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专业基础课程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1.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科角度而言
据我们对多所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调查发展,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以及管理学是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自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开设以来也一直是这样开设的。就经济学本身而言,经济学理论不仅直接产生于现实经济生活,而且指导反作用于现实经济生活。学习的目的首先在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懂得从多角度、多范围、多层面来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从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把握经济问题的本质。而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内容主要是需求、供给、均衡价格、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等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展开阐述。宏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国民收入的相关内容、失业、通货膨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经济增长等。主要着眼于经济总量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了解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以及政府相关政策对这种经济运行的影响。从而达到提高经济资源整体运用效率的目的。通过对这两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经济学的理论知识,更要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增强学生运用基本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基本经济理论和模型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管理学的主要内容是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课程,是一门实用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其目的是通过管理学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企业管理的一些基本理论。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这课程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从西方经济学中学到货币政策,利率政策,才能在后面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中深刻了解到其对我们的企业的融资成本是有影响的。而且教育部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里面也要求掌握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内容。但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本科学生而言,只是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不是专业课程。
2.应用型本科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
专业基础课程是指某一专业的学生学习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后续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及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应用型本科的特点是以应用能力为主,因此其专业基础课程也应该是基础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融合,以用能力为主。因此专业基础课程应该由由专业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两类构成。而现有的财务管理专业专业基础课程将经济学分成理论性很强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来进行开设和讲解。以及仅将就涉及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原理的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进行开设。我院的财务管理专业自2009年设立以来也一直是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管理学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而对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而言,仅掌握其管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是不够的,更需要去了解企业运行的一些管理知识。
3.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角度而言
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由于应用型本科的学生大多数是三本院校分数录取的学生,其文化素养本身低于一本,二本分数线录取的学生。并且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一般是录取的是文科出生的学生,其数学基本功底比较薄弱,综合抽象能力也不如一本、二本等院校的学生。但是现有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材,一般多是复杂和模型的推理和深奥的理论分析,并且在理论的分析和阐述中,大多是将理论逻辑分析与数学推理相结合,即既有定量分析,又有定性研究。同时还有抽象的概念和形象的图标,贾县民,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民办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甚至有些还涉及到复杂的概率统计等数学方面的知识。而管理学但是该课程市面上已经出版的教材里面,大多是抽象的语言阐述和一些形象的图表进行论述。
二、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以及整合的内容
1.专业基础课程整合的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首要原则,笔者认为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就是结合专业设置的原则,构成对专业的知识基础内容体系。因此所设置的专业基础课程必须符合几个基本要求:一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能够给予学生最必备的某一方面专业基础知识或专业基本训练:二是所设置的某一通识课程必须是内容覆盖面较广的,能够大致体现某个专业知识体系的课程;三是所设置的所有通识课程必须能够构该专业学生最基本的,同时又相对完整的专业基础知识体系框架。而对于专业基础课程的每一门课程的课程内容的确定对于应用型的本科学生而言,作为其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只需要掌握经济学当中的一些基本结论,懂得如何去应用这些基本结论就行即可,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去分析现实中的经济问题,从而形成一个区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同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对那些对经济学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基础。因此需要将较为抽象的基础理论和理解较具体的形象的专业理论知识,按照应用型本科的“以应用能力”为核心的要求来进行.要针对课程整合的功能、结构和内容综合程度、课程整合方案的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虑将多门学科整合成一门专业基础课。既要考虑学生对专业技能课学习的特殊性又要能体现促进学生发展.与应用型本科教育衔接,从而渗透到各个相关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
根据上述基本要求,我院在2014级级的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专业基础课程按照上述原则进行了修订,取消了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将线性代数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放回学校统一经管类开设的公共课程;将原来作为专业课程的财务管理概论和基础会计学作为专业基础课课程开设,取消原来的统计学,改成经济统计学,增加34课时的EXCEL在财会中的应用,保留原来的经济法课程,课时由原来的68课时变为51课时。将管理学改为企业管理学,将国家税收作为专业课程开设。对于各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的确定中,根据上述的原则和要求,我院重点对经济学和管理学做了很大的调整。以下就这两门课程进行阐我院对2014级财务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的课程内容的改革。
2.1取消管理课程
将管理学和企业管理学内容整合在企业管理学课程中开设。根据应用型本科对专业基础课程的定位可知,对于管理学,学生不仅需要了解管理学的一般理论,更需要了解企业经营的管理活动。企业管理的基础知识,建立相应的知识框架,以便学生在将来的实际工作中逐渐把握企业管理的内在规律。因此需要将管理的基本原理、企业管理实务和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融会到一起。目的是通过计划、组织、领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理论学习,了解企业的资源如何进行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便顺利实现企业的目标。因此我院在2014级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改革由原来的管理学课程改为企业管理学,课程内容即课程教学大纲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管理学原理和企业管理学,其中管理学原理占40%,企业管理学内容占60%。另外,我们还开设了企业设立和运行这门选修课程进行强化对企业运行的相关的知识进行强化。
2.2取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门课程
(一)网络交流的扁平化与良好的师生互动互联网平台极大地缩短了不同区域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距离障碍,做到信息的及时传递,使全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流变得极为简单快捷。尤其,网络交流由最初的邮件发展到即时通讯,再到视频通话,使人们的通讯方式发生了极大的飞跃,人与人的交流完全可以通过网络来完成,并能够实时看到交流双方的真实情景。
(二)丰富的网络信息与多样化的网络教学资源全球只要有网络连接的地方,资源和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实现共享。因此,网络教育可以使资源利用最大化,使得各种优秀的教育资源跨越时空的限制,成为一种广泛的、辐射性的、开放性的教育。
(三)即时化的网络信息与网络教育资源的不断更新网络平台信息传递的快捷使得全球各个角落的信息都能够非常迅速地呈现在浏览者的面前,即时资讯使得学习者能够非常准确地把握前沿动态,做到及时跟踪和反馈,从而吸收最新的知识,更新视野。
(四)高端的网络技术与自主化、个性化的网络教育网络技术应用于网络教育中,使学习者不再受时间、地点、课程进度的影响,在学习模式上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充分满足了学习者现代教育的需求。此外,在网络教育中,运用计算机所特有的信息数据库管理技术和双向互动功能,系统可以记录每个学习者的个性资料,并对其学习过程和阶段情况做完整的系统跟踪记录,亦或是对不同学习者提出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五)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与网络教学媒介的形象性与生动性强大的网络信息处理功能使得网络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网络教育不再单以文字材料的教材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传输的优秀教育资源融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等形式为一体,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具体。
二、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大学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其网络教育的进程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和矛盾。如,在大量的网络资源中,如何甄别出适合学习者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的网络教学,由于无法进行面对面的师生交流,导致的交流情景体验的缺失又该如何处理?网络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对学习者形成直观的教育效果评估等。此外,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仍正处于摸索状态。据调查,高校英语专业依赖网络教育的主要为听力课程和口语课程。而这两门课程对于网络的应用并不充分,其课程的网络教育仍局限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电子教案、或听力、口语训练两个方面,而缺少对其课堂网络教育新模式的探索。尤其,网络广泛、即时的信息资源并未得到充分地使用。
(二)师资队伍中,能有效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并与现实口语、听力课有机结合,需要教师成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新的教育理念,具备较强的信息甄别、评价、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既懂IT技术,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教师综合素质较低导致教师在实施基础课程网络教学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三)学生对基础课程的网络教育意识不强,重要性认识不足,自身知识建构能力较差。从目前的调查资料来看,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重视度不够,总觉得在传统课堂上,他们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更倾向依赖教师获得新信息与新知识,而对于自身利用网路教学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以及自身的知识建构并不是非常重视。
(四)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缺乏有效的监测手段和评估方法。网络教学不同于现实课堂教学。利用网络数据库管理技术,网络教学可以对学生成绩进行记录,而其只能为教师评估学生的学业进步提供参考,而不能成为决定性的因素。
三、开展英语专业基础课程网络教育的建议
哲学基础
哲学认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体,人和社会相互依赖、共同存在。因此只有当人和社会处于相互融合、彼此协调的状态下,人和社会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这就要求教育既要有利于人的发展,又要有利于社会的发展。首先是立足于人的发展。近年来,人性化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制器化教育而言的,它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去关注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以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仔细审视我国的高等教育教学,由于受就业压力不断加大的影响,在强调基础性的同时,也逐渐强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用性而注重促进学生职业定向性发展,这在有意无意中已经弱化了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致使培养出的学生被有些用人单位称为“跛足人”“半个人”,这与教育的终极目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背道而驰。因此,专业课程教学关注社会与关注个人并重,并将关注个人置于前提才能真正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和谐、共同发展。
科技和人文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精神。二者虽然研究对象不同,所用方法也有差异,但他们在追求真理、对未知世界孜孜探求的精神方面是一致的,都要求客观、公正、真善美统一。人们要探求包括技术和人文两种因素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就必须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进行。对于正在为社会生活作准备而受着专业教育的学生更是如此,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专业教育,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专业教育下的合格学生;而缺少“人文”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缺乏“人文”的学生更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专业教育中专业课程的对象是由科学技术转换成的另一种形式――专业知识与技能,教育教学的对象是人,当以科学技术为对象的专业课程作用于以人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时,专业课程就应成为一种育人的精神文化、一种富有人性的有助于人的发展的载体及其现实表现。因此,专业课程中的人文意蕴与教育教学的人文本质共同决定了人文精神与学科课程的结合成为必然。
哲学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那么,在教育教学中同样如此。教育,面对的是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的人,不是材料,不是动物,更不是机器人。无论何种教育,它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构建人的精神世界,它的最终目标就在于“成人”。大学中的专业教育也必须复归于“育人”这一本位:只能是“育人”,绝不是“制器”[1],绝不是一切形式的只重视做事的急功近利。也就是说,专业教育教学应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关心人、尊重人、重视人的人文精神渗透到其中,给予学生自由发展、发挥和创造的空间,充分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的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原理就是要从人的心理实际出发,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心理积极性。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人为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既不赞成精神分析心理学把人当作精神病患者来研究,也不同意行为主义把人当作动物或机器任凭外在环境的左右,它扭转了心理学的非人化的倾向,研究健康人的需求、情感与理想、价值与尊严、潜能与创造性、自我实现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长源于个体自我实现的需要。所谓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能得以实现的倾向”,通俗地说,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2]。正是由于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才使得有机体的潜能得以实现、保持和增强。人和人格的形成就是源于人性的这种自我的压力,“人按照他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需要)表明,有指向越来越完善的存在,有指向越来越努力实现这种完善的趋向”[3]。人格发展的关键在于形成和发展自我,自我的正常发展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无条件的尊重和自尊。将这种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中,就是把学生看作一个有目的的能够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并从中得到满足的人,而不是看作机械的刺激――反应联结的总和。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不是教育的作用使然,因此,在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问题上,他们认为,虽然“人的本能需要一个慈善的文化来孕育它们,使它们出现,以便表现或满足自己”,但是归根到底,“文化、环境、教育只是阳光、食物和水,但不是种子” [4],自我潜能才是人性的种子。他们认为,教育的作用只在于提供一个安全、自由、充满人情味的心理环境,使人类固有的优异潜能自主地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研究对象上强调对人类自身、人的本性的研究,其理论体系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其实就是坚实地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是其理论和方法的具体贯彻和应用。更进一步说,人本主义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看,它昭示着教师在构建教学方法时,要立足于整体的人,立足于人是一个知、情、意并重的生命个体,从而弘扬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实现人的潜能。
教育学基础
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学基础是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直接影响和作用下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人的潜能和树立自我实现观念,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习者达到具有满足感与成就感的最佳状态。具体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前提是承认人的价值。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基本活动。毋庸置疑,教育者首先要树立教中有人,为人而教,因人施教的理念,把每一个学习者都当作具有他自己感情的独特的人看待,而不是作为给予某些东西的物体。学习者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应该是服务于生命与生活的,所以教育必须促使“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人的潜能的充分发展”,即人的“自我实现”。如果教育“目中无人”,认为学生是教育的工具,是被动“盛装”知识、填充技能的“容器”,这就违反了教育学的原理。
第二,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目的观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学习如何学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的教育理论。它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等人格心灵“唤醒”,使教育真正回到原本意义上去,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教育的目标不是知识渊博的人,而是具有独立判断、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因此,要重视学习如何学习,即对学习过程的学习。
第三,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下的教育内容观是“有价值的知识”。人本主义教育认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对人有价值、有益的技能和概念的学习,是对人发展有用的知识的学习,是有意义经验的掌握。因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体现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学生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学什么及如何去学。
第四,人本主义教育在教学方法上侧重情意的发展、创造力的培养、经验的学习及感受性的训练,倡导创建一种积极的充满人情味的师生关系和校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展露个性、发展人性。那么,在实践中,具体的教学方法可以有:旨在促进情知协调发展的方法――合成教育;旨在促进道德观念形成的方法――价值澄清法[5];旨在培养人际交往技巧的方法――人际关系调适等。
社会学基础
教学过程具有显而易见的社会性[6]。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从教学的形态起源来看,教学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从教学的形态存在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它有着特殊的交往目的即学生的发展、特殊的交往内容即经过选择的人类文化精华、特殊的交往主体即教师和学生、特殊的交往方式即教材这一文化中介;教学这种特殊的交往以对话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成了师生间的“我――你”关系[7]。也就是说,师生交往,它以知识的传播和思想、情感的交流为基础,以师生之间发生依赖性为特点,以对师生双方及他们之间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为结果。
在社会发展和教育理论的不断发展下,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也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给予重新定位。应该承认,今天的教师作为“学者”其品质在弱化,作为“引导者”其品质在加强[8],他们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把目光延伸到社会和自然。“引导者”的定位,要求教师运用技巧和策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将学生作为平等的个体来看待。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学生的角色可定位于“自主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关怀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而存在,形成属于“自我”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学习者。这样定位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诚的交往、对话和沟通,这其中,情感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若教师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了学生的尊重,学生就视教师如同自己的父母,教师和学生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引导学生的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
综上所述,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这种基础向专业课程教师展示了一条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都应责无旁贷地肩负起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使命,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而尽心尽力。
参考文献:
[1]李轶芳.盛则俱盛 衰则俱衰――访杨叔子院士.刘献君 主编.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3:6.
[2]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7:53.
[3]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4] 冯忠良等著.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易莉.西方德育“价值澄清法”之借鉴[J].思想教育研究, 2004(3).
[6]李秉德主编.教学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