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

美育工作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美育工作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美育工作论文

第1篇

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力资源重要性的日渐凸显,教育培训工作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但面对新形势,当前新闻单位的教育培训工作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观念上缺乏深刻认识。一些新闻单位管理者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把加强人员培训当做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有的管理者甚至对教育培训存在偏见,认为业务工作是第一位的,教育培训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浪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得不偿失。少数新闻单位人员对培训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些肤浅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组织上缺乏严格管理。首先,在培训的安排上,新闻单位相关组织部门对培训目的、类型等把握不清,缺乏科学周密的系统规划,培训决策容易简单化和随意化;其次,在培训的过程中,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和纪律,参与培训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态度不端、纪律松散的情况时有出现,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严重。培训的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与实际相结合,这是推进培训工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一些新闻单位没有结合行业特点和自身实际,从提升从业人员的新闻素养和专业技能方面下工夫,而是片面追求规模和形式,忽略了培训的实际内容。这导致培训的内容宽泛与空洞,既无任何针对性和操作性,又与单位的实际业务毫无契合点,与培训的初衷背道而驰。

培训方式枯燥单一。灵活多样的方式是培训取得成功的保证。当前,一些新闻单位不重视培训方式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还延续着多年的老套路,拘泥于课堂、讲座等几种有限的形式,缺乏教与学之间的互动交流,常常是以会代训的短期行为。在培训班次的设计上,也没有充分结合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岗位职责等特点合理安排培训班次,“一刀切”和“一个方子吃药”的现象比较普遍。

培训考核把关不严。当前新闻单位的培训考核在多数情况下成了一种形式,培训人员“宽进宽出”的现象十分普遍。一些针对培训的考核不很严格,培训考试要么开卷,要么象征性地写篇论文,而管理部门对此也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培训的考核结果仅凭印象判定,主观臆断成分居多。这种“学与不学、学好学坏一个样”的考核机制,不仅挫伤了培训人员的积极性,同时削弱了培训自身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改进的方法和对策

转变教育培训观念,健全相关管理制度,成为当前新闻单位改进教育培训工作的迫切要求。针对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新闻单位必须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和对策。

深化对教育培训工作的认识。新闻单位负责人要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对新闻单位长远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将教育培训工作当做一项人力资本的长期投资。单位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强化人才意识,并在实际工作中从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培训工作大力支持和帮助。同时,要在新闻单位内部宣传“终身学习”的观念,鼓励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工作,增强员工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从而使教育培训工作完成由被动组织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分工职责,加强协商与沟通,统筹安排、交流信息,共同推动培训工作的开展。主管部门需要制订中长期培训规划以及年度培训计划,从宏观上加强对培训工作的指导。监督部门需要严肃培训纪律,努力杜绝培训期间的各种违纪行为,为培训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积极革新培训内容和形式。在培训的内容选择上,要能够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相联系,与新闻单位自身的业务发展相结合。一方面,注重培训内容的实用性,要对单位自身业务的开展有帮助;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其可操作性,能够迅速被应用于实践当中。在培训方式的选择上,努力摆脱大课堂的固定形式,多运用集体讨论、小组辩论、师生互动等方式,适当引入网络教育、电化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手段更为丰富和多样。同时,结合学员实际,大力开展研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认真做好培训考核工作。首先,要规范培训考核制度,建立培训考核评估体系。在培训开始之前,主管部门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对培训结果设定预期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对学员的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进行评估,在培训结束之后通过老师打分、学员互评、提交心得等方式对学员进行完整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上报负责培训工作的主管领导。其次,认真落实对培训考核不合格学员的惩罚措施,实现奖惩分明。新闻单位考核部门可通过内部通报、减少考核不合格人员所在部门下次培训名额等具体处罚措施,确保培训考核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第2篇

关键词:残疾学生;全纳教育;权利

中图分类号:G40—05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8—190-03

一、美国残疾人教育概述

1975年,美国颁布实施了《残疾人教育法案》。根据该法案,政府为3—21岁获得“私人教育计划”(“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s”)所批准的残疾人提供免费及适当的公共教育。该法案分别于1986年、1990年、1997年和2004年得到了重新审议和修改。该法案及其相关规定要求,各州要通过本地教育主管机关或者学校董事会(简称“校董会”)去界定、设置、评估残疾人教育,并为其提供相关服务。该规定同时适用于美国的非公立学校。

《残疾人教育法案》要求校董会要保持各种学校设施的统一性,即从向大部分学生提供的设施到向个别特殊群体提供的设施是统一的,不能有隔离的设计。比如,卫生间的设计可以依据性别进行区别设置,但在考虑残疾人士的特殊需求时,不得单独设置残疾人专用的独立卫生间。此外,所有设施的设置要符合最少限制环境(the Least Restrictive Environment)原则(对于这个问题下文会有更详细的阐述)。另外,根据该法案,有必要接受特殊服务的时候,残疾学生可以脱离常规的教育环境。

《残疾人教育法案》的核心要求是,所有残疾人都可以在最少限制环境下得到免费的适当的教育服务。但是,在何为“适当”(Appropriate)和“最少限制环境”的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由于立法上的用词比较模糊,所以该规定制造了一个天然的紧张,学校及学生和家长均有不同的理解。

在《残疾人教育法案》确立了“零驳回原则”(Zero Reiect Project),即如果残疾学生符合《残疾人教育法案》的规定,申请接受教育,校董会不得拒绝其入学。这一规定产生了如下分歧,即如果一个残疾学生,其残疾程度已经严重到没有能力接受教育或在受教育过程中受益的话,那么,学校是否有权力拒绝其入学呢?在Timothy w V Roeh—ester一案中,美国第一巡回法院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严重残疾人不需要证明其具有享受特殊教育项目的能力。教育包含着一系列的培训,甚至包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本案中,校董会不能拒绝向受教育者提供服务,即使他们认为该儿童的残疾已经到了无法享受相关服务所带来的裨益的程度。此外,并非所有的残疾人都必须在常规课堂中接受教育。当残疾人不能在常规课堂中进行学习或者全纳教育无法实施的情况下,学校应当提供更为严格的设施以便提供相关支持。

二、美国残疾人教育从业人员的劳动权利

在美国,公立教师劳动权利的立法由各州规定。即使如此,联邦法律,特别是在反歧视领域,对于公立学校的教师权利问题具有重大影响。非公立学校教师的劳动权利更多是被合同法所规范。通常就劳动权利的具体问题,公立教育机构会与教职工进行集体谈判。这种谈判,根据所处的法域不同,情况也有所不同,此处不赘述。一般来说,法定内容,包括薪酬以及其他的工作条件,如福利、病假以及医疗保险等,由校方和教职工进行直接谈判;对于管理特权方面,比如,终身教职、创建校历以及行政负责人和部门负责人的选任,校董会无权就这些问题与受聘教工进行磋商;在劳动争议和劳动保护的解决的问题上,通常需要依照联邦和州法律进行解决。一项劳动争议如需进入仲裁、调解解决,通常要在之前经历若干个阶段。

前述权利均属于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共同享有的权利。一个值得提出的问题是,教师是否拥有罢工的权利,对此问题美国各州态度不一。只有少数的几个州给予了教师罢工的权利。但是,即使是在赋予教师罢工权利的各州,在实际运作上,法院和州政府通常不会批准教师的游行。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法院也禁止教师从事类似于罢工的活动,如集体辞职、集体旷工等。

之所以对教师的罢工权利在美国这样崇尚自由的国家进行严格的限制,是基于这样一些价值考量,即如果进行罢工,那么,他人由此而损失的利益是否超过利益主张人的利益成本。我们可以预见,受教育者接受基础教育的基本权利在大部分情况下显然是超过教师的权利的。所以,作为常规教育从业者的教师便不具有罢工的权利了。对于从事特殊教育的教育工作者迄今尚无相关的法律、判决以及案件发生,难有定论。但是,既然对该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就应当参考对于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规定。然而,作为残疾人教育的从业人员,他们的工作要求更高、压力更大、工作环境更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普通法对该问题的突破也并非不可能。

三、接受继续教育的权利

第3篇

【关键词】煤炭企业;文体活动;功能;作用

一、调节精神的功能

1、娱乐休息的功能。娱乐的含义是娱怀取乐,它是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本质属性的突出体现,从娱乐中休息,往往是人们自觉参与文化活动的第一需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休息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积极性休息和消极性休息。积极性休息表现的就是人们主动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而得到的休息。

2、情感宣泄的功能。人类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起伏变化的,它需要平衡,如果某种情感量的积聚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使心理失态,精神紊乱以至崩溃。就是说喜、怒、哀、乐的情感它会像流水一样阻塞甚至膨胀,所以说,它需要抑制,更需要释放。文化活动就能在调节这种心理平衡方面发挥其宣泄的效能。

3、审美功能。煤炭企业文化活动美的功能首先是员工群众在活动中能感受到美的愉悦和心灵的愉悦,它是来自内在和外在的相统一,是客体的美与主体的美的享受相撞击后的和谐。煤炭企业人参与文化审美活动,不仅使精神得到调剂,而且还会使生活方式得到改善,思想得到升华。

二、宣传教育作用

1、传播功能。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首先是信息传播的媒体和载体,各种各样的活动云集了众多的参与者,而参与者置身其中每个人都是信息源,况且人们之间感情交流非常便利,即许多人们感兴趣的信息,都会在群体中传播,所以,这种群众媒体的自发性和扩散性通过活动的载体表现就是一种宣传作用。

2、陶冶性情的功能。文化活动的最大魅力,就是娱乐性。而多种多样的娱乐形式能够改善多种多样人们的性情和修养。而参加文化活动,富有吸引力和美感的活动,令心情相对放松和开心的活动,势必会对陶冶性情、改善自我有潜移默化的促动。在煤炭企业,尤以矿工家属们通过街头活动的参与性实践,不管其作用大小但陶冶性情的功能非常显而易见。

3、规范行为的功能。文化活动的规范行为功能最初是不自觉的,因为人们参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开心、娱乐、高兴,是调剂精神生活,而在不自觉的审美、欣赏、参与、实践与置身其中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从蕴含着先进思想的文化活动内容中,人们往往是渐渐地由无意识而有意识地得到教育,受到道德、法律、政策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也就不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

三、普及知识作用

1、传授交流功能。这是由文化的承传性决定的。它蕴含着一代代人积累的大量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技能,通过参与者的感受、吸收和发展,又通过活动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代代相传形成一个容量十分丰富的知识经验承载,这是其传授的功能。而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又总是娱乐和传播作用紧密相连的,所以在人们交往交流参与过程中,很便于获取知识和经验、取长补短、互通有无。可以这么说,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是煤炭企业人传递知识的一个特殊途径,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素。

2、社会教育功能。由于文化活动信息含量丰富,方式业余、灵活通俗以及形式多样,又为煤炭企业员工群众所喜闻乐见;特别是绘画、音乐、戏曲、文学创作、游艺活动、健身活动都可以是知识的载体;而车间、区队、井口、广场、街道、茶余饭后、劳动间隙,随时随地都会开展文化活动,活动场所就是课堂,不论男女老幼,不论文化层次,谁都可以参与其中,并且受到教育,所以,它在自由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里,通过娱乐的形式把已有的最新的成果作为传递内容,并把参与者的品德、思想、技能作为实施教育的过程,既补充了学校教育的不足,也为人们接受教育提供了机会,进而对提高生产力和人们的素质均产生着强烈的影响。

3、乐中求智功能。心理学告诉人们,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方面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感知记忆能力(观察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能力等);创造能力。人类有巨大的潜能,开发智力的途径多种多样。文化活动同样不例外,它能以娱乐的手段帮助人们开发智力。因为形形的文化活动中,蕴含着太多太多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所以,人们能在身心愉悦的同时,促进思维活跃,激发智力潜能,得到人生哲理的启迪。它还使人变得聪明,会使人更加热爱生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四、团结凝聚作用

1、内聚的功能是通过富有一致性的活动,能够把团结协作、友爱、积极上进的情绪逐步渗透到人们的交流和行为中。如煤炭企业人最喜爱的拔河赛,它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整体优势和良好的团队感受,它促使人们围绕着一个目标作向心运动,促使个体凝聚于群体之中形成命运共同体,焕发团结意识,在对外的竞争中形成一致的力量和强大的优势。

2、沟通的功能是人与人之间认识、了解、熟悉的过程,也是改变、改善人际关系的过程。在煤炭企业文化群众活动乃至任何群体文化活动中,这种沟通往往是在一致的活动中展开的,而且通过沟通能和谐地相处,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互相认同,提升人的素养,形成融洽的氛围。

3、吸引的功能是在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所具有的娱乐性、普及知识性、审美作用、团结意识、激励情感、改善自我生活、改变自身价值前提下而具有的效力。它的外在形式是活动的丰富、红火、好看、热闹与身心所受到的震动和陶冶,它的内在形式是对人的生命质量的改变和对美好愿景,美好生活追求向往的呈现。

4、激励的功能是煤炭企业群众文化活动的本质特征及其功能作用的具体显示,它是一种驱动力,是一种隐性作用,但却是无以抗拒的积极的催人奋进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邱龙.试述文体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8,(S1)

[2]王景亮.对打造企业文化亲合力的思考[J].煤炭经济研究,2009,(04)

[3]南洁,苏婵娟,王淑琴.长庆采气三厂企业文化建设探索[J].石油政工研究,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