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

计算机会议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计算机会议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计算机会议论文

第1篇

(一)相关人员对电算化没有予以高度重视

虽然医院会计电算化多次被强调应该运用到工作中去,但是医院会计电算化应用率并不高,这受到了多种方面的因素影响,根本是相关部门对电算化的重视力度不够。传统的实务会计运用时间相对较长,运用理念深入人心,相对于新兴发展的电算化会计,尽管传统会计方法存在诸多缺点,但人们普遍乐于接受。一些部门甚至只是将电算化设备作为摆设,仅仅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而未将电算化代入实际的工作运用中,电算化没有进展。部分医院虽然已经实现了初步的电算化,但其软件设施还存在着一些缺陷,电算化的运行还存在着落实问题。实际上,实现医院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技术的革命,更是对人力资源的调配。原来从事相关会计工作的人员将从繁重的账务中解脱出来,转而进行对资金的评测、分析、管理作出评价,加强深化会计职能。从另一个方面上讲,对电算化思想上的漠视部分原因来自于一些会计人员思想上的保守落后和不思进取。

(二)会计电算化技术人员的缺失

医院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工作,电算化的发展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比如,医院电算化会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对会计工作的了解,还要掌握相关的计算机操作知识,更要熟悉计算机中一些软件知识,同时对于经济管理又有一定的要求,这么多的要求构成的综合性素质加大了会计电算化就业的难度。

(三)对医院会计电算化监督力度不够

会计电算化需要在医院内部控制工作,内部人员对电算化的操控具有极大的自主性,会计人员的素质对内部控制有着极大的影响。由于监督机制的不明确,部分会计工作人员不能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对工作缺少责任感,这是目前医院会计电算化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

(四)医院会计电算化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

犯罪手段的科技化使得计算机在一方面成为罪犯的利用手段,电算化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如果不注重系统维护和防毒方案,信息数据资源就会处于网络风险中,会造成数据的外泄和丢失,不利于会计信息数据的保管。

二、发展医院会计电算化的策略

(一)深化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医疗改革使得医院的会计工作成为医疗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电算化对医院发展有着深远影响。但是由于医院会计人员没有对电算化的重要性形成深刻的认识,所以电算化的运用并不广泛。医院会计人员应该充分地认识到电算化对会计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电算化的运用是对当下先进技术的借鉴,是生产力的进步。电算化发展时间较短,会计人员需要得到观念上的转变,相关负责人要加强对电算化知识的普及,提高对电算化的认识,加强电算化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促进医院经济管理的正确发展。

(二)建立会计电算化相关标准,构建统一平台

我国现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繁多,他们各具特色,不利于电算化的统一的实现。统一的规范标准可以加强质量的统一管理,减少了不同电算化之间互相交流上存在的问题,便于进行版本的升级和变更。在建立统一的标准的前提下,还要建立相关的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资源的统一改进加强了业务交流,降低了经营的成本,增加经济效益。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建设

电算化相对于传统会计业务,增加了计算机和信息数据的相关内容。有的工作人员对电算化的了解比较少,对电算化的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医院电算化会计掌握电算化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能仅仅局限在表层,而要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其次,要提高电算化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通过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培训,提高必要的计算机技能,从而保证电算化的高效实施。

(四)加强会计电算化中系统安全

医院应该对电算化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予以高度的重视。首先,应该对电算化会计人员的权限作出相关限制,避免越级越权现象的产生。其次,建立完善密码系统,防止数据的混乱和他人的盗窃。然后,为了避免系统中的因为操作不当造成的资料永久性丢失,应该及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备份。最后,还要建立安全的信息系统,避免因为人为的恶意破坏造成会计数据的丢失和损坏。

(五)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管理

第2篇

(一)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工作较为缺乏

目前,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不断的深入实施,其在工作的范围上扩展到医院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提高了对医院成本控制核算的力度,以达到降低医院在经营活动上的成本浪费,促使医院高层管理者对医院整体实现有效的控制管理工作。但是,我国部分医院在对经营活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时,普遍只存在事前或者事后,没有做好全过程、全方面的成本核算工作,进而导致成本会计核算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削弱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对医院整体的控制管理,造成成本问题频繁出现在某一细小环节上。另外,部分医院虽然对成本会计核算体系进行摸索与建设工作,但是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只是简单的对相关数据进行归集与整理,没有真正的在成本会计核算、分析以及评价上形成系统的体系,进而造成了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整体效果被削弱,同时也不能发挥出对医院整体的核算控制力度。

(二)缺乏必要的成本会计核算意识

目前在我国大部分医院属于事业单位,在经营活动上不以赢利为目的,组织布局上主要由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因此也就造成了我国部分医院在成本会计核算上较为缺乏相关工作意识,即使是国家实行了《新医院会计制度》也没有进行相关的完善工作,从而导致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对医院成本的控制管理失去效用。而另一方面,部分医院在财政拨款的管理工作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对于企业来说,医院在成本会计核算的分析指标上较为缺乏经验,也没有形成整套的体系,进而造成医院在实际的运行上只能参考其他医院或者企业经验,而这又恰恰阻碍了医院在成本会计核算上分析指标的完善工作,使相关问题出现循环死结的现象。

(三)内部成本会计核算人员素质较低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进行不断的完善改革工作,医院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的难度也在提高,因此医院对财务会计人员的数量与质量都在不同程度的提高(注:《新》实行后,对会计的要求有所提高)。然而,我国部分医院在财务会计人员的选用上依然停留在以前的业务需求上,在相关考核项目上对现代人才的选用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另外,医院对现有的财务会计人员在培训教育工作上也不重视,进而导致我国医院内部会计核算人员越发的缺乏新的核算理念,在相关的核算工作上跟不上实际问题的出现,最后导致企业内部核算工作逐渐流于形式。

二、提高医院会计成本核算工作的相关对策

(一)建立健全会计成本核算体系

医院只有在遵从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会计成本核算体系的建立健全工作,才能提高医院在成本核算层面的规范化以及全面化。而在医院成本会计核算体系建立的过程中,相关的建立人员与管理者要深入到医护人员中去,通过约谈、建议以及探索等形式真正的找出问题的所在,并根据相关问题进行实际的建设工作。而对于已经建立成本会计核算的医院,要对成本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工作,规范好成本会计核算的相关程序以及流程,提高其对医院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成本控制管理力度,细致入微地做好成本控制管理工作。最后,在成本会计核算的过程中,要将医院在业务活动上产生的每一笔资金纳入到成本核算的工作上,对相关费用在预算计划、用途以及结算上进行核算,对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业务资金及时进行纠正。

(二)提高全面的成本会计核算意识

目前,随着医患问题在社会上的不断蔓延,医院在管理工作上一些细小的失误也会被无限放大进行对待。因此,医院实行全面的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已经成为建设工作的必然要求,对自身在经营活动上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因此,医院要提高对内部的工作人员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上的认识力度,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方面的成本控制意识。另外,医院还要提高科室与科室、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合作能力,在遵从相关的业务流程以及成本会计核算的前提下,对内部全体员工在成本会计核算上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所进行的每项业务核算工作都能在会计核算体系的监督中进行,从而提高医院内工作人员的成本会计核算意识,建立全方面的核算体系。

(三)提高内部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

近几年来,随着《新医院会计制度》在我国全面的铺行,我国在医疗卫生的改革工作也在不断进入新的台阶。

1.医院的高层管理者要从自身出发,提高对我国相关规章制度的研究与探讨力度,通过自身对成本会计核算知识体系的认识能力,提高医院在进行财务会计人员选用过程的合理化,通过引进高素质会计人才带动医院内会计核算能力的整体提高并鞭策原有员工的积极性。

2.医院要不定期的对内部会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相关会计人员与时俱进的知识理念,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邀请高校教授以及相关专家进行专题的讲座,提高内部会计人员在成本分析层面上能力。而随着会计电算化在医院内部的普及,还要提高内部会计人员在电算化方面的能力,进而实现全面成本会计核算工作。

3.针对事业单位共有的毛病,医院还要加强对会计人员在工作上绩效的考核,把工资以及职位升迁与工作绩效进行挂钩,而对于部分怠工人员实行辞退制度,进而激发内部会计核算人员的竞争意识,提高会计人员的知识技能与职业素质。

(四)提高会计核算工作在成本预测方面的能力

目前,我国医院在成本会计核算工作的过程中,一般要求对医院内相关的卫生医用材料实行消耗定额管理,进而实现对各科室业务费用的限定,而在办公费用的分配上则以包干为主,使相关消耗浪费问题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医院内的财务会计人员要提高对未来市场的预测能力,利用本身对未来市场的掌握做好预算工作,从而制订出未来一定时期内医院在物品选购上的预算计划与科室研发经费的分配计划,进而在实际市场与工作上实现对等参考,提高医院在资金成本上的利用率,避免出现会计预算与实际情况偏差过大的现象。

三、结语

第3篇

摘要: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并存,虽然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不尽相同,但是它们之间通过相互补充,既不影响它们独自的特性,而且还会促进两个领域的自我完善。

1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差异

1.1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目标的差异

会计核算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而统计核算则是运用一系列统计指标对国民经济某方面或某部门进行集中、全面、综合地反映,主要是为各种宏观经济分析、政策制定和决策服务的。

1.2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确认的差异

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生产经营成果,凡是属于本期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或付出,都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入账,凡是不属于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在本期收到或付出,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统计核算则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如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计入销售收入。

1.3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配比的差异

会计核算要求在核算当期盈亏时,要依照各期间内的相关收入和费用进行正确配比。这首先表现在因果配比,即收入是由于一定费用耗费而产生;其次是时间配比,即属于某期间的费用必须与相同受益期的收入相配比。统计核算在计算增加值时,强调要保持中间消耗和总产出相结合,中间消耗的计算范围要与总产出保持一致,以保证准确反映当期经济活动、成果。配比在统计核算是建立在生产基础上而不是销售基础上。

1.4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计价的差异

一般情况下,对于会计要素的计量采用历史成本计量,以所购入资产发生的实际成本作为资产计量的金额。采用实际成本(历史成本)计价,使核算具有客观性。但这样核算的资产是不同时期购买价的混合量,经营费用也是资产混合量的当期派生流量,而收入则是以当期价格计算。统计核算对各种经济交易均以当期价格而不是历史各期的价格,是以市场价格而不是生产成本作为估价基础。

2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补充

2.1统计方法在会计方面的应用

在财务会计方面,会计核算是从会计的三个静态要素即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三个动态要素即收入、费用、利润这一基础上展开的,静态三要素反映资金来源和资金占用的存量分布也就是期末余额,这实际上是统计所讲的时点指标;而动态三要素反映资金的流量规模也就是本期发生额,这实际上是统计上所说的时期指标。统计时期和时点指标关于数的特性和计算特点,对会计存量核算和流量核算的区别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在财务会计中的存货计量的移动平均法、加权平均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平均数阐述的。

在管理会计方面,统计方法在管理会计的预测、决策、控制分析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混合成本分解所采用的相关和回归分析、销售预测和成本预测所采用的趋势预测模型、短期经营决策中所用的概率决策、长期投资决策中有关风险价值的标准差系数计算、不确定性决策中的区间估计、全面预算中的概率预算、以及标准成本差异分析中对统计指数因素分析方法的运用,从而使得对不确定条件下的管理会计问题研究分析有了支持工具,可见统计方法是管理会计中必不可少的系统方法。

在财务管理方面,风险的衡量指标主要有方差、标准差和标准离差率等统计分析方法,筹资的资金需要量预测采用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法和长期趋势预测法。再如综合资金成本和资本结构,财务分析中运用的趋势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其基本原理是由统计相对数所提供的。

2.2会计资料在统计方面的应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从对经济活动的结果进行记录、计量和报告,发展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控制和监督,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长期决策,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提供重要的信息。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使会计信息符合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满足有关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能及时的将信息提供给使用者,并使会计信息清晰、简明,便于理解和利用。会计的复式记帐法,以及账账、账证、账实相互一致,为会计信息严肃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统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统计指标的核算和指标的分析,会计活动的主要任务是会计账户的核算和财务报表的分析。统计在货币价值计量核算方面多借鉴会计核算数据,宏观统计核算在核算形式上已经吸收了大量会计核算方法,这使得宏观统计核算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第4篇

[关键词]网络词汇懒惰现象缩略语积极与消极归化异化

随着电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日益普及,与之相应的许多计算机网络词汇,以其简洁、形象、比喻生活、富于联想等特点,异军突起,在英语和汉语词汇中都占有重要的一席。计算机词汇不再仅仅只是科技领域的普通科技词汇,而是以其独有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尤其是与那些在计算机前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息息相关,而其翻译也随之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本文分别从计算机网络词汇翻译中的懒惰现象,及其归化异化两种翻译方法入手,对计算机网络词汇的翻译进行分析。

1.懒惰现象。

1.1现象:

下面是笔者搜集到的一些颇为流行、颇具代表性、译介非常出色的词汇。从中可以看出缩略语及其翻译,甚至是英汉语言中的懒惰现象。

源语Abbreviation译语缩略语mo(dulator)+dem(odulator)Modem调制解调器猫videocompactdiskVCD视频光盘/小型激光视盘影碟compactdiscreadonlymemoryCD-ROM致密盘只读存储器光驱compactdiscreadandwritememoryCD-RWM致密盘读写存储器光盘刻录机有些词汇的翻译出现了中西合璧现象,懒得把一部分英语译成汉语。比如:

源语Abbreviation译语缩略语InternetProtocolPhoneIPphone网间协议电话IP电话informationtechnologyIT信息技术产业IT(业)注:时下有种看法,谁要是说“信息技术产业”就有被看成“土老帽”的风险。IT才最洋气、最具异国情调(exoticism)。

有时人们似乎忘记了本族语,懒得去翻译源语,而直接套用源语中的说法,拿来为我所用,竟然在人民大众中流行起来。这不就很能说明问题吗?例如:

源语Abbreviation译语缩略语digitalvideodiscDVD数字式光盘DVDcomputeraideddesign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DcomputeraidedinstructionCAI计算机辅助教学CAIdiscoperatingsystemDOS磁盘操作系统DOS1.2懒惰现象的分析:

美国哲学家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包含四条准则(maxim)及相关次准则。这四条准则是:数量准则(QuantityMaxim)、质量准则(QualityMaxim)、关联准则(RelationMaxim)、方式准则(MannerMaxim)。这里只探讨和本文相关的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

数量准则:1)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2)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方式准则:3)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何兆熊,2000:154)简单来说,数量准则规定说话人所提供的信息量不应过多也不能过少;方式准则要求说话人简明扼要,避免冗词赘句,提高交际效率。

在笔者看来,数量准则和方式准则中也包含这么一层意思,即该偷懒的地方一定要偷懒,不该偷懒的地方切忌偷懒,否则交际失败,后果自负。语言能容纳懒惰现象,规则使然。因此,无论是把modem译介成“调制解调器”还是“猫”,或是直接拿来使用,只要各种读者群(readership),从专业人员到人民大众,能理会、能交际、能工作、能生活,这就达到了其语用目的。

1.3懒惰现象的功用。

1.3.1扩充汉语词汇。

懒惰现象和扩充汉语词汇听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事实上两者息息相关。“翻译工作者最大的苦闷之一,是汉语词汇的贫困。百年来,虽然创造了不少译名,并且借用了不少日译,可是有些最常用的字,还是没有妥当的汉译的。”(王宗炎b《,翻译通报》

Vol.II,No.5)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以及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外来词及其缩略语进入我们的生活。对这些词语的译介,不管是音译、意译、中西合璧,还是拿来主义,都能扩充汉语词汇,填补译语中的词汇“空缺”。这不能不说惰性在此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见,惰性也能恩泽汉语。

1.3.2译名统一。

译名统一问题一直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译名太多无疑会造成语言的混乱,但语言有其自身的规律—————优胜劣汰。优秀的译名经广泛传播会在语言中存活下来,而劣质译名大多行之不远。(于海江,1999)。外来词音译也好“,约定俗成”也罢,最终的落脚点必然是一个:简洁、标准、大众、流行。

“译名有三难:一难于正确,二难于合民族形式,三难于大众化。”(王宗炎c,《翻译通报》Vol.II,No.5)语言中的懒惰现象似乎可以翻越这三座大山。虽然各种汉译都有自己译介的环境和历史条件,但应该结合我们汉文化的特点和具体情况,优胜劣汰,使其统一。同时,也让语言这个开放性系统不断地新陈代谢,吐故纳新,就像早期的由‘德曼克拉斯''''

(democracy)到’民主‘一样,由’大乱‘到’大治‘。(张政,1999)1.3.3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

在英汉口语体中,冗余现象与简化倾向并行存在,它们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来源于社会功能,又在社会功能的作用下并行发展,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冗余现象可以增加信息传送的准确性和可接受性,简化倾向则可提高信息传送的效率。(吕国军、李胥森,1992:12)由此可以看出,语言中的懒惰现象具有相对积极的意义。当然,积极意义的产生源于翻译和语言运用过程中对“规则”的严格遵守。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超出语言的“游戏法则”,干些无谓的偷懒的活计,无助于扩充汉语词汇,无助于统一译名,无助于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可以设想,把人们从未谋面的源语中的缩略词和外来词生搬硬套到汉语中去,与国人,尤其是与普通读者流时懒得去解释,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场面!毫无疑问,说话者或作者违反合作原则,听者或读者诧异,交际失败。

2.归化异化融合并存是网络词汇翻译的正确途径。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普及,网络术语越来越为人们接受。正如计算机从286型发展到586型只花了几年时间一样,网络词汇与其它科技词汇相比,具有发展快、更新快的特点。同时,现代人喜欢多样性,不喜欢墨守成规。因此,网络词汇翻译虽然仍有对诸如“搜索引擎(investigator)、菜单(menu)、鼠标器(mouse)”等大量网络技术术语的归化翻译。但异化的程度越来越高。“e-mail”既有“电子邮件”、“电子信函”的归化译法,又有“伊妹儿”这样通俗、易于接受的异化译法。甚至象《人民日报》这样的正式报刊也使用“伊妹儿”这个名称。另外如“WWW”这个网络词汇,在英语中的全名是“WorldWideWeb”,归化的译法是“世界广域网”。但其异化译法“万维网”更时尚。它巧妙地借用了这三个中文文字的汉语拼音都是以W开头,与英文形似的特点。但是,由于汉语不是拼音语言,英语词汇很少能直接进入汉语,在英汉语言交流中新词的诞生,主要是在汉语本土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冲撞后,相互折中和融合的结果,表现在网络词汇的翻译中就是一种音译加意译构成的译词,即一般所说的谐音联想词。所以,网络术语翻译更常用的是归化异化融于一体的方法。如:黑客(hacker)、因特网(internet)。这两个词的翻译方法是:前一部分是异化的方法,保留了其源语词汇发音的特点;后一部分是归化的方法,点明其意义。同时,由于有些网络技术术语,尤其是其缩略语形式不易翻译,更由于在这一领域里人们的文化包容性越来越强,网络术语翻译目前流行一种特殊的归化异化融合方法。这是一种保留某一词汇的英语单词或其缩略语,即保留源语词汇的洋味,再进行归化翻译的方法。如“Infoseek查询工具、Ultrasmart查询方式、IRC多人实时交谈。”

3.结论

论述了计算机网络词汇翻译中的懒惰现象,该懒惰现象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只是相对的。它在扩充汉语词汇、统一译名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它也可影响交际(书面或口头)的正常进行,甚至导致交际失败。总体来讲,懒惰现象在语言中的积极作用远大于其消极作用。同时,网络词汇既有一般科技术语翻译的特点,又有它独特的翻译方法。对网络词汇的翻译要根据其接受程度和读者的文化包容性,以归化、异化融合并存为主。

参考文献:

1.王宗炎a.音译和义译。翻译通报,Vol.I,No.5译名论集。张岂之,周祖达主编。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02.王宗炎b.漫谈译名。翻译通报,Vol.II(5).同上3.卢欣渝。科技新词汇译名的统一性———漫谈因特网词汇[J].中国科技翻译。1999.(11)。

4.刘英凯。归化———翻译的歧路[A].杨字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第5篇

结合县级医院会计核算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在会计核算改革中积极应用网络技术和会计电算化是必然趋势。基于这一认识,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积极采用会计核算软件

应用会计核算软件之后,能实现医疗服务价格和药品价格的自动划价与统一结算,不仅能减少人工操作的失误,还提高了工作效率。对于县级医院而言,会计核算人员过多,并且工作效率不高问题,一直是困扰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实效性的关键因素。考虑到县级医院财务管理的专业性及特殊性,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单纯采用人工核算手段,不但核算效率较低,而且核算的准确性较差,制约了县级医院的整体发展,使县级医院的效益核算受到了较大影响。基于这一问题,在县级医院医改的契机下,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中,应借鉴其他行业的成熟经验,积极采用会计核算软件,将会计核算软件作为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因此,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的认识,并学会正确使用会计核算软件,是保证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取得实效的关键,对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优化会计核算软件及网络系统

应用了会计核算软件之后,能够对药品的存货状况进行及时地信息反馈,能更直观地反映出某一药品的进货及销售状况,进而可以统计出药品的销售收入。由于会计核算软件可以实时的反映医院的药品存货情况,以及医院的其他财务数据变化情况,因此通过会计核算软件掌握医院的动态财务数据是一种方便可行的办法。基于会计核算软件的优势,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中不但要积极应用会计核算软件,还要立足医院财务管理实际,努力构建会计核算网络系统,发挥医院会计核算软件的积极作用,形成对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力支持。为此,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应对会计核算软件的作用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结合医院的财务管理需要,构建完善的会计核算网络系统,使医院会计核算工作能够达到现代化标准,为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工作提供有力支持。由此可见,优化会计核算软件并构建健全的网络系统,是加强会计核算改革的必要措施。

(三)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

基于会计核算软件的功能特点,运用相关的财务核算软件,可以实现对某科室或是全院的年度、季度、月度收入情况的统计汇总,这样就可以与近几年同期的统计结果进行对比.从而分析出医院的经营状况,对以后运营指标的制定也有很大意义。考虑到县级医院的管理难度以及对效益的追求,单纯采用传统的管理办法难以达到现实需要。基于财务核算软件的管理特色和管理优点,在县级医院日常管理中,学会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并将财务核算软件作为县级医院的重要管理手段是十分重要的。基于这一认识,在县级医院医改过程中,应让会计人员学会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并将财务核算软件的其他功能进行推广,形成良好的软件使用氛围,通过掌握必要的财务核算软件使用知识,形成对医院管理工作的有效支持,确保县级医院的财务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因此,正确使用财务核算软件,是提高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效果的关键,对县级医院医改具有重要作用,是提升县级医院医改实效性的关键措施。

二、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增加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创新性人才

在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考虑到会计核算工作的专业性和特殊性,要想提高县级医院医改会计核算改革的整体效果,就要对财务人员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应将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作为重要着力点。基于这一认识,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增加对财务人员的培训.培养创新性人才。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注重对财会人员紧急情况和突况下的应急反应培训。在县级医院财务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是保证财务工作得到有效开展的关键因素。基于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的重要性,以及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对财务管理工作的决定性作用,县级医院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应将财务人员的培训作为重要内容,不但要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进行全面有效的培训,也要对财务人员的工作素养进行有效培养,使财务人员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提高会计核算质量,最大程度的满足医院会计核算需要。因此,增强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并对财会人员紧急情况和突况下的应急反应进行培训是十分必要的。二是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计算机相关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培训,熟练地进行设备和软件操作.是快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对财务核算人员的一个硬性要求。随着县级医院的快速发展,县级医院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应用现代化管理软件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这一现实需要,财务核算人员不但要具备较强的财务会计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和会计电算化能力,做到熟练使用财务核算软件,有效满足会计核算工作需要。从这一点来看,县级医院医改过程中的会计核算改革,不但要重视财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还要注重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计算机相关设备和软件的使用和学习培训,熟练地进行设备和软件操作三是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由于财务核算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素养不尽相同.所以上交的财务报表的内容只是对药品、设备数量和价格的简单统计。在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基于财务核算人员的重要性,以及财务核算人员对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作用,增强财务核算人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并不断提高财务核算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水平,对满足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和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县级医院会计核算改革中应对财务核算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不但要保证财务核算人员具备较高的会计核算工作能力,还要确保财务核算人员能够对财务报表具有较高的分析和评价能力,使财务核算人员能够胜任会计核算工作,进而满足会计核算工作需要。因此,增强财务核算人员对财务报表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三、县级医院医改中的会计核算改革,应加强财务监督,制定完善的成本核算体系

对于县级医院医改而言,加强成本核算体系的建设,既是满足会计核算改革需要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提高会计核算改革水平的重要手段。基于这一认识,在县级医院医改的会计核算改革过程中,应将成本核算体系建设作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通过建立核算监督体系、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以及健全药品管理制度等措施,全面提高县级医院成本核算质量,满足会计核算改革需要。结合县级医院会计核算实际,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必须要建立核算监督体系,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

在医院的会计核算工作中,现有的成本管理理念和成本管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医院改革的现实需要。基于这一认识,在医院医改的契机下,在会计核算改革中,县级医院必须建立起良好的核算监督体系,实现对会计核算的有效监督,同时将成本监督作为重要内容,提高成本监督水平,保证成本监督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最终达到提升成本监督实效性的目的。除此之外,在建立了核算监督体系滞后,进一步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是保证医院会计核算工作得到完善的关键措施。从这一点来看,医院会计核算改革中,将成本核算体系作为重点内容是十分必要的,这一举措不但有利于找到会计核算的着力点,还能迅速提高会计核算的整体效果,因此,完善院系和科系的二级核算体系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采取这一措施,会计核算体系由以前的整体核算改为现在的专业分级核算,这样就能将各科室的财务收人和支出。以更加直观的形式反映给上级部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财务核算和管理的科学化。

(二)健全药品管理制度

在目前县级医院的药品管理中,由于缺乏必要的成本核算体系,并且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现有的药品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导致了医院在药品统计过程中容易出现失误。同时,由于现有的药品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了医院在药品管理中存在漏洞,容易出现发错药和药物成本核算错误问题。因此,加强药品管理并进一步健全药品管理制度,是满足医院会计核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措施。基于这一认识,在县级医院药品管理中,应认识到药品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采取必要措施对现有的药品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完善,保证医院的药品管理制度能够得到良好的实施,保证药品管理制度能够发挥积极作用。针对医院在进行药品统计时出现的同名不同物和一物多名的现象所造成的失误。在进行改进的过程中.可采用超市的模式,推行一物一码制度,这样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实物与统计名称上存在的差距。另外。将一物一码与相应的财务核算软件配合使用.不仅能提高统计和核算效率.还能保证其结果的准确性。

四、结束语

第6篇

医院预算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途径。2011年12月卫生部会同国家医药总局颁发了“关于《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意见”。医院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后,医院会计中增设了“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和“财政应返还额度”两个会计科目。

1.1明确“零余额账户”管理职责

“零余额账户”分财政零余额账户和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财政零余额账户是由市财政国库收付中心在银行设立的账户。单位零余额账户是由预算单位在规定的银行设立。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当天轧帐后余额为零,虽然该账户没有资金存量,但该账户存在资金流转是过渡性资金账户,由资金结算中心负责管理和核算该账户。

1.2分类设计会计核算业务流程

国库集中支付一般分两种方式,一是财政直接支付;二是财政授权支付。1)财政直接支付是由财政部直接通过财政零余额账户把货款支付给供应商户或收款人账户的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据甬财政库817号《关于进一步明确财政国库直接支付范围的意见》中规定,以下内容归纳入财政直接支付的范围:实行统发工资的一级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及未实行统发工资的基层预算单位人员经费,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政府采购资金,包括单件商品或单项服务在10万元以下的政府采购资金,实行分散采购的政府采购资金;各类会议、培训、项目及活动经费;固定的学生伙食补助及津贴;其他支出,即能确定支付对象和支付金额的支出。2)财政授权支付是通过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实现的。收到授权支付到账额度时,借记“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贷记“财政补助收入”科目;年终,若存在尚未使用的财政已下达预算用款额度时,通过“财政应返还额度”。

2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医院预算会计存在的弊端

2.1会计核算范围狭窄

由于基建资金与单位预算会计分开核算,造成单位资金管理的人为割裂。因而医院预算会计核算范围狭窄,存在死角,难以全面准确反映政府预算资金运行全过程。譬如医院基建资金,这是单位整体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是医院预算会计核算的重要内容,但现行会计制度规定单位基本建设资金实行单独核算,要求预算内专项拨款形成的基本建设资金存入中国建设银行,由该行行使监管职能,单位收到拨款和拨款实际发生时单独做基建会计帐。这种基建资金单独核算的做法直接的危害是使单位虚列支出,因为按照以拨作支的规定,基建拨款不管是否使用都将其列为支出,这个从拨款到工程完工的周期时间内,总预算会计及基本建设拨款会计都难以对此项资金进行监控,同时造成医院预算会计与医院基建会计两本账,医院对基建拨款的结余和利息难以监督,造成人为的会计体系割裂。这个环节暴露出现行预算会计体系中明显缺陷。

2.2医院自有资金被采购设备药品等物资占用

医院经常性购置大型医疗设备器械以及药品、试剂。按财政规定部门预算下达时间一般要到次年。然而医院又为了不影响正常的采购运行活动,只能动用医院的自由资金垫付。而大量垫付的资金不能及时转回,一方面势必造成已垫付的采购资金沉淀在零余额账户中,年底财务预算反映的专项资金结余大;另一方面,医院自有的流动资金账户因垫付了大额度财政性资金而影响了其它医疗经营活动项目的启动及流动资金处于闲置状态在银行的利息收益。

2.3医院会计核算基础存在缺陷,容易造成财务信息不真实

我国的预算会计始终主要以收付实现制为核算基础,其优点是以现金收入和支出实际发生的时间作为确认,记录和报告交易的基础,在过去强调控制现金支出的分散支付制度下发挥了独特的优势,且技术含量低,数据处理成本低廉。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之后,虽然对原来会计核算办法作了一些调整,但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核算办法没有改变。一方面完全收付实现制由于信息覆盖面狭窄,难以披露非现金资产和负债的价值,难以确认隐形负债缺陷,难以为医院管理阶层提供完整的资源分布、使用和消耗方面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由于收付实现制是以资金实际收付时间确认为记账依据,对在商业银行开户的预算级医院而言,从银行转来的盖章《财政直接支付入账通知书》或《授权支付到账通知书》是其作为确认收入或支出的时间依据,这样就出现了确认时间上的困惑。例如:实际交易中发票账单未到但医院购置物资已到达;或者医院已支付医药设备款但物资没到;或采购已完成但款项未付清,等等;在买卖付款合同中还有约定可以跨年度付款、分期付款等现象。以致医院财务在“真正的入账时间点”上出现了不同的理解和做法,导致了收支信息混乱和不一致,出现账实不符,造成年度资金结余虚高或虚低、财务会计信息不真实,极易给人为操纵交易时间者带来可乘之机,滋生腐败。

3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下医院预算会计的思考

3.1实现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整合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后,总预算会计包揽了预算资金由支到付的全过程,如公益性医院等事业单位会计只是履行申请手续,将收支记入明细而已。总预算会计对财政支出资金实施全过程管理后,使得行政和事业单位的管理职能大大弱化,已成为总预算会计业务的延伸,形成了总分类核算和明细核算的关系,这就使得将两者合并成政府会计成为可能。这样做的好处一是能够完整记录支出周期各阶段的交易,使财政核心部门及时获得机构层的交易信息,对资金支出以及付款阶段实行有效的实时监控;二是有利于加快现行预算会计向政府会计体系转换的速度。

3.2对其他会计分支进行整合

第7篇

一、医院全成本会计核算的产生原因和必要性

1、实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是适应社会对医院医疗成本核算的需要。

现行医疗服务价格定价多少是合理的,我们没有依据,同时非营利医疗机构在享受政府财政补助的同时,却步履艰难,这是因为医疗机构没有做成本核算,或是做了也是停留在内部核算职工奖金的水平上,无法解决医院对成本核算的现实需求与体制改革的需要。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成本记录,不会有一个很完善的能够保证客观的定价系统,所有的管理手段在市场经济下都是脆弱的,是社会系统的一部分,只有在全社会基础上取得平均成本后,在平均成本的基础上,才会有医院合理的成本价格。成本核算应是社会行为,不是医院单独的行为。

2、实行医院成本会计核算是医院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医院可分为非营利医院和营利医院,其中大部分为非营利医院。他们二者的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包括利润和社会效益。成本核算是一种代表资源的合理配置的管理方法,对资源的利用、效益、成本指标进行综合合理评价。医院应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前提下增收节支,用最低的成本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医院成本核算应并入会计核算体系

医院存在成本核算与会计核算各自独立和相互脱节的现状,但成本核算不应在会计核算体外运行,医院应改变这种状况,使以财务会计核算为核心的成本核算工作更加程序化、规范化。《会计法》规定医院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的计算应当办理会计手续进行会计核算。因此成本核算的大部分数据应从会计资料中取得,以保证取得数据的及时性、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减少数据传递及核算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成本会计核算可使医院的成本核算及考核工作,更加及时、准确、直观,为医院管理层和科室管理提供准确依据,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成本会计核算增加了临床科室、行政后勤科室之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透明度。

三、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对象

医院应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订行之有效的成本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建立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等。医院实行成本会计核算,包括医疗成本核算和药品成本核算。下面我们主要指医疗成本核算,医疗成本费用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直接费用,即医院在开展业务活动中可以直接计入医疗支出的费用。包括医疗科室开支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药品费、业务费、修缮费、购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

辅助科室中能明确为医疗服务的科室或班组的费用支出,如一般医院的营养食堂、洗衣房等的支出,基本上是为医疗业务服务的,可直接计入医疗支出。

提取修购基金应按固定资产使用部门分别计入医疗支出。

间接费用,即不能直接计入医疗支出或药品支出的管理费用。包括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职工教育费、咨询诉讼费、坏账准备、科研费、报刊杂志费、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利息支出、银行手续费、汇兑损益等。

间接费用按医疗科室的人员比例进行分摊,并按支出明细项目逐项进行分配。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优势,医院要在深化、细化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成本控制工作。四、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科目设置与成本归集

在医院医疗收入明细科目下设各临床、医技科室明细科目,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

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保持与现行的《医院会计制度》口径一致,在现有的医院会计科目基础上可增设“直接临床成本”、“间接服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个科目作为成本会计核算的账户。

“直接临床成本”账户用多栏式账页,按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设一级明细科目,医院各临床、医技科室人员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其他各项间接费用可根据发生的地点或部门经过一定的分摊程序转入该账户。“直接临床成本”账户除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临床科室外,也应包括检验、放射、手术室、功能检查(心电图、脑电图、内窥镜、超声波……)、理疗、同位素、放疗,以及注射室、换药室、急诊室等各种直接为病人服务的诊断、治疗科室。门诊部挂号费也暂作直接临床处理。该账户期末将各科室项目成本汇总后转入“医疗支出”科目和对应的明细科目,保证与现有的科目设置的衔接和项目成本的核算。

“间接服务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锅炉房、洗衣房、供应室、修理室、药剂科室等不直接为病人提供医疗、诊断服务,而是为临床医技各科提供必要的劳务供应的科室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通过汇集后,按提供劳务的种类和情况,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

“管理费用”账户用多栏式账页,行政管理部门与后勤部门的所发生的基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公务费、卫生材料、其他材料、低值易耗品、业务费、购置费、修缮费、租赁费和其他费用等直接记入各该账户。期末经过一定的分配方法,用费用分配表分配到各“直接临床成本”科室与各“间接服务费用”科室。

医院本期发生的各项费用通过费用的分配,均已归集到“直接临床成本”科目,这样就可得出各科室的实际总成本,期末如能汇集该科室所完成的各种劳务量(医疗或诊断工作量)的合计数,即可算出其出单位成本。

五、医院成本会计核算的发展

第8篇

(一)会计核算失真,财务管理混乱

首先是成本核算不够精准,对于目前管理费用分摊需进一步考虑,由于管理费用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与收支节余和净资产紧密相关,而目前会计制度按照人员构成进行分配显然不能体现出成本控制的效果。其次,各医院成本项目没有统一的标准,成本费用核算缺少规范化,这样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也使得同行业会计信息失去比较的意义。再次,由于会计人员习惯了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对电算化操作尚不熟悉,乡镇医院对电算化的应用主要停留在财务处理的层面上,财务管理整体较为混乱。

(二)资金审批不严格,成本监管不到位

虽然乡镇医院的利润在逐年增长,但是在现实的运营过程中仍有数额不菲的开销,医院所需采购的物资在形式上和价位上都有较大差别,从几块钱的纱布到数十万的高端医疗设备都包含在内,在物资采购上缺少科学合理化的流程,对资金审批的管理不严,都会对成本监管造成影响。由于没有形成规范的资金审批流程,在资金的使用上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成效。比如在投资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市场调研,在医疗设备的引进时没有结合医院自身的财务现状及实际使用需求,对使用人员的培训没有及时跟进,导致设备长期被闲置,逐渐失去使用价值。

(三)会计信息的输入和审核缺少有效监督,电算化操作水平有待提高

实现会计电算化管理,由计算机代替了人工而进行经济业务处理,由于缺少严格的监督管理和审批制度,个别人可能会同时进行数据的录入与导出操作,减少了其中审批流程,将极大提高问题及舞弊行为出现的概率。同时,计算机中输入的原始数据是需要经过人工审核通过的,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比较薄弱,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管理后,相关部门减少了对人工审核审批的基础环节,不能确保原始资料的录入是否正确。另外,大多数乡镇医院会计人员在电算化操作水平处于初级阶段,对他们的电算化操作培训却相对滞后,财务软件未能得到切实的利用。

(四)财务内控基础薄弱,财务监督机制乏力

目前很多乡镇医院财务内控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管理层对财务内部控制的没有充分的重视,各职能部门权责不清,未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加之乡镇医院优秀的财务人才较为缺乏,在财务控制工作上没有形成自己的工作思路,而是习惯于听从领导安排,工作方法上没有创新也影响了财务内控的发展。三是内控机制下的信息化仍处于初级阶段,虽然引进了财务管理系统,但是对其应用程度只停留在表面。另外,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的没有树立起权威性,导致审计部门的权力受限,监督职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实行阶段由于缺少可行性强的、完善的评价监督机制,并且多是事后处理,无法避免地出现违规行为。

二、会计电算化环境下乡镇医院财务内控机制优化策略

会计电算化是乡镇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市场竞争下的必然要求,它的应用将会大大提高乡镇医院内控机制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由此提出以下几点优化策略。

(一)增强会计核算管理,完善财务内控制度

对过程管理加强控制,实行成本核算是乡镇医院应对当前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成本核算是一项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个环节的配合,通过核算管理可以对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部门的成本信息得以全面的掌握,分析趋势变化用以指导下一步的管理工作,减少工作的盲目性。要制定严格且行之有效的科室核算管理制度,构建成本评价体系,从而实现规范化管理。乡镇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可以类似于企业建立层级式管理结构,管理者要担任起领导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在岗位设置上,使各岗位之间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关系。在重大财务决策时要充分尊重职工的意见,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实际性。另外,要重视风险控制,尤其加大对未知风险的评估和检测,比如乡镇医院的发展部署等,根据医院的现状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监测体系。

(二)强化成本预算,严控成本支出

成本预算是乡镇医院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要不断完善成本预算体系,严控成本支出。首先要树立合理的成本预算控制目标,要结合乡镇医院的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考量,做到统筹兼顾。其次,成本预算要得以全面展开,需要各个部门要给予积极的配合,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全过程。因此无论是临床病房还是行政管理部门都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科学的预算计划,采用综合式的预算管理程序,形成层级式管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各职能部门的专业优势,而且在参与预算编制的过程中,也使得他们意识到哪些是可以缩减的成本,有利于形成成本预算的全员化。另外,通过会计电算化管理,能够有效提高预算编制效率和准确性,并且加强对其的监督管理,以便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迅速调整。

(三)完善会计电算化管理,提高电算化操作水平

乡镇医院要结合有关部门的要求,建立符合自身现状的会计电算化管理机制,以职位隔离和内部牵制为基本原则实行科学的岗位设置和职能分工,明确各方的岗位职责,尽量避免出现舞弊的问题。乡镇医院要加强对计算机的维护管理,对软件和数据信息实行严格的保密,对数据的输入和输出都严格控制,通过系统加密和访问受限等方式实现安全管理,并且不允许无关人员使用。同时还要进行网络安全维护工作,防治病毒或者黑客对软件的侵入而篡改信息,最好随时存有数据备份,保证会计数据资料的安全。提高会计人员电算化操作水平是推动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关键。会计人员的电算化操作除了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还有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乡镇医院除了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外,还要在平时工作中积极总结,提高自身操作水平。

(四)强化会计基础,健全会计监督管理机制

第9篇

新的医院会计制度针对传统收付实现了相应改变,以权责发生制为主要基础,在会计要素中,用费用科目取代了支出科目,这一变化以为者所产生的费用不仅可实现一一对应的关系,而且还满足于当前的市场规则,使新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朝着严谨、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同时新的医院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给予了相应调整,包括分割和合并一些条目,而这些条目的调整对于医院成本核算均可产生一定影响。

二、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框架

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中将科室区分为四类科室,三级分区,包括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以及后勤四大类,因此在新的财会制度下应对进行重新的梳理,对会计科目进行明确定义,对入账计量给予更精确化的改革。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将医院的应收款项和坏账准备金率在原来的基础上给予下调,这是对医院应收款项变现能力的重视,可提高医院应收款项的变现能力。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将药品加成进行核算这一旧的体质取缔,将药品收入隔离在医疗收支系统之外,且将医院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明确支出在财务计算中反映出来,实现了药品实际成本的真实反映,并以此确保医院会计信息的更加证实可靠,因此对医院新入账标准的熟练运用是当前会计人员必备的素质。在新的财务会计制度下,对原有项目进行修订和规范的前提下新增了11个项目,并以补偿机制作为主要方式,对医院内部长期资产进行合理摊销,对固定资产以折旧的方式进行计提,将成本补偿作为主要形式,这样不仅与企业和单位在处理固定资产上进行接轨,还突出了无形资产存在的价值,以及其价值的具体流失程度,以彰显其价值。

三、完善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框架

随着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实施,医院成本核算的方式也随之改变,如何做好过度其医院财务工作,完善新财务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的核算工作,以更好的适应现代医院管理模式的发展,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健全内部资金监管制度

加强医院内部监管,首先应加强内部财务监督工作,在新的财务制度下对医院财务部门职责给予了明确规定,同时也对财务部门的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包括预算、收支、资金控制等方面的监管等,在新会计制度下应对医院资金的流向有严格的控制,对投资范围也应作出明确规定,如不能将医院资金用于风险投资等,而其对外投资也应仅限于医疗卫生服务部门等。

(二)加强医院的财务分析和评价分析

医院的财务分析关系的在医院工作的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加强对财务人员的定期培训,确保医院财务管理方面工作人员可熟练掌握其本职工作,并严格按照正确的专业和方法进行操作;对财务管理的预算体质进行改革,提高预算编制水平,对预算内容进行量化、细化,增加财务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在锌的财务会计制度下,绩效考核不再仅仅是医院内部资金调节问题,而其更大的意义是通过绩效考核增加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以真正提高绩效考核的意义;在医院各个部位和科室中都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目标的制定,因每个部门的性质差别很大,因此其绩效评价指标也不尽相同,在确定医院绩效评价考核指标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和需要和特点,构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财务评价体系。

(三)完成绩效成本核算监督评价体系

绩效成本核算监督评价体系是对绩效成本核算情况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可采用责任单元划分的方法,对绩效成本核算实施监督评价,责任单元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但又与主体密不可分,在反馈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对原有的整体运营进行把握,以实施有效监督。

四、结束语

第10篇

1把现在医院整体一级综合核算.改为分级核算办法。如果说财务、总务、医务、人事各职能科室为“条”的话.那么。各医疗、医技专业科室则为“块”。分级核算就是在财务上建立一套以块为主的医院经营全过程的会计分级实体核算体制.将各个环节中的经济活动和效果全部分类或分项纳入核算中.通过核算,对具体专业科室进行比较细致深入地比较分析。从而研究其经济活动的规律,把各个领域中权、责、利结合起来,把经济指标和效果落实到各科室领域中去以提高会计核算对经营过程控制的职能作用。改变过去医院整体核算中.经济责任不清,经济效果差,不计成本吃“大锅饭”的医院经营管理办法。

2分级核算办法

2.1医院一级收入科目不变.仍为业务、制剂、其他和经费补助。但在业务收入一级科目之下,分别在门诊,住院设内、外、妇、儿、中医、药品费、透视、检验⋯⋯二级收入明细科目。分别直接核算各专业科室的收入。

2.2把现在医院的业务支出一级科目。亦按分科核算的科室,设立相应的13径一致的二级支出明细科目,核算各专业科室的工资、补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业务费、药品费、材料费等物化劳动和活劳动中必要的消耗费用。

2.3应在“加工材料”、“药品和“库存物资”科目中设置“制剂”二级科目,在制剂室设置一套制剂生产辅助明细帐,详细核算制剂生产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每月制剂辅助明细帐与医院会计相关科目核对相符。制剂辅助明细帐由制剂人员兼职办理。以便于核算,提高会计核算准确度。

2.4设立“辅助部门支出”一级科目,核算医院为进行共同性的辅助工作,而又不能直接记入有关科室支出明细科目的所有间接消耗和费用。季、年末将“辅助部门支出”的数额,接工资或以科室费用比例分摊到各专业科室支出中去。

2.5设立“低值易耗品基金”和“低值易耗品”科目.以加强低值易耗品的管理和核算。低值易耗品的摊销.可划一大标准。单位单价在多少元以上或一次经批准领用大宗的。可采取分期摊销的办法。

2.6设立“待摊费用”科目,按专业设户。如低值易耗品待摊部分记人此科目。按期转摊。

2.7设立“政策性支出”科目,核算由于政策性开支而给医院增加的费用,此项费用支出,主管或财政部门应当给予弥补。

第11篇

企业是微观经济的主体,其财务会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在一般原则对企业会计核算起规范作用的同时,也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具体应用于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效益原则,是指会计部门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所产成的效益应当超过提供这些信息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总和。从其属性上讲,成本效益原则应属于会计核算原则的修订性原则。

一、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构成成本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生产的“产品”,也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会计人员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运用纸、笔、算盘、计算机等劳动手段,作用于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消耗这一劳动对象,生产出成本会计信息,同时,将成本会计信息传递给企业管理者、投资人、债权人、税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因此,成本会计信息也存在成本问题。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具体包括:

(1)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从企业经济业务的发生到成本会计信息的形成,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数据收集、汇总、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势必要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收集和处理会计信息的成本包括会计人员的工资、必要的办公用品、计算机硬件及财务软件、账簿费用等。尤其是当提供一些较为复杂或精度要求较高的成本信息时,其处理和提供的成本很高。对外提供报表时,因为报表中也包含的成本会计信息,故财务报告的审计费用也应按一定的比例累计入成本会计信息成本。处理和提供成本会计信息成本的特点之一是它往往是可以计量的。

(2)传递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成本会计信息在被会计人员“生产”出来以后,要到达信息需求者手上,需要经过信息传递这一过程。用于向外披露用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信息,经过人工送达或财务软件传递等方到达财务报告编报者手中,期间产生人工费用或软件摊销费用。

(3)诉讼成本。在因为企业提供财务报告、纳税申报等活动中,因为所提供的成本会计信息误导投资或偷逃税款而受到投资人、债权人或政府税务部门,而花费的巨大的诉讼费、立案费、律师费等。

(4)竞争和谈判劣势。对外披露的报告中包含过多的成本会计信息,将会使竞争对手了解企业的商业机密,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削弱企业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如果销售商制度本企业的产品成本,在谈判时便可能将价格压得很低,使企业在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

(5)管理和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为管理目的应用的成本数据(供内部使用的)不同于向外报送的财务报告中的成本数据,前者可以毋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管理人员完全可以自由决定,按自己意图来解释成本信息。因为这种解释成本信息的决策,带有主观任意性,按一种方式解释而放弃另外的解释方式就产生了管理的机会成本。用于业绩评价的会计成本信息,是将已经发生的成本与预算的成本相比较,鉴别与所制定的计划成本、利润、现金流量和其他财务目标所以发生差异的原因,从而促使经理人员采取措施,变更他们的行动或调整他们的目标和计划。在制订的成本计划不实或核算过程中成本分配的方法的影响,可能导致对经理人员评价的偏颇,会打消部门经理的积极性,造成业绩评价的机会成本。

(6)其他成本。在信息时代,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除了以上几种外,还包括成本信息系统开发所花费的代价及系统使用人员的培训费用、系统维护费用;对新会计制度颁布后会计人员的培训费用等。

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效益构成本文所指的成本会计信息是可靠的、不带偏见的、不加粉饰的、有助于决策的信息,不考虑其成本相对于收益是否过高,因为只有通过这样的有效成本会计信息,决策人员才能更好地评价一个企业发展前景、有关成本会计信息的收益主要有:

(1)降低成本。在任何设定的条件下,只要影响利润变化的其他因素不因成本的变动而发生变化,降低成本始终是第一位的。降低成本以两种方式实现:第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通常,这种意义上的成本降低属于日常成本管理的内容。第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企业可资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过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企业文化、企业外部协作关系等等诸多方面。这些因素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构成了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是影响成本的深层次因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成本降低到这些条件许可的极限时,进一步降低成本的努力可能收效甚微。例如产品成本中的材料成本,在既定的技术条件和材料条件下,生产单位产品材料消耗量有一个最低标准,当实际消耗接近这一标准时,进一步的努力也难以使材料成本进一步降低。由于既定的条件限定了成本降低的最低限度,进一步的成本降低只有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如通过采用新的技术设备、新的工艺过程、新的产品设计、新的材料等,使影响成本的结构性因素得到改善,为成本的进一步降低提供新的前提,使原来难以降低的成本在新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所有这些降低成本方式的实现都是以成本信息的取得为前提的。

(2)增加企业的利润。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的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具有战略意义的议题是如何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取其他的竞争利益。当成本变动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变动相互关联时,如何在成本降低与生产经营需要之间做出权衡取舍,是成本管理无法回避的困难选择。单纯以成本的高低为标准容易形成误区。成本的变动往往与诸方面的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系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的需要,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利润。

(3)为企业战略提供支持。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往往要采取诸多的战略措施,这些战略措施通常需要成本信息予以配合。采用成本领先战略的企业要通过强化成本管理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战略的选择与实施是企业的根本利益之所在,其需要高于一切,成本管理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要配合企业为实施各种战略对成本及成本管理的需要,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成本最低化。

另外,在资源限制条件下,通过使用成本信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有限的经济资源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创造出更多的价值,达到节约增产的目的,也是成本会计信息的重要应用。这一原理对于存在瓶颈环节的企业同样具有参考价值。当企业的薄弱环节成为制约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提高瓶颈资源的利用效率成为成本管理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企业可以利用成本的代偿性特征,通过增加其他方面的成本以节约受限制资源或瓶颈资源,使受限制资源的边际收益最大化,从而提高企业的产出水平。

三、以上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分析的启示如下:

第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的日益复杂,金融工具的频繁使用,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企业的外部信息需求者还是企业的管理当局对成本会计信息的需求加强。外部信息需要更多的成本信息来评价企业的发展潜力和评估公司的价值,管理当局需要成本信息来进行决策和对各部门进行业绩评价。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方法的创新,会计学科的发展,会计工作人员将有可能提供更多,具体,更全面的成本会计信息。在这种对成本会计信息需求增强,供给能力也增强的情况下,会计人员提供多少或多高质量的成本会计信息就必须遵守成本效益原则。

第二,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与效益大部分是难以计量的。如前面所列示的成本会计信息的成本和效益,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来表示。在选择成本会计信息提供内容时,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对成本会计信息可能产生的成本和效益进行职业判断,在成本和效益之间进行权衡,以得出“适量”的成本会计信息。

第三,成本会计信息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就成本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提供来讲,随着信息技术的采用,会计信息的处理比传统手工会计下大大便捷,成本大大降低了。

参考文献:

[1]陈胜群:《企业成本管理战略》,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2]夏宽云:《战略成本管理》,立信会计出版社2000年版。

第12篇

(1)原有知识结构不完善。根据苛勒的“完型---顿悟”说,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型,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体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可见认知结构的形成尤为重要。认知结构的形成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是学生的素质,特指知识文化素质。学生的知识素质不高,再加上后天不努力,必然导致对所学内容的掌握不足,也就没有办法构建一个良好的知识结构。我们中职学校的学生在这个方面的缺陷尤为明显。(2)对新知识的掌握不足。对新知识的消化、吸收将影响下一个学习内容的学习,知识混乱不仅不利于教学的正向迁移,反而会导致负迁移。影响教学中知识掌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就主观方面来说主要包括:学生的智力、认真程度、努力程度、身心状态、个体的学习态度等。对于中职学生来说,由于年龄小,学习动机、学习欲望不强,并且大部分中职生在初中养成了不刻苦、不努力的学习习惯,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短暂,以上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3)巩固练习不够。根据学习效果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学习效果不好将会使得学习动机降低。会计电算化课程是先难后易的课程,刚入门的时候有大量理论要学习,通常刚刚入门的教学不好教,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而且由于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和练习时都需要计算机和财务软件的结合,平时,除了上课以外,同学们很少有机会进行练习。

2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教育心理学关于促进迁移教学的策略之一就是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由于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不同,如果按照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是没有办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设置不合理将会导致学生厌学、教师教学进度受阻。(2)教学手段、方法选择不恰当。不同的教学表现形式,学生获得的知识的量和质并不相同,通常会计电算化的课程都是在机房完成的,在机房教学是大多数选择,但是还应该加以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多媒体教学可以弥补机房教学中教师无法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不足,还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不够直观的缺陷。(3)模块和模块之间的教学引导不够深入,不够具体。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各个模块之间相互脱离比较明显。各个模块之间的教学迁移得不到实现。会计电算化教学中,通常先是学习单一模块,接下来再进行综合模块的学习。这里存在两个大问题:1)会计电算化的引入课程中,阐述各个模块的联系时不够深入,不够形象,很多学生没有达到宏观上的把握;2)在进行单一模块教学时,教师对该模块与各模块的关系的教学不够深入、不够具体,没有达到知识的进一步细化、加强。

3如何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中的迁移教学

3.1提高学生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由于认知结构对迁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促进会计信息系统中迁移教学的关键就是提高学生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查缺补漏,复习基础会计知识。我们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之前,要摸清教学对象的会计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然后进行查缺补漏,完善学生的会计基础知识的机构,回顾基础会计中的基本原理、记账规则、重要会计分录的编制等等,为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做好准备。(2)引入与现实贴近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好新知识。会计电算化操作性比较强,考察学生的计算机和会计知识,99%的同学都不具备两方面的能力。所以在这门课程上学生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不分先后,大部分学生都想在学习上被认可,所以当学生表现很积极时,教师只要加以适当的鼓励、引导,将会使得很多同学喜欢这门课程,学好这门课程。

3.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多用案例教学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3.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相似性是影响迁移的因素之一,前后的学习内容的相似性将会提高迁移的效果。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应该根据相似性来设置教学内容,将相似的内容尽量放在一起。

3.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第13篇

会计准则就是一种为社会会计行为和会计信息设定的一套规范标准,它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实践的指标标准,主要是为了规范企业财会信息,以此来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为拥有非常成熟的资本市场和最发达的经济的美国,其会计准则代表了国际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高水平。虽然我国于2007年开始实施新的会计准则,成为了我国会计史的一个新的突破,其在实质上实现了同国际的趋同,但相对于美国会计准则仍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主要体现在会计准则的层次结构不同,财务报表要素不同,要素确认与计量不同,财务报告方面的不同。在差异明显的会计准则的指导下,我国和美国在会计财务处理中也具有明显的不同,其中在存货核算差异格外显著。存货,就是储存起来以供出售的商品货物或者是在生产过程中耗损后留下来的材料等。

存货在企业的踪资产中占有很大的一部分,作为一项重要的流动资金,对存货的管理要采用更加合适的方法来保证企业资产的正常稳定的运转。同时,公司会计处对于存货的量、存货的收入情况、存货的输出情况等一系列信息都要做到准确核实、记录。这些记录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财务输出和经济成本。而且还会影响到企业的所得税、收益和企业的各种业绩评价等,更严重的还会影响到整个市场和国家的运行状况,所以,企业的存货会计处理至关重要,各个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存货政策来进行管理。借鉴西方会计核算的特点和优势,可加强与国际会计接轨,中美的存货会计处理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存货发出计价

我国企业存货的实际成本处理大都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是个别计价法,但不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理由是其无法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而美国企业除了先前三种方法外,还允许采用后进先出法,就是让存货与其进入的先后顺序的相反方向来输出存货,将最先收入的存货作为期末存货成本:先买进来的后卖出去。后进先出法就是这样一个后面进库的存货先出库作为流动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将最新进入的存货与其已经实现的销售额相配比。在现在物价上涨的社会形态下,后进先出法确实可以取得一定的利益,由于期末现金余额和销售成本会显得高,那么企业销售的纯利润、所得税和净收益额就会显得低一些。而当物价下跌时,这种情况往往会相反。因此后进先出法并不适于企业长期运用的存货处理方式。因此,大部分企业都会选择不同的存货方式来处理企业的存货以到达企业收取最大的利益所得。除此之外,炼油、玻璃制造等行业就是一会使用后进先出法来保持一定的存量进行企业运转的。我国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消了关于存货成本“后进先出法”的使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后进先出法下极易粉饰企业业绩、操纵会计利润。例如在物价持续上涨的前提下,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有效增大财务成本、较少企业利润,暂时性规避相关税款的缴纳,获取税款资金使用的时间价值;在物价行情下跌的情况下,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有效减少财务成本,虚增企业利润,以达到提高经营业绩的目的。因此,为了规范存货的核算,企业会计制度改革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在其提高企业资金流动性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在整个市场宏观层面,物价往往是保持波动中上涨趋势的,因此,后进先出法下,企业可以在营业收入中优先将高成本采购存货的价值予以抵扣出来,给企业运营提供了更多的流动资金。美国选择保留了后进先出法的方法,提供了关于后进先出法运用的相关经验,例如,采用标注法,更多地关注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存货核算企业的规范性,要求其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强调使用的合理性,是否遵循了会计核算的可比性原则等加以利用。即发挥了后进先出法的可选择性,又避免企业肆意的使用操纵利润。

二、存货跌价转回

存货跌价转回就是在已经计提的准备金额中将存货价值转回,并且将转回的金额另外计入当期损益中,这在我国还是可以使用的一种方式,但是在美国早已经禁止这种会计出路方式。目前,我国在合适满足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这种方式,而使用它的条件就是存货跌价时影响存货价值的因素都已经消失不存在了,而不是影响当时存货的转回的现金。当这些条件都符合时,就可以按照原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将金额转回,通常都是单个项目转回。然而,当存货数目较多时,可以将存货项目分类来进行计提。

三、期末存货

计量对于存货的期末计量,中美两国在会计处理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例如:期末存货都是采用账面价值与可变现净值孰低的原则进行计量,当可变现净值低于存货的账面价值时,应及时对存货计提跌价准备,保证存货价值的准确性。中美两国关于存货期末计价核算最大的区别在于特殊行业金融衍生产品的计量,例如贵金属行业,由于其行业特点,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存货价值更多的取决于市场价格,因此,对于这类存货的期末计量,美国会计核算选择以市场价值进行计量,而不再关注账面价值的高低,更多的体现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原则;但我国关于这块领域没有特殊化处理,保持了一致性,主要是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信息获取程度的欠规范性造成的,体现了会计核算的稳健性原则。

四、盘存制度的比较

(一)定期盘存制度下存货核算的比较

1、中美两国之间的定期盘存制度下存货核算相同之处。两国的存货核算之中的相同就在于对于销货成本是不会记录在册的,而且平时的存货账户也只是反映的初期的存货金额,期末的存货金额都是通过实地的盘点得出的。

2、中美两国定期盘存制度下存货核算不同之处。

(1)两国对于存货核算在账户设置上的差别。美国商业企业的账户设置会有“购货”、“购货退回及折让”、“购货折扣”、“购货运费”等等一些来进行核算。而在中国的账户上则不一样,仅仅记载“库存商品”、“原材料”。

(2)而对于已经购得的存货在存货退回、折让以及购入的折扣、存货的运费上,中美两国的处理记录方式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当已经购得的商品出现问题需要退回或者折让时,美国的会计会处理记成“购货退回及折让”,而我国则记为“库存商品”;如果赊购的货品再进行现金加以时获得折扣。美国会计处理记为“现金折扣”,并在后附上“应付账款”,我国会计就会记为“财务费用”,并随后附上“应付账款”;而在存货运费方面,应该有企业承担的费用,美国会记为“购货运费”我国则记为“营业费用”。

(3)计算销货成本时是否需要编制期末调整分录,两国存在较大的差异。财政金融骜不驯的野马,如果没有了镣铐和枷锁,它必将横冲直撞,滥用权力恣意损害公民权利。孟德斯鸠认为“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9]《拆迁条例》将强制执行权赋予行政机关,没有明确被拆迁人对拆迁强制执行行为不服可否提起司法审查(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能提起),从而使得强制拆迁行为游离于司法权力监督之外,导致了违法拆迁现象层出不穷。《征收与补偿条例》将房屋强制拆迁的权力赋予人民法院,将执行申请权赋予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人民政府,以司法强迁取代《拆迁条例》中的行政拆迁就是为了实现司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和制约。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院长薛刚凌说:“过去往往是行政机关委托相关企业来搬迁。企业为了实现经济利益,过程很不规范,强制搬迁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恶性事件。条例实施后,行政机关只能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制度设计者希望通过司法程序的设置来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把风险降到最低。制度的前进受到现实情况的制约,很难一步到位,只能逐步推进。通过法院来强制执行是个进步,毕竟司法机关可以对行政机关进行制约。”[10]一旦司法机关拥有了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那么司法机关就可以对房屋拆迁执行申请进行审查,经过审查执行申请合法的予以执行,执行申请不合法的不予以执行。通过这种简单的分权措施,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此外,将房屋拆迁强制执行权从行政机关转移到司法机关手中也让作出征收补偿决定的人民政府自己心里明白,如果做出的征收补偿行政行为不合法、不合理将得不到人民法院的执行,从而也促使行政机关从“司法他制”走向“行政自制”,自觉地、主动地做到依法行政。

第14篇

医院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提高了会计算账、报账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大减轻了会计人员的负担,而且在医院门诊收费、住院收费、药品出入库、医疗器械出入库、固定资产出入库、账务处理等环节得到普遍应用。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可以看出,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能力、速度是手工处理无法比拟的,只要硬件、软件工作正常,输入的数据正确,产生的结果是确信无疑的。但运用计算机处理业务因一些人为或其它因素也会出现差错、舞弊、数据丢失等情况。因此,强化医院会计电算化体系已是当务之急。

一、目前医院会计电算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对会计电算化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财政部明确规定到2010年,全国要有80%以上的基层单位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但目前在有些地区医院,会计电算化开展的程度非常低,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单位部门领导和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部分领导存在着一种“重硬轻软”的思想,重视对硬件的投资而忽视对软件的投入,甚至有些单位使用盗版的财务软件;部分会计人员也认为会计电算化是一个形式,以至于有些医院花钱买了软件却没有真正使用好。事实上,实现会计电算化不仅仅是记账技术的革命,而且对于会计学科本身也是一次大的革命,可以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记账、算账、报账的苦海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资金管理、资金分析、资金评测中,进一步深化会计职能。

(二)软件程序不稳定,错误不易发现

众所周知,新软件在使用过程中,或多或少的会有不足之处。因此,开发商会通过升级财务软件加以完善。然而在升级过程中,软件程序不免会有一些漏洞,使财务软件在运行中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工作进度。这就需要技术人员经常与软件开发商联系,会牵扯精力,延误工作,造成损失。

原手工方式下的一些内部控制措施在会计电算化后转移到了计算机,通过会计软件实现。如凭证借贷平衡检验,余额发生额平衡检验,编制科目汇总表等。因此,计算机系统的内控制度也由手工条件下的单一人工控制转为人工控制和程序控制。这些控制的有效性取决于应用程序,如程序发生差错或不起作用,加上人们的依赖性以及程序运行的重要性,就使失效控制长期不被发现,造成会计信息的不真实。

(三)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差,存在许多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医院会计电算化面临以下风险:1.实际操作中存在风险,主要表现在制定措施不全或缺乏有效监督,导致的现象时有发生;2.计算机维护过程中存在风险,如缺乏必要的防病毒意识和措施,对利用计算机犯罪知之甚少,缺乏相应的控制措施;3.会计档案形成和保管过程中存在风险,如没有及时备份、或备份数据没有定期检查,凭证、账簿没有及时打印等。

(四)缺乏合格的会计电算化专业人员

由于会计电算化是一门融计算机学、管理学、会计学、信息学于一体的边缘学科,虽然大多数会计人员已接受计算机等级培训,但与实际应用还有较大的距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复合型人才欠缺,目前既懂医院会计又熟悉计算机的人员相当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医院会计电算化的进程;2.会计电算化培训内容滞后,计算机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硬件和软件操作系统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而目前的教材却是几年前的,会计人员通过培训所学的知识回去后却无用武之地;3.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缺乏会计电算化内容,没有将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项内容来培训,致使会计人员缺乏再培训和定期考核的机会。

二、完善医院会计电算化的对策建议

(一)单位领导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系统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断投入和支持的软件工程,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而是要符合医院运行规律的管理思想,需要医院领导的直接参与、全体职工的配合和病人的理解,只有这样,整个工程才能够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选择成熟的财务软件

由于医院财务软件的设计人员对会计原理、财经法规、财务管理等知识相对来说了解不多,因而对会计处理流程的中间环节考虑不周,使会计流程不够通畅。为此,一定要购买经过财务软件管理部门或有资质的机构认定的,通过检测系统确定性能稳定、数据安全、功能强大、兼容性好的软件,或者委托实力雄厚的软件公司结合医院实际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三)加强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使会计核算和会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变化,给医院的内部控制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因此,建立一套适应医院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势在必行。可以把医院电算化内部控制分为管理控制和日常控制。

1.管理控制。管理控制主要是对计算机会计系统涉及的各个部门和人员而言的,通过管理控制,可以使各个岗位各司其职,协调和理顺他们间的关系,使舞弊和犯罪的几率减少到最低。它包括:(1)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组织机构,如可设置会计主管、微机操作、审核记账、系统维护、数据分析等岗位,形成相互稽核、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机制;(2)完善系统操作控制,如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操作管理制度,明确职责、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项,以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3)加强系统安全控制,如强化密码机制、制定防病毒措施、认真做好数据备份等等;(4)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开展全程内部审计。

2.日常控制。日常控制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经常性控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证医院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使其反映的经济活动情况准确可靠,达到预期的管理控制目标。它包括:(1)采用的会计核算软件应具有防范会计数据输入差错的功能,能够通过平衡关系控制、科目对应关系控制、凭证连续编号控制等来自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2)系统要有数据必须经审核后才能登账的控制能力,要有防止或及时发现处理过程中数据丢失、重复或出错的控制措施;(3)采取各种输出控制及审批措施,保证打印输出的账本、会计报表及其它会计资料准确无误;(4)妥善保管存有会计信息的磁性介质或其他介质,存放地点应防高温、防漏、防尘、远离强磁场,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复制,坚持双重备份制度,防止会计档案丢失。

(四)提高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电算化系统在运行前要对使用该系统的有关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对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以减少系统运行后出错的可能性。根据岗位分工情况、会计人员掌握计算机知识层面的情况,分层次、针对性地进行系统培训,在规定的最短时间内取得软件使用上岗证。会计人员要取得中级以上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核证书,使之成为既精通会计又精通计算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确保会计电算化工作的正常运行。同时,制定一系列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保证硬件、软件的安全运行。

第15篇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