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文化旅游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民俗旅游文化的含义,也是如同文化一般,具有多样性。民俗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性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其真实性和还原性,注重于文化以后的发展方向和保持文化的传统性和连贯性以及自身的传承性。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主要是对某一地区的文化结合自身的旅游特色来宣传与弘扬和保持本地区文化自身的特性而言的。
二、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体现
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主要体现在不同人群对民俗文化的评判依据上。第一,当地的居民是依据自身的生活习性和生活地区的经济、文化以及思想的变动来体会到民俗文化的本真性;第二,专家是从一个区域民俗文化的保存自身的“本真性”来考察的,主要关注一个地区的民俗文化变化的动态过程,依据文本和史料以及对实地的考察来评判;第三,就是旅游者们,主要从自己的习性来对旅游地区地民俗文化来进行感受,注重自我本身的感受。
三、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现在人们更加关注的是生活的质量,由于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使得工作者的压力巨大,这也就需要换个环境来舒缓心情,此时外出旅游,尤其是对民俗风景文化的出游是很好的选择。对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我个人认为应该集中在以下叫几个方面:
(一)民俗文化当中的旅游契机——从旅游当地的角度思考
旅游的风景必须和风俗文化相结合才会显得有人文的底蕴。把民俗文化与旅游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一来既弘扬了文化业又促进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第一,首先需要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度的挖掘和编纂,把民俗文化归结成为一系列的旅游特色产物,形成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业,把自然风光与民俗文化相连,把自然景色与人文知识有机的结合,例如把当地的节日和风俗人情与旅游的时节相连,做好宣传工作;第二,对有形的和无形的民俗文化进行保护,比如皮影戏、捏泥人、剪纸等等手工艺文化,还有昆曲、河北梆子、京剧等等这些无形的口传艺术形式以及其他的形式的民间艺术,形成艺术展示区,可以定期组织会展或者交流大会,来发扬民俗文化旅游当中的本真性。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广阔性---从民俗文化的多元性来考虑
文化是无界限的,同样的民俗文化也没有严格的空间限制,文化之博大精深的,需要我们积极宣传民俗旅游文化的多样性和的多元性。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最重要的体现之一就是当地的民俗文化具有自身的特色,需要我们发扬民俗文化的自身优势结合旅游来发展,比如说各个少数民族自己的节日,维吾尔人的开斋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以及彝族的火把节等等,要把这些独居特色的民俗文化节日形成规模与市场来发展旅游,积极在开展旅游的同时弘扬和传播各种不同的优秀的民俗文化,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在实地的旅游当中了解民俗文化的本真性以及加强不同优秀文化的传承。
(三)民俗文化旅游本真的思考角度多样性---从当地居民和专家以及旅游者的角度思考
我们之所以评定民俗文化是具有生命的活力的艺术,就基于民俗文化具有传承性和继承性以及创新适应时代的变迁能力。文化是人为创造出来的,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这也就注定了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评判的多样性。从当地居民来说,民俗文化就是自身文化的特性,明显区别与其他地区的风俗习惯;从专家的角度出发,就是一个地区带有区域色彩的文化,例如具有特色的服饰、节日、文字、各地的传说等等。带有明显的民俗特色的文化;对于旅游者来说,就是不同于自己日常所接触的风土人情,这三个角度虽说区别不是太明显,但是专家是专业的,带有学术研究的特性;当地居民是最有发言权的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继承人,他们主要把民俗文化与时代相融合;而旅游者主要把民俗文化的本真性进行弘扬和传播。
四、结语
(一)东湖的特色休闲活动
2006年以来,每年推出“春节民俗艺术游园会”、“梅花节”、“屈原暨端午文化节”、“七夕相亲文化节”等10多个文化活动。2014年元宵节也是西方情人节,主办方以灯为媒,举办了一场隆重的灯会,让广大游客既体验到节庆活动的欢乐,又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二)东湖现在的休闲氛围
东湖的休闲氛围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景区中常有一些由退休人员组成的业余兴趣爱好团队演绎歌曲、戏剧、音乐等,或者进行体育锻炼,如陀螺、空竹等。这体现了人们对休闲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休闲方式在逐渐的创新。骑自行车环东湖游玩也成为景区的一大亮点,尤其在青年游客群体中是最方便最廉价也是性价比最高的游览方式。景区内的几大草坪也成了沐浴阳光和野餐的好地方。磨山和落雁景区适合大学生团体出行,在学生群体中也形成了一定的休闲氛围。
二、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休闲观念没有深入人心
首先,大众还未形成正确的休闲观念。随着休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不断展开,人们已经基本上改变了把休闲看成吃喝玩乐甚至游手好闲的陈旧看法,但是大众的休闲活动仍然没有转变过来,还是更多的停留在麻将赌博、看电视、购物等上面。休闲文化品位不高,知识含量低,难以提升城市的休闲形象。其次,休闲活动单一,休闲还未能进入大众的视野。汉口江滩、东湖、江汉路、光谷等是武汉市休闲娱乐的主要地区,然能够吸引市民踊跃参加的大众型活动则很少。武汉市休闲文化建设起步晚,各类休闲娱乐设施不足,宣传教育力度也弱,休闲产业并未占据主要地位,因而武汉市民的休闲观念还比较浅显。
(二)各种休闲活动之间协调性弱
东湖景区现存的休闲活动有许多,诸如自行车观光、游船湖面观光、垂钓、沙滩浴场等,但这些休闲活动尚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体制,抢客、拉客、宰客等现象时常发生。各个经营主体团结性弱,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和信息传递。由于大部分娱乐活动是私家个体经营户,各自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且这些经营者的知识水平普遍低下,法制观念不强,也没有团结一致的意识,对景区管理的规章制度视而不见,严重损害了景区的外界形象。
(三)景区宣传技术和力度不足
武汉市的传统旅游宣传总是围绕“一楼、一湖、一寺”为中心展开,未有大的创新,对于东湖的宣传就少之又少了。东湖在武汉市对外的旅游宣传中并不占据主要位置,这座拥有丰厚旅游资源的中国最大城中湖未能吸引大众的眼球,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名气远不如被古人称颂不绝的黄鹤楼。历年来东湖的文化挖掘定位于楚文化,殊不知东湖在历史上未留下什么痕迹,它的历史文化底蕴不深厚,这些强加的文化反而给人一种衣不合体的感觉。
三、武汉东湖休闲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提升市民休闲观念
加大宣传教育,引导正确的休闲观念。树立积极向上的休闲观,良好的自身文化修养和心态,是获得高质量休闲生活的关键。不仅如此,人们能否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方式来度过休闲时光,还取决于必要的休闲技能、掌握休闲技巧、培养休闲鉴赏力等,这些休闲素质的培养需要居民日常休闲理论知识的积累、休闲文化知识的充实来实现。可以举办公开的休闲知识演讲比赛宣传正确的休闲观念;在一些公共场所可以张贴文明休闲生活的标语;利用媒体做公益广告。根据武汉的休闲文化特征,进一步深入开展旅游、艺术、体育、购物等多领域的休闲文化活动,同时推进大众化休闲活动的普及,开发一些形式新颖、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活动。
(二)提高休闲活动的功能
对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首先,要在所区分各个景区的基础上再进行娱乐活动分类统一管理。例如,听涛景区内多种类型的游船,可分别按照游船性质的不同分别制定统一的价格,统一购票使用。集合多个小经营个体统一管理,限定他们的载客数量,公平的为其安排次序,这样不仅出游有规律,而且收入也平均,不会出现相互之间不合理的争夺战争。其次,要制定服务标准。质量往往是衡量价格的重要指标。若制定服务标准,督促各个经营者严格遵守标准提品,不仅便于景区的管理,而且也更容易使这些休闲活动扎根于游客的印象中。景区及其周边休闲区域的资源整合。首先,各休闲区域之间的交通必须便捷。在东湖及其周边有特色的景区景点之间形成高效的交通网络。其次,突出有特色的精品休闲产品,开发一系列的休闲旅游路线。再次,加强各休闲区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创新产品,从而加深休闲文化的内涵。政府就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宏观调控职能。通过休闲事业的发展形成大众休闲文化,从而创新休闲业,引领休闲产业步入正轨。首先,政府需要根据市民的需求合理规划休闲设施空间结构,提供足够的公共休闲设施,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其次,政府需要调动市民的休闲积极性,为其搭建多样的舞台,创造各色各样的娱乐休闲活动。再次,政府需要对市场进行监督管制,为企业提供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秩序的市场。
(三)提高景区的宣传技术和力度
联合东湖周边的休闲区。要想打造东湖的休闲文化,宣传是必不可少的,仅凭东湖自身来形成这种文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些围绕东湖而建的休闲中心间接的提升了东湖的休闲功能。在宣传中应联合多方力量,宣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同时又不失东湖这个重点。联合宣传不仅成本低,而且范围更广,效果也更明显。此外,这种合作能够充分的开拓休闲市场,赢得更多消费群体的青睐。利用节事旅游来扩大影响。节事旅游活动不仅可以塑造地区的城市形象、完善基础设施、优城市环境,还带动当地其他旅游景点的发展,提高旅游景点的知名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武汉东湖景区可以举办有影响力的大型休闲旅游活动塑造自己的休闲形象,例如,中国环东湖自行车大赛,不仅能够吸引广大的青年群体的加入,还能塑造景区的休闲形象。
四、结语
一、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意义
(一)促进资源的优化整合及区域经济的发展开发
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应首先站在游客的心理需求角度对现有资源进行全方位的审视和评估,根据动漫旅游资源本身的特点给予准确定位,加强动漫旅游资源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实现优势互补、互为依托,促进区域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例如,动漫化的旅游景点,就是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采用动漫、游戏等表现手法、制作技术,将旅游资源作为素材,在动漫游戏作品或产品中呈现、放大或延伸。同时,还可以动漫、游戏的传播途径宣传推广旅游景点,促进动漫旅游市场的培育,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二)有利于本土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动漫旅游以文化为内涵,以创意为核心,我们要充分汲取本土文化的精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内涵,将本土文化的精髓融合到动漫文化中来,渗透到旅游产品中去。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承着人文风韵,发扬着中国精神,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受众,推动着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也为我国本土传统文化能够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快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有效地途径。
(三)完善拓宽动漫及旅游产业链动漫产业的发展与旅游业以及传统产业紧密相连,其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很容易物化到其他产业部门,比如广告传媒是制造业等实体产业对外宣传的窗口;动漫文化可以成为旅游业的文化资源,动漫产品可以成为旅游业的物化产品等。传统的旅游项目多是以原生态的自然景观或人文古迹加以修缮和保护作为静态的展示资源吸引游客的,往往缺少创新的文化内涵或互动参与的活动项目。如果利用动漫产业技术手段将静态的旅游资源动态化,甚至是赋予虚拟的生命,将会为旅游产品增添更新的活力,增加更强的吸引力,给传统的旅游景点带来全新的生命力,给旅游者带来全新的多元化体验经历。从而有效地提升和拓宽了旅游产业链。旅游活动中有助于经济增长的主要部分还有消费行为,并可有效拉动动漫服饰、玩具、食品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增长;动漫会展游等还可促进动漫出版、游戏、制造等产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旅游活动可以使当地形成一定的衍生品集散中心或者说商业中心,树立地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使动漫产业链得到有效延伸。另外,动漫旅游可以有效地促进地区间、国家间、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而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有利于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进而为动漫创意的种子提供深厚的土壤。
二、我国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本土动漫资源缺乏优良品质我国曾以一部《大闹天宫》轰动国际动漫界,甚至动漫大师手冢治虫也不无感慨地说“是《大闹天宫》将我真正领进了动漫的大门”。然而在40年后的今天,大家耳熟能详、喜闻乐见的《猫和老鼠》、《海绵宝宝》、《倒霉熊》,甚至运用中国元素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功夫熊猫》、《花木兰》竟没有一个是中国出品。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自主制造的动画片年产量仅相当于日本一家动漫公司的产量,我国青少年最喜爱的动漫作品中,70%以上的市场份额都被大批国外动画形象和作品所占据,中国大陆原创动画占有率却不到20%。动漫旅游只能到动漫强国去体验。中国漫迷应该说是名副其实的日本漫迷。国内首条动漫旅游线路也是到日本的动漫6日游。所以我国的动漫、旅游产业之间的交互必须由我们自身的传统文化来贯穿其中,创作出充分体现本土文化的优秀作品,来促进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同时在相关产业之间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享原创,通过动漫、旅游产业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提高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现有主题公园存在主题雷同,形式单一的问题除了动漫产业本身发展不足,中国主题公园产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也让动漫主题公园前路漫漫。来自2010中国主题公园峰会上的数字显示,中国主题公园市场每年有1亿人次客流,消费额超100亿元,然而,仅有25%左右的主题公园实现盈利,45%收支基本持平,还有30%处于亏损状态。我国主题公园普遍存在缺乏创意主题雷同,简单复制海外同业;形式单一,仅靠门票收入,急于盈利等问题,制约整个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游乐项目主题不明确,也不便于更新,更缺乏本土文化内涵。迪士尼乐园的成功在于它的产品常变常新和个性强烈,更在于它具有浓烈的美国本土文化特色。所以,在主题公园开发中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开发特色鲜明的旅游项目,才能得到持续发展。比如张家界以虹猫蓝兔为特色,青岛以海洋资源为特色等,都是希望能够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来吸引游客们的驻足。另一方面,动漫主题公园建设不能一时兴起,而应全面调研市场,找准定位,做出长期规划,进行多样化经营。现有动漫主题公园的游乐项目基本都依赖于各种游乐设施来吸引旅游者,而缺乏相关产业的旅游产品开发,如主题公园的酒店、餐饮、动漫衍生产品的销售等盈利项目。经营方式多数也只依赖于门票的收入。而门票的定价标准也需要深入调研和规范,以免出现贵阳动漫乐园的门票风波。
(三)建设盲目跟风,恐蹈失败覆辙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的“东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国的动漫产业借此机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各地都看到了这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便开始将兴建动漫主题公园纳入发展地区动漫产业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今年,全球第六座迪士尼乐园在上海破土动工,风靡世界的卡通小猫HelloKitty乐园也落户浙江安吉,使这股动漫主题公园建设潮继续加温。仅吉林省长春市,就有至少两家动漫企业计划建设动漫主题公园。河南省也出台《关于促进动漫产业发展的意见》,在“十二五”期间,将把河南省建设成为全国动漫强省,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建设2至3个动漫主题公园。“国际旅游岛”海南,也计划开发九龙山动漫主题森林公园。山东青岛则计划建设“动漫传奇海”主题公园项目,总投资额约70亿元,欲成为“全球首家动漫游戏海洋主题体验园”。在重庆市也计划投资100亿元建设中国西部最大动漫基地“中华动漫大观园”。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的动漫主题公园,为何如此炙手可热?长春市文化产业办公室主任赵建华认为,引发投资热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动漫主题公园能推动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效。他说,动漫主题公园是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它对两个产业的发展都有促进,可谓互利共赢。然而,业内人士却对各地投资动漫主题公园表示忧心。中国动漫学会常务副会长欧阳逸冰认为,经典动漫作品是动漫主题公园发展的灵魂,但目前中国这样的作品寥寥无几。他说:“如果没有《米老鼠和唐老鸭》这样脍炙人口的作品,迪士尼乐园从何而来?假如我们用一个人们陌生的卡通形象设计乐园,又会有谁去呢?这种盲目建设,很可能适得其反。”广州动漫行业协会会长、国内著名动漫杂志《漫友》杂志社社长金城也持有相似看法。他认为,从开发旅游的角度来讲,建设动漫主题公园是具有投资价值;但从目前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现状来看,开发本土动漫主题公园还“未到火候”。动漫主题公园像一窝蜂涌上来,一个区就两三个,势必会带来过剩开发,资源浪费的不良后果。也可能会引起动漫主题公园的恶性竞争,最终导致几败俱伤。这种失败是有过先例的,最典型的就是20世纪80年代红火一时的西游记宫。当时,西游记宫作为一种形式新颖的主题公园,一经问世便一炮走红,短短几年,全国数十个西游记宫赫然建起。然而,这样生搬硬套式的重复建设,很快就失去了吸引力,继而纷纷倒闭。
(四)本土动漫旅游产品开发不足首先,本土口碑载道的动漫作品还很缺乏,直接导致了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不足。其次,动漫作品的制作周期长,产生效益慢,在人们心中的影响力较难建立,间接影响着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再次,目前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动漫旅游能为我们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动漫旅游产品开发的周期过长,尤其是一些主题公园一类的大型项目,从考察、规划到建设、开放,需要很长的时间。这就需要我们另辟蹊径、开拓创新思维,充分依托资源,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动漫旅游产品。
三、我国开发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可行性
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除具备旅游界广泛认同的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异质性与不可储存性等四个基本特点以外,还存在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特点。
1.文化内涵本土化。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满足的是人类生存中的精神构建需求,因此文化消费是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是人类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现。由于旅游者多样的需求,其消费行为也各不相同,但驱使他们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旅游的根本动机都是内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能满足这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人们追求的文化目标。[4]以创意为核心的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以其迷人的文化气质、灵动的民族形象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凸显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旅游消费者,通过满足其好奇心与陌生感,输出文化认同感,影响受众群体。这种独有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漫旅游产品上主要表现为风土人情、众生群像、民族寓言、宗教信仰、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是该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同并习以为常的文化形态,它作为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以及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人类行为模式的综合体,影响着每个生活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我国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文化板块体现出极明显的多样性,但就各文化板块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是我国文化模式得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模式产生明显区别的根本原因。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在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思想,关键就在于其包含的本土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个民族的本土特色可以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的动漫周边产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多运用些我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表现手法,创新出有我国浓郁民族气质的产品来。在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动漫旅游产品有相当广博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只要能规避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从游客的真实需求出发,打造有本土特色、有创新性、有原创性的旅游产品,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获取利润的空间。
2.产品创意个性化。首先,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以创意为最初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富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创意思维的渗透和润色赋予了产品灵魂和生命。其次,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另外,从游客来源散客化的趋势来看,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创意需要以个性化来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自主选择产品的需求。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创意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内容、形式、生产、销售等任何方面。
3.产品生产智能化。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使用、维护,都离不开数字化、自动化、新媒体、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旅游产品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近乎革命性的作用。动漫旅游文化产品是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先进的智能手段、知识和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展现人文艺术风采和精髓。
4.产权保护制度化。动漫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以创意为核心产品的产业,其良性运转与版权保护有天然不可割裂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及可持续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产权保护不力,中国许多企业无法在“形象授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链条延伸不畅,由此造成的不良循环,使文化企业遭受盗版之痛。盗版猖獗一直是困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尽管近年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基本还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而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市场体制还需要逐步实现。据有关统计,“喜羊羊”相关衍生品盗版经营商的利润竟然是正版经营者的四倍。这些侵权行为在损害具体公司利益的同时,更加严重打击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产权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有限的权利垄断,达到知识资源共享与文化、科技进步的目的,从而避免重复研究、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知识产权观念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对自主科研成果的激励与奖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空间和保障。
二、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类型
动漫旅游是旅游业和动漫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交叉融合的产物。虽然,各自的开发有其特定技术和手段,产品和市场也相互独立,但仍有相通之处,它们都为消费者提供娱乐、休闲服务,且有较高的参与性,这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其产业融合具有较好前景。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类型有以下几种。
1.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是运用现代化的开发技术和动漫业的数字、多媒体高新技术,进行设计、制作、生产、安装、施工等建设而形成的。动漫作品是主题公园的内容题材;娱乐休闲是游乐项目的呈现方式;数字智能是公园建设的技术手段;动漫产品是本土文化的传播载体。动漫主题公园主要以动漫作品为旅游吸引力,制造娱乐项目,利用特色景点、现代旅游设施、动漫旅游商品等烘托一个或多个主题,寓教于乐。
2.动漫化的旅游景点。这是产业融合的又一种类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动漫作品中的虚拟场景建造或者改造开发成景点、景园、景区,使其真实化、现实化,并借助影视媒体、网络游戏快速、广泛的传播优势,迅速发展客源市场,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8]。如童话般的迪斯尼乐园和宋城集团利用网络游戏《传奇世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建造的中州皇城,都可以使游客从中感受到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奇幻魅力。另一种就是旅游业借助动漫业的技术优势,将旅游景点的真实场景作为动漫的内容场景;以景点的典故、传说作为动漫的内容题材;以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手段,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旅游资源动态化、虚拟化、动漫化,既达到宣传景点的作用,又为动漫创作提供蓝本。我国首部大型旅游动画片《金鹿游中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3.景点化的动漫产业园。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后,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正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集结,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垄断化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地都开始兴建动漫产业园。但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作品及产品的开发成本过高,生产周期过长,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的回报期也随之延长。将旅游业与动漫产业园有机融合,赋予动漫产业园以旅游功能,利用动漫园的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两者的功能互补,使旅游业和动漫业产业链得到有效的延伸,既有助于提升产业园的市场知名度、加快成本回收,又有利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拓展。
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作为旅游产品的一种,除具备旅游界广泛认同的旅游产品具有无形性、生产与消费同步性、异质性与不可储存性等四个基本特点以外,还存在区别于其他类型旅游产品的特点。
1.文化内涵本土化。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满足的是人类生存中的精神构建需求,因此文化消费是人们消费行为的一种,是人类心理需求的外化表现。由于旅游者多样的需求,其消费行为也各不相同,但驱使他们花费时间、金钱和精力进行旅游的根本动机都是内心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能满足这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在于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提供了人们追求的文化目标。[4]以创意为核心的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以其迷人的文化气质、灵动的民族形象以及浓郁的地域特色,凸显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吸引旅游消费者,通过满足其好奇心与陌生感,输出文化认同感,影响受众群体。这种独有的文化内涵体现在动漫旅游产品上主要表现为风土人情、众生群像、民族寓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民族文化。每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文化,自然而然地形成了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是该民族和社会普遍认同并习以为常的文化形态,它作为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消费习惯、生活方式、道德规范以及具有历史传承性的人类行为模式的综合体,影响着每个生活在该文化环境中的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特征。我国的本土文化博大精深,虽然其文化板块体现出极明显的多样性,但就各文化板块而言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是我国文化模式得以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模式产生明显区别的根本原因。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之所以在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思想,关键就在于其包含的本土文化底蕴和民族文化特色。一个民族的本土特色可以表现在不同区域、不同环境下的动漫周边产品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动漫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多运用些我国本土的文化特色和表现手法,创新出有我国浓郁民族气质的产品来。在目前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良好环境下,动漫旅游产品有相当广博的发展空间。可以肯定,只要能规避简单的模仿和复制,从游客的真实需求出发,打造有本土特色、有创新性、有原创性的旅游产品,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获取利润的空间。
2.产品创意个性化。首先,动漫旅游文化产品以创意为最初产品的特点决定了其富有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创意思维的渗透和润色赋予了产品灵魂和生命。其次,市场需求的多样性也决定了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个性化特征。另外,从游客来源散客化的趋势来看,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创意需要以个性化来满足游客日益强烈的自主选择产品的需求。动漫旅游文化产品创意的个性化可以体现在内容、形式、生产、销售等任何方面。
3.产品生产智能化。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生产、加工、使用、维护,都离不开数字化、自动化、新媒体、新能源、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的支持,它以新技术的强大威力,以传统旅游产品无法抗衡的敏感性、综合性、互动性和强烈的现场感,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近乎革命性的作用。动漫旅游文化产品是新技术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产物,运用先进的智能手段、知识和技术创造新的价值,展现人文艺术风采和精髓。
4.产权保护制度化。动漫旅游文化产业作为一个以创意为核心产品的产业,其良性运转与版权保护有天然不可割裂的关系。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速度、质量及可持续度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由于产权保护不力,中国许多企业无法在“形象授权”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随之而来的就是产业链条延伸不畅,由此造成的不良循环,使文化企业遭受盗版之痛。盗版猖獗一直是困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难题之一,尽管近年我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但基本还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而建立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市场体制还需要逐步实现。据有关统计,“喜羊羊”相关衍生品盗版经营商的利润竟然是正版经营者的四倍。这些侵权行为在损害具体公司利益的同时,更加严重打击着整个文化创意产业链的建立。产权的作用正是在于通过有限的权利垄断,达到知识资源共享与文化、科技进步的目的,从而避免重复研究、资源浪费。与此同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具有知识产权观念的创新型人才,加大对自主科研成果的激励与奖励机制,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一个有利的空间和保障。
二、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的类型
动漫旅游是旅游业和动漫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交叉融合的产物。虽然,各自的开发有其特定技术和手段,产品和市场也相互独立,但仍有相通之处,它们都为消费者提供娱乐、休闲服务,且有较高的参与性,这是两者相互融合的必然性,其产业融合具有较好前景。动漫旅游文化产品类型有以下几种。
1.动漫主题公园。动漫主题公园的开发建设,是运用现代化的开发技术和动漫业的数字、多媒体高新技术,进行设计、制作、生产、安装、施工等建设而形成的。动漫作品是主题公园的内容题材;娱乐休闲是游乐项目的呈现方式;数字智能是公园建设的技术手段;动漫产品是本土文化的传播载体。动漫主题公园主要以动漫作品为旅游吸引力,制造娱乐项目,利用特色景点、现代旅游设施、动漫旅游商品等烘托一个或多个主题,寓教于乐。
2.动漫化的旅游景点。这是产业融合的又一种类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动漫作品中的虚拟场景建造或者改造开发成景点、景园、景区,使其真实化、现实化,并借助影视媒体、网络游戏快速、广泛的传播优势,迅速发展客源市场,取得较高的投资回报[8]。如童话般的迪斯尼乐园和宋城集团利用网络游戏《传奇世界》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建造的中州皇城,都可以使游客从中感受到虚拟与现实交融的奇幻魅力。另一种就是旅游业借助动漫业的技术优势,将旅游景点的真实场景作为动漫的内容场景;以景点的典故、传说作为动漫的内容题材;以数字媒体技术作为手段,将自然景观、历史典故等旅游资源动态化、虚拟化、动漫化,既达到宣传景点的作用,又为动漫创作提供蓝本。我国首部大型旅游动画片《金鹿游中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3.景点化的动漫产业园。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后,文化产业尤其是动漫产业正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集结,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垄断化的方向发展,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各地都开始兴建动漫产业园。但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作品及产品的开发成本过高,生产周期过长,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的回报期也随之延长。将旅游业与动漫产业园有机融合,赋予动漫产业园以旅游功能,利用动漫园的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实现两者的功能互补,使旅游业和动漫业产业链得到有效的延伸,既有助于提升产业园的市场知名度、加快成本回收,又有利于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市场拓展。
4.主题性动漫旅游。这种以动漫为主题的节会旅游,借助动漫、游戏或旅游、文化为主题策划、组织、实施各种会展、节庆,以此为平台,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和动漫业两者活动领域的彼此延伸,促进两者之间的有机融合与优化重组[9],既可提升举办地的形象和知名度,又可有效地销售、传播动漫内容与产品,推动两大产业的快速发展。如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中国(北京)国际大学生动漫节、加拿大渥太华国际动画节、日本东京国际动漫博览会等都是这种模式。另外,借助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场所开展动漫展示或表演体验的旅游活动,其形式可是综合性的,也可是专题性的。
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矾山镇。20l1年旅游区成功晋级国家4A级旅游景区,已建成了中华三祖堂、中华合符坛、黄帝城遗址、黄帝泉、港土归根碑、澳土归根碑等景点。2Ol1年由台湾群益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投资365万元,在炎帝的故地上七旗村修建炎帝庙,形成实至名归的三祖故里。
2.旅游开发条件分析
2.1优势分析
2.1.1资源优势。涿鹿是中华三大人文始祖全面汇集的唯一圣地,是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聚合之地。“三祖文化”具有承前启后的特色、具有开创的特色、具有中华文化奠基的特色。在中华民族振兴的今天,继承“三祖文化”的精华,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振兴中华的强大精神力量。黄帝城遗址、阪泉遗址、蚩尤三寨遗址等古迹,作为中华民族首次大一统之后所建的第一座都城,其城池布局、建筑营造技术等方面均具有极高的建筑研究价值。
2.1.2区位交通优势。本区位于张家口市涿鹿县东南部,东南距北京市120公里(车程仅需1.5个小时),西北距张家口市loo公里,距涿鹿县城40公里,区位交通优势明显。目前,涿鹿已成为北京周边承接首都产业转移和辐射的重点县区之一,也为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1.3景点组合优势。涿鹿县旅游资源类型丰富,除了中华三祖文化旅游资源以外,在景区附近有国家级自然风景保护区小五台山、国家森林公园东西灵山、黄羊山、桑洋河谷休闲旅游区,可与官厅湖、百花山、野三坡等共同组成多条山水景观旅游路线。
2.2问题分析
2.2.1核心吸引力挖掘不够。千古文明开涿鹿,黄帝城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不仅是本旅游区文化之根,更是本旅游区的核心吸引力与核心竞争力。但是多年来黄帝城遗址并未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科学利用。其负载的历史信息未得到充分挖掘,展示内容比较单一,轩辕湖开发尚未启动,导致旅游区开发“本末倒置”,在市场上没有形成较大的影响力。
2.2.2文化遗存完整度低。中华三祖、合符文化是涿鹿最核心的旅游品牌,但是历经5000年的风雨,所存实物较少。虽然2008年初中央电视台推出《发现黄帝城》五集电视,提高了其知名度,但毕竟现存城址是春秋战国年代所建,缺少更早的深度文物考古。
2.2.3现有项目缺乏历史厚重感。本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遗址遗存丰富,但总体风貌缺乏历史厚重感。主要表现为:项目建设单一,中华三祖堂景观环境较差,中华合符坛四周广场较空旷;绿化景观烘托不够,没有与历史遗址相匹配的古树参天、绿树葱葱的厚重气氛;区内民居、机关办公设施相互混杂,冲淡了历史文化主题。
2.2.4旅游产品配套不完善。旅游产品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要素,旅游产品是向游客提供一个完整的服务链条。本区除了景点建设外,文化体验、参与性活动产品缺失;餐饮、购物等服务设施基本为空白;停车场、厕所、垃圾箱、安全设施不完善,远远
3.发展思路
3.1打造核心——建设三祖文化遗址公园,提升三祖文化旅游区核心竞争力。在保护遗址的前提下,运用遗址公园的展示手法建设三祖文化遗址公园,包括黄帝城遗址、炎帝营遗址和蚩尤寨遗址,深度打造核心文化载体。创新遗址展示利用手段,对遗址进行适度的展示开发。采用发掘剖面展示、原貌保护、地面标识、建筑复原、高科技虚拟展示、创新模拟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灵活而充满吸引力的展示。
3.2突出体验——打造中国远古文化体验基地、教育基地和影视基地。通过远古文化与现代文化差异,创意本区体验主题,通过场景设计彰显文化差异,丰富产品内涵,形成市场吸引力。把深厚的历史文化转变为可以获得市场认可和经济效益的旅游产品,满足现代游客消费需求。除静态观赏型项目外,要设置动态体验游乐项目,如在轩辕湖设置远古战场体验区、远古手工业体验区、远古部落村等项目活化历史,通过突出参与性与体验性,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景区收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3.3休闲慢城——满足休闲度假需求,打造“京西休闲度假第一慢城”。将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的远古文化与优良生态相契合,以矾山旅游小镇、慢生活度假村、民俗度假村、养生园等项目为支撑,开发远古文化体验与山水休闲度假和农业乐活式(LOHO)的慢生活、慢旅游项目,创新产品内容,打造“京西占老慢城”、“京西休闲度假第一慢城”,成为京西著名的休闲度假区。
3.4提升环境——以黄帝杨为核心和龙头,打造中国最大的拜祖纪念林。以千年古杨黄帝杨为核心和龙头,结合中华三祖拜祖区的主题,打造中国最大的拜祖纪念林——万亩归根林。种植具有拜祖意义的龙柏、银杏等长寿命树种,同时配置其他观赏树种,做到三季有花可观,四季有景可赏,以弥补景区绿化不足、品种单一的现状。定期举办拜祖活动,游客拜祖后可以亲手种植归根树,使其成为华夏儿女拜祖归根的一种精神寄托,从而打造全球华人向往的寻根拜祖圣地。
3.5产业融合——将历史文化、拜祖旅游与休闲度假与其他产业融合,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以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为理念,依托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区及其周边优势旅游资源,注重旅游服务软硬件的协调与综合配套,整合、优化、完善产业要素和产业布局,进行产业升级与拓展,将历史文化、拜祖旅游与休闲度假相结合,形成有魅力的旅游项目和产品,满足休闲度假市场需求。随着中华三祖文化旅游品牌的拓展,市场影响力的加大,旅游业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衍生出多条产业链条,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有机农业等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4.结语
藏族是一个注重文化传承与历史记录的民族,从公元七世纪吞米•桑布扎创立藏文开始,拉开了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序幕。到十三世纪被纳入祖国的版图之后,藏族地区出现了历史研究的热潮,作为史料之一的藏族档案信息的编纂开发工作亦蓬勃发展,如历史文献汇编《贤者喜宴》、《吐蕃档案》、《旧唐书•吐蕃传》、《元史•释老传》等。近半个世纪以来,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工作更是长盛不衰,各相关部门编纂出版的档案文献达百部以上,并积极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档案展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整体上看,藏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基本属于公益性开发,比较侧重于严肃的学术性和政治性需求,信息开发成果的受众面较小,传播范围有限,而更为亲民、更能体现档案休闲功能的旅游价值开发力度却相对比较薄弱,与旅游相关的档案文化产品较少问世。早在2000年召开的第十四届国际档案大会就提出了“档案信息在休闲社会中的利用”这一议题,明确了档案信息在休闲、旅游、文化等领域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旅游得到了大众的普遍青睐,特别是近些年,深层次的文化旅游方兴未艾,档案信息资源在深层次旅游中的资源效用日益显现。在当前的旅游热潮中,主动开发服务于旅游需求的藏族档案信息产品,既有助于提升旅游资源的本真性,又有利于树立档案机构积极的文化形象,提高其社会知名度,确是双赢之举。
二、藏族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的途径与举措
1.举办档案展览,展示真实的藏族历史文化
藏族档案以独特的方式延续着藏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是藏族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记录与标志,沉淀着历史文化的精华和特色。档案展览风格活泼、形式多样、图文并茂、受众体验好,是展示、传播藏族历史文化的较好形式。档案部门不仅在馆内设置有固定的陈列展,通过精选的档案向人们昭示与祖国自古以来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还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举办档案精品展,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较好地实现了档案的宣传、教育、传播功能。但与美国国家档案馆成为旅游景点、名列《首都地区旅游指南》作重点介绍不同,我国尚没有将档案馆开辟为旅游景点的先例,因此设于馆内的档案陈列展会受制于场地的非公共性而大大影响了其参观者的范围,在内地城市的巡回展览虽然社会影响面大但成本也相应提高。面对蜂涌而至的外来旅游者,在本地的公共场合或各大旅游景点设置档案展览既降低了成本,又不影响传播范围,利用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真实性又较好地实现了旅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因此,在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工作中,选择能够彰显藏族文化底蕴或与某些景点有关的主题,对馆藏相关档案进行汇总复制、设计制作,通过图文并茂的档案展览能够系统、生动、真实地展示特定主题的档案内容,还原历史文化的本来面貌。档案展览形式非常灵活,时间可长可短,规模可大可小,地点既可固定于城市中心的公共场所,也可以在各主要旅游景点巡回。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除了传统的实体展览外,利用网络开展网上展览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突破时空限制,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甚至可以制作成三维立体效果,图、文、声并茂,动静结合,其形象性、生动性、体验性更佳,更易引起受众的兴趣和关注。
2.编纂档案文献,提供旅游景点背后的故事
藏族档案有着悠久的编纂历史和良好的编纂传统,积累下来数量浩繁、形式各异的档案文献为政治稳定、宗教发展、学术繁荣发挥了信息辅助作用。近年来旅游业的大发展又为档案编纂题材提供了更大的拓展空间,深入挖掘馆藏档案,寻找与各旅游客体相关的档案信息,进行整理汇集或融合提炼,可形成不同体裁的档案文献,宏观的如景观简介、旅游手册、老照片集锦,微观的如某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相关档案的汇总概括,也可与旅游部门合作为景点宣传资料加入档案元素,形式上可以是画册、书籍、小册子、折页、多媒体光盘等等,力求体裁及形式多样化,借助档案信息的原始性与可信度进一步增强旅行者对旅游的本真性体验。以往的藏族档案信息编纂大多集中于政治、学术类的档案开发,而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开发属于商业性开发,面对的是对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普通旅游者,他们渴望了解文化但又追求阅读体验,因此在档案编纂中应特别注重档案文献形式的新颖性、内容的可读性、风格的通俗性,尽可能贴近生活,喜闻乐见。
3.制作档案复制件及延伸产品,留下旅游的永久印记
游客在旅游目的地往往会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个人收藏或馈赠亲朋。旅游纪念品主要集中于药材、珠宝、工艺品等,如果将档案制作成形式各异、贴近生活并具有收藏价值的复制品及文化创意小商品,将进一步丰富赴藏旅游纪念品的种类,也为游客的藏地之旅留下永远的历史印证,同时为档案信息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传播创造了可能。对档案进行的这种商业性开发在国外早已有之。美国国家档案馆在其展厅出口处设有专门的档案纪念品商店,还在其网站上开辟有在线商城,提供馆藏档案的仿真复制服务,出售相关书籍、影像制品以及根据档案制作的创意小商品,如水杯、挂饰等。国内也不乏先例,如上海市档案馆将馆藏的上海老照片印制在明信片、杯子、衣服、镜子等上面向市民及游客销售。这些都是开发档案旅游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的成功尝试。藏族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其中珍贵的档案更是比比皆是,如1761年清乾隆皇帝赐给布达拉宫的御笔匾额“涌莲初地”;1951年5月签订的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以及一些珍贵的老照片等,它们或有宣传教育意义、或有历史收藏价值,将它们制作成复制件及其它文化创意产品,或者与其它部门合作制作发行纪念邮票、明信片、纪念封等,能够固化历史文化,调动旅游者对和谐发展的关注、认同,强化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思想,并借助旅行者的文化桥梁作用将一这理念传播出去,可以想见其社会效益将远远大于经济效益。
4.加强档案资源与旅游者的互动,提升社会档案意识
促进罗平生态旅游在旅游产业发展中构建新型生态旅游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罗平有瀑布及河流数条,水能蕴藏量达105万千瓦,具备建设大型水库的条件,已相继建成鲁布革、腊庄等大中小型水电站,被誉为“电力之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管理是生态旅游的重要保证。自然风光之美在于水,“如丽江悠闲古朴之美在于水,大理恬静典雅之美也在于水,怒江险峻壮阔之美还在于水,罗平迂回朴素之美仍在于水。”水在少数民族文化中具有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另外,“不同的文化类型形成不同的资源观。资源观不同,开发利用资源方式类型也就不同,这是人类不同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罗平有中国最美的峰林———金鸡峰林,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独特的自然条件,其中山林资源既能给生态旅游提供优美环境和物质保障。“丛林还是从事精神文化再生产的‘天然课堂’,宗教祭祀活动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就在丛林中进行。”民族性格和民族情怀与山林形态有密切关系,山林形态影响着民族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山林在少数民族内心中具有神圣地位,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重在对山水资源的保护、利用与传播。
二、通过广告传播民族文化以提升民族文化品牌知名度
罗平旅游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其中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独特鲜明,有长底布依族乡、旧屋基彝族乡、鲁布革布依族苗族乡。少数民族文化是当地生态旅游的特色,是生态旅游中最接地气的文化,人的幸福与发展是生态旅游的根本。生态旅游离不开人文情怀和民族特色。民族文化产业和民族文化品牌是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基础。“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不仅已成为一些国家举足轻重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也日益深刻的介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品牌是产业的支撑,是国家的形象,也是民族的标志。在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中,民族经济的发展需要民族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和转化。罗平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需要深入挖掘和发展。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强化民族文化元素,把民族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融入媒体,大力传播民族文化,提升民族文化认同感。因此,罗平政府及相关部门需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市场建设,发展民族企业,塑造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把高原特色农业的文化休闲融于广告促进文化互动与传播
在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发挥区位优势,把独特的农业资源发展为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培育农业产品,通过市场创造特色商品,通过广告打造知名品牌。现代新型特色农业文化需要体现生态与环保、人文与互动、健康与幸福的理念。通过高原特色产业的发展,打造休闲农业观光园、特色农业生态园以及民族文化体验区、农业特色采摘区等旅游休闲度假区。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游客为中心,围绕吃、住、行、娱、购、游等项目,发展以布依族特色为主的多民族文化产业。开发各种工艺品和纪念品,推进特色休闲旅游商品综合开发。通过乡村文化互动和展示,形成一体化的乡村文化旅游特色,充分体现美丽乡村的民族性、地域性、生态性、时代性。把罗平高原特色农业的文化内涵融于广告传播,加强对游客的吸引力。生态旅游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互动的过程。互动是文化活力的体现,文化互动与体验具有重要的传播效应。旅游中游客除了感受美丽的自然风光,重要的是搭建平台和空间实现文化互动与文化体验。一是民族文化互动体验与休闲旅游。关键是保持民族日常生活状态,通过民族文化风情园、民族文化休闲庄、民族节日与文化论坛、民族文化博物馆等搭建互动平台。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需要加强民族文化实践,优化文化互动方式,提升民族文化的互动能力和适应能力。在民族文化互动中增进民族情感,强化民族印象,促进民族团结,提升旅游质量。二是城乡文化互动与农业休闲旅游。实现城市有个性、乡村有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罗平城乡文化互动与农业休闲旅游可以采用这些模式:农产品耕种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采摘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加工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农产品营销参与互动传播模式、科普教育示范区传播模式、友好城市互动传播模式、节日盛会参与互动传播模式(包括旅游文化节、饮食文化节、交易会、订货会、高端论坛、书画摄影大赛、广告设计创意大赛等)等。
四、罗平旅游文化建设中广告传播媒体的选择与整合
广告是经济的晴雨表和风向标,旅游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广告传播。游客总是通过广告获得信息,产生想象,作出判断,带着愿景,朝着旅游目标,到达旅游景点。“现代传播媒介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形态。”
(一)户外广告是罗平旅游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力
户外广告是了解地方文化的窗口,通过户外广告可以提升罗平整体文化形象。户外广告主要围绕高原特色农业、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族文化、专园文化、美食文化、酒文化进行设计和传播。
1.注重罗平户外广告的规划与设计。
在城市生活空间中户外广告具有独特的视觉效果。“如同吃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一样,看也是人的一种日常行为。”罗平做强旅游文化产业,户外广告需要重大改革和提升。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户外广告需要全面规划与设计,在广告设计与传播中体现罗平的传统美、现代美、自然美、和谐美。根据罗平的旅游特点,“户外广告在设计上形、色、韵融合,把视觉、景观、审美和谐统一。充分考虑户外广告的形制、大小、颜色、光线、内容、特色、动静、韵味、运用。做到有对称、对比、韵律、均衡、特技、渐变、互动之美,避免造成无序、杂乱、密集、浮躁、野蛮的城市广告空间。关注广告与车速、视距之间的安全关系。”另外,标志是形象传播的有力符号,户外广告雕塑和标志的设计运用可以提升罗平城镇形象。标志和雕塑的凝练来源于该城市和村寨的历史文化和未来发展,充分体现城市与村寨的文化与审美、功能与品味。“广告主要表现视觉形象和精神内涵,包括造型创意设计、灯光颜色组合、精神思想引导、文化内涵展示等。”罗平有独特的文化资源,可以根据多情的布依、金色的菜花、浪漫的蝶恋花、勤劳的蜜蜂、银色的瀑布、丰富的历史等元素进行雕塑与标志设计。
2.罗平户外广告需要提升层次和强化风格。
户外广告是城市的美容师和魔术师,也是城市和民族村寨形象的重要部分。城市的大气与宏阔需要有特色的户外广告作为视觉展示。罗平有天然和谐的民族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罗平的发展需要改革现有户外广告,订制符合罗平发展特点的高质量的户外广告。户外广告需要围绕罗平旅游品牌、人文历史、民族文化、特色农业、自然风光等设计,要求具有视觉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广告设计需要有吸引力和引导性,重在强化民族、生态、和谐、发展的理念,彰显地方特色,传播民族精神和生态美景。要求户外广告策划与设计有思想性、创意性、科技性、整体性、互动性,实现雕塑化、数字化、公益化、彩光化、艺术化空间拓展和延伸,充分体现罗平生态与休闲、诗意与浪漫、乡愁与回忆的个性与特色。同时在城市户外广告中“充分有效利用LED技术和媒体,实现彩光的组合与交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通过光的延伸展现一座城市的魅力。”这是罗平中小城市广告的发展空间选择。
(二)媒介整合运用是罗平旅游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过去罗平旅游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存在误区与短板,目前罗平旅游处在发展与转折时期,需要加强媒介的整合性和集约性传播。以罗平形象广告为目标,重在电视、网络等媒介的组合运用,提升罗平的传播效应、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以保护和提升罗平旅游文化形象。进一步加强游客对罗平旅游的信仰和印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服务层次,巩固和提升游客对罗平旅游的信心。使罗平旅游文化产业迈向成熟的阶段,形成旅游文化品牌。根据罗平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多样的资源,在电视、网络等广告媒介的整合中围绕“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和“罗平印象”国际旅游文化节进行广告传播。
1.“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广告传播。
该旅游品牌的消费客源市场首先要定位在相邻的云南、贵州、广西一带的游客,其次是其他省市游客。根据消费者的群体分布,广告传播媒介可以选择曲靖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贵州电视台、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做广告。由于“罗平印象”生态休闲文化旅游不受时间的限制,因此主要按迟效性广告要求广告,采用均衡时间策略,要求时间均衡、时限从容、频度波动小。有计划地反复对目标游客进行广告的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持续地加深游客对该旅游品牌的印象,保持游客的记忆,挖掘旅游市场潜力,扩大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广告创意制作围绕主题,注重广告表现形式的变化,给人以新鲜感。广告的频度也要疏密有致,不能产生单调感。主要采用固定频度策略,其目的在于实现有计划的持续的广告效果。
2.“罗平印象”国际旅游文化节广告传播。
(一)产茶历史悠久
湘西产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据《荆州土地记》载:“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据王威廉考证,武陵七县包括现如今的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地。《永顺县志》载:“唐朝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其为生产地可知”;《通典》(杜佑)记载:“永顺、龙山、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贡”;《辰州府志》记载:“邑中出茶处,先以碣滩者为最,今且已充上贡矣”。《古丈坪厅志》载:“古丈坪厅之茶,种于山者甚少,届人家园圃所产,及以园为业者所种,清明谷雨前采摘,清香馥郁,有洞庭君山之胜,夫界亭之品”。说明湘西从唐朝开始就有茶叶入贡,在清朝就有了以种茶谋生、靠茶致富的专业化的茶叶生产方式。
(二)茶种丰富且品质出众
湘西有历史悠久的古茶树。例如保靖县葫芦镇黄金村至今仍存有400多年、被人们称为“可以拿来喝的文物”的古茶树;在桑植、永顺等县,有野生茶树分布,主要以小茶树为主(大茶树因为当地人民的滥砍滥伐而没有保存下来)。此外湘西还有很多品质出众的名茶,有闻名海外的古丈毛尖,1957年在莱比锡世界博览会上湘西古丈茶获金奖;1982年在全国供销商品名茶评选会上,古丈毛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2007年12月,古丈毛尖成功申报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07年5月,古丈毛尖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有“一两黄金一两茶”美誉的保靖黄金茶,2012年保靖黄金茶和古丈毛尖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注册的特色农产品。还有“中日友好之茶”之称的碣滩茶、张家界的杜仲茶、武陵源天子山的云雾茶、毛峰、索溪峪的毛尖茶等名茶。
(三)茶文化丰富多彩
在湘西的茶楼或是茶园门口都有有关茶的楹联,湘西的茶联可主要分为两种类:一为赞茶联,如:“时到茶园自然绿,穿来芳草依旧苏”、“古丈毛尖清香扑鼻驰名遐迩,狮口银芽白毫显露誉天下”等。二为饮茶联,如:“岭上绿茶香千里,杯中毛尖醉万家”、“饮倩云峰交四海朋友,品古丈毛尖结五洲群贤”等。在湘西有许多与茶相关的茶歌,例如“采茶调”、“采茶曲”、“十二月采茶调”、何纪光的“挑担茶叶上北京”、宋祖英的“古丈茶歌”都是让人耳熟能详的歌曲。湘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集地,在用茶方面形成了具有湘西特色的茶俗。如过赶年时,要喝“眼屎茶”;结婚时讲究“三茶六礼”和“三道茶”;相互沟通表达情感时有“扛碗茶”、“筛茶”等等。
二、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湘西作为湖南最早开发的旅游地之一,很多旅游资源已经开发得非常成熟,例如凤凰古城、张家界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等景点。近年来在旅游中也出现了一些茶文化元素,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已成雏形,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茶文化节的兴起。湘西的茶文化节主要以古丈县的茶文化节为主,自2011年以来古丈县先后举办了“中国(古丈)首届茶文化节古丈毛尖万人品评会”、“中国(古丈)第二届茶文化节‘红石林’杯茶歌大赛”,在茶文化节中有许多具有当地民俗特色的茶礼仪、茶俗、茶歌、茶联以及茶艺等表演,还有茶叶的现场交易,这对于追求新颖的旅游者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二是在导游培训中,增加了湘西茶文化的专题讲座。此培训不仅增加了导游人员对湘西茶文化知识和内涵的了解,也丰富了导游人员的讲解内容,让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间接向旅游者宣传了湘西茶文化。三是景区各类茶馆方兴未艾。目前,湘西地区茶馆的消费人群主要以本地人为主,但本地人进入茶馆并不是为了品茶欣赏茶文化,更多的是以打牌、搓麻以消磨时间为主。景区的茶楼也不是为了让客人体验茶文化,而是以贩卖茶叶为主。湘西茶文化的旅游资源虽有一些零散的开发,但都没有形成成熟的旅游产品,在其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缺乏意识
在湘西的旅游规划中,很少提及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目前湘西仅将茶叶作为农业作物来发展,很少有企业把茶园与旅游结合起来,开发与茶文化有关的休闲旅游。在湘西的旅游市场中很少能见到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产品,与茶文化旅游有关的旅游路线更是从未涉及。
(二)缺乏专业人才
茶文化内容包涵茶种、茶具、茶俗、茶礼、茶歌、茶寺以及与茶有关茶精神。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是茶文化旅游的“形象大使”。以古丈为例,截止到2013年底,古丈有高级农艺师4人,农艺师3人,茶叶技术专家45人,长期从事茶叶生产加工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茶农近百人,茶农技术骨干1800余人。但是具有茶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的人才却几乎空白。
(三)缺乏宣传
在湘西名茶的知名度方面,出现外地茶叶一枝独秀的场景,旅游者除了知道湖南的安化黑茶外,对湘西的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沅陵碣滩茶等本地名茶知之甚少。在湘西茶文化节庆日方面,以古丈的茶文化节为例,古丈的茶文化节自2011以来举办了两届后就再没有其音讯。此外,湘西旅游市场上销售的与茶文化有关的旅游商品主要是茶叶,且茶叶质量参差不齐,冒牌商品层出不穷。在景区随处可见冒牌的古丈毛尖、保靖的黄金茶。这不仅严重损害了旅游者的利益也不利于茶文化商品的推广,同时也使旅游者对湘西的旅游形象大打折扣。
三、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湘西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时,可以依托其它已经开发的非常成功的旅游资源,结合茶文化自身的优势深入挖掘其茶文化内涵,根据市场需求,生产茶文化旅游产品以及建设相配套的能体现茶文化内涵的服务设施,必能使湘西茶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更完善。我们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树立茶文化旅游开发意识
要想促进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必须自上而下树立开发茶文化旅游的意识。一个产业的顺利发展与当地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政府的正确引导、宏观调控可以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开发规模和数量,避免盲目开发,以及开发过程中因无政府调解而导致的市场混乱、恶性竞争等情况。相关部门更应把茶文化旅游纳入整个旅游规划中,用湘西丰富的茶文化为当地旅游注入新鲜的血液;旅游企业也应积极创新,开拓茶文化旅游资源,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
(二)注重对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
一个行业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茶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旅游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要有茶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可以依托本地高校培育一批懂茶又懂旅游人专业人才,也可以通过对从事茶事活动的人进行旅游方面的专项培训,对从事旅游行业的人进行茶文化方面的教育与培训,来充实茶文化旅游人才队伍。
(三)打造富有湘西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
依托湘西丰富的茶文化和旅游资源,打造出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是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参照其它地方的经验,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这一目标。
(1)茶民俗风情游。
湘西因地处鄂、渝、黔、湘四省的交界处,地势偏僻,人口主要以少数民族为主,因此当地有许多各个不同特色的茶文化,旅游部门可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茶文化特色搜集、整合起来,为游客展现具有湘西少数民族特色的祭茶、斗茶、茶俗、茶歌、茶戏等表演活动。
(2)茶文化学习考察游。
旅游者可来此考察、学习具有湘西民族特色的茶艺、茶道、茶俗、植茶知识等。
(3)茶保健游。
根据医学史料记载,茶有清头目、除烦渴、化痰、消食、利尿、解毒、多睡善寐等多种功效。特别是茶叶中的茶多酚具有抗衰老、抗辐射、抗菌、杀菌等作用。现代医学也已证明了茶的医药作用,并将其大量应用于临床医疗中。因此旅游企业可利用茶的这种医疗健身作用,开展休闲保健旅游。
(4)茶节庆旅游。
如最近几年开始兴起的“古丈茶文化节”。不仅吸引了旅游者,也提高了湘西茶文化旅游的知名度。
(5)茶乡生态游。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生活在城市的人都渴望在旅途中得到全身心的释放。茶乡生态游不仅可以让旅游者在旅行中体验自给自足的快乐,也能让他们在体验的同时学到关于湘西茶文化的知识,增强对茶文化旅游的热爱。
(6)其它形式的茶文化旅游。
如名茶采尝游、茶商品购买游、茶具生产工艺游等。
(四)加强湘西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工作
在旅游商品同质化十分严重的今天,在开发湘西茶文化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我们还应重视茶文化旅游商品的开发。首先湘西茶叶可以以古丈毛尖、保靖黄金茶叶为主导,创精品、创名牌。其次是湘西土家族有特色的茶礼与茶具也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例如在按比例缩小的茶具或者是茶工艺品上雕刻一些具有土家特色的茶礼及图画,这不仅增加了茶具的精美度,也增加了游客对湘西茶文化的了解,颇具开发价值。再次,湘西地区可以尝试把当下流行的元素加入到茶文化旅游的开发中,例如针对游客注重饮食养生,可以尝试向游客开放一些茶园,并推出既美味又具保健功效的茶菜茶点,让游客在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乐趣以后,品尝到自己亲自收获的美食素材。此外还可以配套推出可以作为礼品赠送给亲朋好友的茶叶和茶点。
(五)加强宣传不断开拓湘西茶文化旅游市场
有了好的产品就得积极去宣传。就目前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言,湘西茶文化旅游的宣传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影响力也较小。为了增加其宣传力度,笔者认为湘西各地的旅游管理部门、工商部门以及企业应联合起来,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和手段例如电话、电视、网络、微博、讲座、节庆活动等,做好市场宣传、市场开拓、产品介绍以及市场营销工作。在宣传中应注重介绍湘西茶文化所蕴含的具有民俗特色的内涵,让潜在的旅游者对湘西茶文化特色有一定的了解,从而激发他们对茶文化旅游的兴趣。在开拓海外的旅游市场中,可以将日本和韩国以及东南亚等中国周边国家作为我们的主要开拓地,因为他们在古代都一定程度上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有饮茶的习俗。以韩国和日本为例他们不仅都是湘西地区国外市场中的主要客源国,且他们国家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饮茶的习俗、茶道、茶艺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如果湘西地区推出关于茶文化旅游的产品线路,并打出促进与国外友人友好切磋茶文化的宣传口号,必能吸引大片的国外旅游者。
四、结语
截至目前,《风从山中来》栏目组已累计制作出二百二十多期优质节目。栏目组通过发挥栏目日播优势,在其自主策划的技艺下打造出《南水北调中线行》、《环丹江口库区行》、《武当神韵——武当道教养生、探寻武当之谜、古今名人与武当》、《武当之谜》等系列节目,突显出十堰市地方文化旅游节目的特色,也更使得《风从山中来》的收视率保持了更高的水平。除此之外,在十堰网络电视网站中,《风从山中来》的多项系列节目点击率飙升,极大地扩大了栏目影响力。
二、《风从山中来》栏目中存在的问题
1.规章制度有待完善近年,《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伴随着栏目举办过程中出现的执行问题已不断的制定出许多的规章制度,并且为了鼓励前线记者的创新与节目生产流程的优化,栏目组不断完善奖惩措施,加强管理模式的改进。然而,随着人们对精神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竞争力的加剧,栏目组原有的规章制度不能适应时展的变化,并且“闲人忙私活,下级唯上级”等不良现象开始发生,管理规章制度在具体执行环节中亟待调整与完善。2.栏目编制水平有待提高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栏目编辑水平仍然不高不仅是十堰广播电视台《风从山中来》栏目编制存在的不足,也是诸多地方电视台栏目编制中突显出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地市级电视媒体较省级电视媒体在制作团队的素质及整体业务水平上都存在明显的不足。同时,《风从山中来》栏目组与其他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栏目组一样,人员流动量较大,不利于栏目组整体编制水平的提升。此外,硬件设施与节目经费不足的客观原因也是影响栏目编制整体水平的重要因素。3.栏目编制周期长,耗资较大在众多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中,普遍存在“大投入、小产出”的不良现象。在十堰广播电视台中,《风从山中来》栏目中任何一档旅游系列节目的编制基本都花费了较长的周期。无论是从策划、采编、拍摄,还是制作、播放等环节上都花费了较长的时间,因而需要投入巨大的资费,这对于地市级电视媒体而言,是比较难以承受的。
三、地市级电视媒体办好文化旅游栏目的有效策略
1.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及考核制度为了提高地市级电视媒体举办文化旅游栏目的水平,地市级电视媒体首先仍需深化体制改革,积极完善栏目管理制度与考核制度,通过制度的约束与控制,规范栏目的编制,提高栏目制作的质量。对于十堰广播电视台而言,其要加强对《风从山中来》栏目的管理力度,尤其加强在栏目执行上的管理制度建设,从节目制作的工作环境、节目制作流程及规范、节目外景拍摄规章、硬件设备应用于管理等各个环节上加以制度建设。最后还应该对全体媒体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考核,通过对个人成绩的考核,达到规范节目编制,提高节目制作质量与效率的目的。2.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创新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要与时俱进,坚持创新。因此,这就必然要求地市级电视媒体加大创新投入,从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上加以投入。首先,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组要加强对媒体人的业务培训,从栏目设置、节目内容、节目编排与包装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对媒体人业务技能的培训,强化其创新意识,激发创造性。其次,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下,地市级电视媒体的文化旅游栏目也应该坚持引进计算机、互联网等电视设备,提高节目制作的科技化水平。总之,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硬件设施,都需要地市级电视媒体引以重视,鼓励文化旅游栏目制作的创新,这样才能使得其栏目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新鲜活力。3.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鼓励资源联合为了进一步增强地市级电视媒体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强化栏目全体人员创收意识,通过创收带动栏目与外单位的联络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对于《风从山中来》栏目及更多的地市级文化旅游栏目而言,节目播出只是其产业链中的一环。栏目中将地方文化通过多媒体及广告营销等多项业务进行标识,以此获得栏目收益,这不仅促进了资源的整合,还强化了地方文化的识别功能,扩大了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地市级电视媒体要与网络、广告等多重领域进行资源整合,从创收的角度来提高文化旅游栏目的影响力。
四、结语
西安,是一个古都,古城长安城,多少古今中外的名人为此地驻留,留下诗句,留下笔墨。这个城市,在世人眼里就像一部鲜活的史书,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沧桑。如今,西安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它展现给大家的是经济繁荣、文明进步的现代城市感,它用历史留给它的财富打造了全国甚至是全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目前的旅游经济情况和游客情况显示,旅游业是西安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速度迅猛,旅游设施设备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面配套发展,旅游服务质量也稳步提升,尽显现代化旅游文化名城的风范。这个古都为每一个游客的行囊都装的满满的,里面不仅仅是些景区的名字,更多地是文化的沉淀,可与此同时,西安的社会文化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二、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
旅游活动给西安的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表现在对本地居民与外来游客之间的积极影响,而且还表现在为人类文化传承的积极影响,比如说肉眼文化的传承,兵马俑的震撼呈现,华清池的妩媚,更有精神层面的文化传承,西安民众对价值观的朴实感的积极触动。
(一)增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人们的文化交流来西安旅游的游客,外国人很多,不比现代化城市中旅游的人少,因为在马可波罗的游记中,曾这样记载着,把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的起点。这是多少外国游客慕名前来的理由,而当他们来到了西安,看到了古城墙,看到大规模的兵马俑,文化在交融。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在导游的带领下,难免会和当地的旅游经营者和当地的居民进行接触,在这过程中,文化就在交流,比如说西安很多的商家都会说各国的基本语言。旅游地的开放,促进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的交流,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实现了不同地域文化互补的愿望。
(二)旅游者经过在当地的旅游活动,体验了当地社会文化,影响着旅游者的身心素质来到西安的游客的旅游目的,不仅是一览西安的旅游风景,还要体验民族地域文化,最典型的便是饮食方面。羊肉泡馍,肉夹馍,油泼面,裤带面等等,即使很多游客觉得味道一般,亦或是难以接受,但是总归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这便是当地的饮食文化,当地居民的喜好。曾经,在和出租车司机的聊天当中,他们当地人是认为米饭吃不饱,只有面条,能够管饱,有时一天就吃一顿早饭,就可以熬大半天,我们都觉得十分惊讶,并且我们让他带路,去了本土居民爱去的面店,吃面条,感受北方文化,体验南北方的差异,身心愉悦。在这旅游活动过程结束后,回到我们生活的地方时,能够让我的包容性增强,改变了某些世界观,另一方面提升我们旅游者的素质,促进了客源地社会文化的进步。
(三)爱国热情,保护历史,传承文化,来自心底的呼唤国内游客在没有到西安时,觉得兵马俑就是这么回事,电视上看到过很多次,觉得去不去无所谓,但是当你真正面对上千座兵俑呈现在你面前时,顿时被震撼到了,还有陕西省历史博物馆,游客在文物古迹中感受了中国千年的文化,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的观念顿时浮现,更是容不得别人对它们进行破坏或诋毁。这样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情谊得到了传播。
(四)民族风情和现代化元素的融合,体现社会文化的现代化为了适应新时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方便游客的出行,还有其他的旅游要素,各地的旅游直管部分纷纷向政府提议,加大旅游业投入,不仅是景区景点的改造更新,更多的是关注物质文化条件的改进。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下,音乐广场的建造,大量的浮雕在灯光下若隐若现,这是现代人文景观,给西安的旅游增添了新的现代文化风采,同时体现了当地科学技术水平。又比如,景区景点直达公交车的出现,让游客在火车站,汽车站等游客集聚地能迅速的找到交通方式,方便快捷,很实惠。
三、旅游带来的社会文化的负面影响
旅游活动,同任何事物一样,是具有两面性的。旅游业的发展,或者说旅游活动给当地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以积极的作用的同时,也对上述方面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同此次“十一”黄金周一样,各大媒体争相报道著名景点的游客接待量,数字惊人,当然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数字,还有类似“垃圾海滩”,“垃圾山坡”等等不文明现象的出现,让一些对旅游抱有偏见的人士认为其在社会与文化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族文化味道越来越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接待地接待游客的开放,当地文化接受着外来文化的“入侵”,本土文化在渐渐被同化,这是一个普遍的正在悄悄发生的现象。在古城区的西安,除了城墙还屹立在提醒着人们你们所在城市曾经一个文明古城,其他时间,你走在大街上,看着全国各地都出现的品牌标志,无论吃穿用,都没有明显的差异,有时候你真的会突然懵了,我这是在哪个城市呢?回民街上卖皮影纪念品的有,但是制作皮影类纪念品的店家,却消失了,这些令当地人引以为荣的手工制造艺术品凝结着劳动者的智慧与创造力,被迎合消费者需求的加工厂,以其他加工方式,机械化批量制造了这些商品,且价格低廉,把传统手工业者逼的无路可走。异曲同工的还有文物仿真和伪造者,西安的兵马俑纪念品是特色之一,去游玩的游客,总要去带一两件回家,作为纪念,仿真品充斥着整个工艺品市场,随处可见。
(二)崇洋思想变重因为曾经提到很多外国的游客,和学者都十分愿意来到西安旅游,有些外国游客来自于发达国家,而我们国家正在发展中,中部地区经济相比东部地区的发展还略显的慢,面对来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富有游客,本土居民的自卑感和的思想会加重。有些人,过高评价西方社会,贬低本国社会的福利差,甚至谩骂中国的游客素质差、穷、小气,一味的去模仿外国旅游者的生活方式,这给当地的社会文化产生了强烈的不良反应。所以西安回民街上的商铺,看到外国游客,很愿意与他们交流,兜售他们的商品,而看过国人,热情度降低,甚至不愿意理睬。
(三)旅游活动还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当地的物质文化旅游地物质文化遗产被旅游活动破坏的原因,是来自于两方面的:一方面,开发了旅游景点,就必然会对景点周边的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影响,对居民生活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就是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不雅的行为给景点带来的困扰造成的。第二个方面的影响,是通病,存在于每个旅游景点,不仅国内,也有国外。早几年,是每到一处,都有人留下“到此一游”的字迹,甚为流行,而近年来是“垃圾战”盛行,对此行为保护的最厉害的景点之一,就有四川的九寨沟,武警官兵,每走几步路,就有一队列在你身边走过,监督你的行为,保护自然环境。可是,不是每个地方都能有这样的规模,受如此的重视,付如此的代价的。我们每个城市都依靠大量的环卫工人,来维持干净整洁的环境,每周末晚上,大雁塔的音乐喷泉结束,地下都有零零散散的垃圾,有意无意的,兴奋的,一时间认为只是一个纸团而已的。对于开发造成物质文化破坏,我们也很无奈,对于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供众多游人观赏,无法保持它存放的温度和湿度,直接导致文化遗产的流失,显示了我们在这方面环节的薄弱,对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够。
四、总结
一、海洋文化与海洋文化旅游
人类的生命与海洋息息相关,人类的文化起源于海洋。海洋文化是属于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世代生活在沿海地区时,借助海洋从事政治、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活动,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海洋特色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教育科技和文化艺术。海洋历史、海洋考古、海洋宗教、海洋军事、海洋民俗、海洋渔业、海洋生物、海洋美食、海洋信仰等与海洋有关的人文景观都属于海洋文化的范畴。海洋旅游是人们在海洋进行的活动,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是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发海洋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海洋旅游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以海洋为依托,为满足人们愉悦需求而进行的旅游、休闲、度假活动。海洋文化旅游是海洋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海洋文化为主要吸引物,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度假、科普、教育等需求的海洋旅游产品形式。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现状特征
1.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广东是我国的海洋大省,岸线漫长,不仅拥有广阔的海洋空间优势,还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广东21个地级市中,有14个滨海城市,大陆海岸线长4100多公里,居中国沿海各省区之首。不仅如此,广东海岛众多,面积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就有759个;全省可供开发的滨海沙滩有174处,沙滩总长572公里;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架海洋国土1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广东省的陆地面积。广东海滩资源丰富且分布较广,渔业资源产量大、种类多、品质优良。广东沿海拥有众多的优良港口资源,包括广州港、深圳港和湛江港等。生态景观红树林分布广、面积大,另外还有中国惟一的大陆缘型珊瑚礁。广东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发祥地,是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最长、港口最多、航线最广的省份。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了许多古海港遗址,它们遍布整个广东沿海地区。除此以外,海洋非物质文化资源也比较丰富,例如潮人文化、雷州半岛文化、疍民文化等。由此可见,广东发展海洋文化产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潜力巨大。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渐成体系。广东各地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开发出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一是利用其丰富的海岛旅游资源,着力打造湛江东海岛、茂名放鸡岛、汕头南澳岛等自然文化观光旅游景区;二是培育了以海洋为主题的节庆、会展品牌,如珠海沙滩音乐节、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湛江海鲜美食节等;三是开发了一系列海洋文化旅游项目,其中包括具有浓郁广东地方特色的民俗戏曲和广东方言特色的民间渔歌,以及举办滨海地区休闲体育比赛、创作海洋文化特色影视作品,如《大清海战》《南海潮》等。因此,广东省海洋文化旅游产品日益丰富,体系也逐渐完善,这不仅拓宽了广东省海洋文化的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
3.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广东开发建设了一系列现代海洋文化旅游景区,这些景区环境清新优雅,设施完备齐全,服务水平优良,能够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是国内外游客理想的度假目的地。惠州海滨温泉旅游度假区将海洋文化与温泉文化有机融合,创造出全新的温泉养生文化。同时,广东将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引入市场机制,积极争取举办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扩大滨海体育的社会效应,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吸引了国内外游客到广东滨海度假区域休闲疗养、养身健体,使广东的海洋文化体育产业逐渐成为全国的知名品牌。
(二)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理念相对滞后。海洋与广东省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沿海地区的一种特色海洋文化。然而,广东人对海洋文化的旅游价值认识不够充分,海洋文化意识落后于浙江、山东等海洋旅游发展先进的省份,与世界海洋旅游发展的整体水平尚有差距。另外,海洋文化与海洋旅游的融合度不高也是缺少海洋文化深度挖掘的体现,严格来说,海洋旅游与海洋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旅游产品和文化产品的简单叠加,而是在旅游产品中能体现出独特的海洋文化元素,把海洋旅游要素与海洋文化资源有机融合并相互渗透。但是,广东目前的海洋旅游活动中文化要素植入的太少,许多滨海旅游景点缺乏文化背景的渲染与支撑,一些涉海节庆与会展商业味道浓重,文化含量偏低,海洋文化旅游品质有待提升。
2.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不够完善。从产品结构形态来看,旅游产品类型比较单一,仍以基本层次的观光旅游产品为主,而提高层次的度假旅游以及专门层次的会展商务、科学考察、文化交流等旅游产品的比重相对较低。广东海洋旅游产品结构中传统的海洋观光旅游比重较高,滨海休闲度假、海洋节事旅游、海岛影视旅游、海洋民俗旅游等产品比例较小,创意性海洋旅游产品和体验性海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力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从产品开发层次来看,广东海洋文化旅游产品开发主要针对低端的基本消费群体,消费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养生、医疗、保健、康体、美食、购物等休闲度假衍生产品相对缺乏。
3.海洋文化旅游管理水平有待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管理体制不尽完善,海洋文化旅游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健全,海洋文化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海洋文化旅游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惠民便民服务体系、行政服务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海洋文化旅游公共服务的现代化和人性化水平有待提高。此外,海洋文化旅游规划不够科学,开发行为不太合理,海洋文化旅游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滨海旅游环境受到威胁。
三、广东海洋文化旅游发展策略分析
(一)重视海洋文化宣传,增强海洋文化旅游意识
积极开展海洋文化宣传,培养社会公民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广东民众海洋开发意识和海洋文化素养。通过出台文件、媒体宣传、课题讲座等方式强调海洋文化开发的重要性。积极推进海洋文化创新,大力弘扬海洋文化精神,加强海洋文化的传播力度,营造良好的海洋文化氛围。在海洋文化资源挖掘方面,对海洋文化资源进行整合,逐步开发具有创新意识的海洋文化产品,以满足游客的精神需求。重点挖掘渔家民俗文化和休闲渔业文化,大力发展渔村游、渔家乐,让游客体验渔民生活,感受淳朴风情。举办涉海庆典活动,旅游搭台,文化唱戏,以旅游节庆活动促海洋文化发展。积极研发涉海工艺品,开发特色海洋文化旅游商品。利用岭南民俗尤其是疍民文化资源,举办海洋文化演艺节目,提升海洋文化旅游的体验层次,达到海洋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
(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健全海洋文化旅游体制
广东深入挖掘海洋文化内涵,制定海洋文化产业政策。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相关措施,加大海洋文化旅游财政支持,设立海洋文化旅游专项资金,对海洋文化旅游企业予以优惠政策,推动海洋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广东可以出台《广东省海洋文化开发总体规划》,对海洋文化进行统筹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利用广东与港澳相邻的区位优势,通过政策调控引导,促进广东和港澳的合作,塑造“魅力海洋,欢乐广东”的海洋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大力推进粤港澳游艇自由行,完善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旅游合作机制,共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有序进行海洋文化开发,打造以蓝色海洋、绿色海岛、金色沙滩、红色历史文化、白色珍珠工艺品、银色鱼类饮食文化产业为主线的、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链。
(三)整合海洋文化资源,规划海洋文化旅游布局
整合海洋文化旅游资源,挖掘海洋文化资源潜力与价值,准确定位旅游功能,建立海洋文化旅游发展集群,推动海洋文化旅游集聚发展。例如,阳江市拥有丰富的海洋节庆与民俗风情,可以根据各自特点将其进行融合,在开渔节上增加风筝、赛龙舟、唱山歌等表演,进一步创新和丰富《南海1号“船说”》等海洋历史文化题材故事。以碧海、蓝天为背景,以海水、沙滩为舞台,以当地渔(农)民生产生活用品为道具,以音乐、舞蹈形式和宏大的场面来展现阳江海洋文化和风土人情,打造出阳江版的“印象刘三姐”,提升阳江市海洋文化资源之间的融合度,完善海洋文化旅游产品结构。湛江市可以将海鲜美食节、湛江珍珠节、湛江海滨酒吧欢乐节等节庆活动整合起来,实现海洋节庆文化与海洋饮食文化的融合。通过科学规划海洋文化旅游产业布局,实现广东海洋文化资源的有机整合,促进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转型升级。
(四)完善旅游产品体系,塑造海洋文化旅游品牌
广东要塑造海洋文化品牌,为了更好满足客源市场的需求,既要完善对原有产品的设计,又要加大对创新体验性旅游项目的投入,构建多元化海洋文化旅游产品体系。如海洋主题公园之旅、海洋民俗风情之旅、海洋美食文化之旅、海洋生态环保之旅等。加强对高品位、高质量旅游项目的引进和建设,突出娱乐性、趣味性、参与性、文化性。汕头南澳岛、汕尾红海湾、惠州巽寮湾、深圳小梅沙、珠海海岛群、江门上下川岛、阳江海陵岛、茂名放鸡岛、湛江东海岛等景区可以加强区域合作,塑造统一品牌,建设品位高、吸引力强、效益好的海洋文化旅游精品。在海洋旅游线路的设计上,要坚持市场导向原则、突出主题原则、合理搭配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即适应旅游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旅游者的需要;突出主题原则即依靠广东海洋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形成自己的主题与特色;合理搭配原则即充分考虑来粤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合理安排游览顺序与节奏,科学设计广东海洋文化旅游的完美路线。
(五)开展海洋旅游教育,完善海洋人才培训机制
(一)渔猎文化景观
包括赫哲族椴木图腾柱、工具和钓鱼和打猎钓鱼和打猎的文化活动,鱼皮革,即使有各种各样的花草的布绣花长袍,赫哲族紧身裤和床上用品的特点,有着各种各样的美丽的生活模式。不一样的角度来看传统的狩猎文化和饮食文化也包含在里面。不管赫哲族、鄂伦春族、钓鱼和狩猎文化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虽然我国在这方面的发展仍然是空白的,也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游牧文化景观
在黑龙江西部广阔的草原,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不但有着各种各样的植物,而且还有国宝丹顶鹤动物等。一些蒙古部落,也带来了非常具有蒙古饮食文化的特点,烤全羊、奶茶等。
(三)农耕文化景观
分布在该地区的朝鲜,满族,达斡尔族,等等,他们喜欢汉族农业社会,但与传统的汉族农耕文明相比有明显的差异,这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旅游产品。此外,“弯曲康”满族历史悠久,韩民族服装,等等,有一定的文化旅游产品的发展空。宗教文化景观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宗教文化,在日常参与服装、民族首饰、种族和宗教文化。允许游客体验中原不一样的宗教文化在中国的影响力。
二、对地区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业的发展,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有很多的促进文化的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研究和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提升为目标,一步一步,促进黑龙江省西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良好的民族文化和传播在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近年来,政府政策帮助各种各样的少数民族在中国,执行非常到位,此外,政府高度重视传统的文化也在不断上升。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依赖于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旅游业和丰富。中国的黑龙江地区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此,不仅在黑龙江省的固有优势的荣耀和祖先的遗产也是利用好政府的政策发展旅游业。建立人文气氛和依赖的特点,黑龙江省西部地区的自然观、民族文化,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不仅当前地区环境需要加强,而且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也有一定的帮助。如,朝鲜、满族、达斡尔族民族风情,如村庄、可以依靠当地美丽的自然风光,区域发展的民族文化资源,加强中国少数民族的灿烂文化。
三、开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影响
文化艺术素养必须融入具体的旅游线路讲解中,通过教师的示范,学生的反复训练才能得以提升。通过这条旅游线路,把相关的文化艺术串联起来进行完整展现。譬如,在讲江苏导游的过程中,可从以下线路来串联讲解,综合运用。苏州古典园林文化艺术一日游—吴文化、文人画家、园林艺术、昆曲、评弹、苏绣、茶文化(洞庭碧螺春、茉莉花茶);无锡灵山佛教文化艺术一日游—佛教文化渊源追溯;无锡太湖影视文化艺术一日游—三国文化、水浒文化、陶瓷文化;茅山道教文化艺术一日游—易经文化、道家学说。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将全班同学分成几组,反复模拟操练,并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徐州的汉文化,南京的陵墓文化,扬州的饮食文化,等等,课本上只是基础知识的简单罗列,只有按专题细分,联系游客需求,才能适应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
(二)强化导游技能训练中文化艺术的素养培育
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理论紧密结合实际
课堂实践主要利用角色扮演、模拟导游、案例分析、播放短片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使学生感同身受,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分析获得对职业道德的理解认同。通过举行导游词讲解课堂比赛,即习专题演讲,突发事件的情景应对,达到强化技能、提升境界的效果。
2.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增强各种服务意识
通过调查研究、参观考察、志愿服务等方式,一方面,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利用周末假期,让学生走进寺庙,熟悉宗教场所建筑配置,进行观察,明了当地风俗文化,更好的融入社会。利用周末假期,让学生在民间收集当地一些地理事物的名称由来和相关传说故事,丰富乡土文化。
(三)融入社会课堂终身学习不松懈
国外类似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又被称之为文化遗产旅游。文化遗产旅游(Heritagetourism)是以文物、古迹等人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物质遗存作为体旅游吸引物的旅游形式。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文化遗产旅游在欧美出现及盛行,推动了文化遗产旅游研究在西方开展。九十年代以来文化遗产地因大量旅游者的涌入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凸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也由此成为研究的中心议题。国外学者主要从旅游管理、社区参与和市场供需因素等方面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文化遗产旅游的市场研究。Bronwyn,J.[2](2004)探讨了文化遗产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在旅游形象设计和产品体验方面的作用,Yaniv,P.[3](2003)探讨了文化遗产认同感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2)利用其他旅游形式促进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如Janiskeef'[4](1996)研究了节日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中的作用。(3)参与文化遗产旅游的各主体利益差异研究。Heidi,D.[5](2001)从旅游人类学的角度研究了在面对旅游业发展提供机会时,遗产地社区各参与主体的不平等地位:Teo,Peggy[6](1997)和Cheungl'[7](1999)则研究了文化遗产相对不同参与主体的不同意义。(4)文化遗产旅游社区参与问题研究。如Natan,V.[8](2002)分析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中社区参与的重要性。(5)旅游对文化遗产的诊释。如Grufudd,P.[9](1999)研究了“凯尔特”主题表述在威尔士文化遗产旅游中的作用[10]。(6)如何保持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研究。Myra,S.E[11]以马里世界文化遗产地PaysDogon在旅游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变迁为例探讨了旅游对文化遗产真实性的影响:Halewood[12](2001)以“维京遗产”旅游为例研究了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在市场营销中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的持续升温,国内学者也开始侧重研究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其中与文化旅游策划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遗产地旅游生命周期、形象策略、空间整合和市场营销的研究。而目前作为我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的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也是国内学者的研究热点。古村落(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有:(1)古村落(古镇)旅游产品设计研究。冯淑华[13](2002)通过对旅游者行为模式的研究,揭示了古村落旅游产品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吴文智[14](2003)则系统阐述了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设计的方法和途径。(2)古村落(古镇)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二、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文化旅游策划的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江南水乡古镇是江南地区古村落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自9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可持续发展中涉及文化旅游策划部分主要包括:(1)多数学者侧重于从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现状分析入手,研究江南水乡古镇的保护与开发问题。(李丽雅[15]12003;孙明泉,2001;王莉[16],2003;雄侠仙[17],2002;江五七[18],2003:阳建强[19],2001)(2)有学者从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视角,探讨了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的竞争合作模式。(陶伟[20],2002)(3)有学者通过对旅游地意象空间进行的分析,提出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与开发建议。(蒋志杰,(4)有学者通过具体分析旅游地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研究了江南水乡古镇的旅游规划。(阮仪三,1996[22],1998[23],2001[24];陆志钢[25],2001
三、西塘古镇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古镇文化旅游策划开发现状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经过十余年发展,以江南六大古镇为代表的江南水乡古镇是华东区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江南水乡风貌为背景的文化旅游与本区域城市旅游相得益彰。如2001年“五一黄金周”周庄旅游接待人数仅次于北京八达岭长城和故宫,名列全国第三。
2)一些江南水乡古镇通过挖掘本地区文化底蕴,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策划的文化旅游产品,不仅促进了江南水乡古镇历史环境的保护,使当地一些优秀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也使旅游者从中感受到了浓郁的江南民俗,并处处体验着典型的江南人文和自然环境。如2001年至今乌镇先后成功举办香市、花车巡游、烟花大会等节日活动,集中展示了具有典型地域特色的民俗活动,引起海内外游客的浓厚兴趣。
3)江南水乡古镇文化旅游开展带动了其他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如西塘传统产业的展示性表演极大促进了当地销售地方特色商品的旅游商业的发展。于江南水乡旅游产品而言,其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的传统集合。这些元素通过整合从诸多方面反映出水乡传统的内涵。虽然从旅游的6要素层面来讲,西塘旅游产品可以是具备多重核心传统的旅游产品,但从文化旅游资源角度来分析,传统只具有一个核心。差异化构成旅游传统。
2.文化差异化就构成文化旅游资源。
1)民居文化
江南水乡古镇与其他地区的地理结构有着明显的不同,所以导致了水乡民居文化的独特化。这一独特化不仅体现在单体的房间或宅院上,而且还体现在整个水乡古镇的整体建筑格局上。民居正面朝路,四周均有邻里,水、陆平行,呈棋盘状格局。西塘古镇民居的文化特色就是在这一基础上逐渐发展出来的。西塘的长廊是江南水乡给人的最初映像,水乡古镇是在这一格局上建立起来的,同时也是江南水乡在文化层面产生差异,进而产生文化旅游资源的核心与根源。正是通过在民居文化这一层面上的差异,才衍生出了江南水乡古镇在其他层面上的差异[26]。
2)建筑文化
从其文化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在这些文化类型中,它与核心文化旅游资源最为密切。无论是单栋的民居还是古镇的民居总格局,都会联系到各类的建筑。以桥为例,每个古镇都有桥梁,且各时代都有一定历史文化意义。桥梁是水乡生活的必要设施,所以游客在旅游时强化桥梁的观光,就形成了江南水乡古镇各类建筑文化旅游资源。当然还存在如弄堂(西塘石皮弄等)、各类商铺(万盛米行等)等其它各类建筑。这类建筑与民居文化有相似之处,所以它们是给游客的最初感官映像。
3)饮食文化
造成这一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较强继承性的原因有三个:
1.江南水乡的饮食习惯拥有浓厚的地域性,尤以河鲜为特色。对于非水乡地区的游客依然具有一定的传统。
2.从历史上来看,西塘古镇都具有很长的发展历史超过1000年。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当地风俗习惯的区别,产生了形式相同但名称相异的饮食文化,其最具传统的部分是这些食品的文化内涵。
3.饮食是旅游的六要素之一,通常会起到吸引二次游客和以休闲为目的游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