生之间进行交流。[4]
2.5通过拓展内容,打造《大学语文》的“第二课堂”
由于对《大学语文》教材进行了重组、开发,所以一定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及教学的延续性,必要时可以形成相关的系列课程。结合高职校要求开设的素质教育选修课,所以可以和《应用文写作与训练》、《演讲与口才训练(语言交际技巧)》、《文学欣赏》等课程的老师沟通、交流,形成知识链接,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好。其实,在对教材二次开发的过程中,教师及学生可以充分扩展其他与专题研讨相关的一切资料,也就是说学会把零散的资料及其他相关课程与正在学习的专题有机结合起来,或适当挂起钩来,这样可以使学生对要研讨的专题有一定的发展,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用而有益,而这也正符合了《大学语文》的学习目标科大学生的需求特点。[5]
三、结语
总之,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要紧密联系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教学特点、学生专业学习和就业的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学史、作品选、写作理论和实践过程,逐步把知识目标、情感目标和能力目标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点拨、引导,师生共同讨论等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当然,因为大学语文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与其他学科课程在教学上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大学语文的学习应是开放的,应该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思自悟,因此具体授课方式方法也应该是不拘一格的,可以点线结合,讲练结合,精读泛读结合,课内课外结合。当然,这种教学相长的教学方式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参考文献:
[1] 李海林,20世纪语文教育回顾与前瞻[J],语文学习,2000年07期。
[2] 彭庭松,我所理解的《大学语文》教学[J],文学教育,2008年5期。
[3] 徐清华 吴春林,大学语文“四进四出”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0年01期。
关键词:英语听力知识非知识
中专英语教育越来越侧重培养英语综合应用的能力,而英语听力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也是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薄弱的环节。那么影响听力的因素有哪些呢?
一、影响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因素
一般而言,影响中专学生听力的因素很多,对这些因素归类整理,主要分为两类:知识和非知识。
(一)知识包括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障碍。
1.语言障碍包括语音、语速、词汇、语法、语言思维等环节存在问题。
(1)发音不标准导致语音的辨别能力低。学生掌握不好英语标准发音,在听的过程中即使是自己认识的单词,会由于发音不同也难以听辨出来。此外英语中发音相似仅有微小差别的单词很多,于是由于发音不标准很容易使单词混淆。
(2)语速连贯能力弱,导致辨音能力差。英语单词有弱读、重读、连读、爆破、语气、语调的升降等,在连贯的语流中该词的发音会发生变化。学生缺乏辨识这些单词的能力,同时英文正常速度比中文正常速度快10倍,因此学生平时能正确发音的单词也不能正确分辨出来。
(3)词汇量的大小,对词汇的熟练掌握程度会影响听力的效果。大多数单词在字典上有多种意思,单词在不同的环境中词义会不同。学生对单词的掌握不够全面,只是知晓某单词的部分意思,他们听的过程中只能根据自己熟悉的词义去理解,往往与听力内容不相符,会误解了听到的句子意思。
(4)语法的掌握程度影响听力理解。学生对句子的结构,英语中的进行时、完成时等没有掌握牢固,在听力中更难以理解内容。
(5)语言思维的干扰。学生养成听力过程中,先将听懂的内容译成汉语,而缺乏用英语直接思维的习惯。这样做的结果不仅理解上会有一定的困难,还会影响反映速度、理解程度和记忆效果,不能很好用英文的思维去理解内容。
2.文化背景障碍是缺乏对相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文化背景指对英语国家的社会、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礼仪、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知识的了解。学生如果缺乏这些背景知识,会下意识地将本民族的习惯或文化模式移植到听到的内容中去,从而产生理解上的偏差或推断上的失误。
(二)非知识包括教学设备、学习气氛、心理因素等。比如放听力的硬件设备不好,有杂音、噪音,扰乱的学习氛围等会对听力效果产生不好的影响。心理因素是影响学生听力效果很重要的因素,学生对听力不感兴趣,甚至有恐惧心理,那么会使原本可以听懂的内容大打折扣。
以上对影响中专学生英语听力学习的知识与非知识进行了分析,可见影响中专生英语听力学习的因素是多元且复杂的,要想有效提高中专学生的英语听力,只有针对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专生的听力水平。
二、提高中专学生听力水平的途径
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施加影响,消除阻碍英语听力提高的障碍,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提升。
(一)课堂教学。
1.教导学生准确发音,使学生的音辨能力提高。加强语音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的基础。首先学生单词发音要准确,只有学生自己的发音与标准的发音一样,才能听懂听到的单词;其次学生对单词句子的重音、连读、不完全爆破、语调变化要掌握,这样学生才能精确分辨出来听到的句子。
2.加强词汇、语法的学习,为听力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记忆单词;帮助学生掌握单词的全面信息;帮助学生由浅入深,熟悉并能运用语法。学生奠定良好的词汇与语法基础后,会更易于理解听力内容。
3.听、说、读写结合。听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教师课堂上创造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听说练习,让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综合运用单词、语气、语调、语法以及情感,使学生在听时能更好地进行辨听,达到以“说”促“听”,“听”带动“说”的目的。
听读训练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教导学生模仿录音对文章进行跟读训练,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的增强都有益处。学生这方面能力提高后,自然会促进听力水平的提高。
听写练习是提高听力水平重要的环节。教师结合精听对学生进行听写练习。学生只要对单词、句子、发音等都掌握了才能准确完整记录下来,只有经过了大量的听写训练,才能真正攻克听力理解。教师应先简后难,循序渐进指导学生练习。:
4.精听与泛听结合。听力的提高要精听和泛听结合。精听是听懂每句话,每个单词,并能把听到的写下来。泛听指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通过对大量的听力训练,在日积月累中提高自身的英语听力水平。
(二)课外学习。教师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在课外多开展听力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如何利用课外时间,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结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1.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听力竞赛、英语角等活动。为学生创建英语的环境,能学致以用,从而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2.多阅读外文原著,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教师多鼓励学生课外阅读英文小说、杂志、报纸等。学生对有情节的故事阅读不容易枯燥,使学生在扩充词汇的同时,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潜移默化学习了英文思维。
3.多看英文电影,培养英语语感。教师可推荐学生课外多看经典的英文原声电影,让学生在娱乐中快乐地学习,原声英文对话,能培养英语语感,也会了解英文国家文化背景。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课堂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指导,强调听读写结合、精听和泛听结合;课外多开展与英语相关的活动,引导学生多阅读原著,多看英文原声电影,能有效攻破知识和非知识,达到提高学生听力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装 专业课程 示范教学 教学模式 多媒体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伟大成就。十几年来,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取得了十分丰硕的成果,但课程改革仍是高等职业教育变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近阶段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面临的核心任务。而在培养新型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与专业教师的教学示范实践性环节息息相关。诚然,不同的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教师示范有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师亲自展示专业技能的动手演示的环节是相似的,同样在示范教学环节中存在着一些教学现象与问题。
纵观我国各层次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学实际现状,特别是在专业课程示范教学环节中,演示手段上基本还沿袭着传统的基于“围观”式示范教学模式。此模式的基本形式就是:在专业教室(或实训室)专业教师为完成一件服装实物而亲自动手演示操作,学生则在教师周围悉心观看教师的操作……此模式授课方式必将反映出了,教师难以保证重复演示的效果;学生观看的清晰程度、反应接受速度;学生基于被动式的接受教学;学生学习专业的积极性、主动性难以被充分调动起来等等问题。显然,在实践示范教学环节上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问题。因此,必须对专业课程在示范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与改革,从而提高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示范教学效果,促进服装专业人才动手能力的培养。
鉴于此,针对以上服装专业课程现实教学中的教学的现象与问题,特提出服装专业“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教师示范+多媒体同步演示+人机互动”教学演示模式。采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能改变教师传统的实践教学示范模式和学生获取知识的感受模式,从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的培养,能促进提高教学质量。
“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多媒体同步演示+人机互动”教学模式,其基本形式表现为:专业教师在教学示范的同时,用摄像机(或高倍清晰的摄像头)同步投射到大屏幕,学生能实时观看,同时教师演示全程即时存入电脑中,为学生反复观看演示提供了示范教学的影像,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程度有针对的进行再学习与探究。
“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教学改革中的体现如下。
一、“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与手段主要解决如下示范教学现实问题
1.解决教师示范过程中对学生围观人数的限制
在服装专业教学中,由于服装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因此,专业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进行教学示范是必不可少的实践环节,也是学生了解、明确和掌握专业技能形成动手能力的重要学习过程。而现状是许多学校的服装专业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演示操作时,学生一般是围着教师进行观看。因此,学生人数较多自然就会出现里外三层的情形,并且会出现观看演示的清晰程度受到学生离教师远近距离的制约问题。显然,专业教师动手演示的教学效果对“围观式”学生的有效人数是有限制的。因此,“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能较好的解决专业教师在进行示范教学时对学生人数的限制,全班的学生以观看投影为主。同时,教师也能在较“宽松”的环境中做好每一次的示范操作,学生能更好的进行观摩学习与相互讨论,应该说对学习者的人数没有一定的限制。
2.解决教师示范过程中对教师示范的次数和材料的限制,降低教学成本减小教师劳动强度
尽管教师备课充分,实践材料准备齐全,但教师示范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总有疑难问题需要解答,甚至教师还需要再次进行演示操作与讲解。因此,教师再次进行示范操作或局部演示都需要占用课堂中时间,同时还需要消耗演示用的材料。而在服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也有其专业特点那就是如果是在整件服装上进行局部演示,服装大多的部位是不能重复的并且还要求对称性或单一性的操作。而在服装材料的使用上,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准备更多的操作材料。因此,“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不仅能进行“倒放式”影像反复演示,教师可以在第一次演示结束后,做到根据自己的操作影像一边演示一边反复讲解与答疑,并且还能大大的降低教学成本和减小专业教师的劳动强度。
3.教师能将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及时引入课堂教学中
专业教师大都关注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和前沿技术的运用,服装专业教师更是如此。因此,在教学示范中,教师比较注重专业发展中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能结合教学实际及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事实上,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的影像资料中,保存有不同的专业教师的操作示范过程,其中各位教师采用的不同的材料、工艺和不同的应用技术也能有所对比。因此,专业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时,势必会加以浏览和选择示范影像资料。通过比较,能反映当前专业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运用现状,也必将引起其他专业教师的关注与学习。所以,专业教师在备课时自然地将较先进的、已有的影像资料的新技术应用到教学示范中,使学生在课堂上及时了解与学习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同时,专业教师通过比较,为教研室进行教学研究和教研活动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的基础,更能帮助年轻的专业教师在业务上有针对地快速提高。
4.在有限的课时内,增大了专业课程中的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有利于专业教学
培养学生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好专业前进的原动力,而有兴趣的课堂教学和学习材料对学习成效有很大的影响。专业教师在授课中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不仅能给学生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能在有限的课程中提供本专业发展的大量信息,这无疑在扩大学生专业知识面的同时,也必将提高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促进兴趣,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积极地、自觉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因此,专业课堂上学习专业氛围浓厚,有利于专业教学。
5.学生变被动性为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自主获取专业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参与活动,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把教师的“教”反映在如何引导学生“学”的一个促进过程。“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能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从而发展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服装专业教师在完成示范教学环节后,可以解答学生提出的各个疑难问题。如果学生还有疑问可以自己动手在电脑上“回放式”反复观看影像资料,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与研究,直至彻底理解、掌握学习的内容。如果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完成后,求知欲还没有满足时还可以大量浏览本课任教师和其他专业教师的示范教学资料,能够充分感受与吸收各位专业教师的教学风貌和专业知识。通过浏览、收集材料的活动,使学生感受专业知识就在身边,产生对专业学习的亲近感。因此,学生获取专业知识方式可以变被动性为主动性。同样,通过相互讨论与研究,可以培养学生合作、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从中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
二、“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其它专业示范教学中的借鉴
1.“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形式的“多媒体”教学,它的特点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现场动手示范,以及教师的演示过程实时记录和保存下来形成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随时加以运用,并且还能提供本门课程不同教师的各种教学资源。
不可否认,不同的专业有着各自的特点,以及教师示范有着不同的教学环境和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但是,在教师亲自展示专业技能的动手演示的环节形式是相似的。因此,在示范教学环节中同样存在着以上类似的教学现象与问题。在多媒体形式与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的特点和教学的侧重点加以运用多媒体的设置。可以说,“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在不同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推广作用。
2.建立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的启示
在培养新型现代化专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中,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各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日显重要,而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形成和技能的提高与专业教师的教学示范实践性环节息息相关。大凡有示范环节的教学与学生的练习环节大都在一个授课地点完成,如果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是否在硬件投入上会增加教学成本?事实上,在职业教育中专业教室(或实训室)和普通教室是按专业并存设置现象较为普及。因此,在运用“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时,可以根据各个系部、年级设置若干个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在建立时,不同的设备、不同的专业可以设置在同一示范室的不同位置,同时可以根据清晰的程度、教学要求设置多头摄像,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看。
建立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旨在各个专业的不同教师在示范教学环节时进行轮流使用,形成公用的示范教学专用教室,学生能清晰的观看教师示范,教学示范完成后的学生练习则可以安排在其它校内实训教学场所进行。因此,“多媒体设置”教学模式可以根据各校的经济实力、系部划分、专业设置来建立数量不等的标准的示范教学专业教室,可以体现最大效率的使用教学资源,利于实训设备的集中管理,解决各专业教室重复设置问题。所以,在此类教学硬件投入上不但不会增加教学成本,反而可以节约教学投入成本。
三、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运用
作为当今的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还要投身到教科研工作中,而教材建设是教科研的一项重要方面。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以及职教市场化要求,当今专业教材的编写不仅有文字和图表的纸质形式的要求,更要有影件(光盘)辅之讲解。因此,课件的开发与运用是教师目前教学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而影件(光盘)的教学效果是与动画有明显的区别,也是动画不可能完全取代的。教师在进行教学的同时影像资料即时保存,教师留下的原始教学资料完全可以进行编辑完成制作教学光盘或教材发行。所以,教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便于进行,有利于各专业上的技术交流与信息传播。
关键词:商务英语;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5-0091-0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既懂经济又有较高英语水平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专业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增设此专业来满足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中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因此,商务英语教学也成为一个备受社会和教育界关注的课题。本文从商务英语的特点入手,从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方面简单分析了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商务英语专业的特点
商务英语属于特殊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从语言载体的角度分析,商务英语是在商务环境中使用的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语;从内容看,商务英语不能脱离商务环境。所以商务英语专业有其自身特殊的专业特点,即它以语言为载体,以涉及经济、贸易等专业知识为核心内容。商务英语是二者有机的结合,缺一我们都不可称之为商务英语。因此,商务英语课程的主要特点就是英语语言技能和商务专业知识密切结合,这就给教授商务英语的老师提出了更高要求,与普通教授英语基础课的教师不同,他们既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同时还要以语言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商务、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二、商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基于商务英语的这些特殊特点,高校教师要想完成商务英语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下面就谈谈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方面。一个合格的商务英语专业教师,既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又要向学生传授商务知识。教师的教学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在如今许多高职高专院校中,讲授商务英语的教师都出身于英语专业,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在这方面是十分值得肯定的。但是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对商务领域了解比较有限,在讲课过程中,把侧重点放在了词汇或句法的分析上,而忽略了商务英语的知识性,把课程讲成了精读课,而不是商务英语课。很多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很少有机会接触或亲身参与商务实践活动,试想一个没有亲自询盘报价的教师如何能够把这个知识形象生动地传授给他的学生呢!所以对于商务英语教师来讲,扎实的语言能力是一个基本要求,而商务专业知识则是使其成为合格商务英语教师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2.学生方面。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仍然认为商务英语这门课程和他们中学阶段或大学阶段的英语精读课没有什么太大区别,就是“英语课”。所以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他们更注重英语言能力的提高,把学习的重点过多地放在了字词句上,而忽视了对商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也许有的同学既有着较深厚的英语言能力,对汉语的商务英语知识也比较了解,但当二者结合起来,就显得不那么运用自如了。
3.教学方法方面。教学方法是教师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表现形式,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教学方法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传统教学模式下,一位教师在讲台上拿着课本讲,讲台下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也有知识传授,但对于商务英语这样专业知识性强、实践性强的课程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许多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它既忽视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缺乏实践性和互动性,对专业课只是实行了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不能把英语运用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融为一体。
三、解决对策
1.教师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地位,教师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
(1)作为商务英语教师来说,应主动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知识含量,同时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实践商务专业知识,以适应专业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
(2)高职高专院校方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有效地进行师资培训。
为提高商务英语教师素质,提高教学效果,学校应积极为教师创造和提供进修机会,使商务英语教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商务情景。与此同时,还应鼓励英语专业教师和国贸等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交流,提高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弥补不懂商务知识的缺陷。
2.学生方面。基于学生在商务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最重要的就是要改变学生的传统学习观念。教师可以在开课之初就给学生简单介绍商务英语这门课程,明确指出它和其他英语课程的不同之处,使学生树立对商务英语的正确认识。
3.教学方法方面。
(1)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结合。在这儿我们更强调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教师为主导的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师生互动性。营造激趣-创景-启发-探求-交际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不会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之间的互动同样非常重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分组完成任务等方式来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间的互动指的是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以采取听评课、课下讨论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商务英语教师尤其应与经济贸易等专业的教师交流学习,来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
(2)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成效。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未免有些单调和枯燥。多媒体辅助教学因集声音、图片、影像、文字于一体,在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受到师生的欢迎。把教材和多媒体结合起来应用于教学,更形象生动地把知识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增大了教学含量,增加了教学兴奋点,提高了教学成果。
(3)采用情境教学法。商务英语这门课程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多采用情境教学法,比如在学习完某一理论后,不是让学生背诵这样的手段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创设情境,在情境中检验学生。比如模拟贸易谈判、商务社交、商务礼仪等场景。
(4)建立实训环节,培养学生单独处理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基于商务英语的课程特点,它要求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除了单纯讲授知识,在教学中注重采用情境教学法以外,还应建立实训环节实训基地,在实践中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把问题呈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做到真正的知识“内化”。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这门课程有着自身的特点,是集语言能力及商务专业知识于一体的一门课程。教师在讲授此门课程时要注意以语言为载体的同时传递专商务业知识,并可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加师生的互动,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相信这样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商海博.英语专业学生的商务英语教学之困扰探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1).
[2]张冰.关于商贸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师专学报,2004,(6).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Www.133229.COm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
【关键词】高职;服装设计;教学;问题;思考
服装专业是一个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的行业,其不但要求服装设计者就有较高水平的专业能力,还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然而,通过对各大高职院校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重艺术、轻技术;重视纸上效果、轻视服装内涵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向提高高职教学的教学质量,为我国服装设计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就必须要加强对存在与教学之中的问题的研究。
一、现阶段,存在于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问题
(一)课程培养体系陈旧、落后
纵观我国各大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仍旧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办学思维之上,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视:首先,很多教师在教授服装设计专业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将服装界的最新发展动态高职学生,使得学生不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服装界的变化,阻碍了学生在现有水平之上的突破和发展。第二,由于受到传统的文理分科的影响,使得学生的知识面过窄,阻碍了学生了解其他知识。
(二)理论课、实践课失衡
服装设计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理论知识只是一种工具,更多的则是需要学生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主体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创造出新颖、独特且实用的服装。然后就目前的现象来看,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的强调理论知识的教学,忽视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以及对学生思维的培养。这样的情况使教学工作出现了严重的缺失。
(三)考核评价体系落后
良好地评价体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找到自身的薄弱点。然而,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存在于我国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工作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评价体系落后:首先,很多高职院校仍旧是以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并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这样的情况不但背离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目标,而且还严重的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此外,由于设计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专业,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往往会带有较为浓重的清晰化色彩,即,按照自己的喜好来评定学生的作品。这样的评价方式,不但忽视了学生的努力,更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导致学生出现厌学的情绪。
(四)过度的追求设计的新颖,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研究
实用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如果一件设计脱离了实际,那么无论其多么的新颖、漂亮,都是毫无价值的。目前,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设计的新颖、追求纸上的效果,致使学生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候,忽视了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使得很多设计根本不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甚至不能够制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解决教学问题,全面推动服装设计业的发展
(一)要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完善的培养体系
首先,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服装界的关注,并要及时的将服装界的动态传递、告知给学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并掌握服装界的动态以及发展趋势。其次,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的了解,全面掌握其知识的薄弱点,继而要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结合学生知识上的薄弱点编写补充教材,以此来帮助学生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消灭知识上的薄弱点。第三,要合理的调整课程设置。在这方面,教师要以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合理的调整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避免出现实践课多于理论课或者理论课多于实践课的情况,只有合理的配置实践课和理论课的比例,才能够有效地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理论知识,并通过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
(二)要构建符合服装设计专业的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
在这方面,教师必须要在继承传统评价体系的优点的基础上,全面革新评价体系,构建新型的、适用于服装设计专业的评价体系。首先,要革新评价内容,不能够单纯的理论知识为主要的评价内容,而要将学生的日常设计、作业等也一并纳入到考核内容之中,力求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情况,避免学生在考试前突击学习而获得高分情况。其次,要多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在评阅学生的日常设计和作业的时候,学校必须要采取多教师评分制,即,要成立评分小组,对于同一份设计,每位教师都要基于一个恰当的分数,而后取平均分当做该份设计最终分数,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情绪化评分,才能够确保给予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
(三)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
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如果一味的追求创新,就会使服装脱离实际;反之如果过度的追求实用,就会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教师必须要处理好创新与实用之间的关系。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可以采取“重创新、轻实用”的教学策略,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打开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并能够为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对于高年级的同学来说,教师则要采取“重实用、轻创新”的教学策略。这是因为,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创新能力,并形成较为成熟的创新思维,这时候在回归到设计的本质——实用上来,就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了。
(四)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
对于高职的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其与高等院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其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因此,教师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加强教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着力打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屏障。首先,要带领学生走进工厂,让其了解服装设计、生产以及销售全过程,如果学校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深入到各个环节之中,以此来强化实践。其次,要聘请服装设计人员、工厂技术人员等定期来学校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实际情况,缩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差距,使学生能够在毕业之后更好的走进社会并适应社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职教师要想做好现阶段的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工作,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调查和研究,全面掌握在于教学工作之中问题,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够寻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培养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求的服装设计师。
参考文献:
[1] 吴慧雯,连敏,陈东生. 应用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与企业成衣设计相衔接[J]. 纺织教育, 2009,(02) .
一、运动素质间产生转移的机理共同元素转移学说认为,“只有当两种学习情境中存在共同元素或要素时,才会有转移现象的发生”
转移元素或要素的多少是影响转移效果的关键,而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三种素质发展的生理与生化基础存在着相互转移的要素:
(一)中枢神经调节作用一致,都是通过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转换支配肌肉协调用力;(二)运动过程中所需要的能量物质都是磷酸原系统(ATP、CP),即供能特点相同;(三)它们都属于同类转移,即同一种素质在各种不同运动形式中的转移;(四)动作的结构、肌肉用力形式相类似,都是通过超等长收缩的训练手段提高跳跃支撑能力和发展爆发力。
因此,这三种素质中存在着共用共性、共同提高的基本属性,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可以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利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产生良好的转移效果,使素质成绩得到“同步”提高。
二、促进素质间良好转移的方法和途径良好转移是指由于某一运动素质的发展而促进另一运动素质的发展和提高
如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都需要肌备快速被拉长后迅速的、爆发性的收缩能力。因此,在日常训练中,需要采用有效的训练方法、手段,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以取得良好的转移效果。
(一)力量与速度结合的练习1.练习目的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发展爆发力和动作速率。
2.练习方法(1)负重提踵踝跳加速跑;(2)支撑抗阻力前摆腿(踝系胶带)快速后蹬跑加速跑;(3)原地弓箭步摆臂牵引跑疾跑途中跑;(4)俯卧屈小腿(踝系胶带)原地后踢腿跑车轮跑放松跑。
3.练习要求提踵要尽量高,快起慢下;抗阻力要以摆带“送”;牵引跑要积极摆臂;疾跑要上体前倾,积极摆臂。此外,还要注重动作速度。
(二)力量与弹跳结合的练习1.练习目的提高肌肉超等长收缩和跳跃支撑能力,强化技术和专门跳的能力。
2.练习方法(1)负重半蹲跳由低向高的栏架蛙跳;(2)负重弓箭步跨步跳单换跳栏(左左跳跨右右跳跨左左??);(3)负重台阶蹬起跳箱栏架组合跳深单换跳(左左跨右右跨左左??);(4)单杠悬垂做弓箭步双足跳低远栏双足跳高低栏。
3.练习要求轻重量,快速度。跳栏、跳深时要落地轻、起跳快、重心高、滞空时间长;跨步跳和单足跳时要积极主动地放脚,以膝带髋,积极前摆;单换跳栏时栏距要适宜。
(三)力量、弹跳与速度结合的练习1.练习目的将获得的专门力量转化到弹跳、速度中,达到发展力量、弹跳和速度,并强化技术,提高成绩的目的。
2.练习方法(1)卧推负重半蹲跳栏加速跑;(2)负重提踵胸触膝跳加速跑;(3)挺举跨步跳加速跑。
3.练习要求小负荷、快速度,慢下快起。跳跃练习时,要落地轻、起跳快;加速跑时,上下肢要协调用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素质间的不良转移不良转移是指由于某一素质的发展而对其他素质的发展产生抑制
如,过多的耐力素质训练会导致100米、立定三级跳远、原地推铅球成绩的停滞或下降,这是因为800米与100米、立定三级跳、原地推铅球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作用、能量的需求、动作的结构特征等生理、生化基础不同。如果耐力训练的比例在一个周期中出现的频率过大或次数太多,会对爆发力的提高产生不良转移。因此,对800米的训练要通过变换练习内容、形式和手段来提高成绩。
(一)练习目的有效发展速度耐力,提高机体承受氧债的能力。
解决第一类型的参数问题,通常要用“分类讨论”的方法,即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所涉及到的概念;运用的定理、公式、性质以及运算的需要,图形的位置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后逐类分别加以讨论,探求出各自的结果,最后归纳出命题的结论,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一种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一、科学合理的分类
把一个集合A分成若干个非空真子集Ai(i=1、2、3···n)(n≥2,n∈N),使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属于且仅属于某一个子集。即
①A1∪A2∪A3∪···∪An=A
②Ai∩Aj=φ(i,j∈N,且i≠j)。
则称对集A进行了一次科学的分类(或称一次逻辑划分)
科学的分类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保证分类不遗漏;条件②保证分类不重复。在此基础上根据问题的条件和性质,应尽可能减少分类。
二、确定分类标准
在确定讨论的对象后,最困难是确定分类的标准,一般来讲,分类标准的确定通常有三种:
(1)根据数学概念来确定分类标准
例如:绝对值的定义是:
所以在解含有绝对值的不等式|logx|+|log(3-x)|≥1时,就必须根据确定logx,
log(3-x)正负的x值1和2将定义域(0,3)分成三个区间进行讨论,即0<x<1,
1≤x<2,2≤x<3三种情形分类讨论。
例1、已知动点M到原点O的距离为m,到直线L:x=2的距离为n,且m+n=4
(1)求点M的轨迹方程。
(2)过原点O作倾斜角为α的直线与点M的轨迹曲线交于P,Q两点,求弦长|PQ|的最大值及对应的倾斜角α。
解:(1)设点M的坐标为(x,y),依题意可得:+=4
根据绝对值的概念,轨迹方程取决于x>2还是x≤2,所以以2为标准进行分类讨论可
得轨迹方程为:y=y
解(2)如图1,由于P,Q的位置变化,Q
弦长|PQ|的表达式不同,故必须分-1O23x
点P,Q都在曲线y2=4(x+1)以及一点P
在曲线y2=4(x+1)上而另一点在
曲线y2=-12(x-3)上可求得:
从而知当或时,
(2)根据数学中的定理,公式和性质确定分类标准。
数学中的某些公式,定理,性质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在运用它们时,就要分类讨论,分类的依据是公式中的条件。
例如,对数函数y=logax的单调性是分0<a<1和a>1两种情况给出的,所以在解底数中含有字母的不等式;如logx>-1就应以底数x>1和0<x<1进行分类讨论,即:当x>1时,,当0<x<1时,.
又如,等比数列前几项和公式是分别给出的:
所以在解这类问题时,如果q是可以变化的量,就要以q为标准进行分类讨论。
例2,设首项为1,公比为q(q>0)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为Sn,又设Tn=,n=1,2,···
求Tn
解:当q=1时,Sn=n,Tn=,
当q≠1时,Sn=
于是当0<q<1时,
当q>1时,
综上所述,
(3)根据运算的需要确定分类标准。
例如:解不等式组
显然,应以3,4为标准将a分为1<a≤3,3<a≤4,a>4三种情况进行讨论。
例3,解关于x的不等式组
其中a>0且a≠1。
解,由于不等式中均含有参数a,其解的状况均取决于a>1还是a<1,所以1为标准进行分类,
(Ⅰ)当0<a<1时,可求得解为:;
(Ⅱ)当a>1时,可解得:,此时不等式组是否有解关键取决于与2的大小关系,所以以即a=3为标准进行第二次分类。
(1)当1<a≤3时解集为Φ
(2)当a>3时解集为
综上所述:当0<a<1时,原不等式解集为(2,;当1<a≤3时,解集为Φ;
当a>3时,解集为(2,.
三、分类讨论的方法和步骤
(1)确定是否需要分类讨论以及需要讨论时的对象和它的取值范围;
(2)确定分类标准科学合理分类;
(3)逐类进行讨论得出各类结果;
(4)归纳各类结论。
例4,若函数f(x)=a+bcosx+csinx的图象经过点(0,1)和(,1)两点,且x∈[0,]时,|f(x)|≤2恒成立,试求a的取值范围。
解:由f(0)=a+b=1,f()=a+c=1,求得b=c=1-a
f(x)=a+(1-a)(sinx+cosx)=a+(1-a)sin(x+)
①当a≤1时,1≤f(x)≤a+(1-a)|f(x)|≤2只要a+(1-a)≤2解得a≥-≤a≤1;②当a>1时,a+(1-a)≤f(x)≤1,只要a+(1-a)≥-2,解得a≤4+3,1<a≤4+3,综合①,②知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4+3]。
例5,已知函数f(x)=sim2x-asim2
试求以a表示f(x)的最大值b。
解:原函数化为f(x)=
令t=cosx,则-1≤t≤1
记g(t)=-(。t∈[-1,1]
因为二次函数g(t)的最大值的取得与二次函数y=g(t)的图象的顶点的横坐标相对于定义域[-1,1]的位置密切相关,所以以相对于区间[-1,1]的位置分三种情况讨论:
(1)当-1≤≤1,即-4≤a≤4时,b=g(t)max=,此时t=;
(2)当<-1,即a<-4时,b=-a,此时t=
(3)当>1,即a>4时,b=0,此时,t=1
综上所述:b=
例6、等差数列{an}的公差d<0,Sn为前n项之和,若Sp=Sq,(p,q∈N,p≠q)试用d,p,q表示Sn的最大值。
略解:由Sp=Sqp≠q可求得
d<0,a1>0,当且仅当时Sn最大。
由an≥0得n≤,由an+1≤0得,n≥
≤n≤,n∈N,要以是否为正整数即p+q是奇数还是偶数为标准分两类讨论。
(1)当p+q为偶数时n=,Sn最大且为(Sn)max=
(2)当p+q为奇数时,n=或n=,Sn最大,且为(Sn)max=
分类讨论的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严谨性和灵活性以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疑具有较大的帮助。然而并不是问题中一出现含参数问题就一定得分类讨论,如果能结合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等解题思想方法可避免或简化分类讨论,从而达到迅速、准确的解题效果。
例7、解关于x的不等式:≥a-xy
略解: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解题如图:
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y=和
y=a-x的图象,
以L1,L2,L3在y轴上的截距作为分类标准,-103x
知:当a≤-1时;-1≤x≤3L1L2L3
当-1<a≤3时;≤x≤3
当3<a1+2时;
当a>1+2时,不等式无解。
例8、实数k为何值时,方程kx2+2|x|+k=0有实数解?
略解:运用函数的思想解题:
由方程可得k=
同时,在[场景一:苏格拉底的庭院]中,苏格拉底为了测试希珀克拉底的决心,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均采用统一形式,即“你为了什么要去找这个人,你将会因此成为一个什么人?”,这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使希珀克拉底得出了“成为智术师”的结论,以此苏格拉底提醒了希珀克拉底从师智术师需要慎重考虑的必要性。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形式的提醒委婉却十分有力,但是如果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我们会发现:这两个子问题的内在联系不太自然,按照思维惯例和语言习惯,“你为了什么去找这个人”的发问,似乎应该后续“你将会因此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苏格拉底在议事会上更是明确地对普罗塔格拉说:“这位希珀克拉底眼下热切的想要结识你。他希望慢慢明白,通过与你的交往,他最终――他是这么说的――会得到什么”。而这里第一个子问题之后后续的却是“你将会因此成为一个什么人?”,当然我们必须考虑到苏格拉底这个发问的直接意图是为了提醒希珀克拉底,但是从另一个方面这个问题却在提醒我们:为何苏格拉底要将智术师与医生和雕刻家相提并论呢?难道他是在暗示我们跟智术师学习的也将是一种技艺吗?
如果这种假设成立的话,在苏格拉底看来,智术师普罗塔格拉所教授的政治术就是一种技艺,那么为何苏格拉底又要“刻意”将“技艺”替换为“专业”呢?“技艺”与“专业”到底差别在哪里呢?而柏拉图的“政治术”又指什么呢?
“技艺”(τ・χνη)一词从词源学上来看,来自于印欧语系中的词根“tek”,本意是指建造房屋时的木工活,后引申为一种颇具理性内涵的能力。在《明哲言行录》《苏格拉底篇》中有这样一段话“他(苏格拉底)在老年时学会了拉七弦琴,还宣称他并不认为学会一种新的技艺有什么荒唐”。可见,在古希腊一般意义上的“技艺”指向某一方面的技巧和能力。比如拉七弦琴、做鞋或者雕刻等。那么作为技艺的政治术又具体指什么呢?柏拉图关于政治家和政治技艺的论述最集中的体现在《政治家篇》中,在这篇对话中所论的政治的技艺大致包括知识、中道精神、立法、演讲、军事以及各种政治技艺的综合掌控能力诸项。而其定义正如埃利亚客人所说“那种支配着所有的技艺,掌管着所有的法律和决定着影响国家命运的所有事物并完美地将编织为一的技艺,如果我们将根据它们的共同性特征所具有的独特称谓来描述这一技艺的话,我们一定会十分准确地称它为政治的技艺”。这里的用词是“支配着”,并且其具体内容涵盖了治理国家的几乎所有方面,如果说这个“政治的技艺”是由一类人所拥有的话,那么这类人毫无疑问是王者。
与此相对应,“专业”这一概念则与分工直接相关。社会的分工是专业产生的最直接因素,直到今天专业的日益增多也正是直接源于分工的细化。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正义的本质是每个人根据本性、自然,各得其所,各安其位。“之所以要建立一个城邦,是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不能单靠自己达到自足。” “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种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同时柏拉图认为人的本性可以分为金、银、铜铁三类。拥有政治技艺的统治者属于稀有的金质类。一般人对于政治只有“意见”,只有政治家才具备必要的管理国家的“知识”;其次,他们因为拥有“财富”从而具有从事政治活动的闲暇。也即:搞政治是他们的专业,或者说这个专业只有他们才能胜任。而无产者之所以不能参与政治,除了他们没有政治“知识”外 ,还因为他们没有闲暇,因此在他们越出自身工作,投身公务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中攫取自己的好处,即把政治作为谋生的职业。这必然导致腐败。而在古希腊“行政官员都是义务职,不支薪金”;关于这一点,在今天这个问题演化成为“是否应该高薪养廉”的命题依然备受关注。
走到这里,我们再来看苏格拉底将“技艺”置换成为“专业”的问题。正如苏格拉底老年时学会七弦琴这一技艺一样,人可以同时有很多种技艺,但是我们却并不会因为苏格拉底会拉七弦琴而说拉七弦琴是苏格拉底的专业。相反,如果我们说某个领域是某人的专业,那么无疑他一定掌握这个领域的技艺。也即是说:懂得技艺的不一定专业,而专业的则一定懂得技艺。如果普罗塔格拉所教授的“政治术”跟拉七弦琴一样只是一种普遍意义上的“技艺”的话,那么他与他所轻视的老牌智术师(我们不能忽视这个细节:普罗塔格拉在将自己的授课内容与其他智术师相比较时,“他瞥了希琵阿斯一眼”)将并无区别,而且通过这种技艺的传授,并不一定能够“把人教成政治上的伟丈夫”。而如果他所教授的“政治术”正是柏拉图的“王者术”的话,那么这种源自“金类”灵魂的技艺又如何可教呢?况且雅典的政治形式是民主政治,文本中描述时期的雅典政治形式更是民主政治的极端---直接民主政治,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教授“王者术”无疑是将自己置于极其危险的境地,即使是公开承认自己是智术师的普罗塔格拉,也无法公开说明自己教授“王者术”吧。通过这两个概念的替换,苏格拉底一方面为下文美德不可教展开铺垫,另一方面则在提醒普罗塔格拉,某些不可言说或不可明说的必须,而正是这些提醒促使普罗塔格拉开始审慎的“隐藏”。
参考文献
[1] 第欧根尼・拉尔修.明哲言行录(上)[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学体育特长生专业训练与文化成绩的协调发展为研究对象,以重庆市10所中学的体育特长生以及教练为调查对象。
2.结果分析
2.1体育特长生目前发展状况分析
经过对体育特长生的调查我们知道了,有65%的特长生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或者就是觉得升学的压力太大了怕自己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所以就会有很多的学生体育加试来达到顺利考上大学的目的,但是还有70%的人根本就对学院开设的体育方面的专业不理解;还有就是在调查中了解到有90%的学生文化成绩事非常不理想的,还知道的就是他们对于老师的评价是非常在意的;93%的学生对体育专业类学生的就业情况持悲观态度,对前途表示迷茫。调查中得出在体育特长生训练与学习之间存在很大的学训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训练都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有80%以上的学生认同体育训练对文化学习的影响。
2.1.1思想品德现状对于体育特长生学校对他们的管理是比较轻松的,这样就使得体育特长生的交际范围比其他的学生要广一些,而且相对来说也是更复杂一些。还有就是体育特长生的情绪容易波动,会常常因为一件小事而有很大的反应,甚至还会与人打架,造成不良的后果。
2.1.2心理现状之所以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不理想,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训练辛苦损失了很多的精力,这样就造成了注意力不集中,学习能力低下,也会导致情绪紧张,自卑等的心理方面的问题。
3.结论
3.1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与文化成绩发展不平衡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分析后得出体育特长生的专业训练和文化成绩之间的发展是很不平衡的,许多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都比较差。
3.1.1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普遍较低,且在思想上不够重视。
体育特长生在学校里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小群体,他们的文化成绩都比较低,在长期的体育专业训练中他们损失了很多文化学习的时间,大量的体育训练使他们承受很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这样导致他们出现长期的文化学习的“欠账”,长期的这种积累使他们对自己的文化学习失去信心,在思想上不再重视文化学习,这样的恶性循环使体育特长生文化成绩普遍呈现较低的现象。
3.1.2体育特长生文化学习单一,专业技能较强,在学习文化知识与体育专业训练上重体育专业训练而轻文化学习。
在学校里,体育特长生一般都是被老师忽略的群体,他们在学习上不受老师的关注,不像其他学生那样,老师都要求他们文化成绩优秀,且要学了语数外以外的其它科目。这样导致体育特长生对学校开设的一些科目不再重视或直接放弃。长期下了,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就显得很单一。他们经常把这些空出来的时间花在体育专业训练上了,这样就导致体育特长生的文化学习单一,成绩低下,体育专业技能较强,呈两极化发展趋势。
3.2造成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造成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通过分析其原因主要包括自身原因和社会因素两个大方。
3.2.1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造成这种状况的自身原因包括:学生自己对文化学习在思想上不重视;由于长期的文化学习基础差而造成文化学习掉队,于是就对文化学习失去信心,这样造成他们的文化成绩与体育专业训练呈两极化发展,即体育专业成绩越来越好,文化成绩越来越低下。
3.2.2体育特长生综合素质发展不平衡的有很多社会因素,从在思想上忽视了他们的发展;重“机械管教”轻“情感教育”的方式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僵化,影响其和谐发展。
4.体育特长生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协调发展的对策
4.1明确文化教育的目标、指导思想、任务
我们应该向体育特长生说明文化学习与训练的关系,他们是缺一不可的,相互联系的,只要有了文化知识接受的训练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就会越高,在训练就会比平时轻松容易很多。一样的道理,只要您的运动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你才会学习得更好。
4.2形成思想工作、学习、训练一体化管理
形成思想工作、学习、训练一体化管理,应建立各种制度和措施,定期检查,特别是文化课跟不上中等水平的学生,应停止训练,让其补课。学校领导既要重视体育特长生的体育训练,又要重视他们的文化学习,要把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与教练员、任课教师、班主任的工作成绩挂钩;班主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要摸清每个体育特长生的学习底子,建立学习档案,要与任课教师、教练员、家长紧密配合,齐抓共管;教练员要为体育特长生将来的升学、就业考虑,制订训练计划,定期召开运动队领导组会议,听取情况,及时处理。
4.3合理利用课外时间
抓紧训练工作,提高训练质量,为不影响学生的学习,应尽量少占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时间,合理利用课外学习时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与训练的效率。综上所述,体育特长生文化课学习与专业训练是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关系。只有解决了这一主要矛盾,学生才能在文化课学习和专业训练上取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必须以文化课的学习为基础,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中去,发挥教师的模范作用,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体育特长生的学习和训练工作搞好,让体育特长生取得文化课学习和运动成绩的双丰收,做到真正的全面协调发展。(作者单位: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黄玲辉.体育特长生成材率低的成因和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2001,(4):36-39.
[论文摘要]农民历来是推动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走出来,成为市民,中国的现代化才有希望。本文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职业教育培训方面讨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及其对策,指出农民职业教育在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又称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那些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不至于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这部分劳动力从表面上看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但对农业部门的总产量并无贡献,实际上处于一种隐蔽性失业状态。处于隐蔽性失业状态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人力资源的低效或无效配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我国的“三农问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臼益突出。农村地区数以亿计的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但他们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转移,在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文化素质低、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等问题。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主要问题
1、农村富余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由于我国长期推行城乡二元制结构,致使我国各种资源过度地向城市斜倾,尤其是教育资源上的差别,使得生活在农村的人接受教育,尤其是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相对减少,致使我国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不高。文化素质不高,影响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的转移,使他们难以在城镇实现稳定就业,即使勉强移出来,也由于在生活方式、公民道德意识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的差距,结果难以融合到城市的现代生活中。
2、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经费少首先,各地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底子不清,指导不力。各地普遍存在着对农村劳动力资源现状及劳力输出基本情况掌握不够。其次,技能培训方式单一、手段不多。各地在培训中普遍存在集中讲理论多,实际操作少:填鸭式讲课多,现场擂导、观摩少:引导性培训内容多,针对性培训内容少、实效性差。有的培训班实际上在走过场、图形式,根本没有有目的和实质性的培训。
不仅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质量低,而且培训的经费也少。由于经费缺少,导致农村职业学校建设严重滞后,这些即将走出学校的富余劳动力动手能力和操作水平完全达不到教学要求。
3、政策引导的力度不够导致富余劳动力转移滞后甚至造成回流近年来,教育部继续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作为职成教育重点工作来抓。我国政府对农村职业教育非常重视,采取了不少措施促进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在速度和质量方面显得不够理想,进城的农民始终存在着就业上的后顾之忧,为此不少地方的农民依然在原籍保留着承包的土地和房产,作为自己的社会福利保障,甚至有的地方还出现已进城的农民又回到农村的“人口回流现象”。
二、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是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开发利用和就业转移问题,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我认为,要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问题,最关键的是对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培训,这样才能从各个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1、开展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前提条件
普及义务教育,强化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术教育和就业岗位培训,组建与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相适应的新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加大科教投入力度。应鼓励多渠道投资,形成国家、企业、集体、农民个体和社会筹资办教育的多元投资机制;其次,运用义务教育法,整顿农村教育秩序,确保农村普及教育。要用义务教育法帮助农民克服短期经济行为,鼓励支持子女上学,控制中小学生辍学率上涨;再次,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要提高农民素质,调动他们学习文化技术的积极性,必须搞好教育改革,大力兴办农村职业学校,对于绝大多数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应把他们组织起来进行相应的职业技术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专业技术素质;
最后,采用多种形式,搞好农业劳动力的再教育,使农村劳动者在学校教育之后继续受到教育。应发展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对农民进行科技知识培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职业技术学校一定要帮助农民接受培训,使农民学有所长,学以致用,提高他们在劳动市场上的竞争力,使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来到城里找活干,陷入无序的困境中。培训的内容为:(1)进行观念更新教育,解决“敢于离开土地”的问题;(2)进行就业方向(包括岗位、行业、区域)指导,解决“离开土地后向何方”的问题;(3)进行技术培训,解决“离开土地后如何生存和发展”的问题。
2、因地制宜,选择职业教育培训模式,为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搭建就业平台
目前,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多种多样,各具特色。总的来说,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模式有以下几种:
(1)“订单式”职教培训。“订单式”培训要求农民同样具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突出农民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定向性和生产性,使政府发挥主导性作用,健全劳动力就业政策,更使在转移过程中农民充实自己,寻找一条致富的捷径,达到政府、企业、学校与农民互赢。
(2)“城乡式”职教培训。城乡融合是的理想,我国实行“城乡式”职教培训将有力推动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有部分职业学校实行“1+2”、“2+1”、“1+1+1”等灵活学制,促进城乡合作办学和东西办学。例如,江苏与陕西、北京与内蒙古、上海与云南等省区的合作就有明显的成效。我认为,“城乡式”职教培训还可以在本省、市级或县级进行,只要制定适宜的课程,安排专业老师,就可以实现就近转移。北京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社区学院成为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一个新亮点。
(3)“短长班”职教培训。“短长班”培训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学历教育与短期技术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它使职前和职后的沟通衔接紧密,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同步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类型的办学路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减少了经济负担,缩短了培训周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专德心”职教培训。“专”指专业培训,“德”指职业道德培训,“心”则指心理学培训。农民在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同时,也应该进行职业道德培训和职前、职后心理学培训,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实施富余劳动力转移,营造一个安定、团结、繁荣的社会。
3、进行终身化职业教育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富余劳动力提供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