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档案管理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一、落实专人,强化培训,提高信贷档案管理水平
全面提高全行人员对信贷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的认识,更新观念,加强对信贷人员规范化操作、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的培训,化被动为主动,要求每个基层行处必须明确一名信贷专管员,专门负责信贷档案的日常收集、整理、归档、装订、维护等;同时落实岗位责任制度,按实际信贷工作与客户分工,根据信贷业务与单位的不同确定相应的信贷档案责任人,加强贷后管理的同时,建立独立的信贷档案,随时监测信贷风险,确保信贷档案的完整,并且统一安排定期与不定期的信贷档案人员培训。
二、强化考核,奖罚分明,确保信贷档案管理有效开展
在建立档案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信贷档案管理的管理内容、装订标准、调阅程序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制订信贷档案管理的规范化考核标准与办法。另一方面,加强信贷档案管理的日常考核力度,奖罚分明,激励信贷人员对做好信贷档案工作的积极性。对未能按时完成信贷档案资料整理的,或因工作失误造成信贷档案缺失的,严格执行惩罚制度,对相应的员工进行积分以及罚款;对违法的,并造成重大损失和影响的,更要做到违法必纠,执法必严。三是强化信贷档案标准化管理,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建立信贷档案综合管理体系,集中统一管理,仍需强化信贷档案标准化管理,规范其操作流程,严格遵守档案管理制度。
血站档案应实时记录采血及供血人员的基本信息,能够做到准确无误的记录在案。对于献血人员一定要记清楚其有无病史、体检报告、各种检测项目、血液初检及复检记录、采血过程、血液保管等都需存入档案。血液采取后的工作也要记录详尽。这包括血液的入库、发放和保存记录,采取血液样品的工作环境是否消毒,采血设备的检查,采血器械的消毒,以及医疗废弃物的后期处理等。这些信息的完整记录能够为日后的快速调阅提供基础。然而现今档案管理仍旧存在诸多问题。第一,法律意识淡薄,只在乎采血过程的专业操作而忽视了采血后的记录工作。例如:献血者登记表中的基本信息不详,身份证号码等的漏填或者误填,导致回访或归档的难度加大。首先,献血者登记表多处都需要献血者的签名,血站工作人员由于没有叙述清楚或者未加指导而导致献血者签名错误或漏填签名,造成记录的不完整性和非真实性。其次,部分工作人员没有严格的时间观念,经常提前或延迟记录献血者信息,埋下了医疗事故的隐患。第二,全国各地大多血站对采血人员的管理较为松散,体系不严谨,出现了很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的情况,岗位划分不明确,缺乏系统的血站档案管理体系。因此选用一种规范化的档案管理模式对血站的发展是刻不容缓的。第三,缺乏专业的血站归档审查人员。由于非血站档案管理的专业人员缺少档案管理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导致归档时审查不全面。部分质量管理部门对归档的抽查范围不够广泛,无法保证档案质量。
2血站档案规范化管理的措施
2.1加强领导重视
不论哪一部门,领导对于工作的重视是员工的最好的榜样,而对于血站来说也是这个道理。首先要加强血站领导对血站档案工作的重视,要将《档案法》中的相关法律规定通篇熟知,做到有理可依有法可循。争取每年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发展计划范围内。要严格把关档案科室人员的选拔,必须要有相关专业的证明,热爱档案管理工作,能够做到认真负责。档案科室的主任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领导能力和协调下属之间关系的能力,能够让科室人员形成凝聚力,尽职尽责的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血站需要成立垂直式的管理网络,建立分级式的管理政策,要完全落实管理责任制度,并且拟定相关的奖惩条例、年度考核,严格遵照管理规定实施。
2.2加强人员教育培训
在开展档案管理工作之前,要先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积极性,以及对血站档案价值的充分认识。因此,首当其冲的是要做好血站内部的宣传教育工作。要领会贯通《档案法》的各项条例,自己学习的效果固然没有大家在一起讨论要好,所以针对血站档案管理工作的基层人员应该开展必要的培训班、研讨会、专题讲座等,大家在学习档案法的同时能够做到集思广益,互相交流心得,填补每一个档案管理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这种定期的讲座或者培训,不仅能够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法律意识,而且促进了档案工作者们之间的交流,为今后档案管理工作的协同合作奠定基础。另外,要加大力度对维护、开发、使用电子签名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让其充分了解和意识到由于电子签名失误所造成的法律后果及所需承担的责任。维护电子设备的人员专业知识要过硬,对于电子档案的维护、传输、保存等能够做到熟练掌握。
2.3建立健全的档案管理规定
档案管理者需要认真落实档案法的相关规定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针对每一个不同地域、不同团体组织、不同发展程度的血站来说需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档案管理制度。该制度中需要明确划分各科室的工作内容,归档的具体流程,根据血站人员数量的多少制定归档周期。归档人员需要检查档案相关讯息是否错填或者遗漏,销毁档案和档案移交是否留有记录,环环相扣真正做到每一步骤都能有档可查。进一步实现规范化的血站管理制度。
2.4实施两套档案方式管理
新兴的便捷、快速、空间小、效率高的电子管理软件已然被各个管理部门所认可并且广泛应用。而以往的纸质档案,其占地空间较大,查找档案费时费力,保存方法较为困难,保存环境较为苛刻等众多弊病已经渐渐淡出全国大部分档案管理科室。然而,电子文件这种管理模式并非都是优点。网络条件的不稳定性,网络黑客的侵袭等都会造成电子档案一定的损失。因此,最佳的管理模式是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这样既实现了查找档案的快速、方便等优势,又保留了档案的原始真实性,双管齐下,互补不足。
3结语
社会生活包括方方面面,不同领域、不同身份、不同年龄段的人所形成的档案资料也不尽相同,因此,民间档案数量是极为庞大的,种类也十分复杂。按不同方法可以分成不同种类。
1.从来源看,包括人民群众形成的档案和流失民间的原官方档案
(1)民间个人形成的档案。这类档案主要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形成的各种文件,包括各类证书、聘书,家庭账目单,个人专著、手稿等等。最典型的莫属于个人家庭档案,一个家庭生活的历史记录,反映着每个家庭的经济往来、文化娱乐、学习工作等重要情况,折射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记录着历史前进的步伐。家庭档案可谓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公共档案资源的重要补充。
(2)流失在民间的原官方档案。这类档案原属于国家或社会机构,理应保存于国家相关部门,但因各种原因流散在民间。战争、制度不善、人为破坏等都对档案的保管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许多档案因种种原因被损毁、流失。最典型的莫过于轰动档案界及文史界的“八千麻袋”事件,被销毁者不计其数,散落民间、下落不明者也数不胜数。
2.从内容来看,可分为经济类、政治类和文化类
(1)经济类。此类档案包括各类契约、票证,家庭记账本,各种典当记录等等,贴近民众,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处理纠纷的凭证。此类档案还能反映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地区经济变化情况。例如“世界记忆文化遗产”的侨批档案,是研究经济史不可多得的原始材料。摘要:民间档案是我国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材料,其数量极为庞大,种类十分复杂,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是提高档案馆知名度的重要途径,也是档案馆对外交往的一个手段,更是对散存民间档案的保护,因此,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的意义重大。关键词:民间档案;文化遗产;征集
(2)政治类。政治类的档案更多的为学者研究历史事件、人物提供原始材料,它从另一个层面,从普通百姓的视角出发,记录了社会大众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看法,没有宏大的叙述,有的只是普通百姓的真实感受。
(3)文化类。名人手稿、家族谱、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反映各地区的民俗技艺等都属于文化类档案,这些档案为人们寻根问源提供了大量的线索,是历史学家们进行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
3.按载体分,有纸质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等
(1)纸质档案。纸质档案是民间档案的主要部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诸如手稿、日记、证书证件、合同契约、家谱族谱等等大多都是纸质形式的。如台州首个家庭档案馆建立者——张士友,目前他家的家庭档案中,有纸质档案29237件,构成了家庭档案的主要部分。
(2)照片档案。随着科技的发展,数码相机的应用,照片的数量批量增长,人们也更加愿意利用这些生动形象的照片来记录生活。如福州市档案馆珍藏的美国友人西奥多•琼斯赠送的摄于1860年前后的48张福州老照片,反映了一百多年前福州的风貌,记录了当时的福州城墙、民居、风景名胜、农舍、茶园、寺庙、教堂以及外国人在福州设立的领事机构、建筑物等,为我们今天认识老福州提供了形象的材料。
(3)声像档案。声像档案可以说是“活的档案”,它不仅记录了事件发生的过程,而且通过声音、图像的形式,生动的保存了活动过程,留下了历史的记忆。各档案馆开展的口述历史档案征集活动中所形成的便是此类档案,通过录音、录像等形式,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再现了当时的场景。如安徽省档案馆为中国远征军唯一一位走出野人山的女兵刘桂英录制了口述档案,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4)实物档案。实物档案以物质实体为载体,能够直观的反映一个事件、活动的真实面貌,真实的记载了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例如各种奖杯、奖状、荣誉证书、印章等等。
二、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的意义
数量巨大、内容丰富的民间档案弥补了官方档案的不足,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档案馆加强对民间档案的征集开发不仅可以丰富馆藏,同时也是档案馆对外交往的一个手段和平台,有利于档案馆知名度的提高。加强对民间档案的征集、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间档案是国家档案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档案馆是保存国家档案资源的基地,然而从古至今由于政治、战争、动乱等各种原因,许多档案被损毁或流散民间、海外,档案馆收藏的档案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和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相适应,其保管的大多为官方政府所形成的档案资料,反映普通民众的材料少之又少。民间档案是反映普通民众生活的真实记录,内容丰富,数量庞大,例如世代相传的劳动知识和经验的歌谣、反映民族历史的史诗、民间沿袭的风俗习惯、反映家族变迁的家族谱等等,这些都是民间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之大、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我国档案资源体系中应包括这部分,它是普通民众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真实看法,是我们研究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它从另一个视角佐证了历史的发展,是人类的重要文化财富。我国著名学者钟敬文先生曾说过:“伟大的人民,他们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同时又是人类社会最忠实的记录者,是不歪曲、不阿谀的史官。他们创造和传承的歌曲、故事等,正是我们认识历史、社会的最丰富、最可信赖的一宗档案。”被评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的83件国宝级档案中,就有许多是从民间征集而来的,如清代《清漾毛氏族谱》、永州女书档案文献、四川自贡盐业契约档案、唐代开元年间档案等。
2.民间档案是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材料
民间档案是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是没有经过粉饰和删节的“原生态”的历史记录,是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研究的资料。它具有原始性、具体性和区域多样性的特征,是充实和完善历史研究不可多得的重要材料,让呈现在人民面前的历史更加的生动和丰满。大量散存的民间契约对研究地方经济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绵延几千年的家族谱是人类学、社会学研究中最为珍贵的资料,与“徽州文书”相媲美的侨批档案是研究华侨华人史、侨乡史、家庭史乃至中国近代经济史的“民间档案”。重要民间档案的发现往往掀起一阵研究狂潮,乃至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像徽州文书的发现以及“徽学”的兴起,“侨批档案”申遗掀开了新的华侨史研究的热潮。
3.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是提高档案馆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档案馆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珍贵民间档案,不仅宣传了档案知识,增强了民众的档案意识,而且在大肆宣传的过程中也提高了档案馆的知名度。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向社会发征集通告、征集信,并进行各种形式的综合报道,可以引起社会对档案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形成“牵动效应”。同时,通过对征集进馆的珍贵罕见民间档案的开发利用,往往又能引起民众的关注。如广东省档案馆征集到的清光绪时期的“休书”、“扶正室”婚姻证明、再醮婚书和民国以来各阶段的婚书、记录“二十一条”的“国耻扇”、清朝地契、里神前村英文版族谱等等,给馆藏档案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同时还使档案馆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中国档案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等相继对档案馆进行报道,大大提高了广东省档案馆的知名度。古语有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只要馆藏珍品多,就会吸引不同层次的民众前来利用、观赏,档案馆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也就会随之提高。因此,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4.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是档案馆对外交往的一个手段
在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过程中,档案馆与图书馆、博物馆、文物收藏者、民间档案持有者等都有直接的接触和交流。由于许多民间档案兼具有资料、文物、档案的特性,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图书馆、博物馆等部门也相继收藏保管着相当一部分珍贵的档案资料。根据馆藏档案资源建设的需要,各部门之间可进行馆藏资源互换或者相互交换复制件,以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在向文物收藏者、民间档案持有者征集民间档案的过程中,也促进了档案馆与民众之间的交流与联系,减轻了两者之间的隔阂。民间档案这种对外开展工作的模式,更多的保存了平民的记忆,体现了档案的社会功能,使档案价值的实现有更为广泛的主体。
5.开展民间档案征集工作是对散存民间档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