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精品范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范文

前言:我们精心挑选了数篇优质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文章,供您阅读参考。期待这些文章能为您带来启发,助您在写作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

中国红色经典文化论文

第1篇

“红塔山・经典100”烟包如此精美的整饰效果都是通过印刷工艺和印后工艺综合表现出来的,不仅充分体现了绿色印刷的理念,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下面,笔者将以我公司生产的“红塔山・经典100”烟包为例,与读者一同欣赏这款烟包产品的绿色风采。

印刷工艺的选择

在“红塔山・经典100”烟包的印刷纸张方面,我公司选用了转移光柱镭射卡纸,这是一种环保型可降解纸张,其所表现出来的熠熠光泽效果可以显著提升这款烟包的档次。

我们知道,烟包印刷最初采用网印工艺表现拉丝效果,但是所使用的网印油墨大多为UV油墨,墨层较厚,印刷后的气味较重,且生产周期较长,不适于批量生产。后来,凹印工艺凭借色彩艳丽、印刷速度快等优势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烟包印刷中,但由于其使用的油墨以醇溶性凹印油墨为主,由此造成的有机废气排放问题一直为烟包印刷行业所诟病。为尽可能降低有机废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行业内生产的“红塔山・经典100”在印刷工艺方面,均采用了局部用醇溶性油墨印刷、实地满版用水性油墨印刷的组合印刷方式,使得这款烟包的VOC含量指标可以完全满足YC 263-2008《卷烟条与盒包装纸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限量》标准的相关规定。

为了将我公司承印的“红塔山・经典100”烟包打造成一款最具环保优势的烟包产品,我公司通过对烟包上条形码白色底框的印刷适性、条形码的识读性以及叠印在底色上的红色(咖啡色)细小图文的印迹扩张和模糊程度等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在制版和油墨供应商的配合下,对印版制作参数和水性凹印油墨配方进行了反复多次调整,最终实现了对“红塔山?经典100”烟包的水性凹印油墨全版印刷。

印后工艺的选择

在烟包印后加工工艺中,电化铝烫印工艺、压凸工艺具有突出的表面整饰效果,得到了广泛应用,且大大提升了烟包的附加值。“红塔山・经典100”烟包背面采用了富有中国传统文化韵味的印章图案;“百年经典”四字以突出的红色为底色,并采用了镭射光柱字体,经过压凸工序后显得更加醒目、大方;品牌名称“红塔山”采用的是在镭射光柱纸上印刷的深红色半透明字体,色彩鲜艳、亮丽,经过压凸工序后显得更加醒目和富有立体感。“红塔山・经典100”烟包还采用了两种防伪烫印技术,一种是在“龙马抱塔”图案上选用了椭圆型明暗交替变动的激光全息防伪电化铝烫印技术,另一种是在“红塔山・经典100”印章标志上采用了专用的红色电化铝烫印技术。

在印后加工设备方面,我公司采用的是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MK920SS双工位自动平压平烫金设备,其性能稳定,一次走纸即可完成两次烫印或烫印后再压凸工艺。

我公司采用该设备对“红塔山・经典100”烟包进行印后加工的实现过程具体如下。

(1)“红塔山・经典100”烟包小盒的印后加工工艺主要包括5道工序,即品牌名称中文、古塔图案和“百年经典”印章压凸一次,品牌名称英文压凸一次,全息防伪电化铝和圆圈压凸一次,全息防伪电化铝和“经典100”红色专用电化铝烫印一次,模切一次。由于长荣MK920SS双工位自动平压平烫金设备的每个工位可控制3组全息防伪电化铝的跳步作业,实现全息防伪电化铝烫印和压凸工序一次完成,因此烫印次数可由5道减少到4道。

(2)“红塔山・经典100”烟包条盒的印后加工工艺主要包括4道工序,即品牌名称中英文、古塔图案和“百年经典”压凸一次,全息防伪电化铝和“经典100”红色专用电化铝烫印一次,全息防伪电化铝和圆圈压凸一次,模切一次。采用长荣MK920SS双工位自动平压平烫金设备,烫印次数可由4道减少到3道。

由此可见,采用长荣MK920SS双工位自动平压平烫金设备对“红塔山・经典100”烟包进行印后加工,不仅减少了烫印工序,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了生产周期,还缩短了两道工序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了因纸张变形或规矩变化造成的套印误差,从而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和设备利用率。

此外,我公司的模切设备采用的是天津长荣印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的MK1060模切机,该设备的模切幅面较宽,模切精度较高,并带有清废功能,可有效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完美完成“红塔山・经典100”烟包小盒/条盒的模切工艺。

第2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元素;家用纺织品;图案设计

一、传统图案元素运用到家纺设计的意义及前景

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现代艺术设计呈现“传统文化与地域化”的特征。我们的传统艺术积蓄着种种丰沛的可以借鉴的设计元素,这就是泱泱华夏几千年文化的智慧结晶,并源远流长是中华文明无可取代的艺术瑰宝。重新审视我们的家纺图案设计,从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根源入手,对中国传统图案进行创新理解并探寻家纺图案现代设计新的方法,赋予图案新的的内涵和审美,将中国的图案打上“中国”烙印。

对传统图形的传承与创新也就是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为其注入新的内涵,使其显现出新的功能、新的意义,成为具有新的审美或实用价值的形态。不是对其进行照抄照搬,而是进行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运用。把传统图形的造型方法与表现形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传统造型中的一些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同时也体现民族特性。

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传承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能深层次地理解内在的意蕴,转化成设计师内在的修养,在作品中自然地流露。融合传统与经典的设计样式和造型手法,真正融入到现代设计之中。那是传统性注入新鲜血液的想法、革新、我们理解自己制造新风格的传统魅力为基础。中国的发展现代性纤维设计的必要,那是设计文化在世界丰富词汇的重要方法。

二、图案创作中的元素提取及寓意表达

在以往的纺织品设计中出现了一种将传统与现代元素生硬地结合在一起,生搬硬套,结果设计出的作品牵强附会既没有美感也不具有现代流行时尚感。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认识流于表面的形式,并没有把传统经典的设计样式和造型手法巧妙并深入的融入到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之中。

西南少数民族装饰图案大都蕴含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这些含义不单单是一种观念的外在化体现,同时也寄托了少数民族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中少数民族图案元素的提取运用,不仅仅是因为其具有审美意义的外形和色彩,更在于蕴含在这些图形背后的深刻象征意义。这些内涵的所在才使得少数民族传统图形图案得以传承发展。现代人同样对美好事物心存向往,总希望万事如意,岁岁平安。

比如,壮族的图腾“青蛙”的内涵。壮族是有着多种图腾崇拜的民族,除了对始祖母洛甲(姆六甲)以及布洛陀等的崇拜外,壮族人民对龙、鸟、青蛙、牛、大山、森林等也都有着非常虔诚的崇拜,而青蛙崇拜只是多种崇拜之一。

壮族人民认为青蛙是他们的保护物。壮族人民在庆典的时候使用表面饰有青蛙的铜鼓,这从庆典这方面来讲,是为了壮族人民热烈庆祝当季的五谷丰收,而五谷丰收也是由于他们的保护神灵青蛙捉虫护禾的结果。青蛙作为一种图腾符号表达的是壮族人民对丰收的期盼和祝福。

对少数民族传统图案与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的融合与创新,首先就是要搞清楚少数民族传统图案的来历以及其代表的意义。也就是说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最应该关注的是少数民族传统图案文化的神韵。现代纺织品图案设计的作品应当把握中华民族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不失其神韵,而是以传神取胜,则设计作品才会变得更丰富,更具内涵和时尚性。

三、图案创作中的色彩搭配与情感传达

由于历史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习俗、信仰不同等,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民族代表色。但纵观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大多为浓郁低沉、强对比和高纯度。靛蓝色和红色为其主要色彩。强烈的对比色往往在黑白、金银、红黑等中性色的配合下使服装显得更加辉煌艳丽且不失浑朴大方的气质。中国民间对蓝色有传统喜爱,发明了蓝印花布、靛蓝蜡染布等。

红色在民间象征喜庆吉祥。结婚穿红色嫁衣、新年贴红色春联挂红色灯笼、燃放红色鞭炮。所以红色在中国是幸福、欢乐、吉利的象征。所以,直到今天,“中国红”、“中国蓝”也成为中国在国际时尚象征的代表色,具有独特的国际标识性。

壮族的服饰色彩主要以青黑色为主要色调。这也与壮族的民族图腾有关。壮族的民族图腾主要有青蛇、青蛙、乌鸦等,此类神兽的颜色均为青黑色。他们认为青色和黑色是一种神圣的颜色,具有驱邪祈福的作用。此外,由于壮族的印染工艺扎染所限制,靛蓝色也是其非常重要也最常见的色彩。

红色。红色是壮族的吉祥色,常常与新婚、新年有关。壮族人民认为红色能够表达出美好的愿望和喜庆的心情。同时,红色也有驱邪除病的含义。

白色。白色是壮族最忌讳的颜色。通常白色用于置办丧事。因此他们认为白色代表着不幸和死亡,是壮族不吉利的颜色。

四、图案创作中的组成形式的再创作

将传统图形图案再创作的手法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概括归纳的手法。用简练、概括的方式将自然界和生活中纷繁复杂的自然形象进行艺术归纳和调整,使得纹样的形象更加突出、表达精炼,从而呈现出高度概括又可以反映所描绘事物的形态和神韵特征。②重构组合。把不同风格、形态等的少数民族纹样造型有目的有意味的重新组合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图案造型的语言表达和艺术想象力。现代大部分家纺图案设计的许多作品也成功的借鉴了这种艺术变化手法,从而使得所创作出的画面达到全新的令人满意的效果。③抽象夸张。将具有典型特征的元素通过提取或错位叠加的手法进行有创意的夸张变形,组成一个具有全新审美意味的图形图案,使其更加具有艺术感染效果。

总 结

中国传统图案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魅力和璀璨夺目的艺术形式在世界艺术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中国的传统艺术独特的文化特色在世界上形成了独特的东方魅力。只有深刻发掘探究传统纹样元素的内质,才能更恰当地继承和创新经典。深刻发掘和总结传统图案中的形式美、色彩美和图案艺术变化手法且妥善运用到现代家纺图案设计中,就能开拓出更广域的创意思路,以进一步推动现代家纺图案设计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雨思.当代家居用品与中国传统图案在设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2]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江苏美术出版社,1992.

[3]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教学[J].装饰,1997(3).

[4]王传龙.中国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D].重庆大学,2009.

[5]田青.文化——纺织品设计的灵魂[J].装饰,2003(9).

第3篇

一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表现

1 实拍电影和动画电影的比较

电影分为动画电影和实拍电影,对于实拍电影来说其受到外界因素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往往在色彩的表现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人物的拍摄是由摄像机的连续不间断拍摄完成的剧情表演,场景和色彩的表现大多受限于自然景观环境的影响,实物电影的人物和场景的塑造需要满足一定的事实要求,就是可以发挥但不能超越生活,因此实拍电影在色彩的编排表演上较为固定,发挥空间不大。而动画电影则不一样,它是一个脱离自然景观,以抽象的人物特色去表现故事情节,它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色彩,它能够根据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随意地发挥,一些特备抽象的、超越生活实际的色彩表现手法往往寓意更深,更能够凸显出人物和剧情的特色,关键还能够被人们所接受所欣赏。

2 实拍电影色彩处理的特点分析

在一些实拍电影中,作者为了宣泄一种情感上的表露,往往会突出色彩的渲染,例如,国产的经典抗战电影《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影片为了表现当时人们水深火热的生活状况大多采用黑白影片,这种色彩的表现形式使得人们能够从主观上融合到当时的苦难环境中去,对于作者的表达意图能够更容易地宣泄出来。此外,还有国际上著名的影片《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纳粹集中营的战俘和犹太人的悲惨命运,以及纳粹分子的霸道、非人性行为,整个影片也采用了黑白画面的处理手法,而对于集中营中所出现的一个犹太小女孩,影片的画面将其制作为红色,这一表现则突出了在绝望中透漏出了希望的存在,表明人们在困难绝望的境地也是心向希望。同样的影片还有中国名作《红高粱》。尽管上述一些影片为了强烈地宣泄情感而进行了夸张的色彩处理,但是他们依旧没有脱离现实生活情况的束缚。

3 动画电影色彩特点的分析

对于动画影片,其中的色彩处理大多是超脱于生活的,采用夸张的方法渲染动画人物、场景、周围景观等,这些强烈的景观色彩渲染不仅不会使人们感到不适应,而且还能够使人们感到耳目一新。动画电影的设计一般是作者通过编排故事情节然后对动画人物采用主观的设计思路所设计出来的,通过设计出来的人物造型、一定的色彩表示和渲染以及逐格拍摄的手绘画面最终完成影片制作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动画作品一般依托于计算机专业动画制作软件进行动画电影人物的设计和绘画,通过电脑模拟展示二维或者三维动画影片人物效果来完成动画影片的制作。尤其是在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动画片的绘画时,其对人物的色彩渲染更加的多样化,色彩种类的选择也更加的多样化。基于计算机动画制作软件技术,通过不同的色彩处理技术可以对动画电影中的人物性格特点进行最大程度的夸张和最小程度的细化。《功夫熊猫》是美国出产的一部以功夫为主题的动画电影,2008年上映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席卷全球,并取得了6.3亿美元的票房记录,这种效果除却宣传力度之外,更多的是对动画影片中动物的色彩处理,可以看出《功夫熊猫》中对各动物色彩的处理十分到位,细至动物里面的每一根毛发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而且色彩绚丽,真实之中透发出夸张,正是这种抽象而细致的动画人物表现手法使得此部影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有经典动画影片《狮子王》中,其色彩表现就十分到位。色彩的描绘不仅可以表现出人物的心情和成长状况,对人物的情感渲染、心理变化剧情发展也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影片的人物辛巴和鹏鹏一起生活的场景,由之初橙色的辛巴,红色的鹏鹏到之后紫色的辛巴和绿色的鹏鹏,这一色彩的转变寓意着他们成长的过程和心理转变的过程,初期色彩的表现突显出他们自由欢乐安逸的生活状态,后期的色彩处理表现出影片人物面对生活和敌人的挑战时已经不能够再那么安逸快乐的生活了。

二 动画电影中的色彩作用分析

不管是实拍电影还是动画电影,其色彩处理的最终目的都是要引起观众视觉上的平衡。视觉平衡是在电影里色彩在镜头移动情况下的位置、形状和大小的变化,所要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和心理上的感受。中国早期较为经典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有一个剧情就是孙悟空和马监军的打斗,两者的衣服色彩都处理为红色,而打斗的场景是蓝白相间的天空,马监军盛气凌人但是结果却是孙悟空获胜,马监军由大到小的色彩面积、由上到下的位置变化处理和孙悟空由小到大的色彩处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这反映出孙悟空的英勇好战与爱憎分明,同时也从反面表现出天神欺压弱小与孙悟空进行了对比,更加地彰显出剧情的编排。又如,在经典的国产动画片《葫芦娃》中,对剧情环境的设置,高峻的山峰、万丈的悬崖这些生活场景的处理更加突显出挖草药老爷爷生活的不易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对蛇精和蝎子精洞府的描绘显得华丽异常,通过这种对比从而给观众的心理造成一定的落差,为观众期求葫芦娃出现消灭妖精、造福人们打下基础。七个葫芦兄弟颜色各异,突显出不同性格和本领各不相同的葫芦娃,其中色彩的处理为之后不断受到妖精的迫害营造了剧情。而整体色彩的处理也为最后团结一心消灭妖精为民除害做出了色彩上的铺张。

三 动画电影中对色彩情感的使用分析

电影是一种情感宣泄的表现形式,而情感是会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电影中对色彩进行合理的处理有助于电影情感的表达。色彩的表达一般来说是色 调的差异性表达,人们情感心理受到的影响多体现在色调上。例如,中国早期经典动画电影《大闹天宫》中,在十万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孙悟空时,在将花果山团团围住的同时画面的色调是由明快变为灰暗,阴影从天而降最后整个荧屏全变为暗色格调,这显示出了天兵天将之多,情势之危机,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先是哪咤三太子与孙悟空对战,在这种兵临城下的情况下,孙悟空依然凭借自己的勇气将天兵天将全数打败,这种通过色调的环境渲染使得孙悟空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而观众的心也会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从而达到良好的观看目的。

色彩在表现之中除了色调的变化处理还包括色彩间的对比,这种富有层次感的色彩对比使得动画的画面更加的丰富化,动画片的角色更加的生动化。可以说,动画电影的制作离不开色彩的对比。具体来说动画电影的设定离不开主次、大小、多少、冷暖、粗细等色彩对比关系。在动画电影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当以对比的眼光去看待动画影片中的角色和场景的色彩。动画电影中的色彩对比主要是运动画面中色彩平衡及其色彩选择对观众的影响。在影片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剧情甚至同一场景不同的剧情中对色彩的选用也可以使得观众的心理受到不同的影响。在美国著名的动画电影《埃及王子》之中,在王子的逃亡过程就是一组色彩对比十分强烈的色彩分配,这种对比显示出了时间的过度状况。色调由暖色调逐渐向冷色调过度,而更加经典的表现人物性格分裂的剧情场景采用的是暗色调处理手法,即将黑色、蓝色及橙色的补色进行对比。同样的一个角色在不同的色彩状况下表现出不同的性格,或正义或邪恶。

四 动画电影中色彩调和表现的探究

色彩对比的效果作用使得不同的场景需要采取不同的色彩方案来满足不同场景、不同角色、不同故事情节、同一个角色不同时期或者不同性格下的表现。在色彩的对比中离不开色彩调和,色彩调和就是在多种色彩下所做的有秩序、和谐及协调的色彩组合,通过这种色彩的组合可以使观看者随着情节的发展色彩的变化产生欢喜、愉快、悲伤的心理感受。在动画电影中色彩调和研究的范围就是在一定的剧情和空间环境下,怎么通过画面的色彩调和来达到观众随剧情发展的心理变化。色彩的调和与色彩的对比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只有对比才有调和。任何一件美的事物其色彩都是和谐统一的。在对比统一中达到和谐的目的这是任何对比矛盾画面的最终结果。动画电影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但是色彩的表现形式万变不离其宗就是和谐的统一美,这种目的要求可以通过色调的使用、色彩的对比等手法进行。总之,动画电影研究的关键就是对色彩理论的研究,作为动画影片中最为关键的色彩技术,我们应当在动画角色的设计阶段就应该从美学角度、计算机特效、色彩学、视觉与艺术角度去深思和设计,充分将动画电影中角色对色彩的要求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色调对观众的心理影响上根据动画影片的剧情和所要表达的意图进行诠释。

五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动画电影作为儿童的主要影视作品备受关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动画电影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从传统的动画电影还是从现在依靠计算机设计下的动画电影其色彩的设计对动画角色和剧情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王珏:《色彩在动画电影中的叙事作用》,《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2] 文仕江、吴荣彬、陈默:《浅析国产动画声音的民族性》,《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3] 杨状振:《国产动画片的生产现状及走势分析》,《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2010年。

[4] 徐亚非、岳婧雅:《动画电影中长镜头应用的审美体验》,《电影文学》,2011年第15期。

[5] 李华勇、刘萍、姬洪强:《3D立体技术对动画电影的影响》,《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15期。

[6] 秦悦:《动画电影色彩语言的魅力》,《电影文学》,2011年第14期。