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安全监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关键词:大坝安全监测;时空;运行管理;网络
众所周知,大坝是一种特殊建筑物,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如下3个方面:①投资及效益的巨大和失事后造成灾难的严重性;②结构、边界条件及运行环境的复杂性;③设计、施工、运行维护的经验性、不确定性和涉及内容的广泛性。以上特殊性说明了要准确了解大坝工作性态,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来实现,同时也说明了大坝安全监测的重要性。事实上,大坝安全监测已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我国已先后颁布了差阻式仪器标准及监测仪器系列型谱、《水电站大坝安全检查实施细则》、《混凝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等,同时,国际大坝会议也多次讨论过大坝安全问题[1]。
大坝安全监测是人们了解大坝运行性态和安全状况的有效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水平的提高及人们观念的转变,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也进一步加深。为此,笔者从分析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入手,对大坝安全监测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
1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
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据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年至1975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通过上面的数值可以作如下分析:大坝失事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也很广,但大致可以分成3类。第一类是由设计、施工和自然因素引起,它没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是一旦大坝建成就已确定了的,如设计洪水位偏低、混凝土标号过低、未考虑地震荷载等;第二类是在运行、管理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如冲刷、浸蚀、混凝土的老化、金属结构的锈蚀等;第三类是上述两种混合情况,即设计、施工中的不完善在运行中得不到改正,或者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运行管理的不力使设计、施工中的隐患发展为破坏。就目前而言,大坝安全监测主要是针对后两种情况。下面将从设计、施工、运行维护3个阶段来讨论,着重强调目前大坝安全监测容易忽视的一些方面。
1.1设计阶段
众所周知,在设计阶段,坝址的确定决定了地形、地质、地震发生频率及水文条件等;枢纽的总体布置、坝型及结构、材料选择和分区、水文资料的收集及洪水演算、地质勘探等都将影响大坝的安全。1980年6月19日,乌江渡水库泄洪水雾引起开关站出线相间短路跳闸、引出线烧断、工地停电,类似情况1980年6月23日在黄龙滩、1986年9月3日在白山等也曾发生。以上事故的发生引起工地停电和泄洪闸门不能开启的严重后果,均是由于整体布置不合理,对泄洪水雾飘移危害认识不够所致。喀什一级大坝位于高地震烈度区,粘土斜墙坝的抗震性能差,而设计又将防渗膜放在斜墙下游侧,形成潜在的最薄弱滑裂面,因而在1985年大地震时,迎水面滑落库中,其原因是坝体结构设计不合理。综上所述,大坝的许多安全隐患是由设计阶段留下的,特别是水文计算及地质勘探和处理两个方面,如纪村坝基红层问题,前期勘探工作不够是重要原因之一[2]。
1.2施工阶段
施工阶段能否贯彻设计意图、确保施工质量,特别是有效解决施工中发现的新问题是确保大坝安全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混凝土坝的温控措施、土石坝的碾压及防渗排水结构的施工、有关泄洪建筑物的机电安装等都将直接影响大坝的安全。喀什一级大坝在1982年施工中,其坝体及防渗墙都未进行碾压,致使密实度降低,在强震时容易液化和沉陷,这也是1985年地震时引起大坝整体破坏原因之一。
1.3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涉及水库调度、大坝及附属机电设施检查、监测手段及资料分析方法、大坝安全状况评价等,其中每一环节都事关大坝的安全。。佛子岭大坝1969年发生的漫顶事故,其重要原因就是因为盲目追求灌溉效益,汛期不适当地抬高运行水位所致;陈村大坝出现的105m高程水平裂缝与大坝长期遭遇高温低水位运行工况有关[3];佛子岭、磨子潭和沟后水库等在泄洪闸门开启的关键时刻都出现了电源中断这一严重问题,说明了备用电源及汛前检查有关泄洪设备(施)的重要性,更不用说对大坝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仪器监测和及时的资料分析了。这里还要强调的一点就是联合调度问题,在梯级水库调度中这一点显得特别重要,如石漫滩水库溃坝与上游的元门水库溃坝是密不可分的。
2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众所周知,大坝安全监测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笔者认为,大坝安全监测的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则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大坝安全监测不仅是为了被监测坝的安全评估,还要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3大坝安全监测的新内涵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影响大坝安全的因素很多(坝址选择、枢纽布置、坝体结构、材料特性、水库调度等)、时间跨度大(从设计施工到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在确保工程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观念的变化,实现大坝安全监测的手段和目的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笔者认为可从如下几方面进行理解。
3.1监测范围和内容
规范[4][5]规定“大坝安全监测范围,包括坝体、坝基、坝肩,以及对大坝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近坝区岸坡和其它与大坝安全有直接关系的建筑物和设备”。众所周知,瓦依昂(Vajont)拱坝就是由于库区发生大滑坡引起了溃坝;1961年3月6日,我国柘溪水电厂首次蓄水时,在大坝上游右岸1.55km处也曾发生大滑坡;佐齐尔拱坝1978年12月份发现拱冠向上游移动的原因就是因为离坝1.5km的地方在比坝低320m处开挖了一条排放地下水的隧洞所致。可见,关系大坝安全的因素存在的范围大,包括的内容多,如泄洪设备及电源的可靠性、梯级水库的运行及大坝安全状况、下游冲刷及上游淤积、周边范围内大的施工特别是地下施工爆破等。
大坝安全监测的范围应根据坝址、枢纽布置、坝高、库容、投资及失事后果等进行确定,根据具体情况由坝体、坝基推广到库区及梯级水库大坝,大坝安全监测的时间应从设计时开始直至运行管理,大坝安全监测的内容不仅是坝体结构及地质状况,还应包括辅助机电设备及泄洪消能建筑物等。
3.2大坝安全监测的针对性
大坝安全监测是针对具体大坝的具体时期作出的,一定要有鲜明的针对性。
(1)时间上的针对性。
由于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是大坝安全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因此在前一个阶段监测的重点应是设计参数的复核和施工质量的检验,而后者则应是针对材料老化[7]和设计复核进行。
大坝的破坏机理研究至今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关键是原型破坏试验作不了,因此,加强对溃坝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要求大坝安全监测系统在关键时候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关键数据;
(2)空间结构上的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坝址、坝型和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监测,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薄拱坝坝肩的稳定、破碎地基及深覆盖层上筑坝的基础处理及防渗、多泥沙河流的泥沙淤积、库岸高边坡的稳定等。由于总体布置不合理,泄洪水雾有可能引起跳闸等问题,应注意对雾化的监测和汛期对备用电源的检查等。再者,大坝监测应和大坝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互相补充,特别是在设计中运用新结构、新方法、新材料,施工时发现新的地质构造和地质条件。运行遇到不利工况时,大坝安全监测理应成为检验设计、施工及运行效果的必要手段,从而为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以确保大坝安全创造条件。
3.3监测手段和方法
大坝安全监测包括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4],笔者认为巡视检查和仪器监测是分不开的。前者也要尽可能的利用当今的先进仪器和技术对大坝特别是隐患进行检查,以便作到早发现早处理,如土石坝的洞穴、暗缝、软弱夹层等很难通过简单的人工检查发现,因此,必须借用高密度电阻率法、中间梯度法、瞬态面波法等进行检查[6],从而完成对其定位及严重程度的判定。人工巡查和仪器监测分不开的另一条原因是由于大坝的特殊性和目前仪器监测的水平所决定的。大坝边界条件和工作环境较为复杂,同时,由于材料的非线性(特别是土石坝),从而使监测的难度增大;另一方面,目前仪器监测还只能作到“点(小范围)监测”,如测缝计只能发现通过测点的裂(接)缝开度的变化,而不能发现测点以外裂(接)缝开度的变化;变形(渗流)测点监测到的是坝体(基)综合反应,因而难以进行具体情况的原因分析。正是由于上述原因,监测手段和方法必须多样化,即将各种监测手段和方法[4][5]结合起来,将定性和定量监测结合起来,如将传统的变形、渗流、应力应变及温度监测同面波法、彩色电视、超声波、CT、水质分析等结合起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一种真正的“分布式测量系统”——光纤测量系统即将面世,水科院、国电公司成都院等单位已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也曾在三峡作过试验。该系统将光纤既作为传感部件,又作为信号传输部件埋设于坝体中,使每一根光纤成为大坝的神经,感受大坝性态的变化并具体定位,从而使监测走向立体和全方位。
目前,自动化系统还存在费用高、可靠性难以保证、监测项目不全、安装调试困难、实时化程度低等问题,笔者认为一种费用低、安装调试简单、易维护、可以进行大范围监测、实时性高的系统才是发展方向。同时,监测方法、监测量的变化(如由标量到矢量、由数值分析到图象分析)必将导致分析方法的变化。
3.4大坝安全监测的网络化、智能化、效益化
在过去的许多年中,人们总是将观测资料交由专职单位去分析,这样做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及时有效地掌握大坝性态和进行最优的运行调度。同时,一般单位的资料分析总是在建立数学模型(特别是统计模型)的基础上,缺乏与具体大坝的联系及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的比较,也不利于监测技术的提高。近期,一些单位在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及决策支持系统开发中,直接将监测资料(如库水位、温度、应力、扬压力等)与设计标准(稳定、强度)对照起来用于坝体强度及稳定校核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是,目前的大坝安全监测自动化水平多数还停留在部分监测项目数据的自动采集上,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事实上单凭监控指标来判别大坝安全是不完善的,因为目前的监控指标主要依靠经验和理论计算确定。前者人为因素大,后者由于计算理论、数学模型和边界条件的假定,误差也较大,实际应用也值得商榷。如对于土石坝,当上游库水位骤降时测压管水位不会超过监控指标,但此时上游坝体有可能失稳。我国自1987年开始的水电站大坝安全定期检查(鉴定),是对大坝结构性态和安全状况的全面检查和评价,已得到广大科技人员认可,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它就是根据设计复核、坝基隐患、坝体稳定、泄洪消能、库区淤积及近坝库岸滑坡等方面对大坝安全进行评价。因此,大坝安全评估软件应与大坝安全定检内容相适应,应用专家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将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监测资料分析的有效方法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实现与大坝监测数据采集系统、闸门监控系统、水库自动调度系统、水雨情测报系统的有机结合,将大坝安全作为约束条件,效益的最大化作为目标函数才能适应用户和时代的需要。
最近,国家防总在建立全国防汛决策支持系统中将大坝安全监测(工情监测)作为整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从而突出水库运行以效益为中心,大坝安全是约束条件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大坝失事或事故中,洪水漫顶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试想:如果大坝某些性态异常或闸门起闭机损坏,而又不知近期洪水情况,如何在洪水到来时确保大坝安全?同时,运行也会影响大坝安全,如陈村大坝105m高程裂缝的出现及发展与不正确的运行方式有关;碧口大坝1995年也因泥沙淤积在较短的时间内将排沙洞口淤堵,威胁了电站安全。故为充分发挥水库效益,确保大坝安全,必须尽可能将流域水情、梯级水库调度情况及洪水预报、大坝安全监测和本水库运行调度结合起来。
另一方面,目前自动监测系统的数据采集软件均有巡测和选测功能,为适应“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要求,设置自动进行巡测、在线诊断、自动报警是对系统的必然要求。由于许多测值超差均由于自动化系统本身引起,故笔者建议在数据采集软件中应增如下功能:即当某测值或其变化速率超过正常范围时,系统应立即对该测点进行多次重复测量或自动加密测次,以方便系统维护和资料分析。
随着信息化的推广,大坝安全监测应主动适应时代要求,走向网络化、智能化,采用网络数据库、INTERNET/INTRANET技术,建立全国的大坝安全监测信息网是时代的要求。
4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大坝安全监测实际上是一种管理,包括信息采集、处理、结论的得出、措施的制定、信息的反馈,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工程效益。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如下几点:
(1)大坝安全监测范围空间上应包括梯级水库;时间上应从设计开始。大坝安全监测内容应包括与大坝安全有关的泄洪及机电设备;
(2)大坝安全监测应与气象、水情、洪水预报及水库调度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水库运行调度决策支持系统的一部分,真正为工程效益的最大化服务;
(3)大坝安全监测应将大坝安全评估与设计标准、设计参数(如安全系数,可靠度指标)等指标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大坝安全定检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从而易于理解、掌握和应用;
(4)大坝安全监测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走向即时化、智能化、网络化。
总之,大坝安全监测就是利用一切手段,确保大坝以较少的投入来保证长期、稳定、安全的运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赵志仁.大坝安全监测的原理与应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
[2]邢林声.纪村混凝土坝基红层的恶化及其原因分析[J].水利学报,1996,(9).
[3]邢林声,方榴声.陈村拱坝下游坝面105m高程附近水平裂缝的性态分析[J].水力发电学报,1988,(4).
[4]SDJ33689,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5]SL6094.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
关键词: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引言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一、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二、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三、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四、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1.1业务用房
11家疾控机构人均面积23.1~135.7m2,市级人均面积42.2m2、县级人均面积75.7m2,有4家机构人均面积低于60m2的国家标准。11家机构实验室面积占机构面积的比例为20.0%~42.3%,仅有5家机构达到国家相应规定标准要求,市级比例低于44%的副省级城市平均值。
1.2仪器设备
按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市级机构食品检测设备数量不足,部分老化,且缺乏高端、精密检测设备;县级机构设备配置差异较大。
1.3食品检测能力
市级机构能开展食品、食品添加剂与食品相关产品检测共计295项,其中食品中理化参数204项、微生物参数47项,食品相关类产品共40项。县级能开展食品中理化参数检测12~152项,平均100项,微生物参数检测12~36项,平均26项。
2讨论
2.1人力资源现状
调查结果表明,市级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较为合理,各岗位既有高职专家、中年骨干、又有高学历青年人才,可基本满足日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但工作量已接近饱和;此外,无论从工作或是学科发展角度,市级机构缺乏食品安全领域高端人才与学科带头人。县级机构各岗位人员相对较少,平均不超过4人,且无专职人员,现有人员除从事风险监测外,还承担其他公共卫生监测或检测任务,工作投入精力有限,并且各岗位高级职称与高学历人员较少,阻碍风险监测工作进一步发展需要。
2.2业务用房
自2003年以来,市新建、翻建县级疾控机构4家,占总数36.4%,部分机构业务用房得到明显改善,人均面积平均达到66.9m2,人均面积达标率为63.6%(7/11)。另外,参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实验室面积占总建设面积比例为,市级不低于40%、县级不低于35%。调查显示,6家机构未达到标准,占54.5%,最低比例为标准的57%。结果表明,部分疾控机构的实验室用房比较紧张。
2.3检测资源配置
调查显示,市、县级疾控机构现有仪器设备均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设标准》(建标127-2009)要求配置,2011年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启动时相应的食品检测设备未与之同步配置、补齐。各级机构现有的检测设备与仪器多为食品专业与其他专业共用,并且部分基础设备数量严重不足,部分检测设备处于落后淘汰状态。另外,参照《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设备配置)建设方案》(发改社会〔2013〕422号)要求,市级机构存在高端检测设备缺如,例如凝胶渗透色谱装置、气相色谱-四级杆串联质谱仪、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液相色谱-原子荧光光谱仪、加速溶剂萃取仪等。调查表明,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不完善已严重制约很多食品中有害污染物项目监测工作开展。3.4实验室检测能力调查显示,全市10家机构已取得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其中市级能开展食品中理化、微生物项目检测251项,县级能开展理化、微生物检测项目平均126项。项目虽多,但大部分为重金属元素、食品质量指标、人工合成色素、亚硝酸盐等常规检测项目。依据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需要,例如食品非食用物质、农药残留、稀土元素、兽药残留、真菌毒素、生物毒素、有机污染物等项目尚未列入资质检测范围。
3建议
《食品安全法》及其条例明确规定,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是制定、修订国家和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技术依据,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要基础。随着政府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的重视,对疾控机构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针对调查,提出以下建议:
(1)进一步明确、落实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职责,制订工作发展规划;
(2)加强专业人员培训力度,吸引食品安全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最终形成一支人员配备合理、专业技术过硬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队伍,带动整体工作持续发展。
关键词: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
0引言
监测监控系统是融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和电子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产品,当将其作为一种安全预防技术设施应用到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时,就称其为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在我国的工业安全事故中,煤炭工业的安全事故较为频发且性质严重,尤其以生产矿井瓦斯爆炸事故最为突出。为此,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专门制定了“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十二字指导方针,由此可见,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1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组成
根据所述及概念,监测监控系统的功能一是“测”,即检测各种环境安全参数、设备工况参数、过程控制参数等;二是“控”,即根据检测参数去控制安全装置、报警装置、生产设备、执行机构等。若系统仅用于生产过程的监测,当安全参数达到极限值时产生显示及声、光报警等输出,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系统;除监测外还参与一些简单的开关量控制,如断电、闭锁等,此类系统一般称为监测监控系统。
煤矿安全生产监测控系统层次上一般是分为两级或三级管理的计算机集散系统,一般包含测控分站级和中心站级。每个测控分站负责某几路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和某个执行机构的控制,实现了采集、控制分散;中心站负责数据的处理、储存、传输,实现了管理的集中。中心站与分站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通信、传感器到测控分站的数据传输、测控分站到执行或控制装置信号的传输,是通过传输信道实现的。
监测系统一般由地面中心站,井下工作站,传输系统三部分组成。地面中心站一般有传输接口装置和若干台计算机,电源,数据处理及系统运行软件,存贮、打印、显示等装置组成。为了计算机稳定工作,一般还配备了机房恒温调节,不间断电源等辅助设施。
井下分站和传感器构成井下工作站。井下分站的作用是,一方面对传感器送来的信号进行处理,使其转换成便于传输的信号送到地面中心站;另一方面,将地面中心站发来的指令或从传感器送来应由分站处理的有关信号经处理后送至指定执行部件,以完成预定的处理任务,如报警、断电、控制局扇开启等;并向传感器提供电源。
传输系统是用来将井下信息传输至地面和将地面中心站监控指令传输至井下分站的信息媒介。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监测系统大多采用专用通讯电缆作为信道。
传感器与分站之间一般采用直接传输方式。我国国家标准规定传感器的输出信号应满足以下几种信号:模拟量信号有三种,频率输出(5~15HZ);电流输出为0~5mA;电压输出为0~100mV;开关量信号输出一般有±0.1mA、±5mA和200~1000HZ等。
2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技术指标
根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其主要技术指标,主要是以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的技术指标为特征。
2.1测控分站容量:是输入、输出量的个数及类型。例如,模入8,开入4个接点信号、4个电流形式信号等;开出4个TTL电平、4个继电器触点输出等。
接配传感器:是指所接配传感器的种类、型号、测量范围、输出信号形式、供电电压、精度等。
检测精度:是反映分站性能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一般用满量程的相对误差来表示。数值越小,则检测精度越高。
另外,还有分辨率、转换时间、传输距离等指标。
2.2中心站主机型号及配置:CPU型号,内存容量,硬盘容量,软驱数量、规格,配置外设的种类、型号、数量等,另外,还有备用主机的情况。
容量:即系统可带分站的数量,例如,井下100个分站,地面10个分站。
传输速率:数字传输的波特率,例如,600bit/s,1200bit/s。波特率越高,传输效率越高。
另外,还有传输距离、可靠性等指标。
2.3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开放性好:组态软件数据库提供了开放数据访问接口,可以实现数据库的二次开发。
安全性良好:所有的设计方案都充分考虑了系统的安全性,使用采集系统对监控系统的影响达到最小。
数据容量大:采用虚拟内存管理技术,理论上数据存储是无限制的(受硬盘空间和内存大小的影响)。
另外,还有响应速度、运行是否稳定、扩展性是否强、兼容性好等衡量指标。
2.4防爆及防爆标志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爆炸危险环境用电设备分为2类。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矿井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类,除瓦斯矿井以外的爆炸危险场所使用的电气设备为II类。II类电气设备又分为A、B、C三级,这是根据使用场所的爆炸性混合物最大试验安全间隙或最小点燃电流来分的。II类电气设备还按最高表面温度的不同,分为T1-T6共6组。防爆型设备在外壳上的总标志为:“Ex”。
防爆型电气设备按防爆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增安型、隔爆型、本质安全型、通风充气型、充油型、无火花型、特殊型等等。
3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种类
监测系统按工作侧重点分为环境监测系统和工况监测系统两大类。每种系统又可能包含若干子系统。如环境监测系统可能配备瓦斯突出预报子系
统、顶板监测子系统;工况监测系统可能配有综采监控、胶带监控等各类子系统。
环境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采掘工作面、机电硐室、采区主要进回风道等自然环境的参数,其主要功能为监测低浓度沼气(4%以下)、高浓度沼气(4%~100%)、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气、温度、风量、风速、负压、矿压、地下水、通风设施、煤尘、烟雾等参数,除实时显示检测数据外,还应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及各矿井实际情况,在一定地点及工作场所设置报警(灯光、音响)和执行装置,以便防止和预报灾害。
工况监测系统一般侧重于监测机电设备,其主要监测参数有采区产量、井下煤仓煤位、采煤机机组位置、运输机械、提升机械监控、设备故障监测及效率监测等等。但生产工况监测信息并非全部要传输到集中监控系统之中。
一些大的监控系统通常包括环境监测与工况监测两大功能,适应性更为广泛。
4煤矿安全环境监测监控系统的结构
煤矿安全生产监控系统的系统结构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
4.1集中式集中式控制是一种中心计算机直接控制被控对象的系统。其特点是信息采集、分析处理、信道管理,控制功能均由地面中心站计算机完成。数据传输量大、负担繁重,中心站计算机是系统关键性节点,当中心站和传输通道发生故障时,将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
集中式控制系统大多为星型结构,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将多个节点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即可;增加、扩展节点十分方便。中心节点是整个系统的“瓶颈”,该系统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心节点。
4.2分布式分布式多级计算机控制系统,简称DSSC系统,是实时控制系统中广为采用的一种控制系统。所谓分布式多级计算机系统,就是由分布在不同地点,以协作方式互相配合进行工作的多计算机系统。一般在几个地方设置执行简单任务的低档计算机,而较复杂的任务则集中由中、高档计算机去执行。
(1)目前,我区各部门的绝大多数内网电脑均使用技术处理方式隔离了内外网移动存储介质连接,这种做法很有效的控制了移动存储设备携带病毒感染监测信息网的可能。然而,为了便于内外网信息的交换,仍有部分电脑未使用技术隔离,外网电脑的移动存储设备可在内网电脑上使用,这就给监测信息网造成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试想,一旦某部门所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感染了某木马病毒,然后又将该移动存储设备在内网电脑上使用,木马病毒先将中心服务器感染,进而感染全区甚至全国的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络,造成信息泄露、网络瘫痪等,那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2)由于无线电监测信息系统无法连接互联网,所以即便是装有杀毒软件也无法升级更新,更无法应对每天都层出不穷的电脑病毒。从中心服务器到地市服务器,再到各个终端,如果没有可升级的杀毒软件的保护,就好比是没有了绝缘外衣的电线,随时都有起火的可能。
2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的日常网络安全管理措施
2.1充分发挥防火墙的屏障作用毋庸置疑,防火墙也应是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的第一道安全防线。通过制定严格的安全策略,从而有效的实现无线电监测信息网与公众网之间的隔离以及访问控制。目前我国的防火墙能够实现单向控制或者双向控制,且大多数的防火墙对于那些高层协议实施较细的访问控制,已经可以实现从网络层到应用层的自由控制。为了保证网络安全,应在区办与地市之间、监测网与信息网之间设立防火墙,并根据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改防火墙策略,充分发挥防火墙的屏障作用。
2.2严格内外网的隔离我们应对内网系统中所有的电脑彻底进行技术隔离。对确需通过移动存储设备将数据从外网电脑拷贝至内网电脑的情况,应施行专用移动存储设备制度。即:将一个移动存储设备只用于内外网数据的交换,且在每次使用时要经过严格的病毒检测和杀毒,方可使用。
2.3使用可升级的杀毒软件
计算机病毒是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一种公害,各种病毒的产生和蔓延已经给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害。在无线电监测信息网的日常安全管理中,病毒的防治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因此,我们应选择可信任的、能够升级的杀毒软件,对我们的电脑进行病毒的预防和查杀,以提高监测信息网的抗病毒能力。
2.4注重数据备份与恢复
数据备份就相当于给数据买保险。一旦发生监测和台站数据丢失、系统崩溃等情况,可通过数据备份与恢复来进行补救。首先是选择备份软件和计划使用的备份技术,备份数据的存储设备、存储介质。其次是确定备份的内容、备份方式、备份时间。根据备份的具体数据采用合理的备份策略进行数据库备份。
2.5加强管理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对策
1.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1.1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现状
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于2008年7月正式成立,主要职责是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及监测管理,负责全市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落实、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申报等项工作。现有专业技术人员14名,配备一辆检测车和3台速测仪器,可以承担农产品农药残留速测和业务培训工作。截止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查蔬菜 11526个,蔬果3328 个农业论文,食用菌60个,其中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测试中心(杨凌)检测样品 105个,总体合格率 99.8 %;配合部、省安排的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 8次,抽检样品 139个,合格率97.8 %。近年来,我市未出现因食用初级农产品而引发的中毒事件,维护了公众健康,切实保障了农产品消费安全论文格式模板。
同年8月份,《宝鸡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意见》正式启动实施,先后在市恒丰园蔬菜批发市场、宝商家美佳超市、华润万家超市等建立了10个蔬菜检测室,专人负责,配备了检测人员,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开展日常检测工作。每天抽取各自经营的水果和蔬菜样品进行农残检测,并向农业部门通报检测信息农业论文,有效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在市场流通,有力保障城乡居民的消费安全。其次在市区批发市场使用政府公益岗位聘用检测人员,分别安排在金台、渭滨和陈仓区的农产品批零市场和生产基地,既解决了人员工资待遇问题,又保障入市检测顺利实施。
1.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的现状
市属九县三区中,我市已有陈仓区、凤翔、太白、岐山和扶风等县先后建立农产品质检站,其余各县均在农口部门设立了农产品检测站。其中,陈仓区和凤翔县已完成项目建设,等待验收,眉县、陇县、凤县、金台区和渭滨区也在努力争取建设项目。目前有农药残留速测仪器的县区,也只能进行蔬菜、水果农药残留速测。
2.存在问题
2.1监管体系不健全
大多数县区农业局没有单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有些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牌子挂在农技中心,执法大队,无固定编制,无专职检测人员农业论文,检测设备不齐全,监管工作不能独立进行。乡镇监管责任还没有落实,难以完成依法监管职责,监管体系不健全,缺位问题非常突出。
2.2使用农业投入品
个别农户在生产过程中,为了盲目追求产量和收入,忽视农产品质量,大量使用超标化肥、杀虫剂、除草剂、生长剂等其他农业投入品,导致蔬菜、水果的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存在隐患论文格式模板。
2.3检测能力差
市监测中心目前也只有一些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器,只能进行部分速测检验工作。大部分县区还没有争取到监测项目建设,有些县区检测仪器只能闲置,没有专业人员进行操作。市、县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根本无法开展日常监测工作,难以有效监管。
3.对策及建议
3.1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
各级政府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农业论文,财政部门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把加大检验体系建设,开展例行检测和监督检测等工作经费足额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市场准入制度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3.2加快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以市级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站为依托,以乡镇检测所为基础,以农产品产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农产品产地、专业协会及乡镇重点农产品集散地)内设检测室为补充的“三级四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形成“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模式。从上到下形成一个监管网络,职责明确、关系协调、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3.3 实行市场准入制度
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要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和市执法大队加大对各大超市、农贸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要求其建立农产品检测室,每天进行抽样检测农业论文,建立档案管理论文格式模板。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不能入市销售,对检测发现重大质量问题的农产品要及时上报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处理。
3.4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的基础,是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措施。加快农业标准化,围绕“统一、简化、协调、选优”原则,扩大示范规模,提高管理水平和产业效益,实现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运用。通过建立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进一步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
3.5加大宣传力度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通过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现场检测、举办培训班、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信息和法律法规经常性的宣传,提高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指导消费者安全消费。
参考文献:
[1]钱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探析[J].河北农业科技,2007(2).
[2]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3]李燕妮,王晓妮,李乃会.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问题集发展建议[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11):6-7.
关键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问题解决对策
一、目前现状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和生产力水平较低,绝大多数的企业只注重对经济效益方面的投资建设,而忽略了安全生产投入。企业在生存的压力之下,安全让位于经济利益,很多企业未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劳动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偏低函待提高。安全价值观是安全文化的灵魂,是企业的安全意识形态,是职工对安全工作所形成的共识和共鸣,这种精神文化的建设需要时间的积累,不仅是业务水平的积累,更是安全道德、价值观的反映。培养人的安全价值观,实质是培养人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培植采用被动式灌输和主动式接受两者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以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为目的。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育安全价值观。
安全文化的一个主要内容就是安全机制问题。完善安全机制有利于调动职工安全生产积极性,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安全文化的建设,从根本上讲,就是企业对各种安全制度措施落实能力的建设。只有完善安全制度落实机制,才能有效提高安全文化执行力。严格讲,员工的行为是靠制度约束的,一个再好的安全制度,员工不执行,干部不监督、不落实,就体现不出制度的作用。长此以往,员工的不规范行为将形成习惯,这就给事故的发生造成最大的隐患。因此,在完善安全制度的基础上,强化安全制度落实机制建设尤为重要,要通过健全并严格执行系统的目标责任、监督考核和落实兑现保障体系,不断强化干部在安全生产业绩中的综合考评,并与相关的奖励分配挂钩,充分发挥“经济杠杆”作用,从而促进员工自觉遵守各种安全制度措施。
1.企业的安全投入不足,没能从技术装备上加强对重大灾害的预防
安全投入不足,现有的安全生产设施陈旧落后,科技含量偏低,安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低。受投入不足的制约,各级安监部门的安全监管手段和企业的安全生产设施陈旧落后的现象普遍存在,许多科技含量较高的安全设施、安全管理手段未能被及时有效地利用。因此也就存在着如果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事件,就会出现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在急救之时不能发挥应该具有的特殊效用。
2.对安全从业者的教育重视度不够
《安全生产法》第十七条中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负有的责任,是法律所规定的责任,但是一些企业的领导、工程负责人却忽视了对安全教育的落实,抓安全教育只流于形式,应付上级和主管部门的检查,只注重施工产值和经济效益,认为只有产值和效益才是硬件,而抓安全教育工作是软件,对施工现场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
3.安全管理机制不完善
国内企业在行销活动上时常展现积极的作为,因为行销活动往往和利润有关,在生产面上较少系统化推动安全管理,始终想得多、做得少,对于建立安全管理机制亦无法如推动行销活动般积极;反观有的企业却能够兼顾安全与营业利润,持续成长壮大;推究原因,影响因素有很多,但重点关键在于是否充分认识安全文化,并掌握推动安全管理文化的进程及方法。
现行安全生产运行机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安全管理机制是否健全,是衡量一个企业安全管理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新形势下,企业往往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把企业经济效益作为第一因素考虑,大量时间、精力都放在产量、质量、经济效益上,忽视了安全管理,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的地位呈下降之势。企业劳动人事、工资制度改革在深化,但却缺乏相应的安全管理监督、检查和激励机制,没有把安全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安全管理的保证机制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落实,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安全生产动力机制(在物质动力和精神动力的驱使下,自觉保证生产安全)的缺省和压力机制的扭曲问题;责任机制仍存在突出问题,依法治安,只体现在领导的讲话和文件里,只作为处理具体问题的附属依据而已,安全责任不具体,责任的细化和落实不到位,责任的追究随意性大,几乎全部都是事后追究,极少事前惩治。
二、存在问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KeySuccessFactor),但是非常抽象、含糊,难以定义。而建立企业文化相较于拟定营运计划或行销计划更加困难,因为营业利润具有量化數字而企业文化较难量化,因此常被企业经营者忽略;企业文化始终无法有效建立。
1.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存在误区
过去我们往往把事故原因主要归结为操作人员疏忽大意,操作失误,认为只要提高操作人员的警惕性和技术水平,就可以避免或大大减少事故。这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个体手工劳动中确实是如此。但在工业生产日趋复杂化、技术化的今天,情况就不完全如此了。现代生产系统中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不但与系统中人、机、环境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更与人、机、环境之间的匹配情况有关。
在现代安全管理理论中,安全管理所研究的问题,是人、机、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机器子系统,不仅指机器与装备,还包括信息系统,和一切过程中所涉及的“硬件”部分。
2.某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意识淡薄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在安全生产观念和认识上有了较大的转变,但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当前有不少企业,上至老总下至员工,仍然存在着重生产轻安全的现象。没有做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缺乏安全法律观念和意识,逃避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安全意识淡薄。安全理念是依靠法律法规的监管,只顾生产效益与经营效果而把安全建设放于旁边的现象还很普遍,有的单位甚至有“死人算什么,不就是赔钱吗,有什么了不起”的非人道的错误思想。要知道,生产安全不仅是一线工人关心的事,也应该是企业、地方政府、国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
3.舆论宣传尚不足
有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停留在表层文化建设上,满足于制定文件、贴贴标语、整整环境等,缺乏相应的措施和有效的融入。执行者只是忙于应付,流于形式,到头来安全文化建设只能浮在表面,既没有广度也没有深度,更谈不上实效作用。如此宣传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不能很好的在员工中起到共鸣作用。这样的宣传只会流于形式,而真正形成一个企业具有的文化现象,让员工真正体悟到安全文化之重要性还很欠缺。
三、对策措施
1.大力推进生产企业分类评估和监管工作
近三年来共对全市14466家工业企业实施了安全生产评估,就企业安全基础和管理状况进行分类排队,将企业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分类定级后,依据日常安全管理、伤亡事故情况调整类别,实施升、降级和淘汰制度。在评估及分类监管工作中,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别,与安全生产“一票否决制”和企业评先评优挂钩;采取工伤保险差别费率;加大高危行业及自律能力差的C、D类企业的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的提取力度
2.引导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诚信机制。
为引导企业重视安全文化建设,积极探索新的安全投融资体系建设,与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挂钩。在危险生产企业全面推广安全标准化工作,对发生亡人事故或有较大影响事故的单位予以降级,发生较大事故的单位予以取消安全标准化达标单位;对取得ISO18000体系认证的单位和分类评估为A类的单位可以直接申请市级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或取得安全健康体系认证的单位可以直接申请市级及以上安全标准化达标验收。通过多种措施,让企业建立起安全生产的诚信机制.
3.追究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在事故责任追究上,通过重点处理追究事故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事故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来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重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4.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安全信息管理包括安全信息的搜集、整理、存储、加工、传递等工作,一个
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往往是与其掌握的信息程度分不开的。安全控制的前提是获得足够的信息,传统安全管理手段被动、反应慢,很难适应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在企业中建立适合当代现有生产条件的安全管理信息手段,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普遍推广使用,采用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建立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为定量分析创造有利条件己成为可能。安全管理信息系统一方面对大量的基础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向安全管理部门提供全面的、定期的常规报告和例外报告,另一方面利用系统数据库和数学预测模型,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辅助安全管理部门分析安全形势,及时发现安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前进行预防控制,彻底将石油化工企业传统的、静态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变为一个科学的、动态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系统。
5.加大对企业文化安全建设的宣传力度
关键词:安全文化建设煤矿
引言
安全文化建设是近年来煤矿企业在推行的一种先进的安全管理方法,是落实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它是以提升人的潜意识为出发点,建立起以人为核心内容的安全文化新对策和新手段。煤炭企业发生的各类工伤事故,据统计so%是由于矿工的安全素质差,安全意识淡薄,也就是由于人的失误即“三违”(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等原因造成的,因此,抓住了人的问题,安全工作也就迎刃而解,而安全文化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证。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突出了煤矿行业的特色,本质要求是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近两年来平煤股份十矿在深入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活动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加强安全文化建设的安全管理新思路,提出“不安全不生产,努力创造安全条件去生产”的安全理念,把“以人为本,本质安全”确立为安全文化建设的精髓。基层各单位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有力促进了该矿安全工作的根本好转。
一、安全文化的作用
1.1安全文化塑造安全生产力历史证明,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对稳定的信息流,人类的思维模式及行为方式都是由相应的文化培育成的。正是高度发展的安全文化才使人们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地位;体验出“伤亡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这一观念的深刻涵义认识到自己在生产安全中应承担的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行为规范。总之,没有具备现代安全文化素质的人作为现代企业的安全生产力,就不可能顺利地进行现代化建设。
1.2安全文化的功能①规范人的安全行为,使每一个人都能意识到安全的涵义、安全的责任和安全道德,从而自觉规范自己和他人的安全行为,②组织及协调企业安全管理机制;③使企业生产进入安全高效的良性状态。不论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还是提高员工的安全素质,安全文化都是最根本的基础。
企业生产,安全第一。而安全文化在安全生产五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安全责任、安全法规、安全科技、安全投入都在安全文化的统领下进行。平煤股份十矿在屡次血的教训中深刻明白了这一道理,在全体员工中确立和培育安全文化成为各级人员的共识。
二、紧密结合生产实践活动构建煤炭企业安全文化
2.1健全制度,创新思路,努力营造安全文化氛围安全文化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必须真正从认识上重视起来,把它纳入煤矿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下大决心去抓,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不断提高企业职工的安全修养、改进其安全意识和行为,才能使职工从被动服从管理制度向主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转变,该矿创新思路,遵循“以人为本”的安全文化为指导思想,提出“不安全不生产,努力创造安全条件去生产”的理念,在安全宣传教育的时效性、连续性、可操作性上下功夫。一是因地制宜采取电视、广播、宣传专栏,井口板报、活动简报、挂图、彩旗、分发安全知识小册以及在矿区显著的位置张贴宣传标语,在作业场所设置安全劝导牌、警语牌、提示牌等各种手段、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工作;二是在井口、区队学习室、家属区设置安全文化长廊、安全用语,亲情嘱托等宣传牌板,扩大宣传面;三是根据各专业、各工种的特点,制作安全警句牌板,悬挂在会议室、井下工作地点等,营造氛围,让干部职工时刻绷紧安全弦。
2.2重视区队、班组安全文化,做到点面结合区队安全文化和班组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尤为关键的环节。区队安全文化是执行层。要结合区队工作性质、生产环境、人员素质等情况,在全矿井的安全文化共同愿景下,结合本区队的特点,制定出本团队安全文化共同目标,创造性开展安全文化活动,以丰富整个矿井安全文化内涵,其目的是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这是区队安全文化的出发点。其主要任务是不折不扣地执行决策层的安全文化建设要求,从区队管理入手,在生产、安全、经营以及区队建设等方面提炼出安全管理理念,用于指导班组文化建设。同时,不断推广过去成功的安全管理经验,创新安全宣传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增强安全文化宣传的渗透力。
班组安全文化是最基层、也是安全文化建设的落脚点。班组安全文化建设的直接作用点是班组的每一个成员,其文化建设不如全矿井、区队那么全面系统,但其产生的功效都远远大于它们。班组长作为这一层的主要领导,在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中起着决定作用,班组长的责任就是通过管理和沟通,使组员产生正确的自觉行为,这种自觉行为就是文化建设的无形体现,最终在班组内形式交流的工作习惯,严谨的工作作风,探索的工作态度。:
1.1瓦斯监测仪器的使用
瓦斯传感器是在瓦斯监测、监控中使用最为普遍的设备,瓦斯传感器具有使用方便、读数简洁明了等特点,其缺点则是所测量的瓦斯浓度范围窄、抗干扰性差、并且需要测量人员经常的校准。瓦斯传感器在井下进行使用时首先要注意防止磁场的干扰,因此,瓦斯传感器的安装一般要远离电动机、变压器等用电设备,瓦斯传感器是测量仪器,所以通常需安装在测量人员容易观察的之处;再者,瓦斯传感器是精密测量仪器,所以,测量人员在使用时应防止瓦斯瓦斯传感器探头的碰伤;最后,由于瓦斯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平均密度,所以,瓦斯传感器的安装需要安装在U型钢顶板的上部。便携式甲烷检测仪是由工作人员入井所随身配戴的检测仪器,便携式甲烷检浅谈煤矿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的使用和管理梁誉周慧峰齐杰龙詹放易郑州光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郑州450001测仪能具有轻巧、读数直观清晰、使用简单等特点,便携式甲烷检测仪可检测井下甲烷、一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含量,但其测量值会随着温度、压力等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其缺点是测量值不精确。在停止使用时,工作人员需要注意将便携式甲烷检测仪交予专人看管。
1.2风速计的使用
风量的定义是单位时间内通过矿井井巷断面的空气体积,风量等于通过井巷的平均风速与井巷的断面面积的乘积。所以,工作人员在测量风量时必需要测定井下平均风速。风速和风量测定是井下通风测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煤矿井下通风管理工作的基础。我国煤矿生产安全《规程》中有具体的规定:矿井必须要建立完善的测风制度,并且每天都要进行井下测风工作。对掘进和采煤工作面,应根据工作面的具体进度和需要随时测风,并且要将每次测风的结果记录在日常工作薄上,并且要填写在测风地点的牌板上。矿井应根据测风结果采取措施,进行风量调节。测量井巷风速的仪表叫风表,又称风速计。目前,煤矿中常用的风表按结构和原理不同可分为机械式、热效式、电子叶轮式和超声波式等几种。工作人员一般井下的测风站内进行测风工作,为了可以准确并且全面的测量井下的风速和风量,国家规定每个矿井都需要制定完善的测风制度并且要按照工作地点测风的需求建立固定的测风站。对建立测风站的要求为:首先,应在整个矿井的进风量、回风量,以及每个工作面和各地点用风需求,来设置测风站,同时要避免重复设置测风站;其次,测风站一般需要设置在井下平直的巷道中,其前后不可以有风流分叉、断面变化等情况;如果测风站设立于巷道断面等不规整的地方,测风站的四边需要用其它材料将测风站进行固定,一般,采煤工作面由于工作面的移动性,一般不需要设固定的测风站。每个测风站都需要悬挂测风记录板,并且记录板上写明平均井下风速、风量、瓦斯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测定日期以及测定人等内容。工作人员使用风速计在测定风速中常见的测风方法分为侧身法和迎面法。侧身法也就是工作人员背向巷道壁站立,同时要手持风速计将手臂伸直同风流垂直的方向,然后工作人员在井下巷道的断面内作均匀的移动。由于工作人员立于测风断面内从而减少了巷道通风的面积,进而增大了测量的风速,往往测量结果相比于实际风速要偏大,这种测风方法需对测得的实际风速进行校正。迎面法即是测量人员面向巷道内的风流,将手臂伸向风吹来的方向测风。由于测量人员位于测风断面的后方,从而人体阻挡了部分风量,从而导致风速计的读数相比于实际值要偏小,为了消除工作人员身体挡风的影响,迎面法测风需将测得的风速乘以校正系数,经过换算之后才能得到实际的风速。
1.3人员定位仪的使用
我国矿井对井下工作人员的监控普遍采用装配人员定位仪的方式,定位仪人员定位仪能够准确定位井下工作人员的具体方位,同时能够记录每日的入井人员具体信息。具有安全性高、专人专用、佩戴方便等特点。工作人员在入井之前需要随身佩戴定位仪,不可佩戴他人定位仪,也不可将个人定位仪转借他人使用,在不使用时将定位仪存放在工作人员专用吊篮里。首次使用定位仪之前一定要检测定位仪能否正常使用,定位仪置有紧急报警按钮,紧急报警按钮的设置是在突发状态下,井下工作人员通过按报警按钮来联系井上监控中心进行快速营救,切忌随意按压定位仪的紧急报警按钮。
2煤矿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的管理
2.1完善管理制度
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是保障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管理的基础,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的使用、操作都要遵循一套细致的规章制度,只有制定了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够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我国很多中小型煤矿的管理制度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缺陷,很多时候,煤矿生产企业都是在煤矿事故发生的时候才意识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这将导致很多悲剧的发生。将事故防患于未然,这就要求我们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正常的使用和保管好监测仪器,煤矿企业要严格落实责任,对破坏监测仪器、将监测仪器丢失损坏等现象,要进行追查,对责任者和责任单要严格按相关法规和制度处理。
2.2优选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
瓦斯监测仪器的优劣取决于仪器生产企业,选择优质的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对煤矿的安全生产至关重要。煤矿所使用的井下仪器设备不同于企业平常所使用的仪器设备,不仅要求很强的持续工作的性能,而且需要防爆、抗干扰性的特点。在选择仪器生产厂家时,煤矿采购部门要本着优胜劣汰的原则,严格把关,选择优质的监控及检测仪器。这也要求仪器生产厂家要严格生产,不断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只有这样,仪器生产厂家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将企业产品更好的向市场推广。
2.3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
提高安全监控及检测仪器的管理,需要不断提高监测人员的素质,这就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教育引导,宣传、普及安全监测工作的知识。同时煤矿企业各级领导要提高对监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教育监测人员自觉使用和保管好监测仪器,从而充分发挥监测仪器应有的作用。培训部门也要不断提高监测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煤矿检测仪器的技术性、专业性很强,要想正确、有效的应用它,工作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使检测仪器发挥应有的作用。监测人员应具备通风、机电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同时要有责任心,又有创新意识。用心做事、追求卓越,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管理部门要定期组织监测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工作人员要做到了持证上岗。只有充分掌握监测技术知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熟练掌握监测方法和特点,才能使用和管理好监测仪网上报修系统模块设计图1用户表器。
3结语
关键词: 建筑企业 安全管理 问题措施
0前言
多年来, 我国在建筑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制定了许多安全技术标准、规范和规程,并建立了安全管理体制,有效地控制和预防了安全事故的发生。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就尽量减少生产成本,减少企业安全生产方面的投入,从而忽视了对员工的安全生产教育,减少了相应的劳动防护设施和劳保用品,不注意改善生产环境,最终导致生产事故频发,从而使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水平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建筑安全管理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如何加强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完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最大限度地控制工伤事故发生、确保安全生产,是我国建筑业管理者、建设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1. 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现存的问题
1.1 企业领导和员工安全意识淡薄
一些企业的领导长期对建筑安全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效益、轻安全,抓安全生产形式主义严重,漠视生产工人合法的劳动保障权益,不配备必须的劳动保护用品, 肆意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工人长期处于超负荷、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必然会导致事故的发生。另外,领导对安全工作的重视不够,员工相应的安全意识淡薄, 很容易引起因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1.2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是由于一些人的安全意识淡薄,理不清安全与速度、安全与效益、安全与稳定的关系造成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建筑安全技术研究工作比较薄弱,解决建筑安全生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工作相对滞后,安全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缺少市场化的政策导向和经济激励措施,施工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应用与安全防护措施的研究不同步等; 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安全防护技术、防护用具和机械设备还相当落后,标准化、定型化和工业化的程度很低;三是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素质普遍偏低,安全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对安全管理知识、安全技术规范、安全操作规程、安全防范措施等不懂,无法对施工队进行管理。
1.3 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
落实其安全责任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不够具体,操作性不强;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着重复和交叉管理的问题;安全规章制度职责不清,管理目标不明确,导致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等。
1.4 建筑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还不健全
在我国相继颁布实施的《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加强安全生产监督队伍的建设,切实履行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能。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地方政府未能很好地认识到建筑施工安全监管的重要性,以致安全生产监管机构编制、经费、人员配置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在实际工作中,造成职责分工混乱、管理断档脱节、监管力度不到位等现象。培训机构对安全管理人员及特种人员持证上岗培训不规范, 培训制度不健全,针对性不强,深度达不到国家要求,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不参加培训,只要出钱就能办证的情况,从而导致监管和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不到位。
2. 加强建筑安全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2.1 政府应提高监控能力及信誉度
企业与政府,是建筑安全管理措施推行过程中的两个行为主体,由于各自的利益趋向不同,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建筑安全管理很大程度上也是二者博弈的结果。一方面,政府通过政策监控,迫使企业采取建筑安全管理措施;另一方面,企业出于对利润的追求,会理性地“逃避”责任。若政府拥有足够的技术能力,能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检查,或者政府采取“承诺行动”,让企业确信政府一定会采取行动对建筑安全情况进行检查,那么企业为避免受到处罚而蒙受更大的损失, 则会主动采取技术手段,改善生产中的负效应。
2.2 修订、完善建筑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政府有关部门要结合建筑业的特点和安全生产的实际,加强建筑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及安全标准、规范的修订、制定工作。当前应加快《建筑法》的修订,增加有关安全生产的内容,明确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建筑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行政管理主体地位及对建筑安全生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责定位;补充有关安全生产许可的规定,研究制定建筑施工企业违反安全生产许可证法律规定的处罚办法、建筑安全生产的经济政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意外伤害保险、工伤保险及建筑事故死亡、伤害的经济赔付标准等。
2.3 建立和完善建筑安全监控体系
加快建筑安全监控保障体系的建设。建筑安全控制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保证安全监控正常运行,必须辅之以组织、制度、设施等保障体系。一旦发生事故而造成人身与财产损失, 必须采取应急救援、治疗、善后处理及恢复等措施,这也是建筑安全监控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高新技术手段进行监控预警可以有效地抑制事故的发生,目前发达国家几乎全部拥有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综合监控系统,而国内利用计算机进行安全监控尚未普及。
2.4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培训教育
强化建筑安全管理,推动我国建筑安全形势的稳定与好转,关键是要有一支业务熟练、作风过硬的安全监管队伍和一个安全意识强、操作技能高的建筑工人群体。因此,要对建筑安全监督机构的设立、人员配备要求、培训教育、考核方式等制定相应的、可操作性强的法规或政策,特别是提高施工人员的安全防护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是当务之急。
2.5 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信息系统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通过计算机网络建立一个庞大的、向全社会开放的建筑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已成为可能。建立企业安全信用档案,对发生伤亡事故的企业和监理单位、项目经理、总监理工程师计入其信用档案。该系统应由全国性的行业管理机构建立并控制,将全国所有施工企业的安全管理信息录入信息系统。企业一旦发生了事故,就将该事故的前因后果以及最终责任认定等情况录入系统并进行曝光,从舆论上监督所有的施工企业狠抓安全管理工作; 对在安全管理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也录入该系统, 供其他施工企业借鉴学习,以提高整个建筑行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2.6 规范建筑防护用品管理, 实行强制许可证制度
有关专家指出,国内个体安全防护用品市场秩序混乱、产品质量低劣,已成为导致建筑安全事故多发的元凶,规范市场、提高质量迫在眉睫。目前我国个体防护用品分为特种和普通两种,对特种防护用品是实行强制许可证制度,而对普通防护用品则是进行一次性质量检测管理。建议对建筑防护用品管理全面实行强制许可证制度,以遏制假、冒、伪、劣建筑安全防护用品的泛滥。
电气火灾一般是指各种发、送、变、配、用电设备及线路在带电运行状态下,由于非正常的原因,在电能转化为热能的过程中引燃可燃物而导致的火灾。还包括静电和雷电引起的火灾。除违章操作等偶然性原因外,相当一部分电气火灾是由于电气系统存在隐患并长期未被发现,特别是各种不同原因造成的局部过热或火花放电,在某种环境条件下导致周围可燃物被点燃,蔓延成灾。因此,需要定期对电气系统进行防火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防不安全隐患。
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方法,主要依靠人的直接感官(手、眼、耳、鼻)来判断电气系统的外在表征和环境特征,辅以常用的电工仪表,测量系统的电压、电流、接地电阻等值。但是,电气系统的局部过热的火花放电往往由于处于十分隐蔽的部位,往往不容易被传统的检查所发现。
借助于红外探测设备(如红外点温仪、红外热电视、红外热像仪)、超声探测设备(如超声探测仪)等现代技术检则手,能够在电气系统正常运行的状态下,实施非接触式检测,快捷地发现过热和火花放电部位。十多年来。北京地区许多专家和技术人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将这些现代检测技术与传统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方法相结合,形成了一整套更为系统化、规范化的现场检测方法,并通过对检测纪录的数据处理和图像分析,正确判断电气系统不同部位所存在火灾隐患的性质、原因及危险程度。在实践中,总结出了对一些特殊场所(大型文艺演出场所、公共娱乐场所、展览展出场所、建材家居商贸市场、施工现场、桑拿浴室等)一些典型隐患和重要数值(过热型隐患、放电型隐患、谐波、中性线过载电流、绝缘电阻、接地电阻等)的标准化检测方法,大大提高了检查的质量与效果。
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测工作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是初期阶段(1991-1997年)。市电气工程协会和北京消防协会组织一批专家率先为建立预防性安全检测手段开展调查研究。经市技术监督局批准,1992编制了《北京市小型服务行业电气安全技术要求》,作为对这些单位进行电气安全检查和电工安全培训的基本依据。1996年编制了《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查技术导则》,首次把红外测温、热成像和超声波探测等现代检测技术设备,移植来对过热型、电火花型电气火险隐患的检测。
1997年5月,《北京市电气消防安全检查中心》宣布成立,为社团法人,由市科委归口管理,接受市消防局的业务监督与指导。电检服务开始走向社会。
二是成型阶段(1998-2001年)。1998年,根据国家关于社团组织整顿的有关精神,《北京市电气消防安全检查中心》实现改制,演变成四家从事“电检”服务的企业,检测业务的市场化有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北京消防协会受市消防局的委托,积极开展对企业的技术指导和行业管理工作。2000年6月,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北京市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范》。2000年11月,市物价局批准了《电气防火检测中介服务收费标准》。至此,电检已成为城市中一种有章可循的社会性安全技术服务行业。
三是发展阶段(2002年-现在)。随着市消防局取消电检企业资格审批制度,本市又出现了一批新的电检企业。据统计,截止2004年初,北京市电检企业已达36家,从业人员654名,其中高级工程师66名,工程师119名,助理工程师35名,组成了首都地区预防电气火灾的一支生力军。电气防火安全检测也已进一步被社会所接受,一些单位开始主动与电检企业签订定期服务协议。有些外资企业原本就按习惯每年从国外请来专门机构做例行性安全检查,现在已改请北京的电检企业来做了。据2003年6月的统计,六年来,全市电检企业共检测了25594个用电单位,及时发现消防不安全问题543000多件,其中较大的问题28654件,为用户提供检测报告28675份。我市在电气设备大量增多、用电量年增长15%的情况下,电气火灾数量保持了平稳态势。这与加强对电气火灾的专项防治力度不无关系。特别是在各次重大政治活动和群众性活动的保卫工作中,电检工作发挥了重要的技术保驾作用。
如上所说,十多年来,电检工作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一是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检测(查)技术方法与标准;二是初步形成了适应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专业队伍。
基于历史和法规条件的原因,我国消防安全服务性企业的发育相对滞后,而中介性电气防火检测专业服务正是该领域的一个典型代表。它是消防安全工作顺应社会发展对消防安全的需求而出现的一项新事物,是消防安全工作科学化和社会化的一种体现。它如何得以正确实施,并取得预期的社会效果,需要一个艰苦曲折的摸索的过程。
从国家目前的法规依据和北京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电检服务的社会化行模式是沿着以下思路形成的:
(1)根据公安部《消防监督检查规定》第十条第(六)款,“公安消防机构在进行消防监督检查时,可以根据需要,要求被检查单位提供”“与消防安全有关的电气设备检测(包括静电、防雷)等记录资料”。
(2)上述要求的“记录资料”应是指各单位依据现行的国家与地方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的安全自查“记录资料”。在北京,应依据《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技术规范》进行安全自查。
(3)鉴于仪器设备和人员经验等方面的不足,许多用电单位并不具自行对电气设备进行规范化统查的条件。他们可以委托电检企业进行有偿检测服务,并对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
(4)电气防火检测服务企业属社会技术服务性质。它受用电单位委托,微利服务,协议收费,并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工商、物价、税务、消防、技术监督等部门的依法监督。
电检工作既然是一项有利于减少火灾发生,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好事,消防监督部门应当积极支持,正是从上术宾认识出发,北京市消防局明确委托消防协会发挥社团组织的作用,负责对电检企业开展行业指导工作。几年来,协会工作的主要着眼点是吸引电检企业自愿加入协会,共同制定各种有关的行业规范,促使本行业会员单位自觉遵守行规,不断端正行风。具体可归纳为“五个统一”:
(1)统一编制检测技术标准。
(2)统一制定企的人员与设备配备标准。
(3)统一进行业务人员培训考核,持证上岗。
(4)统一各企业的业务管理制度和服务行为准则。
(5)统一检测文书规格(合同、检测报告及用电单位回执等)。
市消防局还要求所属各消防监督构负起支持和监督电检服务正常开展的法定职权,向社会各单位宣传定期规范化安全检测的必要性,同时依法对各电检企业的检测质量和真实性进行监督。与此同时,还明文规定:消防监督构人员必须廉洁自律,不得接受任何好处费;不得以任何借口带领电检企业到单位强制检测;不得干预单位对电检企业的选择;不得参与电检企业的经营活动。
针对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电检企业共同制定了《电检企业服务质量自律管理暂行规定》,对电检企业质量保障体系的各项要素(人员、设备、流程、文本、制度等)提出详要求,并依此在全行业持续开展了质量自律考评创优活动,使电检行业从总体上保持了健康成长的良好势头。
应当看到,电检作业一种社会中介性技术服务,目前仍然处于发育不成熟的时期。从北京目前的状况来看,仍存在企业总量过多、规模不大、综合技术能力不强等问题,行业管理也还需进一步总结经验,加以改进。
从根本上说,电检的社会化运行仍有待于国家制订针对性的法规、政策,使其更加有法可依。电检企业作为一种负有特殊责任的中介性技术服务机构,还应当纳入国家的资质管理范围,确保其公正与权威性。
预防电气火灾是一项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作,还需要不断探索、改进。在今年以及今后若干年,应该继续抓好以下几件事:
一是继续提高电检工作的科技水平
——及时修改和补充《北京市电气防火安全检测技术规范》。
——对电气火灾的具体原因和电气系统常见患的判定标准进行深入的分类研究。
——对各种常用电气产品的防火安全性能进行跟踪分析。
——对一些关键性或前瞻性的技术问题(如谐波效应、线路绝缘性的带电检测方法、对易燃易爆危险部位的电气防火安全检测、各种电致发热体的温控标准及安全间距等)开展专题研究。
二是继续促进电检行业的健康成长
——完善行业自律和制约机制。
——强化消防部门监管和社会公众监督作用。
——鼓励有实力的电检企业向多功能消防安全服务企业发展。
三展探索与电检工作配套、减少电气火灾的更多有效举措
——各种常见性电气火灾隐患的预防与整改措施。
——电气工程验收、定期安全检测与隐患整改一条龙服务。
【关键词】 建筑工程、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前言
安全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应与项目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一样得到应有的重视。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更要不断提高安全责任意识,并将安全生产,安全责任的意识从上至下贯彻下去,形成企业的安全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从企业整体层面上提高安全管理的水平与能力,进而确保建筑工程项目的安全顺利完成。下面主要从建筑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以及建筑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方面来介绍。
1、建筑工程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分析
1.1施工环境问题
建筑施工大多露天工作,并且工作地点不固定;对工人的技能要求高,工作的范围也参差不齐;工程施工为体力劳动,多需工人手工操作,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容易发生故障,需要人员定期修理;工人素质相差大,来自全国各地;施工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遇到暴雨、冰雪天气无法工作;特别是高层建筑施工,如果不做好防范措施,坠落事件时有发生,在井下作业时,也面临着瓦斯中毒的危险。
1.2人的不安全行为
人是建筑施工的直接操作者、管理者,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导致施工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在建筑施工中,危害最大、最为常见的安全事故就是施工人员因自身的大意、失误而从高处坠落;部分施工人员未能正确认识到安全防护用具的重要性,为图一时的方便而在未佩戴防护用具的情况下违规作业,导致一些本可以避免的事故发生;一些施工人员未经过专门培训就直接上岗进行特种作业,对于细节操作既不了解也不关注,就会诱发安全事故。
1.3施工现场管理缺陷
施工现场管理包括人员管理、机械管理等,施工现场管理不善就会造成施工秩序混乱,施工缺乏规范性,从而增加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在建筑施工现场会用到一些易燃易爆物品,但经常有施工人员违规进行材料的搬运、保管,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在机械设备使用中,乱搭、乱绑电线的问题十分常见,对重大危险源无管理台帐,这些都极易引发安全事故。
1.4漠视安全规章
一些建筑施工单位的安全规章大多以应付检查了事,没有具体可行的办法指导工人施工。项目责任人也存在安全管理意识淡薄,认为安全事故发生几率小,无需过度管理。建筑工程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但是一些业主与承包商签订的合约规定的竣工期过短,施工单位为了压缩工期不得不要求工人加班作业,过度劳累为工人安全带来隐患。在紧张的施工中,并不方便施工的管理,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
2、建筑工程中的安全防范策略
2.1全方位了解工程信息
要实现工程信息的全方位了解,就要建立整个建筑工程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信息化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各行各业都有着很大的应用潜力,将信息化应用于建筑工程之中,也将发挥极大的作用。由于建筑施工安全事故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如事故发生时间、事故严重程度都是不可预测的因素,为了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处理,就必须保障工程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确保各种风险及事故信息能够被及时、有效的传达,从而为实施相应的风险防控活动提供支持。
2.2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
科学的施工方法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来讲,即在施工前事先编制详尽的施工计划和安排,明确目标工期、工程质量、劳动力组织、设备及材料配备、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法、环境保护措施、安全防范措施、成本控制措施等,为此,就需要在施工前对工程特性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对施工中的各项影响因素要考周全、到位,强调施工的科学性与可行性,同时对各道建筑工序进行合理穿插安排,从而为建筑施工的安全、高效、有序运转提供保障。
2.3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建筑施工中的重大危险源包括施工中使用的易燃易爆化学品、压力容器、施工人员的不安全行为、机械设备的不安全状态、电器设备漏电、电气焊火灾等。要加强重大危险源管理,就要建立健全建筑施工制度,规范施工人员行为,加强危险源的检查和排除,例如,对危险性较大的施工项目,要进行专家论证;对施工用电进行严格管理,定期检查电器、电线防护情况,防止发生短路问题;对于电线敷设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电线接近金属脚手架,确保用电标准严格满足三级配电两级保护要求;对于电气焊使用的氧气、乙炔以及其他易燃易爆品要禁止漏天放置;对于机械设备加强维护管理,防止机械失稳导致的人员砸伤事故;一些施工中的重大设备必须在四方检测后才能投入使用。
2.4对安全事故要提前做足防患准备
安全管理重在防患于未然,要时刻对安全事故保持较高的警惕状态,从人员、机械、材料、工艺等角度出发,动态分析、辨识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整改策略,对相应的风险事故做好充足准备,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能够快速反应。与此同时,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故,要做好事故原因的分析和调查,对于安全措施的薄弱环节进行弥补、强化,确保同类事故不会再次发生。
3、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措施
应急措施是指对建筑施工现场的突发事故第一时间予以响应、处置,并进行后续跟进处理的过程。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管理法规,施工组织必须建立完善的安全事故应急措施,以便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取和分析事故信息,积极组织救援工作,最大程度上降低事故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具体如下。
1)事故发生后,相关安全管理部门及人员要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工作,对事故原因、影响有一个具体了解,并查清事故发生的真正原因,初步总结事故情况。
2)管理人员赶赴现场之后,首先要做好事故现场的保护工作,在对事故具体情况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之后,还要组织施工人员实施自救、抢救工作。
3)在弄清事故发生的来龙去脉以后,再结合事故实际情况,尽快将事故汇总报告给上级部门,并根据上级部门指示来组织后期的补救工作。
4)如果事故状况比较严重,难以开展自救工作,或者有伤情比较严重的伤员,要立即请求当地救援部门参与支援,保障受害人员的生命安全。
5)做好和上级部门之间的沟通配合,对事故前因后果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并按规定提供事故现场的重要样品和原材料,针对性的制定处理措施,防止事态继续恶化。
结束语
我国建筑也的迅猛发展解决了我国的就业问题,同时也丰富了我国的基础设施。建筑行业危险程度较高,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应该为施工单位敲响警钟。由于建筑行业露天作业,特别是高层建筑作业,工人施工要更加仔细小心。虽然在国家严格监管下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有所减少,但生命无价,施工单位绝不能马虎。本人通过引起安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此提出几点解决的措施,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参考。施工安全是建筑行业长久的话题,无论是施工企业还是工人,都应该时刻牢记安全,平平安安上班,高高兴兴回家。
参考文献
[1]孙波.探究建筑施工机械设备的安全管理及其调配[J].江西建材,2014(13).
【关键词】 架桥机 检测要点 安全事项
1 引言
在公路架桥机中,双轨三角刚架结构则为主梁,架桥机能架设最大跨度的2倍则是其长度,其原理主要是利用下导梁作为运梁通道。电气系统、液压系统和安全装置,以及相关的中支后支腿、前支腿、运梁车、梁上小车和主梁构成了公路架桥机的结构。在架梁机中,在承载梁上有固定好的前支腿,承载作用依靠前、后支腿,支腿展翼,在架桥机过跨就位以后则是依靠前支腿的支撑作用,另外,还能具有相应的横向移动的机构;中支撑能够实现架桥机过跨,架桥机过跨时的支撑主要是依靠后支腿的作用;在架梁机腹腔中,运梁车运送梁时,则应该进行,中支腿收翼,后支腿卸载则是在前、中腿承载以后,梁提离运梁车利用起重车进行,下导梁利用纵移而进行待架梁体空间的让出,在墩项上,利用架梁机而进行直接安装[1,2]。
2 架桥机安装监督检验要点分析与思考
2.1 外观及作业环境分析
在检验项目方面,应该对于架桥机的安全通道、安全色、标识、安全距离、铭牌参数、施工环境进行一定规定。其中,利用宏观检查的方式进行外观及作业环境,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查验作业环境和架桥机外观的施工安全等问题,在一些特殊的作业环境中,比如风速、温度、腐蚀性气体、易爆、易燃都能影响检测结果。
2.2 软件资料检查分析
要想正确进行安装、维修、改造和使用架桥机,就应该重视相关软件资料的指南作用,相关的安装人员资质证书、安装单位资质、使用说明书、委托安装合同、产品合格证、生产单位生产资质等都应该在报检安装前进行提供,还应该注意相关的日常维护保养记录,以及经过监理工程师签字的线路质量证明等。
2.3 液压系统分析
在进行液压系统的项目检验过程中,需要考虑相关的接头、阀组、管路漏油情况,平衡阀和液压锁的设置,系统压力表设置,以及系统安全溢流阀压力调定问题等。其中涉及到的“液压系统”是安全技术检验中重要问题,其中检验的内容包括:一是,保证完好的压力表;二是,执行机构和平衡阀、液压锁之间需要是刚性连接,这样能够防止软管磨损、老化而造成的爆裂失效问题,使得执行机构动作的可靠性能够保证;三是,渗漏液压油不应在液压元件及其连接处出现;四是,按照一定技术要求,安全阀的调定压力应该满足规定性能。
2.4 金属结构分析探讨
在金属结构检验项目中,相关的规定则包括司机室、小车轨道、架桥机金属结构的焊缝、连接等结构件方面。在上述方面的安全技术检查,主要体现在检查主要受力构件方面,相关的内容有:一是,吊具、支腿和主梁则是受力构件范围,可以根据相关的不同架桥机的结构特点而进行增添;二是,主要依靠宏观观察,必要时可借助工具和器具进行检查;三是,报废的要求则是腐蚀量超过原材料厚度的10%;四是,结构塑性变形如果是由于在运输过程或者安装过程中的磕碰形成,而并非是由于承载所致,可以采用修复继续使用的方式,如果因为应力集中产生的结构件的疲劳作用,使得突变情况发生在金属结构件内部应力中,导致局部失稳破坏,这样致使受力状态发生较大变化,严重的塑性变形发生在金属结构中,就应该直接报废;五是,应该检验主梁的整体直线度与对中性,这是因为其是分段拼接而;六是,应该检验金属结构的连接件。
2.5 电气方面分析
对于电气检验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方面有如下,过流保护以及便携式控制装置、电气设备及电器件完好、总电源开关、零位保护、失欠压保护、线路绝缘、总电源回路的短路保护、过流保护、电气隔离装置、工作照明和电源信号、便携式控制装置的安全技术等。一是,在《桥式起重机》的相应规定下,进行检验控制回路、主回路、所有电气设备的相间绝缘电阻,还包括对地绝缘电阻值;二是,总电源开关应在地面设置,使得地面人员容易进行操作和靠近;三是,进行电器件以及电气设备的完整性以及固定情况的相关检查;四是,根据相关标准来进行电气隔离装置、起重机械技术条件、零位保护、短路保护、过流保护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检验;五是,应该设置失欠压保护,这是因为施工过程,考虑到架桥机在野外工地施工的特点,存在电压波动频繁以及压降较大的情况。
2.6 安全装置及防护问题探讨
在安全装置及防护方面,架桥机应该检验的内容包括缓冲器和端部止挡、风速仪及防风装置、通道口联锁保护、紧急断电开关、行程限位器、行车警报、高度限位器、防护罩等方面,应该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2.7 安全监控管理系统问题分析
在安全监控管理系统方面,架桥机应该检验的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文件、安全监控管理功能要求的硬件配备、管理权限的设定、故障自诊断、报警装置、文字表达形式、通信协议的开放性、显示信息的清晰度、系统信息采集源、监控参数验证、监控状态验证、系统综合误差试验验证、连续作业试验验证、信息采集和储存验证等方面,应该按照标准规定进行检验。
3 结语
对于形式多种多样的架桥机来说,具有较为复杂的动作激励、结构型式和施工过程,结构中兼具门式起重机、桥式起重机的特点,在进行架桥机的检验过程中,一定要根据相关的起重机械检验项目设置以及机械伤害事故致因方面来考虑,针对具体的结构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最大程度上保证架桥机安全技术性能,从而使得公路、桥梁建设的安全性也得以充分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机;安全监理;存在问题;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已进入一个面向市场、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注重效益的新阶段。农机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因此必须时刻关注农机的安全监理。提高农机安全水平。
一、主要问题
1.农机管理方面
农机监理是国家公共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全县农业机械安全的公共管理职能。是面向“三农”服务的机关,自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以来,农机监理对上道路行驶的拖拉机、收割机及驾驶员仅有行政权,没有处罚权、行政强制权以及路查权,造成乡村道路农机安全管理呈失控状态,同时乡镇农机监理设施落后,也会导致农机监理监管力不从心。对拖拉机的管理方面,法律没有赋予农机管理部门上路检查、纠正拖拉机及驾驶员的违章违法行为,执法程序应用不够规范,执法过程不够严谨,执法目的不够明确,再加上法律文书填写不够清楚,部分农机监理执法人员的思想落后、观念老旧,还存在着特权思想。不能对拖拉机和驾驶员的安全生产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管,导致超载行驶、私自改装现象普遍存在,对监管安全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农业机械方面
拖拉机保有量增势减缓,小型拖拉机日渐退出历史舞台。逐步被大中型拖拉机及农用三轮、四轮这样的运输车替代,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业机械作业季节性强,机手在抢农时只顾争取效益却不注重检查和保养机车很容易造成意外的发生。拖拉机、农用车分布在广袤的农村,点多、面广、线长,农机监理装备设施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安全生产的监管,也会对交通条件差的地区造成很多安全隐患。监理装备是保障农机安全检查的物质基础,目前广大农村道路上公安交警无人力管理,农机安全监理人员因没有农机执法标志,降低了农机执法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大部分县级农机管理部门没有安装检测仪、酒精测试、摄像机和检测线等专用监理装备,农机安全技术状况无法得到准确的追踪,应配备适应下乡进村入户开展安全宣传教育的笔记本电脑和多媒体教学,同时也应对农机作业的特点进行重点防范。防止加重农机事故的隐患。
3.农机培训质量不高
目前,农机培训在力度上不能适应农机发展的需求,作为驾驶拖拉机的农机手,主要来自于基层的农民很大一部分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法制和安全意识淡薄,对因违章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及应承担的法律、经济责任考虑过少,安全意识较差,无牌证、超载、超速、违法载人、醉驾、疲劳驾驶等违法现象严重,有的农民甚至对农机执法人员围攻谩骂,给农机执法工作带来很大阻力,是农机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有些农民在方法上不能适应农机服务领域扩大的现实需要,在内容上不能适应科技含量高的要求,这使得农机监理人员及机手对新机性能及操作掌握不够熟练,为农机安全埋下隐患。
二、实施对策
在新形势下,农机安全监理工作面临多种问题,现阶段,农机行业的法律法规主要有《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农业部《农用拖拉机及驾驶员安全管理规定》和《道路交通安全法》等,这些法律法规明确了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地位和机构职责范围及权利义务,为农机监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依据,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农机监理机构应当与时俱进,及时转变思想观念,重新制定工作思路,树立农机监理的地位,重新构建农机监理行为准则,保证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1.加强宣传教育
农机安全生产与人民生命财产息息相关,加强宣传,防患于未然是农机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机监理部门要根据工作实际,在农机手相对集中的企业、集市及乡(镇),利用年检年审、电视台、电台、农村大集、事故图片、永久性标语、等灵活多样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可以在学生集中的乡村学校,举办农机教育安全讲座、播放农机安全知识,通过全方位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对安全的意识,使更多人了解农机安全监理的重要性。从而减少农机事故的发生。严格拖拉机驾驶员培训和考试,要加强实地模拟训练。通过设置障碍,增强学员在驾驶过程中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