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企业管理职能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企业管理职能论文

第1篇

关键词:组织能力;竞争优势;国际化进程;阶段理论

在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进一步向纵深发展的情况之下,国内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如何进行国际化发展,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竞争将成为我国企业今后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国际化进程阶段论

阶段理论是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主要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一批北欧学者在对瑞典4家制造企业进行深入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他们将企业的海外经营活动分成4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不规则的出动、通过商进行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直接在海外进行生产制造。这种发展是连续和渐进的,企业在这一过程中由浅入深地涉足国际市场。

北欧学派用“市场知识”的学习道路来解释企业国际化的渐进式阶段发展。市场知识可以分为企业经营的一般性知识和具体市场运作知识,后者只能通过实际经营活动获得和积累,是决定企业在本国之外经营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正是这种市场知识的积累导致了企业国际化阶段发展的渐进性。同时,这些北欧学者用“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发展道路,他们认为企业的海外市场拓展次序是依据心理距离或文化距离的远近进行选择的。选择的原因在于,相同的文化使企业的市场知识更易获得,企业的经营活动更易获得成功。

笔者认为,将阶段理论作为对现今企业国际化的一般性解释是缺乏完整性和客观性的。这种理论成功地解释了一部分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规律,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同样明显:第一,这种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展起来的,当时的世界经济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相对落后的信息环境使企业获取和积累海外运作的知识有很大困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学习能力的提升,这种渐进的阶段形式可以回避的;第二,国际化进程的阶段理论是基于对中小型企业的国际化发展的调查和研究,以中小企业相对有限的市场知识水平和信息处理能力为前提,它在解释其他类型企业的国际化活动时,其适用性会明显下降;第三,这种理论的解释能力和解释范围有限,虽然能够很好地分析制造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但对于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等类型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就无法用出口和生产活动的逐步演替进行解释。因此,需要有一种理论对于企业的国际化过程进行更加全面合理的解释。

二、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企业依旧用传统的阶段理论指导国际化运作已难以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激烈竞争。企业能力的竞争正成为国际企业间竞争的下一个主要战场,这种竞争不再是运用何种战略来提高国际竞争力,而是如何发展出相应的能力来达成这一目标的竞争,也正是企业的组织能力决定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状态和道路。

国际企业是通过向国外转移竞争优势来产生新的价值的,根据国际化水平的高低,可以将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分为5个不同的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国际化程度不一,其向国外转移的竞争优势的数量和难度也各不相同,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有很大的区别。企业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对组织能力的要求也就越高。

第一层次:出口。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简单层次,企业直接向国外转移包含了本企业竞争优势的产品。这种产品可以是实物产品,也可以是咨询、广告、金融等小规模服务产品。大部分企业还需要对其产品进行某种程度的调整以适应不同地区市场的要求。因此,处在这一层次的企业需要具有国际化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的能力。

第二层次:合资子公司。由于企业对某地区市场或国际市场缺乏了解,国际市场运作经验不足,而需要通过与当地公司合作的方式来进入该地区市场,学习市场知识。在这一层次发展模式中,企业的资源优势只有部分能够有效转移利用,因而合作者在当地的资源优势对于该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就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在与当地公司的合作中学习到哪些基础优势是可以直接转移,哪些优势可以通过向合作者学习获得,哪些优势则必须调整甚至寻求其他优势取代。在这一层次的发展模式中,企业除了需要第一层次中的国际产品开发和品牌维护能力之外,更需要有建立、发展与当地合作者关系的能力。

第三层次:全资子公司。在此层次中,企业开始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国外子公司的功能逐步完善。制造企业建立自己销售队伍、产品仓库和销售渠道,建立和管理自己的供应链。服务业公司则在提供简单的本国延伸服务之外,在当地建立自己的服务渠道,乃至根据当地市场情况创造出新的服务品种。在这一层次上,总公司需要对公司所拥有的竞争优势进行识别,对无法直接转移的竞争优势进行修改与调整,以适应国外子公司发展的需要,甚至寻找和创造全新的资源优势来保证子公司的发展。因此,在这一发展层次中,以公司本部为基地的资源优势的转移和调整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组织能力。

第四层次:跨国公司。随着公司在全球建立了多个子公司,并分别获取了资源优势,总公司的经营复杂程度大大增加,跨国界的管理活动越来越多,这就进入企业国际化发展的第四个层次,即跨国公司层次。在这一层次,总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继续寻找和形成某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并根据全球发展的要求进行适当修改,继续向新的地区扩展,在全球市场中发展壮大自己。在此发展层次中,子公司、总公司间关系协调成为公司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这一层次的公司所需要的关键组织能力也正是组织协调能力,即如何发展与保持跨边界、跨职能的管理手段的能力,这种组织能力的强弱决定了该跨国公司的跨边界协调行动的多少、子公司间的联系牢固程度、国外经营单位的权力大小等多方面因素,处于这一层次的跨国公司也因而具有高度多样化的发展形式。第五层次:全球公司。这是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最高层次,国外子公司在整个公司的战略制定和优势形成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并开始向公司本部及全公司内转移资源优势。这种子公司一般位于某些具有独特地方资源优势的地区,并充分利用这种资源优势发展出独特的竞争优势。整个公司逐渐演变为一种在全球范围内按产品、职能分工,甚至是地区总部形式的全球公司。这种全球公司的发展形式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分散在全球各地区的多重战略中心间的协调活动和多重资源中心间的优势转移活动对于公司的组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的全球公司的运作需要有高水平的管理协调能力,需要借助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和高效的人力资源体系,对公司进行比跨国公司层次更大规模的整合,在全球公司内部运用统一的标准和价值观消除这种大规模交流和协调过程中产生的障碍。

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正是其国际化水平依据上述发展层次提高的过程。下表显示了企业国际化发展的层次和其相应组织能力。

三、组织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

一般情况下,初步涉足国际市场的国内企业,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小的生产企业,都需要经历一个从对外出口、成立合资公司开始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这种渐进式的发展,不断学习海外经营知识,使组织能力逐步提升,从而保证该企业沿着这一国际化进程的方向往更高的层次发展。在这一点上,组织能力观点与阶段论是一致的。但是,现代国际企业发展的现实表明,各国企业由于发展历史、人力资源状况、信息技术水平、行业特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国际化进程的途径已日趋多样化,而不再按照同一种模式发展。事实上,一家公司可以从任何一个层次开始其国际化发展的进程,这种国际化发展可以是向高层次(或低层次)运动,也可以跳过某些层次直接进入较高的水平层次运作。一些国际化水平处于较低层次的公司甚至可以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获得高层次运作所需的组织能力而直接进行发展。在如今信息经济迅猛发展的国际环境中,这种组织能力获得途径的多样性,使企业国际化进程也更趋多样化。

第2篇

企业工商管理的含义就是企业管理人员通过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管理方法以及企业的管理制度、模式等,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为企业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过程。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企业工商管理能够规范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各种行为标准,主要包括日常工作、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市场营销等方面。企业工商管理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管理的工作效率,还可以保证管理质量,帮助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我国的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以往的工商管理方法已经不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企业需要与时俱进,改善公司管理的方式,发挥各职能的作用,推动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不同职能之间的关系

(一)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

通常情况下,管理职能属于工商部门对企业行使的主要职能。但行使该项职能需要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积极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职能作用。总体来说,工商部门的管理和引导之间的关系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需要引导所管理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按照正确的方式展开工作。此外,还要带动弱势产业共同发展,引导企业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的产业;另一方面,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将发展饱和的产业进行分流,拓展外地市场。为弱势产业积极引进资金,采取必要的政策扶持,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二)工商管理部门管理和服务之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主要体现在对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服务对象主要是处于困境和发展受到阻碍的企业,根据企业的需求提供对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由此可见,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是为监督企业的经营和生产状况,还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新时期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在职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一)我国工商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在不断发展,对工商管理体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的工商管理体制按照地区划分,很容易形成地方保护主义,不利于工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不仅没有充分发挥工商管理的职能,还减弱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为管理部门提供良好的标准,规范企业的工商管理行为。

(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

工商管理是一项相对具有专业技术含量的工作,且涉及内容较多,需要专业的人才进行管理。然而据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尤其是中高级的工商管理人才。除此之外,很多工商管理部门在进行人才培训时,只是单一的传授书本理念,且教学内容陈旧、考查方式单一,还忽视了市场和企业发展的实际,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真正的将掌握的管理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管理中。因此,针对这样的问题,工商管理部门在培训时,要改变传统的培训方式,引导管理人员区分现代的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的不同,提高工商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开阔他们的视野,为我国培养更多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

(三)工商管理部门的工作执法力度不够

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市场和企业两方面,还是我国依法治国的直接体现。然而目前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力度相对薄弱,执法手段也比较缺少。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得出,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权和强制执行权进行了分离,很大程度的削减了执法的权威性。此外,我国的很多地区都出现了地方保护现象,限制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职能,甚至出现私自规定工商管理部门需要通过当地政府的认可才能对企业开展管理工作,这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部门的执法公正,也对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带来了不利影响。要改变现状,就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遵守依法行政的原则,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执法能力和工作效率,运用依法治国的方针对企业进行工商管理。

(四)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有待完善

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也是影响职能发挥的重要因素,其管理体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管理效率。良好的内部管理体制可以协调各部门的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不完善的内部管理体制会从根本上影响管理工作的开展,甚至无法发挥管理职能。我国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不完善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职能划分不明确和内部审计职能不健全。因此,为了完善工商管理部门的内部管理,就要根据管理范围和内容划分职能,为审计建立健全的部门职能,从而达到各司其职的效果。

四、结束语

第3篇

1.企业会计的特点分析

目前我国的企业会计职能更倾向于企业内部会计,这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及企业发展条件所客观形成的。企业内部会计除了完成基本的财务工作外,还负责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战略制定提供材料。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的逐步完善,企业会计已经开始从传统财务性会计向全面化、多功能管理型会计转变。从表现上看,好像是会计工作的本质发生了转变,实际上其只是会计在财务管理工作上的一个延伸。因为管理会计是在完成其基本财务管理工作的前提下而进行的全面化发展,也是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其主张是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工作来实现对企业未来经营发展行为的预测、现在经营发展行为的控制以及过去经营发展行为的评价。通过对过去经营行为的评价和现在经营行为的控制来实现对未来经营发展的前景的预测,使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更加的清晰和明确,从而在经济效益上得到提升。

2.企业会计的职能分析

从企业财务会计的角度分析,其职能主要可分为解析过去、控制现在和筹划未来。首先,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企业的财务资料用专门的会计方法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其目的是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会计信息资料。其次,财务会计在财务管理活动中根据自身所进行的决策预算来进行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控制,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经营的效益。最后,利用现有的会计资料,对其进行充分、合理的定量分析,从而保障财务预测和决策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为企业健康、长足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会计的必要性分析

企业要想真正的得到发展,仅靠创造高效益是不够的,其必须要在创造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才能够实现持续、长久的成功。“高效率”是我国企业的一大优势,中国企业的“高效率”是全球都予以赞赏的。然而,我国企业的效益率却是全球中下游水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高效率”却不“高效益”的情况,与我国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有着重要关系。随着国际贸易的逐步发展,国内企业受到的行业竞争越来越大,如何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就成为了我国企业首要面对的问题。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的重要部分,其基本工作职能就是在控制成本的基础上,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管理会计通过对企业全面经营行为的控制,实现对各部门经济活动的约束,从每一个工作环节入手实现成本控制与节约,避免浪费情况的出现,这无论是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来说,还是未来发展前景而言都是具有关键意义的,因此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会计”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三、企业会计在财务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1.会计能够提升企业财务预算能力

从我国目前的企业发展状况来看,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及会计都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管理者认为财务预算是财务部门的事情,这种错误的认识不仅会在无形之中增加了企业成本支出,还使会计无法发挥出对于企业全面控制和管理的工作效果,使得企业发展变得异常艰难。管理会计的出现能够有效改变企业管理者对于财务管理及会计的错误认识,通过对企业全面财务管理的预算将企业的所有行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企业各项经济活动行为的控制,以达到发挥企业财务预算作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

2.会计能够改善企业行为调控水平

每一个企业为了便于管理都按照工作类型成立各个部门,各个部门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企业更好的发展。然而众多部门存在的客观现实就为企业在管理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例如部门之间协作水平偏低、各自为政等行为的出现都会使企业的管理工作遇到偏差,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计能够通过对企业自身定位及其发展方向的掌握,在按照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下结合企业现状来实现对企业各部门工作行为的控制与调节,从而提高企业各部门自身的工作效率,以及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协调性,从而实现企业整体工作水平的提高。另外,企业会计利用其参与作用也能够通过对企业各部门实际工作表现的掌握,来对其业务量和额定收益进行分析,从而有效分析出各部门的目标成本及其边际利润,发现部门工作中的问题并及时予以纠正,进一步实现企业经营利润的最大化。

3.会计能够提高企业考核评价水平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企业的经济效益越来越依赖员工的实际贡献效率,因此加强对企业员工工作效益的考核与评价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当中,科学而有效的考核与评价所带来的作用不仅仅是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其更多的是在此基础上能够使企业各个管理职能之间得到更好的衔接与落实,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其经济效益。为了更好的发挥出企业会计的工作实效性,可以在进行企业效益分析时充分的利用企业会计成本来进行考核与评价工作。

第4篇

企业管理会计的主要作用,是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资料,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结果进行评价,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管理,以及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等。管理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成本与费用的计算、预算的制定与执行、部门业绩的考核等。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管理会计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经济效益等提供服务,与财务会计侧重对外部相关单位、人员提供财务信息不同,属“对内报告会计”。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记录价值”的职能定位上有所不同,重在“创造价值”,主要是对企业以往的经营管理情况、现状发展以及未来的规划等,进行全面的分析,为企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

3.管理会计采用的方法、程序等,有较大的选择性、灵活性、多样性,与财务会计固定的程序、方法有所不同。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中的职能定位

管理会计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管理会计职能定位,主要在于企业经营管理者通过利用管理会计报告所提供的有效数据,进行相关的决策、控制、评价。企业管理会计的职能主要表现在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为企业经营管理提供战略指导,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评价等方面。

(一)为企业发展规划提供决策指导

管理会计通过分析企业的销售情况、成本及利润情况、经营活动中的成本变动等情况,提供相关的经营管理决策及实现决策的方案等。管理会计也为企业内部管理工作及规划,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与决策指导,推动内部管理、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展开,既满足了企业发展的需要,由能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

(二)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战略指导

管理会计工作可为企业管理控制提供一定的战略指导,并提高企业战略规划的合理性、有效性,帮助企业获得长期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会计的控制职能,是利各种管理手段,来对企业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进行一定的规划,并对实施的过程施加影响,使之朝着预定的管理目标发展的过程。管理会计的规划以及控制职能,都可以通过企业预算系统的设置来实现。

(三)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考核评价

管理会计的评价职能,主要是对企业内部责任单位的具体责任进行落实与验证等,并进行相应的考核、评价的过程。管理会计能对企业的经营策略进行有效评价,使企业的經营管理能够在整体水平上有更高的实效性。如企业常使用责任会计制度、平衡计分卡等方式,进行多方面的考核与评价。

三、新常态下企业如何强化管理会计职能

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各企业也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变革不断的调整自己的管理经营模式。在此形势下,企业要不断采取新的管理方法与技术,转变传统管理会计的职能,开拓会计创新职能,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如何强化管理会计的职能,为企业规划、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对企业的整个经营管理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具体来说,企业管理会计职能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强化。

(一)创新管理会计方法与技术

企业要根据实际的经营情况与发展目标,利用管理会计丰富的方法与技术,为企业的发展经营做好预测分析,提供全面、可靠的决策依据。尤其在当前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形势下,企业要想顺利实现战略目标,就需要全面分析各部门及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每一环节,使用较为先进的方法,如企业变动成本分析、业务流程再造、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等,保证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预测依据。企业的会计人员,不仅要掌握财务管理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对企业业务流程、管理等有所了解,将财务知识与管理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培养自己成为现代化企业急需的综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带来更大的助力。

(二)加强预算管理

无论哪个行业的企业,要想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要理清企业内部决策者与管理经营活动执行者之间的职能定位、权责划分,该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管理会计职能的有效发挥。为了使管理会计的职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企业管理者可以从加强预算管理方面着手,有针对性地分析核算成本,为企业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分析,切实有效地发挥管理会计的规划与控制职能。

(三)完善企业评价体系建设

管理会计要向切实的发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分析、评价职能,需要需要企业转变以往传统的考核评价观念,创新对财务业绩的评价方式,可以尝试采取财务与非财务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企业需要不断完善经营活动中的业绩评价体系建设。更好地发挥管理会计的分析与评价职能,保障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企业的短期经营与长期发展的均衡可持续发展,形成一种新的业绩评价理念,真正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指导性的有效措施。

四、结语

第5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会计职能;核算;管理与监督

从会计产生以来,理论上对会计职能的讨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择其基本观点,普遍认为会计有两大基本职能,即反映与监督。所谓反映,就是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相关的财务信息;所谓监督就是监督经济活动按照有关法规和计划进行,要求会计人员担负有行使一定行政监督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代企业管理也逐步趋于成熟。对于谋求价值最大化的企业来说,管理当局是企业目标的实施者。这就决定了管理当局希望企业会计站在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立场,寄希望于会计和管理当局立场一致,产生出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协同效应。另外,因为现代社会的经济交易趋向于复杂化,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记录、计量、报告都会对管理效率和最终的经济利益分配,带来明显的经济影响。企业管理当局希望在任何情况下,会计活动都能服从于企业的利益需要。由于会计和企业管理当局之间处于一种雇佣契约关系,加之人们普遍认为会计人员在一个机构中处于一种相对从属地位,就会计的职能定位形成以下观点:一、会计的本质是一个信息系统,其职能就是反映经济活动,为有关方面提供管理信息;二、会计的监督职能因为缺乏必要的独立性而流于形式,不具有实际意义。

从会计产生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的结绳记事,或是后来在地中海兴起的复式记账,还是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电算化,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归溯为人类记述经济活动的需要,“客观反映经济活动”是会计产生至今一直没有改变过的最基本的职能,这一点不容置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作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通过政府的代表直接行使企业财产的经营权,同时也直接插手企业会计工作,实行统一的、而且多是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设计的会计制度。会计工作仅限于记账、算账、报账,为宏观管理提供设定的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会计作为国家财政、计划在企业的延伸,理所当然就代表国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监督,这一点人们从历史的、现实的角度予以认可。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会计职能如何准确定位,是我们需要探讨的一个问题。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市场经济体制,任何一个市场主体的经营活动必须符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要维护国家整体利益,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中谋求经济效益,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市场经济是一种竞争机制发挥主要作用的经济,企业要在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现代企业的特征之一是现代化管理,科学规范的管理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筹集、投放、运用、收回和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工作,基本都是通过会计来完成,处于这一个核心的位置,如何发挥其在一个管理组织中的工作效能,确保微观经济信息与宏观经济信息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满足相关利益团体各方面的需要,同时促进企业长期持续发展,使企业能够实现资本的保值和增值,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基于实现这些目标的需要,现代企业管理中会计职能需要强化以下三个方面:

1.会计要强化核算职能,规范会计行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客观地记录和报告企业经济活动与经营成果,提供管理需要的财务信息,在财务指标的构建、信息的分类与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满足考核投资者对经营者委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以及资本保值和增值情况的需要,同时满足社会广泛的利益团体对企业了解的需要。2.会计要强化管理职能,从企业经营看,随着我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形成,各种市场机制如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的调节作用将得以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运行的主体,其经营行为、经营业绩等无疑要受到这些机制的调节和约束。对于任何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实现经营目标,必须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改进产品质量、降低劳动耗费。为适应这一要求,会计除及时提供完整、可靠的核算信息外,更要充分发挥其对经营的预测、决策职能。进而言之,会计应在做好核算的同时,参与市场调研,广泛搜集环境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运用特定方法,对市场供求趋势、价格变化趋势等进行合理预测,提出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备选方案。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决策方法(如价值工程法、量本利分析法、现值指数法、概率分析法等),对各备选方案的经济性、周期性进行分析论证,编制决策会计报告,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为企业管理提供多方面服务。

3.会计要强化监督职能,目的在于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和完整,最终达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其监督体系构成分为两个层次,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即自我约束和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过程的会计监督;外部会计监督,着重对单位经济活动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会计监督,包括行政监督即财政、税务、审计、人民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的监督。社会监督,主要是社会中介机构的会计以及个人检举制度的监督。由内而外形成经济行为—会计监督—内审监督—企业外部监督的监督体系。更加完善和强化了会计监督体系,加大了会计监督的力度。会计监督作为法律监督的一种形式,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也经历了全方位的改革和调整。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监督体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确立,其目标由维护国家的财政财务利益转向微观主体利益和信息真实;监督主体由单一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转变为企业内外结合的多元主体;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和监督机制。并通过加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使会计监督更具有现实性。

第6篇

利用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系统有效地开发利用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组织与配置,形成内聚团队能力,是企业稳健经营的长远发展之基、快速增长之路.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小企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其经济规模迅速壮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小型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为此,中小型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其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小型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制度缝隙中发展起来的。受当时创业的环境和政策因素的影响,企业成功与企业主前瞻眼光、个人魅力、创业精神和特殊察赋有关。这时期多数中小型企业采取以个人为中心、以亲情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创业者的个人魅力和感召力成为企业凝聚力主要来源。因此,初始阶段中小型企业管理活动中的决策非程序化、管理非制度化、执行非理性化和随机性构成了初创期中小企业管理的基点。随着体制改革的深化,在宏观经济环境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内在条件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中小型企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日益强大和多样化,竞争变得更为激烈,仅仅依靠机制灵活而获取大量市场机会的时代不复存在。相反,中小企业原有的落后管理模式日益暴露并逐渐成为制约其成长的栓桔。

一、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家族式管理中小型企业中,通常是企业所有者凭借自身某一方面的特殊能力、机遇或胆识获得创业成功,这种成功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个人英雄主义”,他们中大多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只是靠个人经验来进行决策。而这种决策一旦失误就可能导致对企业的致命打击。

2、缺乏人力资源的战略规划。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忽视人力资源规划,不考虑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本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能否有效地支持企业发展的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发展战略不匹配。同时,我国许多中小型企业由于规模不大,不愿花成本给员工培训,只知道拿来就用,缺乏开发人才、培训人才、合理使用人才、有效管理人才的观念。

3、观念上还处于传统的人事管理。虽然将过去的人事部门整合为“人力资源部”,但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仍沿用传统的劳动人事管理观念,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没有根本变化。在管理上注重“安置人”,管理的目的注重“控制人”,有的管理者仍然存在把员工视为一种“工具”的思想,关注的是成本、使用和控制,忽视对员工积极性、创造性的开发和系统管理。

4、人员流失快.人才队伍缺乏稳定。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由于中小型企业主喜欢独断专行,集权过多,分权过少;对人才重使用,轻培养;管理过于严格、环境紧张;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忽视r员工的精神文化需要,员工缺乏忠诚度。综上所述,在企业主颇为关注其资金和市场问题的同时,如何留住人才特别是核心人才是企业在竞争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这是长时间来困扰企业主的一个问题。而留住核心员一F仅仅靠物质刺激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针对核心员工的具体特点采取相厂友的措施;而在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客观、全面地评价员丁的工作业绩,选择并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政策同样也是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二、如何更新人力资源管理、保持强劲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l、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做好人力资源规划。企业的总体战略是制定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只有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然后依据企业总体战略分析企业人力资源以及外部人才市场现状,制定合理的人力资源规划,才能保证企业能够为自身的发展及时提供必须的人才

2、建立和完善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制度是很难保证企业的长期发展的。因此,如何制定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规章制度就成为中小型企业当前应当解决的基本问题。

3、创建以人为本的“家”的企业文化。中小型企业主也应加强对员工的包容心和爱心,这将增强员工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特别是家族企业,由于深受“先家族后企业”观念的影响,使得它成了排斥外来员工的一种“家”的文化。家族企业想要谋求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要吸引和留住一大批高技术、管理人才。因此,必须打破这种“先家族后企业”的观念,强调平等对待家族内员工与外来员工,融合企业内部的各种力量,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汇聚到一个共同的方向,使员工产生归属感,愿意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超级秘书网

4、投资现有人力资本,加强对员工培训的力度,促进和做好员工职业生涯的管理。由于中小型企业资源相对缺乏,在现有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情况下,投资现有的人力资本,开发其潜能,科学合理的做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使其人力资本增值增效不失为一个双赢的办法。

5、任人惟贤、广纳人才。企业主在科学的做好人力资源规划的基础上,应采用现代企业员工招聘方法,因人设岗,任人惟贤,高位能人居之,有效、合理地用人,既不会造成企业内人才的浪费,同时也保证了企业的长足发展。

6、建立现代企业员工激励机制,需要科学的分析,研究不同员工群体的共性和个性,找到激励的支点,制订不同的激励政策,采取不同的激励模式。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用福利待遇激励满足员工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用情感关怀激励满足员工中间层次的需要;用事业精神激励满足员工自我实现的最高层次的需要。这将大大有利于增强和巩固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结语我国中小型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改善企业内部环境,才能逐步减弱其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劣势,才能使企业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吸引和获得企业所需人才,为己所用,才能保证企业的持续稳定和员工个人的双向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现今的企业登记制度,是指登记机关对申请设立的企业主要审查申请人是否已按法律规定提交各项必要的文件、证件和材料,文件材料是否规范、所载事项是否齐全。只要符合上述程序要求,登记机关即可核准,准予设立。设置企业登记审查制度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市场主体资格的审查和确认,维护交易的安全和秩序。安全是企业登记审查制度的一项价值目标。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不长,公民对市场经济的观念、意识还较淡薄,同时新开企业大部分是资金实力单薄的个私企业,他们缺乏开业前进行较全面咨询分析的能力,这就不可避免地会给新开企业带来一些不利后果。主要表现在:

第一,新开企业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一方面企业自身的市场调查受多方面的限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对于中小投资者或对一般的公民大多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创办企业。这样就使新开企业具有很大的风险性。

第二,新开企业很难了解市场行情。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紧密相联系,国际市场行情的变动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很大。因此,新开的个私企业不仅难以了解国内市场的行情,比如同业者有多少,他们大致分布在何处,资本实力情况,有多大的生产能力等等,更难了解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有多大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新开企业的压力和盲目性。

第三,盲目创办企业,使投资者产生恐惧心理。目前有很多投资者特别是改革开放初期凭胆量、凭苦干而不是凭知识发财的投资者,面对我国加入WTO,感到无所适从,他们很想投资,又不知把资本投在何处,而一般的公民更缺乏市场经济的经验和知识,资本实力又小,更不敢轻易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工商部门在几天时间内办完企业登记手续,有利也有弊。从有利的方面看,工商部门提高了工作效率,能较好地吸引和利用外资,从某种意义上看也是为投资者的利益着想,使投资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办企业,带来利润。从不利的方面看,短时间内办完登记手续,只能进行企业登记的一般形式的审查,只能看看登记的手续是否完备,登记需要的材料是否齐全,不可能对开办这种企业是否合适等进行分析,这就对投资者的利益没有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

第五,它会使社会资源造成浪费。由于有些企业事先没有得到很好的咨询分析,盲目上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开业即停业的现象,或者开业后企业很难生存,或者被迫转产,从而使人力、物力和财力遭受巨大的破坏。

二、工商部门提供开业咨询的必要性

第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内在的缺陷和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市场在很多领域都会出现失灵。因为市场有两大缺陷,一是信息不完全,二是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完全,大家跟着感觉走,难免会有失足。市场不完善,垄断者操纵市场,“看不见的手”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市场失灵的根源,说到底,在于没有人对市场负责,要纠正市场失灵,就得有人出面干预。从理论上讲,新的经济体制的提出和推进必须有相应的行政改革措施来配套。美国有专门鼓励小企业的机构,专门有鼓励个人和以家庭为基础办公司的政策。因此,如果工商部门能够在企业登记前为新开企业提供开业前的咨询分析,一方面可以提高新开企业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又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防止市场失灵的现象发生。

第二,我国加入WTO的需要。加入WTO后中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周边国家强有力的竞争。中国在加入WTO谈判中承诺了开放市场的义务,“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将难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实施。必须接受世贸组织的规则,这是中国入世的一个重要的义务。但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时间不长,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时效意识、成本意识、质量意识等等在我国公民中还不强,特别是加入WTO后,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游戏规则更不了解。所以政府应该在企业登记前给公民或社会组织对要求登记的企业,在企业的组织结构、产权形式、企业发展的定位等方面给予帮助。

第三,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对于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平衡、合理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工商部门通过对现有企业的分析,结合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创汇作用和经济效益等因素,安排好产业发展顺序,为企业提业发展的方向。有哪些产业需要优先发展,哪些产业需要支持发展,哪些产业需要限制发展,哪些产业需要禁止发展,政府可以按照市场原则和市场信号提供以上经济信息服务,由此来引导、劝告投资者的行为,使之符合产业政策的要求。

第四,可以更好地实现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保证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常运行,避免或减少波动,保证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和平衡,客观上要求社会进行组织和协调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如果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单凭经济主体的自发行为,就难以达到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和持续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方面虽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市场机制有其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以及市场失灵,比如价格信号虽然能充分反映产品和资源的稀缺程度,但价格信号也有被扭曲的情况,如果任凭公民或现有社会组织盲目根据市场情况来注册登记企业,政府不给予参谋和帮助,那就势必会造成社会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

第五,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利益,也是保障公民权利的需要。加入WTO后,将使中国企业更直接面临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竞争,其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周期缩短、用户需求多样化、大市场和大竞争、低成本等诸多方面,而企业信息化是迎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对策,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是行业管理的基础和宏观调控的重要保障。因此,我认为工商部门如果只负责企业的登记,对前来要求登记的企业来者不拒,也不给公民的投资提出任何意见和建议,不提供要求登记的企业事前的咨询分析,认为公民创办企业是公民自己的事情,不关国家和社会的事,这种观点是应该改变的。政府既然承诺保护公民的利益和权利,就应该为公民做一些实事,对于新开企业就应该为他们提供开业前的咨询分析。

三、工商部门提供开业咨询的可能性

第一,政府部门本身要建立和健全信息、告示制度。我们知道,日本比较系统的国家信息政策是从60年代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以后才形成的。日本政府重视对信息系统建设的基本依据是:(1)信息是一种国家资源,它的公共性特别强。信息的积累、处理和开发利用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因此,不可能完全依靠民间企业,必须依赖国家的投资。(2)民间企业在研究开发活动中不可能全部依赖内部的信息资源,强有力的外部的信息资源的保障是维持企业信息活力的重要保证。(3)信息资源的开发也是一种社会资本的准备,通过国家信息系统和网络的建设,提供市场,促进民间信息产业的生产和发展。为了减轻企业的负担和提高信息活动的经济效果,政府建立和扶植了行业性的专门信息机构。对公共性很强或者说牵涉到国计民生的行业,以及那些民间企业难于承担的领域,比如农业、医药、宇宙开发、海洋等方面的信息中心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来担任。对企业信息能力比较弱的中小企业,日本通产省建立了中小企业技术信息服务中心进行扶植。一些主要的信息政策,都是通过设在日本的总理府及有关省厅的信息政策咨询机构来组织研究的。这些机构由政府机关、企业、学术界的人士所组成,它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能够充分反映各方面的意见。另外,定期地对信息政策进行探讨和修改,这就保证了信息政策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况变化及时调整。日本政府也是把信息资源作为一种“公共财产”或“社会资本”来看待,强调政府作用,强调了宏观信息控制的必要性。因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起步较晚的我国,必须充分认识到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及时、准确、系统的信息对一个公民或社会组织至关重要,而政府机关因其职能、地位、工作性质、人员素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信息收集、整理和运用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同时工商部门本身就对已有企业的投资状况及分布情况有充分的信息资源。所以,尽快建立起行业、地方和全国的各种行政信息、告示制度,为公民或社会组织提供优质、全面的信息服务,对于正确引导公民或社会组织在开业前的投资选择,保障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健康运行,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工商部门掌握着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经济法规等,因此,它能够建议、劝告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投资方向。这样能更好地规范公民或社会组织的行为,使公民或社会组织的投资更合理,更符合国家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经济法规。

第三,工商部门拥有一批经济管理干部,如果再充实一些经济专家和经济学家,就能够较好地为公民或社会组织在投资方面提供帮助,解决投资者的一些疑难问题。从实际经验观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可以说无所不在。例如,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影响到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政府的科技政策影响到技术投入与创造能力,政府的贸易与投资政策直接决定一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等等。因此,工商部门如果能够为企业提供开业咨询服务,解决投资者在作出投资决策前的一些疑难问题,对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将会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工商部门为新开企业提供咨询分析的对策

第一种方法,由于工厂和商店主要集中在城市和城郊地区,工商部门可以现有的城市地图为基础,以行业或产业经济地图方式,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用不同符号来表示不同的行业或产业的分布情况。比如用“G”表示工厂,用“F”表示商店。那么,生产服装的就可用“Gf”表示,生产玩具的公司就用“Gw”表示,销售服装的商店用“Ff”表示,销售玩具的商店用“Fw”表示,以此类推。乡镇个私企业发达的地方,在地图上标明该乡镇支柱产业的分布情况。最后把这些资料输入电脑,以供人们分析和查询。这样做的好处在于直观性,让人一看就清楚在本地哪些行业已饱和,不能再投资,哪些行业还可以发展,可以投资,让投资者在分析投资时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采用这种方法尽管比较复杂,绘制地图有一定的难度,但对于经营者来说,能够通过对周围企业布局的分析,决定投资是否有利,比如能否在这个地方形成某一方面产品的市场或某一方面产品的生产基地。

第二种方法,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产业来绘制地图,每一种行业或产业就绘制一张或数张行业或产业地图,同样以不同的符号在地图的相应位置上标明。比如,电子类企业分布图、机电类企业分布图、服装类企业分布图、食品类企业分布图等等。行业或产业地图的绘制,对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更有利于分析和比较。

第三种方法,可采用图表分类。图表也同样根据行业或产业的不同来制定,具体分类方法可同第二种方法(如可用下面图表)。在图表中可注明企业名称、地址、注册资本额、备注等要素,这样对新投资者来说分析就方便。方法,要注意:第一,工商部门要对已有企业进行统计和归类。比如生产性企业中,电子类企业有多少家,其中投资50万以下的、51万~100万的、101万~300万的、301万~500万的企业有多少家等等,以此类推,然后再由上级工商部门加以汇总,建立地方性或全国性行业或产业分布的信息网络。第二,把以上材料输入电脑,为投资者提供有偿或免费查询,为保密这些信息,也可以到工商部门的专用电脑中查询。第三,工商部门配备一些经济专家或学者,对要求提供开业咨询的投资提供有偿或免费咨询,解答投资者的疑难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薛荣久.WTO规则与中国政府职能的转变人民网.2001-05-09.

[2]曾峻,试论政府职能转变与市场质量的关系.社会科学2000.(3)

第8篇

论文摘要: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企业培训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文章从对传统企业培训的不良结果入手,从企业培训的内容与方式的现状进行调查,对传统企业培训在内容与形式上存在的不足进行深刻的原因分析,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分析提出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内容与形式的方法与途径,提出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思路,并在作者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管理最重要的也是对人的管理。因为任何企业,不论其规模行业,遵循什么管理理论、战略与方法,最终都需要员工来完成,所以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与工作态度,成为众多企业改变企业管理现状的首选目标,对员工的培训也成了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管理变革趋势也正由制度控制型管理向学习激励型管理转变,企业培训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和管理手段,但是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企业培训还处在初级阶段,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有些是针对考证而设的,有些是针对企业的高层(比如领导力、执行力等)或者某种团队(比如销售团队等)而开发的等,其内容和形式不一而足,而传统的企业培训常常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培训,它的内容仅仅用于岗位技能培训这一层面,从调查结果看培训的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传统企业培训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及对策。

一、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传统的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经在企业工作十几年,从事企业管理与企业培训工作,由于工作需要,对企业培训曾做过大量的调查,从调查中得知,现在大部分企业很重视企业培训,但对培训的结果表现明显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培训还不如不训的想法,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的培训部门,在花了大量的时间,做了大量的培训后,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结果既没有达到企业的满意也没有达到员工的满意;二是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之后,特别是一些培训后的技术骨干员工流失倾向愈发严重;最终导致了企业花费大量的培训成本得到的收益却微乎其微。于是从被调查企业的培训内容与方式的现状人手收集资料,进行分析,发现其中绝大部分企业目前进行的培训是沿袭企业一直以来进行的单纯的岗位技能提高的培训。

(二)传统企业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培训作为一种双赢投资,一方面员工的工作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力将得到不断提高,从而增加企业产出的价值,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利益;另一方面,员工整体素质得到提升,获得的是一份终生保值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培训应该是老板和员工都想得到的结果。但是现实与这种培训的目标愿望出现了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传统的企业管理思想影响。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文化素质相对薄弱,计划经济留给人们的是分配制的传统思想。所以传统的培训教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培养,没有与企业的培训目标与员工个人的发展结合起来,培训的内容没有建立在培训需求基础之上。技能培训没有针对性和系统性;观念培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被忽略。

2.单纯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忽视职业价值观教育。单纯的知识与岗位技能培训是根据岗位技能的不同要求,划分不同的岗位群,对通用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其内容也是在平时工作中,主要是接受一些“点”的技术类专业培训,很少进行系统而全面的培训;要么是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一起对一些常识性的内容加强学习;对管理人员培训常常限于国家新出台的文件、政策与法令的学习,知识与技能。企业培训的培训课程设置、培训内容、培训的方法与手段等都是围绕岗位知识和技能培养,忽视了员工的价值观教育,再好的管理思想和方法,都要通过员工实现,重视培养员工正确的工作观和工作态度,企业培训才能达到双赢的思想,从而形成只有技能方面的教而缺乏在价值观、道德观方面的育。没有形成:培(养)中有训(练),训(练)中有培(养)的有机结合。

3.脱离岗位的岗位技能培训方式。由于培训组织者缺乏有关培训的专业知识,认为培训就是学校教育,方式大多采用最简单的课堂式教学的讲授法,单纯的理论灌输方法,所以常常是为了培训,安排专门的教室或者是每次培训都要花费很大的力气布置场地,集中学习,岗位技能培训却没有岗位实践的锻炼,岗位技能培训的方式最终脱离开岗位进行单纯理论教授。再加上没有正确的理念的引导,没有树立正确的观念意识,技能培训脱离了实际,只能听一些空洞的理论,没有真正的岗位感知与技能提高,所以,培训成了员工非主动性并且有些强制性的公共活动。对于新员工培训常常经过“师带徒”的培训方式,掌握一定的技能后,单独操作,以后的培训基本就是基本技能的集体灌输。

4.培训内容与企业的人才需求及员工个人发展脱节。从培训的内容看,一是内容不是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结合起来,而只是对技术人员一种通用的技术的学习,为企业培养不但岗位技术过硬,而且忠诚、有责任感、有创新意识、有团结协作精神等与企业共同发展意识的观念和态度;二是没有与员工个人发展计划有机地结合,对于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使员工无法意识到培训是与自己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的,无法真正达成培训的目的—公司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三是没有顾及通过培训使员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态度,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责任感与创新精神,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正由于此,有人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于是在掌握了一定技能后跳槽走人。

二、解决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解决目前传统企业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训内容上是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一体化,即培训既要重视知识与技能,同时也要重视观念培训,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培训内容的统一体,形式上根据内容不同采取相应的形式。

(一)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

1.观念培训的内涵。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态度,态度支配着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结果,我们要想使我们的培训达到预期的结果,就要引导员工形成正确的观念,使之形成良好的态度与习惯。所谓观念培训是指把工作中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职业价值观与职业道德观等转化为工作中的具体行为,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告诉员工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在工作中应该遵守哪些规则,从而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与价值观,引导员工形成良好的工作习惯与正确的工作态度。如在价值观方面,培养员工什么是最可贵的、比较重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应该抛弃的,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等认识与评价的尺度,把充满着情感和意志的价值观,渗透在一个人的个性中间,使其对员工的情感、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等起支配作用。在道德观方面,以正确与错误、真诚与虚伪、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公平与偏私、工作中的“应该”和“不应该”等内容,引导员工衡量和评价自己的思想、行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和社会影响逐渐使员工形成一定信念和习惯。在职业价值观方面,表现出的信念和职业态度,是个人的职业判断、择业标准、对具体职业的评价以及在职业活动表现出来的职业态度与价值倾向。在职业道德方面,表现为职业活动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它既是对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在本职工作中的行为要求,也是各行各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综合各种观念在工作中对企业与个人发展发挥更重要作用的思想,就是企业培训中观念培训的核心内容,它表现在:爱岗敬业、忠诚与诚信、责任、创新、团队协作、公正、宽容与感恩、自信、乐观与进取、服从等。海尔培训工作的原则是“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急用先学,立竿见影”。但在此前提下首先是价值观的培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这是每个员工在工作中必须首先明确的内容,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内容。松下公司强调:真正的培训是对一个人的人格培训,知识的传授只是教育的第二意义;真正的教育应该以提高一个人的人格为重点,培养一个人的人格为第一,至于知识、技术之类,可以说是附属的教育。而这里的人格就是指正确的价值观念、良好的心态和自身所具备的职业美德与其透射出来的人格魅力,正是我们观念培训的重要内容。强调能力开始于态度,注重人的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与态度的培养,注重人的工作意愿和工作动力的激发,正是观念培训的精髓所在。

2.岗位技能培训的层次划分与内容设置。在岗位技能培训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岗位与层次设置不同的内容。

(1)管理人员的培训。分为高层管理人员培训与中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是企业决策层的培训,企业的发展能力更多地取决于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如果高层管理者具备丰富的知识,开阔的视野、超前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才能形成正确的决策和思路,推动各部门工作顺利展开,并学会用什么方法统一员工的价值观,缔造设计优秀的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的凝聚力。中基层管理人员在企业中,联系上下,团结左右。所以,中基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侧重于两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及其专业技能的培训;二是执行力的培训;通过培训还要学会如何让员工明白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如何才能更好地团结协作。

(2)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分为高层专业人员培训和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是企业的核心员工,掌握企业的专业技术命脉。其岗位技能培训的内容:一是了解企业相关产品和新产品技术方面的知识;二是培养其专业技术能力与技术创新能力;三是促使其学习尖端技术。对于基层操作员工,培训重点主要在其岗位上的技能培训。使其精通自己的岗位专业技能,在自己岗位技术上学习与创新,成为企业的核心业务骨干人员。基层员工在接受良好的培训后真正明白为什么做和怎么做。

(3)新员工人职培训。新员工人职培训也称职前教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员工的集中培训,使其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及公司制度、员工守则等。目的是使员工行为习惯的改变和养成,认同企业文化,并自觉地按企业文化行为方式办事,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第二个阶段是岗位知识与技能培训,明白自己的工作范围与岗位职责,主要受周围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

3.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一体化的作用与意义。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结合起来称为职业化综合素质培训,它所触及的学习层面,不仅仅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而是涉及更深层次的个人行为方式—自我意识、思维方式、视觉与动机、深层价值观念,促使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员工更深层次地改变自己。通过观念培训,促使员工主动学习,更新知识,启发思想,打造员工的职业化的工作态度与职业道德、团队意识,享受工作与尊重带来的和谐氛围,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真正实现自我管理的企业管理境界,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率与效益。这是观念培训在企业管理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的体现。把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培训相结合,丰富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弥补了传统企业培训中职业价值观教育的缺失。其主要意义表现为:第一,在把企业培训过程中引人价值观教育,弥补了我们传统企业培训甚至职业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是企业培训对员工非技术能力培养的创新性突破。第二,企业培训的目标是使员工不仅掌握技能和技术,还具备正确、深厚的人类价值态度。包括自尊、自立,具备独立工作和团队工作能力,诚实正直、守时负责;而且能适应变化的形势,与企业共同面对困难和问题,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员工学习的自觉性与学习能力,员工由强制培训到自觉自愿学习的转换,有利于建立真正的学习型企业;第三,员工的职业道德、态度及其作为其内核的价值观,已成为现代企业、用人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只有具备适合这种标准的员工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员工。第四,观念指导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根本要素,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首先拥有正确的观念。作为各种观念核心的价值观尤其重要,在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价值观决定了人生的成败。所以观念培训对个人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

三、观念培训与岗位技能一体化培训的方式

培训方式是根据培训对象与内容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岗位技能培训离不开岗位实践与锻炼,其方式是干中学,干中训,在岗位学习中锻炼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在岗位技能培训的过程中,把观念培训的内容有计划有目标地渗透进去,并有针对性地设计培训活动,使观念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体化的体验渗透式的培训内容与方式,使员工在掌握工作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观,强化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创新与开拓的思维模式,诚实可信的工作形象,从而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体验渗透式培训是在工作岗位实践过程中提升,在模拟J隋景中感悟,在感悟中认识与升华,体现了干中培,干中训,把培养与训练结合起来的培训方式。主要方式有在岗培训与岗位轮换、集中培训与自我教育、工作模拟培训、拓展培训、游戏培训、模拟情景培训等,这些培训方式依据培训内容而定,使培训更加生动,更容易为人所接受与喜欢。

四、结语

第9篇

基本理论加强企业人员管理提升经济效益

一、企业管理与人员管理的关系概述

任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的企业都需要拥有三大资本:财力、物力、人力。其中人力资源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资源。

第10篇

    论文摘要:建立健全的企业审计制度是保证内部审计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但要切实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还需要根据企业内部存在的审计问题采取有效的对应措施。

    市场经济发展得越充分,就越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如何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也变的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先来研究一下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所存在的种种问题。

    1.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2.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结构的不完整性分析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 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 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 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 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 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 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 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握这些变化、立足现实、更新观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适应和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第11篇

首先表现在,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机构建设重视不够,没有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有些企业虽然设置了却把审计与财务或监察等部门并到一起,个别企业甚至借改制之名撒并了内部审计机构。在人员配备上没有把精兵强将放到内部审计岗位上来,正常的审计人员数量也难以保证。其次反映在,授予内部审计机构的权限不够,有的甚至不予授权,以至内部审计结论的落实难以到位,内部审计发挥不了应有作用。第三则是企业审计人员结构不合理,现有的审计人员基本上都是财务人员转型,缺乏经济、工程、法律等专业人员,且审计人员因长年得不到培训而闭目塞听。

2.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观限制性分析

首先,企业内部审计定位的不明确,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职能定位有监督职能、鉴证职能及综合职能等特点。最普遍的说法是将内部审计定位为监督职能和鉴证职能,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能够反映内部审计的真正目的,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人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其次,企业审计人员结构的单一性,许多企业的审计部门普遍存在专职人员少、业务结构单一的现象。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技巧,兼职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内审工作的需要。人员的知识面较为单一,绝大多数企业的内审机构只有会计师,没有工程师、律师等,使得审计部门只能从凭证到帐面查找问题,难以从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决策者提供的决策依据往往缺乏现实性。

3.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可持续性发展的滞后性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方法模式仍以帐项基础审计方法为主,主要审计目的是“查错防弊”,内部审计人员风险观念淡薄,审计风险控制因素考虑较少,更谈不上运用最新的以风险导向为核心的审计方法来防范和化解风险。另外,内部审计中抽样设计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是内审人员在运用这一技术时,基本上全凭审计人员的主观标准和经验来确定样本规模和评价结果,这种判断抽样极易遗漏重要事项,形成审计风险。

4.企业内部审计与管理间的辨证关系

4.1企业内部审计受其独立性制约

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责之一是接受委托对本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整个管理系统的有效性、科学性进行评价,因而,要求内部审计相对于其他职能部门来说是独立的,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

4.2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辅成关系

内部审计是通过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管理进行客观评价,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来发挥其加强管理的作用的。如果内部审计的有益建议被采纳,并促使企业管理迈上新的台阶,内部审计就为加强企业管理做出了贡献,相反,内部审计人员未提出有益的建议或这些建议未被采纳,则内部审计就没有起到加强企业管理的作用。

4.3企业内部审计与企业管理间的职能区别

审计为管理服务,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内部控制体现在各项业务处理程序上,由管理部门设计、具体管理人员执行,比如对经济活动的稽核、验收、复算、核对等等。履行管理职能,是指实际加入管理的运作过程,实施具体的管理行为,实施人员必然参与了管理,留下了管理的痕迹,发生了管理的效果。

5.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分析

对于内部审计工作问题产生的因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5.1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因素

对企业审计工作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健全责任制度是保障。虽然国家有规定,法律有依据,但有的单位往往根据本身需不需要来决定执不执行。

5.2审计实施操作不规范

企业审计前期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编制不周详,审计方案过于简单,内容不详细,审计人员分工不合理,审计实施过程未严格按照规范执行。

5.3审计技术落后

科学技术在审计领域的利用率低,审计成果距离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内部审计多注重采用审查凭证、账簿和报表等传统审计方法,缺乏内查外调等手段,未能触及要害。这种单纯以账查账的做法很难发掘错弊及违纪事实;有的审计人员,审计工作抓不住重点,找不准问题隐藏的领域,重财务审计,轻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既不利于打击严重侵占企业财产行为,也不利于促进被审计单位改善经营管理。

6.企业内部审计效果的提高

6.1企业内部总审计师制度的建立

为了提高企业内部的审计效果,应当选择企业内部熟悉本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有组织领导能力、具有相应专业知识的优秀人才,担任总审计师职务,总体负责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6.2企业内部审计环境的营造

审计环境对企业内部审计的效果影响也是很大的,营造良好内部审计环境内部审计监督的成败和效果,取决于是否具备了良好的审计监督环境。审计环境也是内部审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内部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

6.3企业内部审计程序与方法的改良

这一点主要表现在,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功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对企业经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经济活动中发生的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地改

进意见和措施。

7.结论:

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决定了企业内部审计必然发生变化。我们要把握这些变化、立足现实、更新观念,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责,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适应和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文田.浅议企业内部审计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7,10.

第12篇

1.1树立人本导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树立人本管理导向不仅是管理哲学的变革,而且也是出于对自身经济发展合理性的考虑。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更加注意人的潜能和能力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工作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人力资源的活力充分迸发。

1.2重视学习型管理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企业学习能力的强弱和对学习技能的掌握构成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更多的表现出学习型的特征。企业通过学习型的管理,更加重视知识的积累和更新,营造学习与工作浑然一体的氛围,打造学习与工作紧密结合新型教育模式,为人才的终身教育、不断获取新知识营造环境支持,并逐步将企业培育成学习型组织。

1.3变革企业文化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企业文化是促进企业成长无形的精神力量,是成功地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同时,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企业文化应该是基于人的充分解放和全面发展的、以知识的生产和使用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化。所以,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必须重视在企业内部知识的分享、学习和创造,形成一种带有激励色彩的开放性文化,使个人的技能和经验得以整合成组织的系统知识。

2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动因

2.1企业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技术水平和企业对员工素质的要求,使企业更为倚重知识型员工,于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战略性工作变得重要起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知识型员工的个人能力与企业的目标统一起来,寻求企业和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2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也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一方面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人才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宽松自由环境;如何选拔合格人才、保持现有人才队伍的稳定性以及吸引优秀人才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急待解决的难题。

2.3组织的变革知识化和网络化使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可能,在扁平化组织结构中,创造性的工作愈发重要,参与性管理的色彩更加浓厚,人才对弹性工作时间和工作自的要求,以及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也更强烈。显然,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不再适合人才对工作和生活环境的质量要求,会扼杀人才的积极性与活力。

3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

3.1人力资源管理层次的战略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需要逐渐从作业性、行政性事务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从维持和辅助型的管理职能上升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管理职能。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原来的非主流的功能性部门,转为企业经营业务部门的战略伙伴,从企业经营战略的一个执行者,转为战略的参与者和制定者,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通过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和制度的设计以及对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的调整来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

3.2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动态化在信息爆炸、知识更新快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有与之相应的动态发展变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着眼全局的动态管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管理既体现在对员工一生全过程的纵向管理,使人员的选拔录用、培训考评、薪酬奖惩和退休保障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又体现在横向上跨越企业内部部门分割的局限,将全部人员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一管理。

3.3人力资源管理形式的虚拟化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是企业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以人力资源管理职能业务外包的形式,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些职能逐渐分离出来,由社会或其它组织、个人承担,并由它们为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目前企业人力资源的虚拟化管理主要有虚拟实践社团、人力资源外包和员工自主服务等几种形式,其中,人力资源外包是最重要的形式。人力资源的虚拟管理一方面会提高双方的效率,使企业得到优良的服务,另一方面还会因此而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集中优势和资源关注自身和核心能力和竞争力。人力资源管理的虚拟化使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了灵活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

3.4人力资源管理方法的个性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是多方面的,对人才的关注使企业必须考虑到人才的不同需要。企业员工的文化背景、心理、工作风格等各不相同,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难以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最好能针对不同员工实行个性化管理,采取不同的激励制度、考核方法或者培训形式等满足不同员工的需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推动他们不断提升自我价值,激励他们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只有不断在观念、模式、手段、形式和方法上进行创新,才能跟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使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其战略作用,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为人力资源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服务,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3.5人力资源管理氛围的和谐化企业文化虽然不能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但是,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就没有长久的生命力,早晚会被市场淘汰。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软法宝,将“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渗透到员工的思想和行动中,员工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从而使企业获得一种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提高企业凝聚力。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氛围,员工主动适应创新要求,不再抵触企业改革,而是积极配合企业的改革,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及各项制度的顺利执行。企业文化应该倡导创新,提倡挑战,使员工树立一种“勇立潮头搏大浪”的闯劲,时刻为企业的发展和改革献计献策,不断促进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这样有利于人力资源改革以及新制度的贯彻和执行,有利于实行竞争上岗;有利于以绩效为衡量标准的薪酬

制度的实行,从而实现内部分配公平,避免优秀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周朝奋.当代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J].商业研究,2000,(9)

[2]刘晓红,徐杨,张霞.企业人力资源新概念及管理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2

第13篇

关键词: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述评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同时也是一个企业获得成功所依赖的核心竞争力。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对旅游企业而言既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遇,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而管理创新是现代旅游企业在良好的机遇和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发展壮大的原动力。经济学家认为企业现代化是“三分靠技术,七分靠管理”。法国总统希拉克在担任巴黎市长时曾说过:“凝固就是灾难”。因此,现代旅游企业要想在21世纪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并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就必须加强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和实践。

一、管理创新研究现状

1、管理创新的概念。创新(Innovation)一词最早由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J.A.Schumpeter应用于经济学分析中。他在1912年哈佛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90)中提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求重新组合”;“创新”是企业家的职能,是推动企业成长的根本途径。从创新的重点来划分,美国经济学家Knight依此将创新分为产品和服务创新、生产流程创新、组织结构创新和人际关系创新四大类。组织结构创新和人际关系创新被认为是管理创新。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现有人力和物力资源以实现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

2、国内管理创新方面的研究。提起创新,人们首先想到产品创新、工艺技术创新,很少想到管理创新。事实上,管理创新是企业各项创新的基础,没有相应的组织管理创新,产品、技术、市场、营销等创新活动很难取得预期的成效。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对于管理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管理创新是指新的管理方式、方法的引入。常修泽等人认为:“管理创新就是指一种更有效的而尚未被企业采用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由此,他们认为:“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最具代表性的管理创新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

(2)管理过程是创新过程,管理就是创新。于中宁认为:“产品创新和应变环境都是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不断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重新整合人才、资本和科技要素,以创造和适应消费者需求,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达到自身的效益和社会责任的目标的过程”;由于这个过程也是管理过程本身,因此“管理过程就是创新过程”。

(3)管理创新是整合组织资源,实现既定目标。芮明杰认为:“管理创新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管理创新包括五种情况:“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创设一个新的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提出一个全新的管理方式方法”、“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一项制度的创新”。

此外,一些学者还提出了管理创新的特点、管理职能与创新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知识经济对管理创新的促进、管理创新的作用等。

3、存在的问题。纵观以上国内管理创新的研究现状,可以发现,目前“管理创新”还是一个非常新颖的理念和方法。虽然人类的进步来源于创新,人类也在努力探寻各种有益的创新活动,但是对创新与管理结合方面的研究却比较滞后。现实生活中,企业愿意斥巨资进行产品、技术、工艺、营销等方面的创新,但很少去关注并进行管理创新。目前,理论界关于管理职能的探讨一直处于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业界人士均承认创新的重要性,但创新能否作为一个管理职能存在仍然是大家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创新作为一种理念与方法非常重要,它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还有人认为,创新决定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应与决策计划、组织、控制等管理职能并存。总之,对管理创新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

二、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现状

1、旅游企业创新体系的提出。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旅游企业创新体系的概念起源于一般企业创新管理体系的定义。在侯先荣编著的《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提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就是为企业建立创新方针和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整套相互关联的要素之集合。一般认为,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基于以上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周怡在《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这篇文章中提出:旅游企业创新体系是指旅游企业内部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另外,《旅游资本》(张忠元编著,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一书中指出:对旅游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新创意;操作的关键是用“新创意”和“新技术”重新组装开发各类旅游资源,挖掘包装出旅游“新产品”,营造旅游“新形象”,再通过整合营销,拓宽“新渠道、新领域、新市场”,形成研究与开发、经营与管理之间有机结合的旅游产业“创新链”,并最终构建融知识创新、观念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营销创新于一体的“旅游创新体系”。湘潭大学黄玲在《知识经济与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一文中提出: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包括经营理念创新、组织机构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发展目标创新等四个方面。总之,管理创新是旅游企业创新体系的基础,是旅游企业技术、产品、营销等创新得以实现的保障。

根据上述研究成果,笔者认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体系是为了实现旅游企业管理的既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秩序而构建的包括战略创新、组织创新、人力资源创新、企业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在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其中,战略创新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核心,其他方面的创新是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得以实现的保证。

2、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举措。我国现代旅游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在旅游企业管理方面取得了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政企分开;建立旅游行业协会;在旅游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进行旅游行业的市场化运作等。

(2)旅游行业宏观管理方面:制定出台各种管理条例和法规来规范旅游企业;制定旅游企业的各项国家标准,如评星、评A等级制度;对旅游规划设计单位进行资质认定;评定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

(3)旅游产品开发管理方面:从1992年至今,每年推出一个旅游宣传主题;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城市旅游形象的定位;生态旅游及工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建设;世界遗产旅游产品的开发与宣传;创建绿色饭店、景区活动;世界级、国家级地质公园的评定;鼓励举办各种类型的节庆庙会活动;各地特色旅游纪念品的开发;数字化景区的出现;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个性化服务理念的提出;客户关系管理;人本管理;品牌管理;经济型饭店与主题饭店的出现;旅游饭店管理方面的创新,如开发女性商务楼层、超常服务、管家服务等。

实践证明,以上这些管理创新能大大提高旅游企业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使之快速与国际接轨,推动旅游市场良性循环,促进中国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地发展。

3、研究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内旅游企业在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少创新成果,但是由于整个旅游学科是一个新学科,学科体系不太成熟,因此,对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的理念出现以来,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升温,旅游企业家也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但目前,旅游企业管理创新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仍非常少,还没有专著出版,学术论文也仅有4篇(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9),以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为主题,精确检索,检索时间:2009.11.8)。纵观目前的这些研究成果:在研究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理念研究,对其他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缺乏系统性;在研究方法方面,以传统研究方法为主,将现代技术运用于管理创新模式研究的较为少见;对一些问题的探讨仍停留在描述性分析上,定性研究较多,定量研究较少;缺乏可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模型预测等。具体到以服务为主的旅游企业,如何运用创新理念进行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如何克服管理创新过程中的各种障碍,取得良好效果;如何激发创新理念等,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研究展望

针对当前国内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中的薄弱环节,未来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

1、完善研究内容,使之系统化。首先,应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如何在国内旅游企业管理中实行“人本管理”;其次,加强无形资产的管理将成为现代旅游企业管理创新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加强研究如何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提高旅游企业管理的效率;对传统的规范化服务、标准化服务与现代旅游业提倡的个性化服务怎样协调统一;如何创新旅游企业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怎样培养旅游企业家阶层,推动企业管理创新;怎样紧扣时代脉搏,把握信息时代旅游业的发展趋势等。总之,未来应大力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内容的系统化研究。

2、完善研究方法,加强量化研究。创新是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未来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创新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性。为了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的可能性,需要加强研究如何采取定量分析的方法,如何建立预测模型,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用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进行效果评估。

此外,管理受体制、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必须与本地文化相结合,即研究如何处理好旅游企业管理创新与学习、借鉴异地管理经验之间的关系。最后,为了保障在旅游企业内部管理创新能得到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效果,还需要加强旅游企业管理创新机制方面的研究,即研究在旅游企业内部应该怎样制定规章制度来激发员工的创新理念,形成高涨的创新氛围。

(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怡.旅游企业的管理创新[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侯先荣.企业创新管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3]盛大生.如何进行创新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尤建新.高级管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5]周朝琦.企业创新经营战略[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

[6]魏小安.旅游热点问题实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第14篇

    论文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体系与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最难以复制、模仿的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然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绝对数量非常可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从其管理水平来看,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所以应该采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制定,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是以雇员数量和行业为划分基准。就目前来讲,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匮乏。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应从各个层次上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企业要尽快建立良好的育才、用才、聚才机制,抓紧引进和培育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和竞争。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由于人员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的约束,导致在下列方面的“先天不足”。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例如很多企业由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少,一般不会超过 2个;这种力量配备能够完成常规的人事管理职能就不错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基本没有可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一般不具备本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经验上也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事务性工作,比如档案管理、入职离职手续等开展尚可,管理层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天不足”的表现之一。中小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出于市场竞争的直接严厉,管理者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投入到内部管理工作的精力很小。

    2.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是岗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诸如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岗位管理健全的基础上。缺乏科学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而导致的各类问题。岗位体系管理与岗位界定不明晰的矛盾问题。而中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岗位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晰,传统的大企业运用的岗位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在中小企业不是很适合。这样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建立岗位管理体系与无法清晰界定岗位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现有的薪酬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激励的效果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绩效管理科学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矛盾问题。很多大企业请咨询公司做好了绩效管理方案后却放在案头,下不了决心实施。原因无外乎绩效管理方案可能不适合公司现状或者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小企业的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关键。人才吸引力低与人才获取矛盾问题。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投入小。

    人才的择业动机,不仅仅是注重薪酬和福利,他们更加关注企业能否为员工造培训的机会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应聘者择业时,在考虑薪酬和福待遇的同时更看重企业的培训。 而中小型企业很难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往往不能为人才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这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得不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小企业很难有大笔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方面。 在国外, 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 7%左右, 而在我国该项支出不足 l%。 中小企业方面的投资更少。

    二、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分析

    1.树立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首要的工作是制定留住人才的管理措施。这点的有效实施依赖企业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创造企业发展新环境,只有在这样适宜人力资源管理大显身手的环境中,留住人才的措施才能得到有效制定和实施,留住人才的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分配机制,竞争激励作用明显,考核合理有效,才能真正留得住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需要使每位员工人尽其能、实现员工的最大发展与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有一个科学完整的制度环境,在招聘、培养、使用、选拨、考核、定薪、奖励、淘汰等各方面有制度可依,让员工有用武之地,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实现与企业的双赢。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环境。人的满足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表现在精神世界的满足,企业文化环境能约束人、激励人、鼓舞人、吸引人和留住人,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2.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机制并不一定是物资的刺激,如薪水和福利的增加。因为现代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员工的薪水和福利在不断增加,而员工的热情却反而在下降。因此,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增强员工的内驱力是促动员工积极主动做贡献的有效手段。员工内驱力来源于哪里呢?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实现自我需要是相对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优势需要,如果能满足员工的优势需要,则能使员工不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而优势需要是单纯的物资刺激满足不了的。因此,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对考察人性,围绕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真正做到发展人、实现人,由此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 要保证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保障制度。这就需要企业成立人力资源开发的部门,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把人力资源的开发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这样就在根本上保证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开发制度,真正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4.企业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包括企业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让企业向整个社会展示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以及积极的精神风貌,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 .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初探:[硕士学位论文] .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2。

第15篇

    论文摘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和企业的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体系与文化价值观紧密联系的。卓越的人力资源管理往往是其他企业最难以复制、模仿的管理。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来创造竞争优势就成为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本文主要论述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然后针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目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中国的中小企业数量大,绝对数量非常可观,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但从其管理水平来看,相对于大型企业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在现实的管理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所以应该采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

    一、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分析

    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的特点来制定,世界上各个国家对中小企业的定义并没有达成共识,但基本上都是以雇员数量和行业为划分基准。就目前来讲,我国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三个大的方面:

    1.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匮乏。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目前经济全球一体化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中小企业应从各个层次上认识到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发展之源。企业要尽快建立良好的育才、用才、聚才机制,抓紧引进和培育适应竞争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以迎接来自世界各国的挑战和竞争。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由于人员规模、资金实力等因素的约束,导致在下列方面的“先天不足”。对大多数中小企业来说,没有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例如很多企业由经理办公室代管实行人事管理职能;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少,一般不会超过 2个;这种力量配备能够完成常规的人事管理职能就不错了,现代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发挥基本没有可能。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一般不具备本专业必备的管理知识,经验上也比较欠缺;这就导致事务性工作,比如档案管理、入职离职手续等开展尚可,管理层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这也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先天不足”的表现之一。中小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因素。出于市场竞争的直接严厉,管理者更多关注业务层面的问题,投入到内部管理工作的精力很小。

    2.中小企业没有建立起来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健全,首先是岗位管理体系的不完善,其他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诸如招聘、薪酬管理、绩效管理都需要建立在岗位管理健全的基础上。缺乏科学适用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而导致的各类问题。岗位体系管理与岗位界定不明晰的矛盾问题。而中小企业由于人员较少,岗位的区分不是非常明晰,传统的大企业运用的岗位设计的方法和理论在中小企业不是很适合。这样就产生了中小企业建立岗位管理体系与无法清晰界定岗位之间的矛盾。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面临资金短缺的问题,在现有的薪酬支付能力的情况下如何提升激励的效果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考虑的问题。绩效管理科学性、完备性与可操作性矛盾问题。很多大企业请咨询公司做好了绩效管理方案后却放在案头,下不了决心实施。原因无外乎绩效管理方案可能不适合公司现状或者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确实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中小企业的这种矛盾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小企业实行绩效管理的关键。人才吸引力低与人才获取矛盾问题。

    3.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投入小。

    人才的择业动机,不仅仅是注重薪酬和福利,他们更加关注企业能否为员工造培训的机会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许多应聘者择业时,在考虑薪酬和福待遇的同时更看重企业的培训。 而中小型企业很难建立全方位的培训体系, 往往不能为人才创造发展和提升的机会。 这容易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由于得不到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小企业很难有大笔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和引进方面。 在国外, 中小企业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支出一般占企业总利润的 7%左右, 而在我国该项支出不足 l%。 中小企业方面的投资更少。

    二、提高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案分析

    1.树立企业人才管理新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

    首要的工作是制定留住人才的管理措施。这点的有效实施依赖企业树立人力资源管理的新理念、创造企业发展新环境,只有在这样适宜人力资源管理大显身手的环境中,留住人才的措施才能得到有效制定和实施,留住人才的措施包括:建立合理的有竞争力的分配机制,竞争激励作用明显,考核合理有效,才能真正留得住人才。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需要使每位员工人尽其能、实现员工的最大发展与获得最大的利益,这就需要企业有一个科学完整的制度环境,在招聘、培养、使用、选拨、考核、定薪、奖励、淘汰等各方面有制度可依,让员工有用武之地,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实现与企业的双赢。创建先进的企业文化环境。人的满足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表现在精神世界的满足,企业文化环境能约束人、激励人、鼓舞人、吸引人和留住人,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增强人才的归属感。

    2.企业应该积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这里的激励机制并不一定是物资的刺激,如薪水和福利的增加。因为现代很多企业都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员工的薪水和福利在不断增加,而员工的热情却反而在下降。因此,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增强员工的内驱力是促动员工积极主动做贡献的有效手段。员工内驱力来源于哪里呢?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来分析,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实现自我需要是相对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而言更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对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优势需要,如果能满足员工的优势需要,则能使员工不断保持较高的工作积极性。而优势需要是单纯的物资刺激满足不了的。因此,企业管理中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还需要对考察人性,围绕人的需要的全面满足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真正做到发展人、实现人,由此带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企业应该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保障制度。 要保证人力资源开发规划的顺利进行就必须建立人力资源开发保障制度。这就需要企业成立人力资源开发的部门,专门负责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把人力资源的开发融入到企业的发展当中,这样就在根本上保证了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形成一套完整的人才开发制度,真正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建设。

    4.企业要注重企业的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主要包括企业的共同理想、基本价值观、工作作风、传统习惯、行为规范。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所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让企业向整个社会展示自己良好的管理风格以及积极的精神风貌,使员工有一种归属感和成就感,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推动企业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彬 . 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初探:[硕士学位论文] . 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